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院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姓由夏格庄镇双山村迁此建村,原名城西小院,清末改名为张家院。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2.5公里,东临大沽河,西与戴家院比邻而居,北靠榆院路,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土地2520亩,耕地面积917亩。2004年末有居民134户,415人。
经济状况 林果业、高效农业、养殖业全面发展。全村有河滩林40亩,果园212亩,西瓜、甜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120亩,养殖小区3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8万余元,人均纯收入4605元。
优势产业 该村有板栗180亩,年产优质板栗3万公斤,因其质优价廉而远近闻名。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轿车1辆,三轮车13辆,大中型拖拉机92辆,摩托车82辆,播种机4部,收割机1部。有线电视入户65户,有固定电话110部,手机42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251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285116 | 266000 | 0532 | 查看 张家院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河崖村 |
河崖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山东省潍河套迁居海阳县,后又迁此建村,村近河岸,故名河崖。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9公里,土地总面积6399.4亩,耕地面积3730亩。2004年末有居民390户,1200人。 经济状况 果业、畜牧业、粮油生产是村民收入三大支柱。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1530万元,人均纯收入4642元。 优势产业 拥有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352亩,果品年产量700吨。花生种植面积1900亩,总产513吨。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汽车9辆,三轮车、摩托车216辆,拖拉机、手扶车120辆,播种机28台,小麦联合收割机4台。有线电视入户380户,有固定电话270部,移动电话8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3008 |
郭宝庄村 |
郭宝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郭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取名郭家庄。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更名为郭宝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土地总面积2096.7亩,耕地面积1280.5亩。2004年末有居民126户,人口446人。 经济状况 以林果业为主,多业发展。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0万元,人均纯收入4625元。 优势产业 以红富士为主的果园300亩,年产果品600吨。 社会事业 2001年投资4万元安装自来水。2004年,全村拥有农用三轮车15辆,拖拉机20辆,摩托车60辆,有线电视入户80户,有固定电话100部,移动电话46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0406 |
孙家庄村 |
孙家庄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白姓迁此建村,名白家庄;后孙姓由莱阳县燕湾头村迁入,白姓绝户,孙姓改称孙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7.8公里,土地面积1711.9亩,耕地面积1073.3亩。2004年末有居民102户,280人。 经济状况 林果业、养殖业为全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4万元,人均纯收入4640元。 优势产业 建有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360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1400吨。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农用三轮车6辆,拖拉机60部,小麦联合收割机4部,各类播种机6部,摩托车50辆,有线电视入户用户70户,有固定电话75部,移动电话2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0768 |
北山口村 |
北山口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孙姓由济南迁此建村,因村在窑山西麓形如山口,故名山口村;1958年以方位称北山口。 政区人口 位于窑山西麓,镇驻地东北,距镇驻地8.8公里,土地总面积2806.7亩,耕地面积1294.6亩。2004年末有居民162户,482人。 经济状况 农村经济以果业和粮油生产为主。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0万元,人均纯收入4618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居村经济重要地位。有红富士果园381亩,年产红富士苹果15万公斤。 社会事业 1989年投资9万元建自来水工程,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题。2004年全村拥有轿车2辆,货车4辆,摩托车95辆,小麦联合收割机1部,农用三轮车15辆,拖拉机15台,有线电视入户135户,有固定电话135部,移动电话3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0938 |
夭山屯村 |
夭山屯 村庄由来 明末,张姓由招远县迁此建村,因村在峪泉院东,院内有一喷泉,溅水若珠,故名圣家屯;清康熙六年(1667年),栖霞人于七反清起义,攻打莱阳城失败后,潜入村中致村人遭清兵杀戮,幸存者改村名为玉泉庄。因村在窑山前,后又改名为窑山屯,为书写方便,写作夭山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8.8公里,土地总面积2075.7亩,耕地面积1052.6亩。2004年末有居民150户,440人。 经济状况 村民收入主要靠果业、高效农业及粮油生产。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8元。 优势产业 有果园280亩,主要品种是红富士苹果,年产量约450吨。花生年种植面积433亩左右,总产117吨。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货运车3辆,三轮车10辆,摩托车76辆,拖拉机85辆,小麦联合收割机2辆,播种机3辆。有线电视入户74户,有固定电话100部,移动电话25部。 联系电话 13341225027 |
季家村 |
季家 村庄由来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梁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名梁家庄;后季姓迁入,梁姓绝户,更名为季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榆院路北,距镇驻地8.6公里,土地总面积1881亩,耕地面积1106.3亩。2004年末有居民124户,415人。 经济状况 果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9万元,人均纯收入4696元。 优势产业 有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160亩,年产红富士苹果100吨;肉食鸡养殖小区1处,一次性存栏5万只。 社会事业 1997年建自来水工程。全村有农用三轮车、拖拉机100台,摩托车48辆,有线电视入户120户,有固定电话112部,移动电话1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3568 |
上洼子村 |
上洼子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王姓由莱阳城迁此建村,因村前为洼地,故名为洼子;为避重名,后改称上洼子。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榆院路北,距镇驻地6.8公里。土地总面积1619.4亩,耕地面积971.1亩。2004年末有居民126户,410人。 经济状况 因户制宜,发展高效农业、养殖业、林果业。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优势产业 2004年,全村大牲畜年末存栏120头,其中奶牛85头;家禽年末存栏4500只,禽蛋产量62吨;建生猪规模养殖场4处,年出栏生猪1500头。 社会事业 1996年修文明大街1条,架桥1座,2004年文明大街硬化,面积达1400平方米。2004年末,全村有货车6辆,三轮车8辆,摩托车70辆。有线电视入户101户,有固定电话98部,移动电话52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0907 |
马连庄村 |
马连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元年(1368年),王姓由山西省迁来,路过此地小憩后继续东行,驭马忽然脱缰跑回原憩地,王姓遂于憩地建村,名马恋庄,后演变为马连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政府驻地,距莱西市区22公里,村东靠龙(龙口)水(水集)公路,村中有榆(榆科顶)院(东院上)路通过。土地总面积6207.7亩,耕地面积2204亩。2004年末有居民545户,人口1492人。 经济状况 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3年,全村有民营企业4家,个体工商户126个。2004年,经济总收入1380万元,人均纯收入4685元。 优势产业 该村属镇政府驻地,有莱西市第二大农贸市场,地域优势、交通优势比较突出,商业成为全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2004年,全村商业总收入670万元。 社会事业 1994年以来,共投入800余万元用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有商业一条街,2.5公里长的“三横两纵”集贸市场;有高中1所、中心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1所;建冷库1座,奶站1处。全村有彩电563台,冰箱、冰柜312台,摩托车437辆,客运、货运车36辆,固定电话340部,移动电话245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8%。 联系电话 86-0532-85431158 |
东军寨村 |
东军寨 村庄由来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薛礼征东率部在此安营扎寨,分东西两军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徐姓由朱耩迁至军寨建村,为与西军寨区别,以方位取名为东军寨。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榆院路东,距镇驻地5公里。土地总面积2640.8亩,耕地面积1526.3亩。2004年末有居民184户,616人。 经济状况 属镇经济强村之一,林果业、畜牧业、高效农业为村经济三大支柱。有红富士果园280亩,以生产西瓜、甜瓜为主的高效农业园区100亩,大型蛋鸡养殖场1处。引进外资、合资企业项目2个,分别是占地250亩的韩国梨园和占地50亩的九联肉食鸡养殖场。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20万元,人均纯收入4655元。 优势产业 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红富士果园280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500多吨。 社会事业 村建有初中1所,完全小学1所,社区医疗服务站1处,文明院1处,文明街3条。有老人之家,并组建老年议事会,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2001年全村推广沼气池,改善村内环境。1995年建自来水工程,2003年钻深水井一眼。2004年,全村拥有中型货车5辆,大中型拖拉机2辆,小麦联合收割机1部。共有线电视入户157户,有固定电话137部,移动电话66部。1996年以来,多次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22328 |
顾家村 |
顾家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解氏移民定居于此,后顾姓由四川省迁入,赘于解姓,故以姓氏取名为顾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龙水路西,距镇驻地4公里,土地总面积5456.9亩,耕地面积2990.9亩。2004年末有居民400户,人口1280人。 经济状况 果业、畜牧业、高效农业全面发展。全村奶牛存栏200头,以瓜菜为主的大棚生产87亩,露地草莓200亩,村建集贸市场1处,村东龙水路开发小区1处,小区同时是周围村庄的露地草莓购销市场。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25万元,人均纯收入4609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为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苹果、葡萄、桃、李等各类果园145亩,其中红富士果园90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100多吨。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货车6辆,轿车1辆,摩托车296辆,各种三轮车、拖拉机321部。村民住房宽敞,人均24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326户,有固定电话322部,移动电话107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8088 |
吴家庄村 |
吴家庄 村庄由来 清乾隆十年(1745年),吴姓由孙受村迁此定居,取名吴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偏北5.5公里,土地总面积3001亩,耕地面积1735.7亩。2004年末有居民228户,705人。 经济状况 走优质高效的果业和农业生产之路,是该村强村富民的主要措施,全村农田水利建设配套,果业和高效农业生产较为发达。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36元。 优势产业 该村是农业部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有果园775亩,其中红富士苹果园700亩、梨园60亩,果品年总产量达1500吨。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汽车2部,大型联合收割机1部,链轨车1部,摩托车、三轮车153辆。有线电视入户174户,有固定电话156部,移动电话42部。村庄多次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安全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422788 |
西军寨村 |
西军寨 村庄由来 明天启三年(1623年),张序率妻小由云卧徙居于此,因唐代以来曾在此设过军寨,故名军寨;后徐姓由朱耩迁至军寨东建村,为分辨方便,以方位称西军寨。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距镇驻地5公里,榆院路穿村西折,土地总面积3114.3亩,耕地面积1616.6亩。2004年末有居民240户,785人。 经济状况 林果、粮油、养殖、加工多业共同发展,有河滩林20亩,果园210亩,奶牛、蛋鸭养殖小区各1处,花生加工小区1处。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0万元,人均纯收入4608元。 优势产业 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红富士果园210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400多吨。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13万元安装了自来水。2004年,全村有货运汽车10辆,面包车3辆,轿车1辆,摩托车100辆,小麦联合收割机4部,各种农用三轮、拖拉机120辆。有线电视入户180户,有固定电话150部,移动电话5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2688 |
方里村 |
方里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方,唐二姓迁此建村,名上旺庄;唐姓绝户后,称老方村,后逐渐演变为方里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5.5公里,土地总面积2044.2亩,耕地面积1364亩。2004年末有居民102户,354人。 经济状况 以果业为重点,养殖业、高效农业共同发展。全村有果园286亩,桑园5亩,以生产西瓜、甜瓜为主的高效农业园区1处,全村奶牛存栏70头,家禽存栏2500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6万元,人均纯收入4622元。 优势产业 有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186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100吨。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有汽车3辆,三轮车3辆,摩托车45辆,拖拉机、手扶车共61部,小麦联合收割机1部,播种机8部,有线电视入户72户,有固定电话65部,移动电话2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2223 |
台上村 |
台上 村庄由来 元代,董氏由四川迁居此地,因村址地形如平台,故名董家台,后演变为台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4公里,土地总面积5571.2亩,耕地面积2861.5亩。2004年末有居民400户,1200人。 经济状况 果业和养殖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有果园380亩,2004年末大牲畜存栏400头,其中奶牛110头、家禽存栏11600只,禽蛋产量120吨。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16万元,人均纯收入4605元。 优势产业 建有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380亩,年产优质果品600吨。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汽车8辆,面包车1辆,三轮车100辆,拖拉机80台,联合收割机1部,摩托车160辆,有线电视入户260户,有固定电话246部,移动电话110部。 联系电话 13455275209 |
夏家屯村 |
夏家屯 村庄由来 明代中叶,夏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取名夏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6公里,土地总面积3284.5亩,耕地面积2095.9亩。2004年末有居民175户,560人。 经济状况 村南大埠顶,有经济林40亩,各类果园20亩;村东地势开阔,为粮油主产区;村北土地肥沃,主要发展高效农业,以种植草莓、西瓜、甜瓜、蔬菜为主。全村建有养鸡小区1个,奶牛小区1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40万元,人均纯收入4490元。 优势产业 花生生产面积大、品质好。一般年栽培面积1000亩左右,总产约300吨。 社会事业 全村有货运汽车6辆,面包车3辆,摩托车80辆,农用三轮、拖拉机、手扶车共89辆,有小麦联合收割机1部,各类播种机40部。有线电视入户95户,有固定电话92部,移动电话4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2311 |
徐家草泊村 |
徐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姓由西军寨迁此,继而迁走,徐姓迁入,张姓复迁回,共同建村,因徐姓居地近水泊,故取名徐家草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河马路北,距镇驻地5公里,土地总面积3634.2亩,耕地面积1438.5亩。2004年末有居民214户,620人。 经济状况 果业、高效农业、养殖业为该村经济的三大主导产业。全村有果园200亩,年产果品400吨;建有花生加工厂1处,占地5亩;大型养猪场1处,占地20亩;养鱼塘2个,养殖水面40亩。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20万元,人均纯收入4655元。 优势产业 草莓是该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全村草莓种植面积560亩,年产量100多万公斤,品种以森格纳、美国6号、美国13号为主。每到草莓成熟季节,在河马路形成2公里长草莓批发市场。 社会事业 2004年,拥有汽车3部,面包车2辆,摩托车182辆,各类拖拉机154部,小麦联合收割机1部,推土机1部。有线电视入户198户,有固定电话187部,移动电话46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7139 |
吴家草泊村 |
吴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吴姓由莱阳县大沟子迁此定居,因村近水泊草地,故名吴家草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河马路北,距镇驻地5.2公里。土地总面积2211.7亩,耕地面积1232.5亩。2004年末有居民120户,380人。 经济状况 林果业、养殖业、高效农是村级经济的三大支柱。有经济林20亩,苹果园30亩,柿、杏、樱桃各5亩。保护地栽培80亩,主产草莓、西瓜、甜瓜。建有奶牛养殖小区1处,奶牛存栏120头。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2万元,人均纯收入4586元。 优势产业 草莓生产为该村特色。大棚草莓栽培35亩,以日本丰香为主;露地草莓400亩,以森格纳、美国13为主。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农用汽车4辆,各种型号拖拉机60辆,小麦联合收割机1部,播种机10部,有线电视入户95户,有固定电话80部,移动电话5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7126 |
下洼子村 |
下洼子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徐姓由朱耩迁此建村,因村前为洼地,为与上洼子对称,故称下洼子。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距镇驻地8.2公里,榆院路经村前南折,土地总面积5594.6亩,耕地面积3357.6亩。2004年末有居民487户,1278人。 经济状况 林果业、养殖业、高效农业、商贸多业发展。全村有河滩林32亩,果园112亩,西瓜、甜瓜保护地栽培280亩。建有工厂2个,奶站1个,集贸市场1处,个体经商业户16户。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64万元,人均纯收入4555元。 优势产业 养殖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2004年,大牲畜年末存栏362头,其中奶牛150头,生猪年末存栏980头,家禽年末存栏18700只,禽蛋产量108吨。 社会事业 有完全小学1处,社区医疗服务站1处。2004年全村拥有货车12辆,轿车2辆,面包车1辆,摩托车376辆,小麦联合收割机1台,各类拖拉机294台,有线电视入户413户,有固定电话421部,移动电话127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0580 |
小庄村 |
小庄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北埠后村邹姓为管理土地在此建村,以方位称南庄;因村前建一石桥,遂改称石桥;后又因村小,改成小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2.5公里,土地面积1994亩,耕地面积925.2亩。2004年末有居民120户,340人。 经济状况 有经济林20亩,果园85亩,桑园12亩,大棚生产49亩,奶牛60头,家禽年末存栏12400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37万元,人均纯收入4528元。 优势产业 近山近水,畜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有肉食鸡规模养殖场1处,年出栏11000只。户养本地鸡2800只,鸭1500只。2004年禽蛋产量98吨。 社会事业 建有完全小学1所。有线电视入户86户,有固定电话72部,移动电话20部。拥有货车4辆,小麦联合收割机1台,各种播种机9台,拖拉机30辆,摩托车67辆。 联系电话 86-0532-85438113 |
崔格庄村 |
崔格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崔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故名崔格庄。后崔姓绝籍,他姓仍沿用此名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龙水路西,距镇驻地2公里,土地面积5870.3亩,耕地面积3262.9亩。2004年末有居民480户,1480人。 经济状况 村西靠大沽河,村前有军武河,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高效农业较为发达。村东建生猪养殖小区1处,占地200余亩。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05万元,人均纯收入4605元。 优势产业 西瓜、甜瓜、草莓保护地栽培居村经济重要地位。西瓜、甜瓜栽培面积460亩,年产100多万公斤,所产甜瓜质优价廉,2003年打入青岛佳世客等五大超市。大棚草莓120亩,年产24万公斤,品种以日本丰香为主,产品外观亮丽,浓香甘甜,春节前后上市,成熟时客商云集,全天在此设点收购。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货车6辆,轿车1辆,面包车2辆,摩托车376辆,农用三轮车、拖拉机309部,有线电视入户397部,有固定电话406部,移动电话133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1233 |
仲格庄村 |
仲格庄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仲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龙水路与河马路交叉处,距镇驻地1.5公里,土地面积4658.7亩,耕地面积2891.7亩。2004年末有居民360户,1020人。 经济状况 林业、瓜菜、畜牧养殖多业发展。至2004年末,发展经济林260亩,保护地栽培520亩,生猪存栏1200头,肉食鸡存栏24000只,蛋鸭1500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70万元,人均纯收入4593元。 优势产业 以西瓜、甜瓜、草莓为主的高效农业生产蓬勃发展。有大棚西瓜120亩,年产40万公斤;大棚甜瓜160亩,年产50万公斤;大棚草莓80亩,年产16万公斤。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货运汽车2辆。面包车3辆,轿车1辆,三轮车、摩托车170辆,拖拉机60辆,小麦联合收割机6部,播种机12部。有线电视入户280户,有固定电话260户,移动电话80部。 联系电话 13345020626 |
朱耩村 |
¡¡¡¡Öìñð´åλÓÚ½º¶«°ëµº¸¹µØ£¬À³Î÷Êб±¶Ë£¬ÂíÁ¬×¯ÕòפµØ¶«1.5¹«Àï¡£´åׯ½¨ÓÚԪĩÖÁÕýÄê¼ä£¨1341~1368Ä꣩£¬ÖÁ½ñÒÑÓÐ600ÓàÄêµÄÀúÊ·£¬ÊÇÂíÁ¬×¯Õò½¨´å×îÔçµÄ´åׯ֮һ¡£ ¡¡¡¡Öìñð´åÔÚÔª³¯Ä©ÄêÊô°ãÑô·À³ÑôÏØ¡£Ã÷ÇåʱÆÚÊôµÇÖݸ®À³ÑôÏØÖ¥É½Ïç¡£Ãñ¹úʱÆÚÏȺóÊôÀ³ÑôÏØÖ¥É½Ïç¡¢µÚËÄÇø¹ÛÎäÏç¡¢ÄÏá°ÏçũѧУ¡¢µÚÎåÇø¹ÛÎäÏç¡¢ÈÕαµÚÊ®ÈýÇø¡¢µÚËÄÇø¶âɽÏç¡¢À³Î÷ÏØµÚËÄÇø¶âɽÏç¡¢µÚÈýÇø¡£½¨¹úºó£¬ÏȺóÁ¥ÊôÀ³Î÷ÏØ£¨ÊУ©µÚÈýÇøÖìñðÏç¡¢ÂíÁ¬×¯ÇøÂíÁ¬×¯Ïç¡¢ÂíÁ¬×¯ÈËÃñ¹«Éç¡¢ÂíÁ¬×¯Ïç¡¢ÂíÁ¬×¯Õò¡£ ¡¡¡¡Öìñð´åËÄÖܵÍɽ»·ÈÆ£¬ÄÏΪ¹ÛÎäɽ£¬Î÷±±Îª°°¶ùª¢£¬¾ùÊôزɽɽÂö¡£É½ª¢Ö®ÉϹûÔ°¡¢Á¼Ìï³ÉƬ¡£°°¶ùª¢²à£¬Çåˬ¸ÊÌðµÄÁéÉñȪãéãé¶ø³ö£¬´ó¹ÁºÓÖ§Á÷¾üÎäºÓ×Ô´åÄÏÁ÷¹ý£¬Öìñ𶫺ӡ¢ÂÞÂåºÓÓÚ´å¶«Î÷Á½²àÄÏÁ÷¡£·á¸»µÄË®×ÊÔ´²»½öΪÖìñð´å³å»ýÁË3665ĶÁ¼Ì¶øÇÒÌṩÁ˱ãÀûµÄ¹à¸ÈÌõ¼þ¡£¾³ÄÚÊôδø¼¾·çÆøºòÇø£¬Ïļ¾Ñ×ÈȶàÓ꣬¶¬¼¾º®Àä¸ÉÔï¡£ÄêÆ½¾ù½µË®Á¿750ºÁÃ×£»ÄêÆ½¾ùÆøÎÂΪ11.4¡æ£¬1ÔÂ·ÝÆ½¾ùÆøÎÂΪ-5.4¡æ£¬7ÔÂ·ÝÆ½¾ùÆøÎÂΪ25.1¡æ¡£ ¡¡¡¡1369Ä꣬ÐìÊÏ×ÔÐìÖÝ¡°Ôñ¾ÓÈýǨ¡±£¬¶¨¾ÓÓÚ´Ë£¬¾à½ñÒÑÓÐ600ÓàÄê¡£1918ÄêÖÁ2001Ä꣬Ëï¡¢×óµÈ12ÐÕÊÏÏȺóǨÈë¡£µ½2002Äêµ×£¬È«´å¹²ÓÐÐì¡¢Ëï¡¢ËΡ¢×ó¡¢½ª¡¢¶¡¡¢»Æ¡¢Â«¡¢ÕÅ¡¢Àî¡¢Íõ¡¢Àס¢ÖܵÈÐÕÊÏ13¸ö£¬468»§£¬1365ÈË£¬ÆäÖÐÐìÊÏÕ¼×Ü»§ÊýµÄ91.4%¡£ ¡¡¡¡£¨Ò»£© ¡¡¡¡ÖìñðÈËÃñÇÚÀÍÓ¸ң¬¸ÒÓÚ·´¿¹£¬Õ½ÕùÄê´úΪÕùÈ¡×ÔÓɽøÐÐÁËÊâËÀµÄ¶·Õù¡£ ¡¡¡¡Ò»·½Ë®ÍÁ³öÒ»·½ÈË£¬ÓôÓôµÄ¹ÛÎäɽ¡¢ãéãéµÄ¾üÎäºÓÔì¾ÍÁËÖìñð´åÈ˲»ÇüµÄÐÔ¸ñºÍ¸ÒÓÚ·´¿¹µÄ¾«Éñ¡£ÔçÔÚÃ÷³¯Ä©Ä꣬ËûÃǾͲμӹýÀîÊ¢Ã÷Áìµ¼µÄÅ©ÃñÆðÒå¡£µ½ÁËÇ峯ĩÄ꣬ÓÖÓдåÃñ10ÓàÈËͶÉíÓÚÇúÊ«ÎÄÁìµ¼µÄ¿¹¾è¶·Õù¡£1932Ä꣬¸ïÃüµÄ»ðÖÖ´«²¥µ½½º¶«£¬7ÔÂÔÚÃç¼Ò´å£¨½ñÀ³ÑôÊУ©¿¸»îµÄ´åÃñÐì×÷ɽÂÊÏȼÓÈëÁËÖйú¹²²úµ³£¬³ÉΪȫÕòµÚÒ»¸ö¹²²úµ³Ô±¡£Ëæºó£¬ËûÓÖÔÚÖìñð´åÅàÑø·¢Õ¹µ³Ô±10ÈË¡£10Ô£¬ÂíÁ¬×¯ÕòµÄµÚÒ»¸öÅ©´åµ³×éÖ¯¡ª¡ªÖìñð´åµ³Ð¡×é³ÉÁ¢¡£´Ó´Ë£¬ÔÚÖйú¹²²úµ³µÄÁ쵼ϣ¬ÖìñðÈËÃñ½Ò¿ªÁË·´Ñ¹ÆÈ¡¢·´ÇÖÂÔ¡¢ÕùÈ¡ÃñÖ÷×ÔÓɶ·ÕùµÄÐÂÆªÕ¡£¿¹ÈÕÕ½ÕùʱÆÚ£¬ÐìÇì»á¡¢ÐìÇìÎýµÈ37ÃûÇàÄê±ðÆÞÀë×Ó£¬±¼¸°Ç°Ïߣ¬ËûÃÇΪ³¹µ×´ò°ÜÈÕ±¾ÇÖÂÔÕߣ¬ÕùÈ¡Ãñ×å½â·Å£¬Å×ͷ£¬È÷ÈÈѪ£¬ÏȺóÓÐ13ÈËΪ¹ú¾èÇû¡£½â·ÅÕ½ÕùʱÆÚ£¬ÓÖÓÐÐ촺»µÈ15ÃûÇàÄêÓ»Ô¾²Î¾ü£¬ÏȺóÓÐ4ÈË׳ÁÒÎþÉü¡£Í¬Ê±£¬´åÃñ100¶àÈË×é³Éµ£¼Ü¶Ó¡¢Ð¡³µ¶ÓÖ§Ô®Î«ÏØ¡¢Â³ÄÏ¡¢»´º£¡¢¶É½¡¢ÉϺ£µÈÕ½ÒÛ¡£ËûÃDz»Î·¼èÏÕ£¬²»ÅÂÎþÉü£¬ÎªÍÆ·¹úÃñµ³·´¶¯Í³ÖΣ¬½¨Á¢ÐÂÖйúÁ¢ÏÂÁ˲»ÐàµÄ¹¦Ñ«¡£ÐÂÖйú³ÉÁ¢ºó£¬Îª±£ÎÀ׿¹ú£¬½¨Éè׿¹ú£¬ÓÖÓÐ68ÃûÇàÄê²Î¾ü£¬ËûÃÇ̤×ÅÏÈÁÒµÄ×ã¼££¬·Ü¶·ÔÚ´ó½Äϱ±¡£ÓÐ6ÈËÏȺó²Î¼ÓÁË¿¹ÃÀÔ®³¯ºÍ¶ÔÔ½×ÔÎÀ·´»÷Õ½£¬ÆäÖÐÐìÊÀÕñÔÚ¶ÔÔ½×ÔÎÀ·´»÷Õ½ÖÐÏ׳öÄêÇáµÄÉúÃü¡£ ¡¡¡¡£¨¶þ£© ¡¡¡¡Öìñð´å¾¼Ã·¢Õ¹£¬ÈËÃñÉú»îÒÑÓÉα¥ÏòС¿µ¹ý¶É¡£ ¡¡¡¡½â·Åǰ£¬ÖìñðÈËÃñÉú»îƶ¿à£¬Ò²»±ÎÌ塢ʳ²»¹û¸¹¡£1945Ä꣬ÔÚÖйú¹²²úµ³µÄÁ쵼ϣ¬ÖìñðÈËÃñ»ý¼«²Î¼ÓÍÁµØ¸ïÃü£¬ÍÆ·Á˷⽨ÍÁµØËùÓÐÖÆ£¬ÊµÏÖÁ˸ûÕßÓÐÆäÌïµÄÍÁµØÖƶȡ£1956ÄêʵÏÖÁËÍÁµØ¼¯ÌåËùÓÐÖÆ¡£´Ó´Ë£¬ÀûÓü¯ÌåµÄÁ¦Á¿£¬ÇÚÀÍÆÓʵµÄÖìñðÈËÃñÕ½Ìì¶·µØ£¬¿ªÊ¼ÁËÕûµØ¸ÄÍÁ¡¢À¹ºÓÖþ°Ó¡¢ÍÚÌÁÐîË®µÈÅ©ÌïË®Àû»ù±¾½¨É蹤³Ì£¬µ½1980Ä꣬ȫ´åË®½½µØÃæ»ý´ïµ½2000Ķ£¬Õ¼¸ûµØ×ÜÃæ»ýµÄ70%¡£Á¸Ê³×ܲú´ïµ½86Íò¹«½ï£¬È˾ùÁ¸Ê³266¹«½ï£¬´åÃñÉú»îÒÑʵÏÖÁËα¥¡£ ¡¡¡¡1983ÄêʵÐмÒÍ¥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åÃñµÄÉú²ú»ý¼«ÐÔ½øÒ»²½¸ßÕÇ¡£Å©Òµ²úÒµ½á¹¹Ò²ËæÖ®·¢ÉúÁ˾޴óµÄ±ä»¯¡£µ½2002Ä꣬ȫ´åÓвËÔ°308Ķ£¬¹ûÔ°520Ķ£¬ÓãÌÁ49Ķ£¬Ñø¼¦6.6ÍòÖ»¡£Ëæ×Ÿĸ↑·Å½øÒ»²½É£¬ÈËÃǵÄÉÌÆ·Òâʶ²»¶ÏÔöÇ¿£¬»ý¼«·¢Õ¹Êг¡¾¼Ã£¬ÍØ¿í¶þ¡¢Èý²úÒµ£¬×ªÒÆÅ©´åÀͶ¯Á¦¡£¼¯Ìå¡¢¸öÌåÆóÒµ-²¢¾Ù£¬ÏÈºó¿ª°ìÆ¤¼þ³§¡¢×©³¡¡¢Õ¥Óͳ§¡¢¹ÒËø³§¡¢Ë®Ä¥Ê¯³§¡¢ÄÌÅ£³¡¡¢ÑøÖí³¡¡¢Ñø¼¦³¡µÈÆóÒµ¡£ ¡¡¡¡µ½90Äê´úÄ©£¬ÈËÃñÉú»î»ù±¾ÊµÏÖÁË´Óα¥ÏòС¿µµÄµÚ¶þ²½¿çÔ½¡£ÈËÃñµÄÉú»îÃæÃ²ÎªÖ®Ò»Ð¡£Èâ¡¢µ°¡¢ÄÌ¡¢Ê߲ˡ¢Ë®¹û¡¢Ë®²úÆ·µÈÒÑÊǼҳ£±ã·¹£¬ÈËÃǵÄÒÂ×ÅÒ²ÓɹýÈ¥Óùº®±£Å¯ÐÍÏòʱÉл¯¡¢¸öÐÔ»¯¡¢¶àÑù»¯·½Ïò·¢Õ¹¡£´åÃñס·¿Ô½À´Ô½¿í³¨Ã÷ÁÁ£¬ÓеϹÔÚ³ÇÇøÂòÁËÂ¥·¿£¬ÈËÃdzöÔ¶ÃŲ»ÔÙ²½ÐС¢Æï×ÔÐгµ£¬¶øÊdz˳µ¡¢ÆïĦÍгµ£¬ÉõÖÁ×Ô¼º¼Ý³µ¡£µ½2002Äêµ×£¬È«´å¾¼Ã×ÜÊÕÈë´ïµ½1117ÍòÔª£¬È˾ùÊÕÈë3560Ôª£¬ÊÇ1985ÄêµÄ5±¶¶à¡£È«´åÓµÓÐĦÍгµ285Á¾£¬Æû³µ18Á¾£¬ÆäÖнγµ6Á¾£¬Óй̶¨µç»°364²¿£¬ÊÖ»ú60¶à²¿£¬È˾ùס·¿Ãæ»ýΪ28ƽ·½Ã×£¬ÓÐÉçÇøÒ½ÁÆ»ú¹¹1´¦¡£Éú»îˮƽµÄÌá¸ß£¬Ò½ÁÆÌõ¼þµÄ¸ÄÉÆ£¬´Ù½øÁËÈËÃÇÊÙÃüµÄÑÓ³¤£¬2000ÄêÈË¿ÚÆÕ²é£¬È«´å60ËêÒÔÉϵÄÀÏÈË227Ãû£¬Õ¼ÈË¿Ú×ÜÊýµÄ17.8%£¬ÆäÖÐ80ËêÒÔÉϵÄ25ÈË¡£ ¡¡¡¡£¨Èý£© ¡¡¡¡Öìñð´å¾«ÉñÎÄÃ÷½¨Éè³É¼¨ì³È»£¬Å©´åÉç»áÈ«Ãæ·¢Õ¹¡£ ¡¡¡¡´å¼¶×éÖ¯½¨ÉèºÍ´åׯ½¨ÉèʼÖÕ×ßÔÚÂíÁ¬×¯ÕòǰÁС£´åµ³×éÖ¯×Ô1932Äê10Ô½¨Á¢ÒÔÀ´£¬Àú70ÓàÄ꣬7ÈÎÊé¼Ç£¨×鳤£©£¬Á쵼ȺÖÚ´òµØÖ÷¡¢¶·¶ñ°Ô£¬·¢Õ¹Éú²ú£¬µ÷Õû¾¼Ã½á¹¹£¬Ôö¼ÓÊÕÈ룬´øÁìÈ«´åÈËÃñ¹²Í¬Ö¸»£¬ÏȺó»ñµÃÏØ£¨ÊУ©¡¢Õò£¨Ï磩ÏȽøµ³Ö§²¿³ÆºÅ¡£´åÃñίԱ»á×Ô1984Äê³ÉÁ¢ÒÔÀ´£¬×é֯ȺÖÚ¸ãºÃ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Õ¹¶àÖÖ¾Óª£¬Ôö¼ÓÅ©ÃñÊÕÈ룬ÓÚ1998ÄêÈÙ»ñÇൺÊС°Ä£·¶´åÃñίԱ»á¡±³ÆºÅ¡£ÔÚµ³Ö§²¿ºÍ´åÃñίԱ»áµÄÁ쵼ϣ¬´å×¯ÃæÃ²·¢ÉúÁ˾޴ó±ä»¯£¬ÏȺóÕûÐÞÁËÈý×ÝÁ½ºáÎåÌõÎÄÃ÷´ó½Ö£¬²¢ÔÚ·±ßÖ²Ê÷ÖÖ»¨£¬°²×°Â·µÆ£¬Ê¹´å×¯ÃæÃ²»ÀȻһС£1996Ä걻ɽ¶«Ê¡½¨ÉèίԱ»á¡¢É½¶«Ê¡ÈËÊÂÌüÊÚÓè¡°´åÕò½¨ÉèÃ÷ÐǴ塱ÈÙÓþ³ÆºÅ¡£ ¡¡¡¡½ÌÓýÊÂÒµÔ´Ô¶Á÷³¤¡£´åСѧ×ÔÃñ¹ú³õÄ꽨Á¢ÒÔÀ´£¬½ü90Äê¼ä£¬ÎªÈ«´åÅàÑøÁË´óÁ¿È˲ţ¬20ÊÀ¼Í70Äê´úÒÔÀ´£¬Ñ§Áä¶ùͯÈëѧÂÊÒ»Ö±±£³Ö100%£¬ÏȺó±»À³Î÷ÊнÌÓýÌåÓý¾Ö¡¢ÂíÁ¬×¯Õò½ÌίÆÀΪ¡°ÎÄÃ÷У԰¡±¡¢¡°ÏȽøµ¥Î»¡±¡£´åׯµÄÓ×¶ù½ÌÓýºÍ³ÉÈ˽ÌÓýÒ²¸ãµÃÓÐÉùÓÐÉ«¡£1953Äê´åÓ×¶ùÔ°½¨Á¢£¬½ÌÓýÌõ¼þ²»¶ÏµÃµ½¸ÄÉÆ¡£½ü10ÄêÀ´£¬Å©Ãñ²Î¼Ó¹ã²¥Ñ§Ð£¡¢º¯ÊÚѧϰ£¬ËͳöÈ¥Åàѵ£¬Çëר¼Ò½²×ù£¬¿Æ¼¼ÖªÊ¶Ë®Æ½´ó·ù¶ÈÌá¸ß¡£ ¡¡¡¡ÎÄÓé»î¶¯·çÃÒÏçÀï¡£½â·Åǰ£¬´åÀï¾ÍÓÐÎÄÒÕ¶Ó£¬ÑݳöÁøÇ»Ï·ºÍÑí¸è£¬½¨¹úºó£¬´å¾©¾çÍųÉÁ¢£¬ÓÐ40¶àÈË£¬1958Äê±»¶¨Îª¡°²ú֥ˮ¿â¹¤³ÌÎÄÒÕ¶Ó¡±£¬¾³£µ½ÁÚ´åÑݳö¡£ÎĸïʱÆÚ£¬ÎÄÓé»î¶¯±»¼ÓÉÏÕþÖÎÄÚÈÝ£¬ÓÃÑù°åÏ·¡¢Èý¾ä°ë¡¢¿ì°åÊéÐÎʽÑݳö¡£70Äê´úºó£¬´åÎÄÒÕ¶ÓÖ÷ÒªÑݳöÂÀ¾ç¡¢¾©¾çÑ¡¶Î¡£2002Äê´åÀÏÄêÑí¸è¶Ó³ÉÁ¢¡£ ¡¡¡¡¼Æ»®ÉúÓý¹¤×÷³ÉЧÏÔÖø¡£×Ô1971Äê¿ªÊ¼ÍÆÐмƻ®ÉúÓýÒÔÀ´£¬Í¨¹ýÎïÖʽ±Àø¡¢¾Ù°ìѧϰ°àµÈ·½Ê½¼ÓÇ¿Á˶ԴåÃñµÄ¼Æ»®ÉúÓý½ÌÓý¡£1996ÄêÖÁ2002ÄêÁ¬Ðø±»À³Î÷ÊÐί¡¢ÊÐÕþ¸®ÆÀΪ¡°¼Æ»®ÉúÓý¹¤×÷³É¼¨ÏÔÖøÏȽøµ¥Î»¡±¡£ ¡¡¡¡Öìñð´åÔڸıä¹ÛÄî¡¢·¢Õ¹¾¼Ã¹ý³ÌÖУ¬³ä·ÖÈÏʶºÍ·¢ÏÖÁËÒÔÏÂÈý´óÓÅÊÆ£ºÒ»ÊÇË®×ÊÔ´·á¸»¡£Öìñð´å¶«Î÷ÄÏÈýÃæÎªºÓÁ÷»·ÈÆ£¬Å©ÌïË®ÀûÉèÊ©ÅäÌׯëÈ«£¬ÊÊÒËÓÚũҵ·¢Õ¹¡£´åÎ÷±±µÄÁéÉñȪ²»½öÇåÁ¹Ë¬¿Ú£¬¶øÇÒ¸»º¬¿óÎïÖÊ£¬ÓкܴóµÄ¿ª·¢ÀûÓÃDZÁ¦¡£¶þÊÇÆóÒµ¹ÜÀí¾ÑéÈÕ½¥³ÉÊì¡£Öìñð´åÔÚ·¢Õ¹ÃñÓª¾¼Ã¹ý³ÌÖУ¬×ß¹ýÍä·£¬Êܹý´ìÕÛ£¬µ«³Ôһǵ£¬³¤Ò»ÖÇ£¬¾¹ý³¤Ê±¼äµÄ̽Ë÷£¬´å°ìµÄÆóÒµµÄ¾Óª¹ÜÀíÕýÈÕ½¥×ßÉϳÉÊì¡£ÈýÊÇÈ˲Å×ÊÔ´·á¸»¡£Öìñð´åÈ˽ܵØÁ飬×Ô¹ÅÒÔÀ´¾ÍÊdzöÈ˲ŵĵط½£¬½¨¹úºó£¬ÏȺóÓÐ117ÈË¿¼Èë´óÖÐרԺУ£¬»¹³öÏÖÁËÒ»¼ÒÈý´ú2¸ö´óѧÉú£¬3¸ö˶ʿÉúµÄÎÄ»¯ÊÀ¼Ò¡£µ«Öìñð´åĿǰÉдæÔÚ×Å×ÊÔ´ÏÐÖá¢Å©²úÆ·ÉÌÆ·Âʵ͵Äȱµã£¬ÖìñðÈËÃñÔÚ´åµ³Ö§²¿ºÍ´åί»áµÄÁ쵼ϣ¬ÕýÒÔǰËùδÓеľ«Éñ·çò£¬·¢»ÓÓÅÊÆ£¬¿Ë·þÀ§ÄÑ£¬ÏòÒ»¸ö¸ü¸ßˮƽµÄС¿µÀÖÔ°·Ü½ø¡£¡¡¡¡[¸ÐÐ»ÍøÓÑ"ÐÄÐÄµãµÆ"·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小台子村 |
小台子 村庄由来 清代,李姓由今莱阳市野头村迁此定居,因村处高地,以地形取名北山;又因高地如台,改称北台子;后又因村小,改称小台子。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2公里,土地面积2713.8亩,耕地面积1328亩。2004年末有居民240户,700人。 经济状况 为镇经济强村之一。果业及养殖业为村主要经济支柱。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30万元,人均纯收入4706万元。 优势产业 有果园390亩,其中红富士果园302亩,年产502吨,为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汽车3辆,收割机5台,播种机7台,拖拉机、手扶车79辆。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计133辆。全村共有线电视入户150户,固定电话120部,移动电话21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1115 |
田家村 |
田家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田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村址形如卧龙,故称卧龙田家,后简化为田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龙水路西,距镇驻地1公里,土地面积5029.7亩,耕地面积2586.8亩。2004年末有居民253户,845人。 经济状况 为马连庄镇经济强村、莱西市红旗村庄。村建有奶站1处,皮件加工厂2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44万元,人均纯收入4554元。 优势产业 建有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其中红富士果园500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1000余吨。 社会事业 为青岛市文明村庄、安全村庄。1997年建自来水工程。文明街绿化、亮化,2004年拓宽、硬化入村路。全村有大货车2辆,轿车2辆,面包车2辆,大型联合收割机3部,各种型号拖拉机127部。有线电视入户200户,有固定电话200部,移动电话10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1358 |
格达村 |
格达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姓卖艺流浪至此,演唱时拉断琴弦,系结后继续演唱。后居此建村,取名“疙瘩”,后来逐步演变为“格达”。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3.4公里,土地面积3811.5亩,耕地面积2078.4亩。2004年末有居民305户,人口960人。 经济状况 林果业、养殖业、高效农业、商贸为全村四大经济支柱。有河滩林12亩,果园230亩。有高效农业园区1处,占地470亩,其中蔬菜80亩,西瓜、甜瓜30亩,草莓360亩。有养殖小区3个,存栏牛400头,猪700头,羊30只,鸡45000只。有汽车维护部4个,花生加工厂1个,铣铁厂1个。村建农贸市场1处,为莱西北半市最大的大牲畜集散地。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48万元,人均纯收入4591元。 优势产业 建设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230亩,年产优质果品450吨。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18万元建设自来水工程。2004年,全村有货车8辆,面包车2辆,三轮车40辆,摩托车160辆,各类拖拉机120部,播种机15部。有线电视入户240户,有固定电话220部,移动电话4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0111 |
兴隆村 |
兴隆 村庄由来 1953年,大沽河水泛滥,左家院、张家院二村被冲毁,部分住户迁河东岸兴隆岭西麓建村,取名兴隆。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榆院路北、大沽河东岸,距镇驻地1公里。土地总面积2087.3亩,耕地面积999.1亩。2004年末有居民216户,616人。 经济状况 村临大沽河,林果业、保护地栽培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河滩林208亩,大棚119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30万元,人均纯收入4625元。 优势产业 以西瓜、甜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面积217亩,年产西瓜、甜瓜100多吨。 社会事业 全村有面包车4辆,轿车1辆,货运汽车3辆,三轮车、摩托车94辆,拖拉机92辆,小麦联合收割机1部,各种播种机8部,有线电视入户160户,有固定电话155部,移动电话8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3768 |
望屋庄村 |
望屋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与展家村友好,常去做客,客居时担心家中失盗,每每在展家村前了望,遂取名望屋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5公里,土地总面积3897.3亩,耕地面积2134.2亩。2004年末有居民280户,880人。 经济状况 镇经济强村之一,林果、养殖、高效农业全面发展。全村有河滩林30亩,各类果园380亩,奶牛存栏300头,大棚栽培123亩。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15万元,人均纯收入4725元。 优势产业 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全村有葡萄园150亩,年产300吨,红富士果园230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450吨。 社会事业 先后投资修建3座村内大桥,整修4条文明街,并进行了绿化、美化。1995年投资15万元,挖机井、建水塔,安装自来水。2002年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站,方便群众求医看病。2004年,全村拥有摩托车230辆,农用车50辆,汽车12辆,有固定电话180部,移动电话76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5%。1999年被青岛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称号,多次被莱西市委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20999 |
孔家村 |
孔家 村庄由来 明代中叶,孔姓由曲阜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孔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大沽河东岸,距镇驻地2.5公里,土地2865.5亩,耕地1327.8亩。2004年末有居民165户,495人。 经济状况 果业和粮油生产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6万元,人均纯收入4645元。 优势产业 建有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145亩,年产红富士苹果300吨。 社会事业 2000年以来,投资20多万元,修建文明街1条,宏富路1条,漫水桥1座。全村有农用汽车4辆,农用三轮车、拖拉机96辆,小麦联合收割机1部,播种机15部,摩托车93辆,有线电视入户110户,有固定电话110部,移动电话6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8180 |
咸家屯村 |
咸家屯位于莱西市北端,北与招远市官地洼村接壤,马连庄镇驻地北偏东3.5公里。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村,至今已有630余年历史,是马连庄镇建村较早的村庄之一 。 咸家屯村,在明清时期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莱阳县旌旗乡石山社。民国时期先后属山东省莱阳县芝山乡、第四区洼子镇、南岚乡农学校。1940年“三角拉锯”时期分别属抗日民主政府第四区莲花乡,国民党第五区洼子乡,日伪军第十三区洼子镇,解放后,先后隶属莱西县第三区莲花乡、马连庄区洼子乡、马连庄人民公社、马连庄乡、马连庄镇。 咸家屯村,山耩环绕,沟渠纵横。西为有名的老母猪耩,与南耩连成一片,耩上松树成林,耩下果园成片;东是远近闻名的莲花山;村北,肥沃的粮田与招远市相连。龙水路从村西穿过,便利了与外界的交往。交错纵横的沟渠与6个水库、平塘储存了丰富的水源,为1900余亩大地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特别是村东的水库、平塘水面似弯弯新月环绕村庄,使人产生心旷神怡之感。境内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不甚炎热,冬季不甚寒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降水量为7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1.4℃,温度最低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5.4℃,最高7月份平均气温为25℃左右。 1369年(明洪武年间),咸氏自莱阳县迁此建村,至今630余年。期间,张、闫、周等10 姓氏先后迁入。到2003年底,全村有咸、张、闫、周、姜、邹、徐、李、杨、魏、钱11个姓氏,253户,750人;迁至外地人员278人。 (一) 咸家屯人民坚强果敢,勇于斗争,具有光荣革命传统。 葱绿的山川孕育了咸家屯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精神。早在1629年,先辈们就参加过李盛明领导的农民起义。到了清朝末年,在曲诗文领导的抗捐斗争中,闫岱组织数十名群众积极参加,给反动官府以沉重打击。1933年7月,中共莱阳边界区委在老母猪耩召开第一次秘密会议,宣告成立。1938年4月,中共莱阳县委曾进驻咸家屯村,播下了革命火种。自此,咸家屯村揭开了争取民主自由的新篇章。同年6月20日,闫维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咸家屯村第一名党员,随后,咸丰祥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建立了党小组,12月成立了党支部。抗日战争中,咸同斌、闫力芳、咸振山等20名热血青年先后奔赴抗日战线,同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其中邹世官、咸丰国、张维福、隋芝先后为国捐躯,闫力芳、张为连、咸同斌等负伤致残。1941年村“农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组织相继成立,全村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又有闫善芳、闫寿祝等10 余名青年舍家离业奔赴前线,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同时,后方人民积极支前,先后有60余人参加担架队、小车队、民兵班,支援潍县、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他(她)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的流血流汗,有的立功受奖;烈属王凤英机智勇敢,保护了3名革命干部,并积极做军鞋,支援前方,被评为一等功。建国后,又有45名青年先后入伍,200余名青年别离故土,奔向全国,他(她)们继承先辈光荣传统,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岗位上忘我奋斗。有的在抗美援朝战场光荣致残;有的在援外战场光荣流汗;有的在抢险救灾前线荣立战功;有的在技术领域成为高级技术人员;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咸家屯的英杰们,在这方热土上,在祖国大地上不断谱写着壮丽诗篇。 (二) 咸家屯人民智慧、勤劳,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 脱贫困,战天斗地传凯歌;奔小康,改革发展谱新篇。解放前,村民饥寒交迫,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1945年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人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迈出了摆脱贫困的步伐。1956年成立高级合作社,实行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组织起来的农民开始治山治水,改变了山河面貌,当年建拦水坝一座,此后,每两、三年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到1981年修水库2座,挖平塘4个,筑水渠350米,建扬水站2个,埋设地下管道3条,总长1000余米,初步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1964年开展学大寨活动,组织村民利用冬闲时节昼夜战斗,整地改土,到1983年共平整土地930亩,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与此同时,种植结构逐步调合,经济作物不断增加,1966年改栽果树70余亩,梨树10亩。集体力量不断壮大,到1979年集体购买动力机械417马,被动机械17部(台)。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1979年人均增收200元以上,获县政府锦旗一面。1980年粮食单产超千斤,再次获县政府锦旗一面。粮食总产量达到42万公斤,人均粮食251公斤,人民告别了贫困,生活达到了温饱有余。 实现了温饱之后,人们前进的步伐更大了。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大农业观念、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更新,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由过去单纯种粮型向优质高效型扩展。2003年全村优质果园380亩,优质草莓400亩,设施栽培瓜菜60亩,养殖业逐步走向规模化。2003年养猪场1个,全村生猪出栏550头;养鸡场2个,年出栏8000只;养牛240余头,奶牛50余头。二、三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到2003年有商店3个,粮油加工厂2个,农机具维修厂1个。 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世纪末,咸家屯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跨入了小康之门,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3480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4136元。人们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穿着趋向时尚化, 一年一个新“时髦”;饮食趋向科学化,肉、蛋、奶、蔬菜及其他副食品成为人们经常的食品;出行达到机械化,到2003年底,全村有摩托车150辆,汽车6辆,三轮车、手扶车等119辆(台),人们外出不是坐车,就是骑摩托;住房宽敞明亮化,2003年底人均住房达26平方米。通讯快捷化,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成为时尚,到2003年底,全村拥有固定电话164部,占总户数的66%,手机48部,电视机235台,达到总户数94%以上,是人们了解国内外信息的最佳工具。 (三) 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村级组织建设和村庄建设跨入先进行列。村党组织1938年建立以来,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1996年2003年两次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村民委员会1984年成立以来,组织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1997年后,连续三年被镇政府授予“模范村委会”称号。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村庄建设逐步规范,先后修建东西文明大街2条,安装了路灯,实现了亮化。2000年投资9.2万元,挖机井、建水塔,村民喝上甘甜的自来水。1987年以来,倡导文明家庭建设,文明新风吹进家庭,“五好家庭”|“文明户”比比皆是,出现了有名的团结和睦、文明幸福的“五世同堂”之家。自2000年起连续三年荣获“莱西市文明村庄”称号。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24年创办初级小学,1968年设初中班一个,1970年以来,儿童入学率达100%,曾被乡(镇)教委评为教学成绩突出学校。1958年办幼儿园,幼儿教育条件不断改善,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咸家屯村历来重视成人教育,1944冬办起了农民夜校,为强壮年农民提供了学习机会,到1965年,全村的青年农民基本脱盲。改革开放后,村民通过自学、函授、外出培训,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学习科技知识,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近40年来,全村不断有学生考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共有研究生学历的两人,本科生47人,大专生18人,中专生28人。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咸家屯村文娱活动由来已久。1944年,村干部闫丰祥组织20余人成立秧歌队,利用农闲进行演出,1944年改演“四平调”,1957年又成立京剧团,人员发展到40多人,可演出20多个剧目,经常在莱西北半县及招远、莱阳演出。近几年,老年活动异常活跃,2000年办起老年学校,于农闲和晚间开展秧歌、健身舞、打门球、套圈、太极拳等各类文体活动,曾获莱西市老年体育运动会第三名、第六名好成绩,多次被青岛市、莱西市老年体育协会评为先进老年体育基层组织。 医疗卫生工作源远流长。1934年5月,闫寿茂首创“新立药房”,行医诊病,远近闻名。建国后,多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建厕所,治理污水,粪坑等脏乱环境,改善居住条件。1969年,实行医疗合作制度,对群众实行免费或低偿服务,对儿童进行多种疫苗接种。医疗条件的改善,保障了人们身心健康,普遍延长了寿命。2003年,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112名,占人口总数的15%,1986年以来,80岁以上的老人48人。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1964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干部群众都能自觉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曾获镇政府计划生育一等奖。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03年出现负增长。 咸家屯村在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已经具备了多种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处在龙水路边,交通便利,宜于发展路域经济;二是土地资源充足,优质高效农作物形势喜人,农民增收较快,发展前景广阔;三是畜牧业生产效益较好,发展潜力很大。然而,咸家屯村还存在诸如工业项目薄弱,农产品加工增值不足,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着经济的大步发展。 咸家屯人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幸福安康的新农村。咸家屯村未来灿烂辉煌! |
彭格庄村 |
彭格庄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彭姓移民迁居洼园处(地名),以姓氏取名为彭格庄;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谢姓由栖霞迁入,并将村址南迁,仍沿用原名至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3公里,土地面积2688.1亩,耕地面积1243.1亩。2004年末有居民180户,488人。 经济状况 镇经济强村之一。果业和奶牛养殖是该村两大支柱产业。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3万元,人均纯收入4683元。 优势产业 为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红富士果园258亩,年产红富士苹果280吨。建有奶站1处,全村奶牛存栏360头。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6万元建自来水工程,供应全村人吃水。1999年修建文明街1条。有文明大院1处,老年人活动经常,生活丰富。全村拥有汽车6辆,面包车1辆,摩托车98辆,大中小型拖拉机82部,联合收割机3部,播种机11部。有线电视入户137户,有固定电话142部,移动电话79部。1987~1988年获莱西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获莱西市果业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2~2004年连续3年获莱西市老年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获莱西市优秀党支部称号,2003~2004年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438111 |
垛山前村 |
垛山前 村庄由来 明末,邹姓由北埠后迁此建村,因村在垛山之前,故名垛山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3公里,土地面积605.8亩,耕地面积373.9亩。2004年末有居民30户,83人。 经济状况 全镇第一个无粮村庄。户均3亩果园三亩桑,果桑成为全村经济主要支柱。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3万元,人均纯收入4400元。 优势产业 有红富士苹果92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100吨,为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全村有桑园117亩,养蚕大棚26个,年产蚕8000公斤。 社会事业 1989年建成电视村,1993年建成电话村,1994年建设自来水工程。2004年底,全村拥有汽车1辆,摩托车32辆,农用三轮车、拖拉机24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8129 |
北埠后村 |
北埠后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邹姓由河南省迁此建村,因村前有埠,故名埠后。为避重名,1958年以方位称北埠后。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3.8公里,土地总面积4937.5亩,耕地2124.8亩。2004年末有居民290户,916人。 经济状况 果、桑、畜禽养殖构成村民收入的三大支柱,其收入约占村民收入的65%以上。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40万元,人均纯收入4550元。 优势产业 该村建有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228亩,年产果品340吨。全村奶牛等大牲畜存栏350头,生猪存栏800头,家禽12000只,禽蛋年产量110吨。 社会事业 1989年投资兴建自来水工程,全村人免费吃上自来水。2004年,全村拥有汽车12辆,其中轿车3辆,摩托车、三轮车170辆,有固定电话185部,移动电话88部,有线电视入户率92%。2002年以来连年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438229 |
西巨家村 |
西巨家 村庄由来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王姓由阎家迁此建村,沿用邻村巨家村名,并冠以方位,称西巨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大沽河东岸,距镇驻地5.2公里,土地总面积2283.2亩,耕地面积943亩。2004年末有居民155户,490人。 经济状况 村临大沽河,土地肥沃,林果业、高效农业为全村经济的重点。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88万元,人均纯收入4515元。 优势产业 林果是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有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120亩,年产红富士苹果48万公斤,桑园80亩,年产蚕1100公斤,河滩造林720亩,栽植速生杨5.84万株。 社会事业 村建文明大院1处,文明街1条,老年人生活丰富多彩。全村拥有面包车1辆,农用汽车6辆,农用三轮车、拖拉机76辆,有线电视入户119户,有固定电话103部,移动电话46部。2003年被评为莱西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438187 |
东巨家村 |
东巨家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巨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后村西又建一巨家村,遂以方位称东巨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大沽河东岸,距镇驻地4.8公里,土地面积2612.9亩,耕地面积1197.1亩。2004年末,居民150户,人口465人。 经济状况 全村有河滩林20亩,果园154亩,瓜菜、草莓等保护地栽培45亩,大牲畜年末存栏170头,家禽年末存栏5000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 优势产业 建有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红富士果园154亩,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300多吨。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农用汽车10辆,拖拉机56部,摩托车70辆。有线电视入户130户,有固定电话95部,移动电话1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8292 |
展家村 |
展家 村庄由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展姓由院里乡岘沽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展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5.3公里,土地总面积2466.5亩,耕地面积1632.2亩。2004年末有居民150户,486人。 经济状况 林果业、养殖业是全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有红富士果园80亩,草莓种植面积120亩,建有养殖小区2处。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8万元,人均纯收入4631元。 优势产业 有奶牛养殖小区1处,奶牛存栏150头,肉食鸡养殖小区1处,存栏3200只。 社会事业 2002年投资7.6万元建自来水工程。全村拥有农用汽车2辆,拖拉机、手扶车51辆,小麦联合收割机1部,三轮车、摩托车48辆。有线电视入户158户,有固定电话130部,移动电话12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20618 |
乔家草泊村 |
乔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乔姓由龙湾庄迁此建村,因村近水泊草地,取名乔家草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4.4公里,土地总面积1658.3亩,耕地面积1099亩。2004年末有居民144户,446人。 经济状况 高效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是村经济发展的重点。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6万元,人均纯收入4503元。 优势产业 大棚栽培面积达72亩,主产甜瓜、西瓜和草莓。畜牧养殖建有蛋鸭养殖小区3处,蛋鸭存栏6500只;生猪养殖小区2处,存栏生猪1200头,年出栏4000多头。 社会事业 全村拥有客车1辆,轿车1辆,农用汽车11辆,三轮车34辆,联合收割机2部,各种型号拖拉机38辆,有线电视入户140户,有固定电话108部,移动电话54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7388 |
解家沟子村 |
解家沟子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解姓由义谭店迁此建村,因村中有沟,故名解家沟子。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3.2公里,土地4108.1亩,耕地面积2381.5亩。2004年末有居民326户,945人。 经济状况 水利建设配套,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有果园、桑园404亩,大棚西瓜、草莓145亩。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10万元,人均纯收入4483元。 优势产业 村西龙水路旁建有综合开发小区,已发展个体经商户3户,养殖小区1处,存栏奶牛291头,生猪522头,肉食鸡5000只。 社会事业 2003年投资25万元建设自来水工程,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全村有大型货车2辆,面包车1辆,轿车1辆,摩托车211辆,小麦联合收割机5部,各类播种机22部。有线电视入户234户,有固定电话219部,移动电话148部。 联系电话 86-0532-88488415 |
闫家村 |
闫家 村庄由来 明末,闫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闫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6公里,北与招远市接壤,西南与郑格庄紧邻,土地总面积2498.4亩,耕地面积1470亩。2004年末有居民195户,620人。 经济状况 土地肥沃、一马平川,水利条件较好,果业与高效农业为主,发展迅速。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4655元。 优势产业 该村属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所产红富士苹果个体大、味鲜美、色泽红艳,种植面积200亩,年收入在80万元左右。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有固定电话108部,手机60部,有线电视入户116户。拥有农用车4辆,面包车1辆,摩托车70辆,三轮车8辆,拖拉机70辆,收割机3部,播种机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1038 |
吕家草泊村 |
吕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吕姓由黄县大吕家村迁此建村,因村近水泊草地,取名吕家草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北靠河马路,西靠水展路,距镇驻地5.5公里,土地总面积1228.8亩,耕地面积817.1亩。2004年末有居民101户,286人。 经济状况 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水利条件较好,高效农业比较发达,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5万元,人均纯收入4545元。 优势产业 以西瓜、甜瓜、草莓为特色的大棚生产面积大、品质好,长年有货上市,在青岛、烟台等城市知名度较高。西瓜、甜瓜大棚栽培面积300余亩,大棚草莓100余亩,露地草莓280亩。 社会事业 2003年投资8.6万元建自来水工程,使村民免费吃上深层地下水。全村拥有汽车7部,摩托车、三轮车96辆,有线电视入户90户,有固定电话92部,移动电话36部。1998年被莱西市委、市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37098 |
仲家村 |
仲家 村庄由来 清朝中叶,仲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仲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3公里,东临大沽河,北距道子泊2公里,南距代家院1公里,土地总面积1532.5亩,耕地面积803亩。2004年末有居民107户,2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东靠大沽河,水利条件优越,南临榆院路,交通方便,果业、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全面发展。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5万元,人均纯收入4572元。 优势产业 高效农业是全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村共有西瓜、甜瓜大棚47个,计106亩,年产西瓜、甜瓜40多万公斤。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线电视入户69户,有固定电话67户,手机25部,拥有农用车1部,拖拉机7部,播种机9部,摩托车65辆。 联系电话 86-0532-85402868 |
左家院村 |
左家院 村庄由来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左姓由张家院北移200米建村,取名左家院。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2.5公里,榆院路北,大沽河西岸,土地总面积1162.6亩,耕地面积面积532亩。2004年末有居民90户,286人。 经济状况 以林果业与大棚瓜果为主要经济来源,有河滩林80亩,果园120亩,大棚75个,养殖小区一处,猪存栏300头,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2万元,人均纯收入4668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为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果园120亩,其中优质富士100亩、莱阳梨20亩,年产优质果品40万公斤。 社会事业 1983年以来,投资8万元,修建平塘3处,打井3眼。投资3万元,全村通电。2004年有线电视入户75户,有固定电话65部,手机20部,汽车1辆,摩托车50辆,拖拉机60辆,播种机4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2665 |
大森格庄村 |
大森格庄 村庄由来 明末,孙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名孙家疃。后孙姓绝户,赵姓根据村周围有树林,改名大森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8公里,榆院公路从村前经过,土地总面积5439.6亩,耕地面积2450亩。2004年末有居民400户,12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属丘陵地带,水利条件一般,主要以果业与粮油生产为主,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1088万元,人均纯收入4533元。 优势产业 该村建有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红富士苹果385亩,葡萄86亩,年产苹果100万公斤,产品大部分销往周边城市。 社会事业 2004年有线电视入户320户,有固定电话342部,手机185部。全村拥有轿车3辆,面包车3辆,摩托车262辆,大小拖拉机325部,收割机3台,播种机16台。 联系电话 1396427777 |
道子泊村 |
道子泊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1370年),胡姓迁此建村,因此地盛产稻谷,故名稻子坡。建国后,改为道子泊。 政区人口 位于大沽河西岸,距镇驻地3公里,土地面积5818.2亩,耕地面积1999亩。2004年末有居民340户,908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地处大沽河畔,水源充足,土地平坦肥沃,为发展高效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村有河滩林200亩,果园220亩,保护地栽培170亩。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734万元,人均纯收入4593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为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现有红富士苹果220亩,年产70多万公斤,大部分销往青岛、上海等地。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共有固定电话286部,手机121部,有线电视入户274户。拥有轿车1辆,面包车3辆,大中型拖拉机312辆,收割机3台,播种机12台。 联系电话 86-0532-85407038 |
郭家村 |
郭家 村庄由来 清初,郭姓由四川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郭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7公里,土地总面积3011.6亩,耕地面积1350亩。2004年末有居民151户,573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土地大部分属丘陵山地,水利条件较差,以果业、养殖业和粮油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460万元,人均纯收入4573元。 优势产业 该村建有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红富士果园150亩,年产60万公斤。所产果品大部分销往大连、青岛等地。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21部,手机60部,有线电视入户122户,拥有摩托车87辆,中小型拖拉机81辆,收割机3台,播种机7台。 联系电话 86-0532-85407051 |
泗水村 |
泗水 村庄由来 清初,房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四面环水,故名泗水。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6公里,西靠唐管路,东靠唐郭路,泗水河穿村而过,土地总面积2170.6亩,耕地面积939亩。2004年末有居民130户,409人。 经济状况 该村水利条件较好,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有果园90亩,西瓜、甜瓜80亩,大棚25个,养殖小区6个,奶牛存栏36头,猪存栏450头,蛋鸡存栏2000只。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500万元,人均纯收入4655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是该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村有红富士果园90亩,年产30万公斤。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8万元上自来水。2004年末,共有固定电话86部,手机36部,有线电视入户60户。全村有货车3辆,面包车1辆,摩托车80辆,拖拉机60辆,收割机2台,播种机2部。1993年被授予青岛市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5401388 |
山北头村 |
山北头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姓由莱阳城迁此建村,因地处南山嘴北,故名山嘴北头,1912年改称山北头。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4公里,南与下疃隔河相望,西与孙家洼毗连,土地总面积2775.5亩,耕地面积1643亩。2004年末有居民200户,人口6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水利条件较好,以高效农业为主,养殖业发展迅速。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499万元,人均纯收入4585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大棚西瓜、甜瓜为主要产业,有大棚200个,所产甜瓜品质好、产量高,上市早,在田间地头就可销售。每年瓜类收入达200多万元,户均1万元。 社会事业 1984年投资3万元,修建平塘3个,1983年投资3万元,架通照明电。2004年全村共有面包车2辆,农用车3辆,摩托车80辆,手扶车100辆,收割机3部,播种机6部。有固定电话130部,手机60部,有线电视入户130户。 联系电话 86-0532-86475037 |
杜家村 |
杜家 村庄由来 明洪武三年(1370年),杜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杜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5公里,西靠唐郭路,土地总面积1137.5亩,耕地面积646亩。2004年末有居民50户,16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属丘陵地带,以果业及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有果园50亩,奶牛存栏50头,猪存栏250头,甜瓜大棚40亩。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0万元,人均纯收入4605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要产业之一,有优质红富士苹果50亩,年总产20万公斤。 社会事业 2004年底,全村共有固定电话30部,手机10部,有线电视入户33户,拥有三轮车2辆,摩托车25辆,各种拖拉机25辆。 联系电话 86-0532-85407122 |
戴家院村 |
戴家院 村庄由来 明初,戴姓由今龙水街道后铺村迁此建村,因村旁有古寺“降龙院”,故村名降龙院,民国初年改名为戴家院。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2.5公里处,榆院路穿村而过,土地总面积3686.3亩,耕地面积面积1800亩。2004年末有居民262户,829人。 经济状况 土地平坦,水利交通等各项条件较好,高效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2004年总收入674万元,人均4548元。 优势产业 全村以大棚西瓜、甜瓜、蔬菜为主要产业,有瓜类大棚119个,小棚25个,年产瓜菜120多万公斤。因水利、交通便利,瓜果蔬菜质量佳,吸引了大量外地客户,许多瓜类专业户及养殖专业户与大连、青岛等地的销售单位签定长年供销合同。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中型客车1辆,面包车4辆,摩托车150辆,拖拉机25辆,手扶车85辆,大型收割机一部,小型2部,播种机7部。有线电视入户190户,有固定电话192部,手机52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2888 |
东朱崔村 |
东朱崔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崔二姓由夏格庄镇迁此建东西二村,东村叫东朱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3公里,西与西朱崔比邻,东南与戴家院隔河相望,南距榆院公路0.5公里,土地总面积1689.5亩,耕地面积995亩。2004年末有居民150户,人口452人。 经济状况 该村洼地与丘陵地各占一半,以果业、高效农业为主,近几年养殖业发展较快。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4万元,人均纯收入4525元。 优势产业 该村有优质红富士苹果142亩,总产40万公斤,大都销往青岛、大连等地。 社会事业 2004年底,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23部,手机47部,有线电视入户134户。拥有面包车1辆,四轮农用车4辆,三轮车5辆,拖拉机92辆,播种机7台,收割机5台。 联系电话 86-0532-85407188 |
西朱崔村 |
西朱崔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崔二姓由夏格庄镇迁此建东西二村,故西村名西朱崔。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3公里,东与东朱崔比邻而居,南距榆院路0.5公里,土地总面积2091.5亩,耕地面积1000亩。2004年末有居民146户,人口4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属丘陵地带,水利条件一般,以果业及粮油生产为主。近几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与养殖业。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7万元,人均纯收入4970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是全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红富士苹果150亩,年产40万公斤,大部分销往周边城市。 社会事业 1989年投资5万元修建文明街。2004年末,全村有固定电话102部,手机46部,有线电视入户92户。拥有四轮车2辆,三轮车5辆,拖拉机78辆,播种机5台,收割机4台。 联系电话 86-0532-85407086 |
郑格庄村 |
郑格庄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郑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郑格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7公里,西面距管家村0.5公里,东北与闫家毗连,土地总面积2688.8亩,耕地面积1268亩。2004年末有居民177户,5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土地平坦,肥沃,以果业及粮油生产为主,近几年大力开展高效农业与养殖业。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4万元,人均纯收入4525元。 优势产业 该村属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红富士果园140亩,年产量40万公斤;葡萄52亩,年产量10万公斤;草莓20亩,年产量10万公斤,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城市。 社会事业 1983年投资2万元,修建文明街一条。2004年末,全村共有固定电话131部,手机40部,有线电视入户123户;拥有轿车1辆,面包车1辆,摩托车85辆,拖拉机87辆,播种机5台,收割机4台。 联系电话 86-0532-85401808 |
管家村 |
管家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管姓由管家屯迁此建村,以姓氏方位取名东管家。1956年1月,东西管家合并称管家。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6.5公里处,背靠“多兵耩”,南面管家河,土地总面积4649.9亩,耕地面积2070亩。2004年末有居民276户,765人。 经济状况 本村属丘陵地带,交通、水利条件较好,果林业及粮油生产为主要经济收入,2004年全村经济收入617万元,人均4596元。 优势产业 该村属农业部立项的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红富士苹果350亩,年产量140万公斤;板栗70亩,年产量15万公斤。果品主要销往大连、上海等地。 社会事业 2004年末,全村有汽车2部,摩托车187辆,各种型号拖拉机166台,播种机12台,有线电视入户216户,有固定电话189部,移动电话43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1085 |
于家屯村 |
于家屯 村庄由来 清乾隆三十年(1763年),于姓由平度洼子村迁此建村,名于家洼,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于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8公里处,唐管路东,北距管家村1公里,东与杜家村隔山为邻,土地总面积1170亩,耕地面积620亩。2004年末有居民95户,共234人。 经济状况 本村属山区,水利条件一般,全村大兴水利建设,发展特色养殖,经济收入逐年增长。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0万元,人均纯收入4555元。 优势产业 本村抓住山区特点,大搞养殖,以奶牛产业为龙头,带动肉牛、鸡、羊等养殖业同步发展,有养殖小区2个,奶牛存栏230头,黄牛50头,鸡15000只。 社会事业 1987年投资2万元修路2条,改善了交通条件。2004年末,全村共有固定电话95部,移动电话30部,有线电视入户87户,拥有拖拉机60辆,摩托车60辆。 联系电话 86-0532-85401313 |
管家屯村 |
管家屯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年(1377年),管姓由平度县龙程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管家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7公里,土地总面积1551.9亩,耕地面积800亩。2004年末有居民98户,280人。 经济状况 林果业与养殖业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有果园60亩,奶牛60头,生猪养殖小区1个,年末存栏量500头。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0万元,人均纯收入4575元。 优势产业 果业生产是全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果园60亩,年产苹果20余万公斤。 社会事业 1986年投资3万元,安装自来水。2004年,全村有线电视入户60户,有固定电话63部,手机30部,拥有轿车1辆,面包车1辆,货车3辆,摩托车72辆,收割机2台,播种机8台,各种型号拖拉机49台。 联系电话 86-0532-85412288 |
下柳连庄村 |
下柳连庄 村庄由来 明洪十三年(1380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村迁此建村,因村边柳树成林,故得名柳连庄。因同时建二个村,依据方位该村居下,称下柳连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12公里处,西与上柳连庄比邻而居,北边属招远边界,是莱西市的最北端,土地总面积4313.8亩,耕地面积1968亩。2004年末有居民220户,675人。 经济状况 本村属山区,水利条件较差,因此经济收入以果业及粮油生产为主,有果园100亩,瓜类14亩。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580万元,人均4565元。 优势产业 村庄是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优质红富士苹果100亩,总产40万公斤,因品质优良,大部分销往招远、大连、青岛等地。 社会事业 2004年末,全村线电视入户130户,有固定电话140部,手机60部。拥有货车8车,三轮车6辆,摩托车88辆,拖拉机88辆,收割机3部,播种机5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2188 |
程家疃村 |
程家疃 村庄由来 清顺治三年(1646年),程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名程家庄,1982年为避县内重名改为程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7公里,土地总面积957.5亩,耕地面积391亩。2004年末有居民68户,168人。 经济状况 该村耕地大部分属山地,水利条件较差,以果业与粮油生产为主,近几年养殖业发展较快。2004年家禽年末存栏5460只,禽蛋产量126吨。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140万元,人均纯收入4637元。 优势产业 该村花生生产面积大,质量好。一般年种植面积150亩以上,年产40多吨。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面包车1辆,三轮车4辆,拖拉机31辆,播种机3台,有线电视入户54户,有固定电话51部,手机21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1288 |
东邹家下夼村 |
东邹家下夼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邹姓由莱阳县红土崖村迁此建村,因村处洼地,故名,又因在西邹家下夼以东,因此称东邹家下夼。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7公里,西与西邹家下夼比邻而居,东与孟家下夼隔路相望,土地总面积717亩,耕地面积496亩。2004年末有居民63户,人口215人。 经济状况 本村以高效农业与粮油生产为主,水利条件较好,粮油生产逐年提高,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4612元。 优势产业 以高效农业与粮油生产为主,全村有果园12亩,大棚甜瓜50亩,大小棚25个,产品就地销售。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有固定电话50部,手机20部,有线电视入户60户。全村共有三轮车6辆,摩托车30辆,拖拉机15辆。 联系电话 86-0532-85408538 |
上柳连庄村 |
上柳连庄 村庄由来 明洪十三年(1380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村迁此建村,因村边柳树成林,故得名柳连庄。因同时建二个村,根据方位,该村居上,名上柳连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12公里,与下柳连庄比邻而居,北接招远市,西靠青黄路。土地总面积5552.8亩,耕地面积2629亩。2004年末有居民330户,10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属山区,土地山岚资源丰富,以果业生产和粮油生产为主要发展目标,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6万元,人均4535元。 优势产业 该村属农业部无公害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有优质红富士苹果350亩,户均1亩以上,年产苹果140万公斤。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14.5万元,安装自来水。2004年末,全村有固定电话220部,手机130部,有线电视入户240户,拥有汽车4辆,三轮车30辆,摩托车200车,拖拉机150辆,播种机4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2015 |
李家草泊村 |
李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李姓由格达迁此定居,因村近水泊草地,故名李家草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河马路与水展路交叉处,距镇驻地4公里,土地总面积2065.4亩,耕地面积1337亩。2004年末有居民182户,582人。 经济状况 林果业、高效农业为全村经济的两大支柱。有经济林80亩,桑园60亩,以西瓜、甜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115亩。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0万元,人均纯收入4645元。 优势产业 莱阳天府集团在该村建有1000亩无公害草莓生产基地,年产草莓200万公斤。 社会事业 建有社区医疗站1所,完全小学1所。2003年投资10万元建自来水工程。全村有货车1辆,面包车1辆,农用汽车4辆,摩托车100辆,各种型号拖拉机100台,播种机6部。有线电视入户120户,有固定电话115部,移动电话30部。1998年获莱西市安全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30903 |
小屯村 |
小屯 村庄由来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黄姓由莱阳县五龙村迁此建村,名黄家屯;后因村周围遍长荒草,遂称草家屯;又因村小,后改称小屯。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水展路东,距镇驻地5.8公里,土地总面积490亩,耕地面积332.4亩。2004年末有居民32户,114人。 经济状况 人均占有耕地较多,粮油种植面积较大。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0万元,人均纯收入4425元。 优势产业 本地鸡、鸭散养户多,2004年末存栏6000只,禽蛋产量62吨。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农用汽车1部,小型拖拉机12部,摩托车11辆。有线电视入户13户,有固定电话2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7316 |
怀古庄村 |
怀古庄 村庄由来 传说,米姓最先定居于此,后绝户。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柳姓由莱阳县七里地沟迁入,因村前有一棵槐树,取名槐古庄,后讹为怀古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河马路南,距镇驻地7公里,土地总面积1122.2亩,耕地面积673亩。2004年末有居民74户,210人。 经济状况 以养殖业为重点,粮油、果菜共同发展,构成全村经济基本框架。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 优势产业 建有奶牛养殖小区2个,兽医配种服务站1处,送奶专车2辆,带动全村发展奶牛166头,年纯收入70万元左右。 社会事业 1997年全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4年全村拥有货运汽车2辆,摩托车46辆,拖拉机、手扶车共41部;有线电视入户59户,有固定电话54部,移动电话2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7508 |
南山口村 |
南山口 村庄由来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张姓一家三口由徐家草泊迁此建村,名三口,后演化为山口村;1958年为避乡内重名改称南山口。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河马路南,距镇驻地6公里,土地总面积513.9亩,耕地面积325.9亩。2004年末有居民30户,90人。 经济状况 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粮油生产。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2万元,人均纯收入4210元。 优势产业 花生生产居该村经济的主要地位。年种植面积120亩左右,总产约26吨。 社会事业 1997年修建自来水工程,结束了村民缺水吃的历史。2004年,有线电视入户20户,有固定电话20部,移动电话8部,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联系电话 86-0532-85437689 |
唐家庄村 |
唐家庄 村庄由来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唐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7公里,榆院路自村中穿过,南临赵家疃,西北距小尹格庄0.5公里,土地总面积3393.5亩,耕地面积1247亩。2004年末有居民180户,560人。 经济状况 土地平坦,水利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林果业比较发达。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5万元,人均纯收入4715元。 优势产业 该村原属唐家庄镇政府驻地,各行各业发展较快,有苹果园200亩,梨园10亩,桃园6亩,瓜类大棚36亩,养殖小区2个,蛋鸡存栏4000只,生猪存栏400头,商店10处。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有线电视入户140户,有固定电话120部,手机80部。有货车5辆,面包车2辆,三轮车4辆,摩托车80辆,拖拉机20辆,收割机播种机12部。多次被评为莱西市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5411788 |
南森格庄村 |
南森格庄 村庄由来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赵氏由大森格庄迁此建村,原名小森格庄。1949年因村址在大森格庄村南,改名为南森格庄。 政区人口 南森格庄村位于镇驻地西南9公里处,榆院路南侧,北距大森格庄1公里。土地总面积2466.6亩,耕地面积1260亩。2004年末有居民210户,615人。 经济状况 农村经济以果业与农业为主,尤以葡萄为主,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81万元,人均纯收入4567元。 优势产业 盛产优质葡萄,全村有葡萄250亩,苹果30亩,因葡萄品质佳而倍受青岛、烟台等地客户的青睐。交通条件便利,年年供不应求。 社会事业 1997年投资8万元全村用上自来水,2004年,全村拥有摩托车120辆,三轮车10辆,拖拉机120辆,播种机6部;有线电视入户150户,有固定电话146部,移动电话38 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9668 |
张家岭村 |
张家岭 村庄由来 1988年部分村民由张家院村析出,于原村西南1公里处岭上建村,故名张家岭。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3公里,土地总面积321亩,耕地面积221亩。2004年末有居民32户,112人。 经济状况 高效农业为全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87万元,人均4616元。 优势产业 该村有西瓜、甜瓜大棚40个,共86亩,年产甜瓜、西瓜50万公斤。产量高、品质优、销路广。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线电视入户28户,有固定电话30部,手机10部,拥有货车2辆,摩托车25辆,手扶车25辆。 联系电话 86-0532-85412818 |
赵家疃村 |
赵家疃 村庄由来 清顺治四年(1647年),赵姓由莱阳县古柳树村迁此建村,名赵家庄。1982年改称赵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7公里,土地总面积1730亩,耕地面积870亩。2004年末有居民120户,400人。 经济状况 山地与洼地各占一半,洼地平坦,适合各种作物及高效农业的发展,山地主要栽植果树,有苹果园140亩,葡萄20亩,梨、桃各5亩,桑园10亩,果业生产发展较快,的瓜类大小棚43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7万元,人均纯收入4575元。 优势产业 以苹果生产与大棚瓜果为主要经济来源,苹果年产35万公斤,主要销往青岛、烟台等地,因交通方便,所产瓜类就地销售。 社会事业 1995年投资4万元安装自来水;1992年有固定电话1部,2004年有70部,有手机50部;2001年有线电视入户30户,2004年达到60户。全村有汽车1辆,面包车1辆,三轮车12辆,拖拉机30辆,播种机4台。1989年获青岛市文明村庄称号。 联系电话 86-0532-85411298 |
王家草泊村 |
王家草泊 村庄由来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王姓由季家迁此建村,因村近水泊草地,故名王家草泊。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土地总面积1654亩,耕地面积1071.3亩。2004年末有居民150户,444人。 经济状况 果业、高效农业、养殖业占全村经济的主导地位。有果园135亩,草莓、西瓜、甜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45亩,家禽年存栏2万只左右。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5元。 优势产业 该村有红富士果园120亩,美国布郎李园5亩,黄金梨园10亩,年产果品200吨以上。 社会事业 2004年末,全村有轿车1辆,面包车1辆,摩托车40辆,农用汽车4辆,拖拉机45辆。有线电视入户70户,有固定电话95部,移动电话4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33777 |
孟家下夼村 |
孟家下夼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孟姓由莱阳城迁此建村,因村在低洼处,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7公里,土地总面积2433.2亩,耕地面积1000亩。2004年末有居民210户,64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土地平坦,高效农业、养殖业、商业等都比较发达,有西瓜大棚100个,养鸡专业户8个,私营企业4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7万元,人均纯收入4559元。 优势产业 该村主要产业是大棚甜瓜,有大棚100个,甜瓜总产为40万多公斤。蛋鸡存栏量6000多只,村前这小莱路,交通方便,产品销往大连、青岛、上海等地,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事业 2004年有线电视入户186户,有固定电话166部,手机70部。全村有货车5辆,面包车2辆,轿车3辆,摩托车80辆,拖拉机100辆,收割机4台,播种机3台。 联系电话 86-0532-85408368 |
孙家洼村 |
孙家洼 村庄由来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孙姓由山北头村迁此洼地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6公里,北靠榆院路,西距唐家庄0.5公里,土地总面积1474.7亩,耕地面积660亩。2004年末有居民100户,306人。 经济状况 该村属丘陵地带,但水利条件较好,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尤以果业与高效农业发展较快。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31万元,人均纯收入4640元。 优势产业 该村以果业与高效农业为发展重点,苹果42亩,莱阳梨6亩,葡萄40亩,瓜果草莓25亩,大棚45个,苹果年产10万公斤,优质葡萄14万公斤,全都销往临近城市。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有线电视入户65户,有固定电话67部,手机20部;有联合收割机1部,货车3辆,三轮车44辆,播种机6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11886 |
岚桑村 |
岚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六年(1373年),柳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村边山上有桑岚和寺院,故名岚桑院,后改岚桑。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7公里,大沽河西岸,靠近产芝水库,属库区,土地总面积4674.7亩,耕地面积236亩。2004年末有居民293户,人口92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属库区,土地较少,村民在政府号召支持下,大搞多种经营,经商和养殖业是主要致富之路。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0万元,人均纯收入1225元。 优势产业 甜瓜150亩,大棚70个,小棚40个,年产甜瓜40多万公斤。奶牛专业户5户,奶牛存栏35头,养猪专业户8户,生猪存栏4000头,养鸡专业户4户,肉食鸡存栏1000只。 社会事业 1992年投资7万元整修文明街。2004年,全村有线电视入户185户,有固定电话205部,移动电话70部。有三轮车5辆,摩托车140辆,拖拉机15辆,收割机1部,播种机7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8388 |
斛斗村 |
斛斗 村庄由来 明洪武四年(1371年),柳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村址状如斛斗,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7公里,土地总面积3283.8亩,耕地面积1865亩。2004年末有居民286户,920人。 经济状况 果业生产与高效农业占全村经济收入的主要地位,有果园100亩,保护地栽培500亩,奶牛存栏120头。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2万元,人均纯收入4618元。 优势产业 该村有西瓜、甜瓜500亩,大小棚300个,年产250多万公斤。甜瓜以个均、甜度大而闻名,且交通便利,南靠小莱路,西瓜、甜瓜成熟季节客商云集于此,形成长达3公里的批发市场。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共有货车4辆,轿车1辆,摩托车180辆,手扶车、拖拉机154辆,三轮车10辆。有线电视入户200户,有固定电话180部,移动电话10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3788 |
鲁格庄村 |
鲁格庄 村庄由来 明洪武十年(1377年),鲁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7公里,北面与斛斗村接壤,南与岚桑村比邻,南离小莱路0.5公里,土地总面积2956.8亩,耕地面积1320亩。2004年末有居民240户,810人。 经济状况 该村近产芝水库,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以高效农业为主体,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有保护地栽培近700亩,蛋鸡存栏2500只,猪存栏800多头。 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0万元,人均纯收入4517元。 优势产业 建有甜瓜大棚350个,占地600余亩,年产甜瓜360多万公斤,年纯收入100多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有线电视入户150户,有固定电话175部,手机36部。全村共有农用车4辆,三轮车12辆,摩托车83辆,收割机3部,播种机1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8240 |
下疃村 |
下疃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李姓由四川省迁此建村,因在山下,故名。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5公里,东临岚代路,南与斛斗村相邻,土地总面积4858亩,耕地面积2685亩。2004年末有居民332户,1230人。 经济状况 该村人口众多,土地平坦肥沃,水利交通条件优越,以高效农业为主体,果业为辅,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农村经济收入834万元,人均纯收入4524元。 优势产业 以大棚甜瓜为主要产业,全村共有大棚甜瓜340亩,大小棚240个,每年大棚甜瓜一项,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社会事业 1991年投资8万元安装自来水。2004年有轿车2辆,面包车4辆,大小拖拉机270辆,收割机3部,播种机23部。有线电视入户260户,有固定电话285部,手机120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3688 |
张家院村 |
张家院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姓由夏格庄镇双山村迁此建村,原名城西小院,清末改名为张家院。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2.5公里,东临大沽河,西与戴家院比邻而居,北靠榆院路,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土地2520亩,耕地面积917亩。2004年末有居民134户,415人。 经济状况 林果业、高效农业、养殖业全面发展。全村有河滩林40亩,果园212亩,西瓜、甜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120亩,养殖小区3个。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8万余元,人均纯收入4605元。 优势产业 该村有板栗180亩,年产优质板栗3万公斤,因其质优价廉而远近闻名。 社会事业 2004年,全村拥有轿车1辆,三轮车13辆,大中型拖拉机92辆,摩托车82辆,播种机4部,收割机1部。有线电视入户65户,有固定电话110部,手机42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2518 |
西邹家下夼村 |
西邹家下夼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邹姓由莱阳县红土崖村迁此建村,因村处洼地,又居小河西岸,故名西邹家下夼。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8公里,土地总面积793.1亩,耕地面积385亩。2004年末有居民62户,212人。 经济状况 果业、粮油生产占全村经济收入的主导位置。现有果园60亩,户均1亩,因管理得法,产量较高。大小瓜棚8个,养殖业发展较快,猪存栏量960头,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6万元,人均4561元。 优势产业 该村红富士苹果60亩,年产15万公斤,养猪专业户3户,每户年存栏量200头。 社会事业 1997年安装有线电视 10户,2004年达到50户。1995年安装固定电话6部,2004年达到47部,全村有手机10部,货车3辆,三轮车1辆,摩托车27辆,拖拉机33辆,收割机1部,播种机5部。 联系电话 86-0532-85408099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