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城镇位于淄博市高青县西部,滨临黄河,历为县府、县衙驻地和商贸重镇。面积78平方公里,辖111个行政村,3.5万人,属全省中心镇。近年来,该镇始终坚持“提高农业、强化民营、搞活流通、活化三产”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结构调整、科教兴镇、民营带动、中心镇建设”四大战略,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青城镇商贸发达,是高青县西部商业中心,被称为“高青县第二县城”,有自古有“北惠民,南淄川,青城大集赶三天”之说。镇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两次物资交流大会,人流、物流、信息流非常发达。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已形成地毯、面粉、木器、油棉加工四大产业,全镇投资5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1家,各类专业村40多个,个体工商户1500多户,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达1.2万人。城区内建有两处大型私营经济工业园,已有多家企业进园经营。鲁星面粉有限公司建有全市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面粉生产线,日产面粉200吨;青园地毯有限公司,年产地毯100万平方英尺。2002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
以瓜菜、果桑、畜牧、食用菌为主的效益农业成效显著,建成1.2万亩的精品瓜菜标准化基地,拥有“青苑”牌西瓜、“鲁峰”牌面粉、“双赢”牌金针姑三个绿色无公害品牌,青城的农产品已打入京、津地区的超市。闻名全省的青城西瓜大市场,日交易量高达200万公斤。镇内建有畜牧小区15个,奶牛、肉牛、生猪、鸡鸭等畜种得到了全面发展。全镇奶牛存栏2500头,肉牛存栏3万头,生猪年出栏4万头,家禽存栏60万只。食用菌栽培面积20万平方,水产养殖面积200余亩。
小城镇建设起步早,步伐快。1991--1992年开始实施城镇改造,通了街道,建了四门,重修了魁星楼。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1992年9月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1993年12月被市爱卫会命名为“市级卫生乡镇”;1994年对广青路和庆淄路城区段进行了拓宽改造;1995年10月实现村村通柏油路;1996年11月被市政府列为市级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2000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中心镇”;2000年12月在全县率先建成电话镇;2001年10月实现“三网合一”,2002年10月建成青城镇供水公司,实现了城区集中供水。目前,城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7平方公里,镇驻地人口达到1.5万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78平方公里 | 370322101 | 255000 | 0533 | 查看 青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田镇街道 |
" 田镇镇位于高青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北纬37°10′, 东经117 °49 ′。 北与常家镇为邻,南与高城镇、樊家林乡相接,东于唐坊镇接壤,西与青城镇、花沟镇毗连。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8.5公里,面积96.2平方公里。辖79个村民委员会,78个自然村,9315户,30294人。除蒙古、回、苗、葬、朝鲜、满、哈尼、傣、土家、独龙等少数民族136人外,其余皆汉族。因镇政府驻田镇而得名。 1948年4月,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为高青县,县政府驻田镇。田镇为高青县第一区,1949年夏,田镇镇直属县政府领导,辖三个乡,十一个村:1956年3月齐东、高青两县合并称齐东县,田镇区:1958年撤消齐东县后,为博兴县田镇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高青县,为田镇区:1967年改称田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为田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1年省政府批准田镇人民公社改建为田镇镇:1984年7月机构改革,寨子乡、许管乡、常家乡析出:1987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寨子乡并入田镇镇。 工业交通,镇办企业有塑料厂,电解铜厂、砖瓦场、构件厂、建筑公司等9个。公路交通已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主要公路干线有广(北农厂)青〈城〉公路横穿东西,张(店)田〈镇〉公路纵贯南北,乡镇公路从田镇辐射至花沟、唐坊、木李、常家等。镇驻地设有长途汽车站,通往淄博、济南、青岛、东营、滨州、北京等地。 文教卫生事业。解放前,镇内只有一处高等小学堂,两个班,百余人:初级小学大部分是二、三个村合办一处,二个班不超过30人。现在有立高中一处,初中二处,小学6处,成人教育中心1处: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现有教师328人,学生5276人。解放前田镇一处药铺,二十几家私人药店分布于农村。 名胜古迹有:古王墓(在义和镇西) ". |
芦湖街道 |
" 南麻镇位于沂源县中部,系县城驻地镇。现辖69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13.1万口人,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向东南倾斜。省道泰薛路、博沂路和即将建成通车的青岛至新疆高速公路贯通境内,交通十分便利。 南麻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据史料记载,殷商时期即有村落,自1644年始称南麻,1945年5月始为沂源县政府所在地,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在南麻这方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姑子坪遗址、始建于隋的古刹荆山寺和两狗扒泉以身沾水救主而得名的狗跑泉等众多人文古迹和风景名胜,久负盛名。战争年代,南麻属沂蒙山老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著名的牵制战南麻战役中,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留下了光辉的生活战斗足迹。 自2001年以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发展迅速,已达到7680家,其中工业企业568家,规模企业达到53家,培植形成了节能材料、玻璃纤维、包装材料、金属加工材料、纺织服装、休闲服务、商贸流通等七个特色经济板块和一批利税大户和骨干企业,全国节能材料生产基地镇、省玻璃纤维制品生产基地镇已显雏形。迅猛发展的民营经济已撑起了南麻镇经济的“天”。2005年,全镇民营经济完成总产值57亿元、利税4.5亿元。 在农业生产发展上,按照“调快、调大、调优”的原则,先后规划建设了沙沟流域乌克兰大樱桃等九个区域七类林果示范基地,国家省市县镇5级60处示范园面积达2.3万亩,年果品产量达到7.5万吨,西沙沟乌克兰大樱桃晋升为国家级有机食品,赵家庄红提葡萄、侯家官庄红将军苹果、陡起峪流域佛手瓜等生产基地分别被评为省、市级示范基地;围绕农产品贮藏、加工、包装、销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华永大贸易等加工龙头和沂蒙山果菜批发市场等市场龙头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全镇优质绿色无公害果品远远不断销往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畜业经济,完成了中儒林奶牛养殖小区一期工程建设,全镇奶牛、肉牛、肉鸡、肉食兔等的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坚持“以沼净脏,以沼肥田,以沼便民,以沼增效益,以沼促生态”,全面发动,实施农村家园生态化,建成西鱼台等7个沼气池国债项目村和一批生态示范户;大力实施“政府推动、政策调动、典型带动、舆论发动”战略,历经5年奋战,全镇村内街、进村路、连村路、县乡道现全部硬化完成,硬化里程达300华里。. |
青城镇 |
" 青城镇位于淄博市高青县西部,滨临黄河,历为县府、县衙驻地和商贸重镇。面积78平方公里,辖111个行政村,3.5万人,属全省中心镇。近年来,该镇始终坚持“提高农业、强化民营、搞活流通、活化三产”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结构调整、科教兴镇、民营带动、中心镇建设”四大战略,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青城镇商贸发达,是高青县西部商业中心,被称为“高青县第二县城”,有自古有“北惠民,南淄川,青城大集赶三天”之说。镇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两次物资交流大会,人流、物流、信息流非常发达。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已形成地毯、面粉、木器、油棉加工四大产业,全镇投资5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1家,各类专业村40多个,个体工商户1500多户,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达1.2万人。城区内建有两处大型私营经济工业园,已有多家企业进园经营。鲁星面粉有限公司建有全市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面粉生产线,日产面粉200吨;青园地毯有限公司,年产地毯100万平方英尺。2002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 以瓜菜、果桑、畜牧、食用菌为主的效益农业成效显著,建成1.2万亩的精品瓜菜标准化基地,拥有“青苑”牌西瓜、“鲁峰”牌面粉、“双赢”牌金针姑三个绿色无公害品牌,青城的农产品已打入京、津地区的超市。闻名全省的青城西瓜大市场,日交易量高达200万公斤。镇内建有畜牧小区15个,奶牛、肉牛、生猪、鸡鸭等畜种得到了全面发展。全镇奶牛存栏2500头,肉牛存栏3万头,生猪年出栏4万头,家禽存栏60万只。食用菌栽培面积20万平方,水产养殖面积200余亩。 小城镇建设起步早,步伐快。1991--1992年开始实施城镇改造,通了街道,建了四门,重修了魁星楼。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1992年9月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1993年12月被市爱卫会命名为“市级卫生乡镇”;1994年对广青路和庆淄路城区段进行了拓宽改造;1995年10月实现村村通柏油路;1996年11月被市政府列为市级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2000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中心镇”;2000年12月在全县率先建成电话镇;2001年10月实现“三网合一”,2002年10月建成青城镇供水公司,实现了城区集中供水。目前,城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7平方公里,镇驻地人口达到1.5万人。. |
高城镇 |
" 高城镇位于高青县东南部。北与田镇镇,唐坊镇相邻,南隔小清河与桓台县相望,东与博兴县接壤,西与樊家林乡毗连.北纬37。05,东经11757。东西长18公里,南北8公里,面积109平方公里.辖77个村民委员会,68个自然村.11382户,39129人,除11名少数民族外,其余皆汉族。因镇政府驻高城而得名。 民国时期,为高苑县高城镇.1945年8月属高苑县高城区;1948年为高青县十区和九区的一部分;1956年3月划为齐东县高城乡、丁夏乡、李官乡和东刘乡的一部分;1958年为高城人民公社;同年秋划归博兴县;1961年为高青县高城区;1971年复为高城人民公社,1976年10月改革者为高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为高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7月机构改革,撤销高城人民公社,建立高城镇,同时,丁庄乡析出;1987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丁庄乡复并入高城镇。 镇内地势西高东低。小清河、支脉河流经全境,同杜姚沟、引黄过清干渠组成灌溉网,有三处扬水站,机井2102眼。井河并用,有效灌溉面积5.7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基本实现了以河补源,以 井保丰,对抗御自然灾害和保证作物的稳产收到了明显效益。 文教卫生事业。建国前,本地有二处师范,15处小学,学生450人。建国后,于1951年省立高青中学建于此,1961年改为高青第一中学,曾发展成有24个教学班的知名学校,1982年改为县立农业技术中学。 名胜古迹有马驹湾、古灵异台、衮龙桥井(板倒井)、三灵候墓、狄城遗址、披阳城遗址、大王古家、鲁仲连墓。 ". |
黑里寨镇 |
" 黑里寨镇位于高青县西南部,南靠小清河,西依黄河,东靠庆淄公路,北于青城镇为邻,东与花沟镇接壤,南邻邹平,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10公里,面积96平方公里。辖101个自然村,9808户,耕地面积90651 镇内地形全系平原,西部有黄河流经镇边,南部有小清河灌溉,镇政府利用地理优势不断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建设在小清河北岸修有六处扬水站,在黄河上修有马扎子引黄闸,南北有四干渠,青胥沟,东西有一 五干渠,加上配套的小沟渠,全镇耕地基本能自流灌溉或提水灌溉。因西有黄河流经,土壤肥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苹果,花生等。镇办企业有塑料厂,建筑公司等7处。 名胜古迹:临济古城遗址,胥家寺庙遗址 ". |
唐坊镇 |
" 唐坊镇位于高青县东部,镇政府距县城田镇18公里。北靠滨州市的旧镇镇和高青县的赵店镇,南与高城镇相邻,东与博兴县接壤,西与田镇(镇)毗邻。8584户。 镇内地形全系平原,西略高于东。北之新河横穿镇境12公里。三号支沟由西向东南流经镇14公里;建国以来,充分利用境内河沟纵横,水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大搞沟渠配套,井河并用,粮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4.85万亩。使全镇农田基本上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粮食高产稳产的目标。 全镇耕地面积74297亩,南部和西北部多为粘质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20%,其余皆沙质土壤。加之水利条件较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西瓜、苹果等。是我县粮棉的生产区。 名胜古迹有卫灵公墓(在卫灵公村北)。千乘城遗址(在孙集东南)。 ". |
常家镇 |
" 常家镇位于高青县北部,镇政府距县城田镇3公里。北隔黄河与滨州市,惠民县相望,故有“船行黄河,一日走三县”之说,南北长10公里,东西长14公里,面积85.33平方公里。辖73个自然村,7672户, 全镇地形系平原,北部有黄河东流,经镇边缘14公里,在黄河大堤修有刘家春引黄闸,堤内修有干渠,干渠形成网络;在沿黄利用黄河水沉积淤积,改造盐碱地。水利条件良好,适宜种水稻。 全镇耕地面积54050亩。是淄博市重要粮棉基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土地资源丰富,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潜力很大,尤其畜牧和水产两业最为突出。水稻的种植大大改善了农民的收入。全镇现有企业主要有:砖瓦窑场、修配厂、建筑公司等45家,主要划分为四大系列:一是化工系列;二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系列;三是建材系列;四是养殖加工系列。交通发达:广(北农场)青(城) 公路横穿全镇,通过省道张(店)田(镇)公路与济(南)青(岛)高速公路相接。唐(口)北(油王)中路、田(镇)于(家庄)公路,沿黄河路纵横交错、贯串东西南北。村村装有国内外直拨程控电话,为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
花沟镇 |
" 花沟镇位于高青县西南部镇政府距县城田镇9公里。北靠青城镇和田镇的西邻,南与小青河,樊家林乡相邻,西与黑里寨镇接壤,东与田镇南部相连。占地面积89.77平方公里。辖72个村民委员会,63个自然村,9013户,37527人,除12名少数民族外,其余皆为汉族。因镇政府驻花沟而得名。 民国时期,花沟为邹平县第十三乡,乡政府驻花沟,辖45个村。1945年解放后,划为青城县第五区仍为区驻地;1948年,高苑、青城二县合并为高青县花沟区,增添39个村,共84个村;1956年高青、齐东合并为齐东县花沟区;1958年为花沟人民公设,辖97个村;1961年复为高青县,为高青县花沟区;1976年10月改名花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为花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7月机构改革建立花沟乡人民政府,同时,樊家林乡、龙桑乡析出;1987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龙桑乡的龙桑区复并入花沟乡;1996年12月25日,撤销花沟乡,建置花沟镇。 花沟镇公路交通。主要公路干线有田镇至兴旺公路横穿东西,庆云至淄川公路纵贯南北,花沟至坡庄公路,丁家庄至宋张公路,村级公路相通,村村通柏油路,初步形成交通网络。交通工具发展也很快,全镇有拖拉机481辆,提高了运输能力。 文教卫生事业。现有初中1处,技术中学1处,完全小学18处,学生57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教师386人,解放前只有12处私人小药铺,现在有中西医具备的医院一处。 名胜古迹有花沟村的东邹故城遗址。 ". |
赵店镇 |
" 赵店镇位于高青县东北。镇政府距县城田镇2.3公里。北靠黄河,南与唐坊镇接壤,西与常家镇相邻,东与滨州市旧镇毗连。南北长4.8公里,东西长9公里,面积为49平方公里。5112户19438人,除4名少数民族外。其余皆为汉族。辖44个村民委员会,44个自然村。因镇政府驻赵店而得名。 民国时期,赵店镇属蒲台县第一区赵店镇,辖13个自然村;解放后1945年8月划为高苑县第三区;1948年高苑、青城二县合并,为齐东县赵店乡;1958年划为博兴县,改称博兴县旧镇人民公社赵店管理区;1961年复置高青县为旧镇区赵店人民公社;1971年为旧镇人民公社赵店管理区;1984年改制为高青县赵店乡。1987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原田家楼乡西马管区划规赵店乡。1996年12月25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赵店乡,改置赵店镇。 全镇地形全系平原,西略高于东。北部有黄河流经本镇边缘13公里,南部有六平方公里的大芦湖。建国以来,利用河湖优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西北部黄河上建有刘春引黄闸,西部修有引黄过清干渠,镇内建起小型沟渠配套,形成网络,基本得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但由于地处沿黄,北部土地碱化严重,且多沙质土壤,南部粘土较多,土质肥沃。 镇内主要公路干线有广(北农场)青(城)公路横贯东西,村村通柏油路,与干线公路形成主要网络,交通比较方便。 ". |
木李镇 |
" 木李镇位于高青县西北部,镇政府距县城田镇15公里。西,北两面靠黄河,南部与青城镇接壤,东部与常家镇、田镇(镇)相连。面积63.73平方公里。106个自然村,8122户,32047人。 全镇经济为农企相结合。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蔬菜、棉花、红麻等。粮食播种面积达67009亩,单产359公斤,总产量239800吨;棉花单产皮棉70公斤,播种面积16020亩,总产皮棉1121吨。近几年来,蔬菜、西瓜、红麻生产发展较快,蔬菜以杂姓刘村为中心,全乡1153已发展到2963亩,红麻全乡已发展到3593亩, 年产红麻吨,把红麻在加工成绳子,远销省内外。蔬菜、红麻、西瓜的生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民办企业发展较快,主要企业有化工厂、地毯厂、建筑公司、油棉厂等。公路交通庆(云)淄(川)公路纵贯南北,黄河上建有中下游最大的黄河大桥,县镇公路有木李至杨坊公路村村通了柏油路,与县镇级公路形成了交通网络,促进了经济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