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楼村辖大徐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徐楼。
大徐楼
位于县城东北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266户,929人,耕地面积117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瓜果。元朝初年徐姓来此建村,因有一楼故取名徐楼,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更为大徐楼。
现有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3处。
现已拆迁,安置莱河社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828002 | 272100 | 0537 | 查看 大徐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马庄村 |
马庄村辖马庄、魏楼、邹庄、郎庄、白庄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马庄。 马庄 位于县城东7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1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75户,602人,耕地面积75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传明朝洪武年间,马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马庄。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魏楼 位于县城7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1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202户,751人,耕地面积815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洪武年间建村。 邹庄 位于县城7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1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150户,380人,耕地面积48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洪武年间建村。 郎庄 位于县城7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1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1条,110户,402人,耕地面积452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洪武年间建村。 白庄 位于县城7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1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21户,85人,耕地面积121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洪武年间建村。 |
魏楼村 |
魏楼村辖魏楼、宋庙、鲁庄集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魏楼。 魏楼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148户,530人,耕地面积743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瓜菜。明朝万历年间,魏姓由本县胡集镇西黄村迁此建村,并建一土楼,以姓氏取名魏楼至今。 现有卫生室1处。 宋庙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144户,556人,耕地面积76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瓜菜。明朝永乐年间,宋姓由-县迁此建村,取 名永奉村。后来在村西盖一座庙院,遂改村名为宋庙至今。 鲁庄集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58户,579人,耕地面积689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瓜菜。明朝永乐年间,辛姓由-县迁此建村,取村名辛鲁庄,后因辛氏家族迁出,此地又成为集市,故改称鲁庄集至今。 |
官庄村 |
官庄村辖西官庄、东官庄、谢园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西官庄。 西官庄 位于县城东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130户,417人,耕地面积520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朝万历年间,苏姓建村,后苏姓有一人做官,以姓氏取名苏官庄,简称官庄。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更名为西官庄。至今无变更。 现有卫生室1处。 东官庄 位于县城东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3条,45户,203人,耕地面积236亩,主产大蒜、棉花。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正德年间,李姓一官人来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李官庄,后简称官庄。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时因庄西有一官庄,故更为东官庄。 谢园 位于县城东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115户,460人,耕地面积700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朝洪武年间,谢姓由巨野县大谢集镇迁此建村,以种菜为生,故以姓氏取名谢家菜园,简称谢园。 |
皮庄村 |
皮庄村辖皮庄、姜庄、后李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皮庄。 皮庄 位于县城东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4.5公里,村内南北街12条,东西街2条,95户,410人,耕地面积500亩,主产大蒜、棉花、瓜菜。明朝时期,皮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皮庄。至今无变更。 姜庄 位于县城东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4.5公里,村内南北街12条,东西街2条,120户,442人,耕地面积575亩,主产大蒜、棉花、瓜菜。据传明朝正统年间周姓建村,以姓氏取名周庄。后姜姓、鞠姓迁入定居,因建一小桥,故称鞠桥姜庄。后简称姜庄至今。 后李 位于县城东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4.5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2条,35户,135人,耕地面积210亩,主产大蒜、棉花、瓜菜。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正统年间李姓建村,因村东南有一天齐庙,故以姓氏取名天齐庙李庄,后简称李庄。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以方位更名为后李庄。 |
牛桥村 |
牛桥村辖牛桥、程楼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牛桥。 牛桥 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7公里,村内南北街7条,东西街1条,120户,459人,耕地面积59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传明朝末年刘姓建村,因有一盘井,故名刘盘井。清朝中期,牛姓迁入定居,人口逐渐增多,刘姓渐少,又因村东有一小桥,遂将村名更为牛桥。 现有卫生室1处。 程楼 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7公里,村内南北街8条,东西街1条,100户,410人,耕地面积47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清朝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程家楼”。相传此村以前叫“迎风村”。明朝天启年间,程姓由黄河北青丰县迁此定居,盖有一楼。以姓氏更名为程楼至今。 现有村办项目3处。 |
郭洼村 |
郭洼村辖郭洼、宋楼、胡老庄、康楼、高庄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胡老庄。 郭洼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89户,412人,耕地面积680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朝正德年间,郭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地势较洼,以姓氏取村名为郭洼。 宋楼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62户,220人,耕地面积336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朝永乐年间,宋姓由-县迁此建村,因盖一楼,以姓氏取村名为宋楼。 现有卫生室1处。 胡老庄 位于县城东5.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48户,600人,耕地面积88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嘉靖年间,胡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沿 用老家村名,故取村名胡老庄。 康楼 位于县城东5.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40户,168人,耕地面积24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清朝道光年间,康姓在此建村建村,因盖有一楼,以姓氏取村名为康楼。 高庄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7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86户,282人,耕地面积42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清朝咸丰年间,高姓商人来此落户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高庄至今。 |
郭七楼村 |
郭七楼村辖郭七楼、周庄、水坑涯、张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郭七楼。 郭七楼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7.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200户,700人,耕地面积9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洪武年间,郭姓排行老七的人由-县迁此建村,并盖有一楼,故以姓氏取村名为郭七楼。 周庄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7.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40户,130人,耕地面积24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明朝中期,有周姓人在此建村,故取名周庄村。 水坑涯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7.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60户,100人,耕地面积2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元朝初年建村,原名刘家洼,明朝村址迁到一个坑塘的边沿, 故名水坑涯。 张庄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7.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30户,90人,耕地面积18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明朝中期有一张姓在此立村,取名张庄,后张姓人渐绝,张庄村名至今。 |
胡楼村 |
胡楼村辖胡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胡楼。 胡楼 位于县城东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264户,874人,耕地面积15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张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张庄。清朝雍正年间,张姓迁出,胡姓由徐州铜山县迁入,并盖一楼,故更村名为胡楼至今。 现有学校1处。 |
胡庄村 |
胡庄辖苏楼、胡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苏楼。 苏楼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2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130户,440人,耕地面积8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万历年间,苏姓建村,因盖有一楼,以姓氏取村名为苏楼。 胡庄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2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25户,400人,耕地面积9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万历年间,胡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胡庄。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
王大楼村 |
王大楼村辖王大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王大楼。 王大楼 位于县城东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3.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57户,662人,耕地面积974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朝年间,李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莲藕池,取名李莲池。清朝乾隆年间,王姓由羊山镇东王小山分支来此定居,后人多业大,盖有楼房,故将村名改为王楼。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更名为王大楼。 |
韩庄村 |
韩庄村辖韩庄、辛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韩庄。 韩庄 位于县城东7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1.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133户,440人,耕地面积823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永乐年间韩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韩庄至今。 辛庄 位于县城东6.8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1.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7条,78户,220人,耕地面积382.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辛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辛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辛庄。 |
周大庙村 |
周大庙村辖周大庙、王庄、刘庄、周暗楼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大庙。 周大庙 位于县城东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2条,260户,1024人,耕地面积2048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末清初,杨姓迁此建村,取名永丰村。清朝康熙年间,周姓由城南魏庄迁来居住,后人口增多,又在村东修有周氏家庙,故将村名更为周大庙至今。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王庄 位于县城东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5条,86户,366人,耕地面积72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王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庄。清朝乾隆年间,李姓迁入,曾改叫李家花园,后因人们习惯,仍称王庄。 刘庄 位于县城东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4.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5条,46户,120人,耕地面积25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洪武年间,刘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刘庄。 周暗楼 位于县城东北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3公里,村内南北街2 条,东西街3条,97户,496人,耕地面积766亩,主产大蒜、棉花。清朝康熙年间,金乡县城北关周姓人分支迁此建村,因盖有一暗楼,以姓氏取村名为周暗楼。 |
邵刘村 |
邵刘村辖邵庙、刘庄、王楼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邵庙。1980年为邵庙大队,1990年更名为邵刘村至今。 邵庙 位于县城东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2条,105户,315人,耕地面积587.3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洪武年间,邵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西修有一庙,故取村名邵庙至今。 现有卫生室1处。 刘庄 位于县城东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40户,420人,耕地面积651.74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洪武年间,刘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刘庄至今。 王楼 位于县城东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93户,279人,耕地面积438.34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王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王楼。 |
孙孟庄村 |
孙孟庄村辖李辛庄、孟庄、孙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孟庄。 李辛庄 位于县城东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24户,364人,耕地面积423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万历年间李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李庄。后辛姓人迁入。清朝期间李家人遇难,大部分土地卖给辛家,故将村名改为李辛庄。 孟庄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2条,56户,228人,耕地面积33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万历年间,孟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孟庄。 孙庄 位于县城东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2条,38户,156人,耕地面积302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万历年间,孙姓人由-县迁此建村,故取名为孙庄。 |
苏楼村 |
苏楼村辖苏楼、李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苏楼。 苏楼位于县城东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78户,480人,耕地面积76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末清初苏姓在此建村,并盖有多处堂楼,故以姓氏取村名为苏楼。 现有学校1处。 李庄[] 位于县城东4.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27户,471人,耕地面积1406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民国初期,由于苏楼村长工在此常年劳作,久而久之便居住在此,且李姓人家居多,故名为李庄。 |
代楼村 |
代楼村辖代楼、李池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代楼。 代楼 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东西街3条,96户,402人,耕地面积8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洋葱。由-县迁此建村,取名为代楼至今。 现有卫生室1处。 李池庄 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以北3公里,村内东西街道1条,南北街道3条,全村401人,共105户,耕地9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洋葱。在明朝年间,有一姓李名池的人来此建村,故取名李池庄。 |
侯李村 |
侯李村辖侯李庄、东马店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侯李庄。 侯李庄 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96户,410人,耕地面积7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洋葱。清朝中期建村,因李姓人多,原名为大李庄。民国以后,侯姓人丁兴旺,遂改村名为侯李庄。 东马店 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80户,246人,耕地面积5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洋葱。清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东马集”。据传明朝洪武年间,马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此地为集市,村民在此开店,故以姓氏取名马店,后又以方位更名为东马店。 |
张黄村 |
张黄村辖黄庄、张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黄庄。 黄庄 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6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102户,437人,耕地面积549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清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黄庄”,明朝洪武年间,黄姓人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黄庄。 张庄 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6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82户,279人,耕地面积35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张姓人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张庄。 |
常庄村 |
常庄村辖北孙庄、常庄、高庄、李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北孙庄。 北孙庄 位于县城东北1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7.2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1条,30户,200人,耕地面积340 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孙氏家谱》记载:明朝末期孙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孙庄。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以方位更名为北孙庄。 常庄 位于县城东北11.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7.3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50户,300人,耕地面积480 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清朝雍正年间,常姓建村,以姓氏取名常庄。至今无变更。 高庄 位于县城东北11.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7.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20户,90 人,耕地面积153 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崇祯年间,高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高庄。 李庄 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7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30户,200人,耕地面积300 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椐《李氏家谱》记载:明末李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李庄。至今无变更。 现有卫生室1处。 |
周庄村 |
周庄村辖周庄、朱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庄。 周庄 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2.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211户,816人,耕地面积121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果。明朝末期,周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倒钩形小河沟,并有一桥,故以姓氏取名倒沟桥周庄,后简称周庄。 朱庄 位于县城东北4.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2公里,村内南北 街1条,东西街1条,85户,362人,耕地面积455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初期,朱姓迁此建村,取村名为朱家庄。后陆续有其它姓氏迁入,村名改为朱庄。 |
大徐楼村 |
大徐楼村辖大徐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徐楼。 大徐楼 位于县城东北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266户,929人,耕地面积117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瓜果。元朝初年徐姓来此建村,因有一楼故取名徐楼,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更为大徐楼。 现有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3处。 现已拆迁,安置莱河社区。 |
东夹村 |
东夹村辖东夹、郭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东夹。 东夹 位于县城东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5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2条,289户,1049人,耕地面积183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李氏家谱》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李姓迁此建村,因村处在东沟与老万福河夹角之间,故得名夹河滩,后又因村西有一西夹河滩,以方位更名为东夹河滩。简称为东夹。 现有卫生室1处。 郭庄 位于县城东11.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1条,24户,109人,耕地面积21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罗屯《随氏族谱》记载:清朝同治8年,随家佃农王姓、成姓来此定居,因郭姓在此种菜园,故得村名郭庄。 |
于楼村 |
于楼村辖于楼、小门楼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于楼。 于楼 位于县城东北8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210户,870人,耕地面积12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洋葱。据《于氏家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于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盖有一楼,以姓氏取村名为于楼。 小门楼 位于县城东北8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 1条,东西街1条,106户,400人,耕地面积74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洋葱。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李姓建村,因盖有门楼,故名小门楼。 |
西夹村 |
西夹村辖西夹、东李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西夹。 西夹 位于县城东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2.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1条,80户,360人,耕地面积6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由山西迁此建村,因位于万福河与东沟河的夹河滩内而得名夹河滩,后因有东夹河滩,该村居西,故名西夹河滩。 东李庄 位于县城东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2.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56户,190人,耕地面积25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李姓建村,以姓氏取名小李庄。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以方位更名为东李庄至今。 |
周楼村 |
周楼村辖毕周楼、孙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毕周楼。 毕周楼 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1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1条,157户,647人,耕地面积131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据《周氏家谱》记载:明朝周姓来此建村,因盖有一楼,故名周楼。清朝乾隆年间,毕姓迁入定居,故更名为毕周楼至今。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孙庄 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1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东西街2条,152户,641人,耕地面积121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明洪武年间,此村至西向东,有四大户人家在此建村,分别是吴庄、毛家胡同、孙庄、卞楼,至清末年间,因孙庄居中,简称为孙庄至今。 |
马河崖村 |
马河崖村辖马河崖、王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马河崖。 马河崖 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45户,610人,耕地面积121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末年,马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此村靠河居住,故取村名马河崖。至今无变更。 王庄 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1条,46户,175人,耕地面积32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传明末王姓来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王庄。至今无变更。 |
周油坊村 |
周油坊村辖周油坊、薛庄、周小庙、胡庄、周大庄5个自然村,村委会现建于莱河桥西岸,金巨桥北200米。 周油坊 位于县城东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2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71户,302人,耕地面积424亩,主产大蒜、小麦、棉花。据《周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周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在坑中挖一眼水井,故得名坑里井。后周姓开一油坊,又更名为周油坊至今。 现有卫生室1处。 薛庄 位于县城东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3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30户,120人,耕地面积23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据传明朝弘治年间,薛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薛庄。 现有村办项目4处。 周小庙 位于县城东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3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 东西街1条,110户,440人,耕地面积66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据《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周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东修有一庙,村南又有一周大庙,故以姓氏取村名为周小庙。 胡庄 位于县城东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05户,300人,耕地面积5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明朝胡氏建村,取村名胡庄。 周大庄 位于县城东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3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30户,142人,耕地面积23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明洪武年间,周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姓氏人多取名周大庄。 |
赵阁村 |
赵阁村辖赵阁、毛庄、周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赵阁。 赵阁 位于县城东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0.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3条,130户,602人,耕地面积890亩,主产大蒜、西瓜、小麦、玉米。据传明朝嘉靖年间马姓建村,取名“五马村”。清道光年间赵姓迁入定居,后盖一楼阁,故更名为赵家阁,后简称赵阁至今。 毛庄 位于县城东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0.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1条,60户,210人,耕地面积320亩,主产大蒜、西瓜、小麦、玉米。明朝毛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毛庄。 现有村办项目2处。 周庄 位于县城东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0.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70户,304人,耕地面积350亩,主产大蒜、西瓜、小麦、玉米。据《周氏家谱》记载:清朝顺治年间,周姓由苏州做县丞后来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周庄。 |
高河村 |
高河村辖高河店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高河店。 高河店 位于县城东7公里,为所属乡镇驻,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4条,432户,1831人,耕地面积157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戴氏族谱》记载,元朝至顺年间,戴姓由-县迁此建村,村名“西平里”。传说清朝乾隆末年,一游方道士夜居村中客店,梦见村上空一池荷花凌空绽放,村人为吉祥之兆,遂更名为“高华店”。因古文字“花”、“华”同字,村民认为村名不雅,又据五行相生推算,从水为吉,故更村名为“高河店”至今。农历三、六、八逢集,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古树1棵,祠堂1处。 |
后尚楼村 |
尚楼村辖后尚楼、郭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后尚楼。 后尚楼 位于县城东北7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2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102户,423人,耕地面积72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末期尚姓由-县迁此建村,建有一楼,故以姓氏取村名为尚楼。一九八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后尚楼。 现有卫生室1处。 郭庄 位于县城东北7.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2.1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42户,210人,耕地面积1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清朝末期,郭姓来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郭庄。 |
高河屯村 |
高河屯村辖高河屯1个自热村,村委会驻地为高河屯。 高河屯 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310户,1024人,耕地面积1924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洋葱。明朝崇祯年间,高姓来此建村,因官府在此屯粮,故取名高河屯至今。 现有卫生室1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