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芜湖县城沿芜屯公路向南前行,再上湾西公路约9公里,便来到红杨镇,极目远眺,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岗,郁郁葱葱;一边是广袤无延的田野,生机勃勃。区划调整以来,红杨镇党委、政府优化整合资源,发挥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强圩治水,筑路富民,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让一个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镇焕发出勃勃生机,无穷魅力。
红杨镇置芜湖县南部,青弋江自南向北贯穿而过。由原红杨镇、和平乡、西河镇三个乡镇撤并而成,区域面积144.6平方公里,人口5.82万,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生态环境较好,山水相间,景色宜人。在和平生态公园,每年有数十万只鹭鸟在此栖息、繁衍,每逢早晚,万鹭齐飞,遮天蔽日,蔚为壮观。2002年,和平生态公园被市政府批准为鹭鸟自然保护区。境内南部的珩琅山,有“小九华”和“九华佛觉出珩琅”之说,始建于南宋年间的珩琅古塔,被县政府确定为“重点保护文物”。从珩琅山十景之一的“南山绝壁”处弃岸登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漂流,便到达西河古镇,古镇房屋、店铺沿圩堤建于两侧而成街道,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街心卵石路面,两侧房屋飞檐对峙,雕龙画凤,古朴典雅。沿河一侧墙高陡峭,青石驳砌,峭壁耸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全镇的旅游业方兴未艾。2004年,和平生态旅游区被授予“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利用资源办基地,利用基地办旅游,以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打好生态旅游牌,做强旅游业,最终实现强镇富民,是红杨镇确定的发展目标。境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灌溉设施便利,水网密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盛产水稻、棉花、油菜籽、烟叶等农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全镇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酵母”工程,鱼、青虾等特种水产和牛、猪、羊、鸡等畜禽养殖发展较快。粮农作物比例减小,棉花、烟叶、西瓜等经济作物比重明显扩大,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新技术、新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的综合效益达到发挥。镇内的红杨雷竹、和平蚕桑、芳山苗木、高兴中药材、红星圩水面精养、烟叶六大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日益壮大。全镇烟叶种植面积突破4000亩,营造雷竹林5000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82万人 | 144.6平方公里 | 340221104 | 241000 | 0553 | 查看 红杨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红杨树社区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红杨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幸福社区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幸福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三胜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三胜村谷歌卫星地图 |
珩琅山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珩琅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兴塘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兴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万寿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万寿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永平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永平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沈公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沈公村谷歌卫星地图 |
香河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香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周桥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周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万村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万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团坝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团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定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东定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义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三义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万福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万福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六桥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六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和平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和平村谷歌卫星地图 |
月湾村 | ·芜湖县旅游·芜湖县特产·芜湖县十大特产·大通区十大特产·芜 | 0 |
---- |
查看 月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湾沚镇 |
湾沚,又名沚津,位于青弋江畔,是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西汉初年,这里便是“盐艘鳞集,商贩辐辏”,如今已是芜湖县县城,发展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由原湾沚镇、三元、新丰镇、赵桥乡合并而成,全镇辖26个村委会、9个社区,总面积219.49平方公里,人口10.9万人。 合杭高速、皖赣铁路贯穿境内,芜屯公路、湾石公路在城区交汇,县乡公路形成网络,水陆交通便捷,距芜湖市区仅15公里车程,距朱家桥外贸码头40公里,距沪、宁、杭均在3小时经济圈之内,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湾沚将成为皖南融入“长三角”的“前沿”和“跳板”。城区配套实施齐全,功能日臻完善。电信通讯网络设施完善,一线通、光纤入户和ADSL宽带业务蓬勃发展。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日供水量超过10万立方米,供电容量为7855KVA。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砂岩矿、煤矿、陶土、石油、天然气等矿藏资源,还有无污染的天然泉水资源,其中天然气及天然泉水资源开发前景良好。 以行政广场、文教园为中心的南部行政文化区、以安徽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为主的东部加工业区、以青弋江滨江景观为中心的商贸居住区、以东湖休闲度假区为主体的娱乐区的目标,精心打追一个高品位、多功能的城区。城东高速公路下线处的安徽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将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特色机械工业开发区,逐步培育成国内精密铸造生产基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这座江南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全面改造的旧城与高楼拔地而起的新城连为一体,相互辉映,既富古朴之风,又具现代气派。随着芜湖路、荆江路、沿河路等10条主干道的扩建改造和美化亮化,津苑小区、虹安花园、大塘新村、铁路小区、医药新村、建设新村等一批新颖、亮丽的小区开发,“欧罗风格一条街”和芜湖路、荆江路两条“无杆化一条街”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城区的品位。中山市场、虹安市场、皖南建材市场等一批功能各异的大型专业市场的建成,为城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沚津国贸商城、渡春小区、市民广场、行政办公大楼的兴建,加速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进程,今日湾沚更多娇,明日湾沚会更好。 |
六郎镇 |
江南明珠,梦里水乡-----六郎镇,地处芜湖市东南,芜湖县中部,青弋江、水阳江、赵义河依傍环绕,与湾址镇、花桥镇、方村镇及弋江区清水街道相连,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属典型的渔米之乡。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茂,鸠鸟聚集,随着移民的迁入,筑土成圩,大大小小十三个圩口最终连成一体,便形成了今日的六郎镇。 2003年区划调整,原来的六郎、易太、咸保、周皋、政和等5乡镇合并为新的六郎镇,镇政府驻地六郎桥,总面积117.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430亩,可养殖水面24565亩),辖区内共有29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委会,558个村民小组,23750户居民,人口87498人。全镇现有20个党总支、43个党支部(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8个),党员2578名。镇域内现有中学4所,中心学校5所,镇级卫生院5所,教育、医疗功能完善。城区面积已发展到2平方公里,人口达4000多人,水、电、路、有线电视、电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
陶辛镇 |
陶辛镇面积81.8平方公 里,人口5.6万,由原陶辛、保沙、十连3个乡镇合并而成,是一个襟江带河,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适宜,旅游资源特色明显的城郊卫星镇。境内水网密布,沟渠纵横,土壤肥沃,交通便捷,区位优越。镇内水清物阜,除盛产优质粮油外,还生产茭白、荸荠、鱼、虾、蟹、鳖等动植物。镇党委、政府在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生态绿色农产品,发挥农产品的最大效益。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批优质农产品开始出现,使得农民致富道路越走越宽阔。陶辛青虾、三太蔬菜农产品获省无公害认证,其中陶辛青虾养殖面积已超3000亩,受益农户260户,年产值700万元,是全市最大的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成为地方的一个重要品牌。倪家村是大型蔬菜生产基地,全村蔬菜复种面积达1700亩,年销售收入182万元。 |
红杨镇 |
从芜湖县城沿芜屯公路向南前行,再上湾西公路约9公里,便来到红杨镇,极目远眺,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岗,郁郁葱葱;一边是广袤无延的田野,生机勃勃。区划调整以来,红杨镇党委、政府优化整合资源,发挥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强圩治水,筑路富民,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让一个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镇焕发出勃勃生机,无穷魅力。 红杨镇置芜湖县南部,青弋江自南向北贯穿而过。由原红杨镇、和平乡、西河镇三个乡镇撤并而成,区域面积144.6平方公里,人口5.82万,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生态环境较好,山水相间,景色宜人。在和平生态公园,每年有数十万只鹭鸟在此栖息、繁衍,每逢早晚,万鹭齐飞,遮天蔽日,蔚为壮观。2002年,和平生态公园被市政府批准为鹭鸟自然保护区。境内南部的珩琅山,有“小九华”和“九华佛觉出珩琅”之说,始建于南宋年间的珩琅古塔,被县政府确定为“重点保护文物”。从珩琅山十景之一的“南山绝壁”处弃岸登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漂流,便到达西河古镇,古镇房屋、店铺沿圩堤建于两侧而成街道,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街心卵石路面,两侧房屋飞檐对峙,雕龙画凤,古朴典雅。沿河一侧墙高陡峭,青石驳砌,峭壁耸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全镇的旅游业方兴未艾。2004年,和平生态旅游区被授予“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利用资源办基地,利用基地办旅游,以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打好生态旅游牌,做强旅游业,最终实现强镇富民,是红杨镇确定的发展目标。境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灌溉设施便利,水网密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盛产水稻、棉花、油菜籽、烟叶等农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全镇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酵母”工程,鱼、青虾等特种水产和牛、猪、羊、鸡等畜禽养殖发展较快。粮农作物比例减小,棉花、烟叶、西瓜等经济作物比重明显扩大,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新技术、新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的综合效益达到发挥。镇内的红杨雷竹、和平蚕桑、芳山苗木、高兴中药材、红星圩水面精养、烟叶六大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日益壮大。全镇烟叶种植面积突破4000亩,营造雷竹林5000亩。. |
花桥镇 |
花桥镇地处芜湖市东大门,东与宣城水阳镇隔河相望、西与县城湾沚接壤,北界水阳江和当涂县黄池镇濒临,西北界赵家河与六郎镇相邻。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5万亩,水面1.95万亩,水田4.35万亩,辖14个村委会,252个村民组,3.93万人。 2003年12月10日,“撤乡并镇”时,撤消了花桥镇和横岗镇,设立了新花桥镇,保持原两镇的面积、人口不变,镇政府驻地朱桥集镇新区,交通、通讯十分便捷,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距县城湾沚11.5公里,距合杭高速入口处9公里。 花桥镇历史悠久,据志-载,距原横岗镇政府置北3.5公里的楚王城,乃是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大败越国后,与吴国对峙所建。东门渡(古称符里镇、焦村市)三国时建镇,至今1700年历史,是芜湖、宣城四镇交界,辐射十万人口的集贸中心。自宋朝以来,商贾云集、人景荟萃,古有“东门八景”,1985年9月5日,东门渡古窑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莉英女士、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李之宴先生等国家级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并有日本、新加坡等国际友人来此考古,给予高度的评价。建于唐朝的敏灵观(又名九十殿)是皖南地区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之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的梵音庵、春秋时的九女墩,以及梅九鼎和冠墓、妙因寺,大石碑、千佛寺等古代遗迹,无不闪耀着花桥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回荡着花桥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花桥镇地势中间高,两头低。地形分为岗丘、水田。水阳江、裘公河、赵家河绕境而过,沿河是冲积型平原圩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梅天易涝,伏天易旱。岗丘荒山宜植树造林、熟地宜旱季作物,水田宜粮油棉农作物,沿河滩涂适宜畜禽放牧,山塘内河适宜水生动物的养殖,境内黄土资源丰富,是烧制优质红砖的上佳原料。 花桥镇物产量多样化,是粮、棉、油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综合农业区。传统的农作物有稻、麦、油菜、棉花、山芋、茶叶和瓜果蔬菜、近年来,中药材、烟草、元胡普遍种植。畜牧业主要以养猪为主,牛、家禽养殖较为普遍。水产资源和水生植物较为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