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东营 >> 东营区 >> 胜园街道 >> 南田村

南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田村简介

  
  南田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部,胜利油田腹地,村庄东南方距办事处2.5公里。东北方距区政府15公里,东部与西现河村接壤,南部与王连村毗邻,西北与耿家村交界,北靠五干渠,南靠8号路。
  【村名由来】1405年(明永乐三年)田氏先祖田公、田熙宰从洪洞县大槐树下经河北枣强中转分发迁至当时山东青州府博兴县城东北方距城九十里居住,取村名大许田家。1945年因与村北四公里田家重名更名为南田,沿用至今。
  1960年,因生活困难,120余人前往孤岛开荒谋生,1978年开始陆续迁回,现还有1人在垦利县黄河口镇北王连村居住。1996年8月,由于胜利油田大量在辖区开发和建设,耕地逐步被征用,南田村由农业户口变更为非农业户口,村委会变更为辛店镇南田居委会。
  【人口与姓氏】全村现有236户,常住人口580人,主要姓氏为田姓、王姓、卢姓三姓。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502006 257000 0546 查看 南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赵家村

     赵家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方向4公里处,南二路以南,与史口镇西商村相邻。东至三支负排,南至三支排,西至西商沟。   【村名由来】相传元末赵氏家族赵昂由山西迁于此地,当时此地是一片碱地。村北边有一小河,是黄河决口造成的,赵氏家族就在南岸立村赵家,繁衍生息。1961年,因生活困难,赵家村30余人前往孤岛开荒谋生,现仍有30余人居住在黄河口镇东寨村。   【人口与姓氏】现全村共有47户,115人,主要姓氏有赵、商、相、劳四姓,以赵姓为主,其中赵氏33户、商氏11户、相氏1户、劳氏1户。商姓先后由东商和西商迁入;相氏是从临淄北相庄迁来的,至今约150余年;劳氏是1961年从劳家迁来。  

温家村

     温家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5公里处,南靠广蒲沟,东临西六路,西边与东商村毗邻,原油郭乡政府驻地就在温家村东边。   【村名由来】明永乐四年(1406年),温英成、温英奎兄弟二人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温家村,后由花官乡温家楼村迁入一户和东商村迁入一户。   1938年温氏一户迁入沙营村居住至今。1961年,因生活困难,温家村10余人前往孤岛开荒谋生,1984年开始陆续部分迁回,现仍有6人居住在黄河口镇东商村。   温家村有“金温家”之称。据传清朝时期,温家村经济非常繁荣,温殿帮、温泉干、温在池、温泉波经营弓坊(轧棉花)4处,温济生经营油坊1处,温效路、温世记经营银坊2处,温效颜、温树生经营洋布买卖2处,卷烟、鞋等商业齐全。当时的顺口溜就是金温家、银陈家,估计不透的是劳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现有111户,275人,姓氏有温、商两姓,其中温氏99户,商氏12户。  

王连村

     王连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方向2公里处,东靠西五路,北临8号路与南田村为邻,西边是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南边与东升村毗邻。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自枣强县分发至利津县城东卜居,王桓为长支、王权次支、王昶三支、王翱四支。长支、次支王桓、王权二人定居茶坡村,王昶定居王连,其四支王翱后裔定居董集乡大王村。三支王昶有三子,长子王连、次子王雕、三子王旬。   1960年,因生活困难,村里170余人前往孤岛开荒谋生,1963年底、1964年春天大部分迁回,现仍有10余人居住在黄河口镇王连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现有210户,576人,主要姓氏有王、李、张、康、田、牛、郭等7姓,其中王氏133户,李氏80户,张氏1户,康氏2户,田氏2户,牛氏1户,郭氏1户。  

陈家村

     陈家村原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3公里处,南靠南二路,西邻东升村,东靠西五路,因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实施合村并点,陈家村作为第一批于2009年12月集体迁入祥云新居,旧村全部拆迁。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陈家,沿用至今。1960年,因生活困难,陈家村10余人前往孤岛开荒谋生,1966年生活好转全部迁回。   【人口与姓氏】现全村共90户,236人,主要姓氏有陈、翟、蒋、吴、商、王、郭、李等8姓,其中陈氏32户、翟氏33户、蒋氏12户,吴氏2户、商氏3户、王氏4户、郭氏3户,李氏1户。  

南王村

     南王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方向4公里处,东依辛河路,北靠南二路,南靠广蒲沟,是打渔张灌区。   【村名由来】明永乐四年(1406年),王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创业”之意,命名业基王,因位居丁家村南,1984年更名为南王。1961年左右,南王村100余人因生活困难迁入孤岛东隋屋子(现垦利县黄河口镇东隋村)开荒并居住,1980年左右因老家生活好转,陆陆续续迁回了一大部分,现在还有30余人在垦利县黄河口镇东隋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现有289户,852人,主要姓氏有武、王、张、丁、刘、高、谭、商等8姓,其中王氏82户、武氏90户、张氏45户、丁氏30户、商氏9户。刘、高两姓是因婚姻或亲戚关系迁入。  

南田村

     南田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部,胜利油田腹地,村庄东南方距办事处2.5公里。东北方距区政府15公里,东部与西现河村接壤,南部与王连村毗邻,西北与耿家村交界,北靠五干渠,南靠8号路。   【村名由来】1405年(明永乐三年)田氏先祖田公、田熙宰从洪洞县大槐树下经河北枣强中转分发迁至当时山东青州府博兴县城东北方距城九十里居住,取村名大许田家。1945年因与村北四公里田家重名更名为南田,沿用至今。   1960年,因生活困难,120余人前往孤岛开荒谋生,1978年开始陆续迁回,现还有1人在垦利县黄河口镇北王连村居住。1996年8月,由于胜利油田大量在辖区开发和建设,耕地逐步被征用,南田村由农业户口变更为非农业户口,村委会变更为辛店镇南田居委会。   【人口与姓氏】全村现有236户,常住人口580人,主要姓氏为田姓、王姓、卢姓三姓。  

卢家村

  卢家村   卢家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驻地西3公里,地处科瑞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东,园区14号路以西,南二路以北,西边与姜王老村毗邻。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卢彦、卢松、卢柱兄弟三人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卢家,沿用至今。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了卢家排,被渤海军区授予“参军模范村”荣誉称号。1961年,因生活困难,卢家村26户、138人前往垦利县新安公社开荒谋生,2000年前后陆续迁回96人,现仍有18户、67人居住在垦利县黄河口镇东隋村。1981年,在旧村以南开始规划建设新村,如今多数村民居住在新村。   【人口姓氏】现全村共有278户,838人,主要姓氏有卢、王、刘、任、杜、李、盖、吕、郭、崔、孙等11姓,以卢姓为主,其中卢氏204户,王氏26户,刘氏12户,任氏6户,杜氏4户,李氏5户,盖氏6户,吕氏8户,郭氏3户,崔氏3户,孙氏1户。   三里庄战役杨国夫司令员的住址1943年,杨国夫司令员曾经常住在卢家村卢连仲家里,卢连仲对杨国夫司令员亲如家人,多方照顾,外出回来时啥时叫门啥时开。在夜间或杨国夫司令员工作时,还和其子卢怀锡为杨国夫司令员站岗。此住处被广饶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卢连仲之孙卢曰信倍加护理,为保持原貌,进行了三次修缮。现在该住处虽经过几次修缮,但因年久已经破旧不堪。  

姜王村

  姜王   姜王村老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正西方向3公里处,西邻西六路,南靠南二路,东边与卢家村毗邻,南边是科瑞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魁、王虎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王家村。后又有姜氏于明朝万历年间由本县小营迁于此地定居,1923年更名为姜王,沿用至今。1961年,因生活困难,姜王村5户前往孤岛开荒谋生,一年后迁回2户,现仍有3户居住在垦利县黄河口镇东隋村。   2003年11月胜园街道办事处成立,因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实施合村并点,姜王村作为第一批于2009年12月8日,集体迁入祥云新居,旧村全部拆迁。   【人口与姓氏】现全村有54户,144人,主要姓氏有姜、王、丁等三姓,其中姜氏19户,王氏18户,丁氏17户。  

东升村

  东升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方向1.5公里处,南二路以北,西五路以西,北边与王连村毗邻。   【村名由来】明朝洪武(1368-1398)年间,谭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东有一古庙,故取名陈家庙。当时此村经济昌盛,人丁兴旺,后日本进中原,人口分散多处,村庄人口逐渐减少。陈庙村“文革”时期更名东升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现有101户,292人,以家庭为单位的姓氏有孙、王、商三姓,其中孙氏34户,王氏36户,商氏31户。   【古迹】   寺庙据考证清时乐安县有三大庙,陈庙、曲格庙、凹理庙,陈庙村就在此地。有东楼、西楼、南楼三称,有当时闻名的大寺院。据传寺院粉壁、飞檐、雄伟壮观,周围村庄前往进香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元末明初,兵荒马乱,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寺院姑子被迫迁至凹理庙,村后至今还叫姑子湾,村东三里外的姑子坟已被平息,寺院因年久失修倒塌。抗美援朝民兵训练在整理操场时,发现留有的寺院根基、瓦片。有一年,黄河决口,村民积极抗洪,把寺院的废墟拉走,填堵了黄河决口。   古井东升村南100米处,有一眼古井,古井口82厘米见方,井口下方呈圆形,青砖结构,深约5米,上口小,下底大,井水旺盛,味甘纯正,至今仍然保留。据说因为古井的水好喝,吸引了好多的过路客人前来东升村住店,村里的旅店生意兴隆。附近村庄的村民也来打水,逢年过节更是络绎不绝。   相传很早以前,江南蛮子赶“风水”,走到庄南,发现有一风水宝地,蛮子赶了数日,风水就是不走。蛮子无办法,遂起歹心,不怀好意,破“风水”。于是在本地雇了些农民,在庄南地里挖了一条东西沟,但是今天挖完明天又长平了。连续数日,天天夜夜如此。蛮子于是下绝情,叫挖沟的农民挖好后,晚上把铁锨插在沟底,待第二天发现沟内到处是鲜血,风水从此被破。   在蛮子离开此地前,告诉村民,风水已破,此地只有建一眼好水井。于是当时的人们根据蛮人的指示,建了至今保留完整的水井。   【杂记】   东升村古有“陈家庙真不善、三座染坊、六座店,向前走是饭店,向后走是煎饼院,杂货铺子中间占”的美名,家家都有买卖做,另有木工行业也闻名四处,据现流传的家谱看,当时东升村文化底蕴很深。   当时东升村也是南北交通大动脉,是北到辛店至黄河、南到牛庄至广饶的必经之路。后来日本进中原,八路军将此村到牛庄15华里的主干道挖成抗日沟。在1960年左右,由书记商玉英、队长吴延庆成立指挥部,将抗日沟改为引洪灌溉工程,至今仍有迹象。  

东商村

     东商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西南方向6公里处,北临南二路2.5公里处,东边是温家村,西边是西商村,北边是赵家村。   【村名由来】明永乐四年(1406年),商氏兄弟二人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迁居此地,分立东西两个村,居东者称东商,居西者为西商。1960年,因生活困难,东商村100余人前往孤岛和大河崖开荒谋生,1973年前后大部分陆续迁回,现还有6户在垦利县兴隆街道后李村居住,1户在垦利县兴隆街道大河村居住,20余人居住在垦利县黄河口镇东商村。   【人口姓氏】全村现有205户,568人,姓氏只有商姓,无其他姓氏。   商家连1945年,东商村民32人大参军,与西商村组成商家连,参加解放三里庄战役,最后汇编到第三野战军,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商佃诰等6人牺牲,有6人留在福建、重庆等地,20人回到故乡。   【民间艺术】   九龙翻身道光十五年东商村经济发达,文艺爱好者组织8人,2人学习舞龙,2人学习轧舞龙,2人学习舞龙珠,2人学习锣鼓伴奏,利用三年春节期间,分别到周村、维县(现潍坊)、沧州三地,吸取三处龙灯精华,才成就了九龙翻身的技艺。九龙翻身共有两条龙,一龙珠,9人共舞一条龙,1人舞龙珠,一次共有19人一起上台。一般共有两班38人,交替上台演出。舞龙是有竹子轧成,外面以彩色布装饰,一条舞龙中点燃9支蜡烛,在舞龙的过程中保证蜡烛不熄灭,不流油。九龙翻身,顾名思义,它包括九个过程,称之为九翻。一翻:长行点。二翻:二虎登山。三番:三阳开泰。四翻:腾云驾雾。五翻:喜跳龙门。六翻:二龙戏珠。七翻:鸳鸯戏水。八翻:雌雄结缘。九翻:九龙翻身。每年春节期间,东商村都组织青年排练表演九龙翻身,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并到周围村庄表演。1942年舞龙被日本人烧毁。九龙翻身的技艺需要一定的武术功底,舞龙的轧法和九龙翻身的技艺现已经失传,但是九龙翻身的伴奏民间打击乐流传至今,也包括九龙翻身的这九个环节。2000年东商村村民商炳华自己买了锣鼓等乐器组织家人经常在家练习九龙翻身的伴奏民间打击乐,2010年夏天还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民间艺术表演比赛。  

丁家村

  丁家   丁家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方向1.5公里处,北临南二路,南边是南王村,东邻北高村,西边是科瑞集团,东北边有铁路。   【村名由来】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丁惠、丁宪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仑马山迁此立村,取名丁家。1960年,因生活困难,丁家村52余人前往孤岛开荒谋生,2000年迁回70人,现仍有10余人居住在黄河口镇东隋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现有262户,724人。主要姓氏有丁、王、姜、陈、周、张等七姓,以丁姓为主,其中丁氏241户,王氏7户,姜氏6户,陈氏4户,周氏3户,张氏1户。   【民间艺术】   打乐子乐子是民间舞蹈的一种类型,属群体舞蹈。表演时至少需演员三十人,多则不限,分为人数相同的男女两队,男队手执“霸王鞭”(木质棍状道具),女队手执“竹板”、“彩绸”,两队演员按照伴奏乐器——锣鼓的鼓点,统一步伐、动作进行表演。乐子是一种在行进中表演的舞蹈,最好场地为街道或广场。表演时还需要丑角参加,装扮成“相公”、“美娘”、“傻小子”、“丑姑娘”等,他们滑稽的动作、表情,引人捧腹大笑   1947年,解放战争“大参军”时,此艺术形式从部队传入东营农村地区,初为拥军大秧歌的一种,后演变为现在的“乐子”。丁家村第一代传人为丁保祥、丁介训,第二代传人为丁介发、丁秀成,第三代传人为王修信、丁介清、姜树林、丁玉芳。  

北高村

  北高   北高村新村位于胜园街道办事处以南0.3公里,北依南二路,东靠西四路,南有胜利电厂专用铁道,西与丁家村毗邻。   【村名由来】北高村老村原址在西五路南端,南二路以北,北与陈家村毗邻,是一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村庄。1369年(明洪武二年)大规模移民时,高福升举家人从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高家,因当地有一西高村,于1958年更名为北高村,引用至今。   1988年搞新农村规划,把老村迁到现在的新村处。经过几年的努力,新村出具规模。2002年老村进行了整体搬迁,都搬入新村,老村全部拆迁。   【人口与姓氏】北高村现有231户,737人,主要姓氏有高、蒋、陈、乔、张、赵6姓,以高姓为主,其中高氏181户,蒋氏15户,陈氏30户,乔氏2户,张氏1户,赵氏1户。   1960年左右,因生活困难,北高村20余户前往孤岛高家屋子(现垦利县黄河口镇北高村)开荒谋生,2008年开始陆续迁回20余人,现仍有100余人居住在垦利县黄河口镇北高村。   【传奇故事】   北高村民高志礼,字贯五,生于清朝同治年间,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在乡试中考中秀才,挂九品职。考中功名后,在本乡教私塾,并继续攻读诗文,想博取更大功名。高志礼生性耿直,常为乡亲打抱不平,仗义直言,为打官司的乡邻书写诉状,主持公道,显示了自己卓越的才干。   当时高志礼本家一姑娘在婆家因受公婆-而悬梁自尽身亡,婆家是史口一大户人家,但摊上此事也不免有些害怕,就派了两个能说会道的长者来北高报丧。高志礼等出面接待了他们。来人说明来意后,当时也未为难他们,只让他们择日安葬,二人起身离去。这时高志礼就派人跟在身后,听他们说些什么。二人还没走出村庄就开口说:“我当有多么厉害,也不过如此,没什么了不起,看来仨瓜俩枣的小高家也劈不出块寨来。”说完扬长而去。当时高志礼等没说什么。史口那边也就草草把丧事办了。过了几天,高志礼就打发人到史口那边的坟上把土平了平,并撒上了菜种,当时正值夏季,过不多久菜就长满了坟头,这时高志礼就一纸诉状把史口告上了县衙。说“我们的人虽是屈死,我们也未打算深究,但他们却口出狂言,真是欺人太甚,让我们的人死后都不得安宁,还在坟上种菜。请县大老爷明察,还我们公道。”史口输掉官司后,只得重新隆重的大办丧事,落了个倾家荡产。通过这场官司,高志礼名声大振。从此就走上了专业讼师的道路。几年后就成为广饶县最著名的讼师之一,人送“高四先生”。   高志礼有事去县城,总是骑一匹白马,到了县城一进北关就把马撒开,各地保长就一程一程的把马送回北高家里。   高志礼死后丧礼办得非常隆重,四乡八邻社会名流都来吊唁,连县太爷也派人来吊唁。事后他儿子高汇东就去县衙谢情,不料,轿子刚进县城就被堵住。原来高志礼生前确实得罪了许多乡绅富豪,达官贵人及同行讼师,在他生前对他无可奈何,见他死了就来报复他儿子。高汇东见此情景只得下车,抱拳当胸,连连作揖:“列为大人,我父亲生前确有得罪各位之处,俗话说父债子还,我们只有公堂上见。”说完从车上拿下笔墨砚瓦当街笔走龙蛇书写诉状,众人见状,连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还是不好惹的主。”众人纷纷散去,高汇东县衙谢完情返回家中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下。  

西现河村

     西现河村位于胜园街道驻地东侧0、8公里,南邻南二路,东临西四路,北临东现河村,分为老村和新村。老村在现河路以南,胜园街道办事处的北边,现有170户。新村在西四路以西,胜园街道办事处的东边,现有148户。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兄弟从枣强县随移民队伍迁到现在老村旧址,当时黄河故道有三条支流在此汇成一条主干流向东北方向奔入大海(据说当时距海岸线约15公里),此处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可谓风宝之地。王氏七氏祖王息携家眷在河西岸择地而居(当时五户人家在此居住,有“五户庄、三现河”之称),随后有张、刘、谢等几姓相继迁到河东岸居住,经众人合议,村名起为现河村,居东岸者为东现河,居西岸者为西现河。随着时光变迁,村庄不断扩大,河水干涸后,两村也逐渐连接在一起,后来形成一个大村。村名也从无更换,延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共有856人,318户。其中王氏301户,商氏1户,魏氏9户,吴氏7户。1946年,现河村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东边是东现河村,西边为西现河村,一直沿用至今。1960年,因生活困难,西现河村30余户前往孤岛开荒谋生,2000年以后迁回40余户,现仍有17户、58余人居住在垦利县黄河口镇王连村。  

东现河村

  东现河村位于东营市政府驻地以西24公里,东营区政府西南方向12公里处,胜园街道驻地东北0、9公里。老村东至垦利县北辛店油棉厂,西与西现河老村相连,南邻西现河村,北依现河路。村庄占地总面积544.2亩。。   【沿革及村名由来】东现河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四年(1371年),此地已有五户人家居住(姓氏不详),名为五户庄。大移民后刘、张、谢、王等户先后迁至,早来者居东,后来者居西,逐渐形成一村落。因原有五户居住,且围村三面见河,故得名“现河”。又有“五户庄、三现河”之称。东现河老村村东头有面积4~5亩的大湾,称为东湾。湾北侧有一井,常年有水,供人畜饮用后被填平。村东北角有一面积3—4亩的湾,称东北小湾。村庄的西面,有一面积8—9亩的大湾,称西大湾。湾的南侧靠东侧有一大井,常年水深,供村民常年饮用。湾前西侧30米有一小井,该井用石块镶口,井壁用青砖砌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该井水清澈甘甜,是村民泡茶招待贵宾用水。后来村里用上了自来水,该井被填平。村庄的西北角有一小湾,2—3亩,称西北小湾,湾水供村民洗衣服,夏天供村民洗澡用。   1960—1962年,因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为了生活自救,一部分人家搬迁至孤岛(九区屋子),现垦利县建林乡东八华里处,初到的人们住地屋子(在地下挖一坑,约2米左右,在上面盖上玉米秆与高粱秆,苇草,再用泥巴抹平)、马屋子(在平地上用几根木头绑成“人”字型的架,两边用玉米秆或苇草护上,再用泥巴抹平)。到此处后,人们采摘野生植物(野绿豆、苦苦菜)为饭,后来人们圈地开荒种植小麦、高粱、大豆、玉米,逐步度过了难关,人们从此在这里安家。定居户25户,人口110人。土地、人口归建林人民公社管理村名由九区屋子改名为兴无大队(村)沿用至今。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由于老家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90%的住户回到了故乡东现河。   民国38年前后,东现河村民有部分分别迁往“沾化县“;“门金章屋子”;“胜利镇韩屋村”;“垦利县垦利镇兴隆村”;“垦利县民丰乡一段村”;“垦利县西宋乡中张村”;“商家屋子”;“东安”;“垦利县胜坨镇正洼村”;“河口区六和镇协胜村”;“河口区义和乡小围子村”;“垦利县永安乡新立村”;“河口区义和乡小江村”;“淄博市张店钟埠孟家海子村”;“淄博市临淄五路口”等地居住,在外居住总人口381人。部分村民陆续迁回原籍居住,未迁回村民一直与东现河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94年4月,由于胜利油田大量在辖区开发和建设,耕地逐步被征用,东现河村委会由农业户口变更为非农业户口,村委会变更为辛店镇东现河社区居委会。   明末清初,东现河村属乐安县马栏乡管辖。清末设保甲制,东现河村属崇四保(办公驻地陈庙村)。东现河村村保的首仕由刘怀仁、张曰仁担任。民国初年全县设九个区,东现河村属九区管辖(办公驻地辛店)。1929年九区改为八区(办公驻地牛庄),东现河村归八区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政权和国民党政权并存的局面,但隶属未变,仍沿用抗战前的规制和隶属。1949年1月,广北行署成立,辖小清河以北各区。1942年5月,广饶、博兴、蒲台三边行政委员会成立,广饶八区的部分村庄隶属由该政权领导,但东现河的隶属未变。1943年2月,广北行政行政公署改称广北县政府(办公驻地北隋),东现河村的隶属未变。1946年6月,八区改称拙园区。1948年12月,拙园区复称八区,东现河村仍属八区管辖。1956年成立大同社,社长由王占训担任(办公驻地王连村)。下设九队、十队、十一队。1957年底开始撤区建乡,东现河村届时属陈庙乡管辖。1958年划为陈庙乡辛店十四社。1958年9月成立辛店公社。1983年10月东营市建立。1984年1月12日,东营区、牛庄区同时建立。1984年7月,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届时东现河村属辛店镇管辖。1987年7月,东营、牛庄两区合并为东营区,改属东营区辛店镇管辖。2001年3月,东营区乡镇规模调整,撤销辛店镇、海河路街道办事处,设立辛店街道办事处、黄河路街道办事处。是年,东现河社区居委会划归黄河路街道办事处。2003年11月11日,成立胜园街道办事处。同年,东现河社区居委会划归胜园街道办事处。   【人口与姓氏】东现河村居民自明朝洪武年间迁至此地,都是汉族。现全村共有364户,常住居民958人。以家庭为单位的姓氏有刘、张、谢、商、王、门、时、许、成等9姓,其中刘氏18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0%。张氏5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5.4%,谢氏6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8.4%。   明末清初,刘氏高祖居正定府枣强县人士,遭明末土贼之乱,不得已共义迁发,留兄长扫墓,兄弟二人遂家眷迁至山东青州府,此后乱之太甚,波及兄家长兄,万能留守,遂弃故土亦戈。大许庄而来,大许庄生齿日繁,人胜于屋,送长兄迁来东现河村居住为业,繁衍至今已有二十世。明嘉靖年间,谢世先祖始居昌邑二甲谢家庄,始祖某讳不能继序,所生四子迁徙而来,长次所住蒲邑岳家,四子所住利津城西北谢家皂,祖行三所住广饶城北东现河村,谱书以使台世子孙,三,四,五世不能相序,余意商讨,谨会族人参诸家谱,而修谱书,按六世祖应举开列宗支,绕系相传,延世至今已有十九世。商氏先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胞兄弟二人,自枣强县迁居此地,由先祖三世胞兄弟居住西商,之后由西商迁徙东现河居住,至今已繁衍至十七世。张氏丕成之先祖,自利津县北清户庄迁居后,与本邑东南坡城西康家庄具系同宗。宗派不紊相传,始祖为长支,守承家谱主祀,祖影其徙居乐邑马栏周,不知是何年何月,追惜故乡情切,马栏周与清户庄二十五里,彼此往来祭扫拜祖,尚属常故,但世远年延,亲谊渐疏,本氏族延今已有十七世。张氏家房之先祖,自河北盐山迁徙广饶北乡辛店公社东现河村安居为业,视谱自始祖至六世祖并无名字可考,此傒因家业萧条,无文化所致,以至失了世序。自六世而下,昭穆有序,现时族氏已繁续至十五世。王氏春玉之先祖,始祖自陕西洪洞县迁徙史口镇寨王村居住为业。因生活环境所致,文化知识所限,始祖一至六世失序。其父从幼与老姑居住东现河村至今,已延续至今十九世。王氏玉华之先祖,因原因不详,一至十三世失序。十四世祖从巴家集迁徙南田村居住为业。而后曾台迁至东现河村居住,至今以延续至十九世。时氏先祖,约六世考瓒,考琚,胞兄二人由乐安县牛庄时家迁居东现河村居住为业,其中多世失序未补,繁衍至今已有十四世。许氏贵书之先祖,从大宁海迁徙而来,因家族生活环境所致,文化所欠,始祖一至五世失序,此后层世有序,至今已繁衍二十世。门氏之先祖,因生活环境条件的限制,祖谱有所断续,迁徙时间不详,知晓第十世祖由广饶县门家圈迁至东现河村居住为业,现已延续至十八世。成氏之先祖,由陕西洪洞县迁徙至东营区辛店街道办事处成寨村居住。世祖成山寿,从成寨村迁徙至东现河村居住为业。因文化条件生活环境所限,祖谱失序多世,迁至时间不详,延续至今已有二十世。  


南田村特产大全




南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