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平度市 >> 白沙河街道 >> 山西村

山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山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西村简介

  山 西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南偏东约5公里,东依峰山,西滨落药河,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滇籍移民刘成迁此定居,因村址座落在峰山西,故取名山西。
  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以粮油为业,后有矿藏石灰石开采。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451户,1575人,耕地面积342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3元。
  
  山西村涂料厂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86户,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2%,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3100236 266000 0532 查看 山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山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徐家河岔村

  徐家河岔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南约2公里处,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4—1424年),徐升付由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址在落药河支流三里河、七里河交汇处,故取名徐家河岔。现全村以徐、郝、张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120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248户,863人,耕地面积1727亩,农村经济总收入52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450元。      徐家河岔村油桃园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12户,固定电话186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1.5%,村建居民楼1幢,村内硬化、绿化街道500米。   

西洼子村

  西洼子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5.5公里,南靠市滑石矿,公路旁过,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赵功由朝阳庄迁此建家立村,因村周是土埠丘陵,村立洼地,故取名洼子,后因三个村同名,冠以方位区别,该居西,得此名。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粮油业,后逐渐兼顾矿藏石料开发。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366户,1200人,耕地面积2332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8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380户,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6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   

东沙窝村

  东沙窝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约4公里,白沙河东岸,北靠平古路,西与西沙窝相接,南与楼里头相望,东与前辛庄接界。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赵伟平至此建村,因靠近河滩,村周沙多,故名沙窝。后为与同名村区别,冠加方位,该居东而得此名。全村以张、邹、宋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现发展油桃,草莓大棚110个,已成该村的支柱产业。      东沙窝村栽植的速生杨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84户,286人,耕地面积58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64户,固定电话68部,有线电视入户率51%,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9%。1986年平度市政府授予“平度市文明村庄”称号。   

西沙窝村

  西沙窝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约4公里,白沙河东岸,平古路以南,南靠楼里头村,东与前辛庄村接界,长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梁进宝至此立村,因靠近河滩而得名沙窝。后来为同名村区别,冠加方位,该居西,故称西沙窝。全村以窦、杨、梁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自1990年建成大樱桃、草莓生产专业村。      西沙窝村的一片树林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93户,312人,耕地面积52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96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86户,固定电话84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6%,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楼里头村

  楼里头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约3.5公里,白沙河东岸,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崇祯三年(1630年),王姓始祖万象携眷属由掖县王家楼村迁此建新居。为念迁出地,故以祖籍村称取名,后因村中有一楼房,故得楼里头之称。现全村以李、王、曹、孙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大棚草莓,全村现有草莓、油桃保护栽培270亩。      楼里头村的草莓大棚   经济概况 全村共有218户,727人,耕地面积1581亩,农民人均收4307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87户,固定电话195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村内硬化、绿化街道300米。   

东白沙村

  东白沙村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南约5公里,三山岛—城阳公路、白沙河桥东侧0.5公里处,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成化三年(1467年),始祖李旺其妻刘氏由平度城南关迁至此新建居,来时白沙滩一片,故得名白沙。旺后生5子,为占地盘分东西居住,方位居东,即称东白沙。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70亩。      东白沙村的一片花生地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167户,543人,耕地面积134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93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67户,固定电话129部,有线电视入户率52%,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0%,村建居民楼1幢。   

西白沙村

  西白沙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南约5公里,三山岛—城阳公路、白沙河桥东侧0.5公里处,正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成化三年(1467年),始祖李旺其妻刘氏由平度城南关迁此建新居,来时白沙滩一片,故得名白沙,旺后生5子,为占地盘,分东西居住,方位居西,即称西白沙。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了大棚草莓、保护栽培210亩。      西白沙村的工厂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205户,645人,耕地面积143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1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81户,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3%,村建居民楼10幢。村内硬化、绿化街道350米。1993年青岛市政府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东前李家村

  东前李家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南约4公里处,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4—1424年),李、贾两姓由云南至此立村,因李姓居前,贾姓居后。故得名前李后贾,后演变为前李家,明万历年间,李姓迁出另立村庄,取西前李家后,遂改名为东前李家。现全村以贾、李、王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80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81户,645人,耕地面积1622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46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46户,固定电话16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65%,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7%,村建居民楼1幢。   

刘家观村

  刘家观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约2公里,平古路北侧,北与姜家观村相邻,西与钱家庄村相望,东与张家观村接界,块状聚落。      刘家观村前大道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刘从胜从黄县迁此定居,因附近有座称“观”的寺院,故以姓和观取名刘家观。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水果为主,近年来黄金梨的栽培面积有较大发展。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65户,589人,耕地面积1136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26户,固定电话112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7%。   

金家河岔村

  金家河岔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南约2公里,落药河西岸,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金广维由麻兰村迁居这里,因村址座落在七里河与三里河交汇处,故取名金家河岔。   主要产业 始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70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25户,394人,耕地面积668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9元。      金家河岔村西瓜试验田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57户,固定电话77部,有线电视入户率5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4%。   

东辛付庄村

  东辛付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约5公里,白沙河东岸,西与岔河接壤,北靠荣城—兰州公路,东与曲家庄相望,南与姜家观村毗邻。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1692-1722年)李福城由平度城迁此定居,取名新丰庄,后演化为辛付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辛付庄。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近几年来蔬菜、种植业也有较大发展。      东辛付庄村的速生杨林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55户,492人,耕地面积1052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6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23户,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6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   

前麻兰村

  前麻兰   地理位置 位于平度市东南部13公里,三里河西岸,平古路南侧,为镇政府驻地,不规则块状聚落。农历逢一、六为集日。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金国宝与王氏由河南洛阳迁此定居,因村旁有一墩很大的马莲花生机盎然,故村得名马莲庄,后以谐音演化为麻兰。于1956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即前麻兰、后麻兰。现全村以金、王、杨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粮油水果为主,大棚菜、草莓、大樱桃亦初具规模。   经济概况 2006 年全村680户,2200人,耕地面积4237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8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前麻兰村花生基地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467户,固定电话52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72.1%。   

后麻兰村

  后麻兰   地理位置 位于平度市东南部13公里,三里河西岸,平古路南侧,为镇政府驻地,不规则块状聚落。农历逢一、六为集日。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金国宝与王氏由河南洛阳迁此定居,因村旁有一墩很大的马莲花生机盎然,故村得名马莲庄,后以谐音演化为麻兰。于1956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即前麻兰、后麻兰。现全村以金、李、任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有经济商品房60余间。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571户,1851人,耕地面积352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8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4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550户,固定电话41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8%,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7%。村建居民楼30幢,村内硬化、绿化街道1200米,1995年、1998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东曲家庄村

  东曲家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约4公里,白沙河东岸,北与金家庄毗邻,西与东辛付庄相望,南与窦家观村接壤,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据曲姓族谱记载,清雍正初年(1723年),曲姓祖先迁北埠顶定居,取名曲家屯;雍正十五年又搬来白沙河东岸建村,改名为曲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东曲家庄。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也搞一些养殖业。      东曲家庄村的速生杨林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42户,141人,耕地面积391亩,农村经济总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7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30户,固定电话2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2%,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   

金家庄村

  金家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4.5公里,荣城—兰州公路南侧,西与曲家庄毗邻,南与窦家观接界,东与上庄村相望,长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清顺治初年(1644年)赵顺领家眷从招远东关赵家定居此地,租种麻兰村金姓土地为生,后繁衍成村,因地权为金姓所有,故取名金家庄。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林果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金家庄村的养殖场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96户,320人,耕地面积80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97户,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1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0%。   

张家观村

  张家观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约2.5公里处,北邻窦家观村,西靠刘家观村,南与平古路相望,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嘉靖三年(1524年),川籍张姓迁居这里,因此地有座称“观”的寺院,故取名张家观。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近几年来引进了优质草莓栽培,初具规模。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204户,678人,耕地面积1556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85户,固定电话157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8%,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   

姜家观村

  姜家观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约4公里处,北与东辛付庄接界,东与窦家观相望,南与刘家观毗邻,不规则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建文二年(1400年),姜进、姜盛兄弟由云南迁来择其地建村,因此处有座称“观”的寺院,故以姓和观组村名。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近年来草莓、圆葱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229户,730人,耕地面积166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6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00户,固定电话198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   

邓家荒村

  邓家荒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南约3.5公里处,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邓姓至此拓荒建家园,因此处田野广阔,荒草满坡,故取名邓家荒。现全村以王、刘、代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70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31户,452人,耕地面积117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42万元,农民人均所得5686元。      邓家荒村速生杨林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15户,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5%,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村内硬化绿化街道850米,1998年、1999年、2000年平度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王家屯村

  王家屯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南约4公里处,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清康熙二年(1663年),王可汲由即墨县东鳌山卫南门里迁此建村,以姓取名王家屯。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了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00亩。      王家屯村的一片花生地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34户,436人,耕地面积97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34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10户,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村内硬化绿化街道300米。   

中店后村

  中店后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0.5公里,平古路南侧,西与西店后相接,南与后麻兰相连,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宋姓由云南迁来定居,以姓取名宋家屯,后因在佛父殿和百子殿北,故改名殿后,“殿”与“店”谐音,书写为店后,为区别同名村于1984年改称为中店后。现全村以窦、金、宋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来,以种粮油为主,近年来建筑、服务业和运输业也有较大发展。      中店后村养鸡场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201户,610人,耕地面积1317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86户,固定电话172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   

中洼子村

  中洼子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6公里,堤沟河西岸,正方形聚落,十字街道。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滇籍移民田姓至此建村,因村座落在东、南、北三面环山的低洼处,故名洼子,后为与同村区别,冠加方位,该居中,故名中洼子。现全村以赵、田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种植和大棚油桃种植。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有340户,1175人,耕地面积2696亩,农村经济总收入9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17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300户,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2%,绿化街道600米。   

东洼子村

  东洼子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7公里,北依嶂马山,西南邻市滑石矿,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滇籍移民曲姓至此立村,以姓和地貌取名曲家洼子,后因同名村均以方位相区别,亦随习改称东洼子,现全村以尚、程、李、金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以粮油为主,后有矿藏房石、石灰石,现已开采。      东洼子村的花生地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273户,837人,耕地面积1813亩,农村经济总收入5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00户,固定电话16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6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村建居民楼10幢,村内硬化、绿化街道1500米。   

小孙戈庄村

  小孙戈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约5公里,平古路北侧,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郭明玉由大孙戈庄迁出另辟新居,故以祖居村称谓,冠加“小”字区别,故名小孙戈庄。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20亩,矿藏有石灰石,现已大面积开采。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42户,430人,耕地面积91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5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72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38户,固定电话2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2%。   

芦家荒村

  芦家荒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南约3公里,落药河西畔,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00—1566年),陈良带领两个儿子由山西村迁于此建居,取名为陈家屯。清乾隆年间,芦姓迁入其村,人丁日盛成为主姓,又因村周是荒野,改名芦家荒。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70余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03户,296人,耕地面积631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80户,固定电话65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8%,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村内硬化、绿化街道200米。   

孙家荒村

  孙家荒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约3.5公里,落药河西岸,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现武由平度城迁此立村,当时此地野草丛生,故取名张家荒。明末,孙伯自平度南李戈庄村迁居张家荒,因人繁户盛,于清道光年间,改称孙家荒。现全村以孙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10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63户,545人,耕地面积1371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74元。      孙家荒村果园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00户,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   

阁北头村

  阁北头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约2公里处,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清乾隆五年(1740年),郭姓至此建村,因村南有座楼阁,故取名阁北头,现阁无存,村名延旧。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种植和大棚油桃种植,现有草莓、油桃保护栽培45亩      阁北头村果树园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有87户,267人,耕地面积63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51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5户,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3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   

任家河岔村

  任家河岔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1公里,西靠三里河,南临落药河,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滇籍移民任汉宗至此居住,因座落在落药河于三里河交汇处,故以姓和地貌特征取名任家河岔。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10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400户,1200人,耕地面积181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95户,固定电话276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5%,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村建居民楼24幢,村内硬化、绿化街道300米。   

前辛庄村

  前辛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约3公里,平古路南侧,西与东沙湾相接,南与邓家荒相望,东与阁北头接壤,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代、王二姓至此立村,因建村时间晚于附近村庄,故取名新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前辛庄。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水果为主,现在林果业亦具较大的规模,镇优质油桃基地就座落在该村疃后。      前辛庄村的果树园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12户,386人,耕地面积847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61户,固定电话97部,有线电视入户率6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4%。   

西店后村

  西店后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0.5公里,平古路南侧,西邻麻兰中心小学,东与东店后村相接,呈方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吴道士由小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址在佛父殿和百子殿后,故以所处位置得名殿后,后书写为店后,1984年为与同名村区别,改称西店后,现全村以白、金、李、焦、王姓为主姓。      西店后村主街道   主要产业 自建村来,以种粮油为主,几年来该村以保护地栽培、装卸运输业、建筑业三大支柱产业为龙头发展经济。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220户,688人,耕地面积1732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00户,固定电话176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村内硬化、绿化街道2500米。2006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荣誉称号 历年来被评为平度市、镇先进村。   联系电话 86-0532-84363502   

徐戈庄村

  徐戈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南约3公里,落药河东岸,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徐姓至此建村,以姓取名徐戈庄。现全村以裴、刘、张、徐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种植和芋头、大姜种植,果品年产量60万斤,芋头20万斤,大姜30万斤。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02户,316人,耕地面积87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83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90户,固定电话72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8%,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   

东店后村

  东店后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约0.5公里,平古路南侧,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弘治三年(1490年),初原杰由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初家屯,后因在佛父殿和百子殿北,故改名殿后,“殿”与“店”谐音,书写为店后。为与同名村区别,于1984年改称东店后。现全村以姜、刘、宋、金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大力发展保护地栽培草莓、油桃。      东店后村养猪场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68户,470人,耕地面积1062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45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05户,固定电话98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1%,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2%。   

前沙湾庄村

  前沙湾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北约3公里处,东傍河流,南与镇政府相望,西与金家庄村接界,北与后沙湾庄村相邻,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仉大良由仉家沙戈庄迁此建村,因村址座落在沙湾旁,故得沙湾庄之名。后因与同村名区别,改称前沙湾庄。      前沙湾村一角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植粮油为主,1996年筹建了大面积的油桃、大樱桃大棚100余个。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232户,801人,共有耕地面积194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70户,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7%,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2%。1998年青岛市委授予“青岛市优秀农村党支部”称号,2005年平度市委授予“平度市先进党支部”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52548   

后沙湾庄村

  后沙湾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北约4公里处,荣城—兰州公路南侧,东与云山镇接壤,南与前沙湾庄村相邻,西与金家庄村相望,长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宋法旺由云南徒居此地,因村头由水深沙底的大湾,俗称沙湾,村以湾得名。后为与同名村区别,以所处位置称后沙湾庄。      后沙湾庄村一角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1998年全村统一规划发展大樱桃、草莓大棚。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73户,572人,耕地面积1692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60户,固定电话145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村内硬化绿化接到250米。   

东李戈庄村

  东李戈庄村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4公里,七里山东麓,平古路南侧,长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清顺治八年(1651年),王会民从云南迁此始建村落,未取村名,相继李、郭两姓迁入定居,以两姓取名李郭庄,后演化为李戈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东李戈庄。      李戈庄村一角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50亩,矿藏有石灰石,现已开采。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235户,770人,耕地面积1453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00户,固定电话17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村建居民楼14幢,村内硬化、绿化接到200米。   

巡寨村

  巡 寨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约7公里,七里山脚下,落药河东岸,长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隋万福由云南迁此建家园,传说唐王巡逻军曾在此安营扎寨,故以历史典故取名巡寨。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了大棚草莓,全村现有草莓、油桃保护栽培250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420户,1276人,耕地面积2613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0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86元。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29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5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村建居民楼4幢。   

钱家庄村

  钱家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4公里,白沙河东岸,平古路北侧,北与岔河村相望,东与刘家观村接界,块状聚落。农历逢二、七是集日。   村庄由来 相传建于明,距今400余年,马来川从平度城迁此安居,日子贫困,盼富裕生活,故取名钱家庄,以图吉祥。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近几年来大面积种植圆葱,且已成规模。   经济状况 2006年全村共253户,840人,耕地面积124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5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24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40户,固定电话22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83%,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村内硬化绿化街道600米。   

岔河村

  岔 河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约7公里,荣城—兰州公路南侧,白沙河流东岸,方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李姓由平度城东关迁来定居,因处白沙河河岔处建村,故以岔河称之。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近年来养殖来亦有较大发展。      岔河村养鸡场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65户,206人,耕地面积401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3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60户,固定电话52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   

王家河岔村

  王家河岔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1公里,落药河西岸,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滇籍移民耿姓至此居住,取名耿家庄。明永乐年间,王姓迁入其村并发展成主姓,村址又在两河交叉处,故取名王家河岔。   王家河岔居民住房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了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10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92户,609人,耕地面积82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8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60户,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5%,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   

前八里村

  前八里村   地理位置 位于青岛华侨科技园北侧,距驻地0.5公里。东与郭家庄村,南与荆家疃村,西与现河、北与中八里庄村相邻,总面积2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魏中由云南至此建村,因距县城8华里,故名八里庄。后因三个村同名,故冠加方位区别始得前八里庄之称。   隶属沿革 明清年间,属平度州香店乡八里庄,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香店乡、平度第二区香店乡、平度县香店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白沙区香店乡,平度县香店乡。1958年后,属城关人民公社。香店乡、香店街道办事处、青岛华侨科技园。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耕地为主。2003年属华侨科技园,我村土地已被企业所占,以农业为生的农民,基本都到企业务工。   经济概况 全村有114户,376人,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3.15万元。村集体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80元。   

后许村

  后 许 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十二年,许子贵由小云南乌沙卫棘岭屯迁之平度洲-定居,取村名许家,后改为后许家。      后许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香店街道驻地东部,三城路以北,白沙河以西,东邻麻兰镇西白沙村,西靠香店村,南邻三城路,北接东双庙村,耕地面积1324亩,居民263户,997人。   经济状况 该村1993年以土地租赁的式出租土地283亩。发展个体餐饮,建筑修路服务业户30户,从业206人。2005经济总收入1300万元,人均所得5900元。其中工业收入210万,餐饮服务业收入600万元。    优势产业 花生、大姜、日本丰水梨是该村三大经济支柱。目前该村有花生300亩,年收入30万元;大姜100亩,年收入20万元;丰水梨19.5亩,年收入25万元。   社会事业 截至2006年,该村有小学一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室一处,老年人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220部,有线电视18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624   

前许村

  前 许 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戈姓人由小云南迁之平度洲-前定居,取名南戈家。明朝末期许姓由许家村分支迁往戈家村居住,建国后改为前许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香店街道驻地东南部,三城路以南,白沙河以北,东邻麻兰镇西白沙村,南邻芦芳村,西邻仲家村,北邻后许家村。耕地面积508亩,居民102户,334人。   经济状况 该村1993年以土地租赁的形式,租赁土地66亩,发展个体餐饮业、运输服务业13户,从业68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38万元。农民人均所得5931元。其中工业收入256万元,运输业收入152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60万元。   优势产业 花生,日本丰水梨,大棚果蔬是该村的三大经济支柱。目前该村种植花生140余亩,年收入15万元;日本丰水梨30亩,年收入20万元;大棚果蔬12亩,年收入12万元。      前许村蔬菜大棚   社会事业 截至2006年,该村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室一处,老年人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78部,有线电视76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309988   

芦坊村

  芦 坊 村   村庄由来 祖辈孙山原籍云南,清朝后期迁来此定居,因有铁匠作坊一处,村庄取名炉坊。解放后,由于村庄长满芦苇,后人改称芦坊。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香店街道东南部,三城公路以南,白沙河以北,南接周家河崖村,北部与仲家村和前许村为邻。全村耕地面积664亩,居民180户,人口63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目前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近几年不断调整种养结构,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村现有个体工商户52户,在外打工人员150多人,固定资产200万元,200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00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是该村的重要经济来源,目前全村有蔬菜大棚40余个,发展露天蔬菜100余亩,年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有远程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柳腔剧团一个,卫生室一处,固定电话165部,有线电视用户138户,全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897   

仲家村

  仲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仲姓人由云南省武沙魏吉陵屯移民迁来,根据自己的姓氏起名仲家屯,即现仲家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香店办事处东南部,青沙公路南侧400米处,西邻东泰公司梨园,东邻前许村,南邻芦坊村,北靠青沙公路。本村现有耕地面积600余亩,总户数148户,总人口510人。   经济状况 内资企业和养殖业是该村发展的重点,现有内资企业12家,固定资产200余万元;运输经商、餐饮服务业20余户,从业人数1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071万元,村民人均5200元。   优势产业 农业、养殖业和运输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目前这三类行业的从业人数达到了200余人,2005年经济收入1020万元,上缴税金10万元。   社会事业 1991年投资4万元硬化中心大街并栽植柿子树400余棵,村庄有诊所1处,小学1处,老人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120余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投保率达到100%,每年年底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享受金。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647   

邹家坡村

  邹家坡村   地理位置 位于华侨科技园东侧,“三城路”与“东外环路”南侧,距平度市区3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移民形成的村庄,由于村庄的地形北高南低一面坡,因邹姓道德在此立村,所以取村名邹家坡。随着岁月的流逝,邹姓人或迁徙,或死亡,已经没有邹姓人口。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外辖村庄,民国年间属平度县白沙区,平度县城关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香店人民公社,香店乡,香店街道办事处,华侨科技园。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耕读传村,清末翰林王培佑出自我村。村民多种植粮油作物。1993年后引进外资“东泰农产有限公司”后,村内发展了零星的“丰水梨”面积。从2003年开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村除100余亩果园和菜园外,大部分土地征用完毕,村民多数进厂务工从事加工业,部分村民从事服务业,60岁以上村民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村集体生活保障金生活。   经济概况 全村共有179户,总人口580人。2006年家村经济总收入514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8862元,村集体收入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00元。   荣誉称号 1998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先后被华侨科技园党工委授予”先进基层组织“、“优秀村委会”、“计划生育模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3306658   

北郭家庄村

  北郭家庄村   地理位置 位于香店办事处西南约2公里,三城路南侧,西与前八里,南与邹家坡,东与香店村相邻,总面积4公里。   村庄由来 清康熙二十二年,郭振有从中八里庄迁此始建村落 ,以姓取名郭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北郭家庄。   隶属沿革 解放前,属麻兰二区,解放后,先后属白沙区、邹家坡乡。1958年后属城关公社、香店乡、香店办事处、华侨科技园。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耕地为主,粮油产品。2003年后,村民主要以务工为主,其中部分村民搞汽车维修、租赁和建筑业。   经济概况 全村174户,615人。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8万元,村集体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89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306619   

东岭村

  东 岭 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由王氏来此定居,取村名东岭。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香店街道办事处南部,白沙河西侧,东邻河崖村,西靠西岭村,西南是曲坊村,北邻邹家坡村,耕地面积1618亩,村民187户,人口61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发展餐饮服务业户10户,从业人员30人,年创收入200万元。2005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3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412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种植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现有畜禽养殖户16户,年收入20万元;种植枣树30亩,年收入46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8万元建起村幼儿园和村计生服务中心,2006年,该村有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2005年村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366   

山西村

  山 西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南偏东约5公里,东依峰山,西滨落药河,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滇籍移民刘成迁此定居,因村址座落在峰山西,故取名山西。   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以粮油为业,后有矿藏石灰石开采。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451户,1575人,耕地面积342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3元。      山西村涂料厂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86户,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2%,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   

曲坊村

  曲 坊 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曲氏由云南到该村定居后,开了一家酒店,后取村名曲家坊子,又称曲坊。   政区人口    位于香店街道驻地以南7公里,南邻泽河、东邻白沙河、西邻现河、北邻华侨科技园。全村耕地面积4308亩,居民623户,人口2185人。   经济现状 全村以农、工、商业为发展的重点。2000年以来,内资企业青岛新星金属品有限公司、平度同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2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0户,从业3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934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580元,其中工业收入1828万元,商饮业收入152万元。   优势产业 五金制品企业是该村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1997年8月建立青岛新星金属品公司,其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员工200多人。2005年新星金属品公司完成经营收入1200余万元,上缴税金100余万元,社区商饮业收入152万元,服务业收入32万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60万元,硬化、绿化、亮化了村中心南北大街,修建了村级公园,栽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改造荒滩1000亩,成片造林70000多株。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各1处,卫生室3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490部,有线电视40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5%。   荣誉称号 该村先后获得了“青岛市文明村庄”、“平度市文明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259   

香店村

  香店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苏氏首先来此定居,取村名李家屯,清朝时期由于本村有从事香火制作的人较多,并有大型香房,村名改为香店屯,后又改为香店村。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市南,距市区5公里,省级公路三城路纵贯该村,是去青岛的必经之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是创业者的理想乐园。全村共有289户,人口1020人,现有耕地面积18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外资项目和第三产业为重点。2000年以来有著名的台资企业东泰农产有限公司、青岛远通制衣有限公司和青岛康华日用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先后落户该村,就业人员500余人。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40余户,运输业50余户,集体存款1100多万元,年内利息和租赁费90多万元,年内补贴失地农村生活费800元/亩,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00元。   优势产业 第二、三产业是本村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从2001年开始,村集体分三年投资90多万元,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了村内所有街道,栽植了6000余棵柿子树,是附近有名的效益型美化村庄。2002年村集体投资16万元为村民免费上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同年发动村民投资116万元在海洲路西侧建起3100多平方米的商贸住宅两用楼房。现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2处,平价药房2处,文化教育协会中心1处,固定电话210部,村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该村先后获得了青岛社会治安“安全村庄”、平度市 “典型村”、“文明村”、“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香店村两委在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808   

中八里庄村

  中八里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末年间李氏由平度城东关迁到本地定居,因离平度城8市里,取名八里庄,又因3个村同名,本村居中,又称中八里庄。      中八里庄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香店街道办事处西南2.5公里,南邻南外环路,西邻奥林匹克公园,东邻海尔路。现有耕地面积203亩,128户,人口47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2002年以来,因靠近青岛华侨科技园及平度市开发区。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现已不再以种植为主,而以二、三产业为主。现已发展个体餐饮及维修服务业20户,私营企业一处,在邻近工厂上班人员1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42万元,人均纯收入5650元,其中房屋租赁收入15万元。   优势产业 因村靠近外环路,有发展二、三产业的优势,村委于2005年征求有关部门的批准,在外环路北侧建2层经营楼房19栋,现已交付使用,私营企业富登车辆改装厂,现有员工20余人,固定资产200万元,年利税10万元,现村民有轿车2部,货车3部,客车2部,中、小型拖拉机10余台。   社会事业 1999年村投资14万元,让村民吃上自来水,2001年村委联系平度市建筑安装公司硬化了村委门前到海尔路的路面。2003年在路边植风景树500棵,现有老年人活动室三间,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余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100%。   该村曾多次获得街道先进单位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103   

后八里庄村

  后 八 里 庄 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唐京德由唐家庄迁现河崖建村,取名喇叭庄,后被大水冲毁村庄,又搬迁现址居住,因距县城八里、又在前八里庄后,故得此名——后八里庄。   政区人口    位于海尔路西侧,南外环北、奥林匹克公园东、商贸中心南、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耕地面积383亩,村民122户、398人。   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大棚养殖,运输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56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8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庄以发展蔬菜大棚、大樱桃大棚为重点,现有大棚(蔬菜)20余个,仅此一项就给村民增加收入40多万元,发展大樱桃一百多亩,正进入盛果期,远销到大连青岛等城市,为村民增收六十多万元,村民准备继续扩大面积,发展个体运输业15户,年收入三十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投资20余万元,修桥7座,整修了街道,村外生产路,铺设路边石,改造了农灌线路,架设了路灯,栽植各种树木,花木4000余株,新建夕阳红活动中心一处,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100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率100%。      后八里庄村两委   荣誉称号 该村先后获得“省级卫生先进单位”“青岛市卫生村庄”“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五个好”党支部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055   

张戈庄东村

  张戈庄东村   村庄由来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张、王二姓由青州府迁此建村,张自成年长,王祥岁幼,又是姑表兄弟,王称张为哥,故名张哥庄,后演化为张戈庄,并分为张东、张南、张西三个行政村。      张戈庄东村村办企业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镇驻地,东邻后李付庄,西邻张西村。2005年,共343户,1080人,从业人员681人。   经济状况 该村有耕地面积973亩,粮食播种面积1280亩,粮食总产量678吨,亩产530公斤,花生播种面积340亩,总产量136吨,蔬菜播种面积366亩,总产量1098吨,农民经济总收入3371万元,人均所得5692元。村民以农为主,兼营其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第三产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该村有7个养鸡大棚,有养猪大户11户,每年出栏2000余头,增收100余万元。该村有各类超市6家,理发店8家,摩托维修3家,网吧2家,饭店2家。   社会事业 该村自来水入户率为70%,有卫生室2所,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为80%,合作医疗普及率63%,有党员活动室和计划生育活动室各一个。先后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先进党支部、平度市百强第一村和山东省先进党支部。   

张戈庄南村

  张戈庄南村   村庄由来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张、王二姓由青州府迁此建村,张自成年长,王祥岁幼,又是姑表兄弟,王称张为哥,故名张哥庄,后演化为张戈庄,并分为张东、张南、张西三个行政村。      张戈庄南村村貌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三城路两侧,邻张东村和张西两村。2005年统计,共214户,666人,从业人员364人。   经济状况 耕地面积765亩,粮食播种面积600亩,粮食总产量325吨,亩产542公斤,花生播种面积200亩,总产量86吨,蔬菜播种面积415亩,总产量1037吨,农民经济总收入1985万元,人均所得5915元。村民以农为主,兼营其它。   优势产业 以运输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为主导产业。有大型运输车辆30辆,服务全国各地,有纺织企业1家,机械加工企业1家,建筑队2家,物流运输公司1个,各类企业10家,第三产业20余家。      张戈庄南村村办企业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100%,投资9万元新上纯净水设备1套,学校、卫生室和活动中心齐全,电话入户率80%,有线电视90%,合作医疗100%,村集体负担。先后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演出三等奖和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张戈庄西村

  张戈庄西村   村庄由来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张、王二姓由青州府迁此建村,张自成年长,王祥岁幼,又是姑表兄弟,王称张为哥,故名张哥庄,后演化为张戈庄,并分为张东、张南、张西三个行政村。      张戈庄西村商业街   政区人口    该村地处镇驻地,北与张家庄相邻,东邻张东村,南邻张南村,西邻小戈庄、洼子。2005年统计,共205户,798人,从业人员345人。   经济状况 以信得益五金厂和宝钢木业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发展迅速,有各类企业17家。第三产业50余家,耕地面积701亩,粮食播种面积800亩,粮食总产量432吨,亩产541公斤,花生播种面积150亩,总产量60吨,蔬菜播种面积220亩,总产量550吨,农民经济总收入2240万元,人均所得5578元。村民以农为主,兼营其它。   优势产业 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养猪大户王修宝和张书虹等存栏超过500头,有蘑菇大棚5个,养鸡大棚7个,100亩大枣基地形成规模。   社会事业 投资1.5万元进行街道的美化绿化,投资5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入户率100%,学生入学率100%,有卫生室和活动中心,电话入户率95%,有线电视90%,80%的村民参加合作医疗,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后李付庄村

  后李付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八年(1580),付子敬由平度城迁此新辟家园。李、庄两姓相继迁入,以三姓为村称,得李付庄之名。后因其在四个同名村之后,古称后李付庄。      后李付庄村水库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以东1公里处,南邻中李付庄,2005年统计,共434户,1368人,从业人员645人。   经济状况 耕地面积1975亩,粮食播种面积1240亩,粮食总产量626吨,亩产505公斤,花生播种面积400亩,总产量160吨,蔬菜播种面积1360亩,总产量4760吨,农民经济总收入2419万元,人均所得5234元。村民以农为主,兼营其它。      后李付庄村育林基地   优势产业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社会事业 自来水入户率90%,电话80%,合作医疗参保率85%。   

中李付庄村

  中李付庄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付从政由前李付庄析出另立村庄,仍以李付庄称村。为与同名村区别以所处方位冠加“中”字。      中李付庄村花生基地   政区人口    位于驻地以东1公里处,南邻东南李付庄,北邻后李付庄, 2005年统计,共107户,336人,从业人员229人。   经济状况 耕地面积473亩,粮食播种面积280亩,粮食总产量149吨,亩产533公斤,花生播种面积110亩,总产量48吨,蔬菜播种面积210亩,总产量630吨,农民经济总收入2025万元,人均所得5580元。村民以农为主,兼营其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养殖业和摩托车配件为主。有养殖大户6户,配件厂2个。   社会事业 卫生室和活动中心各一处,电话89部,自来水入户率98%,有线电视入户率60%,合作医疗参保率80%,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和平度市文明村庄。   

西岭村

  西岭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陈氏由平度市香店办事处藏家疃村迁来定居,取村名西陵(平度县志记载),后又称西岭。      西岭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香店街道驻地西南部,东隔白沙河与张戈庄镇相接,北靠平度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和平度市工业新区连成一片,南邻大泽河,接曲坊村,1984年由西岭大队改为西岭村。现有耕地面积1002亩,村民68户,人口28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重点,有部分客运个体户,由于该村地理优势优越,北靠平度市技术经济开发区,西与平度市工业新区连接,大部分村民到工厂务工,经济收入较好。2005年总收入42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64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种植业是本村主要经济收入的支柱。从1999年就有以畜禽养殖为主的10多户,2005又新增6户,年收入90万元以上;2000年起种植优质梨树40余亩,年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2年在原有村办自来水的基础上,将设备进一步改造,使水质达到规定标准。目前全村有固定电话68部,有线电视使用率达到了90%以上,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   该村先后获得了平度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459   

大泥河头村

  大泥河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刘氏由四川迁平度南关再迁现住址,当刘氏一家来时已有一张姓人家定居,村名为张家幂,后因刘氏人口兴旺改称刘家幂,后因村后有一泉眼,流水成渠更名大泥河头   大泥河村主街道   。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香店街道驻地,东邻王家村,北靠平古路,南邻香店村,耕地面积987亩,居民275户,人口9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蔬菜为主,种植户达65户,年收入45万元;以养猪、养鸡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养殖户达35户,年收入70万元;以建筑等服务业为辅,从业人员达150人,年收入2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28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560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养殖业是该村主要的经济支柱,年收入500万元,种植业主要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猪、养鸡为主。   社会事业 1999年村委投资13万元修建了西水东调输水管道;2001年投资12万元硬化了主要街道,种植了各种花木2000余棵,后又投资18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2005年建居民楼1幢,有12户入住,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有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2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150余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100%。   荣誉称号 该村曾先后获得“青岛市文明村庄”、“平安平度示范村”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01061   

前李付庄村

  前李付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付应士、付应诰,由平度城迁此立村。附近几村均以李付庄称村。冠以方位区别,故得前李付庄之名。      前李付庄村水库   政区人口    2005年统计,共320户,1270人,从业人员720人。   经济状况 耕地面积2285亩,粮食播种面积1800亩,粮食总产量972吨,亩产540公斤,花生播种面积500亩,总产量225吨,蔬菜播种面积1510亩,总产量4832吨,农民经济总收入1645万元,人均所得4988元。村民以农为主,兼营其它。   优势产业 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   社会事业 有卫生室和活动中心各一所,自来水入户率100%,电话、有线电视、合作医疗参保率80%。   

大埠村

  大 埠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南约5公里,落药河东岸,方形聚落。   村庄由来 明崇祯二年(1645年),左茂贤由莱阳安兰逃难至此安家,因村东、北二面各有一土埠,俗称大埠,村以埠称,故名。现全村以左、王、朱、郝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全村主要以粮油为主。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70户492人,耕地面积1218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10元。      大埠村养殖厂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05户,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6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1987年,平度市市政府授予“平度市文明村庄”称号。   

西山前村

  西山前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南偏东约6公里,峰山南麓,长方形聚落,农历逢四、九是集日。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4—1424年),滇籍移民初全迁此拓荒种地建家园,因村后有山,故以位置取名山前,后为与东山前对称改为西山前。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粮油业。   经济概况 全村共263户,921人,耕地面积2046亩,农民人均收入4336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60户,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3%,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村内硬化、绿化街道500米。   

东山前村

  东山前村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6公里,峰山南麓,规则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岳安成与于氏由云南至此安家,后繁衍成村,因村后又山,取山前为村称,为与同名村区别,冠加“东”字,而得此名。现全村以刘、张、王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以粮油为业,后逐渐发展以大棚油桃为主的果品种植和苹果种植,现发展油桃大棚20个,苹果园30亩。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64户,480人,耕地面积1087亩,农村经济4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11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46户,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7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7%,村内硬化绿化街道1000米。   

大井戈庄村

  大井戈庄   地理位置 位于麻兰镇政府东南约3公里,七里山南麓,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姓兄弟从云南琉璃井迁居此地,村旁有一眼井,为念故土,故以祖籍村称“井”字,取名井戈庄,后分为二村改称大井戈庄。全村皆是刘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粮油为主要种植业,后逐渐发展以矿藏石灰石、石墨开采的产业;同时,以苹果、油桃为主的果品种植和大棚草莓的种植也得到发展。      大井戈村果园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410户,1340人,耕地面积2468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0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48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360户,固定电话32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2%,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   

小井戈庄村

  小井戈庄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2.5公里,七里山南麓,七里河东岸,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滕起岭由云南迁此建家园,因村旁由一眼井,故取名井戈庄,后分为二村改称小井戈庄。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粮油产业,后逐渐发展了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50亩,矿藏有石灰石,现已开采。      小井戈庄村果园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86户,630人,耕地面积122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72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87户,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2%,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   

芝坊村

  芝 坊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6公里,西依峰山,东近堤沟河,公路由村中南北穿过,农历逢三、八是集日。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滇籍盛伯安择其地建家园,取名盛家院,又因处小清沟上游,亦称小尚河头,后王姓迁入其村建了造纸坊,村西半部称芝坊;1931年统称纸坊,1958年改为芝坊。现全村以王、崔、盛、代、孙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粮油业,后发现矿藏,现已开采,现有小型滑石厂四个。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有974户,3300人,耕地面积4572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0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1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957户,固定电话40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3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1%,村内硬化、绿化街道800米。   

东双庙村

  东 双 庙 村   村庄由来 洪武十三年始祖王才英由小云南被移民到此定居。因村西以前有前、后两座庙,双庙村以此而定。1958年城关人民公社建立后改为东双庙。   村庄人口 该村位于白沙河西边,东邻麻兰镇楼里头村,南邻后许村,西邻相家村,北边和冢子、王家相邻。现有住户161户,614口人,耕地面积79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现主要种植小麦、花生、玉米、大姜等农作物,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每年收入70余万元。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399万元,人均收入6000多元。   优势产业 有固定资产35万元的青岛市平度凯汇碳素厂和固定资产100多万元的青岛国源建材有限公司2处企业,50余名村民进厂务工,仅此一项年收入50余万元。      东双庙村草莓大棚   社会事业 1999年投资3万元在村东北角挖大平塘一个;2004年又投资1万元对大平塘西坝进行加固整修;2006年5-6月份总投资约6万元,整修村主要街道并用风化料进行硬化,砌路边石400多米,安装地下管道375米,落水井17个,整修村前排水沟300余米,建桥4座,新打机井一眼。2005年村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   荣誉称号 该村2003年被香店街道党委授予“年度考核先进村”;2004年被平度市计划生育协会定为“计划生育协会典型村”。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644   

泉子崖村

  泉子崖   地理位置 位于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5公里,西依峰山,东靠市滑石矿,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明,距今360余年,邱仙与王氏始建村落,因此处泉多崖陡,故以地貌特征取名泉子崖,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泉子崖。现全村以王、邵、姜、杨、陈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全村主要从事粮油业,后探明有矿藏石料,尚待开发。      泉子崖村果林园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36户,443人,耕地面积803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36户,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   

相家村

  相 家 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十一年相氏人由小云南转迁平度州始居白沙后舍墓田,因土质沙太多,又迁入小洼村东南角相家磨芯,又因土质多粘,又迁入现居住地,以姓氏取名为相家村。      相家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香店街道办事处东南,南靠三城路,西靠香店工业园漳州路。现有耕地440亩,人口168户,581人。   经济状况 该村村民主要以发展高效农业、养殖、到企业务工为主,目前全村种植粮油等高效农作物15户,年创收30万元;养殖大户5户,年收入12万元;到企业务工50余人,年创收30万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56元。   优势产业 该村位于香店工业园之中,南靠三城路,西靠漳州路,交通便利,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2001年起开始大面积种植丰水梨和黄金梨。目前有梨树50余亩,年创收50余万元;油桃大棚6个,年创收6万元;草莓15亩,年创收6万余元。   社会事业 2001年村投资3.5万元铺设地下污水管道350米,2005年投资8万元,整修美化了村内街道。目前该村有固定电话150部,户户通自来水,村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674   

小泥河头村

  小泥河头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王奇成由四川迁移到此处定居,因所处方位位于小泥河端,以所处方位和河称取名为小泥河头村。      小泥河头村居民楼   政区人口    位于香店街道办事处东,平古路北侧。东邻东扬家庄村,西邻办事处驻地,南邻大泥河头村,北邻泉子崖和西郝家疃村。耕地面积684亩,居民101户,人口363人。   经济状况 发展内资企业和服务业是村庄经济发展重点。自2002年来,先后引进了青岛大成蔬菜研究所、平度金日食品厂、青岛孚迪苗木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先后发展个体工商户15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937.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67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现有菜园80余亩,每年创收20余万元;梨园30亩,每年创收20余万元;桃园20亩,每年创收15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4万余元安装了自来水管道。2002年,投资7万元,硬化了街道,栽植柿子树400余棵。2005年,有固定电话76部,有线电视24户。村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   该村曾获得平度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01062   

王家村

  王 家 村   村庄由来 明末年间,王氏三兄弟王友存、王友才、王友良由平度城东大阁迁入王家后(现村北)定居,王友才和居住地的从氏结婚,后取村名为王家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香店办事处东南部,东邻冢子村,西邻大泥村,北邻东郝村、东杨家庄村,南邻双庙村。现有耕地面积1100亩,村民192户,人口596人。   经济状况 该村自1997年以来,以发展个体企业为重点,到目前为止,全村个体企业发展到6家,经商户18户,从业人员240余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6018元,其中工业收入850万元,服务商饮运输业等200万元。   优势产业 磁电机、油壶、五金加工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从1997年以来,磁电机生产加工厂发展到5家,年销售收入都在600万元以上,上缴税金40余万元。年纯收入1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将村内主街进行绿化;2002年投资3万元整修村内三条主街和村南北路,栽柿树1100棵;2005年为村民拉上自来水,有线电视户158户,卫生室1处,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荣誉称号 该村先后获得了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668    

冢子村

  冢子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程氏由莱阳天井山迁此定居,取名古庄,又称冢子。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香店街道办事处东部,东临白沙河,西邻东王家村,南靠双庙村,北邻平古路。耕地面积918亩,人口160户,56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内资企业平度宏达制锁厂、平度泸州酒厂平度分公司先后落户该村,固定资产500万元;现有养殖户18家。2005年经济总收入285.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00元,其中,工业收入82万元,养殖业收入60万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2005年发展养鸡专业户18家,年出栏肉鸡20万只,年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村集体出资3万元安装了有线电视;2005年投资7万元拉上了自来水。目前有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138部,有线电视用户16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300773   

东杨庄村

  东 杨 庄 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姜姓人为给杨家顶子地主种庄子地至此落户,未取村名,杨姓地主破落后,取名成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于1982年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东杨庄.   政区人口    东杨庄位于香店街道办事处东部,白沙河西岸,东隔白沙河与麻兰镇相邻,北邻东郝家疃,南面平古路东西贯通,耕地1300亩,176户,62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0户,运输业户10余户,养殖业户7户,从业人员150余人,养殖业、运输业年创收入500余万元,个体工商业、种植业年收入200万元。200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30万,人均收入53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耕地面积大,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除了传统的100多亩小麦、玉米、花生种植外,高效种植业近几年迅速发展,特别是圆葱种植为村民增加了收入。目前有圆葱200余亩,年创收150余万元。      东杨庄村优良白菜基地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10余万元铺设了地下管道,整修了村内街道,栽植柿子树5000余棵,1984年投资建起大理石厂1痤,木材厂1座,卫生室1处,干部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各1处,固定电话16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70多户,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25%和100%。   荣誉称号 该村先后获得平度市“文明村庄”、种植业、养殖业“先进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02577   

东郝家疃村

  东郝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郝氏由云南迁至平度城东定居,取名郝家疃,后称东郝家疃。      东郝家疃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香店街道东北部,东靠白沙河,北邻崔召镇凤凰山村,西连西郝家疃村,804省道在村北东西贯通,耕地1775亩,271户,9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和林果种植为主,自1992年以来,以发展内资企业和餐饮服务业为重点。青岛同辉丽光蜡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先后在该村落户,固定资产6000万余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26户,从业18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499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0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70万元,人均所得5580元。   优势产业 该村耕地面积大,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除了传统农业小麦、玉米、花生稳产高产外;林果业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发展起来的大樱桃和梨树各100亩,增加了果农的收入,发展前景特别客观。   社会事业 2002年村委投资50余万元,硬化绿化了从804省道至平古路的道路和村内的主要街道,栽植各种花木1500余棵。2004年投资20余万元,改造了村自供自来水管道及设备。该村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室1处,党员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258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30%和100%。   荣誉称号 该村曾先后获得“青岛市文明村庄”和“平度市文明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301017   

上埠村

  上 埠 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战氏家族由四川迁来此处,后取名上埠。      上埠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香店街道办事处北部,东邻西郝村,北邻804省道,南邻泉子崖村。西邻城东埠村,耕地面积600亩,居民121户,381人,人均土地1.5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养殖业和服务业为主.现有规模养殖户3户,年收入8.5万,大棚种植户9户,年收入12万元。现有个体餐饮业2户,年收入11万元,个体运输户9户,年收入20万元。200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   优势产业 工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先后引进开   来化工厂、胜利加油城、百川汇石材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通浩汽车配件、宝山食品厂等项目。以此带动了全村60余人进入企业打工,年收入75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投资30余万元,改造了村自来水;2005年投资4万余元整修了村内街道,投资4万余元建起了民心工程房子;2006年绿化了三块三角荒地,共栽植各种树木1000余棵,绿化面积500多平方米;投资4万余元对村庄做了整体三区规划。村内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301135   

焦疃村

  焦 疃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偏东约4公里,峰山西北麓。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刘贵由山西村迁出择其地建新家园,因村东由焦家蓝子坟,故取名焦屯,后改名焦疃。现全村以刘、王、牟姓为主姓。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全村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要产业。      焦疃村养殖厂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184户,579人,耕地面积1307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7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150户 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   

岔道口村

  岔道口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6公里,地处丘陵,村东公路旁过,块状聚落。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崔安国由白果园迁此建居,因村址座落在平度去即墨交叉路口处,故名岔道口。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粮油业,后逐渐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种植。   经济概况 2006年全村共227户,731人,耕地面积143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2元。   社会事业 民用自来水227户,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4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   


山西村特产大全




山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