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8公里,淄阳河北岸,灰埠—店子公路东侧,长方形聚落。建村于明初,原名桑园韩家。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谭恕由谭家夼迁入,因人丁日盛,遂改名谭家。1940年前分韩家、谭家两个行政村,1946年两村归一通称谭家,现有造纸厂、纸箱厂、机电修配厂、塑料厂等企业。1986年被青岛市命名为文明标兵村庄,1989年—1990年连续荣获山东省文明村庄称号。
谭家村居民楼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780亩,农民256户,751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个体企业5处。有52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10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600万元,经济总收入2901万元,人均所得5076元。
社会事业 几年以来,先后投资硬化街道10条,共3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15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有村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17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2 %。
荣誉称号 多年荣获先进村委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36904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3117 | 266000 | 0532 | 查看 谭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前潘家村 |
前潘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5.5公里,淄阳河北崖,块状聚落。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潘姓由潘家洼迁此建村,故名潘家。后郑、祝、苗、王、徐等姓迁入,仍沿袭其名。 前潘家村文明大街 政区人口 前潘家村位于镇驻地南部,全村耕地面积1717亩,农民237户,762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和加工业为主。有17户农民从事花生加工和扇贝盘,有100多户农民从事花生收购贩运。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460万元,经济总收入1153万元,人均所得5329元。 优势产业 花生加工和扇贝盘加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两大产业 前潘家村多年来有花生收购的传统,随着规模的扩大,村两委根据群众的要求,规划建设了占地近20亩的花生加工市场。全村拥有花生剥壳机14台,年加工花生果400万斤,有80%的农户400多人围绕市场搞花生收购,人均增收8000——10000元。该村花生市场吸引了青岛、潍坊、大连、莱阳等国内大中城市的客商来此收购花生米。 该村另有3户农民加工扇贝盘,安排富裕劳力60余人,每人年收入8000—100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以来,先后投资约10万元左右,硬化街道2条,共约3.2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10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2006年安装了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14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8%。 联系电话 13969889155 |
灰埠村 |
灰埠 村名由来 位于平度城西北约33公里,烟台——汕头公路南侧。为镇政府驻地。农历二、七大集,四、九新集。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姓由四川迁徙此地重建家园,后刘、张、王、滕、史、徐等姓相继至此落户,因这里有七个土壤呈灰色的小埠而得名。聚落成块状。 明、清两代是“登莱通衢”上要地,国家级驿站灰埠驿设此。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移州同署于灰埠驿,并分掌平度州北境事务。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3039亩,农民1100户,319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700户农民从事养殖、运输、商品经营、饮食服务、打工服务、塑料收购等第三产业,从业人数88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320万元,经济总收入3176万元,人均所得5399元。 优势产业 煤炭市场促进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灰埠村发挥交通发达的优势,1998年在村西部、省道南侧规划建设了占地30亩的煤炭市场,2002年进行了重新规划搬迁,该市场总投资80余万元,规划了专用场地,通电、通水、通路,配备完善基础设施。共占地240亩,经营业户101个,年经营煤炭6万吨左右,交易额2000万元,带动了600多辆的三轮车贩运煤炭,有60多人的装卸队伍,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多名,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煤炭市场。成为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柱。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先后投资50万元,硬化街道2条,共9.6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20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1989年安装了自来水。有小学1处,卫生室2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驻地固定电话1048部,有线电视83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灰埠村文化活动室 联系电话 86-0532-86391031 |
三埠村 |
三埠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烟台----汕头公路南侧,块状聚落。农历五、十市集。 明洪武二年(1369),孙禄由四川省紫阳县大槐树铁对臼孙家迁徙此地,因村周有三个土埠,故以三埠得村称。 政区人口 三埠村位于镇驻地西部,264省道以南。全村耕地面积580亩,农民122户,356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全村有2户农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约1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0万元,经济总收入375万元,人均所得5271元。 三埠村杜仲山上的杜仲树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98部,有线电视98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0%。 荣誉称号 青岛市文明村庄;平度市先进党支部;镇农村管理先进集体;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396895 |
任家疃村 |
任家疃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南侧,淄阳河北岸。块状聚落,元朝末年,任性建村,因为户数少,取名小任家疃;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任京从掖县西原村迁入,后来村庄不断扩大,改名为任家疃。 任家疃村文明街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2072亩,农民247户,884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4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60万元,经济总收入731万元,人均所得5256元。 社会事业 1985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4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24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6394878 |
岭上袁家村 |
岭上袁家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3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南侧,灰平公路西侧。块庄聚落,村东为丘陵,三面是平原。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8——1398),川籍移民袁世刚、袁世强、袁世福、袁世禄,由四川迁此安居,故名袁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启用岭上袁家名称。 政区人口 袁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南约3公里,全村耕地面积869亩,农民141户,46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40户农民从事运输、种植业,从业数达到15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8万元,经济总收入377万元,人均所得5270元。 优势产业 大棚蔬菜 该村自1986年来开始发展蔬菜大棚生产,现有大棚42个,主要生产芹菜,从业人数达到65人,蔬菜销往周边集市,村民平均年寿8000元。 岭上袁家村大棚种植区 社会事业 1994年安装了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95部,有线电视12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1141 |
陈埠李家村 |
陈埠李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3公里。块庄聚落,东面埠岭,三面平原。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李氏徙居此地,因村东有个埠子,人们俗称陈埠,故村以埠名与姓氏得称陈埠李家。 政区人口 全村粮食面积1935亩,农民110户,411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30万元,经济总收入447万元,人均所得5265元。 |
卧龙王家村 |
卧龙王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3公里,块庄聚落,三面环埠,东面平原。 明万历八年(1580),王守业从诸城坝山王家迁此另建新居,因村址在埠下凹处,取名卧洛王家,1945年后村业俱兴,村民富强,故改卧洛为卧龙,始得今称。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718亩,农民91户,276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1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业,从业数达到2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5万元,经济总收入209万元,人均所得5264元。 卧龙王家村散养小公鸡基地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65部,有线电视82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7230 |
北肖家村 |
北肖家村 村名由来 原来是两个自然村。肖家,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北侧,方形聚落。 北肖家村庄一角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肖百信离乡背井迁此安家,取名肖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以冠加方位法于1982年更名为北肖家。 孙家庄,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北侧,块状聚落,明洪武年间,孙姓建村,以姓取名孙家庄。后来并于北肖家村。 政区人口 北肖家位于镇驻地西南部,全村耕地面积1290亩,农民440户,129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120户农民从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50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800万元,经济总收入1793万元,人均所得5780元。 社会事业 种植树木花草120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安装了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4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9%。 联系电话 86-0532-86390690 |
顾家村 |
顾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6公里,灰平路西侧,淄阳河北岸。农历四、九集市,长方形聚落485户,1570人,耕地面积2650亩。 明永乐二年(1404年),川籍移民顾成从成都峨嵋县杏花村至此居住,以姓取名顾家。清初即有翻砂业传统工艺。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3150亩,农民502户,1605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300万元,经济总收入4016万元,人均所得5353元。 社会事业 有小学1处,村卫生室2处。固定电话380部,有线电视4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60%。 顾家村工业园区-乐华太阳能 联系电话 86-0532-86368343 |
下刘家村 |
下刘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6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北侧,泽河北岸,村势北高南低,块状聚落。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刘瑾、刘爱兄弟至此安居,因村址位于埠的下面,故名下刘家。 下刘家村大街 政区人口 村耕地面积2960亩,农民403户,140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1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和加工、运输、煤炭经营等第三产业,从业人数26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0万元,经济总收入1320万元,人均所得5256元。 社会事业 1986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小学1处,村卫生室4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58部,有线电视3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7633 |
卢家村 |
卢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5.5公里,淄阳河北岸,丁型聚落。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卢姓由早强县迁至山东莱芜县益丰村居住,后卢玄迁此建村,取名卢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803亩,农民146户,42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80户农民从事养殖、加工、运输、煤炭经营等第三产业,从业数达到10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0万元,经济总收入465万元,人均所得5252元。 卢家村花生种植基地 社会事业 2006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1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0%。 荣誉称号 平度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68399 |
西张家村 |
西张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5公里,淄阳河北岸,条状聚落。 据张氏族谱记载,明嘉靖二十年(1541)始祖张岚由四川省迁来建村,以姓取名张家村,沿用至一九七八年。因本镇有两个张家村,该村位于西面,故为西张家。1982经县政府批准名为西张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625亩,农民72户,252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为主。有8户农民从事养殖。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0万元,经济总收入118万元,人均所得5168元。 |
沙窝刘家村 |
沙窝刘家村 村庄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5公里,灰幸(灰埠——田庄幸福庄)路东侧,块状聚落。 明崇祯三年(1630年),刘三德建村,因村地势低洼又系沙地,故以地理特征和姓氏取名沙窝刘家。村西有棵树干2.3米粗的古槐至今枝叶茂盛。 政区人口 全村粮食面积1144亩,农民138户,546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40万元,经济总收入978万元,人均所得5256元。 |
大庄子村 |
大庄子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6公里,块状聚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川籍移民至此建村,以“庄子”为村名,后异姓人家相继迁入,村庄不断扩大,因姓氏繁多(现有20个姓氏),改名为杂庄子。久之,人们感此名不雅,将“杂”改为“大”故得大庄子之名。有金矿、正在开采。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2354亩,农民410户,140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村集体企业2处,年产值12000万元,利税5000万元,企业职工420人。全村有个体企业2个,大庄子发义预制件厂等;有20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5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5000万元,经济总收入8000万元,人均所得5500元。 优势产业 矿产资源开发 多年来,大庄子村发挥地下矿产资源的优势,建起了“青岛市平度金兴金矿”,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900万元新上了一条日处理矿石350吨的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年产黄金二万五千两。 为进一步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大庄子村做大做强矿产资源开采的路子。村办企业——“青岛市平度金兴金矿” 与“香港正泰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成了年产15万吨铁精粉的中外合资企业—“青岛福泰矿业有限公司”, 该项目总投资1170万港币,其中,固定资产976万港币,流动资金194万港币。注册资金900万港币。租赁土地面积62394平方米,新增办公用房、加工车间及其他配套用房等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该项目主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机械设备,加工铁精粉。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7856万港币,利润总额1008万港币,净利润675.4万港币,税金332.6万港币。 社会事业 1997年以来,先后投资200万元,硬化街道10条,共4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8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1993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60部,有线电视5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荣誉称号 2002年青岛是文明村庄;2003年平度市标杆村;2003年平度市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396002 |
于家屯村 |
于家屯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3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南侧,灰平(灰埠——平度)公路东侧,河溪由村东北流,北与莱州市邱家接壤。正方形聚落。 据于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十六年(1480),始祖于德盛由大庄子村迁此建新居,以姓得名于家屯。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360亩,农民90户,26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7户农民从事运输业,从业人数15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5万元,经济总收入300万元,人均所得5245元。 于家屯村的养殖小区 社会事业 1996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30部,有线电视36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9236 |
界山潘家村 |
界山潘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4公里,界山西脚下。地处半丘陵半平原,块状聚落。 据潘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始祖潘健由潘家洼村迁出至此另辟村落,因村立在贾家村后,故以姓和方位取名后潘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以靠界山为据于1982年更名界山潘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806亩,农民238户,70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村集体企业1处,年产值2万元,利税1万元,企业职工4人。有20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15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75万元,经济总收入1354万元,人均所得5380元。 社会事业 2002年以来,先后投资80万元,硬化街道11条,共2.4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22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1990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90部,有线电视 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 %。 界山潘家村新修建绿化水泥大街 荣誉称号 青岛是文明村庄;平度市文明村庄标兵;平度市计划生生育模范村;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美在家庭示范点。 联系电话 86-0532-86399136 |
岭前郑家村 |
岭前郑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公里,块状聚落户。 清康熙十九年(1680),郑海,郑雨由前潘家析出至此定居,成村落后取名郑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岭前郑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409亩,农民64户,166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5户农民从事运输业,从业数达到1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万元,经济总收入130万元,人均所得5245元。 岭前郑家村林业生产带 社会事业 2003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62部,有线电视7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8938 |
老洼姜家村 |
老洼姜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公里,小辽河河由村南西流。明万历十八年(1385),姜伟龙、姜华龙从龙头姜家搬此另建家园,此处荒无人烟,地势涝洼,故名老洼姜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农民181户,546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全村有10户农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2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0万元,经济总收入441万元,人均所得5242元。 优势产业 大拱棚韭菜奔富路 该村农民依靠种植大拱棚韭菜增加收入,以种植中华韭王(薹韭)为主。全村有40户农民种植了78个大拱棚,面积55亩,仅此一项增收40多万元。韭菜和韭薹销往莱州、青岛等城市市场。 老洼姜家村蔬菜生产基地 社会事业 1994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123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0%。 荣誉称号 1998年、1999年、2002、均被评为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397349 |
韩家村 |
韩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1公里。块状聚落,公路旁过。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韩英交由七坊韩家徙居此地,拓荒立业成村落后,以姓取名韩家。 政区人口 韩家村位于镇驻地东约1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152亩,农民258户,781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90户农民从事运输、塑料收购加工等第三产业,从业数达到28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12万元,经济总收入827万元,人均所得5467元。 优势产业 废旧塑料收购加工 自2000年以来,该村有90多户农民从事废旧塑料收购和加工,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带动了300多人从事这一产业,全村农民增收20多万元,集体增加收入4万元。 社会事业 种植花木6000多棵,对村庄进行绿化。1990年安装了自来水。有卫生室2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23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7%。 韩家村两委办公室 荣誉称号 2000年模范村委会;2001年先进党支部;2002—2003年平度市文明村庄;2004年先进党支部、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农村财务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391080 |
小灰埠村 |
小灰埠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1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北侧,高速路口西侧,长方形聚落。 乾隆十九年(1754)建村,此处原为灰埠村的墓地,看守人徐之思在此居住,后繁衍成村,因隶属灰埠村,故称小灰埠。 政区人口 小灰埠村位于镇驻地南部约2公里,全村耕地面积528亩,农民213户,706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80户农民从事运输、塑料收购等第三产业,从业数达到30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50.4万元,经济总收入597万元,人均所得5581元。 优势产业 废旧塑料收购加工 自2000年以来,该村有80多户农民从事废旧塑料收购,其中,有18户农民搞塑料加工,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带动了300多人从事这一产业,全村农民增收20多万元,集体增加收入3万元。 社会事业 种植花木2000多棵,对村庄进行绿化。1988年安装了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90部,有线电视2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9%。 小灰埠村的工艺品厂 荣誉称号 2000年模范村委会;2001年先进党支部;2002—2003年平度市文明村庄;2004年先进党支部、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农村财务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13792486508 |
红庙姜家村 |
红庙姜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公里,灰幸路东侧,块状聚落。 红庙姜家村的主街道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姜山至此定居,因村头有座红墙庙,俗称红庙,故以庙和姓氏组村称。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324亩,农民203户,59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3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40万元,经济总收入436万元,人均所得5245元。 社会事业 1993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2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6397186 |
红庙赵家村 |
红庙赵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4公里,灰幸路西侧,块状聚落,小辽河由村南西流。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赵子庆至此定居,因村旁有座红庙,故得红庙赵家。 政区人口 红庙赵家位于镇驻地南部,全村耕地面积1388亩,农民210户,612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全村有4户农村从事草制品收购,从业人数8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53万元,经济总收入551万元,人均所得5521元。 社会事业 1988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2处。固定电话125部,有线电视18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5%。 红庙赵家村铁矿办公室一角 联系电话 86-0532-86397427 |
东王哥庄村 |
东王哥庄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5公里。地半丘陵平原,块状聚落。 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哥俩从四川狮子王家迁此建家立村,故名王哥庄。1959年分为两个自然村。冠加方位始得今称。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660亩,农民90户,279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10户农民从事运输业,从业数达到4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万元,经济总收入254万元,人均所得5300元。 东王哥庄桃园 社会事业 有村小学1处,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室1处。固定电话36部,有线电视4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6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8996 |
西王哥庄村 |
西王哥庄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5公里,块状聚落,北面埠岭,三面平原。 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哥俩从四川狮子王家迁来立村,故名王哥庄。1959年分为两个自然村,冠加方位始得今称。 西王哥庄大街 政区人口 西王哥庄位于镇驻地南部,全村耕地面积800亩,农民114户,357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0户农民从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108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5万元,经济总收入387万元,人均所得5151元。 社会事业 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81部,有线电视8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7%。 联系电话 86-0532-86390022 |
埠后村 |
埠后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烟台----汕头公路南侧,不规则块状聚落。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刘芝明兄弟二人徙居此地新建家园,因村前有个土埠,故村以所处位置得称。 政区人口 三埠村位于镇驻地西南部,264省道以南。全村耕地面积1700亩,农民229户,741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全村有1户农村从事塑料加工,从业人数5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85万元,经济总收入526万元,人均所得5266元。 社会事业 1989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70部,有线电视185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5%。 埠后村水泥硬化路 联系电话 86-0532-86390608 |
邵家村 |
邵家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5.5公里。地处丘陵,块状聚落。 据邵氏族谱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始祖邵孟使由大庄子村迁此立村,以姓取名为邵家。 邵家村街道一角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676亩,农民125户,385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0余户农民从事二三业,从业人数5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80万元,经济总收入473万元,人均所得5298元。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75部,有线电视8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0%。 联系电话 13905426067 |
东侯家村 |
东侯家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6公里,界山东脚下,聚落为块状。西、北两面是丘陵,东、南两面是平原。明洪武二年(1369),侯姓择其地安家,成村落后,以姓取名侯家。村内侯姓虽已断后,村名沿旧。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东侯家。 村西“桃花山”上出土的“汉王舍人碑”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九冢”为汉代9个大坟墓,前已经进行过挖掘,有石羊门等文物现存平度博物馆。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190亩,农民190户,56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3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6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25万元,经济总收入359万元,人均所得5244元。 东侯家村加工棚顶区一角 社会事业 1988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117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0571 |
小苗家村 |
小苗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北约4公里,环渤海湾黄大(河北黄骅——山东德州——龙口——烟台——大连)铁路南侧。北靠莱州市的海沧,地势低洼,块状聚落。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苗芝彦由大苗家村迁此另建新居,以姓名村,为与迁出村相区别,故名小苗家。 正在兴建的青岛平度火车站,就设在该村东北角。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975亩,农民200户,635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全村有160户农村从事种养业,从业人数23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9.7万元,经济总收入792万元,人均所得5280元。 小苗家村林业生产带 社会事业 1992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18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0%。 荣誉称号 1998年、1999年、2002、均被评为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397349 |
小官庄村 |
小官庄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约3公里,烟台----汕头公路北侧,村势西高东低。西、南两面为埠岭,东、北两面为平原,块状聚落。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王文礼由调山埠迁此另建家园,因村傍大官庄,户数又少,故取名小官庄。 小官庄村文明大街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800亩,农民149户,404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57万元,经济总收入619万元,人均所得5450元。 优势产业 省道经济蓬勃发展 小官庄村发挥靠近264省道的优势,1993年以来,积极在公路两侧发展餐饮服务、燃料经营、加工维修、车辆配件、草制工艺等行业,发展个体户40多个,带动当地农民200余人,促进了农民增收。集体年收入7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以来,先后投资50万元,硬化街道2条,共7800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2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1984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14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荣誉称号 荣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镇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有限电视先进单位、财务管理先进单位、责任考核制显见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399000 |
大官庄村 |
大官庄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北约3公里,烟台—汕头公路北侧。块状聚落。 元朝已有人在此居住。明初,王资、王禄等兄弟十一人由掖县(莱州市)东南隅机房街迁来,因此处前有埠岭,后有河流,风水较好,故取名三贤埠大官庄,后简称大官庄。 大官庄村文明大街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4656亩,农民526户,167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全村有民营业户32个,其中有28户5农民从事饮食服务和加工业,有4处民营企业。从业人数约150多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34万元,经济总收入1853万元,人均所得5282元。 优势产业 路域经济蓬勃发展 1998年以来,该村发挥靠近省道的优势,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业。镇村两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镇内外能人,到公路两侧从事饮食服务、车辆维修、燃料经营、废品收购等民营经济,曾有过辉煌,成为本村乃至全镇的经济蓬勃带。目前,省道两侧从事民营经营的业户有30多家。省道经济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 社会事业 多年来,先后投资2万元,硬化街道,种植花木2000棵,对村庄进行绿化。有村卫生室4处。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1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7787 |
三埠李家村 |
三埠李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5公里,烟台----汕头公路南侧。一面埠岭,三面平原,块状聚落。 明洪武二年(1369),李刚、李臻、李强兄弟三人由四川成都府化阳县毫洛李家迁往山东、分别立村,李臻在此定居,因村东有三个小土埠。故取三埠李家村称。村旁有大汶口文化遗址。 政区人口 村耕地面积3500亩,农民548户,160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5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25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50万元,经济总收入1627万元,人均所得5262元。 三埠李家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2处。固定电话359部,有线电视5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0690 |
独埠陈家村 |
独埠陈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6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北侧,不规则块状聚落,泽河西岸。明洪武九年(1376),陈姓兄弟携家眷徙居此地,以姓取名陈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以傍独埠为由,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独埠陈家。 政区人口 陈家村位于镇驻地西部,264省道(原206国道)以南,全村耕地面积1400亩,农民140户,407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全村有8户农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约16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0万元,经济总收入364万元,人均所得5256元。 独埠陈家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近两年来,先后投资1.5万元,硬化街道,种植花木1000棵,对村庄进行绿化。1989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小学1处,村卫生室4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410部,有线电视44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3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9060 |
下王家村 |
下王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6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北侧,泽河东岸,方形聚落。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王大老由对臼王家徙居此地建家园,因村立于埠下,故得下王家之名。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769亩,农民306户,972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为主。有200户农民从事种植和养殖业,从业人数30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80万元,经济总收入750万元,人均所得5266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成为农民增收的引擎 该村植1992年以来开始植桑养蚕,现有桑园800亩,全村有70%的农户从事这一产业,成为增收致富的支柱,仅此一项,全村经济总收入近300万元,并且辐射带动了周围村庄发展桑园。目前,该村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桑蚕收购市场。 下王家村植桑养蚕基地 社会事业 1990年安装了自来水。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24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8%。 |
庚家村 |
庚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4公里,块状聚落,北依埠岭,南临淄阳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川籍移民庚文超等徙此安居,繁衍生息,成村落后,以姓取名庚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640亩,农民77户,28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40户农民从事运输业,从业数达到7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万元,经济总收入224万元,人均所得5150元。 庚家村花生种植基地 社会事业 1996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小学1处。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6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0190 |
吕家集村 |
吕家集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西南约9公里,双山河北岸,新昌路经过该村,聚落呈长方形。农历三、八集市。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吕天宫迁此定居,取名大吕屯,设集日后改名为吕家集,相继黄、李、孙、郭、马、房、王、白、刘、胡等姓在村周围建立了三家屯、刘家后、郭家庄三村,后统称吕家集。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3853亩,农民515户,1739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8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40万元,经济总收入2196万元,人均所得5260元。 吕家集村养殖小区一角 优势产业 香菜种植“香”四方 2001年以来,该村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香菜种植。全村有95户农民种植香菜300亩,销售到平度、昌邑等地,户均增收60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400部,有线电视39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0%。 荣誉称号 1984年――1987年被命名为镇模范村委会;2004年被命名为镇模范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367069 |
西八甲村 |
西八甲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北约8公里,泽河东岸,新昌路北侧。聚落三面环河,为东西长方形。 明洪武三年(1370年),川籍王天礼、王天福由对臼王家徙居此地,因当时只有八家村民,故名八家,后演变为八甲,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西八甲。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948亩,农民179户,529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60户农民种植拱棚韭菜,从业人数105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50万元,经济总收入463万元,人均所得5250元。 优势产业 拱棚韭菜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该村自1987年以来,大力发展韭菜生产,全村有60户农民发展拱棚300多个,占地100多亩,农民增收20万元,成为灰埠镇的韭菜生产专业村。 西八甲村葫芦种植基地 社会事业 2006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12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6362618 |
三堤东村 |
三堤东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9公里,泽河东岸。农历五、十集市,新昌(新河—昌里—三堤)公路过村。长方形块状聚落。 据王氏族谱载。明成化元年(1465年),王廷和由四川徙此建村,因胶莱河水涨外溢,庄园深受其害。居民筑堤防患,内外修筑三道大堤。终得安居乐业。故以三堤为村名,以志驯水之苦大堤之功。1946年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曾为三堤(乡、公社)镇驻地。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160亩,农民236户,66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30万元,经济总收入701万元,人均所得5182元。 三堤东村工业园 社会事业 2003年来,先后投资30万元,硬化街道4条,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2005年安装了自来水,有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26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0%。 联系电话 13964267848 |
三堤西村 |
三堤西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9公里,泽河东岸。农历五、十集市,新昌(新河—昌里—三堤)公路过村。长方形块状聚落。 据王氏族谱载。明成化元年(1465年),王廷和由四川徙此建村,因胶莱河水涨外溢,庄园深受其害。居民筑堤防患,内外修筑三道大堤。终得安居乐业。故以三堤为村名,以志驯水之苦大堤之功。1946年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曾为三堤(乡、公社)镇驻地 政区人口 三堤东村位于镇驻地南部,全村耕地面积1556亩,农民296户,98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30万元,经济总收入792万元,人均所得5090元。 三堤西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210部,有线电视19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0%。 联系电话 13375554009 |
胡家村 |
胡家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9公里,南北长方形聚落,。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汪世龙由四川至此建村,因此处马莲草繁茂,取名马莲庄;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胡姓迁其旁立村,名胡家屯,后两村成为一村,胡姓人丁日盛,故改马莲庄为胡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2100亩,农民217户,62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20万元,经济总收入722万元,人均所得5240元。 胡家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2005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18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5%。 荣誉称号 模范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362819 |
东宅科村 |
东宅科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9.5公里,公路由村北横过,地处平原,块状聚落,。 据戴氏族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戴光道由平度城北戴家庄至此建村,取名戴家庄。后李、王等姓氏迁入协商以吉语改名宅科。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东宅科。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470亩,农民69户,229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21户农民从事韭菜种植业,从业人数达到71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5万元,经济总收入206万元,人均所得5250元。 优势产业 韭菜种植成为农民的增收支柱 本村韭菜种植色时间历史悠久,随着亩收入的不断提高,全村的种植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并且,随着市场的要求不断更新种植技术,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全村有20户农民,发展韭菜生产,产品销售到平度莱州等地,户均增收1100元。 东宅科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41部,有线电视35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0%。 联系电话 86-0532-86367758 |
前炉村 |
前炉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10公里,地处平原,方形聚落。南有套河横流。 据王氏祖谱载,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掖县夏邱刘家村的王珂、王月、王称兄弟至此定居,因在炉里屯前,取名前炉。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634亩,农民255户,746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万元,经济总收入697万元,人均所得5245元。 前炉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13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8%。 联系电话 86-0532-86362180 |
贾家村 |
贾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4公里,东靠界山。聚落为长方形。据贾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始祖贾开元由四川成都府迁此建家园,成村落后,以姓取名贾家。 贾家村文明大街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876亩,农民366户,104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石子加工业为主。有村集体企业1处,年产值500万元,利税20万元,企业职工50人。全村有个体企业32个,有6户农民从事养殖业、20户从事种植也、50户从事运输业,从业人数40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500万元,经济总收入2460万元,人均所得5380元。 优势产业 矿产资源开发 村经济收入重点以矿山开采和石子加工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全村共有石子加工厂8户。最早的开始建于1985年,逐步扩建到现在,已经形成规模。每户石子加工厂拥有固定资产平均50万元,从业人数虽然机械化,但总人数可达120人。并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运输汽车可达40部,产品销往国家交通公路、建筑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社会事业 2003年以来,先后投资100万元,硬化街道10条,共3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10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1988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3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5%。 荣誉称号 1995年青岛是文明村庄;1993年平度市争一创百活动先进村;1994年平度市先进党支部、1997年平度市模范村委会;2005年平度市先进基层党支部。每年都有灰埠镇各项指标荣誉称号,基本每年全项都有。 联系电话 86-0532-86396301 |
后炉村 |
后炉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9.5公里,北依公路南临套河,长方形聚落。 明天启六年(1626年)王国士兄弟三人由掖县五官村至此居住,以生炉打铁为业,故名炉里屯。清光绪三年(1887年),改为后炉。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780亩,农民143户,39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万元,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人均所得5224元。 后炉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68部,有线电视4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0%。 联系电话 86-0532-86362085 |
赖家村 |
赖家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公里,淄阳河南岸。方形块状聚落。 明洪武初年(1368年),川籍移民赖应登迁徙此地建村。成村落后,以姓取村名。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600亩,农民80户,255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1户农民从事加工业,从业人数达到4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万元,经济总收入167万元,人均所得5250元。 |
焦家庄子村 |
焦家庄子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约8.5公里,新昌路南侧,泽河西畔不规则块状聚落。焦氏族谱载,明正德年间(1505—1521年),川籍焦孟起,焦孟丰先迁徙蓼兰居住,后焦孟丰由蓼兰至此另辟新居,以姓取名焦家庄子。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2496亩,农民245户,75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3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达到5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20万元,经济总收入787万元,人均所得5256元。 优势产业 农民依靠基地打工增收 2002年10月,莱西万福农副产品农业有限公司以每亩420元的价格,租赁灰埠镇焦家庄子村660亩土地,作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牛蒡、菠菜、韭菜等,经过收获加工后出口日本、韩国。该公司在基地只有几名技术和管理人员,负责蔬菜种植的技术指导和日常性的事务处理,其他蔬菜的种植、管理、追肥、除草等田间农活,则雇佣本村的农民。全村有300—500名劳力成为基地工人,年支付农民打工工资80万元,使全村人均增收900余元。该基地的引进,不仅使打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带动了全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种植牛蒡、山药、圆葱等,实现了劳务输出和农业增收的双丰收。 焦家庄子村牛蒡种植基地 社会事业 2005年安装了自来水;村有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 部,有线电视2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0%。 荣誉称号 1984年—1987年被授予平度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367758 |
曲家村 |
曲家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约8公里,泽河西岸,新昌路北侧,平原洼地,带状聚落,东北西南走向。 据曲氏族谱载,明崇祯六年(1633年),曲九福、曲九伟、曲九香、曲九庆兄弟为逃避兵乱由莱州郑村至此居住,取名曲家。因村中有个湾,居湾东的称湾东或东曲家,居湾西的称湾西或西曲家。后填湾扩建两村相连统称曲家。 政区人口 曲家村位于镇驻地西南部,全村耕地面积1066亩,农民140户,47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3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6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30万元,经济总收入532万元,人均所得5124元。 曲家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2005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125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63136 |
傅家村 |
傅家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3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南侧,块状聚落。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傅有良、傅有和、傅仲和兄弟三人徙居此地,以姓取名傅家。 政区人口 付家村位于镇驻地南部,全村耕地面积1265亩,农民208户,60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全村有3户农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约1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00万元,经济总收入530万元,人均所得5287元。 傅家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1993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17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3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7320 |
苇园王家村 |
苇园王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公里,淄阳河南岸,块状聚落,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平、王选由昌邑县密埠店迁来安家,取名王家村;后因河水冲刷,村周围形成许多沟渠,沟渠内长满了芦苇,村庄在茂盛的芦苇中,故冠加苇园。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414亩,农民40户,13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5万元,经济总收入192万元,人均所得5248元。 苇园王家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2006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48部,有线电视35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62913 |
西马家庄村 |
西马家庄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约7公里,泽河东岸,长方形聚落。 据马氏族谱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马昌福、马昌明由四川徙此居住,渐成村落后,以姓取马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村名冠加“西”字,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为今名。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850亩,农民68户,219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9万元,经济总收入230万元,人均所得5250元。 优势产业 蔬菜制种户均增收一万元 在全村850亩耕地,由300亩成为潍坊市昌乐县种子公司的制种基地,亩纯收入2000元左右,使小菜种长成大产业。1997年,村党支部组织农民自愿发展蔬菜制种业。经过多次与“潍坊市昌乐县种子公司”洽谈联系,公司、村委双方本着互惠互利,诚心经营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由公司提供良种,村委负责组织好农民种植的系列服务,农民自愿种植。这样一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化、产业化、订单化的生产模式。 目前,马家庄的蔬菜制种,已经开始向周遍村庄辐射,带动起本镇的八甲、东邵、城子以及新河镇、张舍镇10多个村庄的农民发展蔬菜制种。 西马家庄葫芦种植基地 社会事业 2005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5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0%。 荣誉称号 2000年-2005年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6362913 |
红苗辛庄村 |
红苗辛庄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4.5公里,块状聚落,60户,180 人,240亩耕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李守强由掖县海镇李家至此定居,此处土地荒芜,拓荒耕耘历经艰辛,以辛庄铭记。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启用红庙辛庄名称。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360亩,农民62户,17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6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业,从业数达到18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96万元,经济总收入137万元,人均所得5252元。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32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8963 |
中炉村 |
中炉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10公里,带状聚落。明崇祯十一年,李启由四川至此定居,躬耕为生,成村落后,取名前李家,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南有前炉、北靠后炉,村落在两村中间,改名为中炉。 政区人口 中炉村位于镇驻地南部,全村耕地面积459亩,农民52户,162人。 经济状况 以种植为主。全村有个体企业2个。 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80万元,经济总收入156万元,人均所得5279元。 中炉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2006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4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0%。 联系电话 86-0532-86362087 |
城子西村 |
城子西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约9公里,淄阳河南畔,块状聚落,是境内最大的、建村最早的村庄。农历一、六逢集。 据官氏祖谱记载,南宋高宗时(1127年),官继生由河南上蔡县迁此居住,他姓也相继迁入,繁衍成村,因此处有汉置卢乡县城,故取名城子。 1945年始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行政村,分别冠以“城子”。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182亩,农民173户,56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30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4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200万元,经济总收入592万元,人均所得5245元。 城子西村养殖小区 社会事业 种植树木300棵,对村庄进行绿化。有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约120部左右,有线电视95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荣誉称号 2003—2005年被评为镇模范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368343 |
邹家村 |
邹家村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西南约9公里,双山河北岸,南北长方形聚落。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邹继绪由三堤村迁此安家定居,故名邹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820亩,农民250户,787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101户农民从事棉花经营,从业人数257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50万元,经济总收入801万元,人均所得5185元。 邹家村果园 优势产业 棉花收购加工 该村自1987年开始棉花贩运加工,现有180多户,从业人数达到400人,人均增收2000元。产品销售范围超过胶东半岛。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先后投资100万元,硬化街道3条,共3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20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有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16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2000年被评为示范村、先进党支部、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362256 |
红山四甲村 |
红山四甲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6公里,地处丘陵。聚落呈方型。 明洪武二年(1369)。张岗、张龙兄弟由四川迁徙此地定居,取名四甲。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以附近有红山为由于1982年启用红山四甲名称。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农民198户,60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个体企业一处。有1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21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5万元,经济总收入622万元,人均所得5729元。 红山四甲村养殖小区 社会事业 1987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12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6586 |
翟戈庄村 |
翟戈庄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北约6公里。西邻莱州市黑羊山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69),翟氏兄弟有四川迁徙此地定居,以姓取名翟哥庄,后李姓等姓相继迁来居住。历史上因村内李姓人种出的黄瓜非常好吃,民间又有“黄瓜李家”村名的美称。 政区人口 洪山四甲位于镇驻地东北部,全村耕地面积800亩,农民230户,76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30户农民从事运输业,从业人数6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5万元,经济总收入776万元,人均所得5254元。 社会事业 2006年以来,先后投资20万元,硬化街道2条,共5500万平方米,建设了农民休闲娱乐广场,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1991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70部,有线电视11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40%。 翟戈庄村爱心广场 联系电话 86-0532-86396591 |
北城戈庄村 |
北城戈庄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约8.5公里,地处平原,块状聚落。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川籍移民王能徙此建村,因在古卢乡县城北七华里,按“三里为城,七里为廓”之规定,该村应称廓,故得名北城廓庄,后“廓”字演化为“戈”字。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869亩,农民212户,661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6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16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60万元,经济总收入740万元,人均所得5076元。 北城戈庄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2006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131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5%。 联系电话 86-0532-86369012 |
蒋家村 |
蒋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8公里,淄阳河北畔,平原地,长方形聚落。 据蒋氏祖谱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始祖蒋文、蒋武、蒋祯、蒋佑四兄弟由宗家埠迁此立村,故得名蒋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960亩,农民181户,501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60万元,经济总收入819万元,人均所得5269元。 蒋家村林瓜间作生产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11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3%。 荣誉称号 计划生育模范村;青岛市文明村庄;有线电视师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6369829 |
谭家村 |
谭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8公里,淄阳河北岸,灰埠—店子公路东侧,长方形聚落。建村于明初,原名桑园韩家。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谭恕由谭家夼迁入,因人丁日盛,遂改名谭家。1940年前分韩家、谭家两个行政村,1946年两村归一通称谭家,现有造纸厂、纸箱厂、机电修配厂、塑料厂等企业。1986年被青岛市命名为文明标兵村庄,1989年—1990年连续荣获山东省文明村庄称号。 谭家村居民楼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780亩,农民256户,751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个体企业5处。有52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10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600万元,经济总收入2901万元,人均所得5076元。 社会事业 几年以来,先后投资硬化街道10条,共3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150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有村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17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2 %。 荣誉称号 多年荣获先进村委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6369048 |
郑戈庄村 |
郑戈庄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公里,灰幸路东侧,淄阳河南岸,方形聚落,300户,976人,耕地面积2700亩。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祖郑无有由昌邑县郑家坡迁此建村,以姓取名郑古庄,后书写为郑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3300亩,农民364户,98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户农民从事加工业,从业人数达到5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70万元,经济总收入1241万元,人均所得5250元。 优势产业 郑戈庄瓜果市场 该村以种植西瓜、甜瓜为主,自1998年开始种植,目前种植面积300亩。为扩大销售范围,形成良好的农民致富产业,1998年建设了郑戈庄瓜果市场。市场占地20余亩,年交易甜瓜、西瓜1.2余万吨,带动30多个村的农民发展西瓜、甜瓜生产。每到瓜果盛产季节,市场内一片繁忙,来自烟台、青岛、潍坊、大连等地的客户络绎不绝,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市场营业额750万元左右。 郑戈庄村葫芦终止区 社会事业 1990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22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5%。 荣誉称号 计划生育先进村;有线电视先进村;经济管理先进村;山东省青年之家荣誉称号。 |
城子东村 |
城子东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约9公里,淄阳河南畔,块状聚落,是境内最大的、建村最早的村庄。农历一、六逢集。 据官氏祖谱记载,南宋高宗时(1127年),官继生由河南上蔡县迁此居住,他姓也相继迁入,繁衍成村,因此处有汉置卢乡县城,故取名城子。 1945年始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行政村,分别冠以“城子”。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684亩,农民237户,702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0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3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80万元,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所得5250元。 城子东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有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36部左右,有线电视12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60%。 联系电话 86-0532-86363276 |
岭西王家村 |
岭西王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2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北侧,聚落呈块状,一面丘岭,三面平原。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王石刚,千里迢迢徙居此地,取名王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以特有地物为据于1982年更名为岭西王家。 岭西王家村文明大街 政区人口 岭西王家位于镇驻地西南部,全村耕地面积958亩,农民138户,44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农业为主。有4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6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02万元,经济总收入441万元,人均所得5330元。 社会事业 2002年以来,先后投资134万元,硬化街道4条,共5万平方米,种植树木花草280棵,对村庄进行了绿化。1989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119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397555 |
城子南村 |
城子南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约9公里,淄阳河南畔,块状聚落,是境内最大的、建村最早的村庄。农历一、六逢集。 据官氏祖谱记载,南宋高宗时(1127年),官继生由河南上蔡县迁此居住,他姓也相继迁入,繁衍成村,因此处有汉置卢乡县城,故取名城子。 1945年始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行政村,分别冠以“城子”。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916亩,农民212户,68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0户农民从事海货批发,带动从业人数10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5万元,经济总收入1124万元,人均所得5245元。 优势产业 城子南水产批发市场 市场经营业户20多个,冷库20多座,带动起100多个海鲜贩运商贩。一年四季,时令海鲜不断,海产品大多来自莱州三山岛、荣成石岛等地,吸引了本市和高密、诸城、临沂、东营、宾州等10几个市地的外来客商,到该市场进货或送货,交易海货1000吨左右,营业额1500万元左右,成为胶东半岛较大的海货交易集散地。 城子南村水产冷库批发 社会事业 近己年来,投资10多万元,硬化街道,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有村小学1处。固定电话168部,有线电视1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5%。 荣誉称号 计划生育先进村;先进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9632986 |
城子北村 |
城子北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约9公里,淄阳河南畔,块状聚落,是境内最大的、建村最早的村庄。农历一、六逢集。 据官氏祖谱记载,南宋高宗时(1127年),官继生由河南上蔡县迁此居住,他姓也相继迁入,繁衍成村,因此处有汉置卢乡县城,故取名城子。 1945年始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行政村,分别冠以“城子”。 城子北村庄一角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1168亩,农民192户,558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30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4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0万元,经济总收入405万元,人均所得5280元。 社会事业 种植树木300棵,对村庄进行绿化。有小学1处,村卫生室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约120部左右,有线电视98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0%。 荣誉称号 1996—1998年被评为镇模范村委会;2001-2005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96—1999镇财务管理先进村;2002年-2005年镇财务管理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362228 |
东邵家村 |
东邵家 地理位置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9.5公里,淄阳河南岸,块状聚落。 村名由来 据张氏祖谱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始祖张锡福由四川迁来拓荒建村,以姓取名张家庄,后邵永千从南城戈庄迁入,成为主姓,故改称邵家疃。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东邵家。 政区人口 东邵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南约14公里,全村耕地面积8508亩,农民98户,302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个体企业1处。有4户农民从事花生加工,从业人数达到8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0万元,经济总收入319万元,人均所得5256元。 东邵家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86部,有线电视91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2%。 荣誉称号 计划生育先进村 联系电话 86-0532-89632805 |
孙林村 |
孙林村 村名由来 原为两个自然村。孙家: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8公里,淄阳河南畔,块状聚落。 据孙氏祖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祖孙殿由四川窑村至此定居,故名孙家。1943年与林家合并,以两村名首字组称。 林家:据林姓祖谱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林万钱由四川迁来在孙家村西建家园,以姓取名林家。 1943年,孙家林家两村合并,并以两村名首字组名曰孙林。 通往村中的林荫路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808亩,农民105户,32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0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3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5万元,经济总收入354万元,人均所得5228元。 社会事业 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3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荣誉称号 1992年-1993年平度市文明村庄;1994年-1997年灰埠镇模范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9632129 |
于家村 |
于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8公里,淄阳河南岸。长方形形聚落, 据开氏族谱载,清顺治二年(1645年),王德仕由掖县沙河东于家屯迁此处新居,以姓取名于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于家村。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950亩,农民125户,383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6户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7人。有个体企业4个。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25.5万元,经济总收入392万元,人均所得5285元。 于家村果园一角 社会事业 2006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64部,有线电视64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荣誉称号 1992年-1993年平度市文明村庄;1994年-1997年灰埠镇模范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368182 |
仲秦村 |
仲秦 村名由来 原为两个自然村。仲家: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5公里。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仲九法立村,取名仲家。1957年与秦家组成一个村委会,名仲秦。秦家庙: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5公里。据秦氏族谱载,明弘治二年(1489年)秦三界、秦三元兄弟建村,以姓取名秦家,后村东建了玉皇庙后,改称秦家庙,1957年与仲家组成一个村委会,名仲秦。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530亩,农民66户,19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8万元,经济总收入234万元,人均所得5245元。 仲秦村经济林带 社会事业 2006年安装了自来水。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4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100%。 荣誉称号 平度市先进党支部;2003年—2004年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6368756 |
界山林家村 |
界山林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4.5公里,聚落为块状,三面环埠岭,北面有小岳河。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林姓由四川徙居此地立村,以姓取村名。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以靠界山为由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界山林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425亩,农民116户,332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10余户农民从事运输业,从业人数3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160万元,经济总收入261万元,人均所得5250元。 界山林家村加工石子厂 社会事业 1993年安装了自来水。有文化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70部,有线电视71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83%。 荣誉称号 1993年完成统筹任务先进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2004年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6396420 |
东张家村 |
东张家 村名由来 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5公里,灰平路东侧,南临淄阳河,块状聚落。 据张氏祖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张琳由四川迁此新建家园,以姓取名张家,亦称小张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东张家 政区人口 全村耕地面积320亩,农民70户,200人。 经济状况 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个体企业1处,生产农药瓶。有8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15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万元,经济总收入205万元,人均所得4748元。 东张家村冬枣繁育基地 社会事业 2007年将安装了自来水。有村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35部,有线电视36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78%。 联系电话 86-0532-8636980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