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村简介
明初,杜姓人家最早来此定居立村,至明末有又有裴姓迁来在村南定居,后逐渐扩大连成大村,人民习称杜家村。杜家村是“百强示范村”,现有人口1065人,耕地面积1670亩,人均年收入9895元。该村完成户户通修路6.5公里,安装路灯36盏,植树1.68万株,新流转土地580亩。近年来,该村依托葡萄种植的传统,加大产调力度,大力发展葡萄、土豆种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881110 | 272100 | 0537 | 查看 杜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林程店村 |
林程店村简介 林程店村位于石门山镇东北部,人口1180人,党员27人,耕地面积1750亩。多年来先后获得“五好党支部”、“市计划生育模范村”、“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大力发展兴村富民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牢牢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松,大力发展黄瓜制种和畜牧养殖业。进行土地流转100亩,种植草莓大棚80个,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2011年新建村委大院一处,占地520平方米,办公设施配套齐全,达到村级规范化建设标准。 倡树社会新风尚,努力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新风户”、“好媳妇好婆婆”、“科技带头户”等评选活动。目前,全村90%的家庭达到“十星级文明户”的标准。 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清洁机制,选址建设了4个垃圾池,全面清理村内“三大堆”、杜绝了“脏乱差”现象的发生。今年共修建村内道路3980米,已经实现村内通,基本达到户户通。 下一步,林程店村将围绕土地流转、草莓、黄瓜制种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扩大种养基地规模,提升质量档次,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真正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 |
董庄南村 |
南村人口1510人,拥有村内街巷18条4.7公里,其中2012年在市驻村-大力支持帮助下硬化13条2.62公里小巷,完成道路建设投资124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马亭村 |
马亭村简介 马亭村包括马亭和张庄两个自然村。其中马亭人口1010人,发展了大樱桃、银杏、冬枣1200余亩,在东岭上建设樱桃采摘园340亩,总投资510万元,年纯收入将达到360万元以上。该村拥有村内街巷15条2.7公里,2012年硬化小巷1.6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78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张庄村人口510人,拥有村内街巷17条2.0公里,其中2012年硬化小巷0.8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55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林洼村 |
林洼村简介 林家洼村位于石门山镇西部平原地带,此地原是林家墓地。明初,林姓人家傍墓而居,遂成村落。因地势低洼,习称林家洼。现有人口1004人,耕地面积1611亩,人均年收入达8684元,全村年总收入达1000余万元。该村完成“户户通”修路5公里,安装路灯78盏,植树5.35万株。该村一直有种植葡萄的传统,所产巨峰葡萄,口感、色泽冠绝鲁西南。该村与杜家村、衡庙、韦家寨同属我镇规划的葡萄种植带。目前,全村发展葡萄1000余亩,樱桃200余亩。今年新流转土地563亩,积极促进产调和农民增收。近年来,先后荣获市“文明小康村”、“十佳文明村居”、“党员培训基地”、“建党九十周年先进基层党组织”、“百强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及“全省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等称号。 |
管村村 |
管村简介 相传北宋时立村,仅3户人家,分居于险河两岸,后个繁衍成小村。至元末,为防战乱,三小村合并为一村,因靠近通往京城的南北大道,并设有馆驿,名“话三馆”,习称“馆村”,后演变为管村。管村村中有大型集贸市场,镇中学、村小学、济宁市一级幼儿园各一处,使全镇的教育中心。现有人口2024人,耕地面积2825亩,人均年收入9240元。该村完成户户通修路8.9公里,安装路灯100盏,植树5.34万株。今年新流转土地988 亩,主要用于葡萄、大樱桃、核桃的种植,并成功注册了2个家庭农场,有力推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户增收。多年来,先后获得市“五好党支部”、“市计划生育模范村”、“先进基层党支部”、“百强示范村”、“模范村民委员会”、“圣城先锋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倡树社会新风尚,努力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新风户”、“好媳妇好婆婆”、“科技带头户”等评选活动。目前,全村90%的家庭达到“十星级文明户”的标准。 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人民环境。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清洁机制,选址建设了4个垃圾池,全面清理村内“三大堆”、杜绝了“脏乱差”现象的发生。今年共修建村内道路7800米,已经实现村内通,基本达到户户通。 下一步,管村将围绕土地流转、草莓种植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扩大种养基地规模,提升质量档次,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真正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 |
董大城村 |
董大城村为“百强示范村”,人口1154人。董大城岩棉厂始建于1986年,岩棉制品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和山东省名牌产品,并由国家能源部颁发了生产许可证,成为全国石化绝热工程协作单位成员,“麒麟”牌岩棉制品在市场上畅销不衰,为全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村已硬化11条3.7公里,其中2012年在市驻村-大力支持帮助下,硬化小巷2公里,达到“户户通”标准。 |
周庄村 |
周庄村简介 高标准的栈桥、慢客驿站、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徜徉在山水相依的周庄,宛若进入了一幅优美的画卷。石门山镇周庄村素有“诗礼周庄”之称,近年来,石门山镇周庄村借助美丽乡村暨文化国际慢城建设的契机,依托黄山景区及三县交界等优势着力打造随农家俗、学农家活、识农家事、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为一体的宜居宜游生态旅游村。目前,周庄已成为乡村休闲度假、体验民俗文化、户外写生的最佳生态村落。 周庄村人口346人, 拥有村内街巷8条2.6公里,其中2012年硬化小巷0.4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20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目前,已完成植树1.06万株,其中村内绿化栽植杨树、石榴、杏树2100株,村村通公路栽植杨树、侧柏、金银花6500株,新建经济林20亩,栽植核桃、杏树2000株。 |
韦庄村 |
韦庄村简介 此村始建于西汉。《曲阜圣迹古迹略考》载:“韦玄成汉丞相,韦贤之子,元帝朝(公元前42年)亦拜相封侯,葬于城北四十里韦家庄东南。”《韦氏家祠》碑载:“余韦氏也,……距祖墓二里许,其他旁祖墓而居着数百家,族诚大矣。……”遂名韦家庄。韦家庄村现有人口2008人,耕地面积1799亩,人均年收入6472元。该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104国道穿村而过,兴建小(一)型韦庄水库一座,库容量达到2153立方,为支援国家建设。目前,该村完成户户通修路 6.6公里,安装路灯42盏,植树2.11万株,流转土地629亩。 |
后夏村 |
后夏村简介 后夏村有东夏村和西夏村两个自然村,其中西夏村人口890人,是石门山镇的黄金梨基地,现有黄金梨280亩,注册有“石门山”品牌,今年又新发展核桃种植460亩。该村拥有村内街巷12条3.8公里,2012年硬化小巷2.1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100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东夏村人口1446人,拥有村内街巷18条5.9公里,2012年硬化小巷2.1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160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韦楼村 |
韦楼村简介 韦楼村为“百强示范村”,人口845人,投资了84万元高标准建成了石门山镇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辐射7个村庄,人口6403人,该村拥有村内街巷19条3公里,其中2012年硬化小巷2.03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82万元,已达到“户户通”标准。 |
黄沟村 |
黄沟村人口539人,该村拥有村内街巷6条4.5公里,其中2011年硬化主街0.5公里,2012年硬化小巷6条4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119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韦家寨村 |
韦家寨村简介 相传元末,韦氏迁此定居立村。明末,盗匪四起,村人为防乱,围村筑寨墙,故名韦家寨。韦家寨村现有人口912人,耕地面积1599亩。该村完成“户户通”修路2.6公里,安装路灯41盏,植树3.12万株。目前,该村发展葡萄种植300多亩,蔬菜大棚20多个。今年新流转土地560亩,积极改变经济来源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格局,人均年收入9389元,与往年比有大幅度提升。 |
杜村村 |
杜村简介 明初,杜姓人家最早来此定居立村,至明末有又有裴姓迁来在村南定居,后逐渐扩大连成大村,人民习称杜家村。杜家村是“百强示范村”,现有人口1065人,耕地面积1670亩,人均年收入9895元。该村完成户户通修路6.5公里,安装路灯36盏,植树1.68万株,新流转土地580亩。近年来,该村依托葡萄种植的传统,加大产调力度,大力发展葡萄、土豆种植。 |
衡庙村 |
相传明代中叶韩氏兄弟来此定居立村。明万历年间,在村内大路上建关帝庙1座,因庙横在路上,俗称“横庙”,村亦习称为此名。衡庙村是我镇社区村,现有人口1320人,耕地面积1759亩,人均年收入8346元。安装路灯42盏,植树4.18万株,新流转土地615亩。衡庙社区建设56栋多层住宅楼,总投资约3亿元。目前投入资金1500万元,已完成4栋楼内外装修,搬迁居民96户,其中10户正在装修。现已完成64户的旧村拆迁任务,其余32户的拆迁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
翟屯村 |
翟屯村位于石门山镇南部,全村现有人口1260人,8个生产小组,耕地面积2200亩。 明代年初,吴姓人家来此居住,给谭家庄的谭家佃种土地,称为吴家屯。明中叶,翟姓人家从林家洼迁此居住,给管村张家佃种土地,由于翟姓人丁兴旺,逐渐成为村中大户,遂改名为翟家屯。《曲阜县志》记载:“正北……翟家屯”。民国年初,属曲阜二区衡庙乡,建国初属吴村区,1958年该属董家庄区,现属石门山镇。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新型农村,全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景象。建有大樱桃示范区700余亩,桑园150亩,新建“3+1”模式大棚21个,黄瓜制种30余亩,发展速生经济林100亩。借助世行三期项目建设的优势,全面改善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河滩复垦增加耕地面积80亩。养殖业和特色种植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组织实施了世行三期、自来水、道路建设、乡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西岭实现了旱涝保收、节水灌溉,建设了高标准的文明街,完成了新农村新家庭“十个一”建设工程,自来水入户率100%,村街道路实现柏油化,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00%、60%。组织实施了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工程,培养了一批农村科技能人。经常性地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农民健身的积极性。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党员中心户、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婆婆、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 |
董庄北村 |
北村位于因地属董家庄北部而得名。镇中心卫生院、百意超市等众多商铺坐落于此。全村人口1140人,耕地面积1395亩,人均年收入8430元,完成户户通修路5.1公里,安装路灯60盏,植树3.25万株。该村不断加大产调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今年新流转土地480亩,用于发展草莓种植。该村多次荣获“曲阜市模范村委会”、“曲阜市五好党支部”、“曲阜市三八红旗集体”、 “百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大庙村 |
大庙村简介 大庙村包括两个自然村--大庙和坡里,相传原村址在今村东南300米处,有一古庙遗址,据考证认为是汉代遗址。明初,王、葛二氏由山西迁来,定居庙旁,渐成村落,故村名大庙。清初,韦氏为种地方便,从韦家庄迁此定居,后颜氏相继迁入形成村落,因村居坡里故名。大庙村共有人口1840人,耕地2594亩,该村完成户户通修路8公里,安装路灯105盏,植树13.23万株,新流转土地908亩。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人均年收入达到8087元,加速推进了工商资本向农村转移、农民向镇转移。近年来,先后荣获市“文明小康村”、“十佳文明村居”、“党员培训基地”、“建党九十周年先进基层党组织”、“百强示范村”、“圣城先锋基层党组织”、济宁市“2012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进村居”等称号。 |
杨洼村 |
杨洼村简介 杨洼村包括前杨洼和后杨洼两个自然村。其中前杨洼村人口280人,拥有村内街巷4条0.8公里,全部为2012年硬化,完成道路建设投资22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后杨洼村人口520人,拥有村内街巷6条1.4公里,其中2012年硬化0.7公里小巷,完成道路建设投资36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石头河村 |
石头河村简介 石头河村人口926人,拥有村内街巷17条4.1公里,其中2011年主街硬化0.7公里,小巷硬化0.5公里,2012年硬化12条2.8公里小巷,完成道路建设投资88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石门山庄村 |
石门山庄村简介 石门山庄村包括梨园和杨柳社区,是“全省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其中杨柳社区人口259人,原名石门寺,亦称和尚寺,1948年斗倒恶霸和尚后因村中多植杨柳树而更名杨柳村。梨园村人口576人,清初,李氏从邹县石墙迁此定居成村。因地处大牛山北岭地,宜植果树,建梨园一处,习称梨园村。该村已纳入杨柳社区二期工程建设规划之中。全村共有耕地870亩,人均年收入6240元,完成户户通修路2公里(其中梨园村为避免重复投资未纳入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安装路灯60盏,植树68.35万株,新流转土地304亩。近年来,该村加大产调力度,先后引进乡村体育俱乐部、孔府茶园、石门国际武林苑、石门山锦绣庄园等项目,有力促进了该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
西庄村 |
西庄村简介 大西庄含大西庄和小西庄两个自然村。其中大西庄村人口2522人,家和缘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在大西庄等村承包土地2500亩,于今年上半年,投资1500余万元,用于核桃栽植,预计年效益可达300万元以上,该村拥有村内街巷34条,13.6公里,2012年在市驻村-大力支持帮助下,2012年硬化小巷12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304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小西庄村人口320人,拥有村内街巷7条2公里,其中2012年硬化小巷1.5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50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偏午庄村 |
偏午庄村简介 偏午庄村人口490人,拥有村内街巷9条1.8公里,其中2012年在市驻村-大力支持帮助下硬化小巷0.6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48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前夏村 |
前夏村简介 前夏村人口1440人,拥有村内街巷15条5.2公里,其中2012年在市驻村-大力支持帮助下硬化小巷3.6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137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郭沟村 |
郭沟村简介 郭沟村人口621人,是远近闻名的铸造基地,以当地盛产的耐火土为基础,相继研发出各种铸造辅材及多种化工助剂,主要产品有型砂(陶土、煤粉)系列、添加剂、代煤粉、集渣剂、覆盖剂、复合脱氧剂、溃散剂、粘结剂、造型弯管等几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广泛应用于铸钢、铸铁和有色合金铸件的粘土砂、水玻璃砂、树脂砂等砂型。主要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和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形成集科工贸于一体的专业铸造辅材园区,园区内现有固定资产1亿多元,占地面积300余亩,员工1600人,该村拥有村内街巷12条4.2公里,其中2012年硬化小巷2.4公里,完成道路建设投资84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河店村 |
河店村简介 相传此村始建于隋代,有朱、马二氏在此开设车马点,遂成村落,习称朱马店。后因村址处于两河之间,故改称河夹店。河夹店村全村人口人,耕地面积1418亩。该村安装路灯73盏,植树4.10万株。目前,全村发展杏梅30余亩,大樱桃500余亩,新流转土地49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全村年总收入达1000余万元。08年年底投入建设河夹店社区,占地30余亩,能容纳300余户,目前已腾出土地50亩。 |
西焦村 |
西焦村人口1069人,拥有村内街巷7条2.5公里,其中3条1.8公里主街已实现水泥路面的硬化,2012年4条0.7公里小巷已实现水泥路面的硬化,完成道路建设投资84万元。 |
朱黄庄村 |
朱黄庄村简介 朱黄庄村由朱家庄和黄家庄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相传原村名康家庄,因康氏先在此居住立村,故名。明隆庆年间,朱峄立从瓦窑头村迁来,后由于康姓无人,朱姓繁衍兴旺,故改为朱家庄。黄家庄相传是明初,黄氏来此安家落户,渐成村落而得名。全村人口2142人,耕地面积3239亩,人均年收入7904元,完成“户户通”修路11.51公里,安装路灯130盏,植树4.85万株,流转土地1133亩。据记载,1983年,村民郭玉山在村东南角发现乌龟化石一具,交省历史博物馆。 |
河东村 |
河东村简介 相传此地明初有南北大道,邱氏来此开设店铺,与险河西岸的董家庄为一村名,亦习称邱家庄。后以方位在险河东岸而易名河东。全村人口1145人,耕地面积2286亩,人均年收入7554元,完成户户通修路2.5公里,安装路灯50盏,植树2.15万株,流转土地800亩。 |
孔屯村 |
孔屯村简介 明代万历年间,孔氏从宁阳县岗山屯迁此定居,给谭家佃种土地,初名孔岗屯,后演变为孔家屯。孔家屯村现有人口740人,耕地面积1261亩,人均年收入8191元。该村完成户户通修路4.3 公里,安装路灯20盏,植树0.65万株。今年新流转土地560亩,用于蔬菜种植,打破了该村以往粮食种植的传统。 |
中村村 |
中村简介 相传董家庄村原为春秋时期的古邓国,汉高祖六年,此地为董氏采邑,故称董家庄。1986年因村大从南向北分为董家庄南、中、北3个村民委员会。中村由此得名。全村人口892人,耕地面积1206亩,人均年收入7999元,完成户户通修路1.95公里,安装路灯43盏,植树0.81万株,流转土地450亩。 |
屈村村 |
屈村简介 屈村位于石门山镇北部3公里处,人口1402人,党员42人,耕地面积1500亩。多年来先后获得“五好党支部”、“市计划生育模范村”、“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08年11月份,由凌云草莓合作牵头、103户社员共同投资400万元,新建占地2600平方米,容量可达2400吨的凌云冷库。由于紧靠104国道和京福高速公路曲阜北站口,交通便利,对石门山镇农产品的贮藏增值、运输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镇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吃下定心丸,调动了全镇种植高价值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为巩固草莓产业发展成果,拉长草莓销售时间,在大棚草莓品种上,分区域栽植了“香莓”“蜜宝”和“全明星”多个不同上市时间的品种,在部分区域还集中发展大拱棚和小拱棚,使草莓从元旦到春节一直到来年6月份不间断上市,延长了销售时间。 为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展市场份额,申请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并通过省级审核,成功注册了“石门山”草莓品牌商标,提高了屈村草莓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也打破了全市没有绿色认证的历史。如今的屈家村已经从过去人均收入200元的穷村庄,变成了人均收入8000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
朱洼村 |
朱洼村简介 朱家洼村内观音庙明碑记载,此村名兴隆庄。明嘉靖年间,朱氏兄弟二人由-县迁来,后成大户。因地势低洼,大道西迁,店铺停业或外迁,故将村名改为朱家洼。全村人口820人,耕地面积1162亩,人均年收入8284元,完成户户通修路2.8公里,安装路灯20盏,植树0.80万株。该村新流转土地400亩,大力发展蔬菜、果品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逐步走“公司+农户”的路子,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
丁庄村 |
丁庄村包括丁庄和郁庄两个自然村。丁庄村人口810人,郁庄村人口550人,这两个自然村属于山区村庄,无法进行水泥路面的硬化所有小巷的路面已实现平整碾压与石屑铺垫的硬化,达到“户户通”标准。目前,已完成植树1.12万株,其中村内绿化栽植杨树、冬青、金银花5300株,村村通公路栽植杨树、金银花1900株,村西新植核桃100亩,共计4000株。 |
东焦村 |
东焦村简介 东焦村人口730人,拥有村内街巷11条2.9公里,其中2012年在市驻村-大力支持帮助下硬化6条0.9公里小巷,完成道路建设投资96万元,达到“户户通”标准。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