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李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南3.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仁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李家村,后因村内建楼房一座,故称楼李。
【人口与姓氏】全村76户,人口205人主要姓氏有。李、崔、王、初、马、徐、张、段、生、商、刘、任、陈、魏、孙、吴、罗、逯、尚、邓、杨、唐、周、闫、郑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502104 | 257000 | 0546 | 查看 楼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范家村 |
范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北2公里处。明洪武五年(1372年),范稳、范宁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故名范家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208户,546人。主要姓氏有范、陈、张、吴、曲、曹、郝、刘、李、岳、牛、盖、徐、朱、马、薛、于、隋、胡、杜、王、赵、高、郭、林、屈、程、袁、孟、成、商、周、梁、严、吕等。 范家村与曲家村、万家村、小刘村、南王村、林家村、安子张村、刘集村、史口村、寨王村、东寨村、马家村、袁家村、陈家村、于林村、吕家村、香坊村、西商村、三里村、后王村、初家村、张营村、张店村、元里村、油郭村、西高村、苏家村、生家村、楼李村、徐家村、都福李村、刘营村、刘董村、木李村、艾家村、培李村、石庄村、大宋村、劳家村、郑营村、纪家村相邻。 |
曲家村 |
曲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西2公里。明永乐四年(1406年),先祖曲信携曲敬、曲城、曲耀(曲甫祥)三子,由直隶枣强县迁此立村,曲敬居曲家窑(今曲家村)建窑谋生,名为曲家窑,后更名曲家村。 【人口与姓名】全村312户,889人。主要姓氏有曲、翟、刘、张、魏、王、牛、赵、李、曹、崔、杨、生、罗、任、孙、商、闫、史、林、姜、丁、孟、郝、武、徐、邵、余、缪、袁、郑、吴、陈、于、朱、腾、盖、邱等。 |
万家村 |
万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西南4公里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祖由山西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万家村。万家村由万家、姜家、韩家、孟家四个小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81户,513人。主要姓氏有曲、孟、李、刘、王、靳、韩、姜、赵、郝、曹、杨、宫、张、吴、翟、崔、耿、肖、高、魏、乔、唐、朱、初、隋、袁、方、任、卢、生、缪、牛、孙等。 |
小刘村 |
小刘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西3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祖刘良臣由益都段村迁此立村,因当时村庄较小,故名小刘。 【人口与姓氏】全村162户,464人。主要姓氏有刘、王、曲、徐、张、黄、马、宫、曹、李等。 |
南王村 |
南王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西南5公里。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杰由直隶省枣强县南关头洼子王家迁此立村,取名王家,曾改名为兴隆镇,后清代官府推行图制行政区划,命名十四图王家,后更名南王。 【人口与姓氏】全村190户,567人。主要姓氏有王、任、杨、李、张、翟、刘、曲、宗、邹、邓、胡、徐、林、初、丁、缪、高、史、崔、吴、曹、蒋、牛、郭、庞、黄、方、姚、孔、耿、韩、邱、孙、秦、络等。 |
林家村 |
林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南3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林氏先祖(失讳)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故名林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297户,1001人。主要姓氏有林、盖、马、刘、商、初、孙、魏、张、曲、程、生、朱、吴、李等。 |
安子张村 |
安子张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西1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祖张光普从直隶枣强县迁此定居。以贩卖棉花为生,故名花贩子张,后改为安子张。 【人口与姓氏】全村213户,636人。主要姓氏有张、曲、吕、李、石、史、商、王、吴、曹、杜、杨、刘、纪、宋、常、温、崔、董、于、翟、何、初、青、任、庞、陈、徐、魏、孙、林、白、赵、乔、唐、范、孟、梁、罗、盖、生、马、高等。 日伪扫荡“安子张”1944年11月18日(农历10月3日)凌晨,300多日伪组成的“扫荡”队伍,直扑史口,事先行署和军区机关及地方党政人员早已闻讯,组织群众一同撤离了,“扫荡”的敌人扑了个空。史口是个上千户的大村镇,又是渤海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常驻地,这股敌人不敢逗留,也不敢进驻,于是调头西进。这时驻安子张村负责史口区第二联防大队训练的武装干部刘捷军和战士宋子平,正带领“青抗先”队员张方奎、张升德、张安智、张维生等,埋伏在村北的一片榆树林子里,监视敌人的行动。发现敌人正向安子张村走来,当走至吕家前、安子张后的南北、东西路交叉路口时,双方相距仅200多米,这时刘捷军指挥张方奎,张维生两人同时开枪,走在最前面的一个骑马的鬼子军官,随着枪声从马上栽了下来。马受了惊,顺着南北路跑进了安子张村,敌人慌乱了一会儿后,直向安子张村而来,刘捷军一边指挥着几个队员向曲家村东的交通沟转移,一边命令张安智速进村逮战马,张安智捉住战马后,骑着绕道东南史、十三图送到了八路军驻地西南李村。部分群众闻讯也迅速逃离了村子。 敌人进村后,把全村未来得及逃走的人们和一些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全部赶到了张维明家的院子里,逼问谁是八路军家属。没有人回答就在每人头上砸三棍子,然后再问,没有人回答再打。一连好几遍,仍然没有人回答。他们将其中三人张连泽、张帮英、张帮松五花大绑吊了起来,进行审问。恨透了这些鬼子汉奸的群众一声不吭,敌人恼羞成怒,当场用刺刀挑死了张连泽和张帮英,把一个12岁小名叫“修”的男孩一劈两半,接着又把张帮松拖到村南砍了头。 村里有个叫“钢蛋”的,0刚分娩不几天,鬼子闯了进去,“钢蛋”的奶奶急忙向前哀告,被鬼子用刺刀在胸前划了五、六刀,险些丧命。 张维荣和刚满10岁的张继荣被鬼子发现后捆在碾台子上灌辣椒水、灌豆油,几乎丧生。 开杂货铺的张学顺在铺子里被发现后,捆起来打了一顿,多亏铺子里有酒,鬼子贪喝,才得以幸免。 |
刘集村 |
刘集 (刘一、刘二、刘三、刘四) 【村名由来】刘氏先祖(失讳)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携刘讷、刘琢二子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闫、文两姓早居,故名闫文庄,后改闫刘庄,因在刘集村刘姓居处起义集,又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立义集碑,村名为刘家集。解放后简称刘集村。1961年刘集村分为刘一、刘二、刘三、刘四4个行政村。 【姓氏】 刘一村:刘、程、张、聂、孙、王、高、盖、曲、吴、曹、吕、杨、林、任、魏、陈、徐、许、方、商、周、马、郭、史、朱、崔、翟、韩、李、生、庞、万、柯、严、彭、夏、何、邹、牛、卢、冯、董、索、黄、岳 刘二村:刘、张、李、王、曲、曹、吕、文、盖、金、卜、岳、魏、卢、范、姜、巩、杜、史、武、袁、林、聂、任、程、成、徐、赵、马、纪、罗、韩、赵、马、齐、孟、杨、生、隋、武、生、刁、孙 刘三村:刘、高、张、李、王、盖、曲、纪、田、吴、曹、吕、赵、初、乔、杨、林、任、孟、范、魏、陈、徐、熊、许、杜、秦、方、蒋、于、姜、商、缪、牛、郑、周、马、郭、史、朱、崔、廖、尚、翟、齐、成、袁、宋、韩 刘四村:刘、李、张、田、王、曲、徐、林、乔、文、成、杨、生、隋、孙、齐、毕、吕、阎、崔、苏、纪、吴、瞿、魏、初、陈、曹、劳、董 |
史口村 |
史口,地处东营区西南部,东与陈家村相连,西与安子张、吕家村毗邻,南与元里、培李村接壤,北接三里村。南二路、现河路横穿全境,淄东铁路纵贯南北,设有史口火车站。 【村名由来】史口,自唐贞观(627~650)年间,因村南建有一古刹“福昌寺”(何年修建无考)而得名“福昌镇”。宋大观(1107)年间,更名为博昌镇。元初,因镇北近靠一条大道河,俗称赵家河,河边设一港口,可通商旅,货船商舟川流不息。史姓家族在港口处经营陶瓷器、食品、茶馆等店铺谋生,来往客商即送名——史家口。但在当时博昌镇的大名仍名正言顺。民国初,更名史口镇、并分为北、南、东3村统称史家口。1958年,南村分为南一、南二、南三、南四4个行政村。1960年,北村分为北一、北二、北三、北四4个行政村。1981年,东村分为东一、东二、东三、东四4个行政村。 【人口与姓氏】史口镇境内,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元末,由于兵燹、灾荒、瘟疫,十窒九空,人口锐减;明初朱元璋初定天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见此处千里活壤,民丁稀少,遂移众徙此垦荒屯田。史口居民大部分是明洪武、永乐年间(1836~1424年),先后从山西省洪洞县和直隶省枣强县迁入。落户移民在此开荒种田,养育后代,村落框架随即扩大。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又有少数移民迁入,民国时期,史口已有1260多户人家。现有12个行政村总计1594户,4871人。 史口,是一个多姓聚居的村庄。史姓家族,很久以前(何年无考)便无人居住。土著人主姓而今共30姓。按五律格式序排如下:吴刘魏杜隋,乔卢鲍周王;明高候李武,赵卞陈孙商;盖曲内崔石韩,朱田温郭张。 【商业重镇】史口村,自唐贞观(627~650)年间,博昌镇内已设街列市,客商云集,士庶蚊聚。农历每月四九日大集业已形成,岁首岁尾香火庙会盛行。 明洪武年间(1368~1395),随河北、山西大批移民到史口落户,人口巨增,村庄规模得以扩展。之后,清代康乾盛世给史口的发展带来机遇。此时,博昌镇丁字形大街初具规模,大街两侧商厦建筑齐整,经营各种商品的店铺排列有序,蒲台、利津等地商人陆续到此开设商号、当铺、钱庄等。至道光(1821~1850)年间,史口的商业兴盛,街市繁华,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民国时期,博昌镇更名为史口镇,在广、博、蒲、利、沾等县颇有名气。时有商号、堂号30余家。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烟酒糖茶、盘纸烟丝、铁器制品,粮食棉花收购等交易。几个大的商号如双盛、东兴成、同顺成、恒升、春和祥等从事商品批发,货源为青岛、潍县、周村、青州、淄博、安徽等地。史口卷烟业占据商业的半壁江山,从事卷烟的达100余户,史家口1260户,约占10%左右。有民谣曰:“史家口街道宽,户户都卷土制烟”。有名气的牌子,飞艇、自鸣、吉星、三杰、双龙、顺祥、松鹤、松虎、鸿祥等。销售地域东到八大组(今垦利永安)北到义和庄(今属河口区),南到盐坨,西到乔庄(今博兴县)。当时有方圆几百里平均每家要给史口烟坊拿出一担粮的说法。 史口商贸兴盛的同时,其他行业亦蒸蒸日上。宏懋昌、福寿昌等数家药店除有郎中诊病卖药外,兼营中药材批发业务生意十分红火。“宝兴楼”专营金银首饰加工制做。石印局印刷各种商标,曾承接过博兴七区角票的印制。做棺木的板店与古衣铺同属一家经营,为寿终正寝的亡者,备齐了入土为安的必需品。 史口,自古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重镇。南北大道畅通,是明朝以后胶东半岛诸州县,举子进京赶考,商人串渭(今天津),进行商贸交易的必由之路。因此,也带动了当地饮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时有客栈7家,如东来栈、田家店等;有名气的饭馆11处,饭馆当数乔家食店历史最长,饭菜品种多且质优价廉,主打食品有水煎包、大卤面等倍受顾客喜欢。有茶馆兼营住宿20多处,茶馆密集的地方为同顺成及当铺住所周围,有民谣传 “小东街真显眼,一步三茶馆”。 史口街的夜晚灯火通明,大街两侧的店铺门前,皆有纱灯高悬。各店铺在盘点货物、清资结帐;各家饭馆内食客满坐,推杯换盏,猜拳行令;茶馆内则品茗聊天或洽谈生意。沿街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有炀面包、肴鸡、火烧、杂面等方便食品,为烟坊、弓坊、手工业作坊值夜班的工人送去宵夜,叫卖声通宵达旦。 经商有坐商、行商之分。坐商有自已的店铺商号,行商无店铺靠赶集贸市场进行交易,有的则走乡串户,俗称货郎。当时史口村的人,虽有少量土地耕作,但多数人家以经商为主。周边村庄的人们对史口人的作为大惑不解,给史口人叫“街滑子”,且编成民谣传颂:“街滑子、不种地,家家户户做生意,赚钱不用费力气。” 1939年日军入侵后,各业凋零,商家大部分倒闭歇业。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5月,三里庄战役告捷后,渤海行署机关、军区再次进驻史口。同时办起了搞印刷的裕大,名搞付食酱菜,实为军需的裕泰商行、万兴布店等商铺。给繁华的史口注入了新的商业活力。至1948年前,境内有各种类型合作社42处,纺织社 5处、弓坊11处、油坊2处、卷烟厂5处、行庄2处、医药社4处、消费社4处,境内已成为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工农业产品集散地。逢四排九大集,更是驰名遐迩。 【饮食文化】 随商贸业的日趋繁盛,饮食服务业随即兴起,并享誉周边镇、县。史口街仅限于有门面的饭馆、茶馆、面馆就达数十家。如乔家食店、魏执恭饭馆、吴永禄饭馆、吴同吉饭馆等,都是历史悠久、家传数代,至清末民国初年已享有盛名。他们的门店略显简陋,却以独自的经营特色倍受顾客喜欢,除店主掌柜外,还聘有厨师和伙计。不仅能包办宴席,且内招外送(即在饭馆内设宴或送菜上门),菜的酸、甜、辣、咸等风味均有特色,炒、溜、煎、炸、汤各具专长。境内集市的包子铺、面馆等有30余家。逢集设摊的“朝天锅”,更适合小贩多的特点,以经济实惠深受欢迎。经营品种多为单一的包子、面条、水饭、油条、面饼、汤菜等。逢集设摊的饮食业主,多为距集市较近的村民及集市上的居民。如刘集、张店等村的农户。 境内除有店面和集市摆摊经营面食、烧鸡、炒菜外,也有的单一经营某种面食,在市面设点或沿街串乡叫卖的,其经营品种有锅饼、火烧、油条、炀面包、杂面、馍馍、刀切糕、麻花等。火烧有糖火烧、炝面火烧之分;包子有水煎包、蒸包之别,且馅有荤素两种。40年代末、50年代初史口村卖馍馍的不下20余家。 境内诸多饮食业主在长期的经营中,干一行爱一行,根据客户需求,逐渐练就了娴熟的制做技术,且风味独特而备受顾客欢迎。 史口镇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方圆百里驰名遐迩。随着八方商贾的云集,给史口饮食服务业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数百年来,饮食服务业以本地农副产品,结合客商的口味需要,制作出许多地方名吃,流传至今。如羊肉汤、水煎包、手擀面、杂面、刀切糕、火烧、锅饼、五香烧鸡等,这些食品由于加工方法独道、配料考究,让人百食不厌。 |
寨王村 |
寨王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明洪武五年(1372年),王治、王明兄弟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清末,因修驻寨墙防捻,故有寨子王之称,1931年后,更名寨尔王,1943年后,简称寨王。 【人口与姓氏】全村221户,623人。主要姓氏有王、郭、卢、明、康、商、赵、盖、李、范、薛、杨、成、耿、陈、郑、朱、刘、袁、艾、刘、武、高、崔、张、田、吕、马等。 寨王村与范家村、曲家村、万家村、小刘村、南王村、林家村、安子张村、刘集村、史口村、东寨村、马家村、袁家村、陈家村、于林村、吕家村、香坊村、西商村、三里村、后王村、初家村、张营村、张店村、元里村、油郭村、西高村、苏家村、生家村、楼李村、徐家村、都福李村、刘营村、刘董村、木李村、艾家村、培李村、石庄村、大宋村、劳家村、郑营村、纪家村相邻。 |
东寨村 |
东寨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9公里。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张尔士、牛恩继、曲氏家族由原籍直隶沧州迁此定居,因此处为古兵寨遗址,且座落在古兵营之东,故取名东寨。 【人口与姓氏】全村330户,1113人。主要姓氏有张、牛、王、曲、许、朱、岳、刘、郭、李、商、邓、高、魏、林、闫、何、伍、周、郑、赵、隋、付、梁、田、武、吴、叶、童、万、谢、劳、丁、卢、解、陈、生、崔、时、代、逯、姜、罗、熊、谭、袁、温、司、仇、泮、宋、孙、庞等。 |
马家村 |
马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2公里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马九恩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马家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78户,182人。主要姓氏有马、李、刘、郭、盖、商、温、周、朱、芦、郑、范、吴等。 |
袁家村 |
袁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北角3公里。明永乐五年(1407年),袁登仙、袁伟两户从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故名袁家,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198户,642人。主要姓氏有袁、刘、高、王、张、李、周、郭、盖、曹、曲、宋、樊、吴、聂、卢、武、石、任、胡、赵、马、商、田、陈、成、付、范、耿、明、徐、林、唐、姚、阎、姜、郑、何、崔、孙、乔、索、秦、魏等。 |
陈家村 |
陈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2公里。清朝乾隆初年,陈姓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以烧窑为生,故名窑立陈,后取太平盛世之意,改名尧立陈,1955年,改名陈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122户,328人。主要姓氏有陈、商、王、郭、袁、耿、曲、卢、闫、明、魏、刘、郑、成等。 |
于林村 |
于林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北3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郭龙、郭虎兄弟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此处有一条沟,南岸榆树成荫,村民沿沟居住,故名榆林,后名于林。 【人口与姓氏】全村353户,1114人。以郭姓为主姓,其他姓为赵、吴、朱、张(妇姓:)王、刘、李、袁、汤、丁、盖、成、范、樊、董、敬、周、宋、劳、商、迟、孙、廖、苏、高、魏、杨、卢、岳、缪、徐、曲、门、郝、杜、耿、唐、毕、谢、田、蒋、路、鹿、左、薛、扈、生、陈、马、石、温、闫、乔、吕、侯、隋、由、崔、何、彭、元等。 |
吕家村 |
吕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0.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吕可九、吕可常兄弟由直隶省枣强县迁至赵家河西岸建村,故名吕家滩,清末,简称吕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204户,613人。主要姓氏有吕、庞、曲、张、李、缪、魏、郭、王、吴、陶、陈、范、刘、商、徐、杨、孙、史、石、乔、郝、袁、任、宋、朱、韩、易、彭、谭、耿、初、程、杜、孟、尚、林、闵等。 吕家村与范家村、曲家村、万家村、小刘村、南王村、林家村、安子张村、刘集村、史口村、寨王村、东寨村、马家村、袁家村、陈家村、于林村、香坊村、西商村、三里村、后王村、初家村、张营村、张店村、元里村、油郭村、西高村、苏家村、生家村、楼李村、徐家村、都福李村、刘营村、刘董村、木李村、艾家村、培李村、石庄村、大宋村、劳家村、郑营村、纪家村相邻。 |
香坊村 |
香坊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3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卞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中有2处香油作坊,故名香坊。 【人口与姓氏】全村108户,390人。主要姓氏有卞、周、商、颜、王、张、丁、李、崔、郭、刘、司、姜、孟、徐、劳、隋、生、赵、闫、袁、马、罗、陈、郑、岳、康、庞、朱、吴、武、魏等。 香坊村与范家村、曲家村、万家村、小刘村、南王村、林家村、安子张村、刘集村、史口村、寨王村、东寨村、马家村、袁家村、陈家村、于林村、吕家村、西商村、三里村、后王村、初家村、张营村、张店村、元里村、油郭村、西高村、苏家村、生家村、楼李村、徐家村、都福李村、刘营村、刘董村、木李村、艾家村、培李村、石庄村、大宋村、劳家村、郑营村、纪家村相邻。 |
西商村 |
西商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3公里。公元1406年,商氏先祖(失讳)携二子,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由直隶枣强迁居此地,弟弟于西商村东部立村,故名东商村,商墩于村西部立村,名西商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436户,1378人。主要姓氏有商、王、成、郭、李、赵、田、张、陈、吴、牛、刘、岳、隋、马、冯、徐、林、伊、燕、周、邓等。 商家连1945年1月商家连成立后,全体战士昼夜行军来到了抗日前线。马上投入攻打滨县、蒲台县城的战斗,日、伪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很快被消灭掉。在攻打“田里庄”战斗中,蒋介石十五旅官兵全部交械投降。枣庄战斗中,蒋介石的一快速部队,靠武器精良,顽固抵抗,战士商德福用手榴弹炸死坦克兵,缴获敌人坦克,为枣庄战斗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荣立战功。在三打邹平战斗中,商来成多次英勇完成爆破任务,荣获“爆破英雄”光荣称号,他们所在部队-,先后分别到西商村,为他们二人召开了庆功大会。孟良崮战役,商家连的战士们和其他部队,在追击蒋匪的战斗中,艰难地走过了山高陡峭的摩天岭、险壑的阎王鼻子、鬼门关等天险。参加了活捉蒋介石王牌军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战斗,占领高地,取得了孟良崮战斗的伟大胜利。解放四平的战役中,敌人顽抗、战斗经过六进六出,侦察排长商义泉,在战斗中光荣负伤,英勇完成侦察任务,荣立二等战功。战士商振东所在部队从山东一路打到东北关外三省,辽沈、哈尔滨等战役胜利后,由东北又挺进华北、华南和解放海南岛,一路参加大小战斗数次,消灭日寇、汉奸不计其数,多次立功授奖。华野十纵二十八师,山东纵队七师、华野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百四十四团等部队的商家-士:商宝珠、商秀范、商西京、商德顺、商建楼、商景修、商述德、商强铭、商春江、商世霖、商名坤、商名正等十几名英雄战士,分别在解放高青、潍县、平原、禹城、淮海、寿张、德州、北镇、南京、金门等战斗中,为国捐躯,光荣牺牲。 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国内解放战争,日军无条件投降,蒋家王朝彻底覆灭,最后取得了伟大胜利! 从东北三省到祖国南疆,大半个中国土地上,都深深的留下了商家-士们的脚印······ |
三里村 |
三里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明崇祯二年(1629年),李明安、李明顺兄弟2人,李金生、李金贵兄弟2人,分别从现在的都府李村和培李村迁往三里村,因离史口北圩头关帝庙三里路,故名三里庄。 【人口与姓氏】全村98户,301人。主要姓氏有李、张、范、刘、盖、郭、缪、陈、成、王、高、马、岳、吴、赵、魏、杜、袁、宋、曲、徐、孙、吕、任、兰、沙、上官。 三里庄战斗1941年夏,土顽成建基与日寇暗中勾结,赶走三里庄村的老百姓,在这里筑工事、修据点。他们在三里庄村周围挖了两道5米多深、3米多宽的壕沟,沟上加两道铁丝网,以后又修6米多高、3米多宽的双层围墙。围墙上修走廊形双层夹道,夹道里暗堡密布。围墙四周和西门,均修建炮楼,配有交叉火力的机枪。成建基狂称三里庄“固若金汤”,时常袭扰抗日军民。八路军曾于1941年11月至1942年9月3次攻打此据点未果。1943年5月28日晚9时,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政委刘其仁,率领军区直属团和特务营以及地方武装和民兵3000余人,开始了攻打三里庄的战斗。按照作战计划,直属团1营、3营在南、北、西三面佯攻,由二营从东面主攻,采用尖刀战术进行爆破作业,用铡刀砍断铁丝网,爆破组冒着敌人的炮火,跳下壕沟,靠近围墙。战至凌晨3时,仍未炸开三里庄围墙。关键时刻,爆破队长侯登山抱起最后一包0冲往围墙,由于围墙异常坚固,经多次努力,仍无法打洞放置0包。他豪不犹豫地用胸膛把0包紧压在围墙上,毅然拉响导火线,围墙被炸开3米多宽的豁口,侯登山壮烈牺牲。4连2排的战士端着刺刀,从炮火中冲进去。其他三面的突击部队也都冲到了壕沟边沿。这时敌人集中两个连兵力,死死地卡住豁口,阻止后续部队跟进。2排战士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毫不畏惧地与敌人展开肉搏。终因寡不敌众,2排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敌人的凶残和战友的牺牲,激起直属团指战员0的怒火。直属团长郑大林亲临火线指挥,战士们齐声呐喊,奋不顾身,越过壕沟,翻越围墙,冲入村内,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至早晨7点左右,共击毙敌150多人,缴获九二迫击炮1门,小炮4门,长短枪100余支。成建基乘八路军调动兵力之机,率其残部向利津城逃去,三里庄遂告解放。 |
后王村 |
后王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以西3公里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孟、王两姓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孟王村,后因与村南的前王隔神仙沟相望,改名后王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70户,478人。主要姓氏有王、曲、张、吴、耿、崔、刘、牛、苟、史、翟、高、曹等。 |
初家村 |
初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4.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九通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初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103户,311人。主要姓氏有初、生、张、徐、马、杨、陈、李、刘、武、袁、盖、许、王、宋、代、赵、林、邢、田、纪、郑、周、隋、耿、郝、卢等。 |
张营村 |
张营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9公里。明永乐(1403~1424)年间,先祖张爽由直隶省枣强迁此立村,因地处古兵营遗址,故名张家营,后简称张营。 【人口与姓氏】全村91户,285人。主要姓氏有张、郑、刘、王、朱、李、郭、马、闫、劳、商、余、陈等。 【传说故事】 到石村先过吾村很早以前,张营村农民张东芝骑着毛驴去赶石村集,快走到花官的时候,遇到一位老人,他骑在毛驴上大声问老人:“老头,到石村怎么走?”老头看他这么问路心里非常生气,就说:“到石村先过吾村。”他就顺着老人指的方向去了。到了吾村才知道被老人玩弄了,白白多走了二三十里路。回来以后村里人知道了这件事,人们都哈哈大笑,以后便成了一个谚语:“到石村先过吾村”。 |
张店村 |
张店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岱明由直隶省枣强县迁至张石庄(今石庄)。永乐四年(1406年)张開吉在村前1公里大路旁开店,后人依应而居,遂成村落,取名张家店。解放后简称张店。 【人口与姓氏】全村281户,889人。主要姓氏有张、逯、高、王、任、李、袁、杨、于、薛等。 |
元里村 |
元里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3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任永相、李福成和崔姓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三个村,因黄河水泛滥,三个庄被淹,村址南移至0.5公里高处,三村合一,取名三元里,后简称元里。 【人口与姓氏】全村173户,565人。主要姓氏有李、董、隋、杨、魏、任、吴、陈、明、崔、纪、郝、郑、张、生、初、赵、程、商、闫、岳、齐、高、孙、冯、曹、贾、韩、熊、曲、王、许、周、黄、温、祝、藏、陈、马、彭、郭、唐、林、方、武、伍、杜、孟、庞、刘、徐、朱、于等。 |
油郭村 |
油郭 【村名由来】油郭村位于镇政府西南7公里,广蒲河南岸。明洪武二年(1370年),郭磊、郭殿从山东省兖州府泗水县郭山坊迁至千乘县(广饶县)城北约40公里处开荒种田,后又以卖食油为生,形成集市,取名油郭集村。 油郭村解放前至解放初属广北九区、广饶县西商乡商乡辖。1958年9月,广饶县牛庄、西商两个县辖乡合并,建立东风人民公社十三社,油郭村属十三社辖。1961年10月,广饶县将牛庄人民公社四干以北原西商乡19个自然村划出,建立油郭人民公社,机关驻地油郭。1983年10月,广饶县油郭公社划归牛庄区,1984年7月,撤社改乡,建为牛庄区油郭乡,1987年7月,牛庄、东营两区合并为东营区,油郭乡人民政府改属东营区人民政府,机关驻地均在油郭。2001年3月,油郭乡、史口镇合并为史口镇。 【人口与姓氏】全村535户,1740人。主要姓氏有郭、吕、周、肖、许、付、冯、宗、马、龚、公、何、翟、纪、首、牛、杨、柳、齐、徐、姜、温、金、苏、孙、耿、丁、禹、劳、陈、袁、宋、隋、董、生、魏、周、贾、诸、张、刘、高、彦、商、代、曲、朱、岳、郑、武、伍、吴、秦、常、曹、黄、荣、白、方、田、卢、王、郝、崔、李、赵、蒋、盖、高等。 |
西高村 |
西高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5公里。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高龙、高虎、高豹三兄弟由直隶省(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高家。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与石村镇高家重名,又因在原油郭乡政府西,改称西高。 【人口与姓氏】全村148户,560人。主要姓氏有高、朱、崔、张、王、李、郭、吴、傅、马、徐、商、丁等。 |
苏家村 |
苏家 【村名由来】位于史口镇政府东南8公里。明万历(1573~1619)年间,崔可福由苑王村迁至苏姓遗址立村,取名苏家庄,1985年改称苏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140户,428人。主要姓氏有苏、崔、朱、吴、王、张、李、郭、蒋、鲜等。 |
生家村 |
生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南4.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生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生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159户,532人。主要姓氏有生、张、高、刘、曲、薛、吴、杨、隋、明、房、初、姜、徐、丁、宫、王、朱、闫、毛、武、卢、翟、林、商、郭、齐、周、崔、聂、邵等。 |
楼李村 |
楼李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南3.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仁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李家村,后因村内建楼房一座,故称楼李。 【人口与姓氏】全村76户,人口205人主要姓氏有。李、崔、王、初、马、徐、张、段、生、商、刘、任、陈、魏、孙、吴、罗、逯、尚、邓、杨、唐、周、闫、郑等。 |
徐家村 |
徐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南2.5公里。明永乐三年(1405)年,(原由郭氏、王氏建村,故名郭王庄)始祖徐德林,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后来徐氏家族兴旺,更名徐家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246户,705人。主要姓氏有徐、王、张、刘、李、赵、陈、纪、尹、曾、靳、闫、初、盖、郭、曲、严、姚、扬、生、崔、林、魏等。 民间防御解放前,境内各村村民为防土匪抢劫绑票,大都自愿捐款修建寨门。徐家村的寨门都分工修建与管理,东门由中和堂、西门有徐朝臣、西北门由徐纪宏、南门由徐立庭、北门由徐文兵分别主持修建并把锁管理。晚上由全体青壮年轮流值班守护,如发现土匪,鸣锣报警,唤起村民群起而歼之。 |
都福李村 |
都福李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南4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祖人由直隶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李氏后人考中进士,为图吉利,定村名都府李。后又改称都福李。 【人口与姓氏】全村124户,422人。主要姓氏有李、刘、马、薛、王、毕、纪、初、张、陈、文、应、黄、商、生、徐、林、孙、褚、方、盖、郭、岳、魏、蒋、武等 大寺湾的传说都福李村东头有一斗渠叫三斗,属南北走向,南始四干,北至北生村,紧靠三斗外面便有一大池塘名叫“大寺湾”,因有一寺而得名,传说此湾塘“不干净”,也就是说经常闹鬼。相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一李姓老汉在湾塘边种园,晚上在湾边看园。有一天深夜,老汉睡觉时朦胧听到湾里有两个小鬼在谈话,一个说,明天中午有一个戴铁帽的人从此经过,他可以为我做替死鬼,我可以再脱生。果然第二天中午,天气炎热,老汉坐在门前等有没有过路人,不一会儿赶史口集的人从这儿经过,此人买了一口锅,由于天热便扣在头上,显然是一顶“铁帽子”,只见此人来到湾塘边,便想洗澡,李老汉猛上前拉着不让洗,忽见湾里突然出现一盆色彩鲜艳的花,在慢慢飘动,赶集人更想去洗澡顺便去取花,李老汉紧紧抱着不放,这样僵持了很长时间,慢慢赶集人也不想洗了,湾里的花也不见了,据说是躲过了小鬼脱生的时辰。此时天也不太热了,李老汉赶紧让赶集人快走。到了晚上,两个小鬼用湾泥猛向李老汉门上糊,进行报复,最后说,看在“桃大哥”面子上放过你。原来李老汉园地里种有两颗“桃树”,第二天早上李老汉卷起被窝就回家了。 此故事纯属传说,没有真正哪个人见过,现湾塘已种植莲藕,藕的长势很好,年年都有好收成。 |
刘营村 |
刘营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10公里。明永乐四年(1406年)刘氏先祖(失讳)携二子(琢、讷)由直隶枣强县野鹊村迁此立村,因此处是古兵营遗址,取名刘家营,后简称刘营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251户,807人。主要姓氏有刘、李、敖、黄、郭、盖、隋、田、朱、武、张、吴、陈、杨、郑、许、徐、解、商、高、王、劳、典、钟、丁、岳、胡、廖、吕、卢、周、董、韩、纪、闫、何、侯、苏、贾、马、牛、靳、于、齐、农、程、陆、刘等。 刘营京剧团刘营京剧团是广饶县京剧团的前身,始建于1947年冬,村里责成武装委员刘福田分管,有名望的京剧艺人刘汝溪(艺名刘小三)任团长教头,全团共36人。剧团成立后,由于底子薄条件差,服装、道具等全仗凑合,使用的乐器仅有一把二胡、两面锣、一个鼓板、一个钹。二胡操琴人刘福山,司鼓张子福,大锣刘其昌,钹和手锣等均由下场演员代劳,演出的也尽是些小剧目。随着剧目的不断增多和演出水平不断提高,他们除节日期间为刘营村和邻村义务演出外,还经常到外地赶庙会,搭搭台,一来二去倒也挺红火。一次外出到博兴纯化镇演出,一连几天几夜戏无空场,剧无重样,演出的大型剧目有:《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空城计》《卖马》等,当地人赞叹不已。当时虽说钱挣得不少,但却没有拿回家一文,而全部用到了添置戏装和道具上。 1947年腊月,一批新入伍的广北籍战士,集结于广饶县城。在奔赴前线前,他们纷纷要求听听家乡剧团的戏,刘营剧团全体成员没有辜负战士们的期望,顶风冒雪步行七十多华里,到广饶县城为亲人们演出。那时由于生活艰苦,他们只能用红窝头、咸菜条充饥。然而该团却一连三天三夜没空场,他们以顽强的精神,惊人的毅力和优美的演技,博得了观众的钦佩和阵阵掌场。演出结束后,广饶县委领导向刘营剧团的全体职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并祝贺演出0成功。 1950年冬,原渤海行署三分区为将要成立的试验剧团打基础、选人才,于10月在索镇(现桓台县城)举行了首届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刘营京剧团演出的《空城计》《徐州起义》等均被评为优秀节目,并获得了团体一等奖,演出结束后,原渤海行署三分区区长赵寄舟为刘营京剧团颁发了奖状和奖品,同时将该团的刘建一、刘廷献等几位演员留用渤海行署试验剧团挑大梁。 建国初,刘营剧团不负盛名,常为广饶县的各种会议或活动增光添彩,给广饶人民留下了欢快的笑声和美好的记忆。1952年冬,中共广饶县委决定,以刘营业余剧团为基础,正式成立“广饶县京剧团”。刘营剧团的教头刘汝溪出任广饶县京剧团第一任团长,刘廷光、刘奎一、刘培玉、刘英三、王世贤同时被招收为第一批团员,并分别担任该团主角,冬去春来,广饶剧团内的刘营人越聚越多,多时达二十几人,刘营京剧团可谓广饶京剧团的根。 诰封圣旨此文物是清代道光皇帝诰封户部云南司主事隋藏珠(今牛庄镇)之母的“圣旨”,横长0.76米,竖宽0.323米,黄绫裱装,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内容,字迹、图案大部清晰,上 书“奉天诰命”,加盖两方玉玺大印,背面有“圣旨”字样。时为道光三十年(1851年)正月十六日。 1992年5月,油郭乡(今史口镇)刘营村离休干部刘培英将此物献给区政府,今收藏在区档案馆。 |
刘董村 |
刘董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3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专与刘、王二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董专在南立村,刘、王二氏在北立村,分别取名董家、刘王。1946年两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改称刘董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64户,199人。主要姓氏有刘、王、董、李、生、孙、魏、袁、窦、何、杨、艾、陈、徐、商、周、曹、邓、吴、张、初、乔、朱、郑、任、盖、陶等。 |
木李村 |
木李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贡由直隶省枣强县迁至元李村前定居,称李家堂子,后李贡东移1.5公里,与当地李木匠为邻立村,取名木匠李。1944年简称木李。 【人口与姓氏】全村201户,604人。主要姓氏有李、隋、闫、商、田、张、王、刘、朱、陈、邹、黄、武、宋、劳、高、商、郑、尹等。 |
艾家村 |
艾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称陈先庄。明永乐六年(1408年),艾科禹到此落户,遂更名艾家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02户,317人。主要姓氏有艾、朱、蒋、李、张、陈、马、毕、隋、闫、程、郑、阮等。 |
培李村 |
培李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佩由直隶省枣强县迁至元里村前定居,取名李家堂子,后其次子同其三子东移1.5公里立村,取名佩李,李氏后代为不言祖讳,改称培李。 【人口与姓氏】全村290户,846人。主要姓氏有李、王、郭、刘、劳、张、杨、周、任、马、商、武、薛、于、褚、许、林、牛、杜、靳、陈、赵、邓、谷、生、蔺、纪、卢、魏、吴、仲、朱、隋、阎、徐、丁、商、禹、明、崔、黄、白、蒋、吕、程、孙、项等。 |
石庄村 |
石庄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4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祖张贷明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与石姓立村,取名张石村。后石姓无继嗣,张氏为念邻友,改称石家庄,简称石庄。 【人口与姓氏】全村141户,416人。主要姓氏有张、刘、王、高、魏、位、杨、董、刘、朱、蒋、符、房、商、武、李、曲、隋、唐、盖、闫、田、吴等。 |
大宋村 |
¡¡¡¡´óËÎ ¡¡¡¡¡¾´åÃûÓÉÀ´¡¿´óËδåλÓÚÕòÕþ¸®¶«ÄÏ10¹«Àï¡£Ã÷ÓÀÀÖ£¨1403¡«1424£©Äê¼ä£¬ËÎÊÏÏÈ׿ÓÉÖ±Á¥Ê¡ÔæÇ¿ÏØÇ¨´ËÁ¢´å£¬È¡Ãû´óËδ塣 ¡¡¡¡¡¾ÈË¿ÚÓëÐÕÊÏ¡¿È«´å454»§£¬1453ÈË¡£Ö÷ÒªÐÕÊÏÓÐËΡ¢¸ß¡¢ÀÍ¡¢»Æ¡¢Â¬¡¢ÕÔ¡¢ÕÅ¡¢Òü¡¢Îâ¡¢ÂÀ¡¢½â¡¢Ö£¡¢Ëå¡¢Áõ¡¢Éú¡¢ÂÌ¡¢Âí¡¢Ê¯¡¢·¿¡¢Íõ¡¢Î¡¢Ì·¡¢Å£¡¢Ëï¡¢Ô¬¡¢Àî¡¢½ª¡¢Çú¡¢¶¡¡¢°²¡¢·®¡¢´Þ¡¢º«¡¢ÖÜ¡¢ÑࡢФ¡¢åÖ¡¢Îä¡¢¸Ç¡¢½¯¡¢Ë¾¡¢Ìï¡¢ÁΡ¢ÉÌ¡¢²Ì¡¢³Â¡¢Ñ¦¡¢´ú¡¢¶Å¡¢ÈÙ¡¢Ê±¡¢Ñî¡¢³Ì¡¢Åí¡¢Íò¡¢Öì¡¢¹ùµÈ¡£ ¡¡¡¡´óËβҰ¸1944Ä궬£¬Ò»¹É¹í×Ó¡¢ºº¼é´Ó¶«Õ¯³ö¶¯£¬ÑØÂíÁ«µÀÄÇÌõ¿¹ÈÕ¹µ£¬Ïò´óËÎÏ®À´¡£ÔÚ´óËδåÎ÷Í·Õ¾¸Ú·ÅÉÚµÄÃñ±ø·¢ÏÖÕâÒ»Çé¿öºó£¬Á¢¼´×÷ÁËÕ½¶·×¼±¸£¬µÈµÐÈË¿¿½üÁË£¬¼¸¸öͬ־һÆë°ÑÊÖÁñµ¯ÈÓ¹ýÈ¥£¬µÐÈ˱»´òµÃãÂͷתÏòÌÓ»ØÁ˶«Õ¯¡£µÐÈ˲»¸ÊÐÄʧ°Ü£¬ÓÖÃþµ½ÏØ´ó¶Óµ±Ê±²»ÔÚ´åÀÎçºó¾ÍÓÖ·´ÆË¶øÀ´¡£µ±ÈºÖÚºÍפÔÚ´åÀïµÄ¹¤×÷ÈËÔ±°²È«×ªÒƺ󣬵ÐÈËÆËÁ˿գ¬±ãÆø¼±°Ü»µµØ´Ó´åÎ÷±ß¿ªÊ¼£¬µ½´¦Àïø½Õ£¬±§²ñ²Ý£¬·Å»ðÉÕ·¿×Ó¡£´ó»ðÐÜÐÜ£¬ËÄ´¦ÂûÑÓ£¬Ò»Ö±È¼ÉÕµ½ÌìºÚ¡£ÌÓÄѵÄȺÖÚ´òÌý×ŵÐÈËÒѳ·»ØÈ¥ÁË£¬±ãæ¸Ï»ØÀ´¾È»ð¡£Â¡¶¬¼¾½Ú£¬µÎË®³ÉÁ裬ÄÐÅ®ÀÏÉÙ»³×ÅÇгݵÄźޣ¬ÓÐµÄÆÃË®£¬ÓеÄÓÃÍÁÂñ£¬ºÃ²»ÈÝÒײŰѴó»ð»ù±¾ÆËÃð£¬Ê±¼äÒÑÊÇÒ¹¼ä0¶àÁË¡£ÕâЩÎ޼ҿɹéµÄȺÖÚ¸ö¸öÀ۵ľ«Æ£Á¦¾¡£¬»¹Î´À´µÃ¼°´¿Ú´ÖÆø£¬¾ÍÌý´åÎ÷ÓÖÏìÆðÁËǹÉù¡£ÖÚ°ÙÐÕÖ»ºÃÔÙ´ÎÀ뿪»¹Ã°ÑÌ×Å»ðµÄ´åׯ¡£¼«ÉÙÊýû×ß³öÈ¥µÄȺÖÚ£¬±»µÐÈËץס±ã²ÒÔⶾɱ¡£´åÄÏÍ·µÄÁõÎÄÓÑ£¬±»µÐÈ˰óÉÏ£¬Àµ½±±ÍåÑÄ£¬ÓÖ°óÔÚÒ»ÉÈÃÅÉÏ£¬ÔÒ¿ªÍåÉϵıù£¬±»Í¶½ø±ù½ÑÁþÀï»î»îÑÍËÀ¡£ÍõѧÀñÀϺº£¬ÄêÀÏ×ß²»¶¯£¬±ã²ØÔÚÍõѧÇÚ¼ÒµÄÄëÎÝÀ±»µÐÈËËѵ½ºó£¬¶Ô×¼ÐØ¿Ú¾ÍÊÇÒ»´Ìµ¶£¬µ±¼´²ÒËÀÔÚѪ²´ÖС£»¹ÓÐÕâ´åµÄÍõ±£µÂ£¬ËûÅܵ½´å¶«±±¶þÀï¶àÔ¶µÄïø½ÕÎÝ×ÓÄÇÀ»¹Î´À´µÃ¼°¶ã²Ø£¬±»µÐÈË×·ÉÏ´Ó±³ºóÒ»µ¶´Ì½øÈ¥£¬60¶àËêµÄÍõ±£µÂÒ»ÏÂ×ÓÎÔ·üÔÚµØÉÏ£¬¶¯Ò²Ã»¶¯¡£µ±´óËδåµÄËÎÏòÉÆ¡¢Ëι«È»ÌÓÄÑ»ØÀ´Ê±·¢ÏÖÁËËû£¬·¹ýÉíÀ´Ò»¿´±ãÈϳöÊÇËû£¬Ö»¼û´Ó×ìÀïÅç³öµÄÏÊѪ˳ןú×ÓÍùÏµΣ¬½¥½¥¶³³ÉÁËÁè×µ£¬ÈËÔçÒѲ»ÐÐÁË¡£¸üÁîÈËÍ´ÐĵÄÊÇ£¬´óËδåÁõÊ÷ÕêÊÇ1941ÄêÈëµ³µÄ¿¹ÈÕ»ý¼«·Ö×Ó£¬1943Äê´ºÔÚÒ»´Î¹í×Óɨµ´Öб»´òËÀ£¬×Óµ¯´Ó0½øÈ¥£¬´Ó×ó¼çÍ·³öÀ´£¬Ì§»Ø¼Ò²ÅËÀµÄ¡£ÁÙÖÕǰ˵£º¡°ÎÒÎÞºó´ú£¬ÀÏÉÙÒ¯ÃÇҪΪÎÒ±¨³ð°¡£¡¡±ÁõÊ÷Õêͬ־ËÀºó9¸öÔ£¬ÆäÆÞÉúÁ˸öСÄк¢£¬È«´åÈËÎÞ²»ÎªÖ®¸ßÐË×£ºØ¡£ËÁÏÏ룬ÆäÆÞÓÉÓÚÕÉ·òµÄËÀ£¬±»¹í×ӵĺݶ¾ÏÅÆÆÁ˵¨£¬¾«Éñ´ôÖÍ£¬Ò»Ìý¹í×Ó¡¢ºº¼éÀ´Á˾;ª»Åʧ´ë¡£Õâ´ÎÁÙÌÓʱ£¬ÌýÓÐÈË˵¹í×Ó²»´òСº¢£¬±ã°Ñ¸Õ»áÅÀµÄº¢×Ó·ÅÔÚ¼Ò£¬Ö»ÉíÅܳöÈ¥ÁË£¬¿ÉÁ¯ÁõÊ÷ÕêÕâÒ»¶ÀÃçÒ²ÄÑÃâÉ¥ÉúÓÚ×ï¶ñµÄ»ðº£¡£º¢×ÓÂè»ØÀ´Ò»¿´£¬Ë«ÊÖÅõן¢×Ó±»ÉÕ½¹µÄ¹Çº¡£¬¿ÞµÃËÀÈ¥»îÀ´¡£µÐÈËÔÙûץµ½ÈË£¬¸üÎÞÎï¿ÉÇÀ£¬±ãÏò×ÅÍòȫׯ·½ÏòÈ¥ÁË¡£ ¡¡¡¡´óËδ嵱ʱ170¶à»§È˼ң¬Ö»ÓÐ12»§µÄ·¿×Ó£¬ÓÉÓÚȺÖھȵļ±£¬°Ñ»ðÃç¸ô¿ª£¬¶ø±»±£ÁôÏÂÀ´Í⣬ÆäÓà´ó¶¼±ä³ÉÁ˽¹ÍÁ²Ð±Ú£¬¼ÆÉÕ»Ù·¿×Ó900Óà¼ä£¬ÎÝÄÚµÄÒ»Çоù»¯Îª»Ò½ý¡£Êº󣬹㱱¿¹ÈÕÈËÃñÕþ¸®µÄÁìµ¼£¬¼±Ã¦¸ÏÀ´¶ÔȺÖÚ½øÐÐοÎÊ£¬²¢Ñо¿Á¢¼´ËÄ´¦³ï¼¯Á¸Ê³¡¢Ä¾ÁÏ¡¢±»·þ£¬°ïÖúȺÖÚÖØ½¨¼ÒÔ°¡£²»¾Ã£¬ËÍÀ´Ä¾Í·2000ÓàÌõ£¬Á¸Ê³2ª±5Íò¶à¹«½ï£¬±»·þ´ó×Ú¡£¾¹ýÒ»¸ö¶àÔµÄŬÁ¦£¬¼Ò¼Ò»§»§ÓÖÖØÐÂÓÐÁË×Ô¼ºµÄ¼Ò¡£1945ÄêÕýÔÂÊ®Îå´ó²Î¾üʱ£¬´óËδå40¶àÃûÇà׳ÄêÒ»Æð±¨ÃûÈëÎ飬¾öÐÄɱµÐ±¨³ð£¬Îª¶áÈ¡¿¹ÈÕÕ½Õù×îºóʤÀû¶ø±¼¸°Õ½³¡¡£¡¡¡¡[¸ÐÐ»ÍøÓÑ"ÎÒ°®ÏåÑôÑÌ"·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劳家村 |
劳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5公里。宋靖康、建炎(1126~1130)年间,先祖劳盖亦迁此立村,取名劳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170户,520人。主要姓氏有商、景、初、劳、吴、李、郑、宋、崔、张、单、卜、程、卢、丁、陈、唐、高、魏、武、朱、石、郭、杨、伍、王、赵、韩、牛、于、孙、刘、温等。 |
郑营村 |
郑营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东南8公里。明永乐七年(1409年),郑大明由临淄石门亭迁居郭庄,郑三也、国戬、国志又移居该县城西卢家庄。后又迁此立村,因地处古兵营遗址,故取名郑家营,后简称郑营。 【人口与姓氏】全村242户,753人。主要姓氏有郑、张、刘、郭、商、牛、王、李、曲、徐、吴、崔、魏、赵、生、于、陈、马、闫、温、朱、万、姜、罗、丁、卢、田、武、岳、许、高、杨、宋、庞、孙等。 |
纪家村 |
纪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正南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纪文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纪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100户,297人。主要姓氏有纪、李、韩、刘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