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东南7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房氏3兄弟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落户,当时这里有方氏居住。故随老户改为方姓,取名为方家庄,后简称方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325户,928人。主要姓氏有:方林王张赵李刘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502105 | 257000 | 0546 | 查看 方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边家村 |
边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3公里。明洪武年间,边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取名边家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75户,244人。主要姓氏有:边李等。 |
尚家村 |
尚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北3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冯氏由山西省上党县迁此立村,取名冯家湾,清同治年间,尚良由小麻湾迁来,因尚姓多,更名为尚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241户,732人。主要姓氏有:尚岳李王石杜冯田等。 |
西史村 |
西史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北2.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史氏由山西省上党县迁此立村,故名史家村,1945年改名西史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220户,732人。主要姓氏有:史高杨王谢盖卜等。 |
大孙村 |
大孙 【村名由来】大孙村位于龙居镇政府驻地西南角5公里处,西南与博兴县接壤。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氏兄弟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孙家村,后因村东北1.5公里处有小孙村,故改名大孙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251户,911人。主要姓氏有:孙梁李张赵杨刘王闫韩姜杜等。 |
庄子村 |
庄子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4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与原址李氏聚居,村名生菜李,尔后更名为庄子。 【人口与姓氏】全村100户,364人。主要姓氏有:韩刘王李田宋张程刘等 |
杨集村 |
杨集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4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官府推行图制行政区划,编为九图,故名九图杨。清同治年间,立集市,更名杨家集,1958年称杨集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91户,626人。主要姓氏有:杨刘卜张田李赵程董崔等 |
朱闫村 |
朱闫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3.5公里。明洪武二年,朱闫二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各立朱家村、闫家村,1948年俩村合并,取名朱闫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57户,543人。主要姓氏:闫朱王万刘杨邵李崔冯等。 |
常家村 |
常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3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常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92户,314人。主要姓氏有:常乔董崔朱赵刘杨卜等。 |
棒李村 |
棒李 【村名由来】棒李村位于龙居镇政府驻地西三公里,明武二年(1369年)李士信由直隶省枣强县来此地建村,因村落小,而取名棒槌李村,1958年更名为棒李。 【人口与姓氏】全村50户,156人,有历史传统的花编手工艺。主要姓氏有:李杨贾等。 |
赵家村 |
【村名由来】赵家村西依黄河,东南距龙居镇政府19华里,与利津县城隔黄河相望。明朝初年大移民之前,这里原有两个村落,一叫慈家庄,一叫杨家庄。赵姓第一代赵钦,在洪武二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移民至蒲台县的蒲城(今滨州市蒲城乡),第三代赵廉由蒲城迁入此地。后来赵姓人丁兴旺,逐渐成为村里人口最多的大姓,“赵家”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两个村名。赵姓人丁兴旺,财力也相对较强,于是建起了形制和规模宏大的赵氏家庙。此后赵家村名前加上“老观”二字。“老”在汉语里有“大”的意思。老观,即大庙。明末举人赵三川(赵氏第七世),曾任日照县令。知县在当时百姓眼里是很大的官,于是“老观赵”改称为“老官赵”。后人们称“老官赵家”为“老鸹赵家”,疑为口误。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后建庙宇,取名老鹳赵,明末举人赵三川任日照县令,回归故里,改名为老官赵,1945年与潘家合并,更名赵家,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迁址黄河大堤东侧房台。 【村址变迁】黄河于宋朝建炎二年(1128年)在河南滑县决口改道东去,夺泗河、淮河在江苏东北部入海。现在济南以下的黄河,当时是一条水清流缓的河流,叫大清河。大清河是条窄深弯曲的地下河,河水面距地面两丈,宽十余丈,水深三余丈。运盐、运粮的船只络绎不绝。人们称为“盐河”。盐河上达济南,下出渤海可通达各大港口,是当时山东境内的运输大动脉。(《东营黄河志》)明初,尽管山东北部是移民迁入地,但也不全是荒无人烟。据《滨州市地名志》载,滨县的769个村中,洪武年间立村的为400个;利津县的大赵、北岭、汀河和陈庄四乡,洪武年间立的村占80%。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镇,利津镇在元代已经成为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利津建城230多年后移民才开始,赵家村距利津城仅10多里,可想当时的村落和人口应相对较多。当时利津周边,有相当多的村庄,麻湾就有胡、宗、于、马四姓家族;而龙居、史口都是不小的集市。据《东营黄河志》载,大清河从现在利津县的张潘马、四图、五庄以西、宫家以东自西南流向东北方向,在今赵家村西南的林家村又折向西北,在今利津县的崔家、冯家、小马家又折向东北,在赵家村北的蒋家折向北,流向利津城。大清河呈s状流淌,赵家正在这个s的中央右侧。据此推知,现在赵家村北的滩地在明末是现在的2—3倍;村南、村东是平坦的沃野。这么多的土地和良好的生存条件,在大移民之前有村落是必然的。据村西头慈姓(今慈德勇、慈德欣家族)和村东头杨姓(今杨宗修、杨新民、杨洪太家族)家谱记载,这两姓是在明初大移民之前就已居住此地的“坐地户”。此地原为慈家、杨家两个村庄。(另据张述生、张述河家谱记载叫宋阎庄。待考。) 村民历来视宅基地为生存之基,相邻之间宅基地界限和标志十分清楚,也非常稳定,几十年、几百年不会变动。1937年黄河在麻湾决口,将赵家老村淤在了一米左右的土层之下,黄河水退之后,在新淤地上新建的村庄,除了房屋变化之外,宅基、街巷及整村概貌基本无变化。根据这一特点,参照赵家村在搬房台之前的住宅布局可以推断,洪武二年移民前的慈家庄在西,杨家庄在东稍偏北,间隔一华里左右。(1977年搬迁之前,村中间仍有明显的空隔。)另外,老村中间有个很规则的长方形大湾,此湾应是西村住户建房取土所成;在村中大湾的东南方200米处,又有一大湾,应为东村南部人家建房取土形成。如果当时是一个村,建房不可能在村中取土。因此,慈家、杨家是两个村无疑。 明洪武二年,张姓两家(今村西头张述生、张述河家族和东头张守祥、张元河家族),宁姓(今村东头宁文彬、宁保德家族)迁入。西头张姓在慈家庄东侧安家,东头的张姓和宁姓都在东头杨家庄南头居住。洪武二年移民之后约50年,赵氏第三代赵廉由蒲台的蒲城迁入(谱牒学上将一代定为25年),在西边的张姓的东侧住下。推断根据是,一是老村的宅基的布局(见老村姓氏居住区略图),从西向东依次是慈姓、张姓、赵姓;二是赵姓家族的辈分,一般而言,一个家族中辈分高的往往是小份(兄弟中最小的),“小公支赚大辈。”大份多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而小份往往虽父母居住,继承祖宅。现赵氏辈分高的一支为“本”字辈,本字辈的居住区域多在老村“大湾”以西、慈姓和张姓居住区以东。另外,赵氏家庙在村中偏后,很可能是当时西村的东北角。 赵姓人口繁衍很快,三世赵廉迁入后生有6子(琳、璧、玺、玳、玮、琚),13孙,36重孙。此时仅赵姓一族,已有50多户,在当时已是不小的村落。赵姓人口增多,住宅只能向东扩展,于是逐渐把西慈东杨两个村连为了一体。赵姓住户把两个村变为一个村之后,慈、杨二庄就变成了赵姓住户的两头,这样一来,人们称这个村为“赵家”就是很自然的了。随后又有若干姓氏迁入,逐渐成为现在规模。另外,明洪武二年迁入此地的还有潘姓。潘姓在杨家庄南一华里半处立村,村名潘家。后田姓、张姓迁入潘家。1945年潘家与赵家合并为一村,曾一度叫赵潘村,后称赵家村。 赵家村自立村以来,村址有过两次大变迁。第一次变迁是在1937年麻湾黄河决口之后。麻湾决口,是黄河下游多次决口中水量最大,口门最宽,危害最大的一次。黄河冲堤东去,大量的泥沙被喷卷到了口子门的两边。赵家离麻湾仅5华里,正在口子门北侧。洪水退下之后,赵家一带,平均落淤1米左右,村南靠麻湾一带,落淤1.5米左右,原来的村子不复存在。1939年前后,村民在原址上重建新村。尽管新村的轮廓与老村相似,但各家房屋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村容村貌则是另一种模样了。第二次变迁是在1980年前后。这次变迁是由于黄河南展宽工程的实施。黄河南展工程,需要展区内的村庄搬迁。为村庄搬迁,国家在黄河大坝背河一侧筑起房台,由各村在房台上另建新村。所建新村由各村统一布局,统一设计。赵家村从1976年秋开始搬迁,到1980年搬迁完毕。尽管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村民房屋质量较差;受房台面积的限制,村内街巷狭窄。但由于是统一设计,统一布局,整个村容村貌整齐划一,再不是原来散乱无规则的模样了。 【人口与姓氏】明初移民之前,村西头的慈姓和村东头的杨姓,是原住姓氏。洪武二年迁入的有两个张姓(今西头张述生、张述河家族和东头张守祥、张元河家族),据其各家谱记载,西头张姓是弟兄3人迁入,但最终住下的是1户;东头张姓是1户;同年迁入的宁姓是1户、潘姓是兄弟3人迁入。赵姓的迁入是在其第三代。据赵姓家谱和墓碑记载,“赵氏一世祖赵钦自直隶枣强迁至蒲台,传二世(失讳),二世有四子,曰:清、廉、能、干。”赵姓三世的赵廉由蒲台迁入,大约是在洪武二年后50年(谱牒定为25年为一代),已经是明朝的永乐或弘治年间。现全村504户,1800口人。主要姓氏有:赵,张、李、杨、冯、慈、林、潘、田、刘、靳、邱、韩、程、罗、宁、董、马、徐、王等姓。 |
韩楼村 |
韩楼 【村名由来】韩楼村位于龙居镇政府西南二公里处,与滨州市官庄接壤。明永乐年间,韩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韩家,清乾隆年间,此村盖楼,更名为韩家楼,后与李家庄.山谷屯在1958年合并,称韩楼村。 李家庄在镇政府西1.5公里。明永乐年间,李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李氏姓多,取名李家庄。1958年与韩楼村合并。 山谷屯在镇政府西1.5公里。明永乐年间,高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山谷屯。1958年与韩楼合并。 【人口与姓氏】全村423户,1497人。主要姓氏有:韩李高杜张董华赵杨岳丰刘曲等。 韩楼惨案在龙居镇韩楼村一带,至今流传着一首民歌:“提起了九月九,两眼热泪流,鬼子扫荡来到韩家楼……”。其实民歌中唱的是1943年农历十月初十,日本侵略者在韩楼一带-无辜群众的事。编歌的人为了顺口,把十月初十改为“九月九”了。十月十日一大早,60多名日本鬼子从西南方直向韩楼村扑来。 鬼子这次进村,不象前几次来时那样大喊大叫,而是顺街敲门,鬼鬼祟祟地听动静。第一家门没敲开便去敲第二家。这一家是村长韩如锡的门,韩如锡以为昨天晚上刚接待过的八路军同志又回来了,便急忙跑来开门。门一开就被鬼子兵用枪逼住了。一个留小胡子的鬼子兵拉过韩如锡,叽哩哇啦了一通,用手比划着,意思是说,八路军哪里去了。韩如锡知道同志们向南去了,便顺手朝北边一指。鬼子押着韩如锡、韩如申向北搜去。一路上,鬼子兵见人就抓。早起拾粪的韩孟连、刚开门的韩明让、韩培梅和出来看动静的韩丙臣都被抓住。一同被抓走的还有韩道理、韩佃邦、韩守福等十几名群众。鬼子抓人的喊叫声,惊醒了住在村北头的韩秀亭一家。一家人慌忙逃走,没顾得把还在熟睡的六个月的孩子文杰抱上。鬼子搜到这里,见门开着就闯进了屋。屋里没人,便砸箱捣柜。鬼子兵踢烂了风箱、打烂了锅,惊得被窝里的文杰"呀呀"哭了起来,一鬼子兵举起刺刀向被窝刺去,刺刀穿透了被子、戳破了文杰穿的士布袋。幸好没捅着文杰,他成了刀下的幸存者。鬼子在韩楼村除了抓到十几个人以外别无所获,便驱赶着人们向北走去。路过司家村时,又先后抓起了准备上坡干活的司茂令、司松令兄弟俩和王晓烟、王晓共、王显荣等人,还抓走了将于十月十八结婚的青年王显尧(当天被杀害)。一同被抓走的还有邻村湾东刘的刘佃杰、刘其信两人。鬼子急于赶路,驱打着20多名群众出了司家村向北继续走去。走了约一里路,在尚家洼住下了。他们把抓来的群众按倒在地,一字排开跪下,挨个盘问八路军的去向,谁不说就用刺刀捅。韩如锡被鬼子打了0掌又踢了几脚,仍见不答,恼怒的鬼子冲着他一连两刀,韩如锡倒在了血泊中。一连几刀又有韩如申、韩明让、司茂令倒下了。看到鬼子如此凶残,韩培梅怒目而起要和鬼子拼命。两个鬼子兵扑上来按倒韩培梅,另一个鬼子当胸就是一刀,随着韩培梅的一声痛叫,血从拔出刺刀的窟窿里喷了出来,鬼子兵兽性大作,又向尸体连刺六刀,以示对反抗者的严惩。排在最后端的王显荣,不忍坐视待毙,便拉了下挨着他的司松令,同时递了个眼色,趁鬼子不防,猛地爬起向附近的交通沟跑去,王显荣滚进交通沟,动作迟了的司松令,在沟崖上被枪打中,跌入沟内。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一连刺杀10多名无辜群众后,又押着韩道理、王晓共等十几名群众向利津方向赶去。 鬼子走后,尚家洼一片凄惨的哭声。涌来的亲属辨认着血肉模糊的尸体悲痛欲绝。帮忙抬尸的人们也泪流如注。韩丙臣被人们抬回家后活了两天又死去了。司家村的司松令抬到家苏醒过来后,当听到同胞兄弟司茂令已被鬼子刺死时,立即又昏了过去,不几天也含恨死去。湾东刘村的刘其信挨了一刺刀,幸好没刺中要害,抬回家后被闻讯赶来的八路军医生治好了。刘其信伤好后,参加了八路军。在韩惨案中,韩楼6名、司家3名、刘家1名群众惨遭杀害。日本侵略者欠下的这笔血债,韩楼一带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
大杨村 |
大杨 【村名由来】大杨村位于龙居镇政府西北2.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杨家庄,正统十三年,分支移居,村名改为大杨。 【人口与姓氏】全村116户,405人。主要姓氏有:杨王李赵等。 |
银匠王村 |
银匠王 【村名由来】镇政府北2公里。明弘治十年,王氏由江南有风杨府县迁至利津县汀河聚居,弘治十年,王氏分支,移迁此地立村,因村内有银匠远近闻名,故取名银匠王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47户,506人。主要姓氏有:王程杨岳张等。 |
牛家村 |
牛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北2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牛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有大寺庙,故称牛家寺村,后改称牛家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210户,670人。主要姓氏有:牛张王缪曲韩等。 |
寺前杨村 |
寺前杨 【村名由来】镇政府北1.5公里。清顺治年间,杨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因村后有牛家寺庙,故取名寺前杨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65户,246人。主要姓氏有:杨刘李张缪尚谢何牛等。 |
十三图村 |
【村名由来】距镇政府东南4公里。永乐年间,张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官府推行图制行政区划,定名十三图村。 小徐家,镇政府东南4公里,与十三图同一行政村。明永乐年间,徐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小,1958年与十三图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287户,936人。主要姓氏有张王曹曲靳徐史高林等。 【族谱】村内续修族谱始于清朝中期。在此之前,或在村内建祠或在墓地立祖碑,将先人系族谱供奉于祠堂或刻于墓碑碑阴。此后,随着年代久远,加之兵匪患,灾荒连年,同族人因逃难徒居他乡。至清嘉庆年间,开始采用谱牒,同族人相约,通过采访,创修或续修族谱,一直延续至今。族谱以线装,竖排竖写,向右翻阅,上 书“×氏族谱”。修谱为行辈有序一个姓氏虽为同族,因为居住分散,多则几省,少则几县,若同族人名字与先人相同,即为对祖不尊;如同辈重名,在职社会事务中往往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为统一行辈而续修族谱,即“修族谱分别宗派,所以使本支百世不易。”90年代后,族谱的续修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十三图村1998年12月续修族谱,增加了十三图村自解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村貌、族众的发展变化情况。 |
东南史村 |
【村名由来】东南史村位于龙居镇政府东南方四公里处。南至打渔张灌河“四干”,北至地下河“广蒲沟”。明永乐年间,史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史秉文史秉先兄弟迁徙至此地立村,后有张氏迁入定居自河北省枣强县迁入,成村内两大姓氏。因村西北有西史村,故取名东南史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40户,475人。主要姓氏有:张史李韩刘曲高王等。 |
崔家村 |
【村名由来】崔家村位于总干东,离龙居镇政府驻地三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崔氏兄弟3人,由直隶省迁来,崔玉本居广饶西关,崔玉田居广饶县王署部村,崔玉昆居龙居乡,以姓立村取名崔家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共有228户,708口人。主要姓氏有:崔赵尚李孔王史韩张等。 |
北高村 |
【村名由来】北高村位于镇政府南2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高家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南部有高姓村庄叫南高,故定名北高。 【人口与姓氏】全村共201户,655人。主要姓氏有:高刘王杨李韩牛尚张崔等。 |
二甲张村 |
村名由来】二甲张村位于龙居镇政府西南方1公里。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张四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定居。因张有2子风华绝代,人称二佳,取名二佳张,尔后沿袭为二甲张。 【人口与姓氏】全村202户,668口人。主要姓氏有:张姜侯曲申卢刘崔潘岳曹王杨寋等。 |
小孙村 |
小孙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3公里。明洪武年间,孙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官府推行图制行政区划,编为十图村,清乾隆年间更名小孙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75户,570人。主要姓氏有:孙张赵韩刘王等。 |
吕家村 |
吕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北11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吕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名吕家,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迁于曹店引黄闸渠首大堤东侧房台。 【人口与姓氏】全村145户,453人。主要姓氏有:吕杨赵程张刘罗等。 |
生家村 |
生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东南7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生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生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98户,331人。主要姓氏有:生褚张李等。 |
南高村 |
南高 【村名由来】镇政府东南7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同时有窦姓来此落户,故取名为高窦村,后更名高家,因与村北高家重名,遂改为南高。 【人口与姓氏】全村共187户,602人。主要姓氏有:张高赵党韩等。 |
方家村 |
方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东南7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房氏3兄弟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落户,当时这里有方氏居住。故随老户改为方姓,取名为方家庄,后简称方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325户,928人。主要姓氏有:方林王张赵李刘等。 |
大张村 |
大张 【村名由来】镇政府东南8公里。明洪武二年,张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张家村,因有小张村,为便于区别改称大张村。1958年与小尹家和并为一个行政村。 尹家村,镇政府东南8公里。明洪武二年,尹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于此地。取名为小尹家,于1958年与大张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共213户,719人。主要姓氏有:张刘李左蒋韩尹等。 |
北薛村 |
北薛 【村名由来】北薛村位于龙居镇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薛氏3兄弟由山西省羊曲县,经直隶省枣强县迁此,入胡家庄(即现在的北薛)定居。因原胡姓无嗣继,故更名薛家,后因与南薛家村重名,改称北薛,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171户,557人。主要姓氏有:薛张李等。 |
盐坨村 |
盐坨 【村名由来】距镇政府东南10公里。明永乐年间,马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当时村西南有一食盐站,盐滩成垛(坨),故取名盐坨(垛)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622户,2172人。主要姓氏有:马刘张姚初冯董朱李曲陈等。 【民间艺术】 打老虎打老虎是盐坨村独有的传统杂耍,创始于清末,流传至今。初期,仿照梁山英雄108将的形象,由108人组成一支打虎队,借用狮子舞的道具,将狮子改制成老虎,由4人扮演两只老虎(每只虎由2人组成,1人戴虎头,1人披虎衣带虎尾),表演时,打虎队员挥舞刀枪、棍棒跑圆场,有两名武术水平较高的队员充当打虎英雄,与虎戏斗。两只老虎跑跳翻滚,摇头摆尾,千姿百态;两名打虎英雄或挥舞刀、棒,或赤手空拳,在锣鼓声中,做出各种武打情节,场面蔚为壮观。后来,演变为以表演打虎为主,打虎队人数减至二三十人。建国后,打虎表演队经常在重大庆祝活动时演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每逢元霄节均组织活动,曾先后到寿光、潍坊、临朐、广饶、博兴等地进行表演。1990年获东营市春节汇演特等奖。2007年被申报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朱家村 |
朱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东南12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延刚、朱延清、朱延龙兄弟三人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来,各在惠民朱家,博兴辛朱,此地,以姓立村为朱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共241户,751人。主要姓氏是朱。 |
蒋家村 |
蒋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北11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蒋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名蒋家。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村址迁于曹店引黄闸房台。 【人口与姓氏】全村105户,351人。主要姓氏有:蒋杨等。 |
湾东刘村 |
湾东刘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1公里。明嘉靖年间,刘氏由-湾迁至司家东定居,在万历年间,因与司家一湾之隔,故名湾东刘。 【人口与姓氏】全村86户,331人。主要姓氏有:刘纪边盖魏等。 |
北李村 |
北李 【村名由来】北李村位于东营区西部黄河南展区内,镇政府西10公里,在黄河大堤东侧房台上居住。。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名李家庄,1945年属蒲台县管辖,因与其它村重名而改称北李,黄河南展工程时,村址迁至黄河大堤东侧房台。 【人口与姓氏】全村人口392人,112户。主要姓氏有:李张王等。 北李村多才子北李村,旧社会叫小李家庄,属蒲台县。那时仅有六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虽村小,地处偏僻,但名气很大,周围三五十里没有不知道的,原因是世代重视教育,出的才子多。远年无考,仅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就出了一名进士、一名举人、一名优贡生、8名秀才,村中能作文章,能写好字的家家都有,可渭"书香之村"。一般认为,出才子的人家尽是富庶的大户,但不尽然。李家庄的人自古以农为业,除少量地种五谷杂粮外,多数地种棉花。好棉花弹成棉絮,部分填了被褥,部分土纺土织做衣服,差的以木制手工打绳机,打成线绳或牛马缰绳到集上出卖,换点生活零用钱。多数户过的是省吃俭用、饿不着余不下的日子。固然出才子的人家相对殷实些,但这些所谓的殷实人家连麻湾村普通人家也比不上。 小李家庄村南,有一眼井,水质甘甜,周围三里五里的嗜茶者,觉得只有这井的水泡茶最有味道,不惜远路来这里挑水。人们说小李家庄“风水”好,把这眼井称“砚水葫芦”,常喝这水的人有才华。这自然不足为信,但小李庄出的才子多可是事实。 李藻康熙末年秀才,雍正年间中举人,乾隆年间应殿试合格中进士。一生不登仕途,隐居家中。 李蔚(考名作周)乾隆年间的举人,其兄李训(考名作新)是乾隆年间的优贡生。其兄弟二人双双取得功名, 李讲让嘉庆年间文武秀才,自幼就足智多谋,能言善辩,顽皮好斗。武艺精湛,急公好义,在《蒲台县志》上有据可查。 李乐善李乐善考中秀才后,他的两个侄子李鸣銮、李鸣琴,于光绪三十二年双双考中秀才。一门出了仨秀才,时为奇闻,蒲台知县亲自登门为他家挂了"累世书香"四字的大匾,一时四方骚人墨客纷纷前往祝贺。 李鸣銮(1878-1916)29岁中秀才,正当才气得以施展的时候,不辛染疾沉疴,久医不愈,28岁英年早逝。 李鸣琴(1883-1937)24岁中秀才,始在家坐垫,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后兼招揽诉状,应人聘刀笔讼师,以充补生计。1924年附近村庄一些有名气的人士联名状告麻湾刘绪,因刘绪财大气粗,县衙不便收案,后诉之省府,刘绪败诉,其呈即是李鸣琴的手笔,山东各大报刊载了这一消息,题为《山东第一大案》,原底稿尚存北李村李洪奎家中。 李莪峰光绪年间秀才李莪峰,坐塾多年,书法造诣很深,在周围各县颇有声望,善写"宋体",各县商号、名门的匾牌,都有他的手笔。 王善举道光年间的秀才王善举幼年勤学,天资聪明,蝇头小字颇有功力,又文思敏捷,可说文不加点。可惜也染上了大烟瘾,家中不给钱,便待每年科举试考时,把试卷卖给他人,赚钱买烟吸,连续三年,买他试卷的人,均考中了秀才。后家中对他严厉斥责,并声称不改悔,将其逐出家门,他才留得试卷中了秀才。李贡也是光绪年间的秀才,选在京王府中座垫多年。回乡后不久去麻湾"第吉"(富户字号)访友,忽得急症,时不容医,死在朋友家里。 |
司家村 |
司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北2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司姓由徐州沛县迁此立村,取名司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127户,409人。主要姓氏有:司韩赵刘盖杨王李等。 |
三里村 |
三里 【村名由来】距镇政府西北10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距黄河三里远,故名三里庄。1980年更名新三里庄,简称三里。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村址迁黄河大堤东侧房台。 【人口与姓氏】全村340户,1180人。主要姓氏有:张王李赵孔盖高杨程等。 |
曹店村 |
曹店 【村名由来】曹店村位于东营区西南部黄河南展区内,镇政府西北10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氏,李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曹忠文夫妇,以开店为生,善气迎人,四方贫民归之如市,约30户姓氏迁此投靠曹氏,曹氏夫妇热情接待安置,受到异名别姓的称赞,曹氏无儿无女,为纪念曹氏夫妇,取名为曹家店,后简称曹店村,沿用至今。1973年因黄河南展拓宽工程,村址从老村迁靠大堤房台定居。 【人口与姓氏】全村363户,1228人。主要姓氏有:任史王李赵穆裴吕蒋殷许杨等。 【手工特产】 草腰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拧草腰子,打草绳,工序简便,男女老幼皆能操作。原料用茅草、稻草,就地取材。曹店村及沿黄村庄一带生产规模较大,家家户户经营,年产上千万根之多,大都用于捆扎麦、稻或机械包装。每年春、冬外地前来订货。此项生产有百年历史,盛销不衰。 |
陈家村 |
陈家 【村名由来】陈家村位于东营区西南部黄河南展区内,距镇政府西9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命名陈家。清光绪二年因黄河决口,村址东迁1公里,1956年合并行政村改为四圈。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迁于黄河大堤东侧房台,复名陈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82户,268人。主要姓氏有:陈岳张林等。 |
林家村 |
林家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8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林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命名林家。光绪二年因黄河决口,村址东迁1公里,1956年,与董王,张,陈家4个行政村划为一个行政村,更名四圈。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村址迁至黄河大堤东侧房台,复名林家。 【人口与姓氏】全村90户,347人。主要姓氏有:林张王李赵许等。 |
圈张村 |
圈张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8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光绪二年黄河决口,村址迁黄河大堤东立村,改名圈张。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迁居黄河大堤东侧房台。 【人口与姓氏】全村共120户,374人。主要姓氏有:张王陈等。 |
董王村 |
董王 【村名由来】董王村位于黄河大坝东侧黄河南展区内,龙居镇政府驻地西七公里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于此地立村,取名董家,同年王氏迁入。一九三九年黄河决口,从沟王村迁入王氏多户,一九四五年更名为董王,沿用至今。一九五六年一月,与张家、陈家、林家四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取名四圈。一九六一年始以自然村为行政村,此乃董王村。一九八○年,因黄河南展拓宽工程,全村迁于黄河大坝东侧房台定居,此地系黄河口尾闾,商旅络绎。 【人口与姓氏】全村126户,400人。主要姓氏有:董王张陈郑刘等。 |
谢何村 |
谢何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8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何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何家。1945年改名为谢何。1980年因黄河南展工程,村址西迁3公里处黄河大堤东侧房台。 【人口与姓氏】全村207户,771人。主要姓氏有:谢何李白韩董张刘等。 【特产】 西瓜谢何村谢金起,于1984年从海南岛引进红宝、蜜宝、佳宝三个新西瓜品种。其中以红宝(无籽西瓜)为最优,瓜型较小,籽小而少,均在3.5公斤左右,皮色有绿、墨绿、花皮之分,瓤脆而香甜,呈红黄二色,成熟期90天。早期加地膜覆盖,提前上市,麻湾一带大多户种植,很受顾客欢迎。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谢何村一带沙质土壤,多产柳杈、柳杆。杈:三齿,一至二年长成。多用于农家谷场翻晒和锄、镢、锨把之类。此项生产延续百余年后,1977年毁柳树林,砍伐殆尽。1980年重新栽植,并有较大发展。所产的柳杈、柳杆多销于邻近几县。 |
小麻湾村 |
小麻湾 【村名由来】镇政府西7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由直隶省枣强县狼格庄迁此立村,因村西有-湾,故名小麻湾。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村址西迁2公里处黄河大堤东侧房台。1989年因建黄河闸,有84户迁回原址立村,仍取名小麻湾。 【人口与姓氏】全村220户,736人。主要姓氏有:李张刘程潘等。 |
西南李村 |
西南李 【村名由来】南李村位于龙居镇东南部,东临牛庄镇西庞村,南接小张村,北临史口镇林家村。距镇政府东南6公里。明洪武四年1371年,李公能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早有褚姓在此定居,故取名褚李庄。后因祭祖修建两座庙,遂更名为双庙李,但因双庙李带个庙宇,同时西南李村又位于油郭培李村西南角,故改名为西南李村。 褚家庄子距镇政府东南6公里。明洪武二(1369年)年迁来,1945年与西南李村合并。 【人口与姓氏】全村有243户,人口986人。主要姓氏有:李褚周张闰杨等。 |
打渔张村 |
打渔张 【村名由来】打渔张村位于东营区龙居镇的西北部,黄河南展区内,沿黄河居住,距镇政府西北11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三兄弟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依黄河,以打鱼为生,故名打渔张。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村址迁于黄河大堤东侧房台。 【人口与姓氏】全村112户,366人。主要姓氏有:张李赵等。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与打渔张村名扬中外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渠首引黄闸在博兴县的王旺庄,而灌区的名称却叫做“打渔张引黄灌区”。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打渔张,是黄河下游右岸今东营区龙居镇的一个小小的渔村,建国初,党和政府决定兴修水利,发展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事业。在开工之前,专业人员进行了详细、全面、认真的调查研究。单就引水口位置的确定,上至博兴县的大道王,下至蒲台县的打渔张,在这80多华里的范围内,他们对比研究了大道王、道旭、王旺庄、麻湾、打渔张等多个引水方案。经过详细计算、推敲,并在水利部直属的西北水工试验所进行了模型试验;全面考虑利弊得失后,多数参与调研的同志同意把引黄闸建设在打渔张村附近,并把这一方案上报了国务院。根据惯例,灌区的名称用渠首的地名来冠名。所以,这个黄河下游最大的灌区,也是山东境内第一个引黄灌区的名称,就命名为了打渔张灌区。 可是,后来又发现了新情况:经过进一步比较研究,人们发现把引水口设在现在的渠首——王旺庄更为有利。因为这里是一段“S”形河道,王旺庄正好处在“S”形河道下端拐弯处,黄河水可以直冲引黄闸和沉沙区,引水十分方便;另外,根据黄河水的运行规律,极利于躲沙,也就是说能够多引水、少引沙;其三,这里的水头比打渔张村附近高出半米多。既然在这里设引水口有这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当然地把引水口从打渔张村附近改到了王旺庄。 但是,灌区的名称已经在国务院备案,不好再作更改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名称仅是个代表符号,叫什么没多大关系,无大妨碍。因此,灌区名称一直未上报更改,就一直叫作“打渔张”至今。“打渔张”这个名字,毫不夸张地说,已经名扬中外了!过去这里既来过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的专家,也来过印度等国相当数量的外国留学生、实习生。 现在的打渔张村,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打渔张村,由于建设黄河南展工程的需要,已经搬迁不复存在了;新的打渔张村,在新的位置上已经建起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们过着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