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楼镇位于汶上县西北部,西接水泊梁山,北依东平湖畔,在东平、梁山、汶上三县两市交界处,县距县城11公里,面积58.31平方公里,人口4.7万人,辖41个行政村,东临105国道,西通京九铁路,南连兖梁公路,济荷高速、汶东公路穿镇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全镇公路村村相通,交通便利。主要盛产棉花、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芦花公鸡、板材等,其中煤炭、木材资源十分丰富,已形成煤电联产、板材加工、家具制造、化工生产、建材销售等支柱产业,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连续8年全县名列前茅,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多年全县位居前列,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文化先进乡镇”、县“五好先进党委”、“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等称号。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泼,社会发展氛围秩序井然,全镇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杰地灵、政策优惠、环境优越,是投资兴业的理想天地。
历史沿革:1962年6月设立郭楼人民公社,1984年5月撤消公社设立郭楼区,下辖郭楼乡、马店乡、阳城坝乡,1986年2月撤消郭楼区设立县辖郭楼乡,1996年9月,郭楼乡改为郭楼镇。
综合实力:2005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 2.4亿元,利税1800万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产值2.2亿元,利税1600万元。民营企业210家,其中,资产过百万元企业30家。农业总产值3.08亿元,可用财力达到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72元。全年共接触洽谈项目41个,其中签订合同20个,合同投资额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000万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支柱产业:郭楼镇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培植木材加工业、煤炭相关产业,不断实现支柱产业的转化升级。全镇速生丰产林种植面积已突破2万亩,木材加工企业达170家。其中板皮加工企业达到130余家,年产高中密度板20万张企业2家,年产8万张多层板1家,家具制造企业近40家,产品销往江苏、临沂等地,供不应求。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实现利润600万元,安置劳动力2000余人,形成了丰产林种植——板材加工——密度板生产——家具制造产业链,是汶上县重要的板材基地。境内现有大型企业阳城煤矿及电厂等,年销售收入达数十亿元,煤炭相关产业20多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7万人 | 58.31平方公里 | 370830105 | 272100 | 0537 | 查看 郭楼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郝营村 | - | - |
---- |
查看 郝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坝口村 | - | - |
---- |
查看 张坝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李庄村 | - | - |
---- |
查看 西李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王坝口村 | - | - |
---- |
查看 王坝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蔚村村 | - | - |
---- |
查看 蔚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马店村 | - | - |
---- |
查看 马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崔园村 | - | - |
---- |
查看 崔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关庄村 | - | - |
---- |
查看 关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庄村 | - | - |
---- |
查看 高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郭楼村 | - | - |
---- |
查看 郭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营墙村 | - | - |
---- |
查看 营墙村谷歌卫星地图 |
林黄村 | - | - |
---- |
查看 林黄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水口村 | - | - |
---- |
查看 水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李庄村 | - | - |
---- |
查看 大李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中都街道 |
中都街道位于汶上县中部,东经116°29′、北纬35°43′。辖9个社区、11个行政村。 - 沿革 1948年解放前属一区,1953年属七区,1956年分属疃里,贾柏、田村三乡和城关镇,1958年秋属红旗公社(同年改名城关公社),1962年分为郭仓、辛店、城关3个公社。1984年改为城关镇、辛店乡,属汶上区。1986年撤区,改为汶上镇、辛店乡。1997年,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7.3万人,汶上镇辖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北门大街、南门大街4个居委会和前草桥、后周、柳杭、疃里、林庄、中周、前周、陈闸、渠庄户、南周村、阙庄、路街、阎村、姬沟、坝口、东小楼、东关、牛村、史庄9个行政村;辛店乡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辛店、李岗、辛王庄、康街、李街、岗子、桥口、曹堂、三官庙、路林、孟庄、鹿庄、前集、张杭、骆庄、关帝庙、东田庄、梁桥、樊村、姬村、东孙庄、李海、刘许铺、刘黑村23个行政村。2000年12月撤销辛店乡,并入汶上镇。南靠辛店,北接郭仓,东邻苑庄,西隔小汶河与寅寺镇相望,面积72.9平方千米,人口约11.77万人,辖47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2008年,撤销汶上镇,设立中都街道、汶上街道。 |
汶上街道 |
汶上镇位于汶上县城区驻地,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万亩,总人口10.8万人,辖13个社区、10个行政村,是汶上县工业重镇、商贸大镇、经济强镇。 近年来,汶上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惠民生促和谐为根本,高扬“高点定位、跨越发展”总基调,大力实施“产业兴镇”发展战略,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两大重点,全镇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机电制造、商贸物流、纺织服装、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城市拆迁改造,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2011年,全镇共实现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增长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400万元,增长38.7%,连年稳居全县各乡镇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10元。今年1-6月份,全镇财政总收入完成795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47万元。 |
南站镇 |
南站镇是济宁市委市政府创新体制机制设立的十四处新型乡镇之一,2008年7月28日,汶上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济发〔2008〕16号)、《关于推进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济发〔2008〕20号)文件精神,将原汶上镇的23个行政村并入南站镇,与经济开发区合为一体,组成新型乡镇。新型乡镇辖54个行政村,区内总人口12万人,其中常驻人口8.6万人,版图面积103平方公里,扩大了开发区规模和发展空间。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佛都新城、文化名镇、发展特区、生态宜居”的新型乡镇发展定位,牢牢把握“高点定位跨越发展”的总基调,按照“产业兴县”和“开创工业振兴新纪元”的总体要求,拼搏奋进,攻坚克难,区镇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
南旺镇 |
南旺镇地处汶上西南,东临古城汶上、西接嘉祥、北枕水泊梁山,南依任城。全镇人口5.7万人,总面积59.3平方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流经南北,济梁、汶金省级公路贯穿全镇,南距日荷高速公路10公里,距京沪、京九铁路和济宁机场30公里。程控电话装机容量已达4000门,镇村公路60公里,完善的设施、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南旺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南旺历史悠久,是古代著名的交通、文化重镇,文化沉淀丰厚。有远古时代的蚩尤墓、周朝姬家皇林,孔子讲课堂等,举世闻名的南旺分水龙王庙与四川都江堰齐名。 南旺自然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全镇有各类企业100多个,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60%以上,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白铁加工、机械制造、面粉加工、化工等工业门类,橡胶制品、白铁制品、面粉、中药材、无菌蔬菜等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城镇建设南旺镇以经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镇驻地的规划和建设,使全镇驻地向周边村庄延伸。为发挥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镇政府在汶金公路、济梁公路交汇处规划设计了全长763米、总面积30余亩的农贸商城,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设计图纸、统一安装供水装置、统一培植绿化带。下步工作打算按照“大农业、大商贸、大运输、大旅游”的发展思路,规划近期及远期的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为2005年,即三年内使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6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06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6%和8%,财政收入达到7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远期目标为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为2020年步入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现代农业汶上县南旺镇地属平原,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农田水利设施完备,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深化结构调整,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大白菜、葡萄、桑蚕、砀山梨、苗木五大种植基地,力争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万亩。 畜牧业重点抓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建设,以良种繁育基地带动各家各户从事畜牧业生产,突出抓好养鸡、养鸽、养奶牛、养波尔山羊等产业,使全镇50%以上的村成为养殖专业村。. |
次邱镇 |
汶上县辖乡。春秋时孔子在此讲学,故名讲堂乡,唐初为纪念孔子易名次丘至今。1963年成立次丘公社,1984年建乡。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城10.5公里。面积70余平方公里,人口7.5万。辖次丘、农场、伊海、枣杭、高里、前马口、前攒庄、战湾、刘庄、谷桥、鹿角湾西北、鹿角湾西南、鹿角湾东南、南周庄、河里、双楼、李太口、王口、南路楼、白马河、西徐村、赵村、大肖庄、郑楼、阎高庄、沈堂、黑马沟、北黄庄、中店、西张村、付村集、李魏村、田庄、南路桥、姬庄、湖口、曹场、西温口、荣庙、东温口、三楼、朱庄、段庄、后樊、前樊、高庄、孙口、马庄、次丘店4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砖瓦、大器、酿造、水泥预制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有高里、西温口等蔬菜批发市场。白莲藕、大荸荠有上千年的种植史为本地传统特产。名胜古迹有衡方碑墓、孔子廛书堂、钓鱼台、中故城遗址。. |
寅寺镇 |
寅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7.5公里,面积52.8平方公里,辖68个自然村,32个村民委员会,有10911户,4.5万人,其中女22259人,非农业人口22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668万元、22320万元和310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8%、32%和18%。工业总产值6亿元,增长33%,共有党总支9个、党支部62个、党员1516名。实现利税12000万元,增长3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24万元,增长8%。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62公顷,总产13万吨;瓜菜2147公顷,总产12万吨;棉花1066公顷,总产0.1万吨;种植业产值17096万元。全年造林2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林果总产400吨;林业产值450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1300头,猪存栏2.1万头,羊存栏2万只,家禽存栏22万只,畜牧业总产值4706万元。水产品总量85吨,渔业总产值31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6089千瓦,农村用电量650万千瓦时。乡镇企业总产值8亿元,利税14000万元,其中个体经营企业总产值6.8亿元、利税13000万元。财政收入119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87元,比上年增加395元。有中学2处,小学13处,在校学生共4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1处。电话普及达到每百人24部。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立镇、农业兴镇、商贸活镇的整体工作思路,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围绕致富奔康和建设工业强镇、生态大镇发展规划,不断强化发展意识,确立并积极实施了“万亩棉、万亩树、万亩瓜菜农民富、一园兴起板材业、一区招商引项目”的“五个一”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
郭楼镇 |
郭楼镇位于汶上县西北部,西接水泊梁山,北依东平湖畔,在东平、梁山、汶上三县两市交界处,县距县城11公里,面积58.31平方公里,人口4.7万人,辖41个行政村,东临105国道,西通京九铁路,南连兖梁公路,济荷高速、汶东公路穿镇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全镇公路村村相通,交通便利。主要盛产棉花、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芦花公鸡、板材等,其中煤炭、木材资源十分丰富,已形成煤电联产、板材加工、家具制造、化工生产、建材销售等支柱产业,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连续8年全县名列前茅,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多年全县位居前列,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文化先进乡镇”、县“五好先进党委”、“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等称号。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泼,社会发展氛围秩序井然,全镇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杰地灵、政策优惠、环境优越,是投资兴业的理想天地。 历史沿革:1962年6月设立郭楼人民公社,1984年5月撤消公社设立郭楼区,下辖郭楼乡、马店乡、阳城坝乡,1986年2月撤消郭楼区设立县辖郭楼乡,1996年9月,郭楼乡改为郭楼镇。 综合实力:2005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 2.4亿元,利税1800万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产值2.2亿元,利税1600万元。民营企业210家,其中,资产过百万元企业30家。农业总产值3.08亿元,可用财力达到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72元。全年共接触洽谈项目41个,其中签订合同20个,合同投资额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000万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支柱产业:郭楼镇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培植木材加工业、煤炭相关产业,不断实现支柱产业的转化升级。全镇速生丰产林种植面积已突破2万亩,木材加工企业达170家。其中板皮加工企业达到130余家,年产高中密度板20万张企业2家,年产8万张多层板1家,家具制造企业近40家,产品销往江苏、临沂等地,供不应求。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实现利润600万元,安置劳动力2000余人,形成了丰产林种植——板材加工——密度板生产——家具制造产业链,是汶上县重要的板材基地。境内现有大型企业阳城煤矿及电厂等,年销售收入达数十亿元,煤炭相关产业20多家。. |
康驿镇 |
康驿镇位于汶上县最南端,东临兖州,南接任城。全镇辖57个行政村,总人口7.53万人,辖区面积8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是省政府批准的中心镇,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多次荣获济宁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乡镇”“经济强乡镇”、“小康乡镇”、“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和“平安济宁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2012年全镇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600万元;全镇居民储蓄总额达到7.13亿元,人均储蓄达9300元;全镇实现固定资产投入7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500万元、产品售收入5亿元、工业利税达6000万元;完成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合同利润外资20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50万美元。新增个体工商户65户,累计375户。全镇城镇化水平39.8%,镇域GDP达到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46元。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物流便利。境内G105国道横贯南北,日东高速穿越南部,济徐高速穿越西部,与全国各高速、国道、省道相连,高速公路出口距镇驻地仅2公里。距京沪、京广铁路兖州站20公里,京九线梁山站50公里,距京沪高铁曲阜站53公里,距京航运河码头40公里,距济宁机场20公里,济南遥墙国际机场100公里,日照港200公里,青岛港230公里,形成出入境快捷便利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园区基础良好,功能设施完善。民营经济园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起步区3.06平方公里,园区内“三纵四横”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实现了园区给排水、供电、电讯、有线电视、宽带传输线路及道路等“六通一平”。园区内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处,日处理污水达1.5万立方米,铺设污水管道6.5公里。目前,全镇办理一般纳税人企业28家,规模以上企业24家,形成了以服装、建材、机械、板材加工等为主的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镇在民营企业就职人员达5000余人。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电讯等网络健全。镇内建有50万千伏输变电站一座、35万千伏输变电站一座,可充分满足工农业及照明用电。 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康驿镇镇驻地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84万人,立足打造环境优美城镇、适宜人居城镇、商贸流通城镇、工业加工城镇,规划“三区一带”结构布局,即:工业加工园区、居民居住区、综合服务区、商贸流通带。工业加工区位于镇驻地南,105国道西侧,着重发展服装、机械、板材等优势产业。居民居住区位于镇驻地105国道两侧,建设高档住宅小区,现建有住宅小区3处,建设住宅楼房37栋。综合服务区位于驻地东部,主要提供政务综合服务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现建有科技文化中心、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中心卫生院等。商贸流通带以105国道为轴心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同时,在105国道除镇驻地外,又在途经的李集村和卅里村规划建设商业街,形成了沿105国道两侧的商贸流通走廊。积极开展驻地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现了绿化、亮化、硬化,目前全镇人均绿地面积5.9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39.8%。 新农村亮点凸显,发展势头良好。为做好新农村建设,康驿镇按照市、县安排部署,在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详细编制了《康驿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2-2014)》,计划三年内对全镇57个行政村全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2012年对先期确定的康北、赵营、东凡等13个村累计完成投资2300万元,新修村内道路54公里;修建排水渠38公里;清理“三堆”1900余处;铺设透水花砖1.25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1.5万余株;粉刷墙面7.8万平方米;0完成既定目标。二期24个村已开始紧张施工。 |
苑庄镇 |
" 苑庄镇位于东经116。03`~116。36`,北纬35。41`~35。47`,地处汶上、宁阳、兖州三县市交界处,东临名城兖州、曲阜,西接县城东郊,部分村庄已纳入汶上县城区规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道路交通:苑庄镇交通便利,蒙馆公路、兖梁公路两条省道横贯东西,105国道从苑庄穿过。该镇距日菏高速30公里、京福高速35公里,距济宁机场40公里。镇内柏油路四通八达,村村通柏油路率达到100%。 历史沿革:苑庄镇建制于宋朝绍圣三年(1069)。原称袁庄,后苑姓人业兴旺,以姓氏取名为苑庄。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六区,区驻地在白塔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将六区改为杨村区。1956年撤区并乡后变为贾柏、苑庄两乡。1958年合为灯塔人民公社。1962年分为苑庄、白石两个人民公社。1986年改为苑庄乡,1996年撤乡改镇。 风土人情:苑庄镇民风淳厚,人民勤劳、热情、善良、勇敢,具有忠、义、礼、信的传统美德,富有革命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自然资源:苑庄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质为冲积黄褐土,富含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等有机成份。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苑庄镇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综合实力:苑庄镇现有5.4万人,总面积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万亩。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0元,地方可用财力达到990万元,第一产业实现总产值3.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4.5亿元,第三产业及其它产业年产值为1.1亿元。 支柱产业:苑庄镇已形成面粉加工、机械制造、服装、纺织四大加工性主导产业,汶上县富林面粉有限公司、汶上县农丰机械厂、汶上县祥龙工贸有限公司、汶上县群英纺织公司、汶上县天一纺织公司等大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时,冬暖式大棚、大中拱棚、中药材加工及植桑养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全镇各类高价值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3万多亩。 资源开发:县政府已确定在苑庄镇建设汶东煤田,相关手续已基本完成,探矿权正在变更过程中,今年年底可开工建设。平原水库可研报告已上报省水利厅审批,年内即可启动建设。 人文风光:苑庄镇历史悠久,文化鼎盛。该镇东贾村为距今约70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为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300余件。. |
义桥镇 |
义桥乡位于古中都汶上县东南部,北依泰山,南临微山湖,东毗孔子故里曲阜,西连水泊梁山。总面积68.6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4.5万人,6.9万亩耕地。1948年解放属二区,1956年分属义桥乡、张吾乡,1958年属南站人民公社,1962年成立义桥公社,1984年改为义桥区,1986年改为义桥乡。 义桥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讯发达。东靠兖州火车站,南临日菏高速公路、济宁机场,西接105国道,兖梁公路穿越境内。电力网络遍及全乡,村村通油路,移动、联通、网通覆盖整个辖区。 地处鲁西南平原的义桥乡,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优越条件。辖区内地下资源丰富,煤储量2.8亿吨,建有现代化年产150万吨的义桥煤矿,年产150万吨的义能煤矿正在建设之中。 近年来,义桥乡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桑蚕、棉花、制种、苗木、养殖,大力实施科技推动、基地拉动、政策驱动、龙头带动四大工程,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全乡桑园面积达到7000亩,瓜菜制种1.2万亩,苗木5000亩,规模养殖小区20处,扶持发展涉农加工企业7家。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立乡战略,努力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围绕煤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循环经济。1—8月份,全乡共引进项目8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个,初步形成了煤炭化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服装加工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日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村村实现了“五通五化”,小城镇建设初见规模,90%的农民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新建生态村5个,文明村10个,社会治安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3470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科学规划“十一五”,到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75元,经济总量稳步提高,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丰富的资源,完善的配套设施,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政策,使义桥成为海内外客商理想的投资宝地。纯朴忠厚、热情好客、奋发向上的义桥人民,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到义桥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
郭仓镇 |
一、地理位置 山东省汶上县郭仓镇,属汶上城郊,驻地离县城6公里,位于济宁、泰安两市交界处,西临郭楼镇,东临苑庄镇,南临汶上镇,北靠东平县彭集镇,是济宁市的北大门。 二、道路交通 105国道纵贯郭仓全境,西距京九铁路30公里、东距京沪铁路、京沪和京福高速公路35公里,南距济宁机场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三、历史沿革 公元1573年(明万历初年)县令张惟成设“常平仓”于今乡境内,时朱姓居“仓”附近,取村名为朱家仓。后来郭姓人丁旺盛,易村名为郭仓,为乡驻地。 四、风土人情 郭仓乡辖33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0个管理区,拥有4万人口,1.0177万户,总面积48.7平方公里。社会和谐,民风淳朴,法制规范,坦诚好客,人民思想进步,经济意识、市场意识较强,尊商、敬商、招商气氛浓厚。郭仓乡是鲁西南著名的生态之乡,济宁市新农村建设“321”工程示范乡,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土地整理重点项目实施乡,国家建设部、文化部2006年全国最适宜人居新城名镇评选入围乡。 五、自然资源 郭仓乡全境平原,土壤肥沃,是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棉花、韭菜、黑木耳、山药、药材、林果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境内西北部有大型的富全铁矿,东南部有储量较大的煤炭资源,发展前景广阔。郭仓是鲁西南最大的黑木耳基地,有万亩韭菜园,盛产中都圣桃、山药等。 六、综合实力 2005年,郭仓乡国内生产总值6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1635万元、9260万元和1040万元,工业总产值2.44亿元,实现利税2786万元,乡财政总收入10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2元。 七、支柱产业 郭仓乡注重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抓大不放小,形成了几大产业基础。(1)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汶上蒙牛现代牧场有限公司、国能汶上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汶上富全矿业有限公司、兴昌肉牛加工等项目先后落户郭仓,进展顺利。(2)常规项目建设蓬勃发展。先后培植发展了机械、纺织、化工、建筑建材、手工加工等八大产业,今年上半年,全乡共上创纬纺织、汶上县盛恒环保建材、济宁金山河环保科技、汶上县祥远机械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济宁食为鲜食品有限公司等过1000万元项目10个,为全乡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3)手工富民项目增势强劲。. |
白石镇 |
白石乡位于汶上县东北部,东与泰安市的宁阳接壤。全乡46个行政村,3.8万人,面积77.9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白石乡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极具开发潜力,具有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农业。白石属于低山丘陵,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地瓜、棉花。全乡拥有高价值农作物2万亩。林果生产有美国黑核桃、香玲核桃、油桃、凯特杏、日本金太阳杏等,养殖业有波尔山羊、小尾寒羊、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瘦肉型长白猪等,已形成了高效种植、畜禽养殖和林果业生产三大主导产业。 二、乡村企业、民营经济。白石英钟乡境内优质花岗岩石资源丰富,储量达1亿立方米,花色品种主要有白、黄、红、灰、黑、绿六种类型,以丰富的石材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石材加工业,现已成为白石支柱产业,全乡现有石材加工厂38处,刨石机、锯解机近630台(套),年开采加工能力15万立方米,有来自福州、厦门、宁波、诸暨、泰顺、黑龙江大庆、临沂、荷泽、聊城、烟台等外地客商投资办厂,石材产品品种有路沿石、台阶石、公园风景石、步行石、广场石、桥栏石、板石、园柱石、异型石等十大系列50多个品种,产品涵盖周边大中小城市,并畅销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白石盛产地瓜,淀粉加工业发达,全乡有制粉企业34家,产品远销台湾、韩国、蒙古、俄罗斯和国内市场。 三、基础设施,交通便利。距京沪铁路,京九铁路,日荷铁路均40公里,公路与104、105国道,省蒙馆线相连。电力充足快捷,汶上县22万变电站直供白石,并新建3.5万自控式变电站,满足白石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照明生活用电,电话安装已达4200门,建成了移通、联通两座基站,移动通讯实现了无缝覆盖,乡村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 四、社会环境。白石人民勤劳、朴实,具有尊重知识,崇高进步的优良传统,白石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知识,崇高进步的优良传统。白石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昙山日本人称为金山,以盛产黄金闻名遐迩。水牛山摩崖石刻、郭林郭尚书墓坊保存完好属济宁市面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乡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变、人心思上,加快发展白石已成为主旋律。. |
杨店镇 |
汶上县杨店镇位于汶上县东北部,西邻东平县,北依大汶河,与肥城、东平隔河相望。全乡总面积52.6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总人口35561人。杨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杨柳店,民国初年属汶泉乡,后属五区,1956年1月改属沟头区,9月并乡后,辖泗汶、李集、白店、杨店四个乡,1958年属沟头人民公社,1962年军屯人民公社析出,改称杨店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称杨店区,1985年12月改称杨店乡,始成现境。境内山峦起伏、河渠密布,大汶河环绕北部,小汶河横穿东西,泉河、胜利渠、进军渠纵贯南北。乡境东部为丘陵区,有彩山、文山、武山、九顶莲花山四座山头,其余大部分为黄沙土平原地。历史上的民间治水专家白英,曾居住在汶上彩山,至今当地仍流传着白英点泉治水的动人故事。泗汶一带是名贵中药汶香符的原产地,泗汶小仁西瓜远近闻名。交通十分便利,105国道擦边而过,境内县、乡公路纵横,村村通柏油路。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固定电话达到5423部,移动电话4521部,建有移动、联通、网通机站12个,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87.5%,35千伏变电站覆盖全乡电力网络,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北部河沙、南部铁矿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铁矿石储量3亿吨。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1亿元、8600万元、6400万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94公顷;林果总产500吨;年末大牲畜存栏2900头,猪存栏2.1万头,羊存栏1.9万只,家禽存栏26万只;水产品总量75吨。 2002年以来,杨店乡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之乡”的目标,实施了“双万亩工程”和绿色长廊建设,栽植冬枣、雪枣、金丝枣等优质枣树1.5万亩,修筑环山路、上山路60公里,建造蓄水库20座,修筑堤堰、桥涵75座,铺设PVC管道4万米,使山区变成了林茂果丰、山清水秀的新景区,初步建成了集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发展速生丰产林1.2万亩,营造绿色长廊5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5%。 坚持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战略方针,兴建了一批项目。以服装鞋业、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形成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竞相发展的格局,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 |
刘楼镇 |
刘楼镇位于汶上县西南部,距县城13公里,南距济宁30公里,西与梁山、嘉祥接壤,总面积4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境内南北长约6.4公里,东西宽约8.7公里。全乡辖29个行政村,有9006户,总人口36600。 交通便利,东靠105国道,西接济梁公路,汶金公路、南郭公路贯穿南北,环乡路四通八达。通讯快捷方便,电话入户率达60%以上。农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电力供应充足。 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泉河、小汶河穿境而过。全乡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桑蚕、大蒜、花生、棉花、大豆等。该乡农业基础稳固,已建成5大标准方田,涵盖3.7万亩地。初步建成了6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形成了大蒜、桑蚕、速生林、棉花、蔬菜5大主导产业。畜牧养殖业迅猛发展,现有养殖专业村8个,养殖小区6处。 工业基础雄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现有骨干企业12家,形成了以有机肥生产、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建筑建材、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该乡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民强乡的战略举措,加大投入,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小城镇开发建设水平,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以乡驻地汶金公路为依托进行了小城镇开发建设,统一规划建设门面房,铺设路沿石3000米,疏挖排水沟3000米,硬化路面3公里,修砌椭圆形花池84个,栽植行道树、绿化树3500棵,安装路灯39盏,形成了小城镇格局。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全乡开展了“三清四化五改”工作,乡容村貌大大改善,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 积极开展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五大方田,涵盖3.7万亩地,配套完善了井、房、泵,修建了排水沟(渠),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乡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加快发展,实施了招商引资责任制,建立了招商引资信息网络,完善了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实现了全民招商,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显著,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现有同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刘楼农机厂、大嘴鸭服饰、和信工程机械公司、怡美面粉厂、泰隆饲料厂、塑料制品厂、中心加油站、刘楼供销商城、中州家具城、徐牛村预制厂、李-木耳厂、徐老庄商贸城、上王家具城等规模企业20余家,成为刘楼经济发展的支柱。. |
军屯乡 |
军屯乡位于汶上县东北部,乡驻地距县城25公里,东部与宁阳县接壤,北部与肥城市、东平县隔大汶河相望,西临杨店乡,南与白石乡接壤,面积为51.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人口2.76万人。有少数民族回族,其余均为汉族。乡政府驻军屯村。民国初年属汶泉乡,后属五区,1956年1月改属沟头区。1958年属上游人民公社(同年改称沟头人民公社)。1962年自沟头人民公社析出,始成现境。1984年改为军屯区。1985年12月改称军屯乡。 军屯乡境内河道纵横交错,东部、南部山脉绵延起伏,西部属平原,全乡耕地面积3.5万亩。主要生产粮、棉、花生、苹果、大枣、桃、梨、核桃、柿子。近年来,山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正在努力打造山药之乡。 该乡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石灰石,重晶石、河沙木材为主的资源非常丰富,石灰石纯度高,储量在2000万方以上,是建筑行业的首选材料。 军屯风光秀丽,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著名的大汶河溢流坝、戴村坝就在该乡境内,绵延14公里的大汶河长堤绿色葱翠,风景秀美,是休闲避暑的胜地,东部山区万亩核桃园、南部山区万亩大枣基地已初具规模,戚姬的高皇庙、任庄的将军墓、琵琶山的唐代石刻更是历史悠久。近年来,军屯乡正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联合多家单位,全力开发旅游休闲项目。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山区开发、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农业观光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全乡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2005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 军屯乡先后荣获全市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全县山区开发先进单位、全县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6年是军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按照“山河养乡、林果兴乡、畜牧富乡、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强乡”的总体规划,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农业观光旅游,坚持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设富裕、优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军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