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街道办事处坐落在金乡县城区,是英雄王杰的故乡。办事处面积55.74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45587人,耕地23376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东临京沪铁路,西傍京九铁路,105国道纵贯南北,省道定丰线横穿东西,距济宁(曲阜)机场仅十九公理,内河道直通大运河。土地肥沃平整,气候适宜,矿产资源丰富,金桥煤矿、花园煤矿坐落辖区内。该办事处历史悠久,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光善寺塔、奎星楼、清真寺、节孝坊、春城固堆遗址等坐落辖区内。 金乡街道办事处是驰名中外的金乡大蒜种植基地之一。该街道办事处孔楼村村民培育的大蒜良种“金乡一号”已成为金乡县的当家品种,畅销国内外市场,出口120个国家和地区。城南无公害芹菜年产量10万吨,畅销东北三省、京津地区。城北特色林果基地先后引进苹果、葡萄等特色品种,成为鲁西南最大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金乡街道办事处政府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形成大蒜、蔬菜、特色林果“三足鼎立”的种植格局。 近年来,该办事处坚持“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临城靠路的优势,大力实施“综合开发”工程,为办事处经济发展搭起了坚实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办事处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培植了德隆果蔬、盛奥车业、光明电器、金丰混凝土等一批规模以上企业,现已形成机械制造、棉花加工、蔬菜保鲜等十几个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该办事处个体经营业户达到8000户,民营企业240家,注册资金1.1亿元,上交税金0.75亿元,对财政贡献率达到92%,成为金乡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08年,民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15.1亿元。 近年来,办事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铁手腕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成果丰硕。金兴商贸城、金桥内河港等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办事处。办事处地处城区,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办事处人民崇勤劳、重礼仪,民风淳朴,社会环境公平诚信。党员干部传帮带、赶学超,开拓进取,行政环境高效廉洁。 金乡街道办事处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文明委命名为“省级文明乡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六好乡镇党委”、“农业经济强镇”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经济强乡镇”称号。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生态先进乡镇20强”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0万人 | 70.1平方公里 | 370828001 | 272100 | 0537 | 查看 金乡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莎岭社区 | - | - |
---- |
查看 莎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真武社区 | - | - |
---- |
查看 真武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金府社区 | - | - |
---- |
查看 金府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金西社区 | - | - |
---- |
查看 金西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高尚社区 | - | - |
---- |
查看 高尚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陈庄村 | - | - |
---- |
查看 陈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十里村 | - | - |
---- |
查看 十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袁楼村 | - | - |
---- |
查看 袁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王架村 | - | - |
---- |
查看 王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楼村 | - | - |
---- |
查看 张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张楼村 | - | - |
---- |
查看 新张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旗杆张村 | - | - |
---- |
查看 旗杆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
周桥村 | - | - |
---- |
查看 周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王庄村 | - | - |
---- |
查看 王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暗楼村 | - | - |
---- |
查看 暗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魏庄村 | - | - |
---- |
查看 魏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霍古村 | - | - |
---- |
查看 霍古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金乡街道 |
金乡街道办事处坐落在金乡县城区,是英雄王杰的故乡。办事处面积55.74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45587人,耕地23376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东临京沪铁路,西傍京九铁路,105国道纵贯南北,省道定丰线横穿东西,距济宁(曲阜)机场仅十九公理,内河道直通大运河。土地肥沃平整,气候适宜,矿产资源丰富,金桥煤矿、花园煤矿坐落辖区内。该办事处历史悠久,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光善寺塔、奎星楼、清真寺、节孝坊、春城固堆遗址等坐落辖区内。 金乡街道办事处是驰名中外的金乡大蒜种植基地之一。该街道办事处孔楼村村民培育的大蒜良种“金乡一号”已成为金乡县的当家品种,畅销国内外市场,出口120个国家和地区。城南无公害芹菜年产量10万吨,畅销东北三省、京津地区。城北特色林果基地先后引进苹果、葡萄等特色品种,成为鲁西南最大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金乡街道办事处政府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形成大蒜、蔬菜、特色林果“三足鼎立”的种植格局。 近年来,该办事处坚持“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临城靠路的优势,大力实施“综合开发”工程,为办事处经济发展搭起了坚实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办事处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培植了德隆果蔬、盛奥车业、光明电器、金丰混凝土等一批规模以上企业,现已形成机械制造、棉花加工、蔬菜保鲜等十几个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该办事处个体经营业户达到8000户,民营企业240家,注册资金1.1亿元,上交税金0.75亿元,对财政贡献率达到92%,成为金乡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08年,民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15.1亿元。 近年来,办事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铁手腕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成果丰硕。金兴商贸城、金桥内河港等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办事处。办事处地处城区,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办事处人民崇勤劳、重礼仪,民风淳朴,社会环境公平诚信。党员干部传帮带、赶学超,开拓进取,行政环境高效廉洁。 金乡街道办事处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文明委命名为“省级文明乡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六好乡镇党委”、“农业经济强镇”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经济强乡镇”称号。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生态先进乡镇20强”称号。 |
高河街道 |
高河街道位于金乡县城东部,毗邻正在建设的东城区 ,辖区面积55.8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下辖31个行政村。西依105国道,省道东丰线穿境而过,东临风光秀丽的微山湖,北距济宁机场20公里。济徐高速连线(上半年开工建设)、省道金丰线在该镇中部成“十”字交错,新万福河、老万福、东沟、莱河在高河境内交织成网,水运可直达京杭大运河,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基础设施健全。 高河街道经济社会繁荣,2012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8900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亿元。近年来先后被省、市、县授予“山东省村民自治模范乡镇”、“市级文明乡镇”、“经济发展先进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2010年7月撤乡设镇,2012年10月撤镇设街道。 高河街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常年种植优质大蒜4万亩。另外,高河长茄、脱毒土豆、辣椒、池藕、黑木耳等特色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该街道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省重点矿金桥煤矿(-矿)座落在高河境内,年产量达90万吨。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全街道民营企业个数已达到100余家,规模企业近20家,初步形成了以变压器生产、机械制造、蔬菜冷藏加工、煤炭加工、码头运输为主的五大产业体系。较大企业主要有金变电气有限公司、山东亿九电气有限公司、山东通用机械有限公司、山东鲍德煤炭有限公司、山东洪源煤业有限公司、山东金润煤业有限公司、山东金威合金钢有限公司、粤宣城果蔬制品有限公司、聚鑫源公司等。 |
羊山镇 |
羊山镇位于鲁西南腹地,中国大蒜之乡——金乡县西北部,处于济宁、菏泽两市和金乡、嘉祥、巨野三县交界处,面积76.8平方公里(东径116014",北纬35010")。镇内交通便利,河网密布,南谢线横贯东西,羊马路穿境而过,东距105国道9.1公里,南临万福河,距济宁机场15公里。全镇辖62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耕地6.8万亩,总人口5.2万人,居民以汉族人为主,回族约占0.5‰。 行政区划变更及历史沿革:羊山镇古名邑,因其山处在鲁西南群山之阳而得名阳山,又因山势如羊,改为羊山。夏朝时,有缗氏在此居住,秦汉时期,人盛物丰,汉初大将军彭越生于此。1940年春,杨勇将军率部队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称八路军金西办事处;1947年,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发动羊山集战役,全歼-第66师,打开了我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大门。解放后,羊山为金乡县第五区,1958年2月改为羊山人民公社,同年8月改称为赤峰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羊山人民公社建制,1984年3月改建为羊山镇至今。1995年4月设立大义乡时,经上级批准,安五王、宋屯等11个行政村划入大义乡,后随大义乡并入胡集镇。 自然地理资源:羊山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13℃;雨量适中,年平均降雨量693㎜;光热良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作物有大蒜、小麦、玉米、棉花、疏菜等,羊山镇地处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境内羊山、葛山两座山头,最高海拔105米,土质以沙碱为主,南部沿河有部分红、淤粘土地。羊山产青石,颜色均匀,硬而柔,是打造石碑、牌坊、油碾、石槽等高档雕刻品的材料。羊山石灰,质地细腻,色白粘度高,能粘七块砖而不掉,是建筑用极品。现因长年开采,山石资源日渐枯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羊山人找准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正在全力筹建“羊山古镇国际军事旅游度假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红色旅游、佛教文化、汉代墓群、地质公园、生态旅游于一体的4A级旅游度假胜地。 农业生产方面:全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种植面积约7800亩,亩产约500公斤,年总产值约678万元,玉米种植面积4833亩,单产466公斤,年总产值361万元; 经济作物以大蒜、棉花、大豆为主,大蒜面积长年保持在6万亩左右,平均亩产约1497公斤,年产值达1.8亿元,棉花种植面积约5.3万亩,年总产值23614万元,大豆1830亩,亩产200公斤,年总产值110万元。另种植多种蔬菜、瓜果等,瓜果种植面积3849亩,年总产瓜果1.2万吨。 全镇建有大型养殖场27处,年总产值1.13亿元;林业总产值413万元;渔业总产值161万元。“以生态农业为主 、特色种植业为辅、产供销衔接顺畅”的良性循环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方面:羊山镇建有冷库16座,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厂矿企业42家,年工业总产值161亿元,利润0.415亿元。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通信管材、汽车配件、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棉纺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乡镇之一。 文教卫生旅游方面:全镇建有中学1处,小学9处,幼儿园12处,在校生总计5844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专业教师共计349人。镇级卫生院一处,普通病床38张,村级诊所18处个,全镇卫生医护人员共计163人,新农合参加率100%。 辖区内有闻名全国的国家级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羊山汉墓群、葛山汉墓群、羊山古民居、各类庙宇等文物古迹16处。其中,羊山古镇国际军事旅游度假区以军事题材为主题,结合羊山古民居、小屯古民居、生态旅游,以山东罕见的地质地貌为依托,以奇特的山水石林景观为特征,以悠久的人文景观为内容,溶合多种旅游资源形成山东特色旅游区,总体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总投入12.4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集红色旅游、佛教文化、汉代墓群、地质公园、生态园林于一体的4A级旅游度假胜地。 地理实体:流经本镇的河流主要有新万福河、小吴河、羊山运河、彭河等,水利资源较好,境内建有各类桥梁共13座,其中吴河上有桥梁6座,友谊沟3座,彭河2座,羊山运河2座。全镇共开挖干渠6条,支渠8条,建有电力排灌站6座,提水站5座,境内农作物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小城镇建设欣欣向荣。羊山镇驻地环境优美,是省政府命名的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村镇建设科学规范,新一轮的《羊山镇总体规划》,已经完成。阳泰社区、益民新村、景区路、纪念馆的开发建设,使“两轴一心七区”的总体格局已初见端倪。驻地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厚重大气、彰显个性”的设计理念不断深化,真正成为全镇群众生产、生活的中心,对外招商引资的金质名片。 |
胡集镇 |
金乡县胡集镇位于金乡县的最北部,全镇辖77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总人口6.06万人,总面积93.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4万亩,是省级中心镇和著名的中国白皮梨瓜之乡。 胡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商周时期就有人在此生息繁衍,回龙山汉墓群、石马群,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郭东蕃葬墓,商周时期的刘庄遗址等十多处文物古迹已列入省、市重点保护文物;地下蕴藏着大量的优质煤、石油、天然气、钾盐等多种矿产资源,回龙山矿泉水经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质量评审,属硫酸氯化钙钠型含锶矿泉水,被誉为“天然的泉、健康的水”,具有长远开发价值;胡集镇交通便利,105国道纵贯镇域南北,省道汶金线穿越镇域西部,县、镇、村级公路交织成网,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东邻京杭大运河,北靠济宁曲阜机场,蔡河、北大溜河、新万福河从镇内东西穿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 该镇土壤肥沃,民勤地丰,主要农作物有大蒜、圆葱、瓜菜、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等,全镇年均种植大蒜6万亩、棉花5.5万亩,白皮梨瓜是胡集镇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年均种植5万亩,其中拱棚梨瓜2.8万亩。产品因其外观色泽光亮、肉质甜脆、口感清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青睐,已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现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这一产业已成为胡集镇的特色富民产业,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该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白皮梨瓜之乡。 胡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集中民智抓招商,聚合力量引项目,举全镇之力发展工业经济,先后有金鹰水泥、盛隆水泥、双星农贸、益佳电器、华天冷藏、双奥防腐、民生焦化、兴达煤业等20余家投资超千万元的企业落户胡集,形成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材、机械、纺织、化工、配件、制造、石材加工、煤炭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济宁市煤化工工业园建在该镇,将为胡集镇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搭建起更为广阔的平台,为该镇经济的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该镇是省委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镇”,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和中心镇改造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工作重点,在大力度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路边摊点、出户经营的同时,投资300余万元对镇驻地进行了高标准改造,统一粉刷了楼房立邦漆墙面、制作安装了广告牌、硬化了房前路面、铺设了人行道彩地砖、建造了青石砌垒花池、栽植了绿化、树木、安装了果皮筒和垃圾箱,统一修复硬化了主街道路面、改造安装了高效节能路灯,小城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济宁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乡镇”。 胡集镇党委政府按照已确立的“突出工业上项目,农业发展求特色,小城镇建设上档次”的工作思路,以“三学三创”转变干部作风年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解放思想、克难攻坚、干事创业、真抓实干,全镇呈现出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气旺、干劲浓,经济繁荣、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
肖云镇 |
肖云镇位于金乡县东南部,位于两省(苏,鲁)四县(鱼台,丰县,单县,金乡)交界处,县辖51个行政村,5.2万人,总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7.6万亩。全镇共有党支部68个,党员1547名,其中女性党员154名。霄云镇水网密布,交通便利,设施完善,自然资源丰富,年产量90万吨霄云煤矿便位于该镇境内。 |
鸡黍镇 |
鸡黍镇以东汉庐江太守范式杀鸡煮黍米来款待其友张绍而得名。地处金乡、单县、成武三县接合部,辖70个行政村,人口6.8万,7.3万亩耕地。105过道纵穿南北,枣曹公路横贯东西,水利、交通、供电、通讯四大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农业以种植大蒜、棉花、玉米、菠菜、西瓜等作物为主,每年种植大蒜7万亩,套种优质菠菜6万亩。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镇规划建设了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实现了“四通一平”,形成了木材加工、面粉加工、大蒜冷藏、棉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有3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发展到2.6平方公里。镇驻地9条街道纵横交错,商业、住宅、加工、休闲等小区规划合理,建筑风格新颖别致。全年商品成交额由原来的1.3亿元增加到2.6亿元。 鸡黍镇是山东省人民政府首批确定的“中心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现已建成2.6平方公里,新建商业街3条,改建商业4条,新建住宅小区2个,增加商业小区3个,引进外地经商户280余家,镇驻地人口已达1.8万人,全年商品成交额已达3.6亿元。人民剧院、中心广场、成教中心、规范化学校、全托幼儿园、二级甲等医院等文教卫生设施一应俱全、城市绿化率已达34.5% 。鸡黍镇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镇驻地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市场繁荣,是鲁西南明星小城镇,是远近闻明的经商宝地、投资福地。目前,投资500万元的诚信小商品批发城急待招商建设,欢迎有志之士、社会各界朋友前来投资洽淡。 鸡黍镇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种植结构优良,“大蒜-菠菜(芫荽)-玉米(棉花)-西瓜”四种四收的种植模式在全镇普遍推广,效益逐年增加。全镇年产优质大蒜10万吨、优质菠菜1.5亿公斤,是远近闻名的菠菜之乡。畜牧业已成为继大蒜、菠菜之后的又一主导产业,全镇现有年出栏成只肉鸡的养殖场7处,常年存栏达万只的蛋鸡场2处,200只狐狸养殖场1处,30万尾水蛭养殖场1处,年出栏生猪20万头。全镇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 |
王丕街道 |
丕镇地处金乡县城南5公里,总面积34.4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西靠105国道,东邻京杭大运河,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镇内完全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王丕镇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获市、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现全镇已经形成了蔬菜种植两个1万亩的规模,其中拱棚辣椒、芹菜1.3万亩,其他露地菜1万亩,建成三纵三横六大蔬菜生产基地,新扩建的于庄蔬菜批发市场占地60亩,日配送鲜菜800余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及东北三省等十余个省市,是金乡县有名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
司马镇 |
山东省金乡县司马镇坐落于鲁西南富庶的黄淮平原,中国大蒜之乡——金乡县南部,人口3.4万人,面积5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万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环境优美。 司马境内公路纵横,河道成网,京杭大运河傍区而过,东鱼河、苏河、白马河境内交错,距济宁机场30公里,徐州120公里,连云港400公里,枣曹路省道、金司路县道纵横贯穿全镇,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济徐高速穿越镇内。镇内实施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工程,形成六横六纵格局,公路密集成网,村村贯通,交通十分便利。 司马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史料载:“三国时期,司马懿在此屯兵,为防不测,四周筑城墙高数丈,成方形”,遂取名为司马城。明末,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这里逐渐形成南北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集市贸易,到清代已是商贾云集,相当繁荣。 近年来,司马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招商引资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努力创建“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格局,推动全镇现代农业和民营经济实现了科学化、跨越式发展。农业基础设施齐全,是全县重要的白皮大蒜、有机蔬菜、特色林果、棉花种植、畜牧生产基地。工业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已形成鲁西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产业、新型建材、煤化工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涌现出双盈煤业、宏益纺织、金狮配件等一批颇具实力的骨干企业。 在“十二五”时期,该镇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坚持“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开放新司马的总体目标,狠抓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带动,提升小城镇水平,繁荣发展服务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环境创优,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把司马建成宜居水乡、商贸重镇、生态靓镇、畜牧强镇而努力奋斗。 |
鱼山街道 |
鱼山镇位于金乡县城西2.5公里,省道东丰公路穿境而这,105国道傍区而行,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通讯十分方便。全镇辖59个自然村,35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公里,总人口2.7万人,其中女1.4万人,非农业户口846人。近几年来,鱼山镇党委、0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握机遇,奋力拼搏,全镇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势头迅猛。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7433万元、9792万元和17775万元。工业总产值2.6亿元,实现利税9260万元,财政收入80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886元。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0部,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80%,入户率达到75%,有30个村达到了安全文明村标准。鱼山镇0坚持三个文明一齐抓,取得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先后多次被省、市、县授予"十星级文明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特色农业乡镇"、"经济强乡"、"孔孟之乡明星镇"、"五个好乡镇党委"等荣誉称号。2004年鱼山镇被命名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
马庙镇 |
马庙镇地处山东金乡县西半部,距金乡县城11公里,北临羊山镇、东临金乡经济开发区,南邻鸡黍镇,东临金乡经济开发开发区,南邻鸡黍镇,西邻成武县大田集镇。全镇面积97.11平方公里,耕地10万亩,人口5.6万,家庭户1.4万。辖67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马庙镇交通便利,346省道东风公路穿境而过,辖区内公路纵横,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和无线通讯。 行政区划变更及历史沿革:马庙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传,唐代马姓在此建村,修有庙宇,因此得名马庙。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属缗国,舜子季禧的封地,是当时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曲阜走向中原地区的咽喉,是东夷挺进中原参加部族大融合的必经之地,为华夏族及华夏文化的形成做出卓越的贡献。在这块热土上,培育了西汉梁王彭越,三国名将满宠等历史名人。1930年马庙正式形成建制——马庙区,1940年属金西办事处,1958年8月为马庙人民公社,1984年建乡,1999年改镇至今。马庙镇人民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鲁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翟庄党支部就是马庙乡翟庄村人翟子超与1936年12月创建的;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马庙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达140余人,在马庙生活战斗过的同志成为地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就有秦和珍、-等30余人。解放后,马庙更是人才济济,涌现出受毛主席、-多次接见的女民兵英雄张秀兰和全国计划生育标兵李秀兰。 自然地理资源:马庙镇属于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气候温和,物产富饶,光照充足,雨水适量。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631.2毫米。年最高温度38.5摄氏度,平均气温为26.1℃,最高时可达26.9℃;冬季寒冷干燥,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为0.4—1.9℃;全年平均气温为13.3—14.1℃。 农业生产方面:马庙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盛产玉米、棉花、大豆、小豆、谷子等杂粮。小麦种植面积8335亩,单产466公斤;大豆种植面积1970亩,单产220公斤,总产12031775公斤,年总产值2775万元。 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蒜、花生、芝麻等,棉花年总产值1314万元,大蒜年总产值22675万元。马庙是金乡白皮大蒜的发源地,是金乡有机大蒜的主产地。马庙大蒜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东汉初年,马庙就有种植大蒜的记载,经过长期的培育发展,加上这里属于温带地区,风和日丽,四季分明,土质肥沃等优越自然条件,马庙白皮大蒜这个传统的特色产品在品质上得到不断地提高,现已形成具有马庙独特风格和优质品质的马庙白皮大蒜产业,所产大蒜个大、 皮白、辣味适中、营养丰富,经许多国际研究机构证实,白皮大蒜中具有防癌和抑制肿瘤作用的二烯丙级、二硫化物,三硫化物,等主要药物成分,高出一般大蒜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被称为最好的抗生素食品。马庙的白皮大蒜成为马庙的特色支柱产业,创下了“九个中华之最”。92年在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白皮大蒜荣获中国白皮大蒜类唯一最高奖——银质奖,96年1月被国家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3月金乡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10月获得A级绿色食品证书。目前,马庙镇白皮大蒜已出口日、俄美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马庙是全国盛名的金谷之乡。金谷是马庙镇的著名特产,据《金乡县志》记载,金谷又名齐头占金谷,仅产于金乡县马庙镇的大程楼村北部马坡,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米之一。金谷米色金黄,性粘味香,米质优异,营养丰富,据中国四大名米之首。金谷小米稀饭,闻之清香,食之甘美 ,具有热补,润肠功能,系滋补佳品,清康熙年间被列为贡品。建国十年大庆之际,周总理曾用此米招中外宾客。1996年马庙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谷之乡”。2010年,“马庙金谷”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这是继金乡白皮大蒜之后的第二个农产品的地理标志认证,也是济宁市2010年唯一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为马庙金谷的品牌化和产业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上半年镇金谷协会在大程楼、程李庄等基地核心区建立金谷基地,现已发展面积2100亩。 该镇积极发展林业,依托白洼林场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林业年总产值达330万元,渔业年总产值达130万元。 工业方面:马庙的工业经济虽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总量偏小、门类不全、结构单一,全镇各类企业近100家,99%以上是农产品冷藏加工贸易企业,机械加工、服装制造,造纸制浆等其他门的工业企业屈指可数。但就农贸企业来看,近几年依赖丰富的大蒜资源,大蒜加工业有长足的发展,但布局零散、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没有真正走出出售原材料和低端初级产品的尴尬境地。单体不够大,群体不够强、行业优势还不够明显,尤其缺乏龙头型、带头型、能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大企业。这种局面不改变,工业经济不可能实现质的突破。该镇将依托宏泰、红宇、达瑞、鲁腾、鑫偌、大成等骨干企业,打造大蒜产业航空母舰和产业集群。着力扩大清洁造纸、棉纺加工、棉纺服装、机械制造、轻工食品等产业市场,加大对相无科技、程前棉纺、富星棉业、顺源棉业、达瑞制衣、恒盛食品、工程机械配件公司和益友化工公司的扶持力度,鼓励它们挂大靠强,拿出优势资产对外合作。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2—3个有支撑力的工业企业。被农业部指定为“全国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国际大蒜商贸城,横穿马庙东西7.5公里。全镇共有三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全镇人民生产、金融、文化、娱乐中心,为境内的产品流通提供了有利条件。该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78645万元,工业利润总额4966万元。在工业经济发展上的思路是立足现有优势,做大做强大蒜产业,培植新兴产业,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把马庙打造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兼顾其它门类的工业强镇。 文教卫生旅游方面: 马庙镇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发达,人口文化素质较高。抗战时期闻名湖西的抗日小学就在曹坊村,0党员秦和珍,也在邵庄一带组织了4处小学。马庙镇武训式的人物程建渊,个人捐资助学大程楼村创办了金乡县第一处国办农村中学。目前,马庙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每年都向国家输送大批的人才。 该镇现有中学一处,学区4个,分别是东部学区,南部学区,西部学区及中部学区。现有13所小学,幼儿园21所,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总人数3680人,教职工296人,其中中学在校生1100人,小学在校生2580人,中学教师106人,小学教师190人。 该镇有中心卫生院一所,卫生室30个,有医护人员55名,床位50个,参加新农合人数49651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94.48%。 地理实体:马庙镇有大小河流5条,主要有新万福河、金城河、小白河、金马河、新西沟等。该镇现有大型桥梁6座,小型桥梁15座。6座大型桥梁分别位于付庄、石门、刘沙沃、洪庙、咸古店、湘子庙村。 |
化雨镇 |
化雨镇简介 一、基本情况 素有“中国大蒜第一镇”美誉的化雨镇是金乡大蒜的发源地,辖46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总面积74.6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620元。化雨集是化雨镇政府驻地,位于金乡县城东南12公里,是金乡大蒜之乡的发源地,东临鱼台县鱼城镇、李阁乡,西与王丕镇、兴隆乡接壤,南与司马镇、肖云镇相连,北与鱼台县罗屯乡毗邻。化雨境内公路纵横,河道成网,105国道、346省道穿区而过,交通通讯事业跨入市县先进行列。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强镇不动摇、坚持农业富民不动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坚持民生事业发展不动摇。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短短几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获得了“全省信访工作先进乡镇”、“全省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教育强乡镇”、“全市平安建设模范乡镇”和“全县先进基层党委”等多项荣誉称号。2006年以来全县乡镇综合实力排名连年攀升,2009年位居第三,2010年上半年在全县科学发展观摩综合考核中获得乡镇一等奖。 二、历史沿革 化雨镇是历史上周总督、胡天官的故乡。化雨集唐朝时期安庄,名曰“小业镇”.据传,古时筑寨挖土围村,在坑塘内挖出一大鲶鱼,村民将鱼肉分吃,把鱼头挂在树上晒干。后听一老者说:鱼头比鱼肉还好吃。逐将鱼头炖吃,香气随风飘至十里外的鱼台县汶(闻)香集村,故有“十里飘香干鱼头”之称。因此,将村名为更为“干鱼头”,简称“干头”。后因天气干旱,连续两年降雨甚少。百姓吃水都困难,整天盼雨、求雨。都未如愿。忽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疯和尚,入户化缘,从不讨饭、索要银钱,口中念念有词,到处游说:“天不下雨莫害怕,老衲化缘救大家,若设坛台登足下,化来甘霖哗啦啦。” 村里自有好事之人,认为疯和尚是上神下凡,遂劝村民一起动手高筑云台。台上放置香案,点燃一对红蜡烛,摆上供品及香箔纸钱,然后把疯和尚请上坛台,疯和尚在坛台上舞动双臂,对天长啸,双目圆睁,一会儿指东,一会儿蹈西,颇有几分神气。不多时狂风聚起,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顿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但雨后却不见了疯和尚。为纪念化缘化下雨来,村民便把“干鱼头村”易名为“化雨村”了。后因村里成集市,又更名为“化雨集”至今。 民国时期,先后在化雨集设区、建镇。建国后,化雨为二区,1952年5月划为九区,1958年3月命名为“化雨乡”,1958年8月更名为“化雨人民公社”,1984年又更名为“化雨乡”,2010年7月正式获批为化雨镇。 三、地理资源 化雨镇境内有东沟河、苏河,金鱼运河贯越东西南北,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属温带雨林性气候。水里基础设施完善,是旱能浇、涝能排。在苏河、东沟河境内修建了3座引黄节制闸,实现了路硬化、田成方、沟相通、林成网,林网覆盖率达90%以上。 四、农业生产 化雨镇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求,突出提升农业发展标准,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立足从发展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方面寻求突破,带动化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转型,实现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的转变。 化雨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363万吨,创下历史新高。经济作物主要种植大蒜、棉花、蔬菜和食用菌。2009年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经济收入5.03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不断扩大,现有养殖场24个,其中养猪8000头,养牛1200头,养羊26000万只,养兔3.5万只,畜牧总收入8233万元。养鱼300亩,总收入67万元,养鸡47万只,林果622亩,林业收入238万元,获农业总收入6.6亿元。 在做大做强有机大蒜产业的同时,以规划总面积36000亩的金乡县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中国食用菌之乡”,先后培育了晨雨菌业有限公司、旺旺菌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食用菌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同时,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建好基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扶持建设了金乡县绿宝园有限公司和李堂有机黄瓜种植基地,使有机蔬菜种植实现了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化雨镇在强势推进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养殖工程,东刘獭兔、周楼朗德鹅、赵寨蚂蚱等特色养殖更是鼓起了农民的腰包。 五、工业 紧紧围绕“全党抓经济,全力抓工业,全心惠民生,全民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地方优势,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模式,全速推进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速现有企业提质增效。 2010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再创佳绩。投资2.2亿元的山东安多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济宁化工园区,投资2.3亿元的莎岭社区项目、投资1.5亿元的香港金绿迪有机复合肥有限公司都已启动建设;6个投资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相继投产或开工建设。目前全镇各类企业达到96家,培育了金科电气、鑫能工贸、金绿迪有机肥料、海州果蔬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电气、新型建材、化工、有机肥料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5大产业体系。 六、文教卫生事业 1、文化体育 化雨镇现有村级文化大院21个,其中6个村配备了图书,,20个村配置了全民健身器材。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文艺表演队17个,曲艺人员34名,唢呐队常年坚持活动,可谓是“唢呐之乡”。村村通有限电视,入户率达40%,古遗址26处,古建筑2座,古槐树4棵。 2 、教育事业 化雨镇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学校建设规范化,现有中学一处,小学12处,幼儿园13个,教职工265名,入学率连续十年达100%。 3、卫生事业 镇卫生院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全镇现有村级卫生26个,医务人员32名,床位22个,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40405人,参合率达98%以上。 七、地理实体 化雨镇地处平原,南部以沙性土壤为主,北部以粘性土壤为主,耕地面积7.8万亩,东沟河、苏河,金鱼运河流经其中。建有大型引黄节制闸3座,桥涵6座,东丰(省道346)公路、金张公路、金李公路贯通东西南北,全镇村村通水、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电脑入户率达12%,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 |
卜集镇 |
卜集镇地处金乡县东北部,北与胡集镇相邻,南隔新万福河与高河镇、鱼台县清河镇相望,东邻济宁任城区。全镇面积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万亩,人口4.3万,辖45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东西最大横距14.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卜集镇交通便利,东邻济鱼线,西边距105国道2公里,两条主干道南谢线和青年路横穿东西,金丰线纵贯南北。下一步,规划中的济徐高速和济徐铁路也要南北贯穿卜集。济宁化学工业技术开发区位于卜集镇西北部,化工园区三分之二土地位于卜集镇辖区内。 卜集镇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远在氏族部落时期,就有缗氏先民在此聚居。夏商时代设有缗国,周设缗邑,属宋国。汉世祖封冯异子璋为东缗侯(今缗城崮堆)。崮堆上有一座清代二层楼房,1985年被定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境内还有建于公元前144年的山阳故城遗址,同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三十六计》的作者檀道济,就是卜集镇檀庄人。 |
兴隆镇 |
兴隆镇位于金乡县南部,地处孔孟之乡、微山湖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临京沪铁路,西临京九铁路,济徐高速、105国道傍境而过,348省道横穿东西,距济宁机场仅40公里,境内六横六纵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东鱼河、莱河漕运通畅,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工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并重的经济大乡,发展前景广阔。总面积55.54平方公里,下辖50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12197户,4.08万人,耕地面积5.6万亩。是省委通报表彰“爱民好书记”郭奉林的家乡。著名的人文之乡、长寿之乡。 行政区划变更及历史沿革:乡驻地兴隆集元朝建村,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规模较大的集市,因南北盐商聚集生意兴隆而得名。1942年-同志曾从上海去延安途经兴隆高庄停宿七日。建国初期按照党组织安排设立金乡第八区,俗称“老八区”,1957年撤区并乡,为兴隆镇。1958年并入鸡黍人民公社,1962年析出,设兴隆人民公社。1984年重新建乡至今。 自然地理资源: 兴隆镇水资源总量为7650万立方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燥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为充沛。境内土质肥沃,以沙壤、半沙半淤壤为主,适合多种作物栽植。深层淡水平均在163米以下,浅层10米以下可以淡水开采,农作物灌溉十分方便,因地质结构为漏斗区一般降水不会形成洪涝灾害,可谓风调雨顺、旱涝保收之地。 地理实体: 流经兴隆镇的河流有东鱼河、莱河、东沟、兴司边沟。东鱼河、莱河两岸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商船如织,是休憩、观光的理想场所。 农业生产方面: 兴隆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蒜、棉花、洋葱。蔬菜主要品种有芹菜、波菜、芫荽、油豆等。瓜类主要有西瓜、冬瓜、小甜瓜等。2009年全乡蔬菜总产值501万元。 目前全乡规模养殖户89户,其中有专业养猪户的村18个,32户;专业养鸡户的村21个,49户;100头以上的养羊场7个;100头以上养牛场1个。畜牧业年生产总值6529万元。林业年总产值142万元,渔业总产值46万元。 工业方面: 全乡共有冷库26座,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厂矿企业17个,其中永虹纺织有限公司年产棉纱2000吨,振华、金源棉花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皮棉0.35万吨,金炬坊农贸有限公司冷藏加工大蒜能力10000吨,新华建材有限公司年产河泥煤矸石空心砖8000万块,兴隆第二建筑公司、圣齐建筑公司业务跨入省内外。规模以上企业年总产值7250万元,利润719万元。 文教卫生旅游方面: 全乡有中学1处,小学9处,幼儿园15处,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2786人,教职工221人。有卫生院1处,卫生室30个,医护人员50人,床位120张,参加新农合人数36931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00%。 乡辖区有小张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殷商遗址一处,张楼西有清朝末期古槐一株,因灵异无比每年吸引远近大批乡人观瞻,杨门楼村西南明清古墓群保存较好,大棠树村清末张家宅第民居修复后古朴典雅,很有观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