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平度市 >> 蓼兰镇 >> 东马丘村

东马丘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马丘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马丘村简介

  东马丘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马氏由云南迁至此地,取村名马丘,后改为东马丘。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东北边,东邻赵戈庄村,西邻西马丘村,南邻徐庄村,北邻白沙河。耕地面积2427亩,居民172户,人口65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发展高温大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42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256元,其中大棚收入165万元,农作物收入170万元。
  优势产业 高温大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全村共有40个大棚,其中草莓大棚30个,黄瓜大棚10个。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5万元,整修了村内大街,装修了办公室,拉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38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99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3107 266000 0532 查看 东马丘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马丘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马丘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谭家村

  谭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谭氏由潍坊东关迁至北园南定居,取村名赵家屯,后改名谭家村。      谭家村民居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东邻马二丘村,西靠北陈家村,南邻北王家庄村,北邻葛前村、葛后村。耕地面积600亩,居民60户,1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兼营大棚蔬菜和养殖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2005年经济总收入9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300元。   优势产业 机械加工、建筑工程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1995年成立机械加工厂1个,员工15人,完成营业收入30万元。2000年成立工程建筑队1个,完成营业收入20万元,上缴税金7万元。   社会事业 1987年投资3万元拉上了自来水,1993年投资2万元整修、硬化大街2条,种植果树600余棵,绿化美化了街道。2006年2月由村老年组创建起集贸市场。固定电话45部,有线电视用户43户,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75%和82%。   2003年度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980   

马辛庄村

  马辛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4年),马氏由万家镇马戈庄村迁至其村东500米左右定居,后王氏、李氏也迁入定居,故取村名马家辛庄村,1995年改名为马辛庄村。      马辛庄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东部,东靠清水河与兰底镇接界,西邻马戈庄村,南邻湾东村,北靠朱明路。耕地面积1644亩,居民136户,463人。   经济状况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农业种植支柱产业是小麦、玉米、花生、黄烟等,工农业总产值17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40万元。发展个体工商业户10户,养殖业户16户,冬暖式大棚6个,外出打工人员6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01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67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为主。1996年栽植杜仲50亩,2005年栽植速生杨300多亩,村各条机耕道两侧皆栽植速生杨,黄烟种植150多亩。2003年青岛九联食品有限公司饲料厂落户该村。   社会事业 2005年以来,投资5万余元整修、硬化了村内3条主要街道,建桥6座,街道两旁栽植柿子树1400多棵。2005年对自来水进行了改造,自来水入户率100%。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98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2005年度获平度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077   

赵戈庄村

  赵戈庄村   村庄由来 元末明初,赵氏由云南迁往此地定居,赵氏年龄较大,邻近村的居民称之赵哥,取村名赵哥庄,因“哥”与“戈”同音,而后延续为赵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部,东邻张戈庄镇高戈庄村,西靠胶平路,南连兰底镇张家庄村,北接本镇东马丘村,耕地面积2829亩,村民230户,7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业部50亩小麦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于该村,村电力、水利、建筑、机械等固定资产2500余万元,发展个体花生加工业户50户,个体餐饮、服务业户5户,从业人员150人,个体钣金加工厂分布在省内10余处。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50元。   优势产业 小麦、玉米、花生种植、良种繁育及养鸡、养猪为支柱产业。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各1800亩,其中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000余亩,花生种植面积1100亩,亩产均达350公斤以上。村有养殖小区2处,面积30余亩,从业人员60余人,年出售生猪1000余头,肉鸡10万只,鲜蛋8万公斤。   社会事业 绿化、美化村庄街道6条,1200余米,栽植柿子树1200余棵,新修村委大院,村民全部吃上自来水,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文化广场1处,固定电话210部,有线电视用户208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259   

徐庄村

  徐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徐氏由云南迁至此地,为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取名徐戈庄。因本市内另一村庄亦称徐戈庄,为便于区别,八十年代改名为徐庄。      徐庄村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东靠胶平路,西邻马二丘村,南邻宋戈庄村,北邻赵戈庄村。耕地面积2918亩,居民249户,78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近几年来,本村兴起运输业、建筑业等, 2005年经济总收入8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97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为该村主导产业,个体餐饮、服务业户53户,从业人员300余人。   社会事业 1993年投资10万元建成新村委办公室,村庄内栽植绿化树木300余棵,2003年在市派工作队帮助下,新栽植柿子树500余棵。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98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787   

马二丘村

  马二丘村   村庄由来 清嘉庆年间,有马姓人氏从云南大槐树底下迁来此处,在漂荡流浪时,见此处有两大土丘,后定居下来,取村名马二丘。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胶平路西1公里处。东邻赵戈庄村,西邻北王庄村,南邻曹戈庄村,北邻大姜村。耕地面积3000亩,居民238户,86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04年引进大连个人投资50余万元。在村北建立了优质猪养殖基地。2005年引进胶州工艺品厂,吸纳从业人员百余名。2005年经济总收入61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765元。   优势产业 养殖和特色种植及钣金加工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常规农作物及各种蔬菜和少量中草药。肉食鸡和肉猪的养殖已发展到40余户,年创收142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6万余元,绿化、美化了村东、村南两条通村路,栽植各种花木600余棵。90年代初吃上了村供自来水,入户率100%。村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02部,有线电视用户19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601   

曹戈庄村

  曹戈庄村   村庄由来 曹戈庄原分为东曹戈庄和西曹戈庄。东曹戈庄为唐王征东在此放草粮,后一曹姓定居,故为曹戈庄。西曹戈庄为明永乐二年由宋戈庄村迁来,解放后二村合一,定村名为曹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东北部7公里处,东邻宋戈庄村,西邻万柳周村,南邻马戈庄村,北邻马二丘村。耕地面积1800亩,居民123户,4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优质小麦、玉米、花生等,2005年经济总收入21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00元。   优势产业 小麦、玉米、花生三大农作物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另有蛋鸡养殖户4户,存栏5万只。养猪户7户,存栏150头。冬暖式大棚2个,存栏1万只。花生加工户5户,贩运粮食户6户,外出务工人员50人。   社会事业 2001年投资2万元整修街道,街道两边栽柿子树2000多棵。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112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8%。   联系电话 86-0532-82355868   

宋戈庄村

  宋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1610年左右,宋氏由高密市夏家庄镇夏家村搬迁至此,当时本地没人居住,祖先姓宋,就以姓氏起村名宋戈庄。      宋戈庄村村委办公室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10公里处,东邻兰底镇,西临胶平路,南隔清水河与兰底镇相接,北邻赵戈庄村。耕地面积2212亩,居民222户,81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为重点,年产小麦700余吨,玉米700余吨,花生300余吨,1995年以来,村委组织搞建筑业,现从业人员达60余人,年收入36万余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44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47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养猪、养鸡、收粮食为主要经济支柱,从2000年开始,从事养猪业的就有40余户,养鸡10余户,年收入达60余万元。有收粮食的三轮车、四轮车、六轮车15辆,粮庄四处,年收入达6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由国家投资150余万元建起北水南调工程,解决了1500亩无水区的灌溉问题。1997年硬化大街三条,全长1700余米,生产路和胶平路两旁植上了杜仲、速生杨3万余棵。1978年建村委办公室和幼儿园1处,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固定电话20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102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的参保率为90%。   2002年度万家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2003年度万家镇“林业生产先进单位”;2004年度万家镇“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665   

东马丘村

  东马丘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马氏由云南迁至此地,取村名马丘,后改为东马丘。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东北边,东邻赵戈庄村,西邻西马丘村,南邻徐庄村,北邻白沙河。耕地面积2427亩,居民172户,人口65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发展高温大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42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256元,其中大棚收入165万元,农作物收入170万元。   优势产业 高温大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全村共有40个大棚,其中草莓大棚30个,黄瓜大棚10个。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5万元,整修了村内大街,装修了办公室,拉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38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996   

北王庄村

  北王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由胶县迁入马二丘西,取村名王家庄。   政区人口    住于万家镇东北方,东邻马二丘村、徐庄村,西邻北陈家村,南邻万柳周村,北邻谭家村。耕地面积1000亩,居民116户,4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优质小麦良种基地为重点,以运输、养殖为主发展第三产业。固定资产2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862万元, 居民人均所得5270元。   优势产业 村民有挖掘机、装载机等土方工程机,对外承担周围边区的土方工程,年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春,投资20余万元,在村南建起整套水资源喷灌工程及自来水一户一表工程,使村民吃上镇供自来水。有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90多部,有线电视用户90多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356539   

小马丘村

  小马丘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张氏、陈氏由本镇西马丘村迁入定居,取村名小马丘。      小马丘村村居   政区人口    位于胶平路西1华里处,东邻西马丘村,西靠大姜家村,南邻徐戈庄村,北靠白沙河。耕地面积836亩,居民91户,29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0年以后发展高效农业,高温蔬菜大棚50个,以种植黄瓜为主;发展林果150亩。2005年经济总收入1396800元,村民人均所得4800元。   优势产业 高温蔬菜大棚是该村的经济支柱之一,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村民2000年吃上镇供的自来水,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13963959812   

北陈家村

  北陈家村   村庄由来 清末年间,陈氏由蓼兰镇前陈家村迁来定居,取村名破车子陈家,1995年改称北陈家村。      北陈家村村口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部7公里处,东临谭家村,“泽万路”贯穿两村中间,西与后孙家村、仁李家村接壤,南至北环镇路,北与店上村相邻。耕地面积1563亩,居民141户,4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业、饲草加工发展迅速,林果业以柿子、黄金梨为主。村集体固定资产12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15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740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现有柿子园300亩,年产50万斤,2005年成立了柿子协会,组织机构代码78038295-0,仅此一项年收入50万元,人均1000元。养殖业发展迅速,以养猪为主,现有25户初具规模,存栏量达1500头,年纯收入50万元。饲草加工户40户,年户均收入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1990年吃水改造,全村统一供水,改善了吃水条件;2001年投资15万元硬化了街道,并栽植1500棵柿子树, 2004年投资10万元于节水工程,改善水浇条件。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用户140余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1998年度获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2002年度获平度市“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392、   

庄科村

  庄科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一王姓人家兄弟四人,由小云南迁至此地,因有一人科举中第,而取村名为庄科。      庄科村经济林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东邻丰收沟,西邻庄科沟,南邻许丘村,北邻朱明路。耕地面积568亩,居民55户,20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等,其次种植蔬菜。另有大樱桃生产基地1处,乌鸡养殖户和生猪养殖户4户,从业人员20余人。有生产固定性资产50余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3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820元。   优势产业 建筑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从1990年以来,村共有建筑队2个,从事建筑行业人数50多人,主要承接厂房和三层楼以下建筑,2005年建筑业收入58万元。   社会事业 1992年全村统一吃上了自来水。1994年春,村统一规划,对两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共400余米,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栽植绿化树木柿子、柳树、国槐等200余棵。2005年投资25万余元,打机井5眼,并铺设了地下塑料管道,解决了全部耕地的浇水问题。固定电话48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2%。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318   

老窝周家村

  老窝周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由云南胶志国八甲琉璃井迁来,取名老窝周家村。      老窝周家村民居   政区人口    该村地处万家镇驻地东3公里处,东邻庄科村、夏家庄村,西靠白沙河,南邻毛家村,北邻西王庄村、宋家村。耕地面积977亩,居民77户,256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地处平原,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44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537元。   优势产业 农业种植是该村的支柱产业。1993年发展果园100亩(苹果、柿子、桃),年收入10万元,从事运输专业人员10人,年收入10万元,建筑业人员20人,年收入15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3万元建办公室5间,投资3万元整修大街6条,街道植柿子树600棵,投资2万元安装街道路灯,户户通上自开水。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618   

西王家村

  西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王氏兄弟由小云南槐树底迁来此处定居,取村名西王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朱明路南5公里处,东邻陈家沟接大荆栾庄村,西靠夏家村,南隔引黄济青河接古路庄村、饮马沟村,北邻崔家村。耕地面积2516亩,居民203户,638人。   经济状况 农业种植是该村主要经济来源,其次发展集贸市场1处,建筑施工队1个,面粉厂1家,农业服务队2个,农机服务户18户,畜牧养殖户28户,从业人员16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2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600元,其中农业收入150万元。   优势产业 粮油作物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年产小麦150万斤,玉米150万斤,花生60万斤,总值318万元。   社会事业 2001年投资8万元,硬化、绿化了村中心大街一条,并建立了集贸市场,2002年投资28万元,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使800亩旱地变良田,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58部,有线电视用户108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8388   

宋家村

  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几户宋姓人家从云南省移居至此,由姓而取村名宋家。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3公里处,东邻宅科村,西邻西王庄村,南邻老窝周村,北靠朱明路。耕地面积1202亩,居民133户,440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建筑业和其它行业是本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有冬暖式高温大棚40多个,建筑队从业人员60多人,预制件厂1个,面粉加工厂1处,还有农机配件门市部、维修部、食品批发部、饭店等十二家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80多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81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521元。   优势产业 冬暖式高温大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2003年村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起占地30多亩、有30多个冬暖式高温大棚的种植小区。主要种植壮瓜、西红柿和油桃等,年均收入50多万元。   社会事业 有占地12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内设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计划生育人口学校、治保会、微机室、会议室、图书室和值班室。2003年投资10万元对室内进行了装修,购买了新的办公桌椅、沙发、书橱等,购买了10000多元的科技书籍。村内共有九条主要街道,两侧按装了路灯,栽上了柿子树。2005年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改善了人畜饮水条件。村内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90多部,有线电视用户80多家,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2001年度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文明村庄”;2002年度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文明村庄”;2003年度镇“林业生产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4年度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文明村庄”;2005年度镇“先进基层党支部”、“文明村庄”。2003年度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518   

大姜村

  大姜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董氏由高密迁入定居,取名董辛庄,后随姜氏的大量迁入,改为大姜村。      大姜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东北边,东邻胶平路,西邻小姜村,南靠宅平路,北邻白沙河。耕地面积1100亩,居民118户,42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发展高温大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 2005年经济总收入21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276元,其中大棚收入156万元,农作物收入51万元。   优势产业 高温大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全村共有60个大棚,其中黄瓜大棚40个,水果七彩椒棚16个,油桃大棚4个。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7万元建了村委办公室,并进行了周边绿化,拉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92部,有线电视用户95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863   

万柳周村

  万柳周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元年,启民始祖从小云南迁入山东省莱洲府平度南乡,圈子庙西北居焉。历年久远,家道衰微,一支南下,一支迁至西南乡,一支北迁此地。时垂柳成阴,故取名“万柳周村”,距今五百年历史。      万柳周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约5公里处,东邻曹戈庄村,西邻砖西丘村,宅平路串村而过,南邻宅科村,北邻北陈家村。耕地面积1768亩,居民120户,40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业已成规模,发展养猪户3户,养鸡户2户,年出栏生猪300头,蛋鸡20000只,年收入25万元。外出打工、个体经商人员40余人。固定资产200余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79.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0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发展养猪小区2处,养蛋鸡小区2处。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5万元硬化、绿化了村庄的街道,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用户85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0%和9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867   

南辛庄村

  南辛庄村   村庄由来 1886年,南辛庄的村民从平度各个方向汇集于此,给平度城的大地主开发这块土地,那个时候叫南管庄。由于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南管庄人民奋起-,其中一位辛姓小伙武术高强,是-地主的组织者,由是把南管庄改为南辛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5公里处,东邻长岭庄村,西靠万家到刘家口乡村公路,南临引黄济青干渠,北邻马家村。耕地面积1418亩,居民114户,4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业以养鸡、蚕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360万元,人均所得5170元,其中农业收入200万元,养殖业收入132万元,固定资产5万元。   优势产业 有8户种植大棚蔬菜,3户养殖鸡,11户种桑养蚕,   社会事业 2005年在镇政府帮助下,修建了南长桥,又投资4万元拉上了自来水,投资2万元修整了村内街道。固定电话88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3558   

东刘口村

  东刘口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张氏由云南迁入定居,取村名流江口,后改为东刘口。      东刘家口村民居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南边,东靠白沙河,西靠沙子路,南隔胶莱河与高密市交界,北靠引黄济青输水河。耕地面积671亩,居民64户,2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为主,固定资产50万元,发展个体服务业户5户,从业人员2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0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70元,其中服务业收入3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建筑业、服务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1996年发展经济林银杏树100亩。   社会事业 2005年6月,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硬化、绿化了村内街道,栽植各种花木300余棵。固定电话58部,有线电视用户56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4%。   联系电话 86-0532-82363562   

小荆栾庄村

  小荆栾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嘉庆年间,荆氏由本镇大荆栾庄村南迁定居,取名小荆栾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4公里处,东邻付家村,西邻高平路,南邻胶莱河,北邻大荆栾庄村。耕地面积867亩,居民80户,25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主攻小麦良种选育,每年培育良种8000公斤,收入6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为63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16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肉鸡、生猪为第二产业,年出栏生猪100头,肉鸡20000只,收入8万元。   社会事业 村内街道进行了整修,两侧进行了绿化,栽植各种果树等树木1200余棵。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65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自2000年以来,连年获平度市“文明村庄标兵”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62298   

大荆栾庄村

  大荆栾庄村   村庄由来 据荆氏族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荆氏先祖从平度市崔家集镇大栾庄村迁至此处居住,经过开荒垦地,凿井垒墙,逐渐形成村落,距今已有360余年的历史。因荆氏先祖与栾姓先祖几乎同时来此居住,故名荆栾庄;荆姓在此居住,人口逐渐增多,清朝乾隆年间,因兄弟分家,荆氏三支后人在离村庄南3华里处安家又建一村庄,为区分两村庄,遂叫大荆栾庄。   2公里处,东西均与环镇公路相接,南与引黄济青明渠相依,北靠朱明路。耕地面积3500亩,居民216户,687人。   经济状况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以养殖业为辅。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作物。每年农业总产值为1000多万元。该村在养殖专业大户的带领下,实现了家家户户都有养殖项目的好局面。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民多增加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2002年,该村还通过外引内联,与青岛市九联集团联姻,采取村庄出土地,九联出资金、技术,在该村先后建起占地面积百亩的肉食鸡养殖场3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221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98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近几年主要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和养殖业,新种植百亩优质冬枣示范基地、百亩林木示范基地,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商品狐狸1500余只,肉食鸡10万多只。其中各种专业大户28户,实现户户有发展项目、人人争当种养能手的良好局面。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16万元整修村内街道,街两旁栽种了绿化树木;2003年投资50万元,打深水井5眼,铺设管道4000多米,进行了“西水东调”工程,通过改造使400亩以前只能靠天吃饭的无水区,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2006年投资40多万元,把全村可浇土地全部上了农灌电。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209部,有线电视用户212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4%和99%。   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2002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316   

李宝窝村

  李宝窝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李姓人氏由云南迁入该处,传说此处有一棵梧桐树,曾有一凤凰栖于树上,便取村名李宝窝。      李宝窝村民居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西南,东靠陈家沟,西连西王家村,南临引黄济青,北与彭家坊村相邻。耕地面积870亩,居民55户,22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经济林木有芙蓉树15亩,银杏树5亩,生猪养殖户5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22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00元。   优势产业 绿化苗木种植是该村优势产业,2005年已发展绿化林木20亩,年收入4万元。   社会事业 村内两条主要街道均已硬化。有固定电话43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0532-82365612   

古路庄村

  古路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光绪年间,王氏由本镇堡上村迁来定居,因村前有一条青岛至潍县(现潍坊)的路,取村名古路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胶莱河北,东邻小荆村,西靠西王路,南邻李家庄村,北靠引黄济青输水河。耕地面积603亩,居民50户,152人。   经济状况 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畜牧业主要养殖猪、鸡、蚕、黄牛等。2005年固定资产20余万元,经济总收入45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0万元,畜牧业收入270万元。   优势产业 发展养殖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2001年以来发展养猪大棚6处,养鸡大棚6处,养蚕大棚7处,年收入4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1-2003年,投资5万余元,硬化美化了村庄街道,2004年栽植金苹柿子树1200余棵。1984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用户36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以上。   2003年度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62668   

饮马沟村

  饮马沟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李氏迁来定居,取村名李家囤,后改名为饮马沟。      饮马沟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东邻河北李家庄村,西靠高平路,南隔胶莱河与高密市相邻,北靠朱明路。耕地面积1000亩,居民110户,35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和养殖业为主,集体固定资产50万元。发展工商业户5户,从业人员1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2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400元。   优势产业 发展养殖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2001年以来发展肉食鸡大棚18个,年收入30多万元,同时发展养蚕业,2005年共有养蚕户33户,年收入5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3万元,硬化、绿化了村内街道,栽植柿子树1500棵,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83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362708   

西马丘村

  西马丘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杜氏由云南迁至此地,后有马姓人氏来此居住,遂以马姓命名,取名西马丘村。      西马丘村宣传栏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东北边,东邻东马丘村,西邻小马丘村,南邻徐庄村,北邻白沙河,胶平路串村而过。耕地面积2250亩,居民244户,73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种植小麦、花生、玉米等,高效农业以发展草莓大棚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49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378元,其中大棚收入170万元。   优势产业 养鸡和发展草莓大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胶平路两侧有大小商店、维修部、餐馆等10多个,建材门市部2个,加油站2个,粮庄1处。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5万元通了大街,硬化路面500米。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用户17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9258   

河北孙家村

  河北孙家村   村庄由来 南宋末年,由于连年大旱,孙氏兄弟一条扁担两只筐,由小云南逃荒至此,取名孙家庄,后因本地孙家村较多,村又在胶莱河北岸,1998年由镇政府改名为河北孙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8公里处,东邻六七里村,西邻李家庄村,南邻胶莱河,北邻小荆栾庄村。耕地面积1310亩,居民103户,41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为主,以养殖业、外出打工为副,现有固定资产6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78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00元。   优势产业 农业种植是该村的优势产业之一,其次是发展蔬菜生产、养殖业。目前,已发展蔬菜50亩,年收入13万元,养殖户6户,年收入12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9万元修建了办公室,硬化了街道,吃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93户。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2%。   联系电话 86-0532-82366818   

马戈庄村

  马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马氏由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迁来居住,取村名马哥庄,后改为马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约6公里处,东邻马家辛庄村,西邻宅科村,南邻王新路,北邻曹戈庄村,50万伏高压线由村西经过。耕地面积2588亩,居民184户,595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村集体固定资产55万元。发展个体服务业户12户,从业人员120多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1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23元,其中农业收入259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2万元,其他收入34万元。   优势产业 1995年在胜利油田东港海运公司支持下,投资200万建起了600亩地的银杏园,年销售银杏树20多万株,银杏叶300多吨,运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收入4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投资5万多元进行自来水改造,使村民吃上了镇统一供的自来水,2005年国家计划项目落户我村,投资45万元,建起了北水南调灌溉网,使村前的薄地变良田。村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42部,有线电视用户13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2000年度获青岛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59817   

东李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李氏由于战乱由云南迁来,取村名李家,后改名东李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边,东邻纪家路,西靠万家沟,南接南孙家村,北连万利新村,耕地面积1367亩,居民138户, 4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有部分冬枣、桃树、桑树,畜牧业主要以养猪、肉鸡为主。村集体固定资产66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134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83元。   优势产业 该村由于地多粮多,畜牧养殖业发达,现有养猪户15户,肉鸡养殖户12户,养蚕大棚9个,从业人员50多人,养殖业年纯收入8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村集体出资栽植柿子树1000余棵, 2004年投资10万元硬化村内二条主要街道,2005年全村吃上镇统一供的自来水;现有固定电话95部,有线电视用户117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9%。   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被评为平度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886   

李打铁家村

  李打铁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李姓兄弟由河北省高清县迁来此处,主要以开火打铁为业,后渐成气候,遂取村名李打铁家村。      李铁家村农业基地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3公里处,东邻西小王村,西连付家村,南靠清水河,北靠程家村。耕地面积1201亩,居民140户,4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出产优质小麦、玉米、花生等,兼顾养殖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19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824元。   优势产业 农业种植和养殖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养殖业主要养殖肉鸡、生猪等,人均收入600元。   社会事业 自2000年以来,投资3万元,整修村内大街三条,同时进行了绿化、美化;2005年吃上了镇统一供的自来水。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62336   

付家村

  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付姓三兄弟由本县新河镇迁入此地,取村名付家,村庄无一外姓。      付家村村委办公室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南3公里处,引黄济青河从村前穿过,东邻李打铁家村,西邻小荆栾庄村,南邻六七里村,北邻程家村。耕地面积1000余亩,居民105户,32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并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植桑养蚕,大棚肉鸡,规模化生猪养殖等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5年经济总收入65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高产优质的小麦、玉米、花生等粮油作物和桑蚕养殖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仅蚕茧收入全村达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整修了街道,大街两侧植上了各种花木。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95户,有线电视用户80余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2000年度获平度市“文明村庄”称号;2003年度获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66333   

程家村

  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年,程氏由河南迁来定居,取村名程家屯,后改为程家村。      程家村民居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南部2公里处,东邻李铁家路,西靠綦家路,南靠引黄济青,北邻大万家村。耕地面积1216亩,居民98户,350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73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3899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养殖业重点发展养猪、狐狸等。   社会事业 1983年投资8万余元,建成村委办公室,整修东西大街2条,栽植各种树木1500余棵。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68部,有线电视用户66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2289   

于家村

  于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于氏由云南移民来此定居,故称于家村。      于家村经济林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南1.5公里处,东与万家沟相连,西邻任家庙村,南邻西小王村,北邻大万家村。耕地面积766亩,居民40户,13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自1996年以来,发展养殖户20户,优质林果业种植户16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440万余元,村民人均所得5300余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自2000年以来,年培植小麦良种300余亩,种植优质小麦300余亩,优质夏玉米600余亩,优质花生200余亩。2005年收入达到2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种植各种花木绿化街道,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30部,有线电视用户3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自2000年至2004年,连续5年获万家镇 “先进养殖单位”光荣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62308   

河西马家村

  河西马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马氏由河南城东小集迁入本地,取村名马家,后为区别方位,故称河西马家。      河西马家村苗木基地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2公里处,东依白沙河,西邻南孙家村,南邻南辛庄村,北邻王唐家村。耕地面积970亩,居民80户,340人。   经济状况 种植、养殖、经商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98年以来发展个体经商户、养殖业户30余户,从业人数100多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4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13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主要养猪、蚕、鸡等,年均收入8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整修、绿化了村内主要街道, 2005年村民全部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75部,有线电视用户79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5278   

河北李家庄村

  河北李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末年,有李姓人氏从崔家集镇小站村迁来胶莱河岸定居,以姓氏取村名河北李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胶莱河北边,东靠孙家庄村,西靠饮马沟村,南靠胶莱河,北邻古路庄村,耕地面积766亩,居民89户,2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有特色的农业种植户30户、专业养殖户10户,村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2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00元。   优势产业 有草莓大棚30个,沾化冬枣60亩,主要销往青岛地区,年产草莓2.5万公斤,冬枣3.5万公斤。   社会事业 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用户67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211   

院后村

  院后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王氏由李子园迁丘西院(寺庙)后面居住,取村名院后。      院后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部12公里处,东邻葛后村,西邻店上村,南邻北陈家村、谭家村,北接蓼兰镇张家丘村。耕地面积596亩,居民68户,28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优质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发展桑树60亩,养蚕户20户,养猪户6户,冬暖式大棚5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41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41元。   优势产业 农业以种植优质粮食作物为主,兼发展桑蚕业、养殖业,2005年桑蚕收入18万元,养殖收入10万元。外出打工人员40人,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1983年,拉上了村自供自来水,2001年整修了村内大街。现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用户7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767   

砖西丘村

  砖西丘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4年),马氏由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迁来居住,取名砖西丘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东邻万柳周村,西临庄科沟,南邻王新路,北邻北陈家村。耕地面积2100亩,居民158户,517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发展蔬菜大棚10亩,草莓大棚4亩,油桃大棚2亩,发展个体服务业户10户,从业人员100余人。村集体固定资产3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7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00元。   优势产业 1999年发展苹果园20亩,年产10万斤,经营收入10万元。大力发展养猪业,现已发展养殖户4户,年存养量700头,经营收入7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村集体投资3万元,建起净化水设备, 2005年投资2万元上了全村照明路灯。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5728   

任家庙村

  任家庙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任氏由白埠迁来定居,因本地有一座土地庙,故取名任家庙村。      仁家庙存面粉厂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南2公里处,东邻于家村,西邻程家村,南临引黄济青,北邻大万家村。耕地面积950亩,居民85户,275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种植业为主,主产玉米、小麦、花生等。2005年经济总收入67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350元。   优势产业 本村依靠地多粮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主要养殖猪、肉鸡、肉兔、毛兔等,有养猪大户5户、养鸡大户10户、养兔大户2户,从业人员50人,年收入3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建村委办公室5间,2005年全村吃上了镇统一供的自来水。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7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6015   

大万家村

  大万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万氏由云南迁至平度东南乡,在后集居住不久,便迁至此处立大万家村。      大万家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邻王唐家村,西靠小万家村,南连东李家村,北隔604国道接镇政府。耕地面积2491亩,居民358户,12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凭借镇驻地的优势,自1995年合镇以来,发展批发零售业户118户,餐饮服务业户60户,从业人员3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374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59元。   优势产业 批发零售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96年在村东建立集贸市场,主要经营食品、建材、五金交电、水果、服装等项目,经营业户89户,从业人员120人,2005年经营收入10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村规划二层商品房220幢,并投资100万元硬化、绿化了街道,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有中学1处、小学1处、幼儿园1处,卫生室6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50部,有线电视用户328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619   

北杜家村

  北杜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一杜姓兄弟四人由云南迁来此地,定居后以姓氏取名北杜家村。      北杜家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北1公里处。东邻黄家村,西邻毕家,南邻大万家村,北邻玉王庄村。耕地面积909亩,居民68户,2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附带种植瓜果、蔬菜。2005年经济总收入58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00元。   优势产业 主要种植优质粮油作物,另外有10多个蘑菇生产大棚,年产10万斤左右。发展养殖业,有养猪大棚6个,养鸡大棚8个。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4万元整修大街3条,街道两旁种植柿子树,2005年投资6万元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55部,有线电视用户63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2005年度获平度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68701   

小万家村

  小万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由云南省真康县万家庄迁到兰底镇后集村,从后集村迁到此处,因万姓人氏居多,故以姓氏命村名小万家。      小万家村民居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邻大万家村,西邻前陈家村,南连程家村,北靠603省道。耕地面积1328亩,居民130户,48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优质粮食作物为重点。1990年投资12万元建设了北水南调工程,使原来的无水区变成了水浇地。2001年以来,发展了养殖业,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4户,桑蚕养殖户15户。手工业加工人员150人以上。2005年经济总收入19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200元。   优势产业 发展个体工商户5户,种植优质小麦良种400亩。   社会事业 2005年10月份,全村吃上镇统一供的自来水,固定电话102部,有线电视用户95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357   

玉王庄村

  玉王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王氏由云南迁玉皇庙东定居,取村名王家庄。后因合并乡镇和重修玉皇庙等原因,改名为玉王庄。      玉王庄村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北1500米处,东靠黄家村,西靠綦万路,南靠杜家村,北靠大綦家村。耕地面积860亩,居民70户,22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从1998年以来,先后搞起了桑蚕养殖、枣树种植、蔬菜大棚和畜牧养殖等, 2005年经济总收入61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25元。   优势产业 种植粮食作物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1998年引进桑苗,种植桑树60余亩,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增收500元。2000年以来,共种植冬枣30亩。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还新增高温蔬菜大棚3个。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1万余元整修了大街,拉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用户42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2002年度获平度市“文明村庄标兵”称号;2003年度获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657   

初家村

  初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有姜姓人家在此地建村,村名姜戈庄。万历中页,初姓祖先初一分逃荒至此安家落户,生八子,几经繁衍,初姓和姜姓人口不分上下,遂将村名改为姜戈庄初家。后来,由于姜姓人丁不旺,初姓占80%以上,即改为初家村。      初家村村委办公室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北1.5公里处,东邻前孙家村,西邻玉王庄村,南邻大万家村,北邻北辛庄村。耕地面积2548亩,居民241户,7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林果业、蔬菜、养殖业也蓬勃兴起,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发展蔬菜300亩,大枣园120亩。2005年经济总收入125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800元。   优势产业 蔬菜生产和养殖业是该村的龙头产业,其中蔬菜每年收入1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35万元用混凝土硬化村内大街5条,计1800米。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以上。   1997年度被评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1999年度被评为青岛市级“模范村委会”;连续6年至2005年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2365152   

仁里家村

  仁里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由李氏从云南搬迁至此,取村名仁李家,后正式定名仁里家。      仁里家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部,东邻姚葛路,西靠白沙河,南邻后孙家村,北与蓼兰镇相邻。耕地面积1415亩,居民168户,55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粮食种植、草莓种植、蔬菜大棚种植为主。1999年以来发展草梅大棚40个。 2005年经济总收入75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6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粮食种植为主要产业,每年种植优良小麦850亩左右,年收入小麦90多万斤,玉米95万斤,草梅大棚年收入20余万元,花生加工收入1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投资6万余元,硬化绿化了街道,栽植柿子树500余棵,2003年投资2万多元把农灌线改成地埋线,2005年投资5万多元,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有固定电话126部,有线电视用户118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2%。   自2000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868   

王唐家村

  王唐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未清初,王唐氏由云南迁来定居,取村名王唐家。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1公里处,东邻白沙河,西与镇集贸市场相连,朱明路从村中通过,南邻河西马家村,北邻前孙家村。耕地面积2488亩,居民285户,875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业主要以肉食鸡、生猪为主,有养殖户45户、年收入80多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5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94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另有饲料加工户36户,主要加工花生蔓粗饲料,从业人员120余人。   社会事业 2005年村集体投资10万余元,铺设了农灌地埋线,全村所有的土地都能浇上水,村集体和村民集资15万余元新上自来水管道,村民吃上了由全镇统一供给的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12部,有线电视用户186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5%。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056   

葛后村

  葛后村   村庄由来 约200年前刘氏兄弟由兰底镇刘家西埠迁至此地定居,当时刘永的后人给此地取名葛戈庄,以后分为四大支,分为葛戈庄前村和后村,建国后由原万家公社给重新命名为葛后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西北部25华里处,东邻孙家村,西邻院后村,南邻葛前村,北靠白沙河。耕地面积1077亩,居民145户,43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其次发展冬暖式大棚和养殖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654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00元。   优势产业 农业种植和冬暖式蔬菜大棚为该村主要经济支柱。1999年以来,建起冬暖式大棚50多个,固定资产100多万元。其中油桃大棚12个,无刺小黄瓜大棚40多个,年产小黄瓜40万斤,平均每个大棚收入2万多元。在大棚发展的带动下,畜牧业发展也较快,2005年全村猪存栏量达到600头以上,其中4户建起了规模型养猪厂。   社会事业 1994年投资5万余元硬化、绿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96部,有线电视用户115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2000年度获镇“设施栽培先进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822   

葛前村

  葛前村   村庄由来 传说兰底镇刘家南埠有个姓刘人家,兄弟五个一块生活,后来兄弟分家,刘0迁入此处定居,取村名葛前。      葛前村小学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11公里处,东邻孙家村,西邻院后村,南邻谭家村,北邻葛后村。耕地面积1276亩,居民127户,4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自1995年以来,主要以发展设施栽培为龙头,带动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2005年经济总收入达5764740元,村民人均所得4870元。   优势产业 高温大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到2005年,全村已建起冬暖式高温大棚55个,春暖大棚8个,草莓棚40多个。高温棚1/3栽植的是油桃、甜桃、酸桃等,2/3栽植的是黄瓜、菜椒、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平均每个大棚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在高效大棚的带动下,畜牧业生产也发展较快,规模型养猪场2个,2005年生猪存养量达600头以上,年纯收入6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至2005年,全村购进大型集装箱、运输车10万元以上的两辆,打地860车1个,小麦联合收割机1台。 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卫生室1处,大药店1个。固定电话105户,有线电视用户100多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803。   

孙家村

  孙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孙氏、隋氏由云南迁来,称孙隋村,解放后改称为孙家村。      孙家村宣传栏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约12公里处,东临刘家村,西临葛前村,南邻马二丘村,北邻白沙河。耕地面积500亩,居民77户,2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草莓高温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39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424元。   优势产业 草莓高温棚为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现草莓大棚户均2个,高温棚17个。主要种植草莓、蔬菜等。   社会事业 1990年拉自来水入户,1994年美化了村内中心街道,栽植各种树木1000余棵。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90%。   联系电话 13335038571   

刘家村

  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刘氏由平度北五亩兰迁居此地,因全部姓刘,取名刘家村。      刘家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约12公里处,东邻小姜村,西靠孙家村,南接李家村,北隔白沙河接蓼兰镇家后村。耕地面积1023亩,居民125户,39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搞特色种植,发展高效大棚。自1995年以来,先后建成冬暖式蔬菜、瓜果大棚70余个,设施栽培面积200亩,每个大棚年收入万元以上。2005年经济总收入94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448元。   优势产业 设施栽培和花生加工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设施大棚从业人员近百人,年收入100余万元。花生加工厂1处,花生运输业户20余户,从业人员50余人,年收入8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起,由村自供自来水,2000年以来,投资20余万元绿化了通村路、大街,整修了刘家桥。固定电话82部,有线电视用户77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988   

李家村

  李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李氏由平度迁入此处定居,取村名李家村 。      李家村大棚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10公里处,东邻小姜家村,西邻孙家村,南连宅平路,北邻刘家村。耕地面积290亩,居民42户,143人。   经济状况 该村设施栽培是经济发展的重点。1992年以来,先后建起高效高温大棚53个,占地面积114亩,固定资产8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8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456元。   优势产业 设施栽培是该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大棚油桃、壮瓜以品质优、成熟早在全省及全国享有一定声誉。从业人员70余人,设施栽培收入110万元。   社会事业 政区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2004年投资8000元整修了村内大街,自1989年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42部,有线电视用户37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60%。   2001年度获镇“设施栽培专业村”称号;2002年度获镇“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荣誉证书。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657   

小姜家村

  小姜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由于战乱,姜氏由云南省槐树岭整体搬迁而来,取村名老姜家,后改为小姜家。      小姜家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北部,东邻大姜村,西邻刘家村,南靠宅平路,北靠白沙河。耕地面积381亩,村民72户,23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个体经济和高效农业为重点,1999年以来,先后建起冬暖式高温大棚32个,花生加工户50家。2005年经济总收入4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30元。   优势产业 冬暖式高温大棚和花生加工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全村80%的人参加蔬菜种植和花生加工,每个冬暖大棚年收入2万元,每个花生加工户年收入1.8万元。   社会事业 1992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2004年投资2万元硬化了进村道和村内街道,固定电话62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7680   

店上村

  店上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从云南大王庄迁来此处居住,后又有刘姓人氏迁来,因此地有一店铺,遂取村名店上。      店上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7公里处,东靠宅平路,西傍白沙河,南邻仁里家村,北邻院后村。耕地面积1262亩,居民157户,54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兼顾养殖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40多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93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530元。   优势产业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养殖业以养殖肉鸡、生猪等为主。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6万多元整修大街4条,同时进行了绿化、美化。村内固定电话133部,有线电视用户125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0%。   联系电话 86-0532-82352959   

安子丘村

  安子丘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张王两姓来此安家,因座落在车马鞋形丘垄上,遂取村名安子丘。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丰收沟,西邻庄科沟,南邻引黄济青,北邻许丘村,耕地面积1718亩,居民162户,5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6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43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530元。   优势产业 发展冬枣400亩,年产优质冬枣80万斤, 2006年已注册,牌名“安子丘冬枣”。发展蔬菜1200亩,其中土豆800亩,白菜200亩,大葱200亩。   社会事业 1990年硬化、绿化了街道。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1985年居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用户16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1995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353368   

圈子周村

  圈子周村   村庄由来 清朝光绪年间,周氏弟兄三人由四川迁移到山东本地定居,后随着发展,弟兄三人分地而居,该村祖先周伟滨希望子子孙孙人丁兴旺。故取村名圈子,后加以姓氏,称圈子周。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正东5公里处。东邻宅科村,西邻庄科沟,南邻庄科村、许丘村,北邻朱明路。耕地面积591亩,居民59户,22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和建筑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除种植粮食作物外,重点种植优良品种。有49户村民搞生猪养殖,年收入12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017000元,村民人均所得4500元。   优势产业 运输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夫妻运输车远近闻名。夫妻二人利用农闲时节,大搞各种农产品的收购和运输。有货车32辆,从业人员64人。另外,从事建筑业的18人。   社会事业 2005年吃上镇供自来水,入户率98%。有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54部,有线电视用户56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联系电话 86-0532-82355615   

宅科村

  宅科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由河南省固始县迁来定居,取村名马家宅科,后改为宅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5公里处,东临胶平路,西邻西王庄村,南邻许丘村,北邻万柳周村,603省道穿村而过。耕地面积2150亩,居民207户,648人。   经济状况 青岛黄海船用阀门厂、青岛同诚纸箱制品有限公司、青岛顺达面粉厂、青岛祥瑞橡胶厂、青岛龙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驻地该村。2005年经济总收入1581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99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人均耕地3.4亩,年种植优质小麦1400余亩,花生800余亩,红富士苹果30余亩。其次是发展餐饮服务业等,从业人员120人,年收入12万。   社会事业 1984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4年又进行了改造,吃上了镇供自来水。有小学1处,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60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817   

夏家村

  夏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张氏由平度窝铺村迁入定居,取村名张家庄,后因张姓人口不旺,由夏姓人口回张家庄养他舅舅,夏姓人口兴旺,后改为夏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东邻西王家村,西靠崔家集镇小袁家村,南靠胶莱河,北靠崔家村。耕地面积800亩,村民80户,3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建筑业和加工业的从业人员6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3200多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2005年农业总收入50万元,养殖业收入30万元,加工业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2万元,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用户71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5519   

毛家村

  毛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毛姓人氏迁至此地定居,故称毛家村。后孙氏兄弟由万家镇挑河崖孙家迁到此处,虽毛姓人丁不旺,孙姓人氏亦沿用此名。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东邻许丘村,西邻白沙河,南距引黄济青输水河3公里,北邻老窝周村。耕地面积1017亩,居民120户,390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96年以来,30多家养殖户迅速兴起,固定资产达100万元。发展优质林果种植户26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800万余元,村民人均所得4500元,其中养殖业收入400万余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自2000年起,种植优质小麦500亩,优质花生400亩,草莓大棚22个,冬暖式蔬菜大棚5个,来料加工户2户,收粮运输车辆13辆, 2005年收入达到20余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0年起,投资5万余元绿化了街道,新打机井12眼,栽植法桐800棵。2002年村民吃上了镇统一供的自来水。2005年有大药房1处,固定电话78部,有线电视用户7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339   

湾东村

  湾东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八年由绍兴县迁居平度南郡许西丘屯(即现在的许丘村),数世之后又迁居湾东村,因位于许丘村的湾东面,故取名湾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东南部,东邻兰底镇姚丘村,西邻许丘村,南邻陈家顶村,北与宅科村、马戈庄村、马家辛庄村接界。耕地面积2680亩,居民158户,66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粮食和蔬菜种植是经济发展的重点,1985年以来,发展蔬菜大棚2个,肉食鸡养殖大棚6个,蛋鸡养殖场1个,养猪场4个,养牛场1个,奶牛场1个,固定资产40万元。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1580.6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25元,其中养殖业总收入720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要产业,其中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和花生为重点,总收入为900万元,养殖以养鸡、猪、牛为主,养殖户60户,鸡年出栏30万只,总收入为200万元,猪存栏量为3000头,年出栏量为10000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1982年除氟改水工程投资1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2005年投资10万元,改造了自来水,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1987年投资30多万元为全村拉上了电,1988年投资10万元建了入村路桥和清水桥。2005年有卫生室1处,党员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用户135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50%和7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671   

许丘村

  许丘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许姓由云南迁来此地定居,当时村中有一土丘,取村名许丘。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7.5公里处,东邻湾东村,西邻毛家村,南邻安子丘村、陈家顶村,北邻庄科村、宅科村。耕地面积3270亩,居民305户,10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另有建筑业和服务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2239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56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要产业,其中农业种植以小麦、花生、玉米等为重点,总收入为1000万元,养殖以养猪、养鸡为主,养殖户100户,占总户数三分之一,猪存栏量为5000头,年出栏20000头,鸡20万只,总收入为15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硬化中心大街及南北大街两条,2004年全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村有卫生室2处,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用户21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1008   

南孙家村

  南孙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孙氏由诸诚大槐树底迁来此地定居,取村名碱成孙家,后改为南孙家。      南孙家村速生杨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东南1.5公里处,东邻河西马家村,西靠于家村,南接南纪家村,北邻东李家村。耕地面积1078亩,居民88户,320人。      南孙家村娱乐中心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2005年经济总收入76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461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和养殖业为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年产小麦80万斤,玉米70万斤,花生20万斤,。养殖业以猪、牛、羊等为主,猪牛羊年出栏量5000多头,   社会事业 2005年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72部,有线电视用户68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363281   

小王家庄村

  小王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王氏兄弟由山西大王庄迁来,其一相中此地有养鱼池,遂定居,取村名小王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南2公里处,东邻万家沟,西靠李打铁家村、程家村,南傍引黄济青,北连于家村、任家庙村。耕地面积530亩,居民56户,1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种植优质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2005年经济总收入23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107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要产业,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等为重点,总收入500万元,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养殖户40户,点总户数的50%,年存栏量4000头,出栏6000头,年总收入35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共有机井(深水井)28眼,平塘三处, 2005年村民全部吃上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45部,有线电视用户53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6306   

彭家坊村

  彭家坊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始祖彭一为由四川陇西县(今甘肃省境内)徒居此地繁衍成村,以姓得村名彭,后为与蓼兰大彭家区别改称彭家坊。      彭家坊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3公里处,东邻小万家村,西邻堡上村,南靠朱明路,北邻巩家村。耕地面积875亩,居民88户,30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另发展大葱60亩,西瓜50亩。 2005年经济总收入91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96元。   优势产业 该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支柱产业。蛋鸡养殖户2户,年存栏量16000只,养猪专业户5户,年出售肥猪300头,经济收入526000元,人均1800元。   社会事业 1998年绿化村东西中心大街,2005年镇村双方投资吃上了自来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75户,有线电视用户5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2%。   联系电话 86-0532-82363687   

窝铺河北村

  窝铺河北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张姓由淮南迁入,居住在胶莱河北岸的棚里,取村名为窝铺河北,延续至今。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南方9公里处,东隔小连河与沟东村相邻,西隔白沙河与东家刘口子村相邻,南隔胶莱河(原称运粮河)与高密市河崖窝铺河南村相邻,北与长岭庄村相接。该村现址是1986年经上级部门批准,于1987年开始用了一年的时间,由原村庄(胶莱河岸边)向北搬迁500米处另立的新村,占地400亩。耕地面积3100亩,居民200户, 8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2005年经济总收入38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00元。其中农业收入200万元,其他各项收入180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农作物,另有200余亩果园,主产红富士苹果、上海蜜桃、冬枣、梨枣、大棚葡萄等。部分户规模型饲养蛋鸡、肉食鸡、猪等;另有各项服务业20余户,有饭店、商店、机械维修服务、服务加工、建筑队、饲料加工等;还有5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年收入5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吃上镇供自来水。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用户17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53689   

南姚家村

  南姚家村   村庄由来 姚姓祖上400年前由高密市双样乡姚家山付村迁来此处,迁来时见此处水脉极好,便依分水岭而建村,以姓氏而定村名为姚家村,60年代初期,修县志时发现王家站附近也有一叫姚家村的村庄,为便于区分,改为南姚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14公里处,东邻刘家庄村,西邻窝铺沟东村,南靠胶莱河,北依引黄济青输水河。耕地面积1875亩,居民132户,45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村集体固定资产10万元左右。2005年经济总收入50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所得4000元。全村有8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有50人左右农闲时外出务工。   优势产业 农业种植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小麦、玉米年平均播种面积1000亩以上,花生500亩以上,另有杂粮200亩左右和少量的蔬菜、水果等。近年来有小规模生猪和蛋鸡养殖。   社会事业 2005年吃上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100,有线电视用户98户,村民参加新型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53736   

窝铺沟东村

  窝铺沟东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张氏兄弟由云南大槐树下迁胶莱河畔定居,取名窝铺沟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南部8公里处,丰收沟最南头,东邻道望丘村,西靠许丘沟与万家镇窝铺河北村相邻,南靠胶莱河与高密市临界,北邻安子丘村。耕地面积1380亩,居民120户,4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重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主要以蛋鸡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4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00余元。   优势产业 蛋鸡养殖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84年开始发展蛋鸡饲养,从原来的几千只发展到现在的8万多只,从以前的几户发展到现在的30余户。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10万元建村委办公室10间,1997年投资10万元建胶莱河大桥一座,硬化了村内大街,村民吃上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2005年度获平度市“文明村庄”和“先进党支部”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53788   

道望丘村

  道望丘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刘氏自云南省穆玉庄迁来本地定居,传说定居时远处望见一土丘,故取村名道望丘。   政区人口    位于清水河以西,西邻沟东村,胶莱河以北,引黄济青输水河以南。耕地面积3353亩,居民260户,88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 2005年经济总收入1954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16元。   优势产业 该村有地多、粮多的优势,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和植树造林,少有蔬菜种植。   社会事业 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18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242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353866   

陈家顶村

  陈家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陈氏、刘氏由云南迁来定居,开始是两个庄子,一个陈家庄子,一个刘家庄子,由清水河隔开,相居二里多路。后两庄人常听到庄间有鸡鸣声,两庄的主事人都从村子往外找,两人碰上了一块,此后两人就搬到碰头处一块居住,陈庄为老大,刘庄为0,两人商议,以老大陈氏姓名作为村名,遂为陈家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11公里处,东靠胶平路,西邻安子丘村,南临道望丘村,北邻湾东村。耕地面积5850亩,居民504户,1526人。   经济状况 该村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5户,从业10余人,发展养鸡大户1户,年收入1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79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00元。   优势产业 农业种植是该村主要经济来源,其次发展蔬菜大棚30多个,种植土豆500多亩,蔬菜350亩,甜瓜200亩,西瓜100亩。   社会事业 1985年投资6000元拉上了自来水,2004年又投资10万元对自水来设施进行了改造,村内小学1处,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老年人活动场所1处,固定电话349部,有线电视用户304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2003年度被镇评为“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并颁发荣誉证书。2002年度被镇评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2004年度被镇评为“农林生产先进单位”;2004年度被镇评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358188   

南纪家村

  南纪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纪姓从兰底镇磨山村迁来居住,原村名叫碱城纪家,后改为棉花纪家,人民公社以来改为南纪家。      南纪家村民居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胶莱河之北,东邻白沙河和毛家村,西邻小王家村,南邻南辛庄村,北邻南孙家村。耕地面积2549亩,居民216户,75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亩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除农业之外,1、村重点发展畜牧业,从业户数60多户,从业人员120多人,主要发展养猪、养鸡业,年毛收入在600万元以上。2、发展刺绣加工业,从业户数6户,从业人员80多人,年收入30多万元,全村固定资产1200余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65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主要优势产业是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主要发展了养猪、肉鸡,从业人员60多人,发展养猪户20户,年出栏生猪3000头,年收入240万元;发展养鸡户10户,年出栏肉鸡6万只,年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从1983年开始吃上了由镇统一供的自来水, 2005年按照镇的要求,在上级资金的扶持下,完成了改水工程。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186部,有线电视用户136户,村民参加新型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40%和85%。   2000年度获得镇委镇政府授予的“社会治安先进村”、“计划生育先进村”荣誉称号;2001年度获得镇委镇政府授予的“养殖专业村”荣誉称号;2002年度获得镇委镇政府授予的“发展高效农业先进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62482   

长岭庄村

  长岭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楚氏由小云南迁至此地居住,因当时这里是白沙河开口处,由淤泥形成一条长岭而取名长岭庄。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东南约6公里处,东接庄科沟,西临白沙河,南隔引黄济青与河北村相接,北与毛家村相接。耕地面积1023亩,居民72户,23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另种桑养蚕,现有桑树30多亩,养蚕户7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1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847元。   优势产业 该村自1996年以来,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大葱、土豆、越冬甘蓝等优质绿色蔬菜,现种植面积300余亩,年收入5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以来,由镇政府扶持,绿化了围村道路,栽植各种树木5000余棵,2004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有联村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64部,有线电视用户65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353358   

硝场村

  硝场村   村庄由来 明初(1368--1398)年,始祖姚资金、姚资全二人由云南迁来建家园,因此地产硝,故取名硝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同和办事处南,村南1公里有即平高速公路出口1处。全村共有居民60户205人,总耕地面积36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带动餐饮服务业、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及畜牧业,从业人员12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90万元,其中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其中农业收入98万元,工业、建筑业、加工业收入200万元,运输业、餐饮业及畜牧业收入94万元。   社会事业 电力设备俱全,农灌条件便利,交通方便,环保型发电厂—瑞威秸秆发电厂落户于我村。村庄规划整洁美观,街道宽敞,居民住房面积12000平方米,全村统一供应自来水。全村80%的户装有固定电话,有线电视用户占总户数的70%。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308667   

西刘家口子村

  西刘家口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末,有一周姓人氏自淄川迁来胶莱河岸定居,遂有荆姓、刘姓自淄川、九水等地相继而来,刘姓居多,有先周后荆晚来刘之说,因胶莱河疏修漕渡,留一放水口子,遂取村名刘家口子,后聚居者众,细称为西刘家口子。      西刘家口村民居   政区人口    位于胶莱河与白沙河交汇点,东邻东刘家口子村,西邻六七里村,胶莱河北岸,北邻南辛庄村。耕地面积1590亩,居民141户,5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及儿童玩具手工加工等,有特色种植户22户,专业养殖户7户。村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32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80.5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24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有冬暖式大棚22个,其中美国凯特杏棚6个,蔬菜棚18个,年产美国凯特杏1.2万市斤,其它蔬菜20万市斤。   社会事业 自1980年重新规划,东西大街宽20米,长198米,南北大街宽18米,长201米,街道两旁栽植柿子树等树木;全村吃上了自来水;有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119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8%。   联系电话 86-0532-82362978   

南张家丘村

  南张家丘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张令、张文二人迁来立村,因村西北和东北面各有一土丘,以姓借丘而得张家丘。因镇内有两个同名村庄故以地理位置更名南张家丘。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3公里,距894省道南750米处。全村共152户520人,总耕地面积16330亩。   经济状况 本村的土地平整肥沃,盛产小麦、花生、玉米。近几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由天津农科所引进黄瓜制种,由青岛农科院引进黄瓜制种,种植山药、西兰花、土豆等作物,粮食生产面积逐渐减少,人均纯收入5820元。      优势产业 本村养殖发达,年存栏量13000套的种鸡饲养基地一座,年经济收入100万元;养猪专业户10余个,年存栏量1500余头,年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投资10余万元,在村中大街小巷种植柿树,既产生经济效益,又美化了村庄环境。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03989   

蒲家村

  蒲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蒲守泰从三十里堡迁来,当时该村叫杨家庄,后来杨姓绝后,蒲姓昌盛,故更村名蒲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2公里,北邻示范园,南邻丘西村,东邻蔡家礼府村,西邻蓼兰路。全村共157户538人,总耕地面积1503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特色农业为重点。共发展蔬菜面积200余亩,高温大棚100多个,蔬菜总产量20多万公斤。固定资产投资15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628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共发展蔬菜面积200余亩,高温大棚100多个,蔬菜总产量20多万公斤。      社会事业 投资65多万元修建喷灌设备及地埋线等农用设施。本村有固定电话114部,有线电视112户。投资3万多元对全村道路进行硬化、绿化。   2005年被评为蓼兰镇社会治安先进村庄。   

李家礼府村

  李家礼府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李宗仁由云南迁至此地建村,因西邻蔡家礼府,故定村名为李家礼府。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4公里。全村共98户302人,总耕地面积641亩,人均耕地面积2.1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林业生产规模较大。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元,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承包费,年收入4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林业生产规模较大。   社会事业 2000年对村庄内所有街道进行硬化,两旁都栽植柿子树。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0%,合作医疗参合率为60%。村内有干部活动室、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等公益活动场所,极大丰富了党员群众的业余生活。   

蔡家礼府村

  蔡家礼府村   村庄由来 该村立于宋朝初年。当时,李、傅二姓来此居住,村名为李傅。明朝洪武年间,蔡姓来此居住。李、傅二姓衰落,蔡姓兴盛,改称“蔡家李傅”,后演化为“蔡家礼府”。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3公里,东邻李家礼府,西邻蒲家村,南临白沙河。耕地面积2090亩,居民246户,人口858人。   经济状况 固定资产投资80万元,经济收入700多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为重点,共发展樱桃大棚42个,高温棚8个,油桃大棚12个。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80多万元安装喷灌设备。本村固定电话178部,有线电视128户。   

丘西村

  丘西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有雍、姚二姓在此居住,由于村东有个土丘,故村名丘西。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4公里。东邻仁里家村,北邻蒲家村,西南分别与荆庄、辛庄相望,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4600亩,全村共462户1432人。   经济状况 近几年来,我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和优质高效产业。新上猪棚8个,年出栏800余头,为农户带来收入8万多元;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100余亩。先后建立了铆焊厂、食品加工厂等3家企业。固定资产200余万元,经济总收入195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   优势产业 以养殖业和发展优质高效产业为主。新上猪棚8个,年出栏800余头,为农户带来收入8万多元;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100余亩。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200余万元建起标准化小学,教学楼一幢。现有卫生室一所,老年活动中心一处,文化教育中心一处,并在小学配置了远程教育系统。固定电话360多部,有线电视用户224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达到90%。   

家后村

  家后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末年(1628--1644),始祖刘孔彦由葛戈庄迁至建村,因葛戈庄位于我村前面,故取名家后。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南邻白沙河,东西均与万家镇接界。耕地总面积650亩,全村共有居民120户401人。   经济状况 本村交通不便,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村中有养殖大棚90个,动物养殖初具规模,仅此一项即占经济总收入得40%,村集体固定资产1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0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720元。   优势产业 本村肉鸡养殖是主要经济支柱。自1983年由李广森引进养殖项目后,直至今天成为鸡养殖专业村,并连年被镇政府评为“规模养殖先进村”称号,本村每年肉鸡出栏自1998年以来不少于30万只,收入都超过50万元。本村另一支柱产业是大蒜种植,每年都在200亩以上,我村生产的蒜薹质量好,易保鲜储存,每年收获季节,客户都蜂拥而至,销路甚好。大蒜种植效益高,每亩收入不下3000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成立了畜禽养殖协会,方便了村内广大养殖户,许多从事养殖业的经销商与业务员都与协会进行业务活动。全村固定电话70部,移动电话7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55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1%。   联系电话 86-0532-82304108   

杨家顶子村

  杨家顶子村   村庄由来 据传李氏始祖先迁来建村,以姓取名李家顶子,后李氏衰落。据杨氏祖谱记载,始祖杨真于明万历6年(1579年)由同和镇洪沟迁来,以姓取名杨家顶子。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市南10公里,离青银高速路口1公里。全村共有居民185户598人,总耕地面积1440亩。   经济状况 该村农业生产以草莓种植大棚、蘑菇种植大棚、无公害大葱(基地)生产,小麦、花生制种为主,近年来引进企业,以工养农为主线。2005年村固定资产45万元,经济总收入78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600元,其中工业收入36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15万元整修了村内所有街道和田间道路。投资3.6万元铺设地埋线和安装路灯。现硬化村委大院600平方米。村内装有固定电话130部,并安装了交换机,村内通话免费。有线电视用户11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86%。   

冯戈庄村

  冯戈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末,张氏和冯氏迁来定居,因冯氏年长,故取村名冯哥庄,后来演变成冯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全村共有居民213户670人,总耕地面积2336亩。   经济状况 生产农副产品年收入达32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多元,其中村内有90多户搞个体花生加工,年增收1万多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3万元整修村内大街,并进行绿化美化。2004年被青岛市划为农业示范园后,投资200多万元进行路面硬化、水利改造、林网更新、农灌电线路改造。村委与青岛市青丰种子公司合作,每年有800多亩用于制种,2005年被镇授予统一供种先进村。   

前张家村

  前张家(大张家)村    村庄由来 始祖张亭芳,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小云南迁至此地,由于姓张取村名张家,为与小张家有别更名为大张家。1982年地名普查时改为前张家。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东约3公里,北邻庄头村,南邻杜家村,东邻三十里堡,西邻前于家村。耕地总面积925亩,全村共有居民138户51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发重点展蔬菜和草莓种植。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养殖业,现有养殖业户10户计24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02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93元。   优势产业 我村现有蔬菜大棚22个,面积22亩,草莓大棚78个,面积50亩,年收入45万元,养殖业有1999年的一户发展到现在的10户,而且单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共计年收入40万元,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也是一大优势,年收入70万元。      前张家村蔬菜基地   社会事业 1988年投资25000元供上了自来水,投资2万元建起面积70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一栋、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108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村民参加养老金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0%和40%。   该村曾获得过“精神文明村庄”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00419   

后张家村

  后张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先人张怀逃荒来到此地,立村定名小张家。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后张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北邻后于家村,南靠前于家村,东邻庄头村,西靠王木匠村。全村共有居民90户295人,总耕地面积744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服务业户6户,从业人员45余人。经济总收入16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214元。   优势产业 该村优势产业以桑园、高温大棚为主。   

前于家村

  前于家村   村庄由来 清朝嘉庆二年,于郎氏带着两个儿子从文登大水泊来到此地定居,以姓氏取名于家。后来于氏二兄弟分居,以东西沟为界,一个住沟南,一个居沟北,分为两个村。沟南者称前于家,沟北者称后于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约2.5公里。全村共有居民101户334人,总耕地面积84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重点。自1997年以来,先后发展草莓大棚50个、高温大棚6个,年收入30万元。鼓励剩余劳力外出打工,从业60人,收入2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5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由村委投资,自打机井通上了自来水,修通了大街及排水沟,绿化了村庄,改善了村庄环境,街道由专人管理,先后栽植各种树木2000余棵。全村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用户85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0%。   

后于家村

  后于家村   村庄由来 清朝嘉庆二年,于郎氏带着两个儿子从文登大水泊来到此地定居。后来于氏二兄弟分居,一个住沟南,一个居沟北。沟南者称前于家,沟北者称后于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1公里处,村北边和西边邻近市级公路,交通便利。全村共118户370人,总耕地面积970亩。   经济状况 该村草莓和蔬菜种植是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4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600元。   优势产业 草莓种植是该村的经济支柱。自1998年来,大力发展草莓的种植规模,仅此一项增加收入60万元。由于种植规模的扩大,该村形成了草莓收购市场,从而带动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增加收入5万元。   社会事业 建有幼儿园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90%。   联系电话 86-0532-84305198   

肖戈庄村

  肖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滇籍肖姓先祖从小云南大槐树底下迁来立村肖仙庄。当时分东肖仙庄、西肖仙庄两个村庄,后来合二为一,定村名为肖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约2公里,平日路东侧,北接同和镇孙家张村,南连后于家村,东邻葛家村,西靠平日路和大彭家村。全村共有居民203户710人,总耕地面积1235亩。   经济状况 该村经济以发展蔬菜为重点,从1986年发展简易大棚15个开始至2005年的草莓大棚50个,面积188亩,种菜户50户,从业人员10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22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68元,其中蔬菜年收入80万元。   优势产业 黄瓜制种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96年先后与青岛青丰种子公司、天津黄瓜研究所建立黄瓜制种基地,年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1年,硬化街道4条,约700米。修建村委办公室,美化街道100米,植国槐70棵。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用户160户,卫生室1个。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6%。   1998年—2003年被镇评为先进党支部称号。   

雷家村

  雷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雷喜、雷春从小云南迁此定居。清朝末年姓潘的先人从平度城东关菜园村迁来。因姓雷先至故村名为雷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4公里,北邻葛家村,南邻庄头村。全村共有居民38户108人,总耕地面积356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养殖。生猪年存栏40头。村民人均收入5230元。   社会事业 农用电力设备齐全,农灌条件便利,交通方便,村内交通畅通,统一供应自来水。全村90%的家庭安装了固定电话,40%的村民家中装有有线电视。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7%。   联系电话 86-0532-82309368   

滑溪头村

  滑溪头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1368--1398)年间,始祖楚良友,由万家镇许丘村迁来,居现村庄北200米处立村,村前有湾(1976年农田基本建设时填平)当时因此地系洼涝地,湾多沟多,路泥泞而滑,故名滑溪头。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10华里,东靠何家店花生市场,离胶平路仅有1.5华里。全村共有居民136户498人,总耕地面积1057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和花生加工业为重点。自1995年以来,本村有80多户从事花生加工业,有3户成立了花生加工厂,全村从事花生业人员达200多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00元,其中工业收入占30%。   优势产业 花生加工业是本村经济支柱。每年本村从事花生加工运输的车辆达80余辆,人员200多人,每年上缴税金达2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1年投资万元修建了围村道路和中心街。全村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60余户。移动电话约20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308488   

小八里村

  小八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于进科、于进举、于进会兄弟三人从莱阳县大水坡迁到离蓼兰东南大于七华里而小于八华里处立村,故定村名曰小八里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约4公里,北邻管庄村,东南邻平日公路,西与大八里村相接。全村共有居民138户411人,总耕地面积11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桑蚕生产和大棚油桃生产为重点。现有集体固定资产80万元,发展个体经营业户8户,外出经商务工人员6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80万元,其中工业、副业、牧业收入1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80元。   优势产业 1995年开始产业调整,发展大棚油桃110亩、桑园150亩、良种繁育田600亩。经过调整后,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其中,油桃收入110万元,桑园收入80万元,良种销售120万元。   社会事业 1991年开始对全村街道实施全面整修、硬化、绿化,共栽植柿子树3500棵。全村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0%。   

双柳树村

  双柳树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朝洪武(1368--1398)年间,芷姓从云南迁来建村取名芷家庄,后芷姓绝户。据李氏祖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22)年间,有李毫然、李浩然、李沛然由崂山迁来取名李戈庄。村前有小河一条,河水清可见底,河南北两岸各有柳树一棵,树冠在河上攀到一起,枝繁叶茂,树冠上可放八仙桌一张。清乾隆(1761--1771)年间,平度知县至此,见村头两棵柳树枝条攀结在一起,如同一对孪生兄弟遂命村名双柳树。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东约5公里,胶平路从村中通过。北接何家店村,南连本镇权家村,东邻张戈庄镇塔丘村,西靠本镇李戈庄村。总耕地面积1057亩。全村共有居民380户12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和花生购销业为经济发展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89元。   优势产业 花生购销业是我村的主要经济支柱。现有花生购销车辆280余辆。个体花生加工厂20余家,年收入100余万元,上缴利税20余万元。      双柳树村路边的花生购销业户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15万元整修了村内三条主要街道,方便村民出行。2003年在胶平路两侧兴建个体花生加工厂楼20余幢。村内有幼儿园1处、小学1处、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用户300多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5%。   该村是平度市“文明村庄”。多年来一直被评为镇“先进村庄”、镇“计划生育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07372   

西何家店村

  西何家店村   村庄由来 何姓始祖兄弟三人何均、何玉、何望自明朝永乐(1403--1421)年间,由河南辉府封丘县搬至平度州,始祖何均始居平度城南葛家南徐,后迁至此地逐渐形成村落。1956年取名西何家店。   政区人口    位于胶平路以南,北邻硝场村,南邻双柳树村,东邻何家店村,西邻杨家顶子村。全村共有居民98户338人,总耕地面积847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桑蚕养殖为重点。2000年发展桑树300余亩,使农民年增收100余万元。2005年发展私营企业6户,从业人员5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3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00元。      西何家店村桑园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5万元通上了自来水。1998年村内所有街道栽植了柿子树,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2001年对村内主要街道的路面进行了硬化。2005年村里建立老年活动室1处,丰富了老年人日常文化生活。现村内有固定电话75部,有线电视用户67户。   2001年获得“两高一优”先进村   2005年获得平度市“文明村庄”称号   

何家店村

  何家店村   村庄由来 据何氏族谱记载,始祖兄弟三人,何均、何玉、何望于明永乐(1403--1421)年间,由河南辉府封邱县迁居平度州,始祖何均于乾隆(1736--1740)年间迁此建村。平度至胶县途径此地,由于何均开店,故取村名何家店。   政区人口    位于胶平路两侧,青银高速路口南1公里处。全村共有居民321户1020人,总耕地面积1988亩。   经济状况 本村以发展内外资花生购销、深加工市场为重点。自1984年以来花生购销户由2户发展到现在100余家,有2家花生深加工外资企业,其产品直销韩国、俄罗斯。历年来每年上缴税金80余万元。   优势产业 平度市何家店花生批发市场位于平度城南6公里处,市场呈南北分布,长约1.5公里,胶平公路纵贯其中,大大小小的经营网点分布在胶平路两侧。该市场始建于1987年,现已成为集花生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常年性经营的花生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市场总占地22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交易辐射内蒙、河北、广西、广东等10几个省80多个县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花生专业批发市场之一。2005年该市场实现购销总量22万吨(折合120万亩花生的产量),购销总额超过13亿元。该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本地的花生生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大增加了农民和农业的收入,而且对整个胶东半岛乃至全省的花生产业也都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和带动效应。   花生批发市场的兴起,不仅大大促进了本地的花生出口贸易,而且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纷纷加入。自2003年以来,俄罗斯吉兴、韩国舒剌、台湾洪明、禹通一些比较大的花生深加工企业已先后在市场上落户。目前,该市场已由最初的原料型向加工型转变,花生加工也由最初的脱壳、筛选加工转向深加工,年深加工能力达到了20000吨。产品直接出口捷克、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目前,中粮集团投资2亿元的花生深加工项目已进入建筑规划设计阶段。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花生深加工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洽谈中。该市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有望建成国际化的花生专业批发市场。   在该市场的带动下,周围60多个村庄的4000多个农户常年从事花生购销业务,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市场上现有花生经营的固定业户120多个;市场周围从事花生脱壳加工的专业户已达140多个,年收入300多万元,仅从事花生米分选的固定工就达3000多人。花生收购范围已拓展到10多个周边县(市),其销售覆盖面已达内蒙、广西、福建等10几个省80多个县(市)。省内的大型花生加工企业莱阳鲁花、青岛嘉丽植物油厂等,每年从该市场调入的生米都在6万吨左右。市场从河南、安徽、河北及山东省的鲁西南地区每年调入的花生米也在12万吨以上。目前以花生市场为龙头,集花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雏性已基本形成,有着很强的发展后劲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何家店村花生加工业户   社会事业 有小学1处、中学1处;村内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25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南荆家庄村

  南荆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荆文举带领妻小,由崔家集镇荆家庄逃荒来到这里定居立村,取名荆家庄。为与本镇西景家庄区别,更名南荆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南部,万家镇以北。全村共有居民57户202人,总耕地面积525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粮油加工为主。1999年响应上级号召发展桑树75亩,个体服务业从业人员38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920元,其中工业收入40万元,运输业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1万元年铺筑路面800米。全村固定电话45部,有线电视用户37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别为20%和40%。   

范家村

  范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迁来,取名范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最南边,北与邢家村相接,南邻黄家村,东邻大磨王家村,西靠綦万路村。全村共有居民100户297人,总耕地面积13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走优质优化的路子。自2004年以来以种植小麦种子入手增加人均收入。为农户提供场所搞畜牧业发展,现发展养猪专业户20户,养鸡专业户10户。现经济总收入4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200元。   社会事业 出资2万元队中心街进行修护,同时进行了绿化、美化。投资3万元安装变压器和地埋线。2005年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6%。   2005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4305818   

邢家村

  邢家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邢仁先从小云南迁来立村,以姓取名曰邢家。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南部,北靠八里沟村连接高平公路,南靠万家镇界,东靠陈家村,西邻高平公路。耕地总面积966亩,全村共有居民100户318人。   经济状况 现有集体固定资产120余万元,发展个体经营业户10户,外出经商务工人员4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62万元,其中工业、副业、牧业收入192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邢家村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干部示范、外出参观、强化服务等措施,该村“两高一优”农业规模不断膨胀。到目前,全村累计发展桑园、小拱棚韭菜和蔬菜制种等高效田1000余亩,发展养殖户50多个,较好地拓展了群众的增收渠道。2004年,该村年产鲜茧2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可为村民增加收入40万元。现有桑园面积200余亩,年收入90余万元;良种繁育面积700余亩,年收入130余万元,牧业养殖收入1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开始,投资30余万元整修街道,对村内街道进行硬化、绿化,栽植柿子树3000余棵。1997年修建路灯,亮化了街道。围绕发展搞服务,搞好服务促发展,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集体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1999年以来,由村里先后投资50余万元,在全村1000亩耕地上建设了“千亩大田喷灌”工程,农民浇灌全部使用喷灌,大大方便了群众。同时,由村里集体出资购置了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台链轨车、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方便了群众生产,增加了集体收入。全村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7%。   

西杜家村

  西杜家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3.5公里处,现河南岸。据杜氏族谱记载,清朝顺治初年,有杜龙,杜隋兄弟俩从平度城南杜家疃迁来。该村原名张家湾。因杜姓来此定居,将村更名杜家。1982年平度县地名普查时,更名西杜家。   政区人口    东至胶平路1.5公里,南连张家丘村,北连大张家、三十里堡村,耕地面积1556亩,居民120户,5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以青丰种子公司为龙头。繁殖小麦良种、花生良种、南瓜种、黄瓜种等。固定资产111余万元,私营企业1户,服务业28户,从业人员15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604万元,人均纯收入5168元,工业收入246万元,建筑业收入20万元,运输业收入20万元,餐饮业收入19万元,服务业收入12万元。   优势产业 良种繁育为主要经济支柱,通过青丰种子公司为龙头,每年繁殖小麦良种600亩、花生400亩、南瓜80亩、黄瓜30亩。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46万元,解决了全村喷灌农田,使400亩无水区浇上水,1984年投资3万元使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现有小学1处,占地面积1465平方米;幼儿园1处,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136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80%。   

小于家村

  小于家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于久真由蓼兰镇大于家迁此建村,取名小于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约5公里,村西靠近高平路。全村共有居民52户168人,总耕地面积6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为主,主要有桑园和农作物,从业人员9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其中农业135万元,牧业、工业、餐饮、服务、林业等收入165万元。   优势产业 桑园生产是本村的产业支柱。1998年村发展桑园150亩。2005年蚕茧收入约3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硬化、绿化了村十字大街。1996年安装了自来水。2003年栽植经济树木3000余棵。村内安装固定电话49部,有线电视用户49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304598   

于家梁而疃村

  于家梁而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一姓梁的员外来此定居,梁员外排行0,故村名梁二疃,今梁而疃的“而”是通假字,所以称梁而疃。于姓迁至后,村名冠加姓氏,称为于家梁而疃。   政区人口    位于高平路东1公里处,镇驻地北部,北靠同和办事处刘家张村,南邻本镇梁而疃村,东邻同和镇姚家村。全村共有居民73户250人,总耕地面积65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蚕、发展大棚草莓为重点。集体固定资产14万元。外出务工人员30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9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54元。      联系电话 86-0532-84308961   

大八里庄村

  大八里庄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先祖王思恩、王思忠从诸城湘洲迁来立村,由于距蓼兰八里有余,故名大八里庄。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西南约3.5公里,平度至日照公路西侧。全村共有居民175户638人,总耕地面积1610亩。   经济状况 该村原以传统制作鞭炮生产为主。1996年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发展高产高效种植业,已发展冬暖式大棚油桃和蔬菜为主导产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46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00元。   优势产业 高产高效种植业是我村的经济支柱之一。大棚油桃种植发展快,规模大,品种多,现已形成油桃大棚种植园区。全村共有冬暖式油桃大棚350个,年收入3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1年实行了新村规划,全村统一新建带有前后园的住宅,使全村放我标准化。修葺铺通了全村的所有街道。1998年再投资30万元,硬化、绿化了街道,通上了自来水。2005年修建幼儿园1处。村内家家户户有固定电话,有线电视用户15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0%。      联系电话 86-0532-84309988   

七里庄村

  七里庄村   村庄由来 康熙二十年(1681年),姜洪周由蓼兰镇王木匠庄迁至蓼兰西南七里处立村,定名七里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高平路西,现河大桥南3公里处。全村共42户151人,总耕地面积364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拥有固定资产8.5万元,发展个体养殖业收入16万元,外出务工经商收入40万元,从业人员6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8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冬暖式大棚是我村的主要经济支柱。现已发展大棚50余个,年产黄瓜200余吨,鲜桃40余吨,高效农业收入70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投资10万元建设集日常办公、学习交流、老年人活动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室,硬化、绿化了村内街道,栽植树木1000余棵,使家家吃上自供水。村内固定电话39部,有线电视用户40户。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达到了70%和95%。   联系电话 86-0532-82304359   

南官庄村

  南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邓、从两姓至此定居。因村后有棵大棠李树,占地20亩,不纳田赋,名为官地,故村以官庄称之。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南官庄。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偏西南,距镇驻地2.5公里。东靠高平路,北靠县级沥青路。全村共有居民243户832人,总耕地面积2408亩。   优势产业 果品生产是南官庄村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优质苹果、桃、柿子、大枣、葡萄1100亩;桃、蔬菜大棚130个,占地210亩,水果产量1500吨。主要销往青岛、即墨、胶州等地的批发市场,农民人均纯收入4728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内街道,栽植银杏树1600棵。村内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图书室1处。固定电话用户190户,有线电视用户185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0.6%。   

西吴家村

  西吴家村   村庄由来 先人在明朝末,从小云南的云山县卧泥沟村大槐树底下,移民迁到平度市南村镇吴家口。后来吴天爵从吴家口又迁到蓼兰镇以东,立村东吴家村。吴天忠、吴天思、吴天明、吴天杨兄弟四人又从东吴家迁到该地。当时因该地旷野一片,立村定名为坡儿吴家。由于1958年与东吴家划归同一公社,为区别改称西吴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2公里,南靠现河,北邻西王家疃村。全村共有居民163户529人,总耕地面积183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发展桑树480亩,高效农作物120亩,养殖大棚30个,个体工商业户10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7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6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的蚕茧生产是其主要经济支柱。自调整产业结构以后,改变了村民以往只会种小麦、玉米的种地模式,是村民每亩增收500元。   社会事业 1990年投资10万元对村委办公室进行整修,硬化村内3条主要街道,栽植树木1000棵进行绿化。2003年又投资5万元将村里的农灌线路改为地埋线。本村安装固定电话160部,有线电视用户150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80%。   2005年被评为蓼兰镇社会治安先进村庄。   

大于家村

  大于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于氏先人从文登县大水泊村迁到该地立村。当时,村西有一碾底,由此而得村名——碾头于家。小于家立村后,更名大于家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南约2.5公里,南与高密市相接,东邻青沙路,西靠高平路。耕地总面积1603亩,全村共有居民200户59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从事种植业,种植小麦、玉米、花生、韭菜。其中韭菜种植面积较大,约500亩。建有油桃大棚20个,其产品主要销往青岛等地。2005年经济总收入29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韭菜种植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1亩韭菜4000元。村委会正在办理韭菜协会,准备申请无公害产品,生产的韭菜销往全国各地。我村还准备引进外资,进行韭菜脱水加工、韭菜包袋一条龙服务。      大于家村韭菜生产基地   社会事业 自1990年开始,统一建设100余栋新房,面积2000平方米,极大的改善了村容村貌。2004年重新修葺了三条主要大街,种植柿子树200余棵。2005年建起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用户15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5%。   

权家村

  权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胶东半岛洪水泛滥,南海与北海连成一片,洪水过后,政府移民,权姓始祖权平南由云南迁来建村,取名权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白沙河以北,崔冷路以南,东距胶平路400米,西至镇驻地8公里。全村共有居民175户613人,总耕地面积2085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1997年以来经多次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发展了草莓大棚、黄瓜和南瓜制种200多亩,增加经济收入50余万元。引进台湾大华农产有限公司建立果园农场,增加经济收入40余万元。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800元。   社会事业 几年来投资25万元建立为民服务大院1处,全村固定电话155部,有线电视用户13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100%以上。      权家村文化活动室   联系电话 86-0532-82307236   

陈家村

  陈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陈七、陈八从山西省洪洞县棘林陈家迁来,村名定为陈家,因为该村在蓼兰以南,后改称南陈家。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南3公里,西靠高平路1公里。耕地总面积1302亩,全村共有居民117户38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以小麦、玉米、花生、桑树、蔬菜生产为经济来源。2005年经济总收入35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全村主要经济支柱是桑树生产,桑树种植面积155亩,年收入62万元。   社会事业 1988年村里通上了自来水。1996年以来硬化3条大街的路面共计1500米,栽植树木15700余棵。全村固定电话85部,有线电视用户92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6%。   

前陈家村

  前陈家村   村庄由来 明正德年间,陈氏由小云南红铜县迁至昌邑县老齿口居住,几个月后又搬迁至平度市西南,立村名陈家屯,分枝后更名为前陈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西2公里处,东邻小万家村,西邻彭家坊村,南邻大荆栾庄村,北隔朱明路与后陈家村相接。耕地面积930亩,居民112户,3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和运输业为主,现有集体固定资产10万元,净资产13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1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98元,其中农业收入317万元,养殖业收入400万元,运输业收入200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业主要是养猪、养鸡等。   社会事业 1987年投资10万余元拉上照明电, 1988年投资4万余元拉上自来水(村自供),1991年投资1万余元规划整理村内街道800余米,街道两旁栽植各种树木600余棵。 2005年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有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95部,有线电视用户4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5%和8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379   

医官庄村

  医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大吴庄一侯氏女子,住在院前(医官庄的前身),万历18年(1590年),平度县蟠桃乡北台人氏刘大有迁此与其成婚,立村,因刘大有的祖父刘义安在朝中做医官,故给村更名医官庄。   政区人口    位于高平路东侧,镇驻地以东0.5公里。全村共有居民113户306人,总耕地面积597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制造锅炉辅机和制种业为主导产业。1976年以来,钣金加工和锅炉辅机生产平稳发展,我村有锅炉辅机生产厂3家。蔬菜种植面积74亩,每年蔬菜生产达30多万公斤。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1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00元。   优势产业 我村地处镇驻地中心街,平日公路横穿而过,对于发展第三产业极为有利,大力发展个体餐饮、商品批发零售、服务业、运输业,从业业户38户,从业人员150余人。   社会事业 1995年村集体投资25万元建起了村委办公室,栽植柿子树1500多棵绿化街道,修建排水沟1500多米,将农灌线路全部改成地埋式。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98%以上。      医官村村民委员会   联系电话 86-0532-82306468   

民二村

  民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和嘉靖年间,滇晋移民,段、焦、王等姓先后至此建村。清初,按方位称正北屯、西南屯、东北屯、东南屯;1947年将四屯改为胜利村、幸福村、和平村、民一村、民二村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和平路和镇驻地中心街道交叉处(个体公交车站设在此处)。北邻焦家寨村,南邻民一村,东邻和平村,西邻前进村。全村共168户596人,总耕地面积576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1998年以来,青岛升阳锅炉有限公司、青岛热电设备有限公司2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商品批发零售、服务业、运输业户38户,从业15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入5300元,其中工业收入1120万元,餐饮商品批发零售服务运输业收入280万元。   优势产业 我村地处镇驻地中心街,平日公路横穿而过,对于发展第三产业极为有利,大力发展个体餐饮、商品批发零售、服务业、运输业,从业业户38户,从业人员150余人。   社会事业 2003年至2006年投资25万元硬化了村内大小街道20余条。2006年投子17万元建设自来水塔1座固定电话132部,有线电视用户128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   2002年被平度市政府授予发展企业先进村庄;2002年和2003年分别被镇政府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村庄、发展企业先进单位;2005年被镇政府授予综合考核先进村庄和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301499   

民一村

  民一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和嘉靖年间,滇晋移民,段、焦、王等姓先后至此建村。清初,按方位称正北屯、西南屯、东北屯、东南屯;1947年将四屯改为胜利村、幸福村、和平村、民一村、民二村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民一村位于蓼兰镇驻地和平路两侧。平度至高密、平度至日照公路经本村通过。居民128户共448人,耕地面积656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和引进外商客户为重点,以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为目标,带动全村的经济发展。1993年以来共发展内外服务业户16户,从业人员60多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800余万元,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区50余亩,总收入50万元。各种大棚16个,总收入30余万元,农业总收入560余万元。   优势产业 发展服务业,发展高效农业,开展车辆租赁业务,安装锅炉是本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利用本村近靠两条公路线的便利,常年租赁车辆30余辆,员工60余人,承担以运输农贸市场物资、锅炉和锅炉辅机为主的运输任务。年收入60多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80余万元,建起了村委办公楼,对村内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修建了街心花园,栽植各种花木1000余棵。村内统一供应自来水,建起居民楼6幢,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60部,有线电视用户160户。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8%和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306788   

胜利村

  胜利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滇晋移民,段、焦、王等姓先后至此建村。清初,蓼兰街按方位分为正北屯、西南屯、东北屯、东南屯。1948年,根据村庄位置将东南屯更名为胜利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现河北岸。全村共340户1240人,总耕地面积24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锅炉生产和餐饮服务业为重点。1978年以来,先后发展起青岛锅炉有限公司、青岛和峰风机厂、青岛泰隆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固定资产18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20户,从业人员18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680元,其中工业收入1000万元,服务业收入120万元。   优势产业 锅炉制造业是我村的重要经济支柱,2000年以后,我村相继发展起了青岛和峰风机厂、青岛泰隆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它们吸收剩余劳动力180余人,2005年营业收入1200余万元,上缴税金80余万元。青岛胜利锅炉有限公司是胜利村最具优势的企业。公司始建于1978年,二十多年的锅炉压力容器生产历史,凭着胜利人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铸就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精良产品,为轻工、纺织、造纸、食品加工、制药、宾馆、医院等部门提供了出色的(服务)产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现属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B级锅炉、BR2级压力容器专业生产企业和E级锅炉安装单位,公司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三级计量单位。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20更新自来水供应设施。2001年投资10万余元更新了幼儿教室及设施。至2005年,村内有幼儿园1初、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用户260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84%。      胜利村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2301287   

大綦家村

  大綦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綦氏由北京北桑洛树綦家官庄迁之定居,取村名大綦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西北部3公里处,东邻綦万路,西邻高平路2公里,南邻小綦家村,北与蓼兰镇相接。耕地面积2800亩,居民206户,6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和畜牧业收入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1672万元,农业收入450万元,畜牧业收入800万元,其他收入422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3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等,其次是桑树产业,年收入450万元,亩均3000元。另有蘑菇大棚6个,养猪大户6户,养鸡、养兔大户各2户。   社会事业:固定电话128部,有线电视用户105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9376   

毕家村

  毕家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六年,毕氏兄弟四人由云南省金陵镇迁来,村庄原名梁家屯,后毕氏人口渐盛,遂改为毕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2.5公里处,东连綦万路,西邻彭家坊村,南邻后陈家村,北接小綦家村。村耕地面积1040亩,村民82户,26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优质小麦、玉米、花生等;养猪、养鸡场7处,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鸡3万只,发展个体运输户6户,从业人员1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50多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00元。   优势产业 畜牧养殖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从业人员30多人,并引进青岛九联集团养殖场1处,年出栏肉鸡120万只。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对村庄街道进行了整修、压沙,栽植柿子树300多棵,通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64部,有线电视用户58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147   

庄头村

  庄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李姓由小云南迁至某庄的村头(此庄已无)定居。后来,逐渐建起新村,名曰庄头。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约4公里。全村共有居民168户628人,总耕地面积1401亩。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338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草莓和油桃大棚是村民的经济支柱之一,2005年每个草莓棚均万元以上,仅一项收入30余万元,油桃棚收入也比较可观。   社会事业 2003年至2006年在村内空闲处和村东、村南(非耕地)建居民房30余幢,面积6000平方米,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善。2005年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净化水厂,使村民喝上了干净水。固定电话13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100余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0%以上。   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00298   

西北孙家村

  西北孙家村   村庄由来 洪武二年,孙氏由小云南迁来此地定居,取村名孙家,人民公社成立后,因位于镇驻地西北部,改村名为西北孙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东邻小綦家村,西邻崔家集镇刘家村,南邻巩家村,北邻崔家集镇柳林村。耕地面积627亩,居民88户,28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1992年以来,从事粮食收购和运输的业户40户,从业人员8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0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864元,其中农业收入120万元,运输业收入30万元。   优势产业 本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和运输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新上养殖大棚15个,花生加工户10多户。   社会事业 2005年吃上镇供自来水,投资15000元更换农灌线。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用户42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8117   

王木匠庄村

  王木匠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先人王思从云南迁来,因王思有一手娴熟的木匠手艺,外人称其为“王木匠”,故村名曰王木匠庄。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东1.5公里,北邻高平路,南距崔冷路1公里,距平度城15公里。耕地总面积1038亩,全村共有居民96户302人。我村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发展企业的理想所在。   经济状况 自1990年以来,本村个体企业青岛平度立达锅炉设备厂、青岛平度恒源环保设备厂等先后建立,现固定资产达1000余万元。另有内资企业青岛日立轮胎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奎周天花板厂也在我村落户,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2006年又有两家内资企业落户,现正在基础建设中。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04元,其中工业收入1400万元。   优势产业 甜瓜生产是我村的一项支柱产业,我村土质极适合甜瓜生长,我们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每年种植面积都保持在100亩以上,收入可观。此外,自2002年以来,我村还发展速生丰产林300余亩,蔬菜生产也具有一定规模。   社会事业 1994年在村委组织群众将村内所有街道实行沙石硬化,并进行绿化。2006年春投资5万余元安装了全自动水处理设备,使村民吃上了纯净水。现在村里设有文化教育室、图书阅览室和体育锻炼场所。全村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和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均达到70%。   该村自1987年以来,先后获得青岛市文明村庄、平度市文明村庄、蓼兰镇先进党支部、蓼兰镇计划生育先进村庄、蓼兰镇发展速生丰产林先进村庄、蓼兰镇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01353   

河北崔家村

  河北崔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镇籍移民,一户姓崔的人家迁至此地,取村名崔家,后改为河北崔家。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西,东邻西王家村,西邻平日公路,南邻胶莱河,北邻206省道。耕地面积1286亩,居民128户, 43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经济发展重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和蔬菜,有生产性固定资产35万余元,发展个体服务业户2户,从业人员50多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50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70元,其中农业收入420万元,服务业收入86万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从1992年的1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30多户,主要养殖鸡、猪和桑蚕,2005年养殖业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硬化了3条主要街道,全村统一吃上了自来水。现固定电话90多部,有线电视用户100多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以上。   2000年度获平度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65868   

前徐家村

  前徐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由于战乱,由云南省屯土前徐家搬迁而来,取村名前徐家。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西4公里处,东邻西王家村,西与崔家集镇社界沟村、陈家庙村接壤,南邻河北崔家村,北邻朱明路。耕地面积1126亩,居民90户,人口27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主。2005年固定资产60余万元,经济总收入60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430元,其中养殖业收入240万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与蔬菜大棚种植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发展养殖大棚25个,蔬菜大棚30个,年收入37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2万元整修办公室6间,投资65000元上动力农灌线,栽速生杨1800余棵。固定电话65部,有线电视用户64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0532-82366761   

后陈家村

  后陈家村   村庄由来 明初洪武二年间,由小云南起民到莱州府、平度州老岔口,后迁此立庄,称北陈家村,1958年由政府改称后陈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西2公里处,东邻小万家,西靠彭家坊村,南靠前陈家村,北靠毕家村。耕地面积1470亩,居民146户,42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花生、小麦、玉米等。同时发展二、三产业,发展饮料厂、餐饮服务业等个体经商户15户,从业人员56人,冬暖式大棚收入1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86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55元。   优势产业 从2000年建冬暖式大棚12个,占地32亩,年产西红柿等30万斤,从业人员19人,收入15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127部,有线电视用户129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   自2000年以来均获镇级“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61689   

堡前纪家村

  堡前纪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纪氏由兰底镇磨山村迁入,原村名西纪家村,因在堡上村前,取名堡前纪村。      堡前纪家村大街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前陈家村,西邻徐家村,南邻李宝窝,北隔朱明路邻堡上村。耕地面积306亩,居民50户, 15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重点,主要种植、小麦、花生、玉米等。养殖业主要以养猪和养鸡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9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370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1996年以来,先后建起养猪大棚7个,养鸡大棚6个。从业人员20人。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5000元,修了村内两条大街。2005年村民吃上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30部,有线电视用户28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2%。   2002年以来被镇评为“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365858   

堡上村

  堡上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王氏由平度西李子园迁来定居,因靠官道六十里堡,取村名堡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省道王新路北。东邻后陈家村,西靠崔家集镇小纪家村,南连堡前纪村,北连巩家村。耕地面积1383亩,居民131户,42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2005年经济总收入9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36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要产业,其中农业种植以小麦、花生、玉米为重点,总收入为500万元,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养殖户50户,占总户数的50%,年存栏量5000头,出栏量20000头,年总收入为4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119部,有线电视用户118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联系电话 86-0532-82365758   

李戈庄村

  李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李氏族谱记载,明考宗年间(1488--1505)始祖李法通,李法成二人由云南迁来建村,以姓取名李戈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北接何家店花生市场,南邻崔冷公路,东邻双柳树村,西邻管家村。全村共有居民58户180人,总耕地面积474亩。   经济状况 大力发展个体户花生收购行业。自花生市场成立以来,我村共有10家个体业户进行花生购销业务,固定资产1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3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88元。   社会事业 2004年投资整修了村南大沟,植树1200余棵,整修大街种植各种柿子树300余棵,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绿化了村庄环境。铺设地埋线2000余米,保障了农灌需求。2005年我村固定电话42部,有线电视用户26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0532-82307636   

巩家村

  巩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由于战乱,巩氏由云南巩县搬迁而来,取村名巩家。   政区人口    位于万家镇驻地西北,东邻毕家村,西靠蓼兰镇刘家村,南连彭家坊,北邻西北孙村。耕地面积550亩,村民55户,2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业以养殖肉鸡为主,年出栏肉鸡100000只。2005年固定资产30余万元,经济总收入45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30元。   优势产业 发展养殖业是本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发展养殖大棚25个,年收入9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市委组织部投资5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室4间,栽植速生杨和法国梧桐1000余棵。固定电话30部,有线电视用户3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2%。   联系电话 86-0532-82367778   

张家疃村

  张家疃村   村庄由来 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祖张守福由四川迁此建村,以姓取名张家疃。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镇驻地北部2公里,在侯西庄村东北方,田家庙西南方。全村共78户280人,现有耕地620亩。   经济状况 该村发展以植桑养蚕为主导的养殖业,人年均收入在万元左右。至2005年,已有固定资产60万元。   社会事业 自2005年春,整修了村内的主街道,并疏通了路况较差的东西主街。本村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有固定电话62部,有线电视用户62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以上。   

六七里村

  六七里村   村庄由来 清光绪年间,一刘姓人家和一齐姓人家先后到此定居,取村名为刘齐里,后改为六七里。      六七里村经济林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东邻西刘家口村,西靠孙家庄村,南隔胶莱河与高密市交界,北与付家村相邻。耕地面积698亩,居民38户,1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果树,固定资产30余万元。发展个体服务业户3户,从业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0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70元,其中农业收入230万元,服务业收入35万元。   优势产业 建筑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1997年以来,从事建筑行业人数由原来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主要承接厂房和民房建筑,2005年建筑业收入达到60多万元。   社会事业 1988年春经村统一规划,报上级批准,全村进行整体搬迁。并对三条主要街道共450米,全部用砖石进行硬化,栽植绿化树木法桐200余棵。2005年全村统一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33部,有线电视用户35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2004年度获平度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362998   

小葛家村

  小葛家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牟姓先人迁此居住,因紧挨梁而疃,故称牟家梁而疃。1984年5月,经县政府批准设村委会,村名改为小葛家。   政区人口    位于高平路东1公里处,北邻梁而疃村,南邻葛家村。全村共有居民60户210人,总耕地面积400亩。   优势产业 自1992年建园植桑200亩,植桑养蚕是本村的经济支柱之一,年产蚕茧40000斤,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2万元通上了自来水。1997年投资2.1万元硬化了村西、南北道。2002年新上农灌线900余米,投资1.5万元。固定电话48部,有线电视用户42户,分别占村内总户数的80%、70%。      联系电话 86-0532-82300318   

北张家丘村

  北张家丘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张福禄,由徐立村迁此建村。因村北有一个土丘,故村名张家丘。因蓼兰镇南还有一个张家丘位于该村之南,所以该村就叫北张家丘。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4公里。全村共有居民220户720人,总耕地面积2207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1995年以来,养蚕户150户,规模养猪户12户,养鸡大户1户,服务业4户,从业人员412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30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06元,其中养殖业收入1500元,第三产业收占1000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是该村的主导产业。1995年来发展桑园500亩,养猪、养鸡大户13户,就此两项人均增收2500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先后硬化美化村内街道7条。1998年建起了中老年人体育文娱活动中心,内有图书室、娱乐室、体育场、门球场。村内固定电话182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303598   

常富庄村

  常富庄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五年(1740年),侯常富由当地大吴庄村迁居此地,以人名为村称,故称常富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四公里处,北邻小吴庄村,南邻西吴家村,东邻西王家疃村,西邻白埠镇。全村共有居民138户466人,总耕地面积1251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桑蚕生产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300元。   社会事业 村庄有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   

西王疃村

  西王疃村   村庄由来 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由陕西红同县迁向桦树南定居,取村名李红家,后改名为西王疃村。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西三公里处,北邻小吴庄村,南邻吴家村,东邻景家庄村,西邻常富庄村。耕地总面积492亩,全村共有居民54户20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粮油产业和发展桑蚕生产为主。自1992年开始发展桑蚕生产,发展养蚕户35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9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00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1万余元对村内两条主要街道进行硬化、绿化。2003年对全村农灌线路进行改造,全部改用地埋线,投资近2万元。并于2005年底争取上级扶持安装了净化水设备,极大改善了村民的饮水质量。全村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8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5%。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达到70%和90%,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2305539   

小庄村

  小庄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五年(1740年),始祖徐进奎从许家搬到许家东坡立庄,因村比许家小取名小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北与同和街道办事处杨家荆戈庄村相接,南邻本镇肖戈庄村,东邻同和街道办事处,西靠本镇许家村。全村共有居民70户237人,总耕地面积396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经济总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00元,其中工业收入12万元,餐饮服务运输业收入18万元。   优势产业 以植桑养蚕为主的养殖业为其重要产业。年养蚕400张,总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55部,有线电视用户55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100%。   

焦家寨村

  焦家寨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焦思恭携家眷由日照县大花崖迁此安家,用树枝筑墙防护,故取名焦家寨。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1公里,东邻大彭家村,西邻西景家庄村,南邻民二村,北邻张家丘村。全1956年四个自然村(焦家寨村、小彭家村、刘家寨村、坊上村)合并一个村,称为焦家寨村,共470户1639人,总耕地面积2810亩。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内资企业为重点。我村的青岛春晖环保节能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锅炉配件等产品,固定资产12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4户,从业人员1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832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80元,其中工业收入40万元,餐饮服务收入6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主要经济支柱是桑园,1998年以来建桑园400亩。2005年,劳务输出人员760人,年收入38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84年投资2.5万元通上自来水。1999年硬化了生产路1300余米,为桑农提供了方便,植树1000余棵。2004年卫生室1处、活动室1处,农户固定电话330部,有线电视用户350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01547   

田家庙村

  田家庙村   村庄由来 据田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田宗积、田宗顺由四川迁此建村,以姓取名田家庙。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以北5华里处,西靠张家疃村。全村共83户315人,总耕地面积654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植桑养蚕为主导的养殖业,户年均收入在2500元以上。2005年村集体固定资产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春修建主路一条1000米。有固定电话65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80%以上。   

大彭家村

  大彭家村   村庄由来 据彭氏家谱记载,始祖彭子千于明洪武二年从四川省陇西县(今在甘肃省境内,当时属四川管辖)迁来。定居后以姓氏给村命名曰彭家。后来,为了与小彭家区别定名大彭家。村西南有古柘桑树一棵,树龄达500余年,至今仍枝繁叶茂,属国家保护古树,市志有记载。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高平路以北,北邻许家村,东邻肖戈庄村,西邻焦家寨村。全村共有居民416户1453人,总耕地面积271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第三产业和农业制种为经济发展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75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980元。   优势产业 农业制种是我村经济增收亮点之一,石膏制品是我村的经济支柱。自1987年制作石膏天花板以来,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生产的石膏天花板销往省内外,目前从事该产业的人员达200余人,年增收200余万元。农业制种分为小麦制种和蔬菜制种,仅小麦制种一项,2006年增收1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40余万元,高标准硬化了近千米的村中心街道。目前村内外的主要道路都得到了硬化。我村的固定电话数已达90%以上,移动电话户均1部以上。现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2处,文化教育中心(俱乐部)1处,文艺活动常年不断。   我村近年多次被评为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01676   

长庄村

  长庄村   村庄由来 明天启年间,孙姓由高密县迁此立村,无名。清光绪六年,因村落东西延伸形如长带,故以村形取名长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约5公里,现河北岸,东邻同和街道办事处,西邻白埠镇。全村共有居民299户1031人,总耕地面积25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植桑养蚕及林果、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内资企业青岛红星锅炉辅机厂是一家老企业,固定资产200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12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式村庄的经济支柱之一,村委成立蚕茧加工企业。村庄形成专业养殖小区1处,年生猪存栏量6000头、肉食鸡出栏量10万只。   社会事业 村内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用户29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9%。   

杨家丘村

  杨家丘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二年(1663),始祖卢清由河北省范阳县迁此与杨姓共立村庄,因村后有座土丘,又是杨姓先至,故取名杨家丘。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蓼兰镇驻地西北6公里,西面、北面与白埠镇接界,北邻白里河。耕地总面积2626亩,全村共有居民244户802人。   经济状况 本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发达,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外出打工为主。村内有日用百货商店4家,村集体固定资产37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00元,村集体内债、外债47万元,资不抵债。   优势产业 我村桑蚕养殖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自1995年以来桑蚕养殖亩收入2500元左右,特别在2005年、2006年,蚕茧价格回升,亩收入接近4000元。种植业是本村另一经济支柱,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亩产量超1吨。我村有常年从事建筑业的技工60多人,人年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   社会事业 1987年村委与村民共同投资安装机电井,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1991年投资建成村委办公楼1栋,面积900多平方米。2005年修建了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室1处。全村固定电话192部,有线电视用户152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75%。      联系电话 86-0532-84301171   

韩丘村

  韩丘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四川移民韩姓迁至此地,在一个土丘之前立村,取村名韩丘。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西北约5公里,白里河北岸。全村共有居民356户1325人,总耕地面积3526亩。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358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610万元,服务业收入55万元(共有服务业户25户,从业人员75人)。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桑树生产是我村主要经济支柱,自1994年发展桑园至今,已建有桑园1200亩,年总收入420万元。   社会事业 1986年至1988年投入2000个工日填平村中心沟,铺通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各3条。在街道两边栽植各种树木3000余棵。1989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现全村共有固定电话325部,有线电视用户250户,卫生室1处。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303155   

大吴庄村

  大吴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侯姓先人从山西省洪洞县棘林庄大槐树底下迁来,居住在白果树的两侧。后人住宅逐渐往北、东两个方向扩建。当时有其村却无其名。至洪武年间一天,平度县官由此路过,村里人拦轿跪拜祁求父母官给该庄赐名,县官信手一指问:“此庄何名?”众答:“小吴庄”。县官曰“大吴庄名正言顺”。从此以后就叫大吴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5公里,东邻张家丘,北邻韩丘,西与白埠镇接壤,南与小吴庄、王家疃相接。全村耕地面积5005亩,居民405户,人口143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其中桑园面积1000亩,粮田3000亩,油料作物(花生)1005亩。全村固定资产200万元,年总收入137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700元。   优势产业 桑蚕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自1998年到2006年,平均每年亩收入3000元,年总收入30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有机井80眼,农灌变压器4部,地埋线2万米,基本达到了井井能用上电,块块地能浇上水,达到了旱涝保丰收。建有小学1处,中心幼儿园1处,老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20部,移动电话350部,有线电视用户360户,村内东西、南北两天大街都已硬化,生产路植树2万多棵,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0%和90%。   该村获得过镇授予的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村庄、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庄、畜牧养殖先进村庄、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4301188   

西景家庄村

  西景家庄村   村庄由来 景、姜二姓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四川同一天迁来,景姓头午,姜姓下午,故以景姓取名景家庄。为了与南荆家庄区别,定名西景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蓼兰镇驻地西1公里处,清水河东岸,全村共105户335人,总耕地面积108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先后发展小麦、玉米制种800亩,桑蚕生产200亩,特色高效作无80亩;个体工商业户10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30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该村的小麦制种、桑蚕生产是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农民以往种地模式,使农民每亩地增收300—500元。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5万元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统一供应自来水。2004年栽植树木3500棵进行绿化。2005年新上农灌线路2800米。固定电话85部,有线电视用户93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5%。   

和平村

  和平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和嘉靖年间,滇晋移民,段、焦、王等姓先后至此建村。清初,按方位称正北屯、西南屯、东北屯、东南屯;1947年将四屯改为胜利村、幸福村、和平村、民一村、民二村五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北邻棉油厂,南邻胜利村,东邻蓼兰路,西邻民二村。全村共136户501人,总耕地面积657亩。   经济状况 该村有加油站1处,年收入5万元;酱菜厂1处,年收入5千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5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998元。   优势产业 该村依靠镇驻地和和平街的优势,主要发展第二、三产业,沿街共发展个体小卖部、肉食、餐饮业、服务业共31户,从业人员80余人。   社会事业 1989年全村供自来水,1995年投资16万元建村委办公室1座、幼儿园1处。2003年投资3万元安装路灯37盏亮化村内主要街道。固定电话112部,有线电视用户92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301270   

梁而疃村

  梁而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一姓梁的员外来此定居,梁员外排行0,故村名梁二疃,今梁而疃的“而”是通假字,所以称梁而疃。于、葛、许、牟四姓人氏,分别来附近定居立村。村名随叫成于家梁而疃、许家梁而疃、葛家梁而疃、牟家梁而疃。   政区人口    位于高平路东,北靠于家梁而疃村约100米,南邻小葛家村,东邻姚家村。耕地总面积830亩,全村共有居民104户3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农业以发展养蚕、大棚、草莓为重点。外出务工人员98名,人均收入1438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4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7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00元。   

侯西庄村

  侯西庄村   村庄由来 侯西庄原名王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由山西迁至此地建村,以后,侯姓迁来。侯氏逐渐兴旺,王氏越来越衰落,直至绝后。当时人们认为村名不祥,则更名曰侯秀庄。解放后,人们顺口叫成侯西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北临长庄村,南连焦家寨村,东邻张家疃村,西靠北张丘村和大吴庄村。全村共有居民126户440人,总耕地面积9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和桑蚕养殖业为主,固定资产36万元。有100余人在外打工和从事建筑业。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25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950元,其中工业收入22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6万元整修主要街道650米、水泥路面350米。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7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45%。   


东马丘村特产大全




东马丘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