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埠镇位于无为县西南边陲,东临长江与铜陵市隔江相望,西靠三公山同庐江县毗邻,南倚枫沙湖和枞阳县相连。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2157公顷,山场1410公顷,水面1200公顷。现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37816人。
牛埠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地下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10多种,尤其是煤炭、铁矿、铜矿和花岗岩等储量甚多;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境内珍稀野生动物众多,其中野猪、野兔、豺狼、刺猬、野鸡、野鸭、野鹅、白鹭、猫头鹰等最为常见。还有竹丝湖天然生长的鱼、蟹、鳖、虾等水产品,肉嫩味鲜,无污染,誉扬省内外。
牛埠风光秀丽,旅游资源独天得厚。镇内集湖光、山色、清泉、小岛、-、江涛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景点密布,品位较高,内涵丰富,且连线成片,相对集中。特别是闻名遐迩的竹丝湖自然风景区,既有山绕湖水、水中有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自然美景,又有内蕴深厚、充满神奇色彩的名胜古迹,开发旅游产业条件优越,潜力巨大。
牛埠历史悠久,远近闻名。镇政府所在的牛埠小城镇,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向以传统商埠和每逢农历“三、六、九”日农村贸易-而久负盛名,辐射周边三县一市10多个乡镇。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座古老的小城镇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但集市贸易日趋繁荣,而且小城镇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该小城镇已成为本县西南部重镇和重要物资集散中心,并跨人了安徽省200个中心镇行列。
牛埠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优势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5亿元,财政总收入7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0元。近几年,牛埠乡镇企业发展异军突起,现有镇、村骨干企业23家、个体和私营企业62家,基本构成了建材、采掘、运输、建筑、养殖、商贸、服务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
牛埠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镇区拥有粮油、木材、畜禽和副食品等专业市场5个,并新建了3条主干柏油公路,分东、西、北走向,可四通八达,铜无公路也穿境而过,水运紧靠土桥长江码头,交通十分便捷。全镇信息网络发达,程控电话覆盖每个自然村,还开通了有线电视、调频广播、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78万人 | 75平方公里 | 340225109 | 238300 | 0553 | 查看 牛埠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土桥社区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土桥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牛埠社区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牛埠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临湖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临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蔚山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蔚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迎接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迎接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建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新建村谷歌卫星地图 |
青山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青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柏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黄柏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柏杨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柏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墩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新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湖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东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民权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民权村谷歌卫星地图 |
枫林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枫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百洼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百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岗桥村 | ·无为县旅游·无为县特产·无为县十大特产·无为县十景·无为县 | 0 |
---- |
查看 岗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无城镇 |
无城镇位于素有鱼米之乡的无为县中部,是无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系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总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897亩,辖8个管理区,25个行政村,23个居委会,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8.5万人。2001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116237元,其中农业产值10785万元,企业产值105452万元,财政收人33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3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党委政府始终以“-”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农民致富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开发性农业,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镇“九大基地”盛产优质棉、优质米、优质油和青、草、鲢、鳙、鲫、鳖、虾、蟹、珍珠等名、特、优产品,水产品总产量1591吨,创产值2192万元,产品销往香港及省内外。镇于1999年11月建设了一个占地10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该园主要示范温室自动化控制、蔬菜无土栽培、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果蔬套种、水肥滴灌、喷灌、配方施肥等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并实施了园内示范、园外推广的战略,有力地推进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全镇企业稳步发展,私营企业正在崛起,共有企业1198个,其中集体企业61个,形成轻纺、化工、建材、五金、建筑安装五大工业支柱。拥有两家自营出口企业,一家集团企业,一个全国羽毛加工第一村,创下羽毛制品、塑胶制品、农副产品、食品加工的“申濡”、“皖珍”、“鑫海”、“争鸣”四个省市名牌产品。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7561万元,全镇企业营业收入100358万元;利税11582万元,出口产品交货值30276万元,创外汇371万美元,改建项目 3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74万元。官镇羽绒制品有限责任总公司生产的纺羽布,质优价廉,吸引着美国五丰、三洋等公司,羽绒、羽绒制品、纺羽布等系列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以色列、西班牙、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位于无城西郊的无城工业区,面积3平方公里,工业区内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拥有无为电线厂等23个重点骨干企业,从业人员7300余人,固定资产达8300万元。工业区正以优惠的政策,诱人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着省内外有识之士来此办厂,创大业。 |
襄安镇 |
襄安镇地处无为县西南,面积107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个社区,人口6.2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集镇,有“无为县首镇”之称。 襄安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盛产稻米、油菜籽,蔗草1.2万吨,水产品1000多吨。农副产品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尤其是席草,草质柔软,清香宜人,深受消费者青睐,为全国四大席草基地之一,并初步形成了基地、公司、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全镇拥有集体、个体织席机1200余台,成立了无为县草制工艺品实业总公司,引进自动编织机械,生产麻经席、间花席、榻榻米席、挎包、凉鞋、太阳帽等10多个系列、几十个品种,畅销国内外。商品流通日趋活跃,现已基本形成四大市场,即肖庄肥猪市场、耕牛市场、席草草席市场和小商品市场。 投资环境良好,襄安镇境内有一江(长江)、三路(二军路、土襄路、襄开路)、三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程控电话已达8000门。2000年成功吸引扬州等外地客商兴办了万吨级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和襄圆电杆有限责任公司及爱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十五”期间襄安镇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稳定提高农业效益,全力主攻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陡沟镇 |
陡沟镇位于无为县城东,东与凤凰桥乡相连,南与河坝、福渡镇接攘,西与仓头镇毗邻,北与含山县隔河相望。辖地分布于九连圩、小官圩和东、西七圩,现有16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3.47万人,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万亩。200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25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1950元。 陡沟镇是农业大镇,农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年产油菜籽6000吨,棉花8万担。近年来,利用临近芜湖、巢湖地域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和特色产品,现已建成万亩良棉示范片和千亩优质油菜示范片,以及小官圩的甘蔗,港河的葡萄、草莓和三河的水蜜桃三个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地,产品畅销周边县市,具有陡沟特色的现代农业已初具雏形。陡沟属典型的深圩区,辖区内沟渠纵横,水面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可养水面8200亩,年产各种淡水鱼类2000吨,其中拦网养殖5000亩,是“十里大港河,百道拦网屏,千亩养蟹塘”,多次受到省、地县表彰。现在,我镇水产养殖正逐步完善,一是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在放养河蟹的同时,增加精养鱼塘面积,增养青虾、鳜鱼等畅销鱼种。二是发展庭院养殖,其中精养黄鳝,已取得一定成效,收益比达1:3以上。 陡沟镇南接通江大道,距无为县城14公里,离芜湖市也仅25公里,北靠裕溪河,可通长江、巢湖,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随着腾飞大市场的建成和西街的开发,陡沟集镇已具有一定规模,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街道宽敞、整洁,商店鳞次栉比,住宅小区典雅别致。近年来,积极响应省、市、县号召,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并在简化手续,减免税收等方面优惠投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实施“凤还巢”、“引凤筑巢”工程,陡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丰富的农产品、劳力资源,可谓是理想的投资场所。 陡沟镇建镇已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陡沟的糕点更是历史悠久,生产的陡沟酥糖、方片糕享有一定声誉。. |
石涧镇 |
石涧镇位于无为县北部,濒临裕溪河,环抱太平山。现辖17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山场和耕地面积均为8万亩左右,全镇总人口7.5万。 石涧区域优越,交通便捷。石涧与县城仅有5公里之隔,是我县去省城市府必经之要道,有无为县“北大门”之称,处于无为、含山、居巢三县区交界处。省道巢无路穿境3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裕溪河绵延环绕,河畔建有年吞吐量达300万吨的货运码头,距合芜高速公路、铁路仅有18公里,水、陆两路可直通上海、南京、芜湖、合肥等大中型城市。 石涧资源丰富。一是矿产资源丰富,据矿产资源部门探明,我镇石灰石储量达8亿吨,且品位较高,平均CaO含量在53%以上;高岭土储量达500万吨,二是山场资源丰富,目前全镇山场总面积近8万亩,其中有林山场5万亩,另有3万亩无林山场亟待开发。三是水面资源丰富,目前镇总水面积3万亩,其中天然成片河、沟水面2万亩,低洼田改造水面1万亩,都是绿色、环保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天然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石涧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全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棉花、优质粮(油)、水产养殖、经果林、商品用材林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加,已初步形成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旅游业已起初步发展,成片桃花观赏计年游客20万人次,泗洲寺水库、青苔洞已拟项目招商开发。 大浪起兮春潮涌,正是破浪扬帆时。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优质的服务和淳朴的民风,迎接四海宾朋前来投资兴业,共同创造辉煌的明天。. |
严桥镇 |
严桥镇位于无为县西北部,北依风景秀丽的银屏南麓,西傍炯波浩荡的巢湖,南接永安河头,东与石涧毗邻,交通便捷。全镇103平方公里,人口约4万,辖2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有大小水库14座。 严桥镇自古以来就是西北乡重镇,商贸云集,是四周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工商业颇为发达。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优质粮棉、蚕桑、苎麻、蔬菜、花炮五大生产基地,经果林面积 8000余亩。 昔日,西楚王项羽,曾在这里投帐招兵,新四军第七师和皖江行政公署在这里诞生,严桥成为全国十九块红色根据地之一的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 今天,我镇凭借着优越的条件,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镇党委、政府竭力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良好投资环境。为加快集镇建设速度,我镇本着“着眼未来、科学规划、完善功能、分步实施”的原则,把集镇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以带动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立足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程控电话装机4000多门,兴建了联通、电信网络基站,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严桥镇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海宾客。 镇-、镇长陆先友热情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前来我镇实地考察,选择合适项目投资兴业。. |
开城镇 |
开城镇地处无为县西,距无城镇15公里。全镇土地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40820人。其境内水陆交通便捷,开(城)——无(城)、开(城)——襄 (安)、开(城)——六(店)三条柏油路南连铜陵、北接巢湖,东达芜湖。永安河横贯南北,常年通航,通江达海,丰水季节,千吨货轮,畅行无阻。历来是无为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开城镇有山有圩,资源丰富。耕地45970余亩,土壤肥沃,无任何工业污染,水源充沛,最宜发展绿色农业。水域面积广阔,河、沟纵横,水库、池塘星罗棋布,是发展水产养殖的有利条件。山区有取之不尽的红粘土,适宜烧制多种建材产品。羊山红砂矿蕴藏量巨大,是铸造业的优质材料,亟等开发。人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近万名创业大军,分布全国各地,近8千名在校中小学生,在发奋学习,他们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优秀后备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开城镇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227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515万元,工业产值4300万元,乡镇企业完成销售收入9178万元。形成了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烟花制品、农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羊山”烟花、“永安”牌优质大米,获省、市优产品称号,“先锋”牌席草系列制品,“先锋”牌清洁卫生香也已久负盛名。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已初步建成五大专业生产基地: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万亩席草生产基地、20万只四川白鹅养殖基地、千亩经果林种植基地和5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13元。财政总收入 455.73万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第九位。全镇户户用自来水,16%的农户看上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45%,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经过“-”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普遍提高,镇常委、政府已制订了新的发展规划,正满怀信心地带领全镇人民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
蜀山镇 |
蜀山镇位于无为县西南,与庐江县杨柳乡接壤,与白湖农场以-河相隔,素有无为“西大门”之称。军二公路穿境而过,与石(涧)鹤(毛)路交叉成十字形公路线,交通便捷。 区域面积52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耕地面积3.15万亩,现辖13个村委会,1个街道社区居委会;主要生产荸荠、水稻,其中荸荠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年产荸荠25000吨,销售额可达2400万元,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1年被巢湖市政府授予“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称号。镇政府拟为荸荠注册商标,形成品牌农业。我镇虽属圩区,但目前水产养殖面积却只有3500亩,且是粗放经营,在水产养殖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镇出产优质石子、石片、石粉,自凤凰山至下泊山不足1.5Km路段有十四家石料开采加工厂,年总产值达1500万元;船舶运输业发展势头强劲,仅1999—2001年三年间就融资5500万元,新增吨位10万吨,实现利润1300万元。 旅游业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亮点。泊山风景区的景点有:独秀江淮的泊山古溶洞,小九华之称的泊佛寺,千奇百怪的探险迷宫,格调高雅的文物书画根雕展馆,皖中明珠清风阁,水上乐园泊山湖。尤其是泊山洞,有沿江“第一洞”之称。全洞面积约4000m2,游程长八 百余米,共分三层,18大景区,186个景点,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晶莹剔透,若人物佛像,似飞禽走兽,如萝藤蔓挂,象冰川雪岭,其中“石枝、石旗、石花、石鹅管”精美绝伦,实属溶洞极品。镇政府已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采取引进外资以成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科学地开发和经营泊山洞。. |
牛埠镇 |
牛埠镇位于无为县西南边陲,东临长江与铜陵市隔江相望,西靠三公山同庐江县毗邻,南倚枫沙湖和枞阳县相连。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2157公顷,山场1410公顷,水面1200公顷。现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37816人。 牛埠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地下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10多种,尤其是煤炭、铁矿、铜矿和花岗岩等储量甚多;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境内珍稀野生动物众多,其中野猪、野兔、豺狼、刺猬、野鸡、野鸭、野鹅、白鹭、猫头鹰等最为常见。还有竹丝湖天然生长的鱼、蟹、鳖、虾等水产品,肉嫩味鲜,无污染,誉扬省内外。 牛埠风光秀丽,旅游资源独天得厚。镇内集湖光、山色、清泉、小岛、-、江涛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景点密布,品位较高,内涵丰富,且连线成片,相对集中。特别是闻名遐迩的竹丝湖自然风景区,既有山绕湖水、水中有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自然美景,又有内蕴深厚、充满神奇色彩的名胜古迹,开发旅游产业条件优越,潜力巨大。 牛埠历史悠久,远近闻名。镇政府所在的牛埠小城镇,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向以传统商埠和每逢农历“三、六、九”日农村贸易-而久负盛名,辐射周边三县一市10多个乡镇。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座古老的小城镇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但集市贸易日趋繁荣,而且小城镇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该小城镇已成为本县西南部重镇和重要物资集散中心,并跨人了安徽省200个中心镇行列。 牛埠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优势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5亿元,财政总收入7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0元。近几年,牛埠乡镇企业发展异军突起,现有镇、村骨干企业23家、个体和私营企业62家,基本构成了建材、采掘、运输、建筑、养殖、商贸、服务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 牛埠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镇区拥有粮油、木材、畜禽和副食品等专业市场5个,并新建了3条主干柏油公路,分东、西、北走向,可四通八达,铜无公路也穿境而过,水运紧靠土桥长江码头,交通十分便捷。全镇信息网络发达,程控电话覆盖每个自然村,还开通了有线电视、调频广播、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等。. |
刘渡镇 |
无为县刘渡镇位于无为县西南,与铜陵市隔长江相望,水网纵横,土壤肥沃,为典型的沿江水乡。全镇辖20个村、2个居委会,土地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300亩,可养水面12000亩,人口41000人,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3.2亿元,人均纯收入2300元。 刘渡镇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盛产莲藕、席草、荸荠,产品热销江苏、浙江、湖北等周边省市;该镇水面宽广,水产品丰富,长江盛产刀鱼、回鱼等特色水产、内圩大量养殖鲢、鳙、草鱼,近年来,以河蟹为代表的特种水产养殖蓬勃兴起,产量大、品质优。 位于该镇西北的臼山地区蕴藏着1.2亿吨优质石灰石,适宜高标号水泥生产。曾被列入“共和国之最”的刘渡木材市场位于该政府所在地的长江外滩,水陆运输方便,云集长江以南各省(区)的各类木材,年交易量达50万立方米,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本省的合肥、铜陵均有客运车辆来往。由于紧临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水上运输发达,全镇已拥有各类运输船只2万吨位。 刘渡镇-、镇长童向东代表全镇父老乡亲热诚欢迎各界人士前来共同建刘渡,发展刘渡。. |
姚沟镇 |
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姚沟镇,南临长江,北接巢湖,无为大堤东西横贯,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镇域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3.8万,耕地面积 3.2万亩,全镇下辖1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顽强拼搏,使古老的集镇焕发勃勃生机。 为了把农业大镇建成农业强镇,不断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全镇彻底改变了以往粮、油、棉单一的生产格局,在稳定棉花产量、提升棉花品质的基础上,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着力建设五洲、五一两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和健康养殖,积极推进蟹苗本地化,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到目前为止,河蟹的养殖面积已达11500亩,“南湖”牌河蟹已远销-、上海等地,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加速集镇建设步伐,是实施“稳农兴工、富民强镇”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六年来,用于新集镇建设的投资达1.5亿元,目前,一座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入住人口6000多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功能齐全,工、商、住等区域布局井然有序的新型集镇已呈现在世人面前。今年,投资3500万元的老街改造项目和4.5万平方米商住小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之中。由于投资环境的极大改善,来全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示范区——姚沟工业区内投资的企业明显增多。仅今年1-7月份,.入区企业就有4家,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000多万元,且发展态势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的姚沟镇将捧出一方热土,真诚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 |
泥汊镇 |
泥汊镇地处皖中长江北岸的泥汊镇,与江南经济重镇荻港一衣带水,毗邻安徽省两大工业城市芜湖和铜陵,总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6.9万,辖29个村,一个社区。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7亿元,人均纯收入1960元。 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使“鱼米之乡”一跃变为“鱼棉之乡”。棉花生产成了该镇的主导产业,是全地区乃至全省棉花生产第一大镇。同时还是农业部定点的国家棉花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繁殖各系列一代原种100万公斤,并远销长江中下游各产棉区。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大蒜、马铃薯、莒蒿的试种至规模种植,江堤天然草场白鹅等畜禽的养殖,使全镇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素质提高上大有所为。 淡水养殖条件十分优越。全镇不仅南依长江黄金水道,而且境内沟渠、湖泊纵横交错,有近万亩的精养水面。每年可产成鱼2000多吨,而且还放养蟹、鳖、鳗鱼、鳜鱼、青虾、珍珠等各类名、特、优、稀水产品种。 丰富的农产资源,为全镇发展纺织、印染、服装、油脂化工及食品、珍珠加工,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目前,我镇所加工的珍珠工艺品,已跨越国门,昂首走向世界。 水利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电力、通讯便捷。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一个文化广播站,三十个广播室,六座有线电视转播站,可使全镇80%以上的广大群众看到有线电视节目;一所完中,三所中学,三十四所小学,可使全镇人民享受良好的教育;一所卫生院,三十个村级服务室,可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新建的泥汊工业区,不仅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宽松环境,而且扩大了泥汊集镇的规模。 泥汊,正以其全新的面貌,给这个古老文明的集镇增添崭新的异彩,泥汊,这个长江岸边的一棵奇葩,将会更加灿烂夺目。. |
福渡镇 |
该镇位于县城东郊,与无城镇毗邻,镇政府所在地离县城中心(无为广场)约2公里,通江大道贯穿境内长达5.5公里,28公里长的西河水道环抱全镇,距长江黄金水道仅8公里,镇内穿乡路、环乡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砂石路全长为61.3公里,水陆交通便利,是县城经济发展的卫星集镇。全镇有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面积为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4090亩,总人口达2.62万人。 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全镇共有4座自来水厂,80%的农户已吃上国家达标洁净自来水,福渡自来水厂通过技改,日供水量为2000吨,并能绝对保证昼夜供水。程控电话已扩建2600门。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个体私营企业的蓬勃兴起,为农民增收,集镇发展和财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如万达禽业公司开发的真空包装板鸭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长坝精米加工厂所加工的优质无公害大米直接销往上海、江苏,并出口日本,每年上缴国地税达35万元。芳荪食用菌公司生产的蘑菇有11个品种,大多数产品销往巢湖、合肥、杭州等大中城市。宏望公司生产的各类真空包装小菜、酱菜有22个品种,年产值达1800万元,其中乳瓜、蒜子、莴笋等鲜美脆嫩,在市场已供不应求。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全镇有8座排灌站,功率达1900千瓦,确保旱涝保收。近两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质棉基地、各类瓜果及反季节大棚蔬菜和万亩无公害优质油菜示范片的推广为全镇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镇政府已决定于2002年至2004年拿出890万元资金(包括国债项目600万元)对小港河进行综合开发,把近1100亩的水面和沿河两岸近0.6平方公里的滩涂开发成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和饲养川府白鹅的最佳场所。 总之,福渡镇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环境优越,发展前景广阔。勤劳朴实的福渡人民将张开双臂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 |
泉塘镇 |
得长江之神韵,惠田园之灵气,无为县泉塘镇是镶嵌在古老西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全镇总面积69平方公里,3.85万人口,下辖1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泉塘镇乘改革之春风,扬发展之风帆,大力实施“依托优势,改善环境,调整结构,富民强镇”的发展战略,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焕发出勃勃生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泉塘镇濒临长江,北依巢湖,永安河、西河两大水系环绕东南,境内十里长河贯穿南北,省道军二路穿越东西,与周边集镇都有柏油路相通,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水陆立体交通网络。 泉塘镇境内沟港纵横,湖泊众多,水面资源丰富,水利设施配套。在围绕“水”字做文章上,该镇实施"3125",工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已形成三大产业基地。以金牛村为中心的万亩优质荸荠种植基地,所产的荸荠果大色红,汁多味甜,脆嫩爽口;以南河村为中心的万亩优质螃蟹养殖基地,所产的螃蟹个大体肥,鳌丰壳满,肚白膏黄,鲜美无比;以汉王村为中心的万亩优质蔗草种植基地,所产的蔗草色绿柔韧,舒爽收汗。 借县农业综合开发的东风,该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砂石路面82公里,形成了村村通;建成了155千瓦的抗排站6座,确保100毫米降水一天干。建成了6000门程控电话,确保户户通。加大农网整改和扩建自来水厂,保证了企业和农户的正常用电、用水。 镇党委、政府本着“高回报、低门槛、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给广大外来客商提供信贷、税收、招工、服务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他们遮风挡雨、保驾护航。现在全镇办企业80余家,涉及采矿、建材、食品、加工、编织、机械等门类,特别是以本地荸荠为原料的天泉公司,呈一枝独秀,个体席草编织星罗棋布。 泉塘镇人民淳朴、热情、勤劳、善良,泉塘镇党政班子务实、求真、团结、向上。面向新世纪,泉塘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高唱改革发展的主旋律,谱写着泉塘新的篇章。. |
赫店镇 |
赫店镇东距无为县城三公里,交通便捷,下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42079人口,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330亩,养殖面积7000亩。2001年,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7亿元,农业总产值10947万元,渔业总产值2095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6786万元,财政收入6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6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强化自身,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坚定不移地带领全镇人民走“稳农、强工、活商、兴镇”的路子,推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工作位于全县前列。 赫店镇因地制宜,稳步发展,形成了机械制造、建材、养殖、建筑、塑料制品和食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无为煤机公司、牌坊实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带动全镇个私经济协调发展。随之,先后创办的黎明养殖厂、振斗电杆厂、蓝天气模公司和玉成珍珠养殖公司,年产值均50— 500万元左右。赫店塑料制品小区生产的“乘风”牌雨衣、雨披等产品,在北京、武汉等城市同类产品市场中占据独特优势。 全镇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教育顺利通过“两基”达标验收,中小学17所,县级“规范初中”、“规范小学”各1所;低压线路整改已全面结束;通讯设施日臻完备,电话普及率名列前茅;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商品房开发及住宅楼建设实现了新跨越;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声有色,有线电视、调频广播已村村开通;综治、信访工作长抓不懈,不断加强,社会经济环境稳定。. |
红庙镇 |
红庙镇位于安徽省无为县西北部,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4公顷,山场面积240公顷,水面面积314公顷,地处花渡河、永安河两大水系上游,距县城驻地18公里,标准县道穿乡而过,交通便捷。全镇辖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38万。闻名遐迩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及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境内,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庙镇是农业大镇,近年来,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劳务经济、资源经济”,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63亿元,先后有益恒米业公司和4家棉业公司落户红庙。银山旅游开发公司、三水涧苗木责任有限公司的成立,促进了林业资源的开发,旅游业开发前景广阔。 镇党委、政府携全镇人民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到红庙投资兴业!. |
高沟镇 |
高沟镇地处无为县东南部,濒临长江,无为大堤穿境而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3.6万亩,劳动力2.7万人,是闻名遐迩的“电缆之乡”。 高沟物产丰富,为省种棉基地之一,盛产粮、油、棉、鱼、蟹、鳖、虾、珍珠、蔬菜等。其中鱼蟹鳖虾、淡水珍珠远近闻名。 高沟镇是著名的电线、电缆生产基地,既是“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又是 “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从1995年起,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百强乡镇”前列。全镇有定兴、新沟、龙庵、长淋、坝湾五个县级工业小区,规划面积15.4平方公里,全镇个私、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等各类企业284家,从业人员近1万人,并形成三大支柱产业:电线电缆系列、电加热系列、机电系列,品种达1000多个。200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27亿元,其中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本地入库税金4900万元,利税总额1.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82万元,其中百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7个。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3家,其中华星、江淮、华海三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华海等七家企业获得省明星企业称号,有18家企业通过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新科等3家企业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江淮等4家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几年来,高沟镇的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高沟镇党委、0一班人不骄不躁,居安思危,自我加压,奋力开拓,努力将高沟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
昆山镇 |
昆山镇地处无为县西南部,巢湖市最高山峰三公山脚下(海拔695米),西南两面环山,与枞阳、庐江两县相邻。全乡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3万亩,山场7.84万亩;辖16个村委会和1个黄龙桥林场,总人口3.58万人,8382户。境内交通便捷,昆牛柏油路横贯东西,延伸与铜陵长江大桥相接;凤昆柏油路连接南北,与军二路相通。全乡物产甚多,盛产竹笋、茶叶、杜仲等产品,其中山里红雾茶远近有名,林木面积达3万余亩;沿凤昆一线现已着手开发3000亩经济林。该乡资源丰富,山外前河、车门两村有大量煤矿资源;山内刘冲、双河、三公、石门、莲花等村储存着大量的大理石、石灰石、铜矿等品位较高的资源;另外还有铀矿、铁矿等待开发。目前,全乡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企业有17家。近几年,全乡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达600余万元,昆山新街日臻完善,自来水厂、路灯、水泥路相映成辉;昆山一级站、前河站、金墩站等新建水利站正发挥作用。. |
洪巷镇 |
洪巷镇位于无为西南腹地,濒临长江,交通便捷,省道金土路穿乡而过,境内圩田广布,间有丘陵,水系发达,郭公河、西河环绕西北。全乡总面积84.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3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053人,耕地56925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乡,素有“鱼米之乡”的誉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荸荠、莲藕等,乡镇企业有建材、粮油加工、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2001年度农业总产值6535万元,工业总产值41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 镇党委政府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实施“订单”农业,建立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荸荠等经济作物,2001年度全乡荸荠面积逾万亩;扶持状大龙头企业——洪巷粮油加工厂,以此为牵动,对粮油产品进行精加工,实现外销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放宽政策,拓展投资领域,优化环境,健全服务体系,逐步把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成全乡经济的主要支撑。 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重点开辟洪巷新街和龙泉规划区,扩大了集镇规模。 全乡资源丰富,乡内有6000余亩水质优良、交通方便的淡水可养水面;石罗山一带地下储藏有1000多万吨优质无烟煤,可供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发展。 步入新世纪,全乡人民决心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努力实现由农业大乡向经济强乡的胜利跨越。. |
鹤毛镇 |
鹤毛镇位于无为西南,西临庐江与枞阳相望,东接本县洪巷与昆山相邻,是一个以中低山为主,平畈兼圩田的典型山区乡。境内群峰逶迤,林木森森,西河、郭公河、鹤毛河三条天然河流蜿蜒而过,通讯便捷。全乡总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人口2.96万人,辖12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乡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全方位奋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无为县充满生机的一座山区新型乡镇。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 近年来,鹤毛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专业市场为龙头,以林业为突破口,荸荠种植、水产、经果林等齐头并进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本着“山圩并举,旱涝兼活”的原则,改造排灌电站,修建水库塘堰,加固西河大堤,农业整体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鹤毛山多水广,旅游资源丰富。目前,乡党委、政府正积极争取立项,兴建万年台旅游风景度假区,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久的将来,一个新的旅游市场将在无为的南乡形成。 迷人的山城水乡热情欢迎各位光临,欢迎各界朋友和领导来鹤毛乡共图发展大计,为建设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新鹤毛出谋划策。. |
十里墩镇 |
十里墩镇位于无为县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北与无城镇紧紧相邻,距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仅半小时车距,省道军二路贯穿境内,西河水运常年通航。 十里墩乡属丘岗平圩各半乡镇,总面积 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40亩。辖1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8332人,农业种植以棉花、水稻为主。北埂香葱、社令芹芽、肖何西瓜等特色农业在全县都颇具影响。全乡可养水面共5954亩,已开发3435亩,尚有2519亩待开发。2001年乡国民生产总值14220万元,财政收入5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80元,各项社会事业在近几年也取得长足进步,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乡级卫生院1座,已建分院2座,村村建起了卫生室;电信、联通两大通讯网络覆盖全乡,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通调频广播。乡级工业小区位于花渡河畔,紧邻军二公路,目前已有龙达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县良种猪场、县粮食购销公司等诸多企业落户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