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莱西市 >> 南墅镇 >> 山前庄村

山前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山前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前庄村简介

  山前庄村
  村名由来 原名王家庄,因王氏首先来此建村,故名。后王氏绝后,清代中叶李氏由张格庄迁来,村名未改。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又因村址在哑吧山前,故改为山前庄。
  
  政区人口    居莱西市西北30公里处,西靠小莱公路,南临院后村,北与上吕家庄为邻,东临龙水公路,全村总面积460亩,有居民53户,人口147人,共2姓,李姓居多,赵姓次之。
  经济状况 全村有耕地32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近几年来,村中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共有高产高效大棚15个,面积近20亩,主要种植西瓜、甜瓜等;年收入可达20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200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委把村容村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整修中心大街道1条,并实现美化、绿化。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69%,有线电视入率达到71%,户户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幼儿入园率,计划生育率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431579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5106 266000 0532 查看 山前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前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山前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院后村

  院后村    村名由来 明朝万历年间,刘氏祖由南墅迁来建村,因村在东庄院(寺院)后,故取名院后村。       政区人口    位于市区西北30公里处,离镇驻地3公里,与南墅石墨矿相邻,北靠小莱路,东临龙水路,交通便利。2004年土地总面积1787亩,其中耕地面积938亩,居民130户,人口417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在小芝河东岸北墅水库干渠上兴修扬水站2座,引水上山,使整个村庄的土地全部实现水利化。村民大力发展林果业,现有苹果园63.8亩,板粟园30亩、冬桃园211亩、葡萄园40亩、梨园20亩。高产高效塑料大棚10处,主要种植西瓜、甜瓜。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兴办村办企业,开发石料厂1处、石子厂1处。大中型养猪厂4处,商店1处,屠宰2户,养鸡厂2处,2004年度经济总收入1590.29万元,人均纯收入4884元。       社会事业 群众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90%的户有彩电、拖拉机、摩托车,群众住房宽敞明亮,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按装固定电话103部,村中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了群众就医,村中主要街道整修了路面,浆砌了排水沟600多米,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200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儿童入园率均达到100%。    联系电话 13573248088   

董格庄村

  董格庄村,位于莱西市区西北三十一公里,南墅镇驻地正西二公里处,东、南、西、北分别与曹家村、平度市罗头村、下庄村和岳石村相邻,现为莱西市南墅镇所辖行政村。   董格庄村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村庄。明朝永乐二年,董姓在此建村,故取名“董格庄村”。后董姓绝户,村名未改。现村中有郑、王、李、刘、赵姓居住。   董格庄村山青水秀,美丽富饶。地下矿藏资源丰富,尤以石灰石、石棉、透辉岩储量大、质量优而著称。   董格庄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三七年冬,莱阳县民先县队部派郑重来董格庄村发展民先。一九三八年共产党员刘敬芝介绍村中十余名民先队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村党支部,组织领导村青抗先、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与日伪军、国民党反动派以及村里的“新民会”、“老虎会”等汉奸组织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南墅地区建立起政权,由于当时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强大,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党政干部夜间不得不到山里睡觉。1941年9月9日由于“新民会”头子郑保田的告密,致使躲在村南山张家洞里睡觉的萌山区区委书记郑保训、区长郑可嘉等5人被伪乡长刘元珍捉至尖顶村活埋,制造了轰动当地的“南山事件”。解放战争时期有7名青年参加了解放军,并在全村掀起了支前热潮。1947年全村参加支前青壮年56人,支前187天。青壮年支援前线,老、弱、妇在“反蒋保田”的口号鼓舞下积极生产,儿童团站岗放哨,全民一心为解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先后有16名革命烈士以身殉国。全国解放后,适令青年踊跃参军,保卫祖国,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全村先后有27名青年应征入伍,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1年,村中“新民会”、“老虎会”的残渣余孽借机兴风作浪,诬陷革命者,破孩烈属和贫下中农。对此全村干部群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莱西县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将3名首恶分子逮捕判刑,镇压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文革中全村人又顶住了“新民会”、“老虎会”子弟企图为老子翻案的阴谋,继承和发扬了董格庄村的光荣革命传统。   董格庄村人勇于开拓进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格庄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勇于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农业生产飞跃发展。解放前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解放后,1953年成立了初级社,1957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自60年代开始,全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整地改土650亩,修扬水站两座,全村近80%的耕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丰产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引进作物良种,普及科学种田,小麦产量由1949年的亩产40公斤,增加到2002年的510公斤,玉米产量由1949年的亩产120公斤,增加到2002年的540公斤,花生产量由1949年的亩产120公斤,增加到2002年的360公斤。农业结构日趋合理。解放前董格庄村单纯种粮解决吃饭。党和政府组织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集体化道路以后,开始栽果树养畜禽,但受“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发展缓慢。1983年农民重新分到土地以后,村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由单纯种粮向农、林、牧、副全面发展。2002年全村有苹果、梨、桃、葡萄等果园378亩,林木257600棵,年收益230万元,畜牧养殖由过去的为拉车耕田向为社会提供商品肉方向转变。2002年,全村养殖各类家畜2533头,养猪专业户3家出圈1186头,畜牧商品收入达到52万元;2002年全村有养鸡专业户4户,年收入136000元;年农业产值由解放初期的6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21万元,工企业生产成为亮点。70年代,董格庄村就充分利用本村丰富的石棉资源,办起了石棉加工厂,生产石棉瓦、石棉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董格庄人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引进资金和技术,先后建起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透辉岩开采加工场。贮藏量为30000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冷风气调库。石料开采场。村办企业初具规模,2002年全村企业产值达到1800多万元,成为村庄经济的支柱产业。   董格庄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解放前村里只有少数富裕子弟才能上学读书,现在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到2002年全村有大学本科生6人,大专生9人,中专高中生89人,初中生19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2人。解放前董格庄村缺医少药,各种疾病流行,乱葬岗上死孩子不断,村民平均寿命不到40岁。解放后除各级医院外,村里建有卫生服务站,村民有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每年二次为婴幼儿注射疫苗;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绝迹,婴幼儿成活率达到99%以上;村民平均寿命达到73岁以上。在60年代学习雷锋活动中助人为乐、关心集体尉然成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普法教育,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新道德、新风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村内3条主要街道全部修成8米宽的大街,并浆砌了排水沟,街道两旁进行绿化美化。村里建设起了文化大院,内设篮球场、门球场、乒乓球室、健身室等文化娱乐场所。是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自1995年以来董格庄村连续9年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村民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部分村民住上了二层楼房,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轿车已成为村民家庭生活的日常用品。1998年村民又拉上了有线电视;2000年村投资13万元购买中巴客车一辆,专拉学生上学;2002年村投资20万元为202户村民全部按上了自来水。   董格庄村的前途是光明的,董格庄村是一往无前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该村将发扬先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村庄建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董格庄村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河南村

  河南村   村名由来 清末(1896年),刘氏由南墅迁来建村,因村在小沽河南岸,故称河南。      政区人口    位于杏花山东麓1公里处,北与南墅村隔河相望,东与南宋村一河之隔,南平公路南宋桥横跨两岸,西与平度市罗头村接壤,整个村庄北、东、南三面环水,西面靠山,土地总面积912亩,其中耕地面积812亩,有居户100户,人口326人。   优势产业 1995年村民投资2万元,购果树苗,开发河滩荒地100余亩,发展红富士苹果300余亩,使70%的农户经营果园,村集体年收入20余万元,果业生产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之一。人均纯收入3967元。      社会事业 1976年以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以兴修水利为重点。投资2万元建了二级扬水站,完成水渠配套工程,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变成水浇地。1989年接着投资43万元,建河心机井1眼,管道配套引水上东山,全村耕地水浇面积达到100%。当年投资5万元,建起自来水压力罐,使全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水吃的历史。1994年以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建设精神文明村庄,投资14万元,建村办公楼1座,翻新了村委大院旧房,总面积550平方米,投资2万元浆砌村中南北排水渠、村前排水渠共600米,解决了以前因村地形洼,汛期到来,家家进水的问题,村前垒起了花墙,美化了村庄外貌。现在全村65%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大中小型汽车、轿车16辆,固定电话88部,移动电话已是固定电话的好几倍,有线电视入户80户。连年被评为莱西市模范村庄,自1997年起,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432678   

南宋家村

  南宋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13年(公元1416年)宋氏由莱阳城南泉水来此建村,因村落在低洼处,故称窝落宋家。由于北面10华里处也有一村曰宋家,解放后为了与之区分,根据方位,又称南宋家。该村东2公里处有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叫新村,是清未郑氏由下庄迁此定居,早年间是一个行政村,合作化后合并于南宋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部30公里,南墅镇驻地南1公里处。东邻南(南墅)城(城阳)路200米,西紧靠南(南墅)院(院里)路和小沽河。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亩。有居民130户,人口400人。   经济状况 南宋村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林果。2004年小麦330亩,总产139吨,玉米360亩,总产161吨,花生217亩,总产53吨,林果200亩,总产80吨,总产值50万元,有效灌溉面积400亩。至2004年,全村有背负式小麦收割机1部,小麦播种机1部,12马力拖拉机7部,手扶拖拉机13部,三轮车8辆。其次是畜牧业,2004年大牲畜存栏80头,猪养殖小区5个,存栏200头,出栏150头,总收入13万元。第三林业生产,2004年围村林、四旁植树2000株,第四是果业生产,果园面积400亩,主要是苹果、板栗,苹果年产80吨,产值50万元,板栗年产2万斤,产值4万元。第五是企业生产,1995年由村民承包建石子厂一个,年收入8万元。      社会事业 村内整修2条街道共500米,道路两边浆砌了排水沟并进行了绿化。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处,幼儿园1所,儿童入园率达到100%。居民80%的户购置了彩电、冰箱和摩托车,90%的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多次被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433963   

远西庄村

  远西庄村   村名由来 明初李氏始祖由诸城迁来建村,后郑、刘二姓相继迁来定居。因古时村东有寺院,故名院西庄。解放后刻公章时,误刻为远西庄,因而相沿成习。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30公里,南墅镇驻地西南5公里。东临南(南墅)院(院里)路,西、北两面傍小沽河并与平度市旧店镇隔河相望。全村有耕地687亩。居民137户,人口458人,是一个依山傍水美丽富饶的田园小村。   经济状况 该村自古以来农业和林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2004年种植小麦280亩,玉米280亩,亩产都在430公斤以上;花生216亩,亩产250公斤。全村的土地基本都能灌溉,全村拥有各种机械60余部,基本实现耕、播、收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全村养牛40余头,养蛋鸡的1户,养猪的20多户,其中10头母猪以上的3户,养猪户都自繁自育。2004年底,牛存栏50多头,猪存栏500余头,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人均纯收入4267元。      优势产业 林果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也是主要经济来源,2004年有果树200余亩,品种主要是苹果、冬枣、梨、桃、无核葡萄,其中苹果最多,计100多亩,总产50万斤,产值40万元;梨30多亩,总产15万斤,产值16万元;无核葡萄30余亩,产值21万元,桃25亩产值1万元,冬枣20亩,产值1万元。全村栽植速生杨230亩,几年后也是一笔可观收入。   社会事业 几年来进行了东迁,建起了整整齐齐的红瓦房或平房。全村街道宽敞,共有街道8条,主街宽12米,街道两旁都栽植了法梧、浆砌了排水沟。1995年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历来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全村有摩托车108辆,电话112部,有线电视入户54家,手机、彩电、冰箱、洗衣机已成为村民的日常家庭用品。远西庄村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439243   

新村

  新村   村名由来 1967年因产芝水库库区搬迁,日庄镇后郭格庄村部分村民迁此地建村,故称新村。      政区人口    新村位于莱西市西北28公里,南墅镇驻地南4公里。东邻南(南墅)城(城阳)公路,西靠南(南墅)院(院里)路。土地总面积370亩,其中耕地面积280亩,有居民32户,人口87人。人均收入3278元。   经济状况 本村主要以种粮为主,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2004年播种小麦200亩、玉米200亩、花生80亩,有效灌溉面积100亩,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其次是畜牧业生产,2004年底生猪存栏50头,肉食鸡大棚1个;全年生猪出栏80头,肉食鸡出栏8000只;经济总收入6万元。第三是林业生产,围村林、四旁植树共计5000棵,主要品种是速生杨。   社会事业 有主要街道两条,并进行了绿化。98%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已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装有固定电话21部,有线电视入户19户。   联系电话 86-0532-83439379   

丁庄村

  丁庄村   村名由来 原名王家庄,后因王氏绝后,丁氏户多,改名为丁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改为丁庄。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南3.5公里,东靠南城路200米,西靠南院路250米,土地总面积850亩,其中耕地面积980亩,有居民72户,人口210人。   经济状况 高效农业、养殖业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全村共有养殖肉食鸡大棚10个,养猪大棚5个,瓜菜大棚5个,优质果园80亩,经济总收入98.7万元,人均纯收入4700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村庄主要经济支柱。2004年共出栏肉食鸡8.5万只,生猪1.5千头,总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庄共投入5万元用于村建设,修街道3条450余米,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户户吃上自来水,95%的农户有了彩电、冰箱,摩托车已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固定电话57部,移动电话32部,有线电视入户64户。   联系电话 86-0532-83439379   

冷家庄村

  冷家庄村   村名由来 冷氏首先来此建村,故名冷家庄。冷氏何时从何地迁来无考。明代万历年间郑氏自下庄迁来定居,清代乾隆25年刘氏自皂角树迁来定居,冷氏后来移去,但村名未改。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区西北22公里,南墅镇驻地南5公里,东靠南城路,西邻南院路和小沽河,地处平原,1992年11月建农贸市场,农历四、九赶集。土地总面积2450亩,可耕地1200亩,有居民238户,人口763人。2004年全村共有刘、郑、李、高、姜五姓居住,以刘氏居多。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村里招商建德英美食城1家。成规模的煤场3家,商店1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88.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89.2万元;林业收入270万元;牧业收入396万元,建筑业收入370万元;运输业收入263.2万元;商饮业收入290万元;服务业收入210万元,其他收入100万元;人均收纯入4713元。      优势产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以“中国冬桃第一村”闻名。近几年来随着高效农业种植的改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以塑料大棚种植为主,以优质瓜果生产为主要产业,全村共有大棚50余个,面积140余亩,总收入达10.2万元。   社会事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村共投入90万元,修街道3条全长2500米,浆砌了排水沟,进行了绿化、美化。修建了大型平塘1个,水面长120米,宽80米,库容2.4万方,建集贸市场1处,幼儿园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处。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结束了长期挑水吃,饮漤水的历史,摩托车已成为人们代步工具。95%的农户有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液化灶等现代化的家用器具。固定电话173部,移动电话150部,有线电视入户115户,已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439688   

河里吴家村

  河里吴家村   村名由来 据传,纪姓来此建村,名纪林头,明朝中期,吴龙由山里吴家村迁入。后以地理特征和姓氏,改名为河里吴家村。有姓氏:吴、张、赵、崔、陶,以吴姓为多。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区西北40公里处,南邻小沽河,北邻西馆张家,西邻荆家,东邻榛子沟,土地总面积1163亩,其中耕地968亩。2004年有居民245户,人口696人。   经济状况 1996年以来,投资42万元兴建占地12亩的畜牧大市场,并拥有餐饮、维修、农药、化肥、商店40多家的商业街。2004年经济总收入601.9万元,人均收入4250元。   优势产业 以农业为主,兼营果业。粮食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以种植花生为主。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村委共投资20多万元,修街道2条,并安上了自来水、村里82%的农户有彩电、冰箱,43%的农户有拖拉机、三轮车、手扶车。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安装固定电话148部,有线电视入户128户。   联系电话 13791959818   

山里吴家村

  山里吴家村   村名由来 山里吴家村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村四面环山故取名山里吴家。2004年全村495户,1490人,耕地2600亩,果园111.5亩。全村共四姓,以吴姓居多,人均纯收入3563元。      经济状况 本村属山区丘岭,解放前后以谷子、高粮、地瓜为主,小麦、玉米、大豆为付,单产量谷子160斤,大豆80斤,花生150斤左右,收获的粮食糊口都不够,人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合作化以后党和政府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整地改土、兴修水利、改良品种科学种田,1998年全村灌溉面积达到600亩以上。2004年全村粮食作物:小麦1100亩,单产341公斤;玉米1060亩,单产339公斤;花生986亩,单产237公斤。农业总产值282.4万元,全村共有拖拉机72部,农用三轮车7辆,农用汽车5辆,抽水机27部。   本村地属山区,荒山野岭饲草丰富,发展养殖业是大好去处,全村共有养牛大户25户,养猪大户65户,养羊大户15户,总产值562万元。2004年全村大牲畜存栏:牛464头,其中奶牛26头。生猪存栏2880头,羊128只,其中山羊85只。全村养殖小区共4处,分居村北、村东、村南和村西。全年牛出栏255头,猪6760头,羊204只。鸡存栏11000只,出栏25500只,全年总收入394万元。   本村于2001年11月将公山约3000亩,大南沟约1500亩,西南山约1500亩,荒山承包给王卫国和张金宝。承包方在山上挖穴栽树,开荒育苗,使荒山得到绿化。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   全村共有果园111.5亩,其中苹果18.9亩,桃园92.6亩,2004年苹果总产量15000公斤,桃38000公斤,总产值2.5万元。   社会事业 本村有幼儿园1所,学前幼儿入园率100%。设有社区卫生医疗站1处,医护人员2名医,疗器械比较齐全,昼夜值班。   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5.5‰。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全村共有电话274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8%。   联系电话 86-0532-83417311   

大庄子村

  大庄子村   村名由来 清初,房氏建村,时年村东有一村名小庄子,故取名大庄子。现有孙、郭、张等姓氏居住。      村庄人口 位于莱西市区西北部46公里处,南墅镇驻地西北部15公里处,地属丘陵,西濒莱州、北靠招远,是三县市交汇处,俗称一脚踏三县之宝地。2004年有土地1568.8亩,其中耕地面积988亩,有居民106户,人口308人。    优势产业 该村地属丘陵,山青水秀,种有大面积优质苹果,年产200万斤。近几年,养殖业发展讯速,现有专业养殖户18户,养鸡16户,年出栏优质猪2000头,鸡18万只。总收入达到5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以来,镇村等投入160万元,修建村东河大桥,主要街道硬化、安装路灯、绿化、美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修建自来水,解决了祖祖辈辈挑水吃等困难。全村90%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安装固定电话89户,有线电视78户,自1997年起,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13583218368   

山前庄村

  山前庄村   村名由来 原名王家庄,因王氏首先来此建村,故名。后王氏绝后,清代中叶李氏由张格庄迁来,村名未改。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又因村址在哑吧山前,故改为山前庄。      政区人口    居莱西市西北30公里处,西靠小莱公路,南临院后村,北与上吕家庄为邻,东临龙水公路,全村总面积460亩,有居民53户,人口147人,共2姓,李姓居多,赵姓次之。   经济状况 全村有耕地32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近几年来,村中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共有高产高效大棚15个,面积近20亩,主要种植西瓜、甜瓜等;年收入可达20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200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委把村容村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整修中心大街道1条,并实现美化、绿化。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69%,有线电视入率达到71%,户户有彩电,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幼儿入园率,计划生育率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431579   

上吕村

  上吕村   村名由来: 明代万历年间,吕氏由山后迁来建村,取名吕家庄。因村址地势较高,故名上吕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35公里处,小莱路东侧,北与陶家村接壤,西与下吕为邻,南靠山前庄全村有二姓,吕姓居多。2004年底,全村共有住户53户,202人。   经济状况: 有耕地360亩。其中,果园65亩,林地50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快,全村建有多处养殖小区,生猪年出栏500余头。2004年总收入达45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   优势产业: 村中有铁矿石资源,已引进铁矿选厂1处,主要进行铁矿的粗选加工。2003年初铁选厂正式运营。另外有石墨综合加工厂1处,主要进行石墨的粗、精选,年收入40万余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集体投资3万元,修扬水站1座,使全村90%耕地变成水浇地。投资2.5万元安装自来水,为全村群众投上合作医疗。群众生活逐步提高,90%的农户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   联系电话 13708960195   

庞家庄村

  庞家庄村   村名由来 庞氏首先来此建村,故名庞家庄。庞姓绝后,清初郑姓从本镇下庄村迁来定居,村名未改,现村民共有五姓,姜姓居多。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驻地西北2.5公里,南临南墅石墨矿一采矿区,村后、村东是小沽河,河水常年流淌,村西临萌山村。土地总面积415亩,其中耕地面积340亩,果园面积60亩,现有居民80户,人口280人。   经济状况 2004年有耕地340亩,人均分配耕地1.1亩,果园60亩。2004年全村总收入1136万元,人均纯收入4185元。      优势产业 本村以大型蛋鸡养殖场为龙头产业,辅射形成粮食运输、货物运输、养殖业等多行业。果树种植是本村的另一主要产业。2004年果品产量为1800吨,村外的小沽河盛产优质沙子,为周围建筑行业贡献了力量。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速生杨的种植也逐渐成了村民投资的热点。   社会事业 1986年以来投资13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了村南北中心大街,栽植了绿化树木。98%有农户有彩电,有线电视用户有48户,固定电话51部,摩托车73车辆,冰箱、洗衣机62部。还购有小轿车2部,汽车3辆、拖拉机47部,三轮车12辆,庞家庄村,民风淳朴,几十年来从未发生刑事案件,2001年被评为“莱西市安全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436286   

北宋家村

  北宋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宋氏姓祖由四川迁来建村,故名宋家。因本镇南部还有一个宋家,为了区别,1945年改称北宋家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小沽河北岸,南与庞家庄村隔河相望,西与北墅相邻,东面、北面分别与后石头山村、石庙村接壤。全村土地总面积482亩,2004年底有居民140户,人口438人。共计宋、吕、张、李、栾五姓,以宋姓居多。   经济状况 北宋村共有耕地415亩,种植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近几年来,高产高效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全村新发展种养大棚15个。主要以种植黄瓜、甜瓜以及养殖鸡、猪为主。村办企业发展较好,是村庄的经济支柱,村中有中、高碳石墨矿、申墅石墨制品厂、庆墅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2004年村集体企业收入可达20余万元。村人均纯收入4490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集体共投资20余万元,修建中心大街,浆砌街道两边的排水沟,挖平塘1座,全村水浇面积达到70%。现在居民中家家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2004年底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固定电话108部,村中大中小型汽车14辆。村委从1997年开始,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生活补助金120元,每年的老人节为老年人发放礼品,每年仲秋、春节两大节日,向全体村民发放慰问品。为了发展村级经济,村集体投资2.4万元,新建晴雨集贸市场1处,方便了村民和周边群众的贸易交流。北宋村多次被莱西市评为文明村庄、安全村庄,莱西市首批小康村。   联系电话 86-0532-83430135   

曹家村

  曹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曹氏从云南明水县迁来建村,老大曹清迁来此地,称西曹家,0曹贵迁入莱西市原南岚镇东称东曹家。后改名为曹家。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四周分别与南墅、董格庄、河南、罗头(平度市)等接壤。2004年全村有土地总935亩,共计83户,人口248人。村中居民共有四姓,以曹姓为多。   经济状况 全村共有耕地629亩,其中果园80余亩。耕地中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果树品种主要有红富士、中华寿桃、黄金梨等。2004年全年农业总收入达到890万元,人均纯收入4100元。      优势产业 该村有丰富的透辉岩资源。自2002年以来,透辉岩开采以投标承包的方式对外承包,村集体年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村集体上扬水站1座,共投资27万元,使全村90%的耕地变成水浇地。投资8万元安装了自来水,为全村群众投上合作医疗。每逢年节,村委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一定数量的慰问品,2004年底,全村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81%,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学龄儿童入学率、幼儿入园率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433539   

萌山村

  萌山村   村名由来 明正德十四年间(1518~1520),赵氏由东馆迁此建村。传说建村时,一位仙女降临村前,欲在乐山(萌山村前)建造一处住所,打算一宵完成。自因心灵手巧,有些骄傲,动手晚,其结果时止天明没有完成弃工而去。当地方言读“明”为“萌”。故定村名为萌山村。      政区人口    有耕地1960亩,四荒2550亩。有赵、胡、王、张、郑、吴、左等10个姓氏畦邻,以赵姓居多。2004年全村定居307户,总人口为904人,人均纯收入为5127元。   经济状况 农业发展基础坚实,有库容64万立方米的水库与55千瓦时的扬水站各1座,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拥有各种大小农业动力机械1564马力。2004年,小麦、玉米、花生播种面积分别为900亩,总产量分别为70万斤、130万斤、50万斤。粮油总产值200万元,实现纯收入140万元,人均1500元。畜禽养殖发展兴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起了3个示范养殖小区,实行集中规模养殖与分散庭院养殖相结合。相互促进,示范拉动,共同发展。2004年牛存栏量300头,出栏量300头;猪存栏量3000头,出栏量为5000头;羊存栏量200只,出栏量为300只;鸡存栏量16000只,出栏量48000只,蛋产量2万斤,年内养殖业实现销售收入545万元,利润160万元,人均1700元。引资开发矿产资源,建起了透辉岩加工厂1处,年产“透辉岩矿粉”180万吨,实现产值5400万元,利税120万元,人均1300元。2004年还招商引资,建面积2550亩的农业旅游观光园一处。      社会事业 村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村集体为村民建起了文化大院和活动室,3条大街与环村路,达到了净化、亮化标准;家家住上了新瓦房,户户送上了自来水,村容村貌大有改观。村委并持久性组织村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涌现了160个“十星级”户,35个“文明户”,30个“十佳户”。村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幼儿入园率均达到100%,电话、有线视入户率分别达到82%、86%。村集体连续多年被市、镇两级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文明村庄、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13706485916   

于新庄村

  于新庄村   村名由来 清初,于姓来此建村,故名于格庄,后赵姓由本镇东馆村搬来,于氏绝后,但村名未改。1970年因修北墅水库,村址由北岸迁至南岸。1982年全县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故改为于新庄。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34公里处,南墅镇驻地西北6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北墅、萌山、小吴家、北墅水库相邻,现为南墅镇所辖行政村,全村土地总面积540亩,2004年底共有居民53户,人口175人,共4姓,以赵姓居多。   经济状况 本村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200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13亩,土地灌溉面积达到90%,总产值89万余元;大牲畜存栏量40余头,养殖户3户,鸡存栏10000余只,畜牧业经济收入达25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25万元,人均纯收入3900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家家吃上自来水。2004年整修了中心大街,硬化了路面,硬化面积达到11000平方米,大街两旁栽植了法桐树,进行了美化绿化。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固定电话入户率均达到了80%,冰箱、洗衣机、彩电等现代化器具拥有率达65%,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儿童入园率均达到100%。村庄多次被市、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437137   

下庄村

  下庄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郑姓由掖县柴棚迁此建村,郑大公于小河上游建村名上庄(今属平度市),郑二公于小河下游建村,名下庄。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驻地西3公里处,小沽河西岸;东临董格庄、岳石;西靠上庄(平度市);南靠罗头(平度市),北与小埠接壤。全村共九姓,以郑姓居多。2004年,全村共有居民375户,1054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2146亩,果园310.4亩,有砖厂1处,全村水、电、路、通讯基本配套。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1万元,人均纯收入4932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委共投资50余万元,为村民新上自来水,建学校和幼儿园各1所,修建了村委办公楼。整修大街6条,对村中的3条街道实行了美化、绿化、亮化。村中家家有彩电,50%以上的村民用上了冰箱,家家有摩托车,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2004年全村有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入户200余户,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幼儿入园率均达到100%。为了方便群众就医,村中设卫生服务站1处。该村多年来一致为镇级文明村,曾荣获莱西市安全村、文明村、先进党支部等多种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431182   

小吴家村

  小吴家村   村名由来 清初吴氏祖从下堡迁来建村,因村西有山里吴家,村北有河里吴家,都比自己的村庄大,故取名小吴家。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南墅镇政府西北7公里,西靠山里吴家,东靠于新庄,南靠萌山,北临北墅水库。耕地面积1235亩,果林200亩。全村共5姓,以吴姓居多。2004年全村共有228户,692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种植业主要为小麦、玉米、花生,灌溉面积达80%以上,总产值110万元。养殖是本村的主导产业,大牲畜存栏量450多头,生猪存栏量2000头,产值160多万元,养鸡共有3个养殖区,总产值173万元,2004年经济总收入488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新建115千瓦扬水站1座,整修大街1条,全村户户安上了自来水,在校学生102名,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幼儿入园率均为100%,计划生育率100%,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过85%。   联系电话 86-0532-83437143   

李家村

  李家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12年(公元1414年),李氏先祖从莱阳市野头村迁此建村,取名李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30公里,南墅镇正东5公里。东邻大森格庄村,南靠小莱路,西靠龙水路,北靠榆院路。土地总面积898亩,有居民110户,人口320人,共有李、刘、赵3个姓氏,以李姓居多。   经济状况 村耕地面积750亩,人均占地2.34亩,苹果园100亩,葡萄园350亩,粮田300亩,扬水站1座,800米管道1条,平塘5个,蓄水量1.4万方。全村土地全部自流灌溉。苹果年产量400吨,收入60万元,葡萄350亩,年产量700吨,年收入140万元。林带5条,林网3处,计26亩,总共植树5000余棵。2004年全村总收入290万元,人均纯收入4400元。      优势产业 以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早在解放前就发展苹果4亩,至今已发展到100余亩,年产量400吨,年收入60万元,葡萄350亩,年产量700吨,年收入140万元。2004年果品总产量1100吨。总收入200万元。2000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于“科普先进村”。   社会事业 1983年以来,共投资10万余元用于村庄建设,投资5万余元新建小学1处,投资2万余元修建文明街2条计400余米,并安装了路灯,进行了绿化,达到了四季常青,农户98%的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90部,农用机械100部,移动电话70部,冰箱、洗衣机60部,李家村已被莱西市委、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05036   

柳杭村

  柳杭村   村名由来: 清顺治14年,刘氏由南墅村迁来建村。因村外柳树成行,故名柳行村,以后人们将“行”字改为“杭”,名柳杭村。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驻地东4公里处,南靠东泥牛庄村。北靠小莱路,东靠黄家屯村。全村耕地1000亩,有居民254户,人口820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引进外资企业1家。租赁土地240亩,出产优质大梨,村年收入4.5万元。近年来村投资100万元,规划村庄建设,为进一步招商引资打基础。全村民营企业8家,年收入达40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4300元。   社会事业: 近年来,修街道3条,使道路四通八达。2004年上自来水,结束了村民祖祖辈辈吃漤水的历史。全村90%的户有彩电。50%的户有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190部,有线电视入户200户,幼儿园一处,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100%,自1997年以来,连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409029   

东泥牛庄

  东泥牛庄   村名由来 明洪武三年,张氏建村,因村西有一土丘形如伏牛故名泥牛庄。泥牛庄分东西两个村,本村居东,故称东泥牛庄。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驻地东3.5公里,南邻日庄,东邻黄家屯,北邻柳杭村,西邻西泥牛庄。土地总面积2350亩,有居民342户,人口1178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粮油作物种植和果业生产为主,粮油面积1420亩,粮食单产450公斤,总产639000公斤,果业930亩,收入286万元,2004年总收入达到459.42万元,人均纯收入3900元。   优势产业 地处丘陵地带,葡萄种植成为本村的优势产业,有葡萄710亩。葡萄产量高,品质好,户均2亩。2004年葡萄亩产量3800斤,总产量约达到1400吨,年创收200余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83年以来,村委共投入30多万元,挖平塘5个,使全村水浇面积达到了90%以上,整修村路3条,给村民拉上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建幼儿园1所,集贸市场1处,社区卫生服务站1处,全村70%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10多户买上了汽车,固定电话196部,有线电视入户214户,全村农机动力达到了1700多马力,学龄儿童入学率,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409027   

西泥牛庄村

  西泥牛庄村   村名由来 明代王氏从四川迁来建村,不久,刘氏从南墅、刘建迁入定居。因村东有一土丘,其状如牛故名泥牛庄,为了和东泥牛庄区别开,依据其方位,故称西泥牛庄。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东3公里,西靠青(青岛)黄(龙口市黄城)路仅200米。2004年,村庄土地总面积4200亩,耕地面积1780亩,有居民260户,人口808人。   经济状况 本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2004年全村粮田面积800亩,总产量640吨,花生800亩,总产量200吨;猪存栏600头,牛存栏150头。该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引外资建铁粉加工厂2个,每年交村集体10.8万元。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00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      社会事业 自1994年以来,村建办公楼1栋,小学1处,幼儿园1处,修栏河闸1座,挖平塘1个,整修街道3条,1998年上了自来水工程,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的历史。2004年全村有固定电话190部,有线电视入户160户,62%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   联系电话 86-0532-83431066   

西院上村

  西院上村   村名由来 据传柳氏先来建村,取名高家庄子,明朝弘治年间,刘氏由南墅迁入,因村处古寺东庄院旁,更称院上,后为别于东院上,遂改用现名。村中有刘、柳两姓定居,刘姓居多。      政区人口    本村位于莱西市西北29公里处,南墅镇驻地东一公里,东与东院上,北与院后,南与圈里相邻,土地面积2480亩,其中耕地面积1730亩,有居民330户,人口1040人。   经济状况 本村充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的优势,招商引资是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由青岛万军矿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该村建起铁选矿,以开采、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线,村集体年纯收入可达14万元。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村集体共投入44.8万元,修建了扶康扬水站1座,整修村大街2条,长达1000多米,并浆砌了排水沟1800多米,将路旁安装了路灯。2005年又投资16万元,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现在村85%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170户,固定电话入户率85%,交通工具以摩托车为主。   联系电话 86-0532-83431095   

圈里村

  圈里村   村名由来: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刘氏始祖由南墅迁来建村,因芝河北来西折,绕村大半圈而流入东南,遂以地理特征取名为圈里村。      村庄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28公里,南墅镇驻地东2公里处,东、南、西、北分别与岚东、西泥牛庄、南墅院上村相邻,土地总面积1800亩,耕地面积1060亩,2004年,全村居民150户,总人口500人。   经济状况: 村办企业有木业加工,铁矿开采、石料厂。种植业有苹果园、梨园、葡萄园、桃园。2004年经济总收入363万元,人均纯收入4291元。      优势产业: 铁矿开采和初选。全村有4处铁厂,一处高碳石墨厂,以上企业解决了本村的劳力就业问题。果园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全村的支柱产业。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通街5条,修街2条,植树2万株,护村林、路旁林,河滩、荒沟,是本村绿化的重点。2003年村民吃上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全村95%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冰箱,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90%,户户有手扶车或拖拉机,农业达到机械化,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先后荣获莱西市小康村、青岛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433026   

岚东村

  岚东村   村名由来: 清顺治四年,刘氏由本镇南墅村迁来建村,因村庄位于树岚以东,故得名岚东。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30公里,南墅镇驻地4公里处东靠马连庄镇小李格庄、南靠小莱路、北邻马家村、西邻圈里村。2004年,全村有耕地915亩,共有182户,509人。   经济状况: 村中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近几年来畜牧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蛋鸡养殖专业户15户,奶牛养殖专业户12户,生猪养殖专业户8户, 2004年发展围村林80亩,栽速生杨树6500棵,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6万元。人均纯收入4250元。      社会事业: 2000年村委投资3.5万元浆砌中心街1条,300米。2001年投资3万元,新挖平塘1座,扩大水浇地面积200亩。2004年村民自发成立了秧歌队、小剧团,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话入户率达到8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0%。   联系电话 86-0532-85409886   

皂角树村

  皂角树村   村名由来: 清初,刘氏由南墅迁来建村,因村前有棵皂角树,故取名皂角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30公里,南墅镇西北4公里,东邻西围村西靠龙水路,北邻李家洼村、南邻马家村,土地总面积1051亩,有居民145户,人口443人,有刘、赵二姓。以刘姓居多。   经济状况: 有耕地面积836亩,人均占地1.87亩,苹果园160亩,葡萄园55亩,粮田621亩,村有平塘4个,蓄水1.2万立方,土地灌溉率80%,苹果年产量480吨,年收入67万元,葡萄年产量110吨,年收入22万元、林带4条、林网2处计11亩,总共植树1800棵。2004年全村总收入267万元,人均纯收入3980元。   优势产业: 养殖是该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2004年共出栏肉鸡3.5万只,蛋鸡存养4800只,生猪360头,年总收入60万元。   社会事业: 1980年以来共投资8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投资5万元建小学1处,投资3万元修建文明街3条,并进行了绿化、美化。农户98%的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6%、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110部、农用机械85部。移动电话62部、冰箱、洗衣机96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5185   

荆家村

  荆家村   村名由来 由荆姓人在此建村,取名荆家。后来荆姓绝户,而村名末改。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约50公里处,为莱西市南墅镇所辖行政村。东与西馆张家,南与西馆孙家,北与新埠村相邻,西与莱州市东埠村接界。      经济状况 村庄总面积为1350亩,总人口376人。可耕地总面积为1260亩。小莱路在村南贯通,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拥有平塘6个,水库1座,大口机井3眼,扬水站3座。北、东、南三面环河,村南的小沽河水常年奔腾不息。村庄四周被成片郁郁葱葱的毛白杨合抱。清水、绿树、红瓦构勒出荆家村清静、幽雅、安祥的居住环境。   优势产业 历年来,荆家村沿革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与高效农业,以及养殖业共同发展的道路,并在逐渐地由传统农业模式向高产高效农业转轨。采取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引导全体村民改变种植结构,改善经营规模。重视规模效益和引进新品种,村集体用垫资购苗,获益返本和免费供苗等方法,鼓励村民有规模地发展林果业。素有“中华寿桃”第一村的美誉,是中华寿桃的发祥地。春艳桃、无核葡萄在这里得到了推广,崂山棚种桃也小有规模。同时,村两委还无偿地为村民、果农提供产前宣传、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村民创收的积极性。采用优惠提供场地,免费防疫等有利措施,鼓励人们发展高效养殖业。如今,蛋鸡存栏达到了13000只,肉食鸡年出栏2万只以上,耕牛户均2头,猪、羊等小牲畜也在向规模化发展。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915元,集体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村两委先后投资修整了3条文明主街,浆砌了排水沟,美化、绿化了街道两侧,按装了路灯,修缮了文化大院,为人们的生活条件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集体还为每户贴补60元按装有线电视,使有线电视的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为每户贴补160元按装了自来水。村集体每年免费为群众发放猪肉、大米、鱼等年货。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及各种农用机械已成为村民家庭生活的日常用品。移风易俗,计划生育深入人心,社会治安稳定,多年来没有出现治安刑事案件和-事件。1992年被青岛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的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13706485851   

马家村

  马家村   村名由来 清初,马姓由本市河头店镇野猪泊迁来建村,故名马家。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30公里,南墅镇驻地正东5公里,东邻李家村,南靠小(海阳市小纪)莱(莱州)路,西靠龙水路,北靠榆院路,土地总面积1100亩,有居民164户,人口486人,共有马、赵、丁、左、郑、代等6个姓氏,以马姓居多。   经济状况 有耕地面积710亩,人均占地4.33亩,苹果园100亩,葡萄园200亩,粮田410亩,扬水站1座,1000米管路一条,平塘3座,机井6眼,蓄水量2.5万方,全村土地80%自流灌溉,苹果年产量400吨,纯收入60万元,葡萄年产量400吨,年收入90万元,林带4条,林网3处,计40亩,总共植树20000余棵,2004年全村总收入412万元,人均纯收入4300元。   优势产业 马家村以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全村共有苹果100亩,年产400吨,年收入60万元,葡萄200亩,年产400吨,年收入90万元。   社会事业 1983年以来,共投资2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投资3万元,修建文明街2条,共600余米,并安装了路灯,进行了绿化。农户98%的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120部,农用机械130部,移动电话80部,曾被镇政府授予“先进单位”、“安全村庄”、“文明村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05088   

埠前庄村

  埠前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洪武10年,陈氏先祖从招远大秦家迁此建村,因村址在丘陵之前,故名埠前庄。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25公里,南墅镇驻地东南7公里,东邻日庄镇前李格庄村,南邻日庄镇东莪兰庄村。土地总面积750亩,有居民76户,人口246人,有陈、周、赵、原、姜、胡、于7个姓氏。以周、赵两姓居多。   经济状况: 有耕地面积720亩,人均2.9亩。粮田585亩,果园135亩,苹果年产量100吨,可收入10万元,葡萄年产量10吨,可收入2万元,奶牛养殖3户,有奶牛30头,年收入7万元,共植树1000余棵。2004年经济总收入120万元,人均纯收3400元。   优势产业: 以果业、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已发展苹果、大梨、葡萄135亩,总产量110吨,年收入12万元;奶牛养殖30头,年收入7万元。   社会事业: 1983年以来,共投资10万元,新建小学1处,新建办公室7间,挖蓄水量2.1万方的平塘1个,农户90%的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摩托车已取代自行车,固定电话50部,移动电话10部。冰箱、洗衣机30部,农用机械3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9778   

西围格庄

  西围格庄   村名由来 清初,张氏由黄县迁来建村,村址在周家山前,后因缺水,将村址南移(围的意思),因方位得名西围格庄。   政区人口    西围格庄村位于莱西市偏西北30公里处,北与夏家庄接壤,东与东围格庄村为邻,西靠李家洼,全村共有5姓,以赵姓者居多。2004年底,全村共有140户,452人。   经济状况 村中有耕地130亩,果园100亩,林地面积130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等。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快,2004年全村共饲养奶牛100余头,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养鸡专业户2户,年出栏肉食鸡两万余只。全村人均纯收入4970元。   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几年来村中利用其石墨矿产资源与水资源,引进两家石墨加工企业。2004年底又引进投资350万余万的铁矿选厂1座,日前正在运营中。   社会事业 近年来,村委共投资10余万元,整修中心街,彻底改变了本村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75%和80%,学龄儿童入学率及幼儿入园率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405403   

东围格庄村

  东围格庄村   村名由来 清初,赵氏由本市周格庄乡果佳圈村迁来建村,村址在周家山前,后因缺水,将村址南移(围的意思),因方位而得名。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驻地东北方向6公里,南邻榆院路1公里。2004年全村110户,人口338人,耕地828亩。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花生为主要经济作物,200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28亩,有效灌溉面积500亩,总产量385吨,农业机械总动力160千瓦。其次是畜牧业生产,2004年,农役大牲畜存栏76头,奶牛6头,生猪存栏200头,养殖小区6个,畜牧业收入177万元,苹果园60亩,葡萄园20亩,果品总产量220吨,总产值260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87年,先后投资30多万元用于水利和道路建设,挖平塘3个,建杨水站1个,修桥2座,修中心街1条200多米,并浆砌了排水沟,栽植了树木,80%农户有彩电,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固定电话68部,有线电视入户7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5405531   

夏家庄村

  夏家庄村   村名由来 清朝初年(公元1647-1649年),夏姓来此建村,故称夏家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四周分别与东石格庄、崔家洼、西石格庄,李家洼接壤。2004年全村共有住户155户,人口550人。居民共计4大姓氏,以赵姓居多。   经济状况 有耕地1181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近几年来,高产高效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2004年,全村设施栽培面积有70余亩,建有冬暖式大棚3个,崂山式大棚60余个,主要种植黄瓜、田瓜、西瓜等作物,年可为群众增加收入70多万元。西瓜设施栽培是夏家庄村的一大特色。2004年全村小拱棚西瓜栽培面积达到200亩,总产量达到192万斤,产值39万余元。生猪养殖也是村中的主导产业。2004年村中建有养殖小区1处,母猪存栏40头,自繁自养,年生猪出栏量可达300头,产值18万元。   果林业全村共发展果园110亩,年产值106余万元,果园中苹果园80亩,品种主要有红富士、嗄啦等。梨园有30亩,主要品种有爱宕、黄金梨等。此外,夏家庄村还有丰富的石墨、铁、金、云母等矿产资源,有待开发。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委共投资5万余元对村中街道进行了整修,绿化。为村民创立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到2004年。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80%。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了90%。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幼儿入园率均达到100%。村委会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市、乡两级模范村民委员会、市级文明村庄、镇级农村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 86-0532-85400523   

西石格庄村

  西石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石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取名十家庄。后改名为石格庄。1959年分河东河西两个行政村,取名东西石格庄,该村因在河西,故名西石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东北约9公里处,四周分别于东馆、向阳、盛家、东石、夏家庄、崔家洼、建新、陶家及招远市的下店接壤。村西100米是龙水公路,交通便利。全村现有居民186户,人口656人,共有赵、姜、管、张、徐、丁6个姓氏、以徐姓居多。   经济状况 该村有耕地132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小麦、花生。近几年,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迅速,2004年总面积已达300亩,年产值超过了100万元,成为村中经济增长的支柱。规模养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全村共有养殖小区3个,生猪年出栏量达到4000头,肉食鸡出栏量达40000只。经济总收入130余万元。      社会事业 自1996年以来,村中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共投入20余万元,整修村中大街2条,建集贸市场1处,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电话入户率达到8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8%,85%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儿童入学率和幼儿入园率达到100%。村庄历年被镇政府授予安全村庄、文明村庄、设施栽培先进单位等荣誉。   联系电话 86-0532-85400096   

下吕家庄

  下吕家庄   村名由来: 明代万历年间,吕氏由山后迁来建村,取名吕家庄,因村址地势较低,故名下吕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政府北3.5公里处,小莱路东侧,北靠陶家村,东与上吕家庄,南与院后村,西与刘建村接壤。2004年底。全村共有居民48户,158人。   经济状况: 全村有耕地面积428亩,林地面积80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养殖业是村中新兴产业,养猪专业户6户,养鸡专业户2户,村中有较丰富的铁矿石和石墨矿石。年总收入可达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      社会事业: 村集体投资4.8万元,修砌大街排水沟8条,约1200米。2005年全村新上自来水,入户率95%,有线电视入户率80%,固定电话入户率60%,摩托车、彩电几乎户户都有。村里上了农民远程教育设施,并定期播放,不断提高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和致富能力。   联系电话 86-0532-83431263  

徐建庄村

  徐建庄村   村名由来 清初,徐姓由芝下来此建村,故名徐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重名,改名为徐建庄。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部,距南墅镇政府驻地4公里,东临龙水路,与崔家洼接壤,北邻建新村,南靠山前庄。全村总面积520亩,86户居民,223人。居民总计9姓,以徐、姜、周、王四姓居多。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共有耕地420亩,粮田面积370亩,果园50亩,村中水利资源丰富,90%以上耕地为水浇地,高效种植大棚8个,主要种植黄瓜、小香瓜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余元。   社会事业 村庄环境优美,街道整洁,建有中心街道两条,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彩电、冰箱等现代化器具家家拥有,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9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儿童入园率,计划生育率均达到100%。   联系电话 86-0532-83438597   

陶家村

  陶家村   村名由来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陶姓由四川迁来建村,名陶家。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四周分别与刘建、下吕家庄、东馆、向阳、建新和徐建村接壤。2004年,共有土地1015亩,居民113户,人口378人。全村共有10姓,以陶姓居多。   经济状况 2004年底有耕地848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果园全村有108亩,主要品种为红富士苹果。村中现有企业4家,主要进行石墨加工。2004年全村总收入为1414万元,人均纯收入4226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集体共投入15万元进行村容村貌建设,共修街道6条,对主街道全部进行了美化、绿化。投资5万元为群众上了自来水。90%的村民家中有彩电,一半以上的住户有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成为人们代步的工具,5%的村民家中有轿车,7%的村民家中有汽车,固定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71%、84%,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儿童入园率均达到100%。陶家村多年被青岛市、莱西市评为文明村庄、安全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3438266   

刘建村

  刘建村   村名由来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刘氏由南墅迁来建村,名刘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为避免重名,遂改称刘建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1公里处,四周分别于后山、东馆、上下吕、院后、南墅6个村接壤,共有耕地608亩。2004年全村共有128户,358人。   经济状况 村中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近几年养殖业和高产高效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村中建有养有养殖小区2个,养牛专业户和养猪专业户分别达到26户和12户,养兔专业户达到10户,年出栏量分别为40头、1300头、2000只,年可创收50余万元。2004年新发展围村林50亩,栽植速生杨3800株,5年后收入能达到19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元。   优势产业 透辉岩资源丰富,据初步探测其储量在7000万吨以上。自1998年起透辉岩开始进行有序开采。2004年透辉岩矿销售量达到80多万吨,村集体收入130余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村委投资30万元,建起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电力管理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立,方便了群众就医。2004年村委投资50万元,建起秸杆气化站1座,全村80%的住户做饭用上了燃气。同时投资160万元,硬化了村内街道。硬化面积6000余平方米。目前,全村中设有门球场1处,文化大院1个,村民自发成立秧歌队1支,村委为群众每户订上了广播电视报1份,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100%。村庄多年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安全村庄、红旗村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3433015   

西台上村

  西台上村   村名由来: 清顺治2年,刘氏由本镇南墅村迁来建村,因村址三面环沟而取名台上。1982年地名普查县内有重名,依其方位,改名为西台上。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西北30公里,南墅镇驻地正东5公里。东邻马连庄镇小森格庄村,南靠小莱路,西靠龙水路,北靠榆院路。土地总面积420亩,有居民52户,人口186人,刘姓居多。   经济状况: 台上村耕地面积370亩,人均占地1.3亩,苹果园62亩、葡萄园120亩,粮田188亩,扬水站1座,800米管道1条,平塘3个,蓄水量1.4万方,全村土地全部自流灌溉。苹果年产量150吨,收入20万元,葡萄120亩,年产量220吨,年收入42万元。林网3处,计15亩,总共植树2000余棵。2004年全村总收入80万元,人均纯收入4500元。   优势产业: 以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种植苹果62亩,年产量150多吨,年收入20万元;葡萄120亩,年产量220吨,年收入42万元。2004年果品总产量370吨。总收入62万元。   社会事业 1988年以来,共投资15万余元用于水利建设,投资1万余元修建文明街2条,400余米,并按装了路灯,进行了绿化。96%农户有彩电,有线电视入户率98%,摩托车已成为人们代步工具,固定电话30余部,农用机械40余部,移动电话20部,冰箱、洗衣机30部。该村被莱西市政府授于小康村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05559   


山前庄村特产大全




山前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