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莱西市 >> 孙受镇 >> 耿家营村

耿家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耿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耿家营村简介

  耿家营村
   村庄由来 清初,耿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耿家茔。于1981年更名耿家营。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南邻曲家庄,西与埠下相望,东临209省道。全村占地面积563.9亩,其中耕地面积236亩,有村民36户,人口116人。
  
   经济状况 各种农作物、瓜果、蔬菜、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粮油种植面积500亩,其中小麦180亩,单产455公斤,总产量82吨。玉米280亩,单产455公斤,总产量112吨。花生330亩,总产量45吨。果园种植面积50亩,果品总产量108吨。蔬菜主要种植大白菜、胡萝卜。种植大白菜20亩,总产量100吨。胡萝卜30亩,总产量3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牛、猪为主,其中牛年存栏量43头(菜牛30头,奶牛13头),总收入20万元。生猪年存栏量43头,年收入8600元。有油坊1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8万元,人均收入5097元。完成税收8397元。
   优势产业 花生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全村种植花生330亩,单产298公斤,总产量45吨,总收入42.6万元。
   社会事业 投资2000余元,修街道2条。全村改建新房96间,建筑总面积1440余平方米,24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参加医保26户。92%的农户有手扶车或三轮车 ,30户村民看上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23户。88%的农户以摩托车代替自行车。
   联系电话 86-0532-8749111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5100 266000 0532 查看 耿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耿家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耿家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中赵格庄村

  中赵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氏由山西省迁此建二村,名东西赵家庄,清初改名赵格庄、清代中叶,中赵格庄从西赵格庄中析出。      政区人口    距孙受镇政府驻地2.5公里,位于东赵格庄、西赵格庄中间,与两村相连,北200米是大沽河南堤,南1000米是大古路。全村占地1870亩,156户,553人。   经济状况 耕地主要在村前大古路南北两侧,地形平坦,土体深厚、地下水充足,以种植蔬菜、小麦、玉米为主,村后及大堤以北属沙滩地,以种植果树和花生为主。蔬菜作物面积698亩,总产305吨,花生种植面积189亩,总产71吨,蔬菜种植以冬暖式大棚和地膜覆盖为主要形式,建有寿光大棚和崂山大棚50个,占地70亩,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茭瓜、芸豆等,四季不闲,每个大棚年收入8000-10000元,小弓棚和地膜覆盖形式多用于土豆、芋头、茄子、菜椒、早熟玉米等,秋季换茬多种植大白菜、香菜、大葱等,亩收入均在千元以上。果园以苹果、山楂、桃子为主,果品产量900吨,年收入140万元,其中一棵“山楂王”,单株最高年产908公斤。全村有养鸡专业户3户,年末存栏2500只,奶牛养殖4户,存栏46头,菜牛6户,存栏26头,养牛2户,存栏120只。2004年,全村总收入3962万元,人均收入5146元。   优势产业 果树和蔬菜种植是本村的主体产业,全村果业收入144万元,蔬菜收入280万元。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95%的农户翻新改建了住宅,80%农户用上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60%,101户加入农村合作医疗,70%农户上了固定电话,户户有农用三轮车或手扶拖拉机,摩托车是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7481408   

张格庄村

  张格庄村   村庄由来 起初(时间无考)张姓建村,名张格庄。明洪武年间,金姓迁入,改名金家庄。1628-1644年,金姓绝户,任姓从望城镇辇止头村迁入,故名西辇止头。清初,杂姓入居,复称张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以东4公里,省道209北侧,东与望城镇辇止头村为邻,北西两面均为大沽河,全村总面积4826.4亩;其中耕地面积1424亩,村后及村西全部是沙滩地2800余亩。村民412户,人口1437人。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基础,以林果业为主业,以蔬菜种植为重点。粮食播种面积1000 亩,以小麦、玉米为主,总产量750余吨。花生900亩,总产量2000余吨,大部分摘卖鲜果。果园1200余亩,以富士苹果为主,其它有梨、山楂、板栗、葡萄等。本村有果品冷风库4个,所产水果部分入冷风库收藏,大部分投入市场。村后400米及村南400米均有器材树林(速生杨)共700余亩,已成材木料3500余立方。林果收入是本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村庄周围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地下水源充足。种植蔬菜300余亩,其中寿光棚180个,崂山棚60个,主要是:黄瓜、西红柿,因其出产量大,交通方便,在村前的209省道北侧,形成自然的批发市场。全村蔬菜总产量17000吨,收入270万元。全村总收入3450万元,农民人均所得5760元。   优势产业 水果生产是本村主要的经济收入。全村果园1200余亩,家家有果园,户均三亩,绝大部分栽种在沙滩地里。这些沙滩地原来大部分是杂树和劣质水果。1985年后,开始栽培优良品种的苹果、梨和板栗。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盛果期,水果总产量4000余吨,户均收入超万元。   社会事业 1993年,村投资5万元整修中心大街,南通省道209,北通市级公路望武路,总长2.5公里,南北交通极为方便。改革开放至今,280户农民修建了新房,村庄旧貌换新颜。村中有卫生室2处,参加医保户数376户,农户全部把黑白电视换成了彩电,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50%的农户用上了冰箱、洗衣机,有线电视入户340户。   村内有完全小学1所。占地18亩,周围5个村的小学生260人在本小学就读。   联系电话 86-0532-7495168   

董家山后村

  董家山后村    村庄由来 明初,董姓由山西枣苗县迁此建村,因位于遮阳山后,遂以姓氏命名为董家山后。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8.5公里,西南与二甲村相邻,东与丁家山后村相望,村北2公里是大古路,曲江路直通村中心街,往东5公里直通209省道。全村占地面积3606.6亩,其中耕地面积2660亩。村民565户,人口1656人。       经济状况 全村种植蔬菜1880亩,冬暖大棚是蔬菜种植的主要形式,其中寿光棚80个,年收入64万元。崂山棚260个,年收入270万元。小弓棚2000余个,年收入60万元。棚中主要栽种韭菜、黄瓜、西红柿、芹菜、茄子等。种植面积较大有韭菜1250亩,总产量5000吨。黄瓜300亩,总产量3000吨。西红柿500亩,总产量1500吨。粮油种植2500亩,总产量1130吨。花生400亩,总产量16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牛、鸡、猪为主,牛年存栏量507头,其中奶牛72头、菜牛435头,年总收入562.5万元;鸡年存栏量2万只,产蛋量16吨,年总收入96万元;猪年存栏量680头,总收入13.6万元。村中有农机维修铺1个,摩托车、自行车维修铺各2个,屠宰户4个,烧肉馆2个,煮大骨馆1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47万元,人均纯收入5224元,完成税收2万元。    特色经济 本村种植韭菜历史悠久,出产的韭菜质嫩、色绿味鲜,很受客户欢迎。2001年国家工商局把本村的韭菜注册为山后牌韭菜,全村种植韭菜12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47%,种植形式全部用冬暖小塑棚,冬春季节(主要是春节期间)收获,每年2-3茬,年总产量4600吨,年收入达10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85年村委会制定了《村规划建设方案》。至今全村修街道4条,并对农贸市场进行了绿化、美化。改建新房1600余间,建筑总面积24000平方米,400余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2个,参加医保339户,86%的农户有了彩电、骑上了摩托车,89%的农户有手扶车或三轮车。村民都吃上了自来水。运输汽车4部,链轨车一部,固定电话488部,有线电视入户363户。26%的农户安装了暖气,29%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    有农贸市集1个,逢四、九(古历)日赶集,市场交易一般有各种蔬菜、肉食类、日常生活用品、鞋、布料、各种生产农具、农药、化肥等。    村中有幼儿园2所,幼儿园教师9人,学生170人。中学教职工50人,学生870人。小学教职工18人,学生270人。    联系电话 86-0532-87492007   

二甲村

  二甲村    村庄由来 永乐年间,董姓从山西省迁此建村,明时因分甲而治,被划为二甲(江家庄为一甲)。民国时与董甲山后村以沟为界而分离,沟北为董家山后,沟南为二甲。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西与店埠镇的毛家山后相邻,东北与董甲山后毗邻,村北3公里是大古路。全村占地面积887.5亩,其中耕地面积436亩。村民138户,人口470人。       经济状况 粮油、瓜果、蔬菜、养殖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蔬菜种植面积405亩,大多蔬菜都逆季节种植。全村有冬暖式大棚280个,其中寿光大棚80个,年收入64万元;崂山棚200个,年收入200余万元。小弓棚500余个,年收入60万元。棚中主要种植韭菜、黄瓜、西红柿、茄子等。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有韭菜260亩,总产量900吨;黄瓜180亩,总产量1350吨。粮油面积230亩。其中,粮食110亩,总产量120吨;花生130亩,总产量45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牛、鸡为主,牛年存栏量85头(菜牛50头,奶牛35头),总收入50万余元。鸡年存栏量20000只,产蛋8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66万元,人均纯收入5128元。完成税收1.36万元。    优势产品 本村种植韭菜历史悠久,出产的韭菜质嫩色绿、味鲜,很受客户欢迎。全村种植韭菜26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0%,总产量900吨,总收入360万元。    社会事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修街道3条,改建新房438间,建筑总面积6570平方米,83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1个,参加医保111户,88%的农户有了彩电、摩托车,95%的农户有了手扶车或三轮车,固定电话108部,有线电视入户83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2292   

芦家庄村

  芦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四年,芦姓自院上镇朱东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芦家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西濒临大古河,北与迟家庄村为邻,南与江家庄村相望,北1公里是大古路。全村占地面积422.8亩,其中耕地面积283亩。村民96户,人口315人。       经济状况 全村种植蔬菜130亩,总产量700吨。粮油面积120亩,其中小麦、玉米共复种85亩,总产量110吨。花生30亩,总产量12吨。村有废品收购站1个,年收入4万余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6万元,人均纯收入5165元,完成税收3184.98元。    优势产品 蔬菜种植是本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本村濒临大古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质好,使种植的黄瓜脆嫩鲜绿、美味可口。韭菜质嫩、色绿味鲜。很受顾客的欢迎。全村种植的黄瓜、韭菜120亩。共上冬暖棚315个,其中寿光棚53个,崂山棚67个,小弓棚195个,年总收入380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村委会制定了《村规划建设方案》。至今全村修街道3条,并把村中心街进行绿化、美化。改建翻建新房320间,82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1个,85%农户参加医保,85%的农户有了彩电、骑上了摩托车,有运输汽车2部,95%的农户有了手扶车或三轮车,固定电话81部,有线电视入户80余户,13%的农户安装了暖气,23%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    联系电话 86-0532-87498616   

江家庄村

  江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初,李姓自院上镇老屋早村迁此建村,因村人好栽桃、李树,故名桃李园。1795年江姓迁入,改名为江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8.5公里,南与店埠镇毛家山后相邻,西与院上镇八亩地隔大沽河相望,东面是董家山后,村北2公里是大古路。全村占地面积544.4亩,其中耕地面积483亩。村民115户,人口376人。       经济状况 本村濒临大沽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蔬菜和各种农作物。全村种植蔬菜283亩,冬暖棚是蔬菜种植的主要形式,有寿光棚23个,崂山棚29个,小弓棚300余个,棚中主要栽种黄瓜、韭菜、西红柿、芹菜、姜等。种植黄瓜183亩,总产量1700吨,韭菜56亩,总产量196吨。粮油面积80亩,其中小麦、玉米共复种54亩,总产量48吨。花生25亩,总产量9吨。村有电器维修铺、电器专卖店、磨坊各1个,年收入6万余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409万元,人均纯收入5173元,完成税收13733元。    优势产品 本村种植黄瓜历史悠久。出产的黄瓜脆嫩鲜绿、美味可口。韭菜质嫩、色绿、味鲜,很受顾客的欢迎。全村种植的黄瓜183亩,总产量200吨,总收入150万余元。    社会事业 1993年,村委会制定了《村规划建设方案》。至今全村修街道2条,改建新房300余间,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75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1个,69户参加医保。85%的农户有了彩电、骑上了摩托车, 95%的农户有手扶车或三轮车,固定电话81部,有线电视入户73户,23%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27%的农户安装了暖气。    电话联系:86-0532-87498339   

迟家庄村

  迟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末,迟姓由江苏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迟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村西靠大沽河东堤岸,隔河与院上镇相望,南500米与卢家庄村为邻,北800米直通大古路,全村占3125亩,483户,1685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1640亩,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蔬菜和农作物种植生长。全村建有寿光大棚和崂山大棚840个,棚内主要种植黄瓜,其次为西红柿、茄子、菜椒、茭瓜、芸豆等,其它种植多为小弓棚和地膜覆盖种植,多种植芹菜、韭菜、生姜、蒜苗、土豆、芋头等,秋季芫荽、大白菜是主要种植类。   粮油作物为小麦、玉米,总产110吨,油料作物为花生总产20吨。   蔬菜产业的优势,拉动了全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全村个体私营项目50多个,经营户186个,从业人员580人,年收入600万元。   1999年,经莱西市计委批准立项,在村东启用土地30亩,投资20万元,建起“迟家庄蔬菜批发市场”,2004年迟家庄大桥横跨大沽河,使大古路东西畅通,批发市场又北迁至大古路南侧,市场 面积增大,服务设施改进,交通更为方便,顺大古路,东通209省道和烟青一级公路,西达青黄公路、直通同三高速路入口,蔬菜年成交量1亿公斤,成交额1亿元,可为周边菜农增加收入8000多万元。2004年,完成农业税收84346元,总收入38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65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是本村的支柱产业,村东600亩土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迟家庄牌黄瓜”作为当地农业品牌,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产品销往上海、广州、大连、青岛等大城市,并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冬暖式大棚在全镇发展最早,数量最多,经济效益最大,每户平均建有2个大棚,每大棚年收入在1.5-2元,全村大棚年收入15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共投入60万元,用于村集体事业建设,其中投入20万元统一规划,整修村中纵横8条大街,路边浆砌了排水沟,达到了美化、绿化、净化,投资40万元建起农民文化活动大院,内有二层楼28间,设有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90%农户改建翻新了住房,85%的农户有彩电、有固定电话480部,有线电视140户,摩托车是人们的代步工具。有卫生室1处,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394户,有完全小学1处,幼儿园1处,周围3个村的儿童入托、学生入学方便。   1986年,被评为青岛市模范村民委员会.1988年被评为青岛市先进党支部.2002年被评为青岛市社会主义文明村庄.1985-2004年连续获莱西市模范村民委员会。   联系电话 86-0532-87498999   

西张家寨子村

  西张家寨子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大沽河之阳(后因河道改道,村居河之阳)名沽阳村。后张姓迁入,改名张家寨子,为与北张家寨子区别,1961年改称西张家寨子。   政区人口    东距孙受镇政府驻地5公里,村西临大沽河,东与王家寨子相连,南行1公里为大古路,全村占地3600亩,385户,1357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1240亩,分布在村前大古路南北两侧,村西大沽河东堤以东及村后大堤以北。村南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源充足,以种植蔬菜、小麦、玉米为主,村西及村后为沙滩地,以种植果树、花生为主。   蔬菜种植多为大棚逆季节种植,村前建有寿光大棚180个,崂山大棚170个,其它为小弓棚和地膜覆盖种植,蔬菜种植主要是黄瓜、西红柿,其次是茄子、菜椒、生姜、大蒜、土豆、芋头、大葱、圆葱、芸豆、蚕豆、茭瓜、大头菜等,秋季大面积种植芫荽、大白菜,蔬菜收获后,主要在西张家寨子蔬菜交易市场批发销售。   粮油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10亩,总产68吨,花生面积180亩,果树以大梨、山楂、板栗、苹果为多,面积1200亩,果品产量2000吨,年收入400万元。      经济特色 2000年,经莱西市计委批准立项,在村南大古路南侧,投资50万元,占地50亩,建起“西张家寨子果菜交易市场”,市场周边公路四通八达,出入方便,引来寿光、青岛、大连、烟台等省内外客户,果菜年成交量1.2亿公斤,成交额达1亿元,为本村及周边农民增加收入8000多万元。个体经营项目30多个,有商店、饭店、旅馆、空车配货、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维修、电气焊、加油点、化肥、农药、蛋糕加工、屠宰、烧肉、淋浴、理发、交通运输、果菜贩运等经营户220个,从业人员620人,年收入10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集体投资15万元,整修村东西中心大街和南北街道6条,建起农民文化活动大院,90%的农户改建翻新了住房,88%农户有彩电,固定电话350部,有线电视187户,私人轿车5辆,小面包8辆,摩托车户户都有,参加入农村合作医疗318户,占总户数82.6%。   联系电话 86-0532-87496608   

王家寨子村

  王家寨子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于氏从店埠镇庄头村迁此建村,因姓氏命名于家寨子,后王姓由院上镇搬入,至清宣统年间,王姓增多,遂改名为王家寨子。      政区人口    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与西周格庄相望,西与西张家寨子相连,北靠大沽河南堤,南行1公里为大古路,全村占地1084亩,138户,447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593亩,分布在村南、村东及村后大堤以北,村前属潮壤土,平坦肥沃,地下水源充足,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村东及大堤以北属沙滩地,以种植果树、花生为主。   全村建有冬暖式寿光蔬菜大棚50个,崂山大棚55个,其中食用菌大棚8个、果树棚1个。大棚占地面积150亩,蔬菜种植种类主要是黄瓜、西红柿、茄子、蚕豆、芸豆等,菌类大棚培育蘑菇,果树种植桃子,其它种植多为小弓棚和地膜覆盖种植,主要种植芹菜、韭菜、圆葱、大蒜、生姜、白萝卜、胡萝卜、土豆、芋头等,秋季换茬大面积种植香菜、大白菜等。   粮油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80亩,总产222吨,花生面积160亩,总产48吨,果树主要种植在大堤以北,果树面积160亩,以苹果、山楂为主,果品产量260吨,年收入60万元。   从事个体经营的为条货编织3户,交通运输汽车3辆,农业化肥经销2户,百货店2户。2004年,全村总收入1661万元,上缴税收26027元,农民人均收入5160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是本村的支柱产业,几乎每户都建有蔬菜大棚,每大棚年收入在10000元上下,加之其它蔬菜种植形式,全村蔬菜种植收入18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集体投资10万元,用于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修东西大街一条,建农民文化活动大院1个,90%农户改建翻新了新房,90%的农户换上了彩电,上有线电视73户,安装固定电话115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7户,占农户78%,摩托车是人们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6426   

西周格庄村

  西周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尧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店子,后大沽河改道,村遂南迁,易名为周格庄,1961年与东周格庄对称为西周格庄。      政区人口    东距孙受镇政府4.5公里,与东周格庄相连,西隔1公里与王家寨子相望,村后紧靠大沽河南堤,村前行1公里,即大古路,全村占地2658亩,384户,1274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960亩,分布在村南大古路南北两侧,村西及村后大沽河堤北,村前为潮壤类土地、土质深厚,地下水充足,以种植蔬菜、小麦、玉米为主,村西与堤北属沙滩,以种植果树、花生为主。   建有寿光大棚200个,其中用于种植蔬菜188个,建有崂山大棚160个,其它为小弓棚和地膜覆盖种植。   粮油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其中粮食作物面积800亩,总产124吨,花生面积230亩,总产74吨,果树除12个大棚种植外,多在大堤以北,以苹果、大梨、桃子、山楂、板栗为主,面积400余亩,果品产量560吨,年收入100万元。农户户户有手扶拖拉机或农用三轮车,耕作、运输方便。   全村有奶牛22头,猪存栏120头,年存栏200只,鸡存栏1000只,年收入20万元。   村东西大街为集贸市场,农历逢一、六赶集,大街两侧有商店、饭店、理发、淋浴,屠宰、烧肉、车辆维修、电气焊、铝合金门窗加工、成衣加工、芋头加工、磨坊、挂面房,镶牙馆等个体私营项目20余个,经营户62个,从业人员110人,年收入280万元,2004年全村总收入3279万元,人均收入5179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是本村经济的主要产业,户均拥有大棚1个,每棚年收入8000-10000元,加之其它小棚种植形式,全村蔬菜年收入500多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共投入12万元用于集体事业建设,整修东西中心大街和南北巷5条,建成农民文化活动大院。改革开放以来,90%农户改建翻新了住宅,85%的农户有彩电,有线电视安装232户,有固定电话350部,私人小面包车5辆,摩托车是普通农民的代步工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68户,占总户数的69%,村有卫生室2处,完全小学1处,幼儿园1处。1985年后兴办起“西周市集”,逢一排六,周边居民来村买卖,带动了村庄各业发展。   联系电话 86-0532-87493166   

丁家山后村

  丁家山后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丁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位于遮阳山之后,故名丁家山后。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西与董家山后相邻,西北与巨家山后和王家山后相邻,北临曲江路。全村占地面积1933.1亩,其中耕地面积1124亩。有村民210户,人口709人。       经济状况 蔬菜、农业、果业、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农田总面积997亩,其中小麦、玉米复种500亩,总产量500吨。花生300亩,总产量99吨。种植蔬菜300亩,蔬菜种类主要有韭菜、黄瓜、西红柿、白菜等,总产量750吨,总收入120万元。果园栽种面积140亩,总产量250吨,年收入37.5万元。养殖业主要以养奶牛、猪为主,奶牛养殖专业户9个,奶牛32头,年总收入19.2万元。养猪专业户11个,猪年存栏量460头,年收入12万元。有摩托车维修铺、油坊各1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10万元,人均纯收入5194元,完成税收29136.99元。    特色经济 本村种植韭菜历史悠久,出产的韭菜质嫩、色绿味鲜,很受客户欢迎。全村种植韭菜32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9%,总产量192吨,每逢冬春,本地外地的菜贩纷纷来村购运。    社会事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本村不断加强村级各项建设。至今全村修街道3条,长2000米。改建新房640间,建筑总面积9600平方米,160余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1个,参加医保123户,80%的农户有了彩电、骑上了摩托车,13%的农户有了冰箱或冰柜,95%的农户有了手扶车或三轮车,固定电话193部,有线电视入户132户,全部农户吃上了自来水,16%的农户安装了暖气,32%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    联系电话 86-0532-87483388   

西赵格庄村

  西赵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氏由山西省迁此建二村,名东、西赵家庄,清初改名赵格庄,清代中叶,中赵格庄从西赵格庄中析出。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东3公里处,东与中赵格庄村相连,西隔1公里与东周格庄村相望,向北200米是大沽河南大堤,往南1000米南直通大古路,全村占地3865亩,436户,1516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2304亩,分布在村南大古路南北两侧,村西及村后大堤内外。村南属潮壤土,平坦肥沃,地下水足,以种植蔬菜、小麦、玉米、花生为主,村后属沙滩地,以种植果树为主。   蔬菜以逆季节种植为主,建有崂山大棚140个,占地200亩,棚内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茄子、菜椒、茭瓜、蛇瓜等,四季轮种,每个大棚年收入8000-10000元,其它种植形式多为小弓棚和地膜覆盖种植,主要种植芹菜、韭菜、白萝卜、胡萝卜、土豆、芋头等,亩收入均在千元以上。   粮油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250亩,单年407公斤,总产495吨,花生面积450亩,单产370公斤,总产161吨,果树以苹果、桃子、山楂、板栗为主,面积300亩,果品产量820吨,年收入135万元。   个体私营户32个,从业人员50人,年收入110万元。   2004年,完成农业税收85677元,全村总收入3793万元,人均收入5116元。   优势产业 果树和蔬菜种植是本村的主体产业,蔬菜种植收入400万元,果业收入500万元。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95%的农户翻新改建了住宅,80%农户用上彩电,有线电视安装284户,加入农村合作医疗284户,均占总户数68.43%,80%农户上了固定电话,摩托车是普通农民的代步工具。村南北中心大街是80年代建起的小集贸市场,村民日常生活用品购买方便。   联系电话 86-0532-87493051   

前我乐村

  前我乐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沈姓自蓬莱迁此建村,因地处凹地,命名“窝落村”。因“窝落村”含义不佳,遂改为“我乐村”,为区别于“后我乐”,又改称“前我乐”。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东与后我乐村相邻,西与王家山后村接壤,北1公里是大古路,曲江路直通村中心街。全村占地面积1969.4亩,其中耕地面积976亩,有村民143户,人口496人。       经济状况 蔬菜、农业、果业、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粮油种植面积700亩,其中小麦、玉米各复种400亩,小麦总产量180吨,玉米总产量314吨。花生300亩,总产量120吨。果园种植面积200亩,果品总产量1000吨。蔬菜种植面积130亩,主要种植韭菜、大白菜、胡萝卜等,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韭菜80亩,总产量240吨,大白菜50亩,总产量25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猪、菜牛为主,其中牛年存栏量160头,总收入48万元。年生猪存栏量149头,年收入3万余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48万元,人均纯收入5078元。完成税收40391.46元。    优势产业 本村部分土壤为棕壤,土体深厚、耐旱并且水质好,使盛产的苹果,色泽鲜艳、香甜可口,深受客户的欢迎。全村果园面积200亩,主要以红富士为主,果品产量1000吨,年总收入400万元。    社会事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修街道2条,改建翻建新房344间,建筑总面积5160平方米,86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有医疗室1个,参加医保80户。89%农户看上了彩电,86%的农户骑上了摩托车,95%的农户有手扶车或三轮车,23%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固定电话80余部,有线电视入户83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2492   

东赵格庄村

  东赵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氏由山西省迁此建二村,名东西赵家庄,清初改名赵格庄,因本村居东,故名东赵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东1.5公里与孙受村相望,西与中赵格庄村相连,北200米大沽河大堤东西横贯,南离大古路1公里,全村占地1540亩,120户,380人。   经济状况 全村有耕地470亩,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源足,适宜小麦、玉米、花生及蔬菜种植,其中小麦、玉米540亩,总产225吨,花生120亩,总产37吨,建有蔬菜大棚50个,其它为小弓棚和地膜覆盖,蔬菜种植为黄瓜、西红柿、茄子、菜椒、芸豆、蚕豆、芹菜、茭瓜、土豆、芋头、香菜、白菜、萝卜、大头菜等,村后大堤内外400亩,属沙滩地,全是果树,主要是苹果、桃子、板栗等。   养殖业主要是肉鸡、蛋鸡,其中肉鸡存栏12000只,蛋鸡存栏1200只,其它如牛、猪为零星饲养。2004年,总收入2953万元,完成农业税收18135元,人均纯收入5093元。   优势产业 果树种植在本村历史悠久,大堤内外400余亩的果 树、桃树,年总产750吨,总收入达120万元,河套连大片的器材林既能防风固沙,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社会事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95%的农户翻新改建了住宅,80%农户用上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60%,99户农民加入农村合作医疗,70%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凡种田的农户都有小型拖拉机或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是年轻人的代步工具。1985年获莱西市发展村办企业先进单位奖。2002年获镇大棚生产先进单位奖及社会治安稳定先进单位奖。   联系电话 86-0532-87493191   

南庄村

  南庄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吴姓由孙受迁此建村,村在孙受之南,故名孙受南庄村。1961年改名为南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0.5公里,北与孙受一村、三村相接,东100米即209省道。占地面积2460亩,320户,1070人。    经济状况 地处平原,全村有耕地15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和果菜,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092亩,年总产883吨,花生种植面积300亩,年总产297吨,果园面积180亩,果品产量730吨,蔬菜70亩,总产80吨。养殖奶牛65头,生猪存栏630头,家禽15000只,禽蛋产量16吨,养殖总收入80万元。   个体私营经济项目有电子配件厂、油坊、磨房、木铺、成衣加工、商店、汽车、农用车贩运,年收入100万元。2004年全村总收入2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3元。    经济特色 各种蔬菜育苗规模大,品种新、全,如茄苗、辣椒苗、芹菜苗、莴苣苗,圆葱苗、小葱苗、韭菜苗,西瓜苗等,在当地享有先进性,可信度高,周围菜农纷纷大批量订购。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改建、翻新农民住宅房213户,852间,总建筑面积51120平方米,投入20万元,整修街道5条,60%的农户有彩电、摩托车是普通农民的代步工具,全村有固定电话280部,有线电视安装194户,占总户数61%,户户用上自来水,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83户,占总户数86.46%,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中学、医院均在1公里内,儿童入托入学、农民就医就近方便。    联系电话 86-0532-87481229   

孙受三村

  孙受三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一名曰孙受者由沙家庄(已废)迁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明末,兵科给事中沈迅在村中设寨抗清,改名孙受寨。1647年(清顺治四年),清兵破寨,沈迅举家死节,复称孙受。1962年分为孙受一、二、三村。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500米,东与孙受一村、北与孙受二村相接,南与南庄村相邻,西2公里与东赵村相望,全村占地2074亩,251户,850人。    经济状况 村土地多属平原,土体深厚,地下水充足,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果菜。粮食作物面积555亩,以小麦、玉米为主,单产410公斤,总产455吨,花生面积300亩,单产350公斤,总产105吨,有农用拖拉机15部,农用三轮车45辆,农用运输车14辆,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10万元。全村果园730亩,主要果树是苹果、桃子、葡萄,果品总产1200吨;崂山蔬菜大棚35个,蔬菜种植面积112亩,年收入100万元。   个体私营项目18个,其中绿色食品公司1个,主要经营蔬菜加工、保鲜、外销,年收入20万元,其它为商店、饭店,钢材经销,废品收购、油坊、木铺、交通运输,果菜贩运等,年收入120万元。2004年,全村总收入1400万元,人均纯收入5181元。    经济特色 农业高效、果菜高产,二、三产业繁荣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曾在本村建有100亩花生种植实验基地,本村公司建有80亩蔬菜种植基地,红富士苹果、新品种的优势葡萄远近闻名,拉动了全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翻新、改建住宅210户,户户上了自来水,80%的农户换上了彩电,160户按上有线电视,213户加入农村合作医疗,75%的户上了固定电话,90%的种田户有农用拖拉机或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是普通农民的代步工具,距镇中心小学、中心中学、中心幼儿园、镇医院、镇集贸市场均不超过1公里,农民衣食住行方便,优越。    联系电话 86-0532-87481263   

孙受二村

  孙受二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三十年(1398年),一姓孙名受者由沙家庄(已废)迁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明末,兵科给事中沈迅在村中设寨抗清,改名孙受寨。1647年(清顺治四年),清兵破寨,沈迅举家死节,寨毁后复称孙受,1962年分为一、二、三村。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500米,东与孙受一村相连,南与孙受三村相接,北隔大沽河与北张家寨子相望,相距1.5公里。全村占地1980亩。全村有210户,750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740亩,村后大堤内300余亩属淤积沙地,适宜果树、花生种植,村西南400余亩属潮壤土,土体深厚,水源充足,适宜小麦、玉米、蔬菜种植,2004年,粮食作物575亩,总产560吨。花生面积160亩,总产48吨,果园面积600亩,果品产量1000吨。    年末生猪存栏372头,大牲畜133头,其中奶牛55头,家禽存栏10000只,养殖业总收入110万元。个体私营户36个,私营项目为:果袋加工、苇箔加工、果菜贩运、交通运输、商店、饭店、屠宰、烧肉及车辆维修、建筑包工队、磨坊、豆腐坊、挂面加工等等,年总收入400万元。2004年,完成农业税收41479元,全村总收入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50元。    优势产业 因地处大沽河沿岸,水源足,水质纯,果业生产发展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优质红富士苹果、大金星山楂,各种桃、李、杏,各类葡萄在市场中享有盛誉,远销上海、广州、北京、哈尔滨等地。600亩果园,年产果品1300吨,年收入200万元。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改建翻新住宅200户,近几年,村民建起二层住宅楼4幢,村中心大街路面硬化,路边美化、绿化,户户上了自来水,80%农户换了彩电,128户上了有线电视,168户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固定电话208部,私人面包车5辆,摩托车成为普通农民的代步工具。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中学、医院、集贸市场距村均不超过1公里。人们日常生活方便。    1998-2000年连续3年被评为莱西市果业强村。1999年被评为孙受镇模范村委会。2001年被评为镇农村工作及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农林工作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7481688   

孙受一村

  孙受一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一姓孙名受者由沙家庄(已废)迁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明末,兵科给事中沈迅在村中设寨抗清,改名孙受寨。1647年(清顺治四年),清兵破寨,沈迅举家死节,复称孙受。1962年分为孙受一、二、三村。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侧,距离300米,西与孙受二村、孙受三村相连,南与南庄村相接,北隔大沽河与北张家寨子相望,距离1.5公里,全村占地1224.6亩,160户,600人。    经济状况 全村有耕地494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总产188吨;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总产40吨,果园以苹果、桃子、葡萄为多,面积300亩,总产1200吨,各种蔬菜150亩,总产450吨。200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00万元。全村有个体私营经济20多项,经营户71个,从业人员150余人,每户年收入2-5万元,总收入300万元。    全村有民营企业4个,其中股份制企业2个、内资企业2个,年产值1860万元,出口创汇60万美元。完成农业税收17110元,全村总收入3688万元,人均纯收入5192元。    经济特色 兴办企业、招商引资是村经济发展的支柱。1993年,成立了股份制合作企业——谊昌实业公司,1999年扩大规模成立了青岛农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与日本又来公司合资成立青岛高桥物产有限公司,总投资42万美元,注册资本30万美元,经营范围为各种水果,蔬菜的保鲜及花生制品,产品出口新西兰、日本、韩国。厂区占地8800平方米,资产总额850万元,年加工能力6000吨,拥有1500亩发展基地,在册职工120人,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560万元,出口创汇50万美元。    2003年,又引进内资项目2个,青岛鼎盛皮件有限公司和青岛胜融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总投资560万元,注册资本100万元,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职工260人,年总产值1300万元,出口创汇1100美元。2004年底,引进菲律宾企业青岛鹭联农产品有限公司,投资58万美元,注册40万美元,占地面积15亩,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年出口创汇可达120万美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共投入30多万元,用于村集体事业建设。其中投11万元拓宽整修村东西大街(长420米,宽15米)和村东南北大街(长600米,宽18米),浆砌排水沟,路边美化、绿化;投资8万元,建起农民文化活动大院1个,图书室1个(藏书2562册),建成门球场1个;投资6万元,为全村新上自来水;全村95%农户改建、翻新了住房,80%的农户有彩电、有固定电话130部,有线电视安装120户,入户率75%,摩托车是人们的代步工具。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36户,占总户数90%,镇中心小学在本村,镇中心幼儿园和中心中学、孙受医院距村均不超1000米。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科普村称号,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模范村民委员会,1999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到2002年连续4年被评为青岛市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和青岛市老年体育工作先进村庄。2003年、2004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2002年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党支部。1989年至2004年,连续15年被评为莱西市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481098   

东王庄村

  东王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王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孙受东,故名东王庄。   政区人口    西靠孙受镇政府大院,村前为镇驻地东西大道,村后是镇东西商业大街和镇集贸市场,村东紧靠省道209,隔道与任家庄相邻,村后即孙受东山,西北1.5公里临大沽河。村庄占地面积1300亩,全村110户,村民410人。      经济状况 稳固农业、果业是本村经济基础;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是全村经济的重点。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90亩,总产410吨;花生种植面积80亩,总产24吨;果园面积160亩,果品总产300吨。养殖业有奶牛24头,菜牛5头,生猪386头,蛋鸡3000只,山羊70只,梅花鹿8只,养殖总收入500万元。   全村有50马力拖拉机5部,农用运输汽车4部,20马力以下农用拖拉机20台,农用三轮车18辆,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台,背负式收割机4台,花生、玉米播种机2台。   个体私营经济20多项,经营项目为油坊、磨坊、烘炉、木匠铺、 挂面加工、蛋糕加工、金属门窗加工、成衣加工、农机配件、车辆维修、水暖装置、流通运输及商店、饭店、淋浴、理发等,年收入500万元。2004年本村完成农业税收17032元,总收入2342万元,人均收入5111元。   1996年引进韩资企业宇星针织服装有限公司,2004年总投资达到134万美元,注册资本130万美元,职工180人,营业收入1500万元,出口创汇150万美元。2004年底,由镇政府引进韩国独资企业青岛蜜来鞋业有限公司,厂址落在东王庄境内,征用村土地121.5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职工总数4800人,投产后可年产加工各种鞋类400万双。镇政府规划工业园,征用本村土地40亩,为全镇劳动力转移和东王庄村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优势产业 近几年个体经济发展迅速,个体经营项目达20多项,经营户50余个,从业人员120多人,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繁荣了村庄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村居建设 1991年以来,在村庄由东往西陆续建起二层住宅楼一排,计18幢,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02年在村前建起东西长300米二层楼房,一层为营业层,二层为住宅层,35户村民住上楼房。村南北大街装上路灯,达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   社会事业 村后为镇集贸市场,村北靠镇医院,村有保健卫生室1处,村西200米是镇中心中学、中心幼儿园。1994年全村户户上了自来水。80%农户有彩电,30%农户有冰箱,私人轿车3部,小面包车4部,摩托车成为普通农户代步工具。全村固定电话85部,有线电视86户,农民衣食住行及儿童入托、入学方便,条件优越。1987年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1993年、1998年被评为孙受镇模范村民委员会。1997年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7481318   

任家庄村

  任家庄村    村庄由来 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郝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郝家泽口,后任姓由莱阳城南关迁入,至明末,改称任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东1公里处,西靠209省道,隔道与东王庄相邻,后依孙受东山东尾,往东1.5公里与沈家庄接壤。全村占地1991.7亩,150户,465人。    经济状况 全村粮食作物面积1095亩,粮食总产600吨,花生种植面积200亩,总产60吨,果园面积300亩,果品总产500吨,蔬菜面积50亩,总产50吨,桑田面积15亩,奶牛、菜牛140头,其中奶牛25头,养鸡1500只,禽蛋年产8吨。   全村有个体私营户20余个,经营项目为农机维修、汽车维修、摩托车维修、农药化肥经销、电脑服务、饭店、旅社、烧肉、屠宰、淋浴、理发等,年收入200万元。全村年总收入1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8元。    经济特色 村后岭下大沽河支流淤积地,水源充足,地质肥沃,盛产葡萄和桃杏,所产红玫瑰葡萄、五月红、六月鲜、大尊杏等远近闻名,形成地方名优特产品牌。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改建翻新农民住宅房50户、200间,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投入3万元,整修村东西大街,并安装了路灯。1995年全村户户上了自来水,70%的农户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全村固定电话110部,有线电视安装84户,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5户,占全村农户的80%。离镇中心小学、中心中学、中心幼儿园、镇医院、镇集贸市场不出1公里,儿童入托、学生入学、村民就医、购物方便。    联系电话 86-0532-87482139   

徐家会村

  徐家会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宋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名宋家庄,1628-1644年(明崇祯年间),徐姓人丁兴旺,遂改名徐家会。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东北1.5公里,209省道北侧,东边与蒲湾泊村隔道为邻,西边1公里是孙受东山、北面隔大沽河与藕湾头相望,村前是209省道东西通过,全村占地面积3499.7亩,其中耕地面积2085亩,村西和村后大沽河以北有河滩地400余亩,村民304户,人口1136人。    经济状况 农业、果业、蔬菜种植是本村的三大产业。果园面积1170亩,主要是富士苹果,年产量8900余吨。粮食作物670亩,以小麦、玉米为主,总产620吨;花生300亩,总产120吨。蔬菜种植150亩,其中寿光棚60个、崂山棚30个,主要是种植黄瓜、西红柿,还有大头菜、辣椒、茄子、菜豆等,总产量600余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93万元,人均纯收入5193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是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果园1170亩,户均3亩,70%的劳力投入果园管理;年水果产量400余吨,收入5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改建新房220户,新房宽敞明亮,村卫生室2个,参加医保人数270户。90%的农户把黑白电视换成彩电,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固定电话280部,移动电话83部,有线电视入户246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483349   

蒲湾泊村

  蒲湾泊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于姓由云南省迁此建村,因村中有湾盛产蒲子,故名蒲湾泊。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东2.5公里,209省道南侧,东与郎家庄村为邻,西同徐家会村隔公路相望,总面积1810.6亩,其中,耕地面积340亩,村后公路以北为沙滩地500余亩,村民212户,人口637人。       经济状况 栽植果树是本村的主要产业,从1985年开始,村集体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力倡导果树栽培,果业生产便成了本村的主要产业,家家户户有果园,到90年代,果园面积500余亩,以富士苹果为主,还有山楂、梨、葡萄等,果品产量2000吨,水果收入是本村的主要收入之一,因本村水果面积大,交通方便,在村后的209省道旁自然形成果品批发市场1个,为周围村的水果销售也提供了方便。粮食作物播种170亩,占全村种植面积的1/5,一般是小麦、玉米、花生等。    优势产业 从1996年始,养鸡在本村逐步发展,现已成为主要产业之一,全村在村南建设养殖区,建养鸡棚 50个,40户农民成了养鸡专业户。数年后,农民养鸡尝到了甜头,积累了资本,又有8户在村北及东南岭建设自动化养鸡棚,每个鸡棚投资20-30万,共建了8个,现在,本村共有养鸡棚82个,鸡的存栏量达780万只,年收入480万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村集体投资8万元,对全村进行了规划,拆除旧房,整理街道,绿化村庄,专门把村东南角规划为建筑住宅楼区域,现已新建住宅楼8幢,其它修建新房140户,村医疗卫生室2个,参加医保180户,98%的农民用上了彩电、冰箱,固定电话200部,移动电话180部,有线电视入户196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481356   

郎家庄村

  郎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末,郎姓从高密县西南刘村迁此建村,故名郎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东边与张格庄村接壤,西边与蒲湾泊村为邻,村北500米是省道209。土地总面积2842.8亩,其中耕地面积1108亩。村民283户,人口989人。       经济状况 农业、果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全面发展。农作物播种1200 亩。其中,小麦、玉米复种600亩,总产量264吨;花生播种面积600亩,产量200吨,粮油作物收入是主要收入之一。果园种植600余亩,种类有苹果、山楂、梨、桃、葡萄等,总产1100吨,收入170万元。蔬菜种植200亩,其中寿光棚148个,崂山棚40个,蔬菜种类有大白菜、菠菜、芹菜、韭菜、黄瓜、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茄子、辣椒、大葱、大蒜等。蔬菜总产600吨,收入70余万元。食用菌大棚28个,面积20公顷,年产量140吨,收入22万元。农业和蔬菜种植为基础,养殖业近几年大发展,奶牛养殖19户,奶牛219头,是孙受镇奶牛养殖最多的村庄。养鸡专业户8个,养鸡大棚10个,存栏量5.2万只,年产禽蛋30吨。养猪户2个,养羊户3个,大牲畜存栏量484头,全村经济总收入2953万元,人均纯收入5163元。    经济特色 以种植业为基础,促进养殖业的发展。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因采用机械化,用劳动力较少,粮食油料及秸杆为养殖业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奶牛养殖,发展最快,村前有奶牛养殖小区,19个奶牛养殖户,每户年收入3-5万元,总收入15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村集体投资6万元,整修了从209省道通往村中的大道,总长500米,整理了村中心街,进行了绿化。从1990年以来,193户农民按村中统一规划,修建了新房,75%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1个,参加医保240户,85%的农户用上了彩电、冰箱,固定电话203部,移动电话180部,有线电视入户203户。    联系电话 86-0532-7495198   

东周格庄村

  东周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吕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周格庄。因村西有周格庄,故称小周格庄,1961年改称东周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西4公里,西与西周格庄相连,东隔1公里与西赵格庄村相望,北靠大沽河南堤,南1公里为大古路,全村占地935亩,有126户,393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558亩,分布在村前、村东及村后大堤以北。村前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以种植蔬菜、小麦、玉米为主,村后属沙滩地,以种植果树、花生为主。   全村建有寿光大棚40个,占地45亩,其中蔬菜棚36个,果树棚4个,建有崂山大棚90个,占地面积130亩,棚内蔬菜品种主要是黄瓜、西红柿、茄子、菜椒等,四季轮种,果树大棚种植葡萄、桃子。每个大棚年收入8000-10000元,其它蔬菜种植多为小弓棚和地膜覆盖种植,主要种植白萝卜、胡萝卜、圆葱、大头菜、土豆、芋头等,秋季换茬多种植香菜、大白菜等,亩收入在2000元以上。   粮油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40亩,单年382公斤,总产235吨,花生面积260亩,单产340公斤,总产86吨,果树主要种植在大堤内外,以苹果、大梨、山楂、板栗为主,面积2200亩,果品产量360吨,年收入60万元。农田耕作、田间运输机械化,种田户户户有手扶拖拉机或农用三轮车。其他养殖业和个体私营业,年收入100万元。2004年,全村总收入1936万元,完成农业税收24654元,人均纯收入5203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是本村的支柱产业,冬暖式大棚种植形式,使各种蔬菜逆季节出现于市场,价位高,销路广,全年蔬菜种植收入300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1998年,集体投资3万元,整修了村中心大街。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新建、翻新住宅112户,80%的农户用上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安装69户,90%农户上了固定电话,95户加入农村合作医疗,摩托车是人们的代步工具。村有秧歌队1支,20余人,农闲时节在本村及周边村庄举行娱乐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7493196   

涧沟村

  涧沟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 68-1398年),安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安家庄,清初,因村周围多水沟、遂改名涧沟。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3公里处,村西紧靠209省道,村北200米为东西走向的大古路。全村占地1679亩,84户,275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898亩.村后大古路两侧,村西209西侧400亩为潮壤土地,土体深厚,地下水充足,以种植蔬菜、小麦、玉米为主,村后及大堤以北属沙滩地,多以种植果树、蔬菜,村前属棕壤性岭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全村粮食作物600亩,总产282吨,花生320亩,总产90吨,果园面积120亩,果品产量248吨,蔬菜种植多为大棚种植、小弓棚和地膜覆盖,建有寿光大棚和崂山大棚32个,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茭瓜、蚕豆等,每个大棚年收入8000-10000元,其它蔬菜为芹菜、土豆、胡萝卜、大葱、芫荽、大白菜等。2004年,全村总收入1117万元,完成农业税收289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7元。      特色产业 该村209省道以西土地,由于土质、水质的原因,种植的胡萝卜质嫩、味甘、茎块圆直修长、表皮平整光滑,色泽红润、鲜艳,引起外地客户重视,为此村委规划出地片180亩,作为优质胡萝卜生产基地,每年2茬,亩产量1.5-1.6万斤,收获时节,客户纷至踏来,争相抢购,经过加工、磨光、包装后出口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仅此一项,年收入在140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90%的农户翻新改建了住宅,80%农户用上彩电,安装固定电话73部,有线电视68户,63户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占总户数的81%,户户上了自来水,摩托车是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1193   

后逄家会村

  后逄家会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逄氏由诸城西关迁此建村,因村在小河汇入大沽河处,故名逄家会河头,后以村中水沟为界分为两村,该村居后,称为后逄家会河头,1960年简化为后逄家会(后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以北3.5公里,大沽河北岸1公里,村庄以西南隔水沟与院上镇前逄家会相望,东边与迟家会村连接。正南方向是大沽河。全村占地面积701.8亩,其中,耕地面积480亩,村民72户,人口244人。    经济状况 农业、果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270亩,其中小麦83亩,玉米180亩,粮食总产量92吨。花生138亩,总产29吨。蔬菜种植80亩,产量320吨,收入64万元。养殖业有养鹅、奶牛、菜牛、猪羊等,养鹅专业户2户,年养1万只,奶牛2户,6头,大牲畜年存栏量38头。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5万元,人均收入5179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本村生产的重点,因地处大沽河岸,地下水源足,水质较好,有利于发展水果。全村果园面积240亩,平均每户3亩,以苹果为主,兼有山楂、桃、李等。本村有水果经销大户,所出产的苹果都能及时全部运销外地,带动了果业生产的发展,果品年产量360吨,收入64.8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委按《村庄规划方案》投资5万元,整修东西大街,并进行绿化。2003年,在村民张吉光的带领,村民捐款1.5万元,整修进出村庄的中心道,15年来,53户农户建新房,全村入医保63户,73%的农民用上了彩电、冰箱,拥有运输汽车两部,摩托车是一般家庭的代步工具,全村固定电话58部,移动电话38部,有线电视入户58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7208   

迟家会村

  迟家会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迟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地处小河汇入大沽河处,故名迟家会河头,1961年划归孙受镇人民公社所辖,简化为迟家会。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以北3.5公里,大沽河北1公里,村东隔团结河与马家会相望,村西与逄家会相连,村北与西杨格庄村的土地相接。占地面积1135.5亩,其中耕地面积495亩,沙滩地400亩,有居民103户,人口368人。    经济状况 农业、果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405亩,其中小麦和玉米复种230亩,小麦单产450公斤,总产94吨,玉米单产450公斤,粮食总产量152吨。花生150亩,单产300公斤,总产45吨,果园面积260亩,果品产量500吨。养殖业以奶牛和大牲畜为主,从事奶牛养殖的12户,共80头,大牲畜养殖25户,年未存栏量159头,还有生猪85头。 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0万元,人均纯收入5074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之一,全村果园260亩,平均每户2.5亩,投入劳动力100余人,水果品种以富士苹果为主,还有山楂、桃、李、杏、葡萄等。2004年水果总产量500吨,收入70万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极大,改革开放以来,建新房75户,占72%,村集体投资8万元,整修了中心大街,砌上了排水沟,2004年,农民参加医保户数83户,82%的农民用上了彩电、冰箱,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全村固定电话90部,移动电话42部,有线电视入户87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7178   

藕湾头村

  藕湾头村   村庄由来 1403-1424年间,万姓由店埠镇南葛村迁此建村,因村中有荷花湾,故名藕湾头。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东北3.7公里,村东1公里与张格庄村以大沽河为界,向南1.5公里隔大沽河与徐家会相望,西与东杨格庄为邻,向北1.5公里为石岭,与牛溪埠镇岭西头村以石岭南北而分,占地面积3823.8亩,其中耕地面积2740亩,沙滩地500亩,村民481户,人口1720人。      经济状况 农业、水果、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1280亩,小麦、玉米复种各700亩,小麦总产331吨,玉米总产333吨,花生510余亩,总产240余吨,果园面积800余亩,以富士苹果为主,另有梨、樱桃、板栗等,果品产量1500吨,收入200余万元,蔬菜种植面积780亩,其中寿光大棚50个,崂山棚40个。大棚蔬菜主要是黄瓜、西红柿、芹菜、韭菜等,大田地膜种植的蔬菜有芋头、园葱、大姜、大蒜、大葱等,其中最多的是园葱280余亩,芋头120余亩,村内有芋头加工厂一个,年加工芋头120余吨,养殖以肉食鸡和奶牛为主,还有部分菜牛、羊和生猪。养鸡大棚11个,存栏量36000只,奶牛养殖专业户5户,奶牛33头。村后有花生加工厂1个,占地面积10亩,年加工花生180吨。2004年,村经济总收入2612万元,人均所得5188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是主要经济收入之一,面积780余亩,户均2亩,近百户的农民进行大棚种植,大部分运用地膜在地下水源充足的可耕地大面积种植,最多的蔬菜是圆葱、共300余亩,是订单种植,由蔬菜公司提供种子,保证加工销售。余次是芋头,150余亩,除了本村加工厂收购外,外地客户也多来定点收购,大量外运。   社会事业 1992年以来,农村翻新房屋210余户,大部分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住房,村中有卫生室2个,参加医保人数340人,全村75%的农民用上彩电。1998年从村中心街开通了通住莱西市的客车,80%的农民种地用拖拉机,外出骑上了摩托车,有固定电话380部,移动电话260部,有线电视入户360户。1987年,藕湾头北耩种植的苹果园在1988年被省农业厅树为山东省果树样板园。本村村民委员会在1989、1990年连续被评为莱西市模范村民委员会。党支部在1990年被评为莱西市先进党支部。1998年,本村被评为莱西市林业生产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7497535   

西杨格庄村

  西杨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杨格庄。明代中叶,村东由一杨氏建村,村名为东杨格庄。该村按方位,改名为西杨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以北4公里。东面与东杨格庄相连,南与马家会村为邻。总面积3462.4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村民320户,人口1200人。      经济状况 农业、果业和蔬菜种植是本村的三大产业,农作物播种面积1000 亩,小麦、玉米复种各350亩,地瓜、大豆等其它杂粮180亩,粮食总产量780吨,花生播种430亩,总产量139吨。果园500亩,以富士苹果为主,果品总产量2000吨。蔬菜种植320亩,其中寿光棚70个,崂山棚54个,其它蔬菜为小弓棚或地膜覆盖,种类有:黄瓜、西红柿、大头菜、芹菜、香菜、马铃薯、大葱等。蔬菜产量1120吨,收入120万元。村西北岭新发展桑园100亩,养蚕专业户12户,年产蚕茧8500公斤,收入15万元。   优势产业 水果种植是本村的优势产业之一,村西北2公里,有450亩岭地,栽种水果,通风透光性能好,因土质、水质好,水果糖度高,各种水果香甜可口。种类有:苹果、桃、梨、葡萄等,热销山东省内外。全村500亩水果,年总收入达170余万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8万元,整修村中心大街3条,做到绿化、美化。改革开放后,250户农民修建了新房,村庄规划整齐统一,农民住宅宽敞明亮。村集体投资,开辟农贸市场1个,用地面积20亩,每逢一、六日(古历)赶集。交易商品齐全。除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摊位200个,年交易额50万元。村中有卫生室3处,参加医保户数260户,270户农民用上了彩电、冰箱,固定电话243部,移动电话190部,有线电视入户240户。   村内有完全小学1所,学校占地面积12.7亩,在校学生360多名,周围7个村的小学生全部到本校就读。   联系电话 86-0532-7497673   

东杨格庄村

  东杨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代中叶 杨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西原有一杨格庄,故称东杨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以北4公里;东临藕湾头村,西隔南北水沟与西杨格庄为邻,南与北张寨子相望;北与牛溪埠岭西头村相接,总面积2342.6亩,其中耕地面积1470亩。有村民250户,人口851人。      经济状况 以农业为主,兼有果业、蔬菜和养殖,农作物种植1000亩;主要是小麦、玉米、花生。其中小麦为650亩;玉米520亩,总产量530吨;花生630亩,产量163吨。果园200亩,以富士苹果为主,水果年总产量700吨,收入105万元。蔬菜种植200亩,其中寿广棚90个,崂山棚60个。蔬菜种类主要是黄瓜、西红柿、大头菜、茭瓜、菜豆等,年产量800吨,收入60余万元。养殖业种类多样,有生猪200口、大牲畜95头、奶牛8头、家畜存栏34只。全村总收入2745万元,农业人均所得5199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是本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蔬菜大棚150余个,是本地蔬菜大棚最多的村庄之一。因水质较好,出产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产量高、质量好、清脆鲜嫩、香味可口,在市场深受欢迎。   社会事业 1995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结合村庄整体规划修起了村庄东西大街,把原来的脏水沟,修成了东到藕湾头,西到西杨格庄的12米宽的大道。两条南北大街与东西大道垂直,砌排水沟2000米,75%的农户修建了新房。农民住房宽敞明亮,村中由卫生室2个,参加医保户数185户,176户用上了彩电、冰箱,固定电话210部,移动电话120部,有线电视入户183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7188   

郭家庄村

  郭家庄村    村庄由来 1505年(明弘治十三年)王姓由王家庄村迁此建村,名王家庄。1662-1722年(清康熙年间)。郭姓由掖县石柱岚村迁入,遂更名为郭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蓝(村)-烟(台)铁路和市级公路大沽路,从村前交叉通过。西南300米为莱西粮食储运站和郭家庄火车站。土地总面积1255.2亩,其中耕地面积482亩。村民106户,人口338人。       经济状况 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养殖业全面发展。有一部分农户栽桑养蚕。农作物面积600 亩。其中,小麦、玉米复种440亩,地瓜、大豆等其它杂粮50亩,粮食总产量350余吨;花生播种面积270亩,总产50余吨;果园30亩,主要是桃、大枣等。自2001年始,部分农户开始栽桑养蚕。现全村桑园70亩,养蚕户9户,收入13万元。全村有养奶牛户6个,奶牛54头,养鸡专业户6个,存栏量1.7万只,年产禽蛋16吨。全村经济总收入682万元,人均纯收入5091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有73户农民建了新房,82%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90%农户用上了彩电、冰箱,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拖拉机代替了手推车,固定电话87部,移动电话56部,有线电视入户78户。    联系电话 86-0532-7483265   

沈家庄村

  沈家庄村    村庄由来 1644年(清顺治元年)沈迅之伯父由孙受村迁此建村,故名沈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东南2.5公里。村东是郭(家庄)—蒲(湾泊)路。隔路与朱家庄相望,南面与郭家庄为邻,向北与蒲湾泊村接壤,土地面积2597.1亩,耕地面积1368亩,村民195户,人口465人。       经济状况 农作物种植为主,兼发展养殖及栽桑养蚕。农作物1058亩,其中小麦880亩,玉米600亩,地瓜、大豆等其他杂粮200余亩。粮食总产量390余吨。花生种植450亩,总产81吨。花生是本村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养牛专业户6户,奶牛30头,养猪7户,存栏量185头,黄牛等其它大牲畜80头,养鸡大棚7个,年存栏量1.8万只。全村器材林95亩,成材木料185立方米。新发展桑园80亩,养蚕12户,年产蚕茧6800公斤,收入20余万元。    优势产业 种植农作物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其中花生播种面积450亩,人均1亩,总产量20余万公斤,收入43万元,花生蔓是家畜、家禽的好饲料,可用来发展养殖业。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130户农民修建了新房,85%的农民用上了彩电。摩托车成了代步工具,拖拉机代替了手推车,村中卫生室1个,村中173户参加医保。固定电话160部,移动电话58部,82%的农户拉上了有线电视。    联系电话 86-0532-87481979   

朱家庄村

  朱家庄村    村庄由来 1628-1644年间,徐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徐家庄,1982年改为朱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东南3公里处,村东是蓝烟铁路,村西与沈家庄隔郭蒲公路相望。土地总面积1769 .8亩,耕地面积831亩,村民113户,人口368人。       经济状况 以农业生产为主,近几年养殖业和栽桑养蚕发展较快。农作物种植1200亩,小麦390亩,玉米630亩,大豆等其它杂粮200余亩,总产量662吨,花生250亩,总产135吨。养殖业以奶牛为主,村西建养殖小区,奶牛养殖12户,奶牛80头,生猪养殖8户,存栏量215口,养鸡2户,存栏量1万只,桑园54亩,养茧3户,收入6万余元,2002年,栽速生杨80余亩,现有成材木料540立方,全村经济总收入105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社会事业 1993年,制定了《村庄规划方案》,投资6万元,整理了村中心街,82户农民修建了新房,大部分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88%的农民用上了彩电、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拖拉机代替了手推车,固定电话82部,85户的农民参加了医疗保险,75%的农户拉上了有线电视。    联系电话 86-0532-87483312   

展家埠村

  展家埠村      村庄由来 最初(年代不详),展姓从院里乡岘沽村迁此建村。村名榆林庄,1875-1908年间,移村埠前,更名展家埠。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以南2公里,省道209以东1.5公里。土地面积2167.9亩,其中耕地面积988亩。有村民206户,人口665人。      经济状况 以农作物种植为主,促进养殖业发展。农作物种植1200亩。其中,小麦560亩,麦田复种玉米400亩;地瓜、大豆等其它杂粮280亩,粮食总产630余吨;花生种植180亩,总产76吨。果园面积200亩,果品产量400余吨。桑树40余亩,养蚕户3户,年出蚕茧7600公斤。养殖业以生猪和肉鸡为主,养猪户8个,生猪存栏量98头;养鸡专业户12户,存栏量1.6万只;奶牛10头,其它大牲畜55头。全村经济总收入2133万元,人均纯收入5060元。   优势产业 农作物种植是本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农作物共1200余亩,户均6亩,总收入180余万元,人均近3000元。   社会事业 1985年以来,在村委村集体的统一规划下,156户农民修建了新房,82%的农户用上了彩电,摩托车成为一般农民的代步工具,移动电话120部,固定电话180部,85%的农户拉上了有线电视,村后有完全小学1所,占地面积11.4亩,在校学生135名。   联系电话 86-0532-87483426   

巨家山后村

  巨家山后村    村庄由来 明初,巨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位于遮阳山之后,故名巨家山后。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7.5公里,西南与董家山后为邻,东南与丁家山后村接壤,东与王家山后连接,北1.5公里是大古路。全村占地面积765.5亩。村民210户,人口709人。       经济状况 蔬菜、各种农作物、果园、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种植蔬菜400亩,总产量1600吨。全村粮油面积300亩,其中小麦、玉米复种210亩,总产量1600吨。花生90亩,总产量32吨,年收入6.3万元。果园60亩,总产量120吨,年收入70万余元。养殖业主要以养牛、鸡为主。牛年存栏量102头,其中菜牛87头、奶牛15头,年总收入17.4万元;鸡年存栏量3万只,产蛋量13吨,年收入8万余元。有电气焊铺、制衣铺各1个,年收入8万余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0万元,人均纯收入5128元,完成税收19517.77元。    优势产品 本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因土壤肥沃、水质好,出产的韭菜质嫩、色绿味鲜。全村种植的韭菜32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9%,总产量1120吨,年收入5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本村不断加强村级各项建设。至今全村修街道3条,并把村中心街进行绿化、美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改建翻建新房640间,建筑总面积9600多平方米,160余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1个,参加医保183户,89%的农户有了彩电、骑上了摩托车,95%的农户有了手扶拖拉机,固定电话193部,有线电视入户190户,全部农户吃上了自来水,28%的农户安装了暖气,30%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    联系电话 86-0532-87492492   

兴旺庄村

  兴旺庄村   村庄由来 清光绪16年(1890年),王姓由花岭村迁此建村,名兴王庄,后改名兴旺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以南4公里,省道209东1公里。土地总面积666.4亩,其中耕地面积600亩。有村民65户,人口252人。      经济状况 以农作物种植为主,果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全面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700 亩,小麦330亩,玉米300亩,小麦和玉米总产量388吨。花生播种面积300亩,总产量32吨,果园面积130亩,果品产量262吨。蔬菜种植150余亩,其中以大白菜、萝卜、辣椒、大葱为主。养殖业以大牲畜为主,年存栏量83头。奶牛养殖5户,共15头。生猪年存栏量50头。养鸡专业户6个,年存栏量12万只。   经济特色 花生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人均播种1亩有余。在农作物种植的同时,家家养殖黄牛,利用地沟荒坡放牧,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中对农民住房进行了规划,投资4万元整修了村中心大街及通往大古路的道路,2002年村中心大街重新砌了排水沟,并进行了美化、绿化和亮化。43户建了新房,村中有卫生室1处,参加医保户数62户, 85%的农户用上了彩电和冰箱。固定电话56部,移动电话24部,82%的农户拉上了有线电视。   联系电话 86-0532-87483498   

马家会村

  马家会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孙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村在小河汇入大沽河处,故名孙家会河头,后马姓住户增多,明朝中期,改为马家会河头,1960年简化为马家会。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大沽河北岸1公里,村西与迟家会隔团结河相望,向北1.5公里是西杨格庄。占地面积1290.9亩,其中,耕地面积759亩,有居民207户,人口800人。    经济状况 农业、果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土地延包30年不变,农民在口粮地、承包地里挖机井或钻多管机井,土地全部机械灌溉,各种作物、水果、蔬菜旱涝保收,产量大大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450亩,其中小麦270亩、玉米230亩、花生230亩,总产53吨。果树种植500亩,以富士苹果为主,其它有山楂、桃、梨、葡萄等,年产量980吨。蔬菜种植100亩,其中寿光棚25个、崂山棚20个,蔬菜以黄瓜、西红柿为主,总产量300吨。养鸡户8户,年末存栏2万只,牛马羊等大牲畜年末存栏量133头,生猪饲养6户,年末存栏133口。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60万元,人均纯收入5220元。    优势产业 因地处大沽河河岸,地下水源足,果业生产是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改革开发以后,人们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承包地里栽培多果树,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调整,主要水果是山楂、大梨、葡萄、苹果等。现在果园500亩,平均每户2.35亩,投入劳动力250余人,近几年以富士苹果为主,总产量980吨,收入137.2万元。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改建新房130户,占70%,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村中有卫生室2个,参加医保人数180户,全村72%的农民用上了彩电、冰箱,摩托车是一般家庭的代步工具,全村固定电话167部,移动电话173部,有线电视入户182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7168   

葛埠村

  葛埠村   村名由来 明万历三年(1575年),葛姓由葛家疃迁此岭埠建村,按姓氏、地形命名葛埠。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处,西距209省道1.5公里,西北方向距刘家岭1公里,东北方向距兴旺庄2公里,蓝烟铁路经村东南北通过。全村占地2160亩,122户,494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1375亩,其中村东南400余亩,靠二型水库葛埠水库,属可浇地。其余为兵陵地。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为主。小麦、玉米面积800亩,总产544吨,花生种植面积450亩,总产134吨,果园面积130亩,果品总产260吨。户户有手扶拖拉机或农用车,耕作方便快捷。2004年,全村年总收入95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44元。      优势产业 粮油作物种植是本村的主体产业,平均每户拥有耕地11.3亩,全村粮油作物收入120万元,户均1万元。   社会事业 全村80%农户改建、翻新了住房,80%的农户有彩电,固定电话93部,有线电视安装87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7户,摩托车成为普通农民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1118   

耿家营村

  耿家营村    村庄由来 清初,耿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耿家茔。于1981年更名耿家营。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南邻曲家庄,西与埠下相望,东临209省道。全村占地面积563.9亩,其中耕地面积236亩,有村民36户,人口116人。       经济状况 各种农作物、瓜果、蔬菜、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粮油种植面积500亩,其中小麦180亩,单产455公斤,总产量82吨。玉米280亩,单产455公斤,总产量112吨。花生330亩,总产量45吨。果园种植面积50亩,果品总产量108吨。蔬菜主要种植大白菜、胡萝卜。种植大白菜20亩,总产量100吨。胡萝卜30亩,总产量3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牛、猪为主,其中牛年存栏量43头(菜牛30头,奶牛13头),总收入20万元。生猪年存栏量43头,年收入8600元。有油坊1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8万元,人均收入5097元。完成税收8397元。    优势产业 花生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全村种植花生330亩,单产298公斤,总产量45吨,总收入42.6万元。    社会事业 投资2000余元,修街道2条。全村改建新房96间,建筑总面积1440余平方米,24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参加医保26户。92%的农户有手扶车或三轮车 ,30户村民看上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23户。88%的农户以摩托车代替自行车。    联系电话 86-0532-87491116   

傅家疃村

  傅家疃    村庄由来 明初,傅姓由平度城迁此建村,初名傅家庄。为避本市重名,1982年,更名傅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西邻老屋早,南与夏格庄镇官庄村相望。东靠209省道。全村占地面积1079亩,其中耕地面积735亩。村民93户,人口299人。       经济状况 粮油、瓜果、养殖、蔬菜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粮油面积972亩。其中,小麦、玉米复种各670亩,小麦单产480公斤,玉米单产455公斤,粮食总产量550吨。花生350亩,总产量130吨。果园50亩,以红富士苹果、蟠桃为主,果品总产量120吨。蔬菜100亩,主要种植:大白菜、萝卜、胡萝卜、小甜瓜、西瓜。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大白菜80亩,总产量260吨。小甜瓜、西瓜30亩,总产量75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牛、猪、鸡为主,其中牛年存栏量95头(菜牛50头,奶牛45头),年总收入50万元。猪年存栏量185头,年总收入37000元。鸡年存栏量15000只,产蛋量15吨。有电气焊铺、木匠铺、自行车与摩托车维修铺各1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90万元,人均出纯收入5025元。    优势产品 花生是本村的优势产业,全村种植花生350亩,总产量130吨,总收入490万元。    社会事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修街道2条,改建新房304间,建筑总面积4560平方米,76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2个,参加医保65户,90%的农户有了彩电,93%的农户有了拖拉机,固定电话63部,有线电视入户6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499128   

曲家庄村

  曲家庄村    村庄由来 公元1644年,曲姓由莱阳市留格庄村迁此建村,命名曲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南1公里为付家疃,北与耿家营毗邻,西与后我乐村相望,东临209省道。曲江路从村中心东西贯穿。全村占地面积1402亩,其中耕地面积735亩。有村民115户,人口336人。       经济状况 本村土壤为棕壤,土体厚、保水好,各种农作物瓜果、蔬菜、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粮油种植面积970亩,其中小麦200亩,单产480公斤,总产量96吨;玉米620亩,单产455公斤,总产量270吨;花生150亩,单产298公斤,总产量98吨。果园种植面积80亩,主要以红富士苹果为主,果品总产量156吨。蔬菜主要是大白菜、小甜瓜、胡萝卜等。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大白菜50亩,总产量300万斤;胡萝卜30亩,总产量15万斤。养殖业主要以养牛、猪为主,其中牛年存栏量51头(菜牛38头,奶牛13头),年收入21.4万元。年生猪存栏量196头,年收入3.92万元。有油坊、商店各1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64万元,人均收入5128元。    优势产业 本村盛产小甜瓜、西瓜。种植60亩,因水土好,种植的小甜瓜、西瓜色绿质嫩、清脆香甜。每亩出产3吨左右,每逢收获季节,本地外地客户纷纷来村购运。    社会事业 投资1万元,修街道2条。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改建翻建新房屋336间,建筑总面积5040平方米,24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有医疗室1个,参加医保73户,88户村民有彩电、摩托车,固定电话89部,有线电视入户83户。    联系电话 86-0532-87191227   

刁家庄村

  刁家庄村    村庄由来 刁姓由莱阳市穴坊镇蚬子湾村迁此建村,故名刁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7公里,南500米是官东路。东南与夏格庄镇官庄村相望,北与前我乐村毗邻。全村占地面积2234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村民224户,人口720人。       经济状况 本村土地土体深厚,保水好,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瓜果、蔬菜。粮油种植面积1160亩,其中小麦、玉米复种900亩,粮食总产量815吨。花生380亩,总产量132吨。果园面积200亩,果品总产量400吨,总收入1135万元。蔬菜主要种植:大白菜、胡萝卜、油菜、菠菜。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大白菜45亩,总产量106吨。食用菌大棚3个,总产量1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鸡、猪、牛为主,其中养鸡专业户4个,鸡年存栏量11500只,产蛋量15吨;养猪专业户8个,年生猪存栏量160头;养牛专业户13个,牛年存栏量155头(菜牛132头,奶牛23头)。有烘炉2个、油坊4个、磨坊2个、锁厂1个、车铺1个、茶叶店1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63万元,人均纯收入5074元。完成税收44535元。    优势产品 花生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全村种植花生面积380亩,总产量132吨,总收入45万元。    社会事业 1993年,村委会制定了《村规划建设方案》。修街道10条,并进行绿化、美化。改建新房778间,建筑总面积11760平方米,193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1个,参加医保178户,90%的农户有了彩电、摩托车,95%的农户有了手扶车或农用三轮车。固定电话183部,有线电视入户168户。2000年被评为孙受镇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7499316   

老屋早村

  老屋早村   村庄由来 明末,王姓由莱阳市岘子洼迁此建村。初名为中岭村,曾用名凤凰屯、老乌早。1961年改名为老屋早。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东与付家疃相邻,南与刁家庄相望,北临曲家庄,东1.5公里是209省道。全村占地面积2775.5亩,其中耕地面积2000亩。有村民230户,人口750人。      经济状况 粮油、瓜果、蔬菜、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粮油种植面积1620亩。其中,小麦1330亩,单产480公斤,总产量599吨;玉米850亩,单产430公斤,总产量383吨;花生290亩,总产量134吨。果园种植面积80亩,果品总产量16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鸡、牛、猪为主,其中鸡年存栏2万只,产蛋量15吨,总收入10余万元。牛年存栏量96头,其中菜牛73头、奶牛23头,总收入40余万元。年生猪存栏量168头,年收入4万余元。村有成衣加工铺、五金店、屠宰坊、磨坊各1个,总收入10万余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74元。完成税收57691.87元。   优势产业 花生、小香瓜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全村种植花生面积290亩,总产量134吨,总收入495万元。因土体深厚、耐旱、水质好,出产的小香瓜色绿质甜、清脆味美,很受客户的欢迎。全村种植小香瓜85亩,总产量是120吨,年总收入34万余元。   社会事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修街道3条,并对中心街进行了绿化、美化。全村改建新房680间,建筑总面积10200平方米。170余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建有医疗室1个,参加医保168户。87%的农户有彩电、摩托车。固定电话183户,有线电视入户145户。23户村民安装了太阳能。   联系电话 86-0532-87499026   

埠下村

  埠下村    村庄由来 1789年,林王两姓由本镇西赵格庄村迁此建村,因地处丘陵以北,故名岭后村,1928年改名埠下。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西与后我乐村相邻,东与花岭村毗邻,北300米是大古路,东1.5公里是209省道。全村占地面积875.3亩,其中耕地面积764亩。有村民85户,人口273人。       经济状况 粮油、瓜果、蔬菜、养殖业全面发展。全村粮油种植面积540亩,其中小麦106亩,单产480公斤,总产量50吨。玉米270亩,单产455公斤,总产量121吨。花生135亩,总产量45吨。果园种植面积180亩,主要以红富士苹果为主,果品总产量90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猪、牛为主,其中年生猪存栏量108头,年收入2.16万元。牛年存栏量55头(菜牛28头,奶牛27头),年收入30万元。有纸箱翻新厂1个,年收入2万余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95万元,人均纯收入5166元。完成税收19415.72元。    优势产业 果园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盛产的苹果色泽鲜艳、清脆香甜,很受顾客欢迎。全村果园种植面积180亩,主要以红富士苹果为主,果品总产量900吨,年总收入380万元。每逢收获季节,本地外地客户纷纷来村购运。    社会事业 1994年,村委会制定了《村规划建设方案》。全村改建翻建新房216间,建筑总面积3240平方米,64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投资3000余元,修街道3条。68户村民看上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53户。67户村民骑上了摩托车,参加医保59户,89%的农户有拖拉机。固定电话64部。23户村民安装了暖气。    联系电话 86-0532-87493102   

花岭村

  花岭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林、王两姓由本镇西赵格庄村迁此建村,名林王庄。清中叶,因村西北有花园,遂改称花岭。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西邻埠下,东100米是209省道。北与大古路相望。全村面积1281.3亩,其中耕地面积660亩。有村民85户,人口273人。       经济状况 粮油、果业、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粮油种植800亩,其中小麦280亩,单产480公斤,总产量140吨;玉米350亩,单产450公斤,总产量160吨;花生280亩,总产量140吨。果园面积150亩,主要以红富士苹果为主,果品总产量60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猪、牛为主,其中年生猪存栏量108头,年收入3.24万元。牛年存栏量65头(菜牛38头,奶牛27头),总收入53.6万元。村有果品加工部、毛巾加工厂各1个,总收入10万余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63万元,人均纯收入5074元。完成税收19542.2元。    优势产业 花生、果品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全村种植花生面积280亩,总产量140吨,总收入39.2万元。因土体耐旱、保水好,本村盛产的红富士苹果色红质嫩、清脆香甜、美味可口,很受客户的欢迎。全村种植苹果150亩,果品总产量是600吨,年总收入240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村委会制定了《村规划建设方案》,修街道2条。全村改建新房172间,建筑总面积2500余平方米,48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65户村民看上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54户。68户村民骑上了摩托车。有医疗室2个,参加医保60户。86个农户有手扶车或三轮车    联系电话 86-0532-87491233   

后我乐村

  后我乐村    村庄由来 1522-1566年,刘姓自夏格庄镇索兰村迁至前我乐村北建村,名后我乐。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东与埠下村为邻,村北1公里是大古路。全村占地面积1754.2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有村民103户,人口365人。       经济状况 蔬菜、农业、果业、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粮油种植面积545亩。其中,小麦、玉米复种320亩,小麦总产量145吨,玉米总产量150吨;花生225亩,单产300公斤,总产量68吨。果园种植面积80亩,果品总产量130吨。蔬菜种植面积340亩,主要种植韭菜、大白菜、黄瓜、茭瓜、西红柿等,其中种植黄瓜80亩,总产量600吨,茭瓜70亩,总产量180吨,大白菜90亩,总产量65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猪、菜牛为主,其中年生猪存栏量168头,年收入3.36万元。牛年存栏量109头,总收入32.7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67元。完成税收37571元。    优势产业 黄瓜、花生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因水土好,种植的黄瓜色绿质嫩、清脆味鲜、品位高,很受客户的欢迎。村种植黄瓜80亩,总产量600吨,总收入130万元,全村种植花生225亩,单产300公斤,总产量68吨,总收入27.2万元。    社会事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改建新房280间,建筑总面积4200平方米,70余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有医疗室1个,参加医保67户。85%农户看上了彩电,87%的农户骑上了摩托车,95%的农户有手扶车或三轮车,固定电话76部,有线电视入户63户。    1993年被评为青岛市精神文明标兵单位。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调解先进单位。1990-1997年连续被评为莱西市先进党支部。1994年被评为莱西市模范村委会。1998年被莱西市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    联系电话 86-0532-87496296   

王家山后村

  王家山后村    村庄由来 明初,秦姓由山西迁此(遮阳山后)建村,故名秦家山后。明万历年间,因王姓增多,遂改称王家山后。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7.5公里,南与丁家山后相邻,西与巨家山后接壤,东与前我乐相望,村北1.5公里是大古路。全村占地面积198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村民287户,人口993人。       经济状况 蔬菜、农业、果业、养殖业在本村全面发展。全村种植蔬菜730亩,大多蔬菜都逆季节种植,其中寿光棚46个,崂山棚60个,小弓棚700余个,棚中主要栽种黄瓜、韭菜、西红柿、芹菜、茄子、茭瓜等。种植面积较大有韭菜290亩,总产量860吨。黄瓜250亩,总产量1800吨。粮油种植630亩,小麦、玉米各复种300亩,总产量350吨。花生330亩,总产量90吨。果园栽种面积200亩,以红富士苹果为主,总产量360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牛、鸡、猪为主,其中奶牛年存栏量120头,年总收入96万元。鸡年存栏量8600只,产蛋量16吨。猪年存栏量256头,总收入80万元。有电焊铺、电机维修铺各1个,年总收入8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97万元,人均纯收入5034元。    特色经济 本村种植韭菜历史悠久,出产的韭菜质嫩、色绿味鲜,很受客户欢迎。全村种植韭菜29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4%,年总产量860吨,每逢冬春,本地外地的菜贩纷纷来村购运。    社会事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至今全村修街道6条,并对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改建新房800余间,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200余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1个,参加医保163户,87%的农户有了彩电、骑上了摩托车,16%的农户有了冰箱或冰柜。固定电话213部,有线电视入户105户。建有农民业余秧歌队,农闲时节,自编自演,活动在本村和邻村,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7492610   

南王庄村

  南王庄村    村庄由来 1679年(清康熙18年)张姓由本镇北张寨子村迁此建村,因村在榆林庄西,故名西榆林庄。后王姓增多,改为王家庄,后又因村北(孙受村东)有一东王家庄,按方位,故称南王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以南3公里,209省道以东500米。土地总面积1379.4亩,其中耕地面积675亩。村民78户,人口345人。       经济状况 以农作物种植为基础,果业、养殖业和蔬菜种植全面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540 亩,小麦350亩,玉米140亩,地瓜、大豆等其它杂粮200亩,粮食总产量318吨,花生播种面积300亩,总产量90吨,果园面积180亩,种类有苹果、梨、桃、葡萄、大枣等。2002年2户农民引进优质大枣品种,种植6亩,翌年结果。枣的特点:大、脆、甜,2004年亩收入5000元。蔬菜种植250亩,其中寿光棚3个,崂山棚15个,主要是:黄瓜、西红柿、圆葱、葱等。在209省道以东,土地平整肥沃,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方,栽培180亩大葱。养殖业以养鸡为主,专业户13个,年存栏量2万只,养猪户3个,存栏68头,大牲畜养殖63头。    特色产品 一是优良品种大枣。栽后第二年结果,果头特点:大、脆、甜。二是小甜瓜。塑料大棚种植40亩,亩收入5000元,特点:皮亮、皮薄、个大、味香且特甜。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集体投资5万元整修了中心大街,进行了绿化、美化,整修了村庄通往209公路的大道500米,进出村庄交通方便。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建新房72户,75%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村中有卫生室1处,参加医保户数63户,82%的农户用上了彩电、冰箱。固定电话62部,移动电话30部,80%的农户拉上了有线电视。    联系电话 86-0532-7481968   


耿家营村特产大全




耿家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