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赵村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7公里处。东临东营区庐山路,北与胜利街道王营村搭界。
【村名由来】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兰仁由山东省惠民县迁此立村,取名兰家屋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赵喜辉由东营区辛店街道赵家村迁至兰家屋子村前定居,人称赵家屋子,1946年两村合并,取二姓氏定名为兰赵,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有106户,310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张、陈、韩、梁、李、赵、杜、兰、朱、成、周、刘、毕、康、吕、高、孙。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502005 | 257000 | 0546 | 查看 兰赵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张盖村 |
张盖村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0公里处。南与东营区文汇街道北王屋村相邻,北靠六干,与垦利县高盖镇接壤。 【村名由来】清朝同治(1862年),张学礼由东营区黄河路街道南庄村迁往沙河崖(距南庄村12里),开荒种地为生,几年后又陆续迁来多户,取名张家屋子。1947年土地改革期间,王营、兰赵、韩家、张家屋子、西小盖家屋子合并为一个联合村,王品三任联合村村长。并将张家屋子与西小盖家屋子合并为一个村,改为张盖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90户,300人。主要姓氏有10姓,分别是:张、王、巩、苟、李、范、周、唐、魏、徐。 |
韩家村 |
韩家村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6公里处。西临东营区庐山路,南边是新建胜利油田一中。 【村名由来】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韩永芝由东营市利津县韩家园子迁此立村,取名韩家,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169户,539人,主要姓氏有韩、姜、毕、成、门、吕、刘、逯、郝、翟、林、康、桑。 |
孙家村 |
孙家村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临东二路,北靠六干。 【村名由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盖友汉由东营市垦利县郝家镇孙家村迁此立村,取名孙家。1948年,王天宝兄弟三人由东营区文汇街道东营村迁至孙家村西南居住,取名王天宝。1972年两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名孙家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88户,298人,主要姓氏有20姓,分别是:盖、成、高、姜、崔、孙、孔、韩、王、丁、方、闫、武、吕、李、胡、董、卢、袁、樊。 |
兰赵村 |
兰赵村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7公里处。东临东营区庐山路,北与胜利街道王营村搭界。 【村名由来】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兰仁由山东省惠民县迁此立村,取名兰家屋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赵喜辉由东营区辛店街道赵家村迁至兰家屋子村前定居,人称赵家屋子,1946年两村合并,取二姓氏定名为兰赵,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有106户,310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张、陈、韩、梁、李、赵、杜、兰、朱、成、周、刘、毕、康、吕、高、孙。 |
王营村 |
王营村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8公里处。东临东营区庐山路,西与街道张盖村相邻,北靠六干,与垦利县高盖镇接壤。 【村名由来】清道光年间,王本增由东营区辛店街道西营村迁居现在的王营村北,始系种地屋子,取名王家屋子。咸丰年间,又有王氏在村南建王家屋子。1945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因分别来自东营区辛店街道西营村、文汇街道东营村,故取名王家营子,以后简称王营,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居民以家族家庭为单位的姓氏有14姓,分别是:王、盖、赵、李、董、马、张、高、韩、胡、薛、巴、康、吕。 【重要人物】1989年9月,王营村党支部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王友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了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接见,并登上了天安门,同北京市人民共度了建国40周年的庆祝活动。王友昌是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
辛镇村 |
辛镇村位于胜利街道西南3公里处。地处东营区政府腹地,是东营市最大的城中村,交通便利,历史悠久。 【沿革及村名由来】元朝末年,此地已有陈氏居住。明洪武二年(1369年)康大用、陈友善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定居,洪武五年(1372年,辛亥年)立村,因年号天干地支为辛,故取名辛镇,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代系山东省十九盐场之一。几百年来,盐民灶户茹苦含辛聊以谋生,后几经淤荒,1930年荒滩变成良田,绕村土地肥沃,一度号称“小济南府”。由于历史原因,分别于1955年、1970年、1986年三次合村。行政区划多次变更,1960年划归垦利县,1961年底划归广饶县,1966年7月划归垦利县,1984年7月划归东营区至今。 1987年开发万亩稻田,盛产“东营大米”。1994年至2001年,进行河蟹养殖,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万亩黄河口毛蟹养殖基地。 【村居改造】自2001年开始,辛镇村实施村居拆迁改造,由于东营区区委区政府的搬迁,从2003年至2008年辛镇村经过了三次拆迁,建设楼房65幢,1887户,现在村民全部搬入新居,实现了由农村、农民到城市、市民的巨变。 【人口与姓氏】全村居民以家族家庭为单位的姓氏有33姓,分别是陈、康、郝、王、李、张、苏、徐、刘、马、盖、孙、秦、赵、毕、吕、郭、闫、孟、江、冷、曲、姜、范、缪、潘、于、吴、齐、巴、冯、武、阎。其中:陈姓1448人,康姓1154人,王287人、郝189人,李162人、张157人、苏151人,徐98人,刘82人,马74人,盖72人,孙70人,秦64人,赵61人。 辛镇遗址2006年5月24日、7月8日,东营市金宇建筑公司在东营区辛镇村建楼施工时,先后两次发现大量的宋代铁钱。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人员对第二次出土铁钱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经清理发现,铁钱距地表约4.5米,呈不规则状,南北最长12米,东西最宽10.5米,厚30—70厘米不等,距第一次出土铁钱的地方仅20多米,由于年代久远,已锈结成坨,初步估算两次出土有三十多吨。经山东省文物处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到出土现场进行调查钻探,从钻探结果及出土的酱釉四系瓶、瓦当、陶菩萨头像、绿釉胡人头像,陶兽角、白釉瓷碗及大量的砖瓦瓷片兽骨等文物断定,东营区辛镇遗址为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文化层深约6米,范围东西长约390米,南北宽约350米,面积为约14万平方米,两次出土钱坨地方处于该遗址的西北部。 经过考古人员的精心整理,在严重锈蚀的钱坨上发现有“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崇宁通宝”、“政和重宝”、“皇宋元宝”等宋代铁钱。在我国历史上,在西汉时期就有了铁钱,宋代时最为盛行。由于北宋末年,因战争频繁,国用日广,财政入不敷出,为弥补铜钱缺乏所造成的通货不足,政府大量铸制铁钱。宋代许多皇帝为了吉祥经常变更年号。改元更号时,往往都要铸造新的年号钱。有些皇帝一人就用多个年号,最多的一个皇帝竟达9个。并且每改一次年号,几乎都要铸造新年号钱。公元1253年,宋理宗赵昀改元曰“宝祐”,为避免“宝”字重复,铸钱“皇宋元宝”,钱币界称为“南皇宋”。出土的铁钱现藏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内。 东营区位于鲁北地区黄河三角洲,在这里发现的宋代铁钱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大量古代铁币、各类文物及标本和遗迹的发现,为改写黄河三角洲“退海之地”之说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说明最晚至宋代时期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且此地商业兴盛、经济繁荣。宋代铁钱的发现对研究黄河三角地区古代地理、海岸变迁、水文地质、经济发展有着很高的科考价值。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