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蚌埠市 >> 怀远县 >> 龙亢农场

龙亢农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亢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龙亢农场简介

  龙亢农场,1958年1月创建.该场位于怀远县境内,场部东南距怀远县城35公里,东到涡河右岸3公里,埠(蚌)阜(阳)公路穿过场区,交通方便
  安徽皖垦食品集团(龙亢农场)地处怀远县西部,1959年10月建场,因紧靠有2000多年历史的怀远县古龙亢镇得名。占地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人,其中职工1850人。该场东邻蚌埠,西接亳州,分别与怀远、蒙城两县接壤。北靠淮河支流涡河,307省道自西往东穿场而过,洛阳-南京高速公路设有出入口。
  集团下辖10个农业分场,一个农业科研所;二三产企业有雁湖面粉公司、天鸿脱水食品公司、绿丰农资公司;参股皖垦种业等;代管2个农业行政村。
  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27.48万元,职均收入13984元,实现统一经营利润239万元(不含雁湖面粉公司和种业公司),实现财政收入200多万元。
  -
  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完善。全场有电力排灌站2座,二级提水站7座,防渗灌渠17公里,水泥晒场、仓储设施配套,还建有农用飞机场一个。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农田格局初步形成。全场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300余台(套),机械作业率95%以上。午季作物病虫害防治实现了飞机作业。种子清选线1条,烘干线2条,库容3000万公斤。农场设立了农科所,与安徽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皖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中高级科技人才40余名。 飞机作业本场麦稻单产均高出周边农村20%以上,其中小麦亩均产量550公斤,一半面积超过600公斤,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子达1500万公斤。农场以3.7万亩耕地为原种基地,逐步发展周边乡镇10万亩繁育基地,带动周边200余万亩农田实现增产增收。
  农场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级联系点,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园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一期700亩示范基地项目已经启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安徽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均落户农场,4月12日,省长王三运、副省长赵树丛亲临我场,为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和安徽现代农业与新农村研究中心揭牌。以皖北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重点加强了与省农科院的合作,实施新品种联合开发。龙亢种业公司与创新中心合作开发了“绿旱一号”水稻良种,龙亢种业公司享有“绿旱一号”的全国独家生产经营权,品种覆盖皖豫苏近20个市县。小麦新品种新科系列、黄豆新品种皖豆28、濉科988、濉科928等,农场与省农科院承接国家小麦课题2个、大豆课题2个、水稻课题4个。
  近年,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技术交流,集成农业常规技术,简化生产方式。先后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国家“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轻简栽培技术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和作物秸秆还田等。其中,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被作为安徽省粮食丰产工程两季全程机械化的创新项目,午秋两季产量指标全面通过项目专家验收,示范成效显著,较好地发挥了农垦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合作,引进农业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为农业数字化打下基础。
  2008年全场粮食总产2850.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5671.6万元。其中小麦总产1621万公斤,平均单产550公斤,大豆、水稻、玉米总产分别达302.9万公斤、440.5万公斤和74.3万公斤,平均单产分别达到150公斤、550公斤和500公斤。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万人 ·怀远旅游·怀远特产·怀远十大特产·怀远十景·怀远名人·怀远 340321400 233000 -- 查看 龙亢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龙亢农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亢农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榴城镇

  怀远县辖镇。县府驻地。1949年设城关镇。1951年改区,1956年复设镇。位于县境东部,涡河与淮河汇合处。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7.1万。蚌(埠)阜(阳)公路过境。涡河、淮河航运方便。辖顺河、永平、文兴、文昌、乳泉、西岗、新淮、望月、元宝塘、山西、兴昌、老西门、光明、淮光、引凤、新河、太平、乳山、青龙桥、古西、老城21个居委会。有商贸、酿造、化工、建材、机械、造纸和饮服业等。有大中型企业安徽圣泉啤酒厂和双龙石榴酒有限公司。特产石榴。古迹有白乳泉,卞和洞。省水利电力学校和省荣军医院设镇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为该镇人。.  

鲍集镇

  一、 基本情况   鲍集镇地处怀远北部,距县城30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人口8.1万人,土地面积16.8万亩,是县北商贸重镇、安徽省重点建设乡镇、蚌埠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   二、 区位交通   鲍集镇交通便捷,206国道越境而过,合徐高速公路在镇南留有出入口,为鲍集发展道口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带动了该镇物流、运输、饮食服务、招商引资等多领域、多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镇积极争取实施“村村通”项目,加强乡村公路建设,鲍火路、鲍高路、鲍王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相继建成,通车里程达35公里,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人文历史   据《鲍集区志》记载,鲍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悠悠岁月中,鲍集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耕耘生息,建设着自己的家园。鲍集拥有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西楼村谷堆眼,这个自然庄由3个大谷堆和72个小谷堆组合而成,大小谷堆一脉相承,连绵起伏,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据测量,大谷堆最高端比地平面高出1.4米。人们曾在大谷堆农耕时,发现汉代的五株钱,铜制印章等,据此推算大谷堆历史之久远。   四、 产业特点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建成了小麦优质生产基地,小麦产量和品质有了明显提高,小麦单产由过去的300公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左右。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蔬菜生产向品牌要效益,形成了大棚黄瓜、黄心乌、大豆青等优质蔬菜产品。其中“高老庄”牌黄瓜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和产地论证。黄瓜协会被授予“安徽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单位”。蔬菜科技示范园被县委组织部列为“党员干部双培双带示范教育基地”。镇党委、政府抓住自身的区位优势,在合徐高速公路入口处开辟面积达98公顷的工业园区,第一家入驻的企业安徽加莱姆化工有限公司,已正式投产,产销两旺。着力发展劳务经济,2008年输出劳务1.7万人,收入1.7亿元。   五、 民风民俗   在历史长河中,鲍集人创造着灿烂文化和朴实的民风民俗。花鼓灯、泗洲戏是扎根民间的艺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如今的花鼓灯节术锋头正键,在历届花鼓灯艺术节上屡屡获奖。2006年代表安徽省参加浙江兰溪市兰花节,荣获优秀表演奖。   六、 工作亮点   鲍集镇着力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2007年,该镇被授予“安徽省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2007年,该镇计生工作位居全县第三名,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着力发展体育事业,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2007年,该镇荣获“全国全民健身运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鲍集高考本科达线654人,位居全市农村中学之首。   改革开放中的鲍集在新农村建设中正在阔步前进。   联系电话 0552-8881009   

龙亢镇

  千年古镇龙亢镇,地处怀远县西部,东距蚌埠市60公里,西与蒙城县接壤,距该县城35公里。镇域面积116平方公里,现有22个村,人口6.09万人,耕地面积83828亩。   龙亢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在镇旁设有出入口,307省道、淝南公路穿境而过;北临北淝河,淮河支流涡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区,水运条件较好。建设中的两淮公路及规划中的两淮铁路将使该镇交通优势进一步显现。   龙亢镇历史悠久,西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汉武帝于此设龙亢县,东汉至宋1200余年里,均为县治所在。涡北老镇区历史遗存众多,主要有:汉代经学大师桓荣故里、桓公墓、九阁十三庙、新四军四师淮上纪念馆等历史遗迹。   龙亢镇是怀远县区域经济副中心,皖北最大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是15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   

河溜镇

  怀远县辖镇。1950年设河溜乡。1958年改公社,1987年设镇,1992年大成乡并入。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110.4平方公里,人口4.6万。北临涡河,设有航运码头,蚌(埠)阜(阳)公路穿境。辖贡集、康郢、康郢、张郢、朱郢、毛园、葛山、杨湖、裴湖、街西、河溜、倪桥、大成、褚庙、武台、永济、祠堂、葛圩、东侯、房楼、莲花20个村委会。经济以农为主,产小麦、水稻、山芋。镇办企业主要有农具维修、运输、粮食加工等厂。农具维修厂生产的锤子、斧头出口澳大利亚。.  

常坟镇

  怀远县辖镇。1951年设常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0公里,东临淮河。面积63.7平方公里,人口4万。公路直达县城,淮河常年通航。辖王庄、岗陈、易刘、汪郢、北园、集西、常坟、镇西、菜圩、中圩、孙小圩、涧口、易家、张桥、中心、大门、西巷、东巷、沃洼、后尹、前大郢、双圩、永西、牛王庙、屠郢、永平、常巷、王嘴、水巷、前王、新桥、中南、南湖33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水稻、小麦、豆类。乡镇企业以碾米和榨油业为主。为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出生地,有常遇春墓。.  

双桥集镇

   双桥集镇位于怀远县 西北46公里处,东与淝河、陈集两乡接壤,西与褚集乡毗邻,南靠北淝河,与龙亢镇隔河相望,北与睢溪县双堆镇、宿州市埇桥区大营镇相邻。    双桥集镇辖区内共18个村,镇域总面积13253.23公倾,其中水域面积1700.68公倾,耕地面积9645.69公颂。东西最大距离10.5 公里,南北19.5公里,人均耕地面积2亩。    全镇人口数62634人,户数15123户,劳动资源数42069人,其中外出从业人数22010人。    全镇以旱作物为主。小麦、玉米、稻谷为当家品种,油菜、山芋及小杂粮也有种植。    境内交通要道为县道刘褚路和双陈路,通车里程近15公里。同时,近几年双桥集镇人民政府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修镇村道路,现在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推动了双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境内沟渠纵横,中小型桥梁达240多座。  

魏庄镇

  怀远县辖镇。1958年设魏庄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由魏庄乡、张店乡、胡中乡一部分合并设魏庄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101.7平方公里,人口4.1万。怀(远)魏(庄)公路过境,符怀新河通行帆船。辖年庙、湖东、汤湖、李庙、拐弯、丁湖、魏庄、沟西、王荒地、张店、蒋湖、马厂、蒲大郢、马林、谢家、胡巷、石桥、王嘴、姜家、方坝、孙巷、王家、胡郢、河西25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水稻、豆类。镇办企业有砖瓦、粉丝等厂。.  

万福镇

  怀远县辖镇。原设万福乡,1963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由万福、甘刘、回汉三乡合并建万福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1公里。面积121.4平方公里,人口4.6万。有河(溜)刘(圩)公路及芡淮新河。辖夏庄、余庄、邹庄、找母、张刘、九张、尚瓦房、回汉、万福、马园、陶圩、殷集、半湖、砖桥、王桥、朱庄、随圩、刘圩、刘楼、计圩、关圩、后集、陈安、计徐、叶刘、扫园、汪巷27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水稻、山芋。镇办企业有粮食加工、建筑、建材、运输等企业。.  

唐集镇

  唐集镇位于怀远县西南,南临能源城淮南市,东与蚌埠市隔淮河相望,西接蒙城、凤台二县,镇政府坐落在平阿山东麓、淮河北岸、茨淮新河南畔,山灵水秀,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怀远县的经济强镇、西南重镇,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唐集镇交通便利,225省道、蒙唐公路、046线在镇中心交汇,距蚌宁、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入口30公里,距京沪铁路淮南潘集货场10公里,内陆深水河淮河、茨淮新河穿境而过,距蚌埠机场35公里。近年我镇交通发展迅速,新建38公里“村村通”水泥路面, 覆盖全镇8条主干道,可以直达镇域内所有行政区。   唐集镇辖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人口72719人,土地面积15万多亩,其中耕地面积12万亩,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发展迅猛,商贸市场繁荣,客商云集,全镇有集贸市场7个,年交易额5亿元;工业发展迅速,分布着各类工业企业50余家,涉及新型建材、食品、米面加工、机械、化工、包装材料等多种产品;农业产业发达,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优质大米、绿色蔬菜、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和真菌类商品生产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家,林果种植上万亩,名优产品石榴、苹果、桃子、柿子远销苏、浙、沪等地区,形成了专供长三角城市群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唐集镇资源丰富,境内山前、翟陈、黄圩、朱疃、华光、李桥、耿集、杨村、汪街、骑龙、牛圩、武杨等12村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可供开采数代人。   每年外出务工农民达1.6万人,2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覆盖人口近30万人。教育发达,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幼儿园36所,其中唐集职业中学每年培养熟练技术工人1000多名,另有社会办的服装、机器、电焊、电子培训学校多所,是怀远县西南的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适合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和手工艺品等密集型产业发展。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着力于改变和改善全镇的发展面貌。提出了“项目兴农、项目兴税、项目兴镇”的战略口号,坚持“项目建设”主题,一心一意抓项目建设,全心全意服务项目建设。成功引进4万亩标准良田建设,投资总额6900万元,涉及项目区桥涵、闸、配套设施得到改造更新,陈庄灌区防渗节水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仅近两年就新增桥涵闸配套工程45处,疏通大小水利渠道16条,完成土方15.6万方,维修电灌站2座,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采取了新的综合式管水、用水办法,实现了水利资源的良性循环应用,节省了资金和水利资源。投资500万元建设“农村清洁饮水”工程,通过对水厂扩建、站房和管网建设,辐射牛圩、骑龙、汪街、山前、翟陈、唐集、山后7村,受益群众2万余人。投资400万元,新架设常坟—孙庄的3.5万伏高压线路横穿我镇,可对我镇进行双线供电,提高了用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投资200万元新建标准化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200人,使五保老人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投入资金130万元,建设农村垃圾处理中转站1个,230个垃圾池。投资900余万元,完成土地复垦项目工程4 个,整理土地600余亩。   

古城镇

  怀远县辖镇。1956年设古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2年张八郢、草寺两乡并入。位于 县境北部,四方湖北岸,距县城18公里。面积103.2平方公里,人口5万。206国道过境。辖庙湖、荒地、李高、桥口水海、宋娄、张八郢、潘新、古城、闻岗、刘桥、洒坊、罗河、三宫、刘滩、淝东、新淝、龙庙、陈圩、文昌、拦河、淝北、五郢、草寺、三巷、新民、油坊、杨刘、清淝、东张等30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水稻。盛产鱼虾、河蟹。乡办企业有砖瓦、水泥、木材加工等厂。.  

褚集镇

  褚集镇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位于怀远县西北,距县城52公里,东南分别与双桥集镇、龙亢镇毗邻,西北分别与蒙城县、濉溪县接壤,安徽省怀远县褚集乡区域地图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778亩,1956年设褚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2年池庙、陶圩两乡并入。 2008年该乡有尤家、陶圩、顺河、项集、洄西、洄中、洄东、褚集、赵庄、叶刘、张娄、三湖、池庙、龙徐、宫油坊15个行政村,1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478人,乡政府所在地在褚集。   褚集乡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褚集即为中部地区(今南阳、武汉一带)与东部沿海(徐州、连云港等地)进行经济商贸交流的必经之地,成为远近很有名气的盐商过往的古道驿站。   明万历年间褚集集镇被皇上御赐“褚家集”,其手书匾牌曾挂于原褚集集首牌坊之上,-时期被毁。作为历史集镇,自明清以来数百年苍桑,数百年繁荣,素有宿县南陈(集)罗(集)褚(集)项(集)四大名集之称,并一直繁荣至今。   褚集乡经济发展思路:继续实施“优势转换,产业联动、优化结构、重点突破”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工业开发区为依托,以畜牧养殖和特色种植为重点,以小城镇建设为切入点,依靠科技进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确保增收,实现全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全面进步.   褚集乡农业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北淝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为发展畜牧、水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水利灌溉资源。绿野水秀,芦苇荡荡,鱼翔浅底,构成了淝河流域一道美丽的风景。   褚集乡农业生产以种植旱粮为主。抗旱能力弱一直是制约该乡发展农业生产的“瓶颈”。针对这一情况,该乡从2005年开始,抓住被列为怀远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机遇,积极利用项目资金建设电灌机井,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该乡发动群众在5000多亩耕地上挖土埋地埋线8600多米,兴建电灌机井28眼,采用国内先进的IC卡、TM卡射频农田灌溉智能控制装置灌溉农田,实现了随时需要随时灌溉,群众持卡交费便能及时到电灌机井房使用出水量稳定的电灌机井。使用电灌机井抗旱不但出水量大、灌溉成本低,而且灌溉保证率高。   当地历史上盛产小麦、大麦等杂粮和芝麻、花生、棉花、麻类等作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自然资源的不断整合优化,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形成了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要支柱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并成为支撑全乡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全乡农民收入的标志和亮点。   褚集乡交通、通迅、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设施水平不断提高。贯穿全乡境内的固(镇)濉、蒙(城)唐(集)两条省级干线公路已基本全面建成通车,“村村通”公路项目发展迅速,全乡已完成升级、新建乡村公路总长30多公里。在全县率先完成了乡村,村村通公路的全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于2001年全部完工,每年年用电总量超过385万千瓦时,通迅事业快速发展,全乡固定电话用户已达7756 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已12000多部。   褚集乡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历届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乡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迈向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台阶。   全乡农业和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大幅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年收入逐年提高,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亮点纷呈,种植主产业支柱,劳务经济和农田水利综合治理构成了褚集乡农业生产体系的主体和亮点。全乡农村文化建设、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社会的和谐。   褚集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下大力气狠抓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褚集乡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初步形成了三纵四横集镇规划格局,并逐步完成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   经过开发建设,使得褚集乡从原来结构单一、规模较小、设施不全、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小镇,变成现在初具规模、设施基本配套、经济日趋繁荣、绿树成萌、卫生清洁的新型小城镇。   

淝南镇

  淝南镇位于安徽怀远县中部,南沿涡河,北邻淝河,东与古城、荆芡乡,西与龙亢镇接壤。淝南乡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被称作鱼米之乡。   淝南乡平均海拔23.8米,地势较为平坦,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3.5℃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淝南乡盛产糯米,糯稻的种植面积已占全部的95%以上。   淝南乡于2004年5月由原双沟乡涡北13个村和原燕集乡整建制合并而成,区划人口51300人,17个行政村,近11000户。总面积97.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7.5万亩。淝南乡拥有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个和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个。淝南乡于2006年度获得蚌埠市“平安乡镇”称号。淝南乡基础设施齐全,农业优势明显,已拥有大小电力排灌站16个,装机总容量已达1800千瓦,各种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全乡农业基本达到了旱涝保收。淝南乡土地、劳力和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土地和养殖水面容易租赁,其农业、水产和畜牧养殖的开发潜力巨大,尤其适合大面积开发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   -   气候特点   降水: 历年平均值920.2毫米。   气温: 历年平均值15.4℃。冬季历年平均值3.3℃。春季(3-5月)历年平均值15.2℃。夏季(6-8月)历年平均值26.8℃。年极端最高气温37.7℃。年极端最低气温-6.8℃。   日照时数: 历年平均值2037小时。   -   交通条件    淝南乡   淝南乡位于安徽怀远县中部,南沿涡河,北邻淝河,东与古城、荆芡乡,西与龙亢镇接壤。淝河属天然河流,水质无任何污染。全乡可养殖水面达1万余亩,盛产鱼、蟹、虾等水产品。淝南公路和界阜高速公路从境内东西穿过。淝南乡东距206国道13公里,距合徐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的怀远入口处18公里,西距界阜蚌高速公路入口处仅8公里。距蚌埠火车站也只有40公里,交通较为便捷。   -   经济发展   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经济总收入2.45亿元,较上年增长11%。全镇总人口14031人,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6149元,较上增加520元,增长8.5%。其中:种植业人均纯收达2381元,较去年增加160元,增长6.7%,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38.7%;畜牧业人均纯收入2688元,较上年增加275元,增长10.2%,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43.7%;二、三产业及劳动转移人均纯收入达1066元,较上年增加85元,增长7.9%,占全镇人均收入的17.3%。   -   农业发展   种植业    淝南乡2007年全镇总播面积为13.9万亩。一是粮食作物82950亩,其中:小麦45600亩,玉米25550亩,大麦8300亩,豌豆3500亩 ;二是经济作物51620亩,其中:红花5210亩,油葵3610亩,蓖麻6000亩,亚麻500亩,甜菜3720亩,土豆3450亩,各类蔬菜制种3050亩,打瓜18520亩,裸仁南瓜7560亩;三是饲草料4430亩,其中:苜蓿2230亩,苏丹草2200亩。亩纯收入田种植6780亩,其中亩纯收入两千元以上的陆地蔬菜和大棚蔬菜1200亩。   畜牧业   2007年我畜牧业坚持走育肥扩量、标准化生产提质的路子,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反季节育肥为突破口,家禽特色养殖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畜牧业。全年牲畜最高饲养量达28.0617万头(只),出栏牲畜达18.6281万头(只),其中:出栏牛5208头,羊95442只,猪85120只。新农村建设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体目标,结合“双争创”活动,以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生产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培养新农民、发展新产业为支撑,以村镇规划为切入点,以“五清五改”为突破口,完成了8个新农村示范组的居民 点巷道整治、砂石道路铺设、风景树绿化。  

陈集镇

  陈集镇位于怀远县北部,东临包集镇,西接双桥集镇,南连淝河乡,北靠宿州市墉桥区,素有怀远县的“北大门”之称。全乡人口40500人,其中2万多名劳动力。辖12个行政村,115个自然庄,由原陈集乡、君王乡合并为陈集乡,乡政府设在陈集村境内,206国道东侧。面积96平方公里,南北长12.5公里,东西长10.2公里,全乡耕地面积近10万亩,人均耕地1.2亩。   地形属平原地带,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温暖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近15.6度。主要河流有陈澥引河、北澥河和澥南1-8号沟,澥北1-4号沟。2003年,合徐高速公路陈集段开建,境内取土坑达20多个,水面累计达2000多亩。年平均降雨量为600多毫米。   陈集乡由原君王乡、陈集乡两个小乡并为陈集乡。1992年3月份,陈集乡并乡后第一届党委、政府成立,乡政府设在梨元村境内,下辖24年行政村,2002年合并为12个行政村。全乡四条街道,即陈集振兴街、富民街道,君王街道、大桥街道。   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特产有烟叶、蔬菜等;养殖业主养猪、牛、羊、鸡、鸭等。名胜古迹有君王银杏树、孔庙遗址及驴沟、陈四烈士墓等名胜古迹,其中君王古银杏树有2000多年树龄,2000年,君王古银杏树被列为市、县文物保护单位,投资20多万元建了管护设施。   陈集文化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现存有张果老倒骑驴的驴沟遗址、古孔庙遗址和秦汉古银杏林等,已有2300多年历史。相传古银杏林里的五株银杏为二千二百多年前齐国王桀所植,为蚌埠市重点保护的“秦汉遗址”和“古树名木”,也是沿淮重点建设的风景旅游区。60年代,梅庄村青年年四旺参军,勇救列车受伤后,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毛主席亲笔题字“向年四旺学习”。   

淝河乡

   淝河乡位于怀远县城西北部,和古城乡、鲍集镇、陈集乡、双桥镇搭界。北淝河之滨。全乡辖21个行政村,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人;耕地面积11.5万余亩,可利用水面2万多亩。乡政府设在新集街,距县政府所在地25公里。淝河乡交通便利。206国道、刘濉公路、合徐高速公路横贯其境,距合徐高速公路包集出口处1公里,蚌埠飞机场35公里。淝河乡历史悠久,为淮河文化系,因处于北淝河之滨,故取名为淝河乡。淝河乡前身为淝河区政府、新集公社。是素有“东方芭蕾”之称的民间艺术花鼓灯艺术重点乡镇之一。    淝河乡地势平坦,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降雨量9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合于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    我乡主产优质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鱼、螃蟹、畜禽等。淝河鸭蛋、淝河大闸蟹、淝河鳜鱼、淝河青虾、邵楼圣女果、中淝辣椒、杨圩粉丝等农副水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淝河乡在农业、畜牧水产业、乡镇企业、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快各类协会建设,形成了以怀远县惠民生猪养殖协会、淝河蛋鸭协会、怀远县神农蔬菜协会,怀远县神农水产养殖协会等协会为纽带的网络组织,为农副产品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乡年粮食总产5.8万吨,油料总产4000多吨,畜禽肉蛋总产8000吨,水产品养殖捕捞产量达3700吨,蔬菜总产30000多吨。   

徐圩乡

  怀远县辖乡。1979年设徐圩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尚庙、白湖两乡并入。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109.3平方公里,人口4.4万。蚌(埠)阜(阳)公路在乡北部穿过。辖大湖、赵庙、白湖、徐圩、陆湖、宗庙、永红、高庙、尚圩、沟套、李湖、褚湖、韩湖、新集、黄园、湾西16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大豆、山芋等,乡办企业有农具修配、建材、酿造等厂。.  

兰桥乡

  怀远县辖乡。1958年设刘集公社,后更名兰桥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藕塘乡并入。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3.5万。怀(远)刘(圩)公路过境。辖陈圩、联合、梅郢、大观、房刘、东方红、瓦房、杨圩、中郢、花园、施拐、东陆、孙庄、周集、红光、刘集、藕塘、吴庙、砖坝、张巷20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水稻、大豆、山芋、烟、麻等。乡办企业有建材、粮食加工和水产养殖业。境内有北魏建的白鹿城遗址。.  

荆山镇

  怀远县辖镇。1980年从原东庙公社析出,成立荆芡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柳沟、支湖两乡并入。位于 县境西南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99.4平方公里,人口4.5万。蚌(埠)阜(阳)、怀(远)唐(集)、怀(远)万(福)公路过境,淮河、茨淮新河、涡河长年通航。辖牛王,沈郢、大庙、涡庙、张圩、袁庄、尤村、支湖、集南猴洞、柳北、柳东、胡尧、胡乔、石山、四联、荆芡、靠山、柳西、柳南、大巷、郑岗、新上23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水稻、大豆等。 乡办企业有建材、粮食加工和水产养殖业。.  

找郢乡

  找郢乡是贡米之乡,位于怀远县城西南15公里,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8.13万人,土地面积10.9万亩,东临淮河,背靠茨淮新河,225省道从境内穿过,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起了白莲坡贡米市场、金色甲鱼养殖基地、鳗鲡池荷花观赏乐园、荆山湖十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等具有地方特产的产业园,并在225省道两侧建起了农副产品深加工小区和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姚山码头、荆山湖退洪闸、茨淮新河闸,225省道茨淮新河公路桥等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屹立在乡境的东北部,经济结构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茆塘、胡疃、找郢、上桥四大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是全乡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   联系电话 0552-8651003   

龙亢农场

  龙亢农场,1958年1月创建.该场位于怀远县境内,场部东南距怀远县城35公里,东到涡河右岸3公里,埠(蚌)阜(阳)公路穿过场区,交通方便   安徽皖垦食品集团(龙亢农场)地处怀远县西部,1959年10月建场,因紧靠有2000多年历史的怀远县古龙亢镇得名。占地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人,其中职工1850人。该场东邻蚌埠,西接亳州,分别与怀远、蒙城两县接壤。北靠淮河支流涡河,307省道自西往东穿场而过,洛阳-南京高速公路设有出入口。   集团下辖10个农业分场,一个农业科研所;二三产企业有雁湖面粉公司、天鸿脱水食品公司、绿丰农资公司;参股皖垦种业等;代管2个农业行政村。   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27.48万元,职均收入13984元,实现统一经营利润239万元(不含雁湖面粉公司和种业公司),实现财政收入200多万元。   -   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完善。全场有电力排灌站2座,二级提水站7座,防渗灌渠17公里,水泥晒场、仓储设施配套,还建有农用飞机场一个。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农田格局初步形成。全场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300余台(套),机械作业率95%以上。午季作物病虫害防治实现了飞机作业。种子清选线1条,烘干线2条,库容3000万公斤。农场设立了农科所,与安徽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皖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中高级科技人才40余名。 飞机作业本场麦稻单产均高出周边农村20%以上,其中小麦亩均产量550公斤,一半面积超过600公斤,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子达1500万公斤。农场以3.7万亩耕地为原种基地,逐步发展周边乡镇10万亩繁育基地,带动周边200余万亩农田实现增产增收。   农场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级联系点,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园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一期700亩示范基地项目已经启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安徽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均落户农场,4月12日,省长王三运、副省长赵树丛亲临我场,为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和安徽现代农业与新农村研究中心揭牌。以皖北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重点加强了与省农科院的合作,实施新品种联合开发。龙亢种业公司与创新中心合作开发了“绿旱一号”水稻良种,龙亢种业公司享有“绿旱一号”的全国独家生产经营权,品种覆盖皖豫苏近20个市县。小麦新品种新科系列、黄豆新品种皖豆28、濉科988、濉科928等,农场与省农科院承接国家小麦课题2个、大豆课题2个、水稻课题4个。   近年,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技术交流,集成农业常规技术,简化生产方式。先后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国家“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轻简栽培技术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和作物秸秆还田等。其中,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被作为安徽省粮食丰产工程两季全程机械化的创新项目,午秋两季产量指标全面通过项目专家验收,示范成效显著,较好地发挥了农垦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合作,引进农业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为农业数字化打下基础。   2008年全场粮食总产2850.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5671.6万元。其中小麦总产1621万公斤,平均单产550公斤,大豆、水稻、玉米总产分别达302.9万公斤、440.5万公斤和74.3万公斤,平均单产分别达到150公斤、550公斤和500公斤。  

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位于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下辖:   340321401001 122 魏岗社区   340321401002 122 邵圩社区   340321401400 121 怀远县经济开发区社区   


龙亢农场特产大全




龙亢农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