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夼村
村名由来 现在的小夼村,已有历史鉴证,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该村始建于弘治年间。当时有刘、高两姓人家路经此地,看好风水后,首先在此建房安家,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李姓兄弟。安家后开始修建土地庙作为保佑平安的神佐。当时该村不叫小夼村,只因村前有一条从福山下来的小河名叫长广河,而取名长广村(用此名时间不久),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有董、徐、周、杨、夏、于等姓搬来居住。此时李姓为最多居住者,不知从何处得来一杆大抬称,用作本村的上下级计量使用。此称铊底部铸有“小框村”的字样。可是小夼村的“夼”字那时还没有被使用。只是长广村改成了小框村。一直延用到民国初期将小框村改为现在的小夼村。在李姓占居该村居住人数之首的随后又有王姓、孙姓、代姓搬进,居住在李姓以东以自然南北沟划界为一组,最后张姓人家也进住小夼村,居住间距长达1000余米,形成小西庄、前街、后街、王家夼、孙家夼、代家夼、张家夼,所以后来出现了七个小夼,八个潘格庄的传说。
政区人口 小夼村位于莱西市地的西北20华里处,从莱西往西北行过大沽河桥,顺水黄柏油路经茂芝场村,中庄扶再行5华里便是。小夼村占地面积3100亩,属半丘岭土地,人口居住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村庄布居至西往东分西庄、前街、后街、王家夼、孙家夼、代家夼、张家夼。村前有一条发源于福山的小河,现已经被历届党支部改造成分段式拦河坝。村庄的西领村是牛溪埠镇的潘格庄村、南邻是牛溪埠的望连庄村,北邻是日庄镇的埠头村,村后北有天然性的安沟将日庄镇的大、小埠阴村划为西岸。现小夼村已是一个居住面积之大,人口拥有1690人的大村。
小夼村有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红富士”苹果。誉满莱西大樱桃联连大棚栽培取得显著成果,基本改变了传统的花生、玉米、小麦的单一种植。在招商引资力量的感召下,我们先后引进三统万福肉鸡场,座落在村后约占地50亩,已投产,效果良好。引进三统万福种鸡场和孵化场分别座落在村前约占地60亩和15亩,经济效益之大加强精神文明,活跃文化市场是小夼村的优胜强项,跑秧歌,跑龙灯几百年来一直是本村响满誉外的节目,建国后更为出名,特别60年代末,70年代初小夼村的文化生活更是名声震,山东吕剧的演出面通布莱西北部的各个乡镇的村庄,曾经被村民称为莱西第二吕剧团。改革开放后,小夼村在抓经济的同时,狠抓文化生活不放松,组建歌曲,农村秧歌队,每时每刻活动在群众之中,我们先后购进文艺服装、道具、器乐计2万余元。多方面满足演出的需要。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5005 | 266000 | 0532 | 查看 小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斜岚村 |
斜岚村 村名由来 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孙氏由莱阳县古柳树迁此建村。因村座落歪邪(邪,义同“斜”)的岭顶,故名邪岚,解放后,嫌“邪”字不雅,改称斜岚。 政区人口 斜岚村位于韶存庄北5公里,地属丘陵。村中有倪、姜、孙、胡、周、张、王、史等姓居民108户,人口340人。全村共有耕地64.1公顷,有果园4.7公顷。 经济状况 全村有运输、经商、加工等个体户20余户,建有个体奶牛场2个、养猪场3个、养鸡场3个。全村年经济总收入达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 社会事业 自1995年以来,村庄投入10多万元开通或加宽了与周边村庄的交通道路,投资8万余元拉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的历史。村内街道宽敞平坦,80%的农户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固定电话78部,有线电视入户达到95%。先后被莱西市、水集镇评为文明村庄、社会治安安全村庄。 |
前车兰泊村 |
前车兰泊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韩姓一家由山西迁至此地,因车破烂损坏,不能前进,乃就地安家,取村名为车烂泊。后以“烂”字不祥,易用“兰”字,至后车兰泊立村后,又改称前车兰泊村。 政区人口 前车兰泊村位于潍莱高速公路以北,水马路以东,新修烟台路西,地属丘陵。村中有封、于、张、秦、董、丁、王等姓居民886户,人口2875人。全村共有耕地177.1公顷,村居面积36公顷。村庄先后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莱西市十佳文明村庄、莱西市安全村庄等。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拥有工商户120多户,私营企业4家,外资企业1家。年经济总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280多万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庄先后投资120多万元,绿化、整修街道及围村路5000多米。建立了环卫队,常年有专人员负责清扫街道卫生,承运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1996年起,村内五保户生活补助、粮油、电、水等全部由村集体解决。投资40多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全村90%以上的户安装了电话,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话村”,80%的住户通有线电视,公交车也开到了村,方便了群众。 |
姜家泊村 |
姜家泊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9年),李姓由山西省运城县迁此建村,因村近水泊,取名李家泊。后姜姓由莱阳城北关迁入,至清初李姓绝户,姜姓改村名为姜家泊。 政区人口 姜家泊村位于位产芝水库前,潍莱高速公路后,东临水马路,西临大沽河,地属丘陵。村中有姜、王、李、刘、周、仇等姓居民363户,人口1142人。全村共有耕地129.5公顷,村居面积2.8公顷。村庄被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拥有工商业户36户、私营企业1家。全村年经济总收入1193万元,人均收入4374元,集体固定资产达160多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5年起,全村已全部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2003年全村又安装了自来水。 |
小夼村 |
小夼村 村名由来 现在的小夼村,已有历史鉴证,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该村始建于弘治年间。当时有刘、高两姓人家路经此地,看好风水后,首先在此建房安家,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李姓兄弟。安家后开始修建土地庙作为保佑平安的神佐。当时该村不叫小夼村,只因村前有一条从福山下来的小河名叫长广河,而取名长广村(用此名时间不久),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有董、徐、周、杨、夏、于等姓搬来居住。此时李姓为最多居住者,不知从何处得来一杆大抬称,用作本村的上下级计量使用。此称铊底部铸有“小框村”的字样。可是小夼村的“夼”字那时还没有被使用。只是长广村改成了小框村。一直延用到民国初期将小框村改为现在的小夼村。在李姓占居该村居住人数之首的随后又有王姓、孙姓、代姓搬进,居住在李姓以东以自然南北沟划界为一组,最后张姓人家也进住小夼村,居住间距长达1000余米,形成小西庄、前街、后街、王家夼、孙家夼、代家夼、张家夼,所以后来出现了七个小夼,八个潘格庄的传说。 政区人口 小夼村位于莱西市地的西北20华里处,从莱西往西北行过大沽河桥,顺水黄柏油路经茂芝场村,中庄扶再行5华里便是。小夼村占地面积3100亩,属半丘岭土地,人口居住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村庄布居至西往东分西庄、前街、后街、王家夼、孙家夼、代家夼、张家夼。村前有一条发源于福山的小河,现已经被历届党支部改造成分段式拦河坝。村庄的西领村是牛溪埠镇的潘格庄村、南邻是牛溪埠的望连庄村,北邻是日庄镇的埠头村,村后北有天然性的安沟将日庄镇的大、小埠阴村划为西岸。现小夼村已是一个居住面积之大,人口拥有1690人的大村。 小夼村有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红富士”苹果。誉满莱西大樱桃联连大棚栽培取得显著成果,基本改变了传统的花生、玉米、小麦的单一种植。在招商引资力量的感召下,我们先后引进三统万福肉鸡场,座落在村后约占地50亩,已投产,效果良好。引进三统万福种鸡场和孵化场分别座落在村前约占地60亩和15亩,经济效益之大加强精神文明,活跃文化市场是小夼村的优胜强项,跑秧歌,跑龙灯几百年来一直是本村响满誉外的节目,建国后更为出名,特别60年代末,70年代初小夼村的文化生活更是名声震,山东吕剧的演出面通布莱西北部的各个乡镇的村庄,曾经被村民称为莱西第二吕剧团。改革开放后,小夼村在抓经济的同时,狠抓文化生活不放松,组建歌曲,农村秧歌队,每时每刻活动在群众之中,我们先后购进文艺服装、道具、器乐计2万余元。多方面满足演出的需要。 |
后车兰泊村 |
后车兰泊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韩姓由山西省迁于此,因车破烂损坏无法前进,于是就地水泊处建村,取名车烂泊。后以“烂”字不雅,改名车兰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王姓迁此居住,因村在车兰泊之后,故称为后车兰泊村。 政区人口 后车兰泊村位于市政府北,地属丘陵。西临莱西湖,村前是龙水路,村西是水马路,村东是烟台路。共有土地面积213.4公顷,耕地面积146.7公顷。有居民350户,人口1060人。村庄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20户、内资企业2家。村庄年经济总收入1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100多万元。 村居建设 村内环境卫生良好,常年有环卫队,专人负责清扫街道卫生,承运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1998年起,全村6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享受80元的生活补助,先后投资20多万元为村民安装自来水,家家通有线电视。 联系电话 86-0532-87439159 |
北庄扶村 |
北庄扶村 村名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白姓居于此地,称白庄扶村。后代姓从云南安阳迁此居住,改村名为北庄扶。 政区人口 北庄扶村位于市区西北部,北临产芝水库500米,属丘陵地。村中有代、于、何、周等姓居民288户,人口960人。全村共有耕地146.7公顷,村居面积1公顷,村庄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青岛市安全村庄。 经济状况 全村有外资企业1家,村庄年经济总收入20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集体经济固定财产300万元。 村居建设 村庄投资30万元,整修大街、砌水沟2.4万米,进行绿化。村内有养路工22名,负责道路维修。投资120万元,使村庄70余公顷农田可低压灌溉。 社会事业 自2000年起,全村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享受118元的生活补助。 |
产芝村 |
产芝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杜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当地出产一种芝兰草,乃将村庄命名为产芝。 政区人口 产芝村位于产芝水库西南角,东靠大沽河,地属丘陵。王、胡、徐为村中三大主姓,共有居民375户,人口1239人,有耕地124.3公顷。 经济状况 2004年,产芝村村民人均收入4700元,村集体年经济总收入80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60万元,村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0平方米。 联系电话 86-0532-87437188 |
下马庄村 |
下马庄村 村名由来 古因有官至此下马而得名,近代则为革命历史辉煌而升誉,由而得名下马庄村。 政区人口 下马庄村位于市西北4.5公里处,西靠大沽河,地属丘陵。村中居有赵、李、仇、周、张等姓居民470户,人口136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20公顷,村东靠城北工业园。 经济状况 至2004年,全村有个体工商户10户。村民人均收入3800元,有果园13.4公顷,户户吃上自来水,村里有外债约156万元。 |
上马庄村 |
上马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莱阳县知县由济南到莱阳赴任,途经下马庄村西南,当时该处有一座关帝庙,该知县下马拜见,后往东徒步行走,走到今上马村前上马。后人将其上下马处的村庄称为上马庄、下马庄。 政区人口 上马庄位于市区正北,东临水马路,西临大沽河,地属丘陵。村中有王、李、乔等姓居民270户,人口849人。全村有耕地54.9公顷,村居住面积2.4公顷,近几年先后被办事处授予“安全文明村庄”。 经济状况 全村有工商户30多户,外资企业3家,私营企业2家,内资企业1家,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多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30万元。 村居建设 近几年村投资30多万元,修整街道2800米,新上自来水,村内有环卫队,街道常年有人管理,按时清理垃圾。 |
寨庄村 |
寨庄村 村名由来 寨庄村原址位于产芝水库内,因村内有两个大石寨子而得名。1959年因建产芝水库迁于现址。村东临大沽河。 政区人口 村中居有周、李等姓,居民126户,人口360人。全村有耕地38.8公顷,村居面积4公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8户,村庄年经济总收入24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20多万元。 村居建设 1996年,投资3万元,修通村公路2条,实现村内主要街道清洁。 社会事业 自1997年至2004年,投资7万元为全村安装了自来水,80%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80部,有线电视入户50户。 |
茂芝场村 |
茂芝场村 村名由来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夏姓山西省迁此建村,因周围盛产芝兰香草而得名。 政区人口 茂芝场位于莱西市区西北端,大沽河西岸,西邻谭家庄村,北邻中庄扶,南邻后庄扶。全村共有耕地140公顷,村庄占地面积23公顷,有居民562户,人口1797人。 经济状况 村庄利用地处804省道的优势,先后引进大理石加工厂、华鲁石墨加工厂、花生加工厂等私营企业投产建厂。2004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人均收入4290元。 村庄建设 自1985年以来,村委对村容村貌经政府批准进行全面规划,全村已有460平翻建新房,有数户村民盖起了别墅楼,村内南北中心大街全面通开,道路两旁美化绿化,东西大街有五条,也已修砌排水管道,村容日新月异。 社会事业 将村中心大沟垫平,变成娱乐场所,让群众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开展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文化特色 村内组建了胶东大秧歌队,剧目多为自编自演,每到节假日,群众就自发组织自导自演。通过文化活动,群众自觉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之间,婆媳之间的矛盾减少,家家争做五好家庭。 地方特产 村庄地处大沽河畔,土地和水利非常优越,村民因地制宜,种植了苹果树、大梨树,还引进了乐陵小枣等25.4公顷。一到春天,桃花、梨花开,满山遍野一片花海;秋天到了,果实味道甘甜名扬全国。 优势产业 村里为了搞好经济,扶持40多个农户种植冬暖大棚,各类蔬菜应有尽有。既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又富裕了群众的钱袋子,村里的壮工非常多,争先到县城的建筑工程务工,收入可观。 |
封家泊村 |
封家泊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7年),冯氏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冯家泊。成化年间(1465~1487年),封氏由前车兰泊村迁入,冯氏无居者,村名遂改为封家泊。 政区人口 位于市政府北2.5公里,北依潍莱高速公路,距高速路莱西出口500米,西靠青岛路,东邻烟台路400米。地属丘陵,村中有封、赵、刘、张、李、沙、王、于、仇、徐、门、谭、马、薛、丁等姓居民448户,1518人。全村有耕地51.2公顷,村居面积26.3公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工商业户80多户,有德尔塔木业、德尔塔电子、井野屋箱包3个外资企业,森发铸铁、丰诺农化、神龙潮汽车城、通泰运输公司4个内资企业,农贸市场、钢材市场2个市场。村庄全年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448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年创税收任务60多万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庄投资300万元,浆砌水沟3000米,硬化路面1.75万平方米,并安装路灯,建设文化娱乐广场5000平方米。 社会事业 自1998年起,全村7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享受100元的生活补助费,计8000元,8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享受节日费60元,计2000元。从2003年起,一至五年级小学生免收书费,计2万元,村民吃水免收水电费计2万元,给村民投合作医疗费计80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7430176 |
于家岭村 |
于家岭村 村名由来 于姓由敬庄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庄。为避重名,1982年改为于家岭。 政区人口 于家岭位于水集街道东北,距莱西市中心10余公里,村居面积2.8公顷,耕地面积26.8公顷。全村共有居民65户,人口174人。 经济状况 于家岭以农业为主,2004年人均收入3500元。 |
战家村 |
战家村 村名由来 韶存庄原为周姓所建,后胡、刘、姜、战姓相继迁入。相传村西北有井,井畔有一姑庵,庵内尼姑精于《韶》乐,村人遂改村名为韶存,意为虞舜古乐《韶》至今犹存。解放后分为刘家、胡家、姜家、战家4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战家村位于莱西市北部新区,梅花山街道驻地,后依美丽的莱西湖,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村中有居民193户,人口630人。有耕地面积30公顷,人均收入3900元。 村居建设 截止2004年,集体共投入15万元,为村民拉上了自来水,整修了大街。 |
南七格庄村 |
南七格庄村 村名由来 清朝中期,张氏由夏格庄双山迁来建村。由于当时共有七姓人家分居在七个地方,故称七格庄。后因修产芝水库,分别迁移到南北两地,称北七格庄、南七格庄。 人口状况 位于产芝水库东岸,南距莱西市区10公里,西与产芝水库相邻,东500米是龙水路及同三高速公路,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3.6公顷,全村总户数156户,人口535人。 经济状况 由于人多地少,80%劳动力外出打工,全村人均收入2800元。 优势产业 南七格庄村地处靠产芝水库东岸,环湖路从村连通过,南距市区近,计划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 社会事业 1996年,投资5万元为村民安装自来水,结束了村民常年吃漤水的历史。村中建有卫生室,全村80%户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主要代步工具,有固定电话151部,有线电视入户率50%。 |
北七格庄村 |
北七格庄村 村庄由来 原七格庄村位于今产芝水库内,1959年修建产芝水库时,从原址迁出,迁至南北两个地方,称南七格庄村、北七格庄。 政区人口 北七格庄村位于莱西湖东北岸,东靠水马路,北、南、西由环湖路围绕,地属丘陵。村中有张、王、周、于等姓居民125户,人口430人。共有耕地38.7公顷。村庄被授予莱西市文明村庄称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4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90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40多万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投资20多万元,维修了村委办公室,村后排水沟,整修了2条文明街,挖了2个大型平塘。 联系电话 86-0532-87438458 |
东爻子埠村 |
东爻子埠村 村名由来 因村东有一泉,水清见底,遂以泉命村名为清泉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因村附近丘陵错落,形若爻子,改名爻子埠。清末以小溪为界分为东西二村。 政区人口 位于水集街道办事处北10公里,龙水路以东,同三高速以南,烟台路以西。地处丘陵,村中有周、张、吕等姓居民57户,人口178人。土地总面积43.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8.7公顷。村中没有集体固定资产,没有内外资企业,年终无经济收入。 |
敬格庄村 |
敬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刘姓由中庄扶村迁此建村,村址在大沽河畔、马银山前,因马银山的屏障作用,使村庄免受大沽河水灾之苦,村人对之敬若神灵,取敬山之意名敬庄。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敬格庄。 政区人口 敬格庄村位于市区正北,东临龙水公路,西靠秀丽的莱西湖,地属丘陵。村中有刘、龚两姓居民145户,人口44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92.9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2.7公顷。 地理环境 马银山位于村庄北面,属天山山脉,山体主要由片岩、片麻岩组成。明末清初曾于山顶修建高宇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1947年8月为-军队所毁。1959年产芝水库修建后,马银山成为湖中的岛屿,其南部为敬格庄村所辖。莱西湖风光秀丽。马银山松柏翠绿,既是旅游观光的圣地,又是休闲垂钓的好地方。 发展前景 莱西湖是市政府重点开发项目,敬格庄村乘市政府开放东风,加快建设步伐,加大开发力度,成为半岛旅游、观光、度假的圣地。 村居建设 2004年,修建了通村龙水路和环湖公路,村庄道路畅通无阻。村街道也全部规划,整齐有序。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联系电话 86-0532-87438999 |
圈子村 |
圈子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周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村庄为沟壑环绕,状若圈子,故取名圈子村。 政区人口 圈子村位于莱西市区北端,东靠龙水路,西临莱西湖,地属丘陵。村中居民105户,人口332人,其中周姓占95%,另有12户张姓人家。全村有耕地面积52公顷,村居面积7.6公顷。村庄先后被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模范村委会等称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30多户。村集体固定资产33万余元,全村有养殖户、种粮大户七八户,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投资60000多元,拆迁住房,拓宽街道380米,绿化大街200多米,实现了村内主要街道常年有专人负责管理,保持了清洁卫生,无生活垃圾。 联系电话 86-0532-87438688 |
西爻子埠村 |
西爻子埠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王姓由曲格庄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泉,水清见底,遂以泉命村名为清泉埠。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因村附近丘陵错落,形若爻子,故改名爻子埠。清末,以小溪为界分为东、西二村。 政区人口 西爻子埠村位于市区北部,水马路东,地属丘陵。村中有王、张、于、周等姓居民120户,人口310人,有耕地34.7公顷。 经济状况 集体无收入,无内外资企企业。 |
刘家村 |
刘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张姓自云南来此处建村。后刘姓又自中庄扶村迁来居住,因刘姓人数较多,故名刘家村。 政区人口 刘家村位于市区北部,莱西湖南,北临同三高速公路,南临潍莱高速公路,东临龙水路,西靠大沽河,地属丘陵。村中有刘、张、姜等姓居民160户,人口525人。全村共有耕地42.8公顷,村居面积4公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10多户,私营企业1家。全村年经济总收入199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元,集体经济固定资产4万元。 |
姜家村 |
姜家村 村名由来 相传元末明初,高家楼住着一个“韶曲”艺人,临走时将所居村庄赠名为韶存庄。解放前,韶存庄分一保、二保、三保、四保,后来依据各保的姓氏多少,分出了姜家、胡家、战家和刘家四个自然村。 政区人口 姜家村北靠产芝水库,西临大沽河,村中以姜姓为主,另有张、袁、王等姓,共有居民238户,人口796人。全村有耕地53.4公顷,林地20公顷,村居面积3公顷。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10余家、内资企业3家、私营企业2家。全村年经济总收入达350万元,人均收入达4400元。 村居建设 2000年,投资15万元,新建村办公室12间。2005年,投资3万元,硬化路面600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 1998年起,全村70岁老人春节可获60元的生活补助。投资3万余元,为村民安装自来水。村庄90%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和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200余户。 |
风台埠村 |
风台埠村 村名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张氏由小里庄村迁此建村,因传说村后岭上曾有一对凤凰起落,为岭命名为凤台埠,村庄亦因之取名为凤台埠村,后赵孙、徐、门、范姓相继迁入,孙、徐、范后人外迁,赵、张、门为该村三大姓氏。 政区人口 凤台埠位于烟台路北端309国道北,有居民120户,人口418人,耕地36公顷。 经济状况 至2004年,全村有工商户和养殖户12户,年收入60余万,全村人均收入4300元。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投资6万余元,修通村路和围村路2000多米,搬用土石方3000多立方。村庄道路有专人管理,常年承运生活垃圾。 社会事业 至2004年,村庄先后投资5万余元,为村民安装自来水,一个丘岭地区的村庄从此解决吃水困难的问题。 联系电话 86-0532-87430076 |
胡家村 |
胡家村 政区人口 胡家村位于新市区西北4公里处,西临大沽河畔,北临莱西湖,东靠黄水路,地质属丘陵平原。村内以胡姓为主有245户,其他张氏4户,共有居民249户,人口557人,有耕地56.7公顷,村居面积4.8公顷。 经济状况 全村共有工商户37户、私人企业6户、农贸公司1个。全村经济总收入1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80多万元。 村居建设 村投资20万元,硬化大街路面5800平方米,浆砌村内路水沟7条,长2800米,实现了村内主要街道硬化和亮化。 社会事业 1993年,全村都吃上了自来水。1998年,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建成莱西湖淡水鱼批发市场和胡家村农贸市场。 联系电话 86-0532-87431287 |
谭家庄村 |
谭家庄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2~1423年),谭氏由云南迁来建村,因姓得名谭家庄村。 政区人口 谭家庄位于大沽河西岸,东临茂芝场,西临沽河街道郭旺庄,南与九联集团为临,地属平原。现村中居有谭、于、苏等姓居民150户,人口448人,有耕地38.7公顷。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粮食作物为主。 村居建设 至2004年,村投资3万多元,整街修路,使村内大街不再有积水存在。2005年,又投资5万元为每户安装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的历史。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