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集三村
村名由来 原称水沟头村,始建于明代中叶(1573~1620年)。因当时村址选在一条大水沟(原西北楼沟)的南端,故名水沟头。1949年改称水集,并划分为水集一村、水集二村、水集三村。
政区人口 水集二村位于莱西市中心,东临烟台路,南靠蓬莱路,西接岚上村,北至团岛路,长岛路沿村穿过。村内有瑞尔公寓、瑞尔新居,书店南公寓等住宅小区。总面积73公顷,650多户,2400多人。
经济状况 水集二村东方实业总公司地处市中心,下设青岛西特碳素有限公司、金桥铝制品厂、水二面粉厂、东方建筑工程公司、大京精密有限公司、皑希煤等内外资企业。
青岛西特碳素有限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有上引法无氧铜杆、铜管连铸用石墨保护套、华工机械密封环等,畅销25个省市、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4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上,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授予青岛西特碳素有限公司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称号。金桥铝制品厂主要生产炊事用具、各种铝材、板材,远销厄瓜多尔等国家和地区;水二面粉厂的产品有精粉、特一、特二和饺子粉,产品不加任何添加剂;东方建筑工程公司是一个技术资质达到三级的施工企业;瑞尔房地产开发公司具有房地产开发三级资质,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水集二村依托自身优势,先后建起水沟头农贸市场、瑞尔市场,与莱西市市场发展局共同创办开发了莱西市农贸市场。水沟头农贸市场主要从事批发零售、装饰建材、日用百货、旧货、粮油、水肉、类果品蔬菜等,连续几年被莱西市政府授予商品流通工作先进集体。
为了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实施小康文化工程,促进村庄富裕与文明的和谐发展,2003年村两委开发建设了莱西市市区唯一的文化市场。市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1.28亿元。主要经营花鸟鱼虫、文化用品、工艺品、古董、书画、音像、图书杂志、收藏品、体育用品和文化娱乐用品,为全市的文化产业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水集二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农集体标兵、青岛市百强村、青岛市优秀党组织、青岛市档案管理先进村、莱西市龙头村、莱西市文明村庄、莱西市红旗村、莱西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莱西市发展民营企业先进村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5001 | 266000 | 0532 | 查看 水集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范家疃村 |
范家疃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范姓由山西迁来在此落户,建村名曰范家疃。 政区人口 范家疃村位于水集街道办事处西南,居洙河北岸,距莱西市政府1.5公里。土地总面积334.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44.67公顷,有居民610户,人口1860人。 经济状况 范家疃村地处市区,交通方便,水、电力资源丰富,加上社会环境良好,故到此投资办厂者甚多。截止2004年,已有韩国永昌因特皮革有限公司、青岛市凯源祥化工有限公司、青岛净宝塑料包装有限公司、青岛凤凰东翔印染有限公司、莱西市污水处理厂、青岛成镐印染有限公司、青岛鲁红建材公司等内外资企业在村内落户。 社会事业 1996~2004年,范家疃村共投入资金16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共硬化街道2条,安装路灯,美化、绿化街道,村庄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1995年村庄严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村民吃井水的历史。村内共建有敬老院1处,小学1所,幼儿园1所,卫生室1处。村民户户有电话,家家有彩电。 特色经济 保护地栽培800亩。 |
水集二村 |
水集三村 村名由来 原称水沟头村,始建于明代中叶(1573~1620年)。因当时村址选在一条大水沟(原西北楼沟)的南端,故名水沟头。1949年改称水集,并划分为水集一村、水集二村、水集三村。 政区人口 水集二村位于莱西市中心,东临烟台路,南靠蓬莱路,西接岚上村,北至团岛路,长岛路沿村穿过。村内有瑞尔公寓、瑞尔新居,书店南公寓等住宅小区。总面积73公顷,650多户,2400多人。 经济状况 水集二村东方实业总公司地处市中心,下设青岛西特碳素有限公司、金桥铝制品厂、水二面粉厂、东方建筑工程公司、大京精密有限公司、皑希煤等内外资企业。 青岛西特碳素有限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有上引法无氧铜杆、铜管连铸用石墨保护套、华工机械密封环等,畅销25个省市、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4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上,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授予青岛西特碳素有限公司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称号。金桥铝制品厂主要生产炊事用具、各种铝材、板材,远销厄瓜多尔等国家和地区;水二面粉厂的产品有精粉、特一、特二和饺子粉,产品不加任何添加剂;东方建筑工程公司是一个技术资质达到三级的施工企业;瑞尔房地产开发公司具有房地产开发三级资质,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水集二村依托自身优势,先后建起水沟头农贸市场、瑞尔市场,与莱西市市场发展局共同创办开发了莱西市农贸市场。水沟头农贸市场主要从事批发零售、装饰建材、日用百货、旧货、粮油、水肉、类果品蔬菜等,连续几年被莱西市政府授予商品流通工作先进集体。 为了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实施小康文化工程,促进村庄富裕与文明的和谐发展,2003年村两委开发建设了莱西市市区唯一的文化市场。市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1.28亿元。主要经营花鸟鱼虫、文化用品、工艺品、古董、书画、音像、图书杂志、收藏品、体育用品和文化娱乐用品,为全市的文化产业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水集二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农集体标兵、青岛市百强村、青岛市优秀党组织、青岛市档案管理先进村、莱西市龙头村、莱西市文明村庄、莱西市红旗村、莱西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莱西市发展民营企业先进村等。 |
水集三村 |
村庄由来 水集原名水沟头,元末明初,葛、林等三姓由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下迁入此地,经过历代人口繁衍生息,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外来人员也随之增加。解放初划为水集一村、二村、三村,水集三村村民基本以务农为主。 政区人口 水集三村位于莱西市城区,青岛路两侧,东靠昌隆市场、西至青岛昌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蓬莱路及文化路自东向西从村内穿过。交通便利,是商贸重镇——水集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004年,全村土地面积24.76公顷,人口2308人。 经济状况 至2004年末,全村共有饮食服务企业40多家,建筑安装施工队10余家,各类店铺300多个,运输及客运出租车辆160余辆,全村经济总收入2438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4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281元,是莱西市经济强村之一。 文化建设 在加快村庄经济建设的同时,村庄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委组织了秧歌队,利用晚上和业余时间进行排练,多次参加节假日和大型活动的演出。 联系电话 86-0532-88466118 |
前疃村 |
前疃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于氏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寨子。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于氏他徒,左氏由莱阳县万柳迁入,易村名为千檀村,以“千檀”对“万柳”,表示对故地怀念。民国年初,地村处水沟头前易名为前疃。 政区人口 前疃村位于莱西市城区青岛路南端,洙河北岸,东靠体育场、昌隆市场,西邻金莱热电公司,烟青公路自村中通过。全村土地面积200公顷,有居民365户,1238人。 经济状况 前疃村是一个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城区工商业村,是莱西市发展民营经济十强村,年经济收入3.7亿元,人均收入6167元。1986年7月建莱西县橡胶厂,后改名为青岛隆泰橡塑制品厂,年产值1200万,销售收入1000万,上交税金60万,随着产业扩大税金最高达90万元。1988年青岛锻压机械厂莱西金属制罐联营厂成立,后更名为青岛百盛包装容器有限公司,2004年公司拥有总资产8500万元,销售收入1亿元。 文化生活 前疃村在村黄金地段投资320万元,兴建了占地38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一处,其中娱乐中心楼内设有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台球室、象棋室、舞厅、健身房等,大院建有文化、科学、道德、法治教育宣传栏及政务、财务公开栏,并配套了了彩电、大型投影机、VCD等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大院建成后,全天无偿向群众开放。2001年村庄先后成立爵士鼓队、老年健身体操队、太极拳、太极剑队、门球队、民间小乐队等文体活动队。其中,爵士鼓队获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妇联授予的巾帼文明标兵队、“大地欢歌”优秀表演奖和莱西市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秧歌队在庆“七一”迎接党的-获民间秧歌大赛一等奖、粮贸杯二等奖;民间小乐队获水集街道民间文艺演出荣誉奖及莱西市民间艺术大赛第二名;老年体协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基层组织。村支部先后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村庄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十佳文明村庄、“美在家庭”示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8460261 |
炉上村 |
炉上村 村名由来 炉上村地属平原,相传村南有胡家寨,村处胡家寨后,取名寨后村。清朝中叶胡家寨为水所圯,此时由鲁西迁来一伙铁匠于村中营炉打造农具,远近百姓多来此打造农具,称“到炉上去”,久而久之村名演变为“炉上”。 政区人口 炉上村位于威海西路两侧。东邻青岛昌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至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邻莱渤特化工有限公司,北至莱西市汽车配件商贸城,有居民408户,人口1248人。崔姓人口最多,约占全村人口的72%。 经济状况 2004年,炉上村较大企业有青岛莱渤特化工有限公司、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莱西市汽车配件商贸城、青岛华和科技有限公司、莱西佳美汽车服务公司、青岛如意汽车服务公司等10个企业。经济总收入达到了4581万元,人均纯收入5990元。 文化娱乐 炉上村的民间秧歌久负盛名,台后绝技锣鼓器乐也是远近闻名。为给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村委投资建起了文化大院,并购买了图书,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8437950 |
夏屯村 |
村名由来 村庄始建于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因位于一条小溪之西,取名水西屯。相传,当时有夏姓兄弟在朝为官,因犯了王法要被处决,兄弟二人一个南行,一个北走,北走者在此落户。后夏氏人丁兴旺,将村名改为夏家屯村。1982年1月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更名为夏屯村。 政区人口 村庄占地20公顷,总人口960人。北距九顶梅花山1公里,东连市行政办公中心和人民广场,村西为青岛路,村南为上海路,重庆路和天津路穿村而过。 经济状况 1999年起,村委通过招商引资,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到2004年末,固定资产达到了1000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4980元。先后有青岛仲和医院、青岛展丰矿业有限公司、开明物资有限公司、益丰园艺雕塑有限公司、永敬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浩通金属有限公司、城北金属有限公司、青岛天宇加油公司、青岛向荣塑料有限公司、乐好制衣有限公司、青岛源杰大酒店等落户本村。 为改善办公条件、村民居住条件,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庄投资168万元,建起标准化的办公大楼;投资680万元,建起3栋1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和紧靠青岛路的网点楼;在此基础上又投资100万元建起村级公园——鸿福园;投资60万元硬化村内4条主要街道,浆砌排水沟,同时进行绿化亮化;投资280万元建起4100平方米高标准大楼对外出租。 社会事业 夏屯村为每家每户安装了自来水,户户免费看有线电视,60岁以上老人春节发放油、米、鱼、酒等物品,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每人发放300元的生活补助。 特色产业 加工油罐、水罐、压力罐是夏屯的优势产业。 联系电话 86-0532-88408423 |
隋家屯村 |
隋家屯村 村名由来 隋家屯原名刘家庄,为刘姓所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隋姓由海阳县何家迁入,改村名为隋家屯村。 政区人口 隋家屯村位于新市政府西,青岛路东,润发新城南,村中以隋姓为主,另有姜、倪、仇、李等。共有442户,人口1564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隋家屯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先后由润发、天泰、银泰、开发商在其周围开发建设。年实现税收上百万元。促进了内商外商到村里的投资力度,全村人均收入在5700元以上。 村居建设 全村投资近40万元,硬化街道1.3万平方米,安装了路灯。成立了物业管理部,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物业管理人才。村里有老党员组成的护卫队,对村所有的环境卫生进行管理,为争创卫生城市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社会事业 村庄每年发给70岁的老人100元生活补助,并对村的残疾、困难户发油、米、面,并给100元的生活补助。对考取大学的学生按考取不同的大学给予1500~3000元不等的补助金。村先后被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村庄、优秀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8458498 |
于家庄村 |
于家庄村 村名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由白玉庄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庄。 政区位置 于家庄位于水集街道北部,邻804省道,交通便利。 村居建设 截至2004年,共投入35万元,整修街道,给村民拉上自来水。 |
白玉庄村 |
白玉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有于氏四兄弟由云南迁来建村,后四兄弟分家各自建村,本村处北,取名北于格庄,后以谐音,改称白玉庄。 政区人口 白玉庄村位于莱西市的西北,距城4.2公里,北靠804省道,西临大沽河,地属平原区。村中有麻、仇、刘、米、柳等姓居民330户,人口1110人。全村共有耕地58公顷,村居面积13.3公顷,先后获莱西市小康村、莱西市绿化绿色村称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50户、私营企业5家、养殖专业户52家。村庄年经济总收入1493万元,人均纯收入5284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108万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庄投资80多万元,浆砌了村内主要街道的排水沟,进行绿化,安装路灯,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村庄成立了环卫队,常年负责街道的清理及垃圾的承运。规划建设了高标准居民住宅小区1处占地5.4公顷,以此为起点进行旧村改造。 社会事业 2003年起,村集体每年为每户供应部分液化气,并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福利待遇。村里成立以老党员为主的红白理事会,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减轻了村民的负担。2004年起,由村集体投资为每个村民办理了合作医疗保险,减少了村民看病的后顾之忧。 联系电话 86-0532-88458530 |
展格庄村 |
展格庄村 村名由来 相传明朝,有王氏兄弟二人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后刘、董等姓相继迁入,因户多人众,村落渐次向东扩展,遂更名展格庄。 政区人口 展格庄位于市区西北,长春路以南,重庆路以北,深圳路以西,西濒大沽河,地属丘陵,交通便利。村中有仇、董、刘、姜、臧、王等姓居民500户,人口1575人。全村共有耕地86.7公顷,村居面积2.6公顷。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小康村”、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村庄。 经济状况 至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50户,私营企业8家,外资企业4家。村庄年经济总收入达2512万元,人均纯收入5286元,集体固定资产达160万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投资50万元硬化街道6000平方米,砌排水沟3000米,实现了村内主要街道硬化。配合城区旧城改造,规划建设高标准居民楼区,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村内常年有专人负责清扫街道卫生,承运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自2004年起,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享受100元生活补助,安排专人在路口安全护送学生上学放学,投资20万元对村内自来水工程进行改造扩建,保证了村民正常生活用水。自2002年起免收村民有线电视收视费。 联系电话 86-0532-88409559 |
后于格庄村 |
后于格庄村 村名由来 据传,本村原系朱氏建材,取名朱家庄。后于氏迁入,因村处前于格庄之后,故更名为后于格庄。 政区人口 后于格庄位于市区西北3。5公里,频繁路南西临大沽河,地属平原,现村中居有仇、朱、李、曲、王、展等姓人家。居民600户,人口1780人,耕地2048亩,村民面积30000余平方米。近几年来,先后被评为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经济状况 至2004年,全村拥有工商户80多户,私营企业6家,外资企业2家,全村年总收入达4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300多万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投资数十万元,硬化主要街道2条,自来水安装到户。村内有环卫队,常年有专人负责清扫街道卫生,承运生活垃圾。村规划居民二层楼区2处,总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实现了亮化,设立垃圾地,有专人承运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自1997年起,全村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享受160元的生活补助,家家免费使用自来水。2000年起,村庄为80岁以上老人生日送蛋糕。 联系电话 86-0532-88455598:88455578 |
前于格庄村 |
前于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2~1423年),于氏兄弟四人分居,在水集周围各建一村,皆以姓氏名村为于格庄,因四村相邻,本村处前,故名前于格庄。 政治人口 前于格庄位于市区西3.3公里,地属平原。村中有赵、仇、朱等姓氏居民225户,890人,有耕地96.7公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2户,村庄年经济总收入达56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17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90多万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先后投资10多万元,硬化街道、排水沟。常年有专人负责清扫街边卫生,承运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自1996年起,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每人享受100元的生活补贴,先后投资20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8455799 |
水集一村 |
水集一村 村名由来 水集一村始建于明代中叶(1573-1620),因当时村址选在一条大水沟的南端,取村名为水沟头。解放后,水沟头改称水集,并分为一、二、三、四4个村。 政区人口 水集一村位于莱西市城区,占地33.4公顷。有村民800户,2300人。 经济发展 形成了以发展市场、商城为基础,以房地产开发、建筑业为龙头,以房屋租赁为辅助,以招商引资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格局。至2004年,全村有改制、租赁企业16个,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2662万元,集体积累96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62元,为青岛市经济百强村。 针对本村已无耕地的现实,依托城区,借势挖潜,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2002年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3.8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豪帝商城,为全体村民发展经商。到2004年,水集一村范围内发展私营企业36个,个体工商户1162个。 |
朱翠村 |
朱翠村 村名由来 据传,薛氏于明初由薛家岛迁来建村,以吉祥嘉言命名“聚财”,后演变为朱翠。 政区人口 朱翠位于市区西南3.7公里,西濒大沽河、东濒洙河,水院路、沽河大道依村而过,地属平原,村中居有薛、李等姓194户,人口686人。有耕地64公顷。 经济状况 依靠资源优势,居民以蔬菜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有个体工商户28户、私营企业3户,年总收入11.8万元,人均纯收入6144元。 村居建设 村规划居民二层楼区2处,总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设立了垃圾地,有专人承运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自2005年起,全村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享受200元的生活补助。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全村有固定电话190部,居民86%户有彩电、冰箱,2004年被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1800366 |
沙岭村 |
沙岭村 村名由来 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个地肥水美的好地方。潴河自北向南蜿蜒而下缓缓从村旁淌过,河水清澈如镜,鱼儿在水中游荡,河边芦苇茏葱,杨柳成行,鸟语花香;两岸良田肥沃平坦、成方连片;所有的一切无不透着这里的美丽和富饶。然而阴差阳错,不知是上帝的决定错误,还是有意对这里人们的挑战,一场大雨后,潴河水改流他地,在这里却留下了一道风吹沙起“雾”茫茫的沙岭。 政区人口 沙岭村位于莱西市新区南、上海东路南侧,东靠南京路,南有团岛路,西靠烟台路。据传该村自天启年间便有人家在此居住,现有人口1439人,村庄占地面积320160平方米。现已经成为莱西市北部新区的一部分。 经济状况 十几年来,特别是自2000年市政府决定北迁以来,沙岭村干部群众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一举成为莱西屈指可数的文明富裕村。2004年,村集体总收入87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2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00元。自1993年以来,连年被水集街道办事处、莱西市委市政府和青岛市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红旗村、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财政收入十强村庄、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敬老模范先进集体、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全村主要街道硬化、亮化率达80%以上,曾获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 村庄建设 1992年投资80万元,整修6条文明大街,硬化面积26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硬化次要街巷5000平方米,并且投资60万元配套了雨污分排的地下管道,街道两旁栽植了花草树木,进行了绿化、美化。投资23万元将村内一个污染严重的大水湾重新进行了修建,使昔日的污水塘变成了“碧波荡漾”的荷花塘,成为村民小憩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为了实现村庄环境管理经常化、规范化,村里每年拿出46000元与市环卫处签订环卫合同,每天由环卫处负责村庄卫生的清理,使村庄环卫工作城市化;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投资32万元新建了农民夜校、图书阅览室、游艺室,规划了面积4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投资2万元在村内主要街道增设道德风尚、计划生育等内容的谚语灯箱,为村民创造了一流的居住和娱乐环境。 福利事业 沙岭村是文明的,生活在沙岭村的人是幸福和自豪的。自1995年以来,村里每年投资1万多元为每户村民办理家庭财产保险;村里出资60万元,让村民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村民有线电视收视费由村集体统一缴纳;村民每人每年可从村里领取300元的福利待遇,并根据村集体的经济状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人再发一袋面粉、一袋大米。为培养人才,村里规定在不违背计划生育章程,不违背村规民约的情况下,每考取1名大专生奖励2000元,每考取1名本科生奖励3000元。 特色产业 2000年村里规划了占地面积达300亩的工业基地,从而为以后的发展留足了空间,现至今该村已有内外资企业10处,分别是;青岛一永电子有限公司,青岛赛达鞋业有限公司,青岛美景服装有限公司,青岛好兄弟制衣有限公司,青岛叙珍电子有限公司,青岛富丽都大酒店,青岛颐和会计师事务所,青岛日正打包带有限公司,青岛镇英针织有限公司,莱西市金华轿车维修保养服务站。独资6处,租赁4处,其中2005年引进的独资企业青岛叙珍电子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0532-88433666 |
石佛院村 |
石佛院村 村名由来 据考明初当地即有杨、修、史三姓定居,当年所植槐树至今枝叶茂盛,有600多年历史。明建文年间(1398~1401年),孙氏兄弟迁至此定居。明正统年间(1435~1448年),孙氏族人重修村东清凉寺,俗称石佛院,村以院名随之。 政区人口 石佛院位于水集街道办事处西南4公里,大沽河东岸,南临洙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村中有孙姓人家232户,人口758人。共有耕地45.4公顷。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为主,尤其以大姜、元葱享有盛名。全村年经济总收入580多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居建设 村西为正在施工中的沽河大道,村东临洙河路。康宁路穿村而过,已硬化。 社会事业 村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石佛院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正在运作中。 联系电话 86-0532-89217588 |
谭彪庄村 |
谭彪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中叶,谭彪从大高岚迁此地,以自己姓名命村名为谭彪庄村。 政区人口 谭彪庄村位于市区西南5公里处,东濒洙河,西临大沽河,村西新修公路一条,南至烟青路,北至309国道。地属平原,风景优美,村中居有谭、史两姓居民233户,人口736人。有耕地58.7公顷,村居面积8公顷。村庄先后被评为莱西市小康村、莱西市文明村庄、莱西市蔬菜业强村等。 经济状况 全村有工商户10户,私营企业1家,年经济总收入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48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75万元。 优势产业 蔬菜、果树为村庄的优势产业,全村共有各式蔬菜大棚100多个,年收入160多万元。有果树10公顷,年收入30万元。订单农业有圆葱,年产2000多吨,总收入80万元。村庄有4户养殖户,饲养奶牛20多头,羊200多只。 社会事业 村庄先后投资15万元,用于自来水改造、建沽河桥,并架设农田线路3000米,地下输水管道400米,并埋设跨公路自来水管道和地下电缆,为招商打下良好的基础。 联系电话 86-0532-88452163 |
北张家庄村 |
北张家庄村 ]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张氏由山西迁来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张家庄。1982年,因莱西县内重名,将村名改为北张家庄村。 政区人口 北张家庄位于市区西南4.5公里处,洙河与大沽河交汇地,地属平原。全村有居民140户,人口450人。有耕地面积37.3公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各式塑料大棚50个,养殖专业户6户,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 村居建设 村中规划整齐,主要街道平整,在中心大街上安装有路灯。村集体安排专人负责清扫街道卫生,承运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村委投资7万多元,让户户村民吃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漤水的历史。村中80%的农户拥有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100%的农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 联系电话 86-0532-88452128 |
寨南村 |
寨南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汪氏先祖汪道明从山西迁来建村,因村处于胡家寨之南,故取村名为寨南村。清朝中叶,胡家寨为水所圮,寨南村村名不变。 政区人口 寨南村位于市区南2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地属平原,东濒洙河,西濒大沽河。村中有张、王、李等姓居民182户,人口589人。全村有耕地32公顷,村居面积9.6公顷,先后被评为小康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村庄。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共有工商户18户、私营企业3户。村庄经济总收入18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16多万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庄投入30多万元,整修大街600米,安装了路灯。实现垃圾有专人清扫,承运一切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20多万元,为村改造了线路照明和标准化小学。2005年起,村内70周岁以老人每人享受100元的生活补助,给广大村民每年有一点生活补助。 联系电话 13854233066 |
李家疃村 |
李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李茂迁址建村,故名“李家疃村”。 政区人口 李家疃位于水集街道办事处住地的东部,即莱西市威海东路与龙水路交汇处。占地面积3100亩,全村780户,2100人。 经济状况 李家疃利用地处城区的优势,先后建起于建筑安装公司一个;水泥预制件厂一个,沙发厂一个,模具厂一个。另外还引进蓬布厂、金利康化工有限公司,多元纤维厂等外资企业。个体企业也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象锁具厂、凯特西服、源盛福酒楼,依浪洗浴中心、东兴超市、国华超市、新润酒家、广志酒家等。随着企业的发展,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近几年已实现财政收入超两千万元。上缴国家税金达300万元。2004年村人均收入达6439元。 福利事业 百乐幼儿一处,藏书3万余册的图书室1个;全村路面全部予以硬化绿化面积达60%以上。 自1990年全村普遍拉上了自来水一改饮井水的历史。自2000年,对全体村民实行了生活补贴,对老党员干部实行退休制。 联系电话:88435296 |
史家疃村 |
史家疃村 村名由来 史家疃村始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史氏由河南省渑池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史家疃村。 政区人口 史家疃村位于七星河与洙河交界处的洙河北岸,威海东路穿村而过,西与城区相接,北接莱西一中及义谭店。村内规划了居民小区,全村共有550户,1653人。 经济状况 村内落户有青岛新昊工贸有限公司、青岛桃园电子有限公司、青岛季讴丝服饰有限公司、青岛新星针织有限公司等内外资企业。为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村庄的发展,2003年村委规划了占地20公顷的桃园工业园,投资700万元建起了2个标准厂房,投资40万元硬化工业园的道路,为招商引资搭建新平台。 村庄建设 近几年,村委投资60多万元硬化了村内的主要街道,投资20万元新上了路灯,投资10万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并购置了图书,象棋等设施。 联系电话 86-0532-88497245 |
北庄村 |
北庄村 村名由来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曲式好由水沟头迁此建村以已名名村“式好村”。尔后,周、赵两姓相继迁入。至民国末年又因该村地处水集村北,复以方位名村为“北庄村”。 政区人口 北庄属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距办事处1.5公里,现有民成510户,人口1507人,面积18万平方米。 经济状况 北庄村现有青岛洪全房地产开发公司;青北方建筑工程安装公司;青岛北方构件厂;月湖服装厂,惠宝制衣有限公司;超敏电器有限公司;俊熙服装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为北庄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截止2004年北庄村经济总收入5830万元,人均收入585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8476068 |
义谭店村 |
义谭店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吕氏于山西迁此建村,后来又迁来几户异姓,为讲仁义,求和睦,起名为义谭店。 政区人口 义谭店村位于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东北3.5公里处,北邻任家疃村,东隔洙河与经济开发区房家疃村相望,南是莱西市第一中学,西接沙旺庄村。全村共353户,1100人。 经济状况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莱西市北部新区建设步伐加快,义谭店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到2004年底,村集体引进韩商独资企业——三荣玩具有限公司,成立义谭店建筑公司,承包经营金利达酒店、昆仑山酒店等餐饮娱乐业,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60余万,人均纯收入达5933元,初步形成玩具加工,蔬菜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水果生产,建筑等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 义谭店村果业发达,所产水密桃个大、皮薄、肉嫩、酸甜可口,在莱西市水果市场上较有名气,吸引了青岛及周边县市前来定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密桃产业特色。 特色文化 义谭店村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义谭店村南有民国20年建小楼一座,原为莱阳县立第二小学,系同盟会会员解保勋与解洪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2年)创办,是莱西第一处小学卢西两等小学故址。抗战时期,二小有当时的伪省主席何思源亲笔题字匾一块“乐育可风”。1948年,解放军黄海二支队进驻义谭店村后,在此处开始招生办校,学校定名为南海中学。70年代前后该校改名为莱西一中。 革命传统 1947年,-军进攻胶东革0据地,义谭店村妇救会长解文卿被坏人告密后被还乡团抓住,因拒不透露党组织的秘密,慷慨就义,书写了革命者光辉的一章,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其就义处筹建了解文卿烈士纪念馆,1979年被莱西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9年,被青岛市政府列为青岛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6401480 |
沙旺庄村 |
沙旺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张氏自本市夏格庄双山迁来建村,因村后地下尺余尽显沙土,取名沙窝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村名不雅遂以嘉言更名为沙旺庄。 政区人口 沙旺庄位于莱西市城区东部,南邻莱西一中,村庄占地0.45平方公里,居民280户,人口520人。 经济状况 目前全村有外资企业5个;集体工业企业4个;个体工商户25个。2004年村集体收入达870万,人均收入达到5957元。 村庄建设 为改善投资环境,村投资170万元,硬化、亮化、美化大街28条,计30000多平方米,投资150万元,建立了村级公园;投资1200万元,为外商配套厂房150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村先后投资35万元解决了村民吃自来水的问题;投资300万元建起了村级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向村民每年每人发放面粉120公斤,花生油3公斤;液化气一罐;65岁以上村民每人每年发放养老金300元;村民家都享受免费看有线电视。 特色工业 韩企青岛桃园电子、桃园工艺品等外企,总投资200多万美元,租赁厂房1.5万平方米,每年上交村租赁费达200多万元,吸纳就业人员1450人。 联系电话 88497441 |
任家疃村 |
任家疃村 村名由来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任姓由莱阳城南关迁至辇止头建村。其后裔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此建村,取名任家疃。 政区人口 任家疃位于莱西市区,全村共有720户,2163人。村居面积36公顷,人均收入5714元。 经济状况 2004年,经济总收入9025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723万元。有内资企业6个,外资企业3个。 村居建设 任家疃村街道共计5000余米,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总投资90余万元。 社会事业 任家疃村村民都吃上自来水,家家通电话,户户看有线电视。 联系电话 86-0532-88453573 |
岗河头村 |
岗河头村 村名由来 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平氏自菏泽、马氏自夏格庄镇双山村来此建村,因村西依山岗,东临洙河,地处岗河之端,故名岗河头。 政区人口 岗河头位于市区东北,东濒洙河,西临城区,地属丘陵,村中有姜、马、周、于、李等姓人家460户,人口1356人。有耕地25公顷,村居面积2.1公顷。先后被授予青岛市小康村、文明村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村庄。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60多户、私营企业8家、外资企业2家,年总收入达6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30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300多万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先后投资60多万元,硬化街边12万平方米,安装了路灯,实现了村内主要街道硬化和亮化。村内有环卫队,负责清扫街道卫生,承运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1996年起,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享受80元的生活补助。投资40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投资200多万元建成青岛标准化小学——洙河小学;为村民提供免费有线电视。 联系电话 86-0532-88453097 |
沽河头村 |
沽河头村 村名由来 明初,吕姓由山西省楼底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一水沟东流入洙河,故名为沽河头。 政区人口 沽河头村位于莱西市区的东北端,南靠岗河头,北邻官道村,东靠水磨灌,西靠隋家屯,村庄有耕地65.3公顷,村庄占地20公顷。全村共410户,1415人。 经济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濒临新搬迁的市政府办公中心的优势,加之村庄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有青岛东禄食品有限公司、青岛永和建筑有限公司、青岛皓月果汁有限公司、青岛儒林纤维有限公司等内外资企业落户。200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企业上交利税1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32元。 村庄建设 2002年,在龙水路边规划了1.2公顷别墅区,入住34户,另有19户陆续动工建设;畅通了村东西大街,对大街两侧进行美化绿化;投资12万元修建3000米长的排水沟,建成垃圾箱26个。2003年,投资30万元对1000多米长的路面进行硬化;投资10万元,为村主要街道安装路灯50盏。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60万元修建了洙河小学和城关中学。2004年,投资6万元,重建村老年协会,配备乒乓球桌、麻将、象棋等娱乐设施;投资2万元,绿化干渠两岸和洙河西岸。2005年,投资30万元为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文化特色 村里有着悠久的扭秧歌历史。最早的扭秧歌剧目是村民自编的《妯娌闹》、《蔡文姬》。其中《妯娌闹》传说是村里的一位教书先生在河头店教书,途经果佳圈村时,看见婆媳、妯娌为家务事争吵,有感而作。经排练,在本村及周围村上演,很受群众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的剧目相应增加了宣传计划生育和赡养老人等内容。 地方特产 村西梅花山顶面积26.8公顷,村集体便因地制宜,栽上苹果树、桃树,所产苹果、桃味甜、甘美,颇负盛名,村庄被评为2001、2002、2003年莱西市果业强村。 优势产业 沽河头村从事木器加工的人很多,在水集市场上卖家俱的三分之二是沽河头村的人。家俱做工好、木材好、服务好。近年来,村中的木工大多合伙到青岛、烟台等大城市搞装潢。 联系电话 86-0532-88408423 |
汪家疃村 |
汪家疃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于氏三兄弟从云南迁来建村,起名东于格庄村,后更名汪家疃村。 政区状况 位于城区西2公里,东靠炉上河,西临大沽河,南有景观大道。全村土地总面积7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0.7公顷,全村共有313户,1080人。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共有工商户21户,私营企业5户,年经济总收入4000多万元,人均4000多元。 优势产业 全村以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主要产品有圆葱、大头菜、牛蒡、胡萝卜、大白菜、姜、青刀豆等,亩收入可达4000多元。 村居建设 投资40多万元,硬化中心大街南北路1000多米,全部安装路灯,实现村内主街硬化、亮化。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20多万元,为全村村民安装自来水,同临村联合建成城西完全小学1处。实现全村有线电视家家通。 联系电话 86-0532-8845561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