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埠洼村
村庄由来 贾姓建村,因村前有岭、村西有洼故名大埠洼。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西南10公里处,东邻臧格庄,南邻任家岭,西邻尖顶,北邻小埠洼。全村有118户,人口338人,耕地面积993亩,村西500米处有一条通村路,交通方便,电话户达8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
经济状况 全村有奶牛养殖户11户,存栏150头,年纯收入20余万元。肉鸡养殖户3户,占地面积16亩,年出栏15万只,年纯收入14万元。养猪专业户共养母猪46头,年出栏肥猪900头,净收入18万元。外出务工人员50余人,年纯收入15万元。有西瓜大棚12户,占地47亩,年人均收入1500元。运输专业户1户,年纯收入6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48501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5107 | 266000 | 0532 | 查看 大埠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桑行村 |
桑行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冯姓由莱阳县迁此建村,因村周围多桑树,取名桑行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驻地西北1.5公里处,南临小莱路,东临同三高速公路出口,交通发达。2005年,桑行村共有150户,472人,耕地面积65.6公顷,果园10公顷。村经济总收入6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先后被青岛市委市政府、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红旗村、小康村、文明村庄、安全村庄、敬老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经济状况 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为主,小麦每亩单产425公斤,玉米460公斤,花生320公斤,年总产小麦189吨,玉米207吨,花生144吨。果业以种植苹果、大梨、樱桃、葡萄、桃为主,年产苹果50万公斤。畜牧养殖以肉鸡为主,养殖小区占地0.73公顷,建有2000只鸡大棚11个,年出栏肉鸡11万只,年收入22万余元,奶牛养殖60余头,年收入18万元。引进蔬菜加工厂1个,转移剩余劳动力40余人,年可增加村民收入30万元。 近年来,引进铁矿承包商2个,年为集体创收27万余元,2004年引进青岛九联养殖有限公司建养殖场1个,占地2.33公顷,年集体收入1.4万元,转移劳动力10余人,农民打工收入8万余元,村民投资20余万元,新上占地0.4公顷的水泥制品厂1个,转移村剩余劳动力10余人。 社会事业 整治村容村貌。投资30万元,硬化通村路2条,中心大街4条,总长1253米,7600平方米;投资10万元整修路旁排水沟2506米;投资5000余元栽植花卉树木;投资8000余元安装路灯;投资8万元,翻新房屋12间,维修房屋12间。 积极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投资10万余元安装了自来水,常年免费供水;为村民安装有线电视补贴安装费1.2万元;每年出资5000元为村民办理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100%;每年春节出资6万余元,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春节福利款2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150元,60岁以下的每人发放100元。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老干部、老党员牵头成立村民道德评议会,每年都按10%的比例评选出五好家庭进行表彰;每月对村民的道德行为评议一次,评议结果张榜公布,促使村民遵纪守法,团结互爱,全村十星级文明户达到90%以上。 联系电话 (支部办公室)86-0532-85480036 (村委办公室)86-0532-85480277 |
河头店村 |
河头店村 村庄由来 1369年(明洪武二年),王姓、吕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村中设有多处店栈,故名河头店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东北部,是镇驻地村,东距莱阳市区14公里,南距官庄机场5公里。建国前,全村312户,人口1128人;2004年全村576户,总人口1638人,有耕地面积1980亩,水浇田面积达90%以上。村西为洙河(高格庄水库上游),村北为小莱路,村东靠水蓬路。村庄道路畅通,硬化路面在70%以上。 经济状况 村北丈儿山铁矿资源丰富,1958年就大炼过钢铁,2002年,平度人高桂全投资100万元,在此新建铁矿磁选厂,年收入1000万元。2004年村民李小帅又增上一个新厂。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05年在村东小莱路南,引进外资企业乐华乐器厂,征用本村土地60亩,已投资建厂,在年底即能竣工及投产,产品销往韩国等国家。 农业以种植业、果业为主。种植小麦1500亩、花生480亩。有苹果园30亩,大梨(新品种)、丰水梨、黄金、元黄等多品种梨园约150亩。大棚油桃30亩。1997年,利用荒沟、荒滩及非耕地挖渔塘20个,水面面积110亩,淡水养殖已成规模。2003年新建肉食鸡大棚12个,占地约20亩,年出栏肉食鸡20万只。生猪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年出栏1000头。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社会事业 村庄水利设施齐备,户户用上自来水。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商业街、居民楼、工业园在迅速的发展。村庄社会稳定、和谐、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5481014 |
南洼村 |
南洼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西南部,距镇驻地12公里。村庄与大河源、小河源、南崖接壤,且比较近,外来人员很难分清到底是哪个村。西靠龙水路,东通田鞠路,交通发达。全村共65户,224人,耕地面积420亩,一半水浇地,一半丘陵地。 经济状况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土质适宜烟草栽培,栽出的黄烟味好劲大,销至莱阳、莱西、莱州等地。莱西烟草公司曾在村设立了黄烟生产基地,为“双马”牌香烟提供优质原料,村民年收入很可观。发展栽桑,养蚕业,几乎户户栽桑,家家养蚕,栽桑面积65亩,年收入十三、四万元。发展养殖业,有奶牛养殖专业户3户,养鸡专业户3户,生猪养殖专业4户,兔养殖专业户3户。村两委资助李文苹、咸德进分别在南洼、大河源建立化肥、农药销售点。 1958年以来,村集体发动群众建筑小型塘坝4座,-塘4个,水利条件比较充足。1995年以来实行水库塘坝承包,发动村民在2处塘坝进行淡水养殖。 社会事业 1990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政府拨给配电盘,拉上电,村民用上了电。最近几年户户有电话,家家有轻骑。 联系电话 86-0532-85486117 |
抬头村 |
抬头村 村庄由来 明朝年间,张姓由掖县迁此建村。传说此地有“点将台”,故村名台头。后取强盛之意,改为抬头村。 政区人口 地处河头店南10公里处,东邻莱阳市的曹家屯村,南邻小河崖村,西邻洙河,东邻蓬水路。逢阴历三、八赶集,交通方便。全村有220户,720人,有耕地面积1440亩,其中洼地1000亩、丘陵地440亩。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粮、油、蔬菜、水果为主。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新挖小型塘坝5处,新建机井6口,保证了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局面。先后建冬暖式大棚50多个,崂山式大棚20多个,以西红柿为主的大棚蔬菜和大棚草莓,远近闻名,大部分销往莱阳、海阳、文登、蓬莱等地,每亩年纯收入在5000~10000元。有果园面积250亩,其中梨园100亩、苹果园150亩。引进丰水、绿宝石等梨新品种,苹果以红富士为主,产品全部销往外地。果园每亩年收入在3000~8000元。有年出栏3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1处,年出栏在50头以上的养殖户4户,一次出栏1000只以上的养鸡户7户。 农业生产发展带动了全村其他行业发展。全村有农药、化肥销售点3处,日用品商店4处,换面点1处,饮食店1处,农机维修点1处,摩托车维修点2处,木业加工点1处,铁门加工点3处,从业人员20多人。2004年新引进200多万元冷藏加工厂已投产。 社会事业 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户买轿车4部,面包车3部,大型农用车、机械14部,小型农用机械3000多马力。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80%以上。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村民遵纪守法、邻里和睦、尊老爱幼。 联系电话 86-0532-85488008 |
李家泊子村 |
李家泊子村 村庄由来 李姓最先在此建村,因地处水洼地故称李家泊子。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北端,水蓬路西。到2004年底,全村共201户,636人,有耕地1200亩。 经济状况 村庄依托靠近水蓬路这一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底集体经济积累达300万元。李家泊子村地处洙河源头,有种菜的习惯,村党支部召集村民到寿光学习大棚种菜技术。1996年发展大棚10个,村民一个大棚纯利润达到1.5万元,2004年蔬菜大棚民展到15个。村党支部引导群众对原有的老果园进行改造,采用高接换头等技术,将全村老果园全部进行更新。发展名优果品200亩,新栽植了富士新品种100多亩。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小区,村支部协调信用社为每户群众争取2万元贷款,发展养殖户24户,存栏规模4万只。养殖户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年出栏规模20万只,被河头店镇政府评为畜牧养殖强村。加快招商引资,2004年引进两家铁粉精选厂,为村集体一年创造20万元的利润。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村党支部不断加大投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 联系电话 13705427066 |
卞家村 |
卞家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卞氏迁入建村,故名卞家村。后张、王、解等姓相继迁来,1945年卞姓从村内消失,张、解等姓是村庄的主要姓氏。 政区人口 村庄距河头店镇驻地5公里,东邻莱阳市北官村,南临松旺庄村,西靠洙河。蓬水公路从村东通过,高格庄水库位于村北,交通方便,水资源丰富。2004年村人口912人,耕地面积2116亩,全是平原。 经济状况 村庄地处洙河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油、水果、蔬菜等。高格庄水库位于村北1公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村庄地下水资源丰富,平均20多亩地就有一口机井,有利于发展蔬菜、果树种植。 村庄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先后建起寿光式冬暖大棚40多个,崂山式大棚100多个,种植韭菜200多亩,西兰花300多亩。这些蔬菜成为卞家村的一大特色,远销莱阳,海阳、栖霞、威海、维坊,有的还出口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基地。近几年,全村100多亩老梨园全部嫁接,改成绿宝石、黄金等新品种。栽了五六年的小梨树也硕果累累。有苹果园200多亩,葡萄园100多亩。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有的还远销东南亚。村养殖业也有较大发展,年出栏100头生猪以上的养殖户5家。 社会事业 村民有2户买上面包车,2户买上汽车,3户买上大型拖拉机,逐渐实现农业机械化。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487186 |
大河源村 |
大河源村 村庄由来 明末,咸姓由莱阳迁此建村,因周围靠河,取名河崖村,后改名大河源村。 政区人口 村庄北邻高格庄水库,东邻洙河,西南两面紧靠清水河流,四周环水,风景怡人,是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地方。全村有村民180户,人口540人。 经济状况 全村有土地1300余亩,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为主。村委带领村民在洙河两岸新栽优质高效大梨园200亩,产品批发到全国各大超市及农贸市场,有的销往日韩等国际市场。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要想大梨吃得好,就到大河源找”。新上葡萄园20余亩,苹果园60余亩,主要生产红富士、新红星。发动带领群众发展桑园100余亩,年产蚕茧20吨,产值40余万元。发展肉食鸡大棚30多个,主要以养殖万福、九联鸡为主,年出栏40余万只,年收入80多万元。随着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各种农业机械也不断增加,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社会事业 2001年村委会投资为村民安装有线电视,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2年村两委引进投资60余万元,在村东建联通信号塔一座。2003年引进投资60万元在村东洙河修建了高标准的洙河大桥,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联系电话 86-0532-85486068 86-0532-85486079 |
小里庄村 |
小里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李氏兄弟二人来此,兄名大里,建大里庄,弟小里,建小里庄。另一说法小里庄距河头店村不到一里地,所以叫小里庄。 政区人口 小里庄村位于河头店村西1公里,西邻肖官庄村,西北与桑行村相邻,北与新杨家寨相邻,村南为高格庄水库。村庄交通便利,河头店到南岚公路横贯全村,村后为小莱路,村西北为同三高速公路,并在村后设出口。全村共有1215人,耕地面积2000亩。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粮油果为主,有养鸡、养猪、养鱼、建筑运输、铁门加工等行业。实行生产责任制前,全村90%劳力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机械很少,全村只有12马力拖拉机6部、25马力拖拉机1部、老式脱粒机6部、喷灌7部、马车4部,农民种地搬运大多数用独轮车推为主。粮食产量亩产200公斤,人均收入500元左右。全村可耕地2300亩,但只有果园110亩。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农民解放思想,科学种田,在原有110亩苹果的基础上,增栽苹果、桃、梨等300多亩。 养殖业由一家一户养殖发展到规模式的养殖小区,有养猪户17户,每户一次可养50 ~60头;养鸡户7户,每户可养2000~3000只;养奶牛户3户,每户7~8头,;有铁门加工业9户,每户雇用工人2~3人;从事装潢业4户,汽车修理6户,商业5户,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同时外出搞建筑的有30多人,搞运输的9户,村有大型收割机3部。2004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左右。 联系电话 13793226686 |
郭福庄村 |
郭福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年间,王姓来此建村,名王家庄。后郭姓迁入改名郭家庄,1982年改名郭福庄。 政区人口 地处河头店镇驻地北6公里处,北面与马连庄镇接壤。全村共69户,人口197人,土地面积500亩。离公路较远,位置偏僻,没有企业。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农闲季节外出打工。1999年起,村民纷纷建起各种冬暖式大棚,从一户冬暖式葡萄大棚发展到今天的8户30多亩。2005年增加到50亩。有樱桃大棚6个,蔬菜大棚4个。养殖业有很多年的历史,有集中规模养殖小区(养猪)3处,共计10户,年出栏1000多头。 发展规划 在村南建葡萄大棚小区。葡萄大棚规模扩大后,为了方便农民,引进客户,村委将带领村民修好公路,解决农民卖葡萄难的问题。把村庄建成葡萄大村。为了方便养殖户,村委打算给养猪户送上电,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联系电话 86-0532-85480036 |
东大里村 |
东大里村 政区人口 东大里庄村有人口213人,耕地215亩,果园35亩,是一个人均占有耕地小,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欠发达的村庄。 经济状况 1985年秋,南山的山顶旱薄地划出35亩地栽种苹果树,由村集体统一挖树窝,统一栽植,然后承包给7户农民。经过果农的精心管理,达到盛果期,每户果农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元,人均增加收入600多元。 1990年由于水库扩建,库容量加大,水位上涨。1995年夏在高格庄水库上游利用水资源,建养鱼网箱10个,国庆节期间鲜鱼上市,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300多元。 1998年春,由市政府统一拔款,镇水利组具体规划在耕作区安装低压管道,工程主管道1000多米,支管700多米,村庄耕地全部成为水浇地,亩增加粮食产量150公斤,增收150元。 社会事业 2004年秋,为解决人畜吃水难问题,由村集体负责打井挖沟,镇政府统一供料,并安排专人施工,为全部村民安装了自来水。 2004年秋,依托潍坊人于崇祥兴办的砖厂,东大里村8户村民购置运输车拉砖,每辆车年收入3万多元。安置闲余劳力16个。利用砖厂挖土后的新水面进行网箱养鱼,面积30多亩,安排10多户的农户从事网箱养殖,解决了农村的闲余劳力,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联系电话 86-0532-85481565 |
泥湾头村 |
泥湾头村 村庄由来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刘姓从莱阳城北门里迁到此处,因定居于泥湾的东头而得名。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河头店镇驻地南1公里处,东临307省道,西濒高格庄水库,南、北、东分别与高格庄、河头店、西野潴泊接壤。村庄距同三高速公路入口约1500米,公交车从村庄经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46户,458人,占地1050亩,其中耕地703亩、果园80亩、四荒滩涂地50亩。水资源丰富,村南地质肥沃靠近高格庄水库,是蔬菜生产的良好基地。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前,村庄大搞整地改土,兴修水利,粮食产量连年提高,为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改革开放后,村庄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路子。发展果园80亩,其中大梨20亩、优质苹果55亩、其他干果5亩,年产果品达50余万斤,纯收入20余万元。大力发展养殖业,有奶牛养殖专业户16户,奶牛存栏70余头,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养鸡专业户2户,年出栏肉食鸡2万只,纯收入4万余元;养猪专业户5户,年出栏商品猪500余头,纯收入达10万元。全村有各种农业机械80多台、套。 村庄引进厨具加工厂1户,投资额达60万元;服装加工厂1户,可容纳工人近20人;新建生猪养殖小区1个,年存栏数可达1000头。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余元。全村人的文化、文明素质也有很大提高。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在校生50人,其中本科生23人、研究生3人、留美博士后1人。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村庄新修800米道路1条,600米大街3条,村计划在2008年前全部将其路面硬化,路旁、街边绿化,主要大街安装路灯,使人民生活有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村西、北三面环水,果园密布,是建别墅、垂钓的理想场所。 联系电话 86-0532-85481847 |
枣行村 |
枣行村 村庄由来 据《王氏家谱》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王氏由莱阳县古柳村迁来建村,因村枣树成行,故名枣行。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西南6.5公里处,地属平原,人口438人,耕地770亩。全村有居民130户,人口392人。村庄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可耕地面积837亩,其中大梨园25亩、枣园40亩。 经济状况 1964年高格庄水库引水工程设备全部结束,耕地灌溉面积可达80%以上。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农产品以花生、玉米、小麦、蔬菜为主,辅以运输、养殖、粮食加工,大棚生产、外出务工等,年总收入达百万以上。1995年建高温蔬菜大棚30个,占地面积10亩;2003年建崂山大棚20个,奶牛养殖场2个,占地面积10亩。2004年建有冷藏厂1个,占地30亩。 社会事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新建居民房120户,外出买楼20户,新建文明街道2条300米,村办公室13间,占地面积为1600平方米。村里拥有大型运输车3部,客运车辆2部,出租车辆3部。村庄安装了自来水,彩色电视普及率95%,电话普及率95%,手扶车普及率50%,摩托车普及率80%。 联系电话 86-0532-85488676 |
田家庄村 |
田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田氏由山西云州(今山西大同市)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田家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镇西南8.5公里处,东濒洙河。地属丘陵,现有居民465人,耕地面积1250亩。 经济状况 养殖、蔬菜、种植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共有养鸡大棚8个,年收入万元以上。在原有6个蔬菜大棚的基础上,新增加寿光大棚2个、崂山大棚10个,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栽植速生杨50多亩。有养猪专业户1个,年收入在6000多元。全村有苹果、梨、桃园60多亩,亩产值2600余元。长年进城务工的富余劳动力有60多人,年收入在7000多元。临时进城务工的有80多人,年增加收入2000多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500元。 2001年冬,引进砖厂1个。一方面利用出土制砖增加水库面积,由原来的40余亩,增加到60多亩,扩大了水浇面积。另一方面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许多村民从事运输,每户年运输收入在万元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488098 |
肖家庄村 |
肖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肖氏建村。 政区人口 解放前约四五十户,人口200人左右;初级社前后约七八十户,人口不足300人。2004年全村170户,共有人口560人,有土地900亩。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花生、小麦、玉米等。1965年村西北“三五”水库修建成功,能浇灌农田300亩,又能养鱼。1975年,村后大型平塘峻工使用,建扬水站1座,使村前村后村东的粮田全部成为水浇地。1985年后,在村西南建起桃园、苹果园、板栗园,经济收入比较可观,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建起中型养猪场7个,养猪业户7户。 改革开放前,村庄是以副促农、以副养农先进单位,有红炉3个组,染坊2个组。1980年成立纸盒厂,解决妇女无活干的难题,为集体年创利润1万多元。2000年2月村干部与青岛瓶盖厂洽谈在村召集妇女劳力加工瓶盖,4个月时间为村民增收6万多元,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为村民创收10万余元。2004年4月在村北建砖厂,解决了村庄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促进了运输业发展,为拖拉机、手扶车户年增收60多万元,4年的时间集体无外债,农民也富了。 社会事业 1980年后,村拉上了照明电、自来水。村容村貌发生变化,先后修整村街3条,环村路四通八达。农民家里安装了电话,信息四通八达,给农民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鞠家庄村 |
鞠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鞠氏由黄县城迁来建村,以姓氏得名。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河头店镇西北4.5公里处,西邻田鞠路,北临河马路与马连庄接壤,交通较方便。地属丘陵,居民93人,耕地面积426亩。 经济状况 鞠家庄村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近年来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建高温棚10个,占全村总户数的30%,增加农民收入4万元,增加人均收入400元。 养殖业以发展优质高产奶牛为主,几年来共发展奶牛养殖户11户,奶牛存栏量达到70头,增加农民收入10万余元,奶牛人均占有量占河头店镇第一。 村庄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扩挖村东南池塘,铺设管道1500米,村西钻机井1眼,铺设管道1000米。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增加了村民收入。 村庄共发展果园50亩,年产优质乔纳金、红富士苹果10万公斤。 联系电话 86-0532-85489197 |
潘家庄村 |
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潘氏谱书》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潘氏由本镇大沟子迁此建村,取名潘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驻地西4.5公里处,地属丘陵。有居民230人,耕地540亩,人均2亩。村庄地形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东部属丘陵,其余部分属平原,平原占总面积的70%。铁矿资源丰富。 经济状况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通过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改进耕作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等,提高农业产量,小麦亩产500公斤,花生亩产300公斤。全村有塘坝2座,拦水坝1 座,机电井10眼,总蓄水量3万多立方米,总灌溉面积490亩,机械化作业面积占总耕地的90%以上。有果园110亩,年产果品102万公斤。蚕桑面积50亩。村中新建养猪大棚4个,存栏200多头;养鸡大棚4个,存栏1万只。 社会事业 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有电话56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489308 |
小河源村 |
小河源村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姓由莱阳迁此建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镇西南部,距镇政府8公里,东临大河源,西临响水沟,南临赵家庄,北临洼子。村前有小河一条,西、南属丘陵,东、北属平原,土质肥沃。全村共176户,人口573人。村庄占地4平方公里,有土地1200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前村庄大部分土地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约占总面积的90%,一小部分种花菜、大白菜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苹果园80亩,中华寿桃60亩。有养奶牛专业户12户,饲养奶牛39头;养猪专业户10户,饲养母猪24头;养鸡专业户4户,饲养肉食鸡40000只,饲养蛋鸡专业户1户,约300只。 联系电话 86-0532-85486088 |
董家庄村 |
董家庄村 政区人口 董家庄村位于莱西市北2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北靠小莱路,西邻水展路。全村总人口306人,村庄土地面积590亩,其中果园60亩。 经济状况 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养殖业、奶业和外出务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 1999年在村北统一规划了肉食鸡养殖小区,村委会为村民提供电力、道路、资金方面的服务。肉食鸡养殖户由10户发展到26户,养殖规模由年出栏6万只发展到年出栏30万只以上,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600元。在村西统一规划了生猪养殖小区,养殖规模由原来3户发展到9户,年生猪出栏量由300头发展到1000头。 在果业方面,采取高接换头,改建老果园10亩,改善了果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村庄建设 整修了三条主街,房屋建设由村委会统一规划,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到2004年底,全村8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90%安装了有线电视,60%的村民拥有摩托车,50%的村民拥有各种农业机械,农民种地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联系电话 86-0532-85480006 |
杨家屯村 |
杨家屯村 村庄由来 1369年(明洪武二年),杨姓自山西省迁此建村,取名杨家屯。 政区人口 村位于莱西市东北部,镇驻地东2公里处。建国前,全村131户,人口352人。2004年有居民236户,人口704人。全村总面积0.7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1108亩、非耕地95亩。 经济状况 1958年以来,修建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5座,全村耕地灌溉面积可达80%以上。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农产品以花生、玉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加工、运输、养殖、绣花、大棚生产及外出打工等。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四合院民宅101户,翻新旧房52户。修建两条“丁”字型长达410米的主要街道,并增设了12盏路灯。村里现拥有大型铲车3部,挖掘机1部,联合收割机1部,各种大型运输车10余辆。全村住户彩色电视普及率达75%,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手扶车普及率达50%,摩托车普及率80%。 联系电话 86-0532-85482617 |
东野渚泊村 |
东野渚泊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由莱阳大明村迁此建村,因村南有水泊,故名野渚泊,1962年2月份为东西二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东部,东南临莱阳市,西靠蓬水路,北依小莱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769人,有耕地面积1817亩,果园146亩,荒坡294亩,地势北高南低。村设集市,每逢阴历四、九赶集。 经济状况 1980年村人均收入113元。农业机械仅有20马力的拖拉机2部,12马力柴油机3台。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农业机械的8~12马力手扶车、四轮拖拉机90部,20~50马力拖拉机6部,推土机1部,联合收割机2部。1997年村集体投资27万元与西野渚泊村共同在河头店镇泥湾头村神仙圈建成野渚泊扬水站,铺设低压管道4公里,有效改善了村水利灌溉条件,粮食产量小麦由原来的亩产25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玉米由原来的30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花生由原来的1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灌溉面积达到75%以上。 1996年投资45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亩的养殖场,养殖奶牛80头。养殖场的建成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全村有奶牛养殖户13户,养殖奶牛130头,年纯收入52万元。小尾寒羊养殖户2户,年存栏80只,年纯收入12万元。生猪养殖户3户,年出栏150头,纯收入12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有门窗制作加工厂1个,家俱厂1个,水泥铺设工程队1个,春联印刷个体专业户3户,年纯收入25万元。个体运输业13户,有解放牌运输车12部,农用运输车6部,年纯收入100万元。 村“两委”利用村西与镇园区相接壤的有利位置,规划出80亩土地,作为招商引资引凤筑巢之专用地。 社会事业 1992年,村集体投资10万元打出深井,铺设自来水管道,使全村人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2003年,投入5万元,修缮幼儿园室,建起文化大院、老年人活动中心。每逢老年节,村“两委”为每一位老人赠送礼品。村老年秧歌队于休闲季节,自排自演,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90%以上,电话普及率达80%,积极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2005年初,全村2000米主要道路路面全部铺上沥青。拓宽通住小莱路的通村路,并进行绿化。村庄社会治安环境良好,村民之间团结和睦,生活祥和。村庄多年被评为社会治安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模范村民委员会,并被莱西市政府授予“敬老模式”村。 联系电话 86-0532-85481798 |
何家屯村 |
何家屯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顾姓从本镇龙泉山迁来建村,初名顾家屯。后何姓迁入,人口繁衍,户数增多,于清末改名何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北1公里处,地属丘陵。有居民150户,463人,有耕地620亩。 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油产量成倍增长。小麦亩产过500公斤,玉米亩产达750公斤左右。发展以富士为主的苹果园70亩,承包给村民,亩收入可达3500元左右。 1999年,投资60万元,将村前的能灌50亩地的-塘扩建为水面面积2公顷、深2米、蓄水量4万立方米的大平塘。保证500亩地的正常灌溉用水,加上村周边的水池,解决了全村土地灌溉用水问题。 村民自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果业、养殖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搞运输、做买卖的占20%左右。 联系电话 86-0532-85485518 |
松旺庄村 |
松旺庄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辛、王两姓由山西迁来建村,称辛王庄。清初,许姓迁入,因村西太平山松树繁茂,改名松旺庄。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西南6公里,西临洙河。地属平原,总人口1440人,耕地面积3283亩。 经济状况 村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年产量500吨;水果有苹果、大梨,年产量可达1000吨。村花生加工厂年加工花生6000~8000吨左右,解决了村庄闲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年增加村民收入30万元。2000年,村两委与韩国秋林农场有限公司签订了500亩梨园合同,仅此一项可增加村民收入40万元左右。农业产业化调整产业结构后,村订单农业西兰花菜500亩,村民增加收入50万元左右。蔬菜大棚100多个,增加收入100万元以上。2004年人均收入4850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村集体有固定资产150万元。 |
西野渚泊村 |
西野渚泊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莱阳大明村迁来建村,因村南是一片水泊洼地,取名为野渚泊。1962年,分成东、西村,因该村在西,故称西野渚泊村。 政区人口 西野渚泊村位于河头店东南2公里处,地属平原,居民1056人,有耕地2229亩。 经济状况 村西建成畜牧养殖小区,有奶牛养殖户9户,存栏90头,年纯收入30万元;养鸡户6户,年出栏8万只,纯收入16万元;养猪户8户,年出栏400头,纯收入7万元。2004年初,村党支部与青岛市民(原是我镇的知青)巴寿深达成协议,租赁村西南207亩贫瘠土地,载植优质冬枣,取名金冠庄园。同年将金冠庄园西北24亩承包给东北人参种植户赵光辉,承包期2年。增加了集体收入,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为主,兼种地瓜、高梁、谷子等。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兼种大豆。水利设施除了村北从高格庄水库铺设的低压管道外,村南还有一座5000平方米的塘坝,1999年在村西南新挖1500平方米的平塘。使本村的大部分土地成为水浇地。 社会事业 到2004年底,全村几乎家家户户有了手扶车,有7户村民购进大解放、斯太尔等大型汽车搞运输,年收入户8万元左右;3户购进出租车,年收入每户2万左右,方便了村民出行。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党支部每年于仲秋节、春节为老人送去月饼,鸡蛋等。建起门球场,设立娱乐室,使老人老有所乐。村党支部加大投入,整治村容村貌,拓宽水泥硬化路两条,并在路旁架起了一条高压线路,路两旁进行了绿化。西野渚泊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获得“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安全村庄”、“计划生育免检村”等称号。 联系电话 13616424236 |
高格庄村 |
高格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洙河东岸,东临水蓬路,西与山前村隔洙河相望,南临卞家村,北面是高格庄水库,离河头店镇驻地2.5公里。村西是龙泉山,村东是水蓬路。全村1560人,土地面积2980亩,果园面积500亩。 经济状况 村庄与青岛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蔬菜种值合同,建起蔬菜种植基地800亩,单此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利用多层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闲散劳力过多问题。通过土地延包,加速果品生产,以丰水梨、黄金梨和红富士苹果为主导产品的果业生产,已形成规模,招引了不少的外地客商。为发展养殖业,村两委规划了面积100亩的养殖小区,为鸡、奶牛、猪、鸭等养殖专业户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不少村民成为养殖专业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社会事业 村学校得到青岛海尔集团赞助,拨来现款20万元及一批教育器材,村委投资40万元,建起三层教学楼1幢,能容纳300名学生就读。村庄使学龄儿童全部入学。村两委加强村容村貌的治理,村内整齐有序,卫生条件良好。 联系电话 86-0532-85481535 |
王家泊子村 |
王家泊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王孔修、王充修兄弟二人由莱阳城南东赵疃迁于此地,因村近靠水泊,取名王家泊子。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部,河头店镇驻地北2公里处。有人口620人,耕地1100多亩,其中洼地面积占40%以上,拥有果园200多亩。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村后是洙河的支流,村西是洙河的干流。地理位置优越,水蓬公路穿村而过,村西紧靠同三高速公路。 经济状况 利用村里的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优势,引来外地客商投资。50亩无公害蔬菜、70亩优质大梨,都取得较好的效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大副度的提高,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蔬菜大棚、畜牧养殖、优质果园是村庄的主要经济来源,有蔬菜大棚15个,肉食鸡养殖小区和生猪养殖小区各一处,100亩大梨园进行高枝换头,全部换上优质品种。 社会事业 村民的高档家用电器逐年增多,并安装了自来水,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联系电话 86-0532-85485460 |
塔尔寨村 |
塔尔寨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王姓在此建村。清代,莱阳富户徐中鲁在村西修建祭塔,取名“姑姑塔”(1966年拆除),塔尔寨由此得名。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驻地北部1.5公里处,北邻王家泊子,西邻杨家寨,东邻何家屯。全村202户,606人,有耕地1100亩。 经济状况 村庄水利资源丰富,村前村后建有配套的电力灌溉设施,耕地全部都是水浇地。建国初期,以生产小麦、玉米、花生为主,有果园200多亩,产量和品质都不高,人均年收入几百元钱。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大力发展名优特色果业产业,各种果园发展到500多亩,成了塔尔寨的支柱产业,仅此一项,全村的人均纯收入就可达2000多元。生产的红富士苹果,色泽鲜艳,美味可口;莱阳梨色、味俱佳。粮食生产有新突破,小麦、玉米单产达600公斤。到1999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000多元。 近几年,先后引进长富系列、红将军等名优苹果品种和黄金梨、绿宝石梨、水晶、元黄等新品种梨,大樱桃栽植规模也逐年扩大。村前建起蔬菜大棚,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露天瓜菜的种植达到几十亩的规模。发展养猪专业户7家,年存栏头数达2000多头,年出栏近5000头,纯收入50万元。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达到60多人。 另外,在大埠顶(地处莱阳市潭格庄镇张格庄村西)拥有400多亩黑松林,有待于合理开发和利用。 联系电话 86-0532-85485768 |
寄马沟村 |
寄马沟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部,河头店镇西北,距镇驻地6公里,村西是水展路,村南为小莱路,交通方便。全村共有120户,人口325人。村庄土地以丘陵为主,有耕地面积1180亩,果园面积200亩。 经济状况 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前,种植小麦、地瓜、玉米、大豆、花生、高梁等作物,人均收入不足百元。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自主经营,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加大了生产投入。全村购进各种农业机械20余台,引进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小麦亩产由原来的不足25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玉米亩产提高到600多公斤,花生亩产达到了350多公斤。根据市场需要,引进红富士苹果面积达200余亩,年产值70余万元,合同肉鸡养殖专业户达到40余户,总投资80余万元,存栏10万余只,年收入80万元。奶牛养殖专业户6户,存栏量30余头,年收入15万余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400元。 村委注重道路维护,每年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做好道路街道的维修与保养,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联系电话 86-0532-85489288 |
山前村 |
山前村 村庄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刘氏由云南迁来建村,村位于龙泉山以南故名山前。 政区人口 村位于高格庄水库西端,距河头店镇驻地4.5公里。全村共714人。土地面积1740亩,其中丘陵、平原各占50%,有果园140亩。 经济状况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20世纪70年代村后建扬水站1座,90年代又建起低压管道,全村90%以上的耕地均可灌溉。村庄先后发展起蔬菜大棚、养殖业、果园、蚕桑,养殖业包括奶牛、养猪、养鸡。果园有丰水、黄金等大梨品种和红富士苹果等。随着村的收入不断提高,各种农业机械不断增加,基本实现机械化。 社会事业 村建幼儿园1所,4岁以上儿童入园率100%。村两委加强村容村貌的治理,1996年村内的南北街道全部挖了排水沟,村民建房统一规划整齐。 联系电话 86-0532-85486408 86-0532-85486038 |
大沟子村 |
大沟子村 村庄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初姓来此建村,因村中有沟,取名初家沟,后改名大沟子。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与桑行、杨家寨村相邻,西与千家村接壤,河马路位于村北,小莱路位于村南,交通便利。全村有住户368户,1206人,有耕地面积2522亩,其中果园500亩。土地属半丘陵地。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前,村民以种植地瓜、玉米、小麦、大豆、高梁、花生等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100元左右。在党的自力更生路线指引下,兴修水利,整地改土,提高粮食产量。改革开放后,引进高产高效农作物品种,使小麦单产增加到400多公斤,玉米单产650多公斤,花生单产350多公斤,对老品种的120亩果园进行更新改造。引进红富士、峰王浆、富士王、乔纳金等苹果新品种和丰水、黄金、水晶等大梨品种。发展蔬菜种植大棚8个,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先后办起订单养鸡场、养猪场和奶牛养殖场。有养鸡专业户13户,年出栏肉鸡13万只,创经济效益25万元;养猪专业户3户,年出栏肥猪4000头,纯收入60余万元;奶牛存栏15头。2004年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全村现各类农业机械210台套,农业种植、浇灌、收获实现机械化。节约下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130多人,年增加经济收入80万元。村先后投资2万元,建设小(二)型水库1座,挖平塘5个,可供浇地1500亩。 社会事业 村小学有教师11人,在校学生180人。电视、电话入户率达85%,户户通有照明电,五天一次的自由集市贸易,方便了周围及本村的农民。 联系电话 86-0532-85489089 |
东大寨村 |
东大寨村 村庄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高姓从山西迁此建村,因在塔尔寨以东,取名东大寨。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驻地东北1.5公里处。2005年,东大寨村共有476户,1529人。村经济总收入1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耕地面积172公顷,果园面积43.33公顷,林地60.87公顷。土地为丘岭地,有萝卜山、小斗山、石儿山、杨儿山、丈儿山等5个山头和4座中小水库。 经济状况 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为主,果业以种植苹果、大梨、大樱桃为主,畜牧业以肉鸡养殖为主。养殖小区占地10余公顷,建有万只鸡养殖大棚11个,3000~5000只中小棚20个,年出栏肉鸡100万只,增加农民收入150多万元。 矿产资源丰富,以高岭土和沸石为主。高岭土矿位于村东南1公里处,矿区面积200万平方米,年开采量100万吨左右,产值过亿元,村集体收入1000多万元。高岭土矿的开采,拉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全村现有运输专业户80多户,有“斯太尔”、“解放”等重型汽车50多辆,运输车辆资产总值2000多万元,年收入600多万元。 以高岭土经营为龙头,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兴建青岛方源果蔬冷藏有限公司、青岛金海源食品有限公司、金海源食品公司种植养殖基地、祥龙达快装件有限公司、健胜电子有限公司、健特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创造条件。村民从企业中得到的工资收入可达1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80元。 社会事业 注重教育投资和村庄改造及公益事业。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东大寨小学教学楼;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世纪广场和喷泉公园;投资200多万元硬化、绿化、亮化了通镇路;投资20多万元建立了苗木繁育基地。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村60岁以上老年人275人,每人年补助400元;每年投入20万元为25~50岁的村民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考入高等院校的专科生奖励1000元,本科生、研究生奖励2000元;每年春节,集体出资15万元统一为村民购置年货;出资1.6万元为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出资3.6万元让村民免费收看有线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村集体免费为村民供应自来水。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老干部、老党员牵头成立村民道德评议会,评选出五好家庭60户,十星级文明户达到90%以上。村集体投资2万元为村文化大院乐队购置了音响、灯光、电子琴及打击乐器等。20多人组成的文艺剧组主要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吕剧,群众秧歌队由80多人组成,利用晚上或农闲时节在文化大院或世纪广场排练演出、娱乐,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老年活动中心有电视机、DVD、象棋、扑克、麻将等,投资5000元建成一流的门球场,村老年人门球代表队多次在市、镇老年体育运动会上获奖。 2005年,东大寨村被青岛市人民政府确立为小康示范村,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村镇,被青岛市绿化委员会授予花园式单位,被青岛市普法办公室、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司法局授予青岛市民主法制示范村,被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明办、青岛市文化局授予文化村庄,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红旗村称号;党支部被青岛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联系电话 (村委办公室)86-0532—85481050 (支部办公室)86-0532—85482898 (传 真)86-0532—85482898 |
杨家寨村 |
杨家寨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杨姓由黄县迁此建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东北部,同三高速公路河头店收费站北1公里,靠近河马路,交通便利。全村有住户112户,人口332人,分上下两个自然村。1975年100户由下村迁移到上村,全村面积0.8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1000亩,非耕地100亩,可浇地700亩,铁矿资源丰富。 经济状况 以大樱桃为主导产业。全村发展大樱桃400亩,品种十几种,大樱桃苗出售到周边各县市。每年大樱桃成熟时节,莱州、龙口、莱阳等客户纷纷前来收购,形成一个大樱桃销售市场,由大樱桃产业带动一批技术人员、市场销售人员外出创收,仅此一项年总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2002年建设奶牛养殖小区2处,占地10亩,年存栏60头左右。 社会事业 村民拥有家庭轿车3部,大型运输车1部,铲车1部。彩色电视普及率达90%以上,电话普及率达90%,小四轮拖拉机、手扶车普及率达85%,摩托车普及率达85%。村庄统一规划,房屋整齐,道路宽敞。有南北大街2条,东西大街1条,直通河马路,交通便利。 联系电话 86-0532-85487508 |
东赵家庄村 |
东赵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赵姓由平度迁此建村,取名赵家庄,1982年改名东赵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12公里处,东邻抬头村,西邻尚家庄村,全村有80户,人口250人,耕地面积600亩。 经济状况 村庄土地属丘陵,但土质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花生是主要经济作物,年产量可达100吨。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建养殖小区2个,以肉鸡养殖为主,养猪为辅,年出栏肉鸡50万只,猪500头,可增加收入20万元。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已达到4500元。 社会事业 为改善村民吃水问题,2003年打自来水井,让村民吃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村庄历来尊师重教,1996年以来先后有11考入本科院校,3人考上硕士研究生。 联系电话 86-0532-85488099 |
西大里庄村 |
西大里庄村 村庄由来 大里庄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1959年修建高格庄水库,搬迁今址,并分为东西大里村。 政区人口 西大里庄位于山前村北1公里处,田鞠路东1公里处,东北邻同三高速路,东邻高格庄水库。东南方向是龙泉山,有山有水,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全村现有人口196人,耕地面积202亩,果园14亩。 经济状况 1998年由政府拔款,镇水利站统一规划,为村庄耕作区安装低压管道2000米,使全村的土地都能浇上水,粮食亩增产150公斤,亩增收200元。全村有生猪养殖小区2处,占地16亩,存栏生猪400头,每头生猪纯收入200元左右,年增收8万余元。有平塘1处,渔塘5座。 2004年于崇祥来村建起建材厂1处,容纳本村闲散劳动力20人,年增加农民收入10万余元。村民购置农用运输车8辆,为建材厂搞运输,每辆车年收入3万元,共增加经济收入20多万元。 社会事业 村庄的通讯和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5%,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 联系电话 86-0532-85483397 |
初家村 |
初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初姓来此建村,后孙、王两姓陆续迁入。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约10公里,水蓬路西侧,洙河东岸,有耕地1200亩左右,属半丘陵半洼地,全村有560人。 经济状况 20世纪50年代耕地面积发展到千余亩,60~70年代整起300余亩大寨式的梯田,兴修水利,使村东洼地能自流灌溉。小麦、玉米选用优良品种,亩产量在500公斤以上,花生、大豆等选用优良品种后产量也有所提高。新建甜瓜大棚30余个,占地70余亩,每棚纯收入上万元,黄瓜、西红柿、大椒、草莓大棚80余个,占地约100亩,每亩年收入8000元以上。2004年以来,规模养殖发展比较快,有奶牛养殖户7户,养奶牛60头;生猪养殖户5户,在村外建起占地30余亩的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4000余头。有7户村民建起花生加工厂,为村中闲散劳力就业创造了条件。村委把已建好的办公室出租,办起冷藏厂,增加公共积累6000元。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村民以前吃水一直靠手压井,如今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5488031 |
花儿山村 |
花儿山村 村庄由来 村庄前有一座小山,山上开满山花,花儿山村名由此而得。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的北部,河头店镇西部,全村有40户,126人,耕地面积近400亩,并有200亩荒山荒沟。村内南北大街,南通307省道,北接环乡路,交通便利。 经济状况 村南沟和北沟建成大坝,可以存水1万立方米,扩大浇水面积200亩。1998年年底,深挖两座大平塘,水浇面积达到100%。深翻整平村西的100亩土地。村西村北建起十几个塑料大棚,种西瓜、甜瓜和黄瓜,户均增加收入近3000元。养殖奶牛在10头以上专业户3户,栽桑30亩以上的养蚕户4户。 社会事业 全村有大型联合收割机1部,农用运输车3部,小型拖拉机、手扶车近20部。9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2005年全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为绿化荒山,对荒山沟实行承包,栽植速生杨近万株,绿化面积100多亩。 联系电话 86-0532-85458618 |
小淳于村 |
小淳于村 村庄由来 明朝,复姓淳于的人迁此建村,后淳于姓绝嗣,村庄分为为大、小淳于两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驻地西南15公里处,东邻大淳于村,南邻敬庄村,西邻莱西湖,北邻东钟芝村。全村有97户,288人,耕地面积420亩,为丘陵地。有果园68亩,板栗30亩,崂山式大棚40亩。 经济状况 以粮食、疏菜、水果生产为主,2004年新挖平塘1处,使全村大部分农田能够浇上水。鼓励农户发展大棚种植,每亩大棚补贴400元,并供上电。发展大果水晶梨园30亩,红富士苹果40亩,已结果的梨有绿宝石、丰水、黄金等品种,亩收入在4000~8000元;苹果以富士为主,亩收入3000~7000元;年出栏3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8户,一次性出栏在1000只以上的养鸡户3户。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从事化肥、农药、地膜销售,工艺品加工等。 社会事业 农户生产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安装程控电话80部、有线电视78户,有农用车及小型农用车40辆。村庄近靠莱西湖,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成为一个现代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457059 |
韩埠村 |
韩埠村 政区人口 韩埠村建村于明初,位于河头店镇最西北角,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村西靠大沽河,村东是龙水路,村北有军武河。全村有住户251户,720人。 经济状况 村民充分利用村庄地质肥沃,风景优美,适宜设施栽培这一优势,发展大棚生产,全村平均每户有2个大棚,种植蔬菜、甜瓜、西瓜等,年收入每户在1~2万元左右。靠大沽河处有200亩经济林,100亩桃树和板栗。2004年开始发展畜牧养殖,新建养殖小区2个,计划在几年内发展养殖户20户,年出栏生猪5000头,肉鸡10000只。 联系电话 86-0532-85456611 |
臧格庄村 |
臧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建村。传说土地神姓臧,故名臧家庄,后改称臧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区北15公里,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地属丘陵。全村共16姓,340余户,有人口975人。有耕地1800余亩,荒山荒沟200余亩。钾矿石、重晶石和粘土等矿产资源丰富。 经济状况 水利条件优越,东、北靠重洙河(又名臧格庄北河),南靠响水沟水库,西有村水库,村内有大小水库6个,响水沟水库由响水沟村和臧格庄村共同管理。 2005年新上大棚60余个,高效农业大棚发展到400余亩,年产西瓜100余吨,甜瓜300余吨,村民人均增加收入1000余元。新上苹果、大梨100余亩,村果园达250余亩,年产苹果500余吨,产值400余万元。村农产品主要以花生、小麦和玉米为主,花生年产250吨,小麦年产500吨,玉米年产60万公斤,产值2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000余元。 规划30余亩土地,将村内养殖户集中搬迁出村。2005年新上养猪场6个,年存栏生猪2000余头,年出栏生猪万余头;养鸡场3个,年出肉鸡10万余只;奶牛养殖场2个,年产鲜奶300吨,村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 村委领导班子大力招商引资,2005年春引进玩具加工厂1个,花生粗加工厂1个,安排村内闲散劳动力就业50余人。 社会事业 村委新成立治安联防队,与群众一起加强治安工作,减少了集体群众的损失。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拖拉机和汽车不断增加,于1997年新修村内道路4000余米,加宽中心大街并修上排水沟,村东有水展路,随着道路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的高效农业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为村小学新建操场1处,使村小学达到市教体局的要求标准。2005年夏季组成秧歌队,自编自娱,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5459666 |
岚子村 |
岚子村 村庄由来 明初,朱姓由山前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岚之侧,故名朱家岚子,民国初年改称岚子。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15公里,河头店镇西8公里处。有耕地面积2100亩,人口880人。西距龙水路3公里,东邻水展路,农历五、十赶集,交通方便。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前,以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主,有少量果园,村人均收入600元。改革开放后,水利灌溉面积达70%,有果园面积300多亩,都是优良品种。发展蔬菜大棚30多个。发展个体养鸡场10多个,引进青岛九联养鸡场占地45亩,年出栏量100万只,纯收入80万元。引进花生加工厂1个,年纯收入80万元。村养殖奶牛60多头,年纯收入15万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先后发展个体商店9个、理发店4户,第三产业纯收入10多万元。 社会事业 电话入户率达7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3%。基本上旱涝保丰收。建立老年人活动室,老年人学习娱乐有了一定场地,建门球专用场1个,购买了门球,台球等,村成立了秧歌队,村投资3000元购买了服装乐器等。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率100%。 联系电话 86-0532-85459021 |
东钟芝村 |
东钟芝村 村庄由来 明末,于氏由云南迁此地建村,因村处古冢之前故名冢子。清朝光绪年间,为求吉祥改为钟芝。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村庄迁分为东西两村,东钟芝村有周、林、赵等姓氏居住。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15公里处,地属丘陵。全村有101户,267人,全村耕地面积420亩,灌溉面积达200亩,2003年引进九联集团养鸡场1处占地面积41亩。 经济状况 以花生、玉米、小麦为主,辅以大棚、林果,养殖和外出打工等。 社会事业 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新建民房20户,翻新旧房11户。新修道路2公里,整修大街3条,新建自来水工程1座,全村都用上自来水。全村有拖拉机23部、小型汽车3部,彩色电视普及率达45%,电话普及率达70%以上,手扶车普及率达45%,摩托车普及率达85%,有线电视普及率达60%以上。 联系电话 86-0532-85457059 |
西钟芝村 |
西钟芝村 村庄由来 明末,于氏由云南迁此地建村,因村处古冢之前故名冢子。清朝光绪年间,为求吉祥改为钟芝。1958年,因修产芝水库,村迁分为东、西钟芝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15公里处,地属丘陵。全村共有242户,658人。耕地面积1250亩,是一个三面环水,风光秀丽的村庄。 经济状况 以西瓜大棚为主发展高效农业,有各类大棚130亩。奶牛存栏量达165头,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全村80%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7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有拖拉机及各种配套农机70多部,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二三产业发展较快,有大型汽车1部,中型汽车2部,商店3家。 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由一个欠债累累的村庄变成有一定数量存款的好村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庄将围绕产芝湖和马银山的生态旅游开发,发展集体经济,为西钟芝村早日步入小康村而奋斗。 联系电话 86-0532-85457678 |
南崖村 |
南崖村 村庄由来 尉姓由莱阳迁此建村,村名属地形名,因村在胡家沟南,故取此名。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西南8公里处,东邻洙河,西邻南洼村,北邻大河源、小河源,村东是田鞠路,交通方便。全村有67户,267人,耕地面积510亩,果园面积47亩,耕地面积大部分属于平原地,一小部分丘陵地,桑园面积12亩。 经济状况 经济以粮油、蔬菜、水果生产为主。近年来凭借地处洙河西岸的优势,加强水利建设,使全村大部分平原地都能得到灌溉。大力发展蔬菜及蔬菜配种的生产,先后建起蔬菜配种大棚10余个,蔬菜配种主要与莱阳挂钩,培育辣椒与西红柿的种子,亩收入均在7000~8000元之间。随着市场的需求,2005年培育小南瓜种子50亩,亩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果园引进了丰水、绿宝石等梨新品种,苹果主要以红富士为主,产品全部销住外地,亩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全村有养牛户3户,年出栏20头;养猪户2户,年出栏80头;养鸡户2户,年出栏45000只。 有化肥、农药销售点1处,日用品商店1处,换面点2处,摩托车维修点1处。农闲季节,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月人均收入500~800元。 社会事业 村民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拖拉机、手扶车的拥有户达到90%,有线电视、电话、摩托车的入户率均在80%以上。村民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 联系电话 86-0532-85486189 |
尖顶村 |
尖顶村 村庄由来 清朝,张姓由双山村迁此建村,村前有尖顶山故名山顶后,后改为尖顶。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西10公里处,西邻龙水路,北邻水台村,东邻大埠洼村,南邻瑞岭村,交通方便。全村现有151户,人口459人,地属丘陵,耕地1000亩。 经济状况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粮食每亩产量由原来4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有平塘3处,机械40余部。建西瓜大棚50个,收入20万元,新建养猪场3个,收入10万余元。 社会事业 90%的户安装了电话,95%安装有线电视。在村办公室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定期对村民进行科技宣传、先进性教育以及娱乐活动。 联系电话 86-0532-85457216 |
拦马庄村 |
拦马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因唐太宗于此地拦过战马而得名。 政区人口 位于南岚东北3公里处,北邻小莱路,西靠龙水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村民147户,447人,有耕地面积962亩,果园27亩,大小水库3处,铁矿资源丰富。 经济状况 以传统农业为主,带动经济作物、养殖业发展。全村有西瓜大棚32亩,草莓大棚6亩,年增加农民收入5万余元。有奶牛养殖小区3处(不含庭院养殖),其中50头以上规模的2处。有养鸡小区3处,年出栏肉鸡5万只,生猪养殖小区1处,年出栏500头。单养殖业一项,年增加农民收入20万元。 招商引资 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业资源招商。2004年在村后建起2处铁矿石加工厂,精选铁粉,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先后修整村内的一条大街,使街路四通八达,北通小莱路,西通龙水路,交通方便,优化了投资环境。家家装上了电话,信息四通八达,电话给农民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联系电话 86-0532-85451988 |
尚家庄村 |
尚家庄村 村庄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莱阳县尚姓人迁此建村,故名尚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8公里处,南与后车兰泊村相邻,东邻东赵庄村,西与大疃村为邻,北与宝泉庄村接壤。县级公路由村东通过,交通便利。全村有83户,245人,可耕地面积559亩,果园22亩。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前,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人均收入不足200元。20世纪70年代,开展整地改土运动,提高粮食产量,整理深翻土地420亩,填平荒沟4条,增加可耕地30余亩,粮食产量每亩比以前提高55公斤。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加大投入,引进高产作物品种,投资2万元修建平塘2个,解决了村东150亩地的浇灌问题,小麦亩产量提高到400公斤,玉米高到700公斤,花生提高到300多公斤。有奶牛养殖专业户2户,奶牛存栏20余头;养猪专业户5户,生猪存栏200头,年出栏400头;转移劳动力70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利用村土地资源,引进制砖客户年增加集体纯收入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60元。 社会事业 电话入户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95%以上。家家通上照明电,家家吃上自来水。 联系电话 86-0532-85458089 |
洼子村 |
洼子村 村庄由来 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孙氏由栖霞桃村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故称洼子。有孙、于、乔、刘、贺、李、王等姓氏居住。 政区人口 村位于莱西市北20公里处,东邻高格庄水库,西与臧格庄村隔水展路相望。同三高速公路从村边通过。全村有人口735人,地属丘陵,耕地面积1478亩。 经济状况 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05年粮食总产量1000吨以上。经济作物以花生和大棚西瓜为主,大棚西瓜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项目,由于土质好,水源足,再加上规范化科学种植,使生产的瓜个大,味甜,皮薄,远近闻名。2005年出产大棚西瓜500吨,为农民增加收入30万元。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2000年以来,发展肉鸡养殖大棚50个,建小型、中型养猪场10余个,规划的养殖小区已初成规模,年出栏肉鸡20万只,猪3000头,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 社会事业 村庄自古尊师重教,学风浓重,1997年以来升高等学府的本科生19人,硕士6人,博士4人。 联系电话 86-0532-85451291 |
任家岭村 |
任家岭村 村庄由来 清朝初期,任姓兄弟二人由辇子头迁此建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任家岭在大沽河东3公里处,村东是同三高速公路,东、西北是丘陵地,南一公里是宝泉庄村,东一公里是响水沟村,北面一公里处是大埠洼村,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有121户,402人;耕地面积818亩,其中果园75亩,养殖小区占地10亩。 经济状况 以粮、油、养殖为主。村后、村东2个养猪小区有生猪500多头,奶牛专业户5户,饲养奶牛40多头。村庄水利条件优越,有平塘3个,供应全村75%的耕地灌溉用水。村东平塘能浇灌250亩地;村后平塘能浇灌200亩地;村南平塘能浇灌100亩地。二、三产业纷纷兴起。村中有百货商店1家,粮食加工2家。还有13人在外地搞建筑,有15人在外资企业工作。 联系电话 86-0532-85458058 |
瑞岭村 |
瑞岭村 村庄由来 建于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原名分水岭(有石碑为记),后改为王家庄,1982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瑞岭村。 政区人口 全村共有44户,135人,有土地560亩,果园300亩(韩资企业)。村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座落在河头店镇西南部,交通便利,西邻龙水公路,南邻环城公路及马银山旅游开发区,北邻韩资梨园,地理条件优越。 经济状况 1995年,村庄利用人少地多的优势,发展畜牧业。到2005年全村有奶牛120头,户均3头,名列全镇第一。仅此一项,使全村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2004年底,引进韩资企业梨园,全村劳力利用空闲时到园务工。每个劳力年增加收入上千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电话、电视入户率达95%,照明电入户100%,自来水入户达80%。 联系电话 86-0532-85457988 |
大埠洼村 |
大埠洼村 村庄由来 贾姓建村,因村前有岭、村西有洼故名大埠洼。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西南10公里处,东邻臧格庄,南邻任家岭,西邻尖顶,北邻小埠洼。全村有118户,人口338人,耕地面积993亩,村西500米处有一条通村路,交通方便,电话户达8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 经济状况 全村有奶牛养殖户11户,存栏150头,年纯收入20余万元。肉鸡养殖户3户,占地面积16亩,年出栏15万只,年纯收入14万元。养猪专业户共养母猪46头,年出栏肥猪900头,净收入18万元。外出务工人员50余人,年纯收入15万元。有西瓜大棚12户,占地47亩,年人均收入1500元。运输专业户1户,年纯收入6万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485018 |
小埠洼村 |
小埠洼村 村庄由来 清光绪年间(1876~1908年),王氏由大埠洼迁出建村名小大埠洼,后简化为小埠洼。 政区人口 全村有农户35户,人口100人,土地300亩。村庄东靠臧格庄,北靠岚子,西靠尖顶,南靠大埠洼。村西有通乡路,交通方便。 经济状况 以粮、油、瓜果为主要产业,有西瓜、甜瓜大棚8个,每个大棚年收入3000~8000元。有养鸡户2户,年出栏3000只,年收入5000元;有养猪户2户,年出栏60头。经济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全村80%的农户有电话,有大小型机械12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8381 |
响水沟村 |
响水沟村 村庄由来 由咸、苏两姓建村,因村后有一泉水长年象似一小瀑布,距100米处就能听到水声,故取名为“响水沟”。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城北10公里处,村东邻水展路,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28人,有土地366亩,果园30亩。 经济状况 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是村民致富的主要道路,由于离莱西市区近,农闲时村民多到市区打工,搞副业,平均年收入2000多元。 村中有一座中型水库,小水库较多,全村农田都能灌溉。有一眼甜水井,水质良好,周围村民都来取水。2004年,在村前修建占地2亩的平塘。村庄街道整洁,为外地客户来村投资建设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联系电话 86-0532-85458278 |
姜格庄村 |
姜格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王姓由山西迁入,因与邻村有一耩之隔,故名耩隔庄村,后演变为姜格庄。 政区人口 村东有大王山,山顶青松翠绿,山坡上有桃、苹果、柿子、栗子园,把大王山装扮得非常美丽。村后有军武河,村西是龙水路,交通方便。全村有住户250户,840人,土地面积1800亩。 经济状况 全村先后发展大棚500多亩,其中西瓜150亩、甜瓜150亩,产品销售全国各地。村草莓基地有草莓棚300多个,面积200余亩,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客商前来购货,仅大棚生产这一项,村民增加收入150多万元,人均增加1800多元。发展养猪专业户5个,年出栏生猪500多头,奶牛专业户4个,年产奶20多万斤。 社会事业 投资5万多元,整修村西通村路和村中心两条大街。投资2万余元修建中型水库1座,投资12万元深挖平塘4个,改善了村庄的水利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修建老年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党员活动室,组建了30多人的秧歌队,丰富了全村的文化生活。 联系电话 86-0532-85456188 |
东岚桑村 |
东岚桑村 村庄由来 1958年春,因修产芝水库,唐家庄乡岚桑村迁移至此。文革期间改名卫东村,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东岚桑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20公里,南临小莱路,西邻大沽河,东距龙水路2公里,地理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有农户70户,230人,耕地面积390亩,人均占地1.28亩。 经济状况 全村有设施栽培大棚40个,面积55亩。以小香瓜为主,年创收35万元。有各种中小棚甜瓜、西瓜30亩,收入12万元。畜牧养殖方面,有奶牛养殖户3户,存栏25头;有生猪养殖户8户,年出栏150头。 由于村属库区村,土地较少,村两委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5人,从事商业、运输服务业人员10人。 社会事业 1985年9号台风过境后,上级领导十分关心库区村的生活困难,1986年拔款为全村通上电。全村居民全部安装了自来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村庄干群关系融洽,街道整洁,道路宽畅,治安稳定,无刑事案件发生。 联系电话 86-0532-85452662 |
肖官庄村 |
肖官庄村 政区人口 肖官庄村位于河头店镇中北部,南邻同三高速公路,北邻肖掖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村庄土地总面积3000余亩,丘陵占村庄总面积的60%,有耕地面积2500亩。全村总人口942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6亩。 经济状况 种植业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其中花生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产量品质均居河头镇首位。果品产业是村庄的经济支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建起以日本丰水梨为主的大梨基地100亩,年出口大梨50万公斤,创汇40多万元;有优质富士苹果280亩。养殖业发展较快,有养殖小区3个,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年创收30多万元。 绣花业历史悠久,是农闲妇女创收的一大产业,有150多名妇女从事该产业,年创汇10万多元。村内60%的青年劳力通过外出务工,经商,年增加收入200多万元。村庄集贸市场,每逢阴历“一、六”赶集,许多农副产品足不出户,就可销售出去。良好的投资环境,便利的交通设施,引来君盛花生加工厂落户,许多村民买上汽车收购花生,增加了农民收入。镇信用社在村内设点,存贷不出家门就可办理。 社会事业 近几年村庄先后有140多人考入大专院校,村委会对每人给予500元奖励,形成了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村内有老年活动室1个,门球场1个,秧歌队1个。通过自娱自乐,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弘扬了正气,近10年来村庄未发生一例违法犯罪事件。 村庄整修了1条环村公路和3条文明大街。在村北修建了水面面积150亩的水库,村庄在绿水中环抱,风景秀丽,独具特色。肖官庄村有300多年历史,村中心有一棵200多年槐树,直径达1.5米,历经沧桑,见证着该村的发展变迁。 联系电话 86-0532-85482078 |
千家村 |
千家村 村庄由来 千家村旧称三家村。1940年前后,全村人口发展到30多户,考虑到人口发展及姓氏增加等因素,将三家村改名千家村。 人口经济 全村有87户,298人。耕地面积830亩,果园面积40亩,桑园面积10亩,草莓大棚8个,桃树大棚3个,花生加工厂4处(其中在本村2处),养殖小区1处,碳模具加工厂1处。2004年度全村总收入384万元,人均纯收入4700元。 优势产业 利用村后的空闲地协助杨成美于2000年建花生加工厂1处,村西杨成利花生加工厂1处,吸纳村内剩余劳力70余人。其中杨成美花生加工厂,固定资产为2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年纯收入30万元。 村西1999年建养殖小区1处,共有5户,10个养殖大棚 ,主要以养猪为主,存栏量800头,小区养猪户均收入4万元。 地方特产 在村东建草莓大棚8个,在村后建桃树大棚3个,在村前建富士苹果园40亩;地膜覆盖花生400亩。其中:草莓大棚年总产量1万斤;桃树大棚年总产量2万斤;苹果产量80吨;花生总产量140吨。 精神文明 村建东西大街1条,长约200米,宽8米,村东、村西、村南各有平塘。一年四季有水,是一个美丽、富饶、治安良好的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489069 |
小沟子村 |
小沟子村 村庄由来 由董姓建村,村南有沟,故名“董家沟”。后因较大沟子为小,改名小沟子。 政区人口 小沟子村距河头店镇驻地3公里处,北邻小莱路,田鞠路贯穿南北,交通条件极为便利。物产丰富,阡陌相通,民风淳朴,环境宜人,地理条件优越。全村181户,人口535人,有耕地1056亩,成材林50亩,西瓜、蔬菜大棚数十亩,果园280亩。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粮油、西瓜、蔬菜大棚、养殖等为龙头。村北有数十亩大棚,一年四季产优质甜瓜、西瓜数百吨,吸引大量客户前来购货。村西小河水资源丰富,沿小莱路南北两侧开挖平塘数座,建全镇较大的小沟子栏河大坝,为农业、果业、渔业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村西优质红富士果园始建于1985,亩产苹时3500公斤,总产近1000吨,创收120多万元。村东建有铁选矿一处,年产铁粉数百吨。 村内百货商店2家,粮油加工厂1家,机械维修行业2家,服装加工厂3家,运输业专业户4家,各行各业,兴旺发达。 联系电话 86-0532-85480018 |
南岚村 |
南岚村 村庄由来 明初始建,原来是大片山岚,有南北之分,南岚建于岚南,故名南岚。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部,距市区17.5里,河头店镇西部,距镇驻地14公里。原为南岚镇驻地,2001年3月并入河头店镇。村庄东邻拦马庄,北临北岚,南与小店东、大店东相接,西临大沽河。全共530户,1531人。有耕地面积2300亩。 经济状况 水利条件优越。大沽河上新上廊道60米,有扬水站4座,管道4000米,电力灌溉农田1500亩,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1991年村两委组织部分村民到寿光三元朱村参观大棚黄瓜,1992年10月全村共建冬暖式大棚90个。到2005年,全村果园面积120亩,冬暖式大棚100个,约150亩,崂山大棚200亩,荒山滩沟350亩,水洼地800亩。果园品种不断更新,由以前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转变,全部变为高产园,亩收入达4000~5000元。大棚黄瓜由原来的一年一季发展到一年三、四季,由单一种植黄瓜发展到西瓜、甜瓜,亩收入由原来的7000~8000元增加到2~3万元。 南岚集始于明末清初,时间为阴历每月的三、八日;南岚山会源于南岚庙会,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日。改革开放以后,村内个体工商户、专业户不断地涌现,集市贸易越来越活跃、繁荣。为扩大市场面积,增加市场的后劲,村两委于1989年8月把村内一条3米深、8米宽的沟填平、压实,整修出面积为28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市场扩大,道路畅通,集市贸易更加活跃、繁荣。每逢集日人山人海,市场的物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 社会事业 南岚村东靠龙水路,北有小莱路,西邻2004年刚建成的环湖大道,交通便利。村内有北半市最大的供电站及变电站,供给河头店、马连庄、南墅、日庄4镇的工农业用电及群众的生活用电。莱西市的民兵训练基地也座落在原来的镇政府。全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工商户发展到100多户,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安装了电灯、自来水,电视、冰箱、冰柜等进入百姓家,摩托车、轿车、面包车等不断增加,到2004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451369 |
北岚村 |
北岚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姜氏由山西迁来建村,村在山岚之北,与南岚对应,得名北岚。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8公里处,东临龙水路,北靠小莱路,西傍环湖路,交通方便,景色秀丽。全村有住户450户,总人口1296人。村庄地处丘陵,有农田面积2746亩,果园118亩。 经济状况 北岚村盛产花生、玉米和小麦。近几年农民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大棚瓜果生产。塑料大棚主要分布在小莱路和龙水路两侧,面积400多亩,主要种植西瓜、甜瓜和秋黄瓜。北岚瓜果因水质好,所以皮薄,汁多,肉甜,口感极佳,深受客户欢迎,主要销往烟台、大连、青岛等大中城市。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2500元。塑料大棚的发展,带动了瓜果收购、大棚材料经销及快餐小吃的发展。龙水果品商店年瓜果购销量均在2000吨以上。合忠杂品店供应大棚竹杆及铁丝、草帘等物品。春光园艺坊占地200多亩,为城市建设及公路绿化美化提供各种花卉苗木,为100多名闲余劳动力提供了劳动就业场所。 养殖业发展迅速,养猪专业户达到40多户,奶牛养殖户20户,小型标准化蛋鸡养殖1处,年存栏量5000多只。 村庄建设 北岚村凭借地理优势,在龙水路与小莱路交叉处建立新村,新村初具规模,许多村民及客商已经落户,北岚人将敞开家门,真诚欢迎各界有志之士前来考察投资,北岚人将借莱西湖旅游开发区之东风,在龙水路以西小莱路两侧发展高效旅游农业,让更多的村民受益,使北岚村这块宝地生金,大放异彩。 联系电话 86-0532-85451888 86-0532-85451369 |
大淳于村 |
大淳于村 村庄由来 明朝,复姓淳于的人迁此建村,后淳于姓绝嗣,村庄分为为大、小淳于两村。 政区人口 位于产芝湖畔,东临龙水路,西傍环湖路,南靠马银山开发路,北界西钟芝通村路,交通四通八达。全村有居民298户,915人。耕地面积1700多亩,属半丘陵地,村前村后各有一条河流流入产芝水库。 经济状况 有水库3座、平塘5个,优越的水利条件,全村80%耕地成为水浇地。农业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每年播种小麦1100多亩,玉米1000亩,花生500亩。建有高效大棚43个,占地77亩,种植甜瓜、西瓜,年收入93万元。为搞活流通渠道,建设集市1个,每逢阴历二、七赶集。村东完全小学新建校舍45间,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有学生300多名,教师12人,学校的教育质量始终名列前茅。 联系电话 86-0532-85457278 |
大店东村 |
大店东村 村庄由来 元代中期,初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西有殿取名殿东,后演变为大店东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西部,龙水公路西侧,公路畅通。全村有187户,565人,有耕地面积1152亩。 经济状况 村水利条件充足,有中、小型塘坝6个,扬水站1座,全村全部农田都能浇上水,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小麦、玉米、花生)由原来的亩产300~400斤增加到1吨以上。全村发展冬暖式西瓜大棚80多亩,年增加收入30多万元;韭菜棚20亩,年增加收入8万多元;甜瓜棚30亩,年增加收入15万元;高温菜棚64个,96亩,年收入40万元。2005年初在村东南建起占地20亩的养殖小区1处,年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蛋鸡1万只,增加收入15万元。 全村有12马力以上拖拉机30部、农用四轮车9部,常年搞运输,送砖、沙、石子;有出租面包车3部,大型挖掘机1部,推土机1部。四胎大货车2部,联合收割机2部,常年外出作业,年增加农民收入12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多元,全村90%的农户购买摩托车、手扶车。村集体投资3万多元整修的村中心两条十字街,由专业人员管理。2005年4月,村投资1万多元修建文化大院,成立老年人活动室、秧歌队,给村民提供了强身健体的好场所。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让村民看上卫星转播的节目。 联系电话 86-0532-85452560 |
善家屯村 |
善家屯村 政区人口 善家屯村位于河头镇的西部,东靠青山,西邻小莱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村西与姜尚路相接,村内房屋整齐,街道宽敞。全村共有110户,397人,土地面积450亩,属丘陵地带。 经济状况 果品是本村农业生产的主导产品,全村共有果园450亩,其中苹果300亩、板粟100亩、大梨50亩。苹果品种多为红富士,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果品生产走上绿色化轨道,年产无公害果品1500吨。年产板粟3万斤。 规划了畜牧养殖小区,全村有养殖户20户,其中规模较大的6户搬进小区,全村奶牛总存栏量190多头,日产奶1500多公斤。同时,规划了养鸡小区、养猪小区,全村有养鸡户5户,鸡棚13个;规模养猪场6个,年存养母猪50头,肥猪1200头。 利用村庄铁矿石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起选铁厂1座,日产铁粉数十吨。 联系电话 86-0532-85458768 |
东曹家村 |
东曹家村 村庄由来 明末,曹氏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曹家,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东曹家村。 政区人口 东邻陈家村,北距小莱路2公里,西距水展路3公里。全村共198户,总人口618人。有耕地1578亩,果园面积145亩,新发展高酸苹果93亩。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 经济状况 2004年,投资3万元,对村二号塘域进行全面加固,投资3000元,更换部分漏水的管道,确保全村的土地能够按时浇灌。 全村共有肉鸡养殖业户25户,年出栏肉鸡25万只,年增加收入50万元。有奶牛养殖户15户,奶牛存栏58头,年增加收入12万余元。有养猪户8户,年出栏生猪2800头,增加收入50万元。村民曹玉春通过市场调查,引进美国七彩山鸡100只,计年收入10万元。并带动部分群众参与养殖,达到共同致富。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发展西瓜、甜瓜蔬菜大棚30个,年增加收入21万元。 社会事业 重视教育投入,对考入大专以上的学生,村集体给予奖励300元。村两委经常采访联办小学,关心教师生活,及时维修危房,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2004年,村委投资1.5万元,对村内5条主大街进行全面扩建、维修、绿化。疏通排水沟,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投资3000元建起门球场,并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室。村庄先后荣获“莱西市先进党支部”及“河头店镇模范村委会”、“文明村庄”、“安全村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畜牧业发展先进单位”、“林果业发展先进单位”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59685 |
陈家村 |
陈家村 政区人口 位于莱西市北部,东距莱阳20公里,属丘陵山地,北邻小莱路,东邻水展路,西邻龙水路,交通便利。全村有人口592人,耕地面积1400亩。 经济状况 全村有果园面积70亩,大棚水果50亩,有中(二)型以下水库5座,平塘5处,90%的土地可以旱涝保收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村庄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单一的粮食生产,一般年景的人均收入在100元左右,村民的温饱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突破600公斤,玉米700公斤,花生500公斤的纪录。近几年,引导村民走高产高效生产的路子,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大棚水果50亩,亩均收入4000元以上。1994年村两委集资建村办砖厂1处,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全村有25辆农用运输车,每车年收入3万元以上,安置富余人员从业,人均增加收入1300元。 依托万福集团发展养殖业。先后建起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棚30个,年出栏6000头以上。每头生猪的收入在200元左右,年总收入100万元。有生猪养殖小区5个,占地面积60亩。1994年开始发展奶牛养殖,有规模养殖户10户,存栏奶牛70头。 社会事业 村委会建有文化大院、办公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及幼儿园,文化事业迅猛发展,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达90%,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 联系电话 86-0532-85459179 |
矫格庄村 |
矫格庄村 村庄由来 矫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故名矫格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西北部,龙水公路东,公路畅通。全村710人,有耕地面积1230亩。 经济状况 全村有果园150亩,有冬暖式大棚西瓜400多亩,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140多万元,“五一节”前后,大棚西瓜上市,前来收购西瓜的车辆聚集在文明街西端,农民足不出户,就能顺利卖出。村两委围绕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招商引资,租给韩国大林农产有限公司土地700亩,建成优质梨园,年为集体增收20多万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社会事业 投资6万多元整修村中心文明街,安装了路灯,安排专业人员管理。村庄水利条件优越,大部分的农田、大棚都能自流灌溉。2005年,为每家每户安装了自来水。投资2万多元修建了文化大院,成立老年活动室、篮球场、门球场和秧歌队。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村民看上了转播的节目。 村庄先后被莱西市委授予“文明村庄”、“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56688 |
南埠后村 |
南埠后村 村庄由来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孟氏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小山岗(称为埠),取名为孟家埠后,后来演变成“南埠后”村。孟氏建村后不久,王姓迁入,村中以王、孟二姓人为主。 政区人口 位于河头店镇西10公里,东依龙水路,南靠小莱路,大沽河从村西经过。全村有人口580人,耕地面积1200亩.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等农作物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有寿光式冬暖大棚96个,面积120亩,崂山式西瓜棚150个,面积300亩。冬暖式大棚主要种植蔬菜,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芸豆等,一年四季均有新鲜的蔬菜供应周边市场。崂山棚主要种植西瓜和甜瓜,每年的4月中旬到6月上旬集中上市,上市期间,村中心大街和村后的进村路上充满了到这里收购西瓜和甜瓜的车辆、商贩。 村西大沽河岸有近500亩的林带,2002年对林带进行树种更换,由原来的刺槐等改成速生杨。树木长的郁郁葱葱,非常茂盛。成为我村特有的一大景观。村西有一株银杏树(俗称百果),种植时间无人知晓。树干很粗,两成年人都抱不过来。 联系电话 86-0532-85456670 |
捉马台村 |
捉马台村 村庄由来 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征东,于此捉过战马而得名。 政区人口 捉马台村地处大沽河东4公里处,北临小莱路,东邻陈家,南与东曹家村相接,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是一个理想的生息之地。全村178户,480人,耕地1085亩。 经济状况 村庄经济以西瓜、蔬菜、养殖为龙头。村东、村南数百亩大棚,一年四季盛产优质西瓜、甜瓜数百吨。养殖业位于村北,年存栏奶牛300多头,生猪250多头,肉食鸡15万只。村东水源充足,有平塘6座,给渔业的发展带来了先天的条件,充沛的水源浇灌着数百亩大棚及农田。全村有成材林180亩,果园25亩。村西铁矿资源丰富,引来外地的投资商前来采矿、建厂。全村有百货商店3家,粮油加工6处,饮食服务5处,服装加工4家,机械维修1家,建筑材料加工2家,运输业4家。 联系电话 86-0532-85458665 |
水台村 |
水台村 村庄由来 水台村建于明朝,位于高处瑞台,后简化为水台。 政区人口 距莱西市北17.5公里处,距河头店镇驻地10公里,南靠大淳子村,北靠小店东村,东邻岚子村,西与钟芝村接壤,村东靠水马路,道路宽广,交通方便。全村耕地1137亩,147户,420口人。村周围有苹果园、桃园、葡萄园,风景优美,空气清新。 经济状况 村里有联合收割机,大部分户有拖拉机、手扶车等运输工具。900亩耕地承包到户,玉米亩产650多公斤,小麦亩产450多公斤,花生单产350多公斤。有优质果园200多亩,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红将军、新乔纳金、红嘎啦等,年收入80万元。有养鸡大棚20多个,收入20万元以上;养猪大棚8个,收入15万元;瓜果大棚15个,收入12万元;养奶牛80头,收入25万元,养黄牛30多头,收入5万元;村外出打工收入10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4700多元。 联系电话 86-0532-85457699 |
腊树庄村 |
腊树庄村 政区人口 腊树庄村位于莱西市北25公里处,东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南靠小莱路,西邻水展路,全村总人口270人,土地面积600亩,其中果园30亩。 经济状况 全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养殖业、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到2004年底农民人均收入3400元。 在村东北统一规划了肉食鸡养殖小区,村委会为村民提供电力和有线电视。肉食鸡养殖户由1999年的4户发展到8户,养殖规模由原来的年出栏4万只发展到现在年出栏10万只,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奶牛养殖户由原来2户发展现在到6户,年存栏30头,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在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方面,现已发展高温大棚4户,崂山大棚25个,大棚内主要种植甜瓜和西瓜,年收入8万元以上。花生种植面积270亩左右,年收入30万元以上。 村庄建设 整修2条主街,村庄房屋建设由村委会统一规划,村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到2004年底,全村8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90%安装了有线电视,70%的农户拥有各种农业机械,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联系电话 86-0532-85480093 |
小店东村 |
小店东村 村庄由来 元朝中期,初氏由山西迁来建村,因村西有殿,故名殿东,后由左、刘、周等姓氏相继迁居,演变成今名。 政区人口 位于县城北16公里,龙水路西,南岚村南,西邻产芝湖,南邻大淳于村,东与大店东连成一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全村现有334户,1026人,耕地面积1680亩。 经济状况 村东建有水库,上游挖了一个6亩水面的大平塘,修建了一座135马力的大型扬水站,使1000多亩粮田、80亩果园均能供上水,粮食产量稳步增收,达到了亩产吨粮。 有高温棚30多个,崂山式棚80多个,一个大棚年收入15000多元。有养猪户13个,年出栏上千头,纯收入80多万元。养肉食鸡千只以上的户15户,年出栏近30万只,纯收入50多万元。养蛋鸡一户3000只,白公鸡1000只,年纯收入8万多元。奶牛养殖户9户,年存栏100多头,纯收入40多万元。利用塘坝养鱼3户,其中1户20多亩水面,年收入3万多元。大部分农户养1~2头耕牛。全村有商店4个,有磨坊、油坊、电焊铺、花生加工厂,连农药、化肥不用出村都能买到。农业实现机械化,全村共有四轮农用车4辆,三轮农用车8辆,50马力的拖拉机1部,12马力拖拉机18辆,手扶拖拉机56辆。 社会事业 村办公楼面积260多平方米,大礼堂面积360多平方米,村办公室、会计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播音室全都设立在办公楼上。有载重10吨以上运输车2辆,面包车2辆,家庭轿车3辆,摩托车、电话基本上户户都有,有手机几百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5112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