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烟台 >> 海阳市 >> 盘石店镇

盘石店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盘石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盘石店镇简介

  "
   盘石店镇 地处黄海之滨,位于海阳城区东北十五公里,距烟台、威海、青岛各100公里,行育线横贯其中,全镇总面积138公里,人口3.3万,辖41个行政村。
  该镇山青水秀,自然风光秀丽怡人。位于招虎山腹地的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松竹叠翠,山峭水碧,夏无酷署,冬无严寒,素有“北国江南”之美称;七峰山下的丛麻禅院始建于唐代,拔地而起的长寿崮山势挺拔,唯一通山的小路峰回路转,险中有奇,著名的一线天令攀登者心驰神往,崮下禅院静寂,翠竹连绵,环境古朴,自去年开发开放以来,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平岚瀑布山高水急,夏秋雨季飞瀑直下,飞珠溅玉,令游客流连往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嘴子前古墓自1976年发现挖掘以来,先后出土春秋时期各类青铜文物500多件,其0土的青铜寝玉属国宝级文物,曾多次到海内外展出,这些自然景观,投资开发前景广阔,回报潜力巨大。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源富足。誉满一国的海阳红、海阳花、海阳绿、海阳灰等石材不仅储量大,而且质地细腻,色泽艳丽,深受日本、韩国及欧洲各国客商的青睐,长毛兔为该镇所特有的支柱产业,在全国久负盛名,现在长毛兔存养量已达到60万只,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年产优质兔毛400多吨。目前,全镇已形成纺织、建筑、机械加工、家产品加工为主的四大体系十几个骨干企业,年产值达3.5亿多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3万人 ·海阳市旅游·海阳市特产·海阳市十大特产· 370687103 264000 0535 查看 盘石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盘石店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盘石店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方圆街道

   方圆街道地处山东省海阳市城区东部1公里处。东邻留格庄镇,北与朱吴镇、盘石店镇交界,西与东村街道办   事处接壤,南与开发区相连。是海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总面积85平方公里,辖25个(居委会)村委会,总人口4.66万。街道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南临黄海,北倚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区域内交通便利,青威高速公路、烟凤一级公路和青石公路纵横贯穿,距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开放城市均在100公里左右,可分别在一小时内到达三市的港口和烟台、青岛两个机场。近年来,方圆街道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市前列,街道为“烟台市十强乡镇(街道)”。2009年,经济总收入470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240万元。街道生产总值102000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为4.4:78.0:17.6。进出口总值3711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325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万美元。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   -人文资源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卫设县后,时属嵩山乡。1928年裁乡设区,时属海阳县第一区。1942年解放后,东村   为县直辖镇。1944年改镇为区(十三区),1958年9月成立东村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称东村镇。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方圆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地形为北高南低的丘陵地带,面积78.41平方公里。主要山脉有招虎山、镜子山、玉皇顶。,其中,招虎山为海阳主要山脉,海拔为549.7米。招虎山水库属小(一)型水库,库容36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为266.7公顷。主要河流有东村河、城阳河,境内流长共27.3公里,流域面积共约130.2平方公里。境内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苹果、板栗等。依托项目引建增动力,以振华商厦、日升置业、雷城花苑、名人官邸、亚湾华府、垛山风电、里口山村旅游等总投资30余亿元的8个大项目为抓手,把握机遇,广辟渠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持续保持投资的高强度、快速度、大热度。   -劳动创业   方圆街道办事处把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截至目前,该办事处   已有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了新的创业空间,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型。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专门的劳动就业服务办公室,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了“劳动档案”,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私营业主、流动就业部门和就业中介机构的联系,搜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技能培训渠道。为了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他们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享受与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同时,他们实施了“三城四街五市场”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以商贸城、商业街为龙头,以专业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鼓励农村群众发展个体经营。两年来,他们新建、扩建专业市场营业面积达2.3万平方米,新增从业人员4000余人,年交易额1.2亿元,利税2200万元。牢牢把握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的良好趋势和方圆街道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精心培育商业主干道、特色街、购物广场等服务业发展载体,纵深推进天籁谷、里口山村等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力促服务业贡献再增加、占比再提升。   -经济发展   方圆工业园位于市区东北角,是海阳市重点发展的经济园区,是海阳市唯一一家五星级工业园和省级民营经济示范区,规划总面积7平方公里。经过近几年建设,园区内已实现硬化、亮化和绿化,供电、给排水、有线电   视、通讯等已全部配套。园区内已修筑道路10条,总长15公里,石化面积15万平方米,形成了“两街贯南北,八路连东西”的路网格局;架设输电、通讯线路3.7万米,铺设供排水管道2.5万米,已安装路灯300盏,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实现了园内“六通一平”,在此基础上投资150万元建成了朝阳河水上公园一座、园中河一条、千米绿色长廊一条,实现了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截止目前,已有196个项目落户于该园区,总投入15.6亿元,已完成投资11.6亿元,已投产项目152个,在建项目23个,确址项目21个。其中,域外投资项目116个,总投资7.8亿元,外商投资项目36个,总投资5000美元。形成以机械加工、电子产品、食品加工和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也是街道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最具潜力的增长点。方圆街道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总投资13.9亿元、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亚湾华府以及日升置业、锦绣乾城、团结社区4处商住两用高档住宅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将全面开工建设。众合时代广场、海麟盛园、怡河新墅、凯利锦苑等4个投资过亿元的商住大项目也在积极推进。[1]  

东村街道

   东村街道地处海阳市政府驻地,辖3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面积75方公里。该街道成立以来,本着“膨胀二三产业,优化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街道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详介   东村街道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街道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区各村主要以工业为主,辖区内拥有羊毛衫加工、工艺品、建材五金、农产品加工等10多个行业,是全街道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畅销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市郊各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以经济林果为主导的绿化产业已经形成,连续四年开发的四个3OO0亩以上的经济林果集中方,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本地的农业结构调整,为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打下了基础。  东村街道绿化投入逐步加大,特别对城区三出口进行了高标准绿化美化,增添了城市新亮点,提升了街道的软环境。街道医疗、教育、邮电、通讯等各项社会事业设施也进一步齐全,机构发达,服务优质,为街道群众提供了一个舒适优美的良好社会空间。街道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再造海阳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并先后被省综治委授予“平安建设先进街道’’;被烟台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等荣誉称号。  街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特别是工业组团发展区,硬环境优越,投资政策优惠,是创业者的理想投资场所。街道正在进行的旧城改造,开发新的商业网点,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其广阔的空间。街道城区以外各村林果资源丰富,畜牧养殖渐成规模,且又毗邻城区,各类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也极具潜力。广阔的发展前景,无限的市场商机,为该街道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新的大好机遇。  

凤城街道

  凤城街道街道概况凤城街道办事处位于海阳市南端,南濒黄海,全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腹地广阔,以丘陵为主,南部向海逐步降低,由长条状缓缓过渡到海拔50米的海蚀台地,近海一带为冲积平原。由于境内北高南低,东西低于南北,“形状如伏鸟舒翼”,故名凤城。   凤城街道街道概况凤城街道办事处位于海阳市南端,南濒黄海,全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腹地广阔,以丘陵为主,南部向海逐步降低,由长条状缓缓过渡到海拔50米的海蚀台地,近海一带为冲积平原。由于境内北高南低,东西低于南北,“形状如伏鸟舒翼”,故名凤城。  凤城街道办事处辖30个行政村,1.9万人口,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人均纯收入3388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7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在全市各镇、区、街道办事处前列。   -沿革   夏商周时期属莱国,春秋战国时期属齐东境即墨地,秦以后先后属陲县、昌阳、长广、莱阳。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大嵩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卫设县后,为县城驻地,称在城,后称城里。1942年9月,城里解放,改称凤城,1958年9月建凤城公社。1984年5月改为凤城镇。2003年5月8日,撤销凤城镇,设立凤城街道。   -人物   李赞元(1623~1678)。原名李立,顺治帝赐名赞元。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虎头村,始祖李明以军功落籍大嵩卫。李赞元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历任山东道御史、左副都御史。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升为兵部督捕右侍郎。李赞元家规甚严,曾题《四勿诗》:“手勿释诗书,身勿着华服,心勿思邪事,行勿恃荫势”为教子格言。其13子,皆无纨绔之习,代代恪守家训。其子李本涵为翰林院庶吉士,李本澄为候选州同,李本漋为云南平彝知县;其孙李果为山西大同知府,李椅为湖广襄阳总兵、左都督、骠骑将军。李家有“三世八进士”的美谈。   -土特产   凤城甜面酱。清咸丰六年(1856年)城里(今凤城)人王惜阴首创精制。将新小麦淘净泥沙,煮熟、冷透,放于不通风处,覆黄蒿发酵,晒干、捣碎、磨成细粉,中秋节前后,用“四眼井”(城西北隅)新挑之水调成稠糊,昼曝夜露。一个月后,在酱糊冷透时,以“鸡汤五香水”拌为稀糊,再经日晒、露润成酱。味极甘美,生食尤佳,为清代贡品。  海珍蛎子。为海产珍品。凤城当地用牡蛎制作的佳肴,色味兼优,素负盛名,尤以“清汆蛎子”“黄金蛎子”“烤蛎黄”著称。清汆蛎子是一种以清鲜取胜的菜肴。烹制时,将蛎肉去渣洗净,蛎汤澄清倒入勺内烧沸,放进蛎肉一滚嫩熟,再加调料即可食用。汤似人乳,前人誉为“太真乳”。黄金蛎子,与“利子”谐音,取其吉利,故为喜庆筵席上的美肴。制作时,用粉团、鸡蛋、佐料调成薄糊,加入蛎肉拌匀。油涮锅后,放进蛎糊摊为小饼,两面煎成金黄色,九成熟投勺油烹,适可入盘。此肴外焦里嫩,食之清鲜。烤蛎黄,是一历史悠久的名菜。远在1500年前,齐鲁滨海居民即采用此法制作蛎肴。北魏贾思勰所著《齐家要术》有载。即将鲜牡蛎洗净,放在炭火上文烤,蛎壳半张,先饮其汤,再食其肉。此法经海阳人民不断改进,成为独具特色的海珍佳肴。  八仙(鲜)过海。是将牡蛎、梭子蟹、鹰爪虾、文蛤肉和猪、羊、牛、鸡肉,用鸡蛋清、粉团糊调匀,装于猪肚,再注入适量五香水,缝严,放在鸡鸭汤中文火墩烂,趁热分割成片,原形置于盘内,上披木耳、鸡蛋丝,浇以海珍汤。若冷食则需蘸酱油、卤虾油、麻汁等调料。因其味具八鲜,肚形似舟,游于釜汤,故名“八仙过海”。清末,状元王寿彭食后赞日:“幸飨八鲜,口福非浅。山海珍馐,易牙垂涎”。  王家抹糕。旧时城里王守山做的抹糕,味道特殊,人称王家抹糕。系用糯米、大枣加适量冷水装于磁缸,封严后,文火烤熟,开缸米味馥郁,食之粘香。  化子鹌鹑。旧时叫化子以粘土裹禽鸟烧食。嵩阳饭店厨师-仿此法,加工制做“化子鹌鹑”。让活鹌鹁喝足五香水,再由口中注入调料,用粘土包严,文火烤熟。摔泥团拔去羽毛,开膛去脏,撕而食之。   -文化   海阳大秧歌。海阳大秧歌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期。据《赵氏谱书》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年),大嵩卫有赵氏指挥镇抚诰封武略将军,逢五世同堂,朝廷赐与“七叶衍祥”金额,悬匾之日,有乐舞生创练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据此,海阳大秧歌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海阳大秧歌盛行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卫设县后。海阳旧县城(今凤城)依山傍海,盐渔业发达,海运方便,渐成海阳经济文化中心,也带动了民间艺术同步发展。海阳大秧歌已成为城乡居民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时凤城流传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耍娘娘后耍景;正月十-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四乡秧歌队竞技赛艺,会集一堂。  1958年,海阳大秧歌参加了全国职工文艺汇演。19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烟台电视台联合摄制海阳大秧歌电视艺术片《东夷风骨》,由中央电视台播放并介绍到国外。1981年春,中央歌舞剧院、舞蹈学院一行12人到海阳学习、研究海阳大秧歌。 1994年,海阳大秧歌参加了国际(沈阳)民间舞蹈艺术节,荣获金玫瑰大奖第一名。1995年,海阳大秧歌参加全国(金华)民间舞蹈展演,荣获优秀奖(最高奖)。同年,海阳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山东民舞之乡”。1996年11月,海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海阳大秧歌被批准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旅游胜地   凤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1.3℃,属东亚温润型季风气候区。境内人文自然景观丰富,是山东省风光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凤城是一座历史古城,明洪武31年(1398年),朱元璋在沿海战略要地设卫屯军,其中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的大嵩卫就设在凤城。清雍13年(1735年),在大嵩卫设海阳县,凤城为县府驻地,1942年,县府迁到东村,凤城始称凤城镇。  悠久的历史,给凤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和古迹。誉满全球的海阳大秧歌就源于凤城。明洪熙元年(1425年)大嵩卫的乐舞生闻绍,始扮秧歌于大嵩卫,与指挥、镇抚赵通欢庆“五世同堂”,为海阳大秧歌之始。从此,海阳大秧歌便流传下来。每逢春节,村村都要扮大秧歌来欢庆节日,形式有:跑旱船、跑毛驴、扇子舞、花鼓、锯大缸、箍炉、王大娘、卖货郎等。1994年海阳大秧歌在沈阳国际民间艺术节上获得了国际金玫瑰奖。  凤城是一座秀美的海滨小城。-同志亲笔题词的“海阳万米海滩浴场”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这里沙细、滩平、水清、浪缓,海边沙滩绵延曲折1万米,被海内外人士誉为“金滩 ”,举目远眺,海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第一、第二海水浴场相继对外开放,各类娱乐设施齐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   -丰富物产   凤城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发展农业生产优势明显,大棚蔬菜是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现有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000个,中小拱棚面积2500亩,蘑菇棚200个。主要蔬菜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芸豆、韭菜、香菇、针尖菇等。现有蔬菜批发市场一处,面积100亩,2002年,批发各类新鲜蔬菜4000吨,菜农收入2100万元。  凤城南濒黄海,海岸线长48.78km,拥有丰富的滩涂浅海资源。2002年凤城水产品总产量为2.7万吨,水产总收入3.6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6%。全镇现有淡水养殖面积1690亩,虾池养殖面积3000亩,浅海养殖面积3000亩。水产养殖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车虾、南美白对虾、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皱纹盘鲍、红螺等海珍品和其它传统淡水养殖鱼类。全镇共有传统渔业村15个,拥有各类渔船418只,总马力2.7万,出海作业渔民1300人。  冻粉加工是凤城的传统加工项目,产品又称琼脂,为海藻之天然石花菜经传统精细工艺加工而成,产品富含多种营养成份,现有加工企业13家,从业人员2400多人,享誉大江南北,远销海内外。   -产业优势   毛衫加工业是凤城的主导产业,现有毛衫加工企业42家,个体加工户3600家,从业人员4.8万人,年加工能力3000万件,2002年,全行业实现产值5.4亿元,销售收入5.1亿元,入库税金2200万元,占全镇税收总额的90%左右。毛衫加工品畅销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江北最大的毛衫加工集散地和出口基地。2000年,凤城街道办事处毛衫工业园区被烟台市政府命名为“十大私营经济园区”,200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民营经济园区”称号,成为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宝地。  凤城毛衫从1965年发展至今,风风雨雨,几经坎坷,锻造了恒大、大华、华联、龙翔等一些知名企业和以王氏四兄弟为首的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培养了4000多户中小加工户,带动了周边近5万名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留格庄镇

  海阳市辖镇。市商品粮基地和石材基地。1958年建留格庄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改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南临黄海,距市区中心15公里。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3.8万。青石公路穿境而过。辖留格庄、周格庄、日照庄、姜格庄、望格庄、大沟店、院下、塔儿庄、民生、建平、常胜、步鹤、窑家庄、刘家庄、彩春泊、荪疃、王家泊、草家泊、埠落、江家、东山口、峙家、蒲莱河、前杨台、后杨台、河崖、郭格庄、三甲、六甲、八甲、北远牛庄、东远牛庄、西远牛庄、前望海、后望海、东邵家、杜家3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食品、机械、皮鞋、石材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蔬菜。.  

盘石店镇

  "    盘石店镇 地处黄海之滨,位于海阳城区东北十五公里,距烟台、威海、青岛各100公里,行育线横贯其中,全镇总面积138公里,人口3.3万,辖41个行政村。   该镇山青水秀,自然风光秀丽怡人。位于招虎山腹地的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松竹叠翠,山峭水碧,夏无酷署,冬无严寒,素有“北国江南”之美称;七峰山下的丛麻禅院始建于唐代,拔地而起的长寿崮山势挺拔,唯一通山的小路峰回路转,险中有奇,著名的一线天令攀登者心驰神往,崮下禅院静寂,翠竹连绵,环境古朴,自去年开发开放以来,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平岚瀑布山高水急,夏秋雨季飞瀑直下,飞珠溅玉,令游客流连往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嘴子前古墓自1976年发现挖掘以来,先后出土春秋时期各类青铜文物500多件,其0土的青铜寝玉属国宝级文物,曾多次到海内外展出,这些自然景观,投资开发前景广阔,回报潜力巨大。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源富足。誉满一国的海阳红、海阳花、海阳绿、海阳灰等石材不仅储量大,而且质地细腻,色泽艳丽,深受日本、韩国及欧洲各国客商的青睐,长毛兔为该镇所特有的支柱产业,在全国久负盛名,现在长毛兔存养量已达到60万只,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年产优质兔毛400多吨。目前,全镇已形成纺织、建筑、机械加工、家产品加工为主的四大体系十几个骨干企业,年产值达3.5亿多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   ".  

郭城镇

  " 郭城镇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72个行政村,2002年底全镇总人口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06人。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9亿元,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54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9亿元。粮食平均亩产214公斤,总产200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7547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5443万元,林果业总产值535万元,畜牧业总产值 1569万元。   郭城镇历史悠久,史称廓定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1941年2月,原胶东行政最高领导机关---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设立于郭城,使该镇长期以来万亩远近闻名的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集镇之一。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气侯宜人。属暖温带东亚湿润季风气侯区,年平均气温11℃,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旅游景点较多,尤以林寺山的风动石、真人洞、白鸽塘、大戏台、天井等八大自然景观闻名遐迩,蔚为壮观,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展价值。   镇内交通便利。北依兰烟铁路,南靠309国道,烟凤一级公路贯通全镇,距烟台机场40公里,海阳火车站5公里,在40分钟内可到过烟台、青岛、威海三大开放城市的港口。地理位置优越,通讯设备完善,已开通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建成了移动电话通讯基站。镇内有设施比较先进的卫生院、幼儿园及初中、高中等各类学校,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群众热情好客,实为中外客商旅游、投资经商之胜地。   郭城镇三山六丘一平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土地资源。全镇耕地面积8.5万亩,是花生、小麦、地瓜、玉米的主要产区,还盛产谷、黍、豆等多种杂粮。   ---矿藏资源。镇境内黄金、石灰石、磷矿石、铁矿石等质地好、储量大,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其中石灰石储量50亿吨,按现有开采能力,可供开采800年。   特色产业:干水果生产是郭城镇的特色产业之一,素有烟台“果城”之称。目前,全镇板栗面积达到2万亩,主要有“石丰”、“处暑红”等优质品种。有8000多亩进入盛果期,年产板栗220多万斤,收入800多万元。94年该镇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国家级万亩干果基地镇,97年被烟台市政府列为市长干果科技示范园,烟台市干果生产规模乡镇。全镇苹果面积达到2万亩, 主要有红富士、 新红星、王林、嘎啦等两大系列十几个品种。其中,该镇的 “林峰”牌红富士苹果,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远销新加坡等地,2001年总产量8000万斤,总收入5600万元。.  

徐家店镇

  " 徐家店镇位于海阳市北端,全镇总面积154.7平方公里,辖71个行政村,2002年全镇总人口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42人。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52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亿元。粮食平均亩产464公斤,总产达到1602万公斤;完成农业总产值1.8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617万元,林果业总产值379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6752万多元,渔业总产值591万元。人均纯收入3311元,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   ".  

发城镇

  " 发城镇位于烟台市西南部,63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4.88万人口,总面积142.9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发城村,早在西汉之长广、东魏之观阳县城均设于此,唐朝贞观年间废止。    境内有原清代督捕右侍郎李赞元墓群,有620年之久的古藤攀杨,400余年的古银杏树以及-将军在胶东时期著名战 役榆山大会战的遗址。境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全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地肥沃。主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苹果、板栗、大樱桃等农副产品,是海阳市首批小麦千斤镇,烟台市首批吨粮乡镇。   果业是这个镇的主导产业,全镇有果园面积2.6万亩,果品总产2.4万吨,主要品种以红富士、红将军、嘎啦等苹果为主,早在1990年被全国红富士专家推广小组誉为""全国红富士第一村""的王家山后村位于该镇北部。生产的""皇家""牌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等果品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四届在中国农副产品博览会上获第一名、金奖、名牌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副主席,-长-上将品尝""皇家""牌苹果后, 欣然命笔挥毫提词""科技兴农又创辉煌,富士苹果为国争光""。全镇每年有1.2吨果品远销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境内现有果品冷风库九处,储存能力1.2万吨,有海阳市最大的交易市场发城皇家果品交易市场,有被专家誉为胶东面积最大1500亩红将军苹果基地。   矿产丰富,工业发达。现已探明有大理石、石灰石,主要工业产品有275#、32.5#火山硅水泥、石灰、彩色石子、建筑五金、制线、印染、纸箱等产品。和光(烟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日本和光株式会社在该镇投资650万美元兴办的独资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主要产品以建筑五金、线路五金、热浸镀平垫圈等十几个品种,全部销往日本和欧美国际市场。交通便利,通讯发达。309国道、海莱公路、烟凤公路、徐东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北距烟台飞机场80公里,烟青一级路、蓝烟铁路、海阳火车站10公里,南离青岛国际机场210公里,青威一级路、地方港凤城港30公里。程控电话、互联网、移动通讯和无线传呼全覆盖。   ".  

小纪镇

  " 小纪镇地处黄海之滨,胶东半岛南端,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万亩,辖76个行政村,总人口6.02万,具有优越的区域优势,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   该区域交通便利,网络齐全,青石公路、小莱公路贯穿其中,距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开放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可分别在1小时内到达三个城市的港口和烟台、青岛机场。南距青威高速公路10公里,西与农副产品加工龙头市——莱阳市相毗邻。   该区域资源丰富,是海阳市果品蔬菜主产区之一,果业比较发达,现有果园面积1.5万亩,主要品种有红富士、噶啦、爱宕梨、丰水梨、红巨桃、大小樱桃等。其中,爱宕梨被称为“亚洲梨王”,平均单果重450克以上,总面积3000亩,年产900万公斤;红巨桃填补省内空白,总面积500亩。银杏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银杏1万公斤,现有50年生银杏大树300多株,其中300年生以上大树120多株,拥有“胶东银杏第一镇”美誉,现有银杏叶茶厂一个,生产的辛氏牌银杏茶畅销省内外,年产量5000公斤。   畜牧养殖业比较发达,黄牛年存养量近万头,是海阳市黄牛出口基地;生猪年存量3万头;獭兔年存养量6000只,拥有占地30亩的全省最大的獭兔养殖基地。   该区域矿藏丰富,所探明的储量丰富的钠长石属于稀有矿藏,目前,全镇已有5家企业从事开采加工。   该区域工业比较发达,有大小企业20余家。主要有永峰食品有限公司、鲁丰食品有限公司、海阳市静电设备有限公司、烟台市永兴鞋业公司、海阳方正石材厂、海阳市星光皮鞋厂。主要产品有静电粉沫挤出设备系列、布鞋、布胶鞋、舞蹈鞋、淑女鞋、童鞋、硫化胶鞋等各种鞋类,各类天然大理石、水磨石、皮鞋等近百个品种。年生产静电粉沫设备100余台套,布面鞋系列220万双,“石榴红”板材10万平方米。产品俏销胶东半岛,远销浙江、上海、蒙古、新疆等地。   目前,全镇经济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农户靠科技”的农副产品加工经济发展新格局,2002年,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6.93亿元,完成项目投入400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5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   ".  

行村镇

  " 行村镇位于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黄海之阳,西与国际海滨城市青岛接壤,东与韩商云集的威海相连,北与烟台相依,与韩国和日本隔海相望。青威高速公路越境而过,距青岛流亭机场半小时车程。   行村镇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全镇辖52个村、5.9万人口,土地面积1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海岸线长16公里,滩涂养殖面积2.4万亩,民营企业、养殖业、种植业和贩运业是全镇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行村镇海洋资源丰富,现已开发4万亩养殖面积,建有海港码头,水产品交易非常活跃。杂色蛤、黄蛤、螠蛏等各种水产品年产3万余吨。有胶东半岛“螠蛏、对虾养殖第一镇”之称。   胶东水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北方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现有冷库100座,占地150亩,固定资产总额4000万元,总库容1.4万吨,建有直达省城济南海产品批发市场的“绿色通道”,从事海产品交易人员7000余人。   依托万米水源丰富、水质洁净、无污染的白沙河,建有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蔬菜大棚3800多个,年产蔬菜2万余吨。    ".  

辛安镇

  " 辛安镇位于海阳市西南20公里处,地处黄海之滨,境内海岸线全长58公里。全镇辖49个行政村,总面积137平方公里,总人口5.45万,耕地面积5000公顷。   勤劳、智慧的辛安人民在高效务实的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资源和地域优势,克服种种自然条件制约,埋头苦干,一心一意求发展,建成了一个工、农业迅速发展、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环境优美的新辛安。   区位:   航空:距青岛、烟台机场均为一小时车程。   公路:青威一级公路穿镇而过,至青岛、烟台、威海均为100公里左右。   铁路:距蓝烟铁路莱阳站、海阳站均为40公里。   海港:距青岛、烟台、威海港均为一小时车程,距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凤城港20公里。   电力:110KV变电站二座,采用双电源,双回路供电。   通讯:已开通数字微波,光缆通信,无线寻呼,拥有分组交换网和DDN数字通信网,国际互联网业务。   环境:辛安人民历来重视环境的优化、美化,尤其自2001年以来,辛安镇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搞好全镇荒山、荒滩以及沿各公路两侧的绿化。至今已完成沿乳行、乳即、岚丁、黄海4条主要公路两侧共计40公里的绿化,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为辛安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新一届党委、政府正带领辛安镇人民凝心聚力,共求发展,争取辛安镇的经济发展及其它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   ".  

二十里店镇

  二十里店镇位于海阳市境西部,面积104平方千米。辖42个行政村,2007年44个自然村3.4万人。镇政府驻二十里店。   地名由来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蔡氏兄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开店为业,因距东村二十里,命名二十里店。   概况   境内地势平缓。纪疃河流经境内,有里店水库1座。土壤以棕壤土为主、潮土次之。耕地5.13万亩。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蔬菜、苹果等为主。其中蔬菜种植为特色产业,是胶东蔬菜第一镇和烟台市著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烟台市十佳专业批发市场。全镇有标准大棚6000余个,拱棚2000市,大田菜1000亩,年收入9000万元。1997年建成海阳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00亩,吸引市内客户2000余人。日交易量40多万斤。产品主要销往海南、黑龙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2004年,经济收入为6.28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4亿元。  二十里店镇交通便利,有青石公路贯穿其境。设初中2所,有文化站、广播站、敬老院等文化、福利设施,有医院1处。[1]  

朱吴镇

  朱吴镇隶属于山东烟台海阳市,地处海阳市北郊,总面积199平方公里,辖68个自然村,5万人。该镇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烟凤一级路,309国道纵横贯穿,距海阳市中心仅15公里,距烟台、威海、青岛三个开放城市均在100公里左右。境内通讯便捷、电力充足、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吴两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连朱吴之姓,命名朱吴。[1]   -资源概况   [2]朱吴镇地下矿藏丰富。截至2005年,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黄金、铁、铅、铜、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多种矿产资源,朱吴镇地下水资源充足,并富含多种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海阳第一井”、“海阳第二井”全部在朱吴境内,全镇共有纯净水、山泉水加工企业4家。   -经济概况   朱吴镇以“农业稳镇、工业立镇、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为指导思想,脚踏实地,在工作上不断 “求实、创新、高效”,激励广大干部“牢记宗旨多奉献,加压奋进快发展”, 动员全镇上下“凝心聚力,和谐发展”,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2002年朱吴地方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亿,农村经济总收入5.3亿,地方财政收入453.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9元,固定资产投入213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利税488万元。  农业依然是朱吴镇的基础产业,种植业、果业、养殖、桑蚕是朱吴农业的四大支柱,2002年朱吴新发展经济林果8000亩,蔬菜大棚400个,畜牧养殖小区8个,桑园500亩。  工业在地方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朱吴镇共有各类企业20家。有鲁阳车轮、电镀厂等机械加工企业,也有婴儿乐、庆红纯净水等食品饮料企业,还有殿东毛衫、惠好毛衫等纺织企业,以及同兴塑料等化工企业,初步形成了朱吴镇机械加工、食品饮料、纺织、化工四大工业体系格局。  商业和服务业是朱吴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在市委、市政府“一港、三区、五大战略”思想指导下,朱吴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经济意识不断增强 ,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发芽。截至2005年,全镇共有各类工商业户600余家   -农产品资源   朱吴镇农产品资源丰富,截至2005年,有各类干果面积1.5 万亩,水果面积1.4万亩,蔬菜面积2.28万亩,其中板栗、银杏、红富士、海阳红巨桃,樱桃是朱吴镇的传统、特色产品,享誉海内外。   -畜牧养殖   朱吴镇畜牧养殖规模大,畜牧养殖业是朱吴镇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截至2005年,已发展畜牧养殖小区16个,规模饲养场60个。全镇有生猪2万头、鸡10万只、羊5000只、奶牛800头,畜禽存养总量达到80万头。  该镇是畜牧养殖传统镇,拥有牛、羊、鸡、兔等畜牧小区16个,规模饲养场60个,畜牧存养总量达80万头[3]。  

大闫家镇

  " 大阎家镇位于海阳市正南,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著名的龙山区驻地,勤劳朴实的老区人民为海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镇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42’,西连辛安镇,东邻凤城旅游度假区,南濒黄海,北与东村、里店两镇接壤,镇境内东西最长12.8公里,南北最宽6.16公里,全镇总面积91.3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总人口28963人,其中农业人口27586人,非农业人口1377人。先后获得山东省文化先进乡镇、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山东省“双进”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大阎家镇境内呈丘陵、平原组合地貌,地势较为平坦,南部平原面积占全镇总面积的60%,北部丘陵约占全镇总面积的40%,境内河流属黄海水系,源短流浅,涨落迅速,季节变化明显,隋家河等几条河流横贯南北。北依里店水库,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大阎家镇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电力、通讯条件较为优越,青威一级公路、育行路(乳山市育黎至海阳市行村镇),贯穿东西,镇驻地距离凤城港不足3公里,镇内拥有35KV双回路供变电站一座,电力供应充足,所辖各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并已开通一座大哥大基站,联通基站年内也将建成。   大阎家镇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南濒黄海,北依龙山,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 冬无严寒, 夏无酷署, 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200天,年平均降水量980毫米左右。   全镇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主要产业有:渔业(包括海上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桑蚕茧生产、蔬菜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盐业及其它乡村工业企业等,是典型的渔米之乡。全镇拥有桑园面积2500余亩,是胶东桑园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年产蚕茧40余万公斤,全镇拥有日光温室大棚3000个,年可生产反季蔬菜5000余吨,全镇拥有盐田面积8000余亩,年产食盐近2万吨。畜牧养殖业以蛋鸡饲养为主,蛋鸡存养量达60余万只,年可产蛋2000万斤。镇村企业主要有:网具加工业、针织、毛衫、盐业、冷藏加工业、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鞋帽加工业、塑料制品业、建筑业等。.  

外向型工业加工区

  外向型工业加工区位于山东烟台海阳市。下辖:   370687401201 111 平顶村委会   370687401202 112 埠南村委会   370687401203 111 中村村委会   370687401204 112 石人泊村委会   370687401205 112 联合村委会   370687401206 112 赵家庄村委会   


盘石店镇特产大全




盘石店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