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胡同村[hao hu tong cun]辖郝胡同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郝胡同。
郝胡同[hao hu tong]
位于县城南17.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6条,东西街2条,138户,592人,耕地面积91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万历年间,郝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内有六条胡同,故以姓氏取名郝胡同。
郝胡同村与张楼村、潘阁村、程庄村、寨里集村、席楼村、大棠树村、胡口村、黄口村、后杜庙村、魏店村、大王村、周黑楼村、二郎庙村、前杜庙村、李庄村、兴隆村、胡庄村、峭楼村、任庄村、马庄村、周河口村、桑园村、李大楼村、西杨庄村、孔店村、任小楼村、赵楼村、张湾村、史庙村、东杨庄村、李草庙村、落城村、和楼村、郭店村、杨堂村、徐寨村、庞庄村、西陈村、李菜园村、冯庄村、陈庄村、杨门楼村、殷庄村、皮前楼村相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828112 | 272100 | 0537 | 查看 郝胡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郝胡同村 |
郝胡同村[hao hu tong cun]辖郝胡同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郝胡同。 郝胡同[hao hu tong] 位于县城南17.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6条,东西街2条,138户,592人,耕地面积91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万历年间,郝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内有六条胡同,故以姓氏取名郝胡同。 郝胡同村与张楼村、潘阁村、程庄村、寨里集村、席楼村、大棠树村、胡口村、黄口村、后杜庙村、魏店村、大王村、周黑楼村、二郎庙村、前杜庙村、李庄村、兴隆村、胡庄村、峭楼村、任庄村、马庄村、周河口村、桑园村、李大楼村、西杨庄村、孔店村、任小楼村、赵楼村、张湾村、史庙村、东杨庄村、李草庙村、落城村、和楼村、郭店村、杨堂村、徐寨村、庞庄村、西陈村、李菜园村、冯庄村、陈庄村、杨门楼村、殷庄村、皮前楼村相邻。 |
张楼村 |
张楼村[zhang lou cun]辖张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楼。 张楼[zhang lou] 位于县城南10.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1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290户,1178人,耕地面积145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甜叶菊。公元1700年,张姓由陕西迁至金乡县 城东关。后迁居城南20里杨楼村,因杨姓迁走,更名为张楼村至今。 有清末古槐一株,状如龙爪,有大灵异,村民敬称“龙头槐”。 现有卫生室1处。 |
潘阁村 |
潘阁村[pan ge cun]辖潘阁、张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潘阁。 潘阁[pan ge] 位于县城南10.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1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5条,337户,1044人,耕地面积193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洪武年间,潘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建一楼阁,以姓氏取名潘阁至今。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
程庄村 |
程庄村[cheng zhuang cun]辖程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程庄。 程庄[che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1.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89户,314人,耕地面积346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洪武年初,程姓由金乡城西大程楼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程庄。 |
寨里集村 |
寨里集村[zhai li ji cun]辖寨里集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寨里集。 寨里集[zhai li ji] 位于县城南8.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236户,897人,耕地面积1046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瓜菜。清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寨里集”。据《闫氏家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闫姓在此建村,为防御外来侵犯,村周围修筑寨墙,后成为集市,故取名寨里集。 该村以大棚芹菜为特色农业,平均年稳定在800亩以上。 现有卫生室1处。 |
席楼村 |
席楼村[xi lou cun]辖席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席楼。 席楼[xi lou] 位于县城南9.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2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195户,624人,耕地面积109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水稻。据《高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高姓由-县迁此建村,因用苇席搭起一座简易楼房,得名席楼至今。 |
大棠树村 |
大棠树村[da tang shu cun]辖大棠树、江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棠树。 大棠树[da tang shu] 位于县城南7.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421户,1354人,耕地面积21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洋葱。据《张氏家谱》记载:明初张世祖由-县迁此建村,因村中有一棵大棠梨树,故取村名大棠树。1942年八路军在该村设立抗日根据地,涌现出张慎兰等九位英雄人物。 村内有清末张氏古宅一座,经张氏后人2008年修复后,古色古香,很有观赏价值。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江庄[ji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7.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4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5条,150户,700人,耕地面积9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江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江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江庄。 |
胡口村 |
胡口村[hu kou cun]辖胡口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胡口。 胡口[hu kou] 位于县城南9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2.5公里,村内南北街28条,东西街1条,498户,1709人,耕地面积1725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清朝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胡口”。据《胡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胡姓由-县迁此建村,因 位于莱河渡口,以姓氏取村名为胡口。 该村以菠菜种植为特色农业。 现有卫生室1处。 |
黄口村 |
黄口村[huang kou cun]辖黄口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黄口。 黄口[huang kou] 位于县城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1.5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192户,695人,耕地面积89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瓜菜。据《黄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黄姓由-县迁此建村,因该村处于兴隆至马集路口处,故以姓氏取村名为黄口。 该村以黑皮冬瓜种植为特色农业。 |
后杜庙村 |
后杜庙村[hou du miao cun]辖后杜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后杜庙。 后杜庙[hou du miao] 位于县城南2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6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04户,480人,耕地面积56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瓜菜。明朝天启年间,杜姓从-县迁此建村。建庙一座,以姓取名杜庙。后李姓迁入,在村后建庄,故称后杜庙至今。 |
魏店村 |
魏店村[wei dian cun]辖魏店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魏店。 魏店[wei dian] 位于县城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1.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180户,685人,耕地面积806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原有赵姓居村,因洪水灾害无奈搬走,留下“八大金缸”云云。明朝洪武年间魏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开有一店,以姓氏取村名为魏店。有古汉墓、庙宇、古平民村落遗址三处. 该村经济能人较多,主要从事大蒜、棉花、蔬菜购销。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5处。 |
大王村 |
大王村[da wang cun]大王庄、孔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王庄。 大王庄[da w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9.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2.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130户,501人,耕地面积8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瓜菜。明朝洪武年间,王姓由-县迁此建村,以人多庄大而得名大王庄。 现有卫生室1处。 |
周黑楼村 |
周黑楼村[zhou hei lou cun]辖周黑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黑楼。 周黑楼[zhou hei lou] 位于县城南20.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9公里,村内南北街6条,东西街2条,91户,312人,耕地面积43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清朝末年,周姓建村,因连夜盖楼一座,故取名周黑楼。至今无变更。 |
二郎庙村 |
二郎庙村[er lang miao cun]辖二郎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二郎庙。 二郎庙[er lang miao] 位于县城西南18.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7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5条,224户,805人,耕地面积144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明朝万历年间,周姓来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周家庄。清朝康熙年间周姓迁出,李姓来此居住,因村内有二郎神庙,故将此村名更为二郎庙。 有清末董姓祠堂一处,保存较为完好。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
前杜庙村 |
前杜庙村[qian du miao cun]辖前杜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前杜庙。 前杜庙[qian du miao] 位于县城南2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7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5条,71户,231人,耕地面积285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洋葱。明朝天启年间,杜姓由-县迁此建村,因修一庙,取村名为杜庙。后李姓迁入,在村后建庄,故称前杜庙至今。 现有卫生室1处。 |
李庄村 |
李庄[li zhuang] 位于县城南20.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9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东西街6条,134户,584人,耕地面积896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清朝康熙年间,李姓由金乡城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李庄。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1处。 |
兴隆村 |
兴隆村[xing long cun]辖兴隆集、前马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兴隆集。 兴隆集[xing long ji] 位于县城南11.5公里,为所属乡镇驻地,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228户,1109人,耕地面积721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元朝建村,原名“兴龙集”,因村中有九眼井,如把九眼井的位置连起来看弯曲像条龙,村中盖有“兴龙寺”又成集市,故取名“兴龙集”。后因村中做买卖的较多,有“恒兴隆”,“隆泰昌”等商店字号,有“生意兴隆达三江”之意,兴龙集由此改为兴隆集至 今。农历一、三、六、八逢集,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
胡庄村 |
胡庄村[hu zhang cun]辖胡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胡庄。 胡庄[hu zhuang] 位于县城南2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11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3条,220户,864人,耕地面积1116.4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胡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胡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胡庄。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
峭楼村 |
峭楼村[qiao lou cun]辖半边峭楼、南野村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半边峭楼。 半边峭楼[ban bian qiao lou] 位于县城西南19.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8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156户,552人,耕地面积916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周氏家谱》记载:元朝末期建村,因村中有周家嗣堂,堂前有一盘石,得村名为盘石村。后村中建一土楼,明朝中期发生战争,将土楼炸毁一半,后人为纪念战争,更村名为半边峭楼至今。 南野村[nan ye cun] 位于县城西南19.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8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3条,58户,220人,耕地面积33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末期建村,因多居农民,故而得名农民楼。抗日战争时,八路军在村内办一小学,名南野小学,村名由此 改为南野村至今。 |
任庄村 |
任庄村[ren zhuang cun]辖大任庄、小任庄、周老家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任庄。 大任庄[da ren zhuang] 位于县城南1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240户,1020人,耕地面积132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天启年间,肖、贾、任三姓来此建村,以三姓氏取名“三氏村”,清康熙年间肖、贾两姓渐无,任姓更村名为大任庄。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小任庄[xiao ren zhuang] 位于县城南1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5公里,村内南北 街2条,东西街2条,134户,570人,耕地面积74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初苏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苏庄。清朝康熙年间任姓迁入,苏姓迁出,以任姓更名为小任庄。 周老家[zhou lao jia] 位于县城南1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1条,26户,110人,耕地面积14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崇祯年间,周姓建村,以姓氏取名周老家。至今无变更。 |
马庄村 |
马庄[ma zhuang] 位于县城南10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1.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72户,268人,耕地面积321亩,主产大蒜、棉花。清朝时期,马姓由化雨吴楼迁此建村,取村名为马穴窝,后更名为马庄。 |
周河口村 |
周河口村[zhou he kou cun]辖周河口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河口。 周河口[zhou he kou] 位于县城南8.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10条,东西街2条,161户,569人,耕地面积693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洪武年间,周姓由-县迁此建村,因紧靠莱河渡口,以姓氏取村名为周河口。 该村以林下种植大棚香菇为特色农业。 现有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2处。 席楼村[xi lou cun]辖席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席楼。 席楼[xi lou] 位于县城南9.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2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195户,624人,耕地面积109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水稻。据《高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高姓由-县迁此建村,因用苇席搭起一座简易楼房,得名席楼至今。 |
桑园村 |
桑园村[sang yuan cun]辖西桑园、后桑园、东桑园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西桑园。 西桑园[xi shang yuan] 位于县城南1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01户,293人,耕地面积52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李氏家谱》记载:元朝末期,李始祖由甘肃省陇西县五里桑堆迁居羊山李堂,后分支迁此建村,沿用甘肃老家村名,以方位取名西桑园。 现有卫生室1处。 后桑园[hou sang yuan] 位于县城南1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53户,201人,耕地面积3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元朝末期,李姓由甘肃省陇西县王里桑堆迁往羊山李堂居住,后分支迁此建村,沿用甘肃老家庄名,故以方位取名后桑园。 东桑园[dong sang yuan] 位于县城东南1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54户,256人,耕地面积510 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元朝末期,高姓由北京迁此建村,因种有桑园而得名桑园,后因重名,该村以方位取名东桑园. |
李大楼村 |
李大楼[li da lou]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0.5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东西街4条,158户,574人,耕地面积873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果。明末清初,蒋姓来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蒋大楼。清乾隆年间李姓由金乡县城迁此居住,因蒋姓人少,李姓人多,故更名为李大楼。 现有学校1处,村办项目1处。 李大楼村与郝胡同村、张楼村、潘阁村、程庄村、寨里集村、席楼村、大棠树村、胡口村、黄口村、后杜庙村、魏店村、大王村、周黑楼村、二郎庙村、前杜庙村、李庄村、兴隆村、胡庄村、峭楼村、任庄村、马庄村、周河口村、桑园村、西杨庄村、孔店村、任小楼村、赵楼村、张湾村、史庙村、东杨庄村、李草庙村、落城村、和楼村、郭店村、杨堂村、徐寨村、庞庄村、西陈村、李菜园村、冯庄村、陈庄村、杨门楼村、殷庄村、皮前楼村相邻。 |
西杨庄村 |
西杨庄村[xi yang zhuang cun]辖西杨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西杨庄。 西杨庄[xi y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1公里,村内南北街6条,东西街3条,138户,509人,耕地面积735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洋葱。据《杨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杨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大杨庄,1965年因重名,以方位更名为西杨庄。 |
孔店村 |
孔店村[kong dian cun]辖孔店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孔店。 孔店[kong dian]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0.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2条,72户,231人,耕地面积265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万历年间,孔姓由曲阜迁此建村,以开店来维持生活。故取庄名“孔家店”,后简称孔店。 |
任小楼村 |
任小楼村[ren xiao lou cun]辖任小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任小楼。 任小楼[ren xiao lou] 位于县城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1公里,村内南北街7条,东西街4条,163户,606人,耕地面积940亩,主产大蒜、棉花、果树、小麦。清朝中期,任姓建村,因建一土楼而得名任楼,后因重名,此村较小,更名为任小楼。 该村百分之七十的户从事大竹扫帚生产,年产扫帚16万把,远销单县、鱼台、成武等地,是远近闻名的扫帚生产专业村。 现有卫生室1处。 |
赵楼村 |
赵楼村[zhao lou cun]辖赵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赵楼。 赵楼[zhao lou] 位于县城南1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5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92户,492人,耕地面积77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传明朝末年,李闯王起义兵败,有一赵姓武官流落至此,建有高楼大院,以姓氏取村名为赵楼。 现有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1处。 |
张湾村 |
张湾村[zhang wan cun]辖张湾、李土囤、范庄、魏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张湾。 张湾[zhang wan] 位于县城南13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1.5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180户,956人,耕地面积1005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张姓由-县迁此建村,村名为黄堌村,清朝改为张家湾,1940年更名为张湾。 现有卫生室1处。 |
史庙村 |
史庙村[shi miao cun]辖史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史庙。 史庙[shi miao] 位于县城南14.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162户,634人,耕地面积872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末期史姓建村,因修庙一座,而取名史庙至今。史姓不知何年全部迁走,现李姓最多。 |
东杨庄村 |
东杨庄村[dong yang zhuang cun]辖东杨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东杨庄。 东杨庄[dong y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1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东西街3条,107户,424人,耕地面积4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杨姓由江西崇仁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东杨庄。解放后称小杨庄,1970年更名为东杨庄至今。 |
李草庙村 |
李草庙村[li cao miao cun]辖李草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草庙。 李草庙[li cao miao] 位于县城南14.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280户,795人,耕地面积129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明末清初,李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金乡城里。清朝乾隆年间李姓分支来此建村,因盖一草屋作庙堂,故得名李草庙。 现有卫生室1处。 |
落城村 |
落城村[luo cheng cun]辖孟庄、郝庄、东王庄、后王庄、前王庄、赵庄、李庄、张庄、落城集9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孟庄。 孟庄[me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63户,240人,耕地面积42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孟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孟姓由金乡城东孟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孟庄。 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 郝庄[hao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7条,东西街4条,200户,401人,耕地面积64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末清初郝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郝庄至今。 东王庄[dong w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1条,24户,70人,耕地面积142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王氏家谱》记载:清初王姓来此建村,因有前、后王庄,故以姓氏方位取名东王庄。 后王庄[hou w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5条,东西街2条,59户,252人,耕地面积6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末期王姓建村,以姓氏方位取名后王庄。 前王庄[qian w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1条,13户,42人,耕地面积115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末年,王姓来此建村,因后边有后王庄,姑以姓氏方位取名前王庄至今。 赵庄[zhao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1条,1户,5人,耕地面积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末清初赵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庄。有一古寺名“宏寺”,建毁于何年不详,现有断碑为证,留下很多传说。 李庄[li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0条,1户,1人,耕地面积2.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末清初李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李庄。 张庄[zha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60户,230人,耕地面积31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末清初张姓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张庄。 落城集[luo cheng ji]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4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93户,256人,耕地面积453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碑文》记载:明末清初,计划在此修城一座,取名落城。相传有一风水先生说:“此地没有筑建监狱的地方,此城修后必定凶多吉少”。修城计划就此告吹,城池虽没修成,但落下1个集市。故称为落城集。 |
和楼村 |
和楼村[he lou cun]辖前桑园、和楼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前桑园。 前桑园[qian sang yuan] 位于县城南15.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151户,672人,耕地面积105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末期,单姓由-县迁此建村,以扶桑养蚕为生,故以方位取名前桑园。 和楼[he lou] 位于县城南15.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111户,503人,耕地面积1266.6 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末期,由-县迁此建村,因两姓争盖楼房,和姓完工较早,故以姓氏取名和楼。 现有卫生室1处。 |
郭店村 |
郭店村[guo dian cun]辖郭店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郭店。 郭店[guo dian] 位于县城南9.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2公里,村内南北街2 条,东西街3条,271户,814人,耕地面积94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据《郭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曾姓由-县迁此建村,取名佃子庄。明朝嘉靖年间,郭姓由湖北迁居金乡城北郭山口,后由郭山口分支迁居此村,以姓氏改庄名郭店。 2007年郭奉林同志被省委表彰为”爱民好书记”. 现有卫生室1处。 |
杨堂村 |
杨堂村[yang tang cun]辖杨堂、李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杨堂。 杨堂[yang tang] 位于县城南15.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137户,503人,耕地面积737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末期,杨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东修一祠堂,故取名杨堂。 现有卫生室1处。 李庄[li zhuang] 位于县城南15.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4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135户,471人,耕地面积726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末期,李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李庄。 |
徐寨村 |
徐寨村[xu zhai cun]辖徐寨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徐寨。 徐寨[xu zhai] 位于县城南12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南0.5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5条,160户,620人,耕地面积96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洪武年间,徐姓迁此建村,因盖一油坊,取村名为徐油坊。清朝咸丰年间为防御外来侵略筑有寨墙,遂更村名为徐寨。 现有村办项目1处,有徐家祠堂古遗址1处。 |
庞庄村 |
庞庄村[pang zhuang cun]辖庞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庞庄。 庞庄[pang zhhuang] 位于县城南11.7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0.2公里,村内南北街0条,东西街1条,50户,195人,耕地面积29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庞姓由安徽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庞庄。 |
西陈村 |
西陈村[xi chen cun]辖西陈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西陈庄。 西陈庄[xi chen zhuang] 位于县城南14.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140户,536人,耕地面积707亩,主产大蒜、棉花。明朝洪武年间,陈姓由-县迁至莱河西居住,取村名陈口。后兄弟二人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陈家庄”,后改为陈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金政发[1982]2号》文件批准。以方位更名为西陈庄。 |
李菜园村 |
李菜园村[li cai yuan cun]辖李菜园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菜园。 李菜园[li cai yuan] 位于县城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2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368户,1323人,耕地面积157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李姓来此定居,取村名义和庄。清朝嘉庆年间,民间瘟疫流行,后发现大蒜能治瘟疫,人们都来李家菜园买大蒜。渐渐把村名更为李菜园至今。 该村大棚油豆种植为特色农业。 |
冯庄村 |
冯庄村[feng zhuang cun]辖冯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冯庄。 冯庄[feng zhuang] 位于县城南1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185户,523人,耕地面积790亩,主产大蒜、棉花、西瓜、洋葱。明朝洪武年间,冯姓由-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冯庄至今。 现有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3处。 |
陈庄村 |
陈庄村[chen zhuang cun]辖陈庄、王坑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 地为陈庄。 陈庄[chen zhuang] 位于县城南14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2.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105户,420人,耕地面积850亩,主产大蒜、棉花。据《陈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陈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陈庄。现陈姓已全部迁走,唯留李姓、王姓居村,世代交好。 |
杨门楼村 |
杨门楼村[yang men lou cun]辖杨门楼、杜庄、刘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杨门楼。 杨门楼[yang men lou] 位于县城南16.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5公里,村内南北街2条,东西街2条,190户,720人,耕地面积98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瓜菜。明朝末期杨姓建村,在本县居官后,修筑寨墙,设有四门,盖有一座楼,故以姓氏取名杨门楼。 |
殷庄村 |
殷庄村[yin zhuang cun]辖殷庄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殷庄。 殷庄[yin zhuang] 位于县城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1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5条,212户,897人,耕地面积121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明朝洪武年间,殷姓由山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殷庄。后蔡姓由河南上蔡县迁此,人口较多,因此又名蔡庄。 |
皮前楼村 |
皮前楼村[pi qian lou cun]辖皮前楼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皮前楼。位于县城南14.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218户,628人,耕地面积1180 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