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村乡位于遂昌县西北部,驻地应村,距县城40公里,距浙赣线50公里。东邻新路湾镇,西南连金竹镇、三仁乡、大柘镇,西毗高坪乡,北接龙游县,东北与北界镇相邻。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7公顷,林地7920公顷,平均海拔355米。现辖15个行政村(原17个行政村,2003年原张家、周家、白岩三村合并为高棠村),79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2663户,8463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602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603万元,农业产值24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72元。
县境行政区划自唐始有记载,称乡、里。应村现有地域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属桃源乡十一都;民国十七年推行村里制,应村分属内桃源、外桃源二区,民国二十三年,推行保甲制,称第二区桃溪乡,至1949年一直沿称桃溪乡;1950年里高乡的里村、洋溪、双溪口、梭溪乡的小金竹、北界乡的白水、上坪、周村等7个村划入后,分设应村、白水两乡;1956年撤销白水乡,将白水乡的南塘、东源、西山头3个村仍划归应村乡,白水乡的其他村仍划归北界乡;1958年11月称建设公社应村生产大队,1959年2月称新路湾公社应村管理区,1961年7月称应村公社,1983年11月称应村乡,1992年梭溪乡的汀溪、张家、周家、白岩、定村、田铺等6村划入,为现今地域。
应村乡农业主产稻谷、豆麦、薯类、油菜籽。主要特产有木材、毛竹、竹笋、油茶、香菇等,境内工业主要有遂昌县东源纸业有限公司、遂昌开泰造纸厂、应村造纸厂、金田寺浮选厂、山珍笋厂等大小工业企业138家。随着2000年应村电站建设以来,应村乡服务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全乡有个体、私营服务企业100余家,涉及餐饮、商品零售、机电修理、美容理发、汽车维修等行业,从业人数300余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602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603万元,农业产值24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72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83平方公里 | 331123202 | 323000 | 0578 | 查看 应村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应村村 | ·遂昌旅游·遂昌特产·遂昌十大特产·遂昌十景·遂昌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应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竹溪村 | ·遂昌旅游·遂昌特产·遂昌十大特产·遂昌十景·遂昌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竹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天师坛村 | ·遂昌旅游·遂昌特产·遂昌十大特产·遂昌十景·遂昌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天师坛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里村 | ·遂昌旅游·遂昌特产·遂昌十大特产·遂昌十景·遂昌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双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定溪村 | ·遂昌旅游·遂昌特产·遂昌十大特产·遂昌十景·遂昌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定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山头村 | ·遂昌旅游·遂昌特产·遂昌十大特产·遂昌十景·遂昌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西山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棠村 | ·遂昌旅游·遂昌特产·遂昌十大特产·遂昌十景·遂昌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高棠村谷歌卫星地图 |
桃溪村 | ·遂昌旅游·遂昌特产·遂昌十大特产·遂昌十景·遂昌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桃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源村 | ·遂昌旅游·遂昌特产·遂昌十大特产·遂昌十景·遂昌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东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妙高街道 |
瓯江之源的妙高街道,是遂昌县县府所在地,省级卫生城镇、地区级文明县城(省级文明县城正在创建之中)。地域面积192平方公里,与松阳县毗邻,距省会杭州205公里,距丽水市100公里,特别是建设中的龙丽高速公路和50省道贯穿全境。全镇下辖50个行政村,七个社区,户籍人口5.7万人,是浙西南综合经济重镇. 妙高镇建置历史悠久、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区域内有浙江元立集团,更有丽水第一家上市企业——凯恩特纸;龙谷丽人茶、文照竹炭响誉全国,自1996年镇工业园区开发以来,工业总量逐年递增,一直荣获丽水市“工业强镇”的荣誉称号;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的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曾在此地当任县令五年,并撰写名著《牡丹亭》;绍兴年间(1311—1162年)建三台寺辟含晖洞景区,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妙高书院。 经济发展: 发展中的妙高镇,社会和谐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攀升,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事业长足发展,有浙江省 “百校工程”的成员单位妙高小学,丽水市绿色学校金岸中学。近几年全面实施的农村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镇村之间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使我镇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妙高镇地处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方便,地理、气候等环境优越。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72亿元,财政总收入6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95元。 社会发展:永不停步、锐意进取的妙高人民将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致力于打造和谐、富裕、活力、秀美和文明的妙高;全力打造“工业强镇、生态立镇”的战略品牌,立足于“服务全县、发展妙高”,争创和谐环境。 妙市镇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至2004年妙高镇3至5周岁幼儿入园率100%(纯9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小学升初中比例99%,“三残”儿童入学率85%。于1996年通过省“两基”评估验收,1997年又通过了省“普及实验县”的验收,于1999年被评为“丽水市教育强镇”。近几年来,镇政府坚持“撤、并、建”并举,完成了25所小学和2所初中的撤并工作,新建了妙高镇中心小学。该镇教育形成了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辅导小学2所、村小8所、幼儿园(班)2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的格局。其它各项事业也发展迅速。. |
云峰街道 |
云峰街道位于遂昌县东部,牛头山西麓。《遂昌县志》卷二载,“境东牛头山又名九云峰”,以此得名。东与武义相邻,南与濂竹乡、松阳县交界,西与妙高镇、新路湾镇、北界镇毗连,北与金华县接壤。总面积214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社后村,海拔220米,距县城17公里。云峰素有遂昌“粮仓”之称,且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镇党委、政府实施“工业强镇”计划和“金属制品工业专业区”的建设,已逐步向“工业大镇”迈进。全镇辖行政村31个,自然村151个,生产队276个。到2004年底,全镇总人口21040人,户数7026户。 明洪武十四年(1381),定遂昌为4乡24都,云峰镇为资忠乡所辖的五都、六都、七都及四都部分。清雍正七年(1729),遂昌县设5乡22都,云峰镇为东乡五都、六都、七都及四都部分。宣统三年(1911)5月,实行地方自治,全县设10个自治区,云峰镇属资忠区管辖范围。民国时期,先后属第二区、蕉川区、城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称云峰乡。1952年增设社后区,辖云峰、长濂、大竹、螺岩、新民5乡。1956年螺岩乡及长濂乡的长濂、毛田、刘坞、岩里划入。 1958年称曙光公社云峰生产大队。1959年称城关公社云峰管理区。1961年称云峰公社。1983年称云峰乡。1989年称云峰镇。1992年全省实行“撤区、扩镇、并乡”,马头乡并入该镇。 云峰镇耕地面积为1341公顷,粮食主产水稻,系遂昌县主要产粮区,素有遂昌“粮仓”的美誉。2003年蔬菜种植180公顷,食用菌、西瓜、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58公顷,共实现产值2206万元,为农村经济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近年来,云峰全面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强化招商引资,工业经济有着较为显著的发展,至2004年,全镇有竹木加工、化工、纸业、酒业、水电、活性炭、工艺鞋、野菜加工、金属制品加工等规模以上企业35家,实现工业产值39015万元(含县属企业属地统计部分),比上年增长75.34%。 2004年工业总产值39015万元,农业总产值6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03万元。. |
新路湾镇 |
新路湾镇位于遂昌县城北部。东邻云峰镇,南靠妙高镇、三仁畲族乡,西接应村乡,北毗北界镇。镇人民政府驻地新路湾镇新路湾村,距县城17公里,离省会杭州273公里,50省道贯穿全境。全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3公顷,现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11903人,其中农业人口11546人。新路湾镇地处白马山北麓,地貌以低山山地为主,地势西南较高,东北较低,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十余座。境内大山小丘此起彼伏,大小溪流纵横遍布。 1949年解放初,有新溪乡和蕉溪乡,属蕉川区。1950年,蕉 川区更名新路湾区。1956年,蕉溪乡并入新民乡,县直属。1958年,新溪乡称建设公社新溪管理区,并入新民乡的蕉溪乡从中析出称建设公社蕉川管理乡。1959年称新路湾公社新溪管理区和蕉川管理区。1961年7月称新溪公社。1981年10月,新溪公社更名新路湾公社。1983年6月政社分设,新路湾公社改称新路湾乡,蕉川公社改称蕉川乡。1992年5月撤新路湾区,两乡合并建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设新路湾村。 新路湾镇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1142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051万元,工业总产值53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85元。农作物播种面积2178公顷,栽培香菇845万袋,经济作物以香菇、茶叶、毛竹、高山蔬菜为主。工业投资近几年有较大的增长,2004年新路湾镇先后引进拉链头厂、利通装饰板厂、保密印刷厂等5家工业企业,共盘活闲置土地20多亩,投产后新增工业产值3000多万元,创利税500多万元,新增投入1300多万元(不含部分厂房土地投入)。 改革开放以业新路湾镇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新路湾中心小学多次获文明单位,全镇现有小学2所,班级19个,学生628人,教师42人,幼儿146人,教师11人,学校正朝上规模、有特色的方向健康发展。1995年安装有线电视,2002年11月与县联网,现有7个村,1000多户农户与县联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镇,有调频广播200多只,设有新路湾和蕉川两个广播站。1940年,设立邮政代办点;1955年,设立邮电营业代办点;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开,至2004年,新路湾镇现共有固定电话1750多部。. |
北界镇 |
北界镇位于遂昌县城北部,距县城27公里,东南邻新路湾镇,西南毗应村乡,北与龙游县交界,东北与金华县交界,据2004年底统计,全镇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6个,自然村46个,生产队102个。至2004年底,全镇总人口9518人,户数2669户,其中汉族9146人,少数民族372人,农业人口9095人,非农业人口423人。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3045元。 解放初称北界乡,1950年析置苏村乡。1956年苏村乡及白水乡之一部并入。1958年为管理区,1961年改为人民公社。1980年析原苏村乡辖区置苏村人民公社。1984年1月复为乡。1992年5月,浙江省境内实行“撤区、扩镇、并乡”,遂昌县设20个乡镇,北界乡改称北界镇。 北界镇人均收入逐年攀升,1975年为81元,1985年为401元,1994年为1677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3045元,跨入丽水市小康镇。2004年工业总产值5685万元,农业总产值3892元。农民人均收入3304元 1991年北界镇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3年通过省级教育强镇评估验收,为遂昌县首批省级教育强镇之一。基础设施建设是北界镇的重点工作之一,历经几届党委、政府的努力,北界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相继建设成北界振北路、振北横街、农贸市场、苏村香菇市场、北界中心敬老院、万向中学综合楼一期,占地面积7860平方米的县级移民小区,以及座落在北界正在装机的应村电站大楼,装机2000kw的兰头铺电站蓄水发电,2004年又启动对沿街路1000米长,18米宽的路街改造工程;西岸排铺防洪路堤工程及连接两岸的北界大桥建设,构筑出了“北大门”城镇框架邹形。 (一)、白水毕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二进五开间,整体结构具有典型的明代特色,用料粗大,一进明次间前内柱间大楣上署明万历年间知县汤显祖。雍正年间知县向牧和乾隆年间知县路觐等名的题匾。 (二)、白水王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二进五开间。(三)、王坞王氏宗祠:明成化始建,历次修葺,现为清代建筑。(四)、苏村苏氏家庙:建于清代。庙内雕刻精细,设计别具一格。(五)、苏村苏姓大屋:建于清末民初。据《桃源苏氏宗谱》记载,宋代文公《九千一世》居处州,九十二世赞公徙居平昌桃源。原有老屋香火堂,五间,东三间等。民国初年,苏樟明建大屋,俗称“七间”,面积近万平方米。. |
金竹镇 |
金竹镇位于遂昌县城妙高镇西北部,驻地距县城约54公里,东南部和应村乡、大柘镇相邻,西接湖山乡,北毗高坪乡并和衢县交界,镇人民政府驻地金竹村镇前街28号,海拔250米,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1公顷,山地面积12261公顷,茶园面积256公顷,果园面积152公顷。全镇辖行政村29个,自然村138个,生产队217个,居委会1个,至2004年底,全镇总人口158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3人,户数4993户,其中金竹、早坞、古楼、王村、梭溪5个村人口最为集中。 镇名因政府驻地金竹而得名,“金竹”则源于一则美丽的传说。“金竹”为传说中皇子金宝和村姑竹如两人名字各取一字而成。1949年称金楼乡,1950年分设金叶、楼川两乡,1956年两乡合并称金叶乡,1958年11月称五星公社金叶生产大队,1959年2月称湖山公社金叶、楼川两管理区,1961年7月亦溪、长树源、半山蜈蚣社大队划归里高公社,金叶、楼川两管理区合并称金叶公社,属湖山区,1981年湖山区更名金竹区,金叶公社更名金竹公社,1983年4月将古楼、三星、安山、官坞、岭胜、发展6个大队划出建置古楼公社,1984年1月政社分设,金竹公社改称金竹乡,属金竹区。1992年浙江省实行“撤区、扩镇、并乡”,将古楼乡及梭溪乡的王村等16个行政村并入,称金竹镇。 全县20个乡镇当中,金竹镇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是乌溪江上游以丘陵中山为主的山区乡镇,地域广阔,山多地少,劳力富足,是遂昌县人口第三大镇和重点产粮镇之一,也是全县油茶、板栗等农副产品的主产地和集散地。经济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822万元。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107万元。2004年工业总产值3618万元,农业总产值448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80元。 金竹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现有金竹镇中心小学、古楼中心小学、梭溪中心小学、叶村小学,2004年9月,全镇小学学生数为753人,教职工5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巩固率100%,至今培养出了七位博士生,其中北大3位。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全镇共收缴医疗保险金22.3760万元,农民参保率达80%以上。2004年,全镇有4950户13446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9%。. |
大柘镇 |
1949年解放初沿用大柘乡名,属大柘区。1951年大柘乡分为大柘、旦田两乡。1956年旦田两乡并入,岩下乡的车床、前山、东坑划入,称大柘乡,县直属。1958年大柘乡的王曹划给石练乡,大柘分为光明公社的大柘、大田、上旦3管理区。1959年光明公社改称大柘公社。1961年管理区称公社,公社称区。大柘管理区改称大柘公社;大田、上旦两管理区合并称大田公社,均属大柘区。1983年政社分开,大柘公社改称大柘乡,县直属。1987年9月建镇。 经济发展:大柘境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遂昌县西部四镇六乡通往外界的必径之地,大柘不仅是全镇的重点产粮镇之一,而且在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以茶叶、农副产品及畜牧业等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农村经济结构格局,更是个茶业重镇,2004年茶园面积达15035亩,茶叶产值5262万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021万元,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258万元,比2003年增17.9%,实现销售收入8772万元,投入技改资金560万元。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到2003年底,全镇共有餐饮业15家、拖拉机运输业145家、商品批发贸易业200余家,其他服务业98家。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9258万元,农业总产值755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89,位居全县第一。 社会发展:大柘镇的各项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事业从1919年创办大柘第一座学堂“遂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得到拨乱反正,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1984年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1996年通过了“两基”评估验收,1998年被评为丽水地区“教育强镇”,2003年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卫生保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2年,建造了占地2552平方米花园式的门诊大楼,有医务人员27人,开展了社区服务,为大柘镇建立健康档案6000余份。2003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镇收缴保险金21.7642万元,农民参保率81.6%。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电话装机已达2400多部。1993年改镇区至北山的机耕路为四级公路,接三仁乡坑口至丁口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2003年至2004年实施康庄工程,对塘根、白麻、大垵、培坞、横源、镇区至北山等公路进行拓宽硬化。. |
石练镇 |
石练镇处县城西南23公里。东北靠大柘镇,东南连垵口乡,西南毗王村口镇,西接焦滩乡,北邻大柘镇、湖山乡。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568公顷,林地9455公顷,山地面积10246公顷,驻地石练,海拔330米。全镇辖2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91个自然村,142个生产队,至2004年底,全镇总人口12276人,农村户数3537户,其中80%人口集中在练溪河谷盆地。 乾隆《遂昌县志》载,清雍正七年(1729),县划为5乡22都,石练镇为西乡所辖的十七、十八、十九都。宣统三年(1911)5月,实行地方自治,全县分10个自治区,石练镇属保义区管辖范围,民国时期,先后为大柘区石练镇、城区石练镇。民国17年(1918)属保义区,民国23年12月(1934)推行保甲制为第三区石练镇,民国28年为大柘区石练镇,民国29年为城区石练镇,民国31年为湖山区石练镇,民国38年为大柘区石练乡。1949年沿称石练乡,1950年分设柳淤乡,1956年石练、柳淤乡合并仍称石练乡,1958年称光明公社石练生产大队,1959年属大柘公社设石练、柳淤、章师3个管理区,1961年7月章师管理区的胡方(黄箩村除外)、大畈划回湖山公社后三个管理区合并称石练公社,1984年称石练乡,1987年称石练镇,1992年6月,浙江省境内实行“撤区、扩镇、并乡”,遂昌县分设20个乡镇,保留石练镇。 经济发展:石练镇地处遂昌腹地,地理条件较好,练溪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盆地周边的丘陵土层深厚,历来是遂昌县粮食、茶叶的主要产区。石练林木资源较为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是遂昌县木制品的集散地之一,石练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还盛产野菊米。石练镇是遂昌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具有遂昌“粮仓”之美称,一直以来农民均以务农为生。2002年,创办了石练工业专业区,引进落实了浙江石练菊米有限公司、遂昌欣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和遂昌石练水泥制品厂。2003年被县政府提升为县级工业园区,并引进了规模较大的遂昌惠康药业有限公司,遂昌石练牌菊米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绿色食品级产品、浙江著名商标等。至2004年全镇有各类企业105家,实现工业产值7718万元,比上年增长15.65%,实现销售收入7514万元,投入技改资金700万元,2004年新办企业4家。2004年工业总产值7718万元,农业总产值496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78元。. |
王村口镇 |
王村口镇位于遂昌县城西南,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山脚,东接安口乡、石练镇,南界龙洋乡,西与蔡源乡相连,北与焦滩乡相邻,镇人民政府驻地桥东村,距县城50公里。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关川、对正乡并入王村口镇,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1公顷,山林面积15425公顷。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440万元。经济以林业为主。全镇辖行政村24个,自然村126个,生产队171个,居委会1个。至2004年底,全镇总人口9598人,户数2968户,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人。 自清代康熙(1662-1722)年之后,人烟稠密,贸易兴盛,是乌溪江上游的常年口岸,竹木柴炭的集运埠头,闽浦通往衢州要道。当时居民中王姓居多,即以乌溪江此一流段为王溪,袭称王村口。明崇祯年间(1628-1644),曾立防御厅于王村口,清代亦设驻防署。民国24年(1935年)8月26日,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和0浙西南特委的领导下,建立王村口苏维埃政府。由挺进师政委会委员、0浙西南特委委员、王村口区委-洪家云任主席。苏维埃政府内设组织、宣传、分田、军事、财政、调查等委员。在此前后,山枣坪、后塘、山前等8地建立苏维埃政府。解放后设区公所、区政府,驻地王村口桥东,至1992年撤区扩镇,一直是区乡两级政府驻地。1949年沿称王村口乡。1950年分设对山乡。1956年对山乡仍并入王村口乡,1958年称跃进公社王村口生产大队,1959年称王村口公社王村口管理区。1961年称王村口公社,驻地王村口桥西村。1983年称王村口乡。1984年11月分设对正乡。1990年称王村口镇。1992年对正、关川两乡并入,镇政府驻地迁原区公所桥东村。 王村口镇是全县重点林区乡镇之一,过去凭着丰富的木材资源,老区人民较早地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曾有遂昌的“小上海”之称。近年来,随着木材资源的减少和国家对木材砍伐的限制,失去林业经济优势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发展小水电、效益农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并已初步取得成效。200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2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03%,工业总产值5560万元,农业总产值38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457元,比上年增加了9.3%。 近几年因“红色古镇”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等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王村口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黄沙腰镇 |
浙西南山区镇,地处九龙山麓,位于遂昌的西南部,距县城85公里,有浙江“西藏”之称,与福建省埔城县、江山市、衢县、龙泉市毗邻。全镇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2004年年底总人口8518人,其中农业人口8175人,人口较为分散,18个行政村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仅大洞源、上定两村。山林面积丰富,耕地面积较少,全镇山林面积为216159亩,耕地面积4728亩,是个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镇。2004年人均收入2400元,是全县6个欠发达乡镇之一。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551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67万元,主要来源于水电、矿产、木材、食品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农业总产值2750万元,主要来源于烤薯、香菇、茶叶、高山蔬菜及粮食作物。. |
三仁畲族乡 |
三仁畲族乡位于遂昌县城妙高镇西郊,距县城6公里,东倚妙高镇,南邻安口乡,西靠大柘镇、金竹镇,北毗新路湾镇,乡人民政府驻地高碧街村,海拔245米。据2003年底统计,全乡总面积79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505公顷,山地面积6462.5公顷,竹林面积1083.5公顷。全乡辖行政村14个,自然村78个,生产队101个。至2004年底,全乡农村总人口8098人,户数2410户,其中:畲族人口2157人,占26%,分布于全乡14个行政村,其中排前、好川、高碧街、大觉、坑口、石板桥6个村最为集中,分别占各村总人口比例30%~50%,是遂昌县畲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定遂昌为4乡24都,三仁乡为建德乡所辖的十三、十五都。清雍正七年(1729),遂昌县设5乡22都,三仁乡为西北乡十三、十五都。宣统三年(1911年)5月,实行地方自治,全县设10个自治区,三仁乡属保仁区管辖范围。民国时期,先后为大柘区益三乡、一五乡和城区保仁乡、大柘区保仁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用大柘区保仁乡乡名,1951年保仁乡分为保仁、益三两乡,其中益三乡属城关区。1965年城关、大柘两区撤销,益三(除魁川村外)、保仁两乡合并取两乡尾字为三仁乡,归县直属。1958年李家山等6个自然村划归城镇(现妙高镇),称曙光公社三仁管理区(生产大队),1959年改称城关公社三仁管理区(生产大队)。1961年7月称三仁公社,属城关区。1983年10月政社分设,三仁公社改称三仁乡,1985年三仁乡改称三仁畲族乡,属城关区。1992年6月,浙江省境内实行“撤区、扩镇、并乡”,遂昌县设20个乡镇,保留三仁畲族乡。 三仁畲族乡地处瓯江水系,松阴溪支流的源头之一,该乡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一直是浙南的粮、木材、竹笋生产基地之一。1999年通过丽水地区验收组的验收,成为遂昌县第一个小康乡。2004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8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5元。 浙江永新化工有限公司坐落在十三都村,1965年开始筹建,是省属的重点民爆骨干企业,其生产的“双力”牌民爆产品覆盖全省各地,改革开放以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于看准市场的需求,该产品迅猛发展,实现资产增值,企业增盈,职工增收。其乳状0生产线达到“国内率先,国际先进”水平,是全国同类生产企业的样板线。. |
濂竹乡 |
濂竹乡位于遂昌县城东部,驻地距县城约24公里。东和北与武义县交界,南与松阳县毗邻,西北与云峰镇相靠,乡人民政府驻村治岭头村,海拔535米。全乡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63亩,林地面积72798亩,茶园面积723亩,果园面积716亩。矿藏资源丰富,华峰尖南麓为遂昌金矿矿区,金银品位高,被誉为“江南第一矿”,黄岩坑(古地名)有银矿洞遗址,长151米,深138米,空间7至8万立方米,对研究我国古代采矿技术和工艺水平有一定价值。至2004年底,全乡辖行政村13个,自然村18个,生产队71人,总人口4189人,户数1324户。 1949年解放初沿用崇圣乡名,属蕉川区。1950年崇圣乡分为长濂、大竹两乡,划归城关区。1952年建社分区,两乡改属社后区。1956年社后区撤销,长濂乡的庄山划归三川乡;长濂、毛田、岩里、刘坞划归云峰乡;经省人委批准将梧桐口、龙下、大岭脚划归松阳县;长濂、大竹两乡合并称濂竹乡,县直属。1958年叶家田、千义坑(原属松阳县)两生产队划入,称曙光公社濂竹管理区,1959年称城关公社濂竹管理区。1961年改属社后公社,同年社后公社撤销,濂竹管理区改称濂竹公社,属城关区。1983年10月政社分开,改称濂竹乡,属城关区。 改革开放以来,濂竹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自1984年以来,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以上,目前全乡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近几年,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到2004年,全乡只保留一所中心小学,在校生共184人,教职工1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100%。2003年,该乡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85%。随着社会的发展,该乡人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人均收入逐年攀升。1980年85元,1988年人均收入354元,1995年为1206元,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2561元。家用电器如彩电、洗衣机、冰箱等正逐渐普及;住房条件逐步改善,由泥瓦房逐步变为小洋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水泥路代替了烂泥路。濂竹乡人民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正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 |
应村乡 |
应村乡位于遂昌县西北部,驻地应村,距县城40公里,距浙赣线50公里。东邻新路湾镇,西南连金竹镇、三仁乡、大柘镇,西毗高坪乡,北接龙游县,东北与北界镇相邻。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7公顷,林地7920公顷,平均海拔355米。现辖15个行政村(原17个行政村,2003年原张家、周家、白岩三村合并为高棠村),79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2663户,8463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602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603万元,农业产值24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72元。 县境行政区划自唐始有记载,称乡、里。应村现有地域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属桃源乡十一都;民国十七年推行村里制,应村分属内桃源、外桃源二区,民国二十三年,推行保甲制,称第二区桃溪乡,至1949年一直沿称桃溪乡;1950年里高乡的里村、洋溪、双溪口、梭溪乡的小金竹、北界乡的白水、上坪、周村等7个村划入后,分设应村、白水两乡;1956年撤销白水乡,将白水乡的南塘、东源、西山头3个村仍划归应村乡,白水乡的其他村仍划归北界乡;1958年11月称建设公社应村生产大队,1959年2月称新路湾公社应村管理区,1961年7月称应村公社,1983年11月称应村乡,1992年梭溪乡的汀溪、张家、周家、白岩、定村、田铺等6村划入,为现今地域。 应村乡农业主产稻谷、豆麦、薯类、油菜籽。主要特产有木材、毛竹、竹笋、油茶、香菇等,境内工业主要有遂昌县东源纸业有限公司、遂昌开泰造纸厂、应村造纸厂、金田寺浮选厂、山珍笋厂等大小工业企业138家。随着2000年应村电站建设以来,应村乡服务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全乡有个体、私营服务企业100余家,涉及餐饮、商品零售、机电修理、美容理发、汽车维修等行业,从业人数300余人。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602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603万元,农业产值24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72元。. |
高坪乡 |
高坪乡位于遂昌县西北部,距县城60公里,东连应村乡,南邻金竹镇,西与衢县渔仓仅一山之隔,北与龙游县毛连里相毗邻。县城至高坪乡公路途径新路湾、北界、应村三个乡镇,沿桃溪入境到达乡驻地。乡人民政府驻地高坪村麻洋,海拔87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全乡总面积48平方公里。全乡辖9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63个生产队,至2004年底,全乡农业人口5700人,户数1743户。 清时属十一都二图高坪庄,民国时期设内桃源高坪乡。1928年建立0组织和农民革命军,并参加塘岭头农民武装-和遂北龙南4000纸槽工人大-。1930年称高坪乡公所,当时没有办公场所,乡长傅柏龄(榅树坞村人),在榅树坞村办公。1935年设立里高乡公所,驻地现应村乡双溪口村,乡长郑梁(应村乡双溪口村人)。1938年里高乡公所移到本乡淡竹村至1949年解放,乡长周志平(本乡淡竹村人)。1950年建立新政权设里高乡公所,驻地塘下村,乡长罗志荣(本乡石屋下村人),同年洋溪、里村、双溪口划归应村乡管辖。1954年金叶乡的箍桶丘村划入高坪乡。1956年金叶乡的岱岭村划入高坪乡。1958年11月改称五星公社里高生产大队。1959年2月又称湖山公社里高管理区。1961年7月称里高人民公社。1968年12月建立里高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为管理委员会,金叶公社的亦溪、长树源、半山、蜈蚣舍大队划入高坪乡,1983年亦溪、长树源大队划归古楼公社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时称高坪乡,以驻地得名。1992年6月浙江省境内实行“撤区、扩镇、并乡”,遂昌县设20个乡镇,保留高坪乡。 高坪乡地处遂昌西北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木材、竹笋、山桠皮、高山蔬菜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被列入浙江省115个欠发达乡镇之一,并与嘉善县魏塘镇帮扶结对。2004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8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30元。2004年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帮助扶持下,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大力创办家庭竹制品加工厂。全乡购进加工机械340多台,进行竹制品加工。 高坪乡教育、卫生、通讯、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1989、1991、1996分别建成了高坪乡中心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和办公楼。. |
湖山乡 |
|
蔡源乡 |
蔡源乡位于遂昌西南部,距县城50公里,东倚焦滩,南与王村口镇相连,西靠黄沙腰,北邻湖山乡,乡政府驻地下村村,海拔530米。据2004年底统计,全乡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1公顷,山林总面积5768公顷。蔡源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以种植稻谷、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粮食、生猪是蔡源乡传统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正培育发展茶叶、竹笋高山蔬菜马兰头、木本药材厚朴等新兴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全乡辖9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至2004年,全乡总人口4374人,户数1336户,以黄、罗、占三姓氏人口为多,占全乡65%。 历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定遂昌为4乡24都,蔡源乡为保义乡所辖的十九都。宣统三年(1911年)5月,实行地方自治,全县分10个自治区,蔡源乡为保礼区管辖范围。民国初,县以下行政区划用清末旧制,设10区,民国17年(1928年)6月,推行村里制,县分10区、9里、74联合村,蔡源为保礼区。民国28年5月,调整乡镇区域,县分为5区、5镇、35乡、275保、2910甲,蔡源乡与焦石娄乡合并为蔡溪乡,属于王村口区管辖。1949年解放初沿用蔡溪乡名,1950年蔡溪乡调整为蔡溪、焦嵝两乡。1956年焦娄乡和王村口乡的塘坑村划入,称蔡溪乡;1958年9月,撤消区级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制,蔡溪乡属于跃进人民公社蔡溪管理区。1959年称王村口公社蔡溪管理区,1961年称蔡溪公社。1983年4月,蔡溪公社分置为蔡源、焦滩两公社;6月,政社分设,蔡溪公社改为蔡源乡。1992年6月,浙江省境内实行“撤区、扩镇、并乡”遂昌县设20个乡镇,蔡源乡保留。 蔡源乡2004年工业总产值512万元,农业总产值126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18元。2000年10月蔡源乡被省政府列入浙江省“百乡扶贫攻坚”乡镇之一,2003年又被列入省“欠发达乡镇”。到2004年,建设下山脱贫点,安置下山脱贫户38户,危房改造127户,移居到外地乡镇198户,在扶持农业开发项目中,新发展种植茶叶52公顷,茶园改造37公顷,新种毛竹73公顷,改造毛竹基地58公顷,新种中药材87公顷。新建茶厂2家,蔬菜加工厂2家,供销合作社1家,加强科技技能培训,举办各种培训班45期,有4000余人接受了培训,四年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500多万元,其中下山脱贫300余万元。. |
焦滩乡 |
焦滩乡距县城西南33公里,东邻石练镇,南连王村口镇,西毗蔡源乡,北接湖山乡,乡人民政府驻地焦滩村,海拔240米。据2003年底统计,全乡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1公顷,竹林面积193.3公顷,由于本乡地形复杂多变,海拔高差悬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全乡辖行政村11个,自然村38个,生产队63个。至2004年底,全乡总人口3352人,户数1003户。 1949年称蔡溪乡,1950年10月蔡溪乡分出部分村建立焦滩乡。同年11月建立乡政府。1956年两乡合并与王村口乡的塘坑村并入蔡溪乡,1961年7月称蔡溪公社。1983年4月,从蔡溪公社分出部分行政村新建焦滩乡公社。同年9月称焦滩乡。1992年“撤、扩、并”后境界稳定。 2003年全乡新发展茶叶基地30公顷,改造茶园20.7公顷,全乡茶园面积达161.7公顷。茶叶产量达102吨,总产值达360万元,产量和产值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45.7%和34%,茶叶产值已经占了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2004年生猪饲料量0.48万头,户均4.8头,人均1.4头,畜牧业产值达151万元,人均451元。至2003年全乡有各类企业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871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3%。2004年财政税收收入17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124%。 2004年工业总产值2024万元,农业总产值13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33元 改革开放以来,焦滩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自1998年年以来,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校生巩固率达100%。2002年通过了市教育强乡的验收。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全乡收缴医疗保险金5.376万元,农民参保率达83%以上。1995年,焦滩乡政府安装程控电话以来,逐渐在各村安装程控电话,至2003年开通了前山片五个村133、139移动机站,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或移动电话,电话装机达275部。至2003年完成尖石娄、焦滩、蔡口、上蓬四个村的村内道路硬化。完成下蓬、沿上两个行政村机耕路的衔接工程和独山村渡船头的机耕路,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浇筑了焦滩村至五十步自然村1.7公里的过境公路。安装和整改了上蓬村、塘坑村、格路口村、蔡口村、焦滩村的自来水解决了270户940人的吃水问题。实施格路口村开田项目,新增农田7亩左右。. |
龙洋乡 |
龙洋乡位于遂昌县西南,距县城72公里。东倚王村口镇、龙泉市岩樟乡,南邻龙泉市住龙镇,西靠柘岱口乡,北与黄沙腰镇、蔡源乡接壤。乡人民政府驻内龙口村梅树洋。全乡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公顷,林地面积14689公顷。乡境属重点林区,据1989年调查,全乡活立木蓄积78.83万立方米,居全县首位,年产杉、松、阔叶等优质木材万余立方米。主要矿藏已查明的有银石、萤石、花岗石等矿藏。2004年全乡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全乡总户数1364户,4442个人口,是全县人口密度最低的乡镇,每平方公里仅30人。. |
柘岱口乡 |
柘岱口乡位于遂昌县西南浙闽交界,距县城97公里,东靠龙洋乡,西毗江山市,北与西畈乡相邻,东北与黄沙腰镇接壤,南面是龙泉市、福建省浦城县。乡人民政府驻地柘岱口村,海拔425米。全乡总面积1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1公顷,山林面积15674公顷。 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6.2℃,最热7月平均气温26.8℃,最冷1月平均气温4.9℃。年降水量1792.4毫米,年无霜期219天。境内主要的河流有一条:周公源。它发源于福建省浦城县营盘尖南麓(海拔1664米),全长52.5公里。境内主要支流有乌岗坑、昌裘坑、左别源、潘接坑、流亚坑、陈坑、山石坑、金溪、锁匙坑、黄枝坑、河边坑等。周公源属钱塘江水系,系径流河。周公源周公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3.28立方米/秒。1953年6月,境内柘岱口村设立雨量站,测量降水情况。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温度相对稳定,水灾较多。 自然资源:境内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仙霞岭山脉自福建省浦城县入境,一支向北,为遂昌县与江山市界,一支向东北延伸入黄沙腰镇。千米以上山峰80余座,为县地势最高的边远山区乡镇。其中最高峰小九龙,海拔1624米。全乡有耕地251公顷,占总面积的1.49%;有山地16123公顷,占总面积的95.4%。森林覆盖率85.7%,是县重点林区。目前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萤石矿。 尤家墩神仙叠石:位于该乡际下行政村尤家墩自然村旁。沿坎坷不平的石阶拾级而上,偶尔经过一小段泥路。山间凉风习习,格外清新。行得好一段路,额头有汗渍渗出。正徘徊间,已到了山顶,里进有一红墙白瓦显现,原来是一间寺庙,称作“仙峰庵”。内供奉观音菩萨、关圣、地藏王等神位,常有信男信女来此礼拜。寺庙左侧有块空地。沿菜地内侧小路进去,只行得200米,但见一巨石耸立,就是“神仙叠石”。在山岩外端,巍然立着一巨石,如遭受刀砍剑劈,笔直陡峭,上面不长一草一木。奇怪的是,在巨石头顶,竟然蹲卧着一块更庞大的石头,像一柄蘑菇。绕过石壁,正面瞧去,却又似恐龙;另一端望去,俨然成了狮子;真是一个方位一个模样!. |
西畈乡 |
西畈乡位于江山、衢县和遂昌三县交界处,北与衢县洋口乡相邻,东南与黄沙腰镇、柘岱口乡接壤,西与江山市塘源口乡、双溪口乡毗邻,距遂昌县城122公里,距江山市69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西畈村, 海拔370米,以驻地得名。据2004年底统计,全乡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95亩,山地面积186亩,山林面积175609亩,是遂县人均耕地最少的乡。全乡辖行政村17个,自然村53个,生产队74个。至2004年底,全乡总人口4625人,户数1405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08人。 1949年解放初沿用洋溪乡名,属王村口区。1950年置黄沙腰区,改属黄沙腰区,1956年3月,由黄沙腰区的湖岱口乡和渡口乡合并,建立西畈乡人民委员会,归属黄沙腰区。1958年实现公社化,11月,建立以区为范围的黄沙腰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称黄沙腰人民公社),区公所自然消失,原来的乡改建为人民公社的生产单位,开始称生产大队。1959年2月,改称管理区。1961年7月,调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撤消以区为范围的人民公社,恢复区公所,管理区改建为人民公社----西畈人民公社。1966年5月,“0”开始,1968年11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各区、社(镇)先后成立了革命领导小组和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各级政权组织的职能。1968年7月,建立西畈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撤消区革委会,恢复区公所。1981年4月,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10月,公社管委会改为乡人民政府 。 西畈乡境内多山地,少平丘,山势险峻,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差,旱涝轮转,自然灾害频繁,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困乡镇,且交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该乡于2000年被列入“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乡镇之一,成为浙江移动通信公司的挂钩扶贫单位并于2003年列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施乡镇之一,成为浙江省供销社的帮扶结对单位,该乡的经济发展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善。2004年,全乡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2004年工业总产值1012万元,农业总产值1969元,农民人均收入2136元。 改革开放以来西畈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自1980年以来,全乡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巩固率达98%,1988年经县验收已达到0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定的标准。. |
垵口乡 |
柘岱口乡位于遂昌县西南浙闽交界,距县城97公里,东靠龙洋乡,西毗江山市,北与西畈乡相邻,东北与黄沙腰镇接壤,南面是龙泉市、福建省浦城县。乡人民政府驻地柘岱口村,海拔425米。全乡总面积1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1公顷,山林面积15674公顷。 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类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6.2℃,最热7月平均气温26.8℃,最冷1月平均气温4.9℃。年降水量1792.4毫米,年无霜期219天。境内主要的河流有一条:周公源。它发源于福建省浦城县营盘尖南麓(海拔1664米),全长52.5公里。境内主要支流有乌岗坑、昌裘坑、左别源、潘接坑、流亚坑、陈坑、山石坑、金溪、锁匙坑、黄枝坑、河边坑等。周公源属钱塘江水系,系径流河。周公源周公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3.28立方米/秒。1953年6月,境内柘岱口村设立雨量站,测量降水情况。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温度相对稳定,水灾较多。 自然资源:境内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仙霞岭山脉自福建省浦城县入境,一支向北,为遂昌县与江山市界,一支向东北延伸入黄沙腰镇。千米以上山峰80余座,为县地势最高的边远山区乡镇。其中最高峰小九龙,海拔1624米。全乡有耕地251公顷,占总面积的1.49%;有山地16123公顷,占总面积的95.4%。森林覆盖率85.7%,是县重点林区。目前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萤石矿。 尤家墩神仙叠石:位于该乡际下行政村尤家墩自然村旁。沿坎坷不平的石阶拾级而上,偶尔经过一小段泥路。山间凉风习习,格外清新。行得好一段路,额头有汗渍渗出。正徘徊间,已到了山顶,里进有一红墙白瓦显现,原来是一间寺庙,称作“仙峰庵”。内供奉观音菩萨、关圣、地藏王等神位,常有信男信女来此礼拜。寺庙左侧有块空地。沿菜地内侧小路进去,只行得200米,但见一巨石耸立,就是“神仙叠石”。在山岩外端,巍然立着一巨石,如遭受刀砍剑劈,笔直陡峭,上面不长一草一木。奇怪的是,在巨石头顶,竟然蹲卧着一块更庞大的石头,像一柄蘑菇。绕过石壁,正面瞧去,却又似恐龙;另一端望去,俨然成了狮子;真是一个方位一个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