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平度市 >> 店子镇 >> 南盛村

南盛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盛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盛村简介

  南盛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十六年间,盛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取名盛家村。1948年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因居河南岸,冠加南字故取名南盛家。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店盛路顶端,双山水库北,东邻北盛村耕地,西邻苏村,南邻棘子嶂村,北靠北盛家村。耕地面积826亩,居民188户,5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葡萄保鲜业为重点。自1986年以来,先后种植葡萄800亩,保鲜库32座,可以储存120吨,直接增加收入110万元。葡萄种植业总纯收4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00元。
  优势产业 葡萄种植业和葡萄保鲜业是村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4年全村的葡萄产量达到300万吨,仅此一项就达到了12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30万元建恒温库和低温库二座。村内街道栽植各种村木1000余棵,2006年投资10万元购置了纯净水设备一套,使村民吃上了纯净水。2006年,卫生室2处,固定电话105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分别为60%和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21219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3119 266000 0532 查看 南盛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盛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盛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南随村

  西南随村   村庄由来 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四川搬来,大约离现在有300-400百年,当时就有南随院,然而形成了南随村,后分为东、西南随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市北17公里,店子镇政府驻地7公里,天柱山脚下,淄阳河畔,风景秀丽,空气盛人,东邻二甲,西邻盘古庄,南与姜家庄相邻,北与大泽山北随相邻,全村现有233户,658人,耕地面积1582亩。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盛产大姜,面积达400余亩,果园面积300余亩,主要产桃子、葡萄为主,因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因而果品色泽鲜嫩,品质口感好,因而远销省内外。   社会事业 全村共安固定电话178户,有线电视189户,2005年全村吃上自来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322630   

老山村

  老山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川籍移民姓张氏建村,为盼家埠,一九二八年被山洪水冲塌后搬老山洞村,一九二九年取名为老山村。政区人口位于镇政府东部约7.5公里处,西靠三城路,东临大泽山脉,南临平柞路,北靠天柱山,耕地面积915亩,其中果园面积500亩,居民166户,480人。      老山村自然风光   经济状况 以发展林果、大姜为主导产业,本村有卫生室1处,全村年总收入910万。人均所得4924元。   优势产业 由于本村地处山丘岭地带,气候宜人,一年四季明显,所产水果、大姜等家产品在周边市区至省具有较高声誉,近几年来,黄金帅、红富士苹果远销江浙黑三省一带,开成了一定的规模,大姜生产已部具规模,因产品肥大、色黄味正,耐储运等特点,深受广大客房的青睐。   近几年我村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80多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参保率90%。养殖业2户,年收入3万元以上,加工草制品70来户,年收入3.5万元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326201   

上洄村

  上洄村   村庄由来 明末年间,孙氏由四川迁到此地定居,由于村中有一条河来回流,因此取名为上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东部,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北邻大泽山东八甲村,西靠店子镇下洄村,东邻店子镇琥珀杨家村,南接店子镇老山村,现有耕地2013亩,居民330户,人口92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林为主,本村有果园328亩,果树品种多种多样,品质也很好,同时也有栽培大姜的习惯,村内总收入5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使本村80%的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210部,2006年全村都按上自来水,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   联系电话 86-0532-85326137   

下洄村

  下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川籍移民王姓建村,因处双山河拐弯处,取名拐沟王家,一三0八年被洪水淹没,村址迁至双山河的水流回旋处,以水的流向取名下洄。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东部的7.5公里处,夹板山南麓,西靠三城路,东临大泽山脉,南临平柞路,北靠天柱山,耕地面积827亩,居民200户,人口6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林果、大姜为主导产业。本村建有窑厂一座,产值约2000余万元,餐饮服务、维修等多种行业8家,年总收入42万元。全村年总收入1400余万元,人均所得4500元。   优势产业 由于本村地处丘岭地带,气候宜人,一年四季明显,所产水果、大姜等农产品。   

塔山陈家村

  塔山陈家村   村庄由来 我村座落在双山水库上游北侧,村东北有一座古老的小山,起名叫塔山,从那以后起名为塔山陈家。   政区人口    全村169户,530人,耕地面积961亩。    经济状况 自1995年以来全村共有果园364前,每年纯收入40万元,大姜面积150亩,每年纯收入30万元,粮田150亩,每年纯收入10万元,花生面积297亩,每年纯收入25万元。   

黄哥庄村

  黄哥庄村    村庄由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为争夺势,皇太子之间经常追杀格斗,一皇子为躲避其北皇太子的谋杀,便隐姓改名隐居在本村,躲过战乱,随后取村名为皇哥庄,后演化为黄哥庄。    政区人口    黄哥庄位于平度巾北十四公里,店子镇政府驻地东六公里,驰名中外的天柱山下,双山河畔,北与塔山陈家村接壤,东与老山村相邻,西与北盛家村相连,西南、东南分别以双山水库为界与棘子嶂村、李家寨村相望,平柞公路过村,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有利于发展黄哥庄村的工:农业生产,被称为店子镇的东大门,全村耕地总面积876亩,现有258户,770人。    经济状况 黄哥庄村企业的起步,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基础上,抓住农村的主要矛盾,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87年投资建起砖瓦厂,1993年建起合办的石材厂。    优势产业 种植大姜是黄哥庄村的经济支柱之一,由十本村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大姜又是喜水作物之一,仅此—·项就占村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社会事业 2006年10月村庄对自来水进行重新改造,使每户村民都吃上了自来水,本村现有卫生室二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用户150户,今年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321686   

高古庄村

  高古庄村   村庄由来 王家三兄弟自明朝洪武四年(1370年)由四川大槐树村被官府强制迁入山东,1375年因县衙门重修并扩建强制迁入王家栏子。永乐五年1408王虎又搬迁至北盛村西头住下。万历四年1577年王松因喜所高古庄田地便宜,迁成入此高古庄村原有蒋、迟、吕三户人居住,因地势较高,后有一埠取名高古庄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城北15公里,店子镇政府驻地5公里,天柱山脚下,双山河畔,风景秀丽,空气益人,东邻塔山陈家,西与大青杨相连,南与黄哥庄相望,北与小青杨接壤。全村现有总户数95户,人口243人,土地面积531亩,农作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蔬菜主产:大姜、果品以盛产葡萄、桃子为主,因地理位置、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果品色泽鲜艳,品质口感好,远销省内外。   社会事业 2005年安装有线电视58户,固定电话64部,2006年安装自来水81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323690   

小青杨村

  小青杨村      村庄由来 张家儿兄弟自明朝洪武四年(1370年)由四川被官府强制迁入山东,1375年囚县衙门重修并扩建强制迁入本村,因东南面有一棵大杨树而得名小青杨。后有孙姓人居住,再有杨、李姓。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城北l 5公里,店子镇政府驻地6公里,天柱山脚下,双山河畔,风暴秀丽,空气益人,东邻塔山陈家,南与大青杨相连,北与姜家庄接壤,西邻官道姜。全村现有总户数43户,人口 132人,土地面积187亩,农作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蔬菜主产:大姜、果品以盛产葡萄、桃子为主,因地理位理、气候白然条件等因素,果品色泽鲜艳,品质口感好,远销省内外。   社会事业 2005年安装有线电视38户,固定电话39部,2006年安装自来水43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7%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323308   

董家庄村

  董家庄村   村庄由来 本村的历史由来,董姓搬迁至之,取名董家庄。    政区人口    董家庄村位于店子镇的东北部,该村与东两南随接壤,耕地面积200余亩,40个农户,总人口 120人。   经济状况 全村以植种为主,次外兼种大姜及林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每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为村民修好连村路及生产道,同时又上了照明电,80%的村民也装上了固定电话,40%的村民也上了有线电视,1998年义为村民上了自来水。   联系电话 13964236366   

许家村

  许家村      村庄由来 明宣德五年前姓建材,取名荆许庄;后许姓迁入,因人丁日盛改名许家。      许家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许家位于政府驻地三城路东侧,现有面粉加工厂,汽车修配厂等耕地面积1397亩,全村385户,共1314人。   经济状况 1986年以来,企业面粉厂和汽车修配厂,固定资产15万元,餐饮服务8户、从业人员20名。2005‘年,经济收入58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930元。其中租赁楼房费10万元,窑厂23万元,餐饮服务收入20万左右。   社会事业 从1986年至今投资2万元左右,绿化、美化街道1000余米,美化作物820余棵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32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4328099   

东南随村

  东南随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王氏由云南鸦尔池湾迁来,取村名东南随村。   政区人口    位于平柞路北,天柱山南,耕地面积1050亩,居民225户,6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大姜、管理果园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0年以来,先后建起三处大姜洗姜厂,年加工出口大姜300万吨,2002年建起了石料加工厂一处,从业人员15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800元。   社会事业 2006年4月份,村委投资6万元修砌了中心大街两侧排水沟,硬化了中心大街路面,绿化了大街两侧,2000年以来有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2006年建成村文化大院一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用户208户,2005年村支部委员会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29708   

萝卜刘家村

  萝卜刘家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刘氏由北国村迁来本村,当年盛产萝卜,故取名萝卜刘家村。      该村自然风景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东南花山脚下,北邻盛家,东邻棘子嶂,西邻朱流姜家村,耕地面积1480亩,居民210户,69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葡萄、桃、苹果、大姜为重点。自1986年以来,先后种植果品600亩,大姜200亩,直接增加收入110万元。1986年,建砖厂一座,生产经营良好,2005年人均收入4800元。   优势产业 果品、大姜种植业是村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5年全村的果品产量达到18万吨,大姜的产量6万吨。   社会事业 2006年,卫生室2处,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用户15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参保率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321592   

盘古庄村

  盘古庄村   村庄由来 明初年间,由四川省姓庞迁来建村,以取名庞古庄,后来姓庞绝后,姓于、王两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入落户,取名为盘古庄,沿至如今。   村庄人口 盘古庄村位于淄阳河北岸,北于大泽山相邻,西于南国家埠村相邻,东至西南随相邻,全村人口1120人,367户,耕地面积1920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姜、果品,个体客运货运车10多辆,发展人体肉食加工业户、商饮业、服务业12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50万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以种植大姜为主,年产120万公斤,销往全国各地。客货运输业也是收入来源,有客货车辆10多辆,由本村通往青岛的,由乡镇通往县城的,运输收入50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投资8万元,户户通上自来水,村委建起了办公室,一至六级小学龄1处,上学不用出村,卫生室1处,五保户集体供养1处,村里建起了文艺宣传队,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用户300户,2006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325569   

北赵家村

  北赵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即1366年)起初由韩姓迁入,此后又有赵姓从莱州迁来。1962年因原青杨公社有赵家烟村,为了区别改名为北赵家。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北淄阳河南半华里,南淄阳河北两华里。村东南与盘古庄为临,西与南淄阳河南北村为临(即:河南为南国,河北为北国)。全村共有217户,耕地面积1153亩。   经济状况 本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大姜、小麦、玉米、花生等。该村优势产业为大姜种植,年生产能力约120万公斤,销往全国各地。客货运输也是该村的经济来源之一,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2006年全村吃上自来水,新建办公室11间,固定电话用户180户,2006年又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0户,全村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普及率100%,新参加合作医疗210户,参保率超过了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25160   

北国家埠村

  北国家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刘氏由四川迁来定居,取名刘家村,后因在淄阳河北边,南边是南国家埠后改名北国家埠村。   政区人口    镇驻地东北边,东邻北赵,西邻东羞鱼,南邻南国家埠村,北邻祝戈庄村,耕地面积657亩,居民80户,人口2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内资运输业、农业为重点,1985年以来建立砖厂,购买拖拉机10台,从业人员60人,经济总收入600万元,人均4500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我村上固定电话60部,2004年有线电视用户70户,2005-2006年每条大街都按上路灯,每家每户都吃上自来水。   

南国家埠村

  南国家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园氏由莱州迁来定居,取名国家埠,因在淄阳河南岸,后又称南国家埠。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东邻盘古庄村,西邻东羞鱼村,南邻董家庙村,村与北国家村相邻,耕地面积1302亩,居民156户,405人。   经济状况 该村是一个以发展果园为重点的村庄。该村现有优质寒露密桃250亩,葡萄30多亩,2005年经济总收入7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2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对村内的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和亮化。2006年通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00多部,有线电视用户88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参保率为96%。   联系电话 86-0532-85320688   

姜家庄村

  姜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年间,姜姓从昌邑迁来定居,取名姜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东部6公里,东6公里是山区,西靠平柞路,南邻小青杨社区,北邻盘古庄社区,本社区耕地面积801亩,居民128户,402人。   经济状况 社区的主要经济是靠水果蔬菜,年收入在210万元,人均所得5223元,社区在2005年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98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0%。   联系电话 86-0532-85321872   

官道杜家村

  官道杜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三年,杜风界从掖县沙河镇杜家迁此居住,因处于平度至莱州大道旁,官史常行此路,俗称官道,故取村名为官道杜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驻地东北部5公里处,北面东面与北赵家、姜家庄相邻,西面南面与官道蒋、官道姜接壤,居民46户,140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426亩,主产小麦、花生、玉米。林果面积50亩。2005年全村、经济收入150万元,人均分配4200元。   社会事业 2003年全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36部。2006年新上有线电视用户6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7%。   联系电话 86-0532-85325105   

官道蒋家村

  官道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一蒋姓由四川迁此居住,因处于平度至莱州大道旁,官史常行此路,俗称官道,故取名官道将家村,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驻地北部5公里处,北与赵家、南国家埠相邻,东与官道杜家,南与官道姜家接壤,全村耕地365亩,居民40户,122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365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大姜,农业总收150余万元,牧业全村人均养牛2头,收入10余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4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固定电话30余部,有线电视覆盖全村,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   联系电话 13573288856   

官道姜家村

  官道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一蒋姓由四川迁此居住,因处于平度至莱州大道旁,官史常行此路,俗称官道,故取名官道将家村,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驻地北部5公里处,北与赵家、南国家埠相邻,东与官道杜家,南与官道姜家接壤,全村耕地365亩,居民40户,122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365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大姜,农业总收150余万元,牧业全村人均养牛2头,收入10余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4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固定电话30余部,有线电视覆盖全村,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5%以上。   联系电话 13573288856   

二甲村

  二甲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即1370年间王氏文忠携妻家大小由四川小云南鸭儿湾迁之定居。数年后,一叶姓人氏见此处是风水宝地,便从它处搬入居住。村庄座落背有天柱山、中淄阳河,前绕南淄阳河、夹板山,故取名二夹。因夹有钳住、限制之意,对发展极为不利,后改为二甲,以示人丁兴旺、事业发达。   政区人口    二甲位于平度市正北18公里处,东邻大泽群山,西邻东南随,北依天柱雄峰,南连夹板山峦,平柞公路横串而过,地域宽阔,交通方便。耕地面积1320亩,村民338户,1058人。该村曾经是抗击日寇的堡垒,解放支前的模范。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大姜和泽山一号葡萄、寒露蜜桃为重点,实行“三足”并举、共同发展。大姜常年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欧州诸国,每当葡萄、桃子成熟时,各地客户蜂涌云集前来采购。大姜辣五洲,水果甜到天涯海角,现有固定资产200万。2006年总收入20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88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00万元,养殖业、餐饮服务业收入400万元。   优势产业 大姜、寒露蜜桃、泽山一号葡萄是我村主要的经济支柱,品质优良、自源丰富,便于加工再生产。近几年,养猪、养鸡养殖业迅速兴起,为此全面拉动提升了村中的各项事业。   社会事业 我村现有办公楼一幢,居民楼一幢,商贸街1条,开发区域1处土地50亩,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文化中心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有线电视288户,固定电话268部,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1993年、2004年度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1997年被评为市级模范村委会;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红旗青年之家;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庄。   开放的热土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   联系电话 86-0532-85322561   

于家村

  于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子成、京仁在此建村,子成去九龙湾抓鱼时,见仙石林立,传说是仙人所为,故取名为于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三城路东侧,东邻本镇董家庙村,西邻三城路,北邻镇南国村,南邻本镇七丈村,耕地1776亩,村民297户,900人。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三城路东侧,东邻本镇董家庙村,西邻三城路,北邻镇南国村,南邻本镇七丈村,耕地1776亩,村民297户,900人。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14万元整修村大街,整洁美观的中心大街,美化了街道,栽植各种花木1000余棵,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260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11980   

马家村

  马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马世全由四川迁此建村,以姓取名马家疃,地名普查时后简称马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三山岛—城阳公路西侧,耕地面积916亩,居民268户,846人。   经济状况 该村委会在镇政府驻地的优势重点发展第三产业,1995年以来,发展个体木材销售业10户,拖拉机运输户50户,餐饮服务户29户,从业2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2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00元。   区位优势 位于交通要道   社会事业 于1995年投资3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2000棵。1996年建居民楼29座,面积5200平方米,有29户村民入住,1998年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230户,有线电视用户23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315551   

任家疃村

  任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任大智在此建村,未取村名。1901年间建村以后,取名任家疃,后因邮政部门邮信、邮物都写店子东任家。1982年村委会统一改为公章,由任家疃改为店子任家。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三城路西侧,东邻三城路,西邻大前疃村,南邻双山河,北邻店子主街。耕地面积244亩,村民65户,195人。   社会事业 1992年新建村委办公室,投资15万。1998年村委投资60万元;新建“富民楼”32间。2006年投资8万元,把村委大院维修,美化2条中心大街,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62户,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2007年度达到100%。   

大前疃村

  大前疃村   村庄由来 咸丰二年间,由四川到平度北店子定居。取村名店子前疃,又称大前疃。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南部,青沙路西,南靠双山河,北靠店子村,东靠任家疃村,西靠店子村。耕地面积1058亩,居民256户,856人。   经济状况 该村种植林业疏菜为重点。1982年建窑厂一坐。1996年村委投资40万元建成商业大楼一坐,占地面积300平方米。2005年村委召商引资建洪玉门业公司,投资5百万,占地33亩,固定资产550万元。发展养殖业80户,从业250余人,经济总收入6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50元,工业收入1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建成居民楼13幢,面积3000平方米。2003年投资8万元,硬化绿化街道。2005年居民吃上镇供自来水。2006年投资10万元,全村农田拉上电灌。有线电视220户,电话22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5315657   

小前疃村

  小前疃村   村庄由来 原先和大前疃同属一村,由于阴雨连绵,大水暴涨,住在河南边村民房屋冲塌,村民搬迁到河南空旷地建筑房屋,从此一村两地取名为小前疃村(村里老人讲述而来)。   政区人口    村位于镇驻地以南,三城路西侧0.5公里内,北靠双山河,南靠门村镇贾家烟村地界,西靠大前疃村,东靠店子镇许家村,村耕地面积255亩,村民67户,人口19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种植大姜、圆葱为主,养殖业主要肉食鸡、猪为主,产业优势从事经商、车辆维修、出租车,离三城路近,有历史商埠优势,发展三产有很大优势。   社会事业 2004年村里出资和集资共6000元,整修了村里的主要街道,有固定电话40部,有线电视户34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5%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4328286   

店子村

  店子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郭姓人由莱州市迁来居住称谓郭家庄。明朝末年,北京孙氏兄弟两陆续南下来此谋生,开设饭店,生意脸兴隆,后不断有人来此居住,由于经营饭店,酒馆数多,后郭家庄改称店子村。   村庄人口 位于青沙路西,镇政府南,西邻石家疃村,耕地面积1100亩,村民267户,893人。   经济状况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畜牧业生产,2005年全村牧业收入870万元,运输业收入70万元,建筑业收入70万元,服务业收入90万元,现拥有个体经营户123户,年终人均纯收入5550元。   优势产业 地处青沙路边,交通方便,人口稠密,有利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现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人体经营于一体的第三产业格局。   社会事业 1996年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二层楼房拔地而起,经过几年的努力,规划了店子路(东西),丝绸路(南北)二条横穿村中心30米大街,大街两侧都是二层楼房。街道绿化以发展经济效益型为主,并栽柿子树,现已成果。有村卫生室一处,有线电视用户全本达80%,程控电话普及率达80%,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11191   

侯家村

  侯家村   村庄由来 清朝初年,始祖侯吉照由万家集迁来此地,以姓取名,故命名侯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西北部1公里处,耕地面积1037亩,居民户数185户,全村总人口554人。   经济状况 该村自2003年以来大力发展养殖业,截止目前,先后建养殖大棚28个(鸡、鸭、蚕),年纯收入达60万元,人均增收1100元,近年来该村着力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计划发展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今年投资20余万元,新上一条农灌线,改善生产条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800万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   社会事业 该村2000年以来,先后建居民楼14座,居住面积2200平方米。2001年,全村吃上自来水,改善了生活条件。全村按装固定电话126户,有线电视用户95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19018   

曹西村

  曹西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川籍移民,曹全徙居此地,以姓取名曹家,后因人丁日盛,村庄扩大,1957年分为两个行政村,现有曹东、曹西两个村委会。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正北1公里,东邻曹东村,西邻西庄村,南邻侯家村,北邻备战公路,耕地面积1024亩,178户,592人。   经济状况 农业、养殖业、服务业、手工业是本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共有个体户16户,从业3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050万元,人均所得4000元。   优势产业 以农业和种桑养蚕为主,年产茧量1万余斤,总收入2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10余万元美化了街道,安装上了自来水,有固定电话198部,有线电视用户17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南宋家庄村

  南宋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末年,宗世全由四川徙居这里,故以姓取名,宋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镇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南宋家庄。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北部,昌里东南3公里,三(山岛)城(阳)公路西侧。耕地面积180亩,居民83户,235人。    经济状况 该村委会以发展铸造业和粮食深加工为本村经济发展重点。1995年以来,内资企业,青岛强力精铸有限公司、青岛良力精铸有限公司,青岛洪昌门业公司、青岛洪晓植物油厂等8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2500万元,以业人员80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2000元。   区位优势 位于交通要道店子工业园。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1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村区街道,栽植各种花木500棵。1998年,村民吃上自来水。2000年,建居民楼6座,面积480平方米,有8户村民入住,固定电话70户,有线电视用户75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8%。   联系电话 86-0532-85319378   

棘子嶂村

  棘子嶂村   村庄由来 明隆三年潘姓至此居住,因此处洼地,取名潘家洼,清乾隆年间,一县官路过被棘子扯破官衣,为除棘嶂,年年征收棘子,故改名棘子嶂。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双山水库南侧,三面环山,东靠平柞路,交通便利,村庄耕地面积1960亩,村民户数为340户,99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林果为主,有闻名特产小河口秋桃,年产200万公斤,现已注册,经济作物以盛产大姜、花生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户户通自来水,通电话300部,有线电视250多户,村卫生室一处,新建幼儿园一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321658   

曹东村

  曹东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川籍移民曹全徙居此地,以姓取名曹家,后因人丁日盛,村庄扩大,1957年分为二个行政村,现设曹东、曹西二个村委会。   政区人口    曹东村位于店子镇政府北1公里处,东邻青沙公路,耕地1104亩,居民176户,540人。   经济状况 曹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要产业除农业外,还有食品加工业,近几年来,食品加工业户已发展到20余户,从业200余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7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480元。   社会事业 村里有二条主街道贯通南北东西,2001年全村吃上自来水,有卫生室一处,老年活动中心一处,固定电话138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   联系电话 86-0532-85316288   

南盛村

  南盛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十六年间,盛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取名盛家村。1948年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因居河南岸,冠加南字故取名南盛家。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店盛路顶端,双山水库北,东邻北盛村耕地,西邻苏村,南邻棘子嶂村,北靠北盛家村。耕地面积826亩,居民188户,5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葡萄保鲜业为重点。自1986年以来,先后种植葡萄800亩,保鲜库32座,可以储存120吨,直接增加收入110万元。葡萄种植业总纯收400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15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00元。   优势产业 葡萄种植业和葡萄保鲜业是村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04年全村的葡萄产量达到300万吨,仅此一项就达到了12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30万元建恒温库和低温库二座。村内街道栽植各种村木1000余棵,2006年投资10万元购置了纯净水设备一套,使村民吃上了纯净水。2006年,卫生室2处,固定电话105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村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分别为60%和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21219   

朱流丁家村

  朱流丁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由东往西有一条河,河水为朱红色,取村名朱流丁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朱流姜家,西靠许家和青沙路,南连黑烟村,北隔店盛路接七丈村。耕地面积1190亩,居民258户,7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农业为主,1992年村建立砖瓦厂,从业100人。1990年村民开始种植大姜,1985年开始发展苹果树和桃树。2005年经济总收1千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980元。   优势产业 种植果树和大姜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苹果树和桃树、大姜总共种植106亩,年均纯收入26 .5万元。   社会事业 1976年实行村庄规划,2006年村委投资5万元整修村里主要六条街道和排水沟。1996年村民吃上自来水,2006年部分村民建立沼气池,做饭照明用上了沼气。2006年有文化大院一处,固定电话167户,有线电视123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20089   

朱流姜家村

  朱流姜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年间,姜姓迁来此定居,由东往西有一条河,河水为朱红色,取村名朱流姜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驻地东部四华里,东邻萝卜刘行政村,西邻朱流丁家行政村,南邻门村镇赫家烟村行政村,北邻旺村行政村,耕地2620亩,村民375户,1087人。   优势产业 以发展林果、大姜、花生主要经济支柱,村民人均所得4550元。   社会事业 1975年文明村庄规划,整修大街六条,有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文化教育中心一处,2006年10月全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255部,有线电视252户,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3%。   联系电话 86-0532-85329938   

七丈村

  七丈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十九年,孙姓由上洄村迁此定居,传说曾有一杨姓将军在此打过七次仗,捷捷皆胜,故取名“七仗”,后演变为七丈。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1.5公里处,南邻店盛路,西邻三城路,北邻于家村,东邻旺村,耕地面积702亩,居民170户,514人。   经济状况及优势产业 村内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下水利资源丰富,种植大姜是本村主要收入之一,个体工商户12户,2005年村经济收入8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40元。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5万余元绿化、美化了村主要街道,兴建振兴桥一座,栽植各种树木1000余棵,2005年市供销联社为我村投资10万余元配备了农灌电设施,固定电话140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   联系电话 86-0532-85315668   

旺村

  旺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崔姓兄弟由四川迁此建村,地名普查时因本地水源充足,预示财源旺盛,后简称旺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二公里,耕地面积1246亩,居民286户,946人。    经济状况 该村水利资源丰富,浇灌条件良好,具有悠久的蔬菜和大姜种植习惯,并重点发展第三产业,1995年以来,发展个体工商户140余户,形成以运输、建筑、维修、医疗为主要特色的经济结构,从业460余人,2005年全村经注总收入47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560元。    社会事业 于1995年投资20万元硬化、绿化、美化村庄街道,栽植各种花木3000棵,1998年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248户,有线电视用户189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4%。   联系电话 86-0532-85312178   

苏村

  苏村   村庄由来 北魏时期,先有初姓迁此定居,后有苏姓迁入,取名苏驿站,后改为苏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3公里,店盛路以北,耕地面积1365亩,果园面积362亩,居民290户,1054人。   经济状况 1981年以来,建砖厂1座,恒温保鲜库1座,橡胶厂1座,固定资产150余万,2005年经济总收入220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011元,其中工业收入1000万元。   优势产业 葡萄、大姜是经济支柱之一。   社会事业 1987年,投资51万余元建村委综合办公楼1处。1990年投资27万余元建仓库、车库1处,2005年建苏村吕剧团文化宣传活动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212部,有线电视用户211户,各种花木1000余棵,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0%以上。   

董家庙村

  董家庙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曹氏由曹西迁到此定居,取村名董家庙。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驻地东部,三城路北,东邻崔家,西邻于家,南邻七丈,北邻南国,耕地面积680亩,居民90户,3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果品种植业为主,有养殖户5户,运输业户5户,建筑队2个,服务业6户,从业人员6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3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20元。   优质产业 果品种植为主,到2005年已发展桃树240亩,葡萄90亩,年收入1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居民吃上店子镇供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78部,有线电视48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88户,参保率96%。   联系电话 86-0532-85325987   

崔家村

  崔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崔氏由昌里迁到此定居,取村名崔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驻地东部,三城路北,东邻薛家,西邻董家庙,北邻南国,南邻旺村,耕地面积509,居民81户,25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果品种植为主,有养殖户4户,运输户4户,建筑队2个,服务业5户,从业人员6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300万元。   优质产业 果品种植为主,到2005年发展桃树190亩,葡萄20亩,年收入100万元。   

薛家村

  薛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年间,薛氏到此定居,取村名薛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5华里,三城路以东4华里。东邻官道姜家村,西靠西崔家村,南连旺村,2006年底止,耕地面积661亩,90户,人口3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重点是果品生产为经济收入。2005年经济总收入46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300元,其中外出劳务、服务业收入50万元,从业70人,固定资产3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5万元,修建村南北中心街一条,并进行了绿化、美化。同年吃上了镇政府统一供自来水,有卫生室一处,文化教育室一处,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用户8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99%。   联系电话 86-0532-85325685   

位家村

  位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始祖信福、位恺兄弟携家由四川迁来定居,取村名位家村,清朝末年李姓由东羞鱼迁来。   政区人口    座落于店子镇政府以北2公里,三城路以东,南淄阳河,北西羞鱼,东与于家相邻,西与史家相邻。耕地面积446亩,人口288人,户数80户。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工业为重点。自1990年以来工业以黑火药、理石加工为主,发展私营企业户9户,从业人员88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900万元,人均所得5180元。   优势产业 自1995年以来,私营企业以理石加工为主,年收入800万,黑火药生产年收入20万,个体运输为重点12户,24人年收入40万,经济总收9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投资20万元绿化、美化村中心街、南北街,栽植花木1000棵,建扬水站一处,新打机井3处,村民吃上自来水,灌溉面积446亩,有线电视80户,固定电话68部,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加率98%,基本养老保险参加率60%。   联系电话 13658680258   

陈家疃村

  陈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陈栾由四川迁至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陈家疃村。   政区状况 位于店子镇政府北部,东邻三城公路及店子工业园,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居民152户,人口511人。   经济状况 该村委会以店子工业园为依托,发展内资企业是本村经济的重点,先后引进青岛鸿泰矿山机械厂、青岛洪昌门业公司、昌盛及兴龙予制件厂及三家草制品厂、七家内资企业、固定资产800多万元,从来人员600多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60万元,人均所得5450元,其中工业收入达到1800多万元。   区位优势 近邻交通要道三城公路及店子工业园。   社会事业 1991年以来先后投资50多万元把村庄全面规划,并对村内、村外的道路进行硬化、绿化、美化,栽植各种树木、花木2000多株,是其三季有花,四季长青。1994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并建起了青年、民兵、妇女之家、老年人活动中心、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教室,全村固定电话用户131户,有线电视用户143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311029   

东棉柳村

  东棉柳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吴姓由四川迁来定居,取村名东吴家,后孙姓来此定居,更名东棉柳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以西6公里处,店张路以南,东邻茅草屯村,南邻门村镇沈家埠村,西邻西棉柳村,耕地面积2300亩,220户,70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370万元,人均5200元。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投资3万元整修绿化村中心街,栽植各种绿化树木1500余棵,有线电视120户,固定电话180部,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15319   

东羞鱼村

  东羞鱼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人士王祥在此定居,母有病思鱼,王祥来到河中以腹融冰得鱼,放于袖中回家,母见鱼病愈,取村名袖鱼,也称羞鱼,因居间明确,叫东羞鱼。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东一公里处,西邻西羞鱼村,北邻长乐镇祝哥庄村,东邻北国村,南邻位家村,耕地面积1036亩,居民136户,共4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为主,劳动力充余,每年外输劳动力100多人,收入达180余万元,养殖业10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700万元,人均所得49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有幼儿院一处。固定电话101部,有线电视70户。2006年用上自来水,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311146   

沟西普查区村

  沟西普查区村   村庄由来 相传由一王氏由四川省迁之此地定居,因在水沟的西面,取名沟西。   村区人口 本村位于平度西北,莱州南部,耕地面积一千六百多亩,居民一百二十户,三百八十八人。   经济状况 本村人均耕地0八亩,每人年平均收入四千一百八十元,本村除种植业外还养蚕,养蚕人均收入接近二千元。本村还有四处门头房,每年收六千元。从业人员58人,年平均收入五千多元。   优势产业 植桑养蚕是村民的经济支柱,自一九九六年以来,全村共种植桑树五百多亩,村民年收入人均二千多元。其次是养殖业,本村共建鸡、鸭大硼八个,建筑面积四千八百平方米,每个大棚年收入均在十万元以上,还有蔬菜大棚七个,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每个大棚年收入均在八九万以上。   社会事业 二00三年投资四万余元,绿化美化了村中心大街,栽植花木一千余棵,柿子树八百余棵。一九九九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本村有小学一处,卫生室一处,文化活动室一处,固定电话一百部,有线电视一百一十部,居民参保率百分之九十五。   联系电话 86-0532-85313755   

艾家屯村

  艾家屯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艾氏兄弟由四川迁到此地定居,后以姓取村名称艾家屯。   政区人口    本村东邻沟西,西邻巡寨村,南邻黄家村,居民400余户,人口132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农业为主,以种植棉花、植树养   蚕为主要经济支柱。   社会事业 2005年本村80%的村民安装上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350部,2006年按上镇供自来水,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   

巡寨村

  巡寨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据说一巡府大人因公务路经此地,因饥渴劳累而定居此地,故取名巡寨。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最西边,西邻灰埠镇前炉村,北邻灰埠镇城子村,南邻张舍镇廉家村,东邻艾家屯村,全村共有95户,300人,耕地面积838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为经济发展重点,2005年经济总收入38万元,人均收入3980元。   优势产业 以植桑养蚕为主,全村桑园面积达120亩,年产鲜茧1万余斤,总收入2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村委投资2万余元为全体村民安装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全村现有固定电话70部,有线索电视68户,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8%。    联系电话 86-0532-85317165   

姜汉庄村

  姜汉庄村   村庄由来 以前叫汉线庄,地名普查时称姜汉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五公里,耕地面积1751亩,居民182户,5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具有悠久的植桑养蚕习惯,桑园面积252亩,年收茧2.9亩,人均增收3000元。2000年投资5万元兴建集贸市场。   社会事业 于2002年投资4万元绿化、美化村庄街道,栽植柿子树980棵。2006年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160户,有线电视用户15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模范党支部、平度市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13964267576      

耿家庄村

  耿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1606年间,张氏由昌里王家疃迁耿家庄定居,取村名耿家庄。   我村有两个参加解放战争—张吉庆、张成国。建国后张吉庆在国务院工作,张成国在54军担任副军长。   政区人口    位于备战路后改店灰路南2公里,清沙路后改青山路西3公里,双山河北2公里,耕地面积1580亩,居民184户,6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地为主,小麦面积600亩,花生面积600亩,大豆、地瓜等300亩,小麦亩产1000斤左右,花生700斤左右,夏季玉米1000斤左右,耕地总收入1106000元,居民人均所得1843元。   优势产业 肉食加工增加经济收入、收购费品增加收入40%,以打工增加收入。肉食加工4户,各自有农用四轮使经济收入3-5万元。两辆工程车以给高速公路拉沙、石子为主,每年收入7-8万元。各种类型三轮车100多辆,各种类型摩托80余辆。   社会事业 1983年后我村实行规划,中心街东西长200余米,中心街宽13米,南北中心街南北长100多米,宽13米,60%户住上标准房,各种植树3500棵,从2006年6月份新村主任上任,给村民拉上自来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15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居民参加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25%和65%。   

西大张家村

  西大张家村   村庄由来 明乐年间,张氏由即墨迁于昌里西南,店子之西定居,取村名大张家又称西大张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西3公里,东邻西崔家,北邻耿家庄,西邻漫水桥,南邻平姜路,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拥有土地1287亩,居民167户,人口55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殖桑养蚕为主。每亩桑收入壹万元左右,村周围建起养鸡大棚。   社会事业 村里有幼儿园一处,卫生所一处,电话120部。   

漫水桥村

  漫水桥村      村庄由来 明洪年间,康氏由四川迁来定居,取村名虎桥(因大桥两侧有两个石虎,现不存),后因石虎丢失,因水 常漫过大桥,故取名漫水桥,现在有-原属北海政治部主任,现为中将,在村中建故居一处。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西部,南邻马姜路,村有居民46户,126人,耕地面积415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为主,历年来随着科学种植树发展,原亩产量由四、五百锰增到1400百,更有超过2000亩产也不在少数,年人均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优势产业 运输业是我们村主要的经济支柱,村中有私人企业一处,主从事铁门生产,村中闲余人以四轮和三轮代其销售,年收入在五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2005年村中投资五千余元将村中主街直至马姜路全部铺沙,使村民出入方便行车,村中在2000年由-将军投资吃上了自来水,从此改变了村民吃水难问题.2005年下半年,由市委和有关单位投资建办公室一座,改变了村民开会在危房的历史,村中有电话30部,有线用户38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数达到了98%以上。   联系电话 13869801808   

小石桥村

  小石桥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王国清由大石桥沟西村迁此建家园,因是新立村庄,规模又小,故名小新庄,后因靠近大石桥又改称小石桥。   政区人口    全村78户,总人口287人,总耕地面积556亩。   

西棉柳村

  西棉柳村   村庄由来 明洪年间,孙姓由四川迁来定居,取村名南孙家,后更名西棉柳。   政区人口    座落于店子镇西7公里处,店张路以南,南邻门村镇龙万庄,东与东棉柳相邻,西邻张舍镇匡家村。耕地面积1830亩,人口692人,户数219户。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350万元,人均5200元。   社会事业 2004年以来,投资4万元整修绿化村中心街及进村大街,栽植各种果树1000余棵,机钻井8处,灌溉面积800亩,有线电视100户,固定电话170部,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17749   

李家坡子村

  李家坡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年间,由本镇果园村迁至坡子定居,取村名泊子村,又称李家坡子村。   村庄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店灰路以南,东邻果元村,西邻灰埠镇城子村。耕地面积1759亩,村民181户,人口5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委以发展运输业、养殖业、手加工业为主。建筑业户1家,供销店3家,养殖业4家,家庭草编业,桑蚕养殖业等。从业人员20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000万元。   社会事业 投资10万元挖平塘1个,打自来水井1眼,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固定电话150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新型合用医疗参保率2005年达到了82%。   

茅草屯村

  茅草屯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满氏由四川迁来成立满家村,后改为茅草屯。   政区人口    位于平度市西北15公里处店子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东邻门村镇贾家烟村村,西邻本镇东棉柳村,南邻门村镇茅家庄村。全村总耕地面积1679亩,居民236户,736人。   经济状况 该村根据中央号召,以种粮为主,多种粮田,多出粮食,发展个体经商,草制品手工业有三家,在农闲时,给妇女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05年人均收入5200元,总收入3827200元。   社会事业 2006年村委会投资35000余元,硬化了村的五条大街,2004年村民有线电视入户,2005年本村村民吃上了店子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18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4326781   

南马湾崖村

  南马湾崖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由西南张家东迁,路过本村,途中在东北角一湾塘饮马,饮马时发现多一匹马,后在此定居取名马湾崖,后清朝咸丰年间发洪水将冲为两村,取南马湾崖,又称南崖。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驻地西南部,东邻三城路,西邻东棉柳村,南邻茅草屯村,北邻店张路,耕地面积480亩,现有户数48户,人口15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拥有500余头养猪场一个,5000只肉鸡养殖大棚2个,粗饲料加工1户,人体工商户3户,外出务工经商4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3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人少地多,拥有水库1个,平塘2座,大小机井15眼,河流1条,水资源丰富,水浇面积达到95%以上,2005年粮食单产1200公斤以上,花生单产400公斤以上。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2万余元。整修村各条街道。2006年投资5千多元,整修生产路4条,各户房前房后栽植柿子树。2004年,投资1万元,全村吃上了自来水。2006年有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35部,有线电视43户,参加合作医疗46户,参保率达到99%。   联系电话 86-0532-85317506   

北马湾崖村

  北马湾崖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王氏由西南张家东迁,路过本村,途中在东北角一湾塘饮马,饮完马后发现缺一批马,王氏便留下其兄弟寻找,后在本村找到在此定居,取名北马湾崖村,又称北崖。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街道驻地西部,张舍路南。耕地面积748亩,居民110户,总人口4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植桑养蚕、玉米种植业为主,以发展第三产业为目标。村内有工艺品加工户5家,粗饲料加工户12家,养殖户6家,村内育龄妇女农闲季节全部参与工艺品加工,日人均收入10元左右。   社会事业 自1998年以来,村内投资2万余元,按装了路灯;2003年,投资3万余元,农民吃上自来水;2006年投资2万余元,整修了村内道路;计划今后三年内,村内投资修建拦水坝1处。村内现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105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98%。   联系电话 86-0532-85317746   

小王家村

  小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四川王氏迁入此地,分居大小王村取名小王家村。   我村位于店子镇西七华里,北邻大王家村、西邻东棉柳村,东邻北马湾崖,连接张舍镇和青沙路、店张路从村后通过,全村耕地面积666亩,村民65户,计223人。   经济状况 我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产量相当客观,年总收入70余万元,由于国家富民政策好,我村养殖业、编织业不断扩大,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逐步改善,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5400元。   社会事业 几年来,该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植树造林、绿化村庄、改善环境、为增加农业收入全村打井20余户,村庄道路进行整修,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有线电视用户55户,固定电话50部,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文化,健康水平。   

孙家辛庄村

  孙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年间,孙姓由四川迁来定居,取名为辛庄,后更名为孙家辛庄。   政区人口    座落于店子镇西4公里处,店张路以北,南邻东棉柳,西南与西棉柳相邻,东北与大王家相邻双山河从村后穿过。耕地面积430亩,人口130人,户数43户。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2005年经济总收入54万元,人均收入为4154元。   社会事业 2004年以来,投资1万元整修绿化村中心街及进村大街,栽植各种绿化树木500余棵,机井5处,灌溉面积400亩,固定电话30余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7%。   联系电话 86-0532-85317593   

大王家村

  大王家村   村庄概况 据说明朝洪武年间,王氏由四川迁入此地,取名小王家村。   我村位于店子镇政府西七华里,北邻雹庙、南隔店张路邻小王家村,西邻辛庄村,全村耕地面积2811亩,村民342户,计102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产量相当客观,年总收入333万元,由于国家富农政策好,我村个体工商业发展迅速,养殖业不断扩大,编织成为妇女的重要产业收入,本村个体私营经济规模不断膨胀,村民的生活待遇得到了逐步改善,村民的年平均收入达到5300元。   社会事业 几年来,该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植树造林、绿化村庄、改善生态环境为增加农业收入全村打井150眼,双山河修了五道拦沙坝,为了改善村容、交通方便,发动村民捐款二万多元钱修路3千多米,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有线电视用户210户,固定电话260部,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文化,健康水平。   联系电话 86-0532-85313998   

西崔家村

  西崔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崔氏一大户人家幅昌里迁至此地定居,取村名西崔家。   政区人口    我村位于店子镇西5华里,东邻雹泉庙村,西邻大张家村,南邻大王家村,北隔本村种植土地接西前庄。全村耕地面积478亩,村民78户,人口230人。    经济状况 我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产量相当客观,年总收入70余万元,由于国家富民政策好,我村养殖业、纺织业慢慢扩大,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社会事业 几年来,该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植树造林,绿化村庄,改善环境,村庄道路进行修改,全村有线电视用户60户,固定电话55部,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文化健康水平。   联系电话 86-0532-84326676   

前寨村

  前寨村   村庄由来 明乐年间,孙氏由四川迁之定居,取村名前寨村。   全村人口 本村位于镇政府西南方向,1公里处,全村耕地面积939亩,居民165户,505口人。   经济状况 该村委以发展蔬菜基地为重点,1995年以来,青岛万福集团公司在该村发展蔬菜种植基地,现已发展种植蔬菜面积500余亩,年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000余元,全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余元。   优势产业 以青岛万福集团公司为基础,自1995年以来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为村民发展蔬菜定单种植,增加农民收入,仅此一顶增加农民收入,人均3000余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8万余元,整修村内大街,修建村后北河大桥,村民吃上村供自来水,1998年以来,固定电话120余部,有线电视100余户,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以上。   

石家疃村

  石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石姓兄弟二人携妻从四川大槐树迁到此定居,取名石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驻地西部,耕地1326亩,居民219户,人口76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个体经济和养殖业、蔬菜种植为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发展人体户60余户,私人企业3家,养殖户将近50户,蔬菜种植大户50余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26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肉食加工业和蔬菜种植业是该村经济支柱之一,该村有养殖和蔬菜种植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现有养殖大户近50户,猪存栏量20头以上的27户,100头以上的15户,牛存栏10头以上8户,年收入283万元,肉食加工是养殖业的配套产业,现有屠宰户20余户,加工企业3家,年收入396万元,以种香菜为主的蔬菜种植初具规模,种植面积200余亩,远销大连、北京等大城市,年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3万余元,整修了村街道。主街种植了松树、石榴,铺了风化沙。2000年投资11万元户户通了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人,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96部,有线电视用户192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5%。   该村先后被评为镇级“财务管理先进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311888   

东曹村

  东曹村   村庄由来 大约六百多年前,曹氏由曹东村迁往该村驻地定居,取名神庙曹家村,后改名东曹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镇驻地以西5公里,东邻大王家村,西邻西曹家村,南邻西棉柳村,北邻漫水桥村,全村耕地面积1690亩,居民212户,农业人口704人,非农业人口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各户家庭副业以草制品收购和草制品编制,养殖业以植桑养蚕为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村总收入1864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095元。其中,农业收入164万元,牧业收入565万元,工业收入592万元,建筑业收入523万元,运输业收入13万元,其他收入共7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底为主,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村民拥有固定电话165部,有线电视用户86户,村民参加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317166   

后王家村

  后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亲王一家人,由四川地移民迁入我地定居,取名后王家。   政区人口    村北英里村,村西高家寨村,村南前王家村,村东耿家村,耕地面积607亩,105户,349口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期间外出打工,2005年人均收入4800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8万元为村民上自来水,新上有线电视70%,合作医疗保险率96%。   

李家寨村

  李家寨村   村庄由来 原李姓在此居住,叫李家寨。   政区人口    交通便利,该村位于双山水库东侧,三面环山,东靠平柞路,村庄耕地面积1300亩,村民户数为245户,751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林果为主,有闻名特产小河口秋桃,年产200万公斤,经济作物以盛产大姜、花生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户户通自来水,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200多户,村卫生室一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100%。   

史家村

  石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石姓兄弟二人携妻从四川大槐树迁到此定居,取名石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驻地西部,耕地1326亩,居民219户,人口76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个体经济和养殖业、蔬菜种植为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发展人体户60余户,私人企业3家,养殖户将近50户,蔬菜种植大户50余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826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肉食加工业和蔬菜种植业是该村经济支柱之一,该村有养殖和蔬菜种植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现有养殖大户近50户,猪存栏量20头以上的27户,100头以上的15户,牛存栏10头以上8户,年收入283万元,肉食加工是养殖业的配套产业,现有屠宰户20余户,加工企业3家,年收入396万元,以种香菜为主的蔬菜种植初具规模,种植面积200余亩,远销大连、北京等大城市,年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3万余元,整修了村街道。主街种植了松树、石榴,铺了风化沙。2000年投资11万元户户通了自来水,2005年有卫生室1人,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固定电话196部,有线电视用户192户,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5%。   该村先后被评为镇级“财务管理先进村庄”、“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311888   

河东村

  河东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李氏在此建村,取名李家庄。后囚李氏全部外迁,村西修一长河,改名为河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三城路西侧,东邻西羞鱼,西邻昌里,南邻史家,北邻皂河。耕地面积1080亩,168户,人口456人。   经济状况 我村以发展个体尸为土,服务业、养殖业、卫生香加工业、皮鞋加工业、建筑业,从业户50户,从业15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800万元,人均所得4800元。   优势产业 我村主要经济支柱以卫生香加工业、养殖业、建筑业,从业人员80多人。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6万余元,硬化绿化村中大街,2005年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112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96%。   

皂河村

  皂河村       村庄由来 洪武年间,赵氏由四川迁入定居,取名皂河村,到清朝末年改名为皂河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北邻长乐镇旺村,东邻西羞鱼村,西邻淄阳张家村,南邻河东村,耕地面积967亩,户数101户,人口304户。    经济状况 我村以发展个体户为主,餐饮、服务业、卫生香加工业,从业户25户,从业人1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所得4200元。   优势产业 我村主要的经济支柱以卫生香加工业,加工户20多户,从业人数80多人。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2万多元,硬化、绿化村中大街,2001年村民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92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95%。   

淄阳张家村

  淄阳张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张氏由四川省迁居此地,取村名淄阳张家村。   政区人口    此村位于昌里村北,西邻岔河村,北靠小吴家,东连皂河村,淄阳河北岸,有村民220户,人口676人,耕地面积1400亩。   经济状况 本村没有什么企业项目,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年青人外出打工,有6户办起了鸭业,3户养狐狸,经济收入较客观,有10户种植苹果园,有50%的家庭妇女长年搞草编织品。   社会事业 2000年全村的村民吃上自来水,全村有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120户,全村参加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60%和95%,有村卫生室一处。   

昌里村

  昌里村   村庄由来 据石碑刻记,元朝照武大将军,汉军都元帅崔世荣,由青州府迁此居住,取名昌村,寓昌盛之意,清时为防兵乱,修筑南北长一华里围墙后,改名为昌里。由于土地肥沃,素有“金昌里”之美称。   政区人口    昌里位于平度市北22公里,淄阳河南。公路过村,农历二、七为市集。东邻史家村,西靠耿家村,南连前庄,北隔淄阳河接淄阳张家村,耕地面积2678亩,568户,共160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规律内资企业和餐饮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1989年以来内资企业昌德玛钢铸造厂、同力铸造厂、秦宇玛钢厂、青岛金星油漆厂,兴隆织带厂、金昌纺织厂、联友针织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业户50余家,从业3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超过12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100余万元硬化、美化了村里的街道,修建了街心花园,栽植各种花木2000余棵。统一吃上自来水,村里现有一类幼儿园一处,卫生室3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镇中心小学、中心中学、平度第四中学都座落在昌里村北,淄阳河畔。全村拥有固定电话305部,有线电视用户390户,投资50万元的多功能电影厅及会议室正在筹建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98%,现昌里人民,安居乐业文明和谐。   1995年昌里党支部被平度市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1998年昌里村委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名为模范村民委员会1996年被评为平度市招商建设先进村庄,自1990年来,连续几年被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11092   

刘家村

  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刘氏在此建村,取名刘家村。   政区人口    刘家村位于昌里村西,南邻昌里棉花站,北邻耿家村,全村耕地面积637亩,居民101户,人口278人。   经济状况 该村村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发展人体养殖、建筑业为主,从业户20余家,从业人员50余人,年以经济总收入60余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固定电话90多部,有线电视用户60余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现在全村村民生活文明,安居乐业。   

耿家村

  耿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祖辈耿家由四川移民迁入我地定居,由耿氏取名耿家村。   政区人口    村北店灰路东与昌里村为邻,南与刘家村,西与前后王村接壤,耕地面积609亩,居民104户,人口3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重点发展个体户8户,村民手工业,2005年人均所得4900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20000元,新上自来水,村民新上有线电视80%,合作医疗保险率90%。   

石桥沟东村

  石桥沟东村   村庄由来 嘉庆年间,刘氏高祖由本镇英里迁石桥河边定居,因多石头砌成原大桥,故尔取名大石桥,又因居于石桥的东侧,后人皆称“石桥沟东”。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西10公里,东邻青沙公路,西靠三堤集市,南接店张路,北邻店灰路。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1108亩,村民117户,33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民展商贸、服务为重点,2004年以来,沿中心大街两侧新开业,农资超市、大药房、维客超市、车辆维修等多家商铺,且每逢三、八为石桥大集日,各商铺生意兴隆。2005年经济总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210元。其中商贸收入15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0万元。   优势产业 治桑养蚕为该村的一大特点,各地商贩收获季节,蜂涌而至,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   社会事业 该村利用地理优势,绿化美化了村容、栽植各类树苗1300余株,全村家家吃上自来水。建村民楼二栋,有卫生室一处,大药房一处,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处,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覆盖全村。   联系电话 86-0532-85312777   

前王家村

  前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亲王一家人,由四川地移民迁入本地定居,取名前王家。   政区人口    村北耿家村,村东刘家村,耕地面积407亩,135户,406口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期间外出打工,2005年人均收入4700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8万元为村民上自来水,新上有线电视达70%,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96%。   

西羞鱼村

  西羞鱼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王祥在此建村,未取村名。后因母病思鱼,王去湾中卧冰抓鱼,终得一尾,用袖筒将鱼带回家中,母见鱼病愈,传说是仙人所为,故取名袖鱼,后演化为羞鱼。因近邻两村同名,故冠加方位区别,又称西羞鱼。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三城路东侧,东邻本镇东羞鱼村,西邻本镇皂河村,南邻本镇位家村,北邻长东镇。耕地面积2580亩,村民353户,1079人。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15万元整修村大街,整洁美观的中心大街,美化了街道,栽植各种花木1500棵,村民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320户,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5%。   联系电话 86-0532-84329656   

英里村

  英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李区兄弟由四川省迁居此地,取村名英里村。   政区人口    位于店子镇西北部,淄阳河南岸,东邻淄阳村,南邻昌里村,西邻高家寨村,耕地面积686亩,居民144户,41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也是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2建立各种养殖场15处,年销生猪4000余头,鸡20余万只。2005年经济总收入301万元。村民人均所得2056,其中农业收入102万元,畜牧业收入151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村投资3万元,整修全村街道,统一栽种了柿子树2000余棵,2002年吃上了镇供自来水,全村固定电话131部,有线电视用户140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318141   

南岔河村

  南岔河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祖辈刘一家人,由四川移民迁入本地定居,当时因村南有一条河,因此取名南岔河村。   政区人口    村北北岔河村,村西西孙家村,村南高家寨村,村东英里村,耕地面积1050亩,居民147户,人口456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期间外出打工,2005年人均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10万元为村民上自来水,新上有线电视已达到80%,合作医疗保险率98%。   

北岔河村

  北岔河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祖刘一家人,由四川地移民迁入本地定居,当时因村后有一条河,因此取名北岔河村。   政区人口    此村三行村,村西芳园村,村南南岔河村,村东小吴村,耕地面积590亩,居民80户,人口24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期间外出打工,2005年人均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10万元为村民上自来水,新上有线电视已达80%,合作医疗保险率98%。   

西孙家村

  西孙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祖辈刘一家人、孙一家人、由四川地移民迁入我地定居,当时因村北有一条河,因此取名西孙家村。   政区人口    村北芳园村,村西城戈庄,村南果园村,村东南岔河村,耕地面积474亩,居民73户,人口2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农闲季节以外出打工为主,2005年人均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7万元为村民上自来水,上有线电视80%,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8%   

西陈家村

  西陈家村   村庄由来 元朝年间,陈氏由四川迁入,由于陈姓,取村名陈家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高家寨北1公里,北靠淄阳河由东向西流向,全村耕地180亩,村民38户,人口126人。   经济状况 本村的建筑业、运输业为主,建筑队1个,运输车5辆,饮食业2户,从业人数3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66万元,人均所得5200元,其中工业收入35万元,服务业收入15万元。   优势产业 以运输、饮食服务业为支柱,农业的种植桑树、果树为主。   社会事业 2005年吃上自来水,与电话30部,有线电视35户,参加合作医疗35户,参得率为98%。   联系电话 86-0532-85312395   

芳园村

  芳园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由四川大狮子口刘家村迁至此立村,因傍桑树、筑室、故名桑园,清光绪年间,桑树枯无,遂皆音易名芳园。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西邻灰卜镇,北邻长乐镇,耕地面积2700亩,居民272户,89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每年种植小麦1800亩,花生900亩,外出务工人员80余人。   社会事业 1993年投资15万元上自来水,村民全部吃上自来水,栽植各种树木1000棵,绿化整个村庄,2006年投资5万余元上了路灯,整个村庄达到亮化,有卫生室1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固定电话205部,有线电视225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参保率100%。   

南城戈庄村

  南城戈庄村   村庄由来 清光绪年间,王氏先祖由北城戈庄迁至淄阳河南岸,后称南城戈庄。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淄阳河以南,店灰路以北,东邻芳园,西接邵家。耕地面积2700亩,居民300户,900人口。   经济状况 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拥有500余头养猪场一个,5000只肉鸡养殖大棚10个,鸭大棚8个,人体工商户8户,外出务工经商1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3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人少地多,拥有水库1个,平塘2座,大小机井45眼,河流1条,水资源丰富,水浇面积达到95%以上,2005年粮食单产1200公斤以上,花生单产400公斤以上。   社会事业 2005年投资2万余元。整修村各条街道。2006年投资5千多元,整修生产路4条,各户房前房后栽植柿子树。2004年,投资1万元,全村吃上了自来水。2006年有卫生室1处,幼儿园1处,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120户,参加合作医疗250户,参保率达到99%。   联系电话 86-0532-85316628   

高家寨村

  高家寨村      村民由来 元朝王姓在此居住,村名王家营,清嘉靖年间,高百元从昌邑县高家柳疃迁入,因人丁日盛,故王家营易名高家寨。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昌里西2公里,公路从村北通过块状聚落,全村耕地面积3610亩,村民460户,1445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建筑业、运输业为主,有建筑队2个,运输拖拉机50余辆、批发部、各种门市部8家。从业人数20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700万元,人均所得5100元,其中工业收入500万元,服务业收入20万元。    优势产业 以建筑、运输为经济支柱,农业以种植桑树为主,1989年开始栽植桑树,已发展200余亩,年收入8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1年全村吃上自来水,2004年投资15000余元按装上路灯。2005年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2处,文化教育中心1处,老年人活动室1处,电话400部,有线电视300户,参加合作医疗400户,参保率95%。   联系电话 86-0532-85312351   

果元村

  果元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祖辈李一家人,由四川地移民迁于我地定居,当时本地近处有桃杏果树等,因此取名果元村,后改名为果元村至今。      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    村北店灰路村西北路,西邻坡子村,北邻芳园村,南邻小石桥村,耕地面积1780亩,居民205户,人口626人。   经济状况 该村重点发展个体经商户,20户村民妇女手工业,2005年人均所得5000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8万元村民新上自来水,村民普及有线电视80%,合作医疗保险率98%。   

东前庄村

  东前庄村      村庄由来 宋代年间张氏由四川迁住本地居住,原村车前张家屯,明代年间有崔鉴由昌里迁入前张家屯居住,后其张氏迁走,因前张家屯村离昌里前一里处,崔鉴将前张家走村改名为前庄村,因村庄分为两处居住,东村和西村,后期改名为东前庄和西前庄村,本村为东前庄村。   政区人口    东前庄村位于昌里南,北邻昌里村砖厂,西邻西前庄村,全村耕地面积238亩,居民42户,人口127人。    经济状况 该村村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发展个体养殖、餐饮服务业户10余家,从业人员30余人,年经济总收入30余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固定电话30多部,有线电视用户30余,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现在全村村民生活文明,安成乐业。   


南盛村特产大全




南盛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