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庄村
村名由来 明成化年间,张氏由云南迁出,先在张门口落脚,在登洲府落户。数代后又从登洲府迁来九支屯(在张家屯村前)因李毛子作反官兵来往频繁,村民不堪其拢,始搬来此地。因县内重名,从吉祥嘉言更名为张福庄大队。1984年5月,改队建村为张福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东南4公里,土地总面积770亩,其中耕地面积642亩,居民105户,人口390人。
经济状况 2004年经济总收入338万元,人均收入4620元。电视87户,有线电视89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3056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5112 | 266000 | 0532 | 查看 张福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张家屯村 |
张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张氏由即墨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张家屯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驻地武备东3公里,望武武路北侧,土地总面积2496亩,其中耕地面积2080亩,居民325户,人口1170人。 经济状况 土地肥沃,粮食丰产,属镇畜牧养殖及蚕茧养殖重点村庄,部分农户栽种苹果、桃等果树,蔬菜主要种植,有个体民营商家50余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投入942万元,人均收入4552元。 优势产业 畜牧和蚕茧养殖是村内主要经济来源。 社会事业 村内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村建幼儿园一所,镇敬老院座落于村内,有80%以上农户有彩电,部分农户配有VCD、购买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作,固定电话267部,有线电视278户。按统一学校布局,适龄儿童到刘家屯小学就读。 联系电话 86-0532-82413972 |
武备三村 |
武备三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武备老工夫市为武备三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驻地西南部,交通便利。全村土地总面积640亩,其中耕地面积510亩,有居民108户口,人口364人。 经济状况 提高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设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产业化格局。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6万元,人均收入4483元。 优势产业 大棚蔬菜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现有蔬菜大棚37个55.5亩,果园面积150亩。2004年全村果品总产量达321吨。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漤水的历史。全村8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70%户有摩托车,固定电话96部,有线电话入户81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3018 |
武备二村 |
武备二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武备东庄为武备二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驻地南部。全村土地总面积954亩,其中耕地面积559亩,有居民126户口,人口447人。 经济状况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居民收入是村庄的工作目标。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5万元,人均收入4481元。 优势产业 粮油、果品生产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现有果园面积340亩,产量达764吨。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漤水的历史。全村8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70%户有摩托车,固定电话117部,有线电话入户103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2781 |
武备四村 |
武备四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将宋家街、王家街划为武备四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驻地南部偏西,交通便利。全村土地总面积1030亩,其中耕地面积950亩,有居民182户口,人口628人。 经济状况 农业增效,居民增收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设置了农业示范园,形成了以蔬菜、果品生产为主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4万元,人均收入4487元。 优势产业 水利资源丰富,果业生产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现有果园面积360亩。2004年全村果品总产量达875吨。 社会事业 1996年以来,居民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街道净洁、房屋宽敞明亮,主要街道装有路灯。2000年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漤水的历史。全村8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摩托车成了代步工具。固定电话177部,有线电话入户162户。多年来被镇政府、莱西市评为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473299 |
武备六村 |
武备六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武备大街西段及后庄为武备六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驻地西1.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土地总面积810亩,其中耕地面积604亩,有大大居民213户口,人口780人。 经济状况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是支柱产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31万元,人均收入4489元。 优势产业 林果生产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全村现有果园面积420亩。2004年全村果品总产量达1012吨。 社会事业 1998年以来,村民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农户自筹资金盖起二层小楼。2000年以来,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漤水的历史。全村8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作。固定电话192部,有线电话入户178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1868 |
武备五村 |
武备五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石头涧为武备五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驻地西南部。全村土地总面积910亩,其中耕地面积810亩,有居民145户口,人口540人。 经济状况 以优化品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02万元,人均收入4485元。 优势产业 大棚蔬菜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现有各式大棚39个,面积58.5亩,果园面积210亩。2004年全村果品总产量达533吨。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漤水的历史。全村8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70%户有摩托车,固定电话123部,有线电话入户116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3028 |
毛家埠东村 |
毛家埠东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毛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姓命名毛家埠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便于管理析为毛东、毛中、毛西三个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队设村时,设为毛家埠东村、毛家埠中村、毛家埠西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北靠804省道,西靠南城路,交通便利。 社会事业 全村8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60%的农户有手扶车,10%的农户有三轮车,全村拥有私人汽车6辆。 联系电话 86-0532-82420136 |
毛家埠中村 |
毛家埠中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毛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姓命名毛家埠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便于管理析为毛东、毛中、毛西三个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队设村时,设为毛家埠东村、毛家埠中村、毛家埠西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北靠804省道,西靠南城路,交通便利。 社会事业 全村8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60%的农户有手扶车,10%的农户有三轮车,全村拥有私人汽车4辆。 联系电话 86-0532-82420205 |
毛家埠西村 |
毛家埠西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毛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姓命名毛家埠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便于管理析为毛东、毛中、毛西三个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队设村时,设为毛家埠东村、毛家埠中村、毛家埠西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北靠804省道,西靠南城路,交通便利。土地总面积2992亩,其中耕地面积2494亩。有居民368户,人口1179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镇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共引进花生加工厂三家,轧钢厂一家,汽车大修厂一家。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91万元,人均纯收入4622元。 优势产业 高产示范基地两处,位于804省道北,南城路西,小麦亩产1200斤,玉米亩产1300斤。 社会事业 2000年村民集资和村投资打100米深井一口,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吃漤水的历史。改建集贸市场一处,修建小学,村主要街道已硬化。全村8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60%的农户有手扶车,10%的农户有三轮车,全村拥有私人汽车八辆,固定电话331部,有线电视入户297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20628 |
武备一村 |
武备一村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在坞山北面,故名坞北,后来演变为武备。1961年为便于管理分为6个村。原武备大街东段为武备一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驻地西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土地总面积920亩,其中耕地面积698亩,有居民196户口,人口797人。 经济状况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设立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形成了以粮油、蔬菜、果品为主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8万元,人均收入4485元。 优势产业 果品生产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果园面积250亩。2004后全村果品总产量达686吨。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漤水的历史。全村80%以上的农户看了彩电。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有固定电话178部,有线电话入户132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3037 |
刘家屯村 |
刘家屯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刘氏由本市日庄镇张家屯(过去称北刘家庄)迁来建村。因姓命名刘家屯村,屯字的来历是因村前系一片洼地(古时有条屯必洼之说)故名。公社时候称刘家屯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队建村故名刘家屯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东4公里,北靠望武路、东靠南城路,土地面积4509亩,其中耕地面积3758亩。2004年,刘家屯村有居民470户,人口1610人。 经济状况 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26万元,人均收入4619元。 优势产业 村前后有4个大平塘,80%户种植蔬菜,秋季村东建香菜批发市场,外地客户前来贩运香菜。 社会事业 2004年投资200万元用村道建设,平壤整修,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世世代代缺水吃、挑水吃的历史,建集贸市场一处,改建学校、幼儿园、卫生所、全村80%农户有彩电、60%的农户有手机、固定电话402部,有线电视入户418,全村90%有农用车 联系电话 86-0532-82428889 |
岘沽村 |
岘沽村地处胶东半岛腹地。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村。村庄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3℃。春季多西南风,时常出现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宜人,冬季气候干冷,时有降雪。 岘沽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机智勇敢、保家卫国、誓死不屈,共有16位烈士为国捐躯。在抗日战争中,全村民兵既积极参军参战,又自觉看家护村。村民展品山、展大和、展鸿尊三人在黄县白马村、鲁南等战斗中英勇献身。1945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初六)拂晓,百余日伪军手持洋枪、洋炮从村前小龙山之南徐家屯村山顶袭来,全村200余民兵分左中右三路用土枪、土炮进行迎头痛击,战斗持续半个多小时,民兵展学镐、展洪友、展英宝壮烈牺牲,展文秀负伤。日伪军进村抢粮阴谋未能得逞,被民兵打得灰头土脸,原路狼狈撤回。在解放战争中,岘沽村人民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杀敌。村民展鸿才、张云岐、展瑞亭、展从林、展堂高、展东成、鞠炳文、鞠俊德八人在淮海战役及辽宁省双山子、掖县粉子山等战斗中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岘沽村人民踊跃参加志愿军。村民展玖成1950年11月在朝鲜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岘沽村人民为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舍生忘死,拼命工作,在南京部队二十二军任宣传股长的展凌云,在南京军区医院病逝,年仅31岁。 岘沽村人民聪明灵慧、勤奋耐劳。解放后,干部群众纷纷参与“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干部群众勇走互助合作之路,粮食产量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对村东洼涝农田进行全面系统治理,干部群众顶风雪、冒严寒,挖沟修路,架桥整地,压沙改土,苦干巧干15个冬春,把村东2000亩洼涝田治理成沟沟相通,渠渠相连,地成方,林成行,道路平直,排灌顺畅的高产良田。同时大兴水利建设,挖平塘、打机井,提高抗旱防汛能力,使粮食亩产过“纲要”,跨“长江”,超千斤。治理涝洼田之后,又在小龙山、南山、东南山放炮凿石修梯田,栽植苹果树、葡萄树,发展林果业,让过去的秃岭变成花果山。 岘沽村人民开拓创新,科学致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干部群众获得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自觉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白羽、北醇等酿酒葡萄和食用巨峰葡萄1500余亩,并与青岛葡萄酿酒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村集体建起葡萄发酵站,为脱贫致富打建起支柱产业。1993年村民展顺元借鉴寿光冬暖式塑料大棚种蔬菜之经验,处处学科学、事事用科学,试种大棚葡萄获得成功。此法迅速推广全村,到2010年底,全村已发展大棚巨峰葡萄1500余亩,年亩均收入三万余元。村民家家户户依靠科学、种植葡萄致富,岘沽村成为莱西市北部屈指可数的富裕村。 岘沽村人民重视教育,讲究文明。在600年前立村时,将村名命名为“贤古村”,内涵为村人在很久以前古时代就贤良、有才能、重教育、讲文明。清末以前,村民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办私塾,1932年建成村完全小学,有学生100多人。由此,村民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受教育的范围扩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岘沽村文化教育进入全面振兴时期,剧团、秧歌队越办越红火。办起幼儿园,1970年设立岘沽联中,1976年联中增设高中班。1998年,岘沽村人民户户捐款、外募资金,共投资百万余元建起高标准四层教学楼,办起全市少有的村建中小学。四周邻村儿童少年均来就读,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域内文化教育事业前程似锦。 岘沽村人民爱家爱村,村庄建设大手笔、扮秀美。1974年,村党支部决定实施新村规划建设。改立村以来的土草房为砖石结构高标准砖瓦房。村集体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要求、统一安排施工建设。全村南北、东西各三纵三横,共6条宽12米的大街。户型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5米,房前小街宽4米。村集体对村民建新房帮工帮料。到1985年,80%以上的村民住上新房。1999年以来,在村西部规划拆除原学校及附近老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建设高标准商业街,街南北两侧建商住二层楼,还在商业街北侧续建两排二层民居别墅楼,4排二层楼点缀得村庄分外俊美。村内大街小巷全部进行硬化,并安装高标准路灯,街两旁植树栽花。村西头立起骏马奔腾的雕塑村碑,村东建起自来水塔,村后建起现代化民企厂房。岘沽村2008年被评为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岘沽村人民在狠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召开会议,树立典型,组织学习,开展创建活动,评先选优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连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村民助人为乐、帮困济贫、乐善好施、勤劳致富、科学致富,新道德、新风尚蔚然成风。而且村党建、计划生育、社会治安、调解维稳等工作在全镇名列前茅。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明显提升。如今,岘沽村人民衣食住行学城市、经济繁荣文化兴、社会安定民乐业、山美水美人更美。 忆过去,岘沽村人民保家卫国勇献身,经济建设敢争先,开拓创新谋发展,村强民富兴百业。饮水思源,如今的好日子来自党的富民政策,来自上级党政的领导支持,也来自以展旭荣为“班长”的村“两委”引领村民辛勤耕耘和精诚协作。望未来,岘沽村人民将不骄不躁,奋发努力,举全村之智慧力量,使村庄更繁荣昌盛,生活更富裕文明,明天更幸福美好。 |
徐丰庄村 |
徐丰庄村 村名由来 据徐氏碑志及宗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徐氏由本镇敬庄村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徐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以吉祥嘉言更名为徐丰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驻地东北4公里,省道804线南侧,土地总面积1891亩,其中耕地面积1576亩,有居民300户,人口1036人。 经济状况 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优越,属镇蔬菜发展重点村,种植的蔬菜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花菜、芫荽等,果村栽植不断扩大,主要有苹果、梨、大棚油桃等,粮食高产稳产,有个体民营商家20余个,民营纸箱厂一个,个体建筑工程队一个。2004年,经济总收入750万元,人均收入4684元。 优势产业 大棚种植蔬菜及大棚油桃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全村50%以上的农户从事大棚蔬菜和大棚油桃种植。大棚黄瓜比较有名,每亩大棚收入人均在8000元以上。 社会事业 2004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扶贫工作组投资150万元,硬化村内一纵一横两条主要街道,1999年,全村通上了自来水,村内建有幼儿园一所,老年健身活动场所一处,全村80%的农户看了彩电,不少农户配有VCD、购置了电冰箱,固定电话256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271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2898 |
张福庄村 |
张福庄村 村名由来 明成化年间,张氏由云南迁出,先在张门口落脚,在登洲府落户。数代后又从登洲府迁来九支屯(在张家屯村前)因李毛子作反官兵来往频繁,村民不堪其拢,始搬来此地。因县内重名,从吉祥嘉言更名为张福庄大队。1984年5月,改队建村为张福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东南4公里,土地总面积770亩,其中耕地面积642亩,居民105户,人口390人。 经济状况 2004年经济总收入338万元,人均收入4620元。电视87户,有线电视89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3056 |
吴格庄村 |
吴格庄村 村名由来 明朝末年,吴姓由吴家屯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吴家庄。公社时期称吴家庄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因县内重名改为吴格庄大队。1984年改队建村称吴格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东南4.1公里,院武路东,土地面积2460亩,其中耕地面积2050亩。2004年吴格庄村有居民320户,人口1271人。 经济状况 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10万元,人均收入4357元。 社会事业 村民集资和村投资从小西河引水户户吃上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挑水吃、吃漤水的历史。村里80%的农户有彩电、冰箱。固定电话272部,有线电视入户283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2462 |
孟家庄村 |
孟家庄 村名由来 清康熙年间,孟氏自本省寿光县迁来建村,因姓名名孟家庄村。 政区人口 孟家庄村位于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省道804线北侧。全村土地总面积1328亩,其中耕地面积1105亩。全村居民189户,646人口。 经济状况 全村主要以粮油作物为主。果树种类有苹果、梨、油桃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9万元,人均纯收入4624元。 优势产业 孟家庄村的果树栽培和大棚蔬菜是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全村建有蔬菜大棚40多个,每棚面积0.8-1.2亩,正常年份每棚收入在8千元左右。 社会事业 孟家庄村村内有中心大街1条,有中西医相结合的尾声时一处,幼儿园一所。户户安装了自来水,村民吃上了深井水。有85%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半数以上的家庭有VCD、电冰箱。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具。80%的农户购买了汽车、农用车等用于果菜生产和运输。全村拥有固定电话159部,有线电视入户达243户。村中适龄少年儿童和幼儿到海尔希望小学和校办幼儿园就读。 联系电话 86-0532-82429118 |
王家庄村 |
王家庄村 村名由来 清咸丰年间,王氏由海阳县迁来建村,以九氏命名王家庄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驻地武备东北8公里,省道804线道北,北靠国道309线,潍莱高速路,土地总面积1221亩,其中耕地面积1018亩,有居民204户,人口690人。 经济状况 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粮食稳产高产,是镇高效农业示范村,大棚油桃闻名全国,销往全国各大城市,村内有个体民营商家20余个。其中建筑工程队一个,个体水泥制品厂一个。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9万元,人均收入4619元。 优势产业 保护地栽培大棚油桃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大棚油桃是莱西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定为:“果树设施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与开发推广示范基地”,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员会授予“山东省莱西市武备镇中国油桃之乡”荣誉称号,该村是武备镇油桃之乡示范村,全村有油桃大棚210个,每棚面积一般在2亩左右。每棚油桃每年收入一般在1—1.5万元不等。 社会事业 村前建有扬水站一座,村内建有幼儿园一所,户户吃上了自来水,90%以上的家庭有彩电,不少家庭配有VCD及组合音响、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已成为代步工作,固定电话193部,有线电视197户,按统一的学校布局,适龄儿童到徐家屯小学就读。 联系电话 13780607266 |
北王家楼村 |
北王家楼村 村名由来 原名刘家楼,清乾隆四年,王氏由莱阳南务迁来,改村名为王家楼。公社时期称王家楼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中,因县内重名,按方位更名为北王家楼生产大队。1984年5月改为北王家楼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东南4公里。土地总面积600亩,其中耕地面积500亩,居民90户,人口290人。 经济状况 2004年经济总收入285万元,人均收入4618元。全村固定电话71部,有线电视73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12565 |
岚埠村 |
岚 埠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张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村北有姑子庵故名南埠村,后又以村北有一土岭而更名岚埠村。 政区人口 岚埠村位于镇驻地东3.5公里处,望武路北侧。全村土地总面积1020亩,其中耕地面积850亩。全村居民101户,370人口。 经济状况 全村主要以粮油作物为主。果树种类有苹果、梨、油桃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9万元,人均纯收入4600元。 社会事业 岚埠村村内有中心大街1条。户户安装了自来水,村民吃上了深井水。有9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半数以上的家庭有VCD、电冰箱及摩托车。80%的农户购买了汽车、农用车等用于果菜生产和运输。全村拥有固定电话73部,有线电视入户达82户。村中适龄少年儿童和幼儿到刘家屯小学和校办幼儿园就读。 联系电话 86-0532-82411780 |
孙家城村 |
孙家城村 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孙、贾二姓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村址是一古城废墟,故名孙贾城。清朝中期,因贾姓绝户而改名孙家城。 政区人口 孙家城村位于镇驻地北2公里处,西临小沽河,北靠804省道,村西靠日院路,村东靠三八路。全村土地总面积1570亩,其中耕地面积1047亩。全村居民332户,1100人口。 经济状况 全村主要经济作物以果树、蔬菜为主。果树种类有苹果、梨、油桃、板栗等。蔬菜种类繁多,种植方式大都是设施栽培大棚方式。全村果、菜面积8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3多,属全镇果、菜生产重点村。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5万元,人均纯收入4618元。 优势产业 苹果和设施栽培油桃生产是孙家城村支柱产业。2004年全村共有苹果树面积500多亩,人均半亩多。每亩苹果年均纯收入4000多元。1997年以来又发展设施栽培油桃大棚47个,每个占地2亩,每棚纯收入可达8000元。 社会事业 孙家城村村内有中心大街1条,村东有蓄水池一个。户户安装了自来水,村民吃上了深井水。有9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半数以上的家庭有VCD、电冰箱及摩托车。80%的农户购买了汽车、农用车等用于果菜生产和运输。全村拥有固定电话285部,有线电视入户达287户。村中适龄少年儿童和幼儿到海尔希望小学和校办幼儿园就读。 联系电话 13687653158 |
史格庄村 |
史格庄 村名由来 明关启年间,张氏由小云南迁来建村,因村北有姑子庵故名南埠村,后又以村北有一土岭而更名史格庄村。 政区人口 史格庄村位于镇驻地东3.5公里处,望武路北侧。全村土地总面积1020亩,其中耕地面积850亩。全村居民101户,370人口。 经济状况 全村主要以粮油作物为主。果树种类有苹果、梨、油桃等。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9万元,人均纯收入4600元。 社会事业 史格庄村村内有中心大街1条。户户安装了自来水,村民吃上了深井水。有90%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半数以上的家庭有VCD、电冰箱及摩托车。80%的农户购买了汽车、农用车等用于果菜生产和运输。全村拥有固定电话73部,有线电视入户达82户。村中适龄少年儿童和幼儿到刘家屯小学和校办幼儿园就读。 联系电话 86-0532-83469383 |
杨柳屯村 |
杨柳屯 村名由来 明永乐年间,杨氏由云南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杨家屯。公社时期称杨家屯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更名为杨柳屯生产大队。“柳”写出仅为区别,无其它含义。1984年5月改队建村时建为杨柳屯村。 政区人口 位于武备镇政府东北7.2公里,东靠南城公路,土地总面积3720亩,其中耕地面积3100亩,有居民350户,人口1118人。 经济状况 2004年经济总收入955万元,人均收入4577元。 优势产业 桑树树种植,养殖蚕是本村的优势产业。 社会事业 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实实在在吃水难、挑水吃的历史,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80%的农户有彩电,固定电话294部,有线电视入户309户。 联系电话 86-0532-8242681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