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长山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年底总人口6117人。200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5.2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9:49:32。农业总产值10062万元,其中:渔业总产值9772万元,种植业总产值246万元。进出口总值150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500万美元。人均纯收入4804元,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特色产业(一)海参增养殖业,全镇以群众自我投资、个体或联合经营为主的海参育(保)苗场发展到356处,5.6万立方,保成商品苗4亿头。依托育(保)苗的规模优势,当年全镇底播大规格海参苗1400万头。(二)海上筏式养殖业。以杂交栉孔扇贝、栉孔贝、赤贝、海胆养殖为主,养殖规模在4000亩左右。(三)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以贝类加工为主,已初步形成干、鲜、汁多品种系列化生产,产品远销国外市场,当年实现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四)“渔家乐”特色旅游业。以“吃住在渔家,游乐在海上”为特色,基础条件和经营模式日臻完善,品牌优势进一步巩固,全镇397户“渔家乐”业户年实现直接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2.8平方公里 | 370634001 | 264000 | 0535 | 查看 南长山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长山街道 |
" 南长山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年底总人口6117人。200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5.2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9:49:32。农业总产值10062万元,其中:渔业总产值9772万元,种植业总产值246万元。进出口总值150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500万美元。人均纯收入4804元,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特色产业(一)海参增养殖业,全镇以群众自我投资、个体或联合经营为主的海参育(保)苗场发展到356处,5.6万立方,保成商品苗4亿头。依托育(保)苗的规模优势,当年全镇底播大规格海参苗1400万头。(二)海上筏式养殖业。以杂交栉孔扇贝、栉孔贝、赤贝、海胆养殖为主,养殖规模在4000亩左右。(三)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以贝类加工为主,已初步形成干、鲜、汁多品种系列化生产,产品远销国外市场,当年实现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四)“渔家乐”特色旅游业。以“吃住在渔家,游乐在海上”为特色,基础条件和经营模式日臻完善,品牌优势进一步巩固,全镇397户“渔家乐”业户年实现直接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 |
砣矶镇 |
" 岛陆总面积7.11平方公里。辖磨石嘴村、井口村、后口村、东山村、西村、北村、吕山口村、中村8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8404人。2005年渔村经济总收入3.4亿元,其中养殖收入7081万元,捕捞收入6529万元,工业总产值39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01万元,全镇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0:20:40,实际利用内资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4380元,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特色产业 砣矶镇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虾夷海胆等海珍品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全镇大力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发展多品种海水养殖,形成了贝、藻、珍立体化养殖,育苗多品种,工业高效能和第三产业齐发展的新局面。2005年,筏养虾夷扇贝2800万个,购进杂交扇贝5940万粒,栉孔扇贝2.3亿粒,放养海带700亩,虾夷海胆存养量256万个。共育出鲍鱼1000万个,海参1.2亿个。底播海参960万头,鲍鱼184万个。全镇有大马力渔船9对,有小马力渔船200余条,捕捞产量10500吨。拥有淡化水生产、水产品加工、人造革、修造船等企业20多处,投资1亿元的风电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可实现并网发电。 砣矶岛风光秀丽,气候适宜,海水清澈澄明,岸礁争险斗奇,山清水秀,风景独好,更有砣矶石林、砣矶虾石、高山岛奇洞异石等风景名胜,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避暑胜地。 砣矶镇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镇-王立胜,镇长梁科峰同志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进岛洽谈生意和观光旅游。 ". |
北长山乡 |
" 北长山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3174人。2006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5000万元,经济总收入2亿元,人均纯收入5598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5%、28% 和33.3%。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6:1:2,渔业总产值16426万元,农业总产值16585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84万元,果品业总产值75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0万元。 特色产业:北长山乡拥有可开发养殖海区面积7万公顷,且水质肥沃、滩涂广阔,最适宜于海参及多种贝、藻养殖;且有九丈崖、半月湾、-、北方妈祖庙等名胜风景区相绕,是旅游开发及相关水产品开发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全乡形成了以栉孔扇贝、杂交扇贝、海参等海珍品增养殖为支柱,近海捕捞及水产品加工和旅游业并驾相辅的经济发展格局。(一)扇贝养殖业。抓住扇贝养殖形势好转,收入不断提高的有利时机,及时引导,认真搞好物资购进、苗种选优、产品销售等服务,激发了群众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扇贝养殖规模的快速膨胀。2006年,全乡扇贝养殖面积已达5000亩,收获成品贝1.7万吨,收入7000万元。(二)海珍品增养殖业。海参增养殖发展日渐成熟,已形成育苗、保苗、暂养、底播链条式发展格局,在养成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形成了以底播养殖为主,围网、网箱和圈养等多样化养殖的良好发展势头。2006年,海参销售收入7500万元,共底播优质海参苗种800万头,底播鲍鱼大苗15万粒。(三)旅游业。打造“渔家乐”品牌项目,提高“渔家乐”经营业户经营档次,引导业户利用网络等媒介广纳客源;投资400万元建造两艘豪华旅游观光船,开辟全县海上观光旅游项目。 北长山乡政府和人民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朋友进岛观光旅游,合作发展。 ". |
黑山乡 |
" 黑山乡位于长岛县西部,距离长岛港7.25海里,距离蓬莱港10.36海里,由两个居民岛和两个无居民岛组成,总面积8.9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总人口1717人。 2006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38亿元,其中渔业捕捞收入1243万元,多品种养殖收入9882万元,工副业收入27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60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为70:17:13。全乡人均纯收入5875元,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6%。 特色产业 (一)旅游业: 黑山岛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中国“大陆屿”发育最典型的石英岩群---龙爪山、中国最大海蚀洞---聚仙洞、风光优美的宝塔礁、被考古学家称为“东半坡”的北庄遗址等景区景观。由于蕴藏着特殊的地质地貌,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加之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给整个黑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每年过往候鸟达200多种,数十万只之多。岛上蝮蛇众多,素称“中国第二大蛇岛”,这里是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2006年,县乡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通往龙爪山、老黑山、南砣子等景区的公路,随着交通、食宿、绿化美化等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黑山旅游的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来岛观光的游客逐年增多。 (二)海珍品养殖业 辽阔的海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盛产几十种经济鱼类,几百种藻类和贝类,特别是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因其品质优良、资源丰富而享誉海内外。目前,全乡海参增养殖海域面积达8000亩,2006年产量60多吨,总产值700多万元。海珍品筏式养殖海区2000多亩,可开发利用海区3万多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确保海珍品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全乡建有海参育保苗大棚210多个,育保苗水体达4.8万立方,年育保海参幼苗5亿多头,成为黑山乡支柱产业。 ". |
大钦岛乡 |
" 岛陆总面积6.44平方公里,辖东村、北村、南村、小浩村4个行政村,总人口4630人。2006年底乡村两级经济总收入2.8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42:17:41,渔业总收入1.5亿元,其中养殖业总收入1.2亿元,捕捞业总收入3700万元,引进和利用岛外资金9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 特色产业 大钦岛乡周围海域海流通畅,水质清澈,无污染,适宜于鱼、藻、贝类等海珍品的繁衍生息,水产品资源丰富,大钦海带、海参、鲍鱼、海胆、干海米、深水活鱼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近年来,大钦岛乡以发展现代渔业为目标,加大投放力度,加快渔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捕捞、海带养殖、海珍品底播增养为基础,以虾夷扇贝筏式养殖和深水网箱养鱼为支柱产业,水产品冷藏、精深加工一条龙的立体化、多元化生产格局。2006年虾夷扇贝养殖总面积2000亩,发展深水养鱼网箱136个,养鱼260万尾,出售成品鱼400吨,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万元。淡干海带产量达到8600吨,加工出口菜813吨,裙带菜养殖面积50亩,加工成品菜150吨。底播海参613万头,海胆308万粒,鲍鱼257万粒,全年捕捞产量11800吨。全乡拥有8处水产品冷藏加工企业,16处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佃煮昆布、即食海带、精制海蟹酱、海兔酱、针鱼片等20多个系列产品,销往国内外40多个大中城市,2006年工业总产值4420万元。 大钦岛乡海面适宜各种鱼、虾、贝、藻筏式养殖、网箱养殖,海底适宜海珍品底播增殖,海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巨大,目前有可开发海域30万亩,大钦岛乡诚挚邀请社会各界来岛开发投资兴业。 ". |
小钦岛乡 |
" 全乡岛陆总面积1.1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44公里,辖一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9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人。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3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0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为50.1:2.1:47.8二。国内生产总值2656万元。捕捞收入1450万元,养殖收入2040万元;海珍品捕捞生产600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特色产业 小钦岛海域辽阔,水质肥沃,水产资源丰富,盛产30多种经济鱼类和200多种贝藻类,特别是海参、鲍鱼、虾夷贝、紫海胆等名贵海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全乡平均每年能生产鲍鱼2000斤;海参6万斤;虾夷贝12万斤;紫海胆6万斤。2005年他们共育鲍鱼苗350万头、海参苗300万头,先后投入资金1500万元,购进虾夷贝苗种1亿个;底播5cm以上规格海参苗种400万头;底播鲍鱼苗50万头。 ". |
南隍城乡 |
" 全乡岛陆面积1.83平方公里,辖1个行政村,2005年底总人口930人,其中农业人口897人。2005年全乡渔村经济总收入1.6亿元,其中渔业捕捞收入1800万元,多品种养殖收入3200万元,工副业收入780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0万元。人均居住面积38平方米。 特色产业 南隍城岛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全乡大力发展多品种人工养殖,形成了贝、藻、珍,上、中、下立体化生态型养殖新格局,年产虾夷贝1500多吨,淡干海带1000多吨,海参、鲍鱼、海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海产品于2004年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享誉海内外,有“中国海参鲍鱼岛”的美誉。南隍城岛碧海蓝天,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被誉为“海上仙岛”,既有巧夺天工的罗汉礁、石门洞、香炉礁和色彩斑斓的鹅卵石等自然景观,又有唐王东征、王坟等美丽传说,还有北方海岛民间“第一神庙”的妈祖庙,具有鲜明的海岛旅游特色。 ". |
北隍城乡 |
" 岛陆总面积2.61平方公里。辖山前村、山后村2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2395人。2005年渔村经济总收入1.4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9 :3 4:17完成税收173万元。渔业总收入7150万元,其中养殖业总收入5400万元,捕捞业总收入175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125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100元,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 特色产业 北隍城乡产业结构以海水筏式养殖、海珍品育保苗和底播增殖、渔业捕捞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业为主。2005年,全乡放养海带1000亩,放养裙带菜200亩,虾夷扇贝1.6亿个,深水网箱养鱼100万尾;海水综合育苗共育出鲍鱼1800万个,海参2000万头,虾夷扇贝3000万粒;全乡底播海参800万头。全乡拥有270马力渔船3对,小马力渔船72条,捕捞产量达5000吨。全乡拥有水产冷藏加工企业2家,储藏加工能力150吨,可加工淡干、盐渍、烫煮、酱汁等四个系列、十多个品种的软包装及罐头产品,推出“龙宴”牌系列即食海产品,以其品质上乘、价格合理深受消费者青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