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莱西市 >> 院上镇 >> 兑旧坡村

兑旧坡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兑旧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兑旧坡村简介

  兑 旧 坡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姜氏由宁海州迁来建村。因村中有一舂米的大石碓臼,而命名为碓臼坡。1955年演变为兑旧坡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5公里,南临大沽河,东临南(墅)城(阳)路和同三高速公路,全村共有土地面积620亩,其中耕地面积430亩。有居民115户,人口408人。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兼商业。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有部分果园、菜园。所产农产品,品质优良。养殖业以养鸡、养猪为主,有养殖大户8户,存栏蛋鸡6000只,生猪1200头。由于村庄耕地面积少,村民有经商的传统,30%的农户从事农副产品购销。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7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021元。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资2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为村民户户拉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整修街道5条,长1600米,全村90%的农户家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三轮车、手扶车等农用机械涌进农户,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
  联系电话 13206390667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5104 266000 0532 查看 兑旧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兑旧坡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兑旧坡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于家洼村

  南于家洼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于氏迁来此地立村。立村时为西家洼村,后因于氏人口多,地处大洼,沟河多,更名为于家洼,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南于家洼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北4公里,北靠望(城)武(备)路,西临南(墅)城(阳)路,交通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1106亩,2004年底有居民210户,人口71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是村庄经济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地多、粮多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效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2004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0亩,奶牛存栏达到82头。其次,村民还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从事经商做买卖,2004年全村有个体工商户42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9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29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主要特产小麦、玉米、花生和各类瓜果蔬菜,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7吨,蔬菜瓜果总产量达到800吨。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街道2条,长1400米,铺设自来水管道6000米,全村户户吃上自来水,家家有电视,有线电视入户180户,固定电话安装175户,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或手扶车涌进农户,成为农户必备生产运输机械。1996年以来,村庄先后被评为小康村、安全村等。   联系电话 86-0532-82459158   

花园头村

  花 园 头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正统7年,王氏由平度风山埠迁来建村。立村时村北有一花园,村座落在花园之前,故命名为花园头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正西2.5公里,西临小沽河3公里,南临大沽河4公里,北距武备镇所辖村庄2公里,院(上)荆(家庄)路从村东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耕地总面积3700亩,有居民447户,人口153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村民主要靠高效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实现增产增收,同时兼顾从事二三产业。全村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奶牛养殖户达到100户,存栏600头。规模养猪200户,2004年出栏生猪3.6万头。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7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5028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粮食作物。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先后投资8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主要街道2条,长1800米。安装自来水设施,使全村户户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的历史。2002年,新建村希望小学一处,改善了办学条件。全村有80%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购买了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2004年,全村80%的农户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治病有了经济保障。   联系电话 86-0532-82431611   

西崔家庄村

  西 崔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由今店埠镇桃花寨子村迁来建村,因崔姓人多,故以崔姓命村崔家庄,1982年因重名改称为西崔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6公里,距莱西市区27公里,西隔小沽河与平度市古岘镇相望,北临大(夼)古(岘)路,交通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520亩,其中耕地面积380亩,有居民99户,人口364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全村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40亩。同时,村民积极从事经商做买卖,个体工商户达到68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48万元,人均纯收入5031元。   优势产业 发挥靠近小沽河水资源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大蒜、圆葱、白菜、香菜、大葱、大姜等品种为主的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全村耕地土地的80%以上,2004年,蔬菜总产达到1400吨。   社会事业 自1980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两处扬水站,使全村98%的土地浇上水,户户吃上了纯净的自来水,同时,整修通村公路2条,村内街道10条,长4500米。建11间宽敞明亮的村办公室,95%的农户拥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80%的农户家中有运输三轮车、四轮车等,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村有固定电话86部,自1995年起连年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457043   

赵家庄村

  赵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末1864年间,焦氏由安徽迁来定居,后焦氏衰落,赵氏迁入,定名为赵家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南部,院上镇北1公里处,东临同三高速公路,北靠潍莱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土地总积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860亩左右。村内居民140户,人口423人。   经济状况 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村内拥有自主的运输车队,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将本村及相邻村庄的经济作物运向外部市场。有花生加工厂、大型养殖厂等民营企业8家,年收入达200万元以上。2004年,村经济总收入1436万元,人均纯收入5029元。   村居建设 自1998年以来,在搞好村内经济建设的同时,在村居的改造、公共设施及环境建设方面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9年12月,在村委会的带动下,投入3万元完成村内中心大街(380m×12m)的整修浆砌,安装路灯,绿化、美化、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社会事业 2000年11月11日,村投入2.8万元建成的集贸市场正式开集,从而便利了四里八村的农民朋友,也带动了本村的经济发展,到2003年年底,投入3.6万元的自来水工程完成了安装到户,实现户户通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村内80%的农民家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81部,有线电视入户63户。   联系电话 0532—82433488   传 真:0532—82433488   

兑旧坡村

  兑 旧 坡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姜氏由宁海州迁来建村。因村中有一舂米的大石碓臼,而命名为碓臼坡。1955年演变为兑旧坡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5公里,南临大沽河,东临南(墅)城(阳)路和同三高速公路,全村共有土地面积620亩,其中耕地面积430亩。有居民115户,人口408人。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兼商业。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有部分果园、菜园。所产农产品,品质优良。养殖业以养鸡、养猪为主,有养殖大户8户,存栏蛋鸡6000只,生猪1200头。由于村庄耕地面积少,村民有经商的传统,30%的农户从事农副产品购销。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7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021元。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资2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为村民户户拉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整修街道5条,长1600米,全村90%的农户家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三轮车、手扶车等农用机械涌进农户,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   联系电话 13206390667   

荆家庄村

  荆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中期,荆氏由张家湾迁来建村。因立村者姓荆,故命名为荆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5公里,小沽河东岸,南临大(夼)古(岘)路,北靠院(上)荆(家庄)路,交通方便。全村现有土地412亩,居民68户,人口25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2004年,全村年末生猪存栏180头,大牲畜存栏145头,家禽存栏10700只,大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同时,村民还积极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村有石子加工厂3处,个体工商户26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8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矿山资源丰富,村有石子加工企业3处,2004年加工建筑石子2万余方,收入70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3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整修街道3条,长1200米。户户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87%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固定电话安装达到62部,有线电视入户达到90%,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三轮车等农用车辆涌进农门,方便了生产、生活。村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联系电话 86-0532-82453320   

后石岚村

  后 石 岚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刁氏从黄县黄山馆迁来建村,因村前有一石岚子,故取名后石岚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3公里,北临院(上)水(集)路,南临前石岚村,东有栾(家会)石(岚)路。西南距同三高速公路院上镇出口3.5公里,交通发达。西临小清河,全村土地总面积767亩,居住农户105户,人口402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2004年全村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60亩,生猪存栏达到120头,全村粮食单产达到吨粮,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6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庄优势产业,主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和各种新鲜蔬菜。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文明大街2条,长1600米。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90%的户安装了固定电话,85%的户拥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或手扶车涌进农户,成为生产、生活必备农用机械。自1996年以来,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安全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9123   

前石岚村

  前 石 岚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8年,陈氏从河南陈州迁来此地建村。困村后有个山岭,岭有乱石,村处乱石之前,故取名前石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3公里,北临院(上)水(集)路,西临南(墅)城(阳)路,距同三高速公路院上镇出口3公里,交通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1045亩,总户数160户,人口602人。   经济状况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村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2004年,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20亩。同时,村民还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2004年,生猪年末存栏270头,奶牛存栏68头,家禽存栏8270只。其次,村民还积极从事二三产业,2004年,村有花生加工民营企业1处,个体工商户308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1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村民基本上家家户户种菜,主要品种有香菜、白萝卜、大蒜等经济作物。   社会事业 自1995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60多万元,整修文明大街2条,长1200米,户户安装了自来水,村建幼儿园1处,卫生保健室1所。85%的农户家中有彩电、冰箱,固定电话安装达到15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47户。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拖拉车等农用车辆涌进农户。1997年以来,村庄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459288   

长汀寨村

  长 汀 寨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王氏迁来建村,迁立村庄时,此地有一条长汀沟,故取名长汀寨。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偏北1.5公里,北临院(上)水(集)路,西临南(墅)城(阳)路,交通极为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1040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有居民142户,人口47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同时,村民还积极从事二三产业,全村有80%的农户长年经营祖辈流传下来的扫帚加工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1元。   优势产业 扫帚加工业是该村特色行业,是莱西市闻名扫帚加工专业村。年加工扫帚可达10万把,销往平度、乳山、莱阳等全国10多个省市。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共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全村98%的农户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水泥结构房子。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结束了祖辈缺水吃、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90%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131户村民安装了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三轮车、手扶车成为村民必备生产机械,全村拥有大小拖拉机95台,载重长途运输汽车5辆。   联系电话 13964208457   

小高岚村

  小 高 岚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宋氏由云南迁此建村。建村时曾叫小立屯,村后有个石岚子,邻近又有个大高岚村,故取名小高岚。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北5公里。北依望(城)武(备)路,南临院(上)水(集)路,西有南(墅)城(阳)路,交通便利,全村耕地面积2070亩,有居民330户,人口115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全村蔬菜、果品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00多亩。同时发挥地多粮多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第三产业,2004年全村参入经商做买卖和外出打工人员360多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23万元,人均收入5027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主要特产小麦、玉米、花生和各类蔬菜、果品。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里共投入6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街道3条,长1600米。户户吃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的历史。98%的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水泥结构房屋,85%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固定电话安装达到295户,摩托车成为年轻人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车成为农户必备的生产、运输机械。   联系电话 86-0532-82459159   

兴隆院村

  兴 隆 院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郝氏迁来在荒效野外定居,命名为坡庄。咸丰11年,莱阳县令安营坡庄,因村名与人和不利,更名为兴隆屯。1982年,又更名为兴隆院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偏南6公里,西隔小沽与平度市古岘镇相望,北临七岌村,东、南分别与永丰庄和曹官屯相邻。大(夼)古(岘)路从村后穿过,交通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1236.8亩,其中,耕地面积960亩,2004年底,有居民145户,人口45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村民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为主,兼营二、三产业。2004年,全村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50亩。村民从经商做买卖和外出务工人员达70多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61万元,人均纯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为村优势产业,主要特产是玉米、花生和大蒜、圆葱等时令蔬菜。   社会事业 自1995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街道3条长1800米,开挖平塘2个,使全村80%的土地能够浇上水。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的历史,80%的农户购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固定电话安装入户率达95%以上,85%以上的农户购买了三轮车或手扶车,方便了生产、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2457283   

堆金泊村

  堆 金 泊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周氏从即墨张家埠子迁来建村,村西原有一村庄叫金家庄,大沽河原来由村后自东往西经过。村西对着金家庄取一“金”字,村后对着大沽河取一“泊”字,故取名对金泊,后改为堆金泊。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2.5公里,北临院(上)许(村)路,东靠大沽河,东与孙受镇西张家寨子村隔河相望,西与本镇王璧村相邻。土地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居民236户,人口750人。   经济状况 因靠近大沽河,水利条件好,村中有扬水站1座,大、小口井30余眼,80%耕地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有大姜、大蒜、芋头、花生、青萝卜等,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占全村总收入70%以上。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54万元,人均纯收入5021元。   社会事业 1982年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先后投资8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首先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整修宽16米,东西长300米中心大街1条,两边砌了排水沟,拓宽村通院许路中心大街1条,宽10米,南北长500米。农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成为家庭户户运输工具,80%居民户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达到100户,固定电话已达到150部,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2431682   

葛家埠村

  葛 家 埠 村   村名由来 明朝天启年间,王氏立村。村西为桥头村,王姓占。村后面有个土埠,葛姓占。道光17年两村合并,命名“葛家埠”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7.5公里,小沽河东岸,东临同三高速公路,西隔小沽河与平度相望。南临北辛庄,北临大(夼)古(岘)路。土地总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450亩。有居民185户,人口640人。   经济状况 充分发挥靠近小沽河、临近店埠镇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蔬菜生产。2004年,大蒜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亩,元葱200多亩,青刀豆200多亩,总产收入可达210万元,高产高效种植业成为这个村的支柱产业。同时,村民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肉食鸡、蛋鸡、生猪规模养殖场有6处。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里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扬水站2座,建学校1所,幼儿园1所,保健室1处。2000年以来,为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投入10万元,接通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吃,吃井水不方便的历史。环村路修直整平,主要街道填土压沙,街道两旁栽上果树,花卉,绿化、美化、四季常青。小沽河岸栽杨树100亩,发展成一排防风林。村内设立了6处垃圾场,还专门成立了1支保洁队伍。1998年以来,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7161   

西王屋村

  西 王 屋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汪氏从云南迁来建村,初立村时为汪屋庄,后柳氏由栖霞迁入。汪氏绝户,改称柳家王屋庄,后因村东有个王屋庄,故更名为西王屋庄。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南4公里,大沽河北岸,西南1公里处有店埠镇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北3公里处临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土地总面积1996亩,耕地面积1410亩。全村有居民424户,人口1352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充分利用靠近大沽河水资源丰富,临近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销售蔬菜方便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生产和大棚设施栽培生产,2004年,全村高效经济种植面积860亩,建大中型设施栽培大棚240多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66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24元。   优势产业 高效种植业是这个村 优势产业。主要特产为花生、大蒜、圆葱、山楂、苹果、梨等,其中,名优果品种植面积达到500亩。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8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建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整修文明大街2条,长1500米。全村户户有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80%的农户安装固定电话,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户户吃上自来水,三轮车、手扶车涌进农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2451538   

前上泊村

  前 上 泊 村   村名由来 清朝嘉庆14年,于姓由今店埠镇庄头村迁此建村,因村西靠水泊,水泊之上由南至北分布三个自然村,故命名为三上泊。1962年分为三个行政村,该村居前面,即称前上泊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4公里,东南濒临同三高速公路,北邻中上泊村,西南与兑旧坡村相望。全村土地总面积700亩,其中,耕地面积600亩。居住村民90户,人口280人。   经济状况 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该村靠近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村民积极发展蔬菜种植业,2004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亩。同时,村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从事经商做买卖。2004年,个体工商业达到23户,从业人员50多人,村民还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规模生猪、蛋鸡养殖大户有5户,出栏肥猪6500头,蛋鸡存栏3000只。全村经济总收入813万元,人均纯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为村庄优势产业,主要特产有小麦、玉米、花生和各类时令蔬菜。小麦、玉米亩产在1000斤以上,花生亩产800斤以上。   社会事业 自2000年,村里先后投资5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街道5条,长2500米,户户吃上自来水,结束了挑水吃、缺水吃的历史,85%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固定电话安装达到70部,有线电视入户达到80户,摩托车成为村民的代步工具,三轮车或手扶车涌进农家,方便了生产、生活。   联系电话 0532—82432957   

东王屋村

  东 王 屋 村   村名由来 清朝年间,王氏由王家泊南迁立。王氏立村后,李、昌两姓迁来,取名为李家王屋庄、昌家王屋庄两个村,解放后,两村合并,称为东王屋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南4公里,南临大沽河,水资源丰富,东临南(墅)城(阳)路,北距同三高速路院上出口3公里,交通便利。土地总面积1032亩,其中,耕地面积937亩,居住村民168户,总人口568人。   经济状况 蔬菜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共有蔬菜面积620亩,其中冬暖式大棚82个,崂山棚51个。村东建有花生加工厂1个,占地4亩,年加工花生260吨,年收入达3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30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027元。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村集体共投入1.6万元,整修主要街道6条,方便了村民出入。投资2.2万元,建幼儿园1处,保证了幼儿的学前教育。2004年,投资8.4万元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固定电话安装159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1%,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车等农用机械涌进农户,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联系电话 86-0532-82451618   

北辛庄村

  北 辛 庄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李氏从云南迁来建村,取名为大辛庄,后来兄弟两人分居,一人到村北2里处居住,取名叫小辛庄。因“大、小”称呼不文明,因而小辛庄改称北辛庄。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10公里,西靠小沽河,隔河与平度市古岘镇相望,南邻南辛庄,北邻葛家埠村,崔(家庄)大(里村)公路从村中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村土总面积1080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现有居民165户,人口569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庄经济发展重点,村民主要从事高效蔬菜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增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45万元,人均纯收入5027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以种植大蒜、圆葱为主,2004年,大蒜种植面积300亩,蒜薹产量225吨,蒜头产量300吨,圆葱种植面积200亩,产量1500吨。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里共投入100万元,用于村政建设。修建扬水站2座,建幼儿园1处,卫生保健室1处,村委办公大院1处。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2003年,整修街道3条,进行绿化美化,浆砌排水沟。2004年,又投资硬化街道3条,长达700米。村庄90%的农户有彩电、冰箱,固定电话安装130部,有线电视入户87户,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车涌进农户,成为生产、生活必备机械。2000年以来,连年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0508   

南辛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宋氏从云南迁立,立村时周围已有村庄,故取名为“新庄”,后演变为辛庄。因为有两个辛庄,后更名为南辛庄。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西南9公里处,小沽河下游东岸。东临同三高速公路,崔(家庄)大(里村)路由村北穿境而过,交通方便,每日四班定点客车通往莱西市区。有耕地面积1700亩,户数427户,人口1438人。   经济状况 村民立足本村自然优势,发展大蒜、圆葱等蔬菜种植业和牧畜业。规划了大蒜、圆葱种植区域面积达600亩。占地15亩以上的奶牛养殖场2处。存栏规模达2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8处。2004年,村有私营企业9家,年收入达10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2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028元。   村居建设 2002年,村里投资5000元,对村民住房改造进行统一规划,按条件审批,统一标准,街道排水畅通。95%的村民住房达到砖瓦结构。电信、电力设施配套齐全、座落有序,街道上告别了“三大堆”。   社会事业 2000年,根据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投资2万元,对变压器进行增容。中心街道安装了路灯,实现了亮化。投资6000余元建起老年活动中心,建有门球场地。成立了秧歌队,配有服装、活动器材。村庄85%以上户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安装达30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   联系电话 86-0532-82450598   

栾家会村

  栾 家 会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乾隆6年,栾氏由马格庄迁立。立村在大沽河拐弯处为河头,因姓栾的门户大,故称栾家会河头。1937年以前是3个村,即栾家会、王家会、前逄家会,后统一为栾家会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偏北6公里,距莱西市区15公里。座落于大沽河由东向南拐弯处北侧,西靠院(上)水(集)路。耕地面积1380亩,有居民260户,人口970人。   经济状况 村庄靠近大沽河水资源丰富,村民把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确定为经济发展重点。自1990年以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种植业和果业生产,增加村民收入,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二三产业,从事经商做买卖,村2004年拥有个体工商户42户,建有花生加工厂1处,年产值30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10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027元。   优势产业 高效农业是村优势产业,全村发展优质果品、蔬菜860亩,其中,果园260亩,从事果业生产、蔬菜生产的农户达到180户,2004年,蔬菜产量达到500吨。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8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建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整修文明大街2条,长1500米。全村户户有电视,有线电视入率达85%,80%的农户安装固定电话,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户户吃上自来水,三轮车、手扶车涌进农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2451538   

前逄家会村

  前 逄 家 会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逄氏由云南迁来此地建村。村北有条会龙沟,沟水向西流入大沽河。取名为逄家会河头。后演变为逄家会,现称前逄家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偏北6.5公里,南临大沽河,西临院(上)水(集)路,耕地面积720亩,粮田面积291亩,现有居民125户,500人口。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发挥靠近大沽河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效蔬菜、果品生产,全村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34万元,人均纯收入5020元,有民营企业2家,以生产果酒和白酒为主,年收入200万元,生猪存栏300头,奶牛50头。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是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全村在大沽河北岸建有苹果园250亩,山楂园80亩,年产量700吨,总收入190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50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文明街道三条,长1500米,村民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新瓦结构房屋,户户有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固定电话安装达到110户,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农用车辆涌进农户。1998年新建200平方米的幼儿园1处,幼儿入学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2455273   

段家许村

  段 家 许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2年,段氏由云南大槐树底村迁立。因官府允许此地建村,取名许村。由于村姓段的人多,取名段家许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偏北5公里,院(上)水(集)路由村东通过,离莱西市区15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院上镇出口5公里,交通极为方便。土地总面积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100亩。有村民336户,人口116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积极鼓励村民发展二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全村现有民营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86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49万元,人均纯收入5027元。   优势产业 因地处平原,发展高效蔬菜生产是村主要经济支柱,2004年全村种植大蒜500亩,香菜500亩,香菜总产达到150万公斤,是莱西市闻名的香菜生产专业村。   社会事业 2002年以来村投资8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中心街1条,长1600米,并进行了水泥硬化,安装了路灯,80%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固定电话安装达到280户,村有小学1处,拥有14个教学班,2004年在校学生600人,1996年以来,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5509   

邹家许村

  邹 家 许 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中叶时期,于氏立村后邹氏迁来,于氏初立村时为辛庄,后来于氏迁走,邹氏迁来,命名为西旭村,后邹氏人口增多,更名为邹家许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南靠大沽河,东邻郝家许村,北临同三高速公路。院(上)水(集)路从村中心穿境而过,交通方便。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14亩,居民180户,人口566人。   经济状况 由于靠近大沽河,水利条件好,村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2004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建崂山大棚28个,中暖塑料棚29个,仅蔬菜生产一项,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98万元,蔬菜生产成为全村支柱产业,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022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是村优势产业,主要有香菜、黄瓜、西红柿、萝卜等10多个品种蔬菜经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社会事业 自1982年以来,村庄对建房进行统一规划,全村街道宽敞,房屋标准统一,整齐一致,98%以上的农户住上宽敞明亮的瓦房。全村户户吃上自来水,80%的户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固定电话安装入户达到120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家家户户拥有三轮车、手扶车等农用车辆,生产、生活极为方便。   联系电话 86-0532-82456176   

姜家许村

  姜 家 许 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二年(二四O四年),王新春由山西迁来,因官府允许在此建村,遂以姓取名王家许村。至清乾隆年间,姜氏由莱州府迁入,复更称姜家许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偏北5公里,北临(院)上水(集)路,距莱西市区16公里,地属平原。耕地面积1600亩,有居民402户,人口1382人。   经济状况 发挥靠大沽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自1990年以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种植业和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二三产业,从事经商做买卖,村有个体工商户68户,花生加工厂1处,酒厂1处,蔬菜加工厂1处。2004年,引进韩国独资企业——青岛故乡食品有限公司1处,合同利用外资220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80万美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6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030元。   优势产业 高效农业是村优势产业,全村发展优质果品、蔬菜1100亩,其中果园360亩,从事果业生产、蔬菜生产的农户达到280户,2004年,蔬菜产量达到820吨。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50万元,修建村委大院1处,整修街道4条,长1800米。搬迁集贸市场1处,面积7200平方米。全村98%的农户家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320户,固定电话360部,自来水入户330户,村内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6338   

郝家许村

  郝 家 许 村   村名由来 相传300年前,郝氏先人从山西省云南县大槐树下迁来建村,取名郝家许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院上镇驻地东2.5公里,离同三高速公路院上镇出口3公里,通过莱西市区的柏油马路从村中经过。村前濒临大沽河,河水清澈,绿树成荫。这里交通方便,环境优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里有土地2700多亩,其中可耕地1700亩。居民350户,人口1036人。   经济状况 近几年来,村里抓住蔬菜生产支柱产业不放松,充分发挥品牌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经济状况发展良好,村民收入不断增加。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26元。   优势产业 村内土地平整肥沃,水浇条件良好,村民祖辈就有蔬菜种植的传统,主要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芹菜、香菜、西葫芦、菠菜、萝卜等品种。对每种蔬菜的种植,村民都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技术。1997年春,经省农业厅有关专家对村内土壤、水分、空气进行系统地监测评定,被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近几年,先后发展蔬菜大棚150多个,形成了以大棚蔬菜生产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村有蔬菜代购代销点3处,将生产出的优质无公害黄瓜、西红柿发往江苏、上海、深圳等地,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   社会事业 村里建有幼儿园、老年活动站、医疗室各1所。电话安装率达8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村民尊纪守法,敬老爱幼,社会风气良好。村内房屋建设布局合理,街道宽畅,排水良好,村内各种服务设施齐全,群众安居乐业。   联系电话 86-0532-82456776 86-0532-82456161   

大里村

  大 里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李姓由今平度李家崮迁来建村,现居住张、李、孙、钟四大姓。因距当时汉代所建的王城东城口天齐庙处一大里,故称大里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11公里,距莱西市30公里,座落于大沽河与小沽河汇流处北岸,北靠同三高速公路。土地总面积1340亩,其中耕地面积940亩,有居民400户,人口128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是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高效蔬菜种植面积600亩,板栗等高效果品400亩。2004年农业总收入1910万元,人均纯收入5021元。   优势产业 畜牧业是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生猪养殖专业户20户,蛋鸡规模养殖专业户15户,奶牛规模养殖专业户12户,2004年全村畜牧业总收入达到800万元。   社会事业 1984年以来,共投入50多万元用于村庄西迁建设,整修街道5条,总长度1600米,建小学1所、幼儿园1所,全村有80%户安装有线电视,固定电话260部,80%的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车等各种农用运输、机耕、机浇车辆涌进农户,方便村民生产、生活。1998年以来,村庄先后被莱西市评为文明村庄、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0238   

礼格庄村

  礼 格 庄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崔氏从桃花寨子迁来建村,取名为李格庄,因桃花寨子距李格庄5里,中间又有朱东村李姓所隔,故命名为李隔庄,后改为礼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东南1.5公里处,西临南(墅)城(阳)路和“同三”高速公路出口,东靠大沽河,北靠大(夼)古(岘)路,南与东朱东村接壤。交通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土地总面积2700亩,其中耕地面积2000亩。有居民520户,人口1689人。   经济状况 发挥靠近同三高速公路出口和院上镇工业园区的优势,把招商引资做为经济发展重点。已引进外资企业2个,内资企业2个,合同利用外资8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0万元。有民营企业8家。2004年村经济总收入5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7元。   优势产业 高效蔬菜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建有冬暖大棚、崂山大棚、小拱棚等设施栽培棚500多个,蔬菜种植达到800亩。主要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西葫芦等,2004年,蔬菜总产量200万吨,实现经济收入400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整修村内街道和围村路18条,长4000米。对中心街道实行绿化、美化,实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村建有办公大楼1座,各种活动场所和活动器材配备齐全。有集贸市场1处,方便村民经商做买卖。设有学校2处、敬老院1处、老年协会1处。全村80%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固定电话安装达到400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2004年,村庄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532—82432228   

院上村

  院 上 村   村名由来 相传两汉时期,此地有一寺院,名曰靖林院,该村位于庙左侧,故称院上,此名延续至今,已有2000余年。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院上镇驻地,离莱西市区20公里,南(墅)城(阳)路有村北穿境而过,南临同三高速公路出口,自村北穿境而过,交通极为方便。全村耕地3000亩,有居民540户,人口177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位于院上镇驻地,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院上集市,是周边5个乡镇和平度东部地区农副产品交易的大市场。村内5条主街两侧商业楼房鳞次栉比,批发、另售、服务店铺150多家,是群众生产生活用品的集散地。借各种资源优势,院上经济不断增长,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59万元,人均纯收入5031元。   优势产业 同三高速公路在院上设有入口,为本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开发院上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已成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园区已初具规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2004年已有8家企业在村工业园区落户。招商引资已成为带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   社会事业 自2000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街道10条,两侧浆砌排水沟8000多米,并对5条主要街道实施了亮化、绿化、美化,并安排专人进行卫生管理,实行门前三包,垃圾入箱,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   为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2003年建起敬老院1处,五保老人全部入院;建幼儿园1处,适龄儿童全部入园。村文化大院1处,老年学校,娱乐中心等都设在此院内。全村户户用上照明电,家家吃上自来水。固定电话52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7%,摩托车、手机成为年轻人不可缺少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全村拥有轿车12部,微型汽车18部,运输汽车66部,90%的农户拥有三轮车或手扶车等农用机械。   村庄事业昌盛,经济繁荣,环境优雅,社会和谐,2004年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青岛市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   联系电话 86-0532-82435188   

葛家院村

  葛 家 院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葛氏由江南海州随军游迁来定居,葛氏立村,故命名为葛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葛家院。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1.5公里,东临南(墅)城(阳)公路,西临北上泊村,北靠赵家庄,南临院(上)武(备)路,全村土地总面积1198.8亩,其中耕地面积964.4亩。共有村民127户,人口450人。   经济状况 发展高效农业,从事二、三产业是村民发展经济的重点,全村高效经济作物瓜果、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20亩,从事经商做买卖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达40多家。2004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824万元,人均纯收入5028元。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资100余万元,用于各项村政建设,共整修街道3条,长2600米,开挖平塘3个。村民户户吃上纯净的自来水,拉上有线电视。安装固定电话110部,80%的农户购买了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多数村民拥有三轮车、手扶车等农用车辆,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整个村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小康村”、“安全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13336397107   

冯家朱东村

  冯家朱东村   村名由来 清朝世祖年间,冯氏由莱阳城南关迁此建村,因村三面环水,又是姓冯者立村,故命名为冯渚洞,后演变为冯家朱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南2.5公里,南靠大沽河,西临南(墅)城(阳)路,北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土地总面积820亩,居民180户,人口513人。   经济状况 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充分发挥靠近大沽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蔬菜生产、林果生产,全村蔬菜种植面积400亩。玉米和小麦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同时,围绕市场需求,积极从事二三产业,2004年,全村有私营企业4处,个体工商户37户,拥有5吨以上大型运输车辆14部,长年从事长途运输。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67万元,人均纯收入5028元。   社会事业 自2002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10多万元,整修文明街道2条,长1200米,浆砌了排水沟。为村民安装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民户户有彩电,80%的村民有冰箱,固定电话150部,移动电话80部,有175户拉上有线电视,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村内治安良好,社会稳定,1996年以来,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文明村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8337   

七岌村

  七 岌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姜姓来此建村,因村北有7座小山,传说每座山上有1只金鸡,故村名为七岌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6公里,小沽河中下游东岸,南靠大古路,北临东老庄,东临福禄庄,西隔小沽河与平度市古岘镇姜弋庄村相望,交通非常发达。土地总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800亩。有居民480户,人口1570人。   经济状况 村有私营企业4家,从业人员150余人,年收入300多万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青岛双兴塑料厂,常年对外加工各种优质价廉的塑料包装用品,年产值达100多万元。拥有商店、维修部、药店、理发美容店共计20多家,经营人员达40多人,年收入50多万元。生猪养殖大户10户,年收入50万元,蘑菇养殖大户28户,年收入8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98万元,人均纯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2004年村建有青岛地区最大的美国加州优质无核葡萄基地500余亩,每亩收入10000元。养蚕植桑300亩,每亩收入5000元。优质大蒜1000余亩,每亩收入4000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集体共投入近200万元,整修街道8条,砌下水道1000多米。搬迁改建集贸市场1处。街道和集贸市场上建立了垃圾池,成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村里91%的农户有彩电,70%的农户有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450部,手机210部。有线电视入户410户,2000年,投资50万元,新建占地近9000平方米的完全小学1所。2004年,投资10余万元,兴建村级卫生保健室1处,自199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莱西市、青岛市级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0532—82453098   传真:82453098   电子邮件:qijixiaoxuexinxinag@126.com   

永丰庄村

  永 丰 庄 村   村名由来 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间),王、黄、周三姓迁此建村,因立村时村处一片草荒,故称西荒。后有一-由此路过,问及村名后,遂索笔施名为永丰庄。因王姓居南为南永丰,黄姓居北为北永丰,后统称永丰庄。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5公里,大(夼)古(岘)路由村后自东向西通过。东离同三高速路出口4.5公里,交通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1210亩,耕地面积1120亩。有居民170户,人口600人。      经济状况。自1990年以来,村里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全村先后开挖平塘3处,使全村80%的土地能够浇上水。2004年,全村瓜果、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0亩,种植业成为村庄经济发展重点。同时,村民积极从事二、三产业,村有花生加工企业2处,个体工商业户46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0元。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40多万元,用于整修街道、水利建设等公益事业,全村户户吃上自来水,结束祖辈挑水吃的历史。75%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全村固定电话安装达到140部,三轮车、手扶车成为户户必备生产运输机械。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社会治安安全村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7378   

蔡家庄村

  蔡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嘉庆九年(1804年)潘氏由今武备镇南武备村迁来建村,初称皂(灶)家庄,以有部分皂户地而得名,后蔡氏迁入,人丁兴旺,遂改村名为蔡家庄。      行政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4公里,距莱西市区24公里,小沽河东岸,南临大古路2公里,东靠南城路3公里,距“同三”高速路出口3.5公里,北靠804国道5公里,莱维高速路5.5公里,交通运输便利,四通八达。土地总面积2444.2亩,其中耕地1518.5亩,有居民232户,人口801人。   经济状况 发展花生加工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1999年,投资100万元,建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花生加工园区1个,当年入住4家花生加工业户,2002年,投资150万元规划建设1处莱西市唯一的花生交易批发市场,2004年年末全村拥有总投资1540万元的花生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花生14万吨,销售收入2.2亿元,纳税8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优势产业 本村及周边村庄的花生果,花生米收购、贩运的个体户达140多个,加工旺季,花生交易市场的日成交量达240多吨,全村85%以上的人从事花生加工业,外来务工人员多时,达1500多人。全村现在从事花生长途贩运的汽车76辆,短途收购的三轮车也有50多辆,从业农民680多人,2004年总收入420多万元。2003年由花生加工户潘仁典发起,联合百余户花生种植、加工和营销的农户,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成立了莱西市院上镇蔡家庄村花生产业协会。目前,协会已发展团体会员26个,个人会员100名,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加速花生产业发展壮大的新路子。      社会事业 1999年以来,村里用于村政建设和公益事业投入的资金已达150多万元,为了发展经济,村里修通村路,围村路10公里。所有街道安装了路灯,绿化、美化、四季常青。投资15万元,安装自来水设施,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投资8万元,铺设低压灌溉2000余米,改善了800余亩土地水浇条件,投资20万元,建农贸市场1处,建设市级幼儿园1处,建保健所1个,警区1个,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专门的清洁保洁队伍。建老年门球场1个、蓝球场1个,成立秧歌队1支,设立文化广场1处,全村85%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村民拥有小轿车10辆,固定电话211部,移动电话221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0%以上。自2000年起,连年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小康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村。   联系电话 86-0532-82453378 86-05328-2453188   传 真:0532—82453366   电子邮箱:panrendian.@.qingdao.gov.cn   

战家会村

  战 家 会 村   村名由来 十四世纪中叶,由战文星、战文斗及其家属从云南省祥云县迁来建村,因由大沽河、通天河和另一小河三条河流在村南会合流入大沽河,故取名为会合河头村,又因居民姓战,故称战家会河头。1949年,改称战家会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6公里,大沽河中下游北岸。西临院(上)水(集)路,东临孙受镇,北靠沽河街道办事处,南临店埠镇。全村土地面积1100亩。居民180户,人口709人。   经济状况 近几年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有二项,一是立足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出台各项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企业。2004年,全村有民营企业4处,其中,花生加工企业3处,酒厂1处。青岛顺祥花生制品有限公司,年加工出口花生1万多吨,实现利税600多万元,成为莱西市规模较大的花生加工企业。同时安置本村及周边村庄300余名闲散劳动力进厂工作。二是在土地上作文章,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利用靠近大沽河水利条件的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全村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00亩。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花生加工业是村优势产业,立足于当地花生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花生加工企业,既实现了加工增值,又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社会事业 自1995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开挖平塘2个,占地25亩。打机井10眼,改善了全村土地水浇条件。同时,整修街道3条,长2500米。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家家有彩电、户户有电话,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村庄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联系电话 86-0532-82453260   

东老家庄村

  东老家庄村   村名由来:刘氏由院上镇刘家庄迁立,立村时称东庄,后有李姓由平度古岘镇迁来居住。李家的一个姑娘出嫁后丈夫去世,婆家无人,而回老家住。故称为老家庄,后改称东老家庄。   政区人口:位于院上镇驻地西5公里,小沽河东岸,北临院(上)荆(家庄)路,南临大古路,西与西老家庄接壤,全村土地总面积538亩,2004年底有居民90户,人口312人。   经济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1995年,根据村情实际,大力发展了蔬菜和果品种植业生产,2004年全村大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60亩,苹果、葡萄等优质果品面积170亩。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027元。   优质产业:种植业为村优质产业,主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和无核葡萄,优质红富士苹果等。2004年,全村粮食总产360吨,果品总产达到420吨。   社会事业:自1990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4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村民户户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户户有电视,有线电视入户达到78户,固定电话安装达到82户,村民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水泥结构住房,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或手扶车成为村民生产经营重要运输工具。   联系电话 0532—82453892   

西老家庄村

  西老家庄村   村名由来 清朝年间,徐氏由济南南风匣庄迁立,立村时称老金庄,因有人从村西小沽河捞到金子而得名。后改为老家庄,解放后又改为西老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5公里,西临小沽河,南濒大古路,北有院(上)荆(家庄)路,交通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510亩,其中,耕地面积470亩。有居民80户,人口30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庄经济发展重点,2004年,全村年末生猪存栏225头。蔬菜、果品种植面积达到220亩,其次,村民还积极从事经商做买卖,个体工商户25户。2004年,经济总收入650万元,人均纯收入5021元。   优势产业 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花生、大蒜等经济作物和各类蔬菜。2004年,花生总产量80吨,蔬菜果品总产量480吨。   社会事业 1990年来,村里先后投资3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文明大街2条,长1600米。全村户户吃上自来水,家家户户有电视,有线电视入户70户,村固定电话安装73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和手扶车成为农户必备生产和运输工具。1998年,村庄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453873   

福禄庄村

  福 禄 庄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乾隆四年,于氏由今店埠镇东庄头村迁来建村。以吉祥佳言命名福禄庄。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4.5公里,距莱西市区24公里,西临小沽河,南临大(夼)古(岘)路,东距南城线3公里、同三高速路入口3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土地总面积980亩,其中,耕地面积850亩。有村民150户,人口506人。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属农、工兼顾型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农、工两业都有较大发展。现在有大型花生加工企业2个,玩具加工企业1个,小型花生加工户10户,各种车辆运销户30家,工副业年收入达480万元。农业生产方面,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这里路成网,林带绿树成阴,田成方,沟渠配套,土地肥沃,是市粮田耕作示范区,粮食亩产达到1800斤,花生单产800斤,是山东出口花生的重要产区,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33万元,人均纯收入5029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用于村居建设及社会事业的投资达到20万元,修街、农田路7条,总计达到5公里,村里主要街道都安装了路灯,引小沽河水进村,使村民都吃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多年来村民吃水难的问题,修建了40亩水面的平塘,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建幼儿园1处,是市学前教育先进单位。全村拥有固定电话120部,移动电话80部,是市早期实现电话村之一,全村90%以上户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自1996年,就进入了市小康村的行列。   联系电话 86-0532-8243999   

高村

  高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乾隆54年,郝氏由今院上镇郝家许村迁来建村。因村处高地,故取名为高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偏北4公里,西临“同三”高速公路生活服务区。南靠栾(家会)后(石岚)公路,西北与刘家寨相邻,东临许村河。村庄有耕地面积700亩,居民 74户,320人。   经济状况 发展高效蔬菜生产和优质果品生产是该村农民发展经济奔小康的重点,2004年,发展香菜、胡萝卜、白萝卜等蔬菜面积达到520亩。大樱桃、优质葡萄、“新川中岛高1号”大桃子等果品200亩。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753万元,人均收入达5026元,同时利用靠近同三高速公路生活服务区优势,在服务区北面积划100亩地做为工业园区,用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规划区内水、电、路通讯设施配套齐全。   社会事业 2001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8000余元,整修街道5条,长3000多米,对村庄进行重新规划,全村街道宽敞,排水畅通,户户住上砖石结构瓦房,全村户户吃上自来水,95%的农户家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户户安装程控电话,摩托车、手机成为年轻人必备交通通信工具,户户拥有三轮车或手扶车等农用机械。村有卫生室1处,村民不出村可以就医看病。   联系电话 86-0532-82459883 86-0532-82459315   

王璧村

  王 璧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任氏从云南迁立。立村时,村北有条弓形河沟,村在河沟以南,河似皇帝大椅,村如皇帝大印,故取名为王璧。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偏南2公里,大沽河中游西岸,南邻大(夼)古(岘)路, 北依院(上)水(集)路,同三高速公路由村北贯通。土地总面积3512亩,其中果园面积2000余亩。有居民718户,人口2078人。   经济状况:发展高效农业,绿色有机果品是村经济重点。冬暖式大棚蔬菜,养殖小区初具规模,仅奶牛生产一项,2004年收入100万元。物流发展迅速,现有运输车辆15部,年收入8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25万元,人均纯收入5024元。   优势产业 果品资源丰富。村山楂、板栗久负盛名。大金星山楂年产100万斤,收入70余万元。板栗年产20万斤,收入100万元。红富士苹果果园600余亩,年产优质果2400万斤,收入150万元。丰水梨、桃等新品种计280亩,收入80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0年以来,村共投入50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户户住上了标准规范、宽敞明亮的新瓦房。整修街道6条,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浆砌了排水沟,进行了绿化美化,并由专人负责保洁工作。有线电视入户500多户,固定电话522部,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村建有学校1所,幼儿园 1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室1所。村老人老有所养,户户安居乐业。1995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452176   

刘家寨村

  刘 家 寨 村   村名由来 明嘉靖年间,于氏由河南迁此建村,取名于家庄。清乾隆年间,刘氏从今院上镇姜家许村迁入,更名为刘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刘家寨。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偏北4公里,距莱西市区15公里,村北靠院(上)水(集)公路,西南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极为方便。耕地总面积1725亩,全村村民250户,人口816人。   经济状况 村庄为传统的农业村,近几年来,村里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畜牧业,同时,鼓励和支持村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2004年,全村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60亩,养猪、养鸡为主的畜牧养殖大户达到40户,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82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29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为这个村优势产业,主要盛产玉米、花生、小麦、大豆及各类瓜果蔬菜。   社会事业 1992年以来,村里投资8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先后整修文明大街2条,长1500米。安装路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1991年,为促进村庄经济发展,村里设立农贸市场1处。村有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全村基本上户户吃上自来水,180户拉上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安装达到210部。1998年以来,被授予莱西市文明村、小康村、社会治安安全村。   联系电话 86-0532-82459126   

碑头村

  碑 头 村   村名由来 清康熙13年,李耀龙、李飞龙由沙埠迁立。初立时为0村。1942年,更名为碑儿头,1949年又更名为碑头,延续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南3.5公里,南临大沽河,北靠院(上)水(集)路,全村180户,638人。耕地面积600亩,其中粮田面积213亩。   经济状况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同时积极鼓励村庄发展二、三产业。2004年,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50亩,有个体工商户25户,全村经济总收入1145万元,人均纯收入5024元。   优势产业 发挥靠近大沽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蔬菜生产,2004年底发展蔬菜大棚达到32个,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0亩,总产2600吨。   社会事业 1990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重修文明街道3条,长2500米,通村路1条,长2500米,建办公室、村幼儿园12间,85%的农户拉上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5%,全村85%的农户有冰箱,170户有彩电,摩托车拥有150辆,三轮车、手扶车等农用车辆成为农户必备生产运输机械。   联系电话 86-0532-82456458   

郑家庄村

  郑 家 庄 村   村名由来 明朝,郑军柱从莱邑西北乡下庄迁立,立村者姓郑,故命名为郑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北偏东4公里,西临南(墅)城(阳)路,北依望(城)武(备)路,交通四通八达。距莱西市区18公里。村土地总面积1106亩,居住农户130户,人口460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村民主要从事粮、油、蔬菜生产和二三产业。2004年,全村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00亩,村建有花生加工厂2处,从业人员200多人,年加工花生4000吨。2004年,村经济总收入1248万元,人均纯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主要特产是小麦、玉米、花生、萝卜和香菜等10多个品种蔬菜。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8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开挖了2个占地30多亩的平塘,解决了水浇问题,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家家有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固定电话安装110户,98%以上的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或手扶车涌进农门,成为生产、生活必备农用机械。村庄自1999年以来,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2431299   

曹官屯村

  曹 官 屯 村   村名由来 清康熙二年,曹氏由鳌山卫迁立,曹氏迁来立村时是官宦人家,有跑马占田之说,占田面积近4平方华里,故命为曹家屯,后由官差改称曹官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7公里,东离大沽河1.5公里,西离小沽河1.5公里,距离同三高速路1公里。土地面积为1921亩,其中耕地面积1410亩,有居民220户,人口771人。   经济状况 2000年以来,村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2004年着重发展大棚甜瓜生产,其中建崂山大棚有70余个,计110余亩,4米小棚350余亩,瓜果一项2004年总收入达240多万元。同时,鼓励农民多种经营,发展畜牧养殖业,建生猪、蛋鸡、肉食鸡规模养殖场30多处。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99万元,人均纯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着重发展高效种植业,2004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960亩,基本上户户建有设施栽培大棚,发展高效蔬菜、瓜果生产。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10万元,户户拉上自来水,1996年投资9万元建起学校和村办公室,全村80%的农户有彩电、冰箱和洗衣机,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170部,有线电视入户200户,农民安居乐业。   联系电话 86-0532-82457382   

王家院村

  王 家 院 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元年,王氏从云南迁来此地建村。因为王姓建村,故命名为王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王家院。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北0.5公里,东临南(墅)城(阳)公路,南临院(上)武(备)路,东南距“同三”高速公路,院上镇出口1公里,交通极为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960亩,现有居民100户,人口325人。   经济状况 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发挥地多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林果高效种植业,发挥粮多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同时,积极鼓励村民从事二三产业。2004年,全村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00亩,畜牧业总收入达到120万元,村有花生加工、酒厂等民营企业4处,个体工商户34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20元。   优势产业 畜牧养殖业是村优势产业,发挥地多粮多优势,积极发展以养殖、养牛为主的养殖业生产,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260余头,大牧畜存栏233头,其中奶牛存栏126头,家禽存栏18600头。   社会事业 自1995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议,整修文明大街二条,长1200米,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结束了缺水吃、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全村89户村民家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安装达到96部,有线电视入户达到93部。三轮车、手扶车等各种农用车辆涌进农户,方便了生产、生活。自199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村。   联系电话 13706488387   

南大佛村

  南 大 佛 村   村名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张氏由渚州迁立。立村时因村北有个佛爷阁,内有塑的佛爷像,故取名南大佛阁村,后演变为南大佛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9.5公里,东临大沽河,西靠同三高速公路。北靠北大佛村,南邻大里村。全村现有居民167户,553人。耕地面积496亩。   经济状况: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是这个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0亩,拥有设施栽培大棚20多个。全村发展山楂、苹果等优质果品270亩。同时,村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拥有个体工商户36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6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022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4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街道2条,长1200米,解决了村内排水问题,全村户户用上照明电,95%的农户家有彩电,80%的农户家有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90%的农户家里安装了电话,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车成为家家户户生产、生活、发家致富的重要运输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2431299   

朱西庄村

  朱 西 庄 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李氏从云南李家崮迁来建村,立村时称小庄,1930年,因村位于东朱东村西首,改称为朱西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东南3公里处,南临大沽河、西临南(墅)城(阳)路,北有同三高速公路,交通极为方便。全村土地总面积1046亩,其中耕面积797亩。有居民180户,人口635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是这个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发挥靠近大沽河水利条件好,西南2公里临近全国闻名的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2004年,全村蔬菜面积达到450亩,建设施栽培大棚80多个,发展板栗、山楂等优质果品250亩,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8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30元。   优势产业 蔬菜种植是村优势产业,村民家家户户种植高效蔬菜,主要有黄瓜、西红柿、香菜、芹菜等20多个品种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社会事业 自1995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街道3条,长1600米。全村80%的农户家中拥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固定电话安装达到150户,移动电话成为年轻人必备通信用具,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车纷纷涌进农户,成为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农用机械。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村村。   联系电话 86-0532-82458615   

东朱东村

  东 朱 东 村   村名由来 清咸丰六年,李氏由平度李家崮村迁来建村。因大沽河由村东经村南向西流,村后有条小河,由北而来经村南流入大沽河。村庄就座落在两河之间,形成洞式陆地,故称老渚东村。为节省笔划,又因该村属5个朱东村的东面,故称东朱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东南3.5公里,大沽河西岸,东隔大沽河与孙受镇江家庄村相望,南隔大沽河与店埠镇七间房村相邻,西与朱西庄村接壤,北与礼格庄村接壤。西距南(墅)城(阳)路1公里,距同三高速路出口2公里。村庄土地肥沃,耕地面积1685亩,人口1670人。   经济状况 全村以蔬菜种植为主,近几年来共发展蔬菜面积1400亩,大棚185个。其次,村民还积极从事蔬菜加工和经商做买卖,共有蔬菜加工厂2处,个体工商户135户。村有砖瓦厂,年收入8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693万元,人均纯收入5031元。    优势产业 以蔬菜种植为主,主要品种有大姜、香菜、西红柿、芋头等,2004年蔬菜总产量6000吨。    社会事业 自1990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和公益-业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固定电话安装率达到90%。村庄规划整齐,中心大街长2000米,并进行了绿化、亮化。村民全部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水泥结构住房,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家用机械成为村民生产经营重要运输工具。1990年以来,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13687634890   

中朱东村

  中朱东村   村名由来 清朝道光年间,李氏从现在的院上镇东朱东村迁来建村,初立村时为下疃村,因村东、南、北三面环水,所以叫渚洞村,又因村在其它几个朱东村中间,故改称中朱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偏东南3公里。南临大沽河,西临南(墅)城(阳)路,北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口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耕地总面积987亩,有居民183户,649人。   经济状况 发挥靠近大沽河,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蔬菜生产,2004年,全村共建冬暖式蔬菜生产大棚和崂山式塑料大棚174个,仅蔬菜生产一项,年收入在250万元以上。同时,村民积极从事经商做买卖,发展第三产业,村有个体工商户56户。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031元。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8万元,整修中心大街2条,长1300米。浆砌了排水沟,并安排专人负责街道卫生清理。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98%的农户家有彩电,固定电话安装171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以上。村有完全小学1处,方便本村及周围8个村庄学生上学。全村95%的农户参加了莱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文明村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8398   

李家寨村

  李家寨村   年出栏25000只的养鸡场   村名由来:清朝顺治年间,有李坡、李各、李格、李吾四弟兄,从今院上镇东朱东村迁来建村。因立村者姓李,故命名李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李家寨。   政区人口:李家寨村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1.5公里,北靠大(夼)古(岘)路,东临南(墅)城(阳)路,南临“同三”高速公路,西倚小清河,交通方便。土地总面积1400亩,村民138户,人口496人。   经济状况:村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良好,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0亩,建大中型设施栽培大棚30多个,同时,村里还大力发展植桑养蚕,规模养鸡、养猪、养牛,养殖大户达到40家,在粮食生产上,村民讲究科学种田,粮食亩产超越吨粮。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7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22元。   社会事业:1998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8万元,整修文明街道4条,长2500米,村庄规划合理,房屋整齐,98%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85%的农户购置了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摩托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三轮车、手扶车等农用车辆涌入农户,方便了生产、生活。   联系电话 0532—82433576   

西朱东村

  西 朱 东 村   村名由来 清咸丰年间,李氏由平度市李家崮迁来建村,大沽河由村东向南折西而流,另一小河由北而来,冲入大沽河,在相汇处形成一沙渚。村处沙渚之东,故名渚东,后来演化为朱东。因分东、西、中三村,该村居西,称西朱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南2.5公里,北距同三高速公路院上镇出口1.5公里,东临南(墅)城(阳)路,南临大沽河。土地总面积1140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现有居民268户,825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发展第三产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引进韩国独资企业——青岛高华服装有限公司,合同利用外资3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万美元。村南城线两侧发展个体工商业户达60多家,2004年营业收入30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6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该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蔬菜,距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1公里,黄瓜、大蒜、圆葱、胡萝卜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亩,产量2000吨,2004年收入120万元。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建商业开发区1处,整修文明街道5条,建垃圾点5处,村里组织成立治安巡逻队伍,搞好了治安维护。 80%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替代自行车成为村民代步工具。固定电话200户,有线电视入户230余户,自1991年以来,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文明村、安全村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58778   

北寨村

  北 寨 村   村名由来 明末清初,崔氏由桃花寨子迁此立村,当时村有1庙,叫静林寺,起村名叫静林寨,后又因村在桃花寨子北边,又改称北寨。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偏东南1公里,南临大沽河,东靠小清河,北靠同三高速路300米,南到大古路500米,地理位置优越。有土地面积600亩,其中耕地面积395亩。有居民74户,人口274人,   经济状况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蔬菜、果品生产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同时,积极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2004年全村有个体工商户25户,以经营果品为主,有4户常年在上海、嘉兴、宁波经销水果。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7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是全村的主导产业,1986年以来优质果品种植面积150亩,年收入60万元,户均8000元。   社会事业 1988年投资3万元开挖平塘1个,面积25亩,2003年投资6万元,开挖平塘1个,面积15亩,扩大和改善水浇地200亩,1981年户户拉上照明电,60%户有冰箱,90%的户有彩电,固定电话74部,摩托车成为村民外出的代步工具,有线电视入户71户,三轮车、手扶车成为村民必备生产运输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2431802   

后上泊村

  后 上 泊 村   村名由来 明朝崇祯年间,于氏由今店埠镇东庄头村迁来建村,初立村时为于家庄,后因村西岭下是大洼水泊,故称上泊村,因为当时在水泊之上有3个自然村,该村居后之后,1962年改称后上泊村。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4公里,东临同三高速公路出口3.5公里,北有大(夼)古(岘)路,南与中上泊相邻。全村土地总面积610亩,其中,耕地面积400亩。有居民69户,人口230人。   经济状况 自1995年以来,村里带领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充分发挥靠近全国闻名的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种植业生产,2004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建养蚕、蘑菇大棚31个。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1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为这个村优势产业,主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和各类蔬菜及新鲜蘑菇。   社会事业 村有塘坝3座,扬水站1座,全村土地基本实现水浇化,村内街道畅通。80%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固定电话安装达到62户,户户吃上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摩托车替代自行车成为出门代步工具,三轮车或手扶车成为农户生产运输、经商做买卖主要农用机械。   联系电话 86-0532-82432188   

北上泊村

  北 上 泊 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于氏得水从云南随军来此建村,故称于家庄,后因此地多为湿地,又居上游,更名为北上泊,有“如鱼(于)得水”之意。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1.5公里,东临南(墅)城(路)南靠院(上)武(备)路,西与武备镇接壤。土地总面积1088.9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亩。有村民100户,人口420人。   经济状况 1990年以来,村里积极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村民人事经商做买卖,发展二、三产业,2004年,村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20多家,全村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为4:6。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0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27元。   优势产业 村庄为传统的农业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盛产花生、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类瓜果蔬菜。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共投入120多万元用于修路、架桥、开挖平塘等公益事业建设,先后整修文明街道3条,开挖平塘3个。村民户户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拉上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安装达到96部,80%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村民安居乐业,经济稳步发展。村庄先后被授予小康村、安全村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31251   

任家院村

  任 家 院 村   村名由来 清朝康熙17年,任氏迁此立村,立村者因姓任,故取名任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任家院。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偏东1公里,西临南(墅)城(阳)路,东依小清河,北临郑家庄,南有院(上)水(集)路,全村土地总面积990亩,现有居民98户,人口345人。   经济状况 发展高效农业是村经济发展重点,其次,村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2004年,全村蔬菜、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20亩,从事经商做买卖个体工商户30多户,有民营企业2家。全年小麦、玉米粮食总产量336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08万元,人均纯收入5031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主要种植优质蔬菜、瓜果等。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2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整修村中心大街2条,长1400米,街道专设垃圾场,有专人清除管理,村民户户吃上自来水,90%的农户家中有彩电、冰箱,固定电话安装达到90部,有线电视入户达到88户,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三轮车或手扶车成为农户必备生产、生活专用机械。自1998年以来,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文明村、安全村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2431461   

黄王地村

  黄 王 地 村   村名由来 清朝中期,王氏由今院上村迁来建村,立村时因王氏兴旺,故命名王家庄。1938年王家庄、黄沟崖、五家地三村合并,取名黄王地。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偏南3公里,北临大(夼)古(岘)路,东临同三高速路出口2.5公里,交通方便。土地总面积720亩,有居民110户,人口360人,人均占地1.9亩。   经济状况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由于科学管理,粮食产量由过去亩产50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同时,依托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1998年以来又大力发展了以养猪、奶牛为主的养殖业。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70万元,人均纯收入5023元。   优势产业 1998年以来,为增加村民收入,村建立3处以养猪、养奶牛为主的畜牧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达到30户,使养殖业逐步形成规模,仅养殖业一项,2004年全村增收80余万元,人均占有2222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整修1000米通村路1条,建拦水坝1处,挖占地20余亩的平塘1个,基本解决村所有地的溉灌问题。1998年完成了自来水改造,使户户都吃上自来水,1999年完成了电力改造,户户通了电。目前,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的占总户数的75%。固定电话90部,占总户数的87%,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美好愿望逐渐变为现实。   联系电话 86-0532-82433098   

中上泊村

  中 上 泊 村   村名由来 年代久远,建村时间不详,因赵光、于光、韩光三户建村,故称“三光庄”,后王姓、胡姓、李姓、丁姓、张姓等相继迁入,因嫌村名不吉,又因村西有水泊,故称上泊村,1962年改为中上泊。      政区人口    位于院上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南距大沽河1.5公里,东临同三高速公路。土地总面积560亩,其中耕地468亩、林地42亩。2004年底,共有居民50户,162人。   经济状况 种植与养殖为本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几年,每年种植粮食作物300亩左右,总产达210000公斤以上,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130亩左右,总产达30000公斤。2004年年底,全村养殖奶牛18头,黄牛15头,生猪存栏260头,蛋鸡3000只,村全年经济总收入637万元,人均纯收入5025元。   社会事业 2002年以来,村两委带领村民整修通村路及大街各1条,使村容村貌和卫生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修农田路4条,开挖平塘2处,面积达30亩,使全村95%的耕地都能浇上水,粮食产量年年增长;投资改造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的自来水工程,家家吃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建医疗站1处,使村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固定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皆达8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2432868   

北大佛阁村

  北 大 佛 阁 村   村名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张氏由今店埠镇渚州村迁此地建村,村内有古寺一座,内有大佛像一尊,故得名大佛阁村,后分居南北两地,相距一里,此村在北,因此得名北大佛阁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院上镇政府驻地西南9公里,东临大沽河,西临全国最长的同三高速公路,南与南大佛阁村相邻,北与曹官屯村接界。村有耕地面积900亩,有居民226户,人口800人。   经济状况 自1990年以来,村里积极带领群众发展高效农业,充分发挥靠近大沽河水资源丰富,距全国闻名的店埠镇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只有3.5公里,比较近的优势,把发展蔬菜、果品生产做为村庄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4年,全村发展各类名、特、优、新蔬菜468亩,果品260亩,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21元。   优势产业 种植业是村优势产业,村民几乎家家户户有菜园、有果园,主要特产为芹菜、萝卜、大姜、香菜等蔬菜,优质果品有红富士苹果、山楂等。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90多万元,用于修路、修桥等村政建设。村有卫生室1处,方便了村民就医看病。全村80%的农户有彩电,固定电话安装150部,有线电视入户180户,摩托车成为农民代步工具,家家都有三轮车或手扶车。   联系电话 86-0532-82450075   


兑旧坡村特产大全




兑旧坡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