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后村概况
建村由来 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郭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埠后,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办事处西南6公里处,大古路北侧,南与姜山镇绕岭村相连,西与前堤为邻,东和曲家屯村接界,北和东风村接壤。村域面积2511.7亩,其中耕地面积1410亩。2004年,全村共263户,8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花生种植、奶牛养殖,全村有果园50亩、花生面积710亩、奶牛存栏113头。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1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73 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81%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93门,手机156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41185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5002 | 266000 | 0532 | 查看 埠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林泉庄村 |
林泉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林、阎、邢三姓迁此建村,因林姓靠泉,用水方便,阎、邢二姓也迁去居住,遂改名为林泉庄。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西南方向,距街道办事处2公里,东与前冯北相连,西和张家庄接壤,南和东风村为邻,北与南望城接界。村域面积5461.6亩,其中耕地面积2138亩。2004年,全村共有628户1829人。村庄交通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2公里,与国道204相距 1.5公里,市宁波路穿村而过。 资源优势 村庄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地下水水质之好、蕴藏之多闻名远近,村后溶洞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望城街道整个工业园区用水之源。 经济特色 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在近几年的农业生产中,广大农民群众立足村庄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奶牛养殖、果园管理和设施栽培等,2004年,果园面积183亩,花生面积610亩,奶牛存栏153头。 同时,群众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业,鼓励农民从事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加工制作等,现有民营企业3个,个体工商业户127个,从事二三产业的达720余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43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整齐划一,村庄面貌整齐整洁,村内主要道路统一整修,住房条件明显提高,自1998年开始,在村东集贸市场周围规划建设居民住宅楼小区,2004年,全村居民住宅楼已有96幢,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拥有彩电、冰箱的居民在85%以上,固定电话470门,手机510部,摩托车已经成为群众的主要代步工具。村庄建有文化大院一个,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一应俱全;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全部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林泉庄是港台著名影星林青霞的故乡。 联系电话 86-0532-88422618 |
张家庄村 |
张家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张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张家庄村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西南,距街道办事处2.5 公里,东与南望城相连,西和庞家屯接壤,南和红旗村为邻,北与辛庄接界。村域面积2512.9亩,耕地面积1106 亩。2004年,全村共有280户893人。 村庄交通便利,距蓝烟铁路莱西火车站2.5公里,距省道209仅1公里。全村土地以平原为主,地势状况平坦。村庄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所藏的白垩土以藏量大、土质好而闻名当地。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同时村民立足村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果园管理和蔬菜种植,特别是酿酒葡萄的种植,远近闻名。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该村就被华东意思林公司确定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全村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曾经突破320 亩。2004年,奶牛存栏26头,全村经济总收入13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6元。 社会事业 在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整齐划一,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全村统一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80%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65%,固定电话202门,手机163 部;村内建有较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室一应俱全,为群众的文化娱乐 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11798 |
西吕家埠村 |
西吕家埠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吕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靠土埠,故称吕家埠,1960年分为东西、二村,因该村居西。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办事处东南5公里处,望谭路北侧,南与张家泊村为邻,西与东贤都村相连,北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焦格庄接界,东和吕家埠村相连,距莱西火车站5公里,国道 204距其村西4.5公里。村域面积1541.6亩,其中耕地面积913亩。2004年,全村共208户,74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积极从事蔬菜种植和蛋鸡鸡养殖。2004年全村有养鸡专业户2个,村庄有果园374亩,全村经济总收入20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8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77%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57门,手机126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4178 |
东吕家埠村 |
东吕家埠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吕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靠土埠,故称吕家埠,1960年分为东、西二村,因该村居东,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东南5公里处,望谭路北侧,南与张家泊村为邻,西与西吕家埠村相连,北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焦格庄接界,东和西谭格庄村接壤,距莱西火车站5公里,G 204过道在其村西4.5公里。村域面积1335.4 亩,其中耕地面积625亩。2004年,全村共164户,54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特别是肉食鸡养殖已成为该村的经济特色。2004年,全村有养鸡专业户22个,肉食鸡年出栏83万只。全村经济总收入15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8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趋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79%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25门,手机92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96723 |
西贤都村 |
西贤都村 村名由来 明朝王姓由云南大理府迁此建村,因村址有古洞穴一个,故又称仙洞,后讹为贤都,因与东贤都对称,故称西贤都。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正东4公里处,望谭路两侧。东与东贤都村相连,西与刘家庄接壤,南隔凤凰岭和东冯北相望,北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沙格庄接界。村庄交通 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3.5 公里,国道204距其村3公里,望谭路穿村而过。境内的主要河流———北马河自村南绕村西而西北行。村西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1座,为青岛市重点保护单位。村域面积3570.2亩,其中耕地面积1709亩。2004年,全村共375户,122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奶牛养殖、果园管理、蔬菜种植,2004年村庄有果园150 亩,奶牛存栏69头,花生种植770亩。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依托较好的村庄区位优势,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石料加工、维修加工等。在村西规划建设了1个占地50亩的工业小区,全村有个体民营企业3个,个体工商户77个,从事二三产业的达140 余人。全村经济总收入54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13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并且硬化,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户户吃上了自来水。80%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310门,手机260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10001 |
东贤都村 |
东贤都村 村名由来 明朝由臧姓自山西迁此建村,因居西贤都村东,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办事处东北4.5公里处,望谭路北侧。东与西吕家埠村为邻,西与西贤都村相连,南隔凤凰岭和东冯北相望,北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沙格庄接界。距莱西火车站3.5 公里,国道204在其村西3公里处,望谭路穿村而过。水资源丰富,村东南有贤都水库1座,总库容为156立方米。村域面积4115.7亩,其中耕地面积1731亩。2004年,全村共 398户,1319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特别是大姜种植,已在全村形成规模。2004年有果园643亩,蔬菜132亩,其中大姜100余亩。 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还依托较好的村庄区位优势,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石料加工、维修加工等。全村有个体民营企业2个,个体工商户67个,从事二三产业的达122人。该村有农贸市场一个,逢二、七赶集,日交易额17万元左右。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1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硬化,并且安装了路灯,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户户吃上了自来水。77%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323门,手机253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村庄有小学1所,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4375 |
西水道村 |
西水道村 村名由来 明朝宣德年间,唐姓由陕西省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东水道,故称西水道。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西北,距望城街道办事处2公里。村庄东与东水道相连,西隔洙河与水集街道的朱翠村相望,南和辛庄村为邻,北与田格庄接界,村域面积978.1亩,耕地420亩。2004年,全村共有117户,396人。 该村交通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2公里,距204国道2公里,省道209从东而过,深圳南路在其村东200米处。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蔬菜种植、果园管理、设施栽培和苗木繁育。2004年,全村有果园面积180亩,花生面积120亩。在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建材、维修加工等,二三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村庄有民营企业2个,个体工商户32个,从业人员78人。村庄经济总收入9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6元。 社会事业 村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有的群众在省道209西侧建起二层居民楼。全村统一吃上了自来水。82%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有固定电话95门,手机85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的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1238 |
东水道村 |
东水道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田姓由晋南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三条水沟,常年流水,故名大水堰;清康熙年间水沟填平,改名水道,后分东、西二村,该村居东,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西北,距望城街道办事处驻地2公里。东与前塔埠头村接壤,西和西水道相连,南和辛庄为邻,北与田格庄接界。村域面积840亩,耕地面积534 亩2004年,全村共有137户419人。 该村交通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2公里,距G204国道2公里,S209公里紧贴存西而过,深圳南路在其村东150米处。 经济状况 该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蔬菜种植、果园管理、苗木培育和设施栽培。2004年,全村有果园、苗木170 亩。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农民群众还以较好的村庄区位优势为依托,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建材和维修加工等,全村有个体工商户30 余个,从事二三产业的达120余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12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全村统一吃上自来水。83%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拥有固定电话110门,手机92 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的代步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1268 |
大望城村 |
大望城村 村名由来 元末,汪、金、温三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后有金代建筑的望城观,观后有土埠,立土埠上可见古城里西门垛城,故称望城。后因村前又建一望城村,遂改称大望城。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办事处腹地,距莱西火车站200米,东隔蓝烟铁路和刘家村相望,西与辛庄村为邻,南和南望城村相连,北和东水道村接界。村域面积5017亩,粮田面积1174亩,其中水浇地700亩。2004年,全村共590户1941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人多地少,招商引资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村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积极搞好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1993年引进韩国独资企业——青岛成昌皮革有限公司,至2004年,全村共引进外资企业2个,民营企业7个,个体工商业户137家,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达到846人,全村经济总收入549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361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整齐划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内街道全部统一整修,主要道路已经硬化。住房水平明显提高,部分群众建起标准较高的二层楼;全村统一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7%,固定电话453门,手机380部。全村85%的农户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村庄有卫生室1所,建有标准较高的文化大院,内设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室等,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完全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部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政策投起了各种保险。 历史文物 大望城村历史悠久,村庄正东北100米处有金代建筑望城观遗址,元代进士刘海蟾曾在此修行,目前遗址尚有道家著名人物邱处机所书刘海蟾入道歌残碑1块,元代重修望城观残碑1段。新中国成立以后,莱西县在望城观遗址建烈士陵园1座,园内有巍峨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庄然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堂,园内安葬革命烈士1617名,其中孙春林、李佐民、解文卿等先烈均安葬于此。 联系电话 86-0532-88411542 |
庞家屯村 |
庞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庞姓有山西省迁此建村。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西南3公里,南与红旗村为邻,东和张家庄村接界,北与辇止头村相连,西隔产芝水库三分干与郎家庄接壤。村域面积1274.7亩,其中耕地面积721亩。2004年,全村共167户,50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花生种植、奶牛养殖,全村有果园24亩、花生面积120亩、奶牛存栏23头。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9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39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有的村民还在一级路两侧建起了标准较高的二层楼。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83%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31门,手机87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14167 |
前柳家屯村 |
前柳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柳姓由贤都村迁此建村,名为柳家屯,后为区别后柳家屯改名前柳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正东6公里处,望谭路南侧,东与前褚河头村村接界,西与张家泊村相连,南与莱阳团旺镇西柳泉村为邻,北和后屯村接壤。距莱西火车站6公里,国道204在其村西5.5公里。村域面积1975.9亩,其中耕地面积763亩。2004年,全村共153户,45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和设施栽培,2004年村庄有果园370亩,冬暖大棚7个。 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依托较好的村庄区位优势,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石料加工、维修加工等。2004年,村庄有民营企业2个,个体工商户13个,从事二三产业的达31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1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望武路至村庄的通村路已硬化,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76%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22门,手机93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小学1所,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5966 |
田格庄村 |
田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田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正北,距望城街道办事处4公里。东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龙湾庄相连,西和水集街道的范家疃隔洙河相望,南与后塔村为邻,北隔洙河与水集街道前疃村相望。村域面积1983亩,耕地497亩。2004年,全村共有340户,931人。村庄交通条件便利,省道209与青岛南路在其村西北交汇,市烟台南路在其村东500米处,距离莱西火车站8公里。 全村土地以平原为主,有小部分河滩地,地势平坦。村庄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洙河自村后入境绕村西而南行。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奶牛养殖、果园管理、蔬菜种植,2004年村庄有果园300 亩,奶牛存栏17头。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依托较好的村庄区位优势,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衣帽制做、维修加工等。村庄还在存西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百亩的工业小区,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全村有个体民营企业3个,个体 工商户77个,从事二三产业的达140 余人。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4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4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村内主要道路硬化并绿化美化。住房条件明显提高,在村西和村东北进行了居民住宅楼开发,建筑总面积6750平方米,已有33户村民入住。村民统一吃上了自来水。87%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全村拥有固定电话286门,手机320部,摩托车已经成为群众的主要代步工具。村里建有较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室等,为群众的文化娱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1992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59784 |
后塔埠头村 |
后塔埠头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于姓迁此建村,因村在埠上,埠上有塔一座,故名。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东北,距街道办事处3公里。东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龙湾庄相连,西和东水道接壤,南与前塔埠头村为邻,北和田格庄村接界。村域面积3136.7亩,其中耕地面积1190亩。2004年,全村共有569户,1863人。交通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2.5 公里,国道204从其村东通过,市青岛南路穿村而过。 经济状况 全村土地以平原为主,地势东部略高于西部。村庄矿产资源资源丰富,前些年该村出产的塔埠头石,色正质好,就以村庄命其名。 该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在近几年的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奶牛养殖、蔬菜种植、果园管理等。全村有果园83亩,奶牛存栏176头。 农民群众还依托较好的村庄优势,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木材加工、手工加工、装饰装潢等二三产业,村庄有民营企业7个,个体工商户123个,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达670 余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8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359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规划整齐划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内主要街道全部整修,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统一规划了居民住宅楼小区,2004年,全村有较高标准的居民住宅楼43幢,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全村88%以上的群众拥有彩电、冰箱,拥有固定电话472门,手机520部。摩托车已经成为群众的主要代步工具。村内建有文化大院一个,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室等一应俱全。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小学一所,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一律吃上“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91689 |
前塔埠头村 |
前塔埠头村 村名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姜姓由莱阳迁此建村,因村后有后塔埠头村,故称前塔埠头。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东北1.5公里,东隔国道204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马庄相望,西与东水道接壤,南和大望城村为邻,北和后塔村接界,村域面积1692.1 亩,其中耕地面积639亩。2004年,共425户1370 人。村庄交通条件便利,蓝烟铁路沿村南而过,距莱西火车站1.5公里,国道204紧贴其村东纵贯南北,青岛南路在其村西,市武汉路在村前通过。 经济状况 该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在近几年的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设施栽培、奶牛养殖等,全村有果园50亩。同时,农民群众还立足村庄优势,积极从事建筑装潢、饮食服务、煤炭经营、交通运输等,村庄在村前规划建设了占地100亩的工业小区一个,2004年全村有民营企业5家,个体工商户156个,从事二三产业的人达670余人。经济总收入600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312元。 社会事业 村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统一规划,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硬化并安装了路灯,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提高,并有13户群众建起了标准较高的居民住宅楼。90%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拥有固定电话357门,手机373部,摩托车已经成为主要代步工具。村内建有文化大院一个,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等一应俱全。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94688 |
东冯北村 |
东冯北村 村名由来 元代由滕姓迁此建村,因在冯北山东北脚下,故称东冯北。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东南,距望城街道办事处3.5公里。东与莱阳市团旺镇相连,西和后冯北村接壤,南与南马庄为邻,北与西贤都接界。村域面积7123.6亩,耕地22693亩。2004年,全村共有499户1639人。 全村以丘陵地为主,地势西部略高于东部,北部略高于南部。地理条件优越,西、北、东三面环山,前有南马庄和东冯北水库;元代怀远大将军滕显之墓和莱西市民政局的凤凰岭公墓均座落在该村村后。 矿产资源资源丰富,特别是该村出产的粗石,在当地很有名。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蔬菜种植,果园管理、和设施栽培。特别是近几年,群众又大力发展出口创汇蔬菜——黄秋葵,并在村内自然形成了黄秋葵批发市场。2004年,全村有黄秋葵300亩,果园面积238亩,奶牛存栏29头,肉牛存栏71 头,花生种植1550亩。在农业生产的同时,农民群众还积极从事二三产业,其中有石料加工2家,花生收购加工10余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60余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7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村庄统一吃上自来水。78%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全村拥有固定电话395门,手机320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3788 |
后冯北村 |
后冯北村 村名由来 明朝项姓由莱阳县迁至冯北山西建村,故名后冯北。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东南,距望城街道办事处3公里,东与东冯北相连,西和林泉庄接界,南和前冯北为邻,北与刘家庄接壤。村域面积2325.6亩,耕地面积1023 亩,2004年,全村共有232户,735人。 村庄交通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2公里,国道204在其村西300米处。全村以丘陵地为主,地势东部略高于西部,北部略高于南部。 经济状况 该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奶牛养殖、果园管理和花生种植,现有果园面积234亩,花生种植450亩。 同时,群众还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建材、维修加工等,二三产业发展很快。村庄有民营企业3个,个体工商户32个,从业人员122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8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4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并有6户群众在国道204两侧建起标准较高的居民住宅楼。村庄统一吃上了自来水;78%以上的群众拥有彩电、冰箱,拥有固定电话275门,手机155部,摩托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村庄有小学一所,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3897 |
冯北村 |
冯北村 村名由来 明朝宣德年间,姜姓由莱阳姜格庄迁此建村,因建于冯北山西脚下,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东南,距望城街道办事处3公里。东与东冯北相连,西与曲家屯接壤,南和生家埠为邻,北与后冯北接界。村域面积3015.4亩,其中耕地面积1450亩。2004年,全村共有256户872人。 村庄交通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2公里,国道204从村西纵贯南北。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蔬菜种植,果园管理、和设施栽培。200亩无核葡萄品种繁育基地位于该村村西。2004年,全村有果园面积220亩,奶牛存栏20头,花生种植600亩。 同时,村庄群众依托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从事交通饮食、饮食服务、商店经营、加工维修等。有民营企业2个,个体工商户63个,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07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6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有的群众在国道204两侧建起标准较高的居民住宅楼,有3户群众在G204过道两侧建起二层楼。彩电、冰箱拥有率占78%,全村有固定电话195门,手机180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3418 |
南望城村 |
南望城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王姓由山西省迁至莱阳市岘子湾村,不久又迁此建村,因村北有大望城,故对称小望城,后改为南望城。 政区人口 南望城村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南方,距办事处300米。东隔蓝烟铁路与韩家屯村相望,南和林泉庄为邻,北与大望城相连,西和张家庄接壤。村域面积9621亩,粮田面积273亩。2004年,全村共有295户,964人。 区位优势 村庄交通条件便利,蓝烟铁路从村庄东北端入境,绕村前向西南而行,距莱西火车站不足200米, 国道204在村东0.5公里处,莱西市宁波路穿村而过。 经济状况 该村以第三产业为主,群众依托较好的区位优势,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维修加工等。2004 年,全村有个体工商业户 132户。近几年,村两委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把招商引资作为村庄工作的重点,先后有泰城鞋业、鲜晓鞋业、荣花边等外资企业在村庄落户,为村庄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全村在外企打工的就有170余人。农村经济总收入4114万元,农民人纯均收入5532元。 社会事业 村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正在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整齐划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部分群众还建起了标准较高的二层楼,住房条件明显提高;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和亮化;全村统一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2004年,有88%以上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72%,拥有固定电话257门,手机302部。近几年,摩托车成为群众的主要代步工具。村庄建有文化大院1个,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场地等一应俱全,为群众的文化 娱乐 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障体系健全,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该村是青岛市社会治安先进村庄和莱西市十佳文明标兵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8414333 |
辛庄村 |
辛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于姓于文登大水泊迁此建村,开始为新庄,后来为辛庄。 政区人口 辛庄村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西北,距街道办事处1.5公里。东与大望城相连,南和张家庄为邻,西和辇至头村接壤,北和水集街道的朱翠村隔洙河相望。域面积5021.2亩,其中耕地2662亩。2004年,全村共有744户,2286人。 交通条件 村庄交通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1.5公里,距国道204不足2公里,省道209从村东东北端入境绕村南西行。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近几年,广大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果园种植较为繁荣,2004年,全村有果园面积1686亩。全村经济总收入83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00元。 同时,该村以较好的区位优势为依托,积极发展企业,在村东规划建设了占地100亩的工业小区,并由集体统一搞好水电服务。目前全村有民营企业7家,个体工商户130 余户,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有503人。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条件整齐划一,中心大街已经硬化、绿化;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部分群众还建起了标准较高的居民住宅楼;全村统一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村庄86%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拥有固定电话 504门,手机440部,摩托车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村庄建有文化大院1个,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老年活动室一应俱全,为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照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1666 |
前褚河头村 |
前褚河头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由褚姓自莱阳市团旺镇迁此建村,因在北马河发源地,故称褚河头,又和后褚河头对称,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东南7公里处,望谭路南侧,草花山南麓,东与莱阳的山前夼村接界,西与前屯村相连,南与莱阳团旺镇为邻,北和后褚河头村接壤。距莱西火车站6.5公里,国道204在其村西6公里处。村域面积1198.6亩,其中耕地面积613亩。2004年,全村共100户,3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2004年村庄有果园224亩。 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还依托较好的村庄区位优势,积极从事交通运输、石料加工、维修加工等。全村有个体工商户16个,从事二三产业的达38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5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77%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78门,手机65 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村庄有卫生室一个。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5008 |
上屯村 |
上屯村概况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2年,韩姓由望城街道韩家屯村迁此建二村,以方位对称为东、西韩家屯,因该村居东,并在高处,故称上屯。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办事处西南8公里处,大古路北测,南与姜山镇马家泊村相为邻,西与西韩家屯村相连,东和前堤村接壤,北隔蓝烟铁路和孙受镇朱家庄村相望。村域面积1920.1亩,其中耕地面积953亩。2004年,全村共152户,4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奶牛养殖,全村有果园197亩、花生380亩,奶牛存栏177头。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5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6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77%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12门,手机83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410223 |
埠后村 |
埠后村概况 建村由来 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郭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埠后,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办事处西南6公里处,大古路北侧,南与姜山镇绕岭村相连,西与前堤为邻,东和曲家屯村接界,北和东风村接壤。村域面积2511.7亩,其中耕地面积1410亩。2004年,全村共263户,85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花生种植、奶牛养殖,全村有果园50亩、花生面积710亩、奶牛存栏113头。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1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73 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81%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93门,手机156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411858 |
后堤村 |
后堤村概况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王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靠河堤且居前堤之后,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西南7公里处,大古路北测,南与前堤村为邻,西隔蓝烟铁路和孙受镇的朱家庄村相望,东和红旗、东风村相连,北隔蓝烟铁路和庞家屯村相望。村域面积309.1亩,其中耕地面积1853亩。2004年,全村共266户,88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奶牛养殖、大田造林和植桑养蚕,全村有果园118亩、林田面积800亩、蔬菜600亩、奶牛存栏152头。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12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2元。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村庄还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村东规划建设村级工业小区1个,占地10 余亩,企业落户6个。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81%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213门,手机152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410888 |
前堤村 |
前堤村概况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王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靠河堤且居后堤之前,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西南4.5公里,南与姜山镇南仙庄村为邻,北和后堤村相连,西与上屯村接界,东和埠后接壤。村域面积4214.8亩,其中耕地面积1980亩。2004年,全村共287户,10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奶牛养殖和植桑养蚕,全村有果园322亩、花生600亩,奶牛存栏202头,桑园面积100亩。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1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7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79%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216门,手机162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410068 |
曲家屯村 |
曲家屯村 村名由来 清朝末年,曲姓自水集北庄迁此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南4公里处,宁波路东侧,南与石城村相连,西与东风村为邻,东和南马庄接界,北和林泉庄接壤。村域面积2282亩,其中耕地面积840亩。2004年,全村共169户,55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奶牛养殖和林业生产,全村有果园40亩、林田面积100亩,奶牛存栏70头。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6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95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户户吃上自来水,78%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27门,手机108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411035 |
红旗村 |
红旗村 村名由来 1967 年,丁、孙、唐三姓因修产芝水库由十家夼迁此建村,取吉祥意,故名。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西南,距办事处3公里。东与东风村相连,南与埠后村为邻,北和张家庄接界,西隔三分干和孙受镇郎家庄村相望。村域面积929.3亩,耕地面积379亩,2004年,全村共100户306人。村庄交通条件便利,蓝烟铁路在村北500米处,距莱西火车站3公里。 经济特色 以果品生产和苗木培育为主导产业,全村90%以上的土地为果园地,果品的主要品种是巨峰葡萄,由该村孙丕杰培育的巨峰葡萄闻名全国。 该村果品生产起步较早,不少群众因果品和苗木致了富。2004年全村有果园和苗木基地200亩。全村经济总收入8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05元。 社会事业 该村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明显提高,村庄面貌整齐整洁,村内街道统一整修;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10多户群众建起标准较高的二层居民楼;85%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全村拥有固定电话 72门,手机67部;摩托车已经成为群众的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制度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14773 |
东风村 |
东风村 村名由来 1967年,因修产芝水库,刘、孙二姓由日庄郭格庄、李格庄迁此建村,取吉祥意,故名。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西南,距街道办事处2.5 公里。东与屯相连,西与红旗接壤,南与埠后为邻,北与林泉庄接界。2004年,村域面积1437.8亩,全村共239户,404人。该村交通条件便利,距蓝烟铁路莱西火车站3.5 公里,宁波路在其村首200米处,距国道204仅2公里。 经济状况 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近几年的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和设施栽培,2004年,全村建有大棚58个,占地面积50余亩,主要从事瓜果和蔬菜的棚烤。全村经济总收入9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35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内街道统一整修并绿化;全村统一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83%以上的群众拥有彩电、冰箱,全村拥有固定电话82门,手机85部,摩托车已经成为群众的主要代步工具。村庄建有文化大院一个,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一应俱全;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一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14669 |
韩家屯村 |
韩家屯村概况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武状元韩君汉镇守登州时在此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东南2公里,国道204西侧,市长沙路北侧,东和后冯北村、刘家庄村接界,村北是国家粮食储备库,村西为莱西市发电厂。村域面积1686.6亩,其中耕地面积373亩。2004年,全村共224户,704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花生种植、全村有果园80亩、花生面积140亩。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50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5元。 同时,不少群众,立足于交通优势,在国道204两侧从事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和加工维修,全村有个体工商户37个,从业人员77人。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部分村民还在一级路两侧建起了标准较高的二层楼。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83%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92门,手机143 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15039 |
后褚河头村 |
后褚河头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褚姓由莱阳团旺镇迁此建村。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东7公里,南与前褚河头村为邻,东和莱阳市接界,北与东谭格庄相连,西和后柳家屯村接壤,位于草花山西南麓。村域面积2713.5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2004年,全村共251户,80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花生种植、奶牛养殖,全村有果园397亩、花生面积290亩、奶牛存栏31头。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9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39元。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还依托草花山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从事石料的开采运输和加工,全村有民营企业1个,个体工商户27户,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130余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63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79%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83门,手机137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5128 |
生家埠村 |
生家埠村 村名由来 生家埠村建村时间为明朝永乐2年,由生姓自山西省迁此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最南部,距望城街道办事处6公里。东和马庄村相连,西和埠后村接界,南与姜山镇为邻,北与前冯北接壤。村域面积1700亩,耕地面积923亩。2004年,全村共有140户,455人。 村庄交通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5.5公里,国道204从其村西纵贯南北。村庄土地以平原为主。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蔬菜种植、果园管理、设施栽培和植桑养蚕。现有果园274亩 ,桑园面积67亩,西瓜面积56 亩。2004年,全村农业总收入1916万元,农民人纯均收入5107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户户吃上自来水,77%以上的家庭拥有彩电、冰箱,全村拥有固定电话110门,手机85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3368 |
张家泊村 |
张家泊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张姓由双山迁此洼地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办事处东南6公里处,望谭路南侧,南与莱阳团旺镇细柳泉隔凤凰岭相望,西与东贤都村相连,北与东吕家埠村接界,东和前柳家屯村为邻,距莱西火车站5.5公里,国道204距其村西5公里。村域面积960.6亩,其中耕地面积301亩。2004年,全村共102户,30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和肉食鸡养殖。2004年全村花生种植180亩。全村经济总收入1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8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79%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76门,手机57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5127 |
南马庄村 |
南马庄村 村名由来 清初由马氏来此建村,故称南马庄,后因与北马庄区别,称南马庄。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最东南,距望城街道办事处6.5公里,东和莱阳团旺镇相连,南与姜山镇为邻,北与东冯北接壤,西与生家埠接界。村域面积1525.2亩,耕地面积718亩。2004年,全村共有116户,446人。 水利资源丰富,村东有南马庄水库1座,库容为32万立方米。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瓜菜种植、果园管理和设施栽培和植桑养蚕。现有果园30亩,桑园面积43 亩。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6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户户吃上了自来水。80%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95门,手机86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3538 |
辇止头村 |
辇止头村,属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所辖行政村,位于莱西市区西南6公里,望城街道办事处正西3公里处,东临辛庄、大望城村,西靠孙受镇张格庄,南与张家庄、庞家屯接界,北与水集街道办事处张家庄、谭彪庄隔洙河相望。东西最大横距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公里,总面积3308亩,地势东部稍高于西部,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770小时,平均年降雨量763毫米,全年平均气温为11℃。 辇止头村隶属沿变频繁。明清时属登州府莱阳县,民国初属山东省莱阳县,1930年属莱阳县第九区林泉乡,1934年属莱阳县姜山乡农学校,1945年属山东省南海专区莱西县,1950年属莱阳专区莱西县,1958年莱西县、莱阳县合并,属烟台专区莱阳县水集公社,1962年莱西与莱阳分治,属莱西县望城公社,现属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678人,姓氏6个。 辇止头村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辇止头村先后参加抗日武装的有5名。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45名青年参加了解放军,并在全村掀起支前热潮。全国解放以后,还有4名同志参加了抗美援朝。从五十年代到现在,适龄青年积极参军,保卫祖国成为新一代青年的志愿和追求,有的参加自卫反击战,有的在支援国防建设、工业建设、支农、抢险等工作中立过大功,全村先后涌现出革命烈士12名,他们以自身的行动继承发扬了辇止头村的革命光荣传统。 辇止头村人民有着改革的光荣传统。清末民初,全村以粮为主,从事其他经营的人数很少,一直到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走合作化道路,全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沟、田、路、渠综合整治,推广了新式农具、培育良种、防治病虫害,到1980年,辇止头村的2300亩粮田成为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稳产田。全村有灌渠2条,大型扬水站1座,所有土地能在十几天内轮浇一遍。纵观辇止头村近一个世纪的改革发展史,总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由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转变。解放前,全村的2000余亩土地基本被几家大户所控制,很多户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常常靠租地生活,劳碌一年,上缴官税,偿还债务,所剩无几。解放后,翻身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80年以前,全村农业发展的总思路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连年丰收,到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450公斤,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0万公斤,人均口粮250公斤,同时工副业有了较大发展,工副业总收入14万元。二是立足于农民增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重新分到农民手中,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地的积极性,但农业基础投入的不断加大,化肥、种子、农药的不断涨价,加之粮价较低,单纯种粮的经济效益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全村积极响应党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优质低耗、高产高效农业,鼓励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于是,90年代前后,全村的蔬菜种植、奶牛养殖、村办企业、第三产业等都迅速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村庄跨入了全镇经济强村的行列,农民从单纯种粮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搞好招商引资。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全国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招商引资气氛。在这样的形势下,辇止头村在村东南烟青公路和望武路形成的三角地带,拿出30余亩土地,规划建设了村工业小区,并统一投资为小区配齐了服务设施,吸引客户前来投资。到2002年,该小区已有民营企业3家,个体工商户10余个,固定资产达到了800余万元。 辇止头村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一是农民生活逐步城市化。农民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目前,部分群众已在村南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带建有高标准的二层楼;1979年,全村就解决了村民用电问题,现在闭路电视、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三是保障实现社会化。对适龄儿童全部实行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对孤寡老人一律实行五保照顾,先后已安排11位老人住进了福利院,由村里统一负责他们的生活费用;对独生子女一律按有关政策给予投保。三是精神生活现代化,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妇女之家、青年之家、人口学校、篮球场、门球场一应俱全。同时还定期开展“美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社会治安得到了加强,计生意识进一步强化,移风易俗人人拥护,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全村开花结果。四是村庄建设逐步实现花园化。村内的两条主要街道全部进行硬化,并安装了路灯,在道路两边种植了鲜花绿草,主要街道的“三大堆”现象早已不见了。1995年,本村就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 辇止头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两个文明建设正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辇止头村人民有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光荣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辇止头人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富裕之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定实事求是、务实创新、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沿着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党中央领导下,为把辇止头村建设成为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而继续奋斗。 |
小谭格庄村 |
小谭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四十年,(1620年),由刘姓在谭格庄东北建村,亦名谭格庄,因村庄较少,后改小谭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东南6.5公里处,望谭路北侧,草花山西北麓,南与东谭格村为邻,西与西谭村相连,北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平林院村接界,东和莱阳的马格庄村接壤,距莱西火车站6.5公里,国道204在其村西6公里处。村域面积1416.3亩,其中耕地面积556亩。2004年,全村共111户,357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2004年村庄有果园78亩。 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还积极从事石料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料等。2004年,村庄有矿坑5 个,从事矿石开采加工的65余人。个体工商户15个,从事二三产业的753余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7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8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80%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82门,手机67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庄建有养老院,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6026 |
西谭格庄村 |
西谭格庄 建村时间 明朝万历年间,孙姓自陕西省迁此建村,因临嵯峨山下有一潭,故名潭泊庄。清末,郝姓迁入,变潭泊庄为谭格庄,1960年分为东、西谭格庄二村,因该村居西,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办事处东南6公里处,望谭路北侧,草花山西麓,东与东谭格村为邻,西与东吕村相连,南与后屯村接界,北和小谭格庄村相连,距莱西火车站5.5公里,国道204在其村西5公里处。村域面积3723亩,其中耕地面积1345亩。2004年,全村共316户1135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2004年村庄有果园69亩。 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还依托较好的村庄区位优势,积极从事石料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料等。2004年,村庄有矿坑11个,从事矿石开采加工的165余人。个体工商户37 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7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83%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242门,手机219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庄建有养老院,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6118 |
东谭格庄村 |
东谭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孙姓自陕西省迁此建村,因临嵯峨山下有一潭,故名潭泊庄。清末,郝姓迁入,变潭泊庄为谭格庄,1960年分为东、西谭格庄二村,因该村居东,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东南6.5公里处,望谭路北侧,草花山西麓, 东隔草花山与莱阳市汪家夼相望,西与西谭格庄相连,南与后褚河头为临,北和小谭格庄村接壤。距莱西火车站6公里,G 204过道在其村西5.5公里 。村域面积 2547.2亩,其中耕地面积1021亩。2004年,全村共268户,91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蔬菜种植,2004年村庄有果园90亩。 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还依托较好的村庄区位优势,积极从事石料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料等。2004年,村庄有矿坑16个,从事矿石开采加工的151 余人。村庄有民营企业2个,个体工商户41个,从事二三产业的达190余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8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35元,是望城街道人均存款最多的村庄。 村庄建有农贸市场1个,逢四、九赶集,日交易额20万元左右,是望城街道东部和莱阳西部几个村庄物资交流的主要场所。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83%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223门,手机198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为邻村庄有卫生室1个。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6388 |
后柳家屯村 |
后柳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柳姓由柳家屯析出,因村处柳家屯村之后,故称后柳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正东5公里处,望谭路南侧,东与后褚河头村接界,西与东贤都村相连,南与前柳家屯村为邻,北和西谭格庄村接壤。距莱西火车站6公里,国道204在其村西5.5公里,望谭路沿村后而过。村域面积2452.8亩,其中耕地面积1001亩,耕地内已上低压管路100亩。2004年,全村共205户,7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果园管理、奶牛养殖、蔬菜种植, 2004年村庄有果园164亩,奶牛存栏323头。 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群众依托较好的村庄区位优势,积极从事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石料加工、维修加工等。全村有个体工商户21个,从事二三产业的达37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31元。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78%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168门,手机133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25136 |
西韩家屯村 |
西韩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2年,韩姓由望城街道韩家屯村迁此建二村,以方位对称为东、西韩家屯,因该村居西,并在低处,又称下屯,1982年恢复原名,仍称西韩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望城街道西南8公里处,大古路北测,南与姜山镇马家泊村为邻,西与隔蓝烟铁路和郭家庄相望,东和上屯村相连,北隔蓝烟铁路与孙受镇朱家庄接界。村域面积1296.6亩,其中耕地面积661亩。2004年,全村共94户,292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依托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从事奶牛养殖,全村奶牛存栏222 头,几乎达到人均1头牛。并吸引外地客户到村庄发展奶牛事业,全村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奶牛场5个,是望城街道唯一的养牛专业村。2004年户,全村经济总收入3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83%以上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村庄拥有固定电话72门,手机53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主要代步工具。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村庄有卫生室1个;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投齐了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410388 |
刘家庄村 |
刘家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17年,刘姓由莱阳县刘家岔迁此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望城街正东,距望城街道办事处1.5公里,东与西贤都村相连,西和大望城村隔蓝烟铁路相望,南与后冯北村邻,北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马家庄接界。村域面积1952.8亩,耕地面积859 亩。2004年,全村共有321户997人。 村庄交通条件便利,距莱西火车站500米,望谭路沿其村后而横卧东西,国道204从其村西而纵贯南北。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奶牛养殖、蔬菜种植、果园管理和设施栽培。现有果园706亩,奶牛存栏110头,并拥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博宇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农民群众还积极从事二三产业,搞好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石料加工和建筑建材等。目前,全村有民营企业3家,个体工商户52个,从业人员230余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413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向城市化。村庄住房统一规划,通村路和村内专业街道统一整修,村庄面貌整齐整洁。群众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并有6户群众建起了标准较高的二层居民楼。村庄统一吃上了自来水。81%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有固定电话256门,手机215部,摩托车已成为群众的主要交通工具。社会化标准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国家有关政策投齐各种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841153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