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泰安 >> 岱岳区 >> 范镇 >> 郑寨子村

郑寨子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郑寨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郑寨子村简介

  郑寨子村位于泰莱高速路以南,零九路以东,东临牧汶河,南邻胜利渠,隶属埠东管区。全村总户数246户,人口904人,党员40名,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5人,交叉任职3人。耕地面积1860亩。先后荣获区远程教育明星村、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岱下先锋”、市级先进村居、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情况:该村属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生姜、金银花等。2011年村集体经营收入153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
   工作目标:开发利用砂资源;抓好金银花基地建设;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完成32条东西街绿化及外环路绿化工程;抓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911102 271000 0538 查看 郑寨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郑寨子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郑寨子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沟头村

  沟头村地处镇政府西南部,隶属沟头管区,是一个有1288户,4020人的大村。全村共有土地3486亩,下设19个村民生产小组,村“两委”成员7人,村委5人,支部7人,交叉任职5人。共有党员158人,成立党小组10个。    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员的致富带头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带领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奶牛养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的经济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201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5万元,人均收入8200元。    工作目标情况:扶植种植户发展蔬菜生产,新增大棚100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扩大个体经营;搞好优质蔬菜生产,增加名牌蔬菜,搞好中介服务,搞好畜牧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2012年村集体经济达到3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抓好农田线路和照明线路的改造工作;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倪庄村

  倪庄村地处镇政府东北部,东与莱芜市接壤,隶属梭村管区,共有669户2318人,耕地面积2069亩,村“两委”成员6人,其中支部5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党员80人,4个党小组。    经济发展情况:主要产业为大蒜、生姜、山药、桑园。2011年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8.6万元,人均纯收入82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连续多年荣获区级文明单位,被区委组织部授予远教育明星村荣誉称号。    工作目标:以健康蔬菜合作社为龙头,发展有机蔬菜基地600亩;充分利用好村集体资源,增收4-6万元;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搞好农田综合整治项目,硬化道路3000米,整修生产路4200米;新打机井12眼,埋设地下水管道6000米;新安装200千瓦变压器2台;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马庄村

  马庄村地处镇政府南部的工业园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水浇条件好。隶属沟头管区,现有550户,1976人,党员68人,党小组4个。村“两委”成员6人,支部5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土地面积1500亩,耕地1100亩。    经济发展情况:主要产业以种植蔬菜为主,村民务工经商较多。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在搞好蔬菜种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工业项目,并对主要街道全部水泥硬化,美化村容村貌。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2万元,人均纯收入8500元。    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努力争取上级资金,增加村集体收入。2012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新安装200千瓦变压器一台;更换路灯;修村内南北道路;全村新农合参保率100%。  

店子村

  店子村位于镇政府南部,隶属沟头管区,全村共有252户,853人,土地面积1482亩,耕地面积1116亩。村“两委”成员4人,村委3人,支部3人,交叉任职2人,有大学生村官1名,党员44名。    经济发展情况:村里的主导产业是蔬菜种植、手套加工、进厂打工等。其中村民从事手套加工的较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收入40万元,人均纯收入8300元。近年来注重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将村内主要干道进行了硬化。村庄规划已初具规模。先后荣获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远程教育明星村荣誉称号。    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增加村集体收入;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人均纯收入9000元。完善健身娱乐场所配套工程,安装配齐各种健身器材;新增路灯10盏;绿化美化村内街道4条;修筑拦水坝一座。  

吴庄村

  吴庄村地处范镇南部,泰莱高速以南,大汶河以北,隶属沟头管区,共有254户,650人,党员30名。村“两委”成员4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土地面积600亩,耕地面积550亩。土地肥沃,水浇条件较好。村主导产业是粉条粉皮加工业和大棚蔬菜种植。    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村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人均纯收入8200元。    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努力争取上级资金,增加村集体收入;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万元,人均纯收入8900元。硬化村内道路一条;整修村内低压线路;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后杨村

  后杨村地处镇政府南部,隶属沟头管区,地处长埠岭尾,常年缺水,共有253户,947人,耕地1295亩,四个村民小组,党员38名,村“两委”成员4人。村主要产业为大蒜、玉米、小麦种植等为主。   经济发展情况:村“两委”根据本村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果树种植,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种植条件。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保证了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全村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良好,社会稳定。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    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党群连心、强村固基”工程,加大争取上级资金力度,增加集体收入;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人均纯收入8800元。完成健身场所的建设,新购部分健身器材;完善道路配套工程。  

前杨村

  前杨村地处镇政府南部,隶属沟头管区,共有333户,1054人,耕地面积1187亩,村“两委”成员6人,支部5人,村委1人,党员47人。全村主要产业为大蒜、玉米种植等。    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该村注重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将村内主要干道进行了硬化,村庄规划已初具规模。全村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良好,社会稳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2万元,人均纯收入8100元。    工作目标:搞好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维修防渗渠3000米,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增加个体经营户10户;完善砖厂承包经营合同,搞好服务,扩大再生产;力争到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投资2万元修建600米水渠;投资15万元修建村级活动场所12间。  

付庄村

  付庄村位于范镇南部,汶河以北,隶属沟头管区,全村共有户数388户,总人口1370人,党员44名,6个党员小组,村“两委”成员3人,全部交叉任职,耕地面积923亩。    经济发展情况:本村属平原,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种植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以小麦、玉米、大蒜等。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270元。    工作目标: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有机蔬菜200亩;盘活集体资产,积极化解债务;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元,人均纯收入8900元;投资25万元硬化村内道路500米,投资5万元抓好农田线路和照明线路的改造工作,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范东村

  范东村位于范镇驻地东侧,泰莱公路、济临公路、泰莱高速公路均经过本村,交通便利。隶属范镇管区,下设24个村民小组,共有1009户3316人,党员116名。村“两委”干部8人,其中支部7人,村委5人,交叉任职4人。总面积3900亩,耕地面积3486亩。    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立足资源优势,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以兴修水利,硬化道路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村集体收入26万元,人均纯收入8226元。先后被评为市级先进村居,市级远程教育明星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工作目标:规划区域种植规模,新发展桑田100亩;扩建饲养小区规模,增加养殖户10户;发展私营经济,规划建设民营经济区1处;搞好旧村土地复垦;启动旧村改造工作,新建连排二层住宅楼20栋;完善好扬水站及输水管道配套设施工程,实现环境绿化、美化;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60岁以上老年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率100%;维修硬化村主要生产道路6000米。201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0万元,人均纯收入9000元。   

大王村

  大王村地处范镇最西南部,南靠牧汶河,西临瀛汶河,水资源丰富。隶属沟头管区,由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620户,2112人,党员60人,村“两委”成员6人,支部5人,村委3人,交叉兼职2人。共有耕地1733亩。   经济发展情况:土地肥沃,水浇条件好,有丰富的砂资源。主导产业以大蒜、蔬菜种植为主,村两委积极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开拓渠道,使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有机蔬菜种植正在发展。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9万元,人均纯收入8300元。    工作目标:搞好土地承包,盘活集体资产,利用好河滩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力争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人均纯收入8600元。投资50万元,硬化村内主要道路,搞好村内道路绿化带的绿化工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投资10万元建设农家书屋。  

张梭村

  张梭村地处镇政府以北6公里,东与东张村接界,西与祝阳镇接界,南与谢台村接界,北临瀛汶河,隶属梭村管区。共分9个村民小组,480户1608人,党员75名,下设6个党小组,村“两委”成员3人,全部交叉任职。耕地面积1420亩。    经济发展情况: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生姜、大蒜、山药及各种有机蔬菜。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    工作目标:完善各类承包合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引导村民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走强村富民之路;争取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搞好全村电力设施改造工程;投资120万元,硬化村内裕民路、朝阳路、财源路、通天街共计3000米;搞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合作医疗等各项工作;按时完成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孟庄村

  孟庄村地处镇政府西部,瀛汶河东岸,北靠泰莱路,隶属沟头管区,全村共有434户,1526人。党员60人,党小组6个,村“两委”干部5人,其中支部5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3人。全村土地面积1816.5亩,其中耕地面积1150亩,土地肥沃,水浇条件好。全村主导产业是蔬菜种植,有个体食品加工企业6家。    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带领下,村“两委”带领群众成立了蔬菜合作社,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搞好大小拱棚种植,引导村民扩建新建温室大棚,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规模化种植。完善了村庄规划,对主要街道进行了障碍物的清理,优化群众生活环境。201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万元,村集体资产36万元,集体收入9.8万元,人均收入8252元。    工作目标: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搞好拱棚蔬菜种植,新发展冬暖式大棚10个,形成规模化种植,建成蔬菜专业村;为食品加工企业搞好服务,引导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范围;鼓励支持个体经济,扩大个体经营;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人均纯收入9000元;投资16万元硬化泰康路300余米;投资25万元装修村办公楼,改善工作环境;整改农电线路,改善村民浇灌条件。  

东岔河村

  东岔河村坐落在范镇西首,位于瀛汶河、牧汶河、西河之间,与祝阳、山口、邱家店三镇接壤相邻。隶属范镇管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900亩,其中林业面积200亩,沙滩面积400亩。全村共有746户2728人,党员81名,大学生村官1人,设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村“两委”干部4人,其中支部4人,村委4人,全部交叉兼职。    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立足资源优势,开办集体沙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奶牛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以旧村改造为契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都有了大幅增长。2011年村集体实现经营性收入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先后荣获市级先进党组织、市级文明村、区级先进组织、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工作目标:新发展有机蔬菜基地120亩,完成有机蔬菜基地水利、电力设施配套;扩建鑫兴奶牛养殖场,新发展养殖户10户;发展村民苗圃种植200亩;扶持村养鸡专业户5户;201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均纯收入9400元;新安装400千瓦变压器一台;新安装40千瓦泵站一处,解决村民浇灌难的问题;继续实施旧村改造工程,新建高层村民楼15栋;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60岁以上老人城镇医保参合率达到100%;为80岁以上老人加入意处伤害保险。  

谷庄村

  谷庄村地处泰莱公路以北, 瀛汶河以南,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隶属范镇管区,全村共有土地2000亩, 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苗木面积200亩。户数585户,人口2007人,党员75名,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部5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    经济发展情况:全村以平原为主,有部分河滩地。村主要产业以蔬菜种植、苗木种植为主。另外,有一个食品加工厂,能吸收部分空闲劳力。蔬菜种植以生姜、大蒜、大葱、莴苣、菠菜、山药等为主,还有部分温室和大棚种植户,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全村有5名蔬菜运输经纪人,他们在个人发家致富的同时又带动了全村蔬菜种植业的发展。2011年村集体收入7万元,人均纯收入8200元。    工作目标: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蔬菜大棚200亩;为食品厂搞好服务;规范各类承包合同,开源节流,壮大集体经济;201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人均纯收入9000元;投资3万元继续搞好线改工作;搞好新村南北大街的整修2000米和生产路、排水沟的整修;投资2万元,积极探讨村内生活垃圾的处理,争取有一个合理方案让群众满意,做到村容整洁;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田庄村

  田庄村南靠泰莱路,西邻瀛汶河,水资源充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隶属范镇管区,土地面积1486亩,全村共有460户,人口1598人。党员69人,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支部5人,村委4人,交叉任职2人。主导产业是蔬菜生产、外出务工。   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立足地理优势,科学种田,发展优质蔬菜、绿色品牌蔬菜,与城市超市联合,提高蔬菜品牌优势,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2011年村集体收入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400元。先后被评为区环境整治示范村,信用村,“新农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工作目标:搞好旧村搬迁,年内复垦土地50亩;2012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000元;完成农田整治工程项目;加大新社区建设力度,建居民住宅楼2座,建联户别墅21栋。(包括村委办公室、卫生室、幼儿园);完善合作医疗和养老金手续。  

贠北村

  贠北村位于瀛汶河以东,泰莱路与泰莱高速之间,南面有辛大铁路,东临唐北村, 隶属范镇管区。全村土地面积817亩。总户数344户,人口1261人。党员46名,村“两委”干部5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    经济发展情况:贠北村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交通方便。家家户户种植蔬菜大棚。冬季大棚种植菠菜、香菜,户均收入2万元左右。蔬菜销售十分便利,代销户已经形成规模。有专业人员对蔬菜进行初加工、包装,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夏季蔬菜种植品种更加丰富,产品供不应求。全村100%的户用上了自来水,小学生专车接送,农民参合率100%。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8300元。    工作目标:新发展大棚蔬菜30亩;引进优良品种菠菜种50箱,柿子种20箱,黄瓜种15箱;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人均纯收入9200元;扩修各组生产路600米,排水沟600米;搞好泰莱路以南贠王路两侧商品楼建设;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引导工作。  

唐北村

  唐北村地处泰莱公路南侧,泰莱一级路与辛大铁路交叉处,交通方便,位置优越。隶属范镇管区,全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分13个村民小组,共596户,1986人。总耕地面积1713亩。全村70名党员,分六个党小组,村“两委”干部5人。   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立足本村优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人均纯收入8243元。    工作目标:认真落实“强村固基”工程,力争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人均纯收入9000元;完成中心小区两栋居民楼的后期配套工程,加快小区建设;积极支持帮助村内各蔬菜专业合作社,搞好有偿服务;搞好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施工;更新安装200千瓦变压器一台;搞好唐范路和幸福路向南延伸两条道路的拓宽硬化;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范西村

  范西村地处泰莱平原中部、辛大铁路和泰莱公路交汇处,为范镇政府驻地村。隶属范镇管区,耕地面积2735亩。现有960户3180人,22个生产小组,村党总支设两个支部,有党员101名。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支部7人,村委5人,交叉任职5人。    经济发展情况:该村地处镇驻地,交通便利,商业较发达,为范镇经济社会中心。近年来,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鼓励村民务工经商,增加收入,强化村集体服务功能,培植经济收入增长点,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不断提高,201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040万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224元。    工作目标:认真开展强村固基工程,以经营资产增收,有偿服务增收等途径,力争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8800元;发展果树苗木50亩,新增有机山药种植面积100亩;完成村北土地整理项目配套工程,协助完成修路、打井项目任务;完成村委到官庄路改造工程;做好双龙路北段后街、老政府后街清理整治工作,启动旧村改造工程;争取村委大院改造项目三项,落实相关政策手续;全村新农合参保率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100%。   

临溪村

  临溪村位于范镇南部平原,南邻汶河,北临泰莱高速公路。隶属沟头管区,全村434户,1532人,党员58名,4个党小组。村“两委”成员5人,支部5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3人。耕地面积1113亩,属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浇条件较好。村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加工业、养殖业为辅,其主要农产品主要为小麦、玉米、大蒜等。    经济发展情况:在发展种植的基础上,村两委带领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加工业和养殖业,在完善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活条件。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万元,人均纯收入8200元。    工作目标:投资10万元,成立养牛协会,发展养殖户8户,养殖2400只,预计效益达到24万元;继续调整种植结构;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万元,人均纯收入8800元。搞好村庄规划;进行电力改造;进行生产道路维修;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孙埠东村

  孙埠东村地处范镇东南部,位于长埠岭尾端,隶属埠东管区。土地资源丰富,村内塘坝、空闲地较多。共有620户,2050人,土地面积3400亩,党员81人,村“两委”成员共3人。    经济发展情况:主导产业以桑蚕和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村内有私营铸造厂一处。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扎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1年村集体经济性收入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    工作目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小麦3000亩;招商引资建立一个合作好项目,使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700元。在青年路两侧安装路灯;对上争取资金,投资80万元硬化路面2000米;对郭埠东大坝进行扩容,增加储水量;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大辛村

  大辛村位于泰莱高速以南,汶河以北,隶属埠东管区。全村302户,986人,党员46名,村“两委”成员3人,全部交叉任职。全村共有耕地1357亩。    经济发展情况: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生姜、大蒜等。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工作目标:认真贯彻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发利用河砂资源,壮大经济收入,2012年力争达到集体收入到80万元,人均纯收入8800元。三号井向南延伸40米,东大井向南再延伸50米,保证每眼井浇地有水;投资20万元硬化一条东西大街;投资20万元把岭上的水道子和各生产路维修一遍,方便村民生产;疏通村内排水沟800米。  

东辛村

  东辛村位于镇驻地以南,牧汶河以北,隶属埠东管区。全村共有145户, 456人,土地面积638亩。村“两委”成员5人,支部4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全村共有党员32人。    经济发展情况:主导产业除种植业外,拥有部分沙场,村民除外出打工、养猪外,无其他收入。土地以岭地为主,遇到干旱年景,产量很低,村民经济收入偏低。2011年村集体收入20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    工作目标:大力发展新型种植业,发展金银花20亩、樱桃苗10亩、茶叶10亩,带动全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对上争取,力争年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继续实施好村庄规划,为旧村复垦改造打下基础;投资40万元,硬化村内两条道路共700米,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投资20万元,新打深水井2眼,改善全村耕地生产条件。  

于官村

  于官村位于泰莱高速路以南,汶河以北,隶属埠东管区。全村总户数260户,人口860人,党员33名,共计“两委”成员4人,其中村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耕地1030亩。    经济发展情况:属丘陵地带,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生姜、大蒜等。2011年集体收入10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    工作目标:开发利用砂资源,争取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投资5万元搞好村庄规划,绿化公路两侧;完善好上岭扬水站工程,解决好全村浇地问题,整修生产路及水渠。  

刘寨子村

  刘寨子村位于泰莱高速路以南,09公路以东,东临牟汶河,南邻胜利渠,隶属埠东管区。全村192户,655人,党员30人 “两委”成员5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    经济发展情况:属丘陵地带,共有耕地面积700亩。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小麦、玉米、生姜、大蒜等。2011年村集体收入17万元,人均收入达到7800元。    工作目标:实施“强村固基”工程,抓好招商引资,201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继续推进实施旧村复垦工程,整平土地,争取上级验收;计划投资3万元完善好扬水站的配套设施;整顿好村内的环境,美化好居住环境。  

张寨子村

  张寨子村位于范镇驻地以东,09公路南侧,隶属埠东管区。共有125户,476人。党员27名,村“两委”成员3人,全部交叉任职。耕地面积383亩。    经济发展情况: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以桑园、芹菜为主。全村大部分土地为岭地,遇到大旱年景,农业产量低,村民经济收入偏低。近几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万元,村人均收入7900元。    工作目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计划种植芹菜16亩,带动全村蔬菜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增加群众收入。进行清欠,化解村级债务;调整全村所有到期承包地,征收承包费;盘活村级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力争年村集体收入达到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两条主街600米;投资6000元,安装路灯20盏;投资10万元,整修〇九路两侧防渗渠500米,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成立服务组织,搞好村庄规划;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定农业生产。  

贾寨子村

  贾寨子村位于09路以东,隶属埠东管区。全村137户,487人,党员25人,村“两委”成员5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全村耕地面积545亩。    经济发展情况:该村属丘陵地带,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蒜等,还有部分桑园。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5万元,人均收入7800元。    工作目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小麦500亩;成立服务组织,为广大群众搞好服务,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年内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继续推进实施旧村复垦工程,今年5月完成搬迁,整平土地,争取上级验收;投资20万元,硬化总长750米的两条南北街和一条后东西路;建设扬水站一座,解决600余亩农田灌溉的问题;积极筹集资金整修新村西南北街,安装路灯。  

郑寨子村

  郑寨子村位于泰莱高速路以南,零九路以东,东临牧汶河,南邻胜利渠,隶属埠东管区。全村总户数246户,人口904人,党员40名,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5人,交叉任职3人。耕地面积1860亩。先后荣获区远程教育明星村、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岱下先锋”、市级先进村居、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情况:该村属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生姜、金银花等。2011年村集体经营收入153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    工作目标:开发利用砂资源;抓好金银花基地建设;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完成32条东西街绿化及外环路绿化工程;抓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杨梭村

  杨梭村地处镇政府东北部,镇住地以北7公里,汶河以南,隶属梭村管区,共有547户1918人,耕地面积1757亩,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支部4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3人,党员53人,共有6个党小组。    经济发展情况: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导,主要种植生姜、大蒜、莴苣等。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2011年村集体收入2.6万元,人均纯收入8300元。    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强村固基”工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力争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人均纯收入到9000元。全面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保率达到100%;投资10万元,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投资20万元,修建排水沟300米;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  

刘埠东村

  刘埠东村位于泰莱高速以南,汶河以北,隶属埠东管区。全村385户,1318人,党员41名,村“两委”成员4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兼职2人。耕地面积1357亩。    经济发展情况:该村属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生姜、大蒜等,2011年村集体收入9万元,人均纯收入7900元。    工作目标:盘活闲置资产,完善好各类合同,力争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人均纯收入8600元;投资50万元完成老村复垦;投资1万元整治村容村貌,投资2000元对村内广告牌进行翻新;投资1万元整修排水沟500米;投资1万元对村委大院进行粉刷、换钢窗,改善办公室条件;投资5000元对村委屋顶进行混凝土整修。  

东张村

  东张村背靠灜汶河,地处范镇驻地以北6公里处,隶属梭村管区,全村463户1658人,党员59名,4个党小组,村“两委”成员6人,支部成员4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耕地面积1700亩,村主要以有机蔬菜种植为主。    经济发展情况:村“两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进项目,主要街道全部水泥硬化。全村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良好,社会稳定。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2万元,人均纯收入8600元。2011年荣获市级文明卫生村称号、省级文明生态村、区沼气池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工作目标: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扩大种植面积;做好河滩治理挖掘项目,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扩大畜牧养殖;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全面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100%;投资70余万元,硬化村内道路4000米,完善村内排水排污系统,实现环境绿化美化;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上埠东村

  上埠东村位于泰莱公路南侧,09公路以西,隶属埠东管区。全村共有321户,1122人,耕地面积2024亩,党员48名,村“两委”成员6人,其中支部5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    经济发展情况:主要以植桑养蚕,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主。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4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    工作目标:做好土地流转和种植结构调整,流转土地400亩;开展好“强村固基”工程,壮大集体经济,2012年力争建成冷藏加工项目,发挥种植业龙头带动作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600元。投资1万元完善塘坝水利设施工程,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投资3万元,修建防渗渠600米。  

崔官村

  崔官村位于镇政府东北部,和莱芜市接壤,隶属梭村管区。全村共有255户786人,耕地面积745亩,村“两委”成员4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党员32人。    经济发展情况:全村主要种植生姜、大蒜、山药等经济作物为主,兼种粮食作物。村民的传统副业有养鸡、养猪、煎饼加工。外出务工经商是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2011年村集体经营收入2.1万元,村人均收入8300元。近年来,我村注重发展村公益事业,硬化村内主要干道,群众文化生活设施得到改善,村庄规划初具规模。    工作目标:落实项目区土地整治工作,为全村农业发展打好基础;投资1万元,新上远教设备一套,更换办公设施,抓好党群之家建设;利用好帮扶单位优势,发展集体经济,争取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全面落实项目区农业综合整治;硬化村内道路800米,整修村主要排水道1000米;安装红外防盗监控设施;全面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100%。

江庄村

  江庄村地处范镇东北部,隶属梭村管区,共有79户,253人,是全镇最小的行政村,党员14人,村“两委”干部3人,2人交叉任职。农田面积360亩(其中果园60亩)。主要种植生姜、大蒜、苗木、桑园、果树等。    经济发展情况:村“两委”带领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果树种植和苗木种植,在完善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活条件。2011年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工作目标:继续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绿化苗木种植面积,发展集体经济,争取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投资5万元,改善耕地灌溉设施;全面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100%;搞好村庄规划,投资3万元清理村东池塘,硬化中心大街300米,重新修整生产路2000米。  

施庄村

  施庄村位于泰莱高速公路以北,汶河以东,隶属梭村管区。全村729户2954人,党员101名,划分为5个党小组。村“两委”成员8人,其中支部6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全村耕地2846亩,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生姜、大蒜等。    经济发展情况:村“两委”积极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开拓渠道,使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2011年村集体经营收入12万元,人均收入8500元。    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壮大集体经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姜、大蒜、山药、大葱等无公害规模种植,力争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过万元。发展卫生、教育事业,投资6万元进行幼儿园建设;进行道路维修,投资4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600米;发展文化事业,投资2万元建设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投资10万元打水井20眼,修防渗沟渠1000米。  

戚台村

  戚台村位于泰莱路以北,镇驻地以北5公里,西靠汶河,隶属梭村管区,耕地面积1137亩,全村共有386户1374人,村“两委”成员4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党员49人,6个党小组。   经济发展情况:本村以种植蔬菜为主,村“两委”带领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活条件。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村人均收入8600元。    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利用资源优势,争取项目,力争2012年集体收入6万元,人均纯收入9600元。新安装农田200千瓦变压器一台;投资2万元建设文化书屋和体育设施;投资6万元完成道路硬化路300米,完成村内排水沟1000米治理,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全面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100%。  

王台村

  王台村地处镇政府北部,西靠灜汶河,隶属梭村管区,共有320户1198人,村“两委”成员5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1人。党员50人,5个党小组。耕地面积890亩。    经济发展情况:该村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村主导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品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人均纯收入8300元。    工作目标:抓好党群之家建设,投入5万元粉刷装饰办公室,整修院落,更换办公设施;发展集体经济,计划土地复垦50亩,扩大蔬菜种植面积,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全面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100%;沿路建商品楼10位,硬化生产路1000米;投资2万元建设文化书屋、乒乓球台、篮球场。  

谢台村

  谢台村位于泰莱路以北,镇驻地以北4公里,灜汶河以南,隶属梭村管区,全村共有342户1360人,耕地面积1079亩,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共有党员45人,6个党小组。   经济发展情况:拥有河滩资源。全村主要以大棚蔬菜、优质山药种植为主。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8500元。    工作目标:发展集体经济,争取集体经营性收入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全面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保率达到100%;多方位争取资金,投资20万元整修村北外环路,硬化村内道路400米;制作固定宣传版面10块,新增有线电视户150户,建设文化书屋。  

籽粒村

  籽粒村位于范镇南部,埠东岭以西,汶河以北,范镇开发区以东,隶属埠东管区。全村总户数105户,人口354人,党员27名,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耕地720亩。    经济发展情况:该村属丘陵地段,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生姜、桑园等。2011年村集体收入3万元,人均收入7700元。    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201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投资13万元整修中心大街,整修好生产路及排水沟等;对村办公场所进行整修;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兴隆村

  兴隆村位于老泰路以南,09路以东,地处长埠岭,与莱芜交界,是范镇的东大门,隶属埠东管区。全村共有148户,497人,土地面积930亩,耕地面积692亩,4个生产组,村“两委”成员3人,全部交叉任职。党员31名,4个党小组。    经济发展情况: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间种大葱、甜瓜等经济作物。投资60万元修建了扬水站一座,为本村的农作物的丰收打下了基础。复垦土地120余亩,使群众得到了实惠。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900元。    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大力发展养殖业,调整土地种植结构,力争2012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新安装200千瓦变压器一台;投资30万元,硬化两条生产路;投资2万元,绿化中心大街;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郑寨子村特产大全




郑寨子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