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庙乡位于凤台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西淝河、港河环绕全乡。西与颖上县迪沟开发区接壤,南与张集矿毗邻,北与朱马店镇相连,东靠顾桥镇皖北大米市场,总面积58.5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76个自然庄,2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7万人;耕地面积5.07万亩。
乡党委、政府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了钱庙村、长郢村、圩西村、曹洼村、郑楼村为主的2.3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建成泽庙、张楼、高庄、中南、郑楼3000亩的菜生产基地。畜牧业以新意公司万头良种猪场为养猪生产基地走“公司+农户”经营之路,为农户提供种猪、饲料、防疫服务一条龙,带动全乡,辐射周边。
目前,钱庙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竭诚欢迎各界朋友来钱庙做客。.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57万人 | 58.5平方公里 | 340421205 | 232000 | 0554 | 查看 钱庙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刘楼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刘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池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张池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关庄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关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圩西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圩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岭头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岭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长郢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长郢村谷歌卫星地图 |
钱庙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钱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先庄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先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翟庙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翟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米吴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米吴村谷歌卫星地图 |
陈圩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陈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曹洼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曹洼村谷歌卫星地图 |
郑楼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郑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楼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张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南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中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庄村 | ·凤台旅游·凤台特产·凤台十大特产·凤台十景·凤台名人·凤台 | 0 |
---- |
查看 高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素有“淮上明珠”之誉的凤台县城镇,地处淮河之滨,淝水三湾之畔,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全镇辖九个社区居委会,面积5.23平方公里,总人口截止目前49796人,其中纯居民10800人,是全县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全镇人民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发奋图强,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开拓进取,两个文明一齐抓,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殊荣。92、93年分别获得市发展乡镇企业金杯奖;94年至今一直是市、县“十强乡镇”的获得者;95年始跨入全省“百强乡镇”之列;99年顺利通过市级小康镇达标验收,成为全县首家市级小康镇;93年以来连获市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以来,我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获市“模范镇”称号,我镇多年来又是凤台县“廉政杯”获得者。此外,我镇的城市建设、城市绿化、环境卫生、工、青、妇、文、教、卫、广播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显著成绩,并受到上级各部门的表彰。 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强势头,以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的原则,我们的“十五”目标是:工商企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0%和5%,到十五末分别实现8亿元,2200万元和4446元。“十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以增强经济综合力为着力点,推进科技进步,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努力调整优化企业生产结构,完成中山南路一二期旧城改造工程,建成完善古城经济小区及缪郢新区,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保持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速度和综合力跃居市、县“十强乡镇”和全省“百强乡镇”的前列,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我镇的两个文明建设再铸辉煌。. |
新集镇 |
新集镇是淮北平原上一颗正在升腾的明珠。建镇几年来,发展迅速,各业兴旺,连年跃居市十强乡镇之列,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市领先。 新集镇位于安徽省淮南凤台县西部、凤凰台畔,傍淮河,临淝水,接壤全球环保500佳颍上县小张庄;境内全国煤炭系统明星企业淮南新集集团,名扬海内外。全镇辖二十个行政村,面积六十点二平方公里,地矿人口总数愈六万。镇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以镇政府为中心的新集市辐射区,市场繁荣,商客云集。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目前全镇各种经济形式的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医药、化工、电子、建材、运输、建筑等近十家骨干企业,已形成较大的市场优势,使“示范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集水利设施完备,旱涝保收;电力资源充足;水陆交通便捷,西淝河穿镇东流,大京九阜淮线贯境而过,潘(集)谢(桥)与合(肥)阜(阳)两条公路于镇相交;现代化的通讯设施打开了国内、国际信息通道,综合配套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案,为投资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开放的新集,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合作。怡人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息,美好的发展前景,必将使新集这颗璀璨明珠,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朱马店镇 |
朱马店镇是全省63家建制中心镇之一,土地68.8平方公里,耕地5.47万亩,人口超过4万,全镇辖15个行政村,110个自然庄。近年来,朱马店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构建了纵横交织的城镇框架,其专业市场辐射周边乡镇,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朱马店镇还立足镇情,抓传统特色产业,其“羊肉汤”、响誉全国,并由此形成了10万只山羊养殖基地。在种植业上,朱马店镇在全省率先打造糯米绿色品牌,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规模生产无公害糯稻。“马店羊肉”、“银凤”糯米作为二块叩响世界农产品市场的敲门砖,为朱马店镇经济腾飞插上了有力的双翅。相信,这颗镶嵌在州来大地上的明珠在新时期一定会折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岳张集镇 |
岳张集镇地处济、淝两河湾套里,总面积62.99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87个自然庄,43000口人,耕地面积53657亩。全镇拥有大小电力排灌站71座,装机容量4508千瓦,各种类型农机2800台,能力3.5万千瓦,各类乡镇企业1075家。2002年镇财政收入683万元,同比增长11%,人均纯收入2146元,同比增长9.15%。在全市经济运行考核中动态指标排名第一,静态指标排名第八。境内有已经投产的年产600万吨的大型煤矿张集煤矿和正在建设的年产400万吨的张集煤矿北矿。 由于煤矿开发的原因,使全镇的自然面貌和生产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该镇由一个单纯的农业经济区,逐步形成一个矿郊型农业经济区。. |
顾桥镇 |
顾桥镇地处安徽省经济十强县——凤台县,经济发展迅速,以安徽顾桥面粉集团和安徽恒通伟业商贸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发展到388家,200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个亿;农业经济以养殖和种植业为主,有可养水面10000余亩,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青虾等优质水产品畅销华东地区,有标准化农田30000余亩,建设成为安徽顾桥面粉集团绿色商品生产基地和顾桥五彩贡米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农业经济走上了标准化和产业化道路。2004年成为淮南市经济十强乡镇。 特色与优势 一是产业特色。特色陈醋酿造,顾桥陈醋和山西老醋、镇江香醋并列构成全国三大醋系,用优质大米、顾桥小麦麸皮和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地下水,经独特工艺酿造的顾桥陈醋,口味独特,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特色水产养殖业,顾桥淡水养殖业驰名华东地区,养殖的淡水产品畅销华东地区,水产品品牌有顾桥牌螃蟹、江黄颡、青虾、南美白对虾、草鱼和四大家鱼。 二是经济规模优势。拥有安徽顾桥面粉集团和安徽恒通伟业商贸集团两大民营集团,各类民营企业388家,工业总产值突破10个亿。 三是良好的区位优势。省道纵贯全镇,淮南铁路穿镇而过与京九、京广相连,紧靠亚洲特大煤矿顾桥煤矿、顾北煤矿。 四是文化优势。顾桥是安徽文明古镇之一,具有悠久的地方文化,顾桥煎饼、羊肉汤、豆制品等小吃驰名淮河两岸,顾桥大鼓独具韵味。 发展思路 响应省委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实施县委提出的“建设‘桂顾马尚’民营经济走廊”,顾桥镇制定了“工业立镇、特色树镇”六大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粮食加工业、特色陈醋酿造业、特色水产、家禽养殖业;按照“一体两星”小城镇建设思路,建设农民新村,提升城镇化水平;依托煤矿发展建筑建材及商贸服务业;开展企业项目招商,打造民营经济强镇。. |
毛集镇 |
安徽省淮南市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毛集镇位于美丽富饶的淮河之滨,素有“淮上明珠”之称,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5.3万人。 1993年,毛集撤乡建镇;1994年7月,毛集镇被国家科委、计委、体改委、建设部等28个部委批准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同年底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1996年,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体改委等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授予“全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荣誉称号;1999年11月,经安徽省委、省0批准,成立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近年来,毛集镇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5亿元,增长39.4%;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225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2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增长29.3%。 毛集水陆交通便利,淮河通江达海,四季通航,合淮阜高速公路和102省道贯穿全境,与京九、京沪的淮南线相连接,距合肥、蚌埠机场仅1小时路程。 毛集物产资源丰富,地下煤炭储量5.3亿吨,年开采量300多万吨,素有“东经、西粮、南水、北煤”之称,现已形成水稻制种、绿色大米、水产养殖、无公害蔬菜和花卉苗木等五大农业生产基地。东方一族制衣(鞋帽)有限公司、美迪亚服装有限公司、淮南禹山水泥有限公司、淮南市海粤煤电化有限公司等一批外资骨干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全镇已初步形成煤化工、出口服装、轻纺、水泥、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产业。 毛集小城镇建设独具特色、生态环境优美,在中原地区堪称一绝。中心镇区基础设施齐全,已发展成商贸、工业、教育、住宅、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经济文化中心,一个“袖珍型、富而美、现代化”城镇的新框架正逐步形成。 今天的毛集镇,发展势头强劲,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呈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心思进、经济发展的喜人局面。. |
夏集镇 |
夏集乡是毛集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三个乡镇之一。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37000亩,人口2.7万人。全年农业总产值1.1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64亿元。工业总产值1.63亿元。 1、农业:农业总产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农业耕地面积37163亩。粮食作物占94%,经济作物占9%,粮食总产量29821吨,该乡注重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开发性农业,并因地制宜,制定科技兴农战略规划,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办法,引导群众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全乡先后建起6个经济示范点,即:刘楼2000亩田藕;姚李500亩地膜麦套西瓜;刘圩林果;路岗养猪、养牛;王拐、陈集、朱岗建筑建材;夏集农贸市场。 2、畜牧渔业:全年大牲畜饲养量3500头,生猪饲养1.7万头,长毛兔1.3万只,农禽168万只,可养水面1450亩,精养渔塘500亩,投放鱼苗15吨。 3、教育: 全乡共有2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即夏集初中和陈集初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6128人,教职工208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小学入学率99.64%;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8%,普及率97.06%,巩固率100%。近年乡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扎实做好国家对“两基”检查验收,基础设施逐年兴建,普及、扫盲成绩显著。 4、乡镇企业324个,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1.37亿元,实现利税2204万元,从业人数171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4.7%,最为突出的是夏集宏宇粮贸有限公司。现有固定资产5100万元,生产加工用房163套,大米加工厂150家。碾米设备166台套。全年生产大米7万吨,产值超亿元,创利税500多万元。 5.计划生育 全年出生人口314人,出生率11.98‰,自然增长率6‰,计划生育率98%。 6.财贸 全年财政收入实现419.5万元,其中完成国税63万元,地税60.6万元,乡统筹及预算外收入完成224.7万元。 7、人民生活全年农民纯收入1938元,比上年增长0.3%,人均储蓄410元,比上年增长0.4% 。. |
桂集镇 |
桂集镇地处县城西北15公里处,凤利公路、凤蒙公路贯穿其中,现有人口40700人,耕地48436亩,是一个农业大乡,随着顾桥煤矿的开采和桂集颜王电厂的筹建,一批加工、运输、建筑等民营企业迅速掘起,发展势头强劲,给桂集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乡农工商贸各业齐头并进,形势喜人,催人奋进。 2004年以来工作实绩和总结 (一)以科技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一是围绕市场认真实施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全面推广皖麦38、皖麦47、烟农19、丰优香占、协优507、日本希光等小麦水稻优良品种,小麦优质率达93%,水稻优质率达100%。2004年实现粮食总产量 39054 吨,比2003年增长74%。肉类产量完成7256吨,比2003年增长0.6%。禽蛋产量完成3160吨,比2003年增长0.1%。水产品产量完成 3180 吨,比2003年增长0.6%。二是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栽培 、无公害栽培 、标准化栽培等农业新技术等 ,在大王村成功完成了省农机局安排的500亩机械插秧示范任务,平均单产624.2公斤。秋季在全乡全面开展了“ 万千百 ”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全县在我乡召开了现场会。三是植树造林成效突出,今年春季我乡以消灭沟路渠空白为目标,完成退耕长防林补植1800亩,农田林网植树10万株,义务植树6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新造林 110亩。建成幸福沟、铁路桥、赵后胡圩等三条绿色长廊。四是畜牧养殖发展兴旺,狠抓了畜牧防疫防治,成功战胜了-,畜牧业总产值达6544万元。五是结构调整又有新突破,全乡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已发展到 160亩,其中园艺村发展大棚 100亩,初步建成反季蔬菜生产基地。六是渔业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000亩,其中特种养殖19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3000吨,产值2200万元。七是抓科技培训,今年以来,共举办种植、养殖等各类培训班27场次,培训人员1.3万人,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科技兴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焦岗湖镇 |
焦岗湖镇地处淮南西南部,淮河沿境而过,焦岗湖镶嵌其中。乡域面积64平方公里。全乡辖15个村委会,178个村民小组,87个自然庄,9820户,其中非农业人口580人,耕地面积56766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5935亩,沿湖水面貌一新18600 亩,沟塘可养水面1000亩,农机3750台,总动力学4500马力,电灌站44座,用电总量972万。 教职工育情况: 现有中学三所,在校学生1831人,教职工65人,小学16所,在校学生4559人,教职工185人。 基层组织情况: 党委1个,党总支部2个(渔场、教育各1个)党支部30个,其中:农村支部17个,机关支部13个,共有党员数1208名,其中:予备党员19名。 经济情况: 九九年,粮食总产37320吨,工农业总产值16959万元,其中:农业8352万元,工业8607万元;全社会总产值25002万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数1665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9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一产10134万元;二产258万元;三产3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 国税全年任务32万元,完成14万元,占任务的43.75%,地税55万元,完成12万元,占任务21.8%。. |
凤凰镇 |
1983年4月成立,地处县城北部,1992年撤区并乡时,城北乡和双湖乡合并建立城北乡。凤蒙、凤芦、凤利三条省道纵横交错,阜淮铁路穿境而过,凤台火车站位于乡政府驻地,内有近万亩城北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接受城市辐射能力较强。全乡辖13个行政村,5个社区,210个村民小组,人口37164人,耕地面积4。4万亩,中学2所,小学15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卫生院3所,修建水泥路30公里,可村村通汽车。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蔬菜、水产、养殖业为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18000亩,有“蔬菜乡”的美誉,实行品牌销售,不断销往周边县市,东部10村蔬菜收入占农业收入的80%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000亩,防渗渠道30公里,排灌自如,农业生产抗灾能力较强。大牲畜存栏7300,生畜存栏10500头,水产养殖6000亩。产量达3460吨。 自1997年实施科技兴乡农战略以来,“芮集农业科技示范园”犹如一颗科技之星闪耀,已有类原之力。集旅游、商务、养殖为一体的城北湖综合农业生态开发区已立项投资。 另外,高山电厂、三里沟污水处理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正在实施建设之中,全乡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已呈良好态势。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5。22亿元,乡镇企业完成产值2。6亿元。全乡财政收入突破700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5156元。 |
杨村镇 |
杨村乡位于凤台县西北边陲,西与利辛县接壤,南与颖上县隔河相望,淮河主要支流西淝河穿境而过,乡域面积51.66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总人口31800人,耕地面积48944亩。 近年来,全乡广大干群振奋精神,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农作物面积逐年扩大。培育了全省二大基地,一是名优水产品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2005年养殖面积达700亩,可上市商品虾20万公斤,是全省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白对虾养殖基地,被省科技厅列为科技示范项目,通过了无公害产地和产品的认定,申请注册了“亮晶晶”牌商标,产品畅销省内外大中城市;二是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推广面积达3000亩,是全省面积最大的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基地,2005年6月成功召开了全省水稻机插秧现场会。 农业、水利、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村村修通水泥路,完成了农村电网的改造,程控电话拥有量突破5000门,已建成调频广播,有线和无线电视台,小城镇建设欣欣向荣。2006年,年产600万吨的杨村煤矿即将开工建设。 杨村乡社会安定,政通人和,民风淳朴,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信访”“三无乡镇”,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计生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集体”。 杨村人坚信,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将为您的投资、创业、腾飞提供广阔的平台。. |
丁集镇 |
丁集镇位于凤台县城北18公里,全面总面积44.5平方公里。省级干道凤蒙公路由北向南穿过全乡,潘张铁路煤炭专线连接三大煤矿。全乡14个村,74个自然庄,190个村民小组,6889户,31531口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96元。 丁集乡农业发达,土地肥沃,水资源在丰富,素有九里十道沟之称,建立大小电灌站60多座,大型排灌,水利基础设施齐全,电网全部更新改造,旱涝保收。2004年种植面积79439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72230亩,占总面积的91%,主产小麦和水稻,品咱优质率达100%,小麦总产11627吨,水稻16309吨,粮食总产28738吨。经济作物以蔬菜瓜果点主要,全乡蔬菜覆种面积5262亩,产量6456吨。2004年,丁集乡张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注册成立了健源泉有限公司,走公司加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成为全乡的典范。初具规模的耿王小甜瓜、沈庄吊黄瓜在县域享有盛名。丁集乡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林、牧、渔业同步发展,农户已从零星养殖转为规模养殖,杨荣好千头养猪成为远近闻名的典型。2004年全乡农业总产值9343万元,养殖业占50%左右。 丁集乡处于丁集煤、顾桥两大煤矿之间,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具有规模的小型工业13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学顺木材加工厂、宏顺多层板厂、合力商贸有限公司等在丁集乡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乡个体经营户611家。2004年企业产值9532万元,创增加值2848万元。. |
刘集镇 |
历史文化积淀的刘集镇地处北纬32度至33度,东经116度至117度,解放后一直是人民政府驻地。解放初期成立刘集乡人民政府,1957年撤区并乡划回城关镇管辖,1962年划出城关镇,成立刘集乡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刘集乡人民政府。她位于凤台县城西五公里处,东部与县城新区连成一体,西部与毛集,新集,桂集等乡镇接壤或隔水相望,境内西淝河,永幸河,淮河三大水系水网交织,土地肥沃,淮阜铁路呈东西向横贯境内,距京九铁路阜阳站仅百公里,距合肥骆岗机场百余公里,合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沿淮煤炭砂石码头13个,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辖区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8836户人口32628人,耕地面积34430亩,养殖水面20120亩。工商业门类较为齐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2005年粮食产量29625吨,水产品3700吨,肉蛋产量5364吨,固定资产投资2170万元,2005年全乡财政收入44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
古店乡 |
古店乡地处凤台县西北部,距离县城28公里,有凤利公路泥古路横穿乡境,交通十分便利。乡政府驻地在古店集镇,面积54.2.平方公里,总人口27368人,辖13个村民委员会,共计183个村民组,总户数6989户;可耕良田51534亩,其中水田26040亩;古店乡大力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在全县属领先地位,是凤台县典型的农业大乡,农业强乡。. |
钱庙乡 |
钱庙乡位于凤台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西淝河、港河环绕全乡。西与颖上县迪沟开发区接壤,南与张集矿毗邻,北与朱马店镇相连,东靠顾桥镇皖北大米市场,总面积58.5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76个自然庄,2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7万人;耕地面积5.07万亩。 乡党委、政府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了钱庙村、长郢村、圩西村、曹洼村、郑楼村为主的2.3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建成泽庙、张楼、高庄、中南、郑楼3000亩的菜生产基地。畜牧业以新意公司万头良种猪场为养猪生产基地走“公司+农户”经营之路,为农户提供种猪、饲料、防疫服务一条龙,带动全乡,辐射周边。 目前,钱庙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竭诚欢迎各界朋友来钱庙做客。. |
尚塘乡 |
尚塘乡位于凤台县西北部,距县城45公里,总面积62.9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126个自然庄,95个村民小组,8926户,总人口39038人。全乡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51655亩,全年农作物面积100227亩,粮食总产29208吨。 按照中央提出的保持0员的先进性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集镇建设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立足本乡实际,有组织、有秩序的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工作。2004年全乡外出人员1.5万人左右,常年在外的有1万人,年创转移性收入近6000万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2元,农业总产值12450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9591万元,乡镇企业入库税金78万元,乡镇工业产值7520万元,引进利用县外资金350万元。 2004年乡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发展规模养殖生产,实现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 0%突破,集镇建设及管理基本达到建设镇要求,凤利路南侧花生大市场建设为繁荣我乡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龙丹”牌花生已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乡村道路建设村村通柏油路,计生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信访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
关店乡 |
该乡位于凤台县北26公里处,凤蒙公路、泥古公路贯通全境。村村通水泥路四通八达,年产6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丁集煤矿)坐落在境内。全乡辖13个村,53个自然庄,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据相关网站资料-显示,该乡该乡总人口23616人,耕地面积38046亩。乡党委下设4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748名党员。该乡乡党委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三依”发展战略,即依路兴乡,依矿带乡,依菜富乡,全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财政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9元。2005-2007年被市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委。- - 城镇建设 据该乡党政-班子介绍,该乡的小城镇建设范围主要在蒙凤公路以东,以及路西蔡庄东西路以南。在具体实施中的小集镇建设要与矿区建设相结合,与凤蒙公路的拓宽改造相结合,与城镇、园林绿化相结合,综合考虑环保、生产发展、市场经济、医疗保健等多种因素进行筹建。该乡与省建筑工程学院联系,高起点、高规格的设计,采取边规划、边修路、边建设、边绿化的办法,力争高标准地把关店乡集镇建设好,已几易其稿,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已正式付诸实施。为尽快落实小城镇建设实施规划,克服资金短缺等不利条件,该乡正酝酿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吸收全乡的群众和外商到关店集镇投资建房、经商、办企业,扩大集镇规模。- |
大兴集乡 |
座落于淮河之滨,茨淮新河南岸的大兴集乡,距县城35公里,素有“淮南羽翼,州来咽喉”之称。茨淮新河横穿全乡,203省道穿境而过,与界阜埠高速公路相连。自然格局呈现为富饶的平原,林网化的农田,错落有致的村庄中凸现出生态农业大乡。近年来,全乡干群立足农业谋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稳乡、招商强乡、商贸活乡、民营富乡、科教兴乡”五大战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利用世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以工贷赈、节水灌溉、国债等项目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力实施了“21466”工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好优质粮、蔬菜瓜果、花生薯类、中药材生产、畜禽养殖五大基地,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全力打造经济发展平台。2005年全乡3万干群在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了粮食产量3.9万吨,肉蛋产量0.4万吨,农业总产值1.6亿元,人均纯收入2828元。大兴集乡秉承了州来悠久历史,人杰地灵,文化发达,民风质朴的特性,3万大兴儿女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发展、富民强乡,为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乡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继续奋斗。. |
李冲回族乡 |
李冲回族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克服了防非典和防汛等困难,迎难而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果林和养殖业深入发展,既弥补了受灾损失,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该乡在经果林方面着力实施了5000亩优质果林建设项目,结合退耕还林和春季植树造林,从山东引进蒙阳红、黑籽石榴等优质果树品种,栽植石榴32700株,桃树16000株,其他果树1540株,意杨50400株,完成义务植树、四旁植树50000株。共完成退耕还林2580亩。该乡积极鼓励支持养殖业发展,新建了乡畜牧改良站,加强了管理和技术服务,促进了养殖发展。去年1-6月份,全乡饲养大牧畜10900只,养21000头,猪4980只。养殖业比重大55.1%。全乡肉类产量812吨,禽蛋产量346吨,水产品产量52吨。 同时,该乡还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并鼓励民工灾后外出打工,仅上半年劳务输出就创收300多万元,有效地增加了该乡农民的收入。. |
经济开发区 |
安徽凤台县经济开发区批准成立时间2003年5月,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实施规划面积4.31平方公里,是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为主导产业的综合经济开发区。[1]人文自然:凤台春秋时期为州来国,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设下蔡县,至明代县废,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奏请清廷批准设置新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与寿州分疆而立,同城分治,因寿州城北有凤凰山,相传曾有凤凰至,遂名凤台。凤台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茅仙古洞,硖山口,黑龙潭,植物活化石千年银杏树、战国名将廉颇墓、清代慰农亭、刘金定梳妆台、赵匡胤饮马泉、“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等名胜古迹吸引八方游人入境观赏。凤台的花鼓灯艺术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多次代表国家成功出国演出。发展行业:初步形成了以皮带机、刮板运输机等矿用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生产、纺织服装为主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机械制造行业、汽车改装制造行业、纺织服装行业、电子电气行业、建材行业、新材料、城市设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