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济宁 >> 任城区 >> 石桥镇 >> 聂庄村

聂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聂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聂庄村简介

  聂庄村简介
  聂庄村地处石桥镇东北部,全村共168户,549人,20名党员,耕地800亩.
  村“两委”班子健全,坚强有力,村风正,民心稳。村街道全部硬化,村容整洁,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民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大力搞好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811109 272100 0537 查看 聂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聂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聂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刘营村

  刘营村简介    刘营村地处石桥镇东北部,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村共184户,618人,29名党员,耕地996亩,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健全,有坚强战斗力,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四民主、   两公开”,“一事一议”等活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我们一班人凝神聚力,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确保村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夯实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各项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一、刘营西红柿种植科技示范园。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文章,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引导群众种植大中拱棚蔬菜。目前,全村共建成大中拱棚300个,320亩,有80%以上的农户种植西红柿,亩产15000多斤,单项收入600余万元,摸索出“春大棚西红柿+玉米+白菜+白菜”一年四种四收模式,亩产收益3万元以上,人均收入一万余元,同时辐射带动周围兄弟村庄的蔬菜生产热情,达到共同致富。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村居环境。2011年多方协调资金铺设600余米的主干道水泥路面的修筑,修建了下水道1300余米;2012年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工程,投资2余万元进行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善。   三、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创评活动,创建“文明小康户”、“文明小康村”,达到区级标准。全村组织了群防群治工作组,种植户实现晚10点到早5点不间断轮流值班,安排专职调解人员,无-事件。深入开展以法治村,实现无治安问题,无刑事案件发生,群众对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四、加大水利建设。自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以来,我村采用电力井代替柴油机水泵,灌溉每亩地节省资金40余万元,全年节约资金5余万元;2012年实行“群众集一点、驻村捐一点、镇里补一点”的方式,筹资20余万元,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五、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本村设有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计划生育进站率达到100%,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齐营村

  齐营村简介   齐营村位于石桥镇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处,齐营村委会驻地。全村676户,2336人,汉族。地属平原,耕地2860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豆。个体私营业户78个,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000元。   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济宁县志·法制略》载:“襟泗乡·齐家营”,即此村。   该村明代建村,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村民曾联合官军齐心协力战胜匪寇,后改村名为齐胜营,至民国演化齐家营。建国后简称齐营。   

吴湾村

  吴湾村简介   吴湾村位于石桥镇北部,与济东新村相邻。现有农户586户,人口2032人,耕地面积1543亩,党员92名,皮毛市场营业面积16000平方米。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9300元,皮毛经营收入2000万元。   吴湾是远近闻名的皮毛特色村,经营皮毛的历史悠久。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皮毛购销加工生意,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吴湾皮毛交易市场是省内外较大的皮毛集散地。吴湾皮毛商城建有高标准沿街商业楼近百套,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与皮毛交易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现有出口创汇企业3家,产品畅销俄罗斯,2005年创汇2100多万美元,吴湾被省政府批准为“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吴湾村是全镇安装有线电视第一村、户户通电话第一村、户户通自来水第一村。2012年对全村街道进行了全面的硬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提升。   

罗场村

  罗场村简介   石桥镇罗场村位于石桥镇政府驻地东南,接石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169人,288户,耕地1250亩。该村街道全部硬化,村容整洁优美。党员41人,村“两委”成员4人,党支部书记肖现金,男,高中文化程度。该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村风正,民心稳。村场所建筑面积219平方米,院落面积320平方米,办公设施完备。大部分村民都从事农业种植,个体经营户63家。2013年该村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   

仙庄村

  仙庄村简介   石桥镇仙庄村:该村位于石桥镇政府驻地西南,临荷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228人,314户,耕地1650亩。党员49人,村“两委”成员8人,村两委班子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能实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党支部书记殷建设,男,大专文化程度。村场所建筑面积210平方米,院落面积290平方米,办公设施完备。该村为农业种植专业村,大部分村民都从事农业种植,个体经营户42家。2011年该村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2013年村内所有街巷全面绿化硬化亮化,党组织活动正常,每月5号、15号、25号党员集中开展活动。目前,该村村风正,民心稳,在石桥镇村级考核中一直稳居前列。   

刘庄村

  刘庄村简介   石桥镇刘庄村位于石桥镇政府驻地东南,接石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132人,285户,耕地1540亩。该村主要道路以全部硬化,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党员36人,村“两委”成员4人,党支部书记皮兆坤,男,大专文化程度。村场所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院落面积230平方米,办公设施完备。大部分村民都从事农业种植,个体经营户49家。2013年该村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   

张东村

  张东村简介   石桥镇张东村位于石桥镇政府东南,接石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208人,328户,耕地1600亩。党员53人,村“两委”成员5人,党支部书记顾天洪,高中文化程度。村场所建筑面积230平方米,院落面积215平方米,办公设施完备。大部分村民都从事农业种植,个体经营户75家。2011年该村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   

前石村

  前石村简介   前石村为石桥镇政府驻地,现有住户435户,人口1756人,其中党员78人。前石村党支部5人,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张继广。   村两委班子健全,坚强有力,村干部素质较高,能够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严格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前石村建立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头村、班子建设的模范村、文明建设的样板村、党员电教的示范村。   一、积极发展经济。现有个体私营企业71家,不仅给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还为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多方筹资50余万元,建成全镇最大的农贸市场,可容纳商户200余家,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做大做强2家大型超市,物品齐全,应有尽有。   二、改善民生事业。2012年我村抓住区、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机遇,投资100多万元硬化道路3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经多方筹资300余万元对全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不仅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更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提供了保障;我村筹资筹劳共疏通竹节沟、断头渠600多米,确保了汛期安全;努力做好石桥水厂建设,现正处于选址、论证阶段,将确保年底前建成使用;村民全部看上了有线电视,村民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我们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精神文明建设上来。我们将利用农贸市场空地建设健身广场,以丰富农户文化娱乐生活。不断完善农家书屋,提高广大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更好的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借助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理论和政策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水平。有计划地培养发展新党员,给党员队伍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干部的凝聚力,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郝楼村

  郝楼村简介    郝楼村地处石桥镇东北部,全村共198户,732人,26名党员,   耕地1000亩.   村两委班子健全,有坚强战斗力,我们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确保村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夯实产业结   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各项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2009年我村多方筹资20多万元,硬化了村主街道;1994年全村吃了自来水;1990年铺设了地下涵管3000多米,全村统一浇地,解决了旱能浇的问题。   

孟井村

  孟井村简介   位于石桥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孟井村委会驻地。全村95户,355人,汉族。地属平原,耕地470亩,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豆。个体私营业户9个,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000元。   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济宁县志·法制略》载:“襟泗乡·孟井村”,即此村。   宋代,孟氏从邹县迁此定居,在村东凿井,因井水清澈甘冽,取村名孟家井。后因忌讳“孟”字同“梦”,曾改称黄梁井。建国后恢复原名,简称孟井。   

靳庄村

  靳庄村简介    村党支书记崔连行,村两委班子6人,全村共220户,771人,   33名党员,耕地986亩.   2012年,经村两委共同努力,多方筹资100多万元,硬化了村2000米主街道,1700米小巷;2013年村自筹资金3万元,对全村进行了绿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5年全村吃了自来水;2009年建设了高规格的办公楼,使得办公条件大大改观。   

孙庄村

  孙庄村简介    孙庄村地处石桥镇东北部,全村共149户,596人,20名党员,耕地840亩.   村党支书记任光亮,村两委班子4人,有坚强战斗力,2009年我村多方筹资48万元,硬化了村500米主街道;1996年全村吃了自来水;1986年铺设了地下电缆及节水管道3500多米,实现了全村统一浇地,输通了竹节沟、断头渠,解决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问题。我   们确保了村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夯实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各项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聂庄村

  聂庄村简介   聂庄村地处石桥镇东北部,全村共168户,549人,20名党员,耕地800亩.   村“两委”班子健全,坚强有力,村风正,民心稳。村街道全部硬化,村容整洁,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民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大力搞好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栗河村

  栗河村简介   栗河村地处石桥镇东部,全村共601户,2060人,60名党员,耕地3100亩.   村两委班子6人,2009年通过“村民筹一点、上级补一点”的方式,集中资金80余万元,修建了村主街道及下水道,克服了雨天出行难的问题;2009年新建办公楼一处,改变了办公环境;2012年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2013年对生产路进行了修复,并挖通了竹节沟、断头渠,埋设了涵管,解决了村民生产难的问题   

苏庄村

  苏庄村简介   苏庄村137户,共492人,0党员19人,耕地面积652亩,人均纯收入11226元。   村“两委”班子健全,坚强有力,村风正,民心稳。村街道全部硬化,村容整洁,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民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部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支部团体协作,廉洁奉公,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农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各村村民学习科学知识,   这几年,苏庄村不断吸收年轻有为的年轻党员加入组织中来,充分利用年轻人的积极性,发展苏庄村的经济,输送新鲜血源,强大支部力量,村干部能够一心为村民办实事,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上。   大力搞好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后石村

  后石村简介   后石村为石桥镇政府驻地,共303户,人口 1300人,0党员27人,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纯收入10226元。   2011年投资30余万元,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12年我村抓住区、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机遇,投资100多万元硬化村主街道路2公里,小巷4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经多方筹资200余万元对全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不仅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更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提供了保障;   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成立机构,落实责任。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职工作人员推进新农村建设,明确工作职责。   (二)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扎实的做好思想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明确目标,狠抓落实。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认真抓好落实。   

张西村

  张西村简介   石桥镇张西村位于石桥镇政府驻地东南,接石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625人,168户,耕地1100亩。党员31人,村“两委”成员6人,党支部书记张振,男,高中文化程度。村场所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院落面积290平方米,办公设施完备。该村为农业种植专业村,大部分村民都从事农业种植,个体经营户19家。全村街道已全部硬化,村内环境优美。2013年该村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   

朱庄村

  朱庄村简介   朱庄村位于石桥镇西端,全村总人口496人,农户147户,党员19名,耕地面积89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9200元。   该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突破口,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设立了农家书屋和多媒体活动室,引进农业、科技等方面5500多册书籍,有多媒体设备一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时,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利用社区建设有利契机同时,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建立文化长廊,大力宣传廉政文化、计划生育等文化知识,利用“十佳孝星”、“和谐文明家庭”等模范典型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开展文明新风、婚育新风进农家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闸村

  新闸村概况   新闸村位于任城区东南部,西对南阳湖,北邻兖矿集团三企业(三号井、电厂、码头),湖东大堤和泗河大堤环绕西、南两面村庄。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新闸村便是济宁地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新闸村现有支部村委成员8人,“两委”班子各4人;15个生产组,1150个农户,4988人,0党员158人。现有耕地5000亩,年人均收入10200元。   新闸村经济实力强,增长潜力大,发展后劲足。为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邻里和谐、管理民主“的现代文明示范村做如下工作:   一、以兖矿企业为依托发展经济,运、供、销一体化。现已成立运输、购销、供应、加工、建筑等公司十余个,煤炭加工点30余处,发展20吨以上各种重型运输车辆150余台,新建利废环保节能砖厂一座。这些工业项目给该村带来滚滚财源。   二、充分利用滨湖和采煤塌方区水面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和养殖业。现已建成百头种(母)猪养殖厂2家,牛、猪、羊、兔、鸡、鸭、鹅养殖专业户50余家,水产养殖面积达万亩以上。   三、农业生产机械化。新闸耕地是:田成方、树成行、沟路渠、桥涵闸、电站、机井全面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庄稼地从耕、耙、播、收、粉、运全部机械化。随着南水北调工程拓展,新闸耕地将成沿湖湿地,变为人们休闲游览的乐园。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为实现“文明新闸、和谐新闸、宜居新闸、幸福新闸”的宏伟目标,保障村民饮水安全,村投资200余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免费使自来水设施家家入户,24小时自动供水。今年,我村又计划投资千万元,重新整修村内桥涵和地下排水道,再次硬化大、中、小路面。现已高标准完成3万余平方米路面硬化,为年计划40%的工程量。为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村与房地产商协作,共同开发居民新区,计划新建6层楼房4栋100套,每套面积120—200平方米。现已开工2栋50套。为此群众兴奋地说:“咱村是新路、新居、新气象;新闸、新村、新面貌”。   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0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党员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每月5日、15日、25日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对每个党员进行量化考核,使党组织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北三村

  北三村位于石桥镇南部,现有耕地1289亩,人口1306人,党员46人,村两委成员5人,交叉任职1人,人均纯收入10930元。近年来,该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民生事业,新建老年公寓200间,免费提供给空巢老人使用。有效改造治理塌陷地,引导群众种植优质高效作物,支持农户发展畜牧养,培植生猪、肉牛养殖专业户,营造了安全和庇的生产生活环境。投资580万元改扩建煤矸石制砖厂,安置转移劳动力70多人。投资134万元,新建秸杆气化站,可以有效利用农村秸杆资源,采取以秸杆换气的方式,满足村民用气需求。积极开展建设文明村庄活动,新建健身广场一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活动。徐每年组织一次大型的文化演出外,还采取其它各种有效形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方面走到了全区的前列,率先实现了“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的要求。按照“五个好”要求,班子集体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党建活动扎实开展,拓宽党员发展渠道,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全面落实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承诺述诺制度,深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取得明显成效。勤劳善良的北三人,将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强村、科学兴村、文化活村”的强村富民之路,正以豪迈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北二村

  北二村简介   北二村位于南四湖东岸,任城区南首,国家大型企业煤矿济三煤矿所在地。北二村现有人口1278人,耕地1437亩,党员46人,村两委成员5人,交叉任职1人,我村人均纯收8278元。   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流转农村土地改革为契机,种植各类绿化树木200余亩,利用紧靠济三矿有利条件,发展煤厂20余家,引进1500万元项目一个,可安置我村就业人员80余人,人均每月收2800余元,并带动了运输、餐饮服务等各类行业20余家。   积极开展建设文明村庄活动,新修硬化道路10000余米,下水道20000余米,彻底解决了百姓出门两脚泥的现象,街道两旁粉刷墙裙,种植了葡萄、桔子、冬青和红花树,新建了群众娱乐健身广场,达到了净化、亮化、硬化、美化的要求。2012年做到了农村安全用电提档升级,高低压线路全部绝缘化,电表用卡化,新增200变压器一台,使百姓用电更加安全。为推进民生事业,新建了老年公寓16家,免费提供自来水、路灯,营造了和谐生活环境。   按照“五个好”要求,班子集体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我村连续三年得到了区“五好班子”称号,扎实开展农村党员量化考核管理,拓宽党员发展渠道,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全面落实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承诺述诺制度,深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北一村

  北王一村概况   石桥镇北王一村位于石桥镇南端、西邻济三煤矿、北靠临荷路,现有农户353户、人口1276人、党员58人、耕地1300亩、塌陷地500亩、人均收入9300余元。先后获得任城区平安建设先进村、济宁市孝心示范村、山东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村两委现有成员7人,上任伊始便集思广益、科学谋划,制定了一正二清三有所作为的工作理念,确立了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求和谐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文明、和谐、幸福、魅力的新村建设目标,现各项工作均卓有成效地推进。   抓党建、促发展:村每年均在上级党建经费补助外兜底保障,强化、优化党员管理,实施分层次积分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加强党员教育,倡导自觉、自省、自问(我为父老乡亲做点贡献了吗?我愧对父老乡亲吗?我以后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实施筑牢道德根基、提升党员素质工程,将《道德歌》《公民道德歌》《天下有大道》作为每月25号党员活动日的必唱歌曲。使党员争做孝老爱亲、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模范;广泛开展优化“四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工程,推进和谐北一活动。完善党务公开,充分发挥党员主体带富示范作用。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济宁兆祥物资贸易公司、济宁书利峰物资贸易公司,投资近2000万元的济宁华邦建材有限公司、济宁峰泰种植合作社、济宁天泰畜牧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党员带富创业代表。村两委更是全力工作、积极争取,集中约200亩塌陷地,实行统一管理、使其成为济三煤矿洗矸,大矸的存放地。村集体直接年均持续收入近70万元,相关产业使群众收入高达200多万元,确保了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惠民生、促和谐:着力完善水利设施,合理布局地块,生产道路全部初步硬化,在全镇率先完成了道路、胡同的硬化、绿化、亮化,实施了净化、美化工程,完成了村内电网改造,实施了净水工程,普及了太阳能、实现了全覆盖,率先在全镇实施了人年均近500元的福利发放,建设村级互助养老院一处、村级残疾人康复中心一处,配齐了各类文体设施。全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将《东方红》《春天的故事》《科学发展奔小康》《明天会更好》等21首歌曲定为村民教育系列歌曲,并定期播放。组建了50余人的乡村文艺队,推行以“孝、和”为主题的村庄文化建设,开展铸魂活动。将以孝、善、爱、和为主题的歌曲《爱的家园》作为村歌全村进行传唱。践行和谐先和人、和人要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要育德、育德首育孝的理念,营造了人人和悦、家庭和美、邻里和睦,北一和谐的氛围。于2013年5月3日成功举办了以“孝、和”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文艺汇演。5月27日承办了任城区计划生育5.29群众性宣传启动仪式。一个文明、和谐、幸福、魅力的新北一逐步呈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北一村将以-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之下,精心、精力、精进、再谱北一发展的新篇章、再铸北一发展的新辉煌。   

李二村

  李二村简介   李二村位于石桥镇南部,现有农户435户,人口1608人,原有耕地800亩,采煤塌陷地面积达12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9300元。   该村村容比较整洁,路面硬化、绿化较好,全村100%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和新农保。村内建有小学1处,建有老年公寓72间,建有海天养殖示范区1处,养殖示范区内生猪达10000余头。该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情很高。多方统筹资金1800余万元对塌陷地进行了综合治理,新增耕地450亩,养殖水面250亩,设施比较完备的休闲垂钓渔业500亩,年增经济效益160万元。   

兴隆村

  兴隆村简介   石桥镇兴隆村位于石桥镇南部,地处三号井采煤塌陷区内,南邻三号煤矿,北靠临菏公路,距石桥镇驻地2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125人,318户,党员56人,耕地面积900多亩,村集体年收入28万元左右,人均纯收入9600元。个体经营户83户,四个生产组,村两委成员共8个人。支部3人,村委5人。   兴隆村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实施农村党员分层次积分量化考核工作,依据量化考核得分自高到低确定优秀党员,对不合格党员,限期整改、劝退或者组织除名。建设了高标准的活动场所,配备了全套办公桌椅、投影仪、电脑、移动音箱等设施,成立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基地,每月5号、15号、25号组织党员集中活动,调动党员积极性,增加党员凝聚力。   2013年村两委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多方筹措资金,投资800万元全村大街小巷路面高标准硬化一遍,总长达3000多米,并在路两侧修建了高标准下水道,通过绿化、净化、美化全村焕然一新。   

崔院村

     崔院村简介   位于石桥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崔院村委会驻地。全村315户,1190人,汉族。地属平原,耕地1712亩,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豆。个体私营业户28个,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000元。   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济宁县志·法制略》载:“襟泗乡·崔家院”,即此村。   明代前,有崔姓在此建立宅院,规模宏大,故以姓氏取村名崔家院。明初,杨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时崔氏已迁走,仍沿用原村名。建国后简称崔院。   

倪庙村

  倪庙村简介   倪庙村位于石桥镇西北端,南邻南阳湖农场,全村总人口1255人,农户335户,党员34名,耕地面积190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9300元。   该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突破口,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设立了农家书屋和多媒体活动室,引进农业、科技等方面5500多册书籍,有多媒体设备一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全面修建路两侧排水沟。该村紧紧抓住石桥镇“万亩荷花生态园”发展机遇,将全村塌陷地纳入规划,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池藕种植,全力打造集休闲、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度假村。同时,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建立文化长廊,大力宣传廉政文化、计划生育等文化知识,利用“好媳妇好婆婆”、“和谐文明家庭”等模范典型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开展文明新风、婚育新风进农家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陆桥村

  陆桥村简介   位于石桥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陆桥村委会驻地。全村336户,1206人,汉族。地属平原,耕地1385亩,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豆。个体私营业户35个,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000元。   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济宁县志·法制略》载:“襟泗乡·陆家桥”,即此村。   明代,陆姓从郓城县陆庄迁居樊?河西岸定居,后在河上建石桥,取村名陆家桥。建国后简称陆桥。   

秦庄村

  秦庄村简介   秦庄村位于石桥镇西端,东邻矿外路,全村总人口1148人,农户350户,党员41名,耕地面积2180亩,粮食总产量1600吨,2012年人均纯收入9300元。   该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突破口,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设立了农家书屋和多媒体活动室,引进农业、科技等方面5500多册书籍,有多媒体设备一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时,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建立文化长廊,大力宣传廉政文化、计划生育等文化知识,利用“好媳妇好婆婆”、“和谐文明家庭”、“十佳孝星”等模范典型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开展文明新风、婚育新风进农家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庄村

  高庄村简介   高庄村位于石桥镇西端,南邻临荷公路,西邻中水库,全村总人口1628人,农户486户,党员57名,耕地面积282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6900元。   该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突破口,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设立了农家书屋和多媒体活动室,引进农业、科技等方面5500多册书籍,有多媒体设备一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时,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建立文化长廊,大力宣传廉政文化、计划生育等文化知识,利用“好媳妇好婆婆”、“和谐文明家庭”等模范典型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开展文明新风、婚育新风进农家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道口村

  道口村简介   道口村位于石桥镇西北端,东邻矿外路,全村总人口995人,农户273户,个体户55户,党员29名,耕地面积1600亩,粮食总产量1255吨,2012年人均纯收入9300元。   该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突破口,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设立了农家书屋和多媒体活动室,引进农业、科技等方面5500多册书籍,有多媒体设备一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全面修建路两侧排水沟。该村紧紧抓住石桥镇“万亩荷花生态园”发展机遇,将全村塌陷地纳入规划,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池藕种植,全力打造集休闲、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度假村。同时,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建立文化长廊,大力宣传廉政文化、计划生育等文化知识,利用“好媳妇好婆婆”、“十佳孝星”、“和谐文明家庭”等模范典型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开展文明新风、婚育新风进农家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后李村

  后李村简介   后李村位于石桥镇北端,西邻二号煤矿,全村总人口1732人,农户405户,党员56名,耕地面积1385.6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0564元。   该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突破口,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设立了农家书屋和多媒体活动室,引进农业、科技等方面5500多册书籍,有多媒体设备一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全面修建路两侧排水沟。该村紧紧抓住石桥镇“万亩荷花生态园”发展机遇,将全村1210多亩塌陷地纳入规划,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池藕种植,全力打造集休闲、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度假村。同时,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利用社区建设有利契机,投资20多万建设高标准“李庙社区服务中心”一处,设有服务大厅、调解室等服务场所。同时,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建立文化长廊,大力宣传廉政文化、计划生育等文化知识,利用“十佳孝星”、“和谐文明家庭”等模范典型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开展文明新风、婚育新风进农家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前李村

  前李村简介   前李村位于石桥镇北端,东邻矿外路,全村总人口1695人,农户448户,党员79名,耕地面积3200亩,粮食总产量2140吨,2012年人均纯收入10600元。   该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村庄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突破口,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设立了农家书屋和多媒体活动室,引进农业、科技等方面5500多册书籍,有多媒体设备一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全面修建路两侧排水沟。该村紧紧抓住石桥镇“万亩荷花生态园”发展机遇,将全村1210多亩塌陷地纳入规划,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池藕种植,全力打造集休闲、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度假村。同时,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建立文化长廊,大力宣传廉政文化、计划生育等文化知识,利用“十佳孝星”、“好媳妇好婆婆”、“和谐文明家庭”等模范典型倡导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开展文明新风、婚育新风进农家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韩店村

  韩店村简介   位于石桥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韩店村委会驻地。全村135户,473人,汉族。地属平原,耕地570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等。个体私营业户9个,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000元。   2012年对全村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提升。   

辛店村

  辛店村简介   辛店村地处我国著名淡水湖——南阳湖畔,东依泗河,西邻京杭运河,北邻北湖新区,贯穿临河路和火炬路交通十分便利,与国家重点工程——济宁三号井相连。   该村现有人口5060人,1421户,党员144人,耕地面积3700多亩,村集体年收入80万元左右,人均纯收入9600元。个体经营户172户,十三个生产组,村两委成员共8个人。支部3人,村委5人。   2003年6月合资在四里湾引河上游紧靠济三煤矿规划设计占地300余亩,年吞吐量200万吨的中型水运码头。工程需搬动土石30万方,资金投入600万元,自码头启用后,直接为济三煤矿提供水上运输服务,可年创得税200万元,并可加速我镇与河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的物质交流与合作,直接通过水上运输连接南北,互补有余,勾通信息。为我镇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条件。充分发挥临湖优势、合理利用800亩塌陷地,养鹅3万只,养鸭5万只。培植赵传华渔业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本村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2013年村两委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全村大街小巷路面高标准硬化一遍,修建了下水道排水设施,通过绿化、净化、美化全村焕然一新。   

姜庄村

  姜庄村简介   姜庄村现有人口660人,191户,党员32人,耕地面积620余亩,其中采煤塌陷地460余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2013年村两委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全村大街小巷路面高标准硬化一遍,修建了下水道排水设施,通过绿化、净化、美化全村焕然一新,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了公厕,并在村中设置了娱乐设施。村党组织每月5日、15日、25日组织全村党员民学习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心稳,村容整洁,村民富裕,全村村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和新农保。   


聂庄村特产大全




聂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