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庵村[Zhou An Cun]辖周庵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庵。村活动场所设在周庵中心街南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8人,孙振华任村支部书记,周明礼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朱明友、朱怀成、朱明磊、代洪梅、朱怀红(兼)村文书、王凤玲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2名。村集体资产坑塘1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周庵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8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101户,406人,耕地面积1089亩,主产小麦、水稻。明末周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农为生,擅长种植瓜果,在瓜园内搭一庵,虽不看守,但瓜无缺失。后人们便把村名更为周庵。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828111 | 272100 | 0537 | 查看 周庵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于庄村 |
于代庄村[Yu Dai Zhuang Cun]辖于代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于代庄。村活动场所设在于庄东西大街北侧,于198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7人,于清洋任村支部书记,王爱秋任村委会主任兼文书,委员为于新、于清渠、于国发、于明涛,吴文静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3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河堤4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于代庄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2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210户,797人,耕地面积119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于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于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于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 2号》文件批准更名为于代庄至今。 |
殷李村 |
殷李村[Yin Li Cun]辖殷庄、岳庄、荆庄、李集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殷庄。村活动场所设在殷庄南北大街西侧,于200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孙佳林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王爱英、李启常、岳增洋(兼)村文书、王小战(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36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殷庄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64户,385人,耕地面积660亩,主产大蒜、棉花、洋葱。据《殷氏家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殷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殷庄。 |
杨庄村 |
杨庄村[Yang Zhuang Cun]辖杨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杨庄。村活动场所设在杨庄中心街南侧,于2010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范争民任村支部书记,杨存良任村委会副主任(兼)村文书,委员为杨根玉、杨艳良、胡树艳(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6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杨庄位于县城东北17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6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24户,550人,耕地面积104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据《杨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杨氏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杨庄。 |
大姜村 |
大姜村[Da Jiang Cun]辖大姜、姜井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姜。村活动场所设在大姜南北街东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7人,姜磊任村支部书记,孙兰兰村委会主任(兼)任村计生专职,委员为姜广秀、姜开亮、姜念国、姜开号、姜马丽(兼)村文书,现有党员41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河堤13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大姜位于县城东北1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6公里,村内南北街6条,东西街3条,400户,1600人,耕地面积23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水稻。明朝末期,姜姓由-县迁至鱼台旧城定居。清朝初期,姜氏分支来此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姜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大姜村。 |
吕庙村 |
吕庙村[Lv Miao Cun]辖吕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吕庙。村活动场所设在吕庙中心街北侧,于1992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侯相国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李振才、张秀芝、李振峰(兼)村文书、刘英侠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9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吕庙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4.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124户,520人,耕地面积1014亩,主产大蒜、棉花、洋葱、瓜菜。据《吕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吕始祖由-县迁此建村,在村西修有一庙,供奉吕洞宾,故以姓氏取村名为吕庙。 |
刘油坊村 |
刘油坊村[Liu You Fang Cun]辖刘油坊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刘油坊。村活动场所设在刘油坊中心街南侧,于199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6人,刘效才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刘忠河、李爱兰、李月生、皮海峰村文书、岳艳珍(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1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刘油坊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38户,571人,耕地面积950亩,主产大蒜、棉花、洋葱、瓜菜。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刘姓由-县迁此建村,在村中开一油坊,故以姓氏取村名为刘油坊。 |
张辛庄村 |
张辛庄村[Zhang Xin Zhuang Cun]辖张辛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辛庄。村活动场所设在张辛庄中心街北侧,于1982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4人,韩新坦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李涛、李昌柱(兼)村文书、张秀菊(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6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河堤3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张辛庄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01户,353人,耕地面积721亩,主产大蒜、棉花、瓜菜、洋葱。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张、辛两姓由-县迁此建村,取村名为张辛庄。 |
东门屯村 |
东门屯村[Dong Men Tun Cun]辖东门屯、田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东门屯。村活动场所设在东门屯青年路北侧,于2010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4人,李来文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李慎英、刘忠华(兼)村文书、李时英(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36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东门屯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3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211户,901人,耕地面积1546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洋葱。该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因位于古缗城东门,而得名东门屯。 |
邢庄村 |
邢庄村[Xing Zhuang Cun]辖邢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邢庄。村活动场所设在邢庄老青年路北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王玉亮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王玉朴、王建国、王振川(兼)村文书、刘凤兰(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8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邢庄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2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140户,587人,耕地面积92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记载明末清初,邢氏由-县迁此建村,并以姓氏取村名为邢庄村至今。 |
李情村 |
李情村[Li Qing Cun]辖李情庄、罗庄、小许庄、王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情庄。村活动场所设在李情庄西大街东侧,于2010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6人,代桂生任村支部书记,李双军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李振荣、吴怀方、王凤秋(兼)村文书、寻玉荣(兼)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31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河堤5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李情庄位于县城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2公里,村内南北街12条,东西街2条,330户,1264人,耕地面积222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瓜菜。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李姓由江苏丰县迁此建村,因村中建有楼房,以姓氏取村名为李楼。相传明朝李姓从江苏省丰县姑子庙张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李楼。后有一李姓行医,善治麻疹、牛痘,对穷苦人不收药费。众百姓为感激他的医德,故医号李情。李情去世后,为纪念他,故将此村名改为李情庄至今。 |
夏庄村 |
夏庄村[Xia Zhuang Cun]辖夏庄、高庄、缗城堌堆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夏庄。村活动场所设在夏庄北大街北侧,于2010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6人,高雪厅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张学忠、夏合修、董春花、尚雷(兼)村文书、村焕云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2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夏庄位于县城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2.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68户,326人,耕地面积652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夏氏家谱》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夏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夏庄。 |
北赵庄村 |
北赵庄村[Bei Zhao Zhuang Cun]辖北赵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北赵庄。村活动场所设在赵庄南北大街东侧,于198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赵建军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赵中良、赵玉启、赵中立(兼)村文书、张星敏(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7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河堤2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北赵庄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6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2条,220户,896人,耕地面积172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碑文》记载:明朝崇祯年间,赵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以方位更名为北赵庄。 |
辛庄村 |
辛庄村[Xin Zhuang Cun]辖辛庄、朱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辛庄。村活动场所设在辛庄中心街南侧,于2007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4人,李念章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辛同春、于新东(兼)村文书、张静(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6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河堤1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辛庄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2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2条,120户,475人,耕地面积78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辛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辛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取村名为辛家庄,后更名为辛庄至今。 |
孟庄村 |
孟庄村[Meng Zhuang Cun]辖孟庄、强庄、南卢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孟庄。村活动场所设在孟庄南北大街西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于为成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卢振桥、于芝冬、卢振勇(兼)村文书、王树珍(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3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孟庄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1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180户,380人,耕地面积800亩,主产大蒜、小麦、玉米、洋葱。据《孟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孟姓由江西省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孟庄至今。 |
张瓦房村 |
张瓦房村[Zhang Wa Fang Cun]辖张瓦房、时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瓦房。村活动场所设在时庄南北大街西侧,于200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张亚涛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张爱国、吕传军、周连生(兼)村文书、高玉娥(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7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6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张瓦房位于县城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0.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94户,387人,耕地面积9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初期,张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北省桥北张定居。崇祯年间兄弟分支迁至金乡县城东关定居。清朝嘉庆年间又迁此建村,因盖有瓦房故取名张瓦房。 |
李堂村 |
李堂村[Li Tang Cun]辖李堂、张窑、江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李堂。村活动场所设在李堂金丰线西侧,于1955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李慎伟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江九响、宋遵法、马英(兼)村文书、杜永霞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5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河堤3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李堂位于县城10 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0.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180户,600人,耕地面积11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李氏家谱》记载:元朝末期,李始祖由-县迁此建村,并建一处祠堂,故以姓氏取村名为李堂。 |
卜集村 |
卜集村[Bu Ji Cun]辖卜集、王庄、小赵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卜集。村活动场所设在卜集金丰线西侧,于200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宋遵峰任村支部书记,李丽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张建成、宋庆峰(兼)村文书、江妍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30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2亩、坑塘、河堤10亩,年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 卜集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为所属乡镇驻地,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125户,530人,耕地面积67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清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卜居集”。卜集并无卜姓,据传该村有一大树,虫子蚕食树叶后,形成袋状倒挂于树枝间,人们因此称此地为卜居,后此地成为集市,故取名卜居集。后演变成卜集。一九六二年与胡集镇分离,成立卜集乡人民政府。交通十分方便,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农历“二·七”逢集。 |
大张庄村 |
大张庄村[Da Zhang Zhuang Cun]辖大张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张庄。村活动场所设在大张庄南北大街西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邱常贵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寻玉来、邱相臣、寻玉忠(兼)村文书、安小丽(兼)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6人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26.5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大张庄位于县城北1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184户,116人,耕地面积99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张姓由-县迁此建村,取名张庄。后因与邱姓有村名之争,张姓人多,故更村名为大张庄。 |
周集村 |
周集村[Zhou Ji Cun]辖周集、董庄、郭庄、曹庄、孙庙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集。村活动场所设在曹庄南原小学内,于2007年建成使用。现任村“两委”成员4人,董龙瑞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夏步峰、周-(兼)村文书、陈桂玲(兼)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41名。无村集体资产,年集体经济收入0.4万元。 周集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3.5公里,村内南北街8条,东西街3条,168户,575人,耕地面积91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瓜菜。据《周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周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当时有一集市,故取村名周集。 |
大刘楼村 |
大刘楼村[Da Liu Lou Cun]辖大刘楼、单洼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刘楼。村活动场所设在大刘楼南大街南侧,于2009年建成使用。现任村“两委”成员6人,刘平原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刘汉亮、李明、刘汉东、孙福田(兼)村文书、王玉平(兼)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46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65亩、坑塘、河堤30亩,年集体经济收入0.62万元。 大刘楼位于县城北9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2.5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4条,444户,1627人,耕地面积278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瓜菜。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刘始祖由-县迁至山东诸城一带,后分支迁此建村,并在村中盖有二层楼,故以此取名刘楼。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 2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大刘楼至今。 |
史马刘村 |
史马刘村[Shi Ma Liu Cun]辖史庄、马庄、大刘庄、小刘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小刘庄。村活动场所设在小刘庄南街南侧,于2012年建成使用。现任村“两委”成员6人,李为平任村支部书记,史乾盟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刘东利、刘永宏、刘殿彬(兼)村文书、韩秀云(兼)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7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河堤12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
石庙村 |
石庙村[Shi Miao Cun]辖石庙、檀庄、小李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石庙。村活动场所设在石庙老南北大街南侧,于1992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7人,杨咸书任村支部书记,石礼峰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石志杰、夏秀丽、王阳阳、姬生芳(兼)村文书、徐丙兰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7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石庙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2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230户,1100人,耕地面积2200亩,主产大蒜、洋葱。据《石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石姓由-县迁此建村,在村北建有一座关帝庙,故取村名为石庙 |
张桥村 |
张桥村[Zhang Qiao Cun]辖东张桥、西张桥、后张桥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东张桥。村活动场所设在东张桥南北街东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4人,王传朋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韩忠城、张伟田(兼)村文书、张小玲(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2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10亩,坑塘、河堤57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东张桥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10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东西街2条,78户,360人,耕地面积85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水稻、瓜菜。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末期,张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村附近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因该村位于石桥东侧,故以方位姓氏取名东张桥。 |
孙瓦房村 |
孙瓦房村[Sun Wa Fang Cun]辖孙瓦房、于瓦房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孙瓦房。村活动场所设在孙瓦房中心街北侧,于200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周振山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孙凤刚、于忠煜、周庆峰(兼)村文书、李金萍(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5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孙瓦房位于县城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3.5公里,村内南北街9条,东西街2条,175户,595人,耕地面积153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据《孙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孙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内有瓦房多处,故以姓氏取名孙瓦房。 |
宋庙村 |
宋庙村[Song Miao Cun]辖宋庙、刘庄、马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宋庙。村活动场所设在宋庙中心街南侧,于2010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马金涛任村支部书记,宋新国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宋国强、刘清坦(兼)村文书、刘传云(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30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宋庙位于县城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2.5公里,村内南北街7条,东西街3条,105户,450人,耕地面积912亩,主产大蒜、棉花、洋葱、小麦、瓜菜。据《宋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宋姓由-县迁此建村,盖有家庙,以姓氏取名为宋庙至今。 |
纪庄村 |
纪庄村[Ji Zhuang Cun]辖纪庄、王石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纪庄。村活动场所设在纪庄北街南侧,于198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王礼强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李道芹、孟小义、纪遵贵(兼)村文书、张玉英(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30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纪庄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1.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267户,1040人,耕地面积223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据《纪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纪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纪庄。 |
李庄村 |
李庄村[Li Zhuang Cun]辖李庄、北卢庄、代庄、张池楼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庄。村活动场所设在李庄东西大街北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6人,王凤齐任村支部书记,李合喜任村委会副主任,委员为李承奎、刘怀林、李学义(兼)村文书、张小静(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7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23亩,坑塘4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李庄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210户,1040人,耕地面积2800亩,主产大蒜、棉花、瓜菜、洋葱。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李姓由山东省蓬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李庄至今。 |
白坨村 |
白坨村[Bai Cha Cun]辖白坨集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白坨集。村活动场所设在白坨中心街南侧,于2010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7人,张守存任村支部书记,张国防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吴法秋、周西波、张永敏、王增杰(兼)村文书、高秀芹(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47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55亩,坑塘、河堤12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白坨集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8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4条,460户,2160人,耕地面积3745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水稻。清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白坨集”。以前本村有三坨庵,白姓建村,成为集市,每月五、十逢集。故取名白坨集。白坨集地理实体特别,生人前来多迷方向,当地流传:“迷魂阵白坨集,十人到九人迷。”据传古时辽兵攻宋,辽兵元帅白天佐在此摆迷魂降,宋兵元帅穆桂英与白天佐进行殊死决斗,穆桂英精通谋略,武艺超群,终破迷魂阵,大获全胜,活捉白天佐。 |
周黄村 |
周黄村[Zhou Huang Cun]辖周黄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黄庄。村活动场所设在周黄四道街东侧,于200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6人,王蔚会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刘继虎、刘丙寒、刘雪花、王传令(兼)村文书、王玉娥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36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16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周黄庄位于县城东北19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6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150户,575人,耕地面积118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玉米、甜瓜。明朝万历年间,周、黄两姓由-县迁此建村,故以姓氏取名为周黄庄。后周、黄两姓陆续迁出,但村名至今无变更。 |
辛王村 |
辛王村[Xin Wang Cun]辖辛王寨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辛王寨。村活动场所设在辛王寨东西大街南侧,于2007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6人,辛福贵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辛福争、王继华、辛明辉、李翠玲(兼)村文书、张敏敏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7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15亩,坑塘5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辛王寨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231户,824人,耕地面积1932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玉米。清朝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辛王庄寨”。相传明朝正德年间,辛、王两姓由-县迁此建村,后为防兵匪筑起了寨墙,故取名辛王寨。 |
徐刘村 |
徐刘村[Xu Liu Cun]辖徐刘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徐刘庄。村活动场所设在徐刘庄南北大街西侧,于1993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7人,王加宽任村支部书记,王小强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卢孟伍、代晓春、孙小勇(兼)村文书、孙梅英、刘小满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5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13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徐刘庄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10条,东西街2条,110户,425人,耕地面积825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玉米。据传清朝咸丰年间,徐、刘两姓由外地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徐刘庄。因此地土地贫瘠,又被传为“穷岗”。 |
高墙村 |
高墙村[Gao Qiang Sun Cun]辖高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高墙。村活动场所设在高墙中心街北侧,于2011年建成使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王新旺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王德宣、李雪梅、张来启(兼)村文书、姜玉英(兼)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4人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高墙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4公里,村内南北街10条,东西街4条,260户,1100人,耕地面积219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玉米。据《孙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孙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为防止外人入侵,在村四周筑起高墙。故得名高墙孙家村,后简称为高墙至今。 |
金鱼店村 |
金鱼店村[Jin Yu Dian Cun]辖金鱼店、后朱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金鱼店。村活动场所设在金鱼店中心大街北侧,于2010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6人,李高峰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殷存行、殷文兵、李华礼、刘忠华(兼)村文书、李时英(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7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3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金鱼店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6公里,村内南北街10条,东西街2条,158户,653人,耕地面积14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洋葱、瓜菜。据《殷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殷氏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此地,因此村位于金(乡)鱼(台)交界处,故得名金鱼店。 |
张八缸村 |
张八缸村[Zhang Ba Gang Cun]辖张八缸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八缸。村活动场所设在张八缸南北大街东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7人,孙允强任村支部书记,张振孝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张培雷、张永所、张永汉、张荣坤(兼)村文书、王瑞玲(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2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10亩,坑塘、河堤3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张八缸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10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3条,125户,540人,耕地面积1216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水稻、瓜菜。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张姓由-县迁此建村,在建房时挖出八缸银元,事隔一夜,银元竟不知去向,张氏顿感有失上苍,为记住这一故事,取村名张八缸。 |
刘心田村 |
刘心田村[Liu Xin Tian Cun]辖刘心田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刘心田。村活动场所设在刘心田东西大街北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7人,张玉平任村支部书记,刘随心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刘凤芹、张华、李树委、张永华任村文书、李青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0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刘心田位于县城东北16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6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72户,760人,耕地面积1300亩,主产大蒜、棉花、洋葱。相传明朝末年,刘姓由-县迁此建村。建村后,刘氏族人乐善好施,接济穷人,其他村人评价刘氏心胸如田地般宽广,故取村名为刘心田至今。 |
满庄村 |
满庄村[Man Zhuang Cun]辖满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满庄。村活动场所设在满庄中心街南侧,于2007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满明忠任村支部书记,满红凯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满连东、满善勇(兼)村文书、张秋花(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7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2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满庄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8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129户,513人,耕地面积1015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水稻。据《满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满姓由-县迁至羊山镇满庄,后其分支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满庄。 |
寺后王村 |
寺后王村[Si Hou Wang Cun]辖寺后王、城角王、张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寺后王。村活动场所设在寺后王东南北大街西侧,于1978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王汝栋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王加法、刘永修、刘永红(兼)村文书、王海玲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3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寺后王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东北地8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1条,89户,437人,耕地面积900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朝正德年间,王姓由山西省太原市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古寺得名寺后王庄。 |
闫庄村 |
闫庄村[Yan Zhuang Cun]辖闫庄、尚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闫庄。村活动场所设在闫庄中心街南侧,于2010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7人,卢建新任村支部书记,闫建华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颜廷森、闫祥阶、颜炳辉、闫保林(兼)村文书、杨冬梅(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6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2.5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闫庄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3.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112户,500人,耕地面积10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玉米。据《闫氏家谱》记载:明朝末期闫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闫庄。 |
孙桁村 |
孙桁村[Sun Hang Cun]辖孙桁、齐桁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孙桁。村活动场所设在孙桁中心街南侧,于2010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8人,姜军旗任村支部书记,孙伯极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孙佰举、孙宜吉、孙昌雷、齐登平、孙永平(兼)村文书、齐素珍(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45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28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孙桁位于县城东北19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7.5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840户,2500人,耕地面积33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玉米、水稻、洋葱、瓜菜。明朝末年,孙姓由山西汾西县孙桁迁此,以原村名建村孙桁。。 |
许桥村 |
许桥村[Xu Qiao Cun]辖前许桥、后许桥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两个自然村中间位置。村活动场所设在许桥南街北侧,于1985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5人,许炳运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许丙金、许庆齐、许允社(兼)村文书、闫保华(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2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2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前许桥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10公里,村内南北街6条,东西街2条,100户,382人,耕地面积779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玉米、水稻、瓜菜。据《许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许姓由-县迁此建村,因该村在南,即以姓氏取村名前许桥。 |
李连安村 |
李连安村[Li Liang An Cun]辖李连安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连安。村活动场所设在李连安中心街南侧,于1983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4人,李俊东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张继贞、李勇敢(兼)村文书、姜美莲(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4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1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李连安位于县城东北21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9公里,村内南北街8条,东西街3条,119户,468人,耕地面积902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玉米、瓜菜。明朝末年,李、张两姓由-县迁此建村,为祈求平安,让生活幸福安宁,故取村名为李连安。 |
黄堰村 |
黄堰村[Huang Yan Cun]辖黄堰、堰外朱、小张庄、武庄、二郎庙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黄堰。村活动场所设在黄堰青年路北侧,于2009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4人,黄合庆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朱增祥、黄跟玲(兼)村文书、杨金萍(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37名。村集体资产有坑塘、河堤5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黄堰位于县城东北19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7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120户,545人,耕地面积729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玉米、瓜菜、水稻。据《黄氏家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黄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道曲折的堰湾,故取名黄堰。 |
杨集村 |
杨集村[Yang Ji Cun]辖杨集、常庄、王庙、王慎庄、东江庄、任庄、连庄、张烧饼庄8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杨集。村活动场所设在杨集青年路南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7人,王玉成任村支部书记,杨爱国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张忠民、张春英、王孝杰、常建芳任村文书、朱小霞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56名。无村集体资产,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杨集位于县城东北20.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9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178户,801人,耕地面积1348.8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洋葱、玉米、水稻。明朝宣德年间,杨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成有集市,故以姓氏取村名为杨集。 |
邱洼村 |
邱洼村[Qiu Wa Cun]辖邱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邱洼。村活动场所设在邱洼中心街北侧,于2007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8人,李贵旗任村支部书记,邱永胜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邱学秀、邱志春、刘怀林、邱东风、邱建华(兼)村文书、李春玉(兼)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20名。村集体资产有机动地10亩,坑塘16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邱洼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3.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4条,280户,885人,耕地面积1600亩,主产大蒜、棉花、小麦。据《邱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邱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地势较洼而得名邱洼。 |
周庵村 |
周庵村[Zhou An Cun]辖周庵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庵。村活动场所设在周庵中心街南侧,于2011年建成作用。现任村“两委”成员8人,孙振华任村支部书记,周明礼任村委会主任,委员为朱明友、朱怀成、朱明磊、代洪梅、朱怀红(兼)村文书、王凤玲任村计生专职,现有党员12名。村集体资产坑塘10亩,无年集体经济收入。 周庵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8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101户,406人,耕地面积1089亩,主产小麦、水稻。明末周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农为生,擅长种植瓜果,在瓜园内搭一庵,虽不看守,但瓜无缺失。后人们便把村名更为周庵。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