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济宁 >> 鱼台县 >> 王鲁镇 >> 七所楼村

七所楼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七所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七所楼村简介

  七所楼村位于县城北区,北环路北,湖凌二路西,是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所在地。全村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531亩,共657户,人口2204人。七所楼村支部共有党员7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13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20元。
  七所楼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食用菌养殖和蔬菜大棚创收增收。单楼自然村近年来发展水泥板房和彩钢板房安装加工制造业,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七所楼村地理位置优越,已纳入2007--2020年鱼台县城市整体规划,2010年正式启动新七所楼社区建设,并列入全市社区建设示范点。新七所楼社区按城市总体规划选址在湖陵三路西和北一环路北,共占地195亩,设计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可容纳976户,3416人。新社区分两期完成,一期进行回迁房建设,二期进行旧村拆迁开发。一期工程占地100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可容纳660户,2600人。规划社区服务中心1500平方米,文体广场5000平方米,绿地面积人均2.5平方米。目前,15栋6层结构楼房已全部竣工。2012年计划追加投资,进行室内外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上半年达到上房条件。目前,旧村拆迁评估工作正在进行,力争7—8月份完成旧村拆迁任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827107 272100 0537 查看 七所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七所楼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七所楼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潘庄村

  潘庄村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367亩,共543户,人口2249人。潘庄村支部共有党员6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11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57元。   潘庄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外出务工经商、发展种植、养殖创收增收,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收入较为可观。近年来,潘庄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饮水安全工程、低压线路改造等,建成规范化学校一处,发动本村在外工作事业有成的贤达人士支援家乡建设,筹集大批资金修通了5个自然村的水泥路,构建了整洁有序的路网环境,并树立了全镇唯一一处村牌坊,全村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观。村党支部也连续多年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   

七所楼村

  七所楼村位于县城北区,北环路北,湖凌二路西,是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所在地。全村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531亩,共657户,人口2204人。七所楼村支部共有党员7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13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20元。   七所楼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食用菌养殖和蔬菜大棚创收增收。单楼自然村近年来发展水泥板房和彩钢板房安装加工制造业,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七所楼村地理位置优越,已纳入2007--2020年鱼台县城市整体规划,2010年正式启动新七所楼社区建设,并列入全市社区建设示范点。新七所楼社区按城市总体规划选址在湖陵三路西和北一环路北,共占地195亩,设计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可容纳976户,3416人。新社区分两期完成,一期进行回迁房建设,二期进行旧村拆迁开发。一期工程占地100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可容纳660户,2600人。规划社区服务中心1500平方米,文体广场5000平方米,绿地面积人均2.5平方米。目前,15栋6层结构楼房已全部竣工。2012年计划追加投资,进行室内外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上半年达到上房条件。目前,旧村拆迁评估工作正在进行,力争7—8月份完成旧村拆迁任务。   

陈堂村

  陈堂村位于王鲁镇驻地,济徐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2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452亩,共376户,人口1403人。陈堂村支部共有党员4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240元。   陈堂村以粮食种植为主,大部分村民从事大米加工行业,陈堂村凭借紧靠济徐公路的区位优势,建立了大米批发市场,带动了本村经济发展。目前,陈堂大米市场共有大米加工户13家,日加工大米2000吨。依托大米加工市场及专业合作社,陈堂村共流转土地200余亩,建立有机大米基地100余亩,大大提升了产业效益。与此同时,陈堂村积极发展运输业、养殖业,先后建立养猪场5个,宴鹅养殖场1个,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陈堂村存在村级班子队伍老龄化、村住房紧张等问题,下一步,陈堂村将加强后备干部培养,2012年,计划利用“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在县驻村单位的帮助下,积极筹措资金对陈堂大米市场1200余米道路进行硬化。借助小农水二期工程建设,对村内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针对住房紧张的问题,积极同镇政府协商,纳入镇驻地小城镇开发建设规划。   

碌碡屯村

  碌碡屯村辖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550亩,共668户,人口2602人。碌碡屯村支部共有党员44名,村“两委”班子成员8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80元。   碌碡屯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养殖,外出务工创收,目前,全村共有养鹅场3个,饲养规模均在2000只左右,发展食用菌种植20余亩,有四五十人从事建筑行业,10余辆车在外跑运输。本村无集体企业,集体经济收入甚微,近年来,碌碡屯村先后完成通自来水、线路改造等工程,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也有了较大改观,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思想解放不够,工作力度不大;村级道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制约了本村科学发展。   下一步,碌碡屯村将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充实领导力量。2012年,碌碡屯村将借助上级补助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对村级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借助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重点项目,搞好水利基础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闫庙村

  闫庙村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765亩,共473户,人口1920人。闫庙村支部共有党员6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90元。   闫庙村以粮食种植为主,近年来不断推广机械化种植,在上级有关部门的资助下,购置了2台插秧机,2台喷雾机,组成了30人的机防队伍,大大提升了机械化水平。当前借助小农水二期工程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另外,部分村民靠发展养殖、运输业,外出务工创收增收,目前,全村共有养猪户5家,饲养规模均在400只左右,有20余户在外从事运输行业,500余人外出务工。2010年新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每年坚持党员冬训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与此同时,组建了20人的腰鼓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一步,闫庙村将继续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并重点开展村庄环境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拟新购置两台插秧机,免费为群众插秧,全面推广机械化作业。将村庄内主干道建设成为“文明一条街”,新建小型健身广场、篮球场等,安置配套健身器材,对主要干道进行绿化美化,对路灯进行维修翻新,全面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   

小周村

  小周村辖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210亩,共225户,人口962人。小周村支部共有党员39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30元。    小周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养殖业增收致富,目前生猪养殖已初具规模。小周村注重发展经济,借助有利的区位优势,先后引进新世纪彩印厂和华源精米加工厂,安置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近年来,小周村积极协调资金,大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硬化村庄道路6条,修建小型排水站1处,安装路灯62盏,建设高标准全民健身广场1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目前,小周村以被纳入鲁东社区开发项目,下一步将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积极配合进行鲁东社区开发建设,确保顺利完成社区建设任务。   

大李庄村

  大李庄村辖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453亩,共310户,人口1205人。大李庄村支部共有党员39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58元。   大李庄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养殖、运输业创收增收,目前,猪、鸡、羊等牲畜养殖已渐成规模,同时,也有村民开展特种鱼养殖,建立了中兴育苗基地,产业效益良好,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大李庄村也存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思想解放不够,工作力度不大等问题,201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已选拔了一名30岁以下干部充实到班子队伍当中,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不断充实领导力量,创新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佃户李村

  佃户李村位于济徐公路和北环路交叉处,南临北环路,东至邮政局,西至振兴路,是县城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全村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823亩,共514户,人口1892人。佃户李村支部共有党员6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11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85元。    按照县城市发展规划,2009年,因孝贤文化广场项目建设,对东华和小郑庄自然村进行拆迁,目前安置于建设路北、谭庄路东的盛乡小区。当前,为配合县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实施,拟对佃户李自然村进行拆迁安置,详细方案正在进一步修订当中。   因城市开发及企业建设,征用佃户李村大部分耕地,目前,该村耕地面积有限,失地农民较多。下一步,将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术培训,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或另谋职业,确保农民的经济收入及生活保障。   

王鲁村

  王鲁村位于王鲁镇驻地,全村辖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346亩,共450户,人口1678人。王鲁村支部共有党员4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王鲁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11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购买机械12台,全面推广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累计投入6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电网改造,硬化街道6万平方米,修建高标准下水道1万余米,同时对村庄进行了集中规划,对全村街道进行绿化美化,将沿街房屋墙面进行了统一粉刷,并建设了中心健身绿地1处,村容村貌不断改观。   2012年,王鲁村将抓住镇驻地区位优势,融入镇驻地小城镇开发建设,规划建设新农村社区一处,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农村幼儿园一处,新建中心花园一处,同时,新建农家书屋,组建腰鼓表演队,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目前,王鲁村存在党员及干部队伍老龄化的问题,下一步将加强对党员的关怀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年青人向党组织靠拢。同时,拓宽村干部选拔任用渠道,从致富能人﹑复转军人﹑高校毕业生中培养年轻后备干部。   

于屯村

  于屯村辖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766亩,共769户,人口2855人。于屯村支部共有党员6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8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   近年来,于屯村在发展粮食种植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木耳种植,2011年,在甘庄自然村建立了鱼台县木耳种植示范园,年销售收入达一千万元。与此同时,田王、宁庄两个自然村以发展生猪养殖为主,成猪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结合养猪业的发展经验,村“两委”一班人审时度势,通过集体协商并征求群众意见,在于屯自然村建起了20余个养鹅大棚,大力发展宴鹅养殖,走出了一条创收增收的路子。   

陈年村

  陈年村位于王鲁镇南部,紧靠鱼台县城,工业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全村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870亩,共473户,人口2070人。陈年村支部共有党员55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56元。   陈年村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不少企业落地建设征用大量耕地,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镇平均水平。本村以粮食种植为主,大部分村民靠发展种养殖,在县城内或外出务工创收,目前,全村养鸡、养猪及毛木耳种植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长。当前,陈年村仍存在班子年龄老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长期租赁,无固定办公场所,村级经济薄弱等问题。   下一步,陈年村将注重班子自身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积极培养年轻后备干部,充实班子队伍,为全村发展增添活力。另外,陈年村无固定基层组织活动场所,长年租赁,也希望能够得到上级政策支持,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处。   

田庙村

  田庙村辖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738亩,共301户,人口1154人。田庙村支部共有党员27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10元。   田庙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创收增收。目前,全村共有养殖户6家,外出务工人员200余人。2010年,田庙村在驻村联建单位县环保局的帮助下对村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并建设了垃圾处理站一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下一步,田庙村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重点项目对田间水利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吴集村

  吴集村辖2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232亩,共260户,人口1077人。吴集村支部共有党员34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20元。   吴集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种养业创收增收,目前,全村共有50多个木耳种植大棚,100余人外出务工,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当前,吴集村仍存在班子队伍年龄老化,村集体经济薄弱,水利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   下一步,吴集村将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在发展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木耳种植,同时,积极筹备建设饲养规模600头(只)左右的养猪、养鹅和养鸭厂各一处,并借助“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对村内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借助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重点项目,搞好水利基础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刘庄村

  刘庄村辖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823亩,共396户,人口1432人。刘庄村支部共有党员49名,村“两委”班子成员8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刘庄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养殖,外出务工创收。本村无集体企业,集体经济收入甚微,近年来,刘庄村先后完成通自来水、线路改造等工程,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也有了较大改观,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思想解放不够,工作力度不大等,制约了本村科学发展。   下一步,刘庄村将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充实领导力量。2012年,刘庄村将借助小农水二期工程,继续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投入鲁东社区项目建设,配合做好各项工程任务。   

窦闫李村

  窦闫李村辖1自然村,耕地面积1079亩,共193户,人口712人。窦闫李村支部共有党员2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987元。   窦闫李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外出务工创收,目前,全村共有养猪户7家,饲养规模均在200只左右,金鱼养殖厂一处,规模达20余亩。10余户在外跑运输,100余人外出务工。本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本村存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长期租赁,无单独办公场所,村内道路年久失修,村内宅基紧张等问题。下一步,窦闫李村将积极申请上报,尽早解决道路硬化和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问题。针对去年粮食产量低的问题,2012年,窦闫李村将全部推广水稻旱直播,全面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耿庄村

  耿庄村位于王鲁镇南部,紧邻枣曹公路,辖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832亩,共425户,人口1655人。耿庄村支部共有党员3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980元。   耿庄村以粮食种植为主,近年来,依托交通区位优势,耿庄村大力发展草制品加工业,吸纳了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了全县最大的草制品市场,草制品远销安徽、河南、江苏、河北等省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与此同时,部分村民靠发展种植、养殖业创收增收,目前,全村食用菌养殖已初具规模,养猪、养鸡户日益增多。当前,耿庄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思想解放不够,工作力度不大;村级道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制约了本村科学发展。   下一步,耿庄村将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充实领导力量。2012年,耿庄村将借助上级补助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对村级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借助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重点项目,搞好水利基础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后闫村

  后闫村辖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409亩,共240户,人口958人。后闫村支部共有党员3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37元。   后闫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村民靠发展养殖,外出务工创收。2011年4月,村“两委”换届后,后闫村选齐配强了班子队伍,“两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谋划村级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2011年,借助“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后闫村积极筹措资金对村级道路进行硬化美化,共修水泥路面700余米,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王响村

  王响村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527亩,共489户,人口1843人。王响村支部共有党员4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30元。   王响村以粮食种植为主,部分群众靠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创收增收,目前,全村共有14家食用菌养殖户,8家养猪户,饲养规模在200头左右,近半数村民外出务工,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王响村正借助小农水二期工程进行水利基础设施改造,下一步将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情况,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并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效益。针对班子队伍年龄老化的问题,下一步将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并将高素质人才吸纳到组织中来,充实组织队伍,增添发展活力。   

后聂村

  后聂村位于济徐公路北侧,辖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647亩,共271户,人口1026人。后聂村支部共有党员3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885元。   后聂村以粮食种植为主,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村集体年收入约3万元。近年来,后聂村利用累积资金先后完成村村通自来水、一池三改等工程项目,对村级公路进行了维修改造,并配合完成济徐公路拓宽工程,通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但由于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思想解放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制约了村级经济发展。   下一步,后聂村将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充实领导力量,增强发展活力。2013年,后聂村将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积极配合进行鲁东社区开发建设,确保顺利完成社区建设任务。   


七所楼村特产大全




七所楼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