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庄村辖秦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秦庄。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226户,676人,耕地面积1100亩,主产大蒜、小麦、玉米、棉花、洋葱。元朝末期秦姓由安徽省肖县凤凰林迁居单县黄堆集,后分支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秦庄。
秦庄村与郭楼村、周大庄村、吕常寺村、张华楼村、张洼村、焦庄村、张小楼村、杨庄村、张庄村、韩楼村、核桃园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石庄村、周庄村、店子村、邵庄村、大李楼村、孙油坊村、界牌堂村、朱洼村、陈楼村、西王楼村、东王楼村、谢集村、赵院村、唐王村、南戴庙村、鲍楼村、柏树园村、韩堂村、三官村、孔集村、程庄村、邵集村、赵口村、张大楼村、杨庙村、前李楼村、戴庙村、李窑村、冯土村、薛庄村、李白村、菜园村、晁庄村、周花园村、吕庄村、霄云村、殷庄村相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828103 | 272100 | 0537 | 查看 秦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孙油坊村 |
孙油坊村简介 孙油坊村辖孙油坊、大瓦屋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孙油坊。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138户,526人,耕地面积7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清朝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孙家油坊寨”。明朝末期孙姓建村,因开设油坊而得名孙油坊。 |
张小楼村 |
张小楼辖张小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小楼。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14条,东西街3条,348户,1146人,耕地面积158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瓜果。清朝时期,张姓由陕西华阴县迁此建村,因盖一楼而得名张小楼。 |
杨庄村 |
杨庄村辖东李楼、杨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杨庄。位于县城东南24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310 户,1142 口人。其中党员24人,高中以上学历6人。现有农业用地1410亩,,主产大蒜、棉花。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杨姓由-县迁往白菜集杨庄村。清朝乾隆年间,九世祖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杨庄。 |
界牌堂村 |
界牌堂村辖界牌堂、新核桃园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界牌堂。位于县城东南22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6.5公里,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200 户,750 口人。其中党员20人,高中以上学历2人。现有农业用地95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清朝末期,由山西迁此建村。 |
韩楼村 |
韩楼村辖韩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韩楼。位于县城东南22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6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275户,973人,耕地面积145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明朝洪武年间,韩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取村名为韩楼。 韩楼村与郭楼村、周大庄村、吕常寺村、张华楼村、张洼村、焦庄村、张小楼村、杨庄村、张庄村、核桃园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石庄村、周庄村、店子村、邵庄村、大李楼村、孙油坊村、界牌堂村、朱洼村、陈楼村、西王楼村、东王楼村、谢集村、赵院村、唐王村、南戴庙村、鲍楼村、柏树园村、韩堂村、秦庄村、三官村、孔集村、程庄村、邵集村、赵口村、张大楼村、杨庙村、前李楼村、戴庙村、李窑村、冯土村、薛庄村、李白村、菜园村、晁庄村、周花园村、吕庄村、霄云村、殷庄村相邻。 |
郭楼村 |
郭楼村辖朱园子、郭楼、张辛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郭楼村。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4公里,89户349口人,耕地面积503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郭氏家谱》记载:清朝初期,郭姓由藤县迁此建村,因盖一楼而得名郭楼。 |
郑大楼村 |
郑大楼村辖郑大楼、东张庄、郑集、周圈门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郑大楼。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7公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20户,773口人,其中党员20人,高中以上学历38人。现有农业用地128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郑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郑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建有一座楼而得名郑大楼。 |
郑小楼村 |
郑小楼村辖郑小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郑小楼。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4.5公里 。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236 户,865口人,耕地面积1136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朝洪武年间,郑姓由-县迁此建村,因盖一小楼而得名郑小楼。 |
石庄村 |
石庄村辖石庄、刘庄、张庄、胡园、张着楼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石庄。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全村共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20户,876人,耕地面积140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清朝初期石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石庄。 |
周庄村 |
周庄村辖周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庄。位于县城东南19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3条,160户,700人,耕地面积115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明朝洪武年间,周始祖由-县迁居金乡城。清朝中期周十四世祖由金乡城来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周庄。 |
店子村 |
店子村辖店子、李庄、吴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店子。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 435户,1731人,耕地面积212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明朝洪武年间,李姓由-县城东北大李村迁此定居,村名为大孟店,后因村东建有白马寺,改村名为白马寺。清初更名为店子至今。 店子村与郭楼村、周大庄村、吕常寺村、张华楼村、张洼村、焦庄村、张小楼村、杨庄村、张庄村、韩楼村、核桃园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石庄村、周庄村、邵庄村、大李楼村、孙油坊村、界牌堂村、朱洼村、陈楼村、西王楼村、东王楼村、谢集村、赵院村、唐王村、南戴庙村、鲍楼村、柏树园村、韩堂村、秦庄村、三官村、孔集村、程庄村、邵集村、赵口村、张大楼村、杨庙村、前李楼村、戴庙村、李窑村、冯土村、薛庄村、李白村、菜园村、晁庄村、周花园村、吕庄村、霄云村、殷庄村相邻。 |
霄云村 |
霄云村辖霄云村、杨早楼、冯庄、郭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霄云村。清同治年间建村,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为所属镇政府驻地,768户 ,2860口人 ,耕地面积3060 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清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霄云寺”。相传唐代建村,村内修有寺庙院,因烧香磕头的多而得名香市。后因寺院中又修建一高大建筑物“白云阁”,取高耸入云之意,而改名为霄云村至今,是霄云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农历一、四、六、九逢集。 |
大李楼村 |
大李楼村辖大李楼、于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李楼。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 402户,1687人,耕地面积2584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传薛姓建村,以姓氏取名薛庙。明朝洪武年间,李姓由-县迁入定居,因盖一楼而改名薛庙李楼。清末薛姓减少,李姓增多,故更名为大李楼至今。 |
核桃园村 |
核桃园村辖核桃园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核桃园。位于县城东南27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4条,192户,821人,耕地面积116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初期,刘姓由-县迁往河南商丘定居,后迁居金乡城。明朝末期刘姓又迁此定居,后王姓迁入。据传此地原是周家的外户庄,以种植核桃而得名核桃园。 |
吕庄村 |
吕庄村辖吕庄、孙楼、北江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吕庄。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250户,803人,耕地面积10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洪武年间,吕姓由-县迁往郓城北梳洗楼。后因生活困难又迁入司马镇南袁庄,清朝中期迁此建村,以姓取名吕庄。 |
殷庄村 |
殷庄村辖殷庄、万柳村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殷庄。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300户,1080人,耕地面积17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洪武年间,商纣后裔殷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殷庄。 |
周花园村 |
周花园村辖周花园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花园。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 342户,1290人,耕地面积23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公元1600年之前此村名为榆包枣,后周氏九世祖把此地买下,因村南有一凉亭,亭北建花园一座,故取村名为周花园至今。 |
晁庄村 |
晁庄村辖晁庄、李楼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晁庄。位于县城东南22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315户,耕地面积131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成化年间,晁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晁庄。 |
菜园村 |
菜园村辖菜园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菜园。位于县城东南26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 225户,856人,耕地面积125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碑文》记载:1374年童姓在此安居建村,后修庙一座叫童堂庙,得名童家堂村。1568年童家人无,李、王、周三姓先后搬入定居,以种菜为主,故以三姓分别叫李菜园、王菜园、周菜园,后三村连成一片,故简称菜园至今。 菜园村与郭楼村、周大庄村、吕常寺村、张华楼村、张洼村、焦庄村、张小楼村、杨庄村、张庄村、韩楼村、核桃园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石庄村、周庄村、店子村、邵庄村、大李楼村、孙油坊村、界牌堂村、朱洼村、陈楼村、西王楼村、东王楼村、谢集村、赵院村、唐王村、南戴庙村、鲍楼村、柏树园村、韩堂村、秦庄村、三官村、孔集村、程庄村、邵集村、赵口村、张大楼村、杨庙村、前李楼村、戴庙村、李窑村、冯土村、薛庄村、李白村、晁庄村、周花园村、吕庄村、霄云村、殷庄村相邻。 |
李白村 |
李白村辖李白庙、周田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白庙。位于县城东南22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244户,846人,耕地面积152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初期,杨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附近有一座李白庙,故取村名李白庙村。现有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2处。 |
薛庄村 |
薛庄辖薛庄、小李庄、碱场坡、齐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薛庄。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318户1195人,耕地面积165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洪武年间,薛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薛庄。现有村办项目3处。 |
冯土村 |
冯土村辖冯土村、江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冯土。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0.5公里,310户988人,耕地面积1362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冯氏家谱》记载:明朝初期冯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原籍庄名叫冯土囤,故仍沿用老家庄名冯土囤。后称冯土村。 |
李窑村 |
李窑村辖李窑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窑。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东西街2条,208户,760人,耕地面积13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李姓由-县迁往司马镇李寨,崇贞年间李姓六世祖迁此建村,因建有一砖窑而得名李窑。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
戴庙村 |
戴庙村辖戴庙、施庄、付庙、卓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戴庙。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346户,1339口人 ,耕地面积42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戴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清朝初年修有一庙而得名戴庙。建国初期属曹庄大队,1963年改为戴庙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后,更名为戴庙行政村至今。现有卫生室1处。 |
邵庄村 |
邵庄村辖蔡庄、老官头李、邵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蔡庄。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 251户,977人,耕地面积1261亩,主产大蒜、棉花、洋葱、玉米。清朝乾隆年间,邵姓由金乡城西柳园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邵庄。 |
孔集村 |
孔集村位于县城东南29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辖孔集、辛庄、南张庄、卢庄、郎楼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孔集。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149户,536口人。现有农业用地1500亩,主产大蒜、西瓜。据传圣人柳下惠曾在此居住,得名柳里村。后孔姓分支来此建村,因成过集市,而得名孔集。 |
陈楼村 |
陈楼村辖南陈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南陈楼。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2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3条,112户,428人,耕地面积960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朝洪武年间,陈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地势洼,得名陈洼。后因连年上大水,村人认为村名有洼字所致,为免遭水灾,以吉祥之意改为陈楼。1980年地名普查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南陈楼至今。 |
西王楼村 |
西王楼村辖西王楼、后王楼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西王楼。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270户,1105人。其中党员24人,高中以上学历8人。现有农业用地156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初王姓由-县迁此建村,取名王家套楼,后更名为西王楼至今。 |
东王楼村 |
东王楼村辖东王楼、三皇庙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东王楼。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278户,1005口人。其中党员18人。现有农业用地126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据《王氏家谱》载:明朝末年,王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王楼。后由县政府命名为东王楼至今。 |
前李楼村 |
前李楼村辖前李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前李楼。位于县城南22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1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116户,360人,耕地面积560亩,主产大蒜、棉花。清朝末年,李姓由金乡城东郭七楼迁此建村,以吉祥嘉言取名李楼。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前李楼至今。 |
赵院村 |
赵院村辖赵院、田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赵院。位于县城东南26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2公里,全村共2个村民小组,138户,398人。其中党员15人,高中以上学历5人。现有农业用地66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明朝末期,赵姓由鱼山镇炳公庙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赵院。 |
朱洼村 |
朱洼村辖朱洼、曹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朱洼。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东鱼河南,距所属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340户,980人。其中党员21人。现有农业用地146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清朝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朱家寨”。据《朱氏家谱》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朱姓由鱼台县朱排房迁此建村,因地势较洼而得名朱洼。 |
南戴庙村 |
南戴庙村辖小代庙、大代庙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小代庙。位于县城南26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南7公里,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145户,506口人。其中党员16人。现有农业用地835亩,主产大蒜、小麦。明朝末期,代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东、村西各修一庙,而得名小代庙。 南戴庙村与郭楼村、周大庄村、吕常寺村、张华楼村、张洼村、焦庄村、张小楼村、杨庄村、张庄村、韩楼村、核桃园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石庄村、周庄村、店子村、邵庄村、大李楼村、孙油坊村、界牌堂村、朱洼村、陈楼村、西王楼村、东王楼村、谢集村、赵院村、唐王村、鲍楼村、柏树园村、韩堂村、秦庄村、三官村、孔集村、程庄村、邵集村、赵口村、张大楼村、杨庙村、前李楼村、戴庙村、李窑村、冯土村、薛庄村、李白村、菜园村、晁庄村、周花园村、吕庄村、霄云村、殷庄村相邻。 |
鲍楼村 |
鲍楼村辖鲍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鲍楼。位于县城南3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村内南北街16条,东西街6条,480户,1735人,耕地面积345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相传明朝年间村名为柳林村,后鲍姓由-县迁入定居,因盖有一楼故改名鲍家楼,后简称鲍楼至今。 鲍楼村与郭楼村、周大庄村、吕常寺村、张华楼村、张洼村、焦庄村、张小楼村、杨庄村、张庄村、韩楼村、核桃园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石庄村、周庄村、店子村、邵庄村、大李楼村、孙油坊村、界牌堂村、朱洼村、陈楼村、西王楼村、东王楼村、谢集村、赵院村、唐王村、南戴庙村、柏树园村、韩堂村、秦庄村、三官村、孔集村、程庄村、邵集村、赵口村、张大楼村、杨庙村、前李楼村、戴庙村、李窑村、冯土村、薛庄村、李白村、菜园村、晁庄村、周花园村、吕庄村、霄云村、殷庄村相邻。 |
柏树园村 |
柏树园村辖柏树园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柏树园。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15条,东西街4条,185户,720人,耕地面积950亩,主产大蒜、小麦、棉花、玉米、瓜菜。元朝杨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栽植很多柏树,故名柏树园。 |
杨庙村 |
杨庙村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辖杨关庙、杨楼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杨关庙。4个村民小组,219户,1003口人。现有农业用地1560亩,主产大蒜、棉花。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朝中期,杨姓由柏树园迁入金乡城东高河杨庄定居,清朝初朝又迁此建村,因庄西修有关帝庙,而得名杨关庙。“文革”中曾改为向阳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更名为杨关庙。 |
谢集村 |
谢集村辖谢集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谢集。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310户,1112人,耕地面积18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清朝嘉靖年间,谢姓在此建村,取村名为谢集。 |
三官村 |
三官村辖周三官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三官庙。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南5.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62户,528人,耕地面积1036亩,主产大蒜、西瓜。据《周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周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内修有一庙,庙内塑有三像:“天官、地官、水官”,故得名周三官庙,“文革”中曾改为“向党村”,1980年地名普查 时,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恢复原名周三官庙。 |
焦庄村 |
焦庄村辖焦庄、李八楼、耿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焦庄。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19户,1021口人。其中党员30人。现有农业用地1251亩,主产大蒜、棉花。民国三十三年焦姓由嘉祥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焦庄。 |
程庄村 |
程庄村辖程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程庄。位于县城东南27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175户,670人,耕地面积125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西瓜。明朝万历年间,程姓由金乡城西程大楼迁至金乡城东朱洼村。清朝顺治年间由朱洼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程庄。 |
邵集村 |
邵集村辖邵集、邵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邵集。位于县城东南26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10户,778人。现有农业用地146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西瓜。明初邵姓由金乡柳园迁此建村。清朝咸丰三年,邵家开有药铺、茶馆,来往客人很多,故得名邵集。清末建村至今。 |
赵口村 |
赵口村辖后赵口、前赵口、小王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后赵口。位于县城东南27.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5.5公里,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360户,1508口人。现有农业用地27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洋葱。据《赵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赵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河口而得名赵口,后因村庄扩大分为前后两个村,该村居后故名后赵口。 |
张大楼村 |
张大楼村辖张家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家楼。位于县城东南26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6条,东西街2条,160户,540人,耕地面积11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初年,张姓由-县迁此建村,因盖有一楼,得名张大楼。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张家楼。 张大楼村与郭楼村、周大庄村、吕常寺村、张华楼村、张洼村、焦庄村、张小楼村、杨庄村、张庄村、韩楼村、核桃园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石庄村、周庄村、店子村、邵庄村、大李楼村、孙油坊村、界牌堂村、朱洼村、陈楼村、西王楼村、东王楼村、谢集村、赵院村、唐王村、南戴庙村、鲍楼村、柏树园村、韩堂村、秦庄村、三官村、孔集村、程庄村、邵集村、赵口村、杨庙村、前李楼村、戴庙村、李窑村、冯土村、薛庄村、李白村、菜园村、晁庄村、周花园村、吕庄村、霄云村、殷庄村相邻。 |
韩堂村 |
韩堂村辖韩堂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韩堂。位于县城东南24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4条,100户,405人,耕地面积53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初期建村,因水井旁有一柳树,柳树头中间长出一榆树,故取村名“柳包”、“榆家井”。后韩姓在井旁建一座庙堂,遂改村名为韩堂至今。 韩堂村与郭楼村、周大庄村、吕常寺村、张华楼村、张洼村、焦庄村、张小楼村、杨庄村、张庄村、韩楼村、核桃园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石庄村、周庄村、店子村、邵庄村、大李楼村、孙油坊村、界牌堂村、朱洼村、陈楼村、西王楼村、东王楼村、谢集村、赵院村、唐王村、南戴庙村、鲍楼村、柏树园村、秦庄村、三官村、孔集村、程庄村、邵集村、赵口村、张大楼村、杨庙村、前李楼村、戴庙村、李窑村、冯土村、薛庄村、李白村、菜园村、晁庄村、周花园村、吕庄村、霄云村、殷庄村相邻。 |
唐王村 |
唐王村辖唐王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唐王庄。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南3.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176户,636人,耕地面积1795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初期唐、王两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唐王庄。 |
张庄村 |
张庄村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2.5公里,辖张庄、翟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庄。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210户,900口人。其中党员27人。现有农业用地146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清朝乾隆年间,张姓由城东胡家楼迁至城东南25公里白马河畔建村,取名张家洼。后迁至坑南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张庄。 |
周大庄村 |
周大庄村位于县城东南27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5公里。辖周大庄、周庄、苏楼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大庄。,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478户,1908口人。其中党员37人,高中以上学历11人。现有农业用地2413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西瓜。据《周氏家谱》记载:清朝初期,周姓由金乡城迁此定居,因人多村大而得名周大庄。 |
吕常寺村 |
吕常寺村辖吕常寺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吕常寺。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4条,160户,550人,耕地面积115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清初吕姓迁此建村,因村内建有庙院“龙泉寺”,故名龙泉寺,后演变为吕常寺至今。 |
张华楼村 |
张华楼村位于县城东南26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 辖李庄、张华楼、孙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华楼。共7个村民小组,252户,1062口人,其中党员25人,高中以上学历40人。现有农业用地147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张氏家谱》记载:此地以前叫杏花村。清朝嘉庆年间,张世祖由金乡城南张庄迁此定居,后盖一楼房,美观华丽,由此改村名为张华楼。 |
张洼村 |
张洼村辖张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洼。位于县城东南22.5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村内南北街13条,东西街3条,300户,1056人,耕地面积135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瓜菜。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初期张始祖由-县迁居金乡城东胡大楼,后分支迁此建村,因地势较洼而得名张家洼,后简称张洼至今。 |
秦庄村 |
秦庄村辖秦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秦庄。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距所属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226户,676人,耕地面积1100亩,主产大蒜、小麦、玉米、棉花、洋葱。元朝末期秦姓由安徽省肖县凤凰林迁居单县黄堆集,后分支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秦庄。 秦庄村与郭楼村、周大庄村、吕常寺村、张华楼村、张洼村、焦庄村、张小楼村、杨庄村、张庄村、韩楼村、核桃园村、郑大楼村、郑小楼村、石庄村、周庄村、店子村、邵庄村、大李楼村、孙油坊村、界牌堂村、朱洼村、陈楼村、西王楼村、东王楼村、谢集村、赵院村、唐王村、南戴庙村、鲍楼村、柏树园村、韩堂村、三官村、孔集村、程庄村、邵集村、赵口村、张大楼村、杨庙村、前李楼村、戴庙村、李窑村、冯土村、薛庄村、李白村、菜园村、晁庄村、周花园村、吕庄村、霄云村、殷庄村相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