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林村坐落于新泰市,相邻西天井峪村,徐沙村,张家沙沟村,三洼村,天蓝水清,水美,山清水秀,英才辈出。村内企业:粉丝厂,路面砖厂,生物化工厂。主要农产品:草莓,葡萄柚,平菇,大芋头,水稻,香菜。村内资源:沸石,白云石,辉铜矿,铁矾土。
王家岭村文化历史
古墓群遗址
墓群位于羊流镇王家林村南农田。地处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北距村南群众住宅150米,靠近村南部群众住宅有小河一条。新泰至泰安老公路从村中穿过。墓区范围不详。
因村民在30×30米的范围内取土深达1-3米,发现两座竖穴棺椁墓坑,出土了铜剑、铜戈、铜矛及陶器。在被破坏的墓坑旁拣到陶盆、陶豆残片。盆沿:细沙灰陶,尖唇,平折沿,腹部下收,口沿以下饰凹弦纹。豆盘:细泥灰陶,浅盘,折腹。棺椁木被群众收集后放在院中,椁木为方形,形制规整,上有燕尾形榫。
独杆跷
独杆跷又叫“独脚跷”,发源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左右,由王氏在双脚踩高跷的基础上独创的,至第三代传人王兆杰时已日臻成熟,建国后已传至第六代。其道具为一根高约1.8米、直径4.5厘米的圆木棍,上端钉上一横木抓手,在0.9米处安装一块供人踩踏的踏板,即为独杆跷。其经典剧目为《刘海戏金蟾》。两人在一面普通的戏曲用锣和鼓的伴奏下,表演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其艺术造型奇特,独树一帜,形象生动逼真,动作活泼诙谐,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又因其难度大、风险高,更加引人入胜,系全国独一无二的艺术表演形式。
据独杆跷第5代传人王宗禄说:当时,新泰、羊流一带经济发达,民间杂耍汇集,高跷队十分普遍且高手如林,有些技艺高超的高跷艺人为显技艺,便用单腿跷一级级跳下台阶,赢得群众喝彩,王宗禄哥哥王宗和的老师王兆杰的老师,即是当时单跷跳台阶的出名人物。为保持和突出自己的这一绝技,便将高跷发展为单脚跷,后来又把绑在跷腿上的绳索去掉,不用任何固定物,只用单脚上下踩板进行表演,并将这一绝技传授给王家子弟——王兆杰,于是便有了今天的“独杆跷”。王兆杰又将单一表现技艺的“独杆跷”与流行乡里的小戏曲进行了融合,于是就有了“刘海戏金蟾”这一独杆跷的经典剧目。“刘海戏金蟾”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其造型带有浓郁的神话传奇色彩。剧中两个人物分别是刘海和金蟾。金蟾道具为一绿色的-头罩,一条包住全身的绿色蟾衣。表演分“串街”和“摆场”两种形式。“串街”时,独杆跷扛着跷跟着“故事队”行走,遇到放鞭炮请他们表演时,刘海做“双踩跷”,金蟾做“蛙跳”动作行走。“摆场”时,刘海与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刘海做“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等高难度、高技巧动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绻”等诙谐幽默的动作。
因“独杆跷”属王家独创,世袭单传,王宗禄将这一独门绝技传给他儿子王安廷。由于第六代传人王安廷因生活原因对此没有什么兴趣,原有的“刘海戏金蟾”的道白已完全失传。现年73岁的独杆跷第五代传人王宗禄已不能上杆表演,他和其它几位老艺人一样,非常重视这门独门绝技的传承问题,他说:独杆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建和传承曾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道白、道具绝技表演体系,现在看到的只是原来顶峰时期一小部分。目前,他和他的几位老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积极挖掘、抢救和弘扬中华民族的这一独门绝技。
独杆跷多在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演出,正月二十左右收场,既可随“故事队”大场面演出,也可小范围打场表演。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982105 | 271000 | 0538 | 查看 王家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羊流村 |
羊流村,羊流镇原驻地,进驻地西0.2公里,济南—临沂公路北侧。西汉建村,因村北有一荒岭始名秃丘,因羊氏居住,后更名羊留、羊流,又名羊流店、羊流村。《新泰县志》载,羊流店为羊祜故居,地有羊氏之流风,故以为名。1305户,4345人,回、汉族共居,其中回族266人,平原,耕地2973亩,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产蔬菜。农历二、七逢集;二、九月古会。有清真寺一处。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49.8亩(其中,旱地349.8亩),人均耕地2.3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543.9亩,荒山荒地170.5亩,其他面积116.9亩。 羊流村文化遗址 新泰市羊流镇是一个有着繁富的地方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羊流村境内有许多原始社会遗址,以及十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产。对此进行认真的挖掘和整理,对于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古老历史文明,构建经济文化重镇,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羊流驿站遗址 位于羊流镇羊流村内(原供销社仓库院内)。现有拴马石3块。 羊流驿站遗址 清初,为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清廷设立了自东南各省至京的驿道,俗称“九省御道”。这条驿道便穿经羊流。顺治十年(1653),以东南全闽、两浙、吴会、淮扬诸路至京由泰沂为捷径,遂在羊流设立驿站。羊流,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占有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羊流东大寺 坐落于羊流村内原粮所院内。原名德忠寺,坐北向南,始建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距今707年。占地5亩,建筑面积446平方米。建筑布局:始为山门,门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泥像,形象威严。院内正面建正殿3间;西跨院建有禅堂3间,住室3间,伙房2间;北面另建一院落,东西两廊房内塑有火神等泥像。寺院建筑为砖木结构。一九五一年建粮食管理所时,寺院大多建筑被拆除。现仅存庙堂3间。 羊流清真寺 位于羊流村西南。清咸丰年间,由回族米宗顺夫妇捐出半亩地,并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修建,后“积蓄数年之间,遂买地三亩有余,悉归于寺,以作阿訇薪水之资”(《重建清真寺碑记》)。该寺坐西向东,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积为40平方米大殿为起脊的飞桅斗拱式建筑,具有完整的回族民族风格,殿前立有清末修寺纪念石碑一通,由羊流店庠生郇北渭撰文,庠生单菱洲丹书。今保存完好。现存于羊流店清真寺内。碑石立于清光绪叁拾肆年(1908),由羊流店庠生郇北渭撰文,庠生单凌洲书丹。 羊流古西戏楼 羊流古戏楼位于羊流西门里正吉街路南,坐南向北,宏伟高大。戏楼统高9米,戏台高2米,占地1795平方米,建筑面积128平方米,分为前台和后厅两部分。前台台基四周用条石垒砌,中间用三合土填实。台四角有四根明柱支撑楼顶,楼顶呈四角亭状,砖木结构,用木椽凑成尖顶,上盖竹节筒瓦。四角飞檐挑翅,置有108个哈巴狗。四角下方挂有铜风铃,飞檐之下雕有精美的鱼草花虫。外形铃珑而壮观。后厅是三间楼阁式瓦房,砖木结构,墙体里生外熟,供演员化装休息之用。后厅正中匾额为“大概如是”四个斗大银字,左右两门为戏台上下台口,上口横匾为“归去”,下口横匾“来兮”,苍劲有力。三匾均为县内知名人士、羊流店人朱相同所书。戏楼由羊氏后人始建于明代。时羊氏一族在南方兴盛,每年清明时节及农历十月初一,派人前来祭祖,受到当地百姓-热情相待。为答谢故里,他们便自筹资金,聘请工匠,历时两年,修造了这座戏楼。竣工之日,唱戏五天。自此,每年阴历二月二十二日至二月二十七日、九月二十七日至十月初二日,羊氏祭祖期间,羊流人便在戏楼唱大戏,渐渐形成古会习俗,流传至今。同治年间,羊流的贤达名士又聘请名匠,按北京一戏楼式样进行大修,并配以三间后殿,使古楼更加雄伟壮观。人们常说:“南京到北京,羊流在当中”。一是指地理位置而言,一是北京、南京都有一座一模一样的戏楼。戏楼在1967年被作为“四旧”拆除。 《重修水井记》碑 现存于羊流村内,民国十八年(1929)立。由单凌洲撰文并书丹。 |
坦里村 |
坦里村位于泰安市羊流镇西部,属半丘陵村,共有618户,村民小组12个,人口2170人,党员42人。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经济作物以玉米、小麦、花生、地瓜等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总面积3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2011年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万元,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承包、荒滩承包;全村人均收入9426元,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务输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 坦里村坐落于泰安市新泰市羊流镇,毗连单家峪村,东天井峪村,桃花峪村,物华天宝,空气好,人勤物丰,气候宜人 坦里村的邮政编码是271208, 主要农产品:谷子,火龙果,生菜,小青南瓜,山药 村内资源:锰,沸石,金,石灰石,板钛矿,银 企事业单位:鲁中水泥机械有限公司,坦里村民委员会,坦里面粉厂,坦里加油站,坦里加油站 坦里村是一个有着繁富的地方历史文化的古村。考古调查发现,境内有许多原始社会遗址,以及十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产。对此进行认真的挖掘和整理,对于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古老历史文明,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坦里遗址 坦里遗址位于羊流镇坦里村东,紧连坦里河西岸,北接泰安至新泰老公路。地势平坦,陶片暴露集中的范围约60×50米,农田基本建设时,遗址被取土缩河造地,受到一定的破坏。地面上可以拣到少量陶片,收集到的标本有:鬲沿(细沙褐陶,方唇折沿,饰绳纹),罐沿(细沙灰陶,饰绳纹),以及浅盘折腹豆盘(陶色有褐色、红褐色两种)。此外,还可以见到汉代筒瓦残片。经鉴定这应是一处东周时期的遗址。 坦里村经济 近年来,坦里村随着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相继涌现出大批种植、养殖大户、土地流转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组织,在种植、管护、采摘、包装等环节有大量的临时用工需求,随之也出现了按天计酬帮种植大户干农活的农民“钟点工”群体。随着坦里村一些中青年纷纷进城务工、强壮劳动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妇女和不便离家外出的富余劳力便成了机动灵活的后备人选,村“钟点工”便应运而生。在坦里村田宝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每天都有200余人的采摘队,在朝阳村惠美农牧种植基地也活跃着一支帮助基地锄草、施肥、管理的“钟点工”,同时,在陡沟村养鸭畜牧基地,也有由富余劳力组成的肉鸭出栏、装车的“抓鸭队”等。2011年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万元,全村人均收入9426元。 |
王家林村 |
王家林村坐落于新泰市,相邻西天井峪村,徐沙村,张家沙沟村,三洼村,天蓝水清,水美,山清水秀,英才辈出。村内企业:粉丝厂,路面砖厂,生物化工厂。主要农产品:草莓,葡萄柚,平菇,大芋头,水稻,香菜。村内资源:沸石,白云石,辉铜矿,铁矾土。 王家岭村文化历史 古墓群遗址 墓群位于羊流镇王家林村南农田。地处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北距村南群众住宅150米,靠近村南部群众住宅有小河一条。新泰至泰安老公路从村中穿过。墓区范围不详。 因村民在30×30米的范围内取土深达1-3米,发现两座竖穴棺椁墓坑,出土了铜剑、铜戈、铜矛及陶器。在被破坏的墓坑旁拣到陶盆、陶豆残片。盆沿:细沙灰陶,尖唇,平折沿,腹部下收,口沿以下饰凹弦纹。豆盘:细泥灰陶,浅盘,折腹。棺椁木被群众收集后放在院中,椁木为方形,形制规整,上有燕尾形榫。 独杆跷 独杆跷又叫“独脚跷”,发源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左右,由王氏在双脚踩高跷的基础上独创的,至第三代传人王兆杰时已日臻成熟,建国后已传至第六代。其道具为一根高约1.8米、直径4.5厘米的圆木棍,上端钉上一横木抓手,在0.9米处安装一块供人踩踏的踏板,即为独杆跷。其经典剧目为《刘海戏金蟾》。两人在一面普通的戏曲用锣和鼓的伴奏下,表演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其艺术造型奇特,独树一帜,形象生动逼真,动作活泼诙谐,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又因其难度大、风险高,更加引人入胜,系全国独一无二的艺术表演形式。 据独杆跷第5代传人王宗禄说:当时,新泰、羊流一带经济发达,民间杂耍汇集,高跷队十分普遍且高手如林,有些技艺高超的高跷艺人为显技艺,便用单腿跷一级级跳下台阶,赢得群众喝彩,王宗禄哥哥王宗和的老师王兆杰的老师,即是当时单跷跳台阶的出名人物。为保持和突出自己的这一绝技,便将高跷发展为单脚跷,后来又把绑在跷腿上的绳索去掉,不用任何固定物,只用单脚上下踩板进行表演,并将这一绝技传授给王家子弟——王兆杰,于是便有了今天的“独杆跷”。王兆杰又将单一表现技艺的“独杆跷”与流行乡里的小戏曲进行了融合,于是就有了“刘海戏金蟾”这一独杆跷的经典剧目。“刘海戏金蟾”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其造型带有浓郁的神话传奇色彩。剧中两个人物分别是刘海和金蟾。金蟾道具为一绿色的-头罩,一条包住全身的绿色蟾衣。表演分“串街”和“摆场”两种形式。“串街”时,独杆跷扛着跷跟着“故事队”行走,遇到放鞭炮请他们表演时,刘海做“双踩跷”,金蟾做“蛙跳”动作行走。“摆场”时,刘海与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刘海做“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等高难度、高技巧动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绻”等诙谐幽默的动作。 因“独杆跷”属王家独创,世袭单传,王宗禄将这一独门绝技传给他儿子王安廷。由于第六代传人王安廷因生活原因对此没有什么兴趣,原有的“刘海戏金蟾”的道白已完全失传。现年73岁的独杆跷第五代传人王宗禄已不能上杆表演,他和其它几位老艺人一样,非常重视这门独门绝技的传承问题,他说:独杆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建和传承曾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道白、道具绝技表演体系,现在看到的只是原来顶峰时期一小部分。目前,他和他的几位老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积极挖掘、抢救和弘扬中华民族的这一独门绝技。 独杆跷多在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演出,正月二十左右收场,既可随“故事队”大场面演出,也可小范围打场表演。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