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北村简介
仁北村位于老砦镇政府驻地南偏西1.5公里,现有人口1716人,390户,耕地面积2256亩,党员46人,女党员5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村“两委”成员4人,交叉任职2人。近年来,仁北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仁北村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开辟劳务输出多元化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全面落实“一号文件”,增加村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该村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了妥善解决。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主街道1200米。目前,村里已通公路,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卫生室,有宣传栏、公开栏。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60%的家庭用上了“沼气炉”。在全村深入开展“文明标兵”、“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小康事业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协调和引导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建起了文艺宣传队。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保证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以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827108 | 272100 | 0537 | 查看 仁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王庄村 |
王庄村简介 王庄村位于老砦镇西南,下辖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98户,人口417人,耕地面积500亩,人均收入4550元。全村现有党员16名和2名入党积极分子,村“两委”成员3人,全部为交叉任职。 近年来,王庄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该村从“两委”班子自身建设着手,狠抓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各项生产、生活活动为载体,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了一支“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先锋队伍,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积极健全完善各项机制、制度,特别是创造性地开展了“红旗党员”评选活动,用机制、制度推进各项党建活动深入开展。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党组织议事规则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落实党务、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依法治村。此外,在全村深入开展“文明标兵”、“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小康事业发展。 在抓好党建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实现村民增产增收。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双带”活动,带领全村农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改善村庄环境,在村主干道两侧安装了节能路灯,疏通了下水道,硬化了村主要干道500米,小巷900米,方便了村民出行,改变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王庄村正一步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镇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许楼村 |
老砦镇许楼村位于老砦镇西北部,南靠济徐公路,北临微山湖大堤。总人口1473人,耕地面积2860亩。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交叉2人。支部共有党员35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许楼村党支部在老砦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发展村级经济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和村级公益事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提升农村党员素质、牢筑基层战斗堡垒、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主题,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抓班子,强队伍,树典型,重承诺,积极发挥三情访谈和村级事务参议员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明显加强。 该村农业结构以小麦、水稻良种培育,畜牧养殖为主,现已成为小麦、水稻良种培育专业村,畜牧养殖也形成规模,有能容纳3000头的高标准、现代化种猪繁育场一处,存栏量超过200头猪的养猪大户8户。 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万元修建U型节水灌水渠3000米,投资30万元修建柏油路1.5公里,投资80万元硬化路面、修建村委办公室。目前,村主街道两侧安装了节能路灯,修建了绿化带,铺设了U型管排水沟。自08年以来,全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绝大多数农户用上了自制“沼气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 |
沙河村 |
沙河村简介 沙河村位于鱼台县最东部,江苏山东两省四县交界处的结合部,紧临微山湖大堤。全村245户,1073人,耕地面积1000亩。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3名。村“两委”成员5人,交叉任职两人。近年来生产发展快速,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次被授予“五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队伍 村党支部始终注重支部班子建设,在群众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扬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取信于民。几年来,沙河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学习,先后学习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中国0纪律处分条例》以及“-”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的学习。用镇干部的话说,沙河村是学习型的支部班子;在学习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完善了支部“一课三会”制度,建立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经过努力,沙河村党支部建设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作风硬、谋大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 在民主管理方面,沙河村村实施了“党务、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二、抓创建,重规划,合力打造新农村 一是,2012年村两委班子重新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并配备了完整的活动设施,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将活动室作为党员和群众商讨问题的地方,真正做到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村结合起来。二是,广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沼气是一种清洁型能源,不仅可以做饭、照明、还可以解决村民买煤贵的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村干部克服了技术员短缺和资金不足等问题,至2012年底,全村共建沼气60余户。三是解决行路难、排水难、吃水难的问题。二00五年自筹资金16万余元,修复了水泥路面1600余米,修复秆子石路面2800余米。2007---2008年省建设厅拨付资金10万元,自筹资金5万余元修复村下水道1600余米,通直道路300余平方米,2012年硬化主街道679米,小巷3119米。2006年自筹资金6万余元,使全村286户群众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四是在环境整治中,带头清理村庄卫生,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清理,制定了全村文明卫生大扫除制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 |
西城西村 |
西城西村基本概况 西城西村位于老砦镇政府南部,下辖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23户,全村人口856人,耕地面积1648亩,作物以小麦、水稻良种繁育和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现已成为县种子公司良种繁育定点专业村、特种蔬菜种植基地。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724元。全村现有党员28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现有支部成员3人,村委委员3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干事创业,以群众富裕、建设“和谐”社会为己任,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使全村经济发展,民心稳定,社会安定,村容村貌整洁,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村民安居乐业,已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先后被评为授予“五好村党支部”、 “模范村民委员会”、“民主法制示范村”、“文明村”等。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此,西城西村党支部加强了以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树正气。重点学习市场经济、农业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 为保证村民当家作主,村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民主理财等村民自治组织,明确职责,实行民主评议会、民主听证会、民主通报会“三会”制度。定期公开村务。 村支部先从治“穷”着手,让群众先富起来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提出了“户户搞种养,能人跑车辆,家家都致富,全村奔小康”的发展目标,同时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创新经济发展思路。建成了600亩水稻、小麦良种培育基地,比一般品种年亩多收入近400元;建成了特种蔬菜种植基地,每亩大棚纯收入近20000元。 村民富了,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支部大力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一是投资30万元,建设节能灌水渠2000余米,既节约水源,又降低生产成本。二是05年村投资10万元,进行电路改造,减少了能耗、节省群众开支。三是多方筹资30万元,建成高标准组织活动场所8间;结合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配备液晶电脑15台,投影仪1台,方便了干部群众的学习和致富信息的采集。2012年,硬化主街道480米,小巷3666米,并安装路灯35盞。 该村在注重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注重文化建设,与创建“和谐”、“富裕”新农村结合起来,在全村深入开展“文明标兵”、“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把群众的文化需求同群众的富裕水平结合起来,充分达到了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目的。 |
刘砦村 |
刘砦村简介 刘砦村位于老砦镇西南,是老砦镇的西大门,西与江苏丰县相邻,南临江苏丰县、沛县,北靠复兴河。全村560户,2582人,为全镇最大的村。耕地面积287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党员64名,女党员3名。村两委成员3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 近年来,刘砦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刘砦村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高效农业;开辟劳务输出多元化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全面落实“一号文件”,增加村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该村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了妥善解决。 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主街道和小巷16630平方米,硬化河堤2400米,绿化树木500多棵。建成健身广场2400平方米,配有健生器材一套,并安有路灯。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目前,村里已通公路,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卫生室,有宣传栏、公开栏。一半以上的家庭用上了“沼气炉”。村容村貌基本上达到了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五化”标准。 在全村深入开展“文明标兵”、“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小康事业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协调和引导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建起了文艺宣传队。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保证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以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 |
后姚楼村 |
后姚楼村简介 后姚楼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处,总耕地面积830亩,全村共有166户,702口人,党员28名,女党员两名。村“两委”成员3名,全部交叉任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主要以小麦、水稻为主,养殖业主要以淡水鱼为主。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指挥部” 为了切实达到强班子、树形象的目的,“两委”班子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村委大院内全部进行了绿化、硬化。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电脑、音响等电教设备。依托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同时变“一言堂”为“透明”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此,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且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的没有了。“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使全村的各项工作连年先进,多次被市、县评为“五好党支部”。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后姚村687亩耕地上以前种植的多是小麦、水稻,产值低、收入少。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分析地理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养殖猪、鸡、羊来增加收入。村“两委”把村民增收为己任,联合村60余户养鱼专业户与沙河、后六和江苏省龙固镇的前沙河的50多养殖户成立裕昌养鱼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0余万元,占地面积1600多亩,年收益达到 万元。 三、抓创建,重规划,合力打造新农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16万余元对全村街道进行了硬化,村内大街小巷皆铺设了柏油路,大力改善了交通环境。同时,建设了高标准的村文化大院,配套新建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栏,丰富了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进“五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广播电视。全村100%的村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主要街道路灯安装已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电话普及率均达到100%。二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多方协调资金12万元,在全村街道两旁种植苗木600余棵,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目前,该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沼气池有近86个,改变了原先“柴草乱放、垃圾乱堆、粪便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养”的现象,也为村民节约了燃料开支,增加了村民收入。通过实施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建成了环境整洁、布局合理、适宜居住的新型农村。 |
闫集村 |
闫集村简介 闫集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全村177户,845人,耕地面积847亩,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人均纯收入7280元。全村党员17人,女党员4人,村两委成员6人,交叉任职1人。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队伍 村党支部始终注重支部班子建设,在群众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扬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取信于民。几年来,闫集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学习,先后学习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中国0纪律处分条例》以及“-”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的学习。用镇干部的话说,闫集村是学习型的支部班子;在学习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完善了支部“一课三会”制度,建立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政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经过努力,闫集村党支部建设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作风硬、谋大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 在民主管理方面,闫集村村实施了“党务、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二、跑运输、谋新路,增加村民收入。村干部把让群众先富起来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提出了“户户搞种养,能人跑车辆,家家都致富,全村奔小康”的发展目标,同时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创新经济发展思路。全村运输车辆达100余辆,年创收益1500余万元。建立了标准化农贸市场,规范了经营秩序,增加了村民收入。 三、抓创建,重规划,合力打造新农村 一是,村两委班子重新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并配备了完整的活动设施,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将活动室作为党员和群众商讨问题的地方,真正做到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村结合起来。二是,广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沼气是一种清洁型能源,不仅可以做饭、照明、还可以解决村民买煤贵的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村干部克服了技术员短缺和资金不足等问题,至2012年底,全村共建沼气40余户。三是加快硬化、亮化力度,村“两委”筹集多方资金对全村2210米的小巷进行了硬化,安装路灯46盏,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四是开展“五通”,工程。全村100%的村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主要街道路灯安装已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电话普及率均达到100%。五是在环境整治中,带头清理村庄卫生,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清理,还修建了集体垃圾点5个,制定了全村文明卫生大扫除制度。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村民们调产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仁南村 |
仁南村简介 仁南村位于镇政府南偏西1.5公里,全村291户,1252人,耕地面积1136亩,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人均纯收入7625元。全村党员30人,女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5名,村两委成员5人,交叉任职1人。 近年来,仁南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一是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立足资源优势,村干部在搞活流通上积极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大力发展运输业。现村有运输车队4个,车辆共计110余辆,年收益达到1000多万元。畜牧养殖形成一定规模,存栏量超过200头猪的养猪大户有3户。同时,组织和引导村民外出务工,转移富余劳动力100多人,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党支部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主街道2283米,小巷2401米,自筹资金在村内建设垃圾池7个,大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率均达到100%。 三是实施和谐新村建设。实施“帮扶工程”,村党支部对贫困党员实行党员“一帮一”帮扶机制,帮扶困难户、特困户6户。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沼气池55个,改变了原先“柴草乱放、垃圾乱堆、粪便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养”的现象。通过实施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初步建成了环境整洁、布局合理、适宜居住的新型农村。 为建设好社会会主义新农村,该村高度重视村级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活动。开展“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大力宣传村里出现的新风气。成立“婚丧嫁娶”红白理事会,倡导勤俭节约,树立社会会主义农村新风俗,既刹住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之风,为村民减了负,又促进了全村社会和谐稳定,受到了全村村民的欢迎和拥护。 现今仁南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形成。 |
后六村 |
后六村简介 老砦镇后六屯村位于镇驻地东北、微山湖西岸,共有138户,534人,耕地面积700余亩,农民人均收入8500余元。党员25人,其中女党员两名,村“两委”成员4人,交叉任职1人。曾被评为“县级文明村”,连续多年被授予“五好党支部”、“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后六屯村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开辟劳务输出多元化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全面落实“一号文件”,增加村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该村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了妥善解决。 近年来,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万元修建水泥路1.5公里,投资15万元修建村委办公室。修建了面积35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全部硬化、四周绿化并安装健身器材、路灯。目前,村主街道两侧修建了绿化带,铺设了U型管排水沟,全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绝大多数农户用上了自制“沼气池”。村容村貌基本上达到了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五化”标准,在全村深入开展“文明标兵”、“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小康事业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健身广场等场所,广泛开展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着力培养村民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协调和引导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建起了文艺宣传队。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保证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以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 |
李集村 |
李集村简介 李集村位于老砦镇西北,东临复兴河,西与微山县南阳镇东姚村相邻,北靠微湖大堤,南临李集农场。全村116户,459人,耕地面积838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党员23名,女党员7名。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队伍 村党支部始终注重支部班子建设,在群众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扬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取信于民。几年来,李集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学习,先后学习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中国0纪律处分条例》以及“-”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的学习。用镇干部的话说,李集村是学习型的支部班子;在学习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完善了支部“一课三会”制度,建立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经过努力,李集村党支部建设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作风硬、谋大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 在民主管理方面,李集村村实施了“党务、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二、抓创建,重规划,合力打造新农村 一是,村两委班子重新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并配备了完整的活动设施,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将活动室作为党员和群众商讨问题的地方,真正做到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村结合起来。二是,广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沼气是一种清洁型能源,不仅可以做饭、照明、还可以解决村民买煤贵的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村干部克服了技术员短缺和资金不足等问题,至2012年底,全村共建沼气40余户。三是加快硬化道路力度,村“两委”筹集多方资金对全村11条小巷进行了1700米的硬化,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四是在环境整治中,带头清理村庄卫生,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清理,还修建了集体垃圾点5个,制定了全村文明卫生大扫除制度。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村民们调产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今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李集村全体干部将继续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再创新业绩。 |
晁庄村 |
晁庄村简介 晁庄村位于老砦镇西北,下辖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128户,人口610人,耕地面积945亩,人均收入4580元。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递进培养”、“三创四强争五好”工程,“两委”成员基本达到知识化、年轻化的要求,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明显加强。目前,全村有党员20名,预备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1名;村“两委”成员中:支部委员3人,村委委员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4人,他们平均年龄38岁。村“两委”严格执行集中办公制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双带”活动,带领全村农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进行涝洼地的改造,实施“上菜下渔”的种养模式,推广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化畜禽养殖,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村原克氏鳌虾(龙虾)养殖近1500亩,年产原克氏鳌虾300余吨,其他养殖200余亩,还利用低洼地600余亩种植了优质莲藕,人均增加收入1600。 大力推广招商引资,投资5000万元年吞吐量达300万吨的晁庄码头已经建成投产。投资3000万元的利得来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已建成高标准大规模的现代化种猪繁育基地。 大力改善村庄环境,实施“一池三改”工程,新建沼气池120个。投资40余万元硬化村主要街道3000余米,彻底改变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镇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日渐雏形。 |
仁北村 |
仁北村简介 仁北村位于老砦镇政府驻地南偏西1.5公里,现有人口1716人,390户,耕地面积2256亩,党员46人,女党员5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村“两委”成员4人,交叉任职2人。近年来,仁北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仁北村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开辟劳务输出多元化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全面落实“一号文件”,增加村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该村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了妥善解决。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主街道1200米。目前,村里已通公路,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卫生室,有宣传栏、公开栏。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60%的家庭用上了“沼气炉”。在全村深入开展“文明标兵”、“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小康事业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协调和引导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建起了文艺宣传队。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保证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以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 |
边庄村 |
边庄村位于老砦镇西北部,紧邻省道枣曹公路,全村共106户,428人,耕地642亩,人均耕地1.5亩,有党员20人(其中女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现有支部成员3人,村委委员3人,支部村委成员全部交叉任职。2008年人均纯收入5530元,各项经济指标都走在全镇的前列,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干事创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己任,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使全村经济发展,民心稳定,社会安定,村容村貌改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投资35万元硬化道路、街道4000余米;投资30万元,改建排灌站一座,修建节水灌溉U型渠2700多米;与县种子公司合作,定点进行稻、麦良种繁育;建设了规范化的畜牧养殖园区,成立了畜牧养殖协会;投资16万元新建村组织活动场所,配备了高标准健身器械。先后被市、县授予市级“五好党支部”、市级“文明村”、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级模范村民委员会、县级“双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义和村 |
义和村简介 义和村位于镇政府南偏西5公里,全村306户,1372人,耕地面积1609亩,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人均纯收入7572元。全村党员48人,女党员6人,入党积极分子5名,村两委成员4人,交叉任职1人。 近年来,义和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一是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立足资源优势,村干部在搞活流通上积极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养殖已形成一定规模,猪存栏量超过1000头的养猪大户有3户,超过200头猪的有30多户。羊存栏量500余头,蛋鸡养殖大户3家,年出栏量达到15000多只。淡水养殖也初具规模,面积达到100多亩。同时,组织和引导村民外出务工,转移富余劳动力300多人,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两委班子重新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并配备了完整的活动设施,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将活动室作为党员和群众商讨问题的地方,真正做到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村结合起来。村干部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主街道4000多米,小巷4000多米。在沟渠、入村道路植树1万余棵。自筹资金在村内建设垃圾池9个,大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率均达到100%。 三是实施和谐新村建设。实施“帮扶工程”,村党支部对贫困党员实行党员“一帮一”帮扶机制,帮扶困难户、特困户6户。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沼气池55个,改变了原先“柴草乱放、垃圾乱堆、粪便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养”的现象。通过实施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初步建成了环境整洁、布局合理、适宜居住的新型农村。 为建设好社会会主义新农村,该村高度重视村级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活动。开展“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大力宣传村里出现的新风气。成立“婚丧嫁娶”红白理事会,倡导勤俭节约,树立社会会主义农村新风俗,既刹住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之风,为村民减了负,又促进了全村社会和谐稳定,受到了全村村民的欢迎和拥护。 几年来,义和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多次被县、镇表彰。面对现实,勤劳智慧的义和人毫不满足于现状,一如既往地走“经济强村、科学兴村、文化活村”的强村富民之路,为开创义和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
老北村 |
老北村简介 老北村位于镇驻地,全村315户,1012人,耕地面积2100亩,人均收入7320元。全村现有党员33人,女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现有支部成员3人,村委委员2人,无交叉任职。农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种植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猪为主,年出头量1000余头。 近年来,老北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老北村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开辟劳务输出多元化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全面落实“一号文件”,增加村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该村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了妥善解决。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全面完成了村主街道和小巷路面硬化工作。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目前,村里已通公路,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卫生室,有宣传栏、公开栏。50%的家庭用上了“沼气炉”。村容村貌基本上达到了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五化”标准。在全村深入开展“文明标兵”、“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小康事业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协调和引导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建起了文艺宣传队。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保证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以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 |
双河村 |
双河村情况简介 双河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湖西矿井座落本村,全村306户,1438人,耕地面积1380亩,人均纯收入7280元。全村党员44人,女党员5人,村两委成员4人,交叉任职1人。 农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种植为主,养殖业、水产业发展也较快,每年猪出栏量1000多头,养鸡40000只,羊存栏量2200多只,特种水产养殖200余亩。 依托湖西矿优势,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运输业。全村现有运输车辆160辆,年创收益1500余万元。煤球加工厂两家,年收入近100万元,面粉米业加工厂一家,年实现利税500万元,家具厂两家,年实现收入近100万元。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饮食、个体商户年收入达6万余元。三个建筑施工队,年实现收入150余万元。民营经济和个体业户的发展既增加了群众收入,也扩大了村集体收入,集体收入年可达70余万元。集体经济的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我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投资200余万元硬化村内主要街道,修建下水道,按装上路灯,并实行绿化、亮化。为保障村民的财产安全,在村各主要路口安装了监控。在设施建设上,利用废弃池塘改造为群众文化广场,为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了场所。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均达100%,宽带网入户率达45%以上,为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多数家庭自建了沼气池,村“两委”出资建设垃圾池3个,公厕1座。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时刻绷紧平安稳定这根弦。强化村级平安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分子,几年来无一刑事犯罪和-发生。2008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09年获得省级文明村镇。曾获县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室”;获县级“司法调解先进单位”;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西城东村 |
西城东村简介 西城东村位于老砦镇政府南偏西1.5公里,全村281户,1227人,耕地面积2096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党员29名,女党员3名。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队伍 村党支部始终注重支部班子建设,在群众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扬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取信于民。几年来,西城东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学习,先后学习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中国0纪律处分条例》以及“-”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的学习。用镇干部的话说,西城东村是学习型的支部班子;在学习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完善了支部“一课三会”制度,建立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经过努力,西城东村党支部建设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作风硬、谋大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 在民主管理方面,西城东村村实施了“党务、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二、抓创建,重规划,合力打造新农村 一是,村两委班子重新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并配备了完整的活动设施,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将活动室作为党员和群众商讨问题的地方,真正做到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村结合起来。二是,广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沼气是一种清洁型能源,不仅可以做饭、照明、还可以解决村民买煤贵的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村干部克服了技术员短缺和资金不足等问题,至2012年底,全村共建沼气40余户。三是加快硬化道路力度,村“两委”筹集多方资金对硬化小巷1200米,主街道和小巷已全部硬化,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四是在环境整治中,带头清理村庄卫生,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清理,还修建了集体垃圾点5个,制定了全村文明卫生大扫除制度。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村民们调产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今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西城东村全体干部将继续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再创新业绩。 |
老东村 |
老东村简介 老东村位于老砦镇政府驻地,共有农户257户,全村人口1057人,耕地面积1380亩,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724元。全村现有党员25人,女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现有支部成员3人,村委委员3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递进培养”、“三创四强争五好”工程,“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同时带领全体党员,按市、县、镇三级联创要求,重点抓好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建设了村办公场活动场所;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责任明白卡活动,认真落实党员申岗定责,开展党员与困难户结对帮扶活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办事。同时,村两委通过开源节流,增加集体收入,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事。积极发动广大村民,开展“两化、三清、四改”活动,2012年硬化主街道2210米,小巷600余米,绿化面积400平方米,绿化树木150多棵,亮化、绿化了村级面貌,方便了百姓出行。清理并修建下水道2900米,村容村貌整治率达90%,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积极发展沼气池建设,共有60余户建了沼气池,既优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通过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净化了生活环境。 计划生育工作乃国家大事,综治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两项工作一齐抓,计生工作100%到位,不拖全镇后腿,综合治理确保一方平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几年来,老东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多次被县、镇表彰。面对现实,勤劳智慧的老东人毫不满足于现状,一如既往地走“经济强村、科学兴村、文化活村”的强村富民之路,为开创老东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
小砦村 |
小砦村简介 小砦村位于老砦镇西北,共有73户,人口337人,耕地面积500亩,以小麦、水稻和畜牧养殖为主,2012年人均收入6800元。村“两委”4人,其中交叉任职两人。全村共有党员14名,女党员两名,入党积极分子分子3人。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递进培养”、“三创四强争五好”工程,“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同时带领全村14名党员,按市、县、镇三级联创要求,重点抓好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2012年,建设了村办公场活动场所;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责任明白卡活动,认真落实党员申岗定责,开展党员与困难户结对帮扶活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办事。同时,村两委通过开源节流,增加集体收入,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事。2012年硬化小巷17条,共计1235米,亮化了村级面貌,方便了百姓出行。积极发动广大百姓家庭,开展“两化、三清、四改”,村容村貌整治率达90%,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积极发展沼气池建设,共有30余户建了沼气池,既优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通过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净化了生活环境。 计划生育工作乃国家大事,综治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两项工作一齐抓,计生工作100%到位,不拖全镇后腿,综合治理确保一方平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几年来,小砦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多次被县、镇表彰。面对现实,勤劳智慧的小砦人毫不满足于现状,一如既往地走“经济强村、科学兴村、文化活村”的强村富民之路,为开创小砦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
魏庄村 |
魏庄村情况简介 魏庄村位于老砦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西邻复新河。现有人口612人,133户,耕地面积938亩,党员18人。近年来,魏庄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魏庄村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高效农业;开辟劳务输出多元化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全面落实“一号文件”,增加村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该村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了妥善解决。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2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村主街道和小巷路面硬化工作。建成健身广场500平方米,配有健生器材一套,并安装路灯90盞。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目前,村里已通公路,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卫生室,有宣传栏、公开栏。70%的家庭用上了“沼气炉”。村容村貌基本上达到了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五化”标准。在全村深入开展“文明标兵”、“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小康事业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协调和引导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建起了文艺宣传队。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保证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以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 |
东里西村 |
东里西村简介 东里西村位于老砦镇东1.5公里处。全村205户,861人,耕地面积1075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和牲畜养殖为主。党员33名,女党员3名。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队伍 村党支部始终注重支部班子建设,在群众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扬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取信于民。几年来,东里西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学习,先后学习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中国0纪律处分条例》以及“-”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的学习。用镇干部的话说,东里西村是学习型的支部班子;在学习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完善了支部“一课三会”制度,建立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经过努力,东里西村党支部建设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作风硬、谋大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 在民主管理方面,东里西村村实施了“党务、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二、抓创建,重规划,合力打造新农村 广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沼气是一种清洁型能源,不仅可以做饭、照明、还可以解决村民买煤贵的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村干部克服了技术员短缺和资金不足等问题,至2012年底,全村共建沼气80余户。在环境整治中,带头清理村庄卫生,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清理,制定了全村文明卫生大扫除制度。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村民们调产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今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东里西村全体干部将继续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再创新业绩。 |
盛庄村 |
盛庄村简介 盛庄村位于老砦镇西南,共有农户250户,人口1119人,耕地面积1231亩。全村现有党员25名,女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5人,村“两委”成员4人,交叉任职两人。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递进培养”、“三创四强争五好”工程,“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同时带领全村党员,按市、县、镇三级联创要求,重点抓好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2012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责任明白卡活动,认真落实党员申岗定责,开展党员与困难户结对帮扶活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办事。同时,村两委通过开源节流,增加集体收入,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事。积极发动广大百姓家庭,开展“两化、三清、四改”,村容村貌整治率达90%,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积极发展沼气池建设,共有70余户建了沼气池,既优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通过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净化了生活环境。 计划生育工作乃国家大事,综治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两项工作一齐抓,计生工作100%到位,不拖全镇后腿,综合治理确保一方平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今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盛庄村全体干部将继续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再创新业绩。 |
张埝村 |
张埝村简介 张埝村位于老砦镇西北,东临复兴河,西与唐马镇大王村相邻,北靠济徐公路,交通便利。全村107户,545人,耕地面积494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党员16名,女党员1名。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 该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多元化产业为重点,立足实际,开展技术培训,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一、成立专业合作社,增加村民收入。2012年3月,为扩大村民水产养殖销售渠道和养殖面积,打破经营上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村“两委”与县渔业局驻村组组织村里5户养鱼大户,注册资金50万成立了的民惠养鱼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等形式,为养殖户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抓技术培训,发展“打工经济”。积极鼓励村里的年青人外出学技术、学特长,拓宽就业渠道。为使村民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就业技能,村党支部多次邀请有关专家为村民培训实用技术。为确保村民能顺利外出,主动为他们代办相关证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村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每年打工经济收入过300万元。 近年来,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事,一、加强硬化、绿化力度。2012年硬化小巷2256米,种植绿化树木100多棵,清理三堆10立方米,亮化、绿化、美化了村级面貌,方便了百姓出行。二、解决排水难问题。由于张埝村背靠公路,村内地势低洼,每逢下雨积水难以排出,村“两委” 多方协调,筹措资金9万元,共修建下水道1500米,解决了村民排水难的问题。三、加大“一池三改”工程。积极发展沼气池建设,共有30余户建了沼气池,既优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通过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净化了生活环境。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张埝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多次被县、镇表彰。 |
东里东村 |
东里东村简介 东里东村位于老砦镇东两公里处,与江苏省龙固镇相邻,共有197户,人口991人,耕地面积967亩,以小麦、水稻和畜牧养殖为主。村“两委”8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全村共有党员24名,女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分子4人。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递进培养”、“三创四强争五好”工程,“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同时带领全村党员,按市、县、镇三级联创要求,重点抓好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2012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责任明白卡活动,认真落实党员申岗定责,开展党员与困难户结对帮扶活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办事。同时,村两委通过开源节流,增加集体收入,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事。硬化主街道500米,硬化小巷700米,亮化了村级面貌,方便了百姓出行。积极发动广大百姓家庭,开展“两化、三清、四改”,村容村貌整治率达90%,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积极发展沼气池建设,共有70余户建了沼气池,既优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通过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净化了生活环境。 计划生育工作乃国家大事,综治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两项工作一齐抓,计生工作100%到位,不拖全镇后腿,综合治理确保一方平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几年来,东里东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多次被县、镇表彰。面对现实,勤劳智慧的东里东人毫不满足于现状,一如既往地走“经济强村、科学兴村、文化活村”的强村富民之路,为开创东里东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
前六屯村 |
前六屯村简介 前六屯村位于老砦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现有人口944人,238户,耕地面积1640亩,党员28人,其中女党员6名。村“两委”成员8人,交叉任职1人。近年来,前六屯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村“两委”把村民增产增收为己任,经过不懈努力,先后成立了众诚养猪专业合作社、普旺家畜养殖专业合作社、鱼台县老砦镇农丰家庭农场,实现了以点带面,不仅加强了村民的“造血”功能,更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此外大力发展运输业,运输车辆达到200余辆,年创收入2000多万元。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硬化小巷1660米,全面完成了村主街道和小巷路面硬化工作。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目前,村里已通公路,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卫生室,有宣传栏、公开栏。60%的家庭用上了“沼气炉”。村容村貌基本上达到了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五化”标准在全村深入开展“文明标兵”、“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道德新风,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小康事业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协调和引导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建起了文艺宣传队。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保证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以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形成。 |
老西村 |
老西村简介 老西村位于镇政府南,全村248户,1438人,耕地面积1380亩,人均纯收入7280元。全村党员44人,女党员5人,村两委成员4人,交叉任职1人。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围绕“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目标,以开展“三情访谈周”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采取“一二三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工作法,切实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纪检员监督作用,着力加强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为民服务意识教育,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立足资源优势,村干部在搞活流通上积极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借助于别村经验,大力发展运输业。现村有运输车辆50余辆,年收益达到500多万元。畜牧养殖形成一定规模,存栏量超过200头猪的养猪大户有3户。同时,组织和引导村民外出务工,转移富余劳动力65人,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对村内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建设了高标准的村文化大院,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工程,配套新建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栏、篮球场、健身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自筹资金在村内建设垃圾池9个,大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安装路灯164盏,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率均达到100%。 三是实施和谐新村建设。实施“帮扶工程”,村党支部对贫困党员实行党员“一帮一”帮扶机制,帮扶困难户、特困户5户。大力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沼气池50个,改变了原先“柴草乱放、垃圾乱堆、粪便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养”的现象。通过实施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初步建成了环境整洁、布局合理、适宜居住的新型农村。 为建设好社会会主义新农村,该村高度重视村级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活动。开展“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大力宣传村里出现的新风气。成立“婚丧嫁娶”红白理事会,倡导勤俭节约,树立社会会主义农村新风俗,既刹住了铺张浪费、互相攀比之风,为村民减了负,又促进了全村社会和谐稳定,受到了全村村民的欢迎和拥护。 现今老西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形成。 |
四合村 |
四合村简介 四合村位于老砦镇政府北偏西5公里处,共有农户66户,全村人口259人,耕地面积252亩,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230元。全村现有党员13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现有支部成员3人,村委委员3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递进培养”、“三创四强争五好”工程,“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同时带领全体党员,按市、县、镇三级联创要求,重点抓好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建设了村办公场活动场所;在全体党员中开展责任明白卡活动,认真落实党员申岗定责,开展党员与困难户结对帮扶活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办事。同时,村两委通过开源节流,增加集体收入,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事。积极发动广大村民,开展“两化、三清、四改”活动,2012年硬化主街道和小巷2010米,,方便了百姓出行。清理并修建下水道1000米,村容村貌整治率达90%,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积极发展沼气池建设,共有30余户建了沼气池,既优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通过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净化了生活环境。 计划生育工作乃国家大事,综治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两项工作一齐抓,计生工作100%到位,不拖全镇后腿,综合治理确保一方平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几年来,四合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多次被县、镇表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