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户顶村
村庄由来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文王驻扎官亭时,马夫为放牧择地搭棚居住,俗称“马夫厅”。后王太鸿由昌邑县古头村迁居“马夫厅”,因谐音之故,演变为“马户顶”。
上世纪30年代初,本地匪患严重,本村村民杨佃举组织周边数十村成立“红枪会”,自任会长。人皆手持单刀长矛,组织上千人抗击匪患,保卫人民生命财产,曾声名大振,威振八方。
马户顶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东南角系白卜镇、明村镇交汇处,耕地面积1502亩,居民115户,4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各种服务业发展迅速,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供应齐全。农业机械化利用率高。2005年,该村种植业收入250万元,服务业收入3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收入80万元,经济总收入66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41元。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20万元,美化、硬化、绿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500余棵。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97部,有线电视用户98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村民自愿参加了各种养老保险,大病保险,住院保险等,个人投保率达8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631223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3110 | 266000 | 0532 | 查看 马户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宿召村 |
宿召村 村庄由来 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宿开元由四川省徙居此地,躬耕为生,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宿召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龙王河南岸,西靠程家庄村,东邻小郑家村,南隔同西路与南郭家村相望。耕地面积1243亩,居民143户,575人。 经济状况 发展高效农业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自1995年以来,建冬暖式大棚60个,年收入达200万元,建春暖式西瓜大棚20个,年收入达35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8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54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有固定电话105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
董家小庄村 |
董家小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董福胜由四川迁此建村定居,取名董家庄,后来长子迁南村,称董家大庄村,次子在本村改称董家小庄村。 董家小庄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12公里处,朱新路东侧,南靠崔家集镇董家大庄村,北依白里村,耕地面积2182亩,居民236户,8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为重点,自1985年以来,以养鸡场为龙头,带动各家各户,养鸡专业户发展到130多户,从业人员300多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01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320元,其中,畜牧业总收入786万元。 优势产业 畜牧养殖是该村的经济支柱之一,1985年以来,养鸡场负责供应鸡苗、出售鸡等业务,为养鸡专业户提供饲料、技术指导等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 社会事业 该村自1990年以来,投资60多万元,绿化、美化、硬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村委大院、村体育场,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68部,有线电视用户206户。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该村1998年获“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模范村民委员会”、“平度市文明村庄标兵”等荣誉称号。2003年,被平度市计生协会评为典型村。该村党支部,自1998年以来,连续七年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联系电话 86—0532—86311226 |
殷家庄子村 |
殷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80年),川籍移民,殷始先迁此立村,取名殷家庄子村。 殷家庄子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南12公里处,西邻马地村,东邻马户顶村,北靠柳行村,南邻白里河,耕地面积3323亩,居民280户,10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距前楼橡胶工业园25公里,打工人员160人,年总收入160万元,个体工商户10户,年收入20万元。联合收割机5台,耕地大拖拉机5台,三轮车、农用车50台,年收入6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70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9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种植西瓜500亩,每亩收入2000元,累计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有卫生室1处,小学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240部,有线电视用户250户。 |
姜家庄子村 |
姜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姜作辑携家眷由昌邑县姜家庄子逃荒至此定居,躬耕为生,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姜家庄子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南方7公里处,台前村以南,于家庄子村以西,东邻荒草岭村,南邻后楼村,耕地面积1902亩,居民145户,49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为主。2000年,村里建起樱桃西红柿高温棚9个,肉食鸡棚2个,养羊专业户4个,胶厂务工人员5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88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932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124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40%。 |
前小河子村 |
前小河子村 村庄由来 立村于清朝中叶(1736—1795),于清修由龙王河北岸的大小河子村迁至龙王河南岸定居,为跟大小河子区别开来,故取名为前小河子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部10公里处,胶莱河东岸,北靠龙王河,东邻本镇呈家庄,南至本镇大南营,耕地面积1549亩,居民124户,47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业和社会服务业为经济支柱。1998年以来,该村发展高效塑料大棚83个,年收入16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75万元,人均4400元。 社会事业 该村有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30户,居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80%。 |
程家庄村 |
程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程大举子、程二举子由四川迁居此地,繁衍生息,渐成村落,以姓取名程家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9公里处,龙王河南岸,东邻宿召村,西靠前小河子村,南隔同西路,与南郭家村相望。耕地面积309亩,居民40户,14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冬暖式大棚和西瓜大棚为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经济总收入15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15元。 |
南郭家村 |
南郭家村 村庄由来 据张、刘氏族记载,明朝初期(1368—1398),始祖张国光、刘丹均从潍县郭家庄子至此始建村落。同年,郭浩又从北郭家迁入其村,后经张、刘、郭三人商定,命此村南郭家为号。 南郭家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部10公里,现河北岸,西邻胶莱河畔,平度市、高密市、昌邑市三市交界处。官马路南北直通村中央,东连白家庄,北靠万米路。耕地面积1743亩,村民180户,7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和餐饮服务业为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95年以来,内资企业万发面粉加工厂落户该村,固定资产10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0户,胶厂务工人员2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54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8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8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5年建有冬暖式大棚40个,年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有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 |
白家岭村 |
白家岭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本镇白家庄村白氏兄弟二人家大业大,土地多而远,耕种不便,就在高岭上盖了几间临时住房备用。几年后,户数增多,形成村落,以姓氏取名为白家岭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东靠橡胶工业园,西邻胶莱河3公里,南连引黄济青,北靠万米路。耕地面积1380亩,居民95户,29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养殖业主要有肉鸡、黄牛、猪和羊,种植业主要有冬暖式大棚。2005年,经济总收入37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土地肥沃,人少地多成为一大优势。私营企业顺成面粉厂落户该村,固定资产100万元,年经济收入230万元,种植业和养殖业年收入150万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建村委办公室,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000余棵,20年前村民已经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联系电话 86-0532-86315078 |
白家庄村 |
白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白云、白文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此地,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白家庄村。 政区人口 白家庄村位于前楼西4公里,距明村镇驻地12公里,县河北岸。现有耕地面积385亩,村民30户,11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经济作物为主,油料作物花生种植180亩,大田西瓜40多亩。自1999年以来大田西瓜逐年增加。2005年经济总收入140.67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762元。 白家庄村棉田 社会事业 2004年硬化村庄大街200多米。2005年该村建有办公室1处,固定电话26部,有线电视用户28户。 |
前南营村 |
前南营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于有才由前疃至此建村,取名于家湾头,郑有松迁入定居后,因武功高强,多次战胜进村蹂躏之敌,故以战事典故,改名前南营,以威慑外敌。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12.5公里处,胶莱河东岸,东邻南郭家村,北靠大南营村。耕地面积339亩,居民33户,13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高效农业为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自1995年以来,建冬暖式大棚15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144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677元。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村民全部吃上了镇政府供来的自来水,有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用户40户,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
大南营村 |
大南营村 村庄由来 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郑风由四川迁此建村,传说军队安营地,故名大南营。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12公里处,胶莱河东岸,东邻南郭家村,南靠前南营村,北接前小河子。耕地面积910亩,居民115户,387人。 经济状况 该村发展内资企业和饮食服务业是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94年以来,内资企业青岛远大轮胎有限公司、青岛祥龙轮胎有限公司、青岛顺全隆轮胎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40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2户,食品批发零售商店6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8263万元,其中,工业收入30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100元。 大南营村集贸市场 优势产业 2005年,建冬暖式大棚21个,年经济收入25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2005年,80%的村民住上了新房,有办公室1处,卫生室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
佘家屯村 |
佘家屯村 村庄由来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佘姓由四川迁此定居。躬耕为生,渐成村落,以取名佘家屯。后他姓相继迁入,仍沿用佘家屯之称。 佘家屯村大街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政府驻地西南部6公里,前楼工业园区西北部4公里,东至小郑家村,西靠宿召村,南通万米路,北接同西柏油公路。有耕地面积1550亩,村民户数120户,43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高效种植及输出劳务收入为主。1999年内资企业盛泰橡胶轮胎厂建立,固定资产500万元。2005年由北京来本村投资建起了金路调味制品厂,两家企业从业人员120余人。经济总收入781万元,人均所得4353元,其中工业收入190余万元。 优势产业 靠种樱桃西红柿、大田西瓜、花生、橡胶厂输出劳务为主要经济收入。 社会事业 该村户户能够吃上自来水,有固定电话98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70%。 |
张刘村 |
张刘村 村庄由来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刘福来至此定居,以姓取名刘家庄。清朝雍正三年,张明来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1952年二村合并。以两姓组名张刘村。 张刘村村庄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南5公里,新朱路西侧,东邻于家庄子村,西邻小郑家村,南靠刘家庄子村,北隔龙王河接西官亭村。耕地面积563亩,居民50户,人口1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西瓜、花生。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4户,从业人员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9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964元,其中农业收入213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6万元。 优势产业 西瓜、花生及林木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全村共种植西瓜150亩,花生200亩,速生杨80余亩,年收入44.6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村民集资1万余元,硬化中心大街100余米。2005年有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用户3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60%以上。 |
小郑家村 |
小郑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郑东官从大郑家庄子至此建新村,为念相居,仍从郑家取村称,并冠加“小”字区别,故名小郑家村。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明村镇政府驻地西南约6公里,同西路南,耕地面积593亩,居民48户, 173人。 经济状况 该村高效种植业有冬暖大棚5个,养殖业户14户,从事第三产业人员3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26万元,人均50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2005年,有养鸭户2户,从业人员4人,养鸡户10户,从业人员20人,年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投资1.2万元上自来水,每户都吃上了镇统一提供的自来水,村民自建二层楼房11幢。2005年,固定电话42部,有线电视用户41户。村民参加养老保险率为70%,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2%。 |
白里村 |
白里村 村庄由来 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白长辉由山西至此立村,后它姓相继迁入定居,其名称来历有:一是居民较多,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规定而得名;二是地广水多,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故称白里村。 白里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南部11公里处,明朱路东2.5公里处,白里河南岸,耕地面积3278亩,居民400户,140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冬暖式高温大棚48个,年收入100万元,引进私营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12户,从业人员48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560元。 社会事业 自1993年---2004年投资25万元绿化、美化、硬化村庄道路5000米,种植柿子树4000棵,打农灌机井60眼,现有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用户300户,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 该村曾获“平度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
小召村 |
小召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赵邦官由四川徙居此地,因村立于高地,四周皆水形若小洲,故以地貌取名小洲,后因“洲”与“召”字方言音近,演化为小召。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东邻王刘村,西靠胶莱河,南靠引黄济青水河。耕地面积1482亩,居民163户,58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花生、棉花、西瓜、蔬菜棚等高效农业为支柱产业,小麦、玉米为基础产业。本村有个体商店、餐饮、加工、服务业户27户,从业人员50余人,养殖业户20户,从业人员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93万元,人均所得4586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经济作物高效农业和加工养殖等产业为重点。2005年经济作物收入82万元。加工、养殖收入36万元。 社会事业 本村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45部,有线电视16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为40%。 |
王刘村 |
王刘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二年(1369年),王石虎、王石龙兄弟由四川转迁此地,以姓得名王家村。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王刘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现河南岸,引黄济青输水河道流经村前,耕地面积1902亩,村民132户,51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基础,人均土地3.8亩,以种植高效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高效农业有冬暖式大棚和西瓜,利用地多、草多,养猪、养鸡、养牛羊等。2005年经济总收入1281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743元,其中,农业收入394万元,牧业收入450万元,劳务和运输业收入437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89年至今用上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128户,有线电视122户。 |
西河庄村 |
西河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80年),赵二公由四川迁此安居,因庄西有一条胶莱河而得名西河。后来在全县地名普查时因本市古砚镇有一村叫西河,经市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西河庄。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政府驻地西南15公里处,村北是引黄济青输水河道,由此入平度市境内,村东靠小召小学,南与西以胶莱河为界,与高密市、昌邑市毗邻。现有耕地面积1429亩,村民126户,5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和高效农业为主。2005年种小麦718亩,夏玉米718亩,花生和棉花610亩,其它经济作物200亩。2005年农业总收入208万元,经济总收入106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664元,其中牧业收入310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08万元。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5万元上自来水设备一套至今为村民供自来水。1995年投资8万元建村委办公室8间,面积310平方米,。2005年有文化教育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48%。 |
兰科村 |
兰科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兰顺利由四川迁来劈新居,因傍胶莱河,故以姓氏与河组村名---兰河,后演化为兰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14公里,西临胶莱河与高密市交界,耕地面积1456亩,居民105户,370人。 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为主,地多,粮多,草多。2005年经济总收入40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30元。 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本地“三多”优势发展养殖业,现有养殖大户3户,分别是养鸡、养猪、养牛,收入非常客观。植桑养蚕户发展到6户,人均收入1000元,种西瓜也是该村优势产业,年种西瓜200亩,人均收入10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有固定电话105部,有线电视105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该村曾获“平度市级文明村庄”、“计划生育模范村”荣誉称号。 |
马台村 |
马台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许旺率四子由河南洛阳长山迁此定居,这里绿水清秀,群鸟鸣欢,故名招凤庄,后四子分居,各取村名,马台是次子所立,因有刘少宝建的上马台而得名。现与沟南、大后崖和小后崖统一建立一个村民委员会。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15公里,西邻胶莱河,南邻高密市周戈庄镇。耕地面积2530亩,居民230户,人口778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1004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920元。 社会事业 1990年,投资10万元硬化、绿化街道1000米,大街两侧种植绿化树木2000棵,2005年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1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
西狮子口村 |
西狮子口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许旺率四子由河南洛阳长山至此,个建村落,狮子口为三字许看所住。因立村处有对石狮子而得名狮子口。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西狮子口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政府驻地西南约15公里处,胶莱河东岸,东邻前官庄村,西面和南面靠马台村。全村耕地面积1718亩,村民120户,49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1998年以来,个体汽车运输户6家,承接社会上各类物资的运输业务,固定资产达到近15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业、服务业户10户,新上个体电脑刺绣1户,从业人员5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6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96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36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8万元,外出务工收入6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大办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以种植花生、西瓜、小麦粮为主。其中花生种植面积,每年都达到800多亩。自1999年以来,发展以养鸡,养猪为主的养殖小区3个,桑蚕养殖棚2个,经济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固定电话98部,有线电视用户106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
前官庄村 |
前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正统11年(1446年),一个叫官伟的人由双庙村迁出,择其地建新居,以姓取名官庄,在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前官庄村。 前官庄村大街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明村镇驻地10公里处。东邻本镇范家庄子村,南邻崔家集镇陈家小庄村,西邻本镇狮子口村,北邻本镇赵家庄子村,耕地面积1992亩,村民140户,526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地多人少,经济发展以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发展养殖专业户12户。1998年以来方圆橡胶厂、官庄酱菜厂先后建立,固定资产80万元。发展商业、服务业8户,从业人员8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06万元,人均所得5143元。其中农业收入224万元,养殖业收入156万元。 优势产业 本村土地广阔肥沃,农业是经济支柱之一。年产小麦550吨,玉米600吨,花生315吨,还有部分西瓜、棉花。 社会事业 1992年以来先后投资5万多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计划生育服务室和人口学校,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18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80%。 |
赵家庄子村 |
赵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光盛由西河村至此耕种,因路远返程不便就地搭房居住,繁衍成村落后,以姓取名赵家庄子。 赵家庄子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13公里处,东邻前楼村,西邻王刘村,南邻前官庄村,北靠引黄济青渠。耕地面积1200亩,村民106户,4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为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固定资产380万元。1998年以来,发展个体企业2户,运输、服务业户6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57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50万元,养殖业收入199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本村的主要优势产业。每人平均土地4.7亩,地多利多,从而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党对“三农”的优惠政策,使广大村民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4万元整修了村庄街道,修建了300多米的排水沟,并进行了绿化。2005年,有固定电话76部,有线电视用户76户。 |
元家庄子村 |
元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于元朝,距今700余年,袁福平、吉逢生由四川到此定居,袁姓先至,故按先后顺序以两姓取名为村,后因谐音之故,演化为元家庄子村。 元家庄子村大街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驻地南7公里处,龙王河南岸,耕地面积1569亩,居民110户,4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中,棉花、花生、西瓜为主要经济来源。1994年以来由于各方面的考察引进一些种植模式,发展良种繁育基地6家,年收入10万元,发展养殖业户5家。胶厂务工人员100多人,年收入100多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77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968元。 社会事业 该村1990年投资4万余元美化、绿化、硬化了村庄街道。2000年投资1万余元对村庄街道进行维护修整。2005年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70%以上。 |
赵家屋子村 |
赵家屋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赵忠义由马戈庄镇唐戈庄流落到这里搭茅草屋,繁衍成村后,取村名赵家屋子。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东南6公里,龙王河南岸,耕地面积1200亩,居民106户,4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自1999年以来,建高温大棚55个,蔬菜和樱桃西红柿大棚35个,发展个体服务业户8户,从业人员3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57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00元。 赵家屋子村杨树 社会事业 1990年投资25万元绿化了街道,并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2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98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 该村曾获得“青岛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312416 |
前疃村 |
前疃村 村庄由来 元朝末年(1341—1368),有张姓在此落户定居,取名张家庄。后有温姓落户张家庄以北定居,取名温家疃。清朝康熙初年(1662年),于姓迁居张、温二姓中间定居,自此三村合一,改名前疃村。由于该村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人民生活殷实富足,故有“金前疃”之称。 前疃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8公里,三合山脚下,西南两面濒邻胶莱河。该村地表植物繁茂,地下矿藏丰富,据山东省地质队勘测,有莹石、重晶石(现已开采),还有多种金属,如铜、铁、钼、铅等。该村以北三合山是平度市十大旅游风景区之一。耕地面积1767亩,居民325户,11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莹石开采和种植大棚西瓜、樱桃西红柿为经济支柱。2005年,工农业总收入达1129万元,居民人均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60余万元修建了管道,使全村1767亩耕地全部成为水浇田。2005年,有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20部,有线电视用户325户。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该村获“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187 |
大郑家村 |
大郑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1368—1644),郑文里由昌邑县郑家坡迁来定居,取村名郑家庄子,后称大郑家村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南6公里处,龙王河南岸,耕地面积1574亩,128户,492人。 经济状况 该村发展冬暖式高温棚31个,西瓜大棚12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441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12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
大岭村 |
大岭村 村庄由来 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赵、马、车、邓、王、姜姓迁来立村(何地迁来,无据可查),以地势取名,为大岭。1606年后,郑、周姓先后又到此地定居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南靠小岭村,东邻王家庄子村,西邻周家村,北邻大黄埠村。耕地面积1269亩,居民99户,404人。 经济状况 该村有冬暖式大棚20个、西瓜大棚20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264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635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有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用户7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
范家集村 |
范家集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16年(1383年),由范禄率4个儿子由昌邑县迁此建村,以姓取名范家集村。是1947年三合山(胶河)战役的主战场。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8公里处,北依三合山,南邻大小河子,西邻前疃,东邻郭村。耕地面积3582亩,居民363户,129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现有西瓜大棚480个,冬暖式大棚17个,草莓棚50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162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00元。 优势产业 三合山旅游开发是辖区未来几年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2006年建立了三合山旅游开发区,以旅游观光,餐饮服务为主,带动辖区经济开发。力争招商引资5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6年3月,村委规划出村西北、村东两块空闲地,为村民建80栋居民新房,作为新型社区。该村自1995年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用户275户,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联系电话 86—0532—86325465 |
郭村村 |
郭村 村庄由来 明朝成化四年(1468年),郭科与林姓迁居此地,同立村庄,以二姓取名郭村庄,后改称郭村。 郭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6公里,三合山东麓,西邻范家集村,东连大黄埠村,南靠北郭家村。耕地面积3251亩,居民310户,104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葡萄、西瓜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97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953元。 社会事业 该村于1995年10月,居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投资60万元绿化、美化、硬化了村庄街道,种植各种花草树木1500余棵,全部街道修有排水沟,村里的所有街道环境优美,有卫生室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48部,有线电视用户260户,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25900 |
前黄埠村 |
前黄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李姓由云南迁来定居,因村庄坐落在埠的前面,取村名前黄埠。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部7公里,东邻南埠村,西靠郭村村,南接周家村,北连大黄埠村,耕地面积1426亩,居民120户,4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重点,自1995年以来,发展各式大棚60个,高温棚50个,植桑230亩。2005年经济总收入518万元,其中,高效农业210万元,桑蚕收入1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100元。 前黄埠村速生杨 社会事业 该村1990年家家户户都吃上自来水,现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95户,村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90%。 |
大黄埠村 |
大黄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吴彦高同李姓由四川迁此建村,因西、北两面有三个土埠子,较大的土壤呈黄色,俗称大黄埠,故村以埠得名大黄埠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6公里,西邻郭村村,南靠周家村,北靠804省道,东接南埠村。耕地面积4023亩,居民268户,968人。 经济状况 该村自1994年开始发展高效农业至今,发展各式大棚431个,主要有樱桃西红柿和西瓜两大系列,该产品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产品。2005年村民自发成立了樱桃西红柿协会和西瓜协会,现共有会员178人,樱桃西红柿协会于2006年3月注册了“大黄埠”牌商标,使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2006年7月15日,第一届“青岛明村西瓜节”在该村成功举办。2005年经济总收入1291万元,人均所得5093元。 大黄埠村蔬菜大棚 社会事业 2004年该村投资铺设地下管道,使4023亩耕地全部成为水浇田,居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移动电话230户,有线电视用户210户,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25601 |
路北官庄村 |
路北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陶张二姓迁此定居,租种外村林姓的土地,并为地主收租,故得名管庄子,后演变为官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路北官庄。 路北官庄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4公里,804省道北侧,南隔804省道接大黄埠村,北邻马戈庄,西靠景村,东连明西村。耕地面积2378亩,人口282户,100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和服务业为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99年以来建冬暖式大棚和西瓜大棚100个,发展个体工商户20户,从业人员8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73万元,人均收入4614元。 社会事业 1997年6月,镇政府投资60万元在该村建成胶东半岛规模最大的西瓜批发市场,日交易量60万公斤。2005年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10部,有线电视用户187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482 |
景村 |
景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陶马二姓在此立村,因前襟笔架山(三合山),北依凤凰埠,左青龙(有弯曲的洼地水向东流)右白虎(埠上为白色石头)风景优美,故名景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约6公里,三合山以北,西邻孙正东村,东靠路北官庄,南邻804省道,北接马戈庄镇。耕地面积2801亩,居民325户,121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大棚西瓜、樱桃西红柿、大棚大姜为主导产业。2005年,总收入1885万元,人均4812元。 景村大姜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利用村民入股的形式,建起了净化水厂,村民基本上喝上了净化水。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85户,有线电视186户,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 |
孙正东村 |
孙正东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张、王、刘、贾四姓迁此定居,后孙、耿、夏等姓迁入共建村落,因姓氏繁多,孙姓居村正中,故以孙正为村称,寓谦让品行正直之意。1958年,分为两个村,该村以居住方位取名孙东。 孙正东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9.5公里处,荣成—兰州公路,潍莱高速公路北侧,东邻景村,北邻马戈庄镇小营村,西连孙正西村。耕地面积1915亩,居民256户,86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葡萄、西瓜、土豆、大姜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672万元,人均收入4900元。 社会事业 1995年10月,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1915亩农田全部用上管道灌溉。 |
孙正西村 |
孙正西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张、王、刘、贾四姓迁此定居,后孙、耿、夏等姓迁入共建村落,因姓氏繁多,孙姓居村正中,故以孙正为村称,寓谦让品行正直之意。1958年,分为两个村,该村以居住方位取名孙西。 孙正西街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9.5公里处,荣成—兰州公路,潍莱高速公路北侧,东邻景村,北邻马戈庄镇小营村,西连孙正西村。耕地面积1904亩,居民238户,848人。 经济状况 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2户,从业人员16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641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670元,其中,商业收入26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0万元。 优势产业 1998年种植酿酒葡萄----赤霞珠800亩,2003年再次引进无公害大姜400亩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大棚西瓜100亩,大棚桃树40亩。2005年总收入320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20万元绿化、美化、硬化村庄的街道,种植各种花草树木1500余棵,居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188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759 |
河套村 |
河套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董文海由四川迁此定居,因村位于胶莱河下游河床最宽地段的南端,故取名河头。后因胶莱河此处有弯,三合山北部地区的水由此注入胶莱河形成套子,改名河套。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明村西约10公里,胶莱河东岸,东至孙正村,南至804省道,西邻胶莱河,北邻马戈庄镇明家店子村,耕地面积854亩,居民206户,720人。 经济状况 2005年经济总收入84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95元。 优势产业 河套村因与昌邑市交界,南临804省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所以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1997年获平度市“运输专业村”称号。有专业运输车辆30多辆,大型农机具及拖拉机三轮车一百多台(套),年收入13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共有电话163部,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 |
东官亭村 |
东官亭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川籍移民朱、左两姓迁此立村,取名官庄,清嘉庆时恒王游猎至此,设了接官亭,意想在此建城,修了部分城墙,养马石槽八个(现尚存一个),故改名官亭。后以沟为界分为二村,本村在沟东,得称东官亭村。 政区人口 位于朱新路路东明村镇驻地正南5公里,东邻台前村,西靠西官亭,北邻南埠村,南靠于家庄子,坐落于龙王河北岸,耕地1176亩,居民129户,人口49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和加工业为重点,1991年以来,该村共发展西瓜大棚21个,拱棚西瓜300亩,年收入130万元,发展了塑料加工、个体餐饮服务业、运输业户23户,年收入8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779万元,居民人均收入4890元。 东官亭集贸市场 优势产业 大棚西瓜、樱桃西红柿、工棚西瓜是该村的经济支柱。2005年,由于国家对农业税的减免,加上西瓜行情高,大棚西瓜收入40万元,拱棚西瓜收入110万元,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社会事业 2005年,该村有线电视用户131户,固定电话120部。 |
西官亭村 |
西官亭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川籍移民朱、左两姓迁此立村,取名官庄,清嘉庆时恒王游猎至此,设了接官亭,意想在此建城,修了部分城墙,养马石槽八个(现尚存一个),故改名官亭。后以沟为界分为二村,本村在沟西,得称西官亭村。 西官亭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朱新路路东明村镇驻地正南5公里,东邻东官亭,西靠薛家庄子,北邻南埠村,南靠于家庄子,坐落于龙王河北岸,耕地600亩,居民83户, 3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年总收入243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有固定电话68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
马地村 |
马地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恒王至此牧马,因这里水丰草茂,便搭房居住,故名马地。恒王去世后,雪姓迁入定居,仍沿用其称。 马地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南13公里处,白里河北岸。耕地面积1087亩,居民87户,29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土地众多,资源丰富,适宜养殖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240万元,人均4700元。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5万余元美化、绿化、硬化村庄街道。现有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 |
王家庄子村 |
王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王选兄弟三人由山西省巴山迁居此地,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王家庄子。 王家庄子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4公里处,朱新路西侧,南邻西官亭村,西靠大岭村,北与南埠村相望。耕地面积1909亩,居民120户,4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经济重点。1995年以来发展西瓜大棚80个,冬暖式大棚15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40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00元。 社会事业 该村自1995年以来投资40万元,整修村庄街道,建村委办公室、幼儿园,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200余棵,居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105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 该村自1989年以来先后获得“平度市计划生育先进村”、“平度市先进党支部”、“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平度市模范村民委员会”、“平度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高家庄村 |
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三年,高华夏由四川迁此,繁衍生息,躬耕为生,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高家庄村。 高家庄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南11公里处,白里河与县河之间,东邻白埠镇万户屯,南至县河,北接白里村,西邻尹家楼村,耕地面积1268亩,居民132户,40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1998年以来,养殖业占地30余亩,固定资产20余万元,从业人员3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1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14元。 优势产业 高效冬暖式大棚是本村的经济支柱之一。1998年以来,发展冬暖式大棚21个,成为该村樱桃西红柿生产基地,年收入38万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3万余元硬化了村庄街道。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81部,有线电视用户105户,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
小岭村 |
小岭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本镇大郑家村迁来3户郑姓辟新村,因此处有个分水岭,北临大岭村,故取名小岭。 小岭村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明村西南约6公里,龙王河北岸,与大郑家村隔河相望,东邻龙蒲河,西与周家村相望,北靠台前路,耕地面积650亩,村民57户,2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重点,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2006年,已经发展高温大棚16个(约38亩),西瓜大棚5个(约14亩),二拱西瓜200余亩,养猪大棚一个,养鸡大棚一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16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635元。 优势产业 樱桃西红柿、西瓜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收入65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固定电话42部,有线电视用户56户。 |
北郭家村 |
北郭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郭亲、郭行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取名郭家,后因兄弟分家各居一村,冠加方位区别,故名北郭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明村西南约7.5公里,龙王河北岸,卢家引水渠东,东邻周家村。本村耕地面积1294亩,村民138户,4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发展高效农业、西瓜大棚18个,高温大棚7个,规划一个养殖小区,一次有栏只数2万多只,2005年经济总收入394万元,人均所得5000元。 社会事业 本村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22户,村民合作医疗参保率75%。 该村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村庄”、“平度市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
东卢家村 |
东卢家村 村庄由来 据传说,明朝年间(1368—1644),有卢清从山西迁来立村,因胶莱河西有个西卢家,故取名为东卢家,简称卢家。沿用至今。于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大队名称与本县崮山公社的卢家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以恢复原名为东卢家大队,自然村同时恢复原名为东卢家。自1982年2月15日启用新名。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政府驻地西南部10公里,三合山东南部2公里,东至北郭家村,西靠大小河子村,南靠龙王河,有耕地面积849亩,农户102户,人口30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高效农业种植以及输出劳务收入为主。1999年至2006年共建设高温棚26个,西瓜大棚28个,经济总收入335万元。人均所得4859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樱桃西红柿、大田西瓜、花生、土豆和输出劳务为主要经济收入。 社会事业 该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有固定电话75部,有线电视用户68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率达85%。 |
大小河子村 |
大小河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于清由文登大水泊迁来,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因村坐落于胶莱河北岸,龙王河以西,南有大河一条,东有小河一条,村庄位于交叉处,故取名大小河子。 大小河子村居民小区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部10公里处,南隔胶莱河接昌邑市卢元村,北邻范家集与三合山相望,东靠东卢家村,西连前疃村,耕地面积2210亩,其中管道网水浇地达2000亩,居民252户,85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和高效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1992年,内资企业青岛联谊轮胎有限公司在区内建立,固定资产2000万元,从业人员32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534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148万元,人均所得45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冬暖棚蔬菜、大小拱棚西瓜、植桑养蚕、樱桃西红柿为格局的四大支柱农业,为村民创收奠定了扎实基础。2005年,收入286万元。 社会事业 1993年,投资10余万元,使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1997年,投资100万元,建村委办公大楼,面积1800平方米。2005年,有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98部,有线电视205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该村于1993年获“青岛市文明单位(村庄)标兵”称号。 |
前楼村 |
前楼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张耿明由四川迁此建村,取名“更命屯”,后李有才迁来定居盖了座二层楼,俗称“李家楼”,日久相沿,逐成村名。王、姜、韩姓迁入后改称前楼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南8公里,南邻县河,北邻白里河,西邻朱新路,南邻白里村,农历一、六逢集。耕地面积1658亩,村民217户,83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冬暖式高温棚54个,年收入100万元,引进私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60家,本村从业人员150人,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429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600元。 社会事业 1998---2004年,投资30万元美化、绿化、硬化了村庄街道2000米,修源水沟2000米,种植柿子树3000棵,现有中学1处,小学1处,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供水站1处,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该村曾获“平度市文明村庄”、“创建平安平度示范村”、“青岛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平度市计生协会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316333 |
后楼村 |
后楼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常寿携家眷至此立村,因地势高似土岭,取名“常家岭”。清朝康熙十一年,王蒙祥、王蒙荣由-县迁来定居,因与前楼村关系密切,故改称后楼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南7.5公里处,朱新公路东侧,白里河北岸,东邻殷家庄子村、马地村,西靠朱新公路邻橡胶工业园,南靠白里河与前楼村相望,北与于家庄子村、姜家庄子村相邻。耕地面积1815亩,居民166户,5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有私营橡胶企业3家,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17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400元,其中,工业收入835万元。 优势产业 私营橡胶企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其中,养殖业2005年已发展到规模养殖户30余户,建成养殖小区3个。棚舍300余间,年总收入100余万元,企业就工是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劳务收入85万元。 社会事业 近10年来,先后投资2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草树木2000余棵,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1处,有固定电话103户,有线电视用户13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 1994年该村获“青岛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
于家庄子村 |
于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相传宋朝时建村,立村人于兹稳由乐安县阿博堂迁此居住,渐成村落后,以姓取名于家庄子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南6公里处,朱新路东侧,耕地面积1350亩,居民130户,43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为主,1995年以来,内资企业青岛七洲橡胶有限公司、青岛迈捷尔橡胶机械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从业人员2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08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7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326元。 优势产业 种植大棚、拱棚、大田西瓜,樱桃西红柿是该村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总收入67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2003年投资16余万元绿化、美化、硬化村庄东西大街7条,总长2200米,修排水沟2200米,新建办公室90平方米。2005年有固定电话118部,有线电视用户106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 该村曾获“平度市文明村庄”,“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
明东村 |
明东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鸣姓创建村落。以姓取村名,明代称鸣村,清朝易名明村,1962年,分明一明二两个行政村,现设明村东村、明村西村两个村民委员会。按方位,该村为明东村。 明东村大街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镇驻地东部,804公路南,西靠明西村。耕地2800亩。村民412户,人口1585人。 经济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在公路两侧已发展到60户。从业人员150余人。个体独自企业3家,就业人员200人,固定资产10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700万元,其中个体工商户企业收入450万元,农业收入800万元,其它收入450万元。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5075元。 优势产业 种植葡萄是本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种植葡萄面积1000亩,主要品种有品丽珠、蛇龙珠、赤霞珠、意斯林等7个品种。所产葡萄享誉胶东半岛,主要销往烟台张裕、威海、青岛等地,平均亩产1600公斤,年经济总收入400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78年至今,累计投资100万,打机井15眼,下地下水管道10000米,使本村耕地都能浇上水。1990年,投资40万元,使本村村民户户都能吃上自来水。1999年,投资30万元,硬化、净化村庄街道、栽植各种树木1000余棵。现有小学一处(与明西、南埠联建)、卫生所一处、村委办公室一处、文化教育中心一处、老年活动中心一处,固定电话350部,有线电视用户39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191 |
巡栈村 |
巡栈村 村庄由来 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王牙荣由四川大槐树逃灾来此居住,取名巡栈。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南10公里处,东邻于家屋子村,西邻赵家屋子村,南邻韩家屋子村,北邻龙王河。耕地面积842亩,居民85户,3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高效冬暖式大棚为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经济总收入271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00元。 优势产业 2002年建冬暖式大棚7个,年总收入8.5万元。2004年又新建冬暖式大棚18个。2005年共有冬暖式大棚35个,年总收入56.5万元。 巡栈村桑田 社会事业 2001年投资1.5万元硬化和整修了中心大街。2005年,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86312275 |
荒草岭村 |
荒草岭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郝姓迁来立村,此处系洼涝薄碱杂草地,村址比四周高,故取名为荒草岭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南8公里处,五龙河以南,引黄济青工程以北,耕地面积1467亩,居民102户,34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西瓜,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该村每年都有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2005年,经济总收入33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00元。 优势产业 棉花、花生、西瓜的种植是该村的经济支柱,每年收获季节都有外地客商前来收购,随着客商的进入,也带动了该村的经济发展。不少村民利用空闲外出贩运,同时也提高了村的知名度。 荒草岭村柿子树 社会事业 该村自1995年以来,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村庄的街道进行整修,为外来客商前来收购提供方便,使机动车在雨天能进的来,出的去,为农副产品的及时出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75部,有线电视用户75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76%。 联系电话 86-0532-86313709 |
马户顶村 |
马户顶村 村庄由来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文王驻扎官亭时,马夫为放牧择地搭棚居住,俗称“马夫厅”。后王太鸿由昌邑县古头村迁居“马夫厅”,因谐音之故,演变为“马户顶”。 上世纪30年代初,本地匪患严重,本村村民杨佃举组织周边数十村成立“红枪会”,自任会长。人皆手持单刀长矛,组织上千人抗击匪患,保卫人民生命财产,曾声名大振,威振八方。 马户顶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东南角系白卜镇、明村镇交汇处,耕地面积1502亩,居民115户,4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各种服务业发展迅速,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供应齐全。农业机械化利用率高。2005年,该村种植业收入250万元,服务业收入3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收入80万元,经济总收入66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41元。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20万元,美化、硬化、绿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500余棵。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97部,有线电视用户98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村民自愿参加了各种养老保险,大病保险,住院保险等,个人投保率达8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6312238 |
丁家庄子村 |
丁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丁佳铭至此立村,以姓取名丁家庄子。后来尹、刘、张、周四姓迁入,姓氏有增村名未改。 丁家庄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南10公里处,朱新公路东侧,耕地面积2159亩,居民220户,72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2005年,建有冬暖式大棚25个,经济总收入218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00元。 社会事业 该村2004年投资20万元,使居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投资20万元美化、绿化、硬化村庄街道,种植各种花草树木2000棵,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用户21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
薛家庄子村 |
薛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薛氏由昌邑北乡迁来定居,取名薛家庄子村。 薛家庄子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朱新路以西,东临西官亭村,西隔龙蒲河接小岭村,南靠龙王河,北邻王家庄子村,耕地面积683亩。村民有67户,26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村发展冬暖大棚7个大棚,年收入14万元,种植大田小拱棚西瓜200亩,收入66万元。40余人去胶厂打工,收入40万元。2005年全村总收入200万元,人均4700元。 社会事业 1986年,投资4万余元,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1000余棵,1988年建立了村委办公室10间,面积660平方米,各设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村民会议室、民兵青年之家等。2005年有固定电话72部,有线电视用户62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0%。 |
前房家村 |
前房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房姓由云南迁至新河镇前房家,成化年间,一部分迁入此地,因姓房,村名也叫房家。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近胶莱河,158户,540人口,耕地面积1337亩。 经济状况 以种植业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50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 社会事业 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144部,有线电视用户855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古南古北村 |
古南古北村 村名由来 元末明初卜姓先来居住,取名卜庄,随后于姓来此立村,更名古庄。清顺治至光绪年间,于姓出过5名进士,6名举人,官至知府、知县各4人。 该村商业街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1959年分为古南、古北两个行政村。2005年古南231户,745人口,耕地面积1210亩;古北232户,776人,耕地面积1449亩。 经济状况 古南村有种植业,工业比较好,有石墨厂、橡胶厂、铸造厂、铝合金厂、纺织厂等企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167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368元;古北以种植业为主,兼有服务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109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31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125部,有线电视用户23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4%、97%。2005年古南村民喝上了净化水。 |
阎北村 |
阎北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阎姓由四川成都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阎庄(自然村解放后分为阎东、阎南、阎北)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三公里,204户,701人口,耕地面积192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探有铁矿,现已开采。2005年经济总收入90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68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181部,有线电视用户10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2005年村民喝上了净化水。 |
阎南村 |
阎南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阎姓由四川成都迁来立村,因占山户姓阎所以取名阎庄(属行政村与阎东、阎北同属一个自然村)。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220户,人口735人,耕地面积1735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干服务业,2003年经济总收入722万元,人均纯收入5100元。 社会事业 村中有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固定电话191部,有线电视用户10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与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分别为3%、95%。 |
阎东村 |
阎东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阎姓由四川成都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阎庄(自然村解放后分为阎东、阎南、阎北)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340户,1124人口,耕地面积2024亩。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部分村干服务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1664万元,人均纯收入5473元。 社会事业 村中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各一处,固定电话301部,有线电视用户152户,村民基本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为4%、96%。2005年村民喝上了净化水。 |
逄家庄村 |
逄家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中期逄姓由外地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逄家庄。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260户,900人口,耕地面积1730亩,村东及东北面有二处古文化遗址,属龙山文化体系。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部分村民从事服务、建筑等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5209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231部,有线电视用户128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阎村 |
阎 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四年,阎峰由四川迁来建村,以姓氏起名叫阎村,沿用至今。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410户,1440人,耕地面积4099亩。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38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优势产业 石墨开发,葡萄酿酒等企业已具规模。其中“青岛阎鑫石墨制品有限公司”为阎村的支柱企业,创建于1989年,规模较大,是一个集采矿、初选、烘干、分筛、石墨制品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型国家大型二档企业,是重合同、守信用的AA级资信单位。1995年获得自营进出口权。2004年取得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可。公司占地面积6.1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职工260人,固定资产1200万元,分为选矿厂、高碳厂和石墨制品厂。主要产品有中碳、高碳等,年产量1万吨,年销售收入4200万元,上缴利税480万元。 据探测,今有能够开采的矿源万平方米,已探明石墨储量20余万吨,服务年限最少20年。 社会事业 1996年集体出资企业全村路面进行了硬化、美化,村中有敬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用户451部,有线电视用户410户,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得20-40元养老金,对54岁以下的村民,由集体每年向保险公司投保240元,对当年考入大学本科的学生奖励现金1500元。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率100%。 荣誉称号 “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市先进党支部”、“青岛市五个好村庄党支部”、“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
五甲埠村 |
五甲埠村 村名由来 元朝末年邢姓迁来立村,取名双凤寨,洪武年间村庄扩大,实行“五甲”制,又改名五甲埠。 该村集市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南3公里,313户,人口1200人,耕地面积2257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村中有石墨矿,2005年经济总收入138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392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281部,有线电视用户152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4%、96%。 |
大槐树村 |
大槐树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张姓从四川迁来立村,相传村中有大槐树,村民就叫大槐树。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0.5公里,130户,450人口,耕地面积1084亩。 经济状况 以种植业为主,间或服务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961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一处,固定电话118部,有线电视用户63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小官寨村 |
小官寨村 村名由来 据传薛刚反唐时在此安营扎寨,原村名薛刚寨,明隆庆年间改名小官寨。 该村两委办公室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180户,640人口,耕地面积1565亩。 经济状况 以农业种植为主,村中有石墨厂、肉牛育肥场。2005年经济总收入109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162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4%、96%。 |
陶戈庄村 |
陶戈庄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从四川迁来一户姓陶的重新立村,村中有株大桃树,故村名叫陶戈庄。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面,150户,450人口,耕地面积1018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农闲时干服务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92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一处,固定电话136部,有线电视用户77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小营村 |
小营村 村名由来 相传三国时,北海相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在此安营扎寨,以守北海,小营由此二得名。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村庄距镇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437户,1479人口,耕地面积3970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全村有千亩薏思琳葡萄著称。2005年经济总收入147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398部,有线电视用户23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刘家庄子村 |
刘家庄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年间(1616—1911),刘增从新河迁来定居,取名刘增家庄子,1930年改为刘家庄子。 刘家庄子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朱路西,东邻明村橡胶工业园,白里河北岸200米处,耕地面积837亩,村民78户,27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养殖业以牛、猪、肉鸡为主,饲养肉鸡大棚13个,占地8亩,年养殖肉鸡5万余只。2005年经济总收入395.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8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土地全能灌溉。土地较肥沃,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西瓜为主。三条沥青路和橡胶工业园相连,交通非常便利。村民既不离家又不离土。去橡胶长上班已经达到60余人,年工资收入5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投资6万余元,修建和禄大街一条,街两旁栽柿子树1000余棵。2006年投资6万余元上了净化水设备,村民吃上净化水。固定电话52部,有线电视56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71%。 |
付李庄村 |
付李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末清初姓李的先来居住立村,以姓氏取名付李庄。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南9公里,座胶莱河畔,48户,170人口,耕地面积15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蔬菜、培育菜种子为猪,2005年经济总收入93万元,人均纯收入5211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44部,有线电视用户24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埠口村 |
埠口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中期,有户姓程的人从外地迁来,于埠后立,后又将村迁于埠西,是西去必经路口,故定名为埠口。 坝口村主街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6.5,座胶莱河畔,262户,865人口,耕地面积1169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为主,间或培育菜种子。2005年经济总收入129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939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235部,有线电视用户13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6%。 |
天辛庄村 |
天辛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一家姓陶的人从昌邑陶埠迁来力村,周围为四村环抱,故取名新庄,后改成辛庄。 该村民居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74户,230人,耕地面积414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培育菜种子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266万元,人均纯收入62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68部,有线电视用户37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4%、100%。 |
孙家套村 |
孙家套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六年,孙姓人家从四川迁来立村,因靠胶莱河有河围绕半圈,故起名叫孙家套。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7.5公里。200户,700人口,耕地面积1199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及农业为主,间或服务行业与捕鱼。2005年经济总收入26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631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151部,有线电视用户148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杨家圈村 |
杨家圈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杨三从四川迁来立村,因四周有河围绕,故起名叫杨家圈。 此村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出过两和进士,皆杨姓。 政区人口 村庄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328户,1102人口,耕地面积2013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为主,间或服务行业、捕鱼等。2005年经济总收入13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663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291部,有线电视用户162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大驾埠村 |
大驾埠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姓代的先来靠埠立村,取名代家埠,农业合作化期间,为书写方便改为大家埠,后惯写大驾埠。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7公里,381户,1212人口,耕地面积2696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粮食作物和培育蔬菜种子为主,有的搞服务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13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347部,有线电视用户19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西店子村 |
西店子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姓栾的从四川迁来立村,取名西代家埠,后因村为交通大道,开店的较多,故改名西店子。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6.5公里,232户,800人口,耕地面积1474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部分人在本地企业打工。2005年经济总收入63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210部,有线电视用户158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6%。 |
北张家村 |
北张家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卢姓由四川迁来居住,村名叫北代家埠,洪武四年,张格山率二子也由四川迁来,更名为北张家。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6.5公里,213户,726人口,耕地面积1474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部分人在本地干服务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83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006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141部,有线电视用户11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吉林村 |
吉林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初年,孙公义由四川迁来立村,因此地一片棘林,故取村名棘林,后更名为吉林。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北7.5公里,150户,430人口,耕地面积816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部分人外出打工。2005年经济总收入6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165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136部,有线电视用户76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4%。 |
北官庄村 |
北官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中期黄县黄山官老人逃荒要饭至此居住取名小官庄,1958年更名为北官庄。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76户,260人口,耕地面积577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部分人在本地干服务工作。2005年经济总收入6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72部,有线电视用户4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唐戈庄村 |
唐戈庄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姓唐的从外地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为唐戈庄。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505户,1710人口,耕地面积3188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部分人从事服务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207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452部,有线电视用户25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冢前村 |
冢前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姓辛的逃荒至此居住立村,因村庄在宁戚冢前,故名冢前。道光年间出过进士一人,官至知府。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2公里,130户,400人口,耕地面积973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干劳务活。2005年经济总收入54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118部,有线电视用户66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冢东村 |
冢东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姓孔与姓赵的迁来立村,因在宁戚冢东南,故立名冢东。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3.5公里,252户,906人口,耕地面积2100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农闲间作小生意。2005年经济总收入54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一处,固定电话225部,有线电视用户126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2%、94%。 |
明家店子村 |
明家店子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三年,明福能由四川迁至此地,开店为生,故取名明家店子,又名吕桥。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座胶莱河畔,154户,554人口,耕地面积1178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为主,间或培育蔬菜种子。2005年经济总收入48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013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145部,有线电视用户79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辛中村 |
辛中村 村庄由来 宋代由辛氏来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以姓取名辛安。分五个行政村,按方位,该村为辛中村。 辛中村大街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驻地以北1.5公里处,西邻明朱路,南邻潍莱高速路,北邻马戈庄镇。耕地面积1976亩,村民380户,9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2006年新引进民营企业2家,现正在建设中。2005年经济总收入928万元,人均所得4809元。 社会事业 本村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10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75%。 该村先后荣获“平度市文明村庄”、“平度市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092 |
毛家屋子村 |
毛家屋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有毛姓从田庄镇温家迁来立村,以姓取名,为毛家屋子村。 毛家屋子村庄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白卜镇接壤处,北靠刚建的同官路,地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1300亩,居民88户,人口294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发展种植业以养殖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采取多种经济形式与服务业并驾齐驱。2005年经济总收入529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59余元,居民生活富余,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多年来未发生任何刑事案件。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委投资、群众集资的形式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庄的主要街道,修建村中心古树的围墙,栽植各种花木800余棵,村庄规划,整齐划一。2005年有党员活动中心1处,青年之家1处。全村有固定电话8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82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达90%和98%。 联系电话 86-0532-86312268 |
韩家屋子村 |
韩家屋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有几户韩氏人家由昌邑南马埠村迁至胶莱河以东20里外荒草地定居,搭建几个简易屋子,后取名韩家屋子村。 韩家屋子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南10公里处,北靠同官路,南与田粮埠村毗邻,东接毛家屋子村,西靠赵家屋子村。现有耕地1240亩,居民105户,4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以种植棉花、花生、西瓜为主要经济作物,年收入15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100余人,年收入100多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44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909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该村户户养牛,家家养猪,全村共有鸡棚20多个,年出售毛鸡10万多只,全村养殖业年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位于周围几个自然村的中心,又是一个集农资、百货于一身的贸易中心,居民生活用品一应俱全。2005年投资2万元硬化街道3公里。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用户87户。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5%。 |
于家屋子村 |
于家屋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于氏由马戈庄镇古庄南村迁居此地,取名于家屋子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东南角与白卜镇付家庄相临,西靠巡栈村,南连同西路和本镇毛家屋子村,村北1公里与龙王河,五龙水库相邻。耕地面积677亩,居民63户,2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130余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000元。 社会事业 1990年由村委带领全村村民利用冬闲时间美化、绿化、硬化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000多棵。1992年投资1万余元硬化了于付路。1993年打机井6眼,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水利条件。2005年固定电话58部,有线电视用户63户,居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参加各种大病保险80%。 联系电话 86-0532-86313721 |
田粮埠村 |
田粮埠村 村庄由来 (时间不明)田氏、梁氏(地点不明)迁来定居,因地形较高,取名田粮埠。清朝道光年间,王氏由昌邑密埠店迁来,田、梁氏失传,村名由田梁演化为田粮埠。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南10公里,东邻白卜镇牛戈庄村,西边是柳行村,北靠韩家屋子村,西南与马户顶村相近。耕地230亩,居民34户,1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为主,有个体餐饮业、服务业5户,从业人员10人,劳务输出15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3万元,居民人均4823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入2万元硬化街道、村路2公里,植树3000棵,2006年全村通自来水,有固定电话28部,入户有线电视30户,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 |
明西村 |
明西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鸣姓创建村落。以姓取村名,明代称鸣村,清朝易名明村,1962年,分明一明二两个行政村,现设明村东村、明村西村两个村民委员会。按方位,该村为明西村。 明西村大街 政区人口 北临潍莱高速公路,西临明朱路,东临明东村,804省道横穿中央,是明村镇驻地;耕地面积865亩,居民260户,8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车辆运输、车辆出租、餐饮服务为经济发展的重点,运输、出租车30辆,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5户,从业人员7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841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00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95万元,运输业收入150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种植粮食、西瓜、棉花为主,农业总收入142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30万元硬化绿化了村的集市大街,栽植各种花木800余棵,上了路灯,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有小学1处,中学1处,卫生室2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用户22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是80%和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22758 |
台头南村 |
台头南村 村庄由来 北宋末年(1126年),欧、阳、潘、郭四姓由寿光县迁至此地,共立村庄,先人为思念故乡,逢年、节必昂首西望,以示怀念,故名台头村。1952年由原台头村划分为五个行政村;1972年又合并为三个行政村。因本村所在位置在原村南面,故命名为台头南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2公里处,九顶莲花山南侧,东邻台东村,西靠台头西村,北接台头中村,南连台前村。耕地面积3600亩,居民423户,147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和服务业作为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99年以来,建冬暖式大棚和西瓜大棚130个,发展个体工商户20户,从业人员1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923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00元。 社会事业 1986年,投资20余万元,建水塔,使村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1990年,投资10余万元美化、绿化、硬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500余棵。2005年有老年活动中心1处,小学1处,固定电话212部,有线电视用户133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
台头中村 |
台头中村 村庄由来 北宋末年(1126年),欧、阳、潘、郭四姓由寿光县迁至此地,共立村庄,先人为思念故乡,逢年、节必昂首西望,以示怀念,故名台头村。1952年由原台头村划分为五个行政村;1972年又合并为三个行政村。因本村所在位置在原村中间,故命名为台头中村。 台头中村大街 政区人口 平度市明村镇台头中村,位于镇驻地明村东南面2公里,804省道以南,西靠台头西村,南连台头南村,全村耕地面积4018亩,居民530户,1751人。 经济状况 村委把经济的根基扎在种植业上,重点又是西瓜产业,全村种植西瓜的有155户,面积600余亩,总产达到2400吨,省内外都有客户,以西瓜产业为龙头,带动其他各业,养殖业20余户,从事二、三产业的有35余户,其中,服务业10户,饮食业3户,建筑业10户,运输业10户,私家企业2户,劳务输出400人,总收入1200万元,其中农业54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250元。 优势产业 本村的西瓜以个大,质甜,味美而闻名。自1993年建西瓜大棚以来,村委从主要领导带头,提供优质地块建棚,加强技术指导,进行科学管理,到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高温棚22个,大棚87个,简易棚15个,再加上露天种植,年产优质西瓜2400吨,远销省内外,知名度越来越高,经济收入更加可观。 社会事业 1989年,投资15万元,村民家家户户都喝上自来水。1991年,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中心十字大街,绿化、美化了村庄街道,栽植各种树木800余棵,建敬老院1处,幼儿园1处。2005年10月,投资10余万元,新建水塔,全村家家户户都统一安装水表,安排专人统一管理。有小学1处,卫生室2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46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350余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也越来越多。 |
台头西村 |
台头西村 村庄由来 北宋末年(1126年),欧、阳、潘、郭四姓由寿光县迁至此地,共立村庄,先人为思念故乡,逢年、节必昂首西望,以示怀念,故名台头村。1952年由原台头村划分为五个行政村;1972年又合并为三个行政村。因本村所在位置在原村西面,故命名为台头西村。 台头西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约2公里处,九顶莲花山南侧,东接台头中村,西邻南埠村。耕地面积2023亩,居民256户,84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和农用服务业是本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96年以来,建立高效大棚120多个。发展个体工商户18户,从业1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69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0万元,服务业收入3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720元。 优势产业 高效农业是发展本村主要经济支柱。1996年以来建立高效大棚120多个,总收入3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1986年,该村投资20多万元,建设水塔,村民全部吃上自来水。1990年,投资20万元,通大街4道,栽植各种花木1500余棵。2005年有固定电话208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35%。 |
台前村 |
台前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30年间(1596年),郭氏由昌邑桃村迁红石山定居,取村名台前。 政区人口 位于红石山前,龙王河以北。耕地面积2205亩,居民260户,8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西瓜和三轮车运输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自1995年以来,全村发展西瓜大棚80余个,冬暖式大棚10余个。2005年,经济总收入750万元,其中西瓜收入150万元,运输业收入4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5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有固定电话210部,有线电视用户99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
台东村 |
台东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罗士集由四川迁来,见此地有旧村址,有关帝庙,故在此建村落户。因是罗姓建村,起名罗家庄。解放初,此村被划白卜区,又因白卜西罗家庄同名,因此村西近靠台头村,为了方便后简称台东,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东部偏南,距镇驻地6公里,南靠龙王河,东邻沽龙河,西邻本镇台头村,北邻804省道,耕地面积1167亩,居民140户,总人口500人。 经济状况 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年总收入423万元,人均收入3900元。 台东村桑田 社会事业 该村拥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户率达85%。 |
南埠村 |
南埠村 村庄由来 由刘、齐二姓,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至此建立村落,东、北两侧依埠,故以南埠为村。 南埠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明村南约2公里处,新河---朱家庄公路东侧,耕地2538亩,225户,居民752人。 经济状况 该村因地广,以农业为主,自1996年以来由启航轮胎有限公司、得凯轮胎有限公司等4家橡胶企业在此落户,固定资产2400万元,年总收入一亿元,利税600万元,从业人员750人。另有两家服装加工企业落户该村,固定资产为2000万元,年总收入6000万元,利税320万元,从业人员300人。大大带动了该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全村年轻青年进厂打工带来了便利条件,也给村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2005年,农业总收入665万元,人均收入4200元。 社会事业 1991年村庄规划,街道统一整修,建敬老院1处,党员活动室1处,计划生育办公室1处,按固定电话160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89%。 |
蔡家村 |
蔡家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有户姓蔡的从四川迁来立村,以姓取名蔡家。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0.5公里,122户,406人口,耕地面积677亩.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村民多数干服务行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781万元,人均纯收入5486元。 社会事业 村有固定电话111部,有线电视用户6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辛南村 |
辛南村 村庄由来 宋代由辛氏来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以姓取名辛安。分五个行政村,按方位,该村为辛南村。 辛南村大街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驻地以北1.5公里处,西邻明朱路,南邻潍莱高速路,北邻马戈庄镇。耕地面积3810亩,村民752户,2560人口。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企业为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自1990年以来,内资企业青岛三合山精密铸造有限公司、青岛天驰轮胎有限公司、青岛铭超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恒海车辆配件有限公司、平度市明村石墨矿、青岛奥诺轮胎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先后建立,共有固定资产1亿9千万元,从业人员231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27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30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3207元。 社会事业 1993年投资120万元美化、硬化、绿化了村中心街,种植各种花草树木1500余棵,居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有小学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605部,有线电视用户608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091 |
瓦庙口村 |
瓦庙口村 村名由来 清顺治初年孙、陈姓先来此定居,因靠胶莱河,故取名“桥上”,以“烧窑”为业,后改名“瓦庙口”。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130户,460人,耕地面积945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部分村民间或捕鱼。2005年经济总收入620万元,人均纯收入5324元。 社会事业 村中有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固定电话109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与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分别为3%、95%。 |
辛东村 |
辛东村 村庄由来 宋代由辛氏来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以姓取名辛安。分五个行政村,按方位,该村为辛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1.5公里处,南接辛南村,东靠本镇庄子村,北邻马戈庄镇的唐戈庄村、古庄村,西靠新朱路。耕地面积2548亩,居民396户,人口12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养殖业和在企业打工为经济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1014万元,其中从业人员务工收入115万元,养殖业收入29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771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种植黄烟、葡萄、高温大棚蔬菜为重点。该村于2005年成立了烟草协会,为烟农生产管理和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2005年,黄烟总收入105万元。 社会事业 为方便村民,该村于2006年投资18.5万元整修大街1600米,大街两边下排水管道3200米。为了方便老人有一个健身场所,于2000年新建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2005年,该村有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50%。 该村于2002年获“平度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095 |
辛北村 |
辛北村 村庄由来 宋代由辛氏来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以姓取名辛安。分五个行政村,按方位,该村为辛北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驻地以北1.5公里处,西邻明朱路,南邻潍莱高速路,北邻马戈庄镇,东邻庄子村。耕地面积1852亩,村民245户,797人口。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大棚西瓜、樱桃西红柿在此落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73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85万元,人均4834元。 社会事业 该村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15部,有线电视195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093 |
周家村 |
周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安邱人氏周彩虹,周彩旺兄弟因当地发生洪涝灾害,迁徙此地,取姓氏为头,名曰周家村。 周家村大街 政区人口 周家村位于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三合山前东南方4公里,村前是四季流水的龙王河。村东以及村后紧临镇路,交通便利。现有可耕地面积1373亩,居民142户,人口523人。 经济状况 该村近几年重视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高温棚种植是附近兄弟村庄的样板带动工程之一,现发展外贸出口电脑刺绣机12台,每台年收入5万多元,闲散人员100余人在此务工。2005年经济总收入29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700元。餐饮运输等服务业户相得益彰。 优势产业 由于上级党委重视三农工作,高效农业发展迅速,由过去的17户种植,猛增到现在20多户。村委因势利导,给予较宽松的发展政策,为其修路、架电、水利灌溉等配套服务。千方百计促进了百姓增收。 社会事业 1992年,村投资10万元,在村中心建筑村委办公大楼,设有计生室、民兵活动室,现有固定电话108部,有线电视用户138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92%,社会保险63%。 该村于2002年荣获“青岛市文明村庄”荣誉称号。 |
辛后村 |
辛后村 村庄由来 宋代由辛氏来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以姓取名辛安。分五个行政村,按方位,该村为辛后村。 辛后村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以北,东与辛安小学相邻,西紧靠新朱公路,南邻辛北村,北邻马戈庄镇。耕地面积1923亩,村民275户,1030人。 经济状况 本村村民以大田种植和个体养殖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104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29万元,人均所得4957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以小麦、玉米、花生、棉花为主,养殖业以养牛、肉鸡为主,年收入12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吃上了本村深井自来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2005年固定电话185部,有线电视用户143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60%。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137 |
庄子村 |
庄子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三十六年(既1557年)辛、张、卢、郭四姓氏由四川迁移来此定居建村,起名“辛庄”,之后,于、王、李、赵姓氏迁入。约1890年因庄中民户割皮业兴,故此改“辛庄”为“皮家庄子”,又于解放前更名为庄子村至今。 政区人口 庄子村位于明村镇东北部四公里处,南邻潍莱高速公路500米,804省道2公里,北邻昌平公路2公里,交通便利,耕地面积3700亩,其中管道网水浇地达3000余亩,水利条件非常便利,居民402户,1302人。 经济状况 该村委大力开发高效农业项目,以冬暖棚蔬菜、大拱棚西瓜、植桑养蚕、酿葡萄酒为格式的四大支柱农业为村民的创收奠定扎实基础。本镇的橡胶工业和铸造企业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创收的机遇,到2005年经济总收入1283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到4539元。 社区事业 针对本村的农资源外运困难的状况,村两委班子自1999年硬化道路9000余米,改造、加宽、新修道路1750米,硬化村内20米宽中心东西大街640米,南北15米宽大街2条,长1000米,种植各种树木3500余株,使远近出了名的“庄子道”雨后车不通,步行辗步走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村内有卫生室一处,卫生员3名,固定电话320余部,有线电视用户130余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2005年达64.8%,今年加大宣传“合作医疗”好处,争取使参保率达到90%以上。 2000年经村委申请,主管部门审批后,建农贸市场一处,为村民的生活、生产创造便利的条件。 经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2003年由原来的计划生育落后村,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2004年、2005年连续2年被公安机关评为治安达标村。 联系电话 86-0532-86321097 |
八王埠村 |
八王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卞、田、尚、王四姓至此建村,取名挂网埠,又称八王埠。 八王埠大街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东北2.5公里,804省道北侧,东邻陈家屯村,北邻庄子村。耕地面积3369亩,村民510户,17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和服务业为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99年以来,建冬暖式大棚和西瓜大棚120个,发展个体工商户20余户,从业人员1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101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495元。 社会事业 1989年开始村民盖起了每户6间老少房,面积81000平方米,有300余村民入住。1993年全村吃上了自来水。2002年投资100余万元,硬化了一条25米宽、800米长的中心大街。现有固定电话400部,有线电视用户48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联系电话 86—0532—86327068 |
陈家屯村 |
陈家屯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72),陈氏与王氏由潍县迁来定居,陈氏与王氏属于儿女亲家,取名陈兴屯,清朝末年改为陈家屯村。 政区人口 村东邻流沙河,南邻804省道,北靠潍莱高速公路,耕地面积1807亩,居民291户,989人。 经济状况 村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水利优越,是粮、棉、油盛产区,并盛产甜而脆,香而美的大西瓜。2005年经济总收入78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2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有卫生室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小学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182部,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 |
尹家楼村 |
尹家楼村 村庄由来 清朝顺治16年(1659年),尹镇由高密县迁此建家园,繁衍生息,因与前楼村、后楼村相邻,故称尹家楼村。 政区人口 位于明村镇驻地南8.5公里处,西邻前楼村,东靠白里村,南邻县河,北依白里河。耕地面积1027亩,居民120户,428人。 经济状况 该村距前楼橡胶工业园不出1公里,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在各个橡胶厂上班,年收入60余万元。运输业也是本村的经济龙头之一,现有中小型运输车辆80余辆,年收入4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39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5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自2000年至今设施栽培确实让村民得到了实惠,现有冬暖式大棚65个,春暖大棚5个,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有固定电话85部,有线电视用户108户,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5%。 |
马戈庄村 |
马戈庄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马善立由四川至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马哥庄,后该名马戈庄。 该村主街 政区人口 为马戈庄镇政府驻地,全村540户1770人,耕地面积192公顷,昌平路纵贯其大街中心,威乌高速公路擦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中心大街宽40米,两旁商户林立,排农历四、九大集,市场繁荣,为商矛理想场所。 更有甚者,被党内同志尊称为“忠厚长者”、中国0早期组织上海发起组织成员、中国0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杨明斋烈士就出生在这个村里的一个时代为农的家庭。 马戈庄古代文化比较昌盛,七十年代于村北埠下出土一宏伟的汉墓,内有诸多文物,其中石雕“三羊(阳)开泰”引人注目,现保存于平度市博物馆内。 经济状况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80万元,人均所得5700元。 社会事业 有卫生室一处,固定电话480部,有线电视用户40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5%和95%。2005年村民喝上了净化水。 |
小张戈庄村 |
小张戈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中期,张守德由四川迁来立村,故称小张戈庄。 该村主街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610户,2100人口。威乌高速公路从村西通过。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间或服务行业,近几年工艺品加工业盛行,成为该村主要的第三产业。2005年村庄经济总收入247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380万元。 社会事业 有卫生所一处,幼儿园一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处,固定电话540部,有线电视用户31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6%、95%。 |
刘家堡村 |
刘家堡村 村名由来 相传明朝中期,刘启从四川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刘家庄,后村庄有一竹堡,又改名叫刘家堡。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116户,403人,耕地880亩。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 503万元,人均纯收入5283元。 社会事业 村中有卫生室、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91部,有线电视用户6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与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分别为30% 95% 。2005年村民喝上净化水 |
冢西村 |
冢西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姓于的先来立村,因村位于宁戚冢西面,故名冢西。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东北方向2.5公里,305户,1010人口,耕地面积3052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部分人干石墨加工。2005年经济总收入133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所、幼儿园各一处,固定电话271部,有线电视用户151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投保率分别为3%、95%。 |
新立村 |
新立村 村庄由来 1959年因县政府修建沽龙水库,由库区原来的吴家屋子、翟家屋子、阳兰三个自然村组成,1962年由县政府批准在此建村,取名新立村。 新立村大街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明村镇驻地东部,804省道南侧,北邻本镇八王卜村,东邻本镇台东村,南邻本镇台中村,耕地面积778亩,150户,居民3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为重点。2000年以来,全村种植棉花400亩,年收入40万元,发展西瓜大棚16个,年收入16万元,优质柿子树15亩,年收入15万元,种植小麦、玉米500亩,年收入25万元,全村外出打工人员70余人,年收入70余万元,2005年全村总收入563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765元。 社会事业 全村固定电话80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