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平度市 >> 田庄镇 >> 田庄村

田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田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田庄村简介

  田庄村
   村庄由来 田庄先有田、王两姓,后两姓绝后,因姓田的为占地户,故立村名田庄。
   政区人口   东邻田庄王家,西靠中柳坡,南连张东,北隔东郭。耕地面积 2783 亩,居民406 户,1237人。
  
  田庄村苹果园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9户,从业15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35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144元。
   优势产业 种植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2006年栽植各种花木 3200余棵。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1996年,建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26部,有线电视用户40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3%和9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3113 266000 0532 查看 田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田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田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匡家村

  匡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川籍移民匡明正迁徙此地定居。以姓取村名。后周、李、张等姓迁入,村称未变。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5公里,有村民172户,人口483人,耕地1325亩。村势北高南低,块状聚落。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893吨,花生总产123吨,蔬菜产量268吨,年出栏生猪450头,肉鸡出栏2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351万元,人均纯收入5307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南肖家村

  南肖家村   村庄由来 东依泽河,北靠凤凰山,明朝末年(1644年),孙乔由前疃村迁此另建家园。取名孙家庄子,后肖姓移入,因人丁兴旺,成为主姓,故改名肖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南肖家。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1.5公里,村民206户,人口621人,耕地166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支柱,年产粮食1008吨,蔬菜270吨,果品30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86万元,人均纯收入513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98%,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东南营村

  东南营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八年(1580年),孙、苗两姓迁此定居,传说古代此地曾驻扎过兵营,立村后取名为兵-。1945年县政府驻张舍村,因该村在张舍村东南,故更名为东南营。      该村出产的红富士苹果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南约4公里,泽河西岸,地处平原,村民110户,人口333人,耕地1519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支柱,年产粮食940吨,花生140吨,年出栏生猪1000头,肉鸡1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24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98%,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东官庄村

  东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八年(1580年),谭、代两姓迁此定居,传说古代有一骑兵首领在此驻扎过,故以历史典故取名官庄,为与同名村相区别,冠加“东”字。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南4公里,泽河西岸,有村民89户,人口283人,耕地10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600吨,蔬菜270吨,年出栏生猪500头,肉鸡20万只。农村经济总收入183万元,人均纯收入5067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为98%以上,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东吴家屯村

  东吴家屯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吴姓至此立村,以姓取名吴家屯。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东吴家屯。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南约5公里,村民127户,人口433人,耕地1185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拥有粮田1000亩,桑园300亩,全年粮食产量为860吨,蚕茧20吨,生猪出栏600头,肉鸡5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302万元,人均纯收入5404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流丹埠村

  流丹埠村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初,孙茂由四川迁此居住。因村西北埠上有丹色石头,流下的水亦呈丹色,雨后满埠红光闪烁,极为壮观,故以此景取村名流丹埠。      速生杨经济林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约4.5公里,地处平原,方形聚落,农历五、十集日,村民209户,642人,耕地208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粮食、油料、果品、蔬菜及畜牧养殖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700吨,花生200吨,瓜菜450吨,年出栏生猪600头,肉鸡3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440万元,人均纯收入444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98%,拥有卫生室1处,完全小学1所,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宫东村

  宫东村   村庄由来 据碑刻记载,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宫长九建村,故名宫家疃,1959年分成宫东、宫西两个行政村。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约5公里,地处平原,方形聚落,111户,350人,耕地1119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810吨,花生总产110吨,蔬菜产量240吨,年出栏生猪500头。村经济总收入222万元,人均纯收入513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宫西村

  宫西村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约5公里,有180户,人口519人,耕地1781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376吨,花生总产160吨,蔬菜产量420吨,年出栏生猪600头。村经济总收入564万元,人均纯收入504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5%以上,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   

廉家村

  廉家村   村庄由来 廉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廉姓始祖廉文高,由四川迁此立村,故名廉家,是被收入世界名人录骆宾基的故里。      速生杨经济林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约4.5公里,块状聚落,棋盘街道,250户,765人,耕地191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386吨,花生产量178吨,蔬菜产量456吨,水果产量170吨,年肉鸡出栏40万只,生猪出栏600头。村经济总收入445万元,人均纯收入5113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南苏村

  南苏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苏姓逃荒至此定居生息,故以姓取名“苏村”。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南苏村。   政区人口    镇驻地南5.5公里,地处丘陵,块状聚落。有村民123户,人口400人,耕地8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石墨开采加工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200吨。村经济总收入891万元,其中工业性收入743万元,人均纯收入5375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徐家村

  徐家村   村庄由来 据徐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徐九公由四川迁来,择此地建家园。以姓取名徐家,后李、廉、傅等姓迁来,村称沿旧。      该村苹果园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北约4.5公里。地处平原,工型聚落,169户,509人,耕地165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051吨,花生总产155吨,蔬菜产量417吨,果品300吨,年出栏生猪600头,蛋鸡存栏1.5万只。村经济总收入225万元,人均纯收入5353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9%以上,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新姜家村

  新姜家村   村庄由来 1958年修建双淄水库时,姜家村部分居民搬迁至此,另建家园,故名新姜家。   政区人口    镇政府驻地北约4公里,78户,230人,耕地面积325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年产粮食400吨,年出栏生猪500头,肉鸡1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135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100%,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河东郑家村

  河东郑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郑姓始祖郑一尧由昌邑县郑家坡迁来居住,以姓取名郑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河东郑家。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北约3.5公里,有村民65户,192人,耕地550亩。泽河东岸,地处平原,T形聚落。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420吨,生产花生56吨,蔬菜产量143吨,年出栏生猪500头。村经济总收入131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100%,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东石岭村

  东石岭村   村庄由来 据赵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学进由四川迁此立村,因村立丘陵前,陵上石头多,故名石陵,后书为石岭,为与同名村区别,以所在方位冠“东”字,地下石墨丰富,现有石墨矿多处。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镇驻地南约3公里,有274户,756人,耕地1251亩。丰收河由村北东流,块状聚落。农历一、六集市。   经济状况 该村正形成以石墨矿产开采、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业及集市贸易四业并举型经济产业,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1018万元,年工业性收入494万元,拥有养殖大户70户,工商个体户60户。全村经济总收入9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2元。   社会事业 全村街道硬化、绿化、美化率均为100%,居民喝上纯净水。拥有卫生室1处,小学1处,幼儿园1处,文化活动广场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西石岭村

  西石岭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崔之先由四川迁此拓荒立村,因此地丘陵石多,故取名石陵,后书“石岭”。因两村同名,冠加方位区别。石墨资源丰富,现有石墨矿多处。      村两委办公楼   政区人口    镇驻地南约3公里,有村民429户,2305人,耕地2618亩。以块状聚落,西为丘陵,东是平原,农历逢一、六为集市。      该村主街道   经济状况 该村形成以石墨矿产开采、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业、集市贸易四业并举型经济产业,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395万元,年工业性收入3000万元,拥有养殖大户85户,工商个体户95户。全村经济总收入3680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      驻村企业   社会事业 全村街道硬化、绿化、美化率均为100%,自来水入户率100%。拥有卫生室2处,敬老院1处,完全小学1处,幼儿园1处,文化广场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小田庄村

  小田庄村   村庄由来 碑刻记载: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田姓至此建村,以姓取名“田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小田庄”。      村两委办公楼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4公里,有村民143户,人口409人,耕地1030亩。地处丘陵,地势起伏。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产业,年生产粮食834吨,花生100吨,蔬菜285吨,年出栏生猪400头。全村经济总收入284万元,人均纯收入5492元。   社会事业 村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苍村

  苍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齐姓由四川迁来立村,此处是一片洼地,野草丛生,苍子遍地,村立苍子之中,故名“苍村”,以志当时建家立业之艰辛。村西有金、石墨等矿产资源。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4.5公里,有村民242户,人口742人,耕地1848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072吨,花生173吨,瓜菜456吨。全村经济总收入610万元,人均纯收入5400元。   社会事业 村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宝落村

  宝落(村)村   村庄由来 相传齐国大夫王瓘死后葬于此地,家人王宝为护坟而在此落户,岁月流逝,繁衍成村,取名宝落。以志始建之人之业绩。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4.7公里,有村民295户,人口924人,耕地2188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490吨、花生202吨,蔬菜542吨。村经济总收入646万元,人均纯收入5555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所,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吉戈庄村

  吉戈庄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末年(1644年),川籍居民邢姓在北埠立村,姓宿的在东埠立村,姓杨的依杨家埠立村,姓夏的在西埠立村。后因大旱,吃水困难,各村同迁泉水旁,重建村庄。故取名“几个庄”,后图吉利,改用“吉戈庄”,沿用至今。该村盛产黄金,现已开采。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4.7公里,有村民353户,1439人,耕地2687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商业贸易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987吨,生产花生270吨,蔬菜产量640吨,拥有商贸个体户85户。村经济总收入1220万元,人均纯收入572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2处,完全小学、幼儿园各1所。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刘戈庄村

  刘戈庄村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綦姓至此定居,以姓取名綦家庄。后綦姓死绝,刘姓迁入并成主姓,綦家庄易名“刘戈庄”,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5.5公里,313户,人口1008人,耕地2139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石墨开采和集市贸易为主要经济产业。村集体拥有资产457万元。年产粮食1342吨,花生总产197吨,年产石墨3000吨,个体工商户60户。村经济总收入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6123元。   社会事业 村民喝上纯净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村街道整洁。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张舍村

  张舍村   村庄由来 相传隋末唐初即有“先有白果树,后有延庆寺,再立张舍村”之说。据金朝中训郎墓碑记载: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有胶水县张舍村。古时官吏出访所经之路叫官道,官道设五里一墩,十里一堡,三十里一舍,因张姓在此守舍,故得此名。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张舍镇驻地。有住户382户,人口1113人,耕地1223亩,农历三、八为集日。块状聚落,东西北三面丘陵,南面平川。   经济状况 该村以商业贸易和果品生产为主要经济产业,全村有工商个体业主152户,果品面积500亩。全村年经济总收入达到8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9元。   社会事业 全村所有街道硬化、绿化、美化率达100%。拥有居民楼10幢,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拥有卫生院(所)3处,中小学、幼儿园3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和有线电视普及率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   

李家村

  李家村   村庄由来 建村于明,李虎、李牛兄弟徙居此地躬耕为生,成村落户,取名李家,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北约4.5公里,南滨双山河,89户,人口246人,耕地83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年产粮食632吨,蔬菜202吨,年出栏生猪400头,蛋鸡存栏1万只。村经济总收入112万元,人均纯收入5353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   

于埠村

  于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世居四川的张、欧两姓至此落户,因村北有一形状古怪的老榆树,为此定村名“榆埠”。后将“榆”改为“于”,因此得现名。该村有铁矿石遍布村东,现已开采。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北4公里,块状聚落,村民623户,人口1825人,耕地5825亩。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种植业和集贸交易,年粮食产量4070吨,花生产量490吨,蔬菜产量1295吨,拥有集摊、门市部35处。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18万元,人均纯收入5289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100%,拥有卫生所2处,完全小学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东前疃村

  东前疃村   村庄由来 据孙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洪兄弟从云南迁来居住,取名东庄头,清道光年间,因张舍村有名气,该村又坐落在其前,故改名前疃。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1982年更名为东前疃。      村两委办公室   政区人口    镇驻地南1公里,村民393户,人口1194人,现有耕地2963亩。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石墨矿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全村拥有工业性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产优质石墨1200吨,产值600万元。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4元。   社会事业 全村街道硬化率为60%,拥有居民楼2幢,面积2000平方米,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拥有卫生所2处,电话和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   

南尹家村

  南尹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1644年),尹姓由四川迁来安家落户,以姓取名尹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南尹家。      南尹家村皂角树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南1公里,村民225户,人口660人,耕地2018亩。该村北依丘陵,三面平原,村南500米有小冰河横流。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种植和养殖业。年粮食总产量为1320吨,花生产量185吨,水果产量200吨。拥有各种养殖大户40户。年全村经济达到4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4万元。   社会事业 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电话和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   

商家村

  商家村   村庄由来 据商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商鸿照由广饶西商家村至此居住,以姓取名,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1.5公里,全村有商、张、彭、陈四姓,村民117户,人口331人,耕地934亩。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和养殖生产。年粮食总产量为600吨,花生产量100吨,果品生产400吨,拥有各种养殖专业户20家。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9元。   社会事业 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   

西庄头村

  西庄头村   村庄由来 据石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洪、孙政兄弟由云南武萨威迁此居住,分称东庄头、西庄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东庄头改名前疃,西庄头称庄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复名西庄头。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约2公里。方形聚落,237户,912人,耕地3198亩。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经济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年粮食产量为1700吨,花生产量为230吨,蔬菜产量600吨,养殖专业户30户。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60万元,人均收入达4978元。   社会事业 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   

岭子村

  岭子村   村庄由来 地处丘陵。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丁姓至此建家园,因村前有埠岭,故以地理特征取名岭子。沿用至今。      岭子村苹果园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1公里,村民203户,人口609人,耕地13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年产粮食935吨,花生120吨,蔬菜200吨。拥有养殖专业户30户。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0万元,人均纯收入5068元。   社会事业 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   

桃园村

  桃园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十六年(1430年),阎姓来此拓荒安居。因此处有许多桃树,村立其旁,故取名桃园。      该村经济林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约2公里,村民90户,255人,耕地884亩,该村南靠孟埠岭,聚落长方形。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年产粮食520吨,花生产量85吨,蔬菜产量110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8万元,人均纯收入5182元。   社会事业 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   

南坦坡村

  南坦坡村   村庄由来 相传北宋时(960—1127年),姚希良至此建村。窦、刘、李、吴、宋、韩、姚七姓相继迁入。因村在孟埠平坦的南坡上,故名南坦坡。本村盛产石墨。      南坦坡村国槐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4.5公里处,村民186户,人口511人,耕地161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石墨等矿产和农业、种植业及树木苗圃。全村拥有工业性固定资产1500万元,年产石墨500吨,产值400万元。拥有优质苗木园200亩。全村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2元。   社会事业 全村街道绿化、美化率为100%,村民全部喝上纯净水,拥有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各1处。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   

官南村

  官南村   村庄由来 据传:北宋时,官姓建村,故名官庄。后他姓相继迁入,至今传有“先官后贾,有胡有马,后添鲁王两家”之说。明洪武年间,刘、于、兰等姓至此定居。村虽有变迁,姓有代谢,但仍沿用原名至今。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约5.5公里,农历二、七逢集,有村民286户,人口849人,耕地19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商业贸易和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拥有工商个体户110户,年产粮食1380吨,花生产量180吨,蔬菜产量486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19万元,人均纯收入5405元。   社会事业 村街道硬化、绿化、美化率达90%,拥有居民楼2幢,4500平方米。拥有卫生所2处,中小学、幼儿园3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固定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   

官北村

  官北村   村庄由来 官南、官北原为一村(即官庄),因便于管理,分为南北两部分(即官南、官北)。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5.5公里,有村民283户,1070人,耕地2632亩。      该村民居   经济状况 该村以商业贸易和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拥有工商个体户50户,年产粮食2130吨,花生产量250吨,蔬菜产量160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03万元,人均纯收入5430元。   社会事业 村街道硬化、绿化、美化率达90%,拥有居民楼1幢,1500平方米。拥有卫生所1处,敬老院1处,小学、幼儿园2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   

盆李家村

  盆李家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八年(1580年),李福信从平度城西李家市来此立村,恳耕为生,因有烧瓦盆之工艺,产品在周围很受群众欢迎,故取村名盆李家。      该村桃树林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北约2公里,凤凰山东麓,村民112户,人口343人,耕地97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粮食生产、果品生产和养殖业生产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760吨,果品产量100吨,年出栏生猪800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9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98%,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中坦坡村

  中坦坡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杨姓至此始建村落,以姓取名“杨家庄”,后杨姓家族遭祸被剿,郭姓为防遗患,易杨家庄为郭家庄。1945年因居南坦坡与北坦坡两村之间,改名中坦坡。      该村果园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约4公里,地处丘陵,正方形块状聚落,有村民71户,人口174人,耕地619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363吨,花生59吨,蔬菜140吨,水果470吨。村经济总收入149万元,人均纯收入525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100%,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东白家村

  东白家村   村庄由来 据碑刻记载,明初,李臻由四川迁来安居,取名李家胡同,后郑姓迁入,因人口日繁,村东又有二桥,改名“双桥郑家”。白姓居此数年,又迁张舍,白姓发家后,在其村南建一石碑刻“白氏先莹”,故改名后白家,为与村西同名村对称,又改名东白家。   政区人口    镇驻地北1公里,地处丘陵,聚落块状。有276户,788人,耕地1719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137吨,花生158吨,蔬菜产量401吨,果品产量130吨,肉鸡出栏7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528万元,人均纯收入518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任家洼村

  任家洼村   村庄由来 镇驻地西北约5公里,据该村村民称,明洪武年间,川籍张、于两姓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清泉,故得“泉头庄”之名。后因有任姓迁入且人丁兴旺,因此村名改为“任家洼”。   政区人口    现有村民264户,人口746人,耕地1931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经济产业,年粮食产量1635吨,花生产量180吨,蔬菜产量500吨,拥有各类养殖专业户30户。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36万元,人均纯收入5823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   

韩家铺村

  韩家铺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韩姓同其他姓氏迁此建村,因韩姓户多人众,取名韩家铺。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北8公里,村民262户,人口737人,耕地1155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粮食产量912吨,花生产量110吨,蔬菜产量258吨,各类养殖专业户40户,年肉鸡出栏100万只。农村经济总收入367万元,人均纯收入5414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98%,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52%。   

崖上高家村

  崖上高家村   村庄由来 据高氏族谱载,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川籍高奉先徙居至此地,因村址坐于崖上,故取名“崖上高家”,后简称高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恢复“崖上高家”名称。后吕氏由吕家集迁入,傅氏由新河北镇迁入,郝姓由本镇郝家营迁入本村。四姓和睦相居,至今已400多年。本村除农业外,另有铁矿遍布村南村东,富有开采价值。      古杨树遗址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3公里,325户,1007人,耕地2311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粮食产量1800吨,花生产量218吨,蔬菜产量556吨,水果产量190吨。各类养殖专业户35户,年肉鸡出栏80万只。农村经济总收入676万元,人均纯收入537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2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西白家村

  西白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川籍白文圣、白文修、白文进迁此拓荒安居,故名白家,后因有二村同名,不便交往,冠加方位区别,称“西白家”。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北1.5公里,有村民107户,人口351人,耕地1106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粮食产量720吨,花生产量10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87万元,人均纯收入5303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98%,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北洼子村

  北洼子村   村庄由来 据张氏族谱载:明初张明由四川至此拓荒建村,因村北地处低洼平川,故名洼子。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1982年更名为北洼子。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镇驻地北2公里,村民191户,人口564人,耕地141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粮食生产和果品生产为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拥有粮田800亩,优质苹果200亩,名优葡萄260亩。年粮食产量1000吨,果品产量110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63万元,人均纯收入5392元。   社会事业 村街道硬化、绿化、美化率为100%。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   

台子傅家村

  台子傅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傅白全由四川迁徙这里重建家园,因村立在形如台子的高处,故以此地形和姓氏取名,称台子傅家。   政区人口    镇驻地北3公里,有村民197户,人口585人,耕地146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粮食产量950吨,花生产量140吨,蔬菜总产3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3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100%,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双淄姜家村

  双淄姜家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川籍姜姓来此择地建家立业,因地处沟崖,取名崖上姜家,后简称姜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双淄姜家。   政区人口    镇驻地北4.5公里,泽河西岸,174户,547人,耕地839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440吨,花生总产100吨,年出栏生猪600头,肉鸡5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383万元,人均纯收入520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邓家村

  邓家村   村庄由来 东滨泽河,西靠大埠。碑刻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邓宗海由天津卫前所夏官屯迁徙此地安居,村立污沟旁,初名“垢上村”,又呼邓家庄,后简称邓家。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北2.5公里,村民232户,676人,耕地182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年产粮食1495吨,花生总产169吨,年出栏生猪600头,肉鸡6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461万元,人均纯收入515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坡子村

  坡子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几户张姓人家为给北唐村富户收种庄稼方便至此定居,春耕夏耘秋敛东藏,繁衍成村,因此处属四周无村的野坡,故取名“坡子”为村名。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4.5公里,有村民46户,人口142人,耕地318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石墨开采加工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油料200吨,村经济总收入150万元,人均纯收入5132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   

北坦坡村

  北坦坡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年间,川籍移民孙姓建村,原村址在孟埠北坡的平坦处,故得其名。因埠上缺水,迁至现址,村名沿旧。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4公里,村民229户,739人,耕地2044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年粮食产量1162吨,花生190吨,蔬菜370吨,各种养殖专业户35户。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8万元,人均纯收入549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均为100%,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东坡子村

  东坡子村    村庄由来 明初,方姓来此居住,在荒郊野坡里搭起房子,称方家坡子,后移名为东坡子,沿用至今。      东坡子村现代养鸡大棚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田庄镇北。东邻门村镇,西靠西坡子村,南连东郭,北隔张舍镇 。耕地面积1821亩,居民 197 户,69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 12户,从业4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24万元,居民人均所得3800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1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栽植各种花木 2000余棵。2000 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 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50 部,有线电视用户167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30%和80%。   1999年获文明村庄称号   

北塘村

  北塘村   村庄由来 北塘先有苏、陈两姓,原名南塘,洪武二年该村名为北塘。      北塘村桃树园    政区人口    位于田庄西部,昌平北。东邻柳坡,西靠大家埠,南连矫戈庄,北隔张舍。耕地面积2451亩,居民331户,98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传统种植业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8户,从业3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05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80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栽植各种花木 1000余棵。1983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有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 230部,有线电视用户17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38%和92%。   

前柳坡村

  前柳坡村    村庄由来 据查,前柳坡以前称前徐家,后来徐姓没人了,陶姓、都姓迁来居住,因该地有一地名为西南柳树,所以取名为前柳坡。    政区人口    位于田庄镇西部,昌平路 北。东邻西寨,西靠大驾埠,南连 昌平路 ,北隔中柳坡。耕地面积635亩,居民90户,28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林果为重点。   优势产业 冬雪蜜桃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45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60%。   

中柳坡村

  中柳坡村    村庄由来 中柳坡大队原名后李家,后来改名为中柳坡,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田庄镇北。东邻张田路,西靠矫戈庄,南连前柳坡,北隔后柳坡。耕地面积290亩,居民30户,8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为农业重点。1990年以来,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2户,从业4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5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800元。其中,工业收入2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5万元。    优势产业 花生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30万余元,村庄收入0.6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25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水塔,栽植各种花木 500余棵。1993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2000年,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5部,有线电视用户25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40%和70%。   

后柳坡村

  后柳坡村    村庄由来 据查证,原来后柳坡在孟家村北,叫王家对臼,后来姓王的迁来,叫后王家,后来改名为后柳坡。    政区人口   镇驻地北。东邻田张路,西靠北塘,南连前柳坡,北隔温家。耕地面积2616亩,居民346户,108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 种植业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6户,从业108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98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3470元。其中,工业收入16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70万元。    社会事业 16年,投资1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卫生室,栽植各种花木 2000余棵。2001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 1979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用户239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0%和85%。   1996年至今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温家村

  温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温子成从四川成都府大槐树迁来立村,因他的姓氏取名温家,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田庄西北。东邻孟家,西靠张舍苍村,南连后柳坡,北隔张舍辛庄。耕地面积2686亩,居民386户,10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工业为重点。10年以来,独资等18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4户,从业1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1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800元。其中,工业收入5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0万元。    社会事业 投资2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2条,栽植各种花木 1万余棵。1986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 有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用户28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0%和95%。   

孟家村

  孟家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元年间,孟庆年由四川成都府迁来取村名孟家。   政区人口   东邻利家村,西靠温家,南连后柳坡,北隔张舍镇。耕地面积2111亩,居民288户,8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铸造机械为重点。1996 年以来,内资企业3家,固定资产 5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0 户,从业7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1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 4500 元。其中,工业收入 10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30万元。    优势产业 铸造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900万余元,上缴税金80万余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5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栽植各种花木 500余棵。1992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 有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用户288 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0%和 100 %。   

利家村

  利家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元年,高姓来此居住,取村名高家庄,后因高姓不旺,高、利两姓协商,改村名利家,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田庄北。东邻东郭,西靠孟家,南连平坊,北隔张舍交界。耕地面积2254亩,居民240户,79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0户,从业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7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188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35万元。    优势产业 高效农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20万余元。      利家村地瓜种植    社会事业 20年,投资1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大街,栽植各种花木 1000余棵。2000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用户15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5%。   文明村庄、2000年产业结构调整标兵村、2002年园区建设设施栽培先进单位、2004年综合考核先进村、2005年综合考核先进村庄、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村   

平坊村

  平坊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马姓来此居住(从何而来无据可考)搭起马架子当屋子,因马架子是平顶的,故立村名平坊,此名延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田庄北。东邻东郭,西靠利家,南连田庄,北隔张舍。耕地面积1290亩,居民152户,5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为农业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1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00元。    优势产业 农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平坊要高粱田   社会事业 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42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0%和80%。   

习礼埠村

  习礼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川籍王姓至此立村,以姓取名“王家庄”,后为避风沙之苦,将村南迁一华里建村定居,因立村人善讲礼仪,习礼为村民之风,村后又有土埠,故得此名。      该村净水厂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约9公里,有村民286户,人口900人,耕地2850亩,地处平原,方块聚落。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864吨,花生285吨,蔬菜683吨,果品产量115吨,年出栏生猪650头,出栏肉鸡8万只。村经济总收入770万元,人均纯收入5498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所,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西坡子村

  西坡子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王姓来此居住,取名小王家庄。王史郎在朝里做官,后因家中轮了官司,官兵血洗小王家庄,王姓被满门抄斩,后改村名西坡子,沿用至今。      西坡子村花生种植基地    政区人口    位于东坡子西部,东郭北。东邻东坡子 ,西靠利家,南连 东郭村,北隔张舍。耕地面积600亩,居民45户,15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大棚桃树为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0.4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3000元。    优势产业 大棚桃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村庄收入8 万元。    社会事业 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8部,有线电视用户3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5%。   

塔尔埠村

  塔尔埠村    村庄由来 据查,单姓来此立村,因塔尔埠西南面有一个埠,叫塔尔埠,所以以此为名,沿用至今。      塔尔埠村经济林    政区人口    位于田庄镇西部,潍莱高速公路北。东邻玉石头 ,西靠马戈庄镇,南连西南寨,北隔潘家庄。耕地面积4500亩,居民500户,16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1982年以来,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0户,从业15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8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700元。    优势产业 果园 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80万余元    社会事业 1987年,投资6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三条主街,栽植各种花木 1000余棵。1986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1976年,有小学 1 处,卫生室 1 处,文化教育中心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80部,有线电视用户38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0%和30%。   1993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   

西潘家埠村

  西潘家埠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潘姓从四川成都府南门外槐树里头迁来立村,因潘姓在村西故称西潘家埠,沿用至今。      西潘家埠中华寿桃基地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东邻东潘家埠,西靠 东郭,南连田庄王家,北隔东坡子。耕地面积688亩,居民90户,2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固定资产5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 6户,从业4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9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00元。其中,工业收入 12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36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40%和90%。   

东潘家埠村

  东潘家埠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潘姓从四川成都府南门外槐树里头迁来立村,因潘姓在村东南故称东潘家埠,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昌平路北。东邻荷花屯,西靠西潘家埠,南连李家埠,北隔环镇路。耕地面积2840亩,居民389户,12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瓜果种植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7户,从业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75万元,居民人均所得 5000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12万元。   优势产业 西瓜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30万余元。    社会事业 2005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41部,有线电视用户35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70%和80%。   

荷花屯村

  荷花屯村    村庄由来 据考,以前因村内姓氏较杂,所以取名合伙屯。清初,因村里修土围,村头被挖成排水沟,村中有两个姓单的将藕根放入沟内,年复一年荷花连成片,因荷花鲜艳美丽,故称荷花屯。      荷花屯村山楂园    政区人口    位于门村西部,昌平路北。东邻东杨家,西靠东潘家埠,南连 卫家庄,北隔张舍镇。耕地面积3400亩,居民336户,11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为农业重点。五年以来,内资企业精密铸造 等3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2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 15户,从业3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4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32元。其中,工业收入189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42万元。    优势产业 农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2001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有卫生室 1 处,文化教育中心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用户31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90%。   

参子庄村

  参子庄村    村庄由来 约三百年前,樊姓来此立村取名三、四庄,因洼涝地,种参子较为合适,因而年年丰收,后改名参子庄,沿用至今。      参子庄村花生种植基地    政区人口    东邻白埠镇荒草岭 ,西靠幸福庄,南连白埠镇路家庄,北隔刘家庄。耕地面积2932亩,居民322户, 106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 4 户,从业 4 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 758 万元,居民人均所得 5350 元。    优势产业 粮食与经济作物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栽植各种花木 200余棵。 1985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1953年,有小学 1 处,卫生室 1 处,文化教育中心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用户256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3%和73%。   1990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东刘家庄村

  东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考,约200年前刘姓从东潘家埠迁来立村,故取村名为刘家庄,沿用至今。      东刘家庄村桃树园    政区人口    东邻门村,西靠幸福庄,南连参子庄 ,北隔披甲营 。耕地面积1327亩,居民152户,52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个体私营为重点。1996年以来,内资企业五家企业,固定资产1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5户,从业55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3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480 元。其中,工业收入8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7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2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进村路,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08部,有线电视用户121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60%和78%。   荣誉称号 获“棉花超产奖”、“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披甲营村

  披甲营村    村庄由来 明末,有一支兵马在东南边安营(现在门村公社大营、小营两村)往西进取,到此地披挂上马,故取名披甲营,此名延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804省道北。东邻小营村,西靠李家埠,南连刘家庄 ,北隔汇流河。耕地面积3560亩,居民326户,115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0户,从业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70.5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3200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18万元。    优势产业 农副产品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1998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有小学 1 处,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34部,有线电视用户262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5%和89.2%。   

东李家埠村

  东李家埠村    村庄由来 据查证,李家埠后埠东南有一纵碑,记载着明朝李某(详名不清,从何而来无从查找),根据此碑取村名李家埠,沿用至今。      东李埠村千亩棉田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镇驻地东北。东邻卫家庄 ,西靠潘家埠,南连参子庄,北隔荷花屯。耕地面积3180亩,居民426户,140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业为重点。1982年以来,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5户,从业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791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300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 20 万元。    优势产业 养殖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600万余元。    社会事业 投资 5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进村路。1998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1955年,有小学 1 处,卫生室 1 处,文化教育中心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用户 292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0%和70%。   

卫家庄村

  卫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考证,孙姓从四川迁来居住,立村名孙家庄,后改村名为卫家庄,沿用至今。      卫家庄村玉米田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804省道北。东邻门村,西靠李家埠,南连披甲营,北隔荷花屯。耕地面积1190亩,居民167户,56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业为重点。1990年以来,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户,从业1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 44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120万余元。    社会事业 2004年,投资2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栽植各种花木 1000余棵。2006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 年,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用户118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60%和94%。   

韩家屯村

  韩家屯村    村庄由来 据考,明朝末年韩尚龙兄弟俩从潍县韩家花园迁来立村,因当时无村名,韩姓又旺于别的姓氏,故取名韩家屯,延用至今。      韩家屯村棉花田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东邻门村,西靠卫家庄,南连披甲营,北隔东杨家。耕地面积1150亩,居民170户,52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为养殖业重点。1992年以来,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4户,从业1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5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110万余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投资2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栽植各种花木 1000余棵。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0%和95%。   

东郭村

  东郭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元年,白姓从四川迁来立村,因村东当时修了一座小阁,故借名为东阁,后改为东郭,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田庄镇北。西靠平坊村,耕地面积3313亩,居民350户,106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铸钢产业为重点。内资企业2家,固定资产400余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314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38 元。其中,工业收入1313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1999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有小学 1 处,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20部,有线电视用户27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40%。   1998-1999先进党支部、2000年产业调整先进村   

李家铺村

  李家铺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李氏四世祖李臻由新河李家埠迁来,设铺摆摊维持生活,定名李家铺,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北8公里,319户,人口988人,耕地27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2128吨,蔬菜344吨,年出栏生猪800头,肉鸡8万只。村经济总收入846万元,人均纯收入542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100%,拥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郝家寨村

  郝家寨村   村庄由来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郝姓由郝家荒村,迁居此地重建家园。以姓取村名郝家寨,沿用至今。      速生杨经济林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南6.5公里,有村民248户,人口745人,耕地1817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石墨生产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373吨,花生169吨,蔬菜335吨,水果470吨。村经济总收入823万元,其中工业性收入328万元,人均纯收入5427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石泉村

  石泉村   村庄由来 相传建村于南宋,李姓至此安居,当时村中有一从石缝中喷水的泉子,水柱下落银花四溅,阳光夕照极为壮观,故得村名石泉。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7.6公里,公路过村,地处埠岭,有村民350户,958人,耕地2588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815吨,花生237吨,蔬菜610吨。村经济总收入902万元,人均纯收入540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小学1所,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夏庄村

  夏庄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陈姓迁此立村,因此地地势低洼水向下流,又在石泉村西,故名“下庄”,后演变字音为夏庄。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7.6公里,村民53户,人口152人,耕地40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油料332吨,出栏生猪400头,饲养蛋鸡5000只。村经济总收入133万元,人均纯收入538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南滚泉村

  南滚泉村   村庄由来 万姓族谱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万宝林由平度城南万家村来此落户定居,因村南有一颇有名气的水泉—滚泉,故以泉得名。为区别同名村,定名南滚泉。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9公里,友谊河东岸,202户,642人,耕地1817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488吨,蔬菜450吨,生猪出栏600头,肉鸡出栏2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794万元,人均纯收入5447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北滚泉村

  北滚泉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1644年),周姓由锦州迁来,因此地有二泉水流不止,当时立村于北泉旁,为与南滚泉区别,故取村名“北滚泉”。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8公里,166户,人口517人,耕地128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032吨,蔬菜307吨,出栏生猪500头,肉鸡出栏5万只。村经济总收入433万元,人均纯收入534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王家营村

  王家营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川籍王姓迁此定居,因姓而定村名,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12公里,胶莱河东岸,地处平原洼地,方形聚落,231户,人口771人,耕地1667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457吨,蔬菜437吨,生猪出栏800头,羊500只,肉鸡8万只。村经济总收入719万元,人均纯收入496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柘埠村

  柘埠村   村庄由来 该村清初原名“九曲店”,当时有九个小村合并而成,后因村西有一大埠,埠上生有柘柳,并有株古柘树,因此定名“柘埠”,沿用至今。      该村冬枣树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偏南10公里,有村民466户,人口1471人,耕地3656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3227吨,蔬菜714吨,生猪出栏1500头,羊出栏600只。村经济总收入955万元,人均纯收入5387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完全小学1所,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穆家村

  穆家村   村庄由来 本村村民穆建云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有川籍穆姓兄弟三人从四川迁来,长兄落户明村,次兄落户辛安,老三在该村落户,以姓命名,沿用至今。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10公里,胶莱河东岸,地处平原洼地,方状聚落,村民159户,人口478人,耕地1516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255吨,蔬菜395吨,年出栏生猪600头,肉鸡5万只,羊400只。村经济总收入563万元,人均纯收入5390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郝家营村

  郝家营村   村庄由来 本村村民郝文举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有于姓首建村落,定名“于家营”。后郝姓由昌邑迁来,人丁日盛,成为主姓,改名郝家营,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12公里,胶莱河东岸,地处平原洼地。有住户158户,人口468人,耕地133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184吨,出栏生猪500头,羊500只。村经济总收入433万元,人均纯收入500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矫戈庄村

  矫戈庄村    村庄由来 矫戈庄很早以前叫南塘,明洪武二年,洪水把南塘吞没以后姓矫的来此居住,因矫姓较多,故取村名矫戈庄,沿用至今。      矫戈庄村引水工程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西寨,西靠大驾埠,南连潘家庄,北隔北塘。耕地面积4539亩,居民621户,20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1户,从业3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98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40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165万元。    社会事业 有小学 1 处,卫生室 1 处,文化教育中心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有线电视用户41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 39.6%。   

祝家铺村

  祝家铺村   村庄由来 村民称,明洪武二年(1639年),川籍移民李姓迁来,取名李家庄子。后王、祝两姓迁入。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祝姓兴旺,于当年十月十七日改名祝家铺,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7.5公里,241户,人口738人,耕地176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435吨,蔬菜176吨,果品460吨,生猪出栏600头,肉鸡8万只。村经济总收入667万元,人均纯收入538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潘家庄村

  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潘风仪由塔尔埠迁来取村名潘家庄。      潘家庄村果园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潍莱高速公路北。东邻埠,西靠坡,南连塔尔埠,北隔昌平路。耕地面积2200亩,居民305户,97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养殖为重点。2005年以来,内资企业石墨矿 等1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3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6户,从业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523.3734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346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4万元。    优势产业 养殖、种植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70部,有线电视用户 28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30%和42%。   

张东村

  张东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张姓来此立村,后来刘姓迁来,称张姓为张哥,并取村名为张哥庄,1963年因村庄户数较多,不便领导,分为两个大队,大街以东为张一大队,启用新名,延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804省道北。东邻披甲营,西靠镇驻地,南连潍莱高速公路,北隔田庄村。耕地面积2710亩,居民409户,1241人。      张东村小城镇建设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为农业重点。2003年以来,内资企业精铸、石墨加工等3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2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25户,从业5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22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77元。其中,工业收入40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50万元。    优势产业 高效农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200万余元,上缴税金20万余元。村庄收入5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4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村内排水沟,栽植各种花木 400余棵。1990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2006年,建居民楼14幢,面积2800平方米,有14户居民入户。2003年,有小学 处,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400部,有线电视用户40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90%和95%。   

西张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张姓来此立村,后来刘姓迁来,称张姓为张哥,并取村名为张哥庄,1963年因村庄户数较多,不便领导,分为两个大队,大街以西为张二大队,启用新名,延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804省道北。东邻张东,西靠镇政府,南连潍莱高速公路,北隔平坊村。耕地面积1600亩,居民350户,1050人。      西张村夜市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为工业重点。20年以来,内资企业天成石墨等8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50户,从业3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64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72元。其中,工业收入30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50万元。   优势产业 村办企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400万余元,上缴税金20万余元。村庄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投资3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 ,栽植各种花木 200余棵。1990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2002年,建居民楼10幢,面积3000平方米,有10户居民入户。1985年,有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60部,有线电视用户360户。居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0%和100%。   

田庄村

  田庄村    村庄由来 田庄先有田、王两姓,后两姓绝后,因姓田的为占地户,故立村名田庄。    政区人口   东邻田庄王家,西靠中柳坡,南连张东,北隔东郭。耕地面积 2783 亩,居民406 户,1237人。      田庄村苹果园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9户,从业15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35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144元。    优势产业 种植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2006年栽植各种花木 3200余棵。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1996年,建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26部,有线电视用户40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3%和96%。   

西寨村

  西寨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有一支兵马从此地经过,在此扎寨,取名北寨,后因村庄在张戈庄以西,又称西寨,延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镇政府北。东邻张戈庄,西靠矫戈庄,南连玉石头,北隔柳坡。耕地面积1580亩,居民356户,102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为工业园重点。三年以来,内资企业落户 等16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26户,从业1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282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21元。其中,工业收入0.4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0.2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10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排水沟,栽植各种花木 2000余棵。1995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建居民楼32幢,面积37000平方米,有32户居民入户。卫生室 1 处,文化教育中心 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87部,有线电视用户22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00%和100%。   平度市文明村庄3次,先进党支部2次。2005年平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康村。   

王家村

  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白姓由四川迁来立村,王姓后至,因王姓发展快,后经两姓协商,取名王家庄,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东邻东潘家埠,西靠田庄,南连张东,北隔西潘家埠。耕地面积1777亩,居民260户,9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重点。2000年以来,内资企业4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8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8户,从业5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8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00元。其中,工业收入10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2001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2002年,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08部,有线电视用户24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0%和90%。   

幸福庄村

  幸福庄村    村庄由来 据考,李姓0从本社西寨迁来立村,后兴姓和福姓迁来,因当时兴姓和福姓发展快(从何来无考),后两姓与李姓协商,取名兴福庄(兴、福两家绝后多年)延用至今。建村至今300余年。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804省道北。东邻参子庄,西靠明村,南连白埠,北隔潍莱高速。耕地面积3841亩,居民386户,128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为粮食、柿子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6户,从业7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114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00元。其中,工业收入805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401万元。    优势产业 大棚桃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上缴税金10万余元。村庄收入21 万元。   社会事业 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5条,栽植各种花木 600余棵。2004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2006年,建居民楼6幢,面积1200平方米,有10户居民入户。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有线电视用户30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5%和80%。   0共青团中央先进标兵、青岛市五个好党支部、平度市先进党支部。   1971-1995年棉花生产高产先进村,1996年发展市场先进单位、1996年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1997年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8年平度市及综合治理标兵村 ,1998年尊师重教先进村 ,1999年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9年信访 、畜牧养殖、个体经营先进单位 ,2000年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3年建设新农村先进荣誉称号 ,2004年平度市先进党支部。   

玉石头村

  玉石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八年此处发大水,从东山冲来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后迁居于此的村民都不认识此石头,就称它为玉石头,村名也就随之产生。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西寨,西靠塔尔埠,南连 东南寨,北隔 前柳坡 。耕地面积1891亩,居民349户,109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石墨、工业园为重点。1979年以来,内资企业石墨矿等1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2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8户,从业2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20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410元。其中,工业收入329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38 万元。       优势产业 石墨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 236万余元,上缴税金16万余元。村庄收入2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2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800米 , 1986 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卫生室 1 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66部,有线电视用户 269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70 %。   

西南寨村

  西南寨村    村庄由来 明末,曲、刘两姓迁来居住。当时有一支军队从此经过,曾经在此扎寨,曲、刘两姓取村名为寨,后演变为南寨,1948年以南北大街为界,分为两寨,大街以西为西南寨,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田庄镇西部,潍莱高速公路北。东邻东南寨,南连 棉花良种场,北隔塔尔埠。耕地面积2092亩,居民273 户,80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为重点。2003年以来,内资企业3家,固定资产9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2 户,从业19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9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600元。其中,工业收入116元,餐饮服务业收入 7万元。   优势产业 果园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营业收入105万余元。    社会事业 1988年,投资4余万元,硬化、绿化、美化了社区街道,修建了三条主街道,栽植各种花木600余棵。2003年,社区居民吃上了自来水。有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05部,有线电视用户23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13%和60%。   

东杨家村

  东杨家村    村庄由来 清初,村东有一条河,围绕村北、村西流入龙王河,因河流围绕村子取名杨家圈,沿用至今。      东杨家村经济林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西部,昌平路北。东邻 门村镇 ,西靠荷花屯,南连 韩家屯,北隔张舍镇。耕地面积370亩,居民50户,1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种植为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16万元,居民人均所得3000 元。    社会事业 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0部,有线电视用户30户。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0 %和 70 %。   

窑头孙家村

  窑头孙家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孙秀启等人迁此建村,以烧窑谋生,产品颇有声誉,故名窑头孙家。1945年改称南孙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1982年经县政府批准恢复原名“窑头孙家”。      该村进村路   政区人口    镇驻地西11.5公里,199户,人口576人,耕地1234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905吨,果品750吨,年生猪出栏600头,羊500只,肉鸡10万只。村经济总收入695万元,人均纯收入5456元。   社会事业 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拥有卫生室1处,小学1处,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   


田庄村特产大全




田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