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下港乡驻地西北2公里,麦黄山脚下,清初杨姓定居落户于黄土台上,遂名杨台。地处山区,辖9个自然村,480户,人口1439人,汉族,总面积8144亩,其中耕地面积895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特产板栗、核桃等。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辖区内有十王庙等景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911200 | 271000 | 0538 | 查看 杨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八亩地村 |
八亩地村位于下港乡驻地东4公里,祝下路北侧。据碑文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年),此地迁来徐氏两人来此地开荒,开两块大约8亩的地,故名八亩地村。全村人口2189人,690户,村支部3人,村委5人,其中交叉任职3人,党员64人,12个党小组。该村地处丘陵,耕地面积1500亩,山林面积98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特产板栗、苹果、樱桃等。201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7190元。辖区内有黄巢陵等历史文物古迹,是黄巢末期生活和战斗过的主要地区。 黄巢观自然村 位于八亩地村东南2公里,据传,黄巢被尚义杀害后,将黄巢的头颅埋在此处,“头”亦做“冠”,亦名“黄巢冠”,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人在此定居,故名“黄巢观”。 扳倒井自然村 位于八亩地驻地南1公里,相传,黄巢起义军兵败后退至此处,此处囤兵,因人马多,饮水少,有人发现有井无井绳,请示黄巢怎么办,黄巢以开玩笑的口气说:“把井扳倒水不就出来了吗?”,故名扳倒井。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有人来此定居,60户,211人,汉族,耕地面积150亩。 |
西圈村 |
地处下港乡北部山区,泰明路西侧,泰山东北角,建国前期为西河圈,后期更名为西圈。全村耕地面积330亩,山林面积2302亩。全村190户,650口人,党员27人,村委干部4人,其中党员支部3人,交叉兼职2人。集体收入以老资源承包性经营为主。村里的主动产业是林果、蔬菜制种、餐饮服务、苗木种植。辖5个自然村,其中王府地位于西圈村南400米处,相传古时有一王子途经此地时暴死后葬于此,人们称王府林。清末有人来此定居改名王府地。 |
开山村 |
位于下港乡政府驻地北3公里,泰明路贯穿中心。100年前此处一片槲树场,黄前刘建安在此开荒种田,取名开山村,地处丘陵,辖6个自然村,260户,人口930人,党员36名,两委成员6人,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3人。全村总面积4070亩,其中耕地面积870亩,林果面积2000亩,公益林面积12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特产樱桃、板栗、山楂、桃、杏等。 开山村与八亩地村、西圈村、大林村、保家庄村、黄芹村、木营村、杨家庄村、石河村、盘坡村、下里村、上港村、下港村、马蹄峪村、勤村村、茅茨舍村、西祥沟村、黄峪村、周家庄村、东祥沟村、朝阳村、胡家峪村、新庄村、过马滩村、上里村、杨台村、东峪村、陈寺峪村、小安门村、彭家庄村、谷山村、水泉峪村、石槽村相邻。 |
大林村 |
大林村位于下港乡东北10公里,地处山区,辖3个自然村,拥有4个村民小组,380户,全村总人口1230人,其中党员53名,村“两委”干部5人。村总面积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0亩,水浇地面积453亩,经济林面积4000亩。村主导产业林果、桑蚕和蔬菜种植。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4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3万元。该村先后被授予省、市“绿化示范村”、“泰安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泰山先锋”等荣誉称号。 |
保家庄村 |
保家庄村位于下港乡东部15华里,小安门水库上游,属库区村。清末瀑姓立村,遂名“瀑家庄”。在一九五五年更为“保家庄”。总数户300户,1046人,党员28名,人均收入5600元,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部3人,兼职3人,水浇地400亩,岭地300亩,总面积700亩,地处半丘陵,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生姜、大蒜、姜芽等,姜芽出口加工基地,全省生姜购销集散地。辖区内有牛王山、牛王庙等景点。 |
黄芹村 |
黄芹村位于下港乡的最北端,距乡驻地西北12公里处,西面与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仅一岭之隔。过去周围山盛产黄芩称黄芩沟,清朝乾隆年间有人来此定居称黄芩村。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1100人,山林面积4500亩,耕地面积752亩,村主导产业发展林果桑蚕和蔬菜制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特产板栗、核桃、山楂, 2011年村级经营性收入0.9万元,人均纯收入7590元,村集体无经济收入,村现有负债80万元 。党员35名,村支部3人,两委干部6人。村班子为五星级班子,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党组织。辖区内有孟姜女庙、齐长城遗址等文化古迹。 |
木营村 |
木营村位于下港乡最北端,与济南、章丘、莱芜搭界, 古时在此驻军用木头扎营房,故名木营。地处纯山区,平均海拔700余米,土地面积900亩,其中耕地面积670亩,山林面积7000亩。全村310户,1020人,党员48人,村两委成员6人。其中支部3人,交叉兼职2人。村主导产业制种、桑蚕、林果、畜牧、民俗生态游、种植结构调整。201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2万元,农村人均收入7540元。林木覆盖率达92%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辖8个自然村,分别为上木营、下木营、碾子峪、辍西、琅当(宋家泉)、王家庄、双腰子、“蒿滩市”,辖区内齐长城风景区正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主要景点有:齐长城遗址、云顶草原、农业科普基地、金鸡窝、核桃王、玉龙潭、金簸萁等。该村先后荣获省级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市、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文明小康村、创安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市、区定为党员教育基地示范村。2009年被区命名为山外山生态民俗旅游村。 |
杨家庄村 |
位于下港乡东北部,小安门水库上游,三面环山,东与莱芜市交界。据传明朝末年,杨姓来此定居,村名“杨家庄”,后来人烟增多,在庄北另立一庄,遂分上、下杨家庄。全村辖12个自然村,648户,2130口人,党员60人,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党支部5人,村委成员3人,交叉兼职3人。耕地面积1400亩,山林面积8598亩。村里的主导产业是桑蚕生产、苗木种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特产苹果、核桃、板栗、山楂等。2011年村级经营性收入1.3万元,人均收入7472元。辖区内景色优美,有九曲大峡谷,峡谷内九曲水库、滴水崖水库、石门水库连成一片,湖光山色,瀑布挂川,煞是壮观;有塔子峪、九曲寺等许多文物古迹和动人传说。 |
石河村 |
位于下港乡东北13公里,泰明路横贯东西,泰山东麓。清初年因附近有一条河,石姓迁至最早,起名石河。辖4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370人,总面积4500亩,其中耕地面积896亩。主要产业林果、种植、外出务工。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特产板栗、核桃。 |
盘坡村 |
位于下港乡政府驻地北10公里,因村南有一巨石上有红石英线环绕,极似传说中的龙,得村名盘龙坡,后简称盘坡,共有278户,人口880人,汉族,总面积2400亩,地处山区,其中耕地面积539.8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特产苹果、樱桃、板栗、核桃等。辖6个自然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 |
下里村 |
下里村位于下港乡驻地东7.5公里,泰山东北,据传,古时此村出一李姓大官,故名李官庄,后“李”演变为“里”,又处上里下游得名下里官庄,公社化后简称下里。全村7个自然村,650户,2174人,党员90人,村两委成员7人,耕地面积1800亩,村主导产业是养蚕、蔬菜制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农民纯收入4700多元。2012年开春新建了20口大园井蓄水,给农民粮田灌溉,投资90多万元。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支部成员5人,两委2人交叉3人。201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7610元。辖区内有一棵唐代古槐,至今仍枝繁叶茂。 |
上港村 |
上港村位于下港乡北部,属四县交界处,泰明路贯穿其中。据传原名“上江”过去是一片水地,此处是一泊船码头,故名“港”,因位于下港上游,故名上港。全村788户,2512口人,党员87名,村两委干部7名,其中支部成员3名,村委成员5人,交叉兼职1人。耕地面积1609亩,山林面积5000亩,属纯山区;村主导产业为林果业,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特产板栗、苹果。 |
下港村 |
位于泰山东麓,下港乡驻地。古时下港一带一片0,此间乃一停船码头,在上港下游,故称下港,建村后仍沿用此名。地处丘陵,520户,人口1703人,汉族。总面积1104亩,其中耕地面积66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特产板栗、大樱桃、苹果、桃。村内有两个自然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 |
马蹄峪村 |
马蹄峪村位于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乡的最南端,北临茅茨舍村,东接祝阳镇,西靠黄前镇。清嘉庆年间,孟延法从山西迁此定居,此处东、南、北三面是山,西面较平坦,形如马蹄故取村名“马蹄峪”。总面积6200亩,11个自然村,8个生产组298户人家,976口人,党员42名,两委班子成员6名,大学生村官1名。党支部现有成员4人,大专文化程度3人,高中文化程度1人,交叉兼职1人。这里民风淳朴,土地深厚,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90%以上,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的70%左右,其中杏占50%,板栗占30%,养蚕户70多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0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8000元。此地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热适中,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饮用水无污染,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该村8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岁的老人6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2006年7月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院,对马蹄峪现状、旅游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条件的优劣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村进行了旅游规划设计。目前,马蹄峪生态民俗村正在建设当中。 |
勤村村 |
位于下港乡西北8公里,北临济南市历城区。据查清康熙二十年此处是乱世避难之所,取名岑岖,后由张家户张姓在此定居嫌岑岖不雅,于光绪二十八年改名勤村,取勤劳致富之意,辖5个自然村,510户,人口1780人,总面积19048亩,耕地面积1252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特产板栗、核桃、柿子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辖区内有天马顶旅游度假区、麦黄山景区。 |
茅茨舍村 |
位于下港乡驻地西南3公里,泰山东麓。据传,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此与敌军交战时被射下一顶帽子,有人来此定居,后取名“帽子舍”后演化为“茅茨舍”。地处纯山区,471户,人口1589人,汉族。总面积7135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特产板栗、核桃、苹果、山楂等。辖5个自然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 |
西祥沟村 |
位于下港乡驻地东北3.5公里,泰山北麓。西祥沟村委驻地,地处山区,299户,人口920人,汉族,总面积5307亩,其中耕地面积670亩,属山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特产板栗、核桃、柿子、山楂、樱桃、苹果。辖4个自然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近期发现的“仙女石”、“仙人洞”就位于该村。 |
黄峪村 |
黄峪村位于下港乡最东端,泰莱交界处,地处丘陵,据届碑记载,清初(1644)建村,原名“黄金玉”,因村南不远处有一“金井”每年挖出不少金子,故名“黄金峪”,后来金井被破坏,改名“黄峪”。辖2个自然村,300户,1020口人,两委干部共5人,其中交叉任职1人,有党员40名。耕地面积1200亩,山林面积100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花生、地瓜和养蚕为主, 201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6800元。 |
周家庄村 |
位于下港乡东部10公里处,小安门村以东,东临黄峪,小安门水库北侧。清初为周家洼周姓的佃户在此居住,遂名周家庄。全村1个自然村,234户,782人,党员3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成员3人,交叉兼职2人。耕地面积950亩,山林面积740亩。村里的主导产业是林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特产板栗。201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7331元,村级负债39.4万元。 |
东祥沟村 |
位于下港乡北3公里,此地过去橡树很多,且位于沟的东部,故称“东橡沟”,约在二百五十年前,有人来此定居,遂用为村名,后演化为“东祥沟”。地处山岭,辖5个自然村,220户,人口605人,汉族。总面积848亩,其中耕地面积348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特产板栗、苹果。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 |
朝阳村 |
朝阳村位于下港乡政府驻地东北部7.5公里处,东、北与莱芜相邻。康熙年间(1661—1722年)建村,因此村有一小石山,形似薄石板,以特点定村名,起名“薄板台”。1966年改为“朝阳村”。全村总人口1047人,320户,9个村民生产小组,全体党员32名,村两委5人,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兼职1人。耕地面积1070亩,属于纯山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特产苹果、板栗。201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7282元。 |
胡家峪村 |
胡家峪村位于下港乡东部,属丘岭山区。据传,黄巢起义军在此存放过盔甲,名“护甲峪”,后演化为“胡家峪”。全村131户,371口人,支部3人,两委3人,党员17人,4个生产小组,总面积1296亩,耕地面积480亩,山林面积816亩,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201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7056元。 |
新庄村 |
新庄村位于下港乡驻地东部8公里,据传,新庄村驻地,北距朝阳,南距下里,西距上里,东距胡家峪,处于四村庄中心,遂名心庄,后演化为新庄村。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260户,920人,村两委班子健全,村党支部成员2人,村委会成员3人,党员36名。全村总面积960亩,其中耕地面积46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人均收入7200元,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 |
过马滩村 |
过马滩村位于盘坡村之上,谷山、木英之下,距乡驻地北9公里。相传,村驻地明末上港李维知来此定居,因遍地葛麻且地处滩地,故起名“葛麻滩”后来捻军马队从此经过,故改名“过马滩”。村内居住国有谷山林场住地,属四面环山的纯山区,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总人口909人,其中党员39名,村两委4人,耕地面积670亩,村主导产业以林果、桑蚕、药材和蔬菜制种。2011年村级经营性收入1.4万元,人均收入7061元。村现负债50万元 。村班子为五星级班子,往年多次被评为先进党组织,荣获区级文明单位,被评定为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
上里村 |
上里村位于下港乡驻地东7公里,据传,清朝顺治年间,广东道监察御史巡按赵宏文来此立家,因在下里北面,取名上里官庄,公社化后,改称上里。现有人口989人,2个自然村,324户,总面积1040亩,耕地面积747亩,主要产业是林果、苗木和外出打工,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生姜。农民人均收入7553元,村级负债36万元。全村党员37人,其中女党员3人,支部成员3人,村委成员3人,交叉兼职3人。201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0.6万元。 |
杨台村 |
位于下港乡驻地西北2公里,麦黄山脚下,清初杨姓定居落户于黄土台上,遂名杨台。地处山区,辖9个自然村,480户,人口1439人,汉族,总面积8144亩,其中耕地面积895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特产板栗、核桃等。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辖区内有十王庙等景点。 |
东峪村 |
位于下港乡政府东1公里处。据传,清朝末年徐姓从徐家楼迁此定居,因位于下港乡东山谷中,故名“东峪”。地处山区,辖4个自然村,285户,人口875人,汉族。总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523亩,属山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生姜等,特产板栗、苹果、山楂等。卫生室一处。辖区内景点有梁山寨等。 |
陈寺峪村 |
位于下港乡西北部,地处纯山区,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据传,上港的李龙、李虎来此开荒,想给此处定名“而沉思许久未果”遂取名“沉思峪”,后演化为“陈寺峪”。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40亩,山林面积3657亩,全村240户,810口人,其中党员32人,村委成员4人,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成员3人,交叉任职2人。村里主导产业林果和蔬菜制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特产板栗、核桃、杏、樱桃、山楂、柿子、苹果等。 |
小安门村 |
位于下港乡东部,小安门水库库区,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据传,此村西首有一庙,于清光绪十九年(1903年)被洪水冲没,后来淘金者,在此挖出一块石碑,碑上有明洪武十七年(1385年)修小庵门的记载,故名“小庵门”,后演化为“小安门”。全村耕地面积417亩,山林面积238亩。全村3个自然村,230户,698人,党员38人,村两委班子成员3人,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成员3人,交叉兼职3人。村里的主导产业是林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村民收入主要以桑园和林果为主。201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7100元。辖区内湖光山色,风景迷人,有库容量2310万立方米的安门湖,因库尾地势起伏较大,长满野生茅草和芦苇,形成了大片的特殊地貌——湿地,这就是有名的“安门湖湿地”。安门湖湿地是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春天万物复苏,各种鸟儿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安门湿地。 |
彭家庄村 |
位于下港乡驻地北部4公里,开山村北侧,西圈村南邻,辖4个自然村,432户,人口1282人,汉族,总面积4500亩,其中耕地面积639亩,地处纯山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特产板栗、核桃、苹果、柿子、山楂、杏、桃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各一处。辖区内有竹林、相公湾、媳妇湾等景点。 |
谷山村 |
谷山村位于下港乡最北部,彭家峪水库上游,与历城、莱芜相邻,属四面环山的纯山区,北部有齐长城。相传,清嘉庆年间,李姓由相峪迁此定居。因村东有一孤峰独立,而定名“孤山”后演变为“谷山”。全村共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28人,其中0党员31人,村两委干部5人,耕地面积682亩,村主导产业林果桑蚕和蔬菜制种,秋季西红柿300多亩。2011年人均收入7614元,村集体经营收入3.3万元,村现有负债75万元,村班子为五星级班子,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党组织和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
水泉峪村 |
水泉峪村位于小安门水库西岸,祝阳镇北部,泰山东麓。清初建村,村中有一水泉,常年不干,故称水泉峪村。全村148户,461人,党员26人,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党支部3人,村两委成员3人,交叉兼职3人。耕地面积256亩,经济林面积600亩,村主导产业是桑蚕生产和林果业。村级负债40万元。2011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6976元。 |
石槽村 |
位于下港乡驻地西北部11公里处,地形四面环山,很象“石槽”,清光绪年间来人定居,取名“石槽”。辖区内共有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06亩,山林面积4000亩;全村245户,708口人,党员33名,村两委干部4名。村主导产业为林果业,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特产板栗、核桃、柿子、山楂等干鲜果。辖区内风景独特,有海拔820米的梯子山,有奇石沟等景点。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