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莱西市 >> 夏格庄镇 >> 亭子口村

亭子口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亭子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亭子口村简介

  亭子口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2″、北纬36°42′20″)位于镇驻地东北2.75公里处。传说唐王东征时,主帅曾于此地设帐听事(一说在此有场恶战,阵亡将士在此“停尸”)元至下年间,于姓迁此建村,借传说命村名“听事口”,因“听”与“亭”谐音,“事”与“子”近音,遂演化为亭子口。居住姓氏有刘、赵、张、全等。2001年,有居民225户,748口人,231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20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700余亩。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30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87%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7%,5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159户安装了固定电话。85%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摩托车已经成为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1818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5102 266000 0532 查看 亭子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亭子口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亭子口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王家泊南村

  王家泊南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4′40″、北纬36°39′53″)距镇驻地3公里。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0王振从潍县张是村迁此定居。以姓氏加地貌取名王家泊南,现居住姓氏有王、黄、葛、江、邢、林、董、孙、刘等。2001年,有居民150户,530口人,137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有蔬果大棚120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亩,有奶牛20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62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1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街道2条,建集贸市场1处,幼儿园1处,家家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7%,6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购置了农用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110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是寻常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8190   

杜家疃村

  杜家疃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西南7.5公里处。明永乐年间,杜能和杜远从滨州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杜家疃。居住姓氏有杜、张、夏、申等。2001年有居民223户,696口人,2049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125亩,一般种植园地650亩,果园180亩,奶牛存栏250头,蛋鸡存栏15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128万元,人均纯收入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用上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有45%的农户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的农户购置了农用机械,10%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150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7668   

新家疃村

  新家疃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3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西南6.5公里处。1961年因修建产芝水库,库区日庄公社唐家夼、王家夼部分居民疏散在亲友处。1966年迁此建村。取名新建村,为避县内两重名,1982年改称新家疃。居住姓氏有唐、李、戴、丁、周、王、张等。2001的肯居民户,308口人,118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畜禽养殖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40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亩,奶牛存栏120头,蛋鸡存栏1500只,生猪存栏30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44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8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大街5条,主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家家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看上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90%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0%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71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7668   

马福庄村

  马福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西南5.5公里处。明永乐年间,店埠豪绅马福迁此建村。故名马福庄。因福与“虎”谐音。也有称作马虎庄者。居住姓氏有李、迟、董、于、王、姜、安、尹、万、高、左、周、雷等。2001年有居民区50户,448口人,108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50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亩,奶牛存栏180头,蛋鸡存栏15000只,生猪存栏15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54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9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0%的家庭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7%,90%的农户购置了农用机械,10%的农户拥有汽车等大型农机。100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7668   

大宅科村

  大宅科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3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西南5.5公里处。明永乐年间 ,有张氏兄弟两人来此,相距2里各建一村,以嘉言,取名宅科。兄所处称大宅科,弟所处称小宅科(即今双河村)。居住姓氏有张、李、王、冷、孙、夏、徐、宋、杨、贾等。2001年有居民256户,856口人,192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80亩,一般种植园地500亩,奶牛存栏350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81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村建集贸市场1处,设幼儿园1处,修整大街3条,主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全村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65%,90%的家庭购置了农业机械,15%的家庭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195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是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7352   

崔家庄村

  崔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3′20″、北纬36°39′)位于镇驻地西南4.2公里处。明朝晚期有郝、闫二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郝闫庄,清顺治年间,崔先政由店埠后埠迁此定居,郝闫二姓他徙,遂以姓氏命名崔家庄。居住姓氏有崔、张、杜、葛等。2001年,有居民282户,940口人,3031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和奶牛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120亩,一般种植园地200亩,奶牛30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200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通了自来水,90%以上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51%,49%的农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218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5%的农户拥有农机机械。摩托车已经成为普通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2375   

葛家庄村

  葛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3′40″、北纬36°40′3″)位于镇驻地西南3.5公里处。清初,葛姓由店埠葛家疃村迁此定居,村中原有郭姓居住。因郭姓人口不多,葛姓遂承原村名称葛家庄,居住姓氏有葛、郭、于、位等。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80亩,一般种植园地120亩,有奶牛养殖户18户,奶牛230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54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58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路11条,建桥6座,安装了路灯,绿化、美化了主街道。全村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60%的农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75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0%以上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15%的农户购买了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摩托车已经是寻常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8788   

上疃村

  上疃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3′52″、北纬36°40′24″)位于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清顺治年间,梁姓由本县牛溪埠乡高格庄村迁此建村,承原村名“高”之义,取名上疃。居住姓氏有梁、尉、江、丁、吴、张等。2001年,有居民130户,400口人,80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80亩,一般种植园地120亩。奶牛300头,生猪存栏560头,养鸡35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79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整修道路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2%。55%的农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0%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摩托车已经成为重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2103   

西尉家庄村

  西尉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4′12″、北纬36°40′10″)位于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清乾隆年间(1736——1795),莱阳县中荆中宋兰村尉玉,分家时于此处购地200亩,分给六子尉国玺,定居后,指姓氏名村尉家庄,因东去不远有位家庄“位”、“尉”同音,1981年9月依其位置更名西尉家庄,居住姓氏有尉、路等。2001年,有居民74户,226口人,59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果大棚8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150余亩。奶牛35头,蛋鸡存栏35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修整街道3条,全村通了自业水,95%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57%,7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的农户购置了农用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等大型农业机械,48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8202   

曲家泊南村

  曲家泊南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4′50″、北纬36°39′55″)距镇驻地2.75公里。明崇祯年间(1628至1644)王成柱从山西小云南迁此建村。初名泊南,清初,曲姓迁入,遂名曲家泊南,居住姓氏有曲、张、刘、梁、耿、荆、聂等。2001年,有居民75户,299口人,924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果大棚60余亩。一般种植园100余亩。苹果园30余亩,奶牛8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40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街道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0%以上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65%,6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0%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64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8483   

西夏格庄村

  西夏格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4′30″、北纬36°41′35″)位于镇驻地正西偏南1.25公里处,村名来源于夏格庄条,居住姓氏有陈、葛、于、马、崔、张、王、刘、徐、邹、褚等。2001年,有居民429户,1541口人,耕地2982亩。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养殖为重点。截止2004年,计有蔬菜大棚12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800余亩。奶牛养殖户17户,计有奶牛190余头,养狐户2户,狐狸年存栏量为1000余头。养鸡户2户,蛋鸡年存栏量3000余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83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5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全村通了自来水,结束了吃高氟水的历史。建集贸市场1处,95%以上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5%,70%用户用上了冰箱、洗衣机。312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0%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10%的农户购买了汽车,摩托车成了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3022   

温家泊南村

  温家泊南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4′50″、北纬36°40′5″)距镇驻地2.5公里。明宣德年间(1426到1435)温姓从山西小云南迁此建村,以姓氏加地貌,取名温家泊南。居住姓氏有温、张、马、江、芦等。2001年,有居民125户,420口人,962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果大棚130亩,一般种植园地200余亩,有奶牛150头,蛋鸡3500余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5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街道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5%,6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从事长途贩运。91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8202   

小李疃村

  小李疃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西南6.25公里处。清嘉庆年间张姓从本县张家横岭迁此建村。以嘉言命名兴隆庄,因靠大李家疃,得别名小李家疃。1946年,遵从习惯叫法,正式定名为小李家疃,后省称小李疃。居住姓氏有张、王、于、崔、马、江、任、石等。2001年有居民35户,100口人,278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30亩,一般种植园地90亩,奶牛存栏25头,蛋鸡存栏5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28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2条,家家通了自来水。家家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家家都有农机具,60%的农户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25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9378   

善人庄村

  善人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5′15″、北纬36°38′38″)位于镇驻地正南1.5公里处。明嘉靖年间(1522至1566年),尹、于、金、展等姓陆续来此定居,诸姓同倡“善人会”,旨在扬善抑恶,因得村名善人庄。居住姓氏有张、于、孙、董、崔、赵、周、吕、尹等。2001年有居民230户,780口人,200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10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200余亩,奶牛350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97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大街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5%以上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65%,6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0%的农户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178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成了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8788   

夏南庄村

  夏南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5′45″、北纬36°40′25″)位于镇驻地正南1.75公里处。明末辛氏来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辛庄。后辛姓外迁。清康熙年间,张金由双山迁此,仍沿用旧名。因县内有三个辛庄,1982年县更名夏南庄,以其在夏格庄正南之故。居住姓氏有张、孙、刘、于等。2001年,有居民200户,760口人,230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120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余亩,苹果园50余亩。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41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村有小学1处,幼儿园1处,修整街道5条,主要街道沥青硬化,安装了路灯,绿化、美化了主街道两侧。全村通了自来水,90%以上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5%,60%的农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188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0%以上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用机。摩托车已经成为重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8209   

亭子口村

  亭子口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2″、北纬36°42′20″)位于镇驻地东北2.75公里处。传说唐王东征时,主帅曾于此地设帐听事(一说在此有场恶战,阵亡将士在此“停尸”)元至下年间,于姓迁此建村,借传说命村名“听事口”,因“听”与“亭”谐音,“事”与“子”近音,遂演化为亭子口。居住姓氏有刘、赵、张、全等。2001年,有居民225户,748口人,231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20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700余亩。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30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87%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7%,5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159户安装了固定电话。85%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摩托车已经成为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1818   

树兰庄村

  树兰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6′14″、北纬36°43′32″)位于镇驻地东北3.5公里处,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王尧从本县张官寨迁此建村,因村处岭地又多树林,故名树岚庄。后因“岚”与“兰”谐音,逐渐演变作树兰庄。居住姓氏有王、刘、全、高、张、辛、李等。2001年,有居民130户,425口人,122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主。2004年,全村有奶牛养殖户15户,计有奶牛220余头。大规模花生加工专业户2户,年可加工花生400余吨。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97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拥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2%,6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6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0%以上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摩托车已经成为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4838   

索兰村

  索兰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6′40″、北纬36°42′54″)位于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君世、王君宝兄弟二人从山西大除头迁此建村,因村后岭上多柞树,故名“柞岚”,清初,柞林消失,因“柞”与“索”音近,“岚”与“兰”音谐,村名遂演变为索兰。另一说为元朝期间有贵族数家,来此处打围,临时构筑住处,后来,来的人多了,这种住处也多起来。遂取名“瑟伦”。蒙古语谓多姓聚居地,后因读音演化为“索兰”。居住姓氏有王、刘、李、孙、侯、张等。2001年,有居民330户,1046口人,4113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养殖、花生种植为主。2004年,奶牛存栏计350余头。花生种植面积2000余亩。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91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8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村中有幼儿园1处,全村90%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3%,56%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220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5%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10%以上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用机具,摩托车已经成为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1372   

官庄村

  官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5′20″、北纬36°42′54″)位于镇压驻地正北2公里。建村年代可推至元顺帝至正之前,因该村在拆三官庙时,曾在瓦片上发现朱漆写“永乐二年重修”字样。村名来历,说法有二,一说当年不吃官盐,盐课摊在田赋里,时有村民地四分银官地八分银的规定,此村全缴官地赋税,故名官庄。一说明成化年间,褚才兴从本县七间房迁此,褚之先人做过官,死后葬于此,故名官庄。居住姓氏有褚、孙、王、崔、全、李、等。2001年,有居民393户,1256口人,276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维修服务、加工业为主。截止2004年,全村拥有维修业户20余家,饮食服务业5家,液化气站1家。为莱阳动力机厂,莱西动力机厂,潍坊动力机厂加工机件的工厂1家,加油站1处,从业人员180余人。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83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9元。    社会事业 2004年,有集贸市场1处,幼儿园1处,专门眼科诊所1处。全村通了自来水,90%以上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7%,65%以上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293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2%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10%的农户拥有汽车等大型农用机械。摩托车已经成为人们寻常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1369   

岭南头村

  岭南头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4′8″、北纬36°43′10″)位于镇驻地西北2.7公里处。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丁氏从本县丁家山后迁此建村。因处山后岭之南,以地形命名岭南头。居住姓氏有丁、王、卢、崔、姚、赵、刘、张、褚等。2001年,有居民204户,711口人,1558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养殖业为主。截止2004年,全村有大棚 6个,有奶牛养殖户 2户,计有奶牛8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0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4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9%,53%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152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0%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摩托车已经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3369   

董家庄村

  董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3′30″、北纬36°43′10″)位于镇驻地西北3.27公里处。明成化年间(1465——1487),董氏自湖北枣阳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董家庄。居住姓氏有董、程、等。2001年,有居民170户,522口人,1290亩耕地。村北有汉墓群,经莱西文化馆两次挖掘,出土文物达200余件。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和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 3个,奶牛养殖户3户,计有奶牛 10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92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4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1%,57%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一类家用电器。108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0%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机械,有的还购买了汽车等大型农用机械,自行车基本被摩托车取代。    联系电话 86-0532-86453369   

程家庄村

  程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3′27″、北纬36°42′20″)位于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程柩自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县正南路龙门南神乡张刘里迁居本县天井山村,明万历年间,程建自天井山迁居此庄。庄中原有戴、于两家,庄未命名,因程氏人口较多,故称程家庄。居住姓氏有程、孙、张、董、邹、崔、李、葛、冷、刘、全、于、褚等,2001年,有居民319户,1021口人,2058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养殖业为主。截止2004年,全村有大棚60亩,一般种植园地700亩。1975年开始,即载桑40余亩,现形成重要的养殖业。2004年,有桑园 45亩,养蚕户18户。2004年有奶牛养殖户 18户,计有奶牛 85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90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5 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村中有小学1处,全村通了自来水,人们吃上了标准水。90%的用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2%,65%的用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220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0%的用户购买的农用机械,有的还购买了汽车,进行长途贩运,摩托车已经成了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3097   

张家泊南村

  张家泊南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5′、北纬36°40′)距镇驻地2.6公里。清顺治年间,张宽从山东青州府乐安县碑次口村来夏格庄定居。康熙五十年(一说康熙二年)其子张子元从夏格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加地面貌遂名张家泊南。居住姓氏有张、王、孙、林、侯等。2001年有居民34户,143口人。462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6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100余亩,奶牛200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37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60%以上,5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31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了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8202   

张家疃村

  张家疃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18″、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东南4.75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姓由本县狼埠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张家疃。居住姓氏仅张氏一姓,2001年有居民243户,834口人,240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150亩,一般种植园地700余亩,奶牛存栏40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15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村中设集资市场1处,设有小学1处,修整街道3条,主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家家通了自来水,95%的家庭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60%的农户有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以上的农户有农业机械,15%的农户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195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是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8398   

西曲格庄村

  西曲格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8′10″、北纬36°40′50″)距镇政府3.75公里。居住姓氏有苏、王、李、孙等,2001年有居民263户,937口人。2883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20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600余亩,村中建有养殖小区,年存栏蛋鸡5000余只奶牛45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205万元,人均纯收入525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街道3条,主要路面沥青硬化,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全村通了自来水。95%以上的农户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75%以上,6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有农用机械,15%的农户有汽车或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212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5513   

东曲格庄村

  东曲格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8′20″、北纬36°40′50″)距镇政府4公里。居住姓氏有苏、苟、李、王等,2001年有居民260户,782口人。280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20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500余亩,村中建有养殖小区,年存栏蛋鸡50000余只,奶牛50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167万元,人均纯收入524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村中有小学1处,幼儿园1处,集贸市场1个,大型诊所1个,主要路面沥青硬化,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全村通了自来水。95%上以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70%以上,6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购置了农用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179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主要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5618   

李虎庄村

  李虎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正南5.5公里处。清嘉庆八年(1803年),李克用从本县由格庄迁此建村。因其胡子较长,人称李胡子庄。民国初年,由格庄李山习武成名,又因胡子为盗匪别称,遂改称李虎庄。居住公李氏一姓。2001年有居民15户,59口人,196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15亩,一般种植园地50亩,奶牛存栏15头,蛋鸡存栏1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5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8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2条,家家通了自来水。购置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7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家家都有自己的农用机械。16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9616   

苏家庄村

  苏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9′12″、北纬36°40′3″)位于镇驻地东南5.7公里处。清嘉庆初年,曲格庄村民种地至此,建有小茅屋以避风雨兼存农具。嘉庆十五年(1810)年,耿氏由本县黄汶头迁此定居于茅屋之北。指姓命名耿家庄。嘉庆十七年(1812年),曲格庄苏三建又迁此定居,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称苏家庄。居住姓氏有苏、赵、杜、耿等,2001年有居民134户,414口人,105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12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350余亩,奶牛210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60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8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3条,主街是沥青硬化,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全村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65%,有90%以上的农户购置了农用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55%的农户购置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85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5695   

河西村

  河西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8′8″、北纬36°39′35″)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清道光年(1821年),曲格庄张福迁此建村,以地形、方位处堤沟河之西,故名河西。居住姓氏有张、王等,2001年有居民128户,428口人,117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7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余亩,奶牛80余头,蛋鸡存栏5000余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68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用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50%的农户用上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的农户有农业机械,10%的农户购置了汽车等大型农机具。94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5132   

张家洼村

  张家洼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48″、北纬36°40′)位于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明末,双山张三益因种地来去不便,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张家庄。因县内有5个重名,1982年更名张家洼。居住姓氏有张、李、王、刘、苏、沈等,2001年有居民70户,263口人,68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8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150余亩,奶牛130头,蛋鸡8000余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22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304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街道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7%,5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以上农户拥有农业机械,10%的农户购置了汽车等大型农机。53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2688   

梁房庄村

  梁房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50″)位于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清康熙初年,刘阵自即墨刘家旺疃迁此建村。初名刘家庄。后因姜山一至亲在此分设染布房一处,四周村民便称为染房庄。后遂更名为染房庄。居住姓氏有刘、于、孙、朱、柳、杨等,2001年有居民40户,122口人,36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40余亩,一般种植园地120亩,奶牛3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2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2条,家家通了自来水,100%的农户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85%,有65%的农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100%的农户置备了农业机械,有的还购置了汽车等大型农机。37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家家有了摩托车。   联系电话 86-0532-86432688   

沙岭庄村

  沙岭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正南4.5公里。清顺治年间(1644至1661年),梁中金从梁家庄迁此建村。因村东北、西各有一岭故名仨岭。因“仨”与“沙”谐音,演变为沙岭,为避县内两重名。1982年更名沙岭庄。居住姓氏有张、王、孙赵、梁、江等。2001年有居民105户,341口人,1047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60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亩,奶牛存栏130头,蛋鸡存栏15000只,生猪存栏15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42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5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大街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5%以上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5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的农户有农业机械,15%的农户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74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8218   

东位家庄村

  东位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6′2″、北纬36°39′18″)位于镇驻地偏东南3.75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369年),位平从山西迁居夏格庄。永乐四年(1371年),又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位家庄。因与尉家庄同音,人们习惯上称东位家庄。1981年9月,正式定名东位家庄。居住姓氏有位、王等,2001年有居民56户,195口人,80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30亩,一般种植园地150亩,村中建有养殖小区,计有奶牛80余头,蛋鸡5000余只,生猪存栏20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45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4条,主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家家通了自来水。家家都有彩色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80%,70%的农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农户购置了农用机械,15%的农户有汽车等大型农机。57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8218   

钓鱼台村

  钓鱼台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西南9公里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初十日,孙姓从平度孙家汇迁此建村。稍后,于姓从平度于家峪迁此定居。村南靠五沽河,河南岸有一十余平方米的土台,历经河水冲激,不倒不塌。且此台所长山枣树针尽为屈钩。因名此台曰钓鱼台,遂指台称村名钓鱼台。居住姓氏有孙、于、宋、耿、王等。2001年有居民160户,545口人,123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奶牛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100亩,一般种植园地400亩,果园120亩,奶牛存栏180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78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3条,建幼儿园1处,家家通了自来水。95%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5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的农户购置了农机具,10%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115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7238   

刘家疃村

  刘家疃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6′45″、北纬36°39′5″)位于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明天启年间(1621至1627年),刘庆由平度金泉山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刘家疃。居住姓氏有刘、王、芦等,2001年有居民102户,340口人,120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奶牛养殖为重点,2004年,有蔬菜大棚50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亩,奶牛7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70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街道4条,主街道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家家通通了自来水,95%的家庭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55%的农户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以上农户有了农业机械,10%的农户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84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是普通的代步工具了。   联系电话 86-0532-86458888   

于家庄村

  于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正南8公里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于姓从平度古岘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于家庄。居住姓氏有于、胡、张、李等。2001年有居民99户,305口人,85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30亩,一般种植园地250亩,果园25亩,奶牛存栏85头,蛋鸡5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47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3条,幼儿园1处,家家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5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95%以上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20%的户有汽车等大型农机。72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9178   

金家疃村

  金家疃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18″、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外。元代,有金姓迁此建村,故名金家疃。到明永乐年间,金姓衰微。明成化年间(1403到期1424),张士儒从双山迁此,仍沿用旧名。居住姓氏有张、王、苏、孙、纪等。2001年,有居民117户,374口人,4069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70亩,一般种植园地350亩,果园50亩,奶牛存栏180头,蛋鸡存栏15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55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4条,主街道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家家通了自来水,95%的家庭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6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之类家用电器,90%的农户购置了农机具,15%的农户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87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8398   

堤西村

  堤西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东南5.6公里处。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张方令从双山迁此建村,因村居大堤之西,故名堤西。居住姓氏有张、李、褚、梁等。2001年有居民145户,500口人,1599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塑料大棚60亩,一般种植园地500亩,奶牛存栏180头,蛋鸡存栏15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41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58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7%,有6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5%的家庭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115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6778   

山西头村

  山西头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东南7.3公里处。清嘉庆七年(1801年),张-从双山迁此,因在双山之西,故名山西头。居住姓氏有张、李、吕等。2001年有居民95户,320口人,1005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60亩,一般种植园地200亩,奶牛存栏120头,羊存栏100头,蛋鸡存栏5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54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2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50%的农户用上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0%的农户有了自己的汽车。76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6168   

东双山村

  东双山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东南8公里处。据双山人言,立村之初,“先来了昌和杨,后来了马和梁,末了来的是簸箕张。”先来的几姓迁此时间已无考。张姓则是于元至正年间(1341至1365)从青天州府乐安县碑次口迁此定居因村后一山分两峰,名曰双山,村遂指山为名。居住姓氏有张、马等。2001年有居民360户,1290口人,1069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果大棚60亩,一般种植园地350亩,果园70亩,奶牛存栏350头,蛋鸡存栏25000只,羊35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128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9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与西双山共建小学1处,幼儿园1处,整修街道3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65%,55%的农户用上了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的农户拥有农业机械,15%的农户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295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寻常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6788   

西双山村

  西双山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东南8公里处。据双山人言,立村之初,“先来了昌和杨,后来了马和梁,末了来的是簸箕张。”先来的几姓迁此时间已无考。张姓则是于元至正年间(1341至1365)从青天州府乐安县碑次口迁此定居因村后一山分两峰,名曰双山,村遂指山为名。居住姓氏有张、李、王、刘、吕、林、闫等。2001年有居民324户,1220口人,1599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畜禽养殖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果大棚80亩,一般种植园地400亩,果园120亩,奶牛存栏300头,蛋鸡存栏20000只,羊3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39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与东双山共建小学1处,幼儿园1处,有集贸市场1处,整修街道4条,家家通了自来水,90%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60的农户有冰箱、洗衣机之类家用电器,90%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0%的农户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256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6638   

渭田村

  渭田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偏东南7公里处。清顺治年间,莱阳城豪绅张玉勤来此围猎,盖下了三间房屋。并置田产雇人在此耕作。因系打猎场地,故称围田。咸丰年间,村人以三面环水,改称渭田。居住姓氏有张、李、陈、赵、孙、姜、马、江、迟、宋、郭、宁、纪、闫等。2001年有居民208户,779口人,175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果大棚60亩,一般种植园地500余亩,果园60亩,奶牛280头,生猪1500头,蛋鸡1.5万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65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建小学1处,幼儿园1处,整修街道5条,主要街道沥青硬化,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家家通了自来水,95%以上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55%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95%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25%的农户拥用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 179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9688   

宫家城村

  宫家城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偏东南8公里处。明末,宫姓来此建村。因村前五沽河水经常泛滥,村人筑坝挡水,状若城墙。故名宫家城。居住姓氏有许、王、赵、潘、衣等。2001年有居民110户,350口人,1099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全村有蔬菜大棚60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亩,果园60亩,桑园80亩,奶牛存栏260头,蛋鸡15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57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5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整修街道3条,主要街道沥青硬化,道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全村通了自来水,90%的家庭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7%,50%的农户用上了冰箱、洗衣机,95%的农户有自己的耕作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79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9358   

宁家庄村

  宁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正南6.25公里处。清乾隆年间,宁从山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宁家庄,居住姓氏有姜、宁、于、刘、王、张、黄、江、赅等。2001年有居民91户,310口人,854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30亩,一般种植园地200亩,奶牛存栏50头,蛋鸡存栏4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47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51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57%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购置了农用机械。71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9338   

大李疃村

  大李疃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位于镇驻地偏西南6公里处。北宋末年,金兵南犯,河北密云县石匣镇李仁民,携家迁入今平度李家崮,到明天启年间,其六世孙李仁迁此定居,以姓氏加嘉言,取保大他家疃。后省称大李疃。居住姓氏有姜、张、李、王、于、赵、衣、周、雷、牟等。2001年在居民242户,448口人,108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果大棚80亩,一般种植园地500亩,奶牛存栏150头,蛋鸡存栏20000只,生猪存栏12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21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3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修整街道5条,主街道进行了沥青硬化,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村设小学1处,幼儿园1处,集贸市场1处,家家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60%的农户有冰箱、洗衣机之类家用电器,90%以上的农户购置了农用机械,20%的农户拥有汽车等大型农机。205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9297   

潘家疃村

  潘家疃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6′45″、北纬36°39′5″)位于镇驻地东南3.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徐姓迁此建村。名徐家屯。至顺治六年(1462年),潘琳从即墨岙山卫迁此。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徐姓远徙。遂改称潘家疃。居住姓氏有潘、张、王、陈、褚、董等,2001年有居民198户,635口人,184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菜种植,奶牛养殖为主,2004年,有一般种植园地500余亩,奶牛70余头。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88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192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相等整街道3条,沿主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全村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65%,60%的农户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5%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142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32688   

梁家庄村

  梁家庄村   政区、人口 (东经120°27′30北纬36°39′3″) 位于镇驻地偏东南4.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梁子明从陕西华阴迁至莱阳北高格庄定居。后有一分支迁至即墨辛庄。明崇祯年间,梁义洲从辛庄适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梁家庄,居住姓氏有梁、刘、王等。2001年有居民101户,489口人,830亩耕地。      经济状况 以蔬果种植与养殖业为主。2004年,有蔬菜大棚50亩,一般种植园地300亩,奶牛存栏170头,蛋鸡存栏15000只。200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29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246元。   社会事业 截止2004年,全村有小学1处,幼儿园1处,皮鞋厂1处,修整大街3条,全村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有了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有55%的农户用上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90%的农户购置了农业机械,15%的农户拥有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110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摩托车已成普通的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6458039   


亭子口村特产大全




亭子口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