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潍坊 >> 诸城市 >> 石桥子镇

石桥子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桥子镇谷歌卫星地图)


石桥子镇简介

  " 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镇辖75个行政村,5万人,版图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
   自然基础条件优越。石桥子镇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距海滨名城青岛120公里,南达新兴港城日照100公里,北通风筝都潍坊6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荆河、渠河流经并交汇于镇境,水源丰富;省道央赣线穿境而过,镇内相吴路横贯东西,东连206国道,西接央赣路,交通便利。
   文化氛围浓厚。镇内有春秋时期的遗址——都吉台,有相传刘墉借以阻止乾隆东巡扰民的晏驾山,还有历史故事《梁祝》演绎的传说及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处——“梁祝冢”……
   农牧资源丰富。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蔬菜、黄烟、桑蚕、苗木、果品、肉鸡、生猪、肉牛八大主导产业,并依托镇内 4万亩蔬菜基地建起了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
   工业蓬勃发展。发展建立了果菜加工、出口木器、机械铸造、建筑建材、工艺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30多家企业,发展壮大了年销售收入近亿元的贸发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工生产的蔬菜、罐头、木制品及工艺饰品等产品出口日本、美国及西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镇党委政府又在镇驻地规划了贸发工业园区和商贸一条街,在吴家楼规划建设了民营经济园区和央赣路沿线十华里的民营经济长廊。
   石桥子镇隶属山东省诸城市。1984年3月社改乡时由石桥子人民公社改为石桥子镇和吴家楼乡,2001年3月重新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原石桥子镇和吴家楼乡合并设立新的石桥子镇。
   人口民族:2003年止,全镇人口5万人,均为汉族。
   经济状况: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总收入17.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6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20平方公里 370782105 261000 0536 查看 石桥子镇谷歌卫星地图

石桥子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大朱苏铺社区 - -

----

查看 大朱苏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苏家庄社区 - -

----

查看 苏家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王院社区 - -

----

查看 王院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半倒井子社区 - -

----

查看 半倒井子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岳旺社区 - -

----

查看 岳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吴家楼社区 - -

----

查看 吴家楼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西院社区 - -

----

查看 西院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石桥子社区 - -

----

查看 石桥子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张家清河社区 - -

----

查看 张家清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范家岭社区 - -

----

查看 范家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浩仉社区 - -

----

查看 浩仉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刘家庄社区 - -

----

查看 刘家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楼子社区 - -

----

查看 楼子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常吉疃社区 - -

----

查看 常吉疃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西臧家庄社区 - -

----

查看 西臧家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近戈庄社区 - -

----

查看 近戈庄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龙石头河社区 - -

----

查看 龙石头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刘家清河社区 - -

----

查看 刘家清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石桥子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密州街道

  诸城市密州街道地处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万亩,辖43个行政村,29个居委会,总人口 13.2万人。是0诸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东临世界名城青岛,北靠国际风筝都潍坊,南依港口城市日照,西傍临沂,系山东半岛主要交通枢纽。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拥有工商业户8055户,民营企业621家,限额以上工业企业68家,培植起服装轻纺、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化工橡胶、食品加工、工艺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先后规划了东城密州项目区、东方帅领服装工业园等三处较大规模的工业项目区;饮食服务、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发展迅速,建有星级标准的高档大酒店2处,中档宾馆12处;现代化农业初具规模,围绕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先后发展起花卉苗木、名优果品以及特种动物、肉鸡、大猪等主要产业。2004年共完成经济总收入64.7亿元,同比增长27.6%;财政总收入7747.8万元,同比增长44.8%,其中乡镇级财政收入2487.5万元,同比增长40%;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6亿元,同比增长29.8%;农民人均纯收入5536元,同比增长17.5%。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105个,实际到位资金8.25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全年任务的275%;其中到位境外资金1206万美元,招商引资位居全市乡镇(街道)首位。   密州街道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网络健全,教育、医疗体系完善,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秩序井然,具有一流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龙都街道

  龙都街道位于山东省诸城市区西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面积110平方公里,辖86个行政村(社区),36852户,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7.0万亩。2006年全街道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2.5亿元,同比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3482万元,同比增长53%;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利税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3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4元。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千强镇”。   龙都街道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亿元,招商引资5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亿元,财政税收136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   龙都街道积极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的办法和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域外企业和资金,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引进规模企业2户。硅灰石深加工产业不断壮大,有利地促进了全龙都街道乡工业的发展,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8.1亿元。   工业发展   街道工业经济优势凸显,形成了以机械、铸造、陶瓷、服装、针织、食品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创出了昊宝西服、诸龙钢圈、山水东岳水泥等30多个省和全国知名品牌,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城市服务业保持了健康迅猛的发展势头,商贸流通、休闲娱乐、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日趋活跃繁荣。   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4个,其中龙海水产城是江北最大的水产品交易“陆地码头”;龙都建材城是潍坊地区面积最大的载体市场。强化城市管理职能,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镇村面貌日新月异。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了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有线电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街道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农业经济   龙都街道发展万寿菊3000亩,麦复菜1000亩,树莓400亩,其它经济作物10000 亩,新建树莓小区2个(北甸子、周家沟),五味子药材小区1个(周家沟),新建村外养殖小区1个(阿山沟村养猪小区),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9万头,1.4万头,2.1万只,125万只。龙都街道共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7个,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提升了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龙都街道常规造林完成2038亩,村屯绿化共栽植各种风景树9416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转制面积7900亩。龙都街道培训新型农民250人,举办专业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600人次,发放资料5000多份。龙都街道2007年争取农机具补贴资金9万元,新建沼气池115个。   劳务经济   龙都街道积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与服务,积极寻求就业渠道,对外输出务工人员,全龙都街道外出务工人数达到5500人以上,创收5000万元以上。   -   旅游资源   龙都街道旅游业发展迅速,诸城市“三农”博览园和诸城市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坐落在贾悦村姜张公路东西两侧,它具有参观、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体系,成为诸城市新的旅游景点。诸城三农博览园座落于山东省诸城市龙都街道南部,新阜公路交汇口北侧,与高速公路咫尺相隔,距贾悦15公里,距诸城市区75公里,交通便捷,驱车即至,地理区位优越,生态和谐。   诸城三农博览园是以“三农”这主体,以文化为灵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区,是全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A-旅游景区,正式通过国际标准科技、环保认证。山东省政府命名为现代农业园区,诸城市中小学生农业实践基地,被誉为收藏中心,展览中心、教育中心,生态景观与展馆共荣的第一园。园区始建于1997年,主题鲜明,布局科学合理,具胡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园区规划5000亩,已开发1000亩,其中核心功能区600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自2005年5月初园区对外开放以来,每天车辆不断,游人如织,已成为诸城市龙都街道参观浏览的热点。   -   特色产业   诸城市是全中国最大的蔬菜种子生产基地,该市龙都街道是久负盛名的中国蔬菜种子之乡。   诸城市蔬菜种子种植面积达20万亩,拥有8个品类近百个品种,年产良种2000万公斤。龙都街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农业的综合开发,并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实施专业化生产,使蔬菜种子生产步入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轨道,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龙都街道的“北方蔬菜种子批发市场”,已经成为全中国重要的蔬菜种子集散地。蔬菜种子销往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并远销韩国、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成为诸城市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   -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龙都街道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应保尽保。乡共有450户828人纳入农村低保,2007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8.4万元,发放救灾救济款35万元,为困难户建房11所,并对乡敬老院的房屋进行了维修,更换了部分设施,使-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   计生工作:龙都街道人口出生率4.11%,人口自然增长率-0.17‰,计划生育率100%。   信访工作:龙都街道完善了信访工作体系,建立了乡村两级包保责任机制,对新老信访户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先后组织乡村干部开展了三次不稳定因素的排查活动,在排查工程中,做到了逐户排查、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问题安排专人进行调处。   社会治安:龙都街道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相继在各村建立了法律服务中心户、治安中心户和综治中心户。龙都街道对乡村干部、部分群众进行了培训,逐步加大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集中开展二次以-为主的-活动,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刑事治安案件的发案率明显下降,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学前教育:龙都街道中心幼儿园是龙都街道乡唯一的一所幼儿园。地处诸城河西的一所农村小学院内,以前设备和条件比较落后。幼儿园在上级领导的厚爱中,尤其是2006年得到市级领导的重点投入,也在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下,日趋完善。如今已经是深受家长信赖、幼儿喜爱的幼儿园。幼儿园于2006年建成,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使用面积500平方米。有5个教学班,2个大班,2个中班,1个小班,共有205名幼儿,8名幼儿教师,6人幼师专业毕业,其中4人大专以上学历毕业,1名保育员。上级和学校投资22万修整幼儿园,现在每个教室已都重新改建,更新了门窗,维修了防盖,粉刷了墙壁,铺上了地面,还装修了幼儿专用的多功能教室,又增添了电化教学设备。室外的场地还铺盖了彩砖,院内新购置了几组大型玩具供孩子们嬉戏、玩耍。   义务教育:诸城市龙都街道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美丽富饶的龙都西岸,2005年11月将原龙都街道初级中学和龙都街道中心小学合并,现为一校两址,其中西校区占地面积163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00平方米,操场面积8000.00平方米;东校区占地面积22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70.00平方米,操场面积8800.00平方米。共有教学班28个,学生1300余人,教职工99名,中学高级教师14人,小学高级教师32人,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省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优秀教师3人,市、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26人。学校是诸城市绿色网吧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市支教先进单位,省农村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现设有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卫生室、艺术室、微机室、学生体质测试室、最先进的双向视频多媒体教室等。使农村学生同样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学校成为龙都街道的希望。   

舜王街道

  舜王街道位于诸城市境中部,潍河北岸.辖6个居委会、58个行政村。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7万。   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改置舜王街道,原箭口镇并入该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地在万家庄,因境内有舜帝出生地诸冯古迹而得“舜王”之名。   206国道、泰薛公路在境内相交。诸城火车站在其境内。   

枳沟镇

  " 枳沟镇是0“一大”代表王尽美烈士的故乡。位于鲁东南潍坊、日照、临沂三市交界处。东经119°13′,北纬35°55′,总面积85.2平方公里,辖55个村,4.8万人;镇区建城面积3.0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2万人。 近年来,勤劳、智慧的枳沟人民依托优越的条件,丰富的资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全镇农业发达,工业振兴,商贸繁荣,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12.5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52.6万元,预计今年可实现经济总收入15.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10万元。    2、历史沿革       枳沟始于明初,因古时村内有一条东西贯穿的大沟,沟两岸长满枳树,故取名枳沟。镇境1929年置枳沟乡,属诸城县第三区;1945年置枳沟区;1947年划归莒北县;1950年1月复归诸城县,为第六区;1955年4月复为枳沟区;1958年改置枳沟乡,属吕标公社;1976年成立枳沟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社为镇;1995年被潍坊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潍坊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百新工程”试点镇;1999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山东省中心小城镇”。    3、自然条件    气温:年平均气温12.0℃。历史极端最低气温-20.0℃(1985.12.9),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0℃(1965.6.29)。    降水:累年平均降水量为749.1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359.6毫米(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为446.7毫米(1986年)。    日照: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78.4小时。    水文地质:地属潍河冲积平原,土质优良,民间有“金巴山银枳沟,比不上乔庄黄土头”之说(乔庄为本镇较大平原地区);含水层一般在5米左右,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很好;境内最大河流为潍河,古称潍水,发源于莒县境内之箕山,经墙夼水库入市境,河床宽250米,最大泄洪量为5000秒立方米,是潍坊市最大河流,境内最大水库为墙夼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56平方公里,总库容为3.28亿立方米。.  

贾悦镇

  " 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辖64个行政村,4.3万人,版图面积106.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万亩。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贾悦镇是诸城西部的交通枢纽,央赣路、泰薛路两条省道干线纵横穿过镇境。镇政府驻贾悦村,村原名田庄,后因地处交通要道,商贾集聚,易名贾(gǔ)悦,后讹为贾(jiǎ)悦,距诸城城区25公里。    工业企业齐全,基础雄厚。目前,全镇拥有民营、个体、股份制企业260多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2家,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木器及工艺品加工、包装印刷、模具、食品、饲料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发展格局, 主要产品有汽车制动器、车厢、三角架、工艺品、模具、饲料等80多个品种,产品除满足国内供应外,还远销日本、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全镇农业基础牢固。形成了黄烟、大桑、林果、瓜菜、油料、粮食等多元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香瓜和蜜桃成为本镇的两大名牌产品。    贾悦镇境清属枳沟练、民国属第三区。此后区划几经变迁,于1958年2月置贾悦乡,1958年9月成立贾悦公社。1984年4月撤社改置贾悦镇。    自然环境:境内地势西高东低,除西南、西北部有缓岗起伏外,多为平原。该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多以淋溶为主,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适宜作物种植。    人口民族:2003年止,全镇总人口4.3万人,均系汉族。    市政建设:贾悦镇辖6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面积6.25平方公里,招商引资工业园区10平方公里。境内建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处,镇内投资区全部达到了四通一平。    经济状况:2003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7元。      

石桥子镇

  " 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镇辖75个行政村,5万人,版图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    自然基础条件优越。石桥子镇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距海滨名城青岛120公里,南达新兴港城日照100公里,北通风筝都潍坊6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荆河、渠河流经并交汇于镇境,水源丰富;省道央赣线穿境而过,镇内相吴路横贯东西,东连206国道,西接央赣路,交通便利。    文化氛围浓厚。镇内有春秋时期的遗址——都吉台,有相传刘墉借以阻止乾隆东巡扰民的晏驾山,还有历史故事《梁祝》演绎的传说及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处——“梁祝冢”……    农牧资源丰富。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蔬菜、黄烟、桑蚕、苗木、果品、肉鸡、生猪、肉牛八大主导产业,并依托镇内 4万亩蔬菜基地建起了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    工业蓬勃发展。发展建立了果菜加工、出口木器、机械铸造、建筑建材、工艺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30多家企业,发展壮大了年销售收入近亿元的贸发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工生产的蔬菜、罐头、木制品及工艺饰品等产品出口日本、美国及西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镇党委政府又在镇驻地规划了贸发工业园区和商贸一条街,在吴家楼规划建设了民营经济园区和央赣路沿线十华里的民营经济长廊。    石桥子镇隶属山东省诸城市。1984年3月社改乡时由石桥子人民公社改为石桥子镇和吴家楼乡,2001年3月重新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原石桥子镇和吴家楼乡合并设立新的石桥子镇。    人口民族:2003年止,全镇人口5万人,均为汉族。    经济状况: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总收入17.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6元。  

相州镇

  位于诸城市境北部。辖50个行政村。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4.9万。镇政府驻相州。   相州镇建置于明初,村临潍水,因潍水改道无常,村人备受迁徙漂泊之苦,宛如水中泊船,故名“象舟”,后演变为相州。清初,诸城县下设八乡里社,即乡下有社,相州属城阳乡;尔后废乡社设练坊,置相州练,领67村;1929年改行七区制,相州属第二区,境内辖10乡;1945年9月9日诸城县人民政府成立,设相州区;1958年设相州乡,同年改为相州人民公社;1984年建立相州镇,今辖61个自然村。相州历代人才辈出,文化繁荣,“文明古镇”的称谓当之无愧。历史上的相州不仅有乾隆皇帝亲赐一品全恤御葬林,有志、公、德、贞、孝的九座牌坊,还出过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王统照、山东省最早的0员之一王翔千、著名作家王愿坚等都是相州人。曾有人作诗赞相州:“相州街美名扬,公德贞孝九座坊,石人石马石狮子,皇帝亲赐南御葬,唐槐宋柏永记载,千年松果托太阳,沿街店铺好大集,方圆百里一学堂。”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历史,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今天的相州人倍感骄傲和自豪。  

昌城镇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辖78个村,6.5万人,版图面积1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8万亩。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昌城镇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距青岛120公里,西临206国道,南达日照80公里,北通潍坊70公里。平日路、诸朱路两条省道,陆海大通道--哈长铁路胶新线及即将修建的青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得利斯火车站座落在镇区东部;镇内村村通油路,市内公交车通车里程146公里。    镇村工业异军突起。先后发展起了肉类加工、轮胎生产、汽车配件、建筑建材、果菜加工、服装印染六大工业体系,企业总量达365家,形成了以得利斯、泸河两家国家级企业集团双峰巍峨、众多中小企业千山竞秀的发展态势。泸河牌轮胎销往63个国家和地区,得利斯冷却肉直接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两大企业年完成出0货值3.5亿元。2003年,全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达4亿元。    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昌城镇是全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镇。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板栗、蔬菜、苗木、鲜果、生猪五大主导产业,其中年出栏生猪40万头,板栗年产量达8000吨。围绕建设生态镇,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食品,探索创新了种植、养殖与能源开发有机结合的组合式生态温室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内部良性循环。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朝设昌县,清置昌城连。1929年改置昌城乡,1959年更名为昌城人民公社,1984年4月分为昌城镇、芝灵乡,1989年撤乡建镇,昌城镇、芝灵乡合并为昌城镇至今。民主革命先驱路友于、原全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著名电影艺术家崔嵬就出生在昌城镇。    自然环境:地处平原,土壤肥沃,最高海拔149.3米,三河流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水源丰富。    人口民族:2001年止,全镇总人口6.5万,近10个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0.1%。    市政建设。昌城镇是省级中心镇,镇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12.3平方公里。昌城镇镇区正处在诸城市区北扩东移的结合部上。镇内建成3.5千伏变电站3处,分别投资亿元的泸河、得利斯两大热电项目正在建设中。镇区油路通车里程达86.3公里,安装程控电话1.1万门,有线电视入户达43%。.  

百尺河镇

  百尺河镇位于诸城市境东北部,诸城市区东北18公里处。辖79个行政村。面积125.2平方公里。人口5万。镇政府驻百尺河。境内有白龙山,古时曾为中草药集散地。平日公路斜贯境内。   百尺河镇 东部与胶州接壤,北部与高密相邻。属半丘陵、半平原乡镇。境内有百尺河、五龙河、九龙河三条主要河流,水源充足。省道平(度)日(照)路和下(关)海(青)公路纵穿南北,在镇驻地交汇,胶(州)新(沂)铁路穿越境内。2002年,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76亿元, 财政收入1054.3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762元。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镇区内“四纵四横"主要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两侧基本实现楼房化。 在镇区规划的百尺河工业园面积3000亩,现有企业6家。农业突出发展养殖业、 高效经济作物。经济作物总面积7万亩。畜牧业是全市的强项,主要以大家畜、生猪、肉鸡为主,现有大顺河肉牛宰杀加工、后桃园驴马宰杀加工、水泊蔬菜批发三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 工业基础较好。全镇现有美阳太阳能、石龙阀门、三维管件、龙兴阀门、圣阳机械、白龙山酒店、潍坊密星置业有限公司、白龙化工、龙河铸造、百顺冷藏、振兴密封件、凯源酱菜等企业十几家,其中限额企业4家。 2002年, 全镇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7020万元,实现利税4029万元。 百尺河镇文化氛围浓厚,始传于元朝中期、发祥于百尺河镇的诸城大鼓, 得到继承和发展。大鼓以其清新豪放、刚柔相济、曲调悠扬的演唱风格,为群众所接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曾作过专题报道。[1]   百尺河镇2003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地方财政收入1171万元,比上年增长11.06%;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利税9080万元,分别增长40.7%和4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4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3元。 工业生产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现有主要企业19家,形成了城市地下供水设施、太阳能系列产品、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五大门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生产的蝶阀、法兰盘、真空管等十几个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镇个体私营业户达500家,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03年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商业楼房78间。兴建了工业项目聚集区,占地面积3000亩,规划为机械加工区、外向工业区、高新技术工业区、商业服务区、管理区,现已初步完成园区的基础建设。园区内现有企业6家,占地860亩。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2003年全镇引进外地资金12亿元,谈成招商引资项目11个。农业生产发达,特色鲜明。主要有果品、苗木、瓜菜、黄烟、草莓、辣椒、花生、肉牛、肉鸡、生猪等十大产业。牛、驴宰杀加工市场两处,年宰杀加工牛、驴5万头。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区内“四纵四横”主要道路全部达到“三化”(硬化、绿化、亮化),街道两侧基本实现楼房化。镇区集邮电通讯、供水供电、光缆电视、文教卫生于一体,基础设施齐全。[2]   2007年,全镇完成经济总收入44.4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总收入1540万元,其中镇级财政收入37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43%;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比上年增加273元;银行储蓄存款达到21000万元,比上年增加2630万元。   机械铸造业是百尺河镇的经济支柱,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自营进出口企业5家。各企业积极探索一方签单、多家生产,你无我有、我产你销的协作经营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促进了共同发展,培育起了三维管件、圣阳机械、科健机械、石龙阀门、龙兴阀门、中信阀门等骨干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5家。大口径管件、碟阀、重型锻造设备、汽车配件、大型船舶配件等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圣阳机械公司生产的大型碾环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碾环机制造企业;三维管件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大口径管件制造企业,产品出口非洲、中东及欧洲的30多个国家;石龙阀门公司生产的大型船舶配件,是日本三菱重工装备大型船舶发动机的核心部件。  

辛兴镇

   山东省诸城市辛兴镇位于诸城市城东16公里处,总面积80.73平方公里,辖68个行政村,4.1万人口,200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6.6亿元,财政收入21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29.5%;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悠久的历史传承。辛兴镇早在新石器后期就有人类活动,属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晚期。古属夷地,《禹贡》青州之城;周属莒子国封地;春秋属鲁;战国归齐;秦属琅琊郡;西汉属昌县;东汉属东武;隋开帝十八年(公元589年)改东武为诸城县,辛兴仍属之,沿革至今。1929年(民国十八年)置辛兴乡,属第七区。1946年,镇境分属仁和区、障北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置辛兴镇乡。1958年10月24日,成立前进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为辛兴人民公社。1984年春撤销公社,成立乡镇,改置辛兴镇。    独特的区位优势。省一级公路朱诸路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青莱高速公路贯穿全镇东西,东连青岛、烟台,西通临沂、潍坊、日照,从驻地乘车1小时可到达青岛机场。全镇公路总长度103.6公里,其中省道长13.6公里,镇、村公路长117公里,公路密度1.62公里/平方公里。    完备的基础设施。镇驻地拥有五纵三横八条道路,工业区、文化区、行政区、商贸区功能完备。建有110千伏变电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建基站一处,实现了无缝隙覆盖。主街两侧全部安装IC公用电话。固定电话装机总量7800部,占全镇总户数的77%。    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现有民营企业达88家,初步形成了五大主导产业。一是淀粉。镇内有润生淀粉有限公司和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两家大型淀粉生产企业,围绕玉米深加工开发出玉米淀粉、氧化淀粉、玉米油、蛋白粉、玉米浆、菲汀、糖浆、肌醇等20多种产品。二是造纸、纸箱。围绕兴创公司10万吨绿色埋纱纸项目,配套建设了格林制袋、高档生活用纸、金凤纸制品厂等新项目,并带动发展起怡通、明盛等多家包装企业。三是建筑建材。南部山区石材资源丰富,已建成石料厂12家,培育起山东华元、诸城三力、诸城振兴等5家大中型建筑公司,为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四是机械铸造。.  

林家村镇

  林家村镇位于诸城市境东部。全镇面积320平方公里,辖167个行政村,9.8万人,18.4万亩耕地,镇驻地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林家村镇地处诸城、胶南、胶州三市交界,至青岛国际机场、前湾港码头都在半小时经济圈内。省道薛馆路、青莱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林家村镇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被诸城市确定为全面对接青岛的桥头堡。   林家村镇位于诸城市境东部。辖167个行政村。面积320平方公里。18.4万亩耕地。人口9.8万人。镇政府驻林家村。镇境1947年属胶河县。 1953年划归诸城县第十八区。1958年建林家村公社。1984年改置林家村镇。以镇政府驻地村得名。泰薛公路横贯镇中。林家村镇地处诸城、胶南、胶州三市交界。该镇按照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现代城镇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起辣椒、工艺品、名优特果品、肉鸡、生猪、花生、蔬菜、黄烟、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并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辣椒、工艺品加工为主体、以高效种植和养殖为补充的新型产业结构。   -   历史沿革   元末林姓立村,以姓取村名。镇境清属石门练,民国属六区。1944年属诸胶边县,1945年改属诸胶县,同年10月复属诸城县,1947年12月划归胶河县,1953年3月复归诸城县。1958年2月置林家村乡,9月成立林家村公社,1984年撤社置镇。   2007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诸城市撤销瓦店镇、桃园乡,划归林家村镇。[1]   -   经济建设   突出特色,构建经济文化   一方面,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段来理解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的整合和实力的展现;是经济运动的能源和促使资源重新配置、市场规范运行的巨大作用场;也是一个地方工作上追求的境界和发展上争创的目标。    早在2001年,林家村镇就提出了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现代城镇的战略思维,从而确立了特色经济在发展中的战略主体地位。首先,林家村的产业已显现出小特色特征,经过十几年的资源积淀和历届党委、政府的扶持引导,辣椒、工艺品等产业都已初具规模,打出特色牌就等于树起发展路上的一面旗帜,它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带动力,能够加快生产要素的聚集,拉动经济增长;其次,特色代表了林家村镇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符合林家村镇的发展实际;再者,特色蕴含的巨大经济发展动能,是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引擎。在日益紧迫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抓住了特色就占领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它所形成的优势,更容易夺得经济发展先机。发展实践证明,林家村镇实施特色战略,是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膨胀。短短几年,该镇发展形成了辣椒、工艺品、食品加工三大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扶持壮大起了皂户辣椒市场、爱玲工艺品厂、天合堂食品公司等一批产业龙头,规划建设了辣椒城、镇驻地西项目区、镇驻地东项目区三大特色项目区,完成了全镇最初的产业布局调整,为林家村镇下步完成现代城镇设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实施特色经营战术,拉起经济发展框架。林家村镇地处诸城与胶南、胶州接壤的最东端,接受市区的辐射力相对较弱,为弥补这种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找准经济发展的新的助力点,探索出自己的发展思路。基于这些认识,该镇提出了瞄准青岛,积极联接,搭船出海,面向世界的工作新思路,书写林家村镇新时期特色经济发展的展开式。这种双向辐射效应带起全镇新一轮经济发展热力赛,拉起了以工业立镇,建立工业主导型乡镇为轴心,以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镇经营、企业发展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框架。重点围绕工艺品、辣椒、食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把传统产业做优,把主导产业做大,把优势产业做强,为三五年内把林家村建成一个潍坊东南最耀眼的明珠、对外经济的重要窗口,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三次产业初具规模。第一产业:素有“辣椒之乡”的美誉,皂户辣椒、绿丰园花生、贤河白菜、山口苹果四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有绿丰园、天合堂等农业龙头企业18家。第二产业:以工艺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为主的工业框架基本形成。目前已发展起各类企业40多家,其中限额企业20家,销售收入亿元企业3家。第三产业:皂户辣椒专业批发市场远近闻名,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升级,市场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成交量10万吨,成交额8亿元,是江北最大的辣椒专业批发市场。桃园花生市场规划占地130亩,建设厂房2万平方米,花生专业市场建成后,可吸纳40个花生购销大户,进入市场经营,年收购、加工、销售花生5万吨,年交易额3.5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同时可带动400多个花生购销专业户为市场服务。为提升服务业水平,为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平台,在原林家村集贸市场的基础上,设计规划了400亩的商贸园,进一步拉动了现代物流业、现代娱乐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皇华镇

  山东省诸城市皇华镇是个古镇,是鲁东南沿海与内陆交汇的交通枢纽,它地处胶东半岛东南部,黄海、渤海分水岭北侧,东与青岛为邻,南与日照接壤,是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城镇,全镇共73个行政村,4.5万口人,总面积140平方公里。    皇华境内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已探明和开采的矿产有沸石、膨润土、陶土、重晶石、石英。农产口主要有大豆、花生、板栗、大姜、黄烟等。皇华境内大小山头有99座,其中尤以常山、卢山、救主山、晾甲山等最为有名。    经过20余的改革开放,皇华镇由过去的一个纯农业镇,发展成为工业、农业、三产、开矿、旅游产业多领域、多方面发展的山东省中心城镇。工业已建成橡胶化工、机械铸造、建筑建材、工艺品生产等五大主导产业,培育起了象三工集团、华欣铸造、新兴机械、华宇泡沫和万祥针织、万兴建材等骨干企业。苗木生产是皇华的又一新兴产业,依托玉华和华青两大苗木龙头企业,已有43个村600多家农户发展苗木8000多亩,并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苗木驯化基地和交易中心,连续两年成功的迎接了中国●山东林木种苗信息交易会和首届中国北方苗木信息发布暨交易会。    今年以来,围绕争创工业强镇、苗木强镇、果品强镇、畜牧强镇“四强乡镇”目标,突出做好“抓大带小,工业强镇文章;培强扩面,结构调整文章;求精求快,城镇化建设文章;重奖重罚,招商引资文章”“四篇”文章。有力的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1—11月份,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29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1%,增长幅度名列诸城市第一。农民人均收入、招商引资、用电总量等各项指标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自然环境:地处丘陵,有中型水库一座,水质纯净。年平均气温12.3度,气候宜人,水源充足。    人口民族:2002年止,全镇总人口4.5万人,均系汉族。    市政建设:皇华镇辖73个行政村,镇驻地面积2.5平方公里,有三工工业园区和朱家村民营经济园两个园区,招商政策优惠,环境良好。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了10幢三层以上大型建筑,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镇驻地四纵四横八条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美化、绿化、亮化。    对外交通:皇华镇境内公路纵横交错,省道平日路贯彻全镇15公里,市里公交车每15分钟一趟,交通便利。.  

桃林镇

  山东省诸城市桃林乡辖72个行政村,3.8万人口,版图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亩。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桃林乡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北距诸城25公里,东面与青岛相接,南面与日照相邻,距日照港口30公里,离黄岛码头80公里。省道平日路纵贯南北,是境内重要的交通干线,通讯便捷,设施完备。    资源雄厚,物产丰富。桃林乡境内山地、丘岭、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有大小山头386座,至高点“大山”海拔571米,是诸城市最高的山峰。这里山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6.5万亩,木材蓄积量7万方。有野兔、狐狸、蛇、狼、獾等动物。有苹果、山楂、桃、杏、李子、板栗、樱桃等干鲜杂果;广泛种植小麦、花生、红薯、黄烟、玉米等农作物;盛产红参、柴胡、枸杞子等中药材。特产茶叶,因其纬度最高,常年有雾,地质条件独特等因素,叶片嫩厚,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氨基酸、咖啡碱及多种微量元素,加工成的龙井茶、乌龙茶等系列绿茶,有提神、理气、清肺、健胃、消食、减肥、防癌、治病之功效,加之南流源头之水浸泡,水质清纯,无污染,富含多种矿物质,养颜益寿,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钾长石、花岗岩、天然云母、金红石等矿产资源,极具开发加工潜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有为,全乡已形成了石材开发、食品加工、林果、蔬菜、建材、畜牧、工艺品、粮油等八大主导产业。仅肉食鸡生产,一年可宰杀300万只左右,年产花生600万斤,苹果900万斤,板栗50万斤,茶叶20万斤。    桃林乡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广阔,该乡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一年三季在青山环抱之中,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鸟语花香,绿水常流,风景秀丽,原山东省委-赵志浩来桃林视察留下了“山青水秀人勤劳,当然要说桃林好”的墨宝。西汉古墓群雄伟壮观,齐鲁长城遗址和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活动遗迹等历历在目。另外这里群山环翠,风景秀丽,386座山峰连绵起伏,“大山”上5000亩原始森林绿树成荫,夏季凉爽宜人,是难得的避暑胜地。目前已经与韩国投资客商签订协议,投资26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亿元)开发大山旅游资源,计划修高尔夫球场、直升飞机停机坪等。由于投资软硬环境好,目前已经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建成了两个过千万元的食品加工项目。.  

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

  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坐落于诸城市的南部,地处潍河水系上游,以三里庄水库(水域面积7.2平方公里)为辐射中心,北靠城区,东迎青岛,南接日照,西依临沂,总规划面积528平方公里(核心区105平方公里)。南湖区从2010年启动建设,2012年7月经诸城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管委会,下设南湖生态开发有限公司。   启动规划建设以来,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以生态建设为着力点,立足于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围绕三里庄水库和常山风景区约70平方公里的区域开展了一系列规划建设,初步形成环湖路网、绿化亮化和雨污排水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描绘出核心区域发展的基本框架。   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原则,以三里庄水库和常山山脉的生态圈层建设为核心,山水之间的联系为基地,将区内水面、公园、山体、田园、湿地等点和块状的生态版块通过不同规模的生态廊道和道路绿化廊道相互串联贯通,形成一个可以流动的生态绿地网络,成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   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将以良好的基础条件,优惠的产业政策、完善的配套设施,优质的服务环境,为入驻企业提供宽松、舒适的投资发展环境,实现共同发展,互惠共荣。  

经济开发区

  诸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2001年8月设立新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2010年,开发区与舜王街道整体合并,实现“区街合一”,辖区总面积达到258平方公里,人口13.5万,133个村居。2013年5月,为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对开发区实行了独立的管理体制。现区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30个村。  

高新技术产业园

  诸城高新技术产业园于2013年4月份经诸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位于诸城市主城区东部,辖冠泓、西王门、大杨家庄子、芦水、埠口、范家岭6个社区。控制性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40平方公里,先期规划建设8.3平方公里的汽车及零部件功能区、7.1平方公里的智能制造装备功能区、5.8平方公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和17.6平方公里的商务及综合服务区等4个功能区。园区将致力于建成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家级商用汽车产业区、智能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和科技创新前导区。  


石桥子镇特产大全




石桥子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