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坊村简介
孔坊村位于梁山县城东南8公里,梁菏公路毗邻村东,全村2186人,54名党员,13个生产小队,村两委班子6人,2120亩耕地,现全村广大群众思想稳定,民心向上,村容整洁,经济发展,被上级党委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
孔坊村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得益于一个好的“两委”班子,两委班子成立以来,支部一班人和村委成员,反复总结本村历届以往“两委”班子工作中的经验得失,发扬他们的长处,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策划将来的工作计划,在广泛征求全村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财务公开领导小组”,同时村两委班子努力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发展经济,处理好村务的能力,支部书记陈昌新同志带领两委成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政府建立起的远程教育,他们充分利用,按时收看建立起专门的学习笔记,在开通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孔坊村制订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村务大计,为本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委”班子过硬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基础,只有建立起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村干部队伍,才能集合广大群众的智慧,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孔坊村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一、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新农村村风正气。
孔坊村是一个较大的行政村,人口多,村务复杂,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家族问题,领居中的宅基相争,以及村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土地纠纷,可以说千头万绪,这是以往孔坊村的真实写照,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后,以陈昌新周志为书记的支部一班人针对孔坊村的现状,深刻的认识到:要想改变孔坊村的复杂局面,必须树立村风正气,建立起和谐文明的村风村貌,为此两委成员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村规民约,并结合县、街两级政府开展的文明家庭评选,大张旗鼓的宣传村里的好人好事,定期评选好邻居,好家庭、好媳妇及致富能手,极大的带走马灯了村级文明建设,现在的孔坊村,村民和睦、邻居相助,并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帮,整个孔坊村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二、努力建设村级硬件设施,积极改善群众生活。
村两委下大力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村庄街道的水泥硬化,以往的孔坊村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街道坑洼不平,垃圾遍地,为改变这种现状,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村两委利用近一年的时间通过多方筹集,于2004年秋终于修通全村“两纵两横”的水泥街道,总长度达4800米,又通过百般努力为群众安装了自来水,实现了村民多年的原望,紧接着村两委又把目光瞄向了全村的低压电网,由于年入失修,村里的电线大多老化,为村民用电造成了安全隐患,为此,又进行了全村农电网的的砌底改造,先后帮助我村十余户村民发展养鸭生产,年出栏量达到42万只,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筹资128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2148平方米的四层小学教学楼,有筹资500万元,四座展新的村民小区生活楼全部完工。针对全村大部分耕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村两委发动群众利用3年的时间,将所有涝洼的耕地普遍配打机井一眼,全村所有耕地均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渠相连的新局面。
三、顺应市场经济 鼓励村民积极创收。
经过持续的精神文明建设,全村广大群众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全村思想稳定,正气昂扬,为步入市场经大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村两委先是积极鼓励一部分群众优先发展,又引导部分剩余劳动力走出去打工,既结合本村处于交通要道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农机维修站、废旧车辆拆卸市场,成立百货部四处,饭店六个,又建立起棉花、花生、水果等种植基地,现在的孔坊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5000元。
四、 发挥地利优势,积极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2001年梁山镇民营工业园区设在了孔坊村驻地,这为孔坊村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机遇,这也同时占用了村里大量的土地,相来对地“惜土如金”的部分群众不能理解,陈昌新同志带头做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经过“两委”的努力,终于使广大村民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主动将自己家的耕地出让出来,使几家民营企业顺利开工建设,整个工业园区50%的土地是孔坊村群众牺牲自己的利益出让的园区开工建设以来,许多孔坊村民变成企业的工人,提高了全村的收入。
五、积极开展法制宣传,争创文明和谐新农村。
孔坊村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一些不良风气在村中有所抬头,支部一班人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没有放松,及时在村里开展了学法守法做合格村民、做文明村民的普法教育,村里结合务工人员外出的时机,签订守法协议,让他们到打工所在地宣传例刑事案件的发生,自1999年以来,连年被党委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总之,孔坊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单位的征途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村“两委”成员开拓进取的信心不足;二群众的某些思想还不能很好的统一。这些问题,村两委将逐步克服解决,相信不久的将来,孔坊村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走的更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832002 | 272100 | 0537 | 查看 孔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姜庄社区 |
梁山街道姜庄社区位于梁山县城南,220国道东侧,全村总户数301户,856人,旧村占地220亩,社区占地40亩,完成整村迁建后,可复垦土地180亩。社区于2010年12月开工建设,目前,整个社区拆迁安置工作基本结束,建筑面积3.7万㎡的5栋居民楼已全部交付使用,社区高标准完成了防盗网安装、路面硬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统一安装了太阳能。 街村两级经过七个昼夜的突击奋战,顺利完成了协议签订、居民回迁、房屋拆除工作,共拆除院落203个,拆除面积2.4万㎡,回迁群众全部入住社区,并完成了土地复垦。 为确保姜庄社区拆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社区建设指挥部的正确指导下,梁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进行分析讨论研究,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科级领导干部任成员的姜庄社区拆迁安置指挥部,结合姜庄村实际,制定了《姜庄社区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姜庄社区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及拆迁安置具体操作流程及有关奖惩办法。在具体拆迁安置工作中,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靠上,坐镇指挥,抽调机关200余人,并从县城建指挥部、-、执法局等单位借调部分人员,组成姜庄社区拆迁安置工作队伍,成立了行政组、政策组、协议组、选房组、资金组、验收组、复核组、拆迁组、秩序维护组、后勤组、钥匙组等11个专业组别,分别负责沟通交流、政策解答、协议签订、腾空验收、资金兑付、房屋拆除等工作,各工作组自8月3日进驻姜庄社区以来,攻坚克难、强力推动,每天加班至凌晨三四点钟,指挥部加强工作调度,每天上下午、晚上三次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分析解决工作组反映的疑难问题,推动了整个拆迁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本次拆迁工作中,没有发生一起阻挠、拒签现象,真正实现了平安拆迁、和谐拆迁。 |
吕垭口社区 |
梁山街道吕屺口居民区简介 梁山街道吕屺口居民区有居民420户,1543人,耕地415亩,党员83名,党总支成员5人,下设4个党支部。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居民区党总支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居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强居富民战略,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2012年,集体资产达4000余万元,集体收入500余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9200余元。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党总支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大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党总支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进行村庄改造,建设了高标准的银河住宅小区、沁苑住宅小区,彻底治理了过去村庄道路坑洼不平,路不相通,垃圾成堆,住房低矮狭小的状况,建设高标准的住宅楼,以成本价格提供给村民,解决了全村所有18岁以上的村民住房问题。居民免费供应自来水,并免交水电费,全居都安装了路灯,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村上有6名专职清洁工负责垃圾清扫和外运。二是增加居民福利待遇。居委会每年发给有地居民600斤小麦款,无地居民800斤小麦款,春节每人发700元过节费,60岁以上老人年发900元,55岁以上老党员年发1000元慰问金,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办理了银龄平安保险,为全体居民办理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和治安保险,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每户补贴100元。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同群众性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群团组织活动室、远程教育活动室、人口学校、农村书屋。设立精神文明宣传栏,建起了两个永久性跨路大型宣传牌坊,安装了44个高标准灯箱,定期组织居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实行动态管理,达标挂星,违标摘星,对低星户进行帮扶,80%以上的户达到“十星级文明户”标准。制定了居民文明规范自治条例和评选文明经商户等标准制度,提高了居民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使每个居民自觉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了全体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居民区党组织秉承为民服务的宗旨,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赢得了全体居民的真心爱戴、真诚拥护,成为全县为民服务、和谐发展的模范村居。 |
前码头村 |
梁山街道前码头村地处梁山县城北三公里处,220国道东侧,全村现有人口1570人,510户,村庄占地557亩,耕地1780亩,民营企业五处,固定资产295万元,人均收入7430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前码头村党委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努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先后荣获“山东省村民自治模范村民委员会”、“省级文明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村居”、“五个好”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任庄村 |
梁山街道任庄村位于梁山街道东北2公里处,东临220国道及京杭大运河,紧靠东平湖水库围坝,现有村民629户,2156人,耕地面积1639亩,村集体年收入110万元,人均年收入8500余元。近年来,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
丁庄村 |
丁庄村位于梁山镇政府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总面积0.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64亩。现辖7个村民小组,537户,1257人。 近年来,我们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使本村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我们村“两委”班子健全,班子成员团结紧密,廉洁自律。在工作中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村风正,治安好,无刑事案件。村“两委”一班人不断加强学习,制定了较完善的工作、学习制度,做事力争做到自己满意、群众高兴。 二、对村民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我们村“两委”积极与镇妇联、司法所、团委等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开展“三讲一树”及道德评议活动。今年,共评出好媳妇、好婆婆各6名,五好家庭10个,致富能手6个。设立了阅报栏、法制宣传栏、村务公开栏、计划生育宣传栏、梁山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把街道变成了教育群众的宣传阵地。同时,进一步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使全村村民文明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三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为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便于机械化耕作,村“两委”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倡导村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完善修建了沟、渠、路、桥、闸等设施,并派专人进行管理。近年,我村先后打井26眼,并且每眼井全部配上深水泵。 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村级民主管理。近年来,我村新建了办公场所,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等农村服务室设施齐全。村“两委”在上级的指导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定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村务公开会、民主理财会,实现了管理民主,使群众满意程度显著提高。 五、制定长远目标规划。村“两委”多次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根据我地理位置优越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我村现有几个农贸市场,及部分闲散土地,我村大量引进外资及人才来我村办厂创业,我村现有企业10多家,书业、物流门市近20家,为我村村民提供了很好的二次就业机会。 |
冯屺口村 |
梁山街道冯屺口村位于县城西郊,距街道办驻地1.5公里。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0亩。现辖8个村民小组,582户,1800人,共有党员54名。以农业、建筑业、商业,个人企业为主,少数外出务工人员,龙头企业有“神力汽车配件厂”、“水浒禽蛋厂”等一大批中型企业,近年来,该村立足实际,多途径、多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力地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进行集约化经营 为充分利用好闲置的土地资源,党支部和村委会经过商议,通过招标方式对该村200余亩土地进行承包,村委会组织召开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村民小组大会,在村委会统一发包,按照民主集中、公开、公平、公正,对群众负责,对上级负责的原则,层层征求意见,稳步开展工作,在征求广大代表的建议的基础上对所有有意愿承包的人进行了集体评议,选出有资金,懂技术、信誉良好,人品较好的个人进行投标,为增加透明度、公信度,邀请了部分党员、群众代表进行了监督,最后顺利承包给张广代30年承包权,每年将10万斤小麦折算成现金上交村集体。张广代承包到手后大力发展速生杨林场,进行集约化经营,栽植速生杨10万余棵,成为该村第一承包大户。通过土地承包流转,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0多万元。 该村北部有一处林地,约100余亩,前几年作为村公共墓地使用,土地承包给几十家个人经营,种植粮食作物及蔬菜,承包人收入很低,村集体收入仅几千元,而且因承包户较多,每年征收承包费十分困难,村干部叫苦连天,群众意见也很大。为改变这一局面,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认真讨论,充分征求广大党员、群众、村民小组长的意见,并报请上级领导审批,对这一片旧坟地进行了改造,充分利用凤凰山西山堤的空闲优势,把坟起到荒山上,为村集体置换出土地180亩,而且没有侵占一点良田。村先后在此地块安置工厂、建设商品房、多功能仓库用房等,还进行了土地使用权的租用,为冯屺口村的集体收入增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年通过租赁使用权收入达10万余元。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工业经济 近年来,冯屺口村积极招商引资,支持民营企业进村建厂投资。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该村加大宣传力度,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招商小组先后多次赴外地进行考察,寻求好的致富项目。村两委对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邀请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协调,对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先后引进工厂8家,零售业12家,仓库库房28家,周转站一家,物流园一家,开设饭店6家,大小洗车业户数十家,汽车修理厂6家,为群众拓宽了就业渠道,打通了致富之路,从而既盘活了集体资产又给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了方便。目前,该村共有神力汽车配件厂、自行车配件厂、华北机械厂、静音水泥。制品厂、卫生辅料厂、富贵钢材厂、高胜轴承毛坯厂、由条子服装厂、诚义红炉、神力物流园区、金路车桥厂、魁字牌电三轮厂、创洁公司、西城饭店、出口创汇大户、水泊禽蛋加工厂、城海房产等一大批工业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集体收入大大增加。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村两委成员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冯屺口村集体收入大幅提高,近三年集体收入达90万元,随着集体收入的的增加,村居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
孔坊村 |
孔坊村简介 孔坊村位于梁山县城东南8公里,梁菏公路毗邻村东,全村2186人,54名党员,13个生产小队,村两委班子6人,2120亩耕地,现全村广大群众思想稳定,民心向上,村容整洁,经济发展,被上级党委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 孔坊村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得益于一个好的“两委”班子,两委班子成立以来,支部一班人和村委成员,反复总结本村历届以往“两委”班子工作中的经验得失,发扬他们的长处,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策划将来的工作计划,在广泛征求全村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财务公开领导小组”,同时村两委班子努力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发展经济,处理好村务的能力,支部书记陈昌新同志带领两委成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政府建立起的远程教育,他们充分利用,按时收看建立起专门的学习笔记,在开通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孔坊村制订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村务大计,为本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委”班子过硬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基础,只有建立起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村干部队伍,才能集合广大群众的智慧,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孔坊村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一、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新农村村风正气。 孔坊村是一个较大的行政村,人口多,村务复杂,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家族问题,领居中的宅基相争,以及村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土地纠纷,可以说千头万绪,这是以往孔坊村的真实写照,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后,以陈昌新周志为书记的支部一班人针对孔坊村的现状,深刻的认识到:要想改变孔坊村的复杂局面,必须树立村风正气,建立起和谐文明的村风村貌,为此两委成员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村规民约,并结合县、街两级政府开展的文明家庭评选,大张旗鼓的宣传村里的好人好事,定期评选好邻居,好家庭、好媳妇及致富能手,极大的带走马灯了村级文明建设,现在的孔坊村,村民和睦、邻居相助,并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帮,整个孔坊村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二、努力建设村级硬件设施,积极改善群众生活。 村两委下大力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村庄街道的水泥硬化,以往的孔坊村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街道坑洼不平,垃圾遍地,为改变这种现状,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村两委利用近一年的时间通过多方筹集,于2004年秋终于修通全村“两纵两横”的水泥街道,总长度达4800米,又通过百般努力为群众安装了自来水,实现了村民多年的原望,紧接着村两委又把目光瞄向了全村的低压电网,由于年入失修,村里的电线大多老化,为村民用电造成了安全隐患,为此,又进行了全村农电网的的砌底改造,先后帮助我村十余户村民发展养鸭生产,年出栏量达到42万只,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筹资128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2148平方米的四层小学教学楼,有筹资500万元,四座展新的村民小区生活楼全部完工。针对全村大部分耕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村两委发动群众利用3年的时间,将所有涝洼的耕地普遍配打机井一眼,全村所有耕地均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渠相连的新局面。 三、顺应市场经济 鼓励村民积极创收。 经过持续的精神文明建设,全村广大群众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全村思想稳定,正气昂扬,为步入市场经大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村两委先是积极鼓励一部分群众优先发展,又引导部分剩余劳动力走出去打工,既结合本村处于交通要道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农机维修站、废旧车辆拆卸市场,成立百货部四处,饭店六个,又建立起棉花、花生、水果等种植基地,现在的孔坊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5000元。 四、 发挥地利优势,积极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2001年梁山镇民营工业园区设在了孔坊村驻地,这为孔坊村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机遇,这也同时占用了村里大量的土地,相来对地“惜土如金”的部分群众不能理解,陈昌新同志带头做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经过“两委”的努力,终于使广大村民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主动将自己家的耕地出让出来,使几家民营企业顺利开工建设,整个工业园区50%的土地是孔坊村群众牺牲自己的利益出让的园区开工建设以来,许多孔坊村民变成企业的工人,提高了全村的收入。 五、积极开展法制宣传,争创文明和谐新农村。 孔坊村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一些不良风气在村中有所抬头,支部一班人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没有放松,及时在村里开展了学法守法做合格村民、做文明村民的普法教育,村里结合务工人员外出的时机,签订守法协议,让他们到打工所在地宣传例刑事案件的发生,自1999年以来,连年被党委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总之,孔坊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单位的征途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村“两委”成员开拓进取的信心不足;二群众的某些思想还不能很好的统一。这些问题,村两委将逐步克服解决,相信不久的将来,孔坊村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走的更好。 |
土囤村 |
土囤村位于梁山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驻地6.8公里,总面积1003.8亩,耕地面积650亩。现辖4个村民小组,158户,500人。 去年以来,在县、街两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的强力推动下,土囤村紧紧围绕全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部署,及时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班子,严格对照整治要求和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投资70余万元对道路进行硬化,修建进村道路、主要街道1400米,小街巷2300米,7000余平方米;投资1万余元对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栽植柿子树、槐树等绿化苗木500余棵;投资2万元安装路灯40盏;投资1.6万元对村内街巷两侧墙壁进行粉刷,粉刷面积8000余平方米,并制作60块村庄文明宣传牌和1个文明宣传栏;同时,按照标准配备1名保洁人员及专门的保洁工具,修建地下垃圾池1个,购置垃圾桶10个,每户配备垃圾容器1个,保洁人员对村庄环境进行日常保洁,实行了垃圾日产日清。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
后码头村 |
后码头村简介 后码头村位于梁山县城以北,202国道从村西穿过,东临京杭大运河,全村共320户,1180人,总耕地1200亩,全村共有党员38人,村上水电齐全,村内有路灯. 水利设施方面:全村共有机井20余眼,排水沟2条,直通大运河,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 发展规划: 一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请农业专家到户进行指导。 二是为方便村民出行,计划再修三条水泥路。 三是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
周庄村 |
周庄村地处梁山县城南,220国道东侧,梁山街道民营工业园区西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1131亩,耕地面积630亩,全村159户,共592人。 去年,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召开后,在县、街两级的强力推动下,周庄村快速行动、扎实开展,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组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整治,实现了整个村庄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投资70余万元对3200米,11000平方米小街巷实施了硬化,对5000米下水道改造提升;投资3万余元安装路灯14盏;投资10万余元在村内主要街道两侧铺设彩砖1700余平方米;投资5万余元在道路两侧栽植了龙爪槐、龙柏、冬青、黄金叶等绿化苗木300余棵,并对村头的空闲地进行了绿化;投资3万余元对村内所有街巷墙壁进行了粉刷,粉刷面积8000余平方米,并制作了60块村庄文明宣传牌和1个文明宣传栏。同时,按照标准配备2名保洁人员及专门的保洁工具,修建地下垃圾池1个,购置垃圾桶30个,保洁人员对村庄环境进行日常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机制,特别是做好村庄的日常保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现象,使村庄面貌更加优美整洁,力促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
中王村 |
中王村位于梁山街道东南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1400亩,耕地面积1200亩。现辖4个村民小组,230户,820余人。 去年,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召开后,在县、街两级的强力推动下,中王村快速行动、扎实开展,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组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整治,实现了整个村庄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投资55万余元对60平方米进村道路,3600米,10640平方米小街巷实施了硬化,对5000米下水道改造提升;投资1.3万余元安装路灯31盏;投资2万余元在村内主要街道两侧进行清障,出动铲车2辆,调运土方1800方,绑扶路肩1500米;投资2万余元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补植,补植柿子树、槐树、枣树等绿化苗木1200余棵;投资4万余元对村内所有街巷墙壁进行了粉刷,粉刷面积2万余平方米,并制作了60块村庄文明宣传牌和1个文明宣传栏。同时,按照标准配备2名保洁人员及专门的保洁工具,修建地下垃圾池1个,购置垃圾桶10个,保洁人员对村庄环境进行日常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机制,特别是做好村庄的日常保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现象,使村庄面貌更加优美整洁,力促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
许河村 |
许河村位于梁山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8.8公里,总面积280亩,耕地面积908亩。现辖6个村民小组,185户,606人。 去年以来,许河村认真贯彻执行市、县两级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快速行动、扎实开展,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组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确保了整治活动的顺利实施,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累计投入资金40余万元硬化主要街道2000平方米,小街巷1600米,5000余平方米,铺设下水道3000余米;投资2万余元安装路灯31盏;投入资金1万余元在道路两侧栽植柿子树等绿化苗木300余棵;投资1.8万元对村内街巷两侧墙壁进行粉刷,粉刷面积8700平方米,制作60块村庄文明宣传牌和1个文明宣传栏;按照标准配备保洁人员1名及专门的保洁工具,修建地下垃圾池1个,购置垃圾桶10个,确保村庄内垃圾日产日清,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农村环卫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引导村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
邓庄村 |
梁山街道邓庄村位于梁山县城东南10公里,梁济路与梁兖路交汇处,是梁山县城的的东大门。耕地面积1200亩,现有村民460户,人口1620人。 去年以来,邓庄村在县、街两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的领导下,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优化了村民居住环境。投资50余万元对道路进行硬化,修建小街巷3411米,10200余平方米,改造提升下水道1000余米;统一安装了60块村庄文明宣传牌和1个文明宣传栏;同时,按照标准配备3名保洁人员及专门的保洁工具,修建地下垃圾池1个,购置垃圾桶10个,每户配备垃圾容器1个,保洁人员对村庄环境进行日常保洁,实行了垃圾日产日清。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
夏庄村 |
梁山街道夏庄村地处梁山县城南10公里,西靠220国道,东靠梁济路,东马路横穿全村,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10亩,林地226亩,人均耕地面积0.98亩。4个村民小组,202户,人口820人,有党员24名,村委会成员3人,支部成员3人,交叉任职2人。 近年来,上级党委的辅助下,新建了办公场所,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农村服务室、农家书屋等场所健全,布置了11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配备了办公桌椅,喷绘了大幅党建宣传标语。健全了各项党建制度,定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村务公开会、民主理财会,实现了管理民主,使群众满意程度显著提高。 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据本村情况,把村庄规划为新村村民住宅区、工业区、高效农业区,村“两委”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倡导村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修建了沟、渠、路、桥、闸等设施,并派专人进行管理。在县开发办的支持下对我农田进行了改造,修建了PVC滴灌系统,大大节省了用水量及管理费用。村集体对群众在种、播、灌、防等方面进行统一服务。自1999年以来,该村共投资1100万元,用于村民住宅区建设,2005年全村建成高标准平房200余户;投资50万元对全村5条街道进行了硬化,2012年投资70余万元对进村道路及小街巷进行了硬化,共1.5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两委”积极与街道组织、宣传等部门密切配合,合理利用农闲时节,大力开展“三讲一树”及道德评议活动。2012年共评出好媳妇、好婆婆各5名,五好家庭3个,致富能手5个,发放公民道德宣传材料,知荣辱、树新风宣传材料500余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群众思想觉悟得到稳步提高。 |
庄楼村 |
梁山街道庄楼村背靠京杭大运河,西临梁济公路,水、陆交通便利。占地2700余亩,耕地1415余亩,果园40亩,其中湖区耕地占62%。现有322户,1347人, 去年以来,邓庄村在县、街两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的领导下,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优化了村民居住环境。投资28.9万元对道路进行硬化,修建主要街道785.5米,小街巷649米,1947平方米,改造提升下水道4000余米;投资2万元对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投资30余万元安装路灯58盏;对村内街巷两侧墙壁进行了粉刷,统一安装了60块村庄文明宣传牌和1个文明宣传栏;同时,按照标准配备3名保洁人员及专门的保洁工具,修建地下垃圾池1个,购置垃圾桶10个,每户配备垃圾容器1个,保洁人员对村庄环境进行日常保洁,保持村内环境整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
高垓村 |
高垓村简介 高垓村地处梁济公路两侧,距县城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现有127户,434人,耕地53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我们村“两委”班子健全,书记主任一人担。班子成员团结紧密,廉洁自律。在工作中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村风正,治安好,无刑事案件。村“两委”一班人不断加强学习,制定了较完善的工作、学习制度,做事力争做到自己满意、群众高兴。 二、思想教育常抓不懈。我们村“两委”积极与镇妇联、司法所、团委等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开展“三讲一树”及道德评议活动。2007年共评出好媳妇、好婆婆各5名,五好家庭3个,致富能手5个。设立了阅报栏、法制宣传栏、村务公开栏、计划生育宣传栏、梁山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把街道变成了教育群众的宣传阵地。同时,大搞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通过明确专人负责街道卫生、、发动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参加义务劳动等方式整修路面,清理“三堆”,使全村村民文明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三 、制定长远目标规划。村“两委”多次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根据本村实际,确定大力发展梅豆等高效种植业和养鸡业,在村西发展速生林160亩。以养鸡为主,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等品牌产品养殖实现规模化。 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村“两委”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倡导村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完善修建了沟、渠、路、桥、闸等设施,并派专人进行管理。2006年县开发办又对我村农田进行了改造,修建了PVC滴灌系统。 五、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近年来,我村新建了办公场所,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等农村服务室设施齐全。村“两委”在上级的指导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定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村务公开会、民主理财会,实现了管理民主,使群众满意程度显著提高。 |
梁庄村 |
梁庄村位于梁山街道东南部,济梁路东侧,距街道办事处驻地约10.4公里。总面积1317.7亩,耕地面积966亩,现辖3个村民小组,200户,681人。 去年以来,梁庄村认真贯彻执行市、县两级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快速行动、扎实开展,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组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确保了整治活动的顺利实施,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累计投入资金60万元硬化小街巷2500米,8500平方米,铺设下水道9000余米;投资7万余元安装路灯30盏;投入资金3万元在道路两侧栽植槐树、柿子树、梧桐、杨树等绿化苗木700余棵;投资2万元对村内街巷两侧墙壁进行粉刷,粉刷面积6000余平方米,制作60块村庄文明宣传牌和1个文明宣传栏;按照标准配备保洁人员1名及专门的保洁工具,修建地下垃圾池1个,购置垃圾桶10个,确保村庄内垃圾日产日清,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农村环卫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引导村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
林庄村 |
林庄村位于梁山街道东南部,220国道东侧,济梁路南侧,距办事处驻地约4公里,总面积1376.4亩,耕地面积719亩。现辖4个村民小组,201户,共820余人。 去年以来,在县、街两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的强力推动下,林庄村紧紧围绕全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部署,及时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班子,严格对照整治要求和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投资110余万元对道路进行硬化,修建进村道路、主要街道400余米,小街巷5000米,17000余平方米,改造提升下水道8000余米;投资30万元对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栽植梨树、法桐、梧桐等绿化苗木1500余棵;投资3万元安装路灯50盏;投资2万元对村内街巷两侧墙壁进行粉刷,粉刷面积6000余平方米,并制作60块村庄文明宣传牌和1个文明宣传栏;同时,按照标准配备2名保洁人员及专门的保洁工具,修建地下垃圾池1个,购置垃圾桶10个,每户配备垃圾容器1个,保洁人员对村庄环境进行日常保洁,实行了垃圾日产日清。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