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平度市 >> 同和街道 >> 军屯村

军屯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军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军屯村简介

  军屯村
  村名由来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3)陈代祖领二子-、陈屯,由四川省迁此定居,便以二子之名合称命名为军屯村名,沿用至今。后虽陈衰绝,李姓迁入后成为主姓,村名未改。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同和街道驻地西部,南邻蓼兰镇长庄村,北靠青银高速路,东连同和街道杨家荆戈庄村,西接白埠镇坡子村。2005年耕地面积958亩,117户,3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年轻人在同和驻地企业打工,村民人均所得4600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是村的主要经济之一。
  社会事业 2003年植树130亩。2005年整修了两条大街,同年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83户,有线电视用户5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0%,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731973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3003 266000 0532 查看 军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军屯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军屯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城社区

  南城居委会   位于街道驻地。它的前身是团中央、民政部、建设部、国家税务局等四部委联合命名的全国青年文明社区。2000年经上级部门批准成立。服务范围广泛,包括东西小区、教师新村等六个生活小区,现有居民580户1475人,其中农业人口988人,城镇人口487人,党员128名,团员2345名。成立了4个团委,98个团支部,驻区单位35个,外资企业68家,内资企业102家。   居委会负责人 :李炳新。   

和平社区

  和平居委会   位于街道驻地北4公里。1996年12月成立。所辖范围:食品公司、东兴楼(防地产开发)、宏图副食品超市、气象局、同力公司家属房、朝阳中学、城关兽医站、贸易中心(1)、再生资源(2)、光大物资公司(1)、旅游公司(3、2层)、外贸新苑开发楼。现有居民393户1070人。   居委会负责人 :李炳月   居委会所开展的工作主要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居民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协助市政府和办事处做好与居民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地市最低生活保障。及时向上级单位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调解居民与管理单位的纠纷。   

高平路社区

  高平路居委会   位于街道驻地北4公里。1996年12月15日成立。所辖范围有第六人民医院、肉联厂、广通水产、农机公司、土产公司、市联社居民楼、商业设备厂、工业供销公司、供销宾馆、商业总公司家属平房、华夏宾馆、滑石矿办公楼、金属回收公司、金属总公司、装饰公司、医药公司、汽车配件九厂办公室、饮食服务公司居民楼、果品公司、盐业公司等20个单位,辖区居民869人。2002年6月成立高平路居委会党支部。   居委会历任负责人 :张树春、邵从强、郝晓谦、蒲桂香、韩晓忠至今。   

宏泰社区

  宏泰居委会   位于街道驻地宏泰集团生活小区。2001年5月20日成立。所辖范围主要是宏泰集团职工及其家属生活小区。现有168户,389人。   居委会负责人:苗淑波   

李家庄村

  村庄由来 300多年前,李姓先祖,来此处居住,立名李家同李戈庄,后简称李家庄。      李家庄村养殖业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东约2.5公里处,占地面积0.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3亩,农业人口30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粮食面积500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植桑养蚕户10余户,养鸡5户,养猪大户2户, 2005年经济总收入280万元,其中农业方面收入115.5万元,养殖业收入32万元,服务业收入16.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种植大棚菜、西瓜高效蔬菜为经济支柱,年纯收入26万元,户均40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绿化、硬化整修街道4000余米,投资4000元种植柿树800余棵,现有固定电话70余部,有线电视58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60户,参保率达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07250   

圈里胡家村

  圈里胡家村   村庄由来 三百多年前,胡姓先祖兄弟三人从四川迁居这里,分别立了三个村庄,老胡家(是油匠),胡铁家(是铁匠),圈里胡家(是绳匠),该村由于四面环水,因此取名圈里胡家。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5公里处。占地面积0.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2亩,全村103户,农业人口34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6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600亩,亩均产值1100多元。手工业方面,家庭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刺绣、制作加工工艺品。单项人均收入千余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   优势产业 西瓜种植和速生杨生产是该村的重点产业与主要经济来源。西瓜种植150多亩,亩收入2000多元。西瓜收入30万元。2003年投资3万元,种植了90亩速生杨,收入693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投资近5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0年投资近10万元整修了村内街边,修建了排水沟1100多米。村有幼儿园一处,固定电话89部,有线电视8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94户,参保率93%。   联系电话 86—0532—86308768   

陈家屋村

  陈家屋村   村庄由来 清朝末年,因为上坡路远,为了下雨阴天中午有休息的地方,首先由陈强在此处盖了一间房子,作为休息的地方,后来全家人都从陈家巷搬来。其他户看着种地方便也陆续迁来。因此取名为陈家屋子。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3公里处,占地3500平方米,全村61户,农业人口170人,耕地面积47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3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00多亩,亩均产值2000元,发展大棚4个,占土地8亩,亩产值3500元,植桑养蚕户40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94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种植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与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1个,占地5亩,新发展养蚕户40户,植桑面积达100余亩,亩产蚕茧130公斤,全村收入19万元。   社会事业 1992年全村投资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4000余元铺设地下电缆线3000余米,解决了该村浇地动力用电问题。全村共有固定电话35余部,有线电视用户4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55户,参保率达91%。    电话 86—0532—86301786   

西王庄村

  西王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初期,王姓先祖由白埠村迁居此地建新居,以王姓得名王家庄。1958年为与同名村区别,以村处白埠西改称西王家庄。      西王庄村养殖大棚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约1.5公里处,占地面积0.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7亩,全村80户,农业人口26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为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58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300亩,亩均产值1500元,养殖大户2户,年出栏肉鸡6万只,年收入18万元,收购专业户10户,年收入19万元。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5320元。   社会事业 1998年该村投资5万元,整修主要街道2条,拓宽整平,路面铺设了沙石,路边砌上了排水沟,方便了车辆的进出,解决了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2005年投资近5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3万元,为1户低保户盖起了3间标准房,解决了长期借房住的问题。2005年,全村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户63户参保率达80%。    联系电话 13658695598   

东华里村

  东华里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王参和王锡兄弟二人由四川迁居此地,以姓取名王家巷。后改名为东华里村。      东华里村居民楼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南角。总占地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50亩,全村183户,农业人口68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2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500多亩,亩均产值12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4年调整土地后新建养殖大棚8个。三产方面,全村共有30多户搞经商和服务业的。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650万元,养殖业收入40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产业优势 高产高效农业,第三产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从1995年开始该村发展西瓜大棚和蔬菜大棚,2005年共有冬暖式和恒温式大棚30多个,另外还有一些大拱棚蔬菜,收入200万元以上,第三产业方面,该村现有卖布的12户,卖菜的10户,服务业5户,其他的10户左右。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开始该村投资12万元完成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4年投资15万元将全村的主要街道和田间的道路铺上了石子,并压上了沙,解决了全村人走路难的问题。到2005年该村有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12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50户,参保率达82%。2005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6302188   

兴华里村

  兴华里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卢姓始祖携妻郭氏由四川省万里跋涉在此定居,因本村70%以上户为卢姓,解放前名为新生里。1958年人民公社以后该为白埠二大队,1985年以后改为兴华里村至今。      兴华里村村貌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耕地面积1639亩,全村202户,农业人口65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养殖业和建筑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0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600多亩,亩均产值1200余元。养殖业10户。服务业方面,饭店2处,摩托维修1处,农机维修、缝纫、运输、商品批发、小卖部、香油加工等多项工副业,有近60人的建筑队伍。2005年人均收入5400元。   社会事业 1991年该村在本镇第一个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对村内的街道进行了硬化,铺设了沥青路面。全村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该村有固定电话156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以上,本村多年来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计划生育模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6302299   

北华里村

  北华里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卢姓始祖携妻郭氏由四川省万里跋涉来此定居,因本村80%以上户为卢姓,解放前名为新生里。1958年人民公社以后更名为白埠三大队,1985年以后,改为兴华里村至今。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耕地面积1375亩,全村165户,农业人口52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养殖业和建筑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0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300亩,亩均产值1800余元,桑园60亩,亩均2700余元,养殖业10户,户均年收入10000元。服务业方面,有茶叶店、充液化气、管道安装、建材、服装等五处门市部。有建筑工程队4个,从业人数100多人。有贩运粮食户15户,户均年收入20000元。   社会事业 1991年该村投资5万元,在本镇第一个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本村内主街道、路面沥青硬化。全村街道旁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该村现有固定电话142部,有线电视148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0%以上,本村多年来被评为文明村庄。    电话 86—0532—86301317   

新华里村

  新华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蔺、任两姓先祖由四川迁居今白埠东南约0.5公里处的薄桥子村(今此地已无居住)定居。明历四十三年(1615年)平度州境内瘟疫流行,大洪水漫灌,大饥荒殃及该村,疫病蔓延,病死者无计其数,幸存者纷纷徒居它处以求生路,蔺姓蔺洪,任姓任知,先后迁居村西北部离村约1公里的埠子上居住,后取名白埠,后由于村子较大分为八个里本村为新华里村。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的西南角,占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3亩,全村220户,农业人口68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900亩,亩均产值1300元。特别是2005年以来西瓜种植和蔬菜种植使本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养殖业方面:全村养牛、养羊、养猪、养蚕已成热点。服务业方面:有电器维修部一处,运输专业户5户,从事建筑70多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0.9万元,其中农业296万元,养殖业190.4万元,服务业24.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大棚种植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肉鸡和生猪养殖全村有30多户,年产值可达2700万元。大棚蔬菜、果树种植12户,年产值可达20万元。运输及服务业5户,年收入可达65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97年已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98年完成全村电力设施改造工程。村中心大道已全部硬化。2004年又改造了2条主街,撒了石子、沙子进行养护。全村固定电话185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联系电话 86—0532—86301638   

西华里村

  西华里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陈姓始祖携妻梁氏由四川省万里跋涉在此定居,因本村90%以上户为陈姓,解放前名为陈家巷。1946年解放后,取名为西华里村。1958年人民公社以后改为白埠五大队,1985年以后,又恢复为西华里村至今。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角。耕地面积1469亩,全村195户,农业人口61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服务业、养殖业和建筑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9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600多亩,亩均产值1200余元。养殖业5户。服务业方面,废品回收站2处,饭店2处,汽车修理2处,摩托维修1处,农机维修、缝纫、运输、商品批发、小卖部、香油加工等多项工副业,有近60人的建筑队伍。2005年人均收入5350元。   社会事业 1991年该村在本镇第一个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村内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铺设了沥青路面。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对村庄主要街道两侧栽植柿树1000余棵,安装路灯20余盏,使全村主要街道全部亮了起来。该村现有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14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65%以上,本村多年来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模范村民委员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301437   

振华里村

  振华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蔺、任两姓先祖由四川迁居今白埠东南约0.5公里处的薄桥子村(今此地已无居住)定居。明历四十三年(1615年)平度州境内瘟疫流行,大洪水漫灌,大饥荒殃及该村,疫病蔓延,病死者无计其数,幸存者纷纷徒居它处以求生路,蔺姓蔺洪,任姓任知,先后迁居村西北部离村约1公里的埠子上居住,取名白埠,后由于村子较大分为八个里本村为振华里村。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的西南角,占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8亩,全村138户,农业人口4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7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900亩,亩均产值1300元。特别是2005年以来西瓜种植和蔬菜种植使本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养殖业方面:全村养牛、养羊、养猪、养蚕已成热点。服务业方面:有电器维修部一处,运输专业户7户,从事建筑60多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0.9万元,其中农业286万元,养殖业190.4万元,服务业24.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1986年该村开始大面积种植西瓜,1989年开始种植大棚西瓜,2005年种植西瓜400亩,销售收入60万元,奶牛养殖专业户1户,养殖奶牛36头,年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1993年、2002年共投资工投资3.5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吃上了标准的自来水。1999年投资30余万元,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铺沥青路500米。2005年有卫生所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93户,有线电视用户96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户117户,参保率达94%。   

中华里村

  中华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蔺、任两姓先祖由四川迁居今白埠东南约0.5公里处的薄桥子村(今此地已无居住)定居。明历四十三年(1615年)平度州境内瘟疫流行,大洪水漫灌,大饥荒殃及该村,疫病蔓延,病死者无计其数,幸存者纷纷徒居它处以求生路,蔺姓蔺洪,任姓任知,先后迁居村西北部离村约1公里的埠子上居住,取名白埠,后由于村子较大分为八个里,本村为中华里村。      中华里村村委办公室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的西南角,占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0亩,全村188户,农业人口61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900亩,亩均产值1300元。特别是2005年以来西瓜种植和菜种植使本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养殖业方面:全村养牛、养羊、养猪、养蚕已成热点。服务业方面:有电器维修部一处,运输专业户5户,从事建筑70多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0.9万元,其中农业296万元,养殖业190.4万元,服务业24.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大棚种植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肉鸡和生猪养殖全村有30多户,年产值可达2700万元。大棚蔬菜、果树种植12户,年产值可达20万元。运输及服务业5户,年收入可达65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97年已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98年完成全村电力设施改造工程。村中心大道已全部硬化。2004年改造了2条主街,撒了石子、沙子进行养护。全村固定电话185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匙刘家村

  匙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匙姓先祖由四川迁居今白埠镇匙刘家村定居,后有刘姓先祖刘德宝自白埠镇刘家官庄迁到现住地,以姓取名叫匙刘家村。      匙刘家村速成林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南约3公里处,地处北纬36ο44;东经119ο47,占地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亩,全村108户,农业人口36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为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7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约600亩,亩均产值129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棚2个,养殖户发展到2户,植桑养蚕户30户。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投资约3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7万余元新上变压器1台,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投资5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善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投资2万余元挖平塘一个,由村民承包搞水产养殖。同时在全村实施了绿化工程,村委投资1万余元在各户房屋前后栽植柿子树600棵。2005年有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72部,有线电视用户80余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63户,参保率58%。    电话 86—0532—86307888   

胡铁家村

  胡铁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罗姓先祖由四川迁居今白埠镇胡铁家村定居,后有一胡姓打铁的来此居住,人称胡打铁,由此村名称胡铁家。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5公里处,占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0亩,全村194户,农业人口72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约868亩,亩均产值130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小区1个,养殖户发展到7户,植桑养蚕户4户。服务业方面,农资销售点一处。村民人均收入5300元。村内发展养殖户一户,年产值3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投资约2万余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9万余元新上变压器1台,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投资6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善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投资2万余元挖平塘一个,由村民承包搞水产养殖。同时在全村实施了绿化工程,村委投资1万余元在房屋前后栽植柿子树1700棵。2005年有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194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90户,参保率98%,该村自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8382   

吴家庄村

  吴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吴永先从现白埠镇吴家宅科迁来建村,取名吴家同立戈庄,1995年后简称吴家庄。      吴家庄村主街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东2公里处,占地面积 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亩,全村100户,农业人口37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5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100余公斤;经济田近300亩,亩均产值25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小区1个,新增养植户5户,养殖户发展到15户,植桑养蚕户25户。服务业方面:有钻井队8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5.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0万元,养殖业60万元,服务业收入55.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社会事业 2002年该村有美籍华人侯云中先生捐资13万元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铺设地下电缆线2500余米,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为村内街道铺上了路边石、山根土、石子。在村庄各街道口安装了路灯6盏,改善全村环境。2005年该村有固定电话88部,有线电视用户98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86户,参保率达90%。该村年年被评为镇文明村庄   

任家庄村

  任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十一年(1532),任栋庆由白埠书房巷迁出,择其地立村,以姓取名任家庄。      任家庄村废品收购站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2公里处, 2005年全村总户数303户,总人口1049人,农业人口1037人,耕地面积1977亩,总收入1845万元,人均收入5435元。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林业、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新兴运输业和废品收购业正在迅速发展。本村现有耕地2500亩,粮食单产1100余公斤;养殖小区3个,养殖户30余户,年纯收入200余万元,废品收购户110户,年纯收入132万元,运输户12户年纯收入72万元,村内设有综合门市部6个,维修部4个,油坊2个,年纯收入30万元。村民年总收入千余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服务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养殖业:养殖小区3个,养殖户30余户,年出栏肉鸡40万只,销售收入450万元,出栏生猪600头,销售收入60万元,服务业:废品收购户110户,年收购废品500万元,运输专业户12户,年销售收入830万元,支柱产业年收入1840万元。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5万元,整修村内主要街道4条长约4000米,路面铺设了沙石,解决了村内街道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2001年投资7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吃上了标准的自来水。2005年投资20万元,修建大桥1座,铺设地下电缆2000余米,新上120千伏安变压器1台,解决了浇地动力用电问题。2005年有卫生所1处,固定电话240户,移动电话40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275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户270户,参保率达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01509   

大庙村

  大庙村   村庄由来 三百年前,郑姓祖先,由郑家张村迁入本村,立名郑家通李戈庄,后由四个通李戈庄(史家通李戈庄、吴家通李戈庄、李家通李戈庄、郑家通李戈庄),共同在本村建立庙一个,该村更名为大庙通李戈庄,简称大庙。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东约2.5公里处。占地面积0.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3亩,全村98户,农业人口342人。   经济状况 该村高效农业以发展大棚油桃为重点,面积为200余亩,大棚数量90多个,大棚年收入50多万元。有稳产高产田5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植桑养蚕户10余户。联合收割机2台,水泥管厂一个,养猪大户2户, 2005年经济总收入4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大棚油桃是该村的重点产业,户均一个大棚,2005年大棚油桃总产值50万元,户均50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整修道路500余米,全村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投资5000余元种植柿树1000余棵。现有固定电话80余部,老年活动室一处,有线电视78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80余户,参保率80%。   电话 86—0532—86307666   

史同庄村

  史同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史姓祖先由四川迁入本村,取名史家同李戈庄,建国后改名史同庄。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东约2.5公里处。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0亩,全村65户,农业人口22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粮为主,发展桑蚕大户12户。有稳产高产田5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养鸡大户2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全村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整修大街800米,投资4000余元种植柿树1000余棵。现有固定电话50余部,老年活动室一处,,有线电视用户43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55户,参保率97%。    联系电话 86—0532—86307760   

王家坡子村

  王家坡子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姓先祖由四川迁入本村定居,以姓取名王家坡子。      王家坡子村主街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东约5公里处。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7亩,全村204户,农业人口7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服务业、建筑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2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800亩,亩均产值1350多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小区5个,新增养殖户20户,养殖户发展到50户,植桑养蚕户52户。服务业方面,有经营农资、食品等门市部6个,运输专业户4户,建筑队10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847.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00元。   社会事业 1994年该村投资近5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1996年村里又投资6万元新打机井20眼,使村里农田都能浇上水。2005年村有卫生室一处,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190部,有线电视19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90户,参保率93.5%,该村自2000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7210   

耿家集村

  耿家集村   村庄由来 据考,耿氏祖先是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平度城西吴区的柳行头村的耿氏家族中搬迁而来。据耿氏家谱记载,耿氏第一位祖先名曰耿天十,其身传下三子,耿厚、耿波、耿镇。以姓取名耿家集。      耿家集村主街   村庄简介 耿家集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北约2.5公里处,现在有居民224户,人员760口,耕地1400亩。 该村是由门家沟和耿家集二部分组成,门家沟原址位于该村最北端的一隅,解放后并入该村。该村是个以姓取名的村庄。早年有耿、李、温、崔、张、门、解七个姓氏,如今门、解二姓早已绝代,却又增添史、刘、杨、徐四姓,总共有九姓。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800亩,亩均产值130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小区3个,新增养殖户21户,养殖户发展到近60户,植桑养蚕户48户。服务业方面:有维修农机和运输专业户8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98.8万元,其中农业228万元,养殖业388.6万元,服务业8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00元。   社会事业 1999年该村投资8.7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5.6万元新建村南大桥一座。把该村解放时取消的市集又重新恢复起来,定逢5排10为集日。投资3万硬化村内街道和新修大街3000多米。2005年,有卫生所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用户16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200户,参保率达96%。该村自1997年以来,连年被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8888   

姜家庄村

  姜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年姜姓先祖自四川迁来,在李戈庄村西2华里处立村,取名姜家庄村。      姜家庄村新规划的养殖小区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平度市西南9公里,白埠镇驻地东4公里处。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7亩,全村62户,农业人口1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为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52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果园经济田60多亩,养殖业2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06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经济支柱 全村主要支柱是农业生产,外出打工,从事建筑装修业的有20多人,年收入20万元,刺绣、扎花有15人,年收入6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投资2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3万元整修了街道,铺上石子、沙,雨天能顺利通行。全村有有线电视户4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36户。    联系电话 86—0532—86307521   

王家疃村

  王家村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西南方约10公里处,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6亩,全村98户390人。      王家村一角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000余亩,亩均粮食1000余公斤;经济田500余亩,亩均产值1300余元。养殖业方面:实行分散养殖,全村共有养猪大户8户,植桑养蚕户40余户,桑田面积150余亩。服务业方面:门市部两处,维修部两处,面粉加工一处。2005年全村经济收入600万元,其中农业350余万元,养殖业150余万元,第三产业1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第三产业是该村的重点和主要经济支柱。猪年出栏是达到800余头,牛年出栏是300余头,粮食收购户20余户,户均收入过万元。   社会事业 1996—1997年打井40余眼,2005年有线户80户,电话86户。   

西邢家村

  西邢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邢姓先祖由四川迁居到此地,后陆续有赵姓、李姓、王姓、刘姓先后迁居此地,因邢姓先祖先居此地,所以,以姓取名西邢家。      西邢家村主街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北约2公里处,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0亩,全村102户,农业人口3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4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包括葡萄、梨、桃子)280亩,亩均产值2400元。自2002年又有10几户发展蘑菇生产,年产蘑菇15万公斤,产值20万元。服务业方面,主要是经销副食品,搞运输,经销门窗,搞房屋装潢。加工业方面,主要是加工木材制品。2005年经济总收入400万元,其中农业120万元,加工业130万元,服务业1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   优势产业 服务业、加工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及主要经济支柱。有4户常年经销副食品,收入7.5万元,7户运输鸡粪,为本地及寿光、昌邑等大棚生产服务,年收入35万元。50余人常年在外搞房屋装修,年收入60万元。有4户常年运输建筑材料,年收入40万元。该村木材加工历史源远。农闲季节,有20几户加工写字台,饭橱、衣柜等,收入130万元。全村的支柱产业收入27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2年该村投资10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同时植树4000余株,实施了绿化。2004投资4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村设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人活动室一处。村内有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90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2%,该村连年被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3818   

东侯家庄村

  东侯家庄村   村庄由来 康熙年间,本村侯姓先祖侯云古由大吴庄迁来定居,辟荒谋生,以姓取名东侯家庄。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南约3公里处,地处北纬36°44,东经119°47,占地面积0.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5亩,全村167户,农业人口524人。      东侯家庄村大街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服务业、养殖业及高效种植业为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745亩,亩均产值1500元。植桑养蚕户26户,运输专业户8户,高效高产种植户20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2.96万元,其中农业240万元,养殖业20万元,服务业22.9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与高效种植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近几年由于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的转移,只外出打开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达到200人,年创收入200万元。高产高效种植户20户,种植面积50多亩,收入20万元。全村支柱产业收入24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3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又投资了3万元,整修了村内街道,铺设石子、沙子,两边修整了排水沟。同时实施了绿化,投资了3000元,补植柿树700棵。该村有卫生所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38户,参保率达82%。该村自1982年以来曾多次被评为平度市先进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7218   

付家庄村

  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付氏族谱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付强由昌邑重埠迁来安家立业,繁衍生息,渐成村后,以姓取名付家庄。      付家庄村村一角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约10公里处,耕地面积1735亩,全村147户,农业人口5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服务业为经济发展为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0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500亩,亩均产值1500元。养殖业方面, 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大棚3个,养殖户发展到10户,服务业方面,有农资销售点一处,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村内养殖大户2户,年产值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该村投资1.5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5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2条,改变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问题,同时村内实施了绿化工程。2005年村内有文化教育中心一处,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110户,村民合作医疗户参保率达到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08001   

王家沙戈庄村

  王家沙戈庄村   村庄由来 清雍正年间(1723--1735),王进宝迁入沙于社,以后改称沙戈庄,王家繁衍成沙戈庄的主姓。1962年改称为王家沙戈庄。      王家沙戈庄村庄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市汽车站西1.5公里,青岛路以南,东靠锦州路,西邻平度市农机市场。2005年耕地面积512亩,140户,53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和种植业、养殖业为重点。1998年以来,内资企业有兴居纸绳公司、鑫兴工艺品织布厂、木器厂等6家,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发展蔬菜、养鸡、花卉等冬暖式大棚7个,居民人均所得5650元,其中工业收入140万元,种养植业20万,人员外出就业打工收入150.8万元。   优势产业 兴居纸绳公司、鑫兴工艺品织布厂是主要的经济支柱,1998年成立以来,现拥有工人200余人。机械、厂房总投资1000余万元,上缴税金20余万元。   社会事业 投资2万余元,亮化、美化了全村的街道;投资10万余元,村民吃上了平度市自来水公司的供水;建有卫生室1处,青年活动室一处,有线电视用户130户,居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96%。   联系电话 86-0532-88351164   

倪家沙戈庄村

  倪家沙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587)有倪仁弘迁沙戈庄村傍建立倪家屯后合并入沙戈庄村,又称倪家屯。1962年沙戈庄村分为四个沙戈庄,名姓代冠首,改名为倪家沙戈庄。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同和办事处北部,东邻平度市区,北邻青岛路,南邻南外环路,西邻西外环路。2005年耕地面积117亩,林果面积146亩,88户,301人。   经济状况 该村共有内资企业3家,其中:烟青地膜畅销全省各地及省外,工艺品公司产品销往欧美等国外,属该村龙头企业。个体工商业户9户,林果种植业户3户,村级固定资产26万余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4万元,人均纯收入5650元。      倪家沙戈庄专业养殖场   社会事业 该村自来水用户已达100%,电话用户已达99%以上。农村医疗保险达100%,儿童上学率达100%。   该村于1993年至2005年连续多年被平度市委评为先进村庄及其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8351691   

柴家沙戈庄村

  柴家沙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沙、于两姓迁此立村,初名称之沙于村。清康熙年间改称沙子社,后改称沙戈庄。乾隆年间柴天植由平度城桥北村迁此定居,繁衍人旺,1962年改称柴家沙戈庄。   政区人口    2005年耕地面积360亩,居民122户,407人。   优势产业 该村有16亩养殖区,年收入4万元左右。   社会事业 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为100%,款项由集体、个人各负担一半   1992年,该村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51349   

姜家沙戈庄村

  姜家沙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沙、于二姓合建立沙于庄。清康熙年间改称沙于社,后姜姓由黄县入驻沙于社,又改称沙戈庄。1962年姜姓集居区改称姜家沙戈庄。   政区人口    2005年耕地面积362亩,185户,64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为发展集体经济,自2001年7月开始,与平度市市场发展中心通力合作,先后在青岛路西侧,建起了平度市汽车配件城、平度市汽车市场、平度农资市场等三个大型市场,年收入41万元。   社会事业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款项集体负担,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养老费120元,村民每人分现金450元。   1995年,该村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51547   

崔家庄村

  崔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崔氏族谱记,清顺治五年(1648)崔训之(曾任临朐县知县)由平度城迁此立村,取名崔家庄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街道办事处北部,靠近平度市汽车站,东邻西丰台堡村,西依荆家疃村,北邻中李家庄村,南邻同和工业园。2005年耕地面积316亩, 275户,94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1990年以来,内资企业青岛广益石墨有限公司,窑厂等2家企业先后建立。2002年投资400万元建立20余亩的大厂房。村集体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利用靠近贸易城的优势,发展个体经商业户21家,从业2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921万元,其中个体经商业户收入200万元,工业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所得5860元。   优势产业 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靠出租集体厂房,年收入40万元。村民以靠近贸易城的优势,到市场做买卖,种蔬菜大棚、家庭手工业。   社会事业 该村的主要大街全部进行了硬化,建立了地下垃圾箱10个。1996年以来,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给生活补助费每人年300元;2002年以来,全村给每人每年发生活费600元;2001年建村卫生室,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村民有固定电话21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2006年改扩文化活动室。   荣誉称号 平度市文明村庄、青岛市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312773   

西丰台堡村

  西丰台堡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于淳,于论兄弟二人由河南省赤山寨子迁入凤台屯定居,清康熙年间改称凤台堡。解放后,以原胶平路为界析为两个自然村。路东以冷姓为主为东凤台堡,路西以于姓为主为西凤台堡,建国后演化为西丰台堡,村前曾有江小波创办 “神力集团公司”。现存有两株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树-----姊妹银杏。      西丰台堡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同和办事处驻地的北部,东邻平营路,西靠高平路,北靠平度市城区。2005年耕地面积为355亩,257户,95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和餐饮服务业及运输业,维修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从2000年以来,内资企业有天象集团、恒力硬质合金加工厂、青岛市树平取暖设备厂、青岛市车身厂、青岛市永誉加工商行、平度市铝合金加工厂等6家,固定资产达19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业、服务业、运输业、维修业共计25户,从业350余人,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240元,其中工业收入1150万元,餐饮服务及运输、维修及其他收入250万元,房屋租赁收入1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至2005年,投资10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栽植各种花木。1996年该村吃上市自来水,1994年该村建居民楼房70栋,总面积9100平方米,有70户居民入住。该村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户户有,有线电视家家按,全村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荣誉称号 1994年被平度市评为优秀党支部。1996年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1998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2001年被青岛市农业普查队评为先进集体。2002年被平度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先进村委会。2004年被评为‘平安平度’示范村庄。2005年获同和街道计生办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   联系电话 86-0532-87310093   

东丰台堡村

  东丰台堡村   村庄由来 代代相传,古时村名曾叫过五里庄、五里铺,因距县城衙门口五里(现市大会堂前),后蒋姓改称蒋家屯。明洪武二年(1369年)湖北省黄陂县野鹊口村的冷忠迁居平度立村冷戈庄。十五世孙冷思魁由城里水胡同街迁此定居。因村前有一明代烽火台遗址,取名烽火屯,后因忌讳烽火战乱,便改称“凤台屯”,取吉语“凤凰落宝台”之意。明代在此曾设邮驿铺司,清康熙年间又改称凤台堡。解放后,以原胶平路为界又析为两个自然村,即东西凤台堡。建国后演化为东丰台堡。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平度新汽车站以南大约250米处,西邻西丰台堡村,南邻同和工业园区,东与平营路相邻。2005年耕地面积340亩,125户,438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种地及第二、三产业为主,主要劳动力都在同和工业园区上班及在市内干建筑等行业。   社会事业 2003年至2006年投资33万余元,硬化了村中的九条大街,投资6万元,让村民喝上了平度市供的自来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从2006年开始,该村向每人每年发放500元的补贴金。对于60岁以上老人,在500元的基础上再发放120元的补助。逢过老人节、春节还发放不等金额的食品和日用品。村有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25户,二项达到了98%以上。   

中李家庄村

  中李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村中石碑刻记,明洪武年间,李民到此安居,因渐成村落,人口少,取名小李家庄,清末人口增多,去掉“小”字称李家庄。因地名普查时重名,1982年县政府批准,改称为中李家庄。      中李家庄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新车站西500米,南外环路北。东靠兰家窑村,西邻高平路,南邻同和规划发展区,北靠朝阳中学接淄阳路直通青岛路。2005年耕地面积78亩, 76户,249人。   经济状况 1997年以来,该村内资有石化、石墨、维修、餐饮服务业28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68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6230元。其中:工业收入283万元,餐饮服务业312万元。   优势产业 成衣服装批发零售业是本村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占本村户数30%。2005年,其中2户的成衣服装批发户,完成营业收入760万元,上交税金11万元,利润48万元。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4万元,完成自来水的改造,结束了吃井水的历史;2002年投资12万元,硬化了本村主街道;2005年投资3万元,改造了村委办公室,完善了集体服务设施,绿化、美化了主要街道;2005年,有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用户72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45%、100%。   荣誉称号 1988年,被评为镇计划生育先进村。1992年,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先进村。1999年,被评为镇计划生育先进村。2002年,被评为办事处计划生育先进村。   联系电话 86-0532-88323788   

兰家窑村

  兰家窑村   村庄由来 据兰氏族谱记,明正德六年(1506)兰恕从河南开封府迁入平度城南兰家疃村。后兰香在县桑蚕所旁立村,又立窑烧砖出名,取名兰家窑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同和街道北部,靠近平度市汽车站,东邻大官家庄村,西邻朝阳中学,即淄阳街南段,南连中李家庄村。2005年耕地面积90亩,76户,29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1996年以来内资企业青岛鲁琦矿山设备有限公司、平度市车辆修配厂等3家企业先后建立,上规模的个体企业3处,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00余万元,企业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利用靠近贸易城的优势发展个体经商业户23家,从业1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09万元,农民人均所得5910元。其中,工业收入520万元,个体经商业户收入100万元。   优势产业 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靠出租集体厂房,年收入11万元,村民以靠近贸易城的优势,到市场做买卖。   社会事业 自2001年,投资70余万元,购买400千瓦变压器1台;对全村的主要大街全部进行了硬化,并全部安装上路边石;为村民家家户户更换新的自来水管道,村内全部铺设上污水管道;购置柿子树6000余棵,对全村进行绿化,绿化面积达100%;建立了地下垃圾箱3个;2002年村委自筹资金为村民建起34户二层楼,面积5393平方米,有22户村民入住;2003年以来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给生活补助费,每人年400元;2003年建村卫生室,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100%。村民有固定电话58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2006年改扩文化活动室,并设有“三室一场”。      荣誉称号 平度市文明村庄;1996年青岛市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2002年平度市计划生育协会先进村庄;2002年平度市计生协会典型村;2003年青岛市计生先进村庄;2004年创建“平安平度”工作示范村;2003年平度市卫生村庄;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卫生村庄;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联系电话 86-0532-88323586   

南高庄村

  南高庄村   村庄由来 清雍正年间,(1723-1735)高孟德迁此建村,以姓取名高家庄,后因有同名者,冠加方位,故得名南高家庄,后有赵、王、张、谭等姓氏也先后迁居此处。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约5公里处,居平度市第三棉油加工厂50米处,村庄占地约0.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亩,全村53户,人口17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大力发展运输、建筑等第三产业。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6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亩产值1500余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00万元,其中农业150万元,服务、运输、建筑业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该村于1999年将农户用电线路进行改造,实行“一户一表”。2000年将村内湾、沟全部填平,整修、养护五条大街。2001年将全村自来水全部改造,水表移至户外,达到“一户一表”,正规管理。固定电话有30部,移动电话20部,有线电视用户3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308296   

西侯家庄村

  西侯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侯吉秋由四川迁此建家园,渐成村落后, 又有罗姓等姓因逃荒等原因在此定居,因侯姓来的最早,以姓取名侯家庄,后为与同名村区别,以所处方位冠加”西”字。      西侯家庄村一角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10公里处,耕地面积3545亩,全村242户,农业人口81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种植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20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400亩,亩均产值1500元。养殖业方面:全村共有养羊、养鸡、养猪、养牛专业户60余户、植桑养蚕户40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0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40万元,养殖业收入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现已建规模养殖小区4个,年出栏肉鸡160余万只,出栏肥猪1200余头,肥牛150多头,蛋鸡存栏达15000多只,植桑面积400余亩,亩产蚕茧130公斤,收入200多万元,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   社会事业 1999年将农户用电线路进行改造,实行“一户一表”。2000年对村内二条主要大街进行了填平整修。2004年将全村自来水全部改造,水表移至户外达到“一户一表”,正规管理。固定电话有190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达到90%,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8256   

东邢家村

  东邢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邢姓先祖,由四川迁居今三金山西榆树下周村(现此地还是周村村)定居,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因当时天旱无收,瘟疫流行,殃及该村,有很多人徒居他处,以求生路,邢留智、邢留文、邢留忠兄弟三人,迁居现居住地,辟荒谋生,以姓取名邢家村。      东邢家村主街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东约三公里处,占地面积48.3亩,耕地面积727亩,因2005年修即平高速公路占地58亩,现有耕地面积669亩,全村76户,农业人口3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西瓜大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35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300亩,亩产值1300余元,西瓜大棚30个,亩产西瓜6000斤,亩均产值4000余元,养殖方面,2001年以来,养肉鸡、养猪户发展到20户,服务业方面,有维修点一处,,运输专业户4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63.8万元,其中农业方面收入115.5万元,养殖业收入32万元,服务业收入16.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23元。   优势产业 种植西瓜大棚,养殖和服务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该村从1990年初期,开始发展西瓜大棚种植,大棚种植户25户,出售西瓜40万斤,收入28万元,菜类30万斤,收入21万元,出栏肉鸡、猪收入40.5万元,有维修点、运输等专业户4户,收入53万元,全村支柱产业销售收入142.5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投资3.5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1.5万元,整修出村路一条,2006年投资5万元,整修村内街道,铺设石子、沙1600余米,修建村内路边排水沟2000余米,同时,该村实施了绿化工程。2005年,有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59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69户,参保率达90.7%。    联系电话 86—0532—86303766   

大罗家村

  大罗家村   村庄由来 据本村老人传云:古平度以西有“先有崔赵二集,后有官亭白里”之说。(古赵家集坐落在今平度市第三棉油厂厂区,今已无人)。据说罗姓先祖由四川迁居至古赵家集附近居住,圈地开荒谋生,因其有五子分别居住在今胡铁家、西侯庄、西罗家(明村镇台东罗家)小罗家(原在南高庄南,今已移居至胡铁家、大罗家村。俗有“五门罗家”之称。因大罗家村未能傍及他村,所以取名“大罗家村”。      大罗家村主街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约5公里处,地处北纬36ο44;东经119ο47,居原平度市第三棉油厂西南约200米,村庄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6亩,全村123户,农业人口4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支柱产业,以发展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1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800亩,亩产值1400余元。养殖业方面,发展养殖小区1个,有养猪散户20多户。服务业方面,有商品零售小卖部3处,机械维修服务部2处。2005年经济总收入445万元,其中农业302万元,养殖业83万元,服务业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农业是该村的重点支柱产业,“人少地多”是该村一突出亮点。以种植小麦、棉花、花生为主。养殖业作为副业也日趋兴旺,目前有养殖小区1个,以养猪为主,存栏量100多头。村委出租土地140余亩,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社会事业 该村于2002年在原先自来水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实现了“一户一表一管”,使全村村民吃上除氟自来水。有照明50千伏安变压器1台,全村实施了亮化工程,投资8000余元,在各条街道路口安装路灯26盏,使全村各个角落都亮了起来。2005年有卫生室一处,固定电话88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00户,参保率达82%。   电话 86—0532—86308688   

刘古路村

  刘古路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世祖刘贵兄弟四人,从四川大槐树迁至平度市西三泊地带垦殖,住处历经三迁,最后选定在北达沙河南到高密的大路旁立村,因所居者均刘姓,所以定名为刘古路。      刘古路村一角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约6公里处,耕地面积2867亩,全村242户,农业人口87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0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全村大力发展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全村共建标准养殖棚50余个,植桑养殖户20余个,村民人均收入5000余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1996年开始发展肉鸡和生猪养殖。2005年,新建养鸡、养猪小区1个,占地15亩,新发展养鸡和养猪户10户,养鸡和养猪户达到近20户,年出栏肉鸡10万只,出栏生猪5000头,收入80万元。养蚕户10户,植桑30亩,亩均产蚕茧125公斤,收入9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该村投资6万余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大多数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本村有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18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46户,该村连年被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8239   

西史家村

  西史家村   村庄由来 明景泰元年(1450),赵姓由昌邑县西河村至此建村,取名赵家疃,后史姓由昌邑县西洼子迁入定居,因史姓户繁人众,清顺治十七年改名史家庄,后为于同名村区别,以村庄所处位置,改称西史家。      西史家村一角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约4公里处,耕地面积2288亩,全村170户,农业人口59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488亩,亩均产值140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小区3个,养殖户发展到20户。服务业方面,新设集市一处,加工点3家,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投资2万余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2又投资3万元整修村内道路,同时实施了街道绿化。自1996年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9092   

西郭家庄村

  西郭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郭姓由四川迁此建村,以后有杨、李、王、马、邢、耿,也相继迁居此处,因郭姓最先迁入,以姓取名郭家庄,村名沿袭至今,地名普查时,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西郭家庄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约4公里处,耕地面积850亩,全村78户,农业人口24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养殖、运输、建筑业。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7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亩产值1500余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0万元,其它收入40万元。主要农业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   社会事业 该村于2000年将农户用电线路,进行改造,实行一户一表。2002年对村内的街道进行了整修。2005年全村拉上了自来水,统一按上了一户一表,正规管理。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04185   

北高家庄村

  北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姓先祖,由四川迁居今高密姜庄村定居,1569年因当时天旱无收。瘟疫流行,殃及该村,有很多人徒居他处,以求生路。先祖高氏守理迁居现住地,辟荒谋生,以姓取名高家庄村,因有南高家庄,则改名为北高家庄。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北约4公里处,地处北纬36°44,东经119°47,村庄占地面积125亩,耕地面积1000亩,全村94户,   农业人口32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7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300亩,亩均产值3000多元。养殖业方面:2001年以来共发展养肉鸡户、养猪户15户。服务业方面,有维修点一处,加工专业户3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0多万元,养殖业收入43万元,服务业收入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235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投资3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万元整修村路一条。2006年投资2万元,整修村内街道,铺设石子、沙路2000米。同时,在村内实施了绿化工程,全村有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参保率达99%。   

卢家庄村

  卢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卢姓先祖卢良聚由河北迁居今白埠北华里村定居。1810年有兄弟五人卢思聪、卢思华、卢思圣、卢思顺、卢思忠,由北华里村迁居现驻地,以姓取名卢家庄。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北约4公里处,占地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1亩,全村70户,农业人口26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6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600亩,亩均产值13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3个,养殖户发展到6户,植桑养蚕户2户。服务业方面,有农资销售点一处。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村内发展养殖户1户,年产值3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投资1万余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7万余元新上变压器1台,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投资6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善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投资2万余元挖平塘一个,由村民承包搞水产养殖。同时在全村实施了绿化工程,村委投资1万余元在全村各家各户房前屋后栽植柿子树1400棵。2005年有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室个一处,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0户,参保率达100%,该村自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9128   

老胡家村

  老胡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四年(1616年),由胡氏兄弟三人从四川来到本地谋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兄弟三人经常发生矛盾。后来三人分别求生,老大在本村居住,取村名为老胡家。老三、0分别居住胡铁家和圈胡家。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西约4公里处。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1亩,全村136户,农业人口49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其余经济田,亩均产值1300多元。养殖业方面,村南有养鸡小区一个,村西有养猪小区一个。2005人均收入5400元。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投资6万余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1999年投资7万余元对街道进行了硬化,街道两边栽植柿子树,现已果实累累。村庄主路全部安装了路灯。另有幼儿园一所,文化活动中心一处,现有固定电话123部,有线电视118余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该村曾多次被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9158   

刘家口村

  刘家口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刘敬、刘健兄弟由现在崔家集镇刘家小庄迁此建家园。因村东有条官堰,村口同官堰口相对,故取名刘家口。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约2.5公里处,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7亩,全村68户,农业人口22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35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350亩,亩均产值1300元。养殖业方面, 2002年新建养殖小区1个,养殖户发展到3户,种植大棚1个。服务业方面,有农资销售点一处,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社会事业 1987年该村投资1万余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3又投资1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变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的状况,解决了脏乱差等现象。2005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6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户50户,参保率达到90%。该村在镇内连年被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9566   

西李戈庄村

  西李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年孙姓自四川迁来,在现村址西南3华里处立村。因人口发展缓慢,约清朝康熙年间迁来此地取名“立戈庄”。因“立”与“李”谐音,随着时间推移,渐称之李戈庄,沿用至今。      西李戈庄村一角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平度市西10公里处,白埠镇驻地东约5公里处,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5亩,全村386户,农业人口130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2500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400多亩,亩产值1300余元,西瓜大棚30个,亩产西瓜6000斤,亩均产值4000余元,养殖业30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267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23元。   优势产业 全村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劳务输出、出村打工。全村共有建筑包工队6个,装修包工队7个,常年出村打工者有350人,年收入450万元。打短工有150人,年收入75万元。刺绣、扎花200多人,年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投资8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5万元从泽河引水,使地头沟渠80%都能旱天浇水、涝天排水,使农作物达到稳产高产。投资12万元改造村内道路3000米,路面铺设了沙石,路边镶上路边石、使老百姓雨天能通行。现有卫生室一处,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27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350户,参保率达90.6%,本村自1998年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7288   

西林家庄村

  西林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林姓先祖由四川迁居今白埠村东南约0.5公里处的薄桥子村(今此地已无人居住)定居。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平度州境内瘟疫流行,大饥荒,殃及该村,疫病蔓延,病死者十之八九,幸存者纷纷徙居它处以求生路。林光明、林光灿、林光富兄弟三人迁居现住地,辟荒谋生,以姓取名林家庄。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1。5公里处,占地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3亩,全村142户,农业人口52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6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约800亩,亩均产值129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小区2个,新增养殖户25户,养鸡、养猪,养羊等养殖户发展到70余户;植桑养蚕户36户。服务业方面,有废品回收站1处和运输等专业户6家。2005年经济总收入571、6万元,其中农业202万元,养殖业294.6万元,服务业7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服务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与主要经济支柱。1986年开始发展肉鸡养殖,2005年新建了两个占地30余亩的养鸡小区,养鸡户发展到近70户,年出栏肉鸡175万只,销售收入1750万元,养蚕户植桑170余亩,亩均产蚕茧125公斤,收入64、6万元,废品收购站1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从业人员65人,收购、运输等专业户6户,收入375万元,全村支柱产业销售收入2189。6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投资6.5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0余万元新上80千伏安变压器1台,铺设地下电缆线6000余米,解决了浇地的用电问题。1999年投资30余万元,硬化村庄街道,铺沥青路1100余米。2005年投资6.9万元,砌起了村内路边排水沟3800米,同时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投资5000元,补植柿树1000棵,投资7200元,在村庄各条街道安装路灯24盏。2005年有卫生所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户132户,参保率达90、4%,该村自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西孙庄村

  西孙庄村   村庄由来 西孙庄(辖李家屋子),清康熙三十五年(1700)孙典平由现田庄镇孙家庄迁此建新村,以姓取名孙家庄。李家屋子,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李作龙由昌邑辛置村迁此建村,以姓取名李家屋子。      西孙庄村面粉加工厂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正西7.5公里处,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0亩,全村102户,农业人口4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510亩,亩均产值130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小区3个,新发展养殖户4户,养殖户发展到5户,年产值7万元。服务业方面:农资销售部一处。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2000年该村投资1.45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8000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变了村内建路雨天泥泞难行问题。2004有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102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95户,参保率达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08367   

石家庄村

  石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石明清由四川省迁此定居,繁衍村落,取名石家庄,虽后石姓渐绝,仍沿原名。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部,2005年耕地面积473亩, 65户,223人。   优势产业 养蚕业是本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全村养蚕业一项,年收入20万左右,建筑业年收入10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2005年以来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全村70%的户用上有线电视,固定电话49部,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率达98%,绿化和美化了本村街道,栽植柿子树200余棵,现已果实累累。   

大洪沟村

  大洪沟   村庄由来 明初杨伯川由四川迁来,先居兰前村,明永乐十三年(1415)又迁到兰前村南立村。因村旁有一横沟,便取名为横沟,清末为区别后立的小横沟便称大横沟,解放后演化为大洪沟。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南部,泽河桥南,东邻张戈庄镇东雷家村,南邻蓼兰镇管家村,西邻平营路,北至泽河。2005年耕地面积766亩,170户,57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经济收入:大棚草莓及蔬菜,个体服务业户10户,从业人员30余人。2006年经济总收入40万元。   优势产业 大棚草莓、蔬菜种植,每年草莓收入290余万元,蔬菜3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冬,投资3万元把村主干街道安装路灯。本村固定电话110余户,有线电视入户率95%,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率100%,本村一直是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314466   

杨家荆戈庄村

  杨家荆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姓祖先由四川迁此建村。因村旁已有崔家荆戈庄,便取名为杨家荆戈庄。   地理位置 该村东临青银高速路,西靠白埠,南临蓼兰,北靠青银高速路。2005年耕地面积1786亩,252户,89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和桑蚕养殖为重点,1994年以来内资企业青岛铸造厂、同和铸造厂、滕坤纸箱厂、玉良涂料厂等,收入200万元。个体经商业30户,从业300余人,年总收入580万元。   优势产业 全村1786亩耕地,其中桑园面积占70%多,养蚕户130户,养猪养羊11户,总收入577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50万元,硬化村庄大街三条;投资2万元,美化、绿化一条750米花篮式绿化带;投资2万元架起照明路灯为村民房前屋后栽植中华世柿。2005年吃上市级自来水,全村固定电话机200部,有线电视120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固定资产70万。   该村多年来一直被、省、青岛市评为先进单位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317797   

张家荆戈庄村

  张家荆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云龙、刘永泰由四川省迁入,在崔家荆戈庄村西定居,借荆戈庄村名,冠以张氏祖姓,取村名为张家荆戈庄。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同和街道驻地西南部,东邻姚家荆戈庄,西邻军屯村,南邻杨家荆戈庄,北连崔家荆戈庄村。2005年耕地面积700亩,125户,424人。   经济状况 该村委以发展桑蚕养殖为主,1994年以来,先后发展桑园300多亩。2005年经济总收入300多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650元。   优势产业 桑蚕养殖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自从1994年发展桑蚕养殖以来,村庄每年的桑蚕养殖收入都在100万以上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43万元,整修了村内主街道,2005年,村庄居民吃上了平度市供自来水,有小学1处,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86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7317302   

姚家荆戈庄村

  姚家荆戈庄村   村庄来由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该村姚姓祖人由姚家村迁此立村,因邻村已有荆戈庄村,与其相邻,便加姚姓,取名姚家荆戈庄。   政区人口    该村在泽河南,东邻李家楼靠近市外环路,西与张家荆接壤,南距青银高速公路500米。2005年耕地面积780亩,160户,568人。   经济状况 2004年以来,先后有高速公路拌料厂和预制厂在该村落户,固定资产达800多万元。2005年村庄有大中型车辆20余辆,私营业户8家。村集体经济积累达60余万元。2005年有4家民营企业与该村签定协议。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39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0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蔬菜大棚种植和在同和工业园上班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靠近市区是该村的优势,种植蔬菜是该村传统,目前40余亩大棚蔬菜和20多亩的特色种植项目,每天源源不断销往周边城市。在工业园区上班的120多名职工为该村的发展开通了广泛的信息来源。2005年全村养蚕、大棚蔬菜和特色种植及职工收入达224万元。车辆运输和私营业户收入达4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3-2005年投资50余万元硬化、绿化、亮化了村庄,栽植各种绿化树木1500余棵。2004年至2006年建村民楼13幢,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有 25户入住,2005年全村吃上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投资70余万元的村办公楼实现办公自动化。2005年村有青年、老年活动室各一处,门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完善。全村固定电话136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98%。   联系电话 86-0532-87318066   

崔家荆戈庄村

  崔家荆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荆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取名荆戈庄,后刘姓迁入,荆姓迁走,改称刘家荆戈庄,后又崔姓从平度城东门里迁此入居,渐成主姓,便改村名为崔家荆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泽河南,东邻市西外环路,南与姚家荆接壤。2005年耕地面积1400亩,240户,731人。   经济状况 2003年以来,村建有今星绣花纸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100余万元。私营业户13家。村有大中型车辆30余辆,集体经济积累达70余万元。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48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50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建筑业、私营业、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村养蚕、建筑业收入达300多万元。私营业户收入达15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户户通自来水,家家有电话,有线电视达到90%,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   联系电话 86-0532-87318183   

李家楼村

  李家楼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赵、陶二姓迁此立村,取村名为赵陶村,后有李江从东岭(香店乡)迁此入居,因旁有古时驿站的荒场,便取村名荒李家屯。后李姓三世祖李金显在村东建过一座小楼,便又改名李家楼。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南部,东邻高平路,北邻泽河,耕地面积371亩,84户,2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村企业为重点,1990年以来,外资企业有青岛高尔富石墨有限公司,内资企业有青岛预制件厂、青岛同和恒源铸造厂,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00元。   优势产业 石墨深加工是该村重要经济支柱之一,2005年5月与德国合资。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100余万元,修建了办公楼。有线电视用户70户,固定电话65部,居民吃上了办事处供自来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7311069   

梁家庄村

  梁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初时,梁家疃(李园办事处)村的梁炳信迁此重建家园,渐成村落,取名梁家庄。村东有一条路,历代相传,秦始皇东巡曾经此路过,虽无实考,地名历代传称“秦皇路”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部,泽河以南。东邻西外环路,西靠孙家庄村,南邻张家荆戈庄,北靠泽河。2005年耕地面积733亩,86户,29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经商业3户,从业人员11人,在外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就工人员7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5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60元,其中商业收入40万元。   优势产业 桑蚕生产在该村已有近20年的历史。2005年有桑树面积100亩,发展草莓大棚12个,占地12亩,种植蔬菜等高效农业80亩。自2003年以来,共种植速生杨110亩。   社会事业 2003年,投资4000多元购买柿子树,在村内街道两旁栽种。每年投资4000元左右,用于街道管理。2005年村民用上了李元水利站供的自来水,村民电话安装70部,有线电视32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率100%。   荣誉称号 1991年平度市文明村庄。2001年平度市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2002年先进党支部。2005年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313677   

孙家庄村

  孙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孙熙由四川迁来定居,繁衍成村,便取名孙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1982年县政府批准改称东孙家庄。   政区人口    该村在泽河以南,东邻梁家庄,西与南庄接壤,南距青银高速公路600米。2005年耕地面积636亩,84户,29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经商6户,在外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就工人员12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00多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600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蔬菜大棚种植和在同和工业园上班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村养蚕、大棚蔬菜、养猪、养羊户及职工收入达166万元。车辆运输和私营业户收入达3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30余万元硬化、绿化、亮化了村庄三条主要街道。2005年全村吃上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达到90%,全村固定电话70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70%和100%。   联系电话 86-0532-87319809   

南庄村

  南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369)姜民由四川省海阳马槽庄,迁此定居,因兄弟三人同时北迁,并约定,不论谁定居何处,建村取名都取南庄,借此纪念由南方北迁定居。姜民应约定居平度,取名南庄村。   政区人口    该村在青银高速公路北,泽河南岸。东邻孙家庄,西与白埠镇李戈庄村接壤,2005年耕地面积1880亩,283户,964人。   经济状况 该村有大中型车辆30余辆,私营业户8家。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和在同和工业园上班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村养蚕收入160万元,大棚蔬菜及特色种植收入80万元。职工收入200万元,车辆运输和私营户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2005年投资20余万元扩建道路,绿化了村庄,栽植各种绿化树木6000余棵。2005年至2006年建村民楼2幢,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2005年投资42万元铺设地下电缆,解决村民农灌。2005年全村吃上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全村固定电话200余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98%。   联系电话 86-0532-87319756   

付家疃村

  付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赵姓先祖赵晓川由四川迁居今白埠镇庙后村,后有新河伏天怀迁至该村,以姓取名付家疃。      付家疃村街道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北约2.5公里处,占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0亩,全村160户,农业人口64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为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9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780亩,亩均产值13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1个,养殖户发展到7户。服务业方面,农资销售点1处。2005年人均收入5300元。村内发展养殖户一户,年产值3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投资2万余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9万余元新上变压器1台,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投资6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善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投资2万余元挖平塘一个,由村民承包搞水产养殖。同时在全村实施了绿化工程,村委投资1万余元在房前屋后栽植柿子树1300棵。2005年有文化教育中心、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由村委出资给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12户,参保率达70%,该村自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3398   

宋家赵戈庄村

  宋家赵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此地曾为历史上元朝赵天官的庄园地,便称赵戈庄(即大赵戈庄)。明洪武二年(1369)宋高宗由四川迁此立村,便以宋姓冠于赵戈庄,称宋家赵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部,2005年耕地面积820亩, 144户,553人。   优势产业 养蚕业是本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全村仅此一项,年收入20万左右,建筑业是本村主导产业之一,年收入10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2005年以来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全村85%的户用上有线电视,固定电话107部,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率达98%。   

宅科村

  宅科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十五年(1642)李可忠由河南省宅科村迁此定居立村,取名小李家,后因追思故籍复改称宅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同和街道最南端,东邻庞家村,西靠斜子村,南和寥兰镇硝场村相连,北面是新修的青银高速公路。2005年耕地面积610亩,78户,297人。   经济状况 宅科村自古以来全靠农业吃饭,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自1991年冬,全村发展蔬菜大棚四十多个,1993年发展桑树200多亩,1998年又发展草莓大棚10多个,桃树大棚10多个,村固定资产总额50多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35万元,人均所得4700多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共发展速生杨80多亩,栽树一万余棵。2005年又投资7万元对原村民办公室进行翻建,地面进行硬化,美化,绿化。本村有卫生室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2003年又成立了柳腔剧团,不定期进行排练,演出,曾受到办事处党委授予的“文艺演出组织奖”称号。固定电话65部,有线电视用户20户。自2003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保险以来,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7315198   

黄家疃村

  黄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十八年(1590)黄芳由平度城南关迁此立村,聚繁村落便取名黄家疃。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同和西北边缘,北临804省道,泽河坝边,泽河南硬化水泥道直通同和和804省道交通比较方便。 2005年耕地面积1800余亩,210余户,751人。   经济状况 本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有养殖业,农业有林果桑蔬菜等。养殖有水产、鸡、鸭、羊、牛、猪等,本村地大物博,环境良好,但经济薄弱,是投资商的理想场所。   

大赵戈庄村

  大赵戈庄村   村庄由来 元朝时,有名赵天官在此立村,初名赵戈庄,后周围又附延三村,皆以赵戈庄冠姓氏取村名。因赵戈庄建村早又大,为有区别,取名大赵戈庄。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街道西部,外环以西2公里,南靠泽河,北依804省道,2005年耕地面积1970亩,374户,126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小麦、玉米、苹果、桑蚕为主。一部分在街道外资企业上班,从业人员4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80万元,人均512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村通了公路,村里有小学一处,卫生室两处,固定电话310部,有线电视用户150户,村民95%参加了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7319581   

王家赵戈庄村

  王家赵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四川发大水,王姓人员从四川逃荒到此,看到此处风景较好,便在一棵大槐树边上居住下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便起村名王家赵戈庄村。以后陆续有孙姓、尚姓、戈姓、侯姓、马姓到此居住。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西北部,南面和西面靠泽河,东邻街道大赵村,北邻李元办事处。2005年全村耕地面积750亩,134户,45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有60亩桑园,青壮年一般在同和厂家做工,兼有搞建筑业的和搞出租的。   社会事业 村里上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78部,村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82697349   

沟崖村

  沟崖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徐登由四川省徐家沟迁此定居,因村址在东西向的大沟南北两侧,取名沟崖。   政区人口    位于同和街道西北,东邻辛家庄,南邻崔家荆戈庄和梁家庄,西邻大赵村,北邻石庙,地处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泽河河畔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2630亩,295户,996人。   经济状况 该村因紧邻平度市,又处同和街道的特殊地理优势,年富力强的青壮劳动力多数在市、镇企业工作。靠从事建筑业收入的也有一部分农户,养殖业发展较好。2005年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狐狸是该村的特色优势产业,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养殖户数达30户,存栏量近万只,就养殖历史及存栏量都是平度第一,年均收入近5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近几年来注重于村中及田野的环境美化,仅2005年栽植树木5000余棵,2006年又栽植树木2000余棵。2005年完成了村村通水泥公路。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中有焕颜一新的幼儿园一处,拥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2006年9月成立特种养殖协会(狐狸)。有线电视近百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石庙村

  石庙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时,王清由大沽河畔的崖头村迁此定居,未取村名,后因历代相传有一王大力的力士用肉肩挑来一座石头土地庙,安祠村边,便取名为石庙。   政区人口    位于同和街道驻地西北部,离平度市4公里,东邻刘周路。2005年耕地面积1240亩,227户,710人。   经济状况 村内固定资产20余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26万元,人均收入5100元。   优势产业 以粮油为主,约150人在韩资企业,200人在个体企业,60余人靠收旧货发家致富,年人均收入8000—15000元。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10万元,整修村中心大街及村南围村路;2005年由李元水利站供自来水,村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5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33户,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6%。   联系电话 86-0532-8356112   

王家柳疃村

  王家柳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王庭云、王立、王柱由四川迁来定居,因此处在秦皇河畔,有茂密的柳树,而得名为王家柳疃。   村庄人口:位于街道西北部,804省道南侧,2005年耕地面积916亩,146户,505人口。   优势产业 植桑面积200亩,是本村支柱产业,年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本村有合作医疗定点一处,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5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率为98%,2005年村民用上办事处统一供的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8358339   

孙家柳疃村

  孙家柳疃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孙姓迁此立村,因此处位于秦皇河疃,有茂密的柳树,故取名孙家柳疃。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西北部,804省道南约100米处。2005年耕地面积436亩,116户,408人。   经济状况 发展个体手套户4户,资金投入90万元。   优势产业:种植大棚葡萄20多亩,大棚蔬菜20多亩。   社会事业 2005年11月,用上自来水,固定电话60多部,有线电视用户30户。村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88359909   

林家疃村

  林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林合由四川省迁居此地,聚衍村落取名林家疃。   村庄人口 位于街道北部,804省道南侧,2005年耕地面积840亩,137户,499人。   经济状况 该村发展个体工商业户15户,从业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320000元。居民人均所得4780元。   优势产业 桑蚕养殖是本村农业的支柱产业,共发展桑树100余亩,年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本村有农村合作医疗定点一处,固定电话100余部,有线电视58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率为98%,2005年村民吃上街道统一供的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8358601   

中辛庄村

  中辛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姓辛的人最早来此居住,所以起名辛家庄。由于本村杂姓太多,原来是16个,现只有10多个姓。其中姓辛的等6个姓现已消失,大多数家族史只有170余年左右。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平度城南外环路南,柳州路以东。2005年耕地面积446亩,116户,385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珍稀动物养殖和经济型蔬菜种植为发展重点。传统种养殖业还占有一定比例,私营企业2家,生产建筑五金和办公家俱,集体经济以出租场房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46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761元。   优势产业 珍稀动物养殖(狐狸、獭兔养殖)   社会事业 2004年实现有线电视入户,电话普及率96%,新型医疗参合率99%。   2004年平度市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316758   

军屯村

  军屯村   村名由来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3)陈代祖领二子-、陈屯,由四川省迁此定居,便以二子之名合称命名为军屯村名,沿用至今。后虽陈衰绝,李姓迁入后成为主姓,村名未改。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同和街道驻地西部,南邻蓼兰镇长庄村,北靠青银高速路,东连同和街道杨家荆戈庄村,西接白埠镇坡子村。2005年耕地面积958亩,117户,3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年轻人在同和驻地企业打工,村民人均所得4600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是村的主要经济之一。   社会事业 2003年植树130亩。2005年整修了两条大街,同年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83户,有线电视用户5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0%,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7319736   

艾家疃村

  艾家疃村   地理位置 达艾家疃村位于平度城西5公里,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2′。毗邻804省道北侧,村东与张家疃村相邻,村后是蜿蜒千年历史的秦皇河,村西约1公里是林家疃村。村内东西向小街8条,一条后街贯穿东西,南北向大街5条,可双向通过来往车辆,村中南北大街南可跨越804省道,直通大赵村,北可通过秦皇河上的闸桥直四甲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后立村,取名西十里堡;洪武十八年艾天道由四川迁来,久住之后,艾姓繁衍开来,改名艾家疃村。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李园乡。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5年9月属平度县李园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二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丰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63户,农业人口535人,耕地面积696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601万元,农民纯收入535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77733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东史家庄村

  东史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1650年)始祖史曰由莱阳县迁来,辟荒谋生,建立村庄,以姓取名史家庄。后来为了与同姓村区分,前面加“东”字,即现在的东史家庄。      东史家庄村特种养殖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北约3.5公里处,占地面积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0亩,全村122户,农业人口44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7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700多亩,亩均产值150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1个,种鸡孵化场1个。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70多万元,其中农业337万元,养殖收入20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1987年开始发展林果生产。历年来,村委会投资7万多元,购置果树苗分给村民种植,购各种肥料分给果农户,聘请市林果技术员传授果树管理技术,至2005年发展各种果树700多亩,亩均产果3000多公斤,总收入3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建有文化教育中心1处,党员活动室1处,老年活动室1处。村内有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93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07户,参保率达90%。   

李家埠子村

  李家埠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李姓先祖由四川迁居到此地,因村后临一土埠,以姓取名叫李家埠子村。      李家埠子村街道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北约2公里处,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0亩,全村153户,农业人口55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生产、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5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800亩,亩均产值13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养殖户发展到3户。2005年人均收入4980元。村内发展养殖户3户,年产值4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投资15万余元新上变压器1台,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投资2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善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投资2万余元挖平塘一个,由村民承包搞水产养殖。同时在全村实施了绿化工程,村委投资3万余元在各户房前屋后栽植柿子树1700棵。2005年有文化教育中心、老年活动室各一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43户,参保率达90%,该村自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3768   

三甲村

  三甲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赵姓先祖由四川迁居到此地,因初建时有三家,俗语三家,后改称三甲。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北约2.5公里处,地处北纬36ο44;东经119ο47,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4亩,全村140户,农业人口4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45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424亩,亩均产值13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发展养殖户3户,年产值4万元。。服务业方面,村内有农资销售点1处。2005年人均收入498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投资15万余元新上变压器1台,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投资1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善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投资1万余元挖平塘一个,由村民承包搞水产养殖。同时在全村实施了绿化工程,村委投资3万余元在房前屋后栽植柿子树1200棵。2005年有文化教育中心、老年活动室个一处,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0户,参保率达80%,该村自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3070   

寨里屯村

  寨里屯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年(1368),王汉虎、王汉龙兄弟和姜姓由四川迁居此地,在河两岸分别立村,河北称后寨,河南名前行。清末,河道南移两村并为一村,统称寨里屯。      寨里屯村主街   村庄简介 寨里屯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北面2.5公里处,南临付家疃,北临804国道,占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0亩,全村111户,农业人口37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75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30亩,以红富士苹果为主,亩产值约在4000元左右。养殖业方面:有牛存栏30头以上,养猪户2户。服务业方面:有运输和出租等专业户。村民人均收入5200多元。   优势产业 蔬菜和苹果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该村种植蔬菜历史久远,口碑较好。近几年来,又逐渐发展土豆生产,所产土豆销遍四乡。亩产值均在2000元左右。苹果远销河南、河北及东北三省。   社会事业 自2000年以来该村投资5万元,新打机井8眼,硬化村内街道,铺设南北大街沙石路1400多米。2005年又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有卫生所1处,文化活动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安装量达80%以上,有线电视用户3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    联系电话 13153227871   

任家屯村

  任家屯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任姓先祖兄弟五人,由现在的高密迁居今白埠镇定居,其中两人任孟学、任孟水定居此地。因此地地势确实较洼,就取名“任家屯”村。      任家屯村街道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北约2.5公里处,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0亩,全村123户,农业人口4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林果蔬菜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4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490亩,亩均产值1500余元。自2002年以来,全村新建养殖小区1个,养殖户发展到5户,种植大棚2个,服务业方面,有农资销售点一处。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5300元,村内发展养殖户1户,年产值4万元。   社会事业 1986年该村投资10万余元,上水电设备,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5投资2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1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善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脏乱差等问题。2005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100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10户,参保率达90%,该村连年被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3859   

孙家疃村

  孙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范姓先祖由四川迁居到此取名范家湾,后有孙姓二人迁来此地,又有文登大水泊于姓先祖迁至该村,村内有句俗语:先有范家湾,后有孙家疃。      孙家疃村特种鸡养殖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北约1.5公里处,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69亩,全村288户,农业人口101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林果蔬菜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669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1000亩,亩均产值15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小区5个,养殖户发展到23户。服务业方面,有农资销售点一处。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4980元,村内发展养殖户3户,年产值10万元。   社会事业 1986年该村投资10万余元,购置水电设备,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5投资2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1万余元整修村内道路,改变了村内道路雨天泥泞难行的状况。2005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100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0户,参保率达90%,该村连年被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03859   

梁家疃村

  梁家疃村   地理位置 梁家疃村地处北纬36°53′,东经119°53′。位于平度市城区西部。东连李子园村,西与杨家疃村接壤,南与石庙村相望,北倚孙家窑村。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梁晋由现青杨乡棘子嶂迁此居住。村以姓得名。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平度县第一区李园乡,1939年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度县蟠桃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丰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46户,农业人口802人,耕地面积1072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844万元,农民纯收入518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孙家窑村

  孙家窑村   地理位置 孙家窑村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3′,位于平度城区西部804省道北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3.5公里。东连李子园村,西与杨家疃村接壤,南邻梁家疃村,东北倚崔疃村。全村总面积0.88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初永乐二年(1405),孙珏由四川省西蜀达州铁礁臼街迁此立村,因居民以烧窑为主,故得孙家窑之名。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一区李园乡。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5年属平北县李园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丰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285户,农业人口947人,耕地面积1005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589万元,农民纯收入526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邵家疃村

  邵家疃村   地理位置 邵家疃村位于平度城西,距平度市人民会堂6公里。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3′。东邻三教堂村,西与李家市村毗邻,南隔秦皇河与杨家疃村相望,北连赵家疃村,全村总面积0.74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邵山由河南省洛阳徙居十庙村,数年后邵山带家眷迁入邵家疃村,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邵家疃。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3年9月属平北县二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风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30户,农业人口451人,耕地面积449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684万元,农民纯收入517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洪沟南庄村

  洪沟南庄村   村庄由来 明弘治二年(1489年)杨九州由大洪沟村迁出繁衍立村。因北靠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横沟,又在大横沟村南便取称横沟南庄,后演化为洪沟南庄。   政区人口    位于同和泽河以南,青银高速路口以北,2005年耕地面积1436亩,134户,550人。   经济状况 村民以桑蚕养殖及个体经商、大棚蔬菜种植为主体。村集体以土地租赁及房屋出租。2005年新规划建设的大街新增个体经商户可达十余家。   社会事业 该村在2004年栽植水杉风景树300余棵,垂柳400余棵。2005年对废弃的池塘进行回填,造地4.2亩;投资整修大街、道路等共计1300米。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7319191   

张疃村

  张疃村   地理位置 张疃村位于平度城西804省道北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5公里。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3′。东连杨家疃村,西邻艾疃村、南与同河街道赵戈庄村相望,北倚李家市村,全村总面积0.91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禄由四川至此定居,因村落在大道口,故得名张家道口,后改称张家疃。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张疃。   隶属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3年9月属平度县二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风台乡。1958年9月属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151户,农业人口496人,耕地面积60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51万元,农民纯收入519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庞家村

  庞家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庞守金自云南携家眷迁此定居立村,初取名庞疃,后改名庞家,有种菜传统。   政区人口    该村东邻胶平路,西面与高平路相望,南面近靠古老的现河,北面相隔泽河与同和驻地接壤,2005年耕地面积1603亩,219户,人口821人。蔬菜种植面积400余亩,桑园占地面积3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经济收入一是靠蔬菜。庞家的大白菜种植有数百年的历史。二是植桑养蚕收入也相当可观。2005年本村的总收入520万元,人均6150元。   社会事业 该村东西大街全部硬化,东与胶平路,西连高平路交通发达,新建小学教学和办公楼各一座,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80户,村民全部参加了合作医疗100%。   

侯家站村

  侯家站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刘、梁二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因傍有官道和距县城的里程标志站牌,便取村名为大站。1935年土地呈报时由侯书林改村名为侯家站。      侯家站村商业街   村庄人口 位于胶平路西,在办事处驻地东一华里,工业园区南侧,2005年耕地面积410亩,居民216户,人口773人,暂住人口5000人左右。   经济状况 村庄2处个体企业和1处建筑业,年收入300万元;第三产业40余户,年收入150余万元;在企业务工收入250万元,村民租赁收入18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余万元,集体有存款1100万元,固定资产800万元,人均收入7500元左右。   社会事业 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95%;投资80万元改造了供电设备和线路,现有变压器4台计8504千瓦;投资50万元户户通自来水;投资8万元改造了污水管道;投资3万元安装了路灯;投资5万元进行了街道绿化。95%的户安装固定电话,免费为村民安装有线电视达90%,集体投资为村民投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村两委获的荣誉称号: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安全村庄、青岛市卫生村庄、平度市双创标杆村、平度市文明村庄 标兵、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度市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311060   

王家站村

  王家站村   村庄由来 是街道驻地。明永乐十四年(1416)管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处历史上立有距县治衙门口(现大会堂前)十的里程标志站牌,便取村名管家站。清康熙平度州志驿传目下记为刘野站。清初以后,王姓迁入定居渐为主姓,改名王家站。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南侧,泽河北岸。西靠高平路,东临平营路,2005年耕地面积950亩, 365户,1286人。      王家站村村委办公楼   经济状况 该村94年以来,先后建起了7处厂房对外租赁,二层综合楼对外租赁。固定资产500余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800余万元,居民人均收入6470元,其中工业收入600余 万元,餐饮业、服务业收入1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先后投资12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村中主要街道,栽植各种树木2000余棵。为65-80岁老人发放养老金,为1-9年级的中小学生负担书费、学杂费。1996年用上了自来水,为村民建住宅二层楼房22幢,13200平方米,有132户村民入住。固定电话400余部,有线电视46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金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费用全有村委负担。   荣誉称号 该村1998年以来,先后获得青岛市社会主义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平度市文明村庄等光荣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7311192   

李家站村

  李家站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1370)李思义由云南迁此定居,繁衍立村,因村旁的官道上立有距县驻地衙门口(现市大会堂前)十里的里程站牌,便取村名李家站。   政区人口    原在高平路以东,1997年11月为配合当地政府小城镇建设规划,整村迁移至现在位置。新村位于高平路西侧,北与李戈庄接界,南与十里堡村为邻,东面是高平路。2005年耕地面积278亩,156户,534人。   经济状况 全村在各厂上班的人数有165人,出租车辆12辆,出租房屋78户,餐饮业服务2户。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人均收入突破5340元。   社会事业 村里房屋、楼房整齐美观,村民住住房宽敞舒适,自来水、污水管道网络完善,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100%。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妇女之家”、市“平安村庄、文明村庄、计生模范村、计生协会典型村”。   

十里堡村

  十里堡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五年(1666年)最初杨姓迁此建村。因该地曾立有距县城十里的里程标站牌。且东傍又设过刘野站的驿铺,即“十里接官亭”之传。因距县治衙门口(现市大会堂前)十华里,故取村名十里堡。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高平路西,东邻良友投资有限公司,北靠广场西路,西邻代家庄村,南靠泽河。2005年耕地面积177亩,110户,372人。   经济状况 该村属人多、地少,街道驻地村,村庄大部分劳动力在驻地企业上班,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10户,从业3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05年餐饮服务业10户,客、货车8辆,发展房屋租赁增加村民收入。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1.1万元,吃上平度市供自来水。2003年投资20万元,硬化东西两条主街,栽植美化效益型柿子树500棵,2004年投资1万元户户拉上了有线电视,2005年投资8000元上了路灯,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连续6年是青岛市文明村庄,计划生育模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7312019   

代家庄村

  代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由代氏从三合山迁入,取名“代家庄”。几年后,李氏又迁入该村定居。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同和街道驻地广场西路南侧,全村共72户,23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70元,村集体收入316万元。   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并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列为小康示范村进行建设试点,整体迁入同和街道广场西路北侧。   

郑家张村

  郑家张村   村庄由来 明初, 由张姓迁此立村,取名张村,后郑姓迁入成为主姓便改称郑家张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同和街道驻地西南部。2005年耕地面积1067亩,200户,71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植桑养蚕为重点。1994年以来,在办事处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起了植桑养蚕专业村,2005年有100家养蚕大棚户,经济总收入3710000元,人均所得5118元。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15万元,建起了青年、民兵之家和老年活动室。绿化街道,修建花园,栽植各种花木1200余棵。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160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9859765    

孙家张村

  孙家张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元年(1522年)孙进仪、孙进礼、孙进乾由云南省的小云南迁此立村,初取名孙家屯,后又因有张姓在村旁另立新村,且村中盖了一座大庙,便取名大庙张村,孙张二村近靠。1947年大庙被焚毁拆尽,又改称孙家张村。在清末民初成立了业余京剧班,至今演出。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南面,距平度城区南8公里,高平路西侧,北邻杨家荆村、郑家张村,南靠肖戈庄,西同许家接壤。2005年耕地面积1000余亩,117户,58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拥有经济林300亩,桑园200亩,及小型加工场2处(纸箱厂、纸绳加工厂)个体活化水加工厂1处,2005年人均所得5000元   优势产业 村民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主,大力发展植桑养蚕,每亩桑园年纯收入2000元以上。入厂上班人数逐年增多,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社会事业:自1996年以来,村民新盖房200栋,卫生室2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10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100%。   

姚家村

  姚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六年(1375)姚禄和朱姓由云南迁此立村,以沟为界,名称为沟里姚家和沟外朱家,后朱姓很少,二村合一,只称一个行政村为姚家。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同和街道南部,向北200米是即将建成的青银高速公路,西邻刘家张村,东邻庞家村,2005年耕地面积809亩,136户,486人。   经济状况 本村主要以种植,养殖二大产业为主。自1992年以来,在政府的号召和扶持下,发展桑树200亩,每年可为村民增收50万元,发展养殖大棚12个,每年可养肉鸡30万只,收入60万元,2005年本村经济收入达到297万元,人均收入4890元。   优势产业 手工业加工(扫帚业加工)是我们村经济来源之一。村两委积极扶持引导农户,由过去的只到市土产公司加工改为农户自行到杭州、浙江等地自购料、加工、销售,每年购进毛料1万捆加工扫帚20万把,凭此一项可增收40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投资2万元对村东、村西大街进行了整修。有固定电话108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0%,全村所有村民参加了医疗保险   

斜子村

  斜子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姜、李等姓合迁至此,渐成村落,因聚居随河沿延伸建舍,方向不正,故取名斜子。   村庄人口 位于同和街道驻地南部3公里,东靠宅科村,西靠蓼兰镇葛家村,南靠蓼兰镇硝场村。2005年耕地面积600亩,89户,298人。   经济状况 村委有积累30万元,2005年人均收入5800元。   社会事业 村委每年给65周岁(含)以上的老人发放200元的生活补助费。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7314888   

李戈庄村

  李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九年(1376)宋、迟两姓由四川省迁此立村。后又有李姓兄弟哥俩入村落户,户繁人众,取村名为李哥庄,建国后演化为李戈庄。临平日公路西侧。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城原汽车站南五华里,高平路西。北邻平度城南外环路,东邻荆家疃村,南邻李家站新村,西邻平度西外环路。2005年耕地面积2700亩,546户,183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加工猪副产品和以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支柱,先后有肠衣厂、预制厂、向东挂车厂、模具厂、水产公司、货运客运站、装卸队,车辆修配厂、饭店、小吃部等多处企业。有固定资产289.23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09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950元。   优势产业 加工猪副产品(猪肠)、外出打工和养殖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客运货运站一处,车辆18辆,员工25人。搞猪副产品加工人员90人,年收入900万元,上缴税金20余万元。   社会产业 2003年栽植各类树木100亩,2000年,投资8万元,村民吃上了平度供自来水,建居民楼130户,面积15600余平方米,现有卫生室2处,固定电话450部,有线电视用户40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80%,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7311092   

杨家疃村

  杨家疃村   地理位置 杨家疃村位于平度城西804省道北侧,距市人民会堂5公里,地处北纬36°46′,东经119°53′。东与孙家窑、梁家疃相望,西与张家疃毗邻,南至804省道,北与李家市村接壤。全村总面积0.4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杨付由四川先迁平度大洪沟村居住;清咸丰年间,杨杰带家眷由大洪沟迁此建新家园,以姓取名杨家疃。   隶属沿革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平度县第六区周戈庄镇。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3年1月属平北县蟠桃区。1945年9月属平北县李园区。1953年9月属平度县二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豹竹区。1958年2月属平度县风台乡。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市县城关人民公社。1976年1月属平度县李园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 2005年,全村96户,农业人口338人,耕地面积449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21万元,农民纯收入5214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   荣誉称号 是李园街道近多年来的先进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301001   传 真 86-0532-88301002   电子邮箱 liyuandw@126.com   


军屯村特产大全




军屯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