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坌村基本情况
石坌村位于大黄沟乡东北5公里处,黄山寨西麓,东与新泰市放城镇西班家庄接壤,西过泉石路与东北华村相连,北靠新泰市放城镇小李家庄村、南临石坌村。属于纯沙石山区村。据《陈氏家谱》记载:清宣统三年,陈氏一支由陈家庄(今东陈家庄)迁此居住。村北有道石埨子,故得名石埨。过去曾书写为石坌,但“坌”是刨地的意思,与地名不符,故在1984年地名标准化时更名为石埨。主要姓氏有:陈、任、王、杨、刘、韩等。全村总户数294户,总人口1005人,耕地2013.15亩,主要农作物是花生、地瓜,林果以速生杨、侧柏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95元。泉石路一支线过两泉村与该村相连,交通比较便利。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收入和中青年外出打工收入。2013年该村抓住全县“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2708.4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831111 | 272100 | 0537 | 查看 石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庄社区 |
东庄社区基本情况 东庄社区位于大黄沟乡东部2.5公里处,石猪河南岸,东与泉林镇曹家庄接壤,西过泉石路与南庄村相连,北靠伏羲山、南临泉林镇余粮庄村。属于石猪河冲积平原村。明朝中叶,上涧(今名北庄)部分村民迁此居住,以方位取名东庄。全村总户数438户,总人口1562人,耕地2379.9亩,种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小麦、玉米;经济林为核桃;防护林为杨树、侧柏。泉石路从村西纵穿南北。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农作物收入和核桃收入,是大黄沟乡重要的经济林(核桃)基地村。该社区由原东庄村整体搬迁形成,建住宅楼35栋,老年公寓3栋,社区服务中心一处,并配套社区广场绿化文化广场、超市、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社区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0.48万平方米,投资6800万元,原村庄腾空土地329.8亩。2013年该村抢抓全县“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5548.7米,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7月、2012年7月连续两年,该村在全县“创先争优、上榜夺杯”活动中,被0泗水县委授予“带富先锋党组织”荣誉称号。2013年为大黄沟乡“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 |
凤凰庄村 |
凤凰庄村简介 凤凰庄村位于大黄沟乡北2公里处,小安山南麓,东过黄金路与邢家屋接壤,西与星村镇大辛庄相连,北靠南华村、南临大黄沟村。属于黄沟河冲积平原村。据《侯氏家谱》记载:清康熙五年,侯氏始祖文太由邹县南刘家庄迁此居住,为求吉祥,取名凤凰庄。主要姓氏有:段、陈、刘、雷、侯、苗等。全村总户数328户,总人口1081人,耕地2276.55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经济作物是马铃薯、大蒜,林果以速生杨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95元。黄金路从村东纵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收入和中青年外出打工收入。 |
邢家屋村 |
邢家屋村简介 邢家屋村位于大黄沟乡北2公里处,黄沟河西岸,东因黄沟河与北庄相隔,西过黄金路与凤凰庄相连,南靠大黄沟村、北临百家旺村。属于黄沟河冲积平原村。据《邢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邢氏始祖广林由北庄迁此盖房开店,俗称邢家屋,形成村落后,沿用为村名。主要姓氏有:邢、马、陈、杜、杨、张等。全村总户数215户,总人口776人,耕地1020.75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经济作物是马铃薯、大蒜,林果以速生杨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95元。黄金路一支线与该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收入和中青年外出打工收入。2013年,该村抢抓“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1285.6米,进行了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东陈家庄村 |
东陈家庄村基本情况 东陈家庄村位于大黄沟乡东北3公里处,黄沟河东岸,北临华村水库,东过泉石路与两泉村接壤,西与百家旺相连,北靠华村水库、南临北庄村。属于青石山区村。全村总户数215户,总人口776人,耕地1020.75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经济作物是马铃薯、大蒜、莲藕,林果以速生杨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95元。泉石路与藤北路交叉处,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收入和中青年外出打工收入。据《陈氏家谱》记载:清雍正年间,陈氏始祖由华村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陈家庄,因重名,1958年加方位改称东陈家庄村。主要姓氏有:宋、段、周、代、马、陈等。2013年,该村抢抓“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2155.1米,进行了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百家旺村 |
百家旺村简介 百家旺村位于大黄沟乡北3公里处,黄沟河西岸,东与东陈村接壤,西与南华村相连,北靠华村水库、南临邢家屋村。属于青石山区村。清朝顺治年间,柏氏始祖由踅庄迁此居住,地处河湾汪塘边,得名柏家汪,后演变为北家汪、百家汪和百家旺。主要姓氏有:刘、段、李、宋、高、石等。全村总户数125户,总人口420人,耕地683.4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经济作物是马铃薯、大蒜,林果以速生杨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95元。藤北路横贯村中心,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收入和中青年外出打工收入。 |
两泉沟村 |
两泉沟村简介 两泉沟村位于大黄沟乡北4公里处,黄山寨西麓,东与泉林镇曹家庄接壤,西过泉石路与东北华村相连,北靠石坌村、南临北庄村。明代中叶,任、杨等姓相继迁此居住,村东河沟内有泉两眼,故得名两泉沟。主要姓氏有:杨、任、石、王、韩、陈等。属于纯沙石山区村。全村总户数377户,总人口1321人,耕地3037.65亩,主要农作物是花生、地瓜,林果以速生杨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95元。泉石路一支线与该村相连,交通比较便利。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收入和中青年外出打工收入。 |
石坌村 |
石坌村基本情况 石坌村位于大黄沟乡东北5公里处,黄山寨西麓,东与新泰市放城镇西班家庄接壤,西过泉石路与东北华村相连,北靠新泰市放城镇小李家庄村、南临石坌村。属于纯沙石山区村。据《陈氏家谱》记载:清宣统三年,陈氏一支由陈家庄(今东陈家庄)迁此居住。村北有道石埨子,故得名石埨。过去曾书写为石坌,但“坌”是刨地的意思,与地名不符,故在1984年地名标准化时更名为石埨。主要姓氏有:陈、任、王、杨、刘、韩等。全村总户数294户,总人口1005人,耕地2013.15亩,主要农作物是花生、地瓜,林果以速生杨、侧柏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95元。泉石路一支线过两泉村与该村相连,交通比较便利。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收入和中青年外出打工收入。2013年该村抓住全县“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2708.4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
演马坡村 |
演马坡村基本情况 演马坡村位于大黄沟乡东南1.5公里,泗河北岸,西临黄沟河,东过泉石公路与泉林镇安乐庄接壤,西过黄沟河与大黄沟村相连,,南靠本乡小黄沟村、北临本乡南庄。属于黄沟河冲积平原村。相传此处为鲁国大夫卞庄子的演马场,村以此得名演马坡,村南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演马坡遗址。明末清初,董、梁等姓相继迁此居住。主要姓氏有:董、梁、孙、王、刘、牛等。全村总户数437户,总人口1457人,耕地1475.7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是莲藕、马铃薯、大蒜,林果以速生杨为主。泉石路从村东纵穿南北。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挣钱和种养收入。2013年,该村抢抓“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5367米,进行了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该村被乡确定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 |
小黄沟村 |
小黄沟村简介 小黄沟村位于大黄沟乡东南部1.5公里处,黄沟河东岸,村东南临泗河,东因黄沟河与泉林镇汉河头相隔,西靠黄金路,南与本乡东崇义村相连、北临本乡演马村。属于河谷平原村。据明朝嘉靖三十七年《重修普照寺记》碑载:明朝中叶,黄沟(今名大黄沟)部分村民迁此居住,取名小黄沟。主要姓氏有:王、贾、张、赵、简、姬等。全村总户数329户,总人口1332人,耕地1465.8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是莲藕、马铃薯、大蒜,林果以速生杨为主。黄金路从村西纵穿南北。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挣钱和种养收入。2013年,该村抢抓“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4349.3米,进行了绿化、美化。同时,沿路两侧墙面还进行了党风廉政宣传警示教育,制作悬挂图片,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5月24日,该村被0济宁市纪委授予全市第三批“济宁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 |
大黄沟村 |
大黄沟村基本情况 大黄沟村位于大黄沟乡政府驻地,黄沟河西岸,东因黄沟河与演马坡相隔,西与星村镇东仲家庄相连,南靠东崇义村、北临凤凰庄村。属于黄沟河冲积平原村。据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普照寺记》碑载:该村始建于宋代,原名黄沟,以河得名。明朝中叶,部分村民迁至村南居住,取名小黄沟,该村史称大黄沟。主要姓氏有:张、王、卢、徐、葛、韩等。设有集市,农历三、八逢集。全村总户数789户,总人口2679人,耕地3359.25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经济作物是莲藕、马铃薯、大蒜,林果以速生杨和梨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95元。黄金路从村中心纵穿南北,藤北路从村中心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是大黄沟乡经济、文化中心。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收入和商贸流通收入。2013年,该村抢抓“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5580.4米,进行了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南庄村 |
南庄村简介 南庄村位于大黄沟乡东北部1.5公里处,黄沟河东岸,南临石猪河,东过泉石路与东庄相连,西过黄沟河与大黄沟村相连,北靠北庄、南临演马坡村。属于黄沟河与石猪河冲积平原村。明代末叶,上涧(今名北庄)部分村民迁此居住,以方位取名南庄。主要姓氏有:刘、赵、张、李、王、石等。全村总户数174户,总人口654人,耕地868.2亩,种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小麦、玉米、水稻;防护林为杨树。泉石路从村东纵穿南北。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旱池藕,为大黄沟乡特色莲藕中心村。2013年该村抢抓全县“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1957.3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7月,该村在全县“创先争优、上榜夺杯”活动中,被0泗水县委授予“带富先锋党组织”荣誉称号。 |
西枣山峪村 |
西枣山峪村简介 西枣山峪村位于大黄沟乡西北部8公里处,东靠东枣山峪,西、南与星村镇五道岭相连,北与新泰市石莱镇接壤。属于纯沙石山区村。据《任氏家谱》载:清朝顺治十年,任氏始祖由-县迁此居住,地处山下大峪,山上枣树成林,故得名枣山峪,即为现在西枣山峪村。主要姓氏有:任、孙、高、卢、杨、王等。全村总户数165户,总人口551人,耕地912.15亩,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花生和地瓜。藤北路一支线穿越西华村和东枣山峪村与该村相连。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挣钱和农作物收入。 |
西崇义村 |
西崇义村简介 西崇义村位于大黄沟乡南2公里处,黄金公路纵穿南北。黄沟河西岸,东靠东崇义村、西与利新庄相连、南接南崇义、北邻大黄沟村。据《炎黄氏族文化考》和《太平寰宇记》载:尧封白马子鲧为崇伯,鲧在此立崇国。鲧死后崇国废,改称崇邑。宋代演化为崇义。又据《张氏家谱》载:明朝末叶,张氏一支迁至村西南居住,取名小崇义,始称大崇义。1950年行政区划时,把大崇义划为4个行政村,“西崇义”之名开始出现。主要姓氏有:张、王、刘、李、杨、徐等。全村336户,1241人,耕地面积1470亩,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2012年人均纯收入7395元。 连续几年被济宁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先后获得县级“五个好党支部”、“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尊老敬老模范单位”、“计划生育先进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3年代表泗水县,迎接了全市组织系统党建观摩评比。 近年来,西崇义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兴办公益事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了义心湖公园,包括观湖亭一座,村民活动场所一处,长廊一处。完成了二层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先后对村内3纵4横全长3.6公里的7条道路进行了硬化,实现了“户户通”硬化路面。安装了路灯23盏,实现村内街道亮化,全面实施了户户通自来水工程。进行了崇伯国古典一条街街景改造、崇伯文化广场建设、崇伯湖建设三项民生工程。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该村抢抓全县“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改造硬化道路2635.6米,还进行了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013年该村认真开展了以“爱满泉乡、幸福泗水”为主题的“四德工程”宣传教育活动,立典型,树形象,对评出的“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好人好事大力宣传,深受群众好评。建设农家书屋,购置桌椅40套,书架4个,报架6个,微机、电视、影碟机、照明等设施齐全,健全了各项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借阅制度,书屋藏书20000余册,品种400种,定期组织开展阅读活动,增加了群众的读书兴趣,提高了群众发家致富本领。成立留守儿童活动室,不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娱乐活动,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
东崇义村 |
东崇义村简介 东崇义村位于大黄沟乡南2公里处,黄沟河西岸,黄金公路纵穿南北。东靠黄沟河、西连西崇义村、南接南崇义、北邻大黄沟村,属于黄沟河冲积平原村。据《炎黄氏族文化考》和《太平寰宇记》载:尧封白马子鲧为崇伯,鲧在此立崇国。鲧死后崇国废,改称崇邑。宋代演化为崇义。又据《张氏家谱》载:明朝末叶,张氏一支迁至村西南居住,取名小崇义,该村始称大崇义,1950年行政区划时,把大崇义划为4个行政村,“东崇义村”开始出现,该村包括东崇义和桃行2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张、王、刘、李、杨、徐等。该村共448户,1672人,耕地面积2142.6亩,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林果主要是速生杨树,经济作物主要是大蒜、土豆。农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经济作物收入和中青年外出务工收入。2012年人均纯收入7395元。 2013年该村抢抓全县“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4469.9米,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在全县“创先争优、上榜夺杯”活动中,被0泗水县委授予“带富先锋党组织”荣誉称号。 |
南崇义村 |
南崇义村简介 南崇义村位于大黄沟乡南3公里处,泗河两岸,黄金公路纵穿南北与村南横贯东西的327国道交叉。东靠泗河与苗馆镇黄阴集村相隔、西连本乡利新庄和苗馆镇孔家铺、南过兖石铁路与苗馆镇黄家岭村、北邻东崇义村和西崇义村,属于泗河冲积平原村。据《炎黄氏族文化考》和《太平寰宇记》载:尧封白马子鲧为崇伯,鲧在此立崇国。鲧死后崇国废,改称崇邑。宋代演化为崇义。又据《张氏家谱》载:明朝叶末,张氏祖由崇义(今名大崇义)迁此居住,取名小崇义。民国期间以方位改称南崇义。主要姓氏有:张、王、徐、顾、丁、高等。全村377户,1399人,耕地面积1358.1亩,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林果主要是速生杨树,经济作物主要是大蒜、土豆。农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经济作物收入和中青年外出务工收入。2012年人均纯收入7395元。 2013年该村抢抓全县“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3763.3米,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在全县“创先争优、上榜夺杯”活动中,被0泗水县委授予“带富先锋党组织”荣誉称号。2013年该村被乡党委政府确定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 |
利新庄村 |
利新庄村简介 利新庄村位于大黄沟乡西南3公里处,黄金公路一支线过西崇义村连接该村。东靠西崇义、西和星村梁家庄接壤、南到泗河、北邻城子顶村,属于泗河冲积平原村。明代初,辛氏始祖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辛庄。明代中叶,辛氏迁徙他乡,孟、丁等姓相继迁入,更名新庄。因重名,1984年更名利新庄。主要姓氏有:丁、孟、王、张、杜、孔等。全村472户,1698人,耕地面积2544.9亩,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林果主要是速生杨树,经济作物主要是大蒜、土豆。农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经济作物收入和中青年外出务工收入。2012年人均纯收入7395元。 |
城子顶村 |
城子顶村简介 城子顶村位于大黄沟乡西南2公里处,藤北路南侧,黄金公路一支线连接该村。东靠黄金路、西和星村镇富官庄接壤、南与利新庄相连、北邻大黄沟村,属于黄沟河冲积平原村。据《徐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徐氏始祖文英由-县城北尤家寨迁此居住,地处古崇国城遗址之上,故得名城子顶。主要姓氏有:徐、张、王、刘、杨、马等。全村153户,504人,耕地面积1072.5亩,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林果主要是速生杨树,经济作物主要是大蒜、土豆。农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经济作物收入和中青年外出务工收入。2012年人均纯收入7395元。 2013年该村抢抓全县“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449.6米,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该村被乡党委政府确定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 |
东华村 |
东华村简介 东华村位于大黄沟乡北部6公里处,华村水库东北岸,东靠泉石公路,西连华村水库,南与本乡东陈家庄相连、北与新泰市石莱镇管家庄、齐家庄接壤。属于纯沙石山区村。1959年修建水库时华村部分村民迁此居住,以方位取名东华村。主要姓氏有:陈、周、张、李、宋、孔等。全村总户数440户,总人口1508人,耕地2019.35亩,种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和地瓜。泉石路从村东纵穿南北。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挣钱和种养收入。2013年,该村抢抓“村户通”工程建设机遇,硬化道路3828米,进行了绿化、美化,建交通桥一座。打深井1眼并配套。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南华村 |
南华村简介 南华村位于大黄沟乡西北部3公里处,华村水库西南岸,东靠小安山,西与星村镇后六安庄相连,北邻华村水库、南接本乡凤凰庄接壤。属于青石山区村。1959年修建水库时,华村部分村民迁此居住,以方位取名南华村。主要姓氏有:李、陈、王、刘、张、杨等。全村总户数269户,总人口903人,耕地2370.15亩,种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和地瓜、果树为核桃、防护林为侧柏、杨树。藤北路贯穿东西。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挣钱和种养收入。2012年7月,该村在全县“创先争优、上榜夺杯”活动中,被0泗水县委授予“带富先锋党组织”荣誉称号。 |
西华村 |
西华村简介 西华村位于大黄沟乡西北部6公里处,华村水库西北岸,东靠华村水库,西靠东枣山峪、西南与星村镇大于家庄和本乡南华村相连,北与新泰市石莱镇东峰村接壤。属于纯沙石山区村。1959年修建水库时华村部分村民迁此居住,以方位取名西北华,1984年更名西华村。据明正德十四年《重修水云观记》碑载:华村原名花村,始建于汉代,清代演变为华村。主要姓氏有:卢、李、陈、许、王、张等。全村总户数252户,总人口894人,耕地1968.9亩,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花生和地瓜。藤北路一支与西华村相连。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挣钱和农作物收入。2013年该村支部村委抢抓泗水县“村户通”建设项目机遇,新建连村通户道路851.6米,极大地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
东枣山峪村 |
东枣山峪村基本情况 东枣山峪村位于大黄沟乡西北部7公里处,华村水库西北侧,东靠华村水库,西靠西枣山峪、西南与星村镇左家庄和本乡西华村相连,北与新泰市石莱镇东峰村接壤。属于纯沙石山区村。清末民初,枣山峪部分村民迁此居住,以方位取名东枣山峪村,主要姓氏有:杜、张、陈、王、卢、刘等。全村总户数128户,总人口435人,耕地405.05亩,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花生和地瓜。藤北路一支线穿越西华村和东枣山峪村相连。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挣钱和农作物收入。近年来,该村支部村委积极筹措资金,新打深井2眼,大口井9眼,扩大了农作物灌溉面积。2011年7月,在全县“创先争优、上榜夺杯”活动中,被0泗水县委授予“带富先锋党组织”荣誉称号。 |
北庄村 |
北庄村简介 北庄社区位于大黄沟乡东北部2公里处,黄沟河东岸,华村水库下游,伏羲山、宝贝山半环村庄,省级泉石公路、贺庄水库北干渠、华村水库支渠分别贯穿村庄。西过黄沟河与邢家屋村相连,北与两泉沟接壤、南临南庄村。属于黄沟河河冲积平原村。明代初叶建村,原名上涧,因位于石猪河上游而得名。主要姓氏有:王、张、石、侯、包、任等。设有集市,农历五、十逢集。全村总户数523户,总人口1782人,6个生产小组,村庄占地479亩,耕地1757.7亩,种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小麦、玉米、莲藕;经济林为核桃;防护林为杨树、侧柏。该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农作物收入和核桃收入,是大黄沟乡重要的经济林(核桃)基地村和莲藕种植中心村。根据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依照设计院的统一规划设计,新型社区占地115亩,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商业配套公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684万元。社区建成后可腾空优良肥沃土地370亩。 原村庄村民住宅608位,根据有关政策文件规定,对每位住宅的房屋,构筑物及地上的附着物进行了丈量,评估作价,全村总计评估作价2077万元,平均每位住宅3.4万元。 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设计院的规划设计,规范建设“4+2”住宅楼房480户,50000平方米,三层楼房老年公寓72户,3240平方米。沿泉石公路300米(两层楼房)的门头房。住宅楼四层{带0,储藏室(车库)}为单元式,基本户型有120,105,90平方米三种户型,老年公寓三层楼房每户45平方米,沿街门头房两层楼。 本村新型社区建设分两期完成,第一期启动住宅楼7栋,(两单元4栋,3单元3栋),老年公寓楼3栋,面积1.5万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完工后能容住208户,现已上房入住。二期暂开工6栋多层,面积2.1万平方米,可入住146户,目前正在做主体施工。二期竣工完成,全村村民可全部进住新型社区。 2013年被乡党委政府确定为大黄沟乡“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