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济宁 >> 兖州区 >> 漕河镇 >> 前王庄村

前王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前王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王庄村简介

¡¡¡¡Ç°Íõׯ´åλÓÚäîºÓÕòÎ÷²¿£¬¸ûµØÃæ»ý1298Ķ£¬3¸ö´åÃñС×飬»§Êý193»§£¬ÈË¿Ú728ÈË£¬2012ÄêÈ˾ù´¿ÊÕÈë11180Ôª¡£´Ë´å½¨ÓÚÎå´úʱÆÚ¡£¾Ý¿µÎõʮһÄ꣨1672£©°æ«×ÌÑôÏØÖ¾»¼ÇÔØ£ºÍõ¶þׯÆÌ£¬ºóÌÆÀî¿ËÓ÷¥ÁºÇÜÍõÑåÕ£¬¸´½ø±ø£¬µÀÞ°Ôá´Ë¡£¡°Àî·â½úÍõ£¬¸½½üÔ­ÓÐÀî½úÍõ·ØÄ¹¼°ÃíÓËùÒÔ´åÃû½úÍõׯ£¬ºó¼ò³ÆÍõׯ¡£½â·Åºó·ÖΪ¶þ¸ö´å£¬´Ë´åÔÚÄÏ£¬¹ÊÃûǰÍõׯ¡£
¡¡¡¡[¸ÐÐ»ÍøÓÑ"vbk"·ÖÏí´ËÄÚÈÝ¡£]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882107 272100 0537 查看 前王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王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前王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后楼村

  后楼村位于漕河镇中西部,4个村民小组,户数215户,人口798人,耕地面积991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90元。本村为“甄家桥”片村之一,刘姓始祖明初由山西迁兖州城内,明成化八年(1472)此村为刘氏的乡宅,盖了楼房,村名始称刘家楼。解放后,因此村位于甄家桥北部,简称后楼。   

罗店村

  罗店村位于漕河镇东南部,下设三个生产小组,耕地面积2000亩,全村278户,人口1021人。2012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1184元,全村绿化面积600余亩。   我村“两委”共7人,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交叉任职3人,全村共有党员45名,村级各种组织健全。   我村“两委”带领广大村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两会”精神,高举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保持了我村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了乡村城镇化进程。   目前,村民入住排房及小康楼人数达到100%,改建小康楼38栋,自来水换上了深井水,全村三横九纵街道全部实施“五化”,多年来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五好党支部”、“文明村庄”、“综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尚庄村

  尚庄村位于济微公路东,与漕河镇政府相邻。村庄总面积900余亩,建城区面积130余亩,新村规划现已全部完成。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硬化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   我村现有人口786人,192户,耕地面积700余亩,有四个生产小组。共有党员27名,支部有3人组成,平均年龄39岁。   村两委成员能够带领全村党员认真学习党的-精神,贯彻执行党在农村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发展村集体和民营经济上有领导和指导能力。班子成员懂经济、会管理、政治素质高,能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熟悉党务工作,有较强的协调,领导和组织能力,有较高的群众威信。   根据我村天时、地利的独特优势,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济微公路沿线建起经济开发、商、住楼一条街,个体经济迅猛发展,我村80%的有致富门路,全村共有车辆百余台,有搞客运的、货运的,建筑、维修、餐饮、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形成第三产业链。农业种植大幅度调整,高价值经济田进一步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各行业的发展,使我村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全村村民经济总收入78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1890元,创历史新高。   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增加,漕河镇农贸市场租赁使我村每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大搞植树造林,我村农田林网长度5000余米,使我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大厂村

  大厂村位于漕河镇驻地东北部,北至宁阳界,东至前曹、西厂地界,南至谷肖线。耕地面积3009亩,11个村民小组,465户村民,总人口1730人,7个党小组,党员59名,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等群团组织健全。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创建文明小康村为重点,以发展经济为中心,2012年农民纯收入达到11890元。    村内翻建楼房120栋,硬化水泥路7条,围村路2条。村内各街道、墙面进行全面的粉刷,路边绿化带栽植了冬青、榕树,建设了花园景点。村内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常年照明。2008年改安自来水,使全村村民吃上了300米以下的卫生水。村内设有学校,全科卫生室、文化大院、娱乐室、篮球场、图书室等设施。先后被市评为文明村庄、五好村、明星村、小康村、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五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支部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以创建文明小康村再上新台阶为中心,不断增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抓实干,积极完成上级交给我村的各项工作。   

漕河村

  本村靠近古漕河,原称漕河埠。明、清以前,漕河可通航运。按“漕”字本义就是由水路运送粮米,古称运粮河为漕河。此村位处河东岸,是集散货运的码头,故名。   漕河村位于漕河镇政府驻地,有两个自然村,七个生产小组。农业人口1710人,耕地面积2230亩,党员人数74人,其中女党员12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余万元。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我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2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115万元,同比增长15%。粮食单产502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90亩,占耕地面积的62%。向市内外输出劳动力500余人,创收550余万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达到6126元,比上年增加13.8%。目前,我村有出租车、机动车、汽车300余辆,个体工商户200余家,13家规模工业企业落户我村。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村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村道路硬化,保证了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村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3、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在2010年的两委换届中全面推进村党支部“两推一选”的选举制度,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目前我村两委成员共7人,交叉任职5人,平均年龄43岁,高中文化5人,初中文化2人,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有了较大提高。健全了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计生协会等村级组织,全面建立和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多年来,一直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五好党支部”、“综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本村靠近古漕河,原称漕河埠。明、清以前,漕河可通航运。按“漕”字本义就是由水路运送粮米,古称运粮河为漕河。此村位处河东岸,是集散货运的码头,故名。  

华家厂村

  华家厂村位于漕河镇东北部,5个村民小组,户数340户,人口1232人,面积1.87平方公里(2799)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80元。由大华家厂、小华家厂、张家华家厂、桑家华家厂4个自然村组成,来此最早落户的华、周、何、郑四姓,华姓最多,故称华家厂村。    华家厂村与后楼村、罗店村、尚庄村、大厂村、漕河村、东曹村、西曹村、前曹村、东厂村、西厂村、河南村、围子村、庙西村、蔡桥村、吴村村、谭村村、李村村、后谢村、前谢村、后邴村、张家村、左家村、张庄村、前王庄村、后王村、前进村、管口村、谈家村、歇马亭村、前邴村相邻。  

东曹村

  东曹村位于漕河镇东北部,耕地面积1219亩,4个村民小组,136户,人口517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80元。民间传说,宋朝时候曾从山西调寇准夜审潘仁美,在此地假设过“阴曹”村故名曹庄,现分东、西、前三村,因本村在东,称东曹村。   

西曹村

  西曹村位于漕河镇东北部,系东部贫水区,近年来,随着农业开发与自来水的改造,告别了贫水的面貌,户户通了自来水,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人民收入连年增长。8个村民小组,355户,人口1306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88元。民间传说,宋朝时候曾从山西调寇准夜审潘仁美,在此地假设过“阴曹”村故名曹庄,现分东、西、前三村,因本村在西,称西曹村。   

前曹村

  前曹村位于漕河镇东北部,面积616亩,人口538人,2个村民小组,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84元。民间传说,宋朝时候曾从山西调寇准夜审潘仁美,在此地假设过“阴曹”村故名曹庄,现分东、西、前三村,因本村在南,称前曹村。   

东厂村

  东厂村位于漕河镇东部,东临大安镇,116户,人口407人,2个生产组,耕地面积971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97元。据村中庙碑记载:此处原为明朝鲁王府的牧马场,许姓是明初由宁阳县肖村迁此牧马定居的。因此处牧马面积比西牧马场小,故称小马厂,简称小厂,此村分为两个村委会,此村居东,称东厂。   

西厂村

  西厂村位于漕河镇的东部,谷肖公路穿村而过,有6个村民小组,190户,730口人,耕地面积1300余亩,有党员27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5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万元,村集体资产额超过50万元,被评为兖州市“文明小康村”。   该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强了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目前,西厂村已完成了第二轮村庄规划,盖小康楼40余栋,村内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硬化面积达15000平方米,主干道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2006年起开展“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实现庭院净化,村容村貌美化。完成通有线电视工程,使全村100%的户通有线电视。100%的村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和教育培训。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村里常年种植桑蚕600余亩,速生林400多亩,亩均纯收入达到4000余元,是兖州市桑蚕养殖专业村。   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创十星、评十户”、“争五好”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理事会、村规民约执约队,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全村“十星级文明户”达到95%以上。多年来,全村无邻里纠纷发生,无不赡养老人现象,无不法经营行为,无任何治安,刑事案件发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河南村

  河南村位于漕河镇西南部,南与大安镇接壤,12个村民小组,469户,人口1781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86元。本村过去叫甄家桥,据甄氏族谱记载:“始祖甄京,配毛氏。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由山西来此落户,至今二十余代。”明末甄家在曹河上建了座石桥,古村得名甄家桥,解放后,因北傍漕河,改村名为河南。   

围子村

  漕河镇围子村位于镇中西部,2个村民小组,户数87户,人口302人,耕地598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80元。本村为“甄家桥”片村之一,据清朝重修东岳庙记载,村内郁姓甚多,原名郁家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为了防御捻军,由大户赵姓主持修了围墙,改称赵家围子,解放后简称围子   

庙西村

  庙西村位于漕河镇西部,2个村民小组,户数108户,人口426人,耕地面积580亩,具有悠久的大蒜种植传统,所产大蒜个大、质优。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90元。本村系甄家桥片村之一,因位于天齐庙以西,故称庙西。   

蔡桥村

  蔡桥村位于兖州市漕河镇最南部,省济微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502户,1876人,2400亩耕地,共有党员57人,其中女党员5名,平均年龄47岁, 35岁以下党员7名,村“两委”班子5人,全部交叉任职。多年来蔡桥村荣获济宁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先进调解委员会”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兖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好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庄。   一、强化宣传,营造浓厚创先争优活动氛围。广泛动员,召开了创先争优活动动员会,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各级关于创先争优活动的文件精神,集中收看了市委创先争优主题党课,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宣传。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党务公开栏等,大力宣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方法步骤,具体目标要求,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二、创新载体,打造创先争优活动的新亮点。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开展了“带富先锋”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鼓励党员自主创业,为致富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党员协调小额贷款。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活动,形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开展了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生活贫困的老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开展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投资6万多元粉刷了街道,对全村六条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安装了路灯,整治了坑塘,建成了“孝”文化长廊一处,坑塘景点一处。配置了图书、台球、乒乓球、象棋、麻将、远程教育等文化、娱乐设施。   三、搞好结合,不断丰富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对新上项目实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水、用电、厂址用地等问题。2010年新上了年产7200吨的福水食品脱水蔬菜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长安工程机械加工项目、山拖凯泰机械制造项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铺设煤矸石3公里,地缆1.3万米,地下管道6000余米。2010年种植大蒜500亩,夏白菜400亩,有效的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蔡桥村党支部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永恒主题,唱响发展主题曲,理思路、上项目、调结构,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创优争先浓厚氛围,努力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生活现代化”新村建设目标。   

吴村村

  吴村村共有217户,827人,耕地面积1235亩,两条主要街道栽植花木300余棵,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全村种植大蒜300多亩,村民营企业2户,村内企业务工人员200多人,在外劳动力400多人,基本实现人人有活干,人均收入年年有增长。全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到95%以上,社区建设完善。   村两委研究规划建设新农村,结合群众意愿进行新村规划,李勇3-5年时间完成新村建设。完成后新村占地110亩,村庄街巷硬化、绿化、亮化。环境卫生管理有专人负责,实行专人管理。   坚持民主管理,严格落实村务、财务各项管理制度,村级工作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我管理服务。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和谐家庭等各项创建活动,全村干群融洽、文明、和谐,安居乐业。   

谭村村

  谭家岗位于漕河镇西北部,耕地面积560亩,2个村民小组,户数110户,人口410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71元。本村谭姓于明朝初年由汶上县迁此立村,村北有沙岗隆起,故名谭家岗。   

李村村

  李村位于漕河镇正西部,兖肖线、黄管线在本村交错,交通便利,现有114户,412人,耕地550亩,三个生产小组,党员20人。   近年来,我村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文明小康示范村”、“红旗村党组织”、“镇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找到一条适合本村村情的经济发展路子。按照市委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干大上,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总基调。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群众发展桑蚕养殖,大蒜良种培育,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新路子,引导发展个体工商、私营企业26家。   村两委在带林群众致富的同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截止目前小康楼建设已经完成26栋,户户通上自来。实行24小时供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2006年投资16万元,对北苑小区内的道路进行硬化、绿化,并安装高标注路灯,全年照明,建设文化长廊,购置文化用品,极大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07年村又投资20万元,建成集办公、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一处,继续加大小康楼建设力度。力争在2015年前全面完成旧村改造工程,全村形成争先进、当表率、家庭和睦,经济发展,富而思进的良好局面。   

后谢村

  后谢村位于漕河镇西南部,5个村民小组,255户,人口914人,耕地面积1402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41182元。据村中庙碑记载,明末时鲁王府的姑娘嫁与谢家,在此盖了楼房,故名谢家楼,此村与前谢家楼相对,称后谢家楼。   

前谢村

  前谢家楼村位于漕河镇西南部,西与新驿镇接壤,南与大安镇相邻,耕地面积2577亩,17个村民小组,376户,人口1342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81元。据村中庙碑记载,明末时鲁王府的姑娘嫁与谢家,在此盖了楼房,故名谢家楼,此村与后谢家楼相对,称前谢家楼。   

后邴村

  后邴村位于漕河镇西部,现有120户,530人,耕地面积750亩,人均纯收入9700元,共有党员23名,“两委”干部共4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连续多年荣获兖州市优秀党支部、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村级经济不断壮大。发展林果蔬菜200余亩,培植个体商户10家,有200余名村民在就近企业上班。    村居环境全面提升。近年来,对村中道路全部实施硬化绿化,硬化道路达4000米,面积约14000m2,种植绿化树木600余株,架设路灯48盏。深入开展六大工程建设,投资3万多元,对村内全部街巷进行清理,修建下水道4000多米,建设地埋式垃圾池1个,设置垃圾箱8个,配备保洁员2名,做到了长效管理,村容整洁、达到了“绿、亮、清”标准。    创先争优亮点纷呈。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鼓励党员自主创业,带头致富。连年组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   

张家村

  张家村位于漕河镇中西部,3个村民小组,户数132户,人口526人,耕地面积95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1200元。本村为”甄家桥’片村之一。以张姓最早立村而得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于大安镇、兴隆庄镇的张村重名,此村在北,更名为北张村。   

左家村

  左家村位于漕河镇西北部,7个村民小组,345户,人口1282人,耕地面积200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86元。本村旧属“十八夏庄”由陈家村、苏家村、东南园、左家村、四个村组成。其中以左姓人家来此最早,后发展户族最大,故得名左家村。   

张庄村

  张庄村位于漕河镇西部三公里处,兖肖公路从村中心通过,交通便利。本村有226户人口841人,三个生产组,党员31名,平均年龄45岁,村支部村委3人,支部书记、村主任1人兼。耕地面积1134亩,人均1.34亩。   村支部成员3人,平均年龄46岁,两委成员全部交叉任职,班子成员团结,群众反映好,去年村两委换届中全部连选连任。   新村规划于2002年经市乡村建设局批准,小康村建设正在实施。经过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新村规划道路全部硬化,面积9000平方米。一路两沟排水设施全部完成,长度4200米,并栽植了树木绿化带,新村建设正在有序进行,村容村貌整洁,社会治安良好,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党群关系密切,社会新风在健康发展。去年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70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7人,在全村树立标兵,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奖励,促进了社会新风、社会和谐。   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干群大力发展经济。根据本村实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工作重点。一是大力扶持桑蚕养殖;二是本村现有300多人在外打工经商;三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今年种植大蒜面积增加到500亩,蔬菜100亩,粮经种植比例达到4:6;四是积极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现已引进“创佳玻璃纤维纺织有限公司”和“宏达木器厂”两家企业。解决安排了剩余劳动力130多人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全村开展了“双基”规划化制度,设立了“五位一体”综治办公室,选聘了综治办公主任。完善了规章制度,制定了平安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依法之春,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设立民主理财小组,党风廉政监督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落实。村民执法懂法邻里和睦团结,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形成融洽相处,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社会治安持续稳定,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我们决心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把我村建设成为和谐、文明、富裕、优美的新村庄。   

前王庄村

¡¡¡¡Ç°Íõׯ´åλÓÚäîºÓÕòÎ÷²¿£¬¸ûµØÃæ»ý1298Ķ£¬3¸ö´åÃñС×飬»§Êý193»§£¬ÈË¿Ú728ÈË£¬2012ÄêÈ˾ù´¿ÊÕÈë11180Ôª¡£´Ë´å½¨ÓÚÎå´úʱÆÚ¡£¾Ý¿µÎõʮһÄ꣨1672£©°æ«×ÌÑôÏØÖ¾»¼ÇÔØ£ºÍõ¶þׯÆÌ£¬ºóÌÆÀî¿ËÓ÷¥ÁºÇÜÍõÑåÕ£¬¸´½ø±ø£¬µÀÞ°Ôá´Ë¡£¡°Àî·â½úÍõ£¬¸½½üÔ­ÓÐÀî½úÍõ·ØÄ¹¼°ÃíÓËùÒÔ´åÃû½úÍõׯ£¬ºó¼ò³ÆÍõׯ¡£½â·Åºó·ÖΪ¶þ¸ö´å£¬´Ë´åÔÚÄÏ£¬¹ÊÃûǰÍõׯ¡£ ¡¡¡¡[¸ÐÐ»ÍøÓÑ"vbk"·ÖÏí´ËÄÚÈÝ¡£]

后王村

¡¡¡¡ºóÍõ´åλÓÚäîºÓÕòÎ÷±±²¿£¬5¸ö´åÃñС×飬»§Êý312»§£¬ÈË¿Ú1257ÈË£¬¸ûµØÃæ»ý1792Ķ£¬2012ÄêÈ˾ù´¿ÊÕÈë11180Ôª¡£´Ë´å½¨ÓÚÎå´úʱÆÚ¡£¾Ý¿µÎõʮһÄ꣨1672£©«×ÌÑôÏØÖ¾»¼ÇÔØ£º¡°Íõ¶þׯÆÌ£¬ºóÌÆÀî¿ËÓ÷¥ÁºÇÜÍõÑåÕ£¬¸´½ø±ø£¬µÀÞ°Ôá´Ë¡£¡±Àî·â½úÍõ£¬¸½½üÔ­ÓнúÍõ·ØÄ¹¼°ÃíÓËùÒÔ´åÃû½úÍõׯ£¬ºó¼ò³ÆÍõׯ£¬¡£½â·Åºó·ÖΪ¶þ´å£¬´Ë´åÔÚ±±²¿¹Ê³ÆºóÍõׯ¡£ ¡¡¡¡[¸ÐÐ»ÍøÓÑ"xjun027"·ÖÏí´ËÄÚÈÝ¡£]

前进村

  前进村,又名薛朱刘村,位于漕河镇西北部,6个村民小组,340户,人口1335人,耕地面积192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80元。本村旧称“十八夏庄”。由薛家街、朱家街、刘家街所组成,故名。薛朱刘三姓均于明朝初年最早来此立村。   

管口村

  本村原称极庄。据原碑文考证此村大约建于金代。村中管姓居多,西傍光河,有过河的渡口,故改称“管家口”。   本村共有人口1477人,耕地面积2007亩,8个村民小组,三个自然村庄,两委成员6名,平均年龄46岁,2012年人均纯收入11000元。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成员紧密团结,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会议精神,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完成上级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勤劳致富,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远程教育提高科技,在村庄规划上,村民的房屋95%以上都重新翻盖上了正规排房,道路畅通,自觉遵守村归民约,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村原称极庄。据原碑文考证此村大约建于金代。村中管姓居多,西傍光河,有过河的渡口,故改称“管家口”。   

谈家村

  谈家村位于漕河镇西北部,耕地面积980亩,3个村民小组,户数220户,人口916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11179元。本村旧属“十八夏庄”,谈姓于明初由南京最早来此立村,故名。   

歇马亭村

  歇马亭村,位于漕河镇西部,西邻小孟侯家店村,东邻谭岗村,面积1.27平方公里(1913亩),总人口1385人。此村原有大明禅院庙宇一座。村名原为人和堡。明初,因该村位于宁阳至济宁的古大道上,修有驿亭以供行人歇马,改名歇马亭。近几年来,村两委一班人,积极搞好宣传发动,鼓励村民搞土地流转,流转面积300亩以上,给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蔬菜,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2012年本村人均纯收入11183元。   此村原有大明禅院庙宇一座。村名原称人和堡。明初,因该村位于宁阳至济宁的古大道上,修有驿亭以供行人歇马,改名为歇马亭。   

前邴村

  前邴村位于漕河镇西南部、与大安镇交界,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545户,2098人,耕地面积3500亩。有党员67人,“两委”干部8人,其中交叉任职6人。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该村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多年荣获兖州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庄、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村容村貌显著改观。2008年,投资35万元新修了5条村内主干道,投资25万元修建了路壕和下水道。2011年,投资15万元进行了自来水改造,确保家家吃上了安全卫生水。在供电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万元进行了农电改造,保障群众正常用电需要。结合“文明集市”创建活动,合理规划集市场地,将集市从西浦路搬迁至村内,营造了文明有序的集市环境。    村级经济不断增强。依托义邦工贸、新昌面粉、养猪厂、鞋厂等企业,大力发展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打造了300亩葡萄园特色农业基地,农民收入得到长期稳步增长。    创先争优扎实开展。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推进六大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新安装路灯60盏,每天定时照明。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栽植树木700棵,新铺设半硬化道路500米。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定村规民约,定期开展“卫生文明户”评选活动,形成了长效机制,使村庄面貌极大改善。   


前王庄村特产大全




前王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