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潍坊 >> 安丘市 >> 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经济开发区谷歌卫星地图)


经济开发区简介

  安丘经济开发区[1]是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位于安丘市北部,面积60.25平方公里,辖67个村(居),1.3万户,4.8万人口,园区从业人员7.9万人。安丘经济开发区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开发建设为载体,形成了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12月,被山东省环保产业协会评为山东省低碳经济示范园区。2015年,被潍坊市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安丘经济开发区东距青岛120公里,西距济南200公里,南距日照120公里,北接潍坊市区;206国道、央赣路、新潍徐路纵贯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内山水相依,花园拥翠,钟灵毓秀,景色宜人,拥有青云湖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大汶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青龙湖省级水利风景区、莲花山公园、青龙山大型酒文化旅游园及大汶河沿岸景观公园,生态环境优越,有“潍坊前花园”之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784400 261000 0536 查看 经济开发区谷歌卫星地图

经济开发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许营社区 - -

----

查看 许营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李门社区 - -

----

查看 李门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青龙山社区 - -

----

查看 青龙山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青云湖社区 - -

----

查看 青云湖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经济开发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兴安街道

  兴安街道位于安丘市中北部,辖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万亩,辖59个行政村,总人口19.2万。驻地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境内多平原,土质肥沃,物产资源丰富,驰名中外的“安丘蜜桃”、“安丘大姜”产于此地。街道现有江北最大的姜蒜专业批发市场――安丘市姜蒜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市场、山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山东省首批标准化市场。“白芬子” 牌大姜获首批“山东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   近年来,街道以培植支柱产业为重点,全力培强做大骨干企业集群。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产品达 800多种,拥有省级以上品牌8个,其中通用机械公司获得国家A级特种设备制造资质,生产的QTZ315塔式起重机,现国内仅2家。街道规划了4500亩的东山、南山、四海工业园,为企业发展留足了空间。东山工业园、南山工业园落户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10个,四海工业园年内完成双丰、博翔、久安、凯沃等机械项目的建设,总投资7亿元,实现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   在中心城区投资20亿元,建成天下客商贸城、世纪泰华等商业中心;投资18亿元,建成南苑商贸城、家俱装饰城和振宇汽车城三大市场,启动了占地450亩集客运、商贸、物流、仓储为一体的交通物流港项目。加快了七个片区、31个城中村的旧村改造,2011年,完成了三合片区三合村整村搬迁,共搬迁207户,腾空土地137亩,安置楼已开工建设。   规划区域化基地3.5万亩,建成了3000亩七里沟区域化示范基地,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现场会提供了现场。成立了51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白芬子姜蒜市场年交易额达到40亿元,带动大姜、大蒜种植面积达3.8万亩。2011年,投资600万元的牟山水库低压管道灌溉工程项目和投资1350万元的白芬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改良农田3万亩,受益村庄36个、受益人口2.4万人,借助项目建设,新规划建设高标准区域化基地3000亩,投资1亿元,依托白芬子姜蒜市场,建设集大姜交易、储存、加工、运输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姜物流园。街道食品加工企业达42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潍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年营业额15亿元。   

新安街道

  新安街道位于大汶河以北,新安路以西。2007年8月,由原刘家尧镇行政区域整建制、原贾戈街道35个建制村、原关王镇42个建制村、原赵戈镇40个建制村合并成立。2012年9月,新安街道18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划归市经济开发区,24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划归大汶河旅游开发区。现街道辖区面积74.78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居民11307户、38352人。   2014年,全街道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27670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9000万元,利税44000万元,分别增长10.7%和1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6元。   近年来,新安街道以建设“富强安丘的先行区、秀美安丘的示范区、幸福安丘的试验区”为目标,团结奋进,热情创业,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工业经济势头强劲。辖区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突出,206国道、央赣路、新安路、胶王路等国省道穿境而过。借助这一优势,街道规划建设了低碳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市级工业园区,发展起新型复合材料、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境内企业有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6家(街道直属85家),有4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申请国家专利100多项。科灵空调、恒安散热器等企业产品已达到国家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了关王老街区改造提升工程,汶中片区岔河子村13栋多层安置楼建成交付,4栋高层安置楼均已封顶;北谢村6栋安置楼及石龙社区续建的2栋安置楼均建成交付群众。   农业经济独具特色。街道地形除西北部有少量丘陵外,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好,发展起尧洼等区域化种植基地3万亩;培育发展起农业品牌10个,注册了“源清田食品”、“ 鲁胜粉条”等国家级农业品牌4个;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54家,潍坊及潍坊以上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尧洼牌”红富士苹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街道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总投资1.35亿元的新安学校、新安中心幼儿园、十里幼儿园等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扎实推进了农村社区实体化建设,设立7处社区服务中心,下沉服务事项63项,真正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合率、参保率均达到100%;村村通自来水、柏油路均达到100%。   

景芝镇

  景芝镇位于安丘市东南部,地处安丘、高密、诸城、峡山四县区交界处,镇域总面积217平方公里,辖135个行政村,人口16万,其中镇区建成区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6.8万。206国道、沂胶路、景黄路穿越镇区,彭花路、青年路、金临路贯穿镇域,东濒潍河,西临浯水,南毗渠河,北依山东第一大水库——峡山水库,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全国重点镇、中国芝麻香白酒第一镇、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山东省文明镇、潍坊市首批区域重点镇。2014年,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6733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496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25%和27.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亿元,同比增长20.2%。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建成了景酒、景盛、景建3个工业园区,全镇中小企业共40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形成了酿酒、机械加工、纸箱包装、食品加工、工艺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2014年,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2.2亿元,其中过5000万元的企业10家,过亿元企业6家,振祥食品、上冶钢构、福克斯、六和饲料、凯仕利科技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进入全市前100名,其中振祥食品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2亿元,列全市第4位。年内上缴税金过50万元的企业28家,过百万元的企业12家,瑞亿医疗、福克斯食品、祥辉置业3家企业进入全市纳税百强企业。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成了标准化种植基地6万亩,其中以临浯大棚蔬菜、埠口大棚樱桃、万家庄大棚西瓜、郭岗大棚芹菜等为主的设施农业基地3万亩,18个农牧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培育起潍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发展家庭农场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5家。其中,中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潍坊市市级示范社,彤晖家庭农场、良秀生态家庭农场被评为潍坊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安丘市市级示范社,6家家庭农场被评为安丘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服务业繁荣发展。建成了名吃一条街、景中路等5条特色商业街,发展起宾馆、酒店、超市和沿街经营业户400多家,培育起以景芝酒、三页饼、绿豆糕、芝麻片、景芝小炒、芝泮烧肉为主的地方特色名吃10多种。发展起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4家,重点服务业企业6家,4家企业实现网上营销。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7家商业银行在全镇设立营业网点10个,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4000多人。“酒之城”景区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了全镇13处中小学校的提升改造,硬化学校路面1.7万平方米,铺设彩砖路面0.8万平方米,整修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36个。新建了由方小学教学楼、宋官疃小学实验楼和宋官疃幼儿园,投资1.6亿元的教育园区主体已全部建成。建成了浯河公园、酒城公园、酒之城广场等4个开放式休闲公园,对大浯河、小浯河镇区段进行了全面整治,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场所。实施了“天网工程”,建成电子监控村60个,安装监控探头622个,重点路口和治安复杂场所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完善的治安巡逻体系,对全镇实施全天候治安巡控,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区形成了七纵六横的路网框架,建成了4处开放式公园和20多处街头绿地。建成了日供水能力5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转运能力50吨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成居民小区20个,住宅楼140栋,小区居民2989户。天然气管网已铺设至镇区,居民小区实现集中供气。成立了城管、环卫、绿化、环保4支专业管理队伍,进一步提升了城镇管理水平。规划建设了1平方公里的景芝新城,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完善,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凌河镇

     凌河镇位于安丘市西南部12公里处,总面积180平方公里,辖145个行政村,10.2万口人,其中耕地面积11.5万亩,是全国最宜人居名镇、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山东省最具成长性乡镇、山东省环境优美镇、山东省绿化示范镇和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凌河镇清末属安丘所辖,1912年为安丘县第四区,1948年为安丘县凌河区,1949年为丘南县第三区,1953年改称为安丘县第二十区,1955年7月更名为凌河区,1957年撤区并乡,凌河区改称凌河乡,1958年9月成立凌河人民公社,1984年4月机构改革,凌河人民公社改称凌河镇,2007年9月,根据安丘市行政区划调整安排,原关王镇41个行政村、原红沙沟镇36个行政村划归凌河镇。   区位交通优越便捷。凌河镇地理位置优越,镇驻地距省会济南220公里,距青岛港170公里,距济青高速入口40公里,距潍莱高速公路入口30公里。境内交通便利,省道下小路横贯全镇,镇区共有5纵6横11条高标准硬化道路,村村通道路完成率100%,城市2路公交直通镇拥翠园社区,规划建设中的潍日高速将从凌河境内穿过。   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凌河是国家级农业出口重镇,特色产业是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全镇现有农字号企业102家,加工业户38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潍坊市级龙头企业12家,产品包括保鲜、速冻、熟食、盐渍四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加工出口能力100万吨,出口创汇1.5亿元。近年来,凌河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成立了“安丘市慈母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慈母山”蔬菜和“红沙沟”两个商标。其中,“慈母山”牌韭菜、小杂粮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正积极申报“慈母山”有机蔬菜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畜牧业是凌河镇的又一特色主导产业,全镇现有种禽养殖企业9家,孵化企业18家,屠宰加工企业6家,饲料加工企业2家,形成了以六和、宏飞等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大江、光大等种禽孵化、养殖企业为依托,以全镇300户规模饲养场为基础的种禽养殖、孵化、生产、屠宰、饲料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城镇建设日臻完善。以“生态、秀美、宜居、宜业”为目标,全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的“生态型、工贸型、宜居宜业小型城市”。实施镇区和原红沙沟、慈埠两个老镇区的改造提升工程,增强了小城镇承载项目、吸纳就业、辐射周边、拉动发展的功能。实施了镇区“五纵六横”总计10公里的道路框架拓展工程,为下步小城镇的发展留足了15-20年的空间;在抓好工业园区、服务业园区建设的同时,新建了凌溪湖公园、史韵湖公园、来仪园、镇东公园和水西公园等5处景点公园,总计达到8处;采取社会化运作模式,将环卫保洁和绿地维护任务发包给了市环卫局和专业绿化公司,整个镇区实现了全日保洁、全面管护,一直保持了洁净亮丽、井然有序的宜居宜业环境。   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凌河镇是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地,境内山水相依,钟灵毓秀,森林覆盖率达59%,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依托汶河、牟山水库、牟山建立了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古安丘八景中“牟山拥翠”、“汶水澄清”均出于此。为人民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官庄镇

  官庄镇位于安丘市南部,面积124平方公里,辖59个行政村,15000户,人口5.6万,耕地面积10.5万亩。共有83个基层党支部,2484名党员。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293万元,比上年增长9.3%;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6亿元,利税2233万元,分别增长20.1%和15.4 %。农民人均纯收入8768元。2011年,荣获潍坊市文明村镇、党管武装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基层-工作基础建设先进单位、潍坊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先进单位、安丘市科学发展先进镇、为民服务工作示范镇、和谐创建先进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经济工作实现突破发展 坚持工业立镇,招商为主的指导思想,三年累计引进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8个,限额以上企业达到了14家。培育形成了于家洼大桃、管宁府韭菜、两河大蒜和官庄肉牛等8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完成了3.6万亩小农水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6万亩,规模化养殖基地179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7家,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家。三年来,新建大中型超市12个,农资专营店26家,建成镇区1.5公里商贸街和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高档商务接待中心。   城镇化建设实现加快发展 编制了《官庄镇2009—2020年总体规划》,对全镇原有的101个自然村进行了合村并点,调整为59个行政村,规划实施了金湖社区、崇文社区、渠风苑小区试点工程。投资200万元实施了渠风园综合开发项目并对金湖公园进行了整修改造。三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对贯穿镇区和管区的主要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0多万株,铺设人行道16000平方米,改造管网4000米,安装路灯300多盏,新建沿街商贸楼3万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投资32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行政审批中心,全镇社区中心达到8处,实现了社区服务网络全覆盖。筹措建设资金11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官庄中学餐厅、管公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官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校安工程;投资800万元开工建设了官庄标准化幼儿园和管公学校学生餐厅;投资200万元对计生服务站和两所中心卫生院进行了提升改造。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通村率“双百”的目标,并且基本实现了柏油路连村通。新农合参合率和新农保参保率均达到了100%。   党建工作实现创新发展 三年来,共整顿落后班子12个,调整优化基层班子8个,撤销原101个行政村,重新组建59个行政村,并0完成了两委换届选举。先后组织开展了“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讲、重、作、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连续3年的党建工作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年来,-、重大节假日等关键时期社会安全稳定,全镇无越级-案件、群体-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乡镇合并、乡镇机构改革、农村行政体制改革、2009年镇区村公墓搬迁等重大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   

大盛镇

   大盛镇位于安丘市西南部,面积76平方公里,辖62个行政村,10399户,人口3.63万,耕地面积4.7万亩。2011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8亿元,比去年增长39.6%;地方财政收入500万元,比去年增长28.8%;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7亿元,利税5680万元,分别增长30.1%和6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144万元,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8445元。    为“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卫生镇”、“潍坊市文明镇”、“潍坊市和谐镇”、“潍坊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镇”、“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品牌名镇”、“中国桑蚕之乡”“中国精深加工第一镇”。    大盛镇桑蚕资源丰富,全镇桑园面积达到8000亩。引进投资1.1亿元的金盛果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桑葚酒、桑葚饮品的精深加工;投资600万元成立了富方菌业公司,主要从事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的生产加工,形成了桑枝、桑叶、桑葚、桑芽全方位开发利用,一条龙生产经营的新格局,实现了农业资源招商,企业发展惠农的双赢格局。    大盛镇矿产资源丰富,西南部页岩石达万亩之多。借助资源优势,以打造 “矿产加工专业镇”为目标,规划建设了万亩页岩加工园区,目前已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4家,投资过3000万元的企业4家,主要从事页岩砖、页岩瓦等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加工。现已有4家投产运营,4家开工建设。    大盛镇机械制造基础雄厚,引进投资5000万元的潍坊华杰柴油机项目,使机械制造成为大盛工业的又一支柱产业。以华杰柴油机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了5家柴油机零部件加工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建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5家,年产柴油机10万台,产值8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资500万元建设小学教学楼、餐厅楼,投资2000万元启动教师住宅小区—芙蓉小区的建设,建设教师公寓楼3座。投资1200万元建设2600平方米小学实验楼一座、36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一 座,建成大盛镇九年一贯制示范校;继续实施多项惠民工程,柏油路通村率达到了100%,自来水通村率达到了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0%。大兴农田水利工程,自动灌溉率达30%以上。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狠抓计划生育不放松,计划生育工作连续数年列全市第一。实施迁村并点和空心村改造,为群众新建房屋10万平方米,置换土地1000亩,有力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盛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上著名的“安丘八大景”之一的“牛沐钟声”即源于该镇牛沐书院。今年来,大盛镇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面打造大盛文化旅游品牌,拟重修牛沐书院,再现“牛沐钟声”的人文景观。搞好旺仔山庄园和大盛岭治理开发,融入文化特色和大盛产业特色,打造两条景观带,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档次和水平。   

石埠子镇

  石埠子镇地处安丘、诸城、沂水三地交界,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辖67个行政村,人口6.7万,耕地面积9.2万亩。2011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28.5%;镇级财政收入1050万元,增长20%以上;储蓄余额5.3亿元,增长21.2%。   农业特点突出。种植草莓3万亩、大樱桃2万亩,被命名为“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樱桃之乡”。 规划建设了占地5000亩草莓科技文化园,设科技示范、产业文化、产品推介、田园体验四大板块,集科技推广、质量监管、农民培训、休闲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实行脱毒栽培、工厂化育苗、三级繁育,建有全国第一家镇级草莓脱毒组培中心,成为展示“安丘模式”的窗口。注册了“石埠子”牌、“南王”牌草莓和“豆角地”牌大樱桃5个商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联合社2家。认证了2万亩草莓绿色食品基地、500亩大樱桃有机食品基地和2000亩有机杂粮基地。樱桃基地和草莓基地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石埠子樱桃”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评审。   有大企业。山水水泥公司,年缴税金1.8亿元。2010年引进了投资5亿元的金杰民圣项目,建成后年产预拌砂浆60万吨,轻烧白云石60万吨,氧化镁4万吨,镁3万吨,余热发电3800万度,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利税3.5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白云石精深加工基地,建成“第二个山水”。   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公冶长书院风景区和大樱桃、草莓两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11年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南王家庄村通过了省级特色旅游村评审。   城镇建设拉开框架。加大了投资3000万元的渠河公园建设,一期工程于2010年5月份开工,完成投资800万元,现已建成渠河大坝、渠水湖、张拉膜亭、景观亭房等,逐步建成以渠水湖为中心的渠河水利景观带,呈现“观山、览绿、亲水、知文、见史”的城镇建设特色,打造"渠河明珠"。规划建设了“三位一体”的书院学校,于去年9月份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投资4000万元,建设石埠子中学新校,实现石埠子中学、庵上中学和召忽中学“三校合一”;抓好投资460万元的计生服务中心楼和投资150万元的财经中心楼建设。   

石堆镇

   石堆镇位于市区东部,距城区10公里, 206国道纵贯镇区南北,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万亩,辖47个行政村,总人口38073人。素有“中国蜜桃之乡”的美誉,也是中国黄金梨的原产地和安丘模式农业区域化建设示范镇。2011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86万元,同比增长79.9%;入库税金812万元,同比增长135.4%;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同比增长20.3%;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 同比增长33.8%;农民储蓄余额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05元。    工业立镇和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完善东城和富东两个项目区水、电、路、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配套,着力引进“成长型、规模型、集约型、税源型”项目,基本形成了以机械、食品、木业、纺织等为主的特色产业。目前,全镇发展中小企业40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8家。    农业区域化建设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区域化基地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镇科学规划了总面积4万亩的5个区域化片区,现已建成3.6万亩,高标准示范基地6500亩,其中通过国家检验检疫部门认证的面积3600多亩。其中示范基地1.6万亩,推广基地2万亩,涉及26个村,4900多个农户。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名牌”农业,建成了以安丘蜜桃、大棚油桃、韩国梨、石堆梨为主的林果基地2万亩,年实现果品收入1.6亿元。    社会事业实现新突破。配套完善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孟戈学区小学教学楼;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0%。建设了兵石路和镇区三纵一横5条道路,新栽绿化苗木30万株,安装路灯220多盏;建成德馨园教师公寓,改善了教职工生活条件;建成了计生文化主题公园,搭建了计划生育工作良好宣传平台;深入开展“平安石堆”创建活动,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28%、22%,无安全事故发生。   

柘山镇

   柘山镇,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距安丘城区60公里,地处山区丘陵地带,辖区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辖55个自然村(其中:行政村41个),人口3.4万,属纯山区乡镇。    花生、山货和文化生态旅游是柘山镇三大特色产业。全镇10万亩耕地,8万亩花生,花生品种多达50余个,其中:富硒黑仁、红仁、多仁、五彩、珍珠等几个品种,是近几年该镇新引进的名优稀特品种,产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柘山花生”相继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全镇共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型花生加工企业30多家,各类中小型加工业户500多家。该镇被潍坊市确定为“花生标准化种植基地”。为了扩大花生对外影响力,该镇建成了国内首个“中国花生博物馆”。2011年,该镇又向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农业部申报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标准种植基地”,全力打造“中国花生第一镇”。    柘山镇盛产山蝎子、蚂蚱、知了龟、山羊、笨鸡、山鸡蛋、小杂粮、板栗、黑木耳等,这些产品都是纯绿色食品,该镇为了把山货产业培强做大,专门建设了“山货一条街”,成立了山货专业协会,全国各地的一些山货经销商、大酒店等都与该镇一些山货经营店长期合作,实行专供。柘山镇正在全力建设“江北第一山货交易集散地”。    近几年来,柘山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势更是发展优势,抓绿化也是抓发展”的理念,发扬“一年四季不间断、春夏秋冬四季栽”的愚公移山精神,每年围绕摘药山、城顶山、鞍子山、古庙河、秋峪河、车庄河以及薛家庄生态旅游区适时进行大规模造林统干工程,年均造林200万株。全镇有林面积88.3公顷,其中防护林58.2公顷,用材林11.6公顷,经济林18.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6.6%,形成了“环山绿化林场化、道路绿化林网化、河流绿化林带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新格局。    柘山又名老子,境内摘药山闻名遐迩,相传,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在此山写成《道德经》上篇《道经》。摘药山森林覆盖率高,文化底蕴浓厚,良好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处难得的文化生态旅游胜地。该镇不断深入开发和挖掘老子文化,2008年开工建设了老子文化广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农村文化广场”。2011年,又对老子文化广场实施了扩建工程,新建了一座“寿圣园”,同年,老子文化广场被认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目前,柘山镇摘药山生态文化旅游、柘山“三山四水游”、“薛家庄千年檀木林原生态游”已是小有名气,每到周末、节假日,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该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石英石、石灰石、碎白云母、铁矿石、蛭石等,各种矿石品位高,矿藏丰富,有较为广阔的开采前景。  

辉渠镇

  辉渠镇位于安丘市西南部25公里,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辖7大社区40个村,1.9万户,6.7万口人,耕地面积8.8万亩,2010年获得了先后荣获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和潍坊市十佳产业发展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境内有闻名全省的珍珠泉、绪泉、温泉、海眼等山泉100多处,享有“百泉之乡”的美誉。   近几年来,辉渠镇山区综合开发和旅游业有了新发展,工业立镇实现了新突破,“一轴、两心、三片区”小城镇建设格局逐步显现,和谐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秀美。大汶口文化源远流长,孔子高徒有子曾在这儿讲经授学并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开创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先河。雹泉,绪泉,温泉,百泉辉映;留山,城顶山,大安山,群山竞秀。每年4月举办的雹泉桃花节与有子“和”文化节深受游客好评。   辉渠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和开采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总量占全市的80%以上。   这里交通便利,省道律南路辉渠段全线贯通。 王辉路、雹柘路、律南路、辉城路4条县乡路完成了升级改造,全镇实现了村村通。   近年来,以“打造绿色辉渠,建设林果专业镇”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生产。水晶梨在全国林产品交易会上获金奖;“红冠”牌蜜桃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基地被授予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吴家沟”安丘蜜桃为每年国庆观礼台特供水果;百泉春谷合作社出产的“望海山”牌春谷,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有机食品;辉渠大葱因白长、甜辣适中、刀切崩花而久名远扬。   

郚山镇

  郚山镇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西南部,面积113平方公里,辖68个行政村,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   -经济状况   产值    郚山镇五龙湖中心公园一角   2006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地方财政收入161万元,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利税8035万元,分别增长41%和2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8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8元。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镇、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潍坊建设模范镇。   工业   坚持工业立镇不动摇,举全镇之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发展势头迅猛。青岛大有玩具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集玩具生产、服装、刺绣、印染于一体,年可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实现利税1600万元,用工2000人;山东金鸿集团生产的碳化硅、硅碳棒已替代进口,实现了批量出口,起草制定了碳化硅特种制品国家行业标准。目前,全镇引进项目24个,引进资金1亿元,形成了机械制造、玩具生产、木材石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   农业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镇大棚西瓜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中华寿桃、日川百凤林果面积达到了1万多亩,花生面积1万多亩,畜牧业产值超过了亿元。西瓜、大葱为绿色无公害产业,直接进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型超市;水晶梨、秋姬李子口感好、质量高,畅销国内十几个省。目前全镇已形成了“平原瓜菜、丘陵林果,全镇抓养殖”的农业结构新格局。   -城镇建设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聘请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完成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30米宽的金鸿大道和30米宽的金龙河大桥,开发建设了占土50亩的锦乡园和金龙河公园,柏油硬化了4公里的五龙湖环湖路,安装了200多盏路灯,在镇区规划建设了高档商居楼200间,今年新增“村村通道路”17个村25公里,新增“村村通”自来水37个村,受益人口2万多人,绿化五龙湖荒山2000多亩,建成五龙湖中心公园,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生态工贸型小城镇在安丘西部山区崛起。  

金冢子镇

  金冢子镇位于安丘市(市区)东南部10公里,西临省道央赣路,东临206国道,面积82.5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11636户,人口3.93万。2006年,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利税8400万元,分别增长50%和29%。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9元。2006年全镇共合同利用外资2.5亿元,到位资金1.2亿元。投资5600万元的天润食品有限公司,占地61亩, 已于今年五月一日正式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2400万元以上。   金冢子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实行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五个大方(大棚甜瓜、大姜、大葱、出口瓜菜四个“万亩大方”和一个2000亩的黄烟方)、三个市场(团埠、桑杭、三河三个瓜菜批发市场)和二十个小区(年内新发展养殖小区20个,带动专业养殖户1000户)建设。大棚甜瓜是该镇的名牌产品和支柱产业,在靠近206国道的团埠村建有江北最大的甜瓜批发市场,日均交易量1500吨。同时,建有设施完善的金冢子、里戈庄、下里戈庄三个专业木材加工小区和金冢子、团埠两处工业园区。今年以来,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合同利用外资1.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000多万元,完成总产值5353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8408万元,利税4900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0%、85%和136%。金冢子镇引进亚洲银行贷款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和省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两项目共引资2525.97万元,受益人口1.92万人,改造和整理土地1866.57公顷。届时,项目区将成为金冢子镇乃至安丘市的优质粮食、出口蔬菜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筹资150多万元,实施“村村通柏油路”工程2处、10.3公里;投资200万元整修金临路镇区以北至206国道段。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到年底又有28个村吃上放心水,新增受益人口1.6万人。全镇有9000多农户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到95%以上,基本解决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金冢子镇素有“甜瓜之乡”的美誉。自1998年起,该镇团埠村就率先开始种植大棚甜瓜,而后在全镇铺开。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全镇大棚甜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今年全镇新发展大棚甜瓜15000亩,亩均收入6000元,仅此一项全镇收入就达9000多万元。为解决销售问题,镇里借助206国道优势,于2002年在团埠村建起了大棚甜瓜批发市场。市场位于团埠村北、206国道西侧,占地面积70亩,是江北最大的大棚甜瓜批发市场。今年又投资20多万元对原市场进行了扩建,并完善了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吸引了北京、上海及青岛、烟台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客商。今年甜瓜销售季节,市场日交易量1100吨,交易额达240多万元。   金冢子镇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注重突出本地特色,打优势牌,从而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种植业方面。继续抓好大棚甜瓜、大姜、大葱、瓜菜四个“万亩大方”,特别是大棚甜瓜,由于其生长期短,五一节前即可上市,下园后还可种植一茬蔬菜,亩收入高,群众种植积极性很高,已成为金冢子镇的名牌产品和支柱产业。   养殖业方面。该镇招商引资大项目之一,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安丘市田润食品有限公司已开工投产,日宰杀肉鸭3万只。另一投资5600万元的大项目安丘市天润食品有限公司也于今年五月一日建成投产,年可屠宰肉鸭、肉鸡1500万只,年生产加工肉制品3万吨,加工饲料20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2亿元,实现利税2400万元以上。该镇充分发挥了这两家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和全兴肉鸭、杰腾公司等大型养殖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培植养殖大户,发展肉鸭、肉鸡养殖,精心打造养殖专业镇,年力争新发展专业养殖户200家以上。   

大汶河旅游开发区

  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位于安丘市南城区东北部,总面积约97平方公里,辖58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1.9万户,7.2万人。42个行政村属城市规划区,其中,29个城中村地处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该区北依景色秀丽的大汶河,风光旖旎的青云山、烟波浩渺青云湖坐落辖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206国道、省道下小路从境内穿过,青云山路、永安路、青云山西路、青云山南路、青云山东路、莲花山路等城区道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13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强化工业、提升农业、加快城镇化、繁荣服务业四项工作重点和“一四四六一”的工作部署,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突破。1-12月份,实现国地税入库税金 513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17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21.2%;在全市科学发展观摩点评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一)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立足区位实际,统筹城乡发展,城中村搬迁改造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一是在片区建设改造方面,实施了李五里、王五里两个城中村整村搬迁改造;清明节前后,完成了青云山以西14个城区村3100多个坟墓搬迁,保证了青云山市民广场、金融中心等重点城建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协调开发企业,加快已搬迁城中村居民安置楼建设进度,周田戈村、魏家村、杏杭、曹五里、李五里等村的安置楼正按照建设计划顺利推进。二是市政工程拆迁清障方面,2013年,我们完成了“七路”(莲花山路南延、青云山东路、青云山西路、青云山南路、担石路、大汶河南岸路、世贸中心路),“三桥”(莲花山路大桥、青云山西路墨溪河桥、青云山南路墨溪河桥),“三河”(墨溪河污水管网、环城河二期改造、大汶河景观提升改造),“一广场”(青云山市民广场),“一中心”(世贸中心项目)建设的拆迁清障任务,拆除房屋2万多平方米,腾空土地1860亩。2014年1月,顺利实施了下小路改线拆迁清障工程,拆迁总长度约6.2公里,完成了涉及3个片、8个村、405户的拆迁清障任务。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完成了孙家庄整村搬迁,担山芙蓉社区孙家庄安置楼建设进展迅速,3栋安置楼已经封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局良好。实施了西许戈、院庄、庵顶砖厂、贺戈等7个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共腾出土地526亩,节余土地指标427亩。   (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13年1到12月份,全区共引进招商项目12个,总投资 26 亿元。其中,新瑞新能源电动汽车、潍坊文宇精密齿轮、山东合力增压器3个过亿元项目落户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7家,其中新增2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到18家,其中新增15家。   (三)现代农业实现新提升。按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五个一百”工程建设。着力抓好贾王封名峰农业园区提升工作,实施了园区道路硬化、排水沟整修工程,完成了大棚滴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新建了高效自动化育苗温室、12个无立柱采摘大棚,进一步提升了园区档次,园区被确定为农业部标准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3家,注册家庭农场10家,新认定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3个,新认定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5个。   (四)民生民本持续改善。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新建的贾戈小学、中心幼儿园教学楼投入使用;完成了韩吉学校教学楼加固工程;开工建设了7200平方米的担山中学教学楼。区财政总投资3000万元。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全面完成,硬化村级道路39条、36公里,涉及34个村,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道路出行条件,一年全部完成三年的网化任务。环卫一体化正常运转,生活垃圾基本上能保持清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完成了34个村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自来水通村率达到100%。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造提升农村文化大院13处,完成了刘沙埠、东院庄等26个村的电网升级改造。   

经济开发区

  安丘经济开发区[1]是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位于安丘市北部,面积60.25平方公里,辖67个村(居),1.3万户,4.8万人口,园区从业人员7.9万人。安丘经济开发区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开发建设为载体,形成了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12月,被山东省环保产业协会评为山东省低碳经济示范园区。2015年,被潍坊市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安丘经济开发区东距青岛120公里,西距济南200公里,南距日照120公里,北接潍坊市区;206国道、央赣路、新潍徐路纵贯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内山水相依,花园拥翠,钟灵毓秀,景色宜人,拥有青云湖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大汶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青龙湖省级水利风景区、莲花山公园、青龙山大型酒文化旅游园及大汶河沿岸景观公园,生态环境优越,有“潍坊前花园”之称。  


经济开发区特产大全




经济开发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