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甲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中淄阳河两支流之间,距镇驻地6.5公里。东与河北四甲毗连,西与店子镇二甲接壤,南与东八甲隔河相望,北与洼子高家相邻,总面积3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云南籍移民张木迁来建村,被编为壹甲,遂定村名为壹甲,清嘉庆年间改称上甲村
隶属沿革 清代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时期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八甲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先后属平度县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全村以种粮、油、蔬菜为主,后发展林果生产,年总产果品近70万公斤,蔬菜以大姜为主,年总产60万公斤。
上甲村果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148户,487人,耕地面积62公顷,其中果园面积17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3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9507元,村集体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322429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3120 | 266000 | 0532 | 查看 上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随村 |
北 随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天柱山南侧,距镇驻地4.5公里。东与洼子高家相邻,西与北朝阳庄毗连,南与店子镇二甲、东南随接壤,北与南昌村隔山相望,总面积1.5平方公里。 北随村委办公楼 村庄由来 明朝成化年间,盛姓由莱州西由镇迁至定居,因地处迁出地正南方,定村名北随。后程、王、蒋、姜姓先后迁来居住。 隶属沿革 明清年间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盘古庄镇,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先后属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归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先以种粮油为主,后逐渐种植果树,已发展到20多公顷,年总产水果蔬菜40万公斤。传统的采石加工业得到发展壮大,已发展8个采石场,年开采优质石料8000立方米,近年来始开采风化砂料外销。 经济概况 全村有190户,535人,耕地面积25公顷,其中果园面积20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6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1887元,村集体收入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0元。 荣誉称号 1998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2000年度为大泽山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22383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西五甲村 |
西五甲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中淄阳河南支流北岸,距镇驻地7公里。东与东五甲毗连,西与河北四甲近邻,南与东八甲隔河相望,北与北蒋家接壤,总面积2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张大公兄弟由成都府磨盘街迁至平度城南居住一年后,迁址此地建村,被编为第五甲,遂定村名为五甲村,村庄规模渐大,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即定名大五甲村。1949年后改称西五甲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八甲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先后属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植粮油为主,后又发展种植果品、大姜,属华东葡萄酒酿造公司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同时于20世纪80年代起以户为主搞窖藏葡萄保鲜,年储藏量15万公斤以上。大姜生产亦形成规模。1965年起办转瓦厂,1975年停办。 西五甲村后果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194户,602人,耕地面积22公顷,其中果园面积19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49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24万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 荣誉称号 1985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1998年被评为大泽山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26784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东五甲村 |
东五甲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中淄阳河南支流北岸,距镇驻地7公里。东与西崖刘家相邻,西与西五甲毗连,南与东八甲接壤,北与北蒋家相望,总面积2.5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川籍移民张大公兄弟从平度城南窝铺村迁来建村,为五甲村,清顺治年间,金姓、牛姓分别从北朝阳庄、长乐沙沟迁来在在村东侧建村,因户数太少,即将五甲村部分户划归新村,定名为小五甲,1949年后改称东五甲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八甲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属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以种植粮油为主,辅以少量果品,解放后逐渐扩大果树、大姜种植面积。年产果品35万公斤,花生总产34万公斤。 东五甲村北果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150户,510人,耕地面积52公顷,其中果园面积44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0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1372元,村集体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5元。 荣誉称号 该村曾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26678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西崖刘家村 |
西崖刘家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茂古岭前中淄阳河南支流北岸,距镇驻地7.5公里。东与东崖刘家相连,西与东五甲毗邻,南与东八甲接壤,北与三山东头隔山接界,总面积2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尤姓在此建村,定村名为尤家庄,明末孙姓、王姓迁来定居。清康熙年间,刘孟旭携家由金田山迁至,与村之沟东崖居民合编为六甲,遂改村名为西崖六甲,清乾隆年间李至旺从老洼赵家迁来,自成保甲,民国年间,改村名为西崖刘家。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八甲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先后属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以耕樵为生,种植业主要有粮、油、果品,解放后逐渐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年果品总产35.4万公斤。 西崖刘家蜜桃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115户,360人,耕地面积37公顷,其中果园面积30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2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28万元,村集体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 荣誉称号 2003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26887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东崖刘家村 |
东崖刘家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茂古岭前中淄阳河南支流北岸,距镇驻地7.5公里。东临茶山林场诸峰,西与西崖刘家毗邻,南与店子镇琥珀杨家接界,北与三山东头隔山为邻,总面积2.5平方公里。 东崖刘家村全貌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刘车兄弟三人携家从昌里西岔河迁至,与西崖六甲合编为六甲,遂定村名为东崖六甲,民国年间,改村名为东崖刘家。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八甲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先后属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以种植粮油为生,辅以少量果品,解放后逐渐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尤以沟边路旁栽植樱桃,形成长达3公里的樱桃沟。年果品总产40万公斤,花生总产15万公斤。 经济概况 全村有96户,290人,耕地面积23公顷,其中果园面积20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5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8103元,村集体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6元。该村系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26834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洼子高家村 |
洼 子 高 家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天柱山前,距镇驻地6公里。东与北蒋家相邻,西与北随村接壤,南与上甲、西五甲毗连,北与南昌村隔山相望,总面积2平方公里。 洼子高家中心街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仉姓迁至定居建村。明万历年间,高姓由南村镇洪兰高家迁来,后仉姓多数迁走,因村前地势下凹并多水,遂定村名洼子高家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时期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蒋家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6年与上甲、河北四甲联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分开单独建行政村,先后属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植果品为主,年产以杏、葡萄为主的果品35万公斤,曾大搞毛白杨等育苗和开采风化砂多年,增加了集体收入和家庭收入,使新村规划建设大见成效。 经济概况 全村有107户,323人,耕地面积22公顷,其中果园面积14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7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63万元,村集体收入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村集体净收入在平度市行政村排行,2002年排序第25位,2003年排序第34位。 荣誉称号 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1998年度评为大泽山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22364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北蒋家村 |
北 蒋 家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御驾山阳中淄阳河北支流上游,距镇驻地6.5公里。东与三山东头相邻,西与洼子高家毗连,南与东五甲、西五甲接壤,北与谭家夼、南昌村隔山为界,总面积2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蒋姓在此建村,以山名和姓氏定村名为三山顶前蒋家,张姓从平度城南窝铺迁至另立新村,名为三山顶前张家。清乾隆年间两自然村协商合并,定村名蒋家村,1982年地名普查时,定名北蒋家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时期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蒋家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先后属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以种植粮油及少量果树为主,1991年建成果品生产专业村,属华东葡萄酿酒公司优质酿造品种基地之一。 北蒋家村东果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129户385人,耕地面积46公顷,其中果园面积29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42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6675元,村集体收入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 荣誉称号 1982年被评为青杨乡先进党支部,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1985年被晋升青岛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22740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所里头村 |
所里头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镇东南端大姑顶西北侧,距镇驻地13公里。东与大田镇、南与崔召镇、西与三山东头村隔山相邻,北与东高家接壤,总面积4.5平方公里。 群山环抱的所里头村新貌 村庄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王东洋携家逃荒迁至。先居黄土岭前现八口坟处,因屡遭水冲,于明崇祯年间迁至名勺子头的山岙定居,遂定村名为勺子头,民国初年改称所里头。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盘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大疃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以耕、樵为主。多种粮油果品,其樱桃、柿子发展较早且闻名。1984年,建成果品生产专业村,以葡萄、樱桃、柿子、梨、桃为主。村民多从事种植业,近年来组织剩余劳动力组成施工队,外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道路建设。 所里头村樱桃路 经济概况 全村有249户,712人,耕地面积53公顷。其中果园面积44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8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7275元,村集体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79元。 荣誉称号 1990年度被平度市政府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并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6588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谭家夼村 |
谭家夼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欢喜岭西侧北淄阳河南岸,距镇驻地6公里。东与东高家、响山潘家隔山为邻,西与南昌村、团石子接壤,南与三山东头毗邻,北与大尹家、西崖隔河相望,总面积7.5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出家先生谭志玖携家由螯山卫迁至现村东北侧后埠顶前建村。村前水沟多生连翘,遂定村名为“花儿沟”。村西建庙,由尼僧主持,名“谭家庵”;明嘉靖年间,刘姓由古岘迁至傍庵定居,孙姓由莱州迁至。清代姜、李、高、宋姓亦陆续迁来,村庄规模逐渐扩大,经几姓协商,因村内地形所处东西三街原系三条水沟,取三大川入河之意,定村名曰“谭家夼”。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盘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大疃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起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植业为主。除粮油外,果品种植亦有长足发展。自1958年开始,即兴建全省最大的葡萄品种园,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330余个。1984年,即建成以葡萄、樱桃、桃、柿子为主的果品生产专业村。年产果品517万公斤。并大量培育优质果品苗木,年均出圃300万株销往全国各地。2002年起,投资400余万元,结合北水南调水利工程开发天池岭葡萄观光园,现已初俱规模。 农业观光园-天池岭 经济概况 全村有750户,2198人,耕地面积170公顷,其中果园面积167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90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0418元,村集体收入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2002年—2003年,属平度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荣誉称号 1995年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标兵,1998年晋升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2003年被授予平度市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378755 |
上甲村 |
上 甲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中淄阳河两支流之间,距镇驻地6.5公里。东与河北四甲毗连,西与店子镇二甲接壤,南与东八甲隔河相望,北与洼子高家相邻,总面积3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云南籍移民张木迁来建村,被编为壹甲,遂定村名为壹甲,清嘉庆年间改称上甲村 隶属沿革 清代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时期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八甲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先后属平度县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全村以种粮、油、蔬菜为主,后发展林果生产,年总产果品近70万公斤,蔬菜以大姜为主,年总产60万公斤。 上甲村果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148户,487人,耕地面积62公顷,其中果园面积17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3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9507元,村集体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322429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河崖刘家村 |
河崖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1369年),刘氏兄弟由四川迁此定居。渐成村落后,因村址于北淄阳河北崖,故取村名河崖刘家。 政区人口 距镇驻地4公里。东傍三城公路,北与莱州市接壤。西邻河崖王家,南靠泽灰公路(大泽山--灰埠)。全村126户,总人口1035人;耕地面积105.7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产业优势 该村以发展个体企业和招商引资为主要经济支柱。全村个体石材厂10个,招商引资75家,年纯收入170万元。集体收入70万元。自1980年以来,引进种植大姜技术。2005年,种植大姜300亩,年产大姜900吨,销售收入360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8年以来,连续投资18万元,美化绿化了村内6条大街,安装了路灯。全村装有固定电话260部,占总户数的80%。有线电视用户270户,占总户数的83%。卫生院在该村设卫生所1个。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40人。 整洁明亮的村委办公室 荣誉称号 1995年至2002年,6次被评为长乐镇先进党支部;1次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党支部;6次被评为平度市计划生育先进村;1次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2次被评为长乐镇文明村庄。 |
河崖王家村 |
河崖王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始祖王任能由四川迁此定居,因立村于北淄阳河北崖,故以河崖与姓氏名为河崖王家。 政区人口 距长乐镇驻地3公里。东与河崖王家为邻,西与前沙岭相望,南靠长大公路(长乐-大田),北与莱州市接壤。全村238户,770口人,61.7公顷耕地。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0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5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5420元。 产业优势 1980年以来,引进大姜种植技术。2005年,种植大姜200亩,年产大姜600吨,销售收入250万元。 村葡萄园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5万元,美化、绿化、亮化村内大街1条,安装了路灯,栽植花木1000棵。全村拥有固定电话220部,占总户数的90%。有线电视用户220户,占总户数的90%。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7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7%。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20人。 荣誉称号 1997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1998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村址;1998年至2002年,连续5年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2000年至2002年,连续3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党支部。 |
胡家庄村 |
胡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川籍移民胡姓迁此定居,以耕为生,繁衍生息。继之,范姓迁入,建成村落,以胡姓取村名胡家庄。 政区人口 距长乐镇驻地东1.5公里,东傍三城公路,北依北淄阳河。全村总户数205户;总人口579人;实有耕地面积53.5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96万元;村委集体收入1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8元。 产业优势 该村依靠三城公路的有利地势,积极招商引资发展企业。全村有塑料化工厂4家,招商引资18家,年收入18万元。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大姜种植,2005年种植大姜8公顷,产大姜360吨,销售收入15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0万元,美化绿化村内大街6条,安装了路灯,栽植各种花木2万株。全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579人,占总人口的100%,拥有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楼房2幢,面积300平方米。 村文化活动室 荣誉称号 1995年至2000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党支部;2001年度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 |
前沙岭村 |
前沙岭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张姓由平度城南张戈庄迁此立村,因坐落于沙岭旁,故以沙岭取村名,后来,因与后沙岭前后坐落,改称前沙岭。 政区人口 距长乐镇北1公里处,北与后沙岭相连,南靠长大公路。全村总户数170户,总人口554人;耕地总面积60.93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2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 村面粉公司 产业优势 1984年以来,苹果发展很快,到2005年,尚有苹果园6公顷,年产苹果35吨,销售收入5.5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万元,绿化美化村内大街2条,栽植各种花木520棵。全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480人,占总人口的87%。有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10户。 |
后沙岭村 |
后沙岭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八年(1580年),王姓宗祖由四川铁碓臼村迁至长乐徐王村,因当时种地太远,又由徐王村迁至前沙岭村后居住,渐成村落后,取村名后沙岭。 政区人口 距长乐镇驻地北1公里处,与前沙岭相接,北与莱州接壤。全村总户数255户,总人口570人,实有耕地总面积60.4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2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有商店4家。有三轮农用车100辆,四轮农用车3辆,大型运输车2辆,小面包车4辆。 后沙岭村林地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20万元,绿化美化了4条村内大街,栽植各种花木500棵。全村有固定电话200部,占总户数的78%,有线电视用户200户,占总户数的78%。参加合作医疗500人,占总人口的88%。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7人。 |
东升村 |
东升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川籍移地徐姓迁此建村,因位于南北大道以东,故取长乐路东为村名。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东升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长乐镇驻地东侧,东临北淄阳河;西与陈家村相连;北靠“长----大”公路,南傍“长----灰”公路。全村219户,675口人,实有耕地面积51.5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2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3万元绿化美化亮化了村大街道2条。安装了路灯。有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用户125户,小面包车10辆,小轿车4辆。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650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20人。 |
陈家村 |
陈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陈交、陈兄、陈永三兄弟携妻小由四川迁居此地。渐成村落后,以姓取村名长乐陈家,后简称陈家。 政区人口 陈家村亦系长乐镇驻地,东连东升村,西接徐王村。全村总户数276户;总人口877人;实有耕地面积91.4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38.5万元;集体收入38万元;农民人均所得5779元。 产业优势 农业水利条件好。全村8眼机井,全部实行电灌,水浇地73.3公顷。年产小麦368.1吨,产玉米368.1吨,产花生96吨。商店2家,饭店1家,回收废品的1家,搞长途贩运的8家。全村三轮农用车120辆,四轮农用车30辆,六轮汽车20辆,大型运输车3辆。招商引资1家,年收入35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3万元美化绿化大街2条,载植花卉树木800棵,安装了路灯。2004年,投资30万元,建供水站1个,免费为村民供自来水和纯净水。沿“长——青”路建上宅下店楼房30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有固定电话250部,有线电视用户202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876人,占总人口的99.9%。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20人。 |
三山东头村 |
三山东头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御驾山东侧,距镇驻地6.5公里。东与所里头、南与东崖刘家隔山相邻,西与北蒋家接壤,北与谭家夼毗邻,总面积2.5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正德年间,王芝祥携家迁至建村。村周广种杏树,定村名杏树坡;清初刘凤臣携家迁至杏树坡西侧建村,因见房前之水井逢雨季有泉喷涌,即定村名为井泉庄。后高姓、裴姓、傅姓分别由西南随、白埠黄土岭、新河陆续迁至,原两自然村逐渐连在一起,共议合并。因村西之御驾山(又称三山)香火渐盛,游人颇多而负盛名,遂定村名为“三山东头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盘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大疃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起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以种植业为主,果品种植起步较早,1984年即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生产专业村,年总产90万公斤。并率先种植当地培育的泽香、泽玉新品种,风味独特。曾于1995年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现村内已引进两家葡萄酒发酵企业,年产葡萄原汁300吨。 三山东头葡萄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260户,774人,耕地面积58公顷,其中果园面积40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5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8074元,村集体收入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荣誉称号 属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8755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南昌村 |
南 昌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天柱山北侧北淄阳河南岸,距镇驻地1公里。东与团石子、谭家夼接壤,西与北丁家相望,南与北朝阳庄、北随、洼子高家、北蒋家为邻,北与梁家庄子、北昌村毗连,总面积5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王本前来建村,定村名为河南村,明朝天启年间,-桥携家由寿光南关迁至,因河北岸有昌村河北村,遂更名为昌村河南。清光绪年间,杨姓、彭姓、季姓迁至;清末至民国年间,刘姓、高姓、谭姓分别由西崖刘家、东高家、谭家夼迁来。1945年,改村名为南昌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药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昌村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起先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油及以苹果、山楂为主的果品,自民国年间起,大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蔬菜种植专业村,年总产果品120万公斤,大姜130万公斤。自1969年起,采石加工业初具规模,并建砖厂、冷藏厂、石材加工厂等企业8家,年产值500万元。 南昌村大姜生产基地 经济概况 全村有783户,2300人,耕地面积159公顷,其中果园面积56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97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8247元,村集体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4元。 荣誉称号 1986年起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1992年晋升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1127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北台村 |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主峰西侧大泽山镇东北端,系平度市级文明村庄。距镇驻地10公里。东靠大泽山林场,西邻秦姑庵村,南与大疃相望,北与莱州柞村镇隔岭为界,总面积2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周天恩、周天恣兄弟携家迁至建村。因与村南1公里处南台村相望,遂定名为北台村。清康熙年间,所里头王瑞、王卿兄弟迁至落户。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盘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大疃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大疃乡、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起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村民以耕、樵为主,辅以采石业。渐形成果品种植、采石加工两大支柱产业。1984年,建成果品生产专业村,年产果品50万公斤;境内矿山花岗岩储量丰富,自1980年始进行规模开采并出口日本等国。现全村已有石材开采、加工企业20家,累计固定资产投入800万元,年产值超千万元。 经济概况 全村有150户,453人,耕地面积11公顷,其中果园面积3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9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 17417元,村集体收入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自2002年起,属平度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联系电话 86-0532-85375888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秦姑庵村 |
秦 姑 庵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黑石坡之阳,距镇驻地8公里。东与北台隔山相邻,西与大尹家接壤,南与大疃、响山潘家相望,北与莱州市柞村镇接界,总面积3平方公里 秦姑庵村委办公楼 。 村庄由来 北宋熙宁年间,有秦姓尼姑在此山岙结庵修行,名为秦姑庵。其香火一直延续到清代。明嘉靖年间,掖县黄花村王虎、王豹兄弟携家迁来傍庵定居建村,定村名为秦姑庵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盘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大疃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起先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起,主要有种植、采石加工两大产业。1984年,建成以葡萄种植为主的果品生产专业村,年总产果品71万公斤;1980年,开采的花岗岩始出口日本。1992年后,石材开采加工业异军突起,除先后引进3家日、韩独资石材开采加工企业外,全村已拥有石材开采加工企业42家,累计固定资产总值2000万元,年产值3000余万元,经济收入的增加,新村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经济概况 全村有299户,850人,耕地面积82公顷,其中果园面积67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41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 20482元,村集体收入1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自2002年起,属平度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荣誉称号 1992年起被评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1998年被评为青岛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2年被授予平度市标杆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6802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西岳石村 |
西 岳 石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大泽山镇西端北淄阳河北岸,为平度市市级文明村庄。距镇驻地3.5公里。东与东岳石接壤,西隔三城路与长乐镇河崖刘家、胡家庄相望,南与长乐镇季家疃隔岭相邻,北与岳石庄子村毗连,总面积3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郝、刘二姓迁至建村,因东邻药石东庄,遂定村名为药石西庄。后李、王、张姓陆续迁来。清末改称西岳石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药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岳石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辅以个体石雕。种植业初以粮油为主,1956年后渐发展果品种植,到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生产专业村,后又将部分土地退果还耕种粮油蔬菜。1992年起,率先兴建葡萄大棚,全村年产果品37万公斤,蔬菜34万公斤,粮油10万公斤;传统的刻石工艺曾一度兴起,后改为透辉岩开采和石材加工,现已引进发展石材加工业21家,年产值达3200万元,石材运销专业户亦达到14家。 经济概况 全村现有448户,1380人,耕地面积115公顷,其中果园面积47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47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4108元,村集体收入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98元。自2002年始,为平度市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联系电话 86-0532-85378130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岳石庄子村 |
岳 石 庄 子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大泽山镇西北端,距镇驻地3.5公里。东与东岳石接壤,西隔三城路与河崖刘家相望,南与西岳石毗邻,北与莱州市夏邱镇接界,总面积1.5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马姓迁至租种豪绅之耕地,后徐姓、傅姓、滕姓分别由西崖、东岳石、北昌村迁至租地耕种。因前邻药石西庄,遂定村名为药石后庄,属佃户村。之后,张、姚、任、王、冯、等姓陆续迁至。改称岳石庄子,1982年地名普查时,改村名为岳石庄子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药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岳石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与西岳石合并为一个行政村,1961年10月单独建立生产大队,先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租种、开垦的耕地以种植粮油为主,至1960年始零星种植水果。1984年,曾建成葡萄生产专业村,后即有50%的土地改种粮油蔬菜;1995年始,先后引进石材加工企业11家,年产值800万元以上。 岳石庄子村葡萄高产园 经济概况 全村现有131户,477人,耕地面积33公顷,其中果园面积17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44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 11404元,村集体收入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8元。 荣誉称号 1991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1992年晋升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1987年——1990年,连续4年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党支部;1994年被授予平度市模范村委会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378132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北丁家村 |
北 丁 家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芝莱山之阳,距镇驻地3公里。东与南昌村相邻,西与小店毗连,南与高望山接壤,北与北昌村、东岳石相望,总面积2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丁百庸携家由四川马藏山迁来定居,定村名为丁家村。后刘姓从莱州沟刘家迁来,傅姓、高姓、王姓分别从东岳石、店子高家寨、八甲迁来。因村北临淄阳河,又称大北河丁家,1982年地名普查时改称北丁家。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高望山店;民国时期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划属大泽山人民公社,1982年改称北丁家村。先后属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植粮油为主,兼有采石业。1984年,建成果品生产专业村。后又将70%的耕地改种粮油。采石加工是该村传统产业,原靠手工开采加工石材和花岗岩石子,自1996年起,先后上石材加工厂7家,固定资产累计投入达141万元,年销售收入262万元。各项事业亦有较好的发展。 北丁家村葡萄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258户867人,耕地面积97公顷,其中果园面积24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14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9388元,村集体收入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60元。 荣誉称号 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3646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小店村 |
小 店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芝莱山西南侧,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距镇驻地4公里。南与高望山接壤,北与东岳石隔岭相邻,东与北丁家毗连,西与长乐镇季家疃相望,总面积1.6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隋唐时期,有黄姓在平度至莱州官道旁开店,在店周围广种桑树,定名曰黄桑店。后渐有人迁来定居,至明代永乐年间,李姓、王姓等迁至,后周姓、冷姓、张姓、刘姓、王姓等陆续迁至,定村名为小店子,后改称小店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高望山店;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6年与高望山联合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秋恢复为行政村,先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植业为主,少数居民经商,曾于1984年全部植果,后有30公顷改种粮油蔬菜,少数村民近年来从事石材开采加工业。 小店村后苹果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195户,565人,耕地面积37公顷,其中果园面积6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7079元,村集体收入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379256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高望山村 |
高 望 山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镇西南端高望山西侧中淄阳河拐弯处,距镇驻地5公里。东与北朝阳庄、仉家寨相望,西与店子镇羞鱼、长乐镇祝戈庄接壤,南与店子镇北赵家相邻,北与小店、北丁家毗连,总面积6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侯姓由莱州迁来建村。定村名东庄,永乐年间,姜、刘两姓迁至,因村东北侧有一山峰名高望山,遂定村名为高望山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高望山店;民国时期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高望山镇,系镇驻地村;1944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6年与小店联合成立高望山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划属大泽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高望山村。先后属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植粮油为主,耕地肥沃高产,年交售粮油占原全公社总数的三分之一,达60万公斤以上,1984年,发展果品生产,果树面积达238.5公顷,果品产量达160万公斤。该村又是通平度、莱州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建有驿站、驻铺兵。民国年间至解放后,属镇、区、乡驻地,工商业繁荣。使传统的采石业得到逐步发展。 经济概况 全村570户1720人,耕地面积293公顷,其中果园面积156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44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总收入7232元,村集体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荣誉称号 1987、1990、1994、1999年度为大泽山镇先进党支部;1988年度为平度市级先进党支部。属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1150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东八甲村 |
东八甲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中淄阳河南支流南岸,距镇驻地7.5公里。东与西崖刘家接壤,西与店子镇二甲村相邻,南与店子镇琥珀杨家隔山相望,北与河北四甲、上甲、东五甲、西五甲相连,总面积4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嘉靖三十九年,王仲荣兄弟三人由三山东头村迁至建村,被编为八甲,定村名为八甲村,1982年地名普查更名为东八甲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八甲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二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属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以种植粮油为生,辅以少量果品,解放后逐渐扩大果树和大姜种植面积。年果品总产83.5万公斤,花生总产20万公斤。 东八甲村葡萄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221户,714人,耕地面积52公顷,其中果园面积39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80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9523元,村集体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 荣誉称号 1996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22791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北朝阳庄村 |
北 朝 阳 庄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福山之阳,距镇驻地5公里。东与北随村相望,西与高望山接壤,南与仉家寨毗邻,北与南昌村隔山接界,总面积1.5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马姓一家由河南省移民至此建村,定村名马家庄;后徐毛林由四川迁至,姜姓由平度城南迁至。清乾隆年间,赵姓由莱州迁来,经协商改村名为朝阳庄,随之,金姓、王姓等陆续迁来定居。1982年地名普查,改村名为北朝阳庄。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时期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盘古庄镇,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先与仉家寨共建一个党支部、行政村。1960年与仉家寨分开,单独建立朝阳庄生产大队,属大泽山公社。1982年改称北朝阳庄,先后属大泽山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粮油水果为主, 1984年建成果品生产专业村。开山采石业亦有较大发展。 经济概况 全村有40户122人,耕地面积10公顷,其中果园面积4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3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5819元,村集体收入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 荣誉称号 1988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3708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河北四甲村 |
河北四甲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中淄阳河南支流北岸,距镇驻地7公里。东与西五甲相连,西与上甲毗邻,南与东八甲隔河相望,北与洼子高家接壤,总面积2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王瓒等兄弟四人由成都府东十里鸭儿湾迁移至此建村,定村名为四家,后编为四甲,遂更村名为四甲。1982年地名普查,改称河北四甲。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八甲乡,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6年与上甲、洼子高家联合成立高级社,1958年后先后属青杨人民公社、平度县青杨乡,1995年划属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以种植粮油果品为主,兼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姜面积近10公顷。自1984年以来果树育苗形成规模。 河北四甲村蜜桃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139户,412人,耕地面积38公顷,其中果园面积21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2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9757元,村集体收入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 荣誉称号 2002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22690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北昌村 |
北昌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红山前北淄阳河北岸,为镇政府驻地。东与梁家庄子村毗邻,西与东岳石村接壤,南与南昌村、北丁家隔河相望,北与莱州市夏邱镇隔山接界,总面积3.5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川籍移民先后前来建村,昌姓在现村西南侧建村,名昌家岛子;藤姓在现村后侧建村,名滕家岭;范姓在现村东侧河边建村,名范家圈。后三村逐渐连在一起,协商合并。居民以昌姓为多,定村名为昌村。旋因河南岸有村名昌村河南,又改称昌村河北。明天启年间,张灿携家由长乐麻洼迁至,后又有谭姓,王姓迁入。1945年改村名为北昌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药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昌村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属大泽山人民公社、1960年与梁家庄子合并,属红光大队;1961年分开,先后隶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以葡萄为主的果品种植和大姜种植。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生产专业村,年总产果品80万公斤,大姜30万公斤,粮油15万公斤。1994年起发展石材加工企业十余户,固定资产总值500万元,年产值800万元以上,自1976年成为镇驻地后,商业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已达40余家。 宽广的北昌村葡萄街 经济概况 全村有510户1580人,耕地面积101公顷,其中果园面积40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68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8025元,村集体收入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50元。 荣誉称号 1986年起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1993年晋升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1061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团石子村 |
团 石 子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虎山西北侧北淄阳河北岸,距镇驻地2.5公里。东与旋口毗邻,西与梁家庄子相望,南与谭家夼、南昌村接壤,北与莱州市夏邱镇隔山接界,总面积3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川籍移民周铎携家迁来,在团石顶前建村,定村名为周家庄;明万历年间,徐首安从旋口携家迁来定居后,改村名团石子村。清道光年间,李克观由西岳石村迁至。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药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昌村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1960年与梁家庄子村合并,改称红光大队;1961年分开,仍称团石子村。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于虎山周围广植葡萄,1954年率先引进玫瑰香葡萄大面积种植,并于1968年在全镇率先应用葡萄滴灌新技术,使全村的果品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1984年建成果品生产专业村,年产以葡萄为主的优质果品73万公斤以上。自1998年起,先后引进、发展石材加工、葡萄酿酒、纯净水等企业10家,固定资产累计总值达800余万元,年产值超千万元;同时大力发展水库养殖、农业观光、村容村貌亦有较大变化。 团石子村葡萄岭 经济概况 全村有435户,1135人,耕地面积40公顷,其中果园面积33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0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7488元,村集体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 荣誉称号 1986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1122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梁家庄子村 |
梁 家 庄 子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大顶山前北淄阳河北岸,距镇驻地1公里。东与团石子相邻,西与北昌村毗连,南与南昌村接壤,北与莱州市夏邱镇隔山接界,总面积1.5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有王姓迁来建村,定村名为王家庄;清顺治年间,梁姓从棘子嶂村迁来,人口渐旺,改村名为梁家庄,又称梁家庄子、庄子。1982年地名普查,定村名为梁家庄子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药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昌村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1960年与团石子合并,属红光大队;1961年分开,复称梁家庄子村。先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以来,主要从事种植业。渐从粮油种植向果品种植方面转化。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生产专业村,年总产32万公斤;近年来发展石材加工业4家,个体商业近20家。 梁家庄村后葡萄园 经济概况 全村有142户,419人,耕地面积31公顷,其中果园面积14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19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 10000元,村集体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50元。 荣誉称号 1986年起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1125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西崖村 |
西 崖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橐驼山阳北淄阳河北岸,距镇驻地3公里。东与大尹家接壤,西与旋口村毗邻,南与谭家夼隔河相望,北与莱州市夏邱镇接界,总面积3平方公里。 西崖村新貌 村庄由来 西崖村由东崖、西崖两个自然村组成。明嘉靖年间,徐得仕携家由徐家夼迁来,在流水沟西側建村,后高姓、卢姓分别由东高家、盘石观迁至;周姓亦由北台迁至流水沟东侧建村,盖因村前临一高土崖,居流水沟西侧的住户定村名为西崖;居流水沟东侧的住户定村名为东崖;民国初年两村合并,改村名为东旋口,民国二十年分开恢复原村名。1958年两村重新合并,改村名为西崖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盘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旋口镇、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建村以来,主要以种植粮油果品为主,亦开采大理石、花岗岩。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生产专业村,年总产30万公斤。村后橐驼山大理石储量较大且石质好,其产品曾获国家银奖,1968年起开始规模开采。使石材开采、加工队伍迅速壮大,现已形成一支拥有18家开采加工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总值超千万、年产值1800万元的石材产业队伍。自1992年起,开始投建泽山湖公园和微机自动控制灌溉工程项目,开发旅游观光,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 经济概况 全村有291户,919人,耕地面积45公顷,其中果园面积42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73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 18204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2002~2003年属平度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荣誉称号 1985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计划生育三为主模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5371099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旋口村 |
旋 口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大泽山水库北岸,距镇驻地2.5公里。东与西崖毗邻,西与团石子接壤,南与谭家夼隔河相望,北与莱州市夏邱镇隔山接界,总面积3平方公里。 旋口中心商贸街 村庄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徐姓携家由徐家夼迁来建村,因村北群峰间有一通莱州的山谷名旋风口,遂定村名为旋口村。后王姓、李姓、高姓、张姓陆续迁来定居。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盘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旋口镇、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起先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该村主要以种植粮油为主,间种水果,1984年,建成以葡萄为主的果品生产专业村,年产果品110万公斤;该村原多年为旋口镇、大泽山公社驻地,个体商业有长足发展,截至2005年个体工商业户有19家;1992年,先后发展石材加工业9家,总计固定资产600万元,生产经营颇俱规模。 经济概况 全村有330户,944人,耕地面积49公顷,其中果园面积41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27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 10879元,村集体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6000元。 荣誉称号 该村1986年被评为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7433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东岳石村 |
东 岳 石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红山头西侧北淄阳河北岸(淄阳水库北侧)。距镇驻地2公里。东与北昌村接壤,西与西岳石、岳石庄子毗邻,南与北丁家、小店隔岭相邻,北与莱州市夏邱镇相连,总面积3.7平方公里。 东岳石村街道两旁的石榴树 村庄由来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部落在此定居,由此各时期皆有人居住,其村名不详。明朝初年,傅姓迁至在药石河北岸建村,定村名为药石村;后周姓迁至,在药石村东南侧建村,定村名周家庄。后两村渐连成一村,又因村西建有药石西庄,遂改名为药石东庄,后又与周家庄合并。随之,又有王、刘、胡等姓迁至。清末,因嫌药字不雅,改称东岳石村。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长乐乡药石社;民国年间先后属平度县长乐乡、平度县第四区岳石乡、平度县长乐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大泽山乡。1958年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建村以来,先以农耕渔猎制陶为主,后渐改为以种植业为主。1984年,建成果品生产专业村。近年来种植业渐发展为三大组团(即:村西大棚葡萄设施栽培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芝莱山农业观光园);自1995年始,先后引进和发展石材加工企业52家,固定资产总值达2000万元,形成了年产值8000万元的生产经营规模;利用村西南侧河滩地新建畜牧业养殖场,现已有15家养殖专业户入驻,年增收60万元;村境内系岳石文化发祥地,凭借东岳石(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战国贵族墓群遗址、芝莱山齐月主祠遗址,战国烽火台、古驿道遗址、元代驸马茔遗址等丰厚的乡土古文化底蕴,开发芝莱山集古文化考察研究、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大泽山文化博览园。村内餐饮、游乐业亦快速发展。 经济概况 全村有593户,1735人,耕地面积65公顷,其中果园面积47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96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11504元,村集体收入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97元。自2002年始,为平度市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百强村之一。 荣誉称号 该村先后被评为平度市市级、青岛市级文明村庄;1994年始,连续12年被授予平度市级先进党支部;2002年度被授予平度市模范村委会称号;2003年被评为平度市党建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5378008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东高家村 |
东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1644年),高姓始祖迁佐由新河打渔高家迁居此地,以姓取村名,又因在西高家和后高家以东,故名东高家。 政区人口 东高家位居长乐镇政府西侧,系长乐镇驻地。西与西高家相邻,南临北淄阳河,“长——灰”公路傍村而过。全村总户数325户;总人口1182人;实有耕地面积139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4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21元。 产业优势 农灌线路4000米,水浇地121.3公顷。年产小麦481吨,玉米612吨,花生144吨。大姜种植面积3.47公顷,年产大姜150吨。1996年种植冬枣8.8公顷,2005年产冬枣132吨,远销青岛、大连、北京等地。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3万元美化绿化了一条村内大街,栽植各种花木80棵,安装了路灯。全村有固定电话282部,有线电视用户272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832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52人,其中进修到硕士的5人。 |
仉家寨村 |
仉 家 寨 村 地理位置 位于大泽山西麓高望山前中淄阳河北岸,距镇驻地6公里。东邻北随,西接高望山,南与店子镇西南随、盘古庄隔河相望,北与北朝阳庄接壤,总面积2平方公里。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田姓前来建村,定村名为田家寨,此后仉姓由洼子高家集体迁来定居,户数人口为全村之首。于清乾隆年间改村名为仉家寨,后又有代、崔、孙、刘、王五姓陆续迁来。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属平度州大驾乡南随社;民国时期先后属平度县大驾乡、平度县第四区盘古庄镇,平度县高望山镇;1940年解放后,先后属平度县第四分区、平度县天柱区、平度县天柱乡。1958年后属大泽山人民公社、大泽山乡、大泽山镇。 主要产业 自建村始,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到解放后始种水果,到盛果期年总产超过百万公斤,粮食总产50万公斤以上。 仉家寨村北果园 经济概况 全村现有240户,685人,耕地面积89公顷,其中果园面积50公顷。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5万元,人均农村经济收入7518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荣誉称号 平度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374095 传 真 86-0532-85371388 电子邮箱 dazeshan001@126.com |
中辛旺村 |
中辛旺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倪姓人家由四川铁碓臼村迁此居住。随后,李姓、于姓、高姓和吴姓迁此。形成村落后,以吉语“新旺”取村名,后将“新”写为“辛”而成今名。1943年,为了便于管理起见,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个辛旺,延续至今。 政区人口 位距于长乐镇政府南4公里处。东与东辛旺村相连,西与西辛旺相连,南临中淄阳河,与店子镇接壤,北傍长辛路。全村总户数121户;总人口374人;实有耕地面积60.2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453元。 产业优势 典型的以农为主的村庄。全村年产小麦240吨,玉米300吨,花生60吨,苹果250吨,桃159吨。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万元美化绿化村内主要大街1条,安装了路灯。栽植花木400棵。拥有固定电话90部,占总户数的74%;有线电视用户80户,占总户数的66%。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365人,占总人口的98%。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4人。 中辛旺村漫水桥 荣誉称号 该村于1993年、1995年、1996年和2000年被评为模范村委会;1994年、1995年和2002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
徐王村 |
徐王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川籍徐姓、王姓和于姓分别迁此居住,徐姓定居在前称前徐家,王姓位居在后,名后王家,于姓居位其中,称于家。1956年三村合为一个行政村,称长乐徐王,后简称徐王。 政区人口 徐王村系长乐镇驻地。东连陈家,西连大孙家。全村总户数378户,总人口1162人,耕地总面积125.4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7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0元。全村有商店5家,饭店5家,废品收购站2家,搞长途贩运的6家,四轮农用车10辆,六轮汽车4辆,大型运输车3辆。 产业优势 全村种花生40公顷,年产花生210吨。种大姜5.3公顷,年产大姜320吨。有苹果园2.7公顷,年产苹果12吨,有桃园2.7公顷,年产桃12吨。 社会事业 2006年投资70万元美化了村内3条街道,用水泥硬化了南北主街,安装了路灯。建有纯净水供水站,长年为村民免费供纯净水。镇政府在该村设有一所中心中学、一所小学、一个幼儿园、一个联合诊所。有固定电话320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1100人,占总人口的95%。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20人。 |
唐家村 |
唐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末(1644年),唐姓由四川迁居此地,躬耕为生,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后,取名唐家村。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的“长----灰”路南侧,北淄阳河北岸。东与冯家相连,西与钟家为邻。全村总户数160户;总人口520人;耕地实有面积61.6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0元。 产业优势 该村机井16眼,农灌线路2300米,61.6公顷耕地全系水浇田。年产小麦270吨,玉米286吨,花生75吨,苹果455吨,桃75吨。全村商店2家,搞回收废品的10家。 社会事业 该村1998年投资1.5万元美化、绿化、亮化街道1条,栽植各种花卉、树木250棵,安装了路灯。居民楼房1幢,面积120平方米。装有固定电话105部,有线电视用户105户。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0人,其中进修到硕士的4人。 荣誉称号 该村1999年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1996年、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党支部。 |
冯家村 |
冯家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冯氏始祖冯景美由青州迁来居住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冯家。 政区人口 位距于长乐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的“长----灰”公路南侧。南临北淄阳河,西与唐家相连。全村总户数131户,总人口416人,耕地总面积53.87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8元。 产业优势 该村机井14眼,农灌线路2500米,全村耕地均为水浇田。年产小麦256吨,玉米281.6吨,花生60吨,苹果330吨,桃58吨,桑田0.7公顷,年产蚕茧38公斤。 社会事业 该村1998年投资2.5万元美化、绿化、亮化了一条村内大街,栽植各种花卉、树木200棵,安装了路灯。居民楼一幢,面积120平方米。有家庭小轿车2辆,装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378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3人,其中进修到硕士的5人。 村文化培训室 荣誉称号 该村自1994年到2000年连续7年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1994年至2002年,8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党支部、2年被评为长乐镇文明村庄、4次被评为长乐镇计划生育先进村庄。 |
沙沟村 |
沙沟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景阳、徐景熙兄弟由四川迁居至此安家,因村北有条流水的沙子沟,故村名以沙沟之称。 政区人口 位距于长乐镇驻地西南2公里处的北淄阳河南岸。西北方与冯家、唐家隔河相望。全村总户数248户,总人口714人,实有耕地面积136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2元。 沙沟村林地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万元美化、绿化街道1条,栽植各种花卉、树木300棵。装有固定电话200部,有线电视用户23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714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5人。 |
王家村 |
王家村 村庄由来 清咸丰四年(1854年),始祖王国松由沙棘子王家(长乐镇原唐家庄前)迁此兴家立业。渐成村落后,以姓氏取村名王家村。 政区人口 位距于长乐镇南5公里处。南与店子镇接壤。四周无邻村。全村总户数47户,总人口122人,耕地实有面积28公顷。是长乐镇最小的行政村。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社会事业 该村装有固定电话26部,有线电视用户8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73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5人。 |
南韩家村 |
南韩家村 村庄由来 清光绪二十年(1884年),始祖韩宗德由长乐镇西韩家村迁来居住,另立新村,因其方位在西韩家东南,故取村名为南韩家。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驻地南稍偏西4.5公里处。东傍老青沙公路,西与店子镇接壤,南临中淄阳河,北无邻村。全村总户数73户,总人口225人。实有耕地面积47.5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产业优势 以农业为主,人均土地0.21公顷。全村年产小麦260吨,人均1.16吨;玉米325吨,人均1.4吨;花生37.5吨,人均0.17吨。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固定电话55部,有线电视用户35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190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5人。 |
孙家庄村 |
孙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孙一元由四川省铁碓臼孙家迁此定居。后渐成村落,以姓氏取村名孙家庄。 政区人口 位距于长乐镇驻地南3.54公里处。东去三城路1.5公里,西距老青沙公路1公里。南与前吴家相望,与距沙沟2公里。全村总户数220户,总人口745人;耕地总面积114.6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5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有成年桑树1公顷。 社会事业 装有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46户。家庭轿车1辆。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580人。 |
大朱家村 |
大朱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姓由四川成都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朱家。后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大朱家。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处。东与钟家为邻,北靠“长----灰”公路。全村总户数184户;总人口567人;实有耕地面积73.3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4元。 产业优势 该村年产小麦310吨,玉米330吨,花生140吨,苹果350吨。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万元美化村内大街1条,栽植花卉、树木300棵。装有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全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550人。 |
西辛旺村 |
西辛旺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倪姓人家由四川铁碓臼村迁此居住。随后,李姓、于姓、高姓和吴姓迁此。形成村落后,以吉语“新旺”取村名,后将“新”写为“辛”而成今名。1943年,为了便于管理起见,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个辛旺,延续至今。 政区人口 位距于长乐镇政府驻地正南方4公里处。东与中辛旺相连,西与前吴家相连,南临中淄阳河,与店子镇相连,北傍长辛路。全村总户数194户;总人口640人;实有耕地面积102.6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6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64元。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12万元美化绿化村内3条大街,安装了路灯。栽植花木1500棵。拥有固定电话190部,占总户数的98%;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占总户数的93%。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640人,占总人口的100%。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28人。 |
桑杭村 |
桑杭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王氏始祖王圣由四川迁此立村,因当时此地有48行桑树茂密葱笼,生机勃勃,故取村名为桑行,后流传写为“桑杭”。 政区人口 桑杭村位于长乐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南傍北淄阳河,西与灰埠镇接壤。全村总户数286户,总人口928人,实有耕地面积148.9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机井2眼,水浇田80公顷。年产小麦540吨,玉米600吨,花生240吨。 社会事业 装有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810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8人,其中进修到博士的1人。 |
东辛旺村 |
东辛旺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倪姓人家由四川铁碓臼村迁此居住。随后,李姓、于姓、高姓和吴姓迁此。形成村落后,以吉语“新旺”取村名,后将“新”写为“辛”而成今名。1943年,为了便于管理起见,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个辛旺,延续至今。 政区人口 位距于长乐镇政府南4公里处。东与卢家村隔三城路相望,西与中辛旺相连,南临中淄阳河,与店子镇接壤,北傍长辛路。全村总户数158户;总人口498人;实有耕地面积83.6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 产业优势 利用三城公路招商引资4家,年收入4万元。 东辛旺村石材厂 社会事业 全村470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拥有固定电话110部,占总户数的70%;有线电视用户96户,占总户数的60%。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5人,其中1人进修硕士学位。 |
卢家村 |
卢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卢姓人家由四川徙居此地,拓荒耕种,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后,以姓取村名卢家。 政区人口 位于三城路卢家桥北。东与崔家疃相望,西傍三城公路,南临中淄阳河,北去镇驻地4公里。全村总户数131户,总人口351人;实有耕地面积32.2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36万元;村委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9元。 产业优势 利用三城公路的优势,招商引资12家,年收入14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投资5万元美化绿化村内大街5条,安装了路灯。栽植各种花卉、树木360棵。全村拥有固定电话90部,占总户数的69%;有线电视用户80户,占总户数的61%。学区驻村全日制小学1所。全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351人,占总人口的100%。历年来,被录取的大学生50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14.2%。 |
崔家疃村 |
崔家疃村 村庄由来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始祖崔道由山东省青州府迁来居住建村,以姓取村名崔家疃。 政区人口 该村位距长乐镇东南5公里处。东与陈家庄相邻,西去三城公路1.5公里,南临中淄阳河,北与刘家疃相连。全村总户数237户,总人口701人,实有耕地面积76.07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2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8元。 产业优势 充分发挥三城公路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招商引资12家,年纯收入25万元。 社会事业 2001年,投资20万元美化、绿化、亮化了3条村内大街,栽植各种花卉、树木300棵,安装了路灯。2005年开始,村民每人年底发放生活福利费300元。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干部、老党员按月发放生活补贴。该村装有固定电话180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 |
棣家疃村 |
棣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杨姓始祖子玉由张舍大驾埠迁居此地,以姓取村名杨家疃。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棣家疃。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东南5公里处。东与季家村相连,西去三城公路1.5公里,南与陈家庄隔沟相望,北与大泽山镇西岳石村接壤。全村总户数224户,总人口706人,耕地面积110.8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60万元,村委集体经济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2元。 产业优势 村民自办个体石材厂5家,眼睫毛加工厂3家,特艺品厂1家;购买大型货车搞运输的5家。凭借三城公路优势,招商引资13家,纯收入32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4万元硬化街道1条。全村拥有固定电话170部,有线电视用户18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70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0%。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5人。 荣誉称号 1986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1997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村庄;1997年至2000年,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2000年,被评为长乐镇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长乐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和发展个体经济先进单位。 |
刘家疃村 |
刘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刘世龙由四川省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刘家疃。 政区人口 该村位距长乐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东与棣家疃、季家疃相连,西去1.5公里处是三城公路,南与崔家疃相连。全村总户数92户,总人口297人,实有耕地面积44.1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0万元,村委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20元。 产业优势 充分发挥地临三城路的优势,招商引资10家,年纯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6万元美化街道1条,安装了路灯。全村装有固定电话69部,有线电视用户83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295人,占总人口的99.3%。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5人。 荣誉称号 该村2002年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和先进党支部;1985年和1986年被评为长乐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长乐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村、农村工作综合考核三等奖和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
陈家庄村 |
陈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陈氏始祖陈士强由锦州陈家顶迁此定居,躬耕为生,渐成村落后,以姓氏取村名为陈家庄。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驻地东南5.5公里处。村南中淄阳河傍村而过,与祝戈庄隔河相望;北与季家和棣家疃为邻;东与大泽山镇接壤;西与崔家疃为邻。全村总户数87户;总人口247人;实有耕地面积35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8.2万元;村委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8元。 产业优势 水浇田13.3公顷。年产小麦123.5吨,玉米117.5吨,花生61.25吨。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固定电话48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2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7%。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1人。 |
季家村 |
季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季福由潍县老埠子迁此定居,繁衍生息,渐成村落,以姓取村名季家疃。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长乐镇最东边,东与大泽山镇接壤,西与棣家疃相连,南去中淄阳河0.5公里,北靠埠岭,无邻村,距长乐镇驻地5.5公里。全村总户数205户,总人口672人,实际耕地面积73.3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80万元,村委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0元。 产业优势 该村支柱产业是1961年建厂的恒泰铸造厂。2000年改制为股份企业,资产1200万元。主要铸造电机壳,远销青岛等5个城市。2005年销售额18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8万元,美化、绿化、亮化大街4条。栽植各种花卉、树木200棵,安装了路灯。装有固定电话180部,占总户数的88%,有线电视用户20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00%。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690人,占总人口的97%。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30人,进修到硕士的5人,刘长庆和刘长华进修到博士,刘长歧进修到博士后。 荣誉称号 该村1991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1996年,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党支部。自1995年至2002年8年中,7年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连续8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党支部;6年被评为长乐镇计划生育先进村庄。支部书记刘永宝于2002年,被评为平度市优秀0。刘长君2年被评为平度市计生协会先进工作者。刘瑞云于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计生基层优秀干部。 |
前吴家村 |
前吴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姓由四川境内迁此定居,渐成村落后,取名小吴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前吴家。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政府南4公里处,跨中淄阳河而居。东与西辛旺相望,西傍老青沙公路,南与店子镇接壤,北与孙家庄相望。全村总户数120户,总人口390人。实有耕地面积65.2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93.7万元,集体经济收入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90元。 产业优势 1975年前吴家生产大队建一农具修配厂。后改制为个体经济,专门制造小型播种机。2005年,年销售额400万元。2002年建1个个体水泥预制件厂,生产水泥空心砖。2005年销售额1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2万元美化绿化村内大街,栽植各种花卉树木100棵。全村370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拥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90户。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8人。 |
北坡子村 |
北坡子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三年(1630年)间,李姓由四川迁此建村,因在丘陵洼地,形如 状,故名泊子,后写成“坡子”。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北坡子。 政区人口 北坡子位距长乐镇驻地西北方7.5公里处。南与大陈家相望,北与莱州市接壤。全村总户数226户,总人口715人,耕地实有面积89.6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总收入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6元。 产业优势 该村平塘22个,农灌线路4000米,水浇田91公顷。年产小麦365吨,玉米436吨,大姜50吨,苹果600吨,桃40吨。个体塑料厂3个,生产火腿的食品加工厂2个,水泥预制件厂1个,年销售额8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5万元美化、绿化亮化大街2条。栽植各种花卉、树木800棵,安装了路灯。装有固定电话200部,占总户数的90.5%,有线电视用户190户,占总户数的86%。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618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5人,其中进修到硕士的2人。有家庭轿车4辆,小面包车3辆。 |
祝哥庄村 |
祝哥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始祖王禄兄弟二人由四川省迁此定居,后因弟迁往他乡,祝兄长此久居安乐,故取名祝哥庄。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东与大泽山镇接壤;西去2公里是三城公路;南与店子镇接壤;北与陈家庄隔河相望。是长乐镇唯一的中淄阳河南岸的村庄。是长乐镇第二大行政村。全村总户数371户;总人口1167人。实有耕地面积116.9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2元。 产业优势 主要经济支柱是“青岛华锋铸造有限公司”和“鹏达铸造厂”2个铸造企业和华美、宝强等5个眼睫毛工艺品厂。年销售额560万元以上。安排就工600多人。自2000年开始种植大姜。2005年,大姜种植面积发展到7公顷,总产320吨。 社会事业 1980年,美化街道2条,安装了路灯。全村拥有幼儿园1所,医疗诊所2个,大药房1个,固定电话300部,占全村总户数的80.1%;有线电视用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4%。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30人,进修到硕士学位的5人,王明强、王志俊进修到博士学位。 荣誉称号 1995年至2005年,连续10年被评为平度市文明村庄和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 |
西高家村 |
西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1644年),高姓始祖由平度市新河镇打渔高家迁此建新居,因方位在东高家以西,故名西高家。 政区人口 西高家位距长乐镇政府西1公里处。东与东高家为邻,北与后高家相望,南临北淄阳河,长灰公里傍村而过。全村总户数128户,总人口450人。实有耕地面积48.1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产业优势 该村机井13眼,扬水站1个,农灌线路2000米,水浇田47公顷。年产小麦210吨,玉米210吨,花生52吨。2005年种大姜20亩,年产大姜60吨。个体塑料厂4家。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街道3条,安装了路灯,栽植各种花卉、树木2000棵。有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25户。楼房1幢,90平方米。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440人。有家庭轿车3辆。历年不录取的大学生10人,其中进修到硕士的4人,进修到博士的1人。 荣誉称号 1995年至2002年,连续8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党支部和模范村委会。 |
后高家村 |
后高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1644年),高姓始祖由平度市新河镇打渔高家至此另辟新居,因其居西高家后,故名后高家。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政府1.5公里处,南与西高家相邻,北与任王庄相望。全村总户数120户;总人口344人;实有耕地总面积49.1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2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783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2万元,美化大街2条,栽植各种树木100棵。装有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用户86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340人。 |
任王庄村 |
任王庄村 村庄由来 清咸丰年间(1851-1861),王姓宗祖由长乐镇原唐家庄前沙棘子王家迁此立村,取名王家;任姓由莱州西岩家迁此,与王家东西相依而居,以任姓取村名任家。1956年,两村合并,取村名曰任王庄。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政府西2公里处,南与后高家相望,北傍长大公路。全村总户数130户,总人口419人,实有耕地总面积41.13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1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0元。全村机井15眼,41.13公顷土地全部实行电灌。年产小麦182.3吨,玉米203.5吨,花生45吨,大姜200吨,苹果90吨。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0.2万元,美化、绿化了村内大街,栽植了花卉树木30棵。固定电话101部,有线电视用户98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370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3人。 |
强家村 |
强家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川籍移民李姓徙居此地,立村于埠前,故名埠前李家。清朝中期,强姓迁入。先至者李姓衰落,强姓兴旺,故村名易称强家。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南去0.5公里是泽灰公路,北与莱州接壤。全村总户数158户,总人口487人。耕地实有面积79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 产业优势 强家是冬枣专业村,全村冬枣24.7公顷。年产冬枣370吨,远销青岛、大连和北京等地,销售收入222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0.8万元,美化、绿化了一条东西大街。栽植各种花卉、树木238棵。全村拥有固定电话128部,有线电视用户132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487人。 |
北许家村 |
北许家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许世龙、许世风兄弟二人由平度城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许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北许家。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驻地西3公里处。南去1.5公里处是长灰公路,北往1公里处是泽灰公路。四至无邻村。全村总户数78户,总人口238人。实有耕地面积31.7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0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产业优势 以农业收入为主。全村31.7公顷耕地,全部实行电灌。年产小麦80吨;玉米80吨;花生21吨;大姜6.5吨;苹果8吨;桃10吨。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0.4万元,美化、绿化了一条村内大街。栽植各种花木100棵。全村拥有固定电话68部,有线电视用户5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220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5人。 |
涩埠村 |
涩埠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氏始祖陈赘,由平度市大田镇石灰陈家来郝家村打工,因忠厚能干,被郝家看重招为上门女婿。在此繁衍生息,家丁兴旺,郝家人口逐渐减少。因村东北方有一山埠,埠上石头味涩,故该村名为涩埠。至于郝家村历史无可考。 政区人口 涩埠村位距长乐镇政府驻地西北方5.5公里处。东与强家村相距1公里,西与院东、麻湾相距1公里;北与大陈家相连,村南是泽灰公路。全村540户人家,1680口人,206.1公顷耕地。系长乐镇第一大行政村。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1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农民人家纯收入5370元。 产业优势 该村机井48眼,农灌线路6000米,水浇田235公顷。年产小麦720吨,玉米800吨,花生245吨,大姜20吨,冬枣15吨。2005年以来,成立个体塑料厂6个。 |
钟家村 |
钟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钟大有由四川迁此建新家园,渐成村落后,村名以钟姓命之。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东连唐家,西邻大朱家,南靠北淄阳河,北傍“长----灰”公路。总户数260户,总人口909人。耕地实有面积129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万元;集体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80元。 产业优势 该村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村庄。早在1974年,就有一个集体纸箱厂。1991年7月由香港华鲁公司引进49万美元成立了华乐纸品制造有限公司。由山东经济开发区引进23万美元,将原来半机械化的纸箱厂扩建为全机械化纸箱厂。1994年,为解决残疾人就工问题,投资100万元,建起了福利纸箱厂。到2002年度,三个村办骨干企业共利用外资80万美元,年度完成工业总产值6500万元,销售额达到5500万元,完成税金25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18万元,人均经济收入5.6741万元,上交税金30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5元。2005年,仅福利纸品厂年产值2000万元,销售额1800万元。 村纸箱厂 社会事业 该村有学区小学1所,联合诊所1个,幼儿园1个。1994年以来,村委投资200万元,硬化、绿化、亮化了村内三条总长1200米的村内大街。栽种各种花卉、树木3000棵,安装了长臂路灯40盏。投资80万元新打机井30眼,并将全部机井配备了电灌设备。投资35万元建起供水站,为村名免费安装了自来水。投资85万元建起了了一所能容纳300个幼儿的幼儿园。投资35万元为驻村学区小学扩建了18间教室,垒起了400米院墙。对五保户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零花钱。对60岁以上的老干部、老党员实行退休制。装有固定电话220部,有线电视用户240户,家庭轿车3部,小面包车3辆。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90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0%。 荣誉称号 1992年,该村被评为山东省镇村建设明星村;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社会主义文明村庄;2002年,被评为平度市双创标杆村庄;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党支部;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992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和2000年,被评为平度市先进党支部。 原党支部书记钟安华,1999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小康村带头人;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企业家;1999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0员;1995年被评为平度市劳动模范、优秀0员和优秀党支部书记;1996年和1998年被评为平度市优秀0员;村党支部书记钟金波1999年被评为平度市劳动模范;村主任钟福高1997年被评为平度市劳动模范。 |
院东村 |
院东村 村庄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王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因村西凹洼地上有座名为将院的寺院,故取村名为院上。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院东。 政区人口 院东村位距长乐镇政府驻地西偏北7.5公里处。东与涩埠村相望,西与荆家村为邻,南面是麻湾和石柱子,北与苗家相连。全村总户数102户,总人口316人,耕地实有面积33.7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8.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1元。 产业优势 院东村是一个以农为主的村庄。全村共有机井18眼,平塘1个,扬水站1个,铺设农灌线路2400米,全村33.7公顷的耕地全部实行了电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2005年,小麦总产108吨;玉米132吨;花生33吨。客货运输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全村用于货运三轮车6辆、四轮农用车2辆、六轮汽车20辆、大型汽车1辆。用于客运面包车2辆、轿车2辆。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2万元,绿化、美化村内街道3条,安装了路灯。栽植各种花木500棵。建居民楼1栋。2005年,拥有固定电话67部,有线电视用户66户。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8人,其中进修到硕士学位的1人。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28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1.1%。 |
大孙家村 |
大孙家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孙氏宗祖致远由四川成都府成都县铁碓臼随移民迁来安家居住。原姓公孙,闻北方无覆姓,因去上公,以孙为姓。渐成村落后,以姓取村名大孙家。 政区人口 该村系长乐镇政府驻地。东与徐王村相连,西与东高家为邻。总户数312户,总人口916人,耕地实有面积59.7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88元。 产业优势 该村机井45眼,电灌线路6500米,水浇田102公顷,年产小麦435吨,玉米435吨,花生90吨。2005年种植大姜7.5公顷,年产大姜440吨,销售收入264万元。1994年载植长乐冬枣17公顷,1997年开始结果,2005年产冬枣350吨,远俏至青岛、大连和北京等地。年销售收入210万元。1985年,村委建面粉加工厂1座,1998年承包个人。年加工面粉1500吨。有个体石材厂3家。招商引资2家。 社会事业 该村有楼房1幢,面积400平方米。家庭轿车2部。2006年安装了路灯。固定电话222部,有线电视用户17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916人,占总人口的100%。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36人。 |
苗家村 |
苗家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1644-1661),王姓由四川省铁碓臼村迁此立村,因村前有座寺院,取“院后”为村名,苗姓由桑杭迁入定居,户繁人众,渐为主姓,故改村名为苗家。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政府驻地西北7.5公里处。东南方与涩埠相望,西南方与荆家为邻,南与院东相连,北与莱州市接壤。全村总户数215户;总人口776人;实有耕地面积98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40.4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78元。 产业优势 全村塑料加工厂10家,年产量133吨;年销售额133万元;搞长途贩运的26家,年收入26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25万元,绿化、美化了8条大街。安装了路灯。2005年拥有固定电话220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分别占总户数的88%和80%。历年来,被录取的大学生18人。 荣誉称号 支部书记苗守祥于2000年被评为平度市计划生育先进个人;1990年被评为青岛市农村青年学科学先进村。 |
荆家村 |
荆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荆姓由江苏洱塘迁居此地,躬耕为生,渐成村落,以姓取村名为荆家。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政府西北8公里处。东与院东和石柱子为邻;西与灰埠镇接壤;南边是泽灰公路;北与莱州市接壤。全村总户数235户;总人口705人;耕地实有面积88.5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3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产业优势 全村拥有三轮农用车60辆;四轮农用车2辆;六轮汽车18辆;小面包车1辆;汽车2辆。全村有70家搞长途贩运,有12家塑料加工厂。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2万元,绿化美化了2条大街,栽植各种花卉、树木500棵。157户村民安装了固定电话,占全村总户数的67%。139户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占全村总户数的59%。145人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20人。 |
石柱子村 |
石柱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末(1644年),王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居住。相传此地系元朝某将烟府遗址,村东尚村两根石柱子,故以石柱子为其村名,延用至今。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驻地西北7公里处。东与院东村相接,西与荆家为邻,村南0.5公里处是泽灰公路,北与苗家相邻。全村总户数112户,总人口312人。耕地实有面积32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8万元。村委集体经济收入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全村有个体塑料加工厂3家。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0.3万元绿化、美化了一条大街。全村拥有固定电话95部,有线电视用户50家。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280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2人。 |
麻湾村 |
麻湾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初年(1368年),张姓始祖子明由四川绵竹县徙居此地,因村东北有个水湾,四周生长着茂盛的-,俗称麻湾,后以此为村名,流传至今。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驻地西偏北7公里处。东与涩埠为邻,西与灰埠镇接壤,南靠泽灰路,北与院东相望。全村总户数231户;总人口704人;实有耕地面积112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8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71元。 产业优势 全村拥有三轮农用车10辆,四轮农用车2辆,六轮汽车86辆,小面包车1辆,轿车2辆。个体锯木厂1家,塑料加工厂1家。招商引资6家。全村搞长途贩运的98家。这是全村的支柱产业。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2万元美化、绿化了1条大街。安装了路灯。栽植各种花卉树木150棵。全村拥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有623人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历年来被录取的大学生5人。 |
王埠庄东村 |
王埠庄东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吕王二姓由四川迁此建村。因村地势较高,站立村头可清晰望见八个村庄,故取村名“望八庄”。后觉“望八庄”之谐音不雅,以村西小埠为名,曰“王埠庄”。后分为王埠庄东村和王埠庄西村。 政区人口 位距于长乐镇驻地西稍偏南5.5公里处。西与王埠庄西村相连,东与钟家相望。“长----灰”公路傍村而过。全村总户数140户,总人口498人,实有耕地面积65.3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产业优势 该村个体塑料加工56家,年销售额1500万元。搞长途贩运的60家,搞废品回收的10家。 村三农服务站 社会事业 该村1998年投资2.5万元美化、绿化、亮化了一条村内大街,栽植各种花卉、树木200棵,安装了路灯。居民楼一幢,面积120平方米。有家庭小轿车2辆,装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378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3人,其中进修到硕士的5人。 荣誉称号 该村1998年和2001年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1999年、2000年和2002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党支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被评为长乐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2001年被评为长乐镇农村工作综合考核二等奖。 |
王埠庄西村 |
王埠庄西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吕王二姓由四川迁此建村。因村地势较高,站立村头可清晰望见八个村庄,故取村名“望八庄”。后觉“望八庄”之谐音不雅,故以村西小埠名村名王埠庄。后为管理方便,分为王埠庄东村和王埠庄西村(简称“王东”和“王西”)。 政区人口 位距于长乐镇驻地西稍偏南5.5公里处。北靠“长----灰”公路,西与灰埠镇大庄子村隔沟相望。全村总户数186户,总人口586人,耕地实有面积84.47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28眼机井,农灌线路3000米,66.7公顷电灌高产田。年产小麦368.2吨,玉米360吨,花生75吨,苹果120吨。该村是市金矿所在地。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3万元美化、绿化、亮化了4条大街,栽植各种花卉、树木400棵,安装了路灯。有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用户12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565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4人。 荣誉称号 该村2000年和2001年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1985年被评为长乐镇计划生育模范村;2000年被评为长乐镇美化家园先进村庄;2002年被评为长乐镇先进书屋。 |
西韩家村 |
西韩家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年),韩氏始祖自成由四川迁此建家园。因其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七,故取名曰七甲坊韩家,后简称韩家。户口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改称“西韩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长乐镇驻地西南7公里处。南靠北淄阳河。全村总户数230户,总人口730人,耕地实有面积110.6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 产业优势 个体塑料厂5个,年销售额910万元。搞废品回收的50家,年纯收入300万元。机井31眼,农灌电线路4000米,水浇田100公顷。年产小麦540吨,玉米720吨,花生115.5吨。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1万元,美化、绿化、亮化大街3条。装有固定电话170部,占全村总户数的74%,有线电视用户2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600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20人。 |
大陈家村 |
大陈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陈姓由平度市大田镇石灰陈家迁此另建家园,位于中陈家村北,按方位和姓氏取村名北陈家,1946年更名为后陈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大陈家。 政区人口 位距长乐镇政府驻地6公里处。南与涩埠村相连,北与北坡子相望。全村总户数173户,总人口542人,实有耕地面积57.2公顷。 经济状况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产业优势 该村机井17眼,电灌线路3000米,水浇田55公顷。年产小麦250吨,玉米250吨,花生80吨,苹果150吨,冬枣40吨。全村有个体工厂4家,年销售额190万元。 社会事业 该村装有固定电话120部,有线电视用户100户,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480人。历年被录取的大学生12人,其中陈金岳攻读完博士后,现为博士后导师。 荣誉称号 该村自1989年以来,连续15年被评为长乐镇模范村委会和先进党支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