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荒村
村名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1736~1795年),李氏由县内李家疃村迁来,因当时此处为一片荒地,故名李家荒。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市区西15公里处,地属平原。土地面积33.3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5.33公顷。全村共有居民85户,人口265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有外出务工,家庭养殖、手工业等,年人均收入4900元左右。
社会事业 村庄的3条主干街,全部整修,并铺上石子。村内80%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全村共有固定电话60余部,有线电视50余户。自来水在2004年国庆节前通水,解决了缺水吃,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5007 | 266000 | 0532 | 查看 李家荒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向阳岭村 |
向阳岭村 村庄由来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高氏由海阳县迁此建村,命名为高格庄。后隋、于、万、董等姓氏相继迁入。1982年全县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以嘉言与地貌改名为向阳岭。 政区人口 向阳岭村位于市区西北12公里,沽河街道办事处西北2公里,804省道北侧,北靠潍莱高速公路,西临莱潍高速公路出口。村庄地属丘陵,土地总面积18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78.67公顷。全村共有居民309户,人口1270人。 经济状况 村庄于村前804省道南段贸易市场处,规划土地4公顷,并通上了自来水、电、有线电视、电话。市场内引进内资3家。市场带动了民营经济发展,有花生加工厂3处,服装厂1处,年总收入达50万元。2004年,村庄集体经济总收入98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2005年上半年,引进内资企业1家,投资30万元,安排村内30多人就业。 社会事业 1998至2004年,村庄先后投资4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3条,安装了自来水,并建集贸市场1处。村内98%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村庄先后获五好党支部、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
牛溪埠村 |
牛溪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李氏、张氏由云南迁此建村。因村处卧牛山南麓,山下有一小溪故取名牛溪埠。 政区人口 牛溪埠村位于莱西市区西11公里,村南有同三高速公路入口,804省道位于村后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2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10公顷。全村有居民585户,总人口1935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牛溪埠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因为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驻地,村南有同三高速公路入口,北有804省道,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先后引进民根食品、千年玩具等私营企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76.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6元。 优势产业 村多年来一直开发村后石矿,全村有100多劳动力在村后石矿开采,拖运石料,年总收入在100万元左右。另外结合村实际情况规划了2个养殖小区,发展个体养殖户9户。 社会事业 1997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入40多万元,硬化街道6条,主要街道安装上了路灯。2000年,投资20多万元,安装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的历史。村内还建有标准化小学1所,高标准幼儿园1所。80%的农户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全村有固定电话558户,有线电视480余户。村庄先后获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青岛市文明村庄、莱西市标兵村、莱西市卫生村、莱西市养老爱老模范村庄等称号,村党支部被评为莱西市先进党支部。 |
北栾家寨村 |
北栾家寨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姜氏、栾氏从云南迁来建村,故称栾家寨,后改为北栾家寨。 政区人口 北栾家寨村位于沽河办事处东南6公里,大沽河西长广河东岸。村西临同三高速公路入口,南与南栾家寨隔河相望,北临水(集)院(上)路。全村土地总面积16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3.33公顷,全村共有人口96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推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村集体出租、出让土地约70公顷,设立了西沙工业园区。对园区进行了规划,达到了水电路通讯等七通一平标准。共引进内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内资3.6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8亿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2826万元,人均收入4794元。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村庄先后投入3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街道6条。建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按时对街道进行清理。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水难、挑水吃的历史,2001年起村民全部免费吃水。建立集市场1处,由专人管理秩序。村庄86%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全村有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入户216户。2001年起,村庄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
南栾家寨村 |
南栾家寨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寇代建村,因村后有北魏长广城遗址,故名长广寨。明朝末年,栾氏由县内栾家庄迁来定居,改村名为栾家寨。1928年,分南北两村,本村居南,称南栾家寨。村中居有栾、崔、任、陈等姓氏。 政区人口 南栾家寨位于市区西7公里,村前有原水(集)院(上)公路,长广河南北穿村而过,北邻北栾家寨,东与西沙埠接壤,南靠刁埠、早朝,西与岭西头联邻。村庄有耕地160公顷。全村共有居民380户,人口1053人。 经济状况 南栾家寨村以农业为主,无工业项目,集体经济欠债约70万元。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利用离市区近的优势,男劳力主要从事种植、养殖,或以木瓦匠为主体的劳力输出,妇女多从事布花加工。2004年人均收入4650元。 优势产业 招商引资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辖区属沽河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已招商项目征地6.67公顷,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区域内全部建成工业园,解决村民的劳保福利事业,集体经济由欠转赢,确保年收入100万元。 社会事业 1989年引进胶东第一座多铰闸,利用河道蓄水32万立方米,并使东部地下砂层增补400万立方米,平原片提高了水位,扩大了水浇地,效益面积1200公顷。1990年,又在河西兴建了30千瓦电灌站,确保旱天有水。1972年,全镇统一规划,在大洼修建东西、南北路各3条,加大加深排水沟,确保汛期排水通畅。1973年春,开挖了村西大长塘,方便群众浇地,同期又兴建了小河大桥,方便了河两岸交通。1980年,河西去氟改水,2000年,河东安装了自来水。2003~2004年,对大洼进行工业园区规划,新修并硬化了东西3条路,南北4条路。学校、幼儿园由办事处统一规划,各村筹资建成。村内80%的农户拥有彩电,40%有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全村共有固定电话253部,有线电视入户258户。 |
孙家泊村 |
孙家泊村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孙氏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孙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为避县内重名,改名孙家泊。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区西北10公里,北临潍莱高速公路,南临804省道,东临同三线高速公路。全村土地总面积100公顷,其中耕地73.33公顷。全村共有村民218户,总人口730人。 经济状况 高效农业是村庄重要经济支柱,全村共有崂山式大棚9个,占地0.6公顷,小拱棚西瓜在20公顷以上,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二三产业人均增收500元。 社会事业 1984至2004年,村庄先后投资30余万元,用于村庄修道、绿化,安装自来水。全村95%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61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1995年起,村庄多次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
早朝村 |
早朝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邴、葛、张、逄等姓氏相继迁此建村。因村庄位于凤凰岭前,早晨旭日东升,便见朝霞满村,故取村名为早朝村。 政区人口 早朝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南5公里,南与孙受镇藕湾头村接壤,东与望城街道辇止头接壤,东靠大沽河与长广河交汇处,西靠沽河大道,南靠望(城)武(备)路,交通便利,沽河工业园内有土地33.33公顷,北靠青岛雨润园艺有限公司。早朝村总面积266.67公顷,其中耕地173.33公顷。全村共有居民415户,人口356人。 经济状况 全村有民营商企业8家,年收入100万元,年劳务输出收入1000余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680余万元,人均4980元。 优势产业 农业是早朝村的优势产业,年产商品粮1500余吨,油料200余吨,蔬菜1500余吨,果品500余吨。年农业总收入4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至2004年,早朝村投入150万元,用于村街道建设,主街道硬化50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绿化路旁。修建自来水,使250余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内有幼儿园1处,医保室3处,80%的农户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出租车5部,固定电话280部,移动电话300余部,有线电视入户280余户。1997年起历年被街道办事处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
林家庄村 |
林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3年),林氏从云南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林家庄。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南4公里处,北靠望(城)武(备)路,南靠水(集)院(上)路,占地总面积74.2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68.73公顷。全村有居民202户,人口51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村庄发展的重点,村内花生加工厂和奶牛养殖业已初具规模,2004年人均收入4850元。 优势产业 由于紧靠雀巢公司和九联集团两大优势企业,奶牛养殖和肉鸡养殖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2004年全村奶牛数目达到100头,肉鸡数量达到1万只。 社会事业 1994年,引大沽河水进村,使每家每户吃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吃的历史。村里80%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全村有固定电话200多部,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
刁家埠村 |
刁家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刁氏由山西迁此建村,村头有一高埠,以姓氏、地形特征组合,故名刁家埠。村中居有邴、张、刘、候等姓氏。 政区人口 刁家埠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南7公里,南靠大沽河,西靠长广河,北靠职业中专与水(集)牛(溪埠)路相接。全村土地总面积157.53公顷,其中集体地102.13公顷,国有地55.4公顷。全村共有居民380户,人口1300人。 经济状况 2004年,引进电脑制绣厂,年收入达80万元,2005年引进木器加工厂,年收入30万元。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75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优势产业 刁家埠村村位于大沽河畔,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大姜、芋头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种植大姜13.33公顷,芋头20公顷。2004年大姜20公顷,芋头33.33公顷,总收入750万元。 社会事业 2002~2003年,村集体投资4万元,砌通村大街排水沟800米,整修主要街道2条。2005年,投资3.2万元,砌村内排水沟600米,整修主要街道3条,解决了村内交通不便,排水不畅的问题。投资2.4万元,清淤、维修机井22眼,保证了农田浇地用水。投资34万元给村民户户拉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村民吃污染水的历史,保障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全村户户有彩电,80%村民有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90%的农户有拖拉机。全村共有固定电话350部,有线电视入户360户,达到了小康村庄水平。 |
于家寨子村 |
于家寨子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西1公里,北靠804省道,土地总面积120多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0公顷。全村共有居民340户,人口1081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20万元建起了科技园,引进内资企业1家,合同利用内资1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7万元.村内有民营企业3家,年收入20万元。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562.12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全村有6.8公顷优质果园,7个寿光大棚,年总收入20万元。 社会事业 1999年起,村庄投资12万元,修街道6条,并对每条街道进行了绿化。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吃的历史,全村100%的户用上了电,80%的农户拥有彩电,50%的农户拥有冰箱,摩托车也成了代步工具,全村有固定电话268部,有线电视入户215户。1999年起连年被评为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文明村庄。 |
中孟格庄村 |
中孟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末清初,魏氏由黄县迁此建村,为期子孙学法古人孟子,取村名为孟格庄。民国时期,因邻近有3个孟格庄,按方位称中孟格庄。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北4公里,北靠804省道,南临前孟格庄。村庄土地总面积147.7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0.27公顷,果园19.13公顷。全村共有居民220户,人口739人。 经济状况 村内引进合资企业1家,合同利用外资300万美元,有个体花生加工厂5家,年收入200万元。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701万元,人均收入4100元。 优势产业 粮食和水果是村庄的主要经济支柱。1999年发展水晶梨、葡萄、李子等优势果品13.33公顷,红富士苹果、中华寿桃等约1公顷,全村年果业总收入达5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至2004年,先后投资5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中心大街1条,围村路2条。投资挖平塘5处,解决农田上水难问题;挖自来水井1处,使全村80%农户吃上自来水;建幼儿园1处,农贸市场1处,农贸市场有专门人员负责打扫。全村80%以上居民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拖拉机、农用汽车等已遍布村民家中,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00部,有线电视入户180户。村庄先后获办事处先进村委会、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
前庄扶村 |
前庄扶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庄傅两姓由山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庄傅村。后傅姓绝户,遂改村名为庄扶。住户自然分成南北两大部分,据方位居南者称前庄扶。 政区人口 前庄扶村位于莱西市区西6.5公里,距沽河街道办事处驻地7.5公里。东与前于家庄、汪家疃隔大沽河相望,北邻后庄扶村,西与长院村相邻,南与西沙埠长清相邻,长广河流经村内。全村土地总面积120.6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3.33公顷。2004年底,全村有居民351户。 优势产业 村庄地处大沽河与长广河之间,地下水资源丰富。蔬菜产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主产西红柿、芋头、大姜、元葱等蔬菜。年总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 社会事业 经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努力,村庄主要街道宽敞,路两边绿化,浆砌排水沟1000余米。2005年对村庄的自来水工程进行改造,结束了吃地下水的历史。前庄扶村共有集贸市场1处,学校1所。村庄内85%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固定电话300多部,有线电视入户300余户。村庄被莱西市人民政府评为小康村、安全村庄。 |
后孟格庄村 |
后孟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姜氏由黄县迁此建村。据村中碑文记载,是年大旱,后突降暴雨,村南小河蛇汇于此,故小河得名五龙河,村庄以河名命名为五龙庄。后因语音不雅,更名为小北庄。后根据方位又改名为东孟格庄,继而更名为后孟格庄。 政区人口 后孟格庄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北3.5公里,南靠804省道,北邻潍莱高速公路,东北靠望连庄村,东南与前进村相邻,西南与中孟格庄村为邻。村庄东西最大长度250米,南北最大宽度250米,呈方型,土地总面积为68.33公顷,其中粮田64公顷、四荒3.33公顷、果园1公顷。全村共有人口374人。 经济状况 全村共有粮田面积64公顷,留2.33公顷机动地和1公顷果园地,其余全部按人均分割到户。2005年,全村共有私营经商户7户,年收入15万元左右;有奶牛养殖户2户,年收入5万元;有生猪养殖户1户,年收入5万元左右。全村95%的劳力外出打工,剩余劳力在家以种粮、种菜为主,增加收入。村集体年农业收入1.5万元,无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集体经济薄弱。 社会事业 2001至2004年,村集体投资1万元,深挖了大口井2个,投资6000元,整修了村西水库阀门和溢洪道,发动连户投资深挖了大口井2处,使全村80%的土地成为水浇地,解决了多年来天旱无水浇问题。2005年,全村90%的青年买上摩托车,80%的农户买上彩电,30%的农户买上冰箱、洗衣机,70%农户安装固定电话,全村共有手机30多部,有线电视入户90户。 |
西沙埠村 |
西沙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金氏从山西省迁此建村,取名金家庄。后李、张姓相继迁来,张氏居于村东,形成一东一西的两个村庄,故东庄称东沙埠,西庄称西沙埠村。 政区人口 西沙埠村位于莱西市区西部大沽河西岸,距市区4公里,沽河街道办事处东5公里,南邻刁家埠村,西邻邹家疃村,北邻前庄扶村,东靠东沙埠村。全村总面积166.6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3.33公顷。全村共有居民532户,人口1570人。 经济状况 村内有商店5家,年收入5万元;有油坊1座,年收入2000元;有养牛专业户3户,共养殖牛80头,年收入16万元;有养猪专业户5户,养殖猪500头,年收入5万元。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72.22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 优势产业 西沙埠村地处大沽河畔,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蔬菜成为村庄的主要经济来源,多为订单种植。2004年种植芋头800亩,亩产4000斤,亩收入3000元;秋黄瓜260亩,亩收入1500元;土豆150亩,亩收入1200元;元葱100亩,亩收入2500元。年蔬菜总收入322万元。 社会事业 2002年村内新建农贸集市。2005年,村集体投入52万元,为730户村民免费拉上自来水,新整修村路2000米,栽速生杨2000株,中心街安装上路灯。村内建平塘2座,大口机井54眼,村庄成立专门卫生清洁队伍。有6户村民住上楼房, 90%的农户有彩电,60%的农户有冰箱,50%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有的农户安装了土暖气,全村共有汽车50部,手扶车300辆,有线电视入户480户。村内有卫生室5处,幼儿园1所,老年活动室1处。 |
东沙埠村 |
东沙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张氏由沙埠村迁出,于村东沙岭上另建一村,按方位居东,称东沙埠。 政区人口 东沙埠村位于市区西5公里,地属平原,东北南三面被大沽河环抱,西有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土地总面积为56.6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0公顷。全村共有居民152户,人口531人。 经济状况 高效农业是村庄经济发展重点,全村共冬暖大棚300多个,其中春季收入就达40多万元,户均收入3000多元。 社会事业 1996年,村集体投资8万多元,修建了南北1条,东西3条街道,安装路灯,绿化美化村庄。全村90%的农户拥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固定电话131部,有线电视入户率为90%。2005年,投资15万多元,安装自来水,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吃的历史。 |
孙家疃村 |
孙家疃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庄氏由云南迁此建村。因地近长广河,河水长流清澈,故取名为长清。后孙氏迁入,门户扩大,又因与邻村同名,故更名为孙家疃。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5公里,莱西市区西7公里。土地总面积93.3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6.67公顷。全村共有居民223户,人口723人。 社会事业 1988年以来村庄投入25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村中心大街1条,户户吃上自来水。2003年孙家疃起集,阴历逢五、十赶集。2004年新批楼房一排,入住16户。村内有电话189户,有线电视入户210户。 |
邹家疃村 |
邹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邹氏由山西省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邹家疃村。 政区人口 邹家疃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6公里,东邻大沽河,西邻长广河,距莱西市区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50公顷,其中耕地40公顷。2004年7月,全村有居民172户,总人口586人。 经济状况 村庄年经济总收入180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 优势产业 邹家疃村有家具制造业户2户,年经济收入600万元。从事木工装饰技术人员80余人,年收入100万元。从事瓦工30余人,年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村庄实现了四通(通电、水、电话、有线电视)。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50余部,有线电视入户160余户。大部分农户拥有了彩电、冰箱。 |
潘格庄村 |
潘格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初年,潘氏由云南迁来建村,称潘格庄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北7.5公里,属于丘陵地带,全村土地总面积24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86公顷。有居民280户,1028人。 经济状况 村庄矿产资源丰富,年产沸石10万吨,膨润土2万吨,纯收入20万元。矿业开采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全村共有运输开采人员120人,收入50万元。村年经济总收入1390万元,人均纯收入4390元。 社会事业 1996至2004年,村庄先后投资20万元,填垫村中大沟2条,500米,动用土方5万个;修中心大街1条,建集贸市场1处。村中80%的农户有彩电,全村共有摩托车200辆、固定电话210部,有线电视入户220户,村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
三教村 |
三教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隋氏由栖霞迁此建村。当时此地在元朝初年建有三教院,俗称三教堂,村从寺名,亦称三教堂,后简称三教。 政区人口 三教村位于市区西十公里,沽河街道办事处东1公里。西靠街道办事处,南依同三高速公路莱西出口,北邻804省道。地形属平原,全村土地面积213.33公顷,其中耕地186.67公顷。全村共有居民560户,人口1700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收入有4个主要来源:一是建筑、木工、装璜,全村每年外出劳力人员500多人,年收入350万元;二是畜牧养殖,全村奶牛、黄牛存栏300头,生猪500头,规划养殖小区3处,年收入70万元;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共规划大蒜种植区3处,面积26.67公顷,年收入达100万元;四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统一种植规模,引进更新品种,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共投资37万元,用于改善农业水浇条件。充分发挥机械作用,集体现有农业机械5台套,合计250马力,个体机械60台套,合计1300马力,总投入103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21万元,人均收入4480元。 社会事业 1989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入4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村内南北街7条,东西大街3条,浆砌排水沟共计4800米,基本达到了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交通四通八达。1991年投资20万元,新建五年制小学1处,2000年改为沽河街道成人教育中心。1999年投资30万元,全村吃上自来水,结束3年多吃漤水历史。全村80%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固定电话370部,有线电视入户390户。自1991年起,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
望连庄村 |
望连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建村。因村后莲花湖,故取名望莲庄,后演变为望连庄。村中居民以赵姓、孙姓为主。 政区人口 望连庄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北6公里,地属丘陵地带。村庄耕地面积250.27公顷,全村共有居民425户,总人口1448人。 经济状况 村庄以发展粮食生产、果业、蔬菜为主,村内有集贸市场1处,逢阴历一、六日赶集。村庄年经济总收入45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5720元。 优势产业 村庄水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大棚、果园,经济作物四季不断。村内有个体工商户15户,分别从事商铺、煤炭、肉食等产业,年增加收入4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8 至2004年,村庄加大了两个文明建设投入,投资30余万,整修街道4条,3.5公里,挖平塘1座,蓄水17万立方米,改善农田的水浇条件。村庄户户通电,8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电话及有线电视,村内安定和谐,近20年未发生刑事案件。 |
甲瑞村 |
甲瑞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贾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以人名命村名贾税。后来贾姓绝户,取吉祥之意,将村名改为甲瑞(当地方言“瑞”读shuì)。 政区人口 甲瑞村西与武备镇相望,北临804省道,南靠望(城)武(备)路,西北有莱潍高速路出口,东有同三高速路出口,交通方便,莱西市公交5路车的终点站。全村土地总面积566.6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80公顷。全村共有650户,人口2126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一年两作两收或三作三收。农业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大多数超过1000公斤以上。2005年,引进抽纱厂,解决60多名剩余劳力。村内还有2个花生加工厂,1个刺绣厂。全村2004年总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 优势产业 以养肉食鸡、奶牛、猪为主导产业,全村建有养鸡厂5处,有养鸡专业户100多家,年出售肉鸡100多万只,产值200多万元。全村共有奶牛150多头,年产值150多万元。 社会事业 甲瑞村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计划地进行村庄规划建设,到2004年,村庄修建了中心大街,中心大街两旁建有花池,栽上花草树木。甲瑞村投资5万元挖了自来水井,铺设了管道,让村民吃上自来水。全村电话普及,成为电话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了70%以上。村前建有标准的示范小学1处,教学设施齐全。村庄多次被评为文明村庄。 |
栾家庄村 |
栾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栾氏由院上镇姜家许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栾家庄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西南6公里,南与院上镇、孙受镇相邻。村庄西邻同三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生活服务区就位于村南2公里处。全村共有土地83.13公顷,共有人口597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粮油生产为主,附加油料生产,本村土地质量好。 优势产业 粮食和蔬菜生产是栾家庄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大白菜、胡萝卜、花菜、甘蓝菜、香菜等蔬菜种植都有一定的规模,其中香菜种植规模特别大,东北客户直接到村里来收购,仅香菜一项村民年收入近百万元。 社会事业 村庄规划了村中三条主街道。电力畅通,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0%。70%的家庭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农用车等。 |
后庄扶村 |
后庄扶村地处山东半岛胶东腹地,位于莱西市区中心西7公里处大沽河右畔的大沽河(东大河)和小清河(西小河)冲积平原上。全村域东西最长2560米,南北最宽2000米,总面积3.65平方公里。共685户、2582人。 后庄扶村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青岛九联集团的发祥地。后庄扶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莱西市名列前茅。 后庄扶村历史悠久。现尚有的数尊古石臼佐证,早在明朝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朝洪武年间,庄姓、傅姓族人从山西迁入,定居于此。嗣后,王、赵、郭、姜、孙等姓氏相继迁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20多个其他姓族人也慕村名结亲迁入。至2014年,全村有王、赵、郭、姜、孙、朱、周、董、袁、盛、李、迟、徐、隋、贾、秦、解、张、许、吕、任、刘、韩、邢、单、陈、崔、房、于、马、牟、胡、郑共33个姓氏。其中王姓人口占75.2 %,赵姓人口占11 %。历史上,各姓族人和睦相处,携手固守本土,共建后庄扶这一世代家园。 后庄扶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大片的河水冲积平原赐给了后庄扶人天然的良好居住和农耕条件。大沽河(东大河)、小清河(西小河)、长广河(东西河)、石碃河为世代后庄扶人的生产、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源。四季分明、宜人宜居的暖温带季风气候让世代后庄扶人感受着后庄扶这块风水宝地的神奇与奥秘。上海路大沽河桥(村人曰“九联”大桥)建成后,驱车从后庄扶村至莱西市区中心仅用10分钟。后庄扶村与外界四通八达,村东有大沽河右岸堤顶路,村西有“九联”路,村南有黄岛西路,村北有上海西路,各路均与国道或省道相接。莱西公交车从后庄扶村通车,更方便了后庄扶人出行。至2014年,后庄扶村大多数人持有智能手机,许多户的电脑与因特网联网。 后庄扶村民历来以农为主。1949年以前,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田水利的建设,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71年,粮食生产过《纲要》,4320公斤/公顷(288公斤/亩);1973年,粮食生产过“长江”,6825公斤/公顷(455公斤/亩);1974年,粮食生产过“千斤”,7620公斤/公顷(508公斤/亩)。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向国家交售粮食50多万公斤。自1983年始,后庄扶大队社员的主食由过去以粗粮为主,转为以细粮为主。1967—1983年,先后发展苹果、板栗、山楂等果品23.34公顷(350亩)。果品收入最高年份达70多万元。1982年始发展蔬菜生产,到1985年,全村有480多户种植蔬菜。蔬菜生产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产业。1990年,全村蔬菜收入达300多万元。1991年始户养蛋鸡。到1997年,全村养鸡专业户达420多户。养鸡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后庄扶村的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发展。明清时期,后庄扶村有数人从事初级的个体私营工商业。民国初期,有所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的侵略,村民在村内外办的工商业大多遭受破坏而关门停业。抗战胜利后,关门停业、尚有条件开业的私营工商业户恢复生产。到1953年,全村个体私营工商业门类发展到30多个。1964年始又发展起绣花、缝纫、理发、白铁加工、油坊、粉坊、木铺、草编等多个项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在境内外从事个体私营工商业的专业户、重点户越来越多,门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到2012年,全村个体私营工商业收入达到700多万元。 自1956年农业合作化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后庄扶人克难而进,发展集体工商业项目10多个。1978年,大队工农业总收入达71.8万元,其中,工商业收入24.48万元,占总收入的34.1%。成为莱西县有名的富裕村。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后庄扶人放开手脚,乘势而上,因地制宜地先后办起面粉厂、养鸡场等6个企业。到1995年,村集体工商业收入达60万元。1995年,后庄扶村成为莱西市首批“小康村”。 1994年9月,村办养鸡场(庄扶家禽实业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改制后,企业更名为“青岛金鸡养殖有限公司”,1998年又更名为“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0年的艰苦拼搏,现已发展为下辖100多个生产企业,总资产25亿元,员工16000余人,年销售收入70亿元,集种禽繁育、肉鸡养殖、饲料生产、宰杀加工、熟食制品加工、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国家大型肉食鸡专业化生产一条龙的企业集团。进入21世纪后,后庄扶村民在青岛九联集团的股份收入和工资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文化与经济同步前进。世世代代的后庄扶村人,不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繁荣着经济,创造着物质财富,同时还创造着传承不息、绚丽灿烂的精神文化。 600多年来,一代代后庄扶人勤劳朴实,智慧善良,无私无畏,传承和创造着优良的精神文化。清同治六年(1867年),后庄扶村王氏十三世、清军将领王元新在率清军与捻军的战斗中战死,被清政府追认为烈士并赐予世袭云骑尉,官至五品。清光绪元年(1875年)后庄扶村赵氏十九世赵宗胜以军功被清政府保举为安徽候补道,钦加四品顶戴,官至正四品。村民赵身敬、王顺香、赵身思、王恒丰于1947年(民国36年),在解放战争中的夏格庄战役牺牲。村民王廷永在抗美援朝中荣立二等功2次、四等功5次,于1952年在朝鲜战场牺牲。村民王顺寿于1961—199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的30年间,以村为家,以民为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发展集体经济、为村人脱贫致富的事业上,使后庄扶村成为青岛市农村富裕文明的榜样。1989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为民服务,直至2009年9月12日去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中还涌现出王化开、王振江2位山东省劳动模范和数位青岛市、莱西市(县)劳动模范;评选出许多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优秀党团员、好婆婆、好媳妇等优秀家庭和先进个人。 后庄扶优良的精神文化,源于良好的村风、文明的传承和崇尚而不止的教化。后庄扶村的孩子们从小到大,不断接受着父母、学校、社会的教育和熏陶。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好学、审时、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传统美德时刻陶冶着他们的心灵,引导着他们成长。当代的核心价值体系像一盏明灯,正指引着后庄扶村人的传统美德不断升华。 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积淀。后庄扶村人在几百年来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词汇、生动的俗语和许多民谣、谚语与民间故事,一代一代地广为流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实着内容,丰富着内涵。文体娱乐和工艺美术在后庄扶村源远流长。民国时期,村民王成生出资办起秧歌队,演出《儿女哭坟》《双0》等多个节目。1950年,村中成立小剧团,演出《井台会》《三上轿》《闹书房》等剧目。1952年后,演出《小二黑结婚》《小女婿》《三世仇》《夺印》等歌剧。1957年前,村民王桂清、王云才坚持多年义务为村民说评书。20世纪60—70年代初,村剧团演出《小姑贤》《梁山伯与祝英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目。2006年,“九联”工会艺术团、“九联”小学艺术团成立,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村民和职工演出。2007年以来,村民在农闲晚间自发组织到村文化广场跳舞或扭秧歌。自清代以来,武术在后庄扶村相传至今,且颇有名声。村里的剪纸、刺绣、面塑、雕刻、扎纸等民间艺术世代相传。村中爱好和擅长书画者历代有之。而今,赵秀勋成为中国美协会员。 后庄扶村的先民们,在后庄扶这块宝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和传承许多文物古迹:石臼、石磨等石器;家具、钱柜等木器;庙宇、祠堂、住宅等建筑;国槐、银杏树等古树......,它们都记载和呈现了祖祖辈辈后庄扶人民的智慧、才能和后庄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教子读文章”“有田不种仓廪寒,有书不读子孙愚”。这是后庄扶村人相传至今的古训。 1932年以前,富有人家的孩子进私塾学堂读书;1932年后,富有人家的孩子大都到莱阳县第八区区立第二小学读书。1946年后庄扶村办起庄扶完小初级部、成立后庄扶小学后,上学读书的孩子逐年增多。到1955年,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79%。1958年,后庄扶村办起首所托儿所。1965—1971年,新建两排共28间小学教室及6间厢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1970年始,后庄扶与周边7个大队以庄扶完小为基础,改为联办中学,不定期予以投资。1974年,建起9间教室,成立育红班。1984年将小学迁至村前,共建校舍30间。是年,小学的各项主要指标要求均达到教育部的合格标准。1988年,将幼儿园搬迁到新建的440平方米的幼儿园楼内。1995年,将幼儿园搬迁至村小学院内,建教室6间。2006年,建成高标准的“九联”幼儿园和小学。同年,庄扶中学因校舍出现危房迁至原后庄扶小学校址,借用原后庄扶小学校舍用之。随之,“九联”幼儿园成为青岛市一类幼儿园,“九联”小学成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庄扶中学成为莱西市规范化学校。 1997—2001年,村对该村学生考入中专的奖励300元;考入大专以上的奖励500元。2002—2006年,村支付该村小学、初中学生的全部学杂费;青岛九联集团对后庄扶村学生考入中专的奖励1000元,考入大专的奖励2000元,考入本科的奖励3000元,考入清华、北大的奖励5000元。2007—2014年,青岛九联集团对后庄扶村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的奖励5000元;考入一本、二本的分别奖励4000元、3000元。 良好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有力的扶持与激励,为国家、社会和后庄扶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用之才。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入大中专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一、二本大学生和国家、省重点院校生比例大幅上升。各类研究生、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帮贫扶弱,老有所养”,是新中国成立后后庄扶历届领路人的施政理念之一。1949—1955年,后庄扶村孤寡老人的土地,由村组织帮工队包种包收。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对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1969—1982年,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者每人每年交1—2元钱,在大队卫生室就诊所花医疗费全由大队报销;经批准到外处就诊所花医疗费则由大队报销70%。1983年以前,残疾人、困难户由大队和生产队以不同方式予以照顾;1983年始,以减免义务工和有关费税予以照顾。1994—1996年,村为7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60元春节生活补助;1997—2002年,每人每年发80元。2003—2014年,为65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100元。1996—2010年,村出资为村民投家庭有关财产保险。1996年始,村民须上缴的“三提五统”中的统筹费由村和青岛九联集团负担。 自1996年始,从后庄扶崛起的青岛九联集团不断地惠及着孕育了她的后庄扶村和这个村的村民。吸纳了全村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进集团公司就工。1999—2013年,出资建设村民福利性公寓楼23幢;兴建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年公寓,以及老年康馨护理中心、大小埠山森林公园、石碃防护林带、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大沽河城区综合服务区等为民益民设施。2007年后,对村民公共福利投入不断加大。为65岁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发100—1000元不等的养老金。2012年始,负担入住村老年公寓的老人所用水电费、取暖费;村民因病住院的医疗费由国家纳入医保报销后的余额部分,与村一起全部予以报销。2013年,为村50周岁以上村民出资到莱西市市立医院体检。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后庄扶村的光辉历史又得益于一代代后庄扶人民的领路人和领导集体。明清时期的里长,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里长、保长、村长,他们大都是道德良好、处事公道、热心公益、诚心为民办事的人。他们大都为后庄扶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富裕做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届村(大队)中共支部(简称党支部)负责人及其成员、村委会(农业合作社、大队管委会)负责人及其成员,以及其他干部,都是村民信任的优秀人才,为后庄扶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富裕付出了心血;历届村(大队)党支部都领导和带领村级各个组织与全村人民克难攻坚,一如既往地拼搏奋进。从而,将后庄扶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伟大的后庄扶人民在未来波澜壮阔、浩瀚无际的历史长河中,一定能够在一届届、一代代后庄扶村领路人和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奋发进取,继往开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迎来后庄扶村更加美好的明天,写下后庄扶村更加辉煌的史篇! |
于家洼村 |
于家洼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氏由周庄迁此,因地址低洼故而取名。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西北5公里,804省政府道北。村庄土地面积13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1公顷。全村共有居民143户,总人口476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村庄开发沸石矿,成为集体经济主要收入。发展大棚桃3.33公顷,增加了农民收入。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05元。 社会事业 1990至2004年,村庄投资20万元新建学校1所,投资17万元建立沸石加工厂。1998至2004年,修建桥3座,整修大街7条,修好了通村路并全部路面压沙,改变了村民进出难的局面。村干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整修了全部庄稼路,成立了幼儿园,安装了自来水,入户达98%。村内85%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全村共有固定电话90部,有线电视入网户11户。 |
青石埠村 |
青石埠村 村庄由来 青石埠村地属丘陵,因村东有青石群而得名。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姜氏于由县内桑园(今属水集三村)迁此建村。 政区人口 青石埠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北6公里,高家福山前1公里。东靠牛(溪埠)日(庄)公路,交通方便。村庄土地面积29.33公顷,其中粮田22.73公顷。全村共有居民75户,人口197人。 经济状况 青石埠村属丘陵,四荒、果园、零星地全年承包费2.6万元。1999至2004年,村劳动力转移80%以上。2004年人均收入3800元。 优势产业 村庄地下水资源丰富,村民以蚕桑、奶牛养殖、果品、粮食购销、花生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占人均收入的40%以上。 社会事业 1994至2004年,村庄用义务工的形式整修村前大街250米,消除了“三大堆”现象,村内道路净洁,对村办公室进行了维修。村内8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全村共有固定电话56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 |
长清村 |
长清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李氏由县内碑头村迁此建村。因地处北魏长广城遗址之西,故名长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又因村后之山为长清院山,遂改名为长清。 政区人口 长清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5公里,莱西市区西7公里,土地总面积193.3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0公顷。全村共有有居民276户,人口881人。 优势产业 农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从业建筑、木工、打工人员达98人。 社会事业 1988年以来,村庄共投入3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村中心大街1条,围村路1条。人工打井,户户吃上自来水。村有幼儿园一所。村88%的农户有彩电,固定电话230部,有线电视入户200余户。 |
长院村 |
长院村 村庄由来 1959年春,因修建产芝水库,日庄公社秦家岭和倪家岭两村部分农户迁来建村。因村西靠长院山,故取名长院村。 政区人口 长院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15公里,南与长清村相接,东与前庄扶相邻,北靠长广河。全村土地总面积28.93公顷。全村共有居民88户,人口308人。 经济状况 长院村有养殖专业户5户,带动新上4户,年出栏生猪2200头,年收入32万元。有经商专业户5户,年收入20万元。有运输专业户9户,年收入30万元。利用靠近市区优势,全村共有外出打工人员17人,年收入3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1.68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 社会事业 长院村75%的农户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有固定电话60部,有线电视入户57户。 |
前进村 |
前进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氏迁此建村,取名张庄。1982年全县地名普查,因县内重名,改名前进村。 政区人口 前进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北5公里,804省道南。村庄土地总面积70.4公顷,其中口粮地44.6公顷,未结果果园6.33公顷,机动地3.87公顷,结果果园10.87公顷,其他地4.73公顷。全村共有居民171户,总人口528人。 经济状况 村庄果园年收入65万元,牧业年收入165万元,种植业年收入180万元。村庄年经济总收入440万元,人均收入4400元。 社会事业 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电话,通了电。82%的农户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 |
铁家庄村 |
铁家庄村 村名由来 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张氏由县内产芝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张家庄。后因几位铁匠来村定居,打铁业兴旺,遂改称铁家庄。 政区由来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北3公里处,东邻同三高速公路,北邻产芝水库西干渠。土地总面积72.2公顷,全村共有居户148户,人口479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产业为果业和农牧业,并有劳力输出。全村共有个体私营经济8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80万元,人均收入4360元。 优势产业 年产苹果12吨,山楂10吨,花生200吨,小麦300吨,玉米350吨。 社会事业 1990年至2004年,先后投入1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新修街道4条。2005年3月安装了自来水,使9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全村90%的农户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全村有固定电话112部,有线电视入户120户。 |
黑岚埠村 |
黑岚埠村 村庄由来 清朝末年,周氏由即墨迁来建村。传说,有一夜在村后岭上突然隆现一庙,当时人们称此岭为“黑庙埠”。遂以岭命村。后村名逐渐演化为“黑岚埠”。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市区西南16公里,同三高速公路莱西入口南4公里。耕地面积为51.6公顷,全村共有70户,256人。 经济状况 高效农业是黑岚埠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尤其以番菜、芋头、大蒜、大葱、土豆等蔬菜种植为主。年收入30万元。 优势产业 2003年,黑岚埠村村委会决定,划出一块地片作为林业发展基地,发展大棚油桃。2004年春,每个大棚的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年收入15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 社会事业 1999年,村投资10万元打了一眼75米深的水井,并为每家每户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的历史。主要街道的硬化、美化,四季常青。全村共有固定电话50部,90%的农户拉上有线电视。 |
高家村 |
高家村 村庄由来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高氏由邻村潘格庄迁此定居。因村外为福山南麓,村庄以山与姓氏得名福山高家,后简称为高家。 政区人口 高家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北7公里,南距潍莱高速公路2公里,交通方便。村庄土地总面积33.93公顷,其中粮田面积30公顷。全村共有居民78户,总人口198人。 经济状况 村庄共有工商户10户,村集体零星地、四荒、果园承包费总收入2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3800元。 优势产业 高家村以奶牛、果园、桑园、加工化生、收粮为主导产业。1999年开始,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至2004年达到80%以上。 社会事业 2003年以来,村集体投入5000元,整修村办公室;2005年春,投资2.6万元,对村中心大街进行改造,并搞好绿化工作。村庄80%村民有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等机械,全村共有固定电话5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 |
邢家村 |
邢家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邢氏由本镇大高岚村建村,之后王、崔、仇、陈、张等姓相继迁入。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办事处西南4公里,西邻院上镇、武备镇,南靠望(城)武(备)路,西邻南(墅)城(阳)路,土地总面积85.87公顷,其中良田61.33公顷,村西200米有八郎庄,为自然村,与邢家村为同一行政村。全村共有142户,448人。 经济状况 邢家村以农业为主。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现在对主要村道加以维护,并对村前街加宽了3.5米,植上树,村庄的水、电、路、通讯畅通无阻,引进企业一家,投资62万元,解决了村中劳动力闲置。2004年村庄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 优势产业 邢家村地多,劳动力丰富,是内外资投资好地方。修建同三线取土时,在村内挖成一个深14米多,面积2.67公顷的水塘,扩大了周围水浇地面积,可以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等产业。 社会事业 先后整修了一条大街,加宽了一条道,村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户户吃上自来水,彩电、冰箱、摩托车、手机等现代工具进入家庭,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7464226 |
前孟格庄村 |
前孟格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村庄较大,将孟格庄分为3个村。本村在南,称前孟格庄。 政区人口 前孟格庄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北2公里。地属丘陵,北靠804省道,西邻孟(格庄)黑(岚埠)路,东临中孟格庄,南与牛溪埠相接。村庄土地总面积147.87公顷。全村总户数202户,总人口756人。 经济状况 矿石开采是村庄的主要经济支柱,年收入达80万元。 社会事业 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村新建残鸡处理厂1处。村庄新发展成片造林2公顷,新上养殖小区1处,奶牛存栏量达120余头。村庄8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并购买了拖拉机、三轮车、农用汽车。 |
吕家庄村 |
吕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吕氏由云南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为吕家庄。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北3公里,同三高速公路左侧,北靠804省道,南临长院山。全村土地总面积79.2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5.73公顷。全村共有239户,人口710人。 经济状况 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678万元,人均收入4568元。 优势产业 村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果桑种植。共发展奶牛养殖户20户,猪鸡养殖大户6户,发展蚕桑2.67公顷,新建大洋黄酒厂1处,各项利润合计2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1至2004年,村庄投资14万元新钻深井84米,为农户安装自来水156户,投资4万元新建幼儿园1所。村庄80%的农户有彩电、摩托车,40%的有冰箱,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60余部,有线电视入户180户。1999年,村庄被莱西市评为文明村庄。 |
杨家洼村 |
杨家洼村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杨氏迁此建村。由于村址低洼,以姓氏与地貌名村为杨家洼。 政区人口 杨家洼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北6公里,地属丘陵。村庄由三条河环绕着,交通较为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88公顷,其中耕地总面积为60公顷。全村共有居民128户,总人口428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原以粮食生产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发展个体工商户和外出劳动力成为村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2004年,全村经济作物总收入30多万元;发展个体工商户30余户,总收入38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206万元,人均纯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主要是土地面积多,水利条件好,特别适合种植蔬菜,发展经济作物。村庄的个体工商户多,每年年底,40%农户外出收花生,就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 社会事业 1998至2004年,杨家洼村投资22万元,整修了3条通村路和村内4条大街;投资14万元,挖平塘6个,使全村70%土地成为水浇地。全村户户通电、水,85%户安装了电话,72%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村内安定团结,村民遵纪守法,20年未发生刑事案件和-事件。 |
后胡埠庄村 |
后胡埠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氏由于庄迁此建村,后闫氏、胡氏相继定居,故取名胡埠庄。后胡氏他迁,此时胡埠庄一分为二,称前后胡埠庄。本村居后,称后胡埠庄。 政区人口 后胡埠庄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西北5公里,804省道以北。村庄土地总面积95.3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7.2公顷。全村共有居民150户,人口500人。 经济状况 村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全村奶牛存栏150头,黄牛存栏56头,生猪存栏1000头,仅此一项,全村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优势产业 地多,粮多,奶牛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后,全村共上了10个大棚,发展梨园有4.67公顷,增加了农民收入。 社会事业 1999至2004年,全村共投入资金10多万元,修路4条,绿化3条,提高了村庄的环境卫生水平。村庄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全村90%农户有彩电、拖拉机、摩托车、固定电话,全村90%的中、青年配有手机,有线电视入户达80%。 |
李家荒村 |
李家荒村 村名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1736~1795年),李氏由县内李家疃村迁来,因当时此处为一片荒地,故名李家荒。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市区西15公里处,地属平原。土地面积33.3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5.33公顷。全村共有居民85户,人口265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有外出务工,家庭养殖、手工业等,年人均收入4900元左右。 社会事业 村庄的3条主干街,全部整修,并铺上石子。村内80%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全村共有固定电话60余部,有线电视50余户。自来水在2004年国庆节前通水,解决了缺水吃,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 |
前胡埠庄村 |
前胡埠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中叶,胡氏迁此建村。因村西有一小埠,因此命名为胡埠庄。后有韩、于、李、赵等相继徒居。 政区人口 胡埠庄村位于市区西北14公里,沽河街道办事处西北4公里。村前有804省道,村后有潍莱高速公路。全村土地总面积88公顷,其中粮田面积46.67公顷亩。全村共有居民188户,人口610人。 经济状况 村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全村年奶牛存栏18头,黄牛存栏136头,生猪存栏3000余头。年增加农民收入70多万元。村内建有花生加工厂1处,有工商户5家,有养殖小区2处。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0万元,人均收入4628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庄的优势项目,劳力也多,需劳务输出。 社会事业 1999年以来,全村共投入资金30多万元修通村路3条。村委会重视计生工作,连年被评为先进村庄。村庄经济有了很大提高,全村共有彩电170台,电话146部,拖拉机、摩托车300多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8%以上,全村正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迈进。 |
散水头村 |
散水头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周氏由院上迁来建村,以褒语命名为兴隆屯。因村东小河(古名小天河)经常泛滥成灾,危害人民生命财产,为求吉利,乾隆十九年(1754年)更名为散水头村。后随人口不断增加,河东岸逐渐有人居住,成为由北至南纵贯村中的村内河。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西南约2.5公里,于林河纵贯村中,风景优美。村前靠望(城)武(备)路,东临水(集)院(上)路,同三高速公路由东北至西南方向自村南而过,交通条件优越。全村总土地面积为146.3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0公顷,全村共有居民167户,总人口575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2005年引进矿石加工企业一家,投资规模150万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05年初建花生加工厂一个,投资规模约5万元。 产业优势 2004年,全村共有桃园20多公顷,家家户户有桃树,门前有杏树。从20世纪70年代起,已有近40余年的栽培历史,果实产量高、质量优,享有盛名。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49万元,其中桃果收入24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村集体投入1.2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道路及街道3条,栽种各种绿化苗木及经济苗木3000多株。村庄四面有路,八方有树,四季有果.为使村民吃上健康水,引自来水进村,户户用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喝漤水的历史。现全村有固定电话152部,98%以上的户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9%。全村共有生产用农用三轮车、四轮车、手扶拖拉机等农机具150多台套,其中大型联合收割机3部,摩托车等成为农民的主要代步工具,群众生活安定。 |
郭旺庄村 |
郭旺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郭氏由云南迁至莱阳城。后又自莱阳城迁至日庄镇河头村,最后由河头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郭家庄村。1982年因县内重村,遂改名为郭旺庄。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北8公里,大沽河西岸,北依804省道和潍莱高速公路,南靠上海路,西临同三高速公路。全村土地总面积4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2.67公顷。全村共有村民160户,人口51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位于村前村西的沽河工业园,已引进内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内资1200万元,实际利用内资700万元。2004年村经济总收入580万元,人均收入4624元。 社会事业 1997至2004年,村委会投资50余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道2条,并进行绿化;安装了自来水供水设备及管道,使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定期对村庄内的垃圾进行清理。村庄89%的农户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固定电话的入户率达86%以上,移动电话拥有率达60%以上,摩托车成为村庄主要代步工具。 |
周家庄村 |
周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周氏由海阳县耢子山后迁来建村,取村名为羊肠埠。后因全村无外姓,改名为周家庄。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东北4公里,同三高速公路西0.5公里。全村有居民124户,人口381人。有耕地66.67公顷。 经济状况 2000年,村庄开始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组织群众发展奶牛、猪养殖,并组织剩余劳力外出务工。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4万元,人均收入4300元。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80%的农户有农用车辆。2005年下半年,村庄安装了自来水,使户户吃上自来水。 |
西道格庄村 |
西道格庄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李氏由栖霞县红沟村迁此定居,以村后有驿道,起村名为道格庄。后有2个道格庄,本村较大,称大道格庄。解放后按方位改名西道格庄。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西北4.5公里。地属丘陵,西邻武备镇的王家庄、堆金岭,东靠东道格庄,北与上庄村相接,南邻于家洼、向阳岭。村庄土地面积160.8公顷,全村总户数297户,总人口761人。 经济状况 2003年,张裕酒厂在西道格庄村发展葡萄基地,同年,又引进了花生加工厂1个。2004年,村庄引进了投资50万元的青岛精艺碳素制品厂。2004年村庄经济总收入872万元,人均收入4597元。 优势产业 村庄水利资源优越,农业是主要经济支柱,全村拥有优质果园20余公顷,发展蔬菜种植20余公顷。种植业带动了畜牧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 社会事业 1989年,村庄投资8万元钻深井安装自来水,结束了祖辈挑水吃的历史。村集体先后对村中的10条街道进行了整修、浆砌、绿化,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全村8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和住宅电话,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拖拉机、三轮车、农用车、手扶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村庄先后被青岛市、莱西市评为文明村庄。 |
西庄村 |
西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云南迁来建村,村庄地属平洼。因村位于北魏长广城遗址以西,故名西庄。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莱西市区西7.5公里,沽河街道办事处东3.5公里,西靠同三高速公路出口,东临市区上海路,交通方便。 经济状况 西庄村地多人少,人均占有土地0.14公顷,以农业为主,养殖业为副,兼营第三产业。2004年,村庄对土地进行调理,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企业1个,合同利用内资450万元。 优势产业 村庄利用粮多草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其中奶牛养殖户由原来的7户增加到15户,存栏奶牛40余头,猪、羊、牛存栏达560余头。 社会事业 2000年,村庄对街道进行了整治,使大街小巷畅通无阻。98%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摩托车已成为代步的交通工具,村内固定电话90余部,拖拉机户均一辆,有线电视入户90%。 |
东道格庄村 |
东道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县内周家迁此建村。后有赵、仇、周、刘等姓氏姓相继徒居。因村后有莱阳通平度驿道,故取名道格庄。时有东西两村,本村为东道格庄,以前曾称“小道格庄”。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市区西北13公里,沽河街道办事处北5公里,潍莱高速公路从村前通过。全村共有土地面积73.3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2公顷。全村共有居民86户,人口280人。 经济状况 村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全村奶牛存栏30头,黄牛存栏100头,生猪存栏2000头。年增加农民收入50多万元。村内新建面粉厂1座,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1万元,人均收入4411元。 优势产业 地多、粮多、草多是东道格村的优势,养殖业成为村庄的主要经济支柱。 社会事业 1999年至2004年,村庄投资20多万元,修整绿化街道3条,安装了自来水。村委会还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和教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被上级评为先进村庄。自国家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考出大中专生400多名,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全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全村80%农户拥有彩电、拖拉机,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全村共有固定电话66部,手机40多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9%以上。 |
崔家埠村 |
崔家埠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崔炳魁由县内甲瑞村迁此建村,当时此处地理荒野,取村名崔家荒,后因“荒”字欠雅,依村后高岭改名崔家埠。除崔姓外,村中还有杨、倪、孙、石等姓氏居住。 政区人口 崔家埠村位于沽河街道办事处西4公里,地属涝洼,土地面积1150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有居民145户,人口430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养殖为重点,外出打工和手工业为辅助收入,全村户养奶牛66头,母猪30多头,油桃占地0.1公顷有大棚6个,有蘑菇大棚4个。大型农业机械6部,小解放汽车5部,85%农户有了农用12马力拖拉机,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工业主要有村民崔振投资18万元建的瓷砖壁画厂。 社会事业 对4条主要道路,每年整修一遍,压石子和沙,2003年农户自凑资金按上了自来水,解决了临时吃水困难问题,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变。80%户按上了电话和有线电视,65%农户买上了摩托车,人均收入4000多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