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平度市 >> 崔家集镇 >> 翟家庄村

翟家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翟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翟家庄村简介

  翟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隆庆年间,翟姓由山西省洪桐县迁居昌邑市石埠镇,后来此立村,故以姓氏为翟家庄。
  
  翟家庄村养殖小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临苑家庄村,西靠李家庄村,南连周家村,北接鲁家庄村。耕地面积606亩,全村82户,30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5户,从业50人。固定资产5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中,工业收入15.5万。
  优势产业 以种植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有养殖大户2个,年出栏肉食鸡10万只,收入15万元。蛋鸡养殖户6个,年出售鲜蛋6万斤。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2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居民楼2幢,面积384平方米,有4户居民入户。2005年,有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70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3109 266000 0532 查看 翟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翟家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翟家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小站村

  小站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李巩由高密市李家长村迁来建村,因栈道穿村而过,行人止此停留,更名李家站。因有大小两村,该村称小站。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大站村,西靠赵家村,南连孙家村,北接宋家村,耕地面积585亩,全村69户,2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餐饮、服务业4户,从业14人。固定资产2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3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家庭为主,有养殖户40户,饲养蛋鸡2万只,年提供鲜蛋60万斤,收入12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2万元,栽植杨树5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55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2150      

陶家堡村

  陶家堡村   村庄由来 明景泰元年,陶姓由陶家屯迁此建村开铺子,取名陶家堡。后有王姓由亭口迁至村东侧建村,取名小王家,解放后两村合并为一村,陶家堡村名沿用至今。      陶家堡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东邻大喜屯村,西靠大沟头村,南邻胶莱河村,北接袁家村。耕地面积2230亩,全村277户,9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8户,从业20人,从事生猪、耕牛贩卖户12户,年收入30万元。固定资产8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5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作物种植玉米、小麦、花生。肉鸡养殖户23户,年出栏肉鸡30万只,年收入60万元。有冬暖式蔬菜大棚30个,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年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姿1万元,栽植柿子树5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40部,有线电视240户   荣誉称号 绿色蔬菜生产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388658   

大沟头村

  大沟头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孙东梧由四川迁来立村,因村址座落在楚家大沟头入胶莱河处,故以地貌取名大沟头。      大沟头村蔬菜基地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 南 部,东邻陶家堡村,西靠西沟头村,南邻徐家庙子村,北接张家村。耕地面积2300亩,全村236户,79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4户,从6人。固定资产19.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390万元,人均纯收入49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2005年全村建有冬暖式大棚109个,年收入200万元。蛋鸡存养1.2万只,年收入12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6万元,栽植柿子树5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67部,有线电视157户。   荣誉称号 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文明村庄、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388228   

袁家村

  袁家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袁虎由成阳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为袁家。      袁家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 东部,东邻辛付庄村,西靠河北丁家村,南邻陶家堡村,北接陶家屯村。耕地面积1115亩,全村128户,50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高温蔬菜大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5户,从业20人,固定资产1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40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其他行业8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建有冬暖式大棚117个,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年纯收入17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6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3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79部,有线电视8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8171   

亭口村

  亭口村   村庄由来 元末明初,有滇籍阎、金两姓来此立村,后韩大渊由莱州迁来,自元朝开挖胶莱河立口岸,因此处系古栈道之驿亭,故取亭口二字为村名。      亭口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孙家村,西靠店后村,南邻前牟家村,北接南赵家村。耕地面积2236亩,全村324户,106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0户,从业60人,固定资产3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750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其他行业6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建有蔬菜大棚100个,年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1.5万元,栽植杨树35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60部,有线电视21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7289   

大牟家村

  大牟家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牟百由栖霞铁口迁亭口后建后堡村,传至牟尚见、牟尚文改迁胶莱址涨口建村名址涨口牟家,后分东西两村,1959年口东村定名大牟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饮马沟村,西靠小牟家村,南连胶莱河,北接大袁家村,耕地面积868亩,全村71户,23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蚕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8人。固定资产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5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养植主要以养蚕为主,种植桑树300亩,年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1万元,栽植杨树45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45部,有线电视用户45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2838   

小牟家村

  小牟家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牟百率族人由栖霞铁口迁至亭口后建后堡村,传至牟尚见、牟尚文又迁胶河北涨口另建新村,定名涨口牟家。1959年定名小牟家。   小牟家村养殖小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大牟家村,西靠前牟家村,南连高密市,北接大袁家村,耕地面积1012亩,全村21户,23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户,从业7人,从事粮食加工、贩运、销售人员50人,收入50万元。固定资产2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猪、鸡为主,年出栏生猪200头,肉鸡13万只,收入51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2万元,栽植杨树3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47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182   

前牟家村

  前牟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三年,高兼善由云南省三河里河套迁来建高家庄,牟氏始祖牟百从栖霞铁口迁至亭口北,店后东建后堡村。1539年有牟继高带族人由后堡村再迁亭口前,高家庄西侧建村取名前牟家.解放后与高家庄合并仍称前牟家 。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大袁家村,西靠大喜屯村,南亭口村,北接张家坊村。耕地面积1295亩,全村168户,5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户,从业8人,从事个体运输的6户,年收入15万元。固定资产12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150万元,人均纯收入5100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桑树100亩,年收入100万元。肉鸡养殖户14户,年出栏肉鸡20万只,年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姿2万元,栽植柿子树5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150户   荣誉称号 青岛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77018   

南张家庄村

  南张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三年,张喜义由本镇双庙村迁此建村,取名张家,1976年更名南张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大袁家村,西靠亭口村,南连小牟家村,北接孙家屯村,耕地面积660亩,全村65户,1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植桑、养蚕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户,从业6人。桑树130亩,收入30万元。固定资产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76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种果树1000棵,收入10万元。养鸡年出栏15万只,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3条,投资3万元,栽植果树6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卫生室1处, 固定电话52部,有线电视用户49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7380   

董家村

  董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初年,始祖董世忠由云南符祥郡迁此立村,以姓命名董家村。      董家村蔬菜基地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娘娘庙 村,西靠陶家堡村,南邻山丰村,北接辛付庄村。耕地面积2888亩,全村312户,103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1处,餐饮、服务业20户,从业80人。固定资产2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人均纯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建有蔬菜大棚80个,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年纯收入240万元。养殖户20户,年出栏肉鸡200万只,收入3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4万元,栽植柿子树6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250户。   荣誉称号 招商引资先进村庄、发展高效农业先进村庄、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77098   

南赵家村

  南赵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三年滇籍移民赵钦徙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为赵家,1976年更名南赵家。      南赵家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孙家屯村,西靠唐家庄子村,南邻亭口村,北接塔西坡村。耕地面积1188亩,全村192户,62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2户,从业114人,固定资产27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330万元,人均纯收入4888元。其中,工业收入310万元,其他行业38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建有冬暖式大棚90个,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年纯收入18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3万元,栽植槐、柿子树41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75部,有线电视78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092   

店后村

  店后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初年,滇籍移民唐卿、唐相、唐臣兄弟三人由烟台市福山移居栈道旁马车店后立村,故取名店后。      店后村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南赵家村,西靠娘娘庙村,南连亭口村,北接唐家庄子村,耕地面积1493亩,全村188户,60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0户,从业80人,从事建筑业人员50人,在织布厂打工200人,年收入200万元。固定资产28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700万元,人均纯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蛋鸡为主,有蛋鸡养殖户50户,养殖蛋鸡25万只,年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2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有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7000   

崔家集村

  崔家集村   村庄由来 明弘治年间,由周、荆、葛、裴、李、刘、牟、苗八姓定居建村,并有集市贸易,原集场归周姓所有,故以周姓命名为周家集,后因集场发生命案,由崔姓出面打赢官司,由此集场归崔姓管理,后易名为崔家集。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邻郭家庄村,西靠苑家庄村,南连坊头村,北接王家庄村,耕地面积2468亩,全村450户,14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二、三产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民营企业3家,餐饮、服务业200户从业600人。固定资产235万元。经济总收入3280万元,人均纯收入5678元。其中,工业收入208万元,其他行业245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玉米、小麦、花生为主。2005年有养殖大户2户,年出售鸡苗500万只,年收入500万元,肉鸡养殖户40户,年出栏肉鸡50万只,年收入5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0条,投资100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有居民楼150幢,面积18900平方米,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420部,有线电视用户440户。   该村历年获得的荣誉称号。   1995—2005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支部   1995—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81193   

孙家屯村

  孙家屯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滇籍移民孙龙、孙虎、孙彪兄弟三人至此建村名孙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袁家村,西靠赵家村,南连张家庄村,北接大站村,耕地面积861亩,全村91户,30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1家,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4人,固定资产2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54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中工业收入5万元,其他行业2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蛋鸡为主,存养蛋鸡20万只,年出售鲜蛋60万斤,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2万元,栽植杨树2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035   

上王家村

  上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始祖王瓒由济宁州粘粥胡同迁此定居,因居老蔡坟之北,故曰北冥村.后因村名不雅,又王氏兄弟居长,故改名为上王家村。      上王家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东邻河北丁家村,西靠大孙家村,南邻张家村,北接陶家屯村。耕地面积1425亩,全村173户,63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奶牛、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4户,从业8人。全村从事牛奶加工业户3户,从业20人,年纯收入80万元。固定资产15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300万元,人均纯收入5420元。   势产优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养奶牛400头,日产鲜奶3吨,收入6000元,建有高温大棚39个,年产蔬菜750吨,纯收入11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3条,投资1.9万元,栽植柿子树38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58部,有线电视150户。   荣誉称号 计划生育先进村庄、畜牧业生产先进村庄、发展高效农业先进村庄、招商引资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88358   

大站村

  大站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李巩由高密县李家长村迁来建村,因栈道穿村而过,行人止此停宿,更名李家站,因有大小两村,该村称大站。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大袁家村,西靠小站村,南连孙家屯村,北接宋家村,耕地面积1243亩,全村126户,39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0户,从业38人,从事粮食运输、加工人员100人,年收入90万元。固定资产1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97万元,人均纯收入534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肉鸡为主,年出栏肉鸡50万只,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5000元,栽植杨树15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98部,有线电视用户105户。   荣誉称号 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737   

杜家村

  杜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滇籍移民邢洪华择此地建村,取名邢家,明末,杜伯由西杜家迁至邢家村旁建新村称杜家,因两村相连,皆呼邢杜家,后简称杜家,1958年改名西北杜家 ,1976年复名杜家。      杜家村养殖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大纪家村,西靠塔西坡村,南邻西纪家村,北接柳林村。耕地面积1400亩,全村250户,7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5户,从业14人,固定资产3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650万元,人均纯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作物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种植桑树160亩,养蚕户32户,年收入50万元。有肉鸡养殖户24户,年出栏肉鸡20万只,年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姿4万元,栽植果树5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23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7018   

北高戈庄村

  北高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张廷东由昌邑迁来建村,因村居柳林村与岑李家村之间,岑李家讳忌“岑”飞往柳林而使村庄败落,取名为高哥庄,后书写为高戈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北高戈庄。      北高戈庄村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东邻岑李家村,西靠小吴家村,南邻柳林村,北接蓼兰镇。耕地面积3464亩,全村412户,7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餐饮、服务业12户,从业30人,有大型面粉加工厂1处,年加工面粉300吨,年收入50万元。固定资产16万元,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其中,工业收入4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业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作物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2005年建有10个肉鸡养殖小区,从业人员120人,年出栏肉鸡50万只,年纯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姿5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380部,有线电视390户   该村历年获得的荣誉称号。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76197   

宅科村

  宅科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由大城村李姓分支建村,原村名东大城,后有官姓来住,更明官家宅科,后官姓衰败绝后,李姓遂把官家二字去掉,以宅科为村名   宅科村主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东邻周家村,西靠大城村,南连小城村,北接坊子村,耕地面积630亩,全村80户,25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村有苹果园130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60万斤,收入60万元。固定资产12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10万元,人均纯收入43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建有鸭棚8个,年出栏肉食鸭40万只,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1万元,栽植柿子树3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54部,有线电视用户3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2277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弘治年间,有李姓偕同王姓,朱姓两个门婿至此建村,王朱二婿共同奉养岳父,因李姓无子,故以王姓婿命名为王家庄。      王家庄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东临郭家庄村,西靠荆家庄村,南连崔家集村,北接殷家庄村。耕地面积1470亩,全村202户,64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6户,从业20人。从事收购玉米棒的有6家,年收购出售玉米棒6000吨。从事营运12户,年收入8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60万元。人均纯收入430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6万元,栽植柿子树14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居民楼9幢,面积900平方米,有8户居民入户。2005年,有卫生室1处,有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用户130户。   

朱家庄村

  朱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有朱姓至此立村,以姓氏取名为朱家庄村。      朱家庄村养殖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东邻小刘家庄村,西靠曹家庄村,南连大刘家庄村,北接郑家庄村,耕地面积832亩,全村120户,43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蚕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5人,种桑、养蚕为主,桑田50亩,年收入近1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31万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有养殖户40户,年出栏肉鸡50万只,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1万元,栽植速生杨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70户。   

荆家庄村

  荆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弘治年间,有刘姓在此立村,命村名为刘家庄,捻军入境时刘姓全被杀绝,后荆姓、姚姓相继迁来居住,改村名为荆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鲁家庄村,西靠昌许屯,南连李家庄村,北接高家庙子村,耕地面积926亩,全村88户,3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户,从业8人,从事草编人员50人,年收入25万元。从事建筑业30人,收入30万元。固定资产4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8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肉鸡为主,有养殖户40户,年出栏70万只,收入7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2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48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2584   

鲁家庄村

  鲁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鲁姓在此立村,以姓氏命名为鲁家庄      鲁家庄村养殖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翟家庄村,西靠西辛庄,南连大兰村,北接荆家庄村,耕地面积1198亩,全村172户,61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4户,从业15人,从事棉籽饼运输、销售人员50人,年收入350万元。草编人员100人。收入50万元。固定资产7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02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养猪为主,有养殖大户2个,年出栏生猪1000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1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1802   

殷家庄村

  殷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有殷姓至此定居,故以姓氏命名为殷家庄村。      养殖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东邻朱家庄村,西靠高家庙子村,南连王家庄村,北接曹家庄村,耕地面积750亩,全村96户,3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4人。主要从事建筑业和草编,从业人员100人,年收入100万元,固定资产2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40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散养为主,年产肉鸡10万只,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1万元,栽植柿子树12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用户68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7138   

曹家庄村

  曹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有萧,曹二姓来此建村,以曹氏命名为曹家庄。      曹家庄村养殖小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东临白埠镇郑家庄村,西靠董家大庄村,南连殷家庄村,北接明村镇白里村。耕地面积3050亩,全村346户,13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餐饮,服务业6户,从业35人。固定资产8万元,经济总收入1300万元。人均纯收入490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2005年肉鸡养殖户80户,年出栏肉鸡25万只,收入50万元.有养猪大户3个,年出栏生猪2000头,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1万元,栽植柿子树6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有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用户340户。   

董家大庄村

  董家大庄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由董姓祖董福胜之妻安氏携长子董屺、次子董山从广饶县来此定居,长子屺建董家大庄村。      董家大庄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东邻曹家庄村,西靠昌许屯庄,南连高家庙子村,北接董家小庄村,耕地面积1810亩,全村201户,67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6户,从业20人。从事蔬菜贩运、加工销售100人,年收入80万元。固定资产16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336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中工业收入2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建有蔬菜大棚50个,主要种植西红柿,年收入100万元。建有大型养鸡场一处,年出栏幼鸡200万只,养殖户60户,年出栏肉鸡100万只,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4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个,固定电话165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715   

高家庙子村

  高家庙子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高姓由四川迁来居住,因村边有古庙一座,故以姓氏冠名为高家庙子。      高家庙子养殖小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东临尹家庄村,西靠昌许屯村,南连 荆家庄村,北接董家大庄村.耕地面积2100亩,全村220户,7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6户,从业8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67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养殖业有养殖大户4个,养殖户28户,年出栏肉鸡20万只,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7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5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用户160户。   

娘娘庙村

  娘娘庙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唐艾由店后村搬来定居,村名北小庄,后因村址在古庙旁,更名娘娘庙。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唐家庄子村,西靠董家村,南邻店后村,北接董家村。耕地面积461亩,全村48户,15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粮、油、植桑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有粮油收购、运输、加工业户5户,从业15人,年纯收入80万元。固定资产2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60万元,人均纯收入5330元。其他行业16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植桑60亩,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6万元,栽植柿子树1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30户。   荣誉称号 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77001   

院上村

  院上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有于、孙二姓来此定居,因当地有幸福寺院一座,遂在寺院东侧高地建村,取东为上之义,故名院上。      院上村养殖小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东邻大城村,西靠大迟家村,南连胶莱河村,北接北庄村,耕地面积480亩,全村86户,28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加工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4人,从事花生贩运、加工、销售人员80人,年创汇8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87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业以养鸡为主,养殖户30户,年出栏肉鸡50万只,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4条,投资6万元,栽植杨树5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用户4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9671   

苑家庄村

  苑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隆庆年间,有苑姓至此定居,故名苑家庄。      苑家庄村养殖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崔家集村,西靠翟家庄村,南连坊子村,北接王家庄村,耕地面积735亩,全村140户,4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6户,从业15人,个体屠宰户10户,从业人员20人,年收入30万元。食品加工业户2户,收入10万元,固定资产5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48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中,其他收入10万元。   优势产业 以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生猪养殖户20户,年出栏生猪1000头,年收入100万元。肉鸭养殖户3户,年出栏肉鸭12万只,年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3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居民楼2幢,面积500平方米,有4户居民入户。2005年有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   荣誉称号 2005年民营经济先进村。   联系电话 86—0532—82381182   

翟家庄村

  翟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隆庆年间,翟姓由山西省洪桐县迁居昌邑市石埠镇,后来此立村,故以姓氏为翟家庄。      翟家庄村养殖小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临苑家庄村,西靠李家庄村,南连周家村,北接鲁家庄村。耕地面积606亩,全村82户,30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5户,从业50人。固定资产5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中,工业收入15.5万。   优势产业 以种植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有养殖大户2个,年出栏肉食鸡10万只,收入15万元。蛋鸡养殖户6个,年出售鲜蛋6万斤。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2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居民楼2幢,面积384平方米,有4户居民入户。2005年,有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70户。   

刘家小庄村

  刘家小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有刘姓自河北沧县迁此定居,因当时村小户少,故取名刘家小庄。      刘家小庄村苗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陶家村,西靠陈家小庄村,南连八甲村,北接挂金板村。耕地面积1150亩,全村145户,4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西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4户,从业40人,纺绳业户4户,从业40人,年纯收入80万元。固定资产5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建有西瓜大棚30个,年收入45万元。种植苗木100亩,年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8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0890   

陶家村

  陶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有陶姓由山西洪桐县卧牛山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为陶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临昌许屯村,西靠刘家小庄村,南连七甲村,北接陈家小庄村。耕地面积2000亩,全村185户,6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8户,从业40人。固定资产3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32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除种植农作物外,依托市苗圃接苗木栽培,现有各种苗木460亩,年收入27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5万元,栽植速生杨树3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   荣誉称号 2004年获崔家集镇先进党支部称号。   

七甲村

  七甲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陶姓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因村庄以”甲”字冠加序数取名,故名七甲村。      七甲村苗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临西辛庄村,西靠兰子村,南连八甲村,北接陶家村。耕地面积390亩,全村42户,1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户,从业10人。固定资产1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65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除种植农作物外,有养鸡户6户,年出栏肉鸡3万只,年收入8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2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30部。有线电视用户25户。   

八甲村

  八甲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八年,张伯申由潍坊汇村迁此建村,因村庄以“甲”字冠加序数取名,故名八甲。      八甲村冬暖式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西辛庄村,西靠兰子村,南邻双庙村,北接七甲村。耕地面积1050亩,全村85户,3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蚕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4人。固定资产12万元,经济总收入975万元,人均纯收入5010元。其他行业4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2005年全村共植桑树100亩,养蚕年纯收入270万元。建有冬暖式大棚4个,年纯收入12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1.5万元,栽植柿子树280棵,年内本村村民全部吃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用户55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0265   

双庙村

  双庙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张姓择地立村,因村西有庙,中间一分为二,前面之神像面向南,北面之倒座观音面向北,故得双庙之称。      双庙村苗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阳照村,西靠闸口村,南邻槐家村,北接八甲村。耕地面积1976亩,全村196户,6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5户从业20人。固定资产6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50万元,人均纯收入5350元。其中,工业收入15万元,其他行业56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共植桑树150亩,养蚕年纯收入250万元。养殖主要以养鸡、猪为主,年出栏肉鸡100万只,收入200万元。林业育苗20亩,年均收入4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3万元,栽植柿子树4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36部,有线电视12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0423   

昌许屯村

  昌许屯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有周、王、韩、姜、孙五姓至此定居,因地属昌邑,民为平度人,经两县交涉,昌邑县地允许平度人住,故取村名为昌许屯。      昌许屯养殖小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 西 部,东邻董大庄 村,西靠刘家小庄村,南邻徐家阳照村,北接丁家庄子村。耕地面积4650亩,全村350户,12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餐饮、服务业3户,从业10人。固定资产12万元,经济总收入900万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其他行业305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2005年全村有植桑100亩,养蚕年纯收入170万元。全村有养殖户50多户,以养鸭为主,年出栏肉鸭300万只,纯收入3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3万元,栽植柿子树2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320部,有线电视16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0319   

北徐家村

  北徐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滇籍移民张大勇徙此建村,取名张家,洪武三年徐云庆从掖县西由迁来建村,取名徐家,1957年两村并为一村称徐家,1982年更名为北徐家。      北徐家村冬暖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大吴家村,西靠北赵家村,南连丁家村,北接岑李家村,耕地面积1805亩,全村165户,58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餐饮、服务业10户,从业8人。从事蔬菜加工、销售、贩运业户10户,从业20人,收入20万元。固定资产31万元,经济总收入41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为主。2005年建有蔬菜大棚24个,主要以西红柿为主,年收入40万元。养殖以养猪为主,有生猪养殖户25户,年出栏生猪1800头,收入9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4条,投资5万元,栽植速生杨1815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24部,有线电视用户115户。   该村历年获得的荣誉称号。青岛市文明村庄、镇社会治安先进村、镇有线电视先进村。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181   

捎门村

  捎门村   村庄由来 明正德年间,苗、荆迁来定居,传至后代荆风宽(破帽子)发家后,在村址建捎门以炫富有,取名捎门阳照,解放后删去阳照二字称捎门。      捎门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大阳照 村,西靠徐家阳照村,南邻胶莱河村,北接辛庄村。耕地面积1216亩,全村254户,843人。      捎门村花生加工市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加工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2家,餐饮、服务业20户从业200人。从事花生收购、运输、加工户60户,年纯收入780万元。固定资产1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5400元。其中,工业收入2万元,其他行业462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建有蔬菜大棚25个,年纯收入75万元,养鸭大棚24个,肉鸭出栏300万只,收入33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3条,投资3万元,栽植柿子树5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150户。   荣誉称号 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村庄、平安创建先进村庄、文明村庄、发展第三产业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89058   

大兰村

  大兰村   村庄由来 元朝至元年间,荆姓由北庄分支派来此处立村,因当时染蓝布需要一种植物染料——蓝靛草,族人以种植此草为业,大蓝村因此得名。解放后为书写方便,将大蓝村自然演化为大兰村。   大兰村养殖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翟家庄村,西靠大阳照村,南连北庄村,北接李家庄村,耕地面积1278亩,全村130户,48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花生加工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户,从业30人。有花生加工业户3户,从业人员20人,收入30万元。固定资产6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5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中,工业收入150万元,其他行业5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年收入65万元,养殖业以猪、鸡为主,养猪大户4户,收入50万元,养鸡大户2户,年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10万元,栽植速生杨8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年,固定电话125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9119   

北庄村

  北庄村   村庄由来 宋末元初,江苏镇江市丹阳县一荆性者游历至此定居,死后葬在距住处北硐公里处,其后代为守祖坟,在坟地西侧建房居住,取村名为北庄。   北庄村花生收购中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坊头村,西靠大阳照,南连院上村,北接大兰村,耕地面积406亩,全村72户,23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花生加工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4人,固定资产3万元,经济总收入15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2005年有蔬菜大棚20个,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年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1万元,栽植杨树9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用户42户。   该村历年获得的荣誉称号。青岛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85798   

河北丁家村

  河北丁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丁姓至此建村,以姓命名丁家村,地名普查时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河北丁家村。      河北丁家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 东南 部,东邻袁家 村,西靠上王家村,南邻陶家堡村,北接陶家屯村。耕地面积751亩,全村80户,27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户,从业3人。固定资产15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785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其中,工业收入37万元。其他行业21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建有蔬菜大棚40个,年产量750吨,年纯收入12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4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小学1处,固定电话72部,有线电视7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8168   

坊子村

  坊子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有一于姓者在道旁开设店铺,以制作豆腐,粉丝,黄酒谋生,过往客商均呼其店为于家坊。继年有张,李,王姓由平度迁来开店,后于姓败落,张王李等姓为图和气生财,将”于”字去掉,均称各店铺为”坊”,后易名为坊子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东临坊头村,西靠大城村,南连宅科村,北接李家庄村。耕地面积600亩,全村110户,38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建筑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建筑施工队6个,从事农房建筑10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4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以发展蔬菜大棚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现有冬暖式蔬菜大棚50个,主要种植西红柿,菜椒,黄瓜为主,每个大棚年收入2万元,年收入突破15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4条,投资2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76户。   

张家村

  张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王姓由济宁迁来立村,继之张姓迁入,取名南冢村,后改老蔡坟张家,解放后简称张家村。      张家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东邻陶家堡村,西靠大孙家村,南邻胶莱河村,北接上王家村。耕地面积1087亩,全村168户,52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冬暖式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6户从18人。固定资产129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80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建有冬暖式大棚40个,主要从事草莓生产,纯收入12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3条,投资8万元,栽植毛杨树5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12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8133   

西辛庄村

  西辛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辛姓与白姓至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辛家庄,因东去十公里处有辛家庄,故改名为西辛庄。      西辛庄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李家庄 村,西靠双庙村,南邻徐家阳照村,北接昌许屯村。耕地面积1631亩,全村172户,61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蚕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4户,从业20人。固定资产4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450万元,人均纯收入51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植桑100亩,养蚕年纯收入175万元。建有蔬菜大棚10个,年收入30万元。以养鸡、养猪为主,年纯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6条,投资18万元,栽植杨树5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100户。   荣誉称号 优秀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村庄、精神建设文明村庄、文明村庄、遵纪守法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89338   

郭家庄村

  郭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先有王姓由山西迁来,继有孙、郭、陈三姓表兄弟三人由河北枣庄枣强县迁来立村,以郭姓命名曰郭家庄。      郭家庄村冬暖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崔家庄村,西靠崔家集村,南连坊头村,北接王家庄村,耕地面积1440亩,全村255户,86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0户,从业20人。固定资产79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04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其中,工业收入100万元,其他行业5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建有冬暖式蔬菜大棚31个,年收入100万元。年出栏生猪1000头,收入20万。肉鸡20万只,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3万元,栽植杨树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67部,有线电视用户228户。   荣誉称号 2004年镇先进党支部;2005年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83098   

大城村

  大城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李大城,李大寿兄弟两人迁此居住,后外人皆以姓氏称其为大城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东临坊子村,西靠院上村,南连小城村,北接北庄村。耕地面积1138亩,全村170户,6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从事个体服务业15户,从业120人。从事建筑业150人,收入100万元。固定资产20万元。经济总收入460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有桑园60亩,蚕茧年收入15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4万元,栽植柿子树2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   联系电话 86—0532—0532-8238   

小城村

  小城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荆福由江苏省丹阳县迁此建村,因距大城近而取名小城。   小城村肉鸭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东邻周家村,西靠胶莱河,南连大杜家村,北接宅科村,耕地面积417亩,全村61户,2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6人,固定资产6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建有鸭棚9个,年出栏肉鸭50万只,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3条,投资10万元,栽植柿子树2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42部,有线电视用户40户。   荣誉称号 青岛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85798   

周家村

  周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周中举从安丘逄王迁来立村,以姓氏命村名为周家村。      周家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东临陶家屯村,西靠小城村,南连胶莱河,北接宅科村。耕地面积1500亩,全村238户,76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8户,从业46人。固定资产13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480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   优势产业 以果品蔬菜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现有果园300亩,品种以红富士为主,年产苹果200万斤,年收入260万元,建有冬暖式大棚20个,每个棚面积3亩,以种植西红柿,菜椒,黄瓜为主,其他蔬菜150亩,年收入150万元。有养殖大棚20个,养殖肉鸭100万只,年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2条,投资16万元,栽植果树5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小学1处,有固定电话160部。有线电视用户160户。   荣誉称号 平度市先进党支部,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级文明村庄,省级文明单位。   

大阳照村

  大阳照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荆姓祖由北庄分支来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荆家阳照,因沟西已有小荆家阳照,故删去荆家二字,更名为大阳照。      大阳照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东邻北庄村,西靠梢门村,南连大迟家村,北接西辛庄村,耕地面积1160亩,全村208户,63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花生种植、购销、贩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0户,从业50人,从事花生加工,个体运输150户,年收入1300万元。固定资产6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253万元,人均纯收入5400元。其中:工业收入80万元,其他行业1073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与花生购销加工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小麦630亩、花生530亩,年收入166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10万元,栽植杨树5000棵。居民楼5幢,面积1800平方米,有6户居民入户。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个。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   荣誉称号 镇级先进党支部、平度市级文明村庄、镇级招商引资先进村庄、平安创建先进村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389998   

陶家屯村

  陶家屯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陶全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村迁定居,以姓氏命名为陶家屯村。      陶家屯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辛傅庄村,西靠崔家集村,南连河北丁家村,北接五里屯村,耕地面积3941亩,全村490户,16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蔬菜、大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2家,餐饮、服务业150户,从业200人,个体贩运户10户,从业人员20人,从事肉鸡的运输、加工,年收入100万元。固定资产6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中,工业收入30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建有种鸡厂2个,蔬菜大棚150个,生猪出栏年1000头,肉鸡50万只,年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300万元,栽植杨树1万棵。2005年有卫生室1处,有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用户300户。   荣誉称号 平度市先进党支部、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88700   

大刘家庄村

  大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沾化县刘能,刘朴兄弟二人来此立村,因本村居住的是兄长刘能,外人便称其为大刘庄,故名大刘家庄.      大刘家庄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临小刘家庄村,西靠崔家庄村,南连五里屯村,北接朱家庄村.耕地面积1260亩,全村180户,8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3户,从业60人。固定资产5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650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   优势产业 以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养殖业有养殖大户12户,养殖小户40户,年出栏肉鸡20万只,收入150万元,建有大型养殖场一个,年出栏种鸡,肉鸡200万只,收入300万元。养殖业为该村的长项,有近40年的养鸡历史。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2万元,栽植杨树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有固定电话160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   

小刘家庄村

  小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先有苏姓在此建村名苏家屯,后有刘朴由高密迁来定居。因苏姓人丁不旺而绝户,刘朴遂改苏家屯为小刘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临西中庄村,西靠大刘家庄村,南连营子屯村,北接白埠镇前洼村.耕地面积2340亩,全村306户,10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5户,从业60人。固定资产15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以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有养殖大户8户,养殖户50户,从业人数300人,年出栏生猪2000头,出栏肉鸡30万只,年收入25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4条,投资30万元,栽植柿子树6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有固定电话250部。有线电视用户220户。   

坊头村

  坊头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李元由塔西坡村迁此建村,因座落在东南西北走向的坊陵上,遂以地貌取名为坊头。   坊头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陶家屯村,西靠坊子村,南连大孙家村,北接崔家集村,耕地面积2160亩,全村286户,10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8户,从业25人。从事蔬菜加工、贩运、销售200人,年创汇200万元。固定资产2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345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建有蔬菜大棚250个,户均0.8个,年创收13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8条,投资28万元,栽植柿子树2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有户250户。   荣誉称号 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先进党支部、平度市发展高效农业先进村庄、青岛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平度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382483   

五里屯村

  五里屯村   村庄由来 清光绪年间,陶家屯村陶兴俊因种地远而在此建村,因距陶家屯村,营子屯村,大刘家庄村各五华里,故取名为五里屯村。      五里屯村养殖小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临北高家村,西靠陶家屯村,南连辛付庄村,北接大刘家庄村。耕地面积430亩,全村41户,13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5户,从业15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40万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养殖业主要是养殖蛋鸡,生猪,年出栏生猪500头,出售鸡蛋6万斤。年收入8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1万元,栽植柿子树3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30部。有线电视用户35户。   

柳林村

  柳林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末年,王世龙、王世虎兄弟二人由平度城西李子园搬此建村,因此地柳树成林,村舍立于柳荫中而得名。      柳林村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东邻岑李家村,西靠杜家村,南邻张家坊村,北接高戈庄村。耕地面积2175亩,全村213户,69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2户,从业40人,固定资产2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00万元,人均纯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养殖业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除种植农作物外,有养殖户30户,年养殖肉鸡30万只,年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6条,投姿6万元,栽植柿子树25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200户   荣誉称号 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76688   

李家庄村

  李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正统年间有李姓迁来建村定居,以姓氏命名为李家屯,村名至清嘉庆年间庙内所铸之馨为证,清末民初因受周围各村名影响,改李家屯为李家庄。   李家庄古槐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翟家庄村,西靠西辛庄,南连大兰村,北接荆家庄村,耕地面积1198亩,全村172户,61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贩运、建筑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餐饮、服务业3户,从业33人。从事粮食贩运、加工销售50人,年收入100万元。从事建筑业人员100人,年收入80万元。固定资产5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30万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有种鸡场2处,年提供良种鸡30万只,收入80万元。养猪大户4户,年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0条,投资12万元,栽植速生杨树4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个,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   荣誉称号 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81398   

大张家村

  大张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张大良、张友良兄弟由四川晴埠迁徙这里拓荒居住,各自建村,张大良定居此村,故名大张家村。      大张家村养殖小区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8公里处,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40亩,全村202户,农业人口6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为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500余亩,亩均粮产1000余公斤,桑园面积约600亩,户均约3亩多,共有195户养蚕,约占总户数的90%左右。   优势产业 该村以植桑养蚕为主要经济支柱。1996年开始发展植桑养蚕,截止2005年约有195户植桑养蚕,共有600余亩桑园,亩均产蚕120公斤,收入172.8万元。户均收入约8600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约2.8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春天,投资约5万元,铺设地下电缆线约4000米,使全村约80%的土地用上了动力电浇地。2005年秋投资10万余元,整修全村街道约4000米,同时在全村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投资4000元,植柿子树2000棵,投资3000元,在村庄各街安装了路灯。2005年有卫生室一处,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90部,有线电视用户180余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88户,参保率93%。    电话 86—0532—82397131   

挂金板村

  挂金板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陈姓从山西迁来,兄弟二人在胶莱河畔立村居住,为图吉利将村分别取名为挂金板、晒金场、存金店,挂金板村名至今沿用。      挂金板村苗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陈家小庄村,西靠胶莱河,南邻西闸口村,北接马台村。耕地面积819亩,全村71户,27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植桑养蚕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3人。固定资产7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其中,工业收入5万元,其他行业167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共植桑120亩,养蚕年纯收入190万元。全村建有西瓜大棚20个,年收入60万元。林业育苗30亩,年均收入5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3条,投资2万元,栽植杨树1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55部,有线电视60户。   

张家官庄村

  张家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滇籍移民张富民迁居官庄村,后因遭水患,又择地高处,重建家园,为牢记村落沧桑变迁,故以姓和官庄取村称为张家官庄。      张家官庄村一角   村庄简介 南位于白埠镇原中庄3公里处,村庄占地面积360亩,全村426户,农业人口1480人,耕地面积3600亩。   经济状况 本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同时重点抓了服务业。农业方面:现有稳产高产田2300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700余亩,亩均产值1300余元。桑田面积400余亩。养蚕户达到150户。服务业方面:本村现在代销店3处,聪帅超市1处,洗澡塘2处,运输专业户30余户,从外地引进组兜项目4户,仅此一项,户均收入2000元。2005年度,本村经济总收入2380万元,人均收入5360元。   社会事业 本村自1998年以来,投资6万元,完成了全村的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15万元,铺设了地下电缆线1万余米,解决了村民浇地难的问题。投资2万元,将村庄的街道全面进行整修。截止到2005年底,本村有卫生室1处,村民上电话300部,有线电视用户280户,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户260户。本村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东湾头村

  东湾头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郭姓先祖由蓼兰韩丘迁此新建家园。因择于水湾上端安居,而得名湾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东湾头 。      东湾头村中心敬老院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以南约9公里处,占地面积为4.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89亩,全村558户,农业人口173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生产、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33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600多亩,亩均产值26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6个,新增养殖户35户,养殖户发展到近150户,种植桑园560亩,养蚕户数达到260户。服务业方面,有生资服务店3处,日用百货店9处,肉食品店3处,药品店1处,粮食运输专业户13户,肉牛贩运专业户18户,小麦种子基地3000亩。2005年经济总收入850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512万元,养殖业收入124万元,经济田160万元,服务业5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服务业、小麦种子基地和贩牛屠宰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该村历来有搞养殖的习惯。早在大集体时,该村就有大型养鸡场和养猪场。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占地6.5亩,新发展养鸡户10户,养猪专业户15户,年可出栏肉鸡60万只,出栏肥猪5000头,收入2200万元,养蚕户260户,植桑园560亩,收入150万元,小麦良种繁育是该村的一个主要经济来源,全村3000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年可收入300万元,贩牛屠宰业是该村传统的经济行业,仅贩牛专业户就有18户,屠宰专业户11户,年可收入180万元,总括全村支柱产业销售收入283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争取外资80万元,新铺通村水泥路2000米,使该村的村貌有了新的改观。2005年,该村又投资了13万元,新铺设地下线路8000米,解决了村动力用电问题。投资8万元,完成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该村拥有卫生室1处,药品店1处,老年活动场1处,固定电话540部,有线电视502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335户,参保率达到60%。   

于家庄村

  于家庄村   村庄由来 十六世纪中叶,于姓先祖由文登大水坡迁居今张家官庄一带的韩家屯居住,因当时迷信传说于姓靠近韩姓居住,能把于韩死,后于姓先祖于思文夫妇迁居现河北岸、清水河南岸两河交叉口处,辟荒谋生,以姓取名于家庄。      于家庄村特种养殖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南10公里处,现河北岸,村庄建设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0亩,全村152户,农业人口4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65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公斤左右;经济田290余亩,亩均产值2000元左右。2000年,全村共建养殖区3个,养殖大户10户(户均年蛋鸡存养量1500只以上),分散养殖户70户(养殖鸡牛羊猪兔),养殖户占全村总户数约53%。植桑养蚕户34户,桑田面积150亩,亩均产茧125公斤,收入达57万元。服务业方面:有服装加工、服装经销、摩托车经销、家电经销、家电维修、日用百货经销、运输业、建筑业等,共11户,人均经济收入由98年的2660元增长到2005年5400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在镇政府的号召下,投资2500余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3-2005年又投资4万余元,铺设地下电缆线3千余米。新打机井8眼,解决了村民浇地难的问题。现在本村先有固定电话102部,有线电话8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合80户,参合人数235人,参合率达50%。   

东宋家村

  东宋家村   村庄由来 1362年,宋姓先祖从外地逃荒来到中庄村东约3公里处,开荒种地,以求生路,后来又有罗姓迁来,户数越来越多,人口逐年增多,以宋姓取名“宋家村”。      东宋家村水产养殖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南约10公里处,地处北纬36ο44;东经119ο47,占地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0亩,全村180户,农业人口6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业、服务业和农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养殖业方面,植桑养蚕发展到150户,植桑达到386亩;服务业方面,有收购鸡、鸭、鹅的村民达到95%以上的户数。农业方面,粮田774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2005年经济总收入7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4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收购业是该村的重点支柱产业,2005年养蚕户达到150户,收入60多万元,养猪户4户,收入20多万元,95%户数收购鸡、鸭、鹅,总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全村总收入达到589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6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15余万元上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铺设地下电缆线5000多米,为村民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固定电话170部,有移动电话400多部,有线电视17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62户,参保率达90%,村民生活水平步步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2391719   

李家顶村

  李家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初年,李氏家族由济南府齐河县铁口李家奉旨迁入平度城西四十里官亭乡后疃庄李家埠子村。明正德年间始祖李潭又由李家埠子迁入城西南四十里的一个村庄,以后人口益增,户丁渐多,故以姓取名李家顶。      李家顶村服务小区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正南12公里处,耕地面积1850亩,全村302户,农业人口10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为经济重点。农业方面:有果园600亩,亩均产值2000元以上;高产田1200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服务业方面:有面粉厂1处,供水设备厂1处,废品收购站1处,农用车维修站1处,日用品批发部2处,农资服务点2处,及水产、布匹、生肉、点心专业户12户,出租车6辆,2005年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服务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喜玉面粉厂带动从业人员20余人,奥峄供水设备厂带动从业人员10余人,废品收购站带动从业人员30余人,另外该村人多地少,从事建筑的、木工的、架子工等200余人,每人每年创收1万元左右。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6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投资3万元铺设地下电缆4000余米,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有卫生所1处,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用户260户。   

陆家村

  陆家村   村庄由来 明天启六年(1626年),祖先陆守志由胶州市王戈庄镇毛家庄村移居该村。当时胶州境内发洪水闹饥荒,许多人四处讨荒要饭,以求生路,陆守志携妻带儿流浪到此地定居,以姓取名陆家村。      卢家村一角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南14公里,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5亩,全村161户,农业人口52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00余亩,亩均产值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小区2个,新增养殖户26户,养殖户发展到68户,植桑养蚕户30户,有天花板制作安装户6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565万元,其中农业206万元,养殖业295万元,服务业6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服务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1992年开始发展肉鸡养殖。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占地20亩,新上养鸡户11户,养鸡户达到40户,出栏肉鸡125只,收入1250万元,养猪户28户出栏生猪2800头,收入230万元,养蚕户30户,植桑120亩,亩均产蚕茧110公斤,收入36.8万元,有天花板按装户6户,带动从业人员60人,收入80万元,全村支柱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160万元。   社会事业 2001年投资6万元,铺设地下电缆线3000余米,解决了浇地动力用电问题。2005年投资2万元上了自来水,全村村民都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一处,固定电话126部,有线电视用户122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138户,参保率达93%。   

岑李家村

  李家村   村庄由来 (年份已查不清)李姓先祖兄弟三人,为辟荒谋生,由四川迁居今白埠西南约7.5公里处。老大李子春迁入现住地(0迁居昌邑县金台某村,老三迁居何地已查不清),以姓取名李家村。      李家村一角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7.5公里处,占地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5亩,全村105户,农业人口32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575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约370亩,植桑养蚕亩均产值3500余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6万元,其中农业218万元,养殖业207万元,建筑业收入26万元,运输业收入23万元,商饮业收入25万元,其它服务业收入2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4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支柱。自1994年开始植桑养蚕,至今发展桑园370亩,养蚕户数达到85户,全年经济总收入110余万元。存养蛋鸡8000余只。新建养鸡小区1处,发展养猪户13户。   社会事业 2003年投资4.5万元铺设地下电缆线3000余米,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4年该村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有固定电话85部,有线电视用户90余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61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97247   

禚家村

  禚家村   村庄由来 据禚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8)禚至杰由山西省移民至此安家居住,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禚家。      禚家村主街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南约5公里处,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1亩,全村297户,农业人口98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300余亩,亩均产值150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增养殖户25户,养殖户发展到近70户,植桑养蚕户60户。服务业方面:有面粉加工户3户和运输专业7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371.6万元,其中农业850万元,养殖业400万元,服务业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全村共发展养猪户26户,365头,销售收入32万元,养鸡大户2户,年出栏肉鸡1万只,收入10万元。养蚕户60户、植桑370余亩,年收入3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6万余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0余万元上50、80变压器5台,铺设地埋电缆8000余米,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5年投资10余万元将村各条主要街道进行整修、铺设。村内有卫生所一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电户170余户,农村参合数270户,参保率达到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97195   

赖家庄村

  赖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赖姓由山西洪峒迁至现居住地,辟荒为生,以姓取名赖家庄,随后陈氏由平度古岘迁至该处,共同居住。      赖家庄村奶牛养殖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东南约11.5公里处,占地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8亩,全村136户,农业人口42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000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公斤;经济田298亩,亩均产值129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增生猪养殖户6户,植桑养蚕户26户。外出务工人员56名,从事建筑、电气焊等行业。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8.42万元,人均收入5400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又投资6.8万元铺设地下电缆线,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4年下半年,投资2万元整修了村内街道。同时在村民房前屋后植上柿树、槐树。固定电话98部,有线电视用户98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98户,参保率达82%。    联系电话 86—0532—82398698   

小彭家村

  小彭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彭子迁由四川迁居今蓼兰东北约1公里处定居,以姓取名大彭家,先祖彭闵随后由四川前来探亲,便留居此地。几十年后,由大彭家村迁往郎土庙子西100米处现住地定居,以姓取名小彭家村。      小彭家村街道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南约6公里处,占地面积0.6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亩,全村87户,农业人口25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6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00余亩,亩均产值200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猪大棚5个,养猪大户5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6.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59.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服务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1998年开始发展鸡、猪、羊养殖。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1个,占地5亩,新发展养鸡户5户,养鸡户达10户,年出栏肉鸡50万只,收入500万元,养蚕户25户,植桑150亩,亩均产蚕茧150公斤,收入67.5万元。另有钻井队8个,带动从业人员35人,收入65万元,全村支柱产业销售收入632.5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投资3.2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吃上了标准的自来水。投资近2万元铺设地下电缆,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5年投资5000余元整修村内主要街道2条,拓宽整平,路面铺设了沙石。2005年全村有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71户,参保率达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97315   

营子屯村

  营子屯村   村庄由来 据说,明洪武二年(1369年),本村先祖由四川省迁入本村定居,曾用村名勋都营。1946年解放后,定村名为营子屯。      营子屯村养殖小区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15公里处,占地面积为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35亩,全村435户,农业人口141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40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2000亩,亩均产值14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全村养殖户达到80户。服务业方面,有服务商店3处,运输专业户10户。 2005年经济总收入2622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935万元,养殖业收入988万元,服务业收入25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被列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小麦制种面积达到2000亩。1986年开始发展养殖业。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全村肉蛋鸡养殖户80户,年出栏肉鸡502万只,养殖业收入达900余万元,全村支柱产业销售收入17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我村投资10万元,完成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40余万元,新上100千伏安变压器壹台,铺设地下电缆线21000余米,解决了浇地动力电问题。2005年投资了10余万元,将本村的道路铺设砾石、石子,解决了雨天行路难的问题,同时全村实行了绿化工程。2005年有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建立起文化大院,全村有固定电话364部,有线电视31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286户,参保率达到63%,该村自1993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91046   

小张家村

  小张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四川发洪水,张姓先祖张大良、张有良兄弟二人迁居今白埠镇西南方约6公里处,兄张大良以姓取名,现大张家村,弟离兄正东约1.5公里处立村,以姓取名小张家村。 小张家村村橡胶厂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6公里处,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0亩,全村302户,农业人口10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有宏华橡胶厂一处,占地面积150余亩,现有职工1000余人,年收入5千余万元,在厂职工180余人,年收入18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村庄各方面的发展。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500亩,亩产粮食1000余公斤;经济田700余亩,亩均产值13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养殖户增加到40余户,植桑养蚕户230户,个体工商户40余户。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469元。   优势产业 橡胶工业、养殖业和服务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工业方面,宏华橡胶厂年产值达3.3亿多。养殖业方面: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占地面积20余亩。新发展养殖户15户,养猪户达到32户,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纯收入205万元,养蚕户230户,桑园面积520亩,亩均产茧125公斤,纯收八162万元。个体工商户40户,纯收入85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1987年投资20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1000多口人吃上了自来水。该村现在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80千伏安变压器2台,解决了全村浇地动力用电问题。2002年铺设历青路面1500余米。现有饭店2个,理发店2个,链销店2个,大药房1个,卫生服务室和幼儿院各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262部,入户率达到87%,有线电话272户,入户率达到90%。农村医疗参保户256户,参保率达到85%。    联系电话 86—0532—82397262    86—0532—82397688   

团结村

  团结村   村庄由来 东中庄位于平度城西21公里,现河北岸,公路过村,农历二、七集。元朝至元年间建村,因处白埠、崔家集、蓼兰几个大村的中间,故名中庄,后以沟为界划分为二村,该村居沟东称东中庄,一九五四年后以东西大街为界分为团结、和平两个行政村。      团结村村委办公室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南约10公里处,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86亩,全村245户,农业人口9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服务业和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486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400亩,亩均产值1500元。养殖业方面:2000年全村发展植桑养蚕户80户,年收入100余万元。养牛专业户2户。养殖小区1处,年养殖肉鸡10万余只,有废品回收站1处,和运输专业户10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21.03万元,其中农业372万元,养殖业549万元,服务业收入45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080元。   优势产业 服务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1998年开始发展植桑养蚕,到2000年全村发展桑园240余亩,年亩均收入2500余元。1998年发展养殖小区1个,发展养鸡专业户60余户,出栏肉鸡160万只,约收入1600余万元。有废品收购站1处,带动从业人员50人。有运输专业户10户,收入30余万元。全村支柱产业收入3200余万元。村有镇工业园地150余亩,工业园地300余亩,交通便利,位于崔冷路两侧。   有金丝小枣协会,年产小枣约60万公斤。参加协会人员约40人,从枣树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年创收100余万元。   有酱菜协会组织。该村有酱菜加工厂1处,占地30余亩,发展本村及邻村种植芥菜头、黄瓜、大蒜,年加工芥菜头100万斤,大蒜20万斤,黄瓜30万斤,年创造价值100万元。   有利民服务小区1处,年销售煤50万吨。有肉食加工6户,年创收入6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10余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0-2004年对农村农灌线路全部铺设地下电缆线约1万余米,投资约投资25万元,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4年投资20万元,把村主要街道及排水沟完成修善工程,使全村走路排水老难题得到彻底解决。投资5000余元新买柿子树,完成街道绿化工程。1989年村投资5万元建卫生所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活动室1处。2005年全村固定电话220部,有线电视用户200余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89户。该村多年来,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村庄、青岛市文明村庄、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391020   

张家寨村

  张家寨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原大张家村一张姓村民为耕种方便,在其村北1.5公里处盖一草房,农忙时举家在此耕耘生活,后又有农户效仿,直接在此处建房常年居住,后又有史姓、刘姓等因逃荒等原因在此定居,渐成村落,因张姓来的最早,所以取名张家寨。      张家寨村石材收购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6公里处,全村127户,农业人口420人,耕地面积1261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运输贩运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62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640多亩,亩均产值1300元。养殖方面,全村共有养羊、养鸡、养猪、养牛专业户20户,植桑养蚕户60户,有40余户利用农闲季节收购旧石料。2005年经济总收入60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96万元,养殖业收入241万元,运输服务业收入16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旧石料收购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经济支柱。现已建规模养殖小区2个,年出栏肉鸡80余万只,出栏肥猪800余头,两项年收入可达103万元。养蚕户60户,植桑面积达200余亩,亩产蚕茧130公斤,收入104万元;全村有40余户充分利用农闲季节,上烟台、下潍坊,走村串户从事旧石料收购,收入166万元,全村支柱产业收入可达2046万元。   社会事业 1991年全村投资3.1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又投资6万余元对自来水进行了重新改造,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新建幼儿园一处,使全村的适龄幼儿就近就能入园。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03部,有线电视用户87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户88户,参保率达70%。    联系电话 86—0532—82397108   

北隋家村

  北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由隋姓祖先隋尚义从洛安的隋家道口(现垦利县)迁居至此。以姓取名隋家村。因有重名于1982年由平度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北隋家。      北隋家村石材收购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9公里处,地处北纬36ο44;东经119ο47,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4亩,全村102户,农业人口3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5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约300亩,亩均产值3000余元。有养殖户80余户,养鸡大户2户,种鸡场一处。服务业方面有5处批发部,2005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200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养鸡是该村支柱产业。1993年投资50余万元建成康发种鸡场一处,带动30余户养鸡户。1992年植桑以来,现已发展优质高产桑园300余亩,养蚕户80余户,亩均3000余元。   社会事业 该村1990年投资5万余元为村民户户通上自来水。又于2005年全面完成除氟改水工程,家家户户吃上标准用水。投资10万元新上2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又于2005年投资6万余元铺设地下电缆线5000余米,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近几年来,新上固定电话8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85户,参保率83%。    电话 86—0532—82397247   

李家村

  李家村   村庄由来 (年份已查不清)李姓先祖兄弟三人,为辟荒谋生,由四川迁居今白埠西南约7.5公里处。老大李子春迁入现住地(0迁居昌邑县金台某村,老三迁居何地已查不清),以姓取名李家村。      李家村一角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7.5公里处,占地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5亩,全村105户,农业人口32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575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约370亩,植桑养蚕亩均产值3500余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6万元,其中农业218万元,养殖业207万元,建筑业收入26万元,运输业收入23万元,商饮业收入25万元,其它服务业收入2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4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支柱。自1994年开始植桑养蚕,至今发展桑园370亩,养蚕户数达到85户,全年经济总收入110余万元。存养蛋鸡8000余只。新建养鸡小区1处,发展养猪户13户。   社会事业 2003年投资4.5万元铺设地下电缆线3000余米,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4年该村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有固定电话85部,有线电视用户90余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61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97247   

吕家村

  吕家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元年(1628),川籍移民吕爱、吕钦、吕剑兄弟三人至此定居,拓荒耕耘,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吕家。      卢家村旧石材收购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10公里处,占地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8亩,全村160户,农业人口6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约900亩,亩均产值1310元。养殖业方面,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村新建养殖小区2个,养殖户发展到30户,植桑养蚕户60户。服务业方面,有批发部2处,运输等专业户8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达到751万元,其中农业300万元,养殖业301万元,服务业等15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服务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与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新建养牛小区1个,养猪小区1个,占地40余亩。新发展养猪养牛专业户30余户,年出栏肉牛300头,生猪2000头,收入达到1900万元,养蚕户60户,植桑200余亩,亩产蚕茧125公斤,收入80万元。有批发部1处,磨房1处,石条加工作坊1处,运输专业户8户,全村支柱产业销售收入28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投资约5万余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投资40万元新上80伏安、100伏安变压器2台,铺设地下电缆线10000米,解决了村民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3年投资15万元硬化村内街道。同时在全村实施了绿化工程。本村有卫生室一处,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用户13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40户,参保率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97247   

前洼村

  前洼村   村庄由来 据石碑刻记,明洪武二年(1369),钱财茂迁此建新家园,因地势洼,取名钱家洼,后改称前洼。      前洼村民宅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12公里处,北邻宅科王家庄梁家村,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23亩,全村368户,人口130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20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400余亩,亩均产值1300余元。养殖业方面:实行分散养殖,全村共有养鸡鸭大户26户,植桑养蚕户100余户,桑田面积400余亩。服务业方面:有废品收购站1处,带动从业人员30余人,农机维修部2处,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00余万元,其中农业1000余万元,养殖业100万元,第三产业5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第三产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1985年开始发展肉鸡养殖,现在养鸡户26户。年出栏肉鸡180万只,收入100万元。现有养蚕户100余户,桑园400余为,亩均产茧130公斤,收入1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7万余元,铺设地下电缆线2.5公里。2004年又铺设地下电缆线6公里,全面解决农业用电问题。2004年整修5条主街和2条10米宽的小街。2005年5条大街全部安装了路灯,该村有卫生所1处,乡村医生3名,幼儿园一处,小学一处。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231户。2001年被平度市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和平度市文明村庄。   

魏家村

  魏家村   村庄由来 明代末年魏姓先祖讳鳌者,由高密西北乡魏官寨迁此,后又有部分人迁往莱阳。鳌祖生二子,故分两支,以姓取名魏家村。      魏家村主街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12公里处,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23亩,全村226户,农业人口7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2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800多亩,亩均产值1500多元。养殖方面,实行分散养殖,全村共有养猪大户12户,植桑养蚕户30余户,桑园面积100余亩。服务业方面,有门市部五处,维修部两处,铁活加工两处。2005年经济总收入900多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00余万元,养殖业收入100余万元,第三产业2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第三产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经济支柱。养猪户12户,年出栏猪1500余头,养牛户70余户,年出栏量500余头,粮食收购户40余户,户均收入过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打机井60余眼,使全村所有地块都能浇上水。2005年全面整修三条东西大街和三条南北大道,共计3000余米。现有卫生室一处,乡村医生一名。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45部,有线电视用户140余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40余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99188   

北杨家村

  北杨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姓先祖由四川迁居今同和镇洪沟村定居,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平度州境内瘟疫流行,大饥荒殃及该村,疫病蔓延病死者十之八九,幸存者纷纷居宅处,以求生路,杨守业迁居现住地,辟荒谋生,以姓取名杨家村。1982年国家普查,更名为北杨家村。      北杨家村石材加工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7公里处,地处北纬36°44,东经119°47,耕地面积1596亩,全村122户,农业人口42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近800亩,亩均产值1300元。养殖业方面:全村养殖小区2个,养殖户发展到70户,植桑养蚕户55户。服务业方面:有花生收购点1处,运输专业户4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2.3万元,其中农业194.3万元,养殖业256万元,服务业5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服务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1990年开始发展肉鸡养殖。1996年该村规划村东村西共2个养殖小区,占地面积15亩。养鸡户达到20户,年出栏肉鸡60万只,收入600万元。养蚕户55户,植桑220亩,亩均产蚕茧130公斤,收入84万元。花生收购点1处,带动从业人员30人。运输专业户4户,收入357万元。全村支柱产业销售收入1041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2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4年投资5万元,铺设地下电缆线5000米,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投资1.5万元,整修街道4条,全村固定电话97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10户,参保率达90%。   联系电话 86—0532—82395066   

杨龙庄村

  杨龙庄村   村庄由来 据本村老人传说:该村由孙氏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四川迁入此地开荒种地,后杨姓自平度南洪沟村迁入。刘、李姓后从其他地方迁入居住。1987年地名改革由原来的杨家庄村改为杨龙庄村。      杨龙庄村果业生产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15公里处,耕地面积2100亩,全村160户,农业人口5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大力发展运输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20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亩产值1500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近6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00余万元,服务业方面、运输业、建筑业年收入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余元。   优势产业 该村人少地多,以农业和“三产”为主要产业,有建筑队3个,运输户26户,产业工人60人,农业来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和花生为主。   社会事业 该村于1999年将农户用电线路进行改造,实行一户一表。2000年将村内三条大街进行了硬化。2004年将全村自来水全部改造,达到一户一表,正规管理。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393898   

刘彩庄村

  刘彩庄村   村庄由来 据刘氏族谱载,明永乐四年(1406),刘彩从青州府北关大槐树街迁此居住,取名刘彩家,村庄扩大后称刘彩家庄。      刘彩庄村主街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部15公里处,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0亩,2005年全村总户数351户,农业人口1250人,人均5400元。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25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桑园300余亩,经济田1000余亩,亩均产值1500元。养殖户110余户,全村总收入1289.6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6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又投资3万余元,整修街道2500多米,拓宽整平,铺设了沙石。村内有卫生所一处,固定电话20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220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100人。    联系电话 86—0532—82399237   

郑家庄村

  郑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石碑刻记,清顺治年间(1644-1661),-亭率家眷至此立村,以姓取名郑家庄。后有刘氏、李氏、张氏、陈氏相继迁入,现郑氏断后,村名仍沿袭未改。      郑家庄村服务小区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16公里处,耕地面积1700亩,全村172户,农业人口68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运输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5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亩产值1500元。养鸡、养猪专业户20户,植桑养蚕户100余户。有80余户农闲期间收购玉米芯。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近7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0万元,养蚕收入150万元,服务业、运输业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00余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收购玉米芯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经济支柱。年出栏肥猪500余头,桑园面积达到300余亩,亩产蚕茧130公斤,收入2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完成了自来水改造,一户一表,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4年新建幼儿园一所,使村内适龄儿童就近上学。全村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用户150户,农村参保率达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399076   

西屋子村

  西屋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嘉庆年间吴姓先祖由吴家宅科村来此定居。此地处在昌邑、平度两县交界处的涝洼地带。吴氏先祖来这里开荒种庄稼。每日朝出晚归。因为当时交通工具笨重,来回走动确不方便。特别逢雨雪天气更为困难。老人们就在此盖起三间土坯草房,供雨天避雨。午间做饭、休息,夜间存放农具。到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先祖吴天集让其子吴灿在此落户立村。命名“吴家新庄”。此前,周围的人们认为原来三间房子是吴家所盖,所以都称“吴家屋子”。此后,刘、王、梁、李等姓相继迁来,人们把吴家屋子直接简称“屋子”。解放初期,该村属平南县二区,区委驻地西孙家庄,按区委驻地方向叫“南屋子”。后来划归中庄乡又叫“西屋子”一直延用至今。      西屋子村养殖区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10公里处,北临刘彩庄、魏家庄,东临宅科,南临杨龙庄。全村耕地面积758亩,有60户,农业人口2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全村土地已基本整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粮食生产亩均单产吨粮以上。棉花亩均产值1000元左右,桑田亩均产值3000元以上。油料花生亩产均收入近千元。养殖业,以养牛为主,养羊、养猪等都有较好发展。   社会事业 该村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原来街道狭窄,房屋错落,沟湾错综的旧村进行了北移搬迁改造。2004年完成除氟改水工程,全村村民都喝上了自来水。全村合作医疗参保户已达70%。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达90%。固定电话已基本户户通。全村适令幼儿入学率、适令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39630   

万户屯村

  万户屯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一万姓先祖,携全家讨荒至此,开荒谋生,定居生活,以万姓取名万户屯(时属昌邑县)。后又有讨荒者(李、张、刘姓)从四面八方先后行至此地定居。不久万姓先祖又举家迁居它处。      万户屯村枣园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方向约16公里处,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4亩,全村53户,农业人口16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为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4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30多亩,亩均产值1500多元。养殖业方面:2004年调整土地后新建养蚕大棚12个。二产方面,全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20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0多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500多万元,养殖业收入2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   优势产业 养蚕是该村的重点产业。从1995年开始发展养蚕业,养蚕户30户,植桑100多亩,养蚕业收入4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1.6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1.3万元,铺设地下电缆线2000余米,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投资5000元铺设街道500米。投资2000多元植柿树苗500棵。固定电话近40部,有线电视用户4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20多户。自1995年以来,多次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邹家村

  邹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邹姓先祖邹永龙由四川迁居白埠镇南10公里定居,以姓取名邹家村。      邹家村街道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地处北纬36°44,东经119°47,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9亩,全村65户,农业人口22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为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3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350亩,亩均产值1200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养殖小区1个,新养殖户10户,养殖户发展到近20户,植桑养蚕户10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2.01万元,其中农业123.26万元,养殖业168.7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1996年开始发展肉鸡和生猪养殖。2005年,新建养鸡、养猪小区1个,占地15亩,新发展养鸡和养猪户10户,养鸡和养猪户达到近20户,出栏肉鸡10万只,出栏生猪5000头,收入80万元。养蚕户10户,植桑30亩,亩均产蚕茧125公斤,收入9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该村投资2.5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投资1万元,铺设地下电缆线1000余米,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投资2万元,整修大街800余米,铺上了沙子。投资2000元,补植柿树400棵,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4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56户,参保率达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397115   

北张家庄村

  北张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张悦由本镇西双庙村迁此有定居,以姓取名张家庄,1976年改称北张家庄。      北张家庄村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高家村,西靠五里屯村,南连辛付庄村,北接小刘庄村,耕地面积775亩,全村345户,4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服务业8户,从业20人,建有蔬菜大棚35个,年收入85万元,从事蔬菜加工、销售、运输业户20户,年收入40万元。固定资产300万元,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2005年有养殖专业户50个,年出栏肉鸡200万只,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5条,投资5万元,栽植国槐树5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85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   该村历年获得的荣誉称号。文明村庄,养殖专业村。   联系电话 86—0532—82378348   

宅科梁家村

  宅科梁家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488),陶林盛、甲赛至此始建村落,因这里是宽阔的沼泽地带,故名陶家泽阔,后梁、王、吴等姓相继迁入,陶甲两姓绝户,分称梁家泽阔、王家泽阔、吴家泽阔。该村梁姓居多,故名梁家泽阔,宅科是泽阔沿化而来      宅科梁家村一角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西南约7.5公里处,全村226户,农业人口746人。耕地面积244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5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900多亩,亩均产值1350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养殖户发展到20多户。植桑养蚕户40户。服务业方面,批发零售部4处,农资服务部2处,个体工商户50余户,磨房1处,卫生室1处。   社会事业 全村于2003年在市教体局的帮助下,投资3万多元,对全村所有街道进行了整修。2004年投资2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又投资1万余元对本村的办公室和计生办公室进行了整修,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9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6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399687   

西刘家村

  西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小刘家徙此建村以姓取名刘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1980年更名西刘家。      西刘家村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孙家村,西靠高平路,南连万家村,北接蓼兰镇,耕地面积570亩,全村55户,2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8户,从业24人,以蔬菜加工、贩运、销售为重点,从业人员100人,现有冬暖式大棚12个,年收入1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38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作物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植桑树100亩,养蚕户38户,年收入30万元。养殖小区2个,年出栏肉鸡20万只,年收入4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5条,投资3万元,栽植柿子树2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44部,有线电视用户30户。   荣誉称号 镇计划生育先进村庄,高效农业发展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76010   

大袁家村

  大袁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袁洪由江苏海州迁此建村,名袁家屯,1945年为与同名村区别改名大袁家。      大袁家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大牟家村,西靠亭口村,南邻胶莱河,北接张家坊村。耕地面积2270亩,全村242户,72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6户,从业20人,从事营运户8户,年收入15万元。固定资产3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49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有冬暖式蔬菜大棚24个,种植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年收入70万元。有肉鸡养殖户30户,年出栏肉鸡30万只,年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姿2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90部,有线电视210户   荣誉称号 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788   

小袁家村

  小袁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袁龙、袁虎由城阳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袁家,1945年因与同名村区别改名为小袁家。      小袁家村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崔家庄村,西靠大袁家村,南连大牟家村,北接陈家庙村,耕地面积741亩,全村79户,23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4人,从事蔬菜加工销售50人,收入60万元。,固定资产4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18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个体养殖户30户,年出栏肉鸡30万只,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5条,投资5万元,栽植杨树12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个,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用户36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025   

陈家庙村

  陈家庙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滇籍移民陈九徙此定居,因村址有古庙一座,故取名为陈家庙。   陈家庙村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部,东邻徐家村,西靠张家坊村,南连小袁家村,北接小纪家村,耕地面积1000亩,全村110户,3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6人,从事粮食加工、收购人员100人,收入50万元。固定资产20万元。经济总收入125万元,人均纯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猪、鸡为主,2005年出栏生猪400头,肉鸡20万只,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1万元,栽植柿子树3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有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686   

张家坊村

  张家坊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盛永千由掖县西由迁此建村,取名盛家屯。明崇祯年间高密县张家长村张明礼至此设酒坊,改称坊子,后因盛氏人口趋少,张姓繁衍户多,改名张家坊。   张家坊村养殖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陈家庙村,西靠西宋家村,南连大袁家村,北接西纪家村,耕地面积986亩,全村124户,45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二、三产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1家,餐饮、服务业100户,从业200人。年收入500万元。固定资产1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3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肉鸡为主,年出栏肉鸡100万只,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3条,投资10万元,栽植槐树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居民楼4幢,面积800平方米,有4户居民入户。2005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380   

小纪家村

  小纪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元年纪金、纪铝兄弟初至磨山埠村居住,后迁此居住,以姓氏命村名为纪家,1945年改称小纪家 。      小纪家村养殖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堡上村,西靠大纪家村,南连陈家庙村,北接杜家村,耕地面积392亩,全村33户,9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4人。固定资产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40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肉鸡为主,以养殖蛋鸡为主,养殖户20户,养殖蛋鸡4万只,年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1万元,栽植杨树5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20部,有线电视用户22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2537   

大纪家村

  大纪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河北省唐山人纪言良,纪言成兄弟二人迁此建村,因种植棉花闻名,称为棉花纪家,1921年改称为大纪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临小纪家村,西靠西纪家村,南连陈家庙村,北接杜家村.耕地面积760亩,全村101户,30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6户,从业20人。固定资产11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10万元。人均纯收入460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主要是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种植桑树30亩,年养蚕收入8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1万元,栽植国槐树3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70户。   荣誉称号 镇级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2372573   

西纪家村

  西纪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河北省唐山人纪言良,纪言成迁此建村,因此处有一破庙,故取名破庙纪家。1945年改为西纪家。      西纪家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临大纪家村,西靠塔西坡村,南连张家坊村,北接曲家村。耕地面积830亩,全村123户,42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6户,从业18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4650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主要是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建有冬暖式大棚9个,年收入25万元。年养殖生猪500头,出栏肉鸡8万只,收入15万元.有桑园80亩,蚕茧年收入15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4条,投资1.5万元,栽植杨树15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   

塔前曲家村

  塔前曲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始祖曲重度夫妇由云南迁居此地,以姓取村名曲家,1982年地名普查更名为塔前曲家。      塔前曲家村蔬菜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大纪家村,西靠塔西坡村,南邻西纪家村,北接杜家村。耕地面积852亩,全村108户,3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1户,从业3人。固定资产16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820万元,人均纯收入465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建有冬暖式大棚16个,年收入48万元,养殖大棚40个,养殖生猪、肉鸡年收入80万元,植桑60亩,年养蚕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0.5万元,栽植速生杨树35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6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2272   

西宋村

  西宋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冀籍移民宋思林,宋思元徙此定居,建宋家村,地名普查时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西宋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张家坊村,西靠大喜屯村,南连大站村,北接西纪家村,耕地面积484亩,全村53户,17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6人,从事蔬菜加工、销售人员100人,收入50万元,固定资产2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建有冬暖式蔬菜大棚10个,年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3万元,栽植柿子树5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用户41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578   

塔西坡村

  塔西坡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四年,有李姓自云南迁来定居,于一古塔西侧立村,命村名为塔西坡,日久塔倒塌,但村名沿用至今。   塔西坡村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杜家村,西靠辛付庄村,南连南赵家村,北接范家村,耕地面积6151亩,全村708户,24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二、三产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30户,从业200人。年收入500万元。固定资产12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4400元。其中工业收入75万元,其他行业30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有个体养殖业户50户,年出栏肉鸡50万只,收入3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3条,投资6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600部,有线电视用户65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9069   

刘家官庄村

  刘家官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刘姓由今白埠镇匙刘家,张姓由高家后(今已成为耕地)迁入本址定居。因东有张家官庄村,南有杨家官庄村已定居,当时刘姓是大家族,因此取名为刘家官庄村。      刘家官庄村科普宣传栏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13公里处,占地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25亩,全村261户,农业人口84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4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200余亩,亩均产值12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小区2个,养殖户发展到50多户,植桑养蚕户150余户。服务业方面:有废品收购站1处,服装加工和小卖部等8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348万元,其中农业743万元,养殖业760万元,服务业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占地30余亩,新发展养猪、养鸡、鸭50户,年出栏肥猪2000多头,出栏鸡、鸭20多万只,收入760多万元。植桑350余亩,年收入7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投资20万元,更换变压器2台,铺设农电地埋线10000米,彻底解决了农业用电问题。该村有卫生所一处,文化大院一处,固定电话190多部,有线电视户20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0%以上。该村2005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393909   

大喜屯村

  大喜屯村   村庄由来 清道光年间由唐姓迁来立村,名曰小庄,20世纪30年代该村多以屠宰为业,路人皆称为打狗庄,后改名为大喜屯,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 东南部,东邻亭口村,西靠袁家村,南邻唐家庄子村,北接塔西坡村。耕地面积1200亩,全村125户,44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从事营运户6户,年收入30万元。固定资产3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180万元,人均纯收入5341元。其中,工业收入300万元。其他行业528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年纯收入176.8万元。有养鸡户20户,年出栏肉鸡30万只,年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1万元,栽植杨树25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75部,有线电视76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923   

陈家小庄村

  陈家小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陈氏兄弟三人由-县迁来定居,取名为存金店,后改名为陈家小庄。      陈家小庄村苗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 西 部,东邻昌许屯 村,西靠挂金板村,南邻刘家小庄村,北接官庄村。耕地面积1250亩,全村90户,3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植桑、养蚕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8户从业30人。全村共植桑100亩,养蚕年纯收入172万元。固定资产1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9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其他行业3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2005年全村有养殖大户3户,年出栏肉鸡30万只,纯收入30万元。林业育苗50亩,年收入7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5万元,栽植杨树1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71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0466   

东闸口村

  东闸口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陈姓从山西迁来,建村名晒金场。后因胶莱河漕运在村南建闸口,遂改晒金场为闸口,东西闸口原为一村,1960年分为两村,东闸口村名至今沿用。      东闸口村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兰子村,西靠西闸口村,南邻胶莱河,北接陈家小庄村。耕地面积834亩,全村85户,3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蚕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5户,从业10人。固定资产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20万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其中,工业收入5万元,其他行业98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植桑100亩,养蚕年纯收入170万元。全村有养鸡大户2户,年出栏肉鸡100万只,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2万元,栽植杨树1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8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0104   

北高家村

  北高家村   村庄由来 明代,高仪由高密县姜庄迁此定居,以姓取名为高家。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北高家。      北高家村肉鸭养殖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范家村,西靠五里屯村,南邻范家村,北接大刘庄村。耕地面积1910亩,全村205户,6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餐饮、服务业12户,从业36人,固定资产40万元,经济总收入620万元,人均纯收入495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作物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业主要是养殖肉食鸡和肉食鸭,2005年从事养殖户的有40户,年出栏肉鸡30万只,肉鸭20万只,年纯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姿3万元,栽植杨树2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86部,有线电视19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8385   

西范家村

  西范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范超、张坤、王义元三姓由去南迁来同建村落,范氏为主姓,故取名范家,1982年更名,为西范家。      西范家村蔬菜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北赵家村,西靠北高家村,南连塔西坡村,北接营子屯村,耕地面积1600亩,全村150户,5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餐饮、服务业4户,从业10人。以粮食加工、销售、贩运为主,从业户数30户,从业人员80人,年收入100万元。固定资产2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340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其中,工业收入100万元,其他行业24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肉鸡为主,有养殖户28户,年出栏肉鸡100万只,收入15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4条,投资6万元,栽植柿子树12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25部,有线电视用户103户。   荣誉称号 平度市级文明村庄、平度市级“平安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78238   

北赵家村

  北赵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滇籍移民赵姓徙居此地,以姓取名赵家村,1976年因行政辖区内有两个赵家,故冠加方位区别称北赵家。   北赵家村养殖基地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北徐家村,西靠范家村,南连杜家村,北接张家官庄村,耕地面积2050亩,全村235户,7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有餐饮、服务业16户,从业125人。以粮食加工、销售、贩运为主,年创收100万元。固定资产400万元,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其中工业收入130万元,其他行业37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为肉鸡为主,2005年出栏肉鸡50万只,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硬化、绿化、美化街道5条,投资7万元,栽植槐树13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05部,有线电视用户196户。   该村历年获得的荣誉称号。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78158   

大吴家村

  大吴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滇籍移民吴朝仁、吴邦起叔侄二人徙居此地分别建村,皆以姓氏命名,因吴朝仁为叔辈,故名大吴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小吴家村,西靠北徐家村,南连杜家村,北接岑李家村,耕地面积1128亩,全村123户,40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大棚蔬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6户,从业14人,全村建有蔬菜大棚37个,主要种植西红柿,年收入50万元。固定资产26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340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建有养殖棚200间,从事养殖5户,年生猪出栏2000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3条,投资4万元,栽植法桐42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75部,有线电视用户67户。   该村历年获得的荣誉称号。镇级文明村庄、镇级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2378133   

小吴家村

  小吴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吴朝仁与侄子吴邦起由云南徙居此地分别建村,皆以姓氏取村名,因吴邦起为晚辈,故称小吴家。      小吴家村养殖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大吴家村,西靠北赵家村,南邻张家坊村,北接高戈庄村。耕地面积600亩,全村65户,2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餐饮、服务业2户,从业6人,固定资产1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作物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桑园面积60亩,养蚕户30户,年收入30万元。有肉鸡养殖户12户,年出栏肉鸡15万只,年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姿2万元,栽植柿子树3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56部,有线电视5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8116   

徐家阳照村

  村庄由来 明正德年间,孙、李、徐、陈等姓先祖相继来此建村,并各以姓氏冠名为某阳照,1956年五个村联合为一个经济合算单位,称徐家阳照村。      徐家阳照村肉鸭养殖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捎门村,西靠双庙村,南邻张陆村,北接西辛庄村。耕地面积1680亩,全村235户,9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加工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4家,餐饮、服务业30户从业260人。从事花生收购、运输、加工业户60户,年纯收入800万元。固定资产6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860万元,人均纯收入5430元。其他行业60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全村建有冬暖式大棚13个,年纯收入60万元,有养鸡、养鸭大户10户,年出栏肉鸭120万只,收入12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2条,投资9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自来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10部,有线电视15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85378   

王家村

  王家村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西南方约10公里处,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6亩,全村98户390人。      王家村一角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000余亩,亩均粮食1000余公斤;经济田500余亩,亩均产值1300余元。养殖业方面:实行分散养殖,全村共有养猪大户8户,植桑养蚕户40余户,桑田面积150余亩。服务业方面:门市部两处,维修部两处,面粉加工一处。2005年全村经济收入600万元,其中农业350余万元,养殖业150余万元,第三产业1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第三产业是该村的重点和主要经济支柱。猪年出栏是达到800余头,牛年出栏是300余头,粮食收购户20余户,户均收入过万元。   社会事业 1996—1997年打井40余眼,2005年有线户80户,电话86户。   

南华里村

  南华里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付、翠、耿三姓同时由四川迁来立村,因村中有一土埠子(俗称大殿),土质呈白色,故村得白埠之名.现设8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民委员为其中之一。      南华里村规划小区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南端,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30亩,全村192户,农业人口67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人均地多,主要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大棚种植业为经济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5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600亩,亩均产值1300元。肉鸡养殖大棚15个,生猪、肉牛养殖大户20户,蔬菜、果树大棚15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50万元,其中农业410万元,养殖业500万元,服务业1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8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大棚种植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肉鸡和生猪养殖全村有30多户,年产值可达2700万元。大棚蔬菜、果树种植15户,年产值可达20万元。运输及服务业5户,年收入可达65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97年已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98年完成全村电力设施改造工程。村中心大道已全部硬化。2004年整修了村内2条主街,撒了石子、沙子进行养护。全村固定电话185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0%。   

东埠村

  东埠村   村庄由来 宋朝年间,郭姓和赵姓由四川迁居今白埠东部约1公里处定居,素有“小白埠”之称。后来由于现在的白埠慢慢住上人家并迅速扩大,有了白埠以后,该村由于处于白埠的正东部,因此改名为东埠村。      东埠村村委   村庄简介 该村位于白埠镇驻地正东约1公里处,地处北纬36ο44;东经119ο47,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亩,全村207户,农业人口7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500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700亩,亩产值1300余元。养殖业方面,全村新建养殖小区4个,新增养殖户40户,养殖户发展到近100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450万元,其中农业200万元,养殖业180万元,其他收入7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   社会事业 该村投资5万元,完成了全村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5万元整修道路3000米,使老百姓雨天能通行。2006年有卫生室一处,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18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145户,参保率达70%。   电话 86—0532—86301991   

西中庄村

  西中庄村   村庄由来 元朝至元年间建村,因处白埠、崔家集、蓼兰几个大村的中间,故名中庄,后以沟为界划分为二村,该村居沟西称西中庄, 西中庄村孙姓宗祖孙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山东乐安三岔村迁来,生息至今。      西中庄村三产业   村庄简介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11公里处,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60亩,全村649户,农业人口218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4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养殖业方面:发展养殖户234户,植桑养蚕户180户。服务业方面:有专业运输户10户,日常用品批发部4处。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50万元,其中农业960万元,养殖业1050万元,服务业1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12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服务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1986年开始发展肉鸡养殖,至今养鸡户达32户,出栏肉鸡32万只,收入48万元。养猪户22户,出栏1100头,收入88万元。养蚕户180户,植桑450亩,亩均产蚕茧135公斤,收入162万元,批发部收入10万元,玩具加工就业人员60人,带动从业人员380人创收,收入6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5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铺设地下电缆线1800米,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4年投资1万元,整修街道3000余米。村里有卫生所一处,幼儿院一所,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410部,有线电视用户32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48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91100   

和平村

  和平村   村庄由来 据传说平度西南洼在过去十年九涝,在大水漫灌时有72个土埠顶没有淹没,先人在中间埠顶立村居住,取名中庄村,以村中间沟为界,分为东中庄、西中庄两个自然村。人民公社化时,东中庄村以东西大街为界,街北为和平村,街南为团结村两个行政村。      和平村村委办公室   村庄简介 村庄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约13公里处。占地面积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89亩,全村420户,农业人口14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养殖业.加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8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000多亩,亩均产值1600元,养殖方面,有种鸡场2处,养猪厂3处,2005年新建肉鸡养殖小区3个,新增养殖户30户,养殖户发展到200户。植桑养蚕户56户,加工业方面有铝、塑门窗厂一处和加工户15户。建筑业方面,有建筑队3个。服务业方面,有粮食购销、废品回收、商品批发、维修、饭店、商店和运输专业户等45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850万元,加工业收入85万元,建筑业收入160万元,服务业收入45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和服务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与主要经济支柱,1984年开始发展肉鸡养殖,有种鸡场2处,新建肉鸡养殖小区3处,养猪厂3处,占地100余亩,养殖户200多户,收入3680万元,养蚕户56户,植桑200余亩,亩均产蚕茧130公斤,收入75万元。粮食购销、废品回收、商品批发、维修、饭店、商店和运输专业户45户,收入1970万元,全村支柱产业销售收入5725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投资10余万元,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使全村村民吃上自来水。投资50余万元,上了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铺设地下电缆线9000余米,解决了浇地的动力用电问题。2005年投资10余万元,重新整修了道路5000余米,修建了村内排水沟8000余米,同时全村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投资1万余元在村庄街道安装了路灯。2006年有卫生室一处,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30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300余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户300余户,该村连年被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390558   

辛傅庄村

  辛傅庄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三年李姓由塔西坡迁来立村,取名新庄,后因征税时官府写成辛庄而易名。清康熙元年,傅姓由昌邑迁此立村,取名傅家庄,1956年两村合称辛傅庄。   辛傅庄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塔西坡村,西靠陶家屯村,南连大喜屯村,北接北张家村,耕地面积2040亩,全村200户,79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肉类加工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现有民营企业1家,餐饮、服务业24户,从业140人。年收入200万元。固定资产3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养殖以养猪、养鸡为主,年出栏生猪1000头,收入50万元,出栏肉鸡50万只,收入150万元。有种鸡场一处,年出售200万只,年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街道8条,投资30万元,栽植柿子树1000棵。2005年本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7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371060   


翟家庄村特产大全




翟家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